肠黏膜慢性炎,腺体呈高肠管状腺瘤、腺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变图像,居灶可疑间质浸润。是什么意思

结直肠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危险因素分析--《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结直肠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背景与目的: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s,CRA)是一种常见的下消化道疾病,作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主要癌前病变而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大多数CRC起源于CRA,然而大部分CRA并不演变进展为浸润癌。早期有研究表明具有重度异型增生的腺瘤和原位癌是良性腺瘤演变进展为癌的重要纽带。本研究旨在了解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腺瘤的内镜下特征及临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中HIN腺瘤及早期大肠癌的诊治工作提供帮助,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达到干预“腺瘤-癌”序列、预防结直肠浸润癌发生的目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为日至日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科一部接受全结肠镜检查且病理结果明确为CRA的住院患者。根据2000年第3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CRA的定义及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分级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N)组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IN)组。若患者有多发腺瘤,同时具有HIN腺瘤和LIN腺瘤时,将患者纳入HIN组。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高脂血症、CRA的数目与腺瘤发生HIN的相关关系。此外,分析腺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粘膜表面情况(如光滑、粗糙、充血糜烂)、是否分叶、病理组织学类型与HIN的相关关系。结果:共有268例患者,387枚腺瘤被纳入本研究。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63.0±0.6岁,其中男性179例(66.8%),女性89例(33.2%),男女比例约为2:1。其中有HIN患者41例(15.3%),共检出HIN腺瘤49枚(12.7%)。患者因素中,单因素分析显示HIN组中患者的吸烟率、饮酒率、腺瘤多发率均显著高于LIN组(P0.05),提示吸烟、饮酒、腺瘤多发可能是HIN的危险因素。当将患者按性别分层后,分别研究吸烟、饮酒及腺瘤数目与HIN的相关性,分层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男性患者中,HIN组吸烟率、腺瘤多发率均显著高于LIN组(P0.05),而两组间饮酒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女性患者中两组间吸烟率、腺瘤多发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因本研究中女性患者全部均无饮酒,无法进一步行χ2检验,结果提示吸烟和腺瘤多发可能是男性腺瘤患者发生HIN的危险因素,而不显著增加女性腺瘤患者发生HIN的风险。选择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自变量进入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能显著增加HIN风险的患者因素有吸烟(OR=2.119,95%CI=1.071-4.189)和腺瘤多发(OR=1.982,95%CI=1.003-3.918)。腺瘤的特征因素中,单因素分析显示HIN组和LIN组中腺瘤的形态、大小、粘膜表面情况、是否分叶、病理组织学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01)。在不考虑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情况下,选择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自变量进入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能显著影响HIN发生的因素有粘膜粗糙(OR=3.563,95%CI=1.261-10.066)或充血糜烂(OR=3.669,95%CI=1.591-8.467)、腺瘤分叶(OR=2.211,95%CI=1.049-4.611)、病理组织含绒毛成分(OR=4.053,95%CI=1.926-8.531)。当分析的自变量仅包括腺瘤大小和病理组织学类型时,在不考虑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情况下,回归结果显示能显著影响HIN发生的危险因素有腺瘤直径≥10mm(OR=3.802,95%CI=1.615-8.951)和病理组织含绒毛成分(OR=4.841,95%CI=2.326-10.079)。结论:患者因素中,吸烟、腺瘤多发可能是影响结直肠腺瘤发生HIN的危险因素,并对男性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腺瘤因素中,腺瘤的直径≥10mm、组织学含绒毛成分为结直肠腺瘤发生HIN的显著危险因素,而粘膜表面情况、腺瘤分叶对HIN的影响可能与腺瘤直径大小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R735.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蔡美花;[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郭志义,李平,胡纲,何祥飞,张旭;[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年06期
,喻德洪;[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4年02期
谭卫民,邓伟雄,庄思敏,莫隽全,罗建威;[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年05期
郭志义,黄俊伟,王静,李平;[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4年06期
刘艳麟;[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年12期
秦锴;贺长林;刘峰;;[J];医学综述;2013年24期
骆秀婷;许岸高;陈利强;林克宣;;[J];广东医学;2014年03期
莫善兢;[J];中国胃肠外科杂志;2000年02期
周中银;[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卫文;杨景林;黎莉;王亚菲;陈薇;;[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张耀朋;吕愈敏;李军;顾芳;李传凤;;[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靳西凤;童锦禄;冉志华;;[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王英红;来茂德;;[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陈羽;吴礼浩;袁瑜;何兴祥;;[A];第二届广东省脂肪肝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张品南;卢荷莲;金茹;郑翔;冯国飞;吴成亮;王忠泉;;[A];2008年浙江省病理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杨卫文;黎莉;谭松;魏涛;刘正勇;;[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1年消化系病学术交流会暨消化系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1年
杨卫文;黎莉;谭松;魏涛;刘正勇;;[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1年消化系病学术交流会暨消化系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1年
王明耀;;[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杨卫文;黎莉;谭松;魏涛;高源;;[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1年消化系病学术交流会暨消化系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医讯;[N];医药经济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博;[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徐静;[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东姣;[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马兰芳;[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戴安安;[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尹建华;[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乔良;[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宋伟;[D];宁夏医科大学;2014年
方文胜;[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方文超;[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陈有享;[D];遵义医学院;2010年
杨强;[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春雨诊所App
扫描二维码
安装春雨诊所App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春雨医生公众号
小程序 春雨医生+
扫描二维码
无需下载快速问诊
小程序 企业版
扫描小程序码
无须下载,直接使用
李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就是癌吗,我的理解就是癌前病变或原位癌
提示:疾病因人而异,他人的咨询记录仅供参考,擅自治疗存在风险。
李医生,请问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就是癌吗?我的理解就是癌前病变或原位癌,我不是病人,单纯请教,谢谢释疑!(女,43岁)
李志勇医生
您好!您理解的是对的!
李志勇医生
但是 有时候病理取得的组织不好 就是这个结果!也就是说本来是癌 而得到假阴性结果了
李志勇医生
所以 症状 腹部增强CT也是很有必要的
李医生,我朋友的妈妈肠镜下病理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病理是中分化腺癌,有淋巴转移到,分期是T3N1M0
,医生还是给诊断的原位癌,就很迷惑了,原位癌不是0期癌症吗,T3期又有淋巴转移为什么还是原位癌呢?
李志勇医生
哦 符合我的推测的
李志勇医生
是这样的 一个肿块 是可以有存在不同组织的 不可能均匀一致的!能理解吗!
就是同一肿块有可能有不同病检结果?
李志勇医生
是的。但是术后病理T3N1 这个就是最后的结果
李志勇医生
不用管其它的 包括活检 CT 等等
李志勇医生
术后病理是金标准
李志勇医生
下一步就是 安排术后辅助化疗
己经化疗了,都说原位癌不用化疗,昨天讨论起来感觉迷惑,现在明白了。?
李志勇医生
嗯 祝愿健康
李志勇医生
后续请好评,谢谢
谢谢李医生!
李志勇医生
猜你感兴趣
肿瘤及防治科 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扫码关注医生,
得15.0元咨询红包直肠癌黏膜下浸润癌与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理特征比较--《结直肠肛门外科》2017年05期
直肠癌黏膜下浸润癌与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理特征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直肠癌黏膜下浸润癌与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集的直肠肿瘤性病变黏膜活检标本240例资料,经病理确诊为浸润性腺癌标本161例(观察组)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标本79例(对照组),对比两组HE染色处理后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中可见黏膜肌结构的标本占比分别为39.1%(63/161)、31.6%(25/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可见黏膜肌且未穿过黏膜肌层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异常腺体结构,包括筛状结构腺体、锐角形腺体及腺性结构消失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腺体分支出芽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见黏膜间质病理化改变特征,观察组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黏膜间质病理化改变特征,其中观察组标本间质纤维化、厚壁血管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直肠肿瘤性病变标本中出现的腺体呈筛状结构变化、黏膜间质纤维化等特征,对于鉴别直肠癌黏膜下浸润癌与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
【分类号】:R735.3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来茂德;;[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郁宝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年06期
钟晓刚;黄顺荣;殷舞;麦威;秦千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年17期
司明远;;[J];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36期
黄晓赤;罗克枢;;[J];现代临床医学;2008年03期
彭伟;张青汉;黄耿;顾磊;;[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09年01期
綦盛健;吴巍;陈佩璐;程时丹;孙萍胡;董文杰;李晨;胡月亮;蔚青;郭滟;胡伟国;郑民华;燕敏;吴云林;;[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0年03期
郭霜;粟占三;;[J];实用预防医学;2011年06期
师英强;;[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年08期
韩绘宇;;[J];中外医疗;2011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綦盛健;吴巍;陈佩璐;吴云林;;[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胡桂梅;叶国良;盛红;郑拓;;[A];2013第六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宋学红;王秋曦;刘军;王跃;唐小奈;;[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朱兰;郎景和;沈铿;陈杰;龚晓明;;[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廖谦和;;[A];创新创业与科学发展——瑞安市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集[C];2011年
吕宾;;[A];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吴巍;吴云林;袁耀宗;郭滟;蔚青;朱延波;朱正纲;胡伟国;;[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朱燕华;吴云林;吴巍;张梦茵;程时丹;郭滟;蔚青;胡伟国;;[A];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吕宾;;[A];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王淑芳;杨云生;韦立新;卢忠生;黄锦;孙刚;彭丽华;令狐恩强;;[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许能;[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建芳;[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王秀丽;[D];复旦大学;2005年
胡耿诚;[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李真;[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曾冉冉;[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胡娟;[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高玉海;[D];皖南医学院;2015年
刘明庆;[D];吉林大学;2016年
古星;[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刘婷;[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戴伊宁;[D];浙江大学;2016年
汪静;[D];大连医科大学;2017年
杨庆文;[D];吉林大学;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_皮内瘤变_危害_后果_不良影响-大众养生网
当前位置: >>
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癌症吗
很多人的话在体格检查的时候或者内科镜检查的时候,发现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不仅仅容易发生在胃部,而且直肠位置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实也是很常见的。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那么一定要重视这个结果。然后进一步去就诊。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属癌前病变或早期癌。
切除后的病理才能更客观反映病情。切除后的病理化验仍然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治疗效果会很好的,复发可能性小。
因为大肠黏膜固有层内不存在淋巴管, 发生于黏膜层内的肿瘤不会出现转移, 因此确诊大肠癌必须见到肿瘤侵入黏膜下层, 即使肿瘤穿透腺体基底膜侵入固有层; 也只能称为黏膜内瘤变( in t ram uco salneap lasia) , 而不宜称为黏膜内癌.
这一观点最早在上世纪70 年代就为英国学者Mo rson 所提出, 直到2000 年的WHO 分类中才明确将上述大肠癌的定义正式列入.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活检标本常常难以钳取至黏膜下层组织, 如按上述标准岂非绝大多数活检标本均无法诊断为癌?
笔者与有关病理专家反复研讨后认为,WHO 分类中对大肠癌的定义是有科学依据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 应根据组织学和肠镜检查所见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然后作出诊断.
如果形态学所见腺体异型十分明显, 结构十分紊乱,或出现浸润迹象, 而肠镜所见亦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 仍可作出大肠癌的诊断; 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应限用于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变而无明确浸润证据的病例, 不宜将难以确诊为腺癌的病例均冠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虽然不是癌症,但是简单的说被确诊的病人其实已到癌症的临界线。是很危险的。对于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危害其实是不可轻视。而且建议需要进一步去治疗。建议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人可以手术治疗,。
3207阅读4852阅读4411阅读4994阅读3290阅读4801阅读3656阅读
4265阅读3184阅读4046阅读4203阅读4888阅读5000阅读4108阅读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微信扫一扫介绍/上皮内瘤变
1960年Richard首次将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这一名词用于子宫颈黏膜鳞状上皮的癌前变化,它的正确涵义是强调这种癌前病变的本质是上皮内肿瘤的形成。而这种上皮内肿瘤的形成包含了二重意义。1一不是癌,二是肿瘤形成还是一个过程,故称为“ 瘤变”(neoplasia)而不是肿瘤(neoplasma)。1970年Morson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中采用上皮内瘤变的观点,因为结直肠在解剖上黏膜层包括黏膜肌层是没有淋巴管的。因此任何在形态上具有恶性细胞特征的改变,以往称为局灶癌、原位癌或黏膜内癌的病变并不具有浸润和侵袭的能力,这类肿瘤不会转移。只要肿瘤完整切除,就没有复发的顾虑。而当肿瘤穿透黏膜肌层侵入黏膜下层时,因为黏膜下层内具有淋巴管网,可以发生转移,这时才是名符其实的浸润性癌。因此上皮内瘤变这一名词应用于结直肠腺瘤细胞出现恶性细胞特征改变所带来新概念的重大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解除了那些还没有真正步入浸润性癌病人冠以患“癌”的恐惧和思想负担。二是告诫外科医师不要为那些还不是真正患有浸润性癌的病人施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特别对肿瘤位于直肠的病人,绝对不应施行腹会阴切除永久性结肠造口术。WHO在2000年出版的国际肿瘤组织学分类中明确对包括结直肠在内,还有子宫颈、阴道、胃、泌尿道、前列腺、乳腺等器官中肿瘤统一采用“上皮内瘤变”取代原来所用“”的名词。这意味着“上皮内瘤变”与“异型增生”是同义词,涵义是相同的。在结直肠肿瘤中主要分为二级,即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low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high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原来的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归属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异型增生则属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重度异型增生、 原位癌、 局灶癌、 黏膜内癌、 还有其他癌疑、 癌变趋势等等都是一回事,应该只有一个名词,就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采用上皮内瘤变的名词是要强调更准确地反映癌前病变在发展为浸润性癌之前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的本质及其科学的概念,从而更正过去长期由于沿用重度异型增生、癌疑、 原位癌、 局灶癌、 黏膜内癌、 癌变趋势等名词所引起的治疗过度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简而言之,对于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不论是低级别或高级别,只须经内镜完整摘除或局部切除就已足够。1&
研究历程/上皮内瘤变
Richard首次将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neoplasia,&IN)这一名词用于子宫颈黏膜鳞状上皮的癌前变化,它的正确涵义是强调这种癌前病变的本质是上皮内肿瘤的形成。而这种上皮内肿瘤的形成包含了二重意义。一不是癌,二是肿瘤形成还是一个过程,故称为“&瘤变”(neoplasia)而不是肿瘤(neoplasma)。1970年
Morson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中采用上皮内瘤变的观点,因为结直肠在解剖上黏膜层包括黏膜肌层是没有淋巴管的。因此任何在形态上具有恶性细胞特征的改变,以往称为局灶癌、原位癌或黏膜内癌的病变并不具有浸润和侵袭的能力,这类肿瘤不会转移。只要肿瘤完整切除,就没有复发的顾虑。而当肿瘤穿透黏膜肌层侵入黏膜下层时,因为黏膜下层内具有淋巴管网,可以发生转移,这时才是名符其实的浸润性癌。因此上皮内瘤变这一名词应用于结直肠腺瘤细胞出现恶性细胞特征改变所带来新概念的重大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解除了那些还没有真正步入浸润性癌病人冠以患“癌”的恐惧和思想负担。二是告诫外科医师不要为那些还不是真正患有浸润性癌的病人施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特别对肿瘤位于直肠的病人,绝对不应施行腹会阴切除永久性结肠造口术。2000年
WHO在出版的国际肿瘤组织学分类中明确对包括结直肠在内,还有子宫颈、阴道、胃、泌尿道、前列腺、乳腺等器官中肿瘤统一采用“上皮内瘤变”取代原来所用“异型增生”的名词。这意味着“上皮内瘤变”与“异型增生”是同义词,涵义是相同的。在结直肠肿瘤中主要分为二级,即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intraepithelial&neoplasia,L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intraepithelial&neoplasia,HIN)。原来的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归属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异型增生则属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局灶癌、&黏膜内癌、&还有其他癌疑、&癌变趋势等等都是一回事,应该只有一个名词,就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名词创立的意义
采用上皮内瘤变的名词是要强调更准确地反映癌前病变在发展为浸润性癌之前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的本质及其科学的概念,从而更正过去长期由于沿用重度异型增生、癌疑、&原位癌、&局灶癌、&黏膜内癌、&癌变趋势等名词所引起的治疗过度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简而言之,对于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不论是低级别或高级别,只须经内镜完整摘除或局部切除就已足够。
病变/上皮内瘤变
结肠癌的癌前病变
过去十年对结肠癌的广泛研究表明结肠癌的发生与基因突变累积有关。灶性迷离腺体
上皮性肿瘤最早出现的形态学变化是出现灶性迷离腺体组织学显示灶性迷离腺体的腺上皮增生变大,常有灶性异型增生,主要分成两型:一型是ACFs具有增生性息肉的特征与高频率的ras原癌基因突变相关,另一型是与APC基因突变相关的ACFs不典型增生。从ACF到腺瘤到癌的进展,体现了ACF在结直肠癌中的致癌作用。腺瘤
腺瘤是指出现上皮内瘤变。右半结肠腺瘤占40%,左半结肠占40%,直肠占20%。尸检发现30%~35%的个体有腺瘤存在。大体上多数息肉直径小于一厘米,可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和凹陷型。隆起型可以是带蒂的和不带蒂的,带蒂的有一长而不含增生性黏膜的茎与肠腔黏膜相连。平坦型不带蒂的和凹陷型腺瘤肉眼观局部肠黏膜呈红色,结构也略有不同,但不论有蒂或无蒂,腺瘤的表面均呈球样隆起。与正常黏膜相比,腺瘤在组织学上表现出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黏蛋白生成减少,细胞核染色质增粗,核层次增加并且失去极性,细胞核可呈梭形,增大或卵圆形,核分裂象增加,异型的细胞从腺体表面开始发生,在高度异型区域CEA呈局灶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查发现有1/3的腺瘤为非整倍体。管状腺瘤常是隆起型,球型,带蒂或不带蒂,不典型增生的腺体至少占肠腔黏膜面的80%。绒毛状腺瘤通常无蒂,具有毛发样的外观,增生的腺体呈分叶状结构,不典型增生的腺上皮超过肠腔黏膜面的80%,绒毛状腺瘤的发生率与腺瘤的大小有关,腺瘤直径大于一厘米时,有76%为绒毛状腺瘤。区别绒毛状结构与狭长分离的管状结构有时是有点困难。绒毛状结构的诊断是腺体的长度超过正常肠黏膜厚度的两倍。绒毛-管状腺瘤呈混合性绒毛状和管状结构,两者比率在80%/20%和20%/80%之间。锯齿状腺瘤是指低倍镜下增生的息肉呈锯齿状,但在上隐窝部腺体和肠黏膜面上皮出现不典型增生。锯齿状腺瘤可以是管状和绒毛状,低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和黏蛋白的改变是它的特征。一些绒毛状腺瘤的绒毛分支中可小的紧密的腺体,这些腺瘤可诊断为绒毛-微腺体腺瘤。有时在腺瘤中会发现有少量异型增生的腺体出现于黏膜肌层下方,常会误诊为恶变,需要加以鉴别,异型的腺体与腺瘤表面的腺体相似,异型腺体周围间质疏松,有炎细胞浸润,并可见黏膜肌包饶,周围有多量的含铁血黄素分布,总体形态与深在性囊性结肠炎的腺体相似等特征可资鉴别。APC/-catenin基因失活能够引发这个过程,从而导致肠陷窝基底部上皮异常增生的广泛上皮增生,并向肠腔内突出。息肉可能是由于ACP基因突变引起的肠腺窝融合积累的结果。上皮内瘤变可以是低度的也可以是高度的,取决于腺体或绒毛增生的复杂程度,细胞的层次和核的异型性,少数病例p53过度表达,而绝大部分病例bcl-2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潘氏细胞,内分泌细胞和鳞状细胞增生在腺瘤中常可见到,可以作为上皮细胞的组成成分,有时在腺瘤间质中会出现骨化现象。增生性息肉
过去常被误认为是正常黏膜或腺瘤性息肉,表现为无蒂,体积小,直径很少超过五毫米,组织学表现出特征性的伸长,锯齿状隐窝的腺上皮,基底部被覆增生的上皮,顶部由内折的上皮丛和增大的杯状细胞覆盖,在肠腔面形成锯齿状边缘。
在锯齿状区域,细胞核小,规则,圆形,靠近基底膜,细胞浆富含黏液,细胞体积大于正常的杯状细胞。上皮增生带的细胞增殖有丝分裂活动增多,这常常会误诊为腺瘤。传统上认为增生性息肉不是真性息肉,但是ras基因突变却经常发生,而且已证实存在克隆性增生,同时发现与结肠腺瘤及结肠癌相关的生物化学异常和流行病学,这些均提示增生性息肉可能是肿瘤性的。幼年性息肉
偶发性幼年性息肉通常表现出典型的球形,分叶状和带蒂的外观,常具有错构瘤样改变。儿童常见,表面呈侵蚀性,易碎,切面常可见潴留性小囊。组织学表现为腺体扩张富含黏液,腺上皮呈立方形或柱状,间质由炎性肉芽组织构成。幼年性息肉综合征的息肉与偶发性息肉表现相似,但分叶状结构更明显,间质和扩张的腺体更少而小的增生性腺体更多。上皮内瘤变在偶发性腺瘤少见,若出现则可能存在与腺瘤相似的APC/β-catenin抑制基因突变。Peutz-Jeghers息肉
(P-J息肉)P-J综合征包括在部分:胃肠道P-J息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皮肤黏膜黑色素沉着。男女发病率相等,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息肉最多见于小肠,其次为胃和大肠,息肉常为多发性,大小可从数毫米到五厘米,外形如腺瘤。组织学表现为由黏膜肌层和肌纤维增生形成树枝样结构,其上被覆消化道正常上皮,腺体和固有膜。黏膜与平滑肌保持正常的关系,一般认为P-J息肉为错构疚国。但有报道P-J息肉发生癌变并转移到淋巴结。同时P-J息肉可合并消化道其他部位癌,卵巢癌和子宫颈癌等,研究发现其与19号染色体上的LKB1(STK11)基因突变有关。炎性息肉
这类息肉包括各种反应性上皮成分,炎性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形态学上与幼年性息肉相似。炎性息肉在各种慢性结肠炎中常见,包括慢性结肠炎和结肠憩室。淋巴间质性息肉
淋巴间质性息肉含有反应性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有淋巴滤泡形成一般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黏膜脱垂
偶尔黏膜脱垂可出现上皮内瘤变,表现出息肉状,团块状和溃疡形成,组织学表现为伸长,紊乱和再生的腺体,周围的黏膜肌增生呈束状伴有浅表糜烂,同时伴有炎性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常见肠黏膜表面的腺体扩张,这种现象包括炎症性泄殖腔源性息肉,实性直肠溃疡和帽状息肉,可出现于整个结肠段。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中,结肠癌进展与上皮内瘤变(低度和高度)的进展是不同步的。癌变的部位可以是平坦的,或出现发育不良相关性损害和团块,后者常与在异型增生的上皮下同时发生癌变相关。DALM从结构上即可认为是高度病变。任何级别异型增生的DALM和高级主别的平坦型增生两者均与大约40%病人的浸润性癌有关,所以一旦确诊DALM和平坦型高度上皮内瘤变均需行全结肠切除术。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区别偶发性结肠腺瘤和DALM是困难的。
TOPO和Ki-67阳性表达UC相关性上皮内瘤变显著增加。Ki-67阳性细胞位于腺上皮的顶部和基底部,提示大部分的细胞增殖功能降低。与偶发性腺瘤相比,Tp53基因突变经常出现在UC相关性上皮内瘤变的病变中,并且是一个早期事件,但是在没有上皮内瘤变的愣是性炎症结肠上皮内也会出现Tp53基因突变。研究发现p16基因突变出现在早期UC病人中,而在腺瘤很少发生。对结肠癌和多个结肠肿瘤细胞系研究发一央9pl上存在LOH缺失。
微卫星不稳定和p16及p53基因突变可能是上皮内瘤变和腺癌形成过程的早期事件,这些改变能导致其他等位基因如APC和DCC缺失的易感性。研究发现LOH基因定位于3p接近VHL区域,在DALM损害中较常发生,而在平坦型上皮内瘤变损害中不常见。上述这些改变不常出现于偶发性腺瘤,提示UC相关性上皮内瘤变与偶发性腺瘤存在不同的基因突变途径。克隆病
在克隆病相关性结肠癌中上皮内瘤变(包括低度和高度病变)占很大的比例,这种损害既可出现在浸润性病灶旁,又可出现在远隔肠黏膜上。与UC相似。克隆病息肉样上皮内瘤变亦诊断为DALM。克隆病发生黏液腺癌比偶发性结肠癌常见,并且肛周瘘管黏膜腺癌和肛管黏膜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与UC相似,p53和c-Kras基因突变在克隆病相关性上皮内瘤变比偶发性结肠癌的腺瘤-腺癌中更早检测到。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全科医学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6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6:12:53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胃角部分腺体低级别肠型上皮内瘤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