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觉得自己很丧,喜欢自嘲来挖苦自己,不喜欢才会觉得尴尬交朋友,喜欢一个人待着,是不是心理不健康?

你和你的他真爱的距离有多远?_百度知道
你和你的他真爱的距离有多远?
我有更好的答案
测测你和真爱的距离有多远?相爱容易相处难。热恋的时候 TA 的种种缺点看起来都是可爱的后台最多留言的,莫过于情感上的困惑。尤其每逢各类情人节,无论是刷手机还是走在大马路上,都能看到情侣秀恩爱,也就更映衬出单身人士的落寞:@想不通的方:遇到一个人,好像有点喜欢,但认真想想如果要在一起的话又下不了这个决心,好像又没多喜欢。一来二去觉得还是单身好啊,你说我这种是啥心理?@暖暖菌:每到节日就很不想出门啊,热闹的街头挤满了情侣和一大家子,感觉跟我是两个世界。吃个饭还要避开热门地段,怕熟人撞见我一个人。本来没觉得单身不好的,但这种时候就百感交集。@爱清:快30岁了,还没谈过恋爱,身边的人都怀疑我是不是哪里不对。但我就是很懒,习惯了一个人逛书店,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想,一辈子就这样下去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谈恋爱好像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甚至越来越多人一谈到恋爱就觉得麻烦。以前我们说“不努力,注孤生”,现在是“不努力可是要结婚的哦”“不婚不育保平安”成了都市青年男女的情感信条。以前一个人在城市生活很孤单,现在可以跟陌生人合租,甚至找个青年公寓能让你和同龄人产生更多连接;以前一个人生活总是照顾不好自己,现在饿了有外卖,懒了叫钟点工,还有各类网购能让你足不出户。吃饭不用迁就另一个人的口味,周末想约谁就约谁,不用为了另一个人的情绪而小心翼翼,更不用因为谈了个对象而把自己变得面目全非。除了恋爱带给我们生活上的满足越来越可以被替代,还有一个残酷真相是,我们越来越难找到真正喜欢的人了。知乎上有个24万浏览量的问题,问的是“为什么越长大越难喜欢上一个人?”最高赞的回答里面说,“少年时的爱总是纯真而持久的,现在即便心动也只是适可而止的欣赏,我们越长大就越考虑的多,越来越锁紧内心保护自己,于是节约感情避免互相伤害也就成了自然。”现在的年轻人连喜欢一个人都要犹豫再三,更不要提“互相喜欢”这种看上去概率就很低的事情。但我们真的就不渴望爱情吗?当然不是。除了个别内心强大到不需要爱情就足够充实的,大部分单身人士对爱情都是既期待又害怕。甚至有不少人怀疑自己丧失了喜欢人的能力,自嘲为“爱无能”。因为觉得自己有很多糟糕的地方,为了避免直面自己的不堪,而逃避一切开始。有人说,道理我都懂,但我能怎么办呢?哪怕我找到喜欢的对象,也憧憬着两个人的生活,但脱单看上去依旧遥远。但你有没有想过,爱情本身就是一件努力不一定能得到回应、但不努力绝对没有可能的事。
教育工作者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耽美文库致力于成为女性最喜欢的腐书完结作品免费分享网站,为大家推荐更新各种好看的bl穿越种田文、耽美小说番外在线阅读等,做一个全部耽美的网站。自我介绍_百度知道
如果在自我介绍之后让别人马上记住你?我叫靳亚伟,如何介绍才能让别人马上记住我的名字?
我有更好的答案
1. 让别人记住你是谁 初次见面时的交谈,是非常重要的。在会话上如果一开始就出师不利,要挽回这种劣势,那就必须花费九牛二虎之力,而且还不见得有用。因此,和别人见面时,做为开始的&自我介绍&,绝不可马虎。那么应该如何&自我介绍&呢? 首先,要面带微笑,笑容会令对方感到温暖。如果没有面带微笑,就无法制造融洽、和谐的气氛。 当你们见面,目光相对,互露微笑之后,接下去就是&我叫×××&的自我介绍,这种介绍的要点就是要讲清楚。如果对方因没有搞清你的名字而叫错时,彼此一定会觉得很尴尬的,很容易造成不愉快的场面。因此,自我介绍时,除了要讲清楚外,最好能附带一句比如说&王,就是国王的王。&这样不但不会使对方发生误解,还可以加深印象。 另外有一点非常重要,自我介绍当然是使对方记住自己的名字,但同时你自己也必须记牢对方的名字。如果你没记清楚的话,不但会让对方感到失望,而且也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 有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能使自己记住对方的名字?最好的办法就是找机会说出对方的名字,这样能帮助记忆。 再者,如果在讲话中时常提到对方的名字的话,对方一定会觉得你很重视他,而感到愉快,因此可以促进感情的交流,这是在英国及美国社交中常用的方法,值得借鉴。 2.明夸对方暗抬自己 推销自己的最好办法是让别人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接受:明夸对方暗抬自己。 说到推销自己,若是太露骨,就不被人喜欢;再说,要讲自夸话,也是非常的费劲啊!就好象听到别人的艳遇一样,不会有多少的欣喜。可是,只要是人,仍不免有炫耀的毛病。在谈到自己切身的东西,还是会想谈自夸的话,所以,有必要知道自夸话的说法。 那么,要如何说才好呢?有两个最好的办法。一个是,不要一直夸耀自己的事,而要边拍对方的马屁边饶舌,例如,想要夸耀自己的毛皮大衣时: &这是狐皮大衣,很温暖的喔!你看好吗?可是,你身上的鹿皮似的织料大家也不错啊!尤其是那深绿色,绿得漂亮极了!不管何时,你的穿着我都很欣赏。&这样说就可以了。 另一个方法,也许要让某人脸上增光吧!毕竟有的事并不是独力可完成的,而必须依赖他人的力量才能成事。例如,自己有舞蹈教师的资格,要想稍微自夸时,就不要忘记再添上这么一句: &因为妈妈也是教师,所以自幼就被迫学习,……说来也是妈妈造成的! 实际想一想,单凭自己的力量,并不见得能做多少事。而且个人才能有限,总有力所未及之处,不是吗?所以,如果想要对别人说自夸的话时,就要好好地想个透彻,一定要自己有夸耀的实事。这样一样,就不会令人讨厌自己自夸的话了。 3.敬语是一个人身份修养的标志 在社交场合,敬语使用错误的话,也会非常难堪。 例如,请别人替你服务时,要加上&请&字或&某先生&。尤其是在交谈中,称呼对方的父母,应该说&伯父、伯母&,直接说&你爸爸、你妈妈&当然也可以,但缺乏高雅的气质,一个有身份教养的人,不应该忽略这些事情。 同样一句话,会因讲法不同,而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例如,前面有人挡住你的去路,你当然不必请他让开,这时,如果你说:&让开!让开!我要过去!&或许换来的只是不屑一顾的白眼。如果你能使用敬语,客气地说:&先生,对不起,麻烦您让一下路好吗?&对方一定会马上让开,面带笑容地让你过去。 而且,敬语也应适当地使用,否则,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这种习惯在平常就应好好地培养。例如,在人很挤的公共汽车上,你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若平常没有养成习惯,这时,很会火冒三丈,若你很自然地优雅地向对方道歉,说声:&对不起!&那对方就是再痛,也只是苦笑说:&没关系!& 事实上,只要你养成习惯,对别人时常存有尊重的意念,那么敬意就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来,不需要使用太多的敬语。 例如,公司的上司有事叫你来,你不需使用敬语,只要很自然地含笑点个头,问:&有什么事吗?&那你的敬意就很自然地流露出来了。4.接递名片别轻慢 初次与人见面,打过招呼后互通姓名,然后就是相互递交名片。递交名片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也应该引起注意,要运用得体的方法才好。 1)名片应该放在名片夹内,而不应放在别的票证夹里,更不应该随意夹在小本本里,到时满处乱翻。 2)名片夹应放在西装的内袋里,而不应从裤子口袋里掏出。 3)各片夹由于要长久使用,所以尽可能买个质地好的。 4)如果对方伸出左手递交名片,自己要伸出右手去接,同时左手也应递交名片,这样互相交换。 5)接受名片时,右手去接对方的名片,左手拿自己的名片夹。 6)对方各片上的姓名如有不容易读的字,应客气地问清楚。 7)如果对方有两人以上,应将他们的名片排好,并按照名片的顺序,分别与他们进行交谈。 8)如果人坐椅子上,应把对方的名片认真收起来放好,然后再向对方致意告辞。 对于递交名片的方法,下面也加以说明以供参考。 要求:拿名片下端,使对方易于接;位置至对方胸前;只是单方面接对方名片时,要把左手和右手同时伸出。 5.别在初次见面和正规场合大讲绰号 在有些地方,一些人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往往连绰号也讲出来,例如:&我叫老大,平常大学都这么叫我,你这样叫就可以!&但在我国,绰号的使用,仅限于亲密的朋友间。很要好的朋友之间,彼此以绰号相称,说起来,是无伤大雅的事。不过,如果有第三者在场的话,就要特别注意。若老是以绰号称呼对方或其他不在场的人,会令第三者摸不着头绪,产生疏远的感觉。 假如,你的朋友第一次带你去家里,这时,你突然对他说:&三毛!我觉得你家很什么,我很喜欢……&,讲出这种话时,一定会使朋友的家人产生反感,认为你不端庄,不懂礼貌,因此,你还是好好地叫他的名字,不要使用绰号。 还有,在结婚典礼上致词时,也不可使用绰号。 因为,在这种场合,参加的人很多,尤其是双方的亲戚一定不少,当他们听到绰号时,一定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话说回来,为你自己本身着想,也不应该在这种场合滥用绰号,因为在场的年轻异性中,也许有人可能成为你的候初恋人,当你听到你这种演说方式时,也许就因此而却步不前了。 总之,绰号并不是不能使用,而是考虑场所和环境,否则,不便破坏环境的气氛,连自己的气质都会丧失殆尽。6.用刺耳的话打开缺口 让缄默不语的人开口,最好说些让他不得不反驳的话。 谈话对象闭口不言,不妨抛几句刺耳的话。只要他开口反驳,就易中你的圈套,最终讲出内心真实的想法。 比如,对在公司工作效率不佳,也不太遵守上级命令的职工,可说些不客气的话:&你一定和太太相处得不怎么好。& 听到这种和工作风马牛不相及的家庭评价,即使缄口不语的人,也会感到被伤及自尊而生气地否定,&哪有这么回事。&这时,要乘胜追击,&你怎么会说得这么自信?&他可能因此落入圈套,老实说出心中的不满。 .让他无法拒绝 把对方拒绝你的理由变成你之所以找他的原因。 一个杂志的编辑,是邀作家写稿的高手。他并不属于能言善道的人,他对&我太忙了,无法写稿……&的作家,只说一句:&我知道你很忙,正因为你很忙,我才邀你写稿,太闲散的人是不会有好作品的。&他这种邀请忙人写稿的做法,从未失败过。 一般来说,有强烈理由拒绝者,要他答应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这种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请你帮忙……&之类的恳求语,会使他感到厌烦。对付这类人,要依前例,将对方的理由夸奖一番再提要求也许有效。 应用此法最得心应手的是化妆品推销员。他们第一次与用户见面时,主妇大都不会买。这时,推销员会说:&我知道,看你又细又嫩的皮肤,就不需要化妆品。&听到此话不动心的女性是很少的,然后推销员再加一句:&可是,夏天的骄阳……&这样一说,主妇就会高高兴兴地掏钱。8.打开沉默的话题 把对方下意识的动作当成打开沉默的话题。 两个都不喜欢言谈的人并肩而坐,场面定会相当尴尬。尤其是对初次见面的人而言,是否有使谈话顺利进行的妙方?有的,这就是把对方下意识行为当作话题。 假如对方只是一味抽烟,你发现他的熄火柴时有某种习惯,就立刻问他:&你熄火柴的动作很有趣,轻轻一弹就熄了。& 看到对方的咖啡里加两勺半的砂糖,也可发问,&对不起,为什么你非要放两勺半砂糖……& 通常面对这类问话,对方会不得不开口,说不定还会唤起对方滔滔不绝的回忆呢?9.说话时多用&我们&少用&我& 大家都有这么一种感受,即骑自行车遇到红灯时,如果一起闯就不那么害怕了。这表明了一种大众心理,即遇到危险时,如果是几个人一起面临,危险的感觉就会淡薄些,甚至会产生安全感。 比如在日本,普有一个臭名照著的&卖春观光旅游团&,这个旅游团的男性成员,到东南亚各地去旅游,主要是为了逛妓院。那些在日本貌似老实厚道的绅士们,一参加这种团体,一下子也变成让人深恶痛绝的男人了。这也是&集体意识&在起作用,即把一桩事的负担稀释到了大家身上,个人的负担就轻多了,因而不再有罪恶感。 这种稀释压力或风险的方法,适用于任何场合。在本单位遇到困难或压力时,如果强调大家意识,多用&我们&少用&我&,不仅有利于说服对方,而且可以增强信心。10.别贬低自己 习惯性的谦逊反而让人觉得你是个&牢骚满腹&又不思进取的人。 有些人喜欢把自己贬得很低,比如说:&像我这样的人,不过是可怜的薪水阶层罢了!&或者说:&你也看到啦,我就是这么没有!&虽然你的出发点是为了谦虚,但如果你不希望别人觉得你是个阴沉的人,那么最好不要用这种对自己不利的语气谈论自己。 当然,偶尔这么说说倒无所谓,但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习惯性的说法。这点你只要观察喜欢说这一类话的人,即可发现他们经常在用。至于对方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或许一开始并没有特别在意,但如果每次见面所听的都是这种腔调,就会逐渐觉得和这种人见面没什么意思。更有甚者,还会令人产生一种想法, 亦这不是谦虚,而是真正没有;这一点即是心理学所谓的&累积暗示效果&所发生的作用。如你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没有&,或&你真笨&等,即使孩子十分正常,久而久之也会觉得自己真是个没用的人。就像这样,经常听到的话就会认为是对的,这是人类天性的特性之一。 因此,贬低自己的说法,不仅对自己毫无益处,反而还会弄巧成拙,使别人以为你真是如你自己所说的那么一个人。11.找个高帽给人戴 暗中给对方一个不经意的高帽,即使是唠叨他也会听下去。 有一次,一位在公司任科长的朋友告诉笔者,他有位部下不论提出什么问题,都会以&我是否可以向您请教二、三个问题&这种说法为开场白。虽然这个人所说的大部分是反对科长的意见,但由于他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妙,使得这个科长无法拒绝去听他的问题。 直接提反论容易造成磨擦时,采取这种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作法。也就是利用提问题来摆出自己向对方讨教的姿态,可刺激对方的优越感,进而减低对方对你的反感,不致使对方留下你很傲慢的印象。12.尽快消除初识的陌生感 相逢便是有缘,尽量避开不着边际的无聊话。 一般人在初次见面时,总是选择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例如最典型的谈话: &今天天气不错啊!& &是啊!早上还出太阳呢!& 这种公式化的对话根本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样的别人也无法牢记你的印象。这样的交谈无异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也许有人会认为第一次见面的讲话太冒昧是不懂得社交礼节,为此,而有所顾忌,其实大可不必考虑这么多,例如你可以这么说: &最近我和母亲相处不甚和睦,然而昨天我们居然高高兴兴地谈了一个下午,误会完全解开了……&或者说:&这几天太热了,我索性把头发剪短,朋友们都不认得了……&。以自己的近况为题材是一种很好的开场白。 选择说话的内容要考虑对方的生活状况,针对状况而发的话才能加深彼此的印象。 初次见面若想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必须先消除彼此间的距离。某单位有一次邀请某位先生上台演讲,他那自嘲的讲辞一开始就消除了与观众间的距离,他说:&今天我第一次与各位见面,很巧的是我穿一双漂亮的新皮鞋,而因为挤公共汽车赶路的关系,新皮踏成旧皮了,脚也起泡了……& 总之,尽快地消除初次见面的陌生意识才能使对方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由于我们都长期生活在某个特定环境中,因此说话有时候会流于形式。如何引起对方注意,就在于如何选择话题了。聪明的你,何不运用创意造会话的奇迹呢? 13.说话以前先说重点 先说重要能给人一个思维清晰,有条不紊的印象。 要使别人在交谈中认为你很有头脑,就要使所说的话易于了解。用什么方法才能简明清楚地让对方了解呢?常用的方法是说话以前先说重点,比如先说&我今天要说的主题有三点&,然后再针对这几个主题作大致的说明。事实证明,这个方法非常有效。 为什么先说重点给人印象好呢?这是因为,对听者来说,如果能先把握住对方要说的概念,那么就可以一边听,一边想象对方大概会说哪些话,而对说话的方向作某种程度的预测。由于有了这种心理准备,自然听来就容易了解了。 换句话说,一开始就给听者几个主题,可以让他自由地把话解释到容易理解。这么一来,即使你说的话有些前后颠倒或不甚清楚,也不太会给人留下思维混乱的印象。 可以说,这种先说重点的方法,其实是借助他人的能力,来加强对方觉得你很有头脑的印象。14.小道消息更新鲜 给小道消息加上一个新闻导语式的开头会抓住别人的注意力。 如果你经常收看电视的新闻节目,那么你一定听过播音员说&这是刚刚才得到的消息……&,然后才报出原稿,这么一来,就会令人觉得这是一条新消息,因而竖起耳朵仔细听。 喜欢听些新鲜的,鲜为人知的消息,是人类共有的欲望。因此,偶尔遇到这种刺激欲求的机会,除非反映尽顿的人,否则都会聚精会神地听。 相反,如果先说,&我这个消息百分之百可靠……&,那么这个&正确度&就要视播报者给予别人的信赖感而定的。你正正经经地播报消息,不一定会有人听,但如果你说&我刚才听说……&,对方就会集中注意力来听,而且十分相信。另外,如果这个消息是丑闻的话,那么听者就会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添油加醋,而成为实际所谈的更加新鲜的消息。 15.情绪具有一定的感染性 在人群之中,情绪具有一定的感染性。 有一位专门为女模特儿摄影的朋友,以神通广大,能使模特儿自愿脱下衣衫拍照而闻名。无论名气多大的女名星,只要他亲自出马,她们就同中了法术一般,同意拍照。或许大家认为,此人必定具有一个极尽说服力的三寸不烂之舌。我们暂且不管他的摄影技术如何,就有风度、相貌与谈吐而言,还不致于令女性倾倒。当笔者向他请教秘决的所在时,他的回答让人颇感意外。 面对乍到摄影室的模特儿,这位朋友即开门见山地对她说:&今天我想麻烦您跟我合作,我希望拍一幅照片。&在此,我强调一点,我这位朋友并非是胆大厚颜型的人物,但是为了解除姑娘的紧张以及一连串的疑问,他首先给自己假定几个问题,然后制定最佳的应付办法。诸如她是否愿意接受我的请求呢?我怎样才能说服对方呢?等等。这样见面时,他便能够将目的一吐为快。 的确,当你把造成紧张不安的话题说出来后,你便会感到如释重负,摆脱窘境以后,你才能够以轻松自然的语气,与模特儿交谈。你泰然自若的态度一经感染给对方,帮助她减少不安,她也大方地答应您的要求,使您如愿以偿。 16.有话留在最后说 即使是复述别人的争论和悬而未决的话题,也能给人一种结论形成的错觉。 相信大家都曾经在电视节目中看过,就是由两组来宾争论一个主题,而往往到节目时间结束时都还没有结论,然后主持人说些无关紧要的话,节目就结束了。 这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观众们都会觉得主持人最后说的话最正确。其实,主持人说的并非他自己的意思,而把大家所争论的重点再归纳一下而已,但却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 像这种&最后的发言&,运用在会议上可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你先说&我最后再说一句话……&,然后把先前发言者所说的话,归纳综合而说出来,造成一种好象很有意义的结论。这种发言愈晚,问题就愈清楚,也愈能修正自己的意见。总之,结论愈迟的就愈能获得胜利。 如果别人抢走说了和你差不多的意见,那么你可以先说,&我现在所要说的,前面几位大致谈过了。&然后再把前面人说的内容归纳为你自己要说的,这样就可以让人感到你的发言更具深刻。但如果你什么都不说,别人就会觉得你什么都不懂,或你这个人无关紧要。因此,或多或少都应该表示一点意见。此外,如果别人让你先发言,你可以谦让一番,而等到适当的时机再说。 看似容易做时难。要成功地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有相当高明的技巧。在听取别人的发言后,才能得知别人的需要。在别人发言的时候,一般说来,其上司都会有意无意地唠叨几句。实际上上司的无意唠叨,很有可能就是整个会议的中心,只要你能及时将它抓信,你就能控制整个会议的主流。所以有时候,没有一点资料根据的发言,反能加倍地讨好上司。这就是心理战的特殊功效。 17.言必行,行必果 中国有句古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在某公司企划部工作的职员B君,最近把他的上司课长批评得体无完肤,原来是起因于工作上的不愉快。 几个月前,课长要他把一企划案拟出来,因为是难度颇高的案子,所以B君向课长请示,请求支持。课长拍胸脯地对他说:&万一有事,我会做 的后盾。&得此承诺后,B君便全力以赴地进行工作。企划案完成并在公司提出时,不料却遭到阴力,评价也不佳,课长指责B君:&都是你,让我在大家面前丢脸!&B君想:&这个时候怎么说这种话呢?&平常课长有什么事总说:&由我负责。&其实却不然。 现在,B君清楚地知道课长所说那些好听的话,不过是迎合属下而已。并且擅长巧妙地推卸责任,企划案成功则是课长的功劳,若是失败就推到B君头上。于是B君对言行不一致的上司产生强烈失望,或许今后B君会因此次经验而奉&言行一致&为座右铭。 为了判断对方是否为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我们应该细察他平常的言行举止,反过来说,别人也会从容你日常生活中观察你是否言行一致。例如C君记帐出了差错,上司提醒过他,但很快的他又犯相同的错误。此时上司很可能会把他当做一个言行不一致的人,因他只在口头上抱歉,实际行动却不加改进。 不按自己所说的话去行事,往往会被视为一个连交往最起码道理都不遵守的人。对于那些说话负责任的人,他们认为对方也应该如此,所以会拒绝言行不一致的朋友。 18.吹牛皮不是口才 在办公室常可见到,有些人宁愿说谎也不愿得罪人。或藉说谎的方式来做生意,乃至推销自己,社会上总是有人以敷衍的态度来行事。 有一回,Y君提起因购屋纠纷,有某建筑公司激烈争执的不快事件,正不知该如何解决,在场的小霍主动说:&那建筑公司的董事长和我是同乡呢?这件事我来替你摆平。&这种听来颇有义气的口头人情在社会上屡见不鲜,但真能解决问题吗?若是成功,当然很有面子;若事情并不简单,非一、两句话可以解决的,而自己没有那个实力,却因虚荣心作崇答应下来,那么很快就会露出马脚。 就以当场敷衍过去的方式来应付,在不久的将来会因此偿付很大的代价。在我们身旁常可看到,有些人说话明明一戳便破,便他却希望自己扮演十全十美的角色,这是很难理解的现象。如果不管对方是谁,你都附合对方的说辞,为自己大做公共关系,同事们都觉得你不过是具推销自己的机器罢了。 19.专门术语不宜多用 专门术语一般不宜多用,偶尔让对方迷糊一下也很有趣。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偶而在车上或水果店中,无意间听到别人谈话时,如果其中有专门术语或外国语,你就会特别注意到说话的人。这种情形的心理学上叫&凝离效果。& 比如,在一大串的数字中有一个温泉标志,那么这个标志就会很自然地变得特别明显。换句话说,在一大堆的同样东西中,只要有少数不同的东西存在,那么这些少数的东西就会成为大家注目的对象。这就叫做&凝离效果&。因此,与人交谈时,加一点平常不用的专门用语或外国语,就会使人注意到这句话,进而意识到说这句话的人。 另外一种例子是花花公子们的技巧之一,就是当他想征服女性时,会很自然地引用一些莎士比亚或某些大诗人的精彩语言,让别人感到他很有教养,而乐于与他交往。 像这样把令人感觉到文化气息的话,自然而然地加在谈话之中,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形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使用得太频繁,就会使&凝离效果&减弱,而给人一种故意卖弄的不好印象。 0.言多必失,少说为妙 如果自吹自擂也算口才,那岂不糟透。 一个经常只顾自己说话的人,可说是根本没有学习的本能。 社会上这种颇令人伤脑筋的人到处都有,他们对于自己总有近乎陶醉,常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他们经济以私人演说的姿势从头说到底,造成相当尽兴的局面。结果是满足了个人的演说欲,但对旁人而言,却是很难过的事情。 这种人常常不管对方想不想听,总是兴高采烈地说个不停,似乎献宝般地走在他人面前大肆炫耀自己的所见所闻。 自我陶醉型的人,几乎凡事都要插上一脚,且发表长篇大论。他们对于自己决定的事相当固执、且深信不疑。而对他人的意见可说是完全置之不理。要如何避免这种惹人生厌的情况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经常保持内敛的心态。换言之,多谈些身边或周围的事物,话题不要永远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心态也许自我表现欲强或锋芒外露的人较难做到,但至少是正确的努力方向。
采纳率:10%
读书万卷气自华,名字知识一个符号,呵呵~~
如果你要是工作的话,那你一定要靠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啊
在你自你介绍之后,你就说我可以会随时出现在你的面前哦
大致是这样,你可以参考,根据你的性格作风再稍改变:你好,我叫靳亚伟,靳是革命的&革&字旁右边加上一斤肉的&斤&,亚是亚洲的&亚&,伟是伟大的&伟&,就是&亚洲将来伟大人物&的简称:&亚伟&,以后见面就叫我&亚伟&
可以这样说的哦~~~我叫雷呀喂
其他78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自我介绍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人生如茶亦如酒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   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炼后才能坦然。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你看那茶时,刚冲入水的时候,在水里来回翻滚,不就像初涉世事的我们吗?到处碰壁,遍体鳞伤。   如是,我爱喝茶。说行随心性也好,说附庸风雅也罢,虽至今仍不敢称“品”而只称“喝”,却也由只喝得出茶的苦涩,到“嗅”得出茶的清香,至如今已到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   无茶的日子,真的觉得平淡、索然无味。   于我而言,最喜欢在一个寂寞的雨夜,泡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看落叶飘零,听雨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   轻轻晃动手中的茶杯,看淡绿色的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簇拥着,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试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平衡点。心急的我常常等不得茶泡好,就轻吹杯口,带动一漾一漾的茶涡,看茶叶聚聚散散,无奈分离。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切的疲惫冷漠。人仿佛也醉了,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   是夜,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亦如茶。   人生亦如酒。酒有辣酒和甜酒,也有苦酒和涩酒,一如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如果你喜欢辣酒,尽管让那份醇香弥留齿间,让那股干冽沁入肺腑,此刻你便有了一种把酒问青天的豪迈;如果你独钟甜酒不妨在独处的夜晚播放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把橘红的灯光调到最理想最柔和的亮度,然后自斟自酌,这个时候你会感觉酒是那么甘甜,人生是那么美好,心情又是那么温暖和满足。  人生如酒,你要了解自己的酒量,面对酒你才不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喝多少才算恰倒好处,否则,喝多了你会头痛欲裂,天旋地转,甚至呕吐;喝少了不会尽兴,打发不了酒瘾。适合自己的酒量也只能在自己反反复复醉酒后的经验总结。一次醉酒让你体验一次酒精的威力,品尝一次过分的痛苦,你就在这一次次的痛苦中找准了适合自己酒的品牌、浓度和酒量。  人生如酒,我们应该把握好自己,不因为酒的醇香而迷失自己,我们应该珍惜自己,在每一次醉酒后勇敢地站立!每次的醉酒就是我们所体验到的一次人生的痛苦。经历这许多次的痛苦后我们的生命便有了韧度和力量,就像常春藤,即便是风暴将它无数次地甩在地面,可它依然顽强地崛起,有谁见过在地面匍匐的青藤呢?  我们不拒绝痛苦,也不乞求幸福,在如酒的人生里练就一颗坚强的心。让一切随缘,自然而来,自然而去。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50次 发图:0张 | 更多
  我的QQ:
  好美啊!!!难得的茶香…  
  命运等于心理的强迫性重复  提到命运,就让人想到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之外的某种神秘力量,它主宰着我们生命中的一切,可以让我们幸福或者痛苦、成功或者失败。在命运的面前,我们的努力总是会显得软弱和微不足道。其实不然。人的潜意思中有特殊的预见能力,也在潜意识中惧怕丧失预见力。一个人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来证实自己的预见力是对的。如得到了幸福就重复幸福,学会了信任,就重复信任;相反,如得到了痛苦,就复制痛苦,学会了敌意,就重复敌意。我认为,这种心理的强迫性重复,就是所谓的命运,它不在我们的心灵之外,而在我们的心灵之中。心理强迫性重复的特点和要害就是“不自觉”,它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很难看到它和把握它。心里的强迫性重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模式的不断复制。要了解“心理强迫性重复”,我们要从原生家庭说起。原生家庭是个体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早年的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重复某种特定的情境,潜意识中借由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如愿以偿的某种心理需求。  譬如,如果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敌意,那么一个人就会不断复制敌意,他不仅对那些与他有冲突的人充满敌意,他对那些本来对他很好的人也充满敌意,最后这些人也真的从对他友善转向了敌意。可以说,是他教会了那些本来对他友善的人转而提防他。当然,人不只重复坏的,也重复好的。与上述例子相反,如果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信任,那么一个人就会不断复制信任,他不仅能赢得一般人的信任,还能赢得那些很难相处的人的信任。也可以说,是他教会了那些难相处的人信任他。幸福的人、成功的人,就是多重复好的圈,少重复坏的圈的人。  心理的强迫性重复无处不在,就好像是,我们只习惯拥有过的生活,如果现在的生活变得与过去不一样了,我们就得做点什么事情,把现在弄得和过去一个样。  聪明、漂亮的A在一家大型公司上班。一开始,同事和上司都喜欢她,这让她很是欣喜,因为她认为,她最大的难题就是不知道怎么和别人打交道。其实,她之所以逃离上一家公司来到现在的新公司,就是因为她觉得她和前面公司的同事和上司关系都搞砸了,她被严重孤立。但是,在新公司刚呆了一个星期后,A在一天晚上突然觉得情绪非常地低落,她反省这一星期的生活,觉得她有很多地方都做错了,认为自己肯定是得罪了顶头上司,还有身边的几个同事。到了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一,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公司,发现大家的确对她有点不理不睬(实际是大家太忙)。于是,她悲叹:“看来这是真的,我又把关系给搞砸了。” 这一天里,她做错了好几件事,譬如删错了电脑里的文件,碰翻了一个同事桌子上的水,和上司打招呼时也忽然间想不起上司的名字了。结果,等她下班的时候,更加认为自己和同事的关系不可救药了。A的这种情形,就是典型的心理强迫型重复。和多数习惯了不幸的人一样,当事情真正有些好转时,她会觉得不安,会觉得好像有什么事情不对劲了。这种不安,是她的控制感在作祟。长期生活在不幸的环境中,我们会发展出特殊的预见能力来,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预见,自己会在什么时候遭受其他人的欺负和折磨,这种预见能力会适当地保护我们免于遭受更可怕的折磨。但是,等到了新环境中,我们的预见能力就丧失了,我们会觉得一切好像乱糟糟的,“怎么别人对待我的方式,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呢?”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在无意识的指引下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从而把事情搞砸,让本来对自己友善的人添一点敌意,让本来对自己关心的人多一点不耐烦。等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虽然觉得很是悲伤“为什么他们终于还是对我不好了?”但另一方面,我们内心深处会安静下来,知道一切又在自己的预见中。  才华横溢,又仪表堂堂的B,女友换了一个又一个,但他明确表示,女人根本就不可靠,好吃懒做,无情无义,只想靠男人养。他找的这些女友,多数的确符合他的描述。但天下那么多好女孩,他为什么就不选呢?其实,他就是为了验证他的断言“女人不好”,所以才找那样的女友的。他这样做,也是为了进行心理的强迫性重复。他幼年丧父,妈妈后来不断换情人而对他不闻不问,他心里埋下了对妈妈强烈的恨。当妈妈在他18岁时遭遇车祸死亡后,他就开始了花花公子生涯,但他之所以找那样的女孩,只不过是为了继续表达他对妈妈的恨。妈妈不可靠,所以他要一再找不可靠的女人,以证实他对妈妈的攻击的确是成立的。他遇到过好女孩,也深深地爱过她。但是,他太挑剔了,一发现女孩的任何缺点,都会给予毫不留情的攻击。最后,这个女孩离开了他,这让他很绝望,让他悲叹:“原来这么好的女孩也一样靠不住!”但这种靠不住的结局正是他自己制造的,他没有学会掌握幸福,他只学会了重复灾难。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看上去温柔贤惠,同时也很能干,是一位小有地位的公务员,但她却经常鼻青脸肿地去上班。原来,她的老公很暴力,经常打她。她受不了,离婚了,但第二任老公又是如此。约35岁时,她再一次离婚。这时,她对男人绝望了,想单身下去,因为“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不过,有一个男子喜欢她很多年了,这时继续对她穷追不舍,而且这个男人据说没有暴力史,别说打女人,连和女人吵架的事都没干过。又爱自己,又是好男人,那还有什么好挑的,她心动了,嫁给了他。但刚结婚两个星期,她给她的几个朋友和我打电话,哭诉说,她又被打了。我们赶过来,朋友们自然对男人一通斥责:“你又不是不知道她多不幸,你又说爱她,那为什么这样对待你最爱的女人……”但我没有加入谴责男人的队伍,而是问,你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请告诉我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魔鬼,而魔鬼般的细节一出来,所有赶来的人都鸦雀无声。原来,两人先是吵架,吵着吵着,女人对男人说:你是不是想打我了,像×××(她爸爸的名字)打我妈妈一样?男人回答说:怎么可能,我从不打女人,今天怎么能和你吵成这样,我都纳闷。女人不信,说:你就是想打我,你打呀打呀,你不打就不是男人!歇斯底里地一直念叨这句话,某一瞬间,男人突然脑子里一片空白,一拳挥了过去……男子挥拳前的那一刻,发生了什么?洗脑!这个男人脑子里一片空白,是因为他一直持有的好男人的逻辑被抹去了,而接受了女人用歇斯底里的方式强加给他的坏男人的逻辑。女人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心想事成(心理的强迫性重复)!她预言过“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这句看似悲观的话是她引以为傲的生存基本,是她对这个世界有控制感的基石,是她自恋——这是芸芸众生最重要需求的重要养料,她需要不断证实这一点,而一旦遇到一个“好东西”,她由此建立起的关于亲密关系的大厦就会崩溃,这会令她不舒服,令她恐慌,所以她会努力将这个“好东西”变成坏男人,那样才能证明她对这个世界的确是有掌控力的。  无论是好的心理强迫性重复还是坏的心理强迫性重复都是比较难改变的。要建立好的心理强迫性重复,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时给他爱与支持,同时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同时又给予他足够的信任。那么,孩子就会学到爱、信任、独立与自强,并把这些好的东西不断地在他的人生中进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要打破坏的心理强迫性重复,就要更多地了解自己,深入了解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把可能导致坏的心理强迫性重复的环节切断;并且勇敢地尝试各种新的、好的体验,以建立良性的心理强迫性重复机制。
  安慰别人最常见的错误  1 否定别人的不幸  常见错误:“比你不幸的人多着呢,你看XX幼年丧父,你看非洲的人民。。。。,你这点苦难算什么?”  这样说的人自身也是有点心理问题的。把自己想像成无所不知的上帝,了解别人的痛苦,本身就是一种虚妄的幻觉。有父亲不一定比丧父的幸福,非洲人民也不一定比中国人民痛苦,每个人的痛苦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当事人自己感受真切。  正确方式:“发生这种事情真是不幸,希望作为朋友我能陪你走过这可怕的日子!”  2否定别人的情绪  常见错误:“别生气了,别哭了,忘记那些痛苦吧。”  痛苦,愤怒,伤心,这些心理现实,都像路边的树木一样真实存在,并不可以因否定而消失的。就算暂时消失,那也是压抑到潜意识,后患无穷。释放情绪,然后接受事实,这才能促进心理健康。  正确方式:“愤怒就喊出来,想哭就哭出来,别压抑自己!”  3用其它活动引开注意力  常见错误:“孩子摔伤了大哭,大人可能拿出玩具扮鬼脸。朋友伤心低落,你给他讲笑话。”  理解痛苦的原因,接受痛苦的事实,才能彻底放下,转移注意力可能暂时可行,但是痛苦还会找机会浮出水面。而且转移注意力有不尊重朋友感受的嫌疑。  正确方式:“你愿意和我讲讲你的痛苦吗?”  4喊口号,讲大道理。  常见错误:“你是个爷们,就站起来!”“没有过不去的坎,这算什么 !”“人应该自信,乐观,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退缩。”“人应该。。。。,你看XX损失比你还大,还一样坚强自信。”  人应该怎么样,谁都知道。如果都能做到“应该”,岂不人人都是成功人士了?负面心理真实存在,建立健康的人格,需要时间和努力,在别人情绪低落的时候强调“应该”,进一步衬托出对方的“不应该”,可能加深对方的挫折感,“我怎么这么无能,就是做不到呢?”  正确方式,认真的倾听对方倾诉,表示同情即可,避免随便发表应该如何如何的评论,除非对方真的征求你的意见,才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而非口号式的建议。
  毒害千年中国人的谎言:批评使人进步  “批评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国人从小听这句话长大,世代奉为真理。于是大人仗着这句话随意批评孩子,而且经常要在别人面前,更显示自己不护短帮助孩子成长的决心。一代一代,我们学会了批评,也就学会了不自尊,不尊重别人。一代又一代,我们把自卑深深地传递。而这种内心深处的自卑又经常伪装成外在的自大,盲目批评他人。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最关键的是懂得别人为何要批评我。  一个人怎样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  你怎样对一个人,反映着你的内心。  这叫投射。  一个人怎样对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  你怎样对一个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  这叫认同。------------------------------(记住我这几句话)  如果一个人总喜欢挑剔别人,那是因为自己的童年也总是被父母挑剔。自己扮演“内在的挑剔父母”,将“内在的受批评小孩”的角色投射给他人。没有完美的人,所以内心健康的人,对待别人的缺点会宽容,就算需要指出,也是善意地点醒,而非恶意地指责。受指责的人如果内心的关系模式足够健康,就不会认同对方的投射,免受其害。反之,童年越是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尊重和表扬,就越可能认同他人的批评,不停自责,越来越自卑,痛苦。为了逃避痛苦,还可能表现出骄躁。而真正在表扬中长大的孩子,能够给自己正确的评价,不会骄噪或者自暴自弃。  最让人迷惑的批评,是隐性的。这种批评经常被包装成,我这么说都是为了你好。使受批评的人相信,如果不接受,就是不知好歹。这种批评,最常见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大多数这样说的父母,也是真的这样想。父母将自己童年的糟糕关系模式加上成年后受的伤害(童年有阴影的人成年后更容易受伤害),继续投射到下一代上,这是命运的强迫性重复,重复而不自知,悲剧不断循环,而且变本加厉。这种批评,同样存在于夫妻之间,朋友甚至同事之间。  比如孩子送妈妈礼物表达爱和感激,这就是和妈妈建立良好关系模式的尝试。孩子和妈妈的关系模式好不好,足以影响孩子一生能否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我相信为人父母,收到礼物的第一感觉,肯定会感到幸福,而不管这个礼物是否正符合自己的需求。但是中国人传统的物质观念,可能接着就蹦出来了,于是没来得及对孩子回馈同样的感激和爱,批评就脱口而出:“乱花钱,以后不要这样。”孩子从小被教育,听父母的话,虚心接受批评。于是认同了这个批评,内心也相应的形成这种观点:不必感激别人,感激也不一定得到认同。都说中国人不知道感恩,孩子不知道感恩父母,请问这是谁造成的呢?孩子能买得起的一份小小礼物,不会让你破产,而你却让孩子的心灵破产。  另一种包装成“都是为你好”的批评,批评者并非不自知,而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相对不幸,也就是嫉妒(嫉妒同样源于童年和父母兄弟姐妹的糟糕关系模式,比如父母没有给于足够的,平等的爱)。接上个例子,妈妈收到孩子一件衣服做礼物,嫉妒的同事可能会说:“小王啊,我可得提醒你,孩子没赚钱,就学会这么乱花钱了,将来还了得?而且买的东西一点不合适,怎么穿的出去?完全是浪费钱!”如果小王的童年同样没得到足够的爱与表扬,成年后的家庭关系也不怎么好,那么小王就倾向于认同别人的评价,把别人的话奉为权威。可想而知,小王会觉得同事很有道理,转而去批评孩子,而且会引用“权威”的话,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孩子必然会伤心,父母为何宁愿相信同事,也不相信我呢?。于是孩子与父母隔阂进一步加深,家庭关系进一步恶化,家庭成员也就进一步彼此不信任,宁可把别人当作自己家务事的权威。远近亲疏不分,是没有伦理道德的家庭,只会让人逃避。  所以,不是批评就要虚心接受,要弄明白对方为何而批评。投射自己糟糕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就不要搭理。什么情况属于糟糕的投射呢?  一,对不可改变的事实发表反面评论。比如“你皮肤很白,就那几个雀斑了可惜了。”  二,经常强调,“我这么说是为了你好”。内心健康的人,是不会这么说以强迫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  三,经常表现出优越感,我比你年龄大,资历深,见识多,你还太年轻,要学的多着呢。  三,经常批评别人。遇到问题,不是鼓励对方改进,而是喜欢指责他人,同时推卸自己的责任。  四。。。。请大家总结。  如何保护自己,不受别人糟糕投射的伤害?  修正自己内在错误的关系模式,让心灵变得强大,生命将从此改变。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为自我认同,自我实现而活。不幸虽然会强迫性重复轮回,但我们可以选择勇敢地斩断命运的链条!
  彻底摧毁一个孩子的秘籍  我发现相当多的问题是爱孩子的家长、老师所致。家长和老师们是如何给孩子致病的呢?总结如下:所列方法家长和老师可以通用,不同的是:家长毁一个,老师毁一群,效率更高。  一,毁掉一个孩子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孩子贬到卑微卑贱的地位上。  具体方法有这样几条: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自己一无是处,没人赏识他,没人喜欢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别人的孩子"的来刺激他。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你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你看人家从来××不玩游戏;;你看人家考取了清华北大;你看人家××…….有谁个像你?”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要学会迁怒的本事。自己生活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  5、采用法西斯暴力,坚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经常要对孩子拳打脚踢,如果单打不过瘾,配合夫妻双打效果会更好。  二,摧毁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让孩子时刻内心体验着焦虑,恐惧不安。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条:  1、利用一切条件,让孩子感觉自己是招人讨厌的,是不被父母老师所喜欢的,给孩子一种被抛弃感。从哇哇做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孩子越小越害怕被抛弃,内心安全感越脆弱。如,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对孩子的不耐烦、讨厌等等;经常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等等。  2、给孩子一个破碎的家,父母经常争吵打架,让孩子对这个家的未来害怕担心。  3、经常用各种各样的危险来恐吓孩子。如:经常给他讲社会的黑暗和人心险恶,这个社会到处充满着罪恶的勾当和邪恶的陷阱,没有一点社会良知存在,在这个社会上不能信任任何人,一定要处处小心谨慎。  三,摧毁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行动力,让孩子变成木偶。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条:  1、把自己塑造成为孩子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即使是大打出手和言语侮辱也是为了孩子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没有一点私心,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2、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他如果接听电话一定要追根溯源等等。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3、糖衣炮弹狂轰乱炸,为孩子包办一切。“替他洗衣服,替他打扫卫生,替他……”;“孩子无论要什么都完全满足”。被喂饱的熊是死熊——因为被喂的饱饱的,不需要自己觅食,慢慢地熊就失去了自己觅食的本领。没有人去喂它们食品时,熊就被饿死了。孩子也一样!  四,必杀技——当众出孩子的丑。  以上都是"单练"技能。真正要彻底毁掉他,这最后一条才是杀手锏。你一定要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於社会的。   您掌握了以上操作方法,且经常运用,就基本上可以毁掉一个孩子了。当然,还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做到运用自如,这样才能将你的孩子彻底毁掉,使他终身一事无成。  (如果父母做到综合灵活运用以上法宝,一事无成只是最好的结果。更可能的是,抑郁,自杀,暴徒,反社会,杀人狂……)
  梦之安魂曲  它是一部坦诚的电影,它直接将那些被隐藏着的、无奈的肮脏着的现实暴露出来,将那些黑暗中的痛苦摊开,细细查看它们发黑的纹理,它的目的只是为了指引我们去寻求一个答案:这个世界在以怎样光怪陆离、无法理喻或惨不忍睹的形式行进着。然而这种直接,却触动了美国电影审查机构,这个电影被列为美国十大禁片之一。不知是否因为太现实太残酷的写实拍法?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虽然已是夏天,我还是打了一个冷颤。  莫非这就是安魂曲?埋葬已经破灭的梦?  简单剧情:影片讲述了四个人的边缘生活:单亲家庭的儿子哈利和与父母有隔阂的女朋友玛莉安,两人相亲相爱,梦想开一个服装设计店,但因性格孤僻、无所事事都成了“瘾君子”,为吸毒开始和朋友泰伦贩毒。哈利母亲每天看电视吃零食晒太阳打发时间,一天,接到了她钟爱的电视专栏打来的电话,被通知选中参加演播,这令她兴奋不已。由于最喜爱红色礼服太胖穿不上身,于是她找到医生去开药减肥,不曾想无良医生的减肥药也含有兴奋剂,虽然儿子送电视给母亲时发现并警示她,但她已把穿上红裙、参加电视节目当作唯一的希望和梦想,很快地有了药瘾,开始出现幻觉,身体也每况愈下。不知不觉中,所有的东西都失控了,这四个人都被自己的向往所牵引,渐渐走向黑暗的深渊。    电影快结束时,导演用蒙太奇的手法,快速来回切换四个主要人物的镜头让人目眩;也让人震撼:  母亲已精神失常,头发凌乱瘦骨嶙峋了,还一袭红裙寻到电视台,被送到医院,强制做电疗痛苦不堪、脸扭曲变形;  哈利因手臂注射太多严重溃烂,昏迷不醒,推进手术室用电锯切手臂血肉横飞;  玛莉安为一点点毒品,不惜在淫乱派对里色情表演,抱着毒品在沙发上凄惨的笑;  泰伦在监狱里劳作、发毒瘾浑身哆嗦、想到小时候妈妈温暖的怀抱而痛哭流涕。  在这样的时刻,母亲还是想着上电视,和儿子相拥;哈利醒来叫着女友的名字……这时再想想开始富态慈祥母亲的样子;想想开始青春靓丽、幸福甜蜜的哈利和玛莉安一对恋人;想想曾经想做大人物、对朋友仗义的泰伦……  他们都有爱:母子之情、恋人之情、朋友之情,可到如今已是物是人非、惨不忍睹了;  他们都有梦:可到最后梦想破灭、行将就木,只能以泪洗面、终日忏悔了。正是这爱的存在和梦的消亡才显得结局分外悲惨;才让人心为之一颤。  它不变态,亲情、友情、爱情面面俱到,显得真挚无比。可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心情是极度压抑的,面对做徒劳挣扎的人们,看希望变潮湿而后幻灭支离破碎的时候,看所有梦想最终都变成臆想的时候,躲在电脑前的我,暗自堕泪,瑟瑟发抖。那一刻,我感受到绝望分明比死还要深。因我知道,在死之前,他们还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掏空,一次又一次的恐惧,一次又一次的幻象和一次又一次的枯萎……这样的绝望,绵绵无绝期!《梦之安魂曲》就是这样一把刀子,锋利地刺入我们脆弱的情感,带着泪痕和灼热的痛楚,最后被抛进冰冻的河流,陷入寂……  不安定和痛苦往往来自于精神与肉体的矛盾。人们往往不是忘记了精神的存在,而追求肉体的满足,就是忽略了肉体的存在,而追求精神的满足。这两种矛盾状态都会带来痛苦,使人被自己践踏、异化,或者应允他人对自己的控制,其结果都是精神被支配,肉体被奴役。或者更直接的,他们直接被自己的梦想所控制和奴役,而梦想是被社会操纵的,于是他们就逃不过失去自由和自我的下场。《梦之安魂曲》就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这一境遇。
  肖申克的救赎  由史蒂芬金的小说改编成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以一种充满希望的叙述理念讲述了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剧情:1947年,声名显赫的银行家安迪遭遇了灭顶之灾。先是发现自己深爱的妻子有了外遇,在极度的愤懑与屈辱中,银行家坐在私家车内,一边狂饮酒精以平息愤怒,一边准备好手枪子弹打算结果这对偷情狗男女的性命。然而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银行家打算放他们一马,他冷静地将枪丢进了附近的河里,开车回家。但噩运接踵而至。他的妻子和情人在相互缠绵时被人残忍射杀!法庭上,面对检查官振振有词和慷慨激昂的指控,银行家安迪百口莫辩。最终,他被庄严的法官判处终身监禁,一生不得走出肖申克监狱。在遭受了他深爱着的妻子的背叛、被诬告杀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被判处终身监禁等一连串的打击后,一夜之间安迪由天堂堕入地狱。肖申克监狱,阴森恐怖,戒备森严。高墙上站着荷枪实弹的狱卒,狱警们永远面无表情,一袭黑色制服,手中不离不弃的是用来惩戒犯人的警械。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一个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望的人,忽然之间从天堂跌落进地狱。但安迪却异常地冷静,没有喝吼,没有歇斯底里,他沉默着应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他周遭发生的一切。与他同一天入狱的“胖子”因为恐惧,因为不知所措而胡乱求救呼喊,结果被狱警活活打死。安迪却聪明地沉默着,按监狱的要求做着该做的一切。他也很快知晓,已在肖申克监狱呆了20年的狱友瑞德,现在可谓神通广大,只要付钱给他,瑞德几乎能搞到狱友们需要的任何东西。安迪最先花10美元弄来的是一只小小的鹤嘴锤,他将它巧妙地藏在了犯人们人手一册的厚厚的《圣经》里。那样一只精巧的鹤嘴锤,用眼里不揉沙子的瑞德的话说--要想靠它凿墙越狱,起码要花600年!而安迪自有他的一套生存谋略。他通过瑞德还先后弄来了皂石、大幅的明星画报。在1949年春天的一次户外劳动中,安迪成功赢得了狱警海利的信任,他用他银行家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成功替海利免税。这之后,不断有狱警来找安迪,请求他为他们报税,渐渐地,安迪就像一个普通的会计师,在每年的报税季节成了大忙人。典狱长诺顿也开始与他合作,多少幕后的交易,多少黑钱经由安迪的手都一一被洗刷干净。多年以来,安迪已经成了肖申克监狱不可或缺的人物,已经成了诺顿们合手的工具。1966年的某一天,安迪从一位新狱友的口中得知了当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凶杀案的真相,他觉得自己的沉冤终于可以昭雪了,他兴奋地去找典狱长,然而不久之后,知情的狱友却被无情射杀,因为阴险的典狱长想安迪永远留在监狱中为他洗黑钱。安迪彻底绝望了,又彻底清醒了,在入住肖申克监狱的第19年,隐藏在墙上悬挂的大幅美女图后面的一条洞穴终于打通,瑞德说的要用600年才能完成的事,安迪每个暗夜里小心地凿一小撮泥石第二天早上放鞋子裤管里偷带出去,不舍不弃用一把小鹤嘴锤奋斗了19年,终于大功告成。一个雨夜,安迪终于成功出逃。他取出了他替典狱长保存的存款中的一部分--37万美元,并将典狱长洗黑钱的证据寄往了媒体。然后奔向了他梦想中的墨西哥圣华塔尼欧,在那,他将经营一家沙滩小旅馆,过完他梦想中的后半生。他的狱中好友瑞德不久之后成功获得假释,并按安迪字条的指引,一路追寻,两个好朋友终于在大西洋蔚蓝色的海岸边再次相逢……  以我的理解,艺术的崇高地位常常源于艺术中的象征和隐喻。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运用了独特的隐喻手法,使影片更具有表现力,更突出了影片的主题。它在一定意义上虽然是一部传统的监狱体裁影片,然而其独有的叙述视角和大量隐喻方式的使用成就了这部伟大不朽的经典励志片。影片的主题毫无疑问就是救赎,主人公安迪利用自身的力量去反抗体制的束缚,从而实现自己灵魂的救赎。肖申克一词来源于对影片英文原名shawshank的音译,但是在电影中,也曾经被翻译成为鲨堡,而这个翻译则更能够影射出当时美国监狱的现状。鲨反映的是监狱里的众生相,在这里人性的贪婪和欲望的扩张暴露无疑。道貌岸然的典狱长虽然对圣经能够倒背如流,但其实是一个阴险,贪婪,残酷且不择手段的可怕人物;狱警海利和其他狱警凶狠残暴,对囚犯滥用私刑甚至草菅人命;而囚犯之间更是明争暗斗,恃强凌弱,更有着像监狱“三姐妹”这样在监狱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同性恋变态狂。堡的概念则暗示着监狱是一个由高墙围成的坚实的堡垒,影片一开始,就给了观众一个从监狱上空俯拍的全景镜头,高高的围墙,完全封闭式高密度令人窒息的生活空间。在囚犯瑞德的描述中,他对高墙的看法是这样的:“这些高墙很有趣,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地习惯它,一段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当然高墙这一镜头在影片中出现了不止一次,例如在安迪被关禁闭两个月出来以后,和瑞德在高墙下面进行了他们在狱中的最后一次对话,在高墙的映衬下,人显得非常渺小,其实也暗示了人根本无法摆脱体制的束缚,更可怕的是有人甚至发展到对这种体制的严重依赖。片中的老囚犯布鲁克(监狱图书管管理员)就是这样一个严重被体制化了的人,和很多刚进监狱的囚犯一样,他起初也抗争过,但都是以失败告终,逐渐地他适应了这种体制,他的灵魂和肉体都被体制化了,尽管假释赋予了他身体的自由,但却无法救赎他已经被体制化了的灵魂,最终他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成了体制化的牺牲品。很显然,这位老人没有得到救赎,这和他的心态有很大关系,他已经充分融入了监狱里尽受拘束的生活,甚至为了继续待在监狱想再犯罪,这种消极的观念与被现实扭曲的心态也注定了他悲凉的结局。
  但监狱里并非所有人都被体制化了,总会有一些例外,例如我们的主人公安迪就被导演塑造成了一个心中充满希望的神话式的人物。在狱中,他通过一系列行动来实现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救赎。在长达19年苦闷的监狱生活中,他寄情于雕刻;他从来没有屈服于监狱“三姐妹”那变态强暴的恶势力,不断进行着反抗;他甚至冒着被关禁闭的危险当着狱警的面播放着安抚大家心灵的莫扎特的音乐《费加罗的婚礼》;他坚持不懈的不断给政府写信换来了“监狱中最好的图书馆”,为监狱里的囚犯带来了精神食粮,使他们在痛苦的监狱生活中感觉到了一丝希望和安慰;他帮助年轻的囚犯汤米读书识字从而拿到了学历。他仿佛救世主一般,像耶稣一般拯救了人们的灵魂,尽管忍受着来自身体的巨大的折磨,但他从来就没有放弃希望和对自由的渴望,在他面前,体制化显得那么苍白脆弱。当他爬出污浊不堪的污水管,在雷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张开双臂拥抱风雨时,我们仿佛看到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复活一般,身体的救赎固然可贵,但灵魂的救赎才真正让人感叹不已。除此以外,影片中的道具小手槌的作用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小手槌在电影中反复出现,贯穿于整部影片。它首先是安迪用来雕刻打发时间的唯一工具,到影片快结束的时候,观众才发现原来它一直是安迪用来逃狱的工具,当典狱长诺顿打开安迪留下的那本圣经时,发现圣经已经被挖空出了一个手槌的形状,观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19年来这把小手槌是靠着圣经的掩护才得以逃过狱警一次次的搜查。手槌在影片中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充当道具,它成为了主人公用来对抗监狱体制化,对抗恶势力的一种武器:它也不仅仅是一种隐喻手法,当隐喻是一些特定的精神内容时,就成了象征。当安迪成功地用它逃出了肖申克监狱,它成为了一种胜利的象征,这种象征与电影所要表现的救赎这一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对自由的信念,一把小小的手槌救赎了主人公的生命,更救赎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其实在影片中,安迪牢房里墙上的海报也是一种隐喻,丽塔·海华丝,玛丽莲·梦露,碧姬·芭多,不同时代的女星,通过海报的变幻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整整19年的牢狱生活,在一般人看来是一段漫长痛苦绝望的生活,但这并没有让安迪丧失了对自由的渴望,没有束缚住他的心灵,反而使他更加坚强,更有毅力冲破这一体制的牢笼,抵达自由幸福的彼岸。有别于其他励志片,本片的故事始于一件冤案,结束于一次犯罪--越狱,但这并不妨碍观众领会导演所赋予影片励志的含义。本片的四个关键词,即“救赎”、“自由”、“友情”和“希望”,但同时由本片主旨入手,“救赎”、“自由”、“友情”都可以归于“希望”之中。如安迪所说,“希望是件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从来不会流逝。”希望如一粒隐秘的种子般深埋于每个人心中的土壤,也许会被暂时忽略,但那只是暂时,正如是金子终会发光,心中的希望也会最终开花结果,就像影片最后的那片海,浪花中翻涌的是安迪与瑞德的明天与希望。为什么活着?没有标准的答案,因为活着不由自主。然而怎么样活着,人们却给出了泾渭分明的活法。安迪给了我们一次为真善美而活着的理由,就像监狱长给了我们为假恶丑而活着的理由一样。真是智慧,是安迪一手建起的监狱图书馆,是他笼络监狱长和狱警的手段,没有智慧,他只能听天由命。善是爱与仇,是安迪为狱友们争取来的啤酒和音乐,是监狱长饮弹自尽时我们的击掌称快。美是希望,是安迪安详而神秘的微笑,是爬出臭水管时的雨中重生,是墨西哥海湾安宁的蓝。而希望是生存永恒的主题,就像安迪说的,“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就是希望。”也即“信念”。瑞德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典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和印着裸女的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然而安迪却告诉他,“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于是 安迪能够用19年挖开瑞德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安迪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庸常生活里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先说“那不可能”,习惯了没有奇迹,习惯了,习惯了。可是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肖申克的救赎》,一部几乎没有女人参与其中的影片,却相当好看,值得一看再看。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句台词便是“hope is always the best"。主人公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总是充满希望的信念真的是让人非常感动,他敢于对抗命运,利用自己的所长为自己制造一次又一次的“不可能”,将“不可思议”变成了“现实”。抛开肖申克监狱的阴森、恐怖,典狱长和狱警的冷酷贪婪,以及安迪出逃过程中可能遇到却并未遇到的种种麻烦,抛开所有这一切,我想说的是,《肖申克的救赎》给人最直接的领悟是:人在逆境中要学会保全与自救,逆境重生。拥有如常的、安然的日子再好不过,但世事难料,谁又能保证这一生一世一直顺风顺水?假如某一日,灾难突然来袭,那么就效仿一下安迪吧,冷静再冷静,沉着再沉着,以恒久的耐心应付不堪应付的一切。世间本没有绝对的公正与平等,身陷泥淖,你要懂得如何借力使力,巧妙自拔。希望与努力总会带给人好运。每天做万分之一,一万天,自己的梦想也会实现。自己也问心无愧,可以笑对人生了。为着那一份蓝色的向往,安迪用一只小鹤嘴锤不舍不弃秘密挖掘了19年,终于打通了逃亡之路,成功实现了自我救赎。而属于我们的那一只鹤嘴锤,又在哪里呢?我们是否一直挥舞着它,不间歇地奔向了我们心目中的希望之所?
  与莎莫的500天  对于失恋者,这是一部不得不看的电影,用这部电影来走出失恋的阴影实在是太棒了;对于恋爱者,这是一部教你如何享受爱情的电影,里面对爱情的理解也非常有深度;对于求恋者,这是一部教科书式的电影。  剧情简述:  男主角汤姆在一间贺卡公司工作,遇上了第一天来上班的老板助手莎莫(Summer),于是这就是他们500天里的第1天。第4天,他们知道大家拥有共同的音乐爱好,之后汤姆就无可救药地恋上了Summer,第28天,在公司一次唱K聚会中,汤姆把握好了机会,与Summer聊了很多,Summer说她不相信爱情,并不想成为别人的女朋友,但是汤姆当机立断地否认了她,在聚会结束时,Summer向汤姆表白了。第31天,他们在复印室kiss,正式确立了他们的关系。第34天,他们到家具市场模拟他们成为夫妇的场景,当晚,在汤姆的家里,他们过了一个美好的晚上,从此汤姆的生活变得美好起来,之后他们过着很多甜甜蜜蜜的日子。直到第109天,这是一个转折,汤姆和Summer在Summer的家谈了很多,Summer说出了其实她一直感觉很孤独,只是自己一个人,其实Summer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但是汤姆是为了他们能够到最后而面对这份感情的,面对这样的矛盾,汤姆觉得不知所措。之后虽然他们还过着甜蜜的生活,但是汤姆觉得,那一面墙已经正在塌下来了。之后第290天,Summer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提出了分手,她说她和汤姆可以是朋友,汤姆的生活一下子暗淡了下来。汤姆的世界像是塌了下来一般,他变得灰暗,工作表现变得差了起来,久久未从这伤痛中走出来。402天,汤姆和Summer在参加一次别人的婚礼中碰见了,Summer和他谈话,邀他喝咖啡,邀他跳舞,邀他过几天去参加自己新居入伙的派对,汤姆以为这一切都重新有了希望。但是当408天,汤姆去参加Summer的派对,得到的结果却大为失望,Summer并没有热情地招待他,而且汤姆发现,Summer的无名指上,多了一枚戒指。汤姆再一次受到很大的伤害,他一蹶不振,他辞去了旧的工作,变得颓废起来。  经过痛苦的思索,第456天,汤姆开始放下他和Summer的感情,从新变得发奋起来,到处找工作,并且一如既往地憧憬着自己作为建筑师的梦,这个时候,Summer与另一个男人结婚了。虽然退出了那个世界,但是汤姆一直都想不明白,他对Summer付出了一切,但是Summer跟他一起的时候甚至是说她根本不想要做某个人的女朋友,但是和他分开了之后,Summer就立即当上了别人妻子,这一切显得多么的无道理。直到在488天,汤姆在故地遇上了Summer,他们谈了很多,Summer说或许这一切就是注定的,她在与把自己当作依靠的汤姆分开了的之后某一天突然悟到自己需要一个依靠,她在偶然间碰上了成为了自己丈夫的男人。第500天,汤姆在一次面试的时候遇上了Autumn,他似乎突然也悟到了Summer所悟到的,他鼓起勇气邀请这个女孩跟他约会,于是,第500天,变成了新的第1天。  世上大概没有任何一种情感可以像爱情一样拥有这么大的魔力,让人欣喜也让人疯狂,它能将人带入天堂,也能将人打入地狱。以我的理解,本片让人在“恋”与“失”之间的对比中体味500天恋爱的弦外之音, 最后发现意想不到的奇妙结局。说真的,这部电影对于作为刚失恋不久的人来说,真是一个莫大的鼓舞,我觉得此片很适合给那些分手后还对过去痛苦不已的人看,希望他们能够早点走出阴霾。其实汤姆与Summer的爱情非常不完美,在于他们一方是想和对方有结果,而另一方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在这段双方付出完全不平衡的恋情中,作为相信真爱的那一方肯定伤得很深,而且汤姆一直想用自己的感情感动Summer,但非但没有感动到,Summer还在之后被另一个男人感动了,可想而知这让汤姆感到多么的不解与无助。  但是其实,爱情由缘分而生,它的开始结束也都是缘分,一方的付出,另一方的不感动,其实也只是时候未到,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也许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如果是,则请豁达宽容地面对吧,正确的缘分其实在你生命的前面。这部影片告诉我们恋爱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现在的恋爱并不能代表将来结果,爱情还是要靠自己把握。结局点睛之笔:汤姆和同竞争设计师工作的女对手秋天(Autumn)的邂逅,一句“I'm autumn”和汤姆那发自内心的微笑,带出一种释然的感动,一种见证美好的震撼,象阴霾暴雪天气被灿烂的阳光驱散一般。汤姆意识到爱情并不是等来的,而是要自己去追求来的;夏天的结束意味着秋天的来临。 旧的恋情放下之后,新的才会出现,Summer走了,Autumn小姐粉墨登场,我想导演的安排正是寓意夏秋的交替。也正应了一句中国俗语:天涯何处无芳草。
  强迫症患者的心理认知模式  强迫症是心理疾病里的顽疾,甚至是心理疾病里的癌症。有许多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师根本不做强迫症的咨询。我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  强迫症的核心症状是:“强迫与反强迫的对立”。首先就是有了强迫行为、或者强迫思维。强迫症者感觉到强迫行为没必要,所以,就想解决强迫症,想克制强迫行为。而经过自己反复的克制强迫行为无效后,导致病人更加焦虑、担心、害怕。从而诚惶诚恐,强迫症加剧了。  一 强迫症的来源。为什么有的人得了强迫症?这个根源或者说是来源很重要。找到这个来源,强迫症者彻底搞明白,然后,消除此根源。强迫症自动消失。很简单。  1 内心的执着。这是第一位的。比如许多强迫症者执着于所有的事情必须做好,必须完整,必须正确,不能出错。于是,不能接受任何不确定性的东西,不能接受任何错误的、失误的事情。这种执着于绝对的正确、唯一的标准导致病人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把自己绑在了强迫症的十字架上!  此内心深处的追求完整、追求绝对正确的心理背后隐藏的是担心、害怕。不能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当然,有一本很好的书《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我的一些朋友看过后,有的人理解不了。实在是没办法。  2 担心、害怕的来源。这很重要!有的强迫症朋友从自己的想象出发,不允许自己有担心、害怕的事情。比如不多次检查门锁就十分难受。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担心、害怕是很正常的情绪。不是你克制就能克制的,也不是你频繁检查就能够彻底解决的。  3 打比方来说明这个事情。比如:你想治疗感冒。首先,你必须知道你得的是病毒性感冒还是细菌性感冒,你必须知道使用什么药物。否则,你怎么治疗感冒呢?同样,强迫症患者只知道用频繁的强迫行为来解决自己内心的担心、害怕。那么,强迫症朋友你是否知道:“担心、害怕、恐惧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吗?身体内哪个器官主管此情绪?此情绪对人身体的好处是什么?害处是什么呢?  4 科学研究已经指出来了五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和人的情绪有关。大脑里的杏仁核、海马区域主管人的情绪。那么,人的器官、神经递质分泌出令我们担心、害怕的情绪是起什么作用的呢?你了解过吗?难道只是给我们平添麻烦的吗?(我们知道:我们人体内的任何器官都是对我们身体有好处的。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人体内所有的器官都是和谐、完整的,对我们都是有好处的)此时,你才会去思考担心、害怕的情绪是不是也对我们有好处呢?  回答是肯定的!担心、害怕、恐惧的情绪作为人的正常情绪之一保证我们身体健康、保证我们幸福、快乐!在担心、害怕、恐惧心理的作用下我们有了焦虑情绪。而中等程度的焦虑情绪会让我们思虑周全、会让我们做事情认真,会让我们出门的时候注意交通安全、见到汽车及时躲避,看到危险及时让开。试想,如果没有了担心、害怕、恐惧的心理,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杀人、强奸、绑架、虐待,呵呵,不可想象,太可怕了!  所以,有了担心、害怕、恐惧的情绪本身是很好的事情。反倒是没有了担心、害怕、恐惧才是最大、最大的恐惧!  二 强迫症的死结:  强迫症者经过长期的学习、领悟知道了情绪是人正常的对周围事物的反应。即使明白了,还是不行。许多患者就说:“我不担心不行啊,那事情让我担心啊”!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思维的问题。  病人是用思维、理性来解决情绪的问题。这是一个死结。打个比方:你正在做数学题,数学题做不出来了,你会用唱歌的方法解决数学题吗?你不会的!同样,情绪是人的本能,而思维是理性的。理性能解决人的情绪的问题吗?  理解起来很难。我再举例:“当你突然遇到危险的时候,比如,一只老虎张开血盆大口,向你扑来的时候,你会如何?双手抱头,大喊:“我的妈呀”。你为什么不一开始就镇静的说:“我现在不必害怕,害怕是没用的,我要找到令我害怕的原因,然后消除它”。  人遇到危险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害怕、抱头、大喊。而不是思考。这点才是问题的关键。情绪是人对周围事物的反应,是不经过思考的反应。思维是什么?是对周围事物经过思考后做出的反应,这种思考也许只有几秒、甚至一秒的时间。但是,思维是经过人的理性思考加工后的产物。情绪就是人的本能的产物,情绪是不经过思考的产物。同理,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反应多数是情绪而不是思考。这点才是关键的关键。强迫症朋友的问题就在于用思考来代替情绪。  思考不能代替情绪的。试图用思考来代替情绪就如同用唱歌的方式解答数学题一样,永远都达不到的!  现在反向去推。如果思考能代替情绪。那会是怎么样呢?呵呵,很可笑了!只要我们经过长期的训练,能够用思考代替了担心、害怕、恐惧的情绪的话。我们就成了神!我们会成为心理素质超强的人!我们就战胜了我们自己!我们就无所不能了!谁还怕死?谁还怕挣不到钱?谁还因为没房子而苦恼?你就没有了任何心理问题了!但是,能做到吗?永远做不到的!你现在还为这简单的强迫症困扰呢,强迫症的问题都没有解决,还想让自己成为心理素质超强的人啊!  所以,强迫症患者的问题就在于用思维来解决情绪的问题。用理性来让自己达到完美。其实,恰恰相反。思维永远解决不了情绪的问题。理性永远也达不到完美。所以,强迫症朋友就好比是做着一个美梦:“让自己成为神仙,无所不能”。而且执着于自己的梦想!  所以,打破不现实的梦想,做你人该做的事情,接纳你的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承认人永远达不到完美。承认你有心理问题,而且解决不了。承认任何人都有担心、害怕的心理而不去解决,你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你连最起码的情绪从哪里来的?人体内哪个器官主管人的情绪都搞不清楚,连情绪的好处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想消除担心、害怕的情绪啊?你作为医生给病人看病,至少你要知道对方哪个器官出了什么问题,需要用什么药物才能治病的。而我们的强迫症朋友对情绪毫无所知,还想消除担心、害怕的情绪。连人永远都不能达到完美都不清楚还在追求完美。你知道你活不了1000岁,所以,你也不想活一千岁的事情。那人永远都不能完美,怎么就不知道了呢?能看到的知道不能实现。那看不到的就不知道不能实现了吗?  其实,解决强迫症很简单。只要你彻底领悟,强迫症当下就好。所以,做人该做的事情,把自己的情绪、心理搞清楚这才是最重要的。
  反向心理调节法  人们面对困境,情绪懊丧,怎么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呢?有一种方法,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常常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绪发生良性变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心理学上把这种运用心理调节的过程称之为反向心理调节法,它常常能使人战胜沮丧,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  我有用假日骑摩托车外出兜风,本来精神蛮好,情绪很高。不成想走出100余里路程车子出了毛病,把我扔在上不着村下不靠店的偏僻山沟里。这一下我着急了,没有办法,只好推着车慢慢往前走,等找到修车部时天色已黑,修好车已经半夜时分,只得骑着车行驶在夜幕中。这时我越想越气,觉得太倒霉,情绪坏到了极点。走着走着,感到何苦如此折磨自己。车虽然坏了但修好了,人没有受伤,这不是不幸中的万幸吗?运用反向心理调节法,我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心情完全变了样:望着寂静的山道,闪烁的灯光,我感到夜间行车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这样在黑夜行车,一生能有几次,不是车坏还没有这样的机会哩。  在漆黑空旷的路上行车真是机会难得,有着独特的韵味:远远近近闪烁的灯光像满天星斗,呼呼的风声如同在耳边唱歌,大地寂静,万籁无声,这样的夜景何等迷人,这样的夜行何等美妙?这简直就是一首歌,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就是一幅引人入胜的图画!就这样,我怀着愉快的心情穿过一个又一个村镇,不知不觉于午夜赶回家中。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些伤心事、苦恼事,有时会使人痛苦不堪。这时如果你能用反向心理调节法,发挥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和多角度的思索力,极力从不幸中寻找、挖掘出积极因素来,就能转“忧”为喜,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从“山穷水尽”转入“柳暗花明”。  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说:“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如果我们有着凄惨的思想,我们就会凄惨。如果我们有害怕的思想,我们就会害怕。如果我们有不健康的思想,我们还可能会生病。”对这个问题,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讲得更为明确。曾有一名记者问萧伯纳:“请问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区别何在?”萧伯纳回答:“这很简单,假定桌子上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看见这瓶酒的人如果高喊:‘太好了,还有一半。’这就是乐观主义者;如果有人对着这瓶酒叹息:‘糟糕!只剩下一半。’那就是悲观主义者。”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有挫折,有烦恼,有痛苦,这些都是客观存在,想躲也躲不过去,你叹息也好,焦急也好,忧虑也好,恐惧也好,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在那里唉声叹气,惶惶不安,莫如拿起心理调节武器,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使情绪由“阴”转“晴”,摆脱烦恼。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这样说:“要是火柴在你口袋里燃烧起来了,那你应该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扎了一根刺,那你应该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依次类推……照我的劝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会欢乐无穷。”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逆境、厄运的时候,运用一下反向心理调节,就能使自己从困难中奋起,从逆境中解脱,进入洒脱通达的境界,迎来万紫千红的艳阳天。
  马斯洛五个层次心理需要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要满足五个层次的需要就能获得幸福。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包括吃,喝,睡觉,性等基本需要。第二,安全的需要,就是你要感到自己周围是没有威胁的。第三,归属和爱的需要,能感受到有人对你的关爱,同时也能关爱别人,知道自己属于一个群体,且被这个群体所接受。第四,尊重的需要。能感到自己被别人尊重,也能尊重别人。第五,自我实现,简单的说就是发挥出自己的能量,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取得成就……
  快乐是一种心理强大  古语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我冒昧地仿此句型说一句“勿以乐小而不乐”。在我看来,快乐是一种心理强大,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种快乐的心情需要智慧。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但在现实生活中,虽人人都在追求快乐,但结果却大相径庭。为什么?因为快乐需要心理强大。若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就可以更有把握地走近成功。话说得好:“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心情愉快时会信心百倍;心情沮丧时信心也会低落。成功似乎也更垂青于快乐的人,失败却常常纠缠失意的人。  人生如画,哪怕笔法再纯熟的画,人也不可能画的尽善尽美;人生如诗,即使是隽永的文字或许也无法掩饰颓废的情绪;人生如歌,尽管旋律优美,但也不能保证各个音符都铿锵圆润。虽然人生不能尽善尽美,总要面对一些遗憾与挫折,但我们仍要以微笑来面对。“笑对人生”不是肤浅的指面对困难,笑一笑,它们便会为你自动让道。而是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当你面对挫折时,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借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克服、战胜它。简言之,人要活着,并且要顽强的活着。笑对人生是一种境界,也许阅历丰富的老师知道,而壮志凌云的年少轻狂者却不知道;也许淡泊明志的圣人知道,而急功近利的小人却不知道。但它确实是度过暴风雨的法宝!笑是刚起封的美酒,醉人心杯;笑是习习的春风,拂人面庞;笑是问候,有无声息的祝福;笑是请柬,有无字的敬意。一个微笑,能点燃生命的火花;一个微笑,能填平人与人之间的沟壑;一个微笑,也能打开久居黑暗的心扉。  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我们要相信,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观面对今天,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命运里会遇到多少风雨多少苦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穿越重重迷雾,走出烦恼,并获得一种生命的升华。精神世界的苍白远远比物质生活的贫乏可悲,内心对生活充满希望远胜过银行卡里存款的数字不断增长,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信念,没有对未来的信任,没有对良知的坚守,一切外在的拥有都无法填满内心的空虚。人活着,物质的拥有或许可以成为某个时间段的追求,但一定不是一生的追求。这一趟人生旅途,有太多我们应该去欣赏、感受的风景。成功是风景,失败也是风景;幸福是风景,苦难也是风景;快乐是风景,伤痛也是风景。更有一种风景值得我们去领略:包容的风景、豁达的风景、坦荡的风景、善良的风景。  你可将人世的一切视作风景,便有忘我的神韵,一切只是花开花落,早晨黄昏,风吹柳絮,雁过天际,顺其自然而已。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其实快乐和际遇无关,面对艰苦的环境,不哀叹,不抱怨,依然可以自得其乐。没有痛苦又何来快乐,痛苦是滋养快乐的源泉,在痛苦中发现快乐和挖掘快乐是一种心理强大,也是一种境界。黑夜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升起。一个人如果心灵强大,面对人生坎坷再落魄也会坦荡愉快;而如果没有这种力量,锦衣玉食万事如意或许也会郁郁寡欢,单纯靠物质的满足是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心灵问题的。快乐的秘诀就是找到内心的安宁。心中无我、完善大我、直面小我,留一方净土,存些许纯真,这才是快乐的源泉和动力。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倘若能把不如意的事情看成是自己构想的一部优秀的悲剧性题材小说或电影,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演员主角,心情就会变好许多,“演”的精湛,岂不很有“成就感”。一味地沉入不如意的忧愁中,只能使不如意变得更不如意。既然悲观于事无补,那我们何不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守住乐观的心境呢?用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可看到“青草池边处处花”,用悲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举目只是“黄梅时节家家雨”。譬如打开窗户看夜空,有的人看到的是星光璀璨,夜空明媚;有的人看到的却是黑暗一片。一个心态好、快乐的人可在茫茫的夜空中读出星光的灿烂,增强自己对生活的自信。用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就要微笑着对待生活,微笑是乐观击败悲观的最有利武器。无论生命走到哪个地步,都不要忘记用自己的微笑看待一切。微笑着,生命才能征服纷至沓来的厄运;微笑着,生命才能将不利于自己的局面一点点打开。保持快乐的心境实在不易,悲观在寻常的日子里随处可以找到,而快乐则需要努力,需要智慧,才能使自己保持一种人生处处充满生机的心境。悲观使人生的路愈走愈窄,乐观使人生的路愈走愈宽,选择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是一种机智。在诸多无奈的人生里,仰望夜空看到的是闪烁的星斗;俯视大地,大地是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美景……这种快乐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支撑起来的一种风景。人生何处无风景,关键看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心境,时刻保持一种快乐的心境,我们就能阅遍天上胜景,览尽人间春色!
  出问题的往往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他的心理  一个心理弱小的人,把对自我的主宰权交给了那些可以控制他心理的社会游戏规则,交给了那些奴役他的价值观念,交给了一个假“自我”,交到了那些因为利益和心理癖好,而希望能够控制他的人手里。在盲目而强大的心理法则的神秘运作中,他和自己在黑暗中失去了联系。  批量制造“房奴”、“孩奴”、“卡奴”的社会也是大规模生产“心奴”的工厂。什么是“心奴”?很简单,一个人是他心理的奴隶。有奴隶,就有奴隶主。关键在于,谁是奴,谁是主?假如我们不幸成为了“心奴”,那么,奴隶主就是那些可以操纵我们的心理,以及可以影响甚至主宰我们命运的人。他们是上司、客户、商家、媒体、政客、宣传机构等,    你可以不信上帝,却无法不和这些人打交道,这才是致命的地方。对于“房奴”、“孩奴”、“卡奴”来说,制度公正一些,或者天上掉下一堆钱来让自己捡到,是最有效的奴隶解放宣言。但对于“心奴”来说,公正和有钱虽然也可以让他们产生解放的无限热望,却并不是获得自由的万用灵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天都觉得很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