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人们是怎么嘲笑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iPhone的吗

iPhone X还没开卖,外媒就曝光明年iPhone九大卖点
苹果iPhone X还未全数放量,美系外资已抢先预告明年iPhone可能规格,虽然与iPhone X设计相差不大,主要是把现有iPhone X功能设计再进一步延伸,有9大卖点可观察,像是挺进7纳米制程、3款手机屏幕尺寸更大、前置相机都将支持3D感测。美国媒体指出,明年iPhone可能规格包括:1.显示器:OLED机款将有5.85寸、6.46寸尺寸,LCD版本则为6.05寸,均以曲面设计为主;2.处理器:明年处理器将会挺进7纳米制程,强打人工智能应用。3.内存:DRAM更升级达到4GB;4.3D感测:所有机款都会支持Face ID,AR应用将会更强化。5. Home按键移除;6.光学防手震:5.85寸和6.46寸都会支持双镜头光学防手震。7.采用类似iPhone X强化声学应用;8.因应5G到来将具备更多RF射频零组件,支持MIMO通讯技术。9.仍待决定的其他设计变更,如全屏幕支持触控回馈等。
来源:搞机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PConline杂谈】4月13日,由小米投资的黑鲨游戏手机正式发布。定义...
网易科技讯...
现在汽车基本上都使用汽油当做燃料了,而也有一些车辆采用柴油当做燃料,有一些...
一只小鸟从窝里掉到地上,大鸟怎么把小鸟放回鸟窝?相信小伙伴们都看过鸟窝吧!...发送验证码
未注册的用户手机验证后自动登录
30天内免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绑定手机号
发送验证码
你知道人们是怎么嘲笑第一代iPhone的吗?
历史小事件
说起第一代iPhone的缺点,简直由于决堤的河水。它拥有龟速的网络,因为第一代iPhone支持AT&T提供的2G网络连接,容易丢包掉线不说,关键是网速像乌龟,堪比当年拨号上网的折磨。没有任何APP可以下载,第一代iPhone发布一年后,苹果公司才正式推出App Store。所以说一代iPhone缺乏娱乐性,缺少太多“苹果味儿”。第一代iPhone只有黑色背景,第一代iPhone无法更换壁纸,并且背景颜色只有唯一的设定的黑色。这让很多个性控患者,根本无法接受。要知道那个时候的诺记可以随意更换主题与背景。功能受限制国内市场表现平平当时风头正劲的诺记N系由于国内依然是Symbian的天下,加上iPhone初期在国内并不能完美的拨打电话,与国内流行的MP3铃声相比它甚至不能更换来电铃声,因此在国内市场与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还有一些冲突,同时天价的价位也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Phone的普及。因此,第一代iPhone在国内市场表现并没有那么疯狂。初代iPhone成收藏品正如乔布斯所说,我们重新发明了手机。iPhone成了手机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产物。越来越多的果粉已经验证了乔帮主的豪言壮语。目前市面上一个没有开封的初代iPhone价格已经高达数万美元。收藏iPhone
期待您的热评拒绝访问 | x.itunes123.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x.itunes123.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36e9e8a614a4388-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微软的过去和将来:纳德拉带来新希望
美国著名科技评论人士约翰&克鲁伯(JohnCruber)今天发表博文,通过对微软发展历史的回顾和未来前景的展望,评价了微软所处的地位,并认为新任CEO纳德拉可能会带领微软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开创一番新天地。
以下为文章全文:
曾经野心勃勃
趁着今天微软宣布新CEO的机会,我简要评论一下微软的历史。
从一开始,比尔&盖茨(BillGates)就阐述了这家公司的目标:&让每个人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在当时看来,这句话简直是疯狂至极。彼时,PC革命虽已如火如荼,但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盖茨发表这番豪言壮语时的PC销量几乎等同于零。当时的PC只是极少数人的奢侈品,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这种设备并不简单,但盖茨却从一开始就认定它必将成就伟业。
那时的PC销量只能用&千&做单位,而盖茨心中的单位早已变成了&亿&。以下是盖茨2010年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话:
&早在我和保罗&艾伦(PaulAllen)为微软编写BASIC程序之前,我们就开始这么说。
大概是在1977年,我们第一次把它落实到纸面上。我们当时说:&让每个人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但后面还跟了一句:&(这些电脑)都要运行微软的软件。&如果我们要阐述梦想,就会把后面那一句去掉。如果我们在公司内部讨论问题,则会把那一句加上。
现在已经很难想象当时那句话有多么疯狂,你知道,&让每个人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当时有很多聪明绝顶的人都问我们:&人们为什么需要电脑?&就连肯&奥尔森(KenOlsen)都认为,所有人都需要电脑的想法愚蠢透顶。要知道,他的DigitalEquipment公司开发的电脑曾经伴随我一路成长,我十分敬重他和他的公司。&
盖茨说的没错。但他还是成功了。事实上,不仅前半句成为了现实,&(这些电脑)都要运行微软的软件。&这后半句同样得偿所愿。从90年代中期开始,这个梦想在之后的十年逐步实现:每个人的桌子上真的都有了一台电脑,而且都运行微软的软件。其中至少有95%采用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剩余的虽然都是Mac,但也几乎无一例外都会安装IE和Office。
Windows几乎无处不在,微软几乎无处不在。
巅峰时期的微软不可一世,他们赢得如此彻底,就连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都不得不认输,他在1996年2月对《连线》杂志说:
&台式机行业已经死了,创新基本停滞了。微软统治下的行业几乎没有创新可言。结束了,苹果输了。桌面市场进入了黑暗时代,下一个十年都将是一片漆黑,这个十年剩下的时间同样如此。&
要知道,这话可是出自一项嘴硬的乔布斯之口。他说的没错。倘若乔布斯和他的Next没有在第二年重归于好,谁能想象今天的科技行业是何景象?
后来固步自封
以1977年的角度来看,&让每个人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实在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正是这句话,给微软带来了长达25年的持续增长。然而,一旦目标达成,他们似乎就迷失了方向,不知该向何处发展。他们就像跟在汽车后面不停奔跑的狗一样。他们在电视上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不仅推出了Xbox&&尽管尚未给微软贡献太多利润,但起码它至今仍然表现不俗&&还包括其他一些未能成功的项目,例如&媒体中心PC&和MSNBC,后者原本希望将有线电视网、网站和多种形态都整合到一起。
他们错过了新的浪潮:在&让每个人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之后,应该&让每个人口袋里都有一台电脑&。更糟糕的是,他们其实预见了这一趋势,而且曾经努力引领潮流。PocketPC、Windows CE、Windows Mobile都曾经险些抓住趋势,但却都与时代潮流失之交臂。
更糟糕的是,史蒂夫&鲍尔默(SteveBallmer)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你看过他当年嘲笑第一代iPhone的视频,肯定会觉得他是个混蛋。每当我提到那段视频,总会有一些人站出来反对,他们认为,嘲笑他当初的反应有失公允,而且他说的没错&&第一代iPhone确实太贵了。
然而,真正应该让微软感到恐惧的并不是2007年的iPhone,而是和2010年的iPhone,这不需要什么先见之明,一切都不言自明。价格降低、速度加快、软件进步,所有的发展都是顺理成章的。苹果向世界展示的不是一部手机,而是一台可以放到口袋里的个人电脑。这太神奇了。第一代iPhone留下了那么大的改进空间,但所有的革命性产品似乎都是以同样的方式亮相于世。
微软终于还是因为缺乏品味而自食恶果。正当鲍尔默一边嘲笑iPhone,一边在口袋里装着搭载WindowsMobile的垃圾产品四处乱逛时,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Brin)却都用上了iPhone。谷歌从未嘲笑iPhone,他们通过为iPhone提供网络搜索和地图赚了不少钱。谷歌很快成了iOS应用市场的一流开发商,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一地位。
不仅如此,谷歌还很快模仿iPhone开发出了Android,在放眼高端的苹果忽略的大众市场取得了成功。诚然,以微软以往的表现来看,它绝不可能做出iPhone这样的产品,但倘若它能更早预见趋势,肯定能做出Android这样的成功跟随者。
1984年的微软还要再等10年才能成为行业霸主,但他们却很有远见,为第一代Mac编写了软件,还从中学到了经验。当盖茨看到第一代Mac时,他没有嘲笑,而是静静地思考它的运行模式,观察它的所有细节,例如鼠标指针的流畅动画。
当今世界没有一家公司的影响力能够媲美PC黄金时代的微软,苹果不能,谷歌不能,就连微软自己也不能。但鲍尔默似乎从来都没有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地位。当微软主导了整个行业后,鲍尔默对微软的观点就固定下来,此后从未改变。
于是便有了Windows8。之所以要针对传统PC和平板电脑推出这样一款统一的操作系统,是因为这是唯一能让Windows兼容所有产品的方式。他没有接受现实,不承认微软只是一个曾经取得过辉煌成就的PC平台,也没有集中精力针对台式机和笔记本优化Windows,反而推出了这样一个四不像的产品:既无法取悦传统PC用户,又难以在新兴的平板电脑市场站稳脚跟。明眼人一看便知:对任何一种设备而言,Windows8都不是最佳设计,它只不过迎合了鲍尔默所谓的&Windows无处不在&的愿景而已。但这种想法早已不合时宜。
几个月前,赫里斯&德迪乌(HoraceDediu)用一组简单的数据对iOS和Android引发的变革进行了阐述:&如果我们把所有iOS和Android设备都归入&计算市场&,2008年的计算市场设备总销量约为9200万台,Windows占比为90%。而到了2013年第三季度,销量达到2.69亿台,Windows份额仅为32%。&
这是一场不可思议的变革,但鲍尔默从未真心接受现实。Windows8并不是为了适应新世界,而是为了逆转潮流。
如今看到希望
我认为,由于萨提亚&纳德拉(SatyaNadella)来自微软服务器部门,所以由他出任新CEO是一个好消息。正如我的同事布伦特&西蒙斯(BrentSimmons)今天所述:
&为iOS开发应用完全不像微软的风格。使用Node.js和JavaScript也不是微软的作风。以前的微软只会为他们的操作系统开发服务,而且必须使用VisualStudio。
现在仍然有很多微软&余孽&:Windows、Office、Exchange和SharePoint。很显然,这仍是微软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Azure部门的存在至少表明,微软意识到,他们不能再继续这样固步自封下去,以前的模式已经结束。
即使你不选择微软的云服务,我也希望你能认同两件事情:第一,竞争是好事;第二,Azure采取的全面支持的政策,是最适合微软今后发展的模式。&
简而言之,纳德拉的服务器部门是微软专为&后iOS&和&后Android&时代设计的。它将挺进未来,而不是固守过去。
成功的企业必须要回归真我。老微软的Windows和Office采用了&无处不在&的战略,虽然野心勃勃,但却很忠于他们的文化。苹果已经在财务规模上超越了微软,但却从未将微软那样的市场份额列为自己的目标。谷歌看似目标散乱,但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模式。它既做操作系统,又做办公应用,但从未迷失自我。微软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模仿苹果或谷歌。
云计算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云计算还很年轻,方兴未艾,就像1980年代的PC行业。再过30年,当我们回首今天的网络基础设施时,肯定会嘲笑如今的种种不便。世界需要优质、可靠、值得信赖、能保护隐私、对开发者友好的云计算平台。苹果和谷歌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绽放了自己的光芒。
纳德拉需要寻找微软自己的闪光之处,找到新的&让每个人桌子上都有一台运行微软软件的电脑&这样的目标。我来贡献一个:微软服务,为全球所有联网设备传输数据。
相关报道:
新闻热线:010-
责任编辑:刘楠
名企动态: |
标志着Windows迈出个性化计算的第一步……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newhua.com第一代iPhone应用程序是这样问世的
[摘要]第一代苹果应用开发者讲述8年前的开发细节,他称乔布斯固执而苛刻。
BI中文站 4月25日报道许多软件工程师只能梦想在像公司这样的企业里工作。然而,美国旧金山的Tolmasky甚至在大学毕业之前就被苹果公司招致麾下。Tolmasky 现年29 岁。在21岁的时候,他开始在苹果公司工作,为第一代iPhone开发移动Web浏览器。为确保苹果公司Safari浏览器在智能手机上能够顺利运行,确保网页在一个较小的屏幕看上去显得正常,并确保触摸、滑动等手势正常起作用,他在苹果公司里努力工作,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最近一次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Tolmasky谈到苹果公司前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开发iPhone应用程序时的领导方法。他说:史蒂夫真的很固执。这项工作需要像变魔术一样。回去吧,这不够神奇!我记得我当时非常沮丧。这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苹果公司推出新产品时,它的标准高得离谱,这实际上不算什么新闻。但Tolmasky揭示了苹果公司推出第一代iPhone之前的一些工作细节。据Tolmasky回忆,苹果公司的硬件和软件团队在仓库里工作,以防止任何机密外泄。Tolmasky所在的软件部门被分成一个 Web 团队和一个应用程序团队。Tolmasky告诉《纽约时报》,在软件部门,基本上每一个原生的iPhone应用程序都被分配给个人。他分配到的是Safari的移动版本。团队成员为第一代iPhone的通用软件而共同工作,但每个开发人员都有自己的单独任务。根据Tolmasky的回忆,键盘开发在员工之间引发了类似于黑客马拉松的竞争。乔布斯对原型键盘一直不满,所以他要求软件团队的每个成员为键盘开发单独工作一个星期。当Tolmasky的团队中的一位工程师胜出时,他的全职工作就变成了开发iPhone键盘。在2007年,乔布斯还要求Tolmasky的团队开发iPhone上的第一个地图应用程序。该团队中的另一个工程师克里斯·布鲁门伯格(Chris Blumenber)被赋予了这项工作,并被要求在2007年1月的Macworld杂志发布时完成任务。Tolmasky告诉《纽约时报》:不到一个星期,他就取得了进展,两周内,他就已经可以拿出成果到Macworld展示了。这就是乔布斯对你的影响:这是很重要的,这需要发生,而你需要做到这一点。Tolmasky在2007年年底离开了苹果公司,因为该公司在iPhone一炮走红后不再像一个初创公司。他目前专注于自己的手机游戏初创公司。(谭思)【美国Business Insider作品(简称“作品”)的中文翻译权及中文版版权均归腾讯公司独家所有。未经腾讯公司授权许可,任何组织、机构或个人不得对作品进行中文翻译或对作品中文版本实施转载、摘编或其他任何形式的使用行为,违者腾讯公司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jimmonzang]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ll for one第一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