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若两清欢,扶笔执此生什么意思

笔是怎么发明的_百度知道
笔是怎么发明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铅笔铅笔的发明者是奥地利人约瑟夫·哈特穆特在中世纪,人们用铅和银棒写字,这种工具与其说是在写字不如说是在刻字.到了15世纪意大利(Italy)制造出第一根铅锡笔芯.&英国在1658年发现了石墨矿,它使写字工具发生了一场革命,尽管这种笔当时非常昂贵.&铅笔的发明者是奥地利人约瑟夫·哈特穆特.他于日出生,他的父亲是奥地利阿斯珀恩的木匠.哈特穆特在维也纳(Vienna)学会了泥瓦匠的手艺,后来成为建筑师,曾经创办过一家砖瓦厂.&当时写字用的笔质量低劣,他决心发明一种新笔.他想了一个主意:将粘土与石墨粉混合在一起,做成笔芯形状,在火里烧制,这样在纸上就能画出痕迹.&他在石墨粉中加入适当比例的粘土,使铅笔芯有一定的硬度.1792年,他在维也纳成立了自己的铅笔厂,直到今天,这家铅笔厂还在生产铅笔.钢笔钢笔是一种主要以金属当做笔身的笔类书写工具,透过中空的笔管盛装墨水(多为黑或蓝),通过重力和毛细管作用,再经由鸭嘴式的笔头书写,写时轻重有别,可说是西方书法的书写工具。大部分钢笔的墨水可再填充,一般使用如眼药水的小瓶或是吸管来填充墨水。关于蓄水钢笔最早的历史记录可追溯到10世纪,这种最早的蓄水钢笔一直使用到18世纪。发展进程很缓慢,不过,直到第19世纪初期,在生产过程中发明了一种稳定加速流的钢笔。只有3点关键的发明,却使钢笔成为广泛受欢迎的书写工具。这些发明就是:铱制的金钢笔尖、硬橡胶和自由流动的墨水。毛笔 蒙恬是2200多年前的秦朝大将,曾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保卫国土,在毛笔发明前,中国的文字是用刀契刻的。传说蒙恬率军驻扎在边疆,需要经常向秦始皇奏报军情,由于边关战情变化很快,文书往来非常频繁,而刀刻速度又较慢,情急之下,蒙恬从兵士的装备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竿上,蘸着点颜色写起来,觉得速度很快,就如法炮制,作了许多能写字的工具。北方狼多,士兵们常打狼,剥皮后,将狼毛制成笔头。塞外草原,牧羊成群,羊毛也自然成了制笔的工具。这就是后来的狼毫毛笔和羊毫毛笔的来历。这样看来,说蒙恬发明了毛笔却也当之无愧。  但1954年6月,在长沙左加公山发现了一座保持完好的战国古墓,随葬品中有一个竹筐,竹筐内发现了毛笔,笔毛是用上好的兔箭毛作的,这是至今为止发现时代较早也最完整的一支毛笔,比蒙恬用毛笔时间要早。另外,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其文化特点是彩陶,彩陶器形很多,上面绘有人面纹、鱼纹、鸟纹、鹿纹、三角纹等多种花纹,彩陶的制作过程是先在软的陶坯上描绘图案,然后烘烧,推测当时的描绘工具应是毛笔类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工具。但由于没有实物,只能是推测,如果确实是毛笔一类的工具,那么毛笔的发明时间又要大大的上推了。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了毛笔,目前还是个谜。
小说爱好者
笔由何人发明 自古就有蒙恬造笔之说,但查「史记」蒙恬传却没有造笔的事,只有张华的「博物志」有「蒙恬造笔」的记载.秦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天下,蒙恬因功被拜为内史,这个职位,与用笔有关,因为撰稿,撰述和抄写公文,乃是史官的职责,这也许是导致蒙恬改进书写工具的原因.博物志说「造」笔,但「造」的意义,不一定是发明,也可说是「制作」. 马缟的「中华古今注」有一段话,或许可说明世人认为蒙恬发明笔的误会,「牛享问曰:『古有书契,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 』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笔耳,以拓木(亦作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非兔毫竹管也.』」也就是说,蒙恬只是用枯木及鹿,羊毛等,制造了他们秦国所用的笔.马缟的这一注解,与晋朝崔豹的「古今注」相似,注中也说「蒙恬始造即秦笔耳……」. 实际在蒙恬之前,古代的文献,早就有用笔的事,如「尔雅释器」有「不律谓之笔」.「礼记」「曲礼」有「史载笔,士载言」,「物原」有「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以刀书,虞舜造笔,以漆书於方简」.「尚书中侯」有「龟负图出,周公援笔以写之」.其他还有「战国策」上记载齐后将死时,叫她的儿子「取笔牍受言」的故事.徐坚根据尚书及曲礼的史实,在他的「初学记」中,较明白解释世传蒙恬造笔的原因:或者当时的许多国家没有笔的名称,只有秦国独得,蒙恬更将笔「损益」(改良)罢了. 笔究竟是何人发明,恐怕很难找到答案,只可说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人.从近年古代文物的发现,可以证明竹,帛上的文字图画,是使用毛笔的,并且还有用竹,木枝杆做的毛笔实物出土,如一九五四年,长沙古墓中发现的战国笔,笔管与笔套(整支笔装入套中),却是竹制,笔头是动物毛,可能是兔毫,笔全长二一公分,套长二三.五公分.商代及周朝的金器款识,很显然不是硬笔写了来翻铸的.殷商的甲骨文卜辞,看得出来是用毛笔写后再刻.中研院董作宾故院士,在他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还说到在公元前一四○○年-一二○○年间的牛骨上,有用毛笔和墨汁已写好文字还没有契刻的.同样情形,在陶器上,安阳出土的殷代陶片中,也有一个以笔墨书写的大字-「祀」. 更早一点,在史前时期,从河南仰韶及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彩陶,上面的花纹,卷企和符号,都必须用软的毛笔才能画成.又在甘肃辛店发现的彩陶,上面有人,鸟,大及车轮等图画,有些学者认为那是中国较原始的图画文字.近百年来陆续出土的古陶甚多,至秦时已汇集陶文八百馀字,能辨识者不到半数. 笔 的 历 史 源 流 最初使用的毫与笔管 我们从甲骨文及陶器上所见的笔迹,只知道用的是软笔毛,却无法确定究竟是植物纤维或是动物毛 但是因为植物纤维柔软度不够,且容易折损,其可能性较少,如为动物毛,又是何种动物 这些问题,仍有许多未明之处.长沙出土的战国毛笔,它的笔头传为兔毛,此为公元前三四百年之物,再早至公元前一四○○年以前,用於甲骨及陶器的笔,用何种兽毛 则尚未知. 笔本字为幸,在金器与甲骨上都有,罗振玉等考释为象形字,为用手持笔状.我们从以上金文及甲骨文尚可看出,大多数用右手持笔,也有用左手的,大多数的笔端,多为分岔状,也有几字不分岔的. 现代的木工打样多用铅笔,几十年前用的是墨斗,用时除墨线以外,还用竹片端部制为扁平丝状的竹笔,这种笔只能画直线,不能写字.笔者在泰国北部山区及印尼旅游时,见到佛教贝叶经上的文字,均匀如铁线,笔痕深入贝叶:又亲眼见到岑里岛人将竹签削尖,沾墨水液,作绵密的细笔画,竹笔尖没有分岔,尖端如锥,使用后若线条太粗,可随时用刀再将竹笔削尖.由此实例推想,竹木尖笔,一笔可用甚久,并可就地取材,应与毛笔未周前之原始笔类似,或者说,在用兽毛等软笔之前,曾经过一段用硬笔的时期. 宋人赵希鹄说:「上古以竹挺点漆而言」.「拾遗记」有记载任叔本「削荆为笔」.「白孔六帖」有「于阗以木为笔」.「南史」也说陶弘景「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这些魏晋以后的文件记录,看出毛笔虽已大量使用,仍有人使用非毛笔的事.英国探险家史坦因一九○○至一九○一年在新疆时,曾在和阗及尼雅发现芦苇及木枝削尖做的笔,也有木端开岔者,据推测为三世纪以后之物,此项实物,与古文献各记载相合,也可证明硬笔在中古曾被使用的不虚,与上古有被使用的可能. 一九三二年左西北居延发现的汉朝制笔,未用竹管,而是用四条木片夹住笔头,用两条麻线捆扎而成.居延也发现一些无管的毛制笔头,这是否意味著,当时胶笔头入竹管之漆不良,容易脱落,才会用木片捆扎再用 或汉以前的笔,有圆竹管与木片夹管同时存在 三国时制毛笔的高手韦诞,他的「笔经」上曾说,先取坚韧的毛当锋,软毛后以为辅,同麻捆束,入骨中时「固以漆液」,再将毛理顺后,「泽以海藻」,就可濡墨而试,终日使用也不会败坏.可见三国时制笔法与现在相同,且可制成很好的笔.圆管较夹管执握与使用都方便,且固毛之胶已获改善,此后用木片夹住毛头的笔,便逐渐被淘汰了. 制笔材料的改变 笔管材料以竹与木为主,至今未变,取其轻便,容易操纵,这是真正用於书写的笔.汉朝时天子用的笔管,「以错宝为酣」,即是说笔管的下半部,用镀金及宝石装饰.昔时皇太子初拜,给以「漆笔」.曹公器物中有「琉璃笔」.晋武帝赐张华有「麟角笔」.梁元帝分别用「金管」,「银管」,「斑竹管」录记忠臣义士文章之美者.唐朝大书家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喜欢用的笔为象牙或犀牛角做的管,狸毛为心并裹以秋天肥兔的毫,非此不书.可见笔管的种类,在晋以后,已日渐增多.王羲之则对此类较重的笔管不表认同,在他的「笔经」中说:「昔人或以琉璃,象牙为笔管,丽饰则有之,然笔须轻便,重则踬矣.近有人以绿沉漆竹管及镂管见遗,斯方可玩,何必金玉.」 笔的主要功能在记事,自魏晋以后,除了可以耐久记事以外,更加入法书艺术的功能,亦即必须适应书家艺术表现的要求,这又牵连到毫毛的好坏,与制作法的考究两方面. 王羲之「笔经」说,汉时已用兔毫,以赵国的最好,理由是赵国广泽多细草,兔食后增肥,毫长而锐,采收的季节以八月为佳,七月者毫焦而嫩,九月则毫脆而秃.笔经中还说到掺和人发与青羊毛的事.南北朝时,制笔者正流行试用各种兽毛,除前述兔,青羊,人发外,王隐「笔铭」还提到用鹿毛:「法书要录」说王羲之用鼠须笔;「博物志」有虎仆(即九节狸)毛,野鸡毛:及陶隐居用羊须等等.现时台湾流行的胎毛笔,也是从南北朝时始创,「酉阳离俎」就有一项记载说:「南朝有姥,善作笔,萧子云尝书用笔,心用胎发」. 南北朝以后,各种兽毛,都被使用,如狼毫,猩猩毛,石鼠,貂鼠,鸭毛,猪毛,鸡足毛等,而用牛耳毛,山马毛为制笔材料,未见较早古籍记载,似乎是近百年之事. 毛笔的种类 依笔头粗细分类 制成之笔头,必须套黏在笔杆上,因此以笔杆粗细而分类,其分法以较粗者足为一号,依此顺序渐小,顺称二号,三号………十号.目前每个号称皆无固定尺寸,各笔庄自行定之或就笔性依习俗分类,例如豹狼毫笔,一号为大笔头直径为一公分,二号为中楷笔头直径为0.七五公分,三号为小楷笔头直径为0.六公分.一套提笔是长锋羊毫笔五支:一号为二.五公分直径,二号为二.二公分直径,三号为一.八公分直径,四号为一.五公分直径,五号为一.三公分直径.所以说依笔杆之粗细分类迄今仍无定规. 另有用笔套大小方式分类,最近毛笔所用之笔套皆以塑胶品.最初工厂提供时自定格式其分法是最小的定为o号,依序渐大,顺称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9号,10号,11号,12号,12号半,13号,13号半,14号,14号半,15号,计二十种,如此分法渐为业者所共认. 毛笔的粗细,就习惯而言概略定其名: 圭笔-可写0.三公分 红豆笔-可写0.五公分 小楷笔-可写一公分 中楷笔-可写三公分 大楷笔-可写六公分 联笔-可写十公分 提笔-可写十五公分 大笔-可写二十公分 斗笔-可写三十公分 巨笔-可写六十公分 依笔头长短分类 一般书写的毛笔,笔头长短与笔头直径有固定比例,通常是三至四倍,若春笋般顺直,笔头直径增加时,笔头长度,随此比例增长,若超越此比例称为长锋,超长锋,少於此比例为短锋,超短锋. 依毛质刚柔之性分类 每种毛笔所具备之特徵,性质各有差别,尤其在制造时调配毛料不同,所显露出之笔性更有刚柔之别. 刚性毛笔 刚性毛笔就是使用硬度较高,弹力较强的毛料制成的笔,一般皆用狸毛,山马毛,牛耳毛,马崇,猪崇,貂毛,兔毛,狼尾毛制成,而其刚度可分为全刚,九刚,八刚,七刚:六刚,五刚. 柔性毛笔 使用毛性柔软,纯细嫩的羊毛所制成的笔为全柔,其笔力细嫩,依其柔软弹力之大小而区分柔度,分为全柔,九柔,八柔,七柔,六柔,五柔等,除羊毛外,马炯毛,鹿毛,猫毛,猿毛等皆为柔性毛料.而相同材料长锋笔比短锋笔更能表现柔性. 兼毫毛笔 刚性毛料与柔性毛料混合制成之笔,显出折衷笔性是谓「兼毫」,若加重刚性毛料比例则为「刚性兼毫」,若加重柔性毛料比例则为「柔性兼毫」. 因用途之不同,在制作调配上,於柔性毛料中,增加刚性毛料,可强化刚度,又视添加部位不同而增强各部位之刚度,例如欲求一支毛笔之笔锋柔软能运笔自如,笔腰有力急书慢写顺畅直行又弹力足,则调料方法为全支毛笔之主宅用羊毫,而在腹部,腰部,各配刚度强的狸毛,牛耳毛或猪禁以强化之.若欲笔锋软又有力则可加少许狼毫毛以带动其尖锐使其锋芒犀利. 依毛料不同分类 兽毛笔的有羊毛,马毛,狸毛,鼠毛,香狸毛,栗鼠毛,鹿毛,山马毛,牛耳毛,兔毛,狼毛………等 禽鸟毛笔有鸡毛,鹅毛,鹤毛,孔雀毛………等 植物性笔有竹笔,莴笔,草笔,木笔………等 其他有胎毛笔,利用人类初生婴儿头发有发尖,毫锋尖而细而制成的笔,是一种既能写又具有珍藏价值的纪念笔. 制笔原料 制笔毛料的特色 制作毛笔的主要原料为羊毛,马毛,里毛,香狸毛,花兔毛,山兔毛,黄鼠狼尾毛,牛耳毛,山马毛,猪鬃等之兽毛.而禽毛,植物性材料用於特殊情况外,很少制作. 羊毛: 羊的种类甚多,其身上之毛必须挺直,具有锋毫者才能被选为材料,因此,只有山羊毛才合宜,我国南方因气候较热,山羊毛质粗糙且锋毫浅短,而北方一带天气寒冷,羊毛长,质地细嫩且锋毫深,是为制笔佳品.又同样一头羊,依身上部位之不同所取得之毛质亦不相同.最上乘为背首附近之细先锋及背部之自责尖锋(白尖锋). 马毛: 马毛依其部位不同可分为马胭毛,马腋毛,脚毛,马鬃,马尾毛等,其色泽有白毛,赤毛,青毛,产於日本,北美及中南美一带,我国东北,华北亦有生产. 狸毛: 狸毛种类繁多,以黑狸毛较多,尖锐利有弹性,根部较弱,腰力较差,制作毛笔时,必须添加他种毛料增补强度. 香狸毛: 本省产的狸毛,又称「笔猫」,其背脊上的毛尖挺直有力,混置在羊毛或狼毛中,将使毛笔更好用. 花兔毛: 一般称为山兔,全身毛质柔软,而在背脊上的毛每到冬天时,便成熟长出表叉直的尖毫,是做毛笔的上好材料. 黄鼠狼尾毛: 黄鼠狼身躯很小,仅有尾部毛可做毛笔是最好制笔材料其质韧弹性足,毛直耐磨,是做毛笔主要原料,产於日本,韩国,我国东北,华北十江南一带山区. 牛耳毛: 牛耳后及牛耳附近之毛,质地坚韧,毛骨硬又直,锋失而浅,最适合做兼毫垫腰或笔腹之毛. 猪祟,猪毛: 猪毛性刚,富弹力,坚韧不易断,是做大笔的好配料.用猪毛垫於笔腹,笔腰,可使挥毫有劲,但毛锋短,毛尖毫浅,不,做小楷笔,主要产於我国东北,西北一带,四川更著名,台湾亦有生产,虽然量少,毛质甚佳. 尼龙毛: 除上述动物毛之外,最近,普遍使用一种合成毛料,如尼龙等.尼龙毛虽然较不吸水,但毛质具弹性及耐磨等优点,故目前部分毛笔中均混合此种毛料. 笔杆 做好的笔头必须套黏在笔杆上才能书写,因此笔杆的制作亦须特别讲究,除著重实用外,更要注重装饰欣赏,主要制作材料有以下几种: 竹材 从「笔」字可以意会是束毛於竹中,方可得知,自古以来,一般的笔杆当周竹材制成,我国竹材产於北方者较硬重,具斑纹,南方各省竹材较松软质轻.而日本千叶,京都,兵库,冈山,福冈,宫琦,鹿儿岛等地所产之竹子,非常适合做笔杆.台湾的观音竹细长坚硬也是上乘笔杆材料,皆天然野生於山区.早期产自关庙,嘉义阿里山麓,半天岩,竹山一带,最近皆采自台东鹿野一带原始林区. 木材 利用木工车床所制成笔杆,大都用在大笔,以弥补竹材无法制成的粗大规格,所用木材只要质硬,耐水性强,不弯曲变形即可.重要木材有紫檀,黑檀,红木,桧木,柚木,棒木,松木………等,制成后涂装油漆,增加光泽及耐性. 兽角 主要兽角为白牛角,黑牛角,硬度较高,不变形,较耐用受欢迎,用六角车床制作,车成主要各种笔型,经打磨后,光亮无比.有全角者,亦有前后端套角,中间以竹材或木材组成. 化学品类 一般化学品类之笔杆,都以塑胶,压克力或尿素为原料,以押出机器制成条管后,锯切成一段一段所需长度,取代竹子. 用射出机器,依模型射出成型,再经车工修整打磨,所成笔杆,取代木材或兽角笔杆,价格便宜,产量丰富,规格固定,甚受业者采用. 象牙 象牙产自非洲,泰国,印度,象徵高贵吉祥,自古以来为大众所喜好,中国文人雅士亦多取为笔杆或在笔杆上精雕花纹,不但贵用,又可欣赏. 最近盛行制作胎毛笔,许多家长都喜欢选用象牙笔杆为其子女制胎毛笔,做为永恒纪念. 金属 采用金,银,铜等贵重金属加工制成,笔杆,笔套亦多雕绘花纹,是一种饰管笔. 瓷质 瓷土窑烧成笔杆再上彩绘,握在手中,细滑清凉舒适,是一种饰管笔,甚为名贵,历代帝王皆喜爱,如乾隆御用笔,雍正官窑瓷笔. 漆杆 笔杆用琳琅,彩漆,堆朱,镙铀制成雕绘图案,一面写字一面欣赏笔管之美,是一种饰管笔. 玉石 自古以来,帝王,公侯皆好「玉」,笔杆自然不免也爱用玉石来配备,精雕细琢的玉雕笔,是雅致的清供文玩. 毛笔的制作 笔有四德「尖,齐,圆,健」.「尖」指笔尖要锋利,笔锋愈深长愈佳,所谓锋毫毕露,尖锐无比.「齐」是指整体的笔毫,必要均匀整齐,将笔头之前锋压平,其锋顶毫端,应齐整无参差,合时乃尖如一点.「圆」是指笔头的造形,要端正饱满,如春笋般.整支笔吸水后提起,自然圆浑乃为佳品.「健」是指毛的品质,要能刚柔适度,配料要相辅相成,笔锋,笔腰,笔腹,力点要均匀始能运笔自如,挥洒畅顺,转折,逆锋不枯涩如流云.不仅毛笔的制作准此四德,书画家也以它为选笔准则.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名画,墨宝能千古留传乃需有名笔相配,所以制作毛笔犹如一门严谨的艺术;一位手艺高深的师傅所制作的毛笔,如比拟为一项艺术品实在毫不为过,因此我国历代皆有名师傅承制名笔,提供书家应用.台湾制笔方法一面传自本地传统,一面揉合我国各地名家手艺,再参酌日本技术,孕育出独特技巧,近来更运用现代科技从事分析研究,使毛笔制作更精良,非但在国内奠定基石,更享餐国际间.兹将毛笔制作过程概述於后: 选毛料叠毛洗毛,泡水去毛蒂,除绒毛齐毛锋 裁尺寸配毛料梳整毛片挑毛片卷制笔柱 挑笔柱毛披笔被毛扎笔根上笔杆整笔,刷毛 ,定笔型品检笔锋上笔套,刻字,包装完 成 选毛料 以往产制毛笔的兽毛皆由深山中狩猎所得,整件兽皮需自行先将兽皮腐蚀柔化,再把兽毛抓取,分类选用.目前此项工作多已由专业皮毛公司处理,并束成整捆,整朵的原毛待用,因此,现今制笔选毛料之步骤,止於挑选原毛之长短,粗细以及毛锋,毛身之优劣,且鉴别其弹力,以配合制笔之用. 叠毛 整朵原毛以指甲枢除残留兽皮并撕分开来然后依毛根部位整齐放平,将毛料依长度整理,再把同一长度之毛料以手握紧毛根,另一手执较细密之钢梳约略梳理,叠成一细捆,俾使取用. 洗毛,泡水 将成叠之毛料,用双手捧握,倒置桌面,使毛根齐头,然后再成束泡水清洗,清除毛身上之杂物,最后将乾净之毛料依其毛性浸泡清水六小时至二十四小时不等的时间. 若情况特殊,兽毛含油脂过量或分泌之杂物腥味较重时,通常以清洁剂或石灰水浸泡清洗,其清洗过程必须技术纯熟,有其定量,也有其定时,若使用超量的石灰水或浸泡逾时,则会侵蚀毛质,可能导致断毛,腐坏,脆弱,失去弹力,变成枯涩不堪使用.但消毒洗净之后的毛料,仍需要以清水冲洗或浸泡,时间仍为六小时至二十四小时.因一方面可使残馀之清洁剂或石灰水完全自毛料中稀释出来,另一方面可使毛料略为软化. 去毛蒂,除绒毛 以牛骨梳来梳理毛蒂,去除杂物,并梳去绒毛,废毛,其要领是以手捏紧毛蒂,著毛锋方向梳除绒毛,如此反复梳理数次,最后才带细绒毛梳至毛根. 齐毛锋 毛料有长有短,前段制作,皆从毛根平齐上做起,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使毛锋平.通常是取约五公分宽之齐板(以兽骨或压克力板),将一簇毛料锋端沾上粉末,使其湿润不滑,用右手握住绒毛部位,左手持齐板,并以大姆指沿齐板边缘线轻按,把右手之毛锋一丝一丝捏住,再由右手慢慢抽出,一步一步排列,使毛锋齐於齐板之边缘直线之上.所谓笔有四德,「齐」的功夫就在这里. 裁尺寸 齐毛锋之后,毛料依序排列,按长短裁切所需长度,至此毛锋及毛根两头皆齐,我们可称为「备用毛片」.因毛根较硬,以后工作时就以毛根做为工作基准点. 配毛料 为制作不同用途,笔性之毛笔,各种毛料之调配均须讲究适当比例,另外就笔型而剪裁不同长度之毛料,也需特别依主毛料,腹毛料,腰毛料,把笔柱及笔被用料分配适当,如此才可制成品质优良的毛笔. 梳整毛片 毛料经调配后,必须细细梳理:把调配好的多种毛料混合,铺平,然后用牛骨梳,从毛根梳向笔锋,细细梳理整齐,再卷回混合,铺平,梳理,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整个毛片混合均匀,完成的毛笔在书写时才能达到「圆」之境界. 挑毛片 把梳理好的毛片,用左手握紧毛根,右手执细尖刀或平口刀,利用食指挟剔杂毛,粗毛,断锋之毛,毛片就更整齐了,其实制作毛笔的功夫,这个步骤乃非大师是无法做好的. 卷制笔柱 挑好的毛片用胶水沾湿后平铺於板上,以左手食指轻压铺平,右手执平口刀,薄薄地平挑出一枝毛笔的需要量,放在平板上均匀压平,再夹起来平铺於手指上,用拇指慢慢卷制成笔柱,然后弹垫於平板上,使笔根整齐而且笔柱更加圆密饱满. 挑笔柱毛 卷好之笔柱还需用细尖刀与食指剔除毛锋间之杂毛,以及无法齐锋之长毛,并且要试摇笔尖是否锐利 笔力是否合乎要求7如有缺失则须重新配料制作. 披笔被毛 笔柱制好,晒乾后,笔型固定,用笔被毛片,均铺於笔柱,就卷成饱满之笔头. 扎笔根 把笔头晒乾或烘乾,即可以棉线捆扎笔根,捆扎时用力要均匀,最忌变型,再将扎好的笔根涂上固定剂,可强固笔头以免脱掉笔毛.古法皆以生漆涂之,近代由於科技发达,皆以强力胶取代. 上笔杆 笔杆顶端凿有配合笔头之圆洞,上笔杆即将粘剂涂於笔杆顶端及笔头之根部,再将笔头套入待乾即完成一枝毛笔. 古法多以松香为粘剂,其实松香本身相当脆松,无法直接使用,许多业者皆以松香粘著,不久极易脱落,遂有松香不能粘笔之说.其实若懂得如何调配油料熬制松香粘剂者,即可使笔头粘得相当牢固,永不脱落.这套功夫是从前师徒相传的时代,师傅最不愿轻易传授的. 自五十年代以后业者纷纷采用强力按著剂,如南宝800,南宝906,优好强力胶,亦有采用快乾瞬间接著剂者. 整笔,刷毛,定笔型 制作毛笔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整笔,刷毛及定笔型.把上笔杆之毛笔之粘剂完全乾固之后,用钢刷或笔梳分别以顺笔锋之方向刷整笔毛,将其尚存之杂毛,短毛均能剔除,并使笔锋自然畅顺.然后浸入已泡好的海菜胶泡著,再整理笔型,使其笔尖圆顺. 品检笔锋 整枝毛笔完成后,必须再试水,测试笔锋是否浑圆而旋转自如,若有杂毛,劣毛,在旋转中会自然跳出,就必须重新修整后再上胶,如此即可完成一枝无缺点的好笔. 上笔套,刻字,包装 制成之毛笔成品,必须套上笔套以便保护笔毫,并在笔杆刻字或贴标签分类,然后包装即成.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秦朝的蒙恬发明了毛笔。 美国的派克发明了钢笔。 匈牙利的比罗发明了圆珠笔。 奥地利人约瑟夫·哈特穆特发明了圆珠笔。
是我发明的~~
秦朝的蒙恬发明了毛笔。 美国的派克发明了钢笔。 匈牙利的比罗发明了圆珠笔。 奥地利人约瑟夫·哈特穆特发明了圆珠笔。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第一 节序
  一世,总是太长,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是要千帆过尽之后,才会幡然了悟,原来,我们一直渴求的竟是内心的宁静,宁静才是心灵最终的归宿。身处繁华,只取一隅静思,享受片刻的清宁,于喧嚣中独处,能够反观自己,何尝不是一种惊鸿一瞥的心动。
  如若,如若时光一直都是这样多好,没有世事的纷扰,只有安静给心带来的祥和,可以享受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安然。然而,世事终究是疲累的,身在世俗,参与人间烟火当中,人心总是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干扰,谁又能逃脱了了呢?世间没有真正的世外桃源,也不能逃开世俗的参与,只有在心中修篱种菊,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理想的南山与桃园。
  对于世俗之事,我不是一个智者,世故里也是一个简单的女子,可我时长也感到庆幸,因为简单,不觉就避开了那些世俗的厉害,独自在红尘里修行。滚滚红尘,光阴浩淼无边,我们只是一粒微尘,在这世间寂廖地漂浮,而后轻轻落定。尘粒终究是脆弱的,然而,即使脆弱,却也有不可忽略的力量,承载着岁月之下的有悲欢离合,爱恨聚散。
  生命是舟,我们命中注定又是他的摆渡人,当扬帆起航,摇撸逆流而上的时候,才发觉,原来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孤独地面对滔天巨浪,孤独地躲避暗礁险滩,而两岸的风景只是你挣扎的见证,诚然,我们也最终成为万千繁华之中,踽踽独行的过客。面对浩瀚苍穹,我们是如此轻微,如此渺小薄脆。
  一生漫长,而又短暂,一路扑朔迷离而又简单平凡,可,纵使这般无常,才使生命里有了不一样的色彩。我们太平凡,在这个纷繁世间里沉浮,能够修葺光阴清简度日,打理自己的年华,也非等闲之事。谁又能预测一生的命运,而轻巧地躲过一场又一场的劫与缘呢?
  缘起缘灭,都要顺应天意,缘聚缘散,是红尘里再寻常不过的事,就像花开花谢,四季更迭,生老病死一样,都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事情。万物有迹,世事无常,生命里的青山绿水,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有意或无意地接纳,都是一种慈悲。活好每一个当下,一分,一时,乃至一生,那是对生活的感恩。
  漫漫人生路,我不求一路戎马,我只想删繁就简,只渡此生,一世清欢。
  ps:本帖原发表在青春文学版块,由于该版块关闭,特此在散文天下版块继续更新。感谢大家的支持。——白衣卿雪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96次 发图:0张 | 更多
  第二 西窗剪影,夜已入央  每当夜幕降临,便是我一天之中最为偏爱的时光。打开音乐,选一首钟爱的曲子循环播放,桌几一杯香茗袅袅而氤氲,装点着这逐渐深邃的夜色。  月缺之时,连星子都是寂寥的。静坐于窗前,任时光从身边无声地流逝,朝花夕拾,一些只想说给风月来听。  不喜喧嚣,是我的本性,多想一直这样,每天都浸泡于人间烟火里,邂逅花开,然后再目送一程春泥,或煮一壶青梅酒,在氤氲的酒香里惹一番宿醉。然而,人生如一盘棋,我们都是宿命的棋子,刀光剑影,风云变幻,谁能步步为赢,谁又会成为最后的赢家,谁又争得命运的半壁江山呢。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忙碌,在寻找,在世俗里追逐,只因世间太多烟尘俗世需要打理,往往丢失了我们最宝贵的初心,繁华迷离了双眼,只剩下几滴热泪。时光悠悠,影影绰绰,最后发现迷失的却是自己,和一颗被扰乱了的宁静之心。  岁月既冷酷又深情,它既让曾经越来越远,又让留下的越来越暖。我们大都被平淡流年所滋养着,但却又会被多舛命运所锤炼,爱恨交错让我们领悟了情感,困苦险阻亦让我们明白生命的厚重,岁月温柔,何不边走边爱,边走边成长呢。生命如琉璃,薄脆到一触即碎,所以才留下几多憾事,不得不承认,人生的平淡与逆舛,如此,便组成了生命的圆。  我们都不愿面对长大,不想承认岁月将朱颜消改,更不想在岁月的渡口一任兰舟催发。当生命还游浮于岁月的浅滩时,我们不懂得怎样去爱护自己,轻狂如刀,可能会为一个人,或为一件事,抑或一段感情而选择伤害,鲜红泊泊的伤口在时间中结痂,成了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疤痕,后来,还是岁月将我们进行了打磨,变得像珍珠般温润,使记忆幻化成蝴蝶,它成了生命中妖娆的刺青,每当星子扑闪,露珠沾叶的时辰,看那记忆的刺青鲜红似火,依然奋不顾身投向回忆的火海,无怨无悔。  人生并非都是田园般诗情画意,它也是一个狼烟四起的战场,生命注定一场厮杀,在拼杀的时刻,有人选择誓死不屈继续杀出重围,获得想要的成功,也有人选择逃离战场,隐身遁世,从此梅妻鹤子,与山水相融而栖。若两者之间取一,谁,又是人生中最聪明的王呢?  多想离群索居,过着清简如水的日子,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吃粗茶淡饭,饮山间清泉,抚瑶琴,听古音,说禅煮字,然后同逝水一起老去,消失,风烟俱静。或许,这只能是一个梦幻,纷杂世间,不得不又爱又恨的将其过得瘦如鸡肋,疲累于面……  西窗剪影,夜已入央,一天不知不觉已近尾声。如此静,如此简单,素淡的,清简的光阴悄声无息,似月下露珠,清凉而滋润。轻掩柴扉,把夜色都关在幽窗外,篱笆上清脆的蔓藤丝丝缠绕,大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难道,万物真的都有生命吗?也有那人间道不尽的哀愁?有些光阴错过的东西,只能在来后的岁月里打捞,不为荣宠,只为将心温热,慰藉那些不知名状的失落。岁月温柔,尽可迎四季,送流年,行云流水般度日,这样,岂不更好?
  第三 一袭烟雨,拟作南岸  几天的高温天气终于告一段落,接下来便是空气清新,细雨不期而至了。夏季的雨天,总有一种雨中漫步的冲动,这样不仅可以带来一种心境的安然,还可以缓解高温天气所带来的压抑,  傍晚时分,出去走了走,换上那款白色长裙,晓风细雨中,衣袂飘飘,发带缠绕在发丝上宛如一只白色蝴蝶在飞舞。油纸伞也终于撑开,看着油纸伞上的水墨图,心中又添了些许念想。  想着此刻的江南是否也如这般细雨濛濛,是否有谁戴着斗笠泛舟而上,或竹杖芒鞋,或一袭蓑衣踏歌而行,抑或有个眼神充满惆怅的女子出现在某个巷口等待一场花落。然而,都不过是一场期许之后的落寞。这里依旧车水马龙,小商小贩嗓音如潮,此起彼伏,各自为生计忙碌的不可开交,仿佛永远不知疲倦。好一副人间烟火的画面,要不然自己都忘了我也是这烟火里熏大的孩子。  撑着油纸伞行走在雨中,不觉有些凉意,看着灯火阑珊的远处,竟有几分流连忘返的感觉。城市的繁华永远都让人眼花缭乱,就连雨天都这么风情。当我放下一切心无旁骛地欣赏这座城市的时候,发觉自己真的忽略了很多良辰美景,原来独倚凭栏也可以如此喜悦,少些惆怅。  濛濛细雨,空气清凉,宛若回溯到四月的江南。那时,我走过很多个地方,见证绿柳吐蕊,遇见花丛如许,却未曾为自己采撷一朵插戴。而此时此刻,我端坐在窗前隔帘听雨,有种恍然如梦的感觉,竟然错将北方当做江南,可惜这里只是没有那一抹的婉约,和品茗与共的人。  雨仍在继续,打在屋檐似一曲循环的梵音,此刻渔舟唱晚,暮鼓音消,脑海中高山流水。心生禅意,此刻,无我,空空……
  第四 阑珊搁浅,听雨落帘  秋雨绵绵,在这样一个平淡的日子里柔软地下着,经过万家幽窗,打湿若倾田亩,就这样一寸一寸地将光阴消磨,浸湿了世间所有的诗意与悲凉。一场秋雨将秋天的味道愈加突出,意味深长。窗台的那株渐次枯萎的茉莉,似乎在雨水里有复活的迹象。有时候,季节也是这般解意,当草木干枯,几滴雨便给予它们万般情长。万物都有灵性与情感,和我们一样有着一生一世的修行。  下雨的日子,喜欢窝在老旧的时光里,漫不经心地看轩窗的剪影斑驳,聆听帘外的雨声潺潺,在气温适宜的季节里,或选择静坐,或若有所思,亦或细听风吟,都是一桩值得消遣的美事。光阴清浅,旧事休提,在微凉的秋夜听雨落帘,不问红尘。将一杯茶由浓涩喝到清淡,品出世间种种况味,冷暖自知,而后在一盏茶的时光里,将阑珊心事静默地放下,不喧哗,低眉拂去袖边的尘埃,任流光无情抛却繁华,留取最真的自己。  一份安然的时光,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总能赋予这清平俗世一些诗意,仿佛站在唐朝宋时的兰亭,怅望空阶,津渡几迷。宋词里那那一抹婉约的诗词佳句,早已叩启心底尘封已久的记忆,融入到那一丝轻轻的忧愁里去了。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烟雨淡淡,如诗如画,那细细如丝的忧愁如何安放,从何寄托?凉薄人世,只想在这贪享这片刻的逍遥。仿佛哀愁是宋词里最彰显的气质,词人厮守朝夕之中,凄美成殇。今年的春天早已散落在光阴里,深秋明目张胆地扫过庭外小径,落花也已零落尘泥,繁华抛在光阴的背后,就连那院墙的盈盈笑语声也消失殆尽,只留冷风独语。我伫立在窗前,听雨,品茗,看尽秋天的凄美。秋的诗意还意犹未尽。  一场秋雨,不知要打落多少残香旧梦,明日,又应是满径的落红。红尘阡陌上,谁手执笙箫,悄悄吹起离别的音符,凄清,婉转。风起时,红穗流苏一如三月的温柔,而此时的秋风秋雨凉薄,只消片刻回眸的停留,都可将我一世遗落。似有若无的寒意,提醒天涯的倦旅:“天冷了,勿忘加衣”。
  第五 落梅无声,岁月有痕  有些人,有些事,从无到有,从相识到陌路,千帆过尽终见一叶扁舟,天涯阡陌,相信总会有交集的相逢一笑。可如今,已时过境迁,不过成为了一段青梅往事,又何须招惹人世忧愁?一杯茶,解我心头千丝万绪。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江湖,或刀光剑影,或河海清宴,哪一桩不是披荆斩棘的面对,纵然有时候会身不由己,也会从容的完成沧海桑田的一生。  从前总是觉得生命苍白,寡淡无味,青春不够绚烂,像世界欠缺了什么一样,总是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岁月温柔,而今慢慢知道,生命如河水,是不疾不徐的流淌,风浪骤起,惊涛拍岸,也不过是一时的壮阔,当波澜散尽,最终要回到最初的平静,继续缓缓驶向生命的远方。尊重生命里的每天,从醒来,到入眠,到明天,到终点……  花开,又是一季的轮回,可,岁月依然无恙,山河大地安好,老去的永远都是众生。葱茏的青春悄然而逝,昼夜不止;年华是封无效信,苍天亦可悲悯。春夏秋冬,我愿与季节一起轮回,老去。让一切退后,让生命裁为简约,身心愈加空灵。不自扰,尘埃都遮不去心灵的鲜活。人生本就是一汪清澄的水泽,趟过去,只需低低眉,浅浅笑,温柔一些,便过去了。  纵横阡陌,策马驰骋着生命的荒洪。途中,或风和日丽,或狂沙四起,在尘起尘落之时,都要安置好心的洁净。滔滔岁月,独自抵挡宿命的侵袭是辛苦的,也是不可避免不可推卸的,直到生命的尽头。  在这个世间里,分分秒秒都有故事在发生,多少人在我们的世界里出现而又消失。生死离别,爱恨聚散,对于上苍来说不过是云淡风轻寻常事,可是我们人类是多么渺小与脆弱,一个风吹草动都将烟消云散。那一方墓碑镌刻上自己的名字时,风烟俱净,尘归尘,土归土……  岁月之下,我学会了舍弃与放下,不争,已是我人生的首选,平日身袭素色,与影出入,守一方心灵的净地,有意或无意去看一场黄昏落日。一粥一饭以寡淡为主,听一曲梵音,翻几页书,完成一生无为修行。茫茫穹顶之下,未知之谜,未料之事,我们不能改变,只能照单全收。
  第六 光阴清寂,秋水长天  深秋而至,这里早已是落叶纷纷,满径的残红告别昨日繁华,季节不断更迭,世间也不断演绎一场又一场轰烈或清淡的送行。落叶零落成泥,而冬雪尚未到来,只是那煮雪烹茶的日子,只待有老友轻轻叩门,相互道声,好久不见。我们还在浩荡风烟中行走,步履依旧安静,依旧从容。  深深庭院,落叶沙沙,煮一壶清淡的茶,就着窗外一剪白月光,浅夜,如水沉静。一曲《空山寂寂》,高山流水,琴音渺渺,道不尽世间的空旷寂寥。菩提何曾有根,明镜也只是心中的照影,拂去落满心中的尘埃,此时,一天将尽,处处忘机。  空山寂寂,桃源是梦。曾梦想着有一天可以到达那个彼岸,一座城池,一个人天荒地老。可是,终究太脆弱,太轻小,于这涛浪红尘中,不过是众颗微尘中的一粒,沉浮之间,一个风吹草动,随时幻灭。惟有将每一个当下过得真实,让心灵感受到每一日的存在,听穿林打叶,看云淡风轻,如此,感受这安稳的现世,岁月的恩宠,经由你我的擦肩与相逢。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曾有一处桃源,桃花可以灼灼耀眼,也可以素淡清简,它定义在心中,无需刻意的找寻,只需静听落花无声,草木生长,星空寂寥,秋夜清凉,新茶淡香,最近的桃源原来就是当下的宁静,淡泊的安然。一念之间,彼岸在即。  时光可以浸透心性,却老不去一抹回忆,红尘万丈,兜兜转转,总会有卸下包袱的时刻,轩窗下,将一杯新茶喝淡,终于可以在这一刻的安宁中,寻找往日情怀。在万千风景,姹紫嫣红看遍后,还一个人如此的淡若清风度着安静的流年。单曲频频循环,贪享这清凉的夜晚,心性开出一朵素淡的莲花,卧于清风中,水之上,尘埃脚下,自在安然。生命是一场即盛大又荒凉的宴席,曲终人散在所难免,明天是不是又该背上生命的包袱,踏歌而行,或泛舟而上,一个转身,不知所踪。  越来越趋于自然,无所谓风雨晴天,只在一个人的浮世清欢里素颜修行,做一个素淡的女子,不加粉饰,明眸如水,麻衣如雪,就这样度着这剪清瘦岁月,随缘聚散,随遇而安。深秋依依,在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里,待一场冬雪簌簌,去看那驿外断桥边的一枝梅花,暗香如故。  今日将尽,终于将一杯清茶喝到凉却,曲子散尽,一天的烟火俗事空了无痕,庭院,落叶萧萧,星辰如萤,一切只是寻常,趋之安素。万籁俱寂,天涯此时,众生与共。
  第七 梵音入冬,阶尘未动  气温骤然的下降,冬天已经初露寒冷的锋芒,意味着,这一年还有最后一个季节。光阴似水,不舍昼夜地流淌,庭院里的落叶已是一片枯黄,草木接受着季节的循序,凄凄清清的美。不知为何,一直喜爱着这份荒凉,不曾更改。  冬夜的此刻,端坐在窗前,一杯清茶,听冷风独语,落叶莎莎,置身在宁静的浅夜,安享这份淡若清风的自在。  我说,如今的我,已不悲,不喜,像四季一样从容。我想那一刻心是宁静的,心无挂碍,如莲一样素淡。也曾想过鲜衣怒马的日子,如今却有着风烟俱静,任意东西的释然,只想将日子漫不经心地走下去,静数流年,安然一生。  要下雪了,房间筑起红泥小火炉,拨旺了火苗,加了暖衣,围在这里看着水壶里沸腾的开水在突突地冒着热气,心里总有一种温暖在蔓延我的生命,仿佛这一剪光阴就是我的一世情长。忽有一瞬间,想着,真的是一场大雪,在纷纷扬扬地飘在蔓藤缠绕的院落,我火炉旁安静地烹茶,茶香袅袅,氤氲眉心。这时候云锦来书,我手捧你的温言,在一片寂静中,听见友人轻叩柴扉,而我刚好抬头,看到你,恰恰是我要等待的雪夜归人。  窗外的冷风途径红袖,寒凉惊扰了这丝缕的绵想,起身添了新茶,卷起幽帘,看夜色深沉,偶尔几声犬吠从远处传来,万家灯火渐熄,又是一片无意的宁静。风漫无目的,无所来亦无所去,我亦静默,光阴妥妥帖帖。  巫娜的《岭头山色》仍在循环播放着,幽幽琴音,声声菩提,它知道人生疲惫,便愿意与你携手同行,用每一个音符当做他的语言向你娓娓道来,抚慰着心灵的脆弱。原以为自己早已心如止水,然而听着这样悠远的曲子,手捧一卷喜爱的文字,有夜色,有灯影相陪,还是有所触动,不觉眼眶潮湿。生活中一直还没有失去知觉,虽然日子如此寡淡如水,但是很多很多的身边人,和一些小事,仍然让我感觉温暖,厚重。在文字里徜徉,邂逅心动的文字,那是一种缘分,宿命让我们遇见了彼此,从此不会割舍这份喜爱,就这样在余下的流年,寂静地欢喜,在烟火红尘,似水流年里耳鬓厮磨,一直,从风华到迟暮,从沧海到桑田。  每一个季节都有意味深长的篇章,冬季是沉稳,是厚重,是深思熟虑的长者,我喜欢这样的沉稳,喜欢冬夜的静谧,喜欢在落雪无声的日子,围起红泥小炉,邀君畅饮一杯无。  生活处处是修行,我没有跋山涉水,也没有豪言壮志,只在当下看帘外夜空冷寂,深邃无言,感受岁月温柔,抚平心中柔软的褶皱。此刻,静坐。琴音起伏,阶尘未动,梵音度我,如禅空灵。
  第八 山长水远,一静张弛  岁月轻轻,山河翠黛,季节洒下慈悲的露珠,年岁的城墙下,草木以无言的柔软与坚强回应着自然,我愿如荷莲,静静伸展,静静凋谢,温柔地善待这个世间。这,是一种修行。  善待身体也是一种修行,曾几何时,有幸与瑜伽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不管是命运的恩赐,还是宿命的安排,她从此都与我的生命连在了一起。一呼一吸领悟张弛的智慧,一动一静都是山长水远的辽阔。我在每个清晨或黄昏的某一刻,愿意去聆听肢体与心灵的对话。  瑜伽,起源于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每个体式都融合了各种动物与植物的姿势,进行模仿体验,从而产生了智慧,让身体和心灵得到一个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瑜伽,对于修身养性,颇是大有裨益。  我说,你若慈悲,身体亦会柔软,从冥想开始,盘膝而坐,耳畔一曲梵音慈悲,祥和,呼吸变得深长再深长,周围的一切排除在外,只有呼吸在继续。万物空灵,自然就在眼前,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身体拉伸的状态当中,痛并快乐着,辛苦的付出终究给身体带来愉悦。  身体与心灵,两者不可或缺,如此才能称为完整。善待身体,同时更应该善待心灵,听从心灵的声音,深情地生活,任世事如何熙熙攘攘的喧闹,只要给心灵留一方净土,你的人生将可以过得自在安然。  看到一句话特别值得思考,“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我们总是忙忙碌碌,步履加快只是为了赶赴下一场生活的际遇,身边的风景,眼前的幸福,与我们擦肩,成了彼此的过客,并没有来得及相互多看一眼,便成了身后再无重逢的遗憾。我们,一如漂萍,沉沉浮浮,多久没有静下来安慰一下漂泊已久的心灵了?多久没有留意夕阳下的断瓦残亘也有荒凉之美,多久没有注视一颗小草在一缕阳光下卑微且坚强地生长,又多久都没有悲悯地问自己,那颗心是否温柔如初?  心是一切,无形,皆任由你修造。切记,要以善为本。是的,心,无形。一切皆有心造,心为万物,万物由心,只要以善作为根本,人生的舞台任你鲜衣怒马的驰骋,或者放下权贵,乡野施田,或看枕上闲书,门前雨来的风景,那风烟俱静,天山共色,任意东西的洒脱,可是我们一直苦苦找寻的善果。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我们披星戴月,满目疮痍,身体仍在山一程水一程地赶路,为了抵达彼岸,风雨兼程,不惜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到达心灵的圣地。纵然身边姹紫嫣红开遍,却原来只是赴约一桩无声的花事,和一段淡泊清风的释然。  凡事,我们需要身体的行动,也需要内心的观照,行走在无声的岁月里,别忘记将心偶尔的静下来,问候疲惫的身体。岁月无声,带着风尘,山长水远地修行;长路漫漫,在某个驿站歇脚时,饮下眉间清露,心知道远,一静张弛。路,还很远,听,禅音又起,缓缓的,从远处来.........
  写的有境界  
  第九 轩窗小语,聊寄心情  每天无论是多么的忙碌,或心情多么的浮躁,只要拿起白落梅的任何一本文集,看上那么一段,心情便瞬间安静下来。喜欢她安静而素淡的文风,禅意悠悠,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喜爱文字的我,有缘邂逅她的文字,并且被她的文字深深吸引,是我的福祉,是她渡化了我那久久潜伏于心底的慧根。  徜徉在白落梅的文字中,静享古韵禅意的语句,细细咀嚼她解读诗词里一个又一个凄美的故事。那些古代的文人墨客,那些宦官的仕途坎坷,他们与那些青楼歌女,相互倾心,心灵相互交织,成了一段佳华,千古流传。让我知道,爱情原来是这般凄苦,相思是这等铭心刻骨,与当今的爱情观相比较,古代的爱情真是纯粹到可以生死相随,天地昭昭。   当白昼散尽,夜如期来临的时候,那些心怀情丝的男女,是不是在庭院深锁,帘幕低垂,或西风正紧时,思念正汹涌,亦向江南或塞外的心爱之人望极之处,而又正无好计呢?我想一定会,世间的男女为情而生,为情而困的大都是在夜晚越发惆怅,便只有借着月光,擎着雨露,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聊以慰藉相思之苦。  都说人生如戏,台上的戏子演绎着台下的悲喜,而台下的观众不也正是戏中的自己,和那些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只是互换了角色和裙袂,一段故事,一把辛酸,几许凄楚,之后同是背上生活行囊的戏子,谁不是又该行将匆匆,奔赴下一场人生的剧台呢。  对于人生,我的见识还较为浅薄,因为岁月还未曾将我雕刻得深邃,锦瑟华年,我还是不谙世故的女子,走在一条深深浅浅,苦笑不得的生活之路上。愿意就这么安静,无争地走下去,让岁月下的祥和在各个年岁的齿轮之下静谧地盛开,漫长岁月,感恩自己的一路风轻云淡。  故事,很久远了吗?来来去去,分分合合,任何誓言都不值一提,都如烟缥缈,看着那些逝去的历史,我心不再掀起多少的波澜,不再艳羡故事的华美,也不再为那些两情相悦的情侣劳燕分飞而伤感,而是一个人,看尽陌上花开,终可缓缓归矣。
  @露鸣v
05:28:40  写的有境界  -----------------------------  红尘无涯,愿此生简单清宁,愿文字素淡若雪,涤洗心灵。感谢朋友支持。
  楼主你写的真好  
  第十 寒梅惊雪,岁岁清绝  人生如幻,流年匆匆,世上多少良辰美景,姹紫嫣红等着我们驻足欣赏。于一缕清风中填一阕新词,邀三两知己,举樽对饮,看一场赏心悦目的花事。  山河有魂,草木亦有风骨。看那驿外断桥边上,寒梅傲立在雪中,兀自繁华,不争荣宠,却暗香如故,清绝遗世。  季节,从不冷落任何一季的风华。冬雪簌簌,落于温热的掌心,片片冰洁玉骨的雪瓣,瞬间化为一滴晶莹的水露。苍茫间,眷侣牵手,是不是就这样一同就走到白头。犹记去岁冬年雪,今时早梅初蓓开,江山一岭,寒梅冬雪,镶嵌在这冬季的苍凉中,显得更加清寂,沉稳。  古人有诗云:“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穿越千年的唐风宋雨,词人以豪迈和婉约的词风吟颂至今,回味不尽。梅花与雪,无法分辨各自的绝美,两者的存在,梅独一无二的香彻,雪洁瑕玉骨的圣洁,何须引来评判与偏赏,也似乎都不会去在意那份宠爱,这本就是天意的安排,命定她们相互衬托,如此有了天生的自信与傲然,才让这世间的风景变得独特,又有着别样的风景。  诗人把酒填赋,吟雪颂梅,闲情梦呓,或感慨仕途,都在作词不倦的风雅里,聊慰心迹,以求释怀。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确是难倒了词客,雪的冰洁,梅的清雅,各自的风华,哪里有世俗能够熏染的痕迹,而难为了世人目光。世上哪有绝对的对错输赢、好坏得失,褪去浮华的牵绊,你才能内心淡泊,于不争中傲然保持着自己的境界。滚滚红尘,浩荡陌上,在清风中,在四季里,静看季节纷呈。天地有大爱,万物亦有序,既然难分其美,何不就此执手看雪,细嗅梅香呢。  踏雪寻梅,推开重掩已久的大门,一袭平日搁浅在旧箱里古典的素衣,踩着经年小径,踏着轻莲碎步,怀揣一颗诗心,去寻觅在繁华中兀自盛开的梅。穿越千年词卷,抵达今时,没有寂寞,没有忧伤,在这里,雪的轻盈早已将摇曳的浮华安放,在彼岸,梅的暗香浮动,漫山遍野;在雪与梅的交汇中,寒烟薄翠,似梦,似幻。  我喜雪,亦愿为梅,倘若有一人在落雪纷纷的日子,打马穿过白雪掩盖的小路,来到江南梅林,分辨出哪株是我的前世,哪株又是我的今生,如此,辗转在梦里,与花同眠。  折一枝梅,送给远方的知己,让她想起那个安静素淡的女子是否安好,顺便牵引一截若隐若现的记忆。我隔着光阴在簌簌飞花中凝望,作为来世洁白的永恒;在清风寒雪,零落香彻的花泥中,与汝同归于寂;在梅雪相映,清香雅洁的院落里,我便煮一壶清茶,待故人归来,为她续上一杯温热情怀,轻轻述说逝去的往事。  飞雪轻似梦,数梅暗香来。寒梅惊雪,岁岁清绝,一剪闲逸,梅与雪都寂静了。
  读完心情安逸,想写点却无从下笔。只能静静的说句“楼主安好”  
  第十一 缘是相逢,亦是离失  有人说: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可见缘分是何等的难得与深情。也许,今生的擦肩,要经过五百年求佛修炼,才得以交换。与一片叶子,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经历,相逢与离散这都是缘的恩赐。滚滚红尘,我们在缘分的轮回里泅渡,找寻心中那方净土,撒下菩提的种子,在因果道路上奔赴,那宿命早已安排好的归属。  时常在想,我的故乡是不是那烟雨迷蒙的江南?我是不是在梦里或者早已经走过西子湖畔,经过那安静淡雅的荷莲旁,临水独照。一直的向往江南,直到我真正的踩在青石板路上,在濛濛细雨中撑起油纸伞,才知道,缘分让我与江南重逢,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风轻云淡般生活了几年。如今那段苍绿流年,在记忆中一直深情如许。  缘有深浅,聚散有时,总要在人生的某个渡口道别,转身相向,遗落在天涯,今天的离散,又是明日的重逢,红尘路上,我们各自赶路,各自修行。  我的前世是什么?我也时常在想。是星月之下的一颗清露?是三生石旁那株绛珠草?还是云台之上佛前的清莲?倘若缘分由我,我愿如莲,与佛结缘,在一低眉,一回眸之间即可参悟佛境,摇曳在河池之央。今生做一个明心见性,云水禅心之人,在一盏淡茶的时光里,将繁华敛进清袖,拂去光阴的尘埃,淡看风月,了悟人生聚散,悲苦无常。  世间尘缘也需要缘分而渡,一切都有各自的缘法,各自的慈悲,即使寻常日子,也可过得流年清欢。《金刚经里》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还说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故名如来。来来去去,聚聚散散,我们都是红尘过客,一切随缘,尘埃都不动声色。因果并存,只待轮回。  缘是相逢,亦是离失。青涩时光也在一剪光阴里老去了,那么决绝,带着世间一点凉薄,是我们错过了时间,还是时间遗落了我们?青春的落幕封存了往日的温度,我们自顾自地行走,哭着,笑着,与人擦肩,或重逢相拥,都仿似推动的流水,一同模糊于忙碌之中。是否多年以后,在纵横阡陌中,我们离失的兄弟姐妹还会重逢,仍会欢笑如昔?还是岁月苍老了记忆,各自扬了一把迷离的尘,只拱手道别,各安天命,从此雁声如杳呢?  世间存在的一切,都是缘分,重逢与离失,何须如此看重,不过风吹草动的惊扰。那些说好携手红尘,生死与共的人,在寡淡烟火里,早已劳燕分飞,同林相陌。  清净如我,果然做了寡淡之人。低眉间,时光都老了,不再追寻姹紫嫣红,却喜欢在一袭流年里,静守一扇幽窗,看草木荣枯,云朵作散,存菩提于心,随遇而安。如此,一剪光阴,清寂得无可取代。  芸芸众生,尘世百相,我们是否也会和佛一样,看缘聚缘散,而去拈花一笑呢?
  缘来缘去,一生所遇离不开缘字,愿我们今生有缘相聚。张爱玲说,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那个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遇上了也只能静静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第十二 院落寻常,书屋茶香  漂泊久了,一些繁华已是过眼云烟,成了身后的风景,心中生出些许对人生的厌倦。曾渴望有一处院落,能够让我落脚,将我容纳,让一颗流浪的心能够妥帖地安放在流年一隅,从此不再饱尝漂泊之苦。  犹记儿时庭院,极为简单,没有围墙,只是堂屋与西房相接,与我家相邻的邻居,房屋是堂屋与东屋相接,如此我们两家便合成了一个院落,两家相亲相顾,一直到我长大成人,各家搬迁,我们的院落从此荒凉,一些记忆在岁月的洗礼下长出了青苔,覆盖着我的整个青春。每每路过老屋,儿时的欢笑记忆犹新,一切都清晰如昨。如今那个院落除了成为我难以割舍的记忆外,亦多了几分对院落莫名的情愫,只觉得她有古朴的香气,年代的亲切感,成了我一生最为温暖的记忆。  而今,我也选择一处院落而栖,院中有一株樱桃树,每逢春天造访,那一树的花蕾引得燕语莺声,透着几许岁月的繁华。而我则喜欢某个午后的阳光下,煮一壶清茶,听几曲琴音,独自消遣这浮生难得的清闲。庭院深深深几许。在属于我的院落里,没有感到丝毫的寂寞,没有浮华的惊扰,只觉时光安然诗意地流淌。一抹斜阳,几缕烟火,在晨升暮落的空当,看光阴往来,看花开花落,静守流年。一处古朴院落,可以煮茶品茗,与知己举杯邀月,也可以种下一颗菩提的种子,在心中默等,有朝一日能够开出一朵白莲,摇曳着一生素淡。  幽静院落,应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屋,窗台明净,闲云路过,暂歇在天空,俯瞰世间悲欢。那几株盆花,那是早已枯萎的茉莉,季节的变换虽风干了茉莉的香气,可那枝干分明还有生命的迹象,等待来年的复苏。简单书屋,一桌,一椅,一榻,无需更多的点缀,墨香便是这一屋的繁华。书架是老旧的,但我却喜欢它洗尽铅华的颜色,等待一个人去翻阅纸张里的智慧,去嗅字里行间的墨香。每一本书都能找到一席之地,丝毫不会干扰书本的安放。偶尔也会倦倚窗前,在窗棂的白霜还在的时候,会用指尖写下一个早已遗落的名字,然后呵气把它化为露珠,看着它消失,良久良久……  茶,早已凉却,我关了窗,将外面的浮华隔离,只剩下那无言的桌椅,未曾落定的尘埃,还有挂在角落里素白的裙袂。我拨旺了红泥炉火,添试新茶,屋中的墨香与淡淡的茶香相遇,像是阔别已久的老友在这里重逢,有一种说不出的,久违的感动。或我是哪个女子在赴五百年的前世之约,在等待一个曾经在三生石旁盟誓过的夫君,是否也在等待那个女子,倘若他喝了孟婆汤不再将我认得,我便说一句:“茶凉了,我给你续上”。他是否会如梦方醒,而又喜极而泣呢?不管茶的故事有多凄美,茶的渊源有多悠长,都有各自的宿命,一壶故事,几许慈悲,在一盏茶的光阴里,我愿沉浸在这安详的时光里放逐,等待着宿命的因果,波澜不惊地度过流年。  寻常院落,书屋茶香。夕阳西下了,院中的落叶还未打扫,而我也从不明的心事之中醒来,倏忽间,感觉时光是如斯之快,阳光倾斜着洒下来,数颗尘埃漂浮在空气里,一沙一世界,每一粒都有一则动人的故事,我知道,那是数不尽的人间悲欢,那是前世今生不明的因果,只是我们不敢妄自打扰,因为他们终有自己的归宿与交代。  我亦如此,是红尘一粒,在院落,书屋,茶盏中,彼此相渡。
  第十三 青轨有序,离合无常  人之一生,时时都在亲历着离别,与光阴离别,与亲人离别,甚至到最后与我们的生命都要久远的离别。我们都只是世间萍客,在爱恨有时,聚散有时的宿命里轮回,在你我的离散与再聚之期,早已相隔万重山峦,遥遥无期。世间无常的离合,像一场花事,像一淙流水,山长水阔,月缺月圆,于茫茫风烟里已无从究竟。  江淹曾写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无需万语千言,只一句,足以感叹离别的失落。自古伤离别,何处归何处,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离别,从来都是带有感伤之绪。天之涯,海之角,只要有离别的站台,列车的嘶鸣,就会有零落的影子,从容的忧伤,你我的缘分就此别过,陌路或重逢,已是未知。  月台,青轨,十方行人,一幕幕相送,相拥的画面,透着些许无奈,将不舍浓情裹紧,与行囊一并背起,不得不转身天涯。有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有的相见都是幸福的开端,而对于离别,依依难舍却最是无力。  当列车徐徐开来,一声长笛声,车窗外,一片模糊的世界。女子终于登上了列车,站在列车的门口,一直向外与相送的人对望,用手比画着只有他们自己懂得的语言,比画着地阔天圆,心里默念,你若安好,我便如愿。列车开动,月台仍有寥寥几人,徘徊,目送列车,深情如许。而有人看着眼前的亲人渐行渐远,却跟着疾跑,直到模糊了最后的身影。泪眼婆娑中,江南,正烟雨迷蒙。  想起了席慕蓉的《送别》: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  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  内疚和悔恨  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的心中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会成空  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  可是我 一直都在这样做  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  又错过今朝  今朝 又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  馀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霭里  向你深深地俯首  请为我珍重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  我曾说,离别,是为了下一次的重逢。重复相同的离别,或再相逢,或陌路,只能在你看不见的岁月里深深地祈愿,愿岁月宽宏,恩待世间,优渥你我。这些年,几经漂泊,不知是贪恋了远方的风景,还是有什么未了的心愿,亦或是带着仅存的青春中不安分的心,去邂逅一些惊艳故事。在城市的边缘行走,青轨为我延伸踌躇的远方,列车载我看沿途的风景,而月台则是让我看尽人生聚散,饱尝世间冷暖的驿站。不管是因何而行走,循着心之所想,带着悦己之心,与一路风景结缘,即便流离亦是觉得欣然,宽慰。  岁月不曾偏袒,青轨一直沉默,孤独地延伸,交错于天涯一隅,观望着仓促远行的列车。站台仍是见证着熙熙攘攘的步履,列车注定听从漂泊的安排,披星戴月与青轨相承,载着一路风尘中归去来兮的人们,见证天涯客旅的爱恨离别。寒来暑往,年深日久,月台与远方不断兑现着,这一切的际遇,尽在缘来缘往中。  青轨有序,离合无常,相距咫尺,转身天涯,陌上已扬起离别的尘土。背上行囊,作别走过的风景,放开不舍的双手,匆匆赶路,去往旅途中一个又一个的驿站。站台上,浮世的欢喜哀愁都慷慨地交付于风烟,无言或嘱咐已成了过往。惟愿,天涯念君安。
  第十四 烟雨江南,毓秀乌镇  有些心愿可能一生都不会圆满,有些梦境中途也会惊醒,而有些地方终是梦里梦外的牵绊,不曾割舍。漂泊期间,曾寄居于江南。梦里水乡,青砖黛瓦,拱形石桥倒影如画,不经意的一个回眸,邻家女孩透着几分娇羞。  青春里最后的记忆被搁置在深深庭院,摇曳着淡淡的过往,剩下的岁月,会在某个午后的阳光下慢慢捡拾,藏进记忆的木匣,静静尘封在岁月里。红尘无涯,时光似梦,一些故事就这样在一路中抖落,缘起缘灭,不问因果。  或许冥冥之中有一场约定,在今生,会有一次邂逅,于乌镇,用一盏淡茶的时光,娓娓道尽江南婉约情怀。亦仿佛有一场故事,等待一些人交集,让乌镇碧翠的河水、两岸的垂柳、斑驳的粉墙作为背景砌进故事里,从此种下深情。小镇光阴静默,那些湿润的执念,需要我们温柔地铺开,在春风柳墨的古镇里晾晒。  在这里,时光是悠闲缓慢的,带着诗意情怀,行走在水墨画般的风景里,怀想一段光阴里遗落的故事,今生今世,只这一剪温润时光,便不再觉得遗憾。让步履放慢,抛开锋利的流光,与无数过客脚步重叠,相逢在乌镇巷陌。巷陌人来人往,如市井集市,几许繁华,亦透着唐朝宋时的雅致风韵,有着年代的质感。行走在这里亦有刹那缘分,无数过客,匆匆一瞥,算是一场短暂华丽的相逢,无需猜测,谁是归人,谁是过客,已成为我们眼中的风景,目光在回眸中交集,转身已是过往。  如果走出巷陌,转身走进一处庭院,怎能不去文学巨匠矛盾的故居。走近厅堂,在矛盾先生头像旁端详先生,握笔沉思,目光坚定,帅气 亦不失儒雅。他的文字在那个动荡多舛的年代里绽放,耕耘精神的土地,无悔地燃烧青春年华。缓缓回过神来,午后的阳光斑驳,迷离着深巷,矛盾故居还未走出,依稀透着潮湿而泛黄的书香,巷陌一端走来带着蓝格头巾的女孩,像邻家小妹,走进了林家铺子。  河水静静,映出两旁古老典雅的房舍,清风拂过,在闪烁的阳光下含着脉脉温情,一抹素淡且透着含蓄的美,是乌镇典雅的标志,又宛如一个如水般婀娜女子,徜徉在自己的梦里水乡,温润,轻灵,她不再刻意抛掷那似水年华,此刻停留,只觉一瞬便是一生的朱砂。  停下步履,拂去一路风尘,在一排排青瓦白墙边暂歇,木门旁打量,那是一扇被岁月尘封的模样,故事被关在了寂寂光阴里,让无数过客有了绵延不断的遐想。水中央,抬头看桥上的风景,有丁香一样的女子,一袭白衣,撑起油纸伞在陪伴下留下剪影,把诗酒年华留在了乌镇,定格住青春的影子。  或凭栏歇息,远处是似有似无的评弹声,是否一青衣女子犹抱琵琶,半遮朱颜,在柳波微漾的河边,或端坐在乌篷船弦,唱尽苍生余欢。不管是江南艺人婉转的说唱,还是烟雨杏花的酒坊,你都会跌落在这诗意的情怀之中,打算这一生都不肯离去。  当夜幕降临,河岸两旁灯火阑珊,乌镇显得愈加繁华,吱吱呀呀的摇撸,拨开水面载着不曾沉睡的风景,让过客见证它们千年沧桑的静美,感受它们从不轻浮的过往。几人哼歌对唱,穿插于来往的船只,在水波旖旎的荡漾里顺流而上,看水上集市,吃点心,品淡茶,享受锦瑟年华里的片刻闲逸。  诗酒年华,匆匆似水,陌上多烟尘。江南烟雨依旧,乌镇依旧以诗意的情怀,与每一季的繁华相映,收藏红尘过往。当一些故事的木门还未开启之时,只在寻常散淡的日子里,默默地等待那故事里的人物,如何款款地从雨巷中走来。守着四季,在一个又一个的石桥上看那些不问因果的邂逅,和一处你我所不知的风景。  打江南走过,你是否疑惑,已跌进画卷里的烟波。  蜿蜒清澈的小河,静静诉说一场邂逅,眼神未曾斑驳。  散列的乌篷船,戴斗笠的阿哥,娓娓向谁唱情歌。  我不说,我沉默,我不是归人。  我是过客。  -------《来过》  乌镇是静默的,是内敛的,亦是湿润的,是千帆过尽仍有苍绿的丰碑。诗酒年华,我在深深庭院,在落花之时,似梦似醒间,听见有人说,乌镇,来过,便不曾离开。
  @白衣卿雪 :本土豪赏1朵鲜花(100赏金)聊表敬意,对你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第十五 流年不觉,云水相安  烟花已凉,旧岁渐抛,一抹浅浅的欢喜,也随着一地清灰归于平静,有些事情已搁浅在光阴的路上,锈迹斑斑;有些风景被遗忘在此去经年,若隐若现,回首去岁的一路踪迹,仍两袖清风,不增不减。惟怀揣心中梦想的喜悦,将流年轻轻编织,轻轻安放,愿岁月待人已宽宥,愿年年此门桃花依旧,愿有朝一日,故人远道而来叩启那扇木门,还能隔着光阴的隧道将我认出,道一声:“这些年,你是否安好”?  不会在意这世间凉薄,许多许多的过往一如云烟,踪迹缥缈,我们无法去追随,只有在季节深处默默目送那一场场盛世繁华,而后独自守护凄清的荒凉。再回首,寥廓陌上已尘埃落定,今后的日子,轻描淡写。三载、五载,十载之后,谁都无法预知我们会与谁相遇或重逢,天之涯,地之角,那些失散的人儿与记忆也早已云深不知归处。兀自走吧,岁月会把所有的经历拱手相赐,后来让你变成最温柔的样子。此后,无论擦肩,还是相伴,凉薄,还是温暖,只愿我还是那个素衣女子,在红尘陌上,如许,安然。  壶中日月,自由乾坤,只一盏茶,于我陶然忘机。不觉的流年,原是这等安闲,可以于一盏茶的时光里,半梦半醒。梦醉时,我是一株荷莲,静静开在湖面之上,梦醒时,我又回到那个柔情风雅的女子,与红尘相渡,流年清欢。庭院中,斜阳下,心境与茶一起熬煮,在杯中映出脸颊的清瘦,原来眉间也可这般无澜。一时,一刻,凝聚了岁月的珍珠,颗粒都是流年宝石,辜负,或者相渡,都是一种慈悲,云水都相安。  二月春风似剪,杯中的清茶尚有余温,一抹斜阳投映到斑驳老墙,仿佛又带我走进江南巷陌,跌落潮湿的梦乡。曾想着,隔离浮躁与喧哗,寻一处闲地,种栽梅花与将离,搭建两间草舍,升起三餐炊烟,煮素食淡饭;夕阳西下时,我轻盈的脚步踩在青石板的小径上,有人能够听懂我的步伐,取下装满新鲜野菜的竹篮,与我尘缘相渡,相知相安。  仿佛我已走过许多年,经历许多事,见过沧海变桑田。事实上,我仍是一枚清简女子,经历浅浅的红尘,行走在锦瑟一端,我喜清简,心亦寡欢,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都要让自己的心一尘不染。青春的墨迹早已封干,变成了一副陈年旧画,随着岁月的河流漂浮,不知去向。  从老旧的光阴里款款走出,已是初春时节,南燕欲归,休说人间有悲愁。喝茶,抚琴,听曲,看闲云,是世间最难得之事,多少人都想找一处桃园以此度日,最终还是跌落在浮华的香梦里,初心剥落,面目全非。红尘之处皆道场,此生,不求荣华,只愿安然栖居在世间一隅,平静修行,温柔地与岁月相待。  日落暮昏,倦鸟归巢,阑珊初上,我添衣取暖,将一天喜乐安稳落幕,红尘琐事已微不足道,人世况味亦淡去几许。一念起,浮华生梦,一念灭,万般清净,弹去衣袂尘土,心已无挂碍,尘埃落定,菩提初长成。
  第十六 彼岸向晚,驿寄梅畔  时光静好,我心安然。静坐于桌前,看窗外闲云浮动,偶有几只鸟雀的声音,才蓦然觉得该是草木吐蕊,万物复苏的季节了。季节在光阴里行走,那样从容不迫,漫不经心,一时间,心中竟无言语。片刻的清闲,只想在喧嚣的缝隙里独守,细细品饮薄脆的流光。  一抹斜阳停留在眉间,些许暖意,此时,心事已阑珊。  思绪游离,已抛向千里之外的江南。彼时江南,在西子湖畔,翠柳拂水,倒影婉约,看轻舟泛上,在光阴里消遣,忘了人世冷暖,岁月消长。那驿外断桥边,几株红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带着优雅清逸的风骨兀自盛放着自己,仍是清丽脱俗,不落铅华。  梅与我,早已前世结缘,根深在生命里,我喜爱梅雪相映的媲美,清绝与共,输赢难分,亦欣赏庭院中独守的梅,任墙外浮华与喧嚣,仍独守自己的清宁。花开季,我懂它的寂寞,亦懂得它零落成泥时,风骨依然,暗香如故的洒脱。愿有一天,有人踏雪将我找寻,我便煮一壶茶,将他等待,在氤氲的茶香里,咏梅对歌,消遣浮生清闲。  想起南北朝时的陆凯,写诗赠与友人范晔,聊寄祝福与思念。“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千言万语,只需枝梅的传达,纵使天涯离散,那份祝福与思念还在,向梅一样的清雅别致,洁净无尘。我也多想研磨铺宣,写几行小字,描摹这里的四季,折一枝淡梅,一并装进信笺,让鸿雁跋山涉水,穿过严寒,抵达江南的屋檐,让你们知晓,天涯咫尺,只在朝夕之间,念安。  一刻间,怀念起江南那座朴素的小镇,镇子不大,古朴中透着喧嚣,许多谋生的外乡人在那里度着一份安稳的流年,勤劳的他们,在眼前的方寸岁月中,将日子过得那样充实,亦乐在其中。我也曾在那里度过一段苍翠流年,生活虽清简,倒也觉得恬淡安宁。附近的草庄公园,青草萋萋,骨里红梅正艳,每当黄昏,闲庭信步,与晚霞对望,目送一程落日,亦觉得岁月宽宥,殷实,心便有一种知足的幸福。  我也曾穿着汉服走在曲折蜿蜒的青石板路上,不曾相约却似曾相识,小径从来都是寂寞的,或许,它等待的,就是陪着过客看一场落英缤纷的凄美,走一段繁华与苍凉。夕阳西下时,深色木门前,石拱桥上,有人为我留下剪影,定格了流年一瞬,成了青春里最珍贵的永恒。站在桥上的我在看风景,我不知道,彼时那个看我的人,是否在如水的冷月下,会与谁天涯共此时,或花前邂逅一段未知的风景。  曾几何时,我试图找寻自己前世的影子,想象前世的我到底生长在是候门绣户,还是农家渔女,想必,孟婆喂我喝下的那碗汤之后,我便带着今生的使命,将流年过得踏实,质感。前世的来路,我已不再寻找,于尘世繁华之中,做个秋水女子,清心明性,安守流年,淡若一生。  三月,将窗扉打开,枝头疏梅依然有着别样的风姿,我愿如梅,心中自持一份冰心玉骨,清寂闲然,无畏岁月荣枯,都泰然自若地面对严寒的考验,初心不改。  彼岸向晚,驿寄梅畔,而北国的此岸,小城,风轻云淡,满园现世安稳。
  一直以来喜欢玩文字的人。我不是很懂,喜欢跟着感觉走。你的很多能触碰心灵。我只是写简单的平淡。不能比拟。愿一世安稳。  
  第十七 华年锦瑟,如水清简  二月,浅浅的春,乍暖还凉,季节已开始在途中流逝,从不惊慌,亦从不偏让。午后,一杯清茶, 一窗柳绿,阳光正好,四时明媚。时常静坐,就那样安宁地看着窗外,任流光悄然而逝,任喧嚣肆意纷扬,我意故不曾留意外面的似锦繁华,自己的世界,静若秋水。锦瑟赋琴弦,琵琶半遮面,在无需粉饰的华年里,依旧守着一颗素心在红尘中游历,无声地参与光阴里的故事。  龙应台说,“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介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 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秉持清心,素颜修行,细细想来既让人淡然又让人心动,谁都愿在尘世里简单安逸地生活,可岁月里的纷纷扰扰,冷暖悲欢,聚聚散散惊扰了人心,我们误入了迷幻的劫,再难放下。我愿做个秋水女子,在孤独中泅渡,守着山静岁长的光阴,在不经意间老去。  有人说,前世与今生,有着因果的关联。这句话蕴含着禅意,谁又能知晓前世的自己什么,也许是山野草木,也许是雪山白狐,在风云变幻,俗世尘缘里泅渡,只不过我们都在这个世间相遇了,隔了时光的荒洪,带着前世的记忆与今生的自己重逢。前尘后事,我们已无从追究,亦不再打捞前世的揣测,只想在无涯的此生守着自己平静岁月。前世与今生有太多美丽的纠缠,我们默认了宿命的安排,即便年华锦瑟,我们也要以淡泊的心性去参与红尘,以退为进,不争之争,清醒自持。  满园春色未曾邀约,微风摇落一树梅花,荼蘼间,摇曳是那样柔情,那样清逸。品茗间,默默地在光阴里种下美好,宛如初见的情愫。 季节往来,年华添岁,经年故事已下落不明,亦不必追究过往,只在此惜取今时光阴,喝一壶意味深长的淡茶,烟火迷离,时光知味。  红尘陌上,踽踽行走,以一种再无风雨再无晴的淡然去面对尘世的浩荡风烟。于繁华满枝的春天,或某个湿润的天气,卸下身外之物,倚楼听雨,花下喝茶,几幕戏,看到曲终人散,从此尘间悲喜看透,心底有清欢。  许多曲子排列在歌单,一直听来静心。那些禅意古韵的音律里,不仅有一种空山寂寂,欲雪晚来的大气,也有一种缠绵哀婉,如水悱恻的情意。起伏的音律总是安抚着心灵,时而淡若清风,时而柔软多情。我愿在这无涯的光阴里,就这样宠辱不惊地生活着,以几许慈悲怜惜清澈之心,在心里种下淡菊,守着一剪光阴,陌上花开时,几卷书,一盏茶,些许闲心,风轻云淡。  世间纷杂,终被浮华所累,人生如苦铭,将心调为清淡,简衣素食,一个人的浮世清欢。我知晓,在这个尘间,有一个女子年华锦瑟,如水安然,清简。
  继续问候好友,嗯,我想邀请你来我们竹林深处喝茶写字。不知可好?  
  好文字
  @东篱居士-26 10:29:00  好文字  -----------------------------  感谢朋友支持,希望我的文字能给你的心带来一份清宁。
  欢迎……
  @眉山周闻道
21:59:25  欢迎……  -----------------------------  谢谢,能够在天涯里与喜爱文字的朋友相识,是幸运,也是机缘。祝福,安好。
  第十八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我以为,只要尚有一丝寒凉,便觉得仍在冬季里行走,仿佛那个煮雪烹茶的夜晚就在昨天。直到今日,东风掀起窗内的帷,些许暖意轻轻袭来,才知道春天已来过许久,陌上早已飞花漫天,芬芳沁脾。原来时光竟这样匆匆,季节也循环得这般缥缈,不着痕迹。多想就这样在安稳的岁月一直就这么安静地度日,在清浅的午后赌书、泼茶;在一场短暂的春天里,静坐于桃树下,或花中酣眠。  三月芳菲翩然,是那些文人墨客,挥毫填词的佳境。“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然而,我却穿过唐风宋雨的诗林,去寻找诗中的桃园与桃花庵里的酒仙。索性将柴门深掩,背起昔日素包,踏上清晨的翠露去赶赴一场姹紫嫣红的春天。  家乡的一个小镇,盛产桃子,每年的三月二十六日定为桃花节,花期虽短暂,但那片花海,慕名而来的游人如约而至,流连忘返。这个季节的某些时刻,我险些把这里当做江南的春天,恍惚间,觉得故乡似乎与陶潜笔下的桃园相比,竟一点也不逊色。在桃花节的这一天,一期一会的相亲节目,以桃花为媒,在花海里寻遇良人,仿佛是一场前世的约定,隔着几世轮回,循着人山人海,缘来缘往,邂逅在春天的桃花林中,在清平俗世中,尘缘相渡,晨钟暮鼓。  《诗经》里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春秋时期,一首脍炙人口的《桃夭》流传至今,成为不老的经典,枝繁叶茂的桃树,花儿何其争艳,姑娘嫁过门必是和顺美满。盎然的春天,美满的因缘,女子宜家宜室,太平盛世之中,人们的生活简约而安康。  竹杖芒鞋,踏歌而行,流连于天涯的脚步,总要受累于身心,岁月的青苔上有时也会荒芜。红尘碌碌风烟,哪有事事都圆满,得意有时,失意有时。萍踪浪迹,仗剑天涯,总有一天厌倦想要停歇的时刻,当权贵不再,浮华渐去,华发疏落时,是否愿意寻一处桃花庵,与唐寅一起花间饮酒,半醒半醉,即便老于桃花间,再不愿鞠功于车马前。唐寅的一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记得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有无奈亦有释然,罢了,功名利禄,笑看花间,不如桃花树下做自己的桃花仙子,醉酒花下眠,自在且安然。浮华一梦,终究醒来,不如在此间,与桃花相对,做一个逍遥之人。  隔着朝代的城墙一路走来,没有官场得意与失意的计较,同样情意绵绵,婉转哀怨的诗行,亦是让心灵空灵缥缈。曹雪芹用他的笔,塑造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善感才女林黛玉,一花一木皆动情,低眉含目亦生泪,葬花成冢,到底是慧极必伤,情深不寿。红楼梦中,一曲《桃花行》,“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恨。”写尽了命如桃花的女子,而那时她已是病情加重,宝玉看到黛玉这首诗之后,重建散落一载的诗社。风华绝代的黛玉喜散不喜聚,最终还了眼泪,做了一颗绛珠草,与三生石为伴。花开花谢胭脂泪,红楼一梦为情痴。黛玉已与花期一并凋零,昔日葬花之人,也香消玉殒。是否,有朝一日,在灼灼桃花丛中,听见有人吟诵:“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今年的桃花,在春风里肆意盛开,摇曳生姿。当年那个面如桃花的女子,已不知去向,如今东风依旧,女子的面容是不是还如当年一样姣好?深陷在诗词的婉约中,原本淡然的心性也多了几分怅然。红尘陌上,还会有词客经过,一定会遇到诗里“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佳人。岁月匆忙,我愿持一颗清凉的心,看陌上花开,安然无恙。若花海有舟,我定泛舟而上,从荒芜的心崖摆渡到彼岸的岛上,然后,再缓缓归……
  第十九 若能相遇,即是慈悲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读到这样的诗句,心里充满感激。对于人生的际遇,我尚在浅显的年华里,参不透因果宿命,只是认为,遇见即是善缘。有一天你若遇到我,你要告诉我,我是你前世多少次回眸错过的人,直到今生才得以相见,这一次,莫要再擦肩相向,即便山水不复,今生我们也要重逢,一起共度岁序,迎一路风雨,看明月情长。  人间四月,遍地春色,波澜不惊的日子,宁静安好。许多时候都在期待,能够在落英缤纷的季节,葱郁盎然的山坡,那些未知的遇见会在某一刻出现,与那个有缘人携手一程,看红尘陌上一场花开。或者匆匆擦肩,转身又将彼此的面孔遗忘。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命定的安排,每个生命的史册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缘谱,那是不容随意删改的慈悲。如果,有些缘分会来的稍迟,那么,青山绿水,草木荒地,更有那数不清的尘粒,这些又何尝不是一场温柔的遇见。  太多太多的遇见,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生命亦因了缘分而生长。世间万物,皆有命定的情缘,草木旱土,有了阳光与雨水的滋润,才得以葱茏芬芳,自然的缘分赋予了生命的奇迹,是上苍创造了遇见的慈悲。我们一直在遇见,从一片树叶,一枚落花,一支曲子,到一朵流云,门前蝼蚁,过往鸿雁皆是相遇的机缘。倘若有一天我将跋山涉水,义无反顾地在天涯间行走,与自然万物相遇,也会被无法解释的缘分砸伤,我想,那时,我亦不改初衷,一往无悔。  在温润如水的春天里,与一盏茶相遇,邀知己一人,抛却尘梦,静默相对,或海阔天空,在这样不受干扰的世界里相遇,是令人惬意的。没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得意,只管将这剪光阴打发的清雅,恬淡。茶水由香浓喝到寡淡,沉浮间的绿叶渐次舒展开,人生况味尽在清澈的杯盏中晕开。茶毕,你我各自拱手离去,友人之间少了不必要的寒暄。佳茗,宜浓宜淡,缘分,有聚有散,能够遇见,已属幸事。  亲情的遇见,尚不可或缺。繁衍生息,这是世间最基本的自然规律,万物皆有生命,亦相互依存,便有了相遇的理由,慈悲成全了缘分,能够让我们在这个世间里温柔相待。每个人一生都有多种角色,为人儿女、为人妻母、为人夫父,亲情的相遇,也是久远的重逢,远到前世,近到今生,谁说遇见不是一种慈悲。  爱情的遇见,即是卑微,也要开出花来。张爱玲说,千千万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千万万年之中,世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那个心性清高,有着骄傲灵魂的民国临水照花人张爱玲,当年与胡兰成相遇时,认为他就是那个愿意与她执手看花,静待星辰之人。这个倾城女子为爱卑微到尘埃里开出了花,却未曾后悔过。华胥一梦,几度清欢,她沉沦在爱情的牢笼里,尘埃里开出的花朵也最终枯萎。世间所有的遇见都是宿命的安排,有些人倦了,便要提前离开,有些事过去了,休要再提,遇见过,彼此陪伴走过一程,山山水水的见证,日月星辰的守护,曾经拥有,便是此生永恒的印记。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多情俊朗的仓央嘉措写下这句诗的时候,心情是如何的纠结,在佛与感情的界河里,内心的挣扎,找不到一颗可以归岸的稻草,就这样深陷其中何其执迷着。他本是为情而生,有着风花雪月般的柔情,可偏偏自己又与佛相遇,与佛结缘。他这一生都在辜负的时光里度过,但从没怀疑过最慈悲的相遇,每当浩荡的长风路过茫茫草原,来去白云不语的时候,他就会写下一篇篇动人的诗歌,留给我们细细回味。世间还有一种情感,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终究成了遗憾的遇见。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都是一种幸运,亦是前世修来的缘分,能与世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偶然相遇,那是我们前世的修为,今生我们只为遇见,领悟慈悲,我们总是期待着一场轰轰烈烈的相遇,后来相遇就真的有了,只不过是在无数个平淡的日子里遇见。当繁华渐瘦,流年抛远,才深深知晓,平淡的遇见才是最为深情的告白,才可以将疲倦的心灵收纳与安放。红尘陌上,际遇重重,若能相遇,即是慈悲,让我们与这个世间温柔相待吧。
  第二十 蜀中往事,草堂烟云  有人说,少不入蜀,老不出川。后来明白了此语的蕴意,原来这里的时光是如此柔软,安逸。成都,一座来了不想离开的城市,曾经以为它与我有着千里万里的阻隔,是无缘相遇的都市。当我慢慢走近,才发觉它与我不过隔着一程心路,只需一抹洁白的云端,一缕清新的微风,便让我们彼此接纳,这么地靠近,这么地相溶。  碧山翠水,青石深巷,都市的繁华之中有着别样风情,走在成都街道的林荫下,清风不疾不徐地徘徊在一条条巷陌,轻柔地安抚那些路过的行人,摇曳在氤氲的茶盏中,停留在枝叶上。这是一座被称作“天府之城”的城市,这里曾有过我的脚印,与它共度过一段锦瑟流年,留下一剪明媚的记忆。  蜀中往事,草堂烟云,历史的墨迹早已随着浮云渐渐淡去,风烟俱静。千年之后的今天,我来到杜甫草堂,是一段机缘,亦是了却一桩几年前的心愿,与这里的长风,故人,度一段云淡清风的尘缘。  杜甫草堂,这古朴幽静的院落里,承载着深邃的历史文化和光阴里的故事。闲云路过,几声雀鸣,带着某种虔诚的情怀,在这红尘一处,安静流年中,走进这静如秋水长天般的院落。草堂虽存于尘世,却宁静旷远,淡泊中带着一份清雅,世事山长水远,草堂慰藉着历史之中这风雨飘摇的人生。  厚重的历史,犹如连绵不断的高山,跋涉于尘世今天的我们,只能怀着敬仰与轻微的叹息,丈量世人生前命运的曲折。当年长安沦陷,唐朝那春秋大业已不复鼎盛,多少人心怀宏愿,最终深掩重门,一匹瘦马,远走天涯。自那段安史之乱杜甫携带妻儿入川,在成都建造草堂,尽管梦里的长安已是山河破碎,杜甫依然在草堂有自己的人生桃源,几亩田地,莺飞草长,也是对人生失意的一个交代,一份寄托。  杜甫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难读出杜甫崇高的悲悯之心,和宽广的爱国胸怀。尽管杜甫在草堂间远离了纷争的江湖,在属于自己的一片海河清宴里,用消瘦的笔尖谱写大量的诗篇,想为天下苍生凝聚一丝力量。斑驳的茅舍,半掩着柴门,他虽不能参与烽火纷乱,但心中仍怀揣着天下之事,思忧国之家园,总想以这简陋的草堂,安抚万千苦难百姓。可,大唐盛世如滚滚逝水,终究在历史的长河里淡出。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虽是岁月的风霜将朱色柴门的颜色剥落,却是自始都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慷慨地敞开。木质窗扉简洁而斑驳,可以透过窗隙看到院落的古朴与清幽。一条浅红的围墙围不住满园春色,踏上两旁栽满植物的花径,清新自然,古雅幽静,如若带些浅度小酒,逗留片刻,也想像古人一样豪迈,花间一壶酒,与君千樽酌,共洒杯中无。  远离喧嚣纷扰的草堂内,一剪悠然闲逸的光阴,似一幅恬静典雅的画卷,而你我则沉浸在这千年文化的温醇里,忘返流连。阳光斑驳,竹翠影摇,,仿佛我不是这里的过客,而是草堂的邻女,在一旁远看杜甫与友人石桌前共品佳酿,轻叙今朝。千年文化,今朝我自与君共享,无论是现实的不堪,还是旧梦难圆,我愿在这草堂的花径间,静享这里的一剪闲逸。  成都的时光总是这么的柔软,一季春景,几许明媚,可以将历史那页沧桑暂且抚平。浣花溪畔,如今谁一袭蓑衣溪边垂钓,可是当年杜翁清瘦的身影?浣纱女子笑语盈盈,在芳菲年华中,如一朵素淡的莲初绽在溪畔。  梅园犹是春意未尽,原来梅花也有匆匆韶光,还未来得及赶赴她的盛放,便看不到落花的踪影。烟雨石桥上,我为寻梅而来,却错过了一场遇见。到底谁辜负了谁的今朝,谁遗落了谁的年华,白云依旧,梅园深处,仍有一缕缥缈的寒香。  也许是命运的造就,注定杜甫要在烽火人间里辗转。心怀苍生,常挂悲悯的他,最终离开了简陋的草堂,临行前是否还恋恋不舍这草堂里的一草一木,红墙花径,也不知此去韶光安放何处,何年归去来兮。  如水光阴在历史的长河里流淌,草堂依旧,杜甫却没有再走进那扇一直敞开的柴门。前尘往事,烟云聚散,上下千年的历史册上,记载着杜甫的百味人生。我亦会记得,在成都草堂里,有过我的足迹,我虔诚地拜访过,知道这里是诗人杜甫灵魂的故乡。  草堂,这里柴门半掩,始终君而开。
  间语 《问晓》  星稀月晓,卷帘欲将西风抛。心意沉沉。芳草瘦凄凄,往事无杳。  年是轻悄,如约花期依旧好。梦也迢迢。年年复疑句,试问今朝。
  第二十一 蜀中往事,宽窄巷子  一座柔软的城市,总能让天涯漂泊的脚步得到最妥帖的安放。成都,这座被称为蓉城的都市,没有迎风招展的妖娆,却有一种柔软的风情,它流淌着一种恬淡、安然、古雅的文化气息,一份清新文艺,古韵悠然的味道,让这里的时光变得缓慢而又意味深长。光阴之外的迷离,市井烟火的亲切,行走在这里,犹如停留在岁月的长廊里筑梦,在长天秋水里,静听流年声息。  清简岁月,巷陌人生,携一剪闲云,身着素衣,在宽窄巷子里行走,所有风尘里的过往都无足挂齿,只在这里感受陌上花开的恬静,留下一抹彩色的剪影和光阴里走过深浅不一的足迹。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瘦长的青石深巷,呈现着老成都闲与慢的生活节奏,这里以悠长的历史文化背景,诉说着浓浓的巴蜀民俗风情。行走或停留,擦肩或邂逅,不知不觉就融入在这悠闲,缓慢的闲适中,亲切柔软的时光有种初见的温柔。  宽窄巷子保留着明末清初的建筑特征,简约古朴的街道,青砖黛瓦的围墙,氤氲飘香的老茶馆,墙边的拴马石,这些最具特色的生活物象,唤醒了巴蜀千年的文化底蕴。宽窄巷子在喧嚣中守着自己的安闲,复古与时尚结合,浮华与纯朴并存,每一个来往的过客都会跌落在市井烟火的安逸中。苍翠流年,旧梦前尘,我随着脚步缓慢的节奏,感受着巷陌中摇曳的幸福。  有时候,与巷陌的缘分,就是这样不经意间,茶马江湖,也只需红尘一瞥,便足矣。选一处巷边的茶座片刻歇息,看那些来往过客与我一样,为寻着这幸福的城市而来,彼此一面相逢,转身不问归处,各自带着自己的年华走向下一个巷口。仿佛这里的时光可以无端地浪费,行走间,毫无来由为一缕茶香驻足,停留间贪享一束斑驳的光影,分不清是巷陌的风景迷醉了我,还是成都灵魂的安详包容了匆匆尘世,巷陌淡然从容,根植于我的记忆,从此融进了我生命的旅途。  这座城市本身就带着与生俱来的闲逸,爬满青藤的木门内,院落也不曾寂寥,青苔翠绿,一些植物已探过窗隙,似乎询问这隔尘繁华是否忘记了季节的更迭,一草一木没有夸张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扶贫领域监督执纪简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