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35 尼康口镜和尼康是很好的搭配

该不该舍弃尼康和佳能,换徕卡?该不该舍弃尼康和佳能,换徕卡?笛声百家号徕卡和尼康、佳能之争,亦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三大品牌各自为营,互不相让。各说各的优势。至今近百年的历史,多年保持较高的价格,徕卡味独特的设计做工,优秀的手感以及良好的成像。徕卡和尼康相比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享受,体验一把文艺绅士范。Leica M系列,因为没有反光板,12-75焦段,大孔径镜头都可以做得很小,而且性能相当高。同样规格的镜头在单反上会很大,如果没有此类印象,可以尝试比较LEICA Summilux-M 35 mm f/1.4 ASPH 11663和Canon 35/1.4 II。当然,把自动对焦马达算进去的话,单反镜头会更大。Leica M系列的手动对焦(联动测距器),似乎对新人不友善,看起来很麻烦,但熟悉后效率很高。另一方面,学习这意味着高昂的入门成本,如果已经习惯超声波马达和对焦提示音的话,这还会花很久来扭转印象。但是,这种光学上联动这是从将近100年前过来的最有效的对焦方法之一,不会有取景变暗的这种事情,而且,取景范围超过100%对观察其他内容很有效。M机所装备的实像联动测距器,其带来的一个优点是:在21~50mm的范围内,对准了就是精准。作为对比,可以在裂像屏上试试同样规格的镜头,比如25/2这种。越广越难判断是否合焦。(比如Voigtlander 12/5.6;Laowa 12/2.8这种,返厂校准后看景深表直接用吧)当然,在M机身使用35以上焦距的镜头的时候,中心对焦后改变范围需要注意“余弦差”。其他的话,M机一套看起来要小很多,在街拍的时候会很有效率,镜头精深标尺通常有2、3、5、10米的范围,对于预判来说,非常有效。其他方面出行的话,C、N单反会比较大,因此一机2镜头的话,会比较麻烦,包很快就会被塞满。M机器自带奢侈属性,给人的印象会不同,尤其是在艺术圈子的交流里。虽然,C、N也是一种高性能相机,但是,Leica自带奢侈属性和独特气质。Leica 和Nikon比较, 徕卡使用感觉像四九城的马未都跟你用粉笔+旧报纸上北平文化课,Nikon,Canon 给你的使用感更像王自如这样的创业青年用PPT给你讲解电子产品性能表现。用过半个世纪徕卡的镜头来看,这个厂比较‘偏执’,现在几乎都只做定焦和手动——要知道20年前,德国相机厂在是经受了廉价日货很大冲击,很多欣赏徕卡的人带着一种致敬这份执着的态度去用它,还有就是跟随文化名人的路子,拿着徕卡心理上感觉就有 布列松 这样的大师和你用一样的器具拍照的感觉。(好像布列松一生主要就用 50/2 的标镜)理性谈谈徕卡的镜头的材料比日系的讲究很多,包括你拿着M9的相机都觉得用料特别实,半个世纪前他们炒得很高的八枚玉 35/2 这款镜头号称用2片萤石,包括旁轴取景器的那片玻璃的用料都很高昂,当你拿着那种CNC下的金属徕卡镜头,感觉那种精磨的实诚感是Nikon, Canon之流无法带给你的。喜欢Leica应该是一种格调,就像你喜欢穿Corneliani西装的味道,而Nikon更像BOSS, David Meyer的风格。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笛声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静默的风景,一份安逸 的微美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蜂鸟手机端
&器材讨论区
&论坛服务区
尼康配徕卡
共2页到第页
淘了一个大头九,配上810,效果真的不错。俺不是器材党,就是玩玩儿,勿喷啊
IP地址:111.224.221.61
IP地址:111.224.221.61
IP地址:111.224.221.61
IP地址:111.224.221.61
IP地址:111.224.221.61
IP地址:111.224.221.61
IP地址:111.224.221.61
光圈:f/1.0
曝光时间:10/1000
IP地址:111.224.221.61
光圈:f/1.0
曝光时间:10/1600
IP地址:111.224.221.61
IP地址:111.224.221.61
共2页到第页
5 : 绝对精彩
4 : 值得收藏
0标签限制6个
0图片最多能上传40张
0宽度不小于640px,高度不小于320px
0正在发帖请稍候
热门主题:
微信请扫二维码
0广告、垃圾营销信息
0淫秽、色情
0虚假不属实的信息
0盗用他人图片
0与本版块主题无关的内容
0发布广告信息(新ID建议永禁)
0发布色情内容
0发布他人隐私信息
0不和谐言论或人身攻击
0发布与本版块主题无关的内容
0盗用他人图片等版权问题
0主题、回复灌水
0言语攻击版主行为
0发布反动言论
0广告、垃圾营销信息
0淫秽、色情
0不友好评论、人身攻击
0虚假不属实的信息
0协助楼主删除
0与本版块主题无关的内容
0盗用他人图片
0广告、垃圾营销信息
0淫秽、色情
0不友好评论、人身攻击
0虚假不属实的信息
0协助楼主删除
0与本版块主题无关的内容
0盗用他人图片
0发布广告信息(新ID建议永禁)
0发布色情内容
0发布他人隐私信息
0不和谐言论或人身攻击
0发布与本版块主题无关的内容
0盗用他人图片等版权问题
0主题、回复灌水
0言语攻击版主行为
0发布反动言论
0我是楼主,我要删帖
已选择 1 个帖子,只能在您有权限的版块之间操作。
原板块:单反相机和镜头
目标板块:
请选择目标板块
测试小版块
索尼α影像Club
135画幅相机系统
单反相机和镜头
村里摄影版
旁轴及其他相机和镜头
鸟类摄影佳作欣赏
中、大画幅相机系统
器材交流区
无反相机和镜头
鸟类摄影作品交流
意见问题反馈区
固定镜头相机
鸟类摄影技术探讨
鸟类摄影拍鸟地图
呼和浩特版
常春藤俱乐部
器材购买及维修
新摄会部落
建立摄影思维
乌鲁木齐版
港澳台及海外站
主题摄影交流区
右视觉摄影
唯美影像论坛
西南人文摄影俱乐部
新朋老友社区
品牌交流区
3D立体摄影
论坛管理区
商家服务区
地方论坛交流区
自建论坛区
既往论坛回顾
0是否确认删除本帖?
好友列表 (2548)
0是否确认删除此好友?
0查看更多消息
浏览帖子奖励 +0.05个蜂鸟币徕卡和蔡司的对比使用体会
我的图书馆
徕卡和蔡司的对比使用体会
徕卡和蔡司的对比使用体会
先说徕卡,俺用M系列的徕卡,当初上M徕卡主要是因为我对旁轴比较适应,另外考虑到M徕卡体积较小,重量适中,适合旅行.不过现在想想这些都是上徕卡的”借口”.&&&&& M的机身没啥好说的,简单的说是抓在手里称心,用起来放心.&&&&& 有人说上旁轴就是用它的广角,原因据说是旁轴的广角镜头素质比SLR的高.对此我不太能认同,素质上的这点点差距未必能明显看出来,在我看来旁轴的广角头除了体积小些外,和SLR的比实在再没有什么优势.相反它的”劣势”很明显,就是最佳对焦距离远大于SLR的广角头.用广焦镜头近拍是很有乐趣的,特别是优秀的广角镜头近拍.可徕卡M系列”剥夺”了我们的这种乐趣.L&&&&& 用了徕卡镜头,除了发现徕卡果然名不虚传外,最深刻的就要算是对其他品牌的镜头存在意义的再认识.对器材发烧而言,没有用过徕卡是万万不能的,但实际拍摄中徕卡不是万能的(这里不谈机身功能上的限制,另外我对R系列不了解,这里谈的感受也不包括R).&&&&& 根据镜头的焦距的不同,我发现徕卡镜头(M系列),最有”徕卡味道”,也让你大把银子没有白花的”最佳摄影空间”是被摄主体位于从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到10米左右的这个范围内.或许这个范围正好是所谓的”人文区”?反正在小小的35毫米底片上,个人感觉徕卡镜头拍摄较远的物体,或者干脆说是拍摄大多数风景都很一般,按照135F2DC的话说就是不”提神”(特别是在看幻灯的时候).&&&&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是徕卡没有NIKON那种鲜明的轮廓刻画和CZ(或者大多数日头)亮丽活泼的色彩.当然你可以用胶片来弥补徕卡这些”缺陷”,但这些”缺陷”被掩盖的同时,徕卡风格也被”掩盖”了.&&&& 以前那个谁谁谁说过,尼康拍的片子如同”烈日下干裂的土地”(反正就是这个意思),徕卡(还是徳头?)拍的片子如同”雨后湿润的小路,仿佛泼了一层油”(大致也是这个意思).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完美的镜头是不存在的,镜头风格是有倾向性的,拍雨后的小路尼康或许不如徕卡出色,但拍干裂的土地,尼康一定比徕卡拍得更合适.&&&& 看徕卡拍的底片,最容易说的话就是”真细腻啊”,这和看尼康拍的胶片蹦出来的”真TMD锐”没有什么不同.”锐利”比较好理解,但”细腻”只有看了片子后才能感受到.日本人常常用”线细”来形容徕卡的影像,打个比方说如果N(NIKON)的锐利的是0.18微米的锐,那么徕卡就是0.09微米的锐.和N比徕卡更加锐利在细节上,所以徕卡能够有非常饱满的影像效果,清晰而又不扎眼.&&&& 但徕卡这种”锐在肉上”并不比N的那种”锐在骨头上”在风景摄影中讨好,丁大的35毫米底片上,对于本来就细小的物体,再有惊人的细节也是白扯,这时N的那种”风格”反而能发挥了威力.&&&& 再说CZ(蔡司),CZ的对于色彩的表现几乎是”神经质”的,另外CZ也有很出色的细节表现.综合看起来,在打幻灯片一项上,CZ几乎是无敌的.原因是CZ和RDPIII和RVP的亲和性很好,CZ+RDP等于取RDP颗粒细腻之长,用CZ浓艳的色彩补RDP色彩稍弱和反差平平之短.至于CZ+RVP,更是打幻灯的绝配.相比之下徕卡就没有这个”好命”,往往是有了色彩丧失了味道(E100VS),有了味道色彩还可以却锐利度欠佳(E100S,E100SW).&&&& 和CZ”外张阳刚”的特性相比,徕卡就”收敛阴柔”很多.两者同是”德头”,却风格迥异,这估计就是135F2DC始终不同意”某某镜头有德味”笼统的提法.如果按照CZ宣传里常提的”7大特点”来比较一下两者,似乎可以比较明确看出它们的不同.&&&& 所谓CZ的“7大特点”是:色彩(色还原),明暗,层次,立体感(质感),逆光,模糊,透明感.1.&&&&&&& 色彩(色还原)由于还牵扯到各种底片对色彩还原的特点,所以不好对两者下什么结论性的评价,不过从用各种胶片实拍的结果来看,徕卡的对色彩的演绎是比较保守的,也可以说它比较”真实”.但色彩在徕卡的镜头风格中不占”主要地位”.CZ的对色彩的表现就很”精彩”,否则也不会有”色彩的CZ”的说法了.前面说过CZ的色彩很”神经质”,任何色彩方面细小的变化都能为CZ捕捉,然后加以”夸张”表现在你眼前.CZ的这种”夸张”类似于现代好来坞有出色视觉效果的大片的拍摄技法,让你只觉得过瘾而不感到失真.&&& 135F2DC同志是一向认为35毫米系统,由于底片面积的限制,135系列的镜头在拼什么分辨率上意义不大,关键是能传达一种情绪.记得以前和朋友去北方旅游,在农村赶大集看到农村大闺女都喜欢大红大绿的衣料,有点奇怪(毕竟都90年代了).在北方农村出身的朋友解释说:”农村不比城市, 像城里那么穿(所谓素雅大方),走在田地里就太没有色彩了”.同样是CZ T*镜头,135系列就明显比120系列来的色彩浓艳.我个人的看法是CZ的”有心”而非”无意”.35毫米底片再没有个色彩还咋看(幻灯)啊.135F2DC一直和我说徕卡不拍黑白可惜了,可我现在没有这个玩黑白的条件.L
2.&&&&&&& 明暗,层次镜头的每种特点其实都是相辅相成的,在每一个割裂开来看的特点上都占优势的镜头,估计首先就不存在,就是存在也未必拍出的片子最漂亮.我的体会,徕卡在弱光条件下的表现是非常非常非常出色的,这种感觉难以形容,没有第二种镜头能够给我这种感觉,CZ的限量周年版也不能够.我以前开始用NIKON镜头的时候,就很吃惊它在昏暗反差低的光线下都能给人很明快的感觉.往往让后来的观片者不相信是在那么差的光线下拍的.徕卡在此种条件下拍的片子,其实也不如N”明快”,你依然能够看出现场光线(昏暗等)的氛围.可对这种氛围中被摄主体的刻画(反映在胶片上),却让你感觉特别,仿佛不是你占在原来的那个拍摄距离上看到的被摄主体感受,而是你靠近了很多,近距离观看的效果.晕倒的花猫MM说”徕卡拍的东西,像会发光似的”,还有人说”徕卡镜头对黑暗有很强穿透能力”,估计就是对这个”效果”而言的.徕卡镜头在对”明暗和层次”的表现上有一种”看起来弱,实际上强”的镜头特性,我对135F2DC说过:”徕卡镜头拍不出夏天正午那种光影斑驳对比强烈的片子,它总是给你感觉早了或迟了一两个时辰拍的”.当然话有点绝对,不过徕卡镜头这点上的确”犟头”.
3.&&&&&&& 立体感(质感)&&&& 立体感上CZ似乎不如徕卡”饱满”,”立体感”的表现除了可以靠构图或者光影运用获得以外, 我个人认为镜头本身对于”轮廓”和”细节”之间的”平衡表达”很重要.&&& “立体感”和”明暗,层次”等也不好割裂开来看,徕卡在这几方面的表达也很”神经质”.从我手里的徕卡M 90/2 AA来看,它的MTF中5,10线对的值几乎贴近100%,照理它应该视觉上非常锐利才对(根据其他品牌镜头的情况推断).但事实有点不同,你可以感受到它的高清晰(135F2DC称这头叫”显微镜”),但它给你轮廓的”锐利感受”并不超过一只普通的NIKON镜头.我用它拍LP,LP虽然抱怨小颗颗或者粉都拍出来了,但从不抱怨轮廓或者头发丝被拍得太生硬.&&&& 原因我估计是就是它的MTF 20,40线对也非常之高(徕卡的MTF是实际样品测试数值而非设计值,CZ同).我以前有只N的28-70变焦,拍拍负片那叫”清晰锐利”,后来我把它拍的反转片在灯箱看和打幻灯.和徕卡CZ一比,就剩下轮廓了.
4.&&&&&&& 逆光这个场合下我用的不多,除了日出日落和逆光留影外,那种完全考较镜头”逆光”条件下几乎没有拍过.&&&& 5.&&&&&&& 模糊,透明感.我手中的徕卡镜头,对于色彩的表现似乎都没有什么透明感,最多如M 90/2 AA色彩清新亮丽些.而CZ的镜头普遍色彩纯度高,亮丽,配合RDPIII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到所谓的”透明感”.要说”德头的德味”有什么普遍的共性的话,那么”模糊”出色是一点,优秀的”模糊”表现几乎”德头”的生命线.总的来看,徕卡的模糊是”比较真实且宁静”的,CZ的模糊是”幻化且跳动的”.徕卡的模糊很像是透过静止的细细的雾来看的,焦外的物体都”沉浸”在其中,符合我们对通常模糊概念的认知.相对CZ而言,拍摄之前的可遇见性大.CZ的模糊就比较有趣,它不像徕卡的模糊安于做配角,而像一些调皮的小精灵,时不时跳出来,所以不到最后看到底片,我对最后的”模糊结果”总是不能肯定(虽然通过取景器).CZ的模糊”幻化”比较厉害,有些时候我都看不出来,模糊中物体是个啥了,很有蒙太奇的感觉.据说”模糊”和镜头像差纠正有关,CZ中(Y/C口的)感觉价格中低的镜头的趣味性很大,SONNAR有要比PLANAR结构的趣味性大.
&&&& 打个比喻,CZ(Y/C口)好比老庄眼里看到的天地万物,徕卡好比孔孟眼中的世界.现实也好浪漫也好,&& 总之都是宗匠级别的理解.&&&& 如果不考虑价格的因素,我个人认为CZ和徕卡的镜头风格都是十分适合业余爱好者的,WHY?&&&& 因为业余爱好就是图好玩,CZ和徕卡镜头的潜力非常大,对影像的表现很有弹性和张力,时不时能你给你惊喜和新发现,一个时期你可能觉得对手里CZ,徕卡看得透了,了解了.可过个时期再换个题材,你又会发现, KAO,居然还有这种出色表现没有发现!&&&& 前面我说” 用了徕卡镜头,除了发现徕卡果然名不虚传外, 最深刻的就要算是对其他品牌的镜头存在意义的再认识”,我感觉像P的LE头,M的LIMITED头,KONICA的RF头,C,N的某些好头.它们和CZ,徕卡之间绝对的素质差是没有的.CZ和L的优秀原因其实也没有什么日本人不知道的秘密,上面的那些日头,个人感觉都是日本设计师在少有成本和销量的压力下的比较自由发挥的作品,各家弟兄不买真是可惜了.黄山居士 21:37:07 好文章,收藏了,小蔡对玩器材的体会还是很深刻的,写的很详细很精彩。以前只是零零散散地听说一些,现在完整的看分析,真是一种享受。欢迎小蔡版主以后经常有这种好文章贴出来给我们分享!谢谢了,JARRAH 00:06:51 本人多年来也有一搭没一搭地玩过这些镜头,可是对其的感觉仅是懵懵胧胧,没有蔡斑如此理性的认识.读后的第一感觉是:合焦了!终极硬件 17:10:32 每每都是这样,在不经意间种下了一棵又一棵的超级大毒草。。。。 :expr001:悟空 20:13:20 绝好的文章。俺买了CZ,只是瞎玩儿,却不知个中味,,看了小蔡斑竹的大作,真是,真是,真是......:expr002:阿歡 21:54:05 我有一點意見就是你用那個年代的徠卡鏡?因為60年代的徠卡是它最好的鏡頭, 所以往往都被收藏收起來只有少數流出巿場. 而新的鏡頭因為用日本的coating machine 所以增加了不少日本的風味. 而少了德頭的風格我是喜歡有德頭(歐陸風味)的人, 清淡而可人由甚影蓮花真是一絶.
60年代的鏡來影黑白相又是一絶,& 因為這時的coating主要是應付黑白相的,但不知為甚麼當影彩色它又有另一令人喜愛的一面, 在國內是很條件玩黑白的, 主要是地方大, 在香港地方小, 沒有這個條件了.而沖曬又貴而且不認真.小蔡 22:11:08 我用的都是比较新的来卡镜头,说的也是彩色的体会。&&& 至于您说的来卡60年代的镜头“最好“,我不知道这个"最好“指的是哪个方面的最好?还是“全部最好“。&&& 而您说的“而新的鏡頭因為用日本的coating machine 所以增加了不少日本的風味.“&&& 我也不敢认同,用了日本的coating machine 就能有日本味道?那么品质控制还有什么意义?设计还有什么意义?难道日本的机器能够自己配方,自己生产?自己控制自己?YY 15:26:27 呵呵,不用争论,各抒己见。
小蔡斑竹的描述我大体同意,业余爱好者玩CZ合适,玩nikon、canon、minolta也合适,一下子玩徕卡,甚至konica RF,可能会噎住。不过是不是CZ最合适,可能大家看法不同,我是无所谓,至少上述n/c/m三家的fans不同意。我现在慢慢淡出玩相机镜头,不过尚有一丝经验萦怀。在同意小蔡主要观点之余,说一两点不同看法。
我没研究过旁轴相机的存在理由,不过觉得体积小可能并非主要原因,因为作为主流机型,徕卡M6与R5/6/7几乎差不多大,konica RF则比徕卡R5/6/7机大一些。我偷懒,没查过详细数据,听黑白斑竹说M6与konicaRF一样大(他二者都有)。这样,M6可能比R5还长。抱歉,还是有点懒惰,没给出具体数字。总之,我的理解,体积小并不是旁轴机主要特点。我也不知什么是它的特点,根据自己使用旁轴的体会,快门震动小,可以在更黑暗的环境手持拍摄,加上更好的广角镜头素质(便于设计),使之擅长于暗环境、广角度拍摄,换言之就是纪实拍摄。旁轴的东西,做不了长焦,没有变焦、微距,取景也不准确,作唯美的拍摄,即所谓通俗艺术拍摄,很吃力。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特性,在不改变拍摄理念、坚持唯美拍摄的情况下,以所谓“旁轴是一种心情”的理由买下M6,到头来只会凭添烦恼。
说到CZ,这无疑是好镜,但与徕卡还是有距离。当然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市场定位问题,CZ主要逊在暗部细节、阶调层次和空间感上,而它的长处是T*镀膜的色彩,很迷人。关于这一点,应该说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喜好问题。与大多数用过CZ的人一样,我现在最留恋的就是T*色彩。那时一种很复杂的感觉,怎么说呢,用多了会腻,不用又会想念。总之是很商业、很讨好。为什么说徕卡镜头更好呢?我瞎说,列位瞎听,反正我也不是卖徕卡的,也不崇拜徕卡,——我现在只用minox,徕卡都快发霉了。前2天,Kool斑竹与我碰面,——他可是CZ用家,对我直感叹,说前几天跟朋友比了一下徕卡和蔡司的长焦,哇,徕卡的暗部细节好太多了,没法比。我之引用他的话,是因为和我的感受相同。我曾经给过黑白一份资料,他贴在楼下,叫做从**镜头说起……。世界上5家著名摄影杂志评选的最佳135镜头,有7支满分,其中一支是佳能,其余6支是徕卡。有兴趣的请到楼下黑白的贴子里翻一翻。
个人喜欢什么镜头口味,确实很难强求,不过CZ的暗部表现很难符合我的要求。它只有在很明亮的光线下,才表现不错,换句话说,就是拍风景和纪念照。但是要拍风景,哈苏的120 CZ搁在那儿,contax就很尴尬,结果就只剩下纪念照。总之,好头是好头,不过综合能力与徕卡不在一级。当然,徕卡虽然厉害,拍风景调子也不太明朗,却如小蔡所说,比较婉约,肯定不及尼康、蔡司合乎东方人口位。尤其是拿徕卡M拍风景,肯定是瞎玩。我虽不鼓励人人都做摄影师,不过我认为离开拍摄比镜头,不会有固定结论。比方说,徕卡M镜头解析力再高,做纪实拍摄都是手持,解像力全牺牲,只剩下层次和空间感。所以,我们说,如果要做纪实,我们需要徕卡镜头的层次和空间表现力。但是,如果你是国际地理杂志的记者,拍个鸟儿、山峰什么的,尼康肯定更合适。我原来很讨厌尼康镜头的硬,不过拍照时间久了,反而觉得看事情要一分为二,就事论事。今天,我是个玩家、拍纪实的,我用来卡;明儿,当了记者,我可能会选择尼康,或者佳能。好用,而且顶级镜头参数绝对不差。就此参和几句,斑竹别见怪噢!兼听则明嘛。谁知道真理是什么呢?说着玩儿吧。erbe 19:47:04 YY兄提及的七只满分镜头的相关连接:下里巴人 21:31:06 看了有很深的感性认识,因为我还从来没有仔细体味过。好文。YY 16:25:21 关于bokeh,我罗嗦两句。当然,列位别误解了,没有与斑竹唱对台戏的意思,只是增进了解。小蔡斑竹,还有他提及的135F2DC,都是我很钦佩的玩家,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东西。文学上有一字之师说法,这里他们就算一机、一镜之师吧。
所谓bokeh,就是郊外成像离散圆的形状和构成效果。随便抓一支contax和徕卡镜头,对着同一个延伸的对象,比如道路,焦点对在2、3米,光圈中等大小,照一张pp,观察虚焦(即bokeh)的变化。我们会发现什么呢?一般来说,徕卡的镜头的离散圆的控制,是逐渐变化的,它有什么作用呢?徕卡镜头的强烈空间感与这种离散圆的控制有很大关系。徕卡的离散圆(或者说bokeh)是变化的,与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形状越不同,它代表着三度空间的延伸。口碑上,说徕卡镜头的立体感、空间感首屈一指,这种离散圆渐变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徕卡镜头的看家本事。再说congtax 蔡司,这个时候是什么表现呢?一般来说,焦点后退到一定距离后,哗的一下,即产生特有奶油状的bokeh,再往后就与距离关系不大了。这也是蔡司在空间感、立体感上输给徕卡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阶调层次欠一点,也造成空间感略差。关于这一点,随便像画素描一样,用两个镜头照一个杯子的黑白pp,就很清楚了。这是题外话,今日不说了。)
对比一下,我们发现,蔡司的bokeh概念是当装饰或者花边来用,不管你照什么题材,我都给你同样的“花边”,让你好看。徕卡的bokeh概念,是当作三度空间的模拟,用以在平面上营造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当然,徕卡的bokeh装饰也不是吃素的,如果他想给发烧友放毒,像行画般的bokeh也美得惊人,譬如R80/1,4,R180/3,4APO,列位可自行找pp看,尤其是前者,整个像奶油冰淇淋。只是,不同摄影师需要不同效果,尤其是M镜头是设计来报道纪实的,都搞成奶油状,只怕是布勒松之类的记者不干。
此外,我再罗嗦一下,徕卡参数最好的头其实都是R头,即单反头,集中在标头到长焦这一段。撇开焦段,总体评价,单反头要作得更好些。上面提到的牛B烘烘的6支满分头,都是单反头。因为反光板的问题,单反头在广角端比M头差些,但也仅限于24mm以下。在28mm段,R28/2,8新款还是无可挑剔的。
当然,我希望小蔡斑竹不要理解我是唱对台戏,我讲的是真话。我懂得摄影后,第一台像机就是contax,玩过其许多代表作镜头,实在是觉得不够好(当然不只是参数),才转徕卡。最早上contax,是因为哈苏的影像感动我,拍运动的人物,连虚焦都那么PL,既然镜头同出一门,且都是T*镀膜,本想不会错到哪里。结果呢,不是那么回事,contax拍运动的人物,虚焦后没有欣赏价值。135当中,只有徕卡有这种类似哈苏蔡司的味道,就是人物动了后,反而有一种很强的动感。这与镜头的阶调层次很有关系。靠锐度而不是靠层次取胜的镜头,一旦主体运动,边缘锐度消失,形体就散掉。反之,层次好的镜头,此时却生出另一种味道。
有一日,黑白斑竹说,蔡司说来说去,就是那个色彩。我深有同感。敢说独一无二的,就这个色彩。至于bokeh,则是成也肖何,败也萧何,深为bokeh的装饰花边性所累,搞得空间立体感受限制。所以,有一得必有一失。这样看它,或许比较全面,不至于被它的名声唬住。黑白 21:22:35 既然YY兄说到了色彩,我就顺势瞎扯几句吧.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色彩是有生命的,色彩更是有感情的,看同样的图片,色彩的平衡不同会导致我截然不同的感受,或许会感动,或许会觉得可笑.当然这种很感性的东西有时也是因人而异,离开了人的感受谈色彩,我觉得会像嚼蜡一般,无论嚼的是红蜡烛还是白蜡烛,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进而,有了感受,自然要谈审美,审美这种东西说起来就复杂了,有潮流的也有反潮流的,有高贵的更有庸俗的,而且一个时代又有一个时代的色彩,这就是所谓的"流行色".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张扬"到近乎有点变形的时代,张扬的色彩自然适应这个时代的.
回过头来说镜头的色彩还原,其实大凡镜头的色彩都是夸张的,只不过有平衡的好与不好的差别,平心而论,蔡司的色彩是有良好的平衡和个性的,还是让人悦目的,和佳能,美能达同属于"张扬"一类的(我同时很赞赏佳能L镜头和RDP的匹配),可是徕卡的色彩给我的体验就是"理性"的了.记得我买的第一个徕卡镜头是1958年的DR SUMMICRON,因为是二手觉得不放心,为了测试镜头,迫不及待地装上柯达负片对着大街拍了一卷,冲洗出来发现色彩很黯淡,没有给我任何视觉上的"兴奋",却让我百看不厌.再看成像,非常饱满,不是十分锐利,但却有着非常好的细节,我不好形容这种色彩的风格,反正是从未有过的体验,蓝色特别的幽深,徕卡最初打动我的就是这蓝色了,听说在欧洲蓝色象征幸福,不知拥有徕卡镜头是否也意味着幸福......
后来陆续拥有了其他各个年代的M/R镜头,发现总体风格是惊人的统一,沉稳和内敛贯穿了徕卡镜头的色彩风格,尽管她和RDP并不十分般配.
Y/C蔡司可说是走了下坡路的,说得难听一点是鸡肋.原因很简单,太过适应这个时代,可说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了,当代蔡司的解像度不能超越前代的contarex蔡司,更没有rolleiSL蔡司的大度和厚重,硕果仅存的就是哈苏上的蔡司了.
关于蔡司其实早想写一些东西,无奈思绪凌乱,无法成章,就是这些也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还望同好匡正.黑白 16:43:58 Y/C蔡司的神话一度笼罩着这个世界......其实看看世界上几大拍卖网站上放出的镜头情况就不难推定,蔡司的魅力不足以恒久的笼罩我们.但是作为工具,蔡司却不会让任何人失望.玩家也就不必急于放掉手中的蔡司(今天又看到无忌放出两套),现在我来说说值得推荐的几支蔡司镜头.1,28-85/3.3-4.0这是一支物美价廉的好镜头!能力高居同类镜头榜首不说,价格也容易接受.2,100/2.8这个镜头可认为是徕卡R100/2.8的补充版.3,100/2.0极好的人像头,看用家的口碑,在85/1.4之上是肯定的.买85/1.4其实是图了便宜.4,135/2.8没什么人重视的,又是不太好用的135mm焦距,二手的价格便宜到2000以内,实力非凡!5,35-135/3.5-4.5,100-300/4.5-5.6单反相机,我很注意使用变焦镜头,蔡司在这一点上提供给我们很多优秀的选择,这两支变焦镜头同样优秀.6,21/2.8日本人使出了浑身解数,做出了这支很少人说不好的镜头.作为一个一般的拍摄者或是玩家,上述几支镜头应该可以满足一般拍摄的要求了,再要奢侈一点的话,28/2.0,300/2.8等也是足能满足我们的要求的.再说说几支名声巨大,我认为有点"炒作"的镜头:1,35/1.4Y/C卡口的这支所谓的神镜,实力有点勉强,不如她的前代罗来SL卡口的同一支镜头,退步了;2,85/1.4这是一支最具有滑稽效应的镜头,大凡玩蔡司的人都玩过这支"神镜",但是玩过以后都无一例外的出手了......个中原由自然不由分说;3,40-80/3.5,70-210/3.5这两支是当年天价的镜头德国变焦镜头,我用过前者,没拍,装在取景器上看了看,觉得不喜,卖掉了...后者原来更是象天鹅一样的镜头,震耳欲聋的价格让人望而生畏,可现如今,身价不再,日本雅虎的拍卖网站时常闪现她的倩影,我关注了一下,也就是大几千吧...京磁的社长KAZUO INAMORI在日本的地位是继松下之后,被称为"现代经营之神"的传奇人物,康太时在他的手里被如火如荼的复活,INAMORI功不可没,经营嘛,少不了价格游戏,说实话我作为一个没有消费过康太时新品的消费者,目睹他的出神入化的价格游戏,我不仅不敢恭维,而且有点反感,这也许是我太没有经营神经了吧.INAMORI想象康太时在他手里能成为日本的经典,但是神话终于没有出现,如今的康太时最多不过是佳能的后尘,甚至没有尼康的历史感和自信心.日本依旧是日本!日本毕竟只是日本!这是我最为感慨和伤心的.nikonf3hp 19:55:37 尤其是:“85/1.4:这是一支最具有滑稽效应的镜头,大凡玩蔡司的人都玩过这支"神镜",但是玩过以后都无一例外的出手了......个中原由自然不由分说;”
我也在用这只镜头(德头),不过对其在F1.4、F2时的表现实在不敢恭维!色彩淡、分辨率低、对比度低,总感觉镜头吃了光或是对焦不准。在F2。8时,才能开始有好转,5.6和8很好,但F16又不行了。这只头并非糠家人手一只,但换手率之高......在任何一家二手店,你可能看不到NIKON 85/1.4,看不到LEICA 90/2更看不到LEICA80/1.4,但看不到这只CARL ZEISS 85/1.4才怪!我们也会奇怪:为甚么一代“神头”比NIKON还便宜?为甚么焦段接近,光圈更小的PLANAR 100/2比它贵那么多?看来“买的没有卖的精”啊!!!我的下一个目标是100/2,不过话说回来,花那么多钱,还不如努一把买正宗德货来卡.......YY 20:35:41 哈哈, nikonf3hp这话我可不同意,简直要把蔡司打死啊.不排除你的技术有问题.85/1,4的F1.4、F2,是其精华所在,所谓的"人像王"就是指这2级.只不过景深浅,多数人不会用而已.这支头很好,很能出活,耐不耐玩另当别论.可别乱说.二手店里多,也不排除是市场保有量大的原因.也别把徕卡想神了,徕卡有徕卡的毛病.徕卡也有葡萄牙/加拿大的,并非都是德国货,与日本蔡司不是一样?具体镜头具体分析.nikonf3hp 08:59:26 YY:你的话我也不同意:“不排除你的技术有问题.”我和其它的85/1.4用家交流过,亦然。
“85/1,4的F1.4、F2,是其精华所在,所谓的"人像王"就是指这2级.”这只头在次两档光圈时确实有柔化效果,成像的反差不大、分辨率不高,有点像加了柔光镜的效果;爱它就说它是“人像王",不看它的牌子可能觉得是理光(仅此两档)。
“这支头很好,很能出活,耐不耐玩另当别论.”如果是这样,大家不会买来卖去的,菜丝也不会生产大光圈锐利的85/1.2和100/2了,价钱还高了许多许多。看来菜丝还是比较认大光圈锐利的效果,“人像王“应该是85/1.2或100/2。就像CANON的“人像王”是EF85/1.2L而不是便宜的85/1.8一样。
“二手店里多,也不排除是市场保有量大的原因.”我想它的市场保有量大,也没NIKON85/1.4大吧!NIKON 85/1.4也没这么漫天飞。
“也别把徕卡想神了”我用过来卡,不是空想
“徕卡有徕卡的毛病.”同意!
“徕卡也有葡萄牙/加拿大的,并非都是德国货,与日本蔡司不是一样?”莱卡的加拿大厂也叫莱卡,属分厂;菜丝甚么时侯在日本有分厂了?那叫富岗光学,生产YASHICA的,菜丝不过是OEM,帖牌罢了。不过OEM也要有水平,我承人京瓷的菜丝是很不错的,但和加拿大莱卡不是一回事。YY 11:46:41 看你摆出个战场似的,不至于不同意就得罪你了吧?哈哈。别的问题不说了,这两档光圈比F8肯定反差、分辨率下降了,但不至于很差,还有84分,属良好,同焦端的镜头比这差的还有很多啊,除非要比试,不然还是好用的。除了新的非球面设计,传统镜头在最大两档光圈都类似。F1,4全开光圈了,下降的多些,F2就好很多。从探讨的角度说,此两档的bokeh是非常柔化,如果焦点找准了,主体还是很结实的,可能它原来设计就是想达到这种主体实背景柔的效果。但是,这支镜头的焦点是有名的难找,难对焦,在各种网站看到大量抱怨。我自己用这两档光圈(主要是F2)拍过上千张,如果就我感受来说,不存在你说的问题,F2的解像数据很难找,估计是在90分以上。如果全开光圈你觉得不行,收小一级得了。对焦难,怎么办?我的心得是两个办法,要么慢慢拍,不对准了不罢休,要么大量抓拍,像机关枪扫射。后者有蒙的感觉,那就没法了。我用后者,同一题材总要重复1-2张。我的确没研究过为什么它为什么二手那么多,不知对焦难是不是原因之一。我现在没这镜头了,多的也说不了,不过我将来重玩contax,我还是会买它。nikonf3hp 13:18:01 YY:你好!我不知你在哪儿看的它在F1.4时有84分?我不太信打分的事。我看过PENTAX 85/1.4(MF)、LEICA 80/1.4的MTF,F1.4都比CONTAX 85/1.4好不少。就是NIKON 85/1.4也没这么多人抱怨。要说对焦难,几家85/1.4(MF)都一样,但不知为何被抱怨就数这只菜丝最多?我看过别人的LEICA 80/1.4的照片,我承认,我的菜丝难以企及(不说构图)。我看港台的FANS也对此问题说得较多,好之者称是“美丽的错误”,实则是大光圈像差大、分辨率和反差低。我很希望菜丝推出85/1.4NEW或MK 2,改善一下,不过从最新的N口85/1.4看,还不如Y/C口的。黑白 13:26:28 前天经过上海,资深玩家linfenDX开车带我随便逛了两家二手店,85/1.4(G)一家有两支,一家有一支.关于二手店的康太时85/1.4为什么很容易见到的问题,我想还是价格和康太时的金字招牌在起作用,我不清楚尼康,美能达,宾得和奥林巴司的85/1.4的定价是多少,据我的经验,康太时85/1.4的定价低于其他品牌的85/1.4(佳能的NFD85/1.2L定价11.3万,EF85/1.2L定价17.07万)这一点请知道价格的DX提供信息.
先说说价格,康太时85/1.4从1975年开始生产的,AEG的价格是9.9万~12万日元,MMG的价格是12.6万,MMJ的价格是10.9万,当然是所谓的"希望小売価格”,这个价格学问大了去了,首先这个价格根本和生产商的成本没什么关系,更不是给销售商看的,纯粹是给消费者看的.在日本买过镜头的人都知道销售人员都会手拿计算器算给你看,这时候,依据的就是这个"希望小売価格”,然后再在这个价格上打70-80%的折扣,这个折扣是非常微妙的,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厂家会根据市场情况和景气程度随时调整给销售商的进货价格,我们自然不得而知,我说的"价格游戏"就是这个了,只要这个镜头存在,这个价格将永远伴随着我们.
现在中国的一些卖肥皂的商家的所谓"建议销售价格"也是开始学这一套了......
再说说品牌效应,有了这个不高的定价(和其他"兄弟厂家"相比),再加上CARL ZEISS的品牌支持,花上同样的甚至比其他品牌更便宜的价格,就可以享受CARL ZEISS的镜王"LANAR"了,这样的魅力我不能拒绝,谁能拒绝?利用几个常用的"镜王"或是"非镜王"的不高的价格把FANS们吸引进来,这是康太时成功的诀窍.nikonf3hp 14:21:42 我也认为在价格游戏上,CONTAX比哪一家都玩得精。不过话说回来,就是廉价的50/1.4、135/2.8也有不错的效果,这也是CONTAX的一个小诱饵。北京的85/1.4就更多了,器材城里我见过不同号的不下20只。以前有个音响的广告是“假如BENZ与TOYOTA卖一个价,你买哪一个?”我觉的CONTAX是深得其中精髓---当然,卖到TOYOTA价的BENZ不会是好BENZ,但还有品牌在那儿呢。不过,不要灰新,还有HASS的菜丝呢,那是BENZ价格的BENZ。黑白 14:53:30 这个"希望小売価格"或是"建议销售价格"我认为是厂家和商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手无寸铁的消费者的一个恶劣的手段,让消费者做到"有据可依","有价可查",殊不知这个"根据"是生产商的最认真而负责的"陷阱"......
[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徕卡m6还是尼康fm2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