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潮苏州民居结构建筑构造是回字形结构属什么厝局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主要是以什么结构为主
输入手机号码,报价结果将发送到您手机
装修顾问-馨馨
4年行业经验,24h可咨询
10秒闪电通过好友
报价短信已发送到您的手机
因材料品牌及工程量不同,具体报价以量房实测为准
稍候装修管家将回电您,免费提供装修咨询服务
您的装修预算约
*装修管家将回电您,免费提供装修咨询服务
*装修管家将回电您,免费提供装修咨询服务
*因材料品牌及工程量不同,具体报价以量房实测为准
装修顾问 -馨馨
(四年装修行业经验)
微信扫一扫
3.&您家小区名称 :&&
请选择您家的装修时间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主要是以什么结构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主要是怎么样的,难道木头都是榫头没钉子的?然后墙啊,什么的都是怎么样
提问者:朱涵涵|
4566次浏览|
我来帮他解答
还可以输入1500字
回答数:2724
| 被采纳数:140
一般都是 && &&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 &&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栈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其他7条回答
回答数:7839
| 被采纳数:404
您好!一般是木材,砖瓦结构,木头连接几乎都是榫头。墙都是泥巴墙,有的是石头屋子。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回答数:306
| 被采纳数:0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回答数:5076
| 被采纳数:113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回答数:33784
| 被采纳数:3065
 一、中国古建筑的主要构筑材料和方式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建筑多用木材, 首先是因为木材结构性能优良,在环境未被破坏的古代又便于就地取材。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其次,五行学说认为,木为组成五行的要素之一,出于土地,入于阳光,生生不息,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象征,它承天之雨露,向阳而长,乘地之养育,入阴而生,即阴阳合和之产物,采用这种材料,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乃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必然结果。五行中五气之木气代表四季之春天。木气属阳,是人生少年,是出生、生长和统一的象征。中国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筑为人所居,乃天地阴阳相聚之处,即阴阳之枢纽。故而建筑须得天地之气(道法自然),选用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要说文化上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木材的材质表现出与人亲近的特性。另外木材的不耐久性,也正好适合中国人不要求建筑永恒的心理,就像梁思成所说的,“建筑就像衣服。。。”,经常换换无妨,经常烧烧也无妨——也许吧,李允鉌说中国人都是急性子,梁先生又加上一条:喜新厌旧。
  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造
  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桶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古称屋盖,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 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1.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
  2.歇山顶: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 九脊顶。
  3.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 脊,又称挑山顶。
  4.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5.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 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6.卷棚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 形曲面。
  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常见的山墙还有风火山墙, 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面而呈阶梯形。
  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四、中国古建筑结构发展历程
  1、殷商的墓室均用井干式结构,后代虽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结构发展史中却有重要作用。
  2、自商代至战国宫殿遗址中已发掘的平面柱网布置,均纵向成行列而横向常不成行列。据此可推断屋架构造,系以纵架为主,直至汉代仍有应用,故纵架应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构造形式。后来,辽金时期偶然也有使用纵架承托横架的构造,那是经过改进提高的纵架。
  3、自西周开始已用栌斗作为结合柱、梁的构件,以后逐步发展成栌斗上用拱、昂等组合成铺作(见斗拱)的复杂构造形式。
  4、现在知道最早的关于具体的结构形式的记录,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它们的特点如下所述:
  (1)殿堂结构:全部结构按水平方向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自下至上逐层安装,叠垒而成。如造楼房,只须增加柱额和铺作层(平坐)即可。应用这种结构的房屋,平面均为长方形。有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即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斗底槽。
  (2)厅堂结构:用横向的垂直屋架。每个屋架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每两个屋架间用椽、襻间等连接成间。每座房屋的间数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数、相应步架的椽平长相等,各屋架所用梁柱数量、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规定平面形式。厅堂结构施工较殿堂结构简便,但不宜建造多层房屋。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称为&柱梁作&,应用普遍。现存实例中,还有一种综合殿堂和厅堂结构的形式,如奉国寺大殿,用纵、横、竖三个方向的柱、梁、铺作等构件,互相交错,组成一个整体,施工繁难,辽金以后未见再用。
  (3)簇角梁结构:用于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的建筑,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在明清官式建筑中,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称&大木大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称为&大木小式&。而簇角梁,则称为&攒尖&,多用于小型亭榭。此外,在长江流域和东南、西南地区,习惯用穿斗式构架。它与厅堂结构同属横向垂直的屋架,但厅堂结构由逐层抬高而减短的梁承受檩和屋顶的重量,故称抬梁式构架。穿斗架用柱直接承檩,不用梁,柱间穿枋仅是连系构件。
  五、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和环境
  这两部分内容已经跟“古建筑的结构”这一主题边缘化了,但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又不得不说这两部分内容。所以在此略为一提:
  装饰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协调的建筑环境。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和基本构造已经只能存在于古代了,现代社会的建筑都已抛弃了祖先们的辉煌智慧结晶,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社会冷漠的钢铁混凝土做成的盒子,把人禁锢在各自的玻璃窗里面。用刘源教授的话:“在物欲横流、责任沦丧的今天,古代建筑正如同精英文化一样,与我们渐行渐远。复读或重建其历史深处的人文精神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社会使命!”
youfuyoufuyouf
|采纳率42%.
我有更好的答案,继续回答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特点????1个回答
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结构与特点1个回答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有哪些特点1个回答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的结构与特点1个回答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的结构与特点1个回答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特点????” 的相关知识>>
中国西部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奇迹
中国古代民宅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图片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 68,018 在线网友 )
填写您的问题,5分钟就可以收到回答哦!
今日网友热议
飞机出意外如何逃生自救?
澳大利亚教授盖里尔研究了1983年到2000年间105次坠机事件2000多名幸存者的受访记录,总结出6条自救方法。这些方法在紧急情况下能救命,,,
回答数:366
| 被采纳数:3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回答数:1674
| 被采纳数:43
青砖,木。以前的木结构是看不到钉的,都是使用木栓的。
回答数:997
| 被采纳数:232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
不过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石建筑和金属建筑,如《史记索隐》中称:“石室金匮,皆为国家藏书之处。”;如《水经注》中有多处记载,《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砖石结构多用于塔式建筑。金属建筑以铜为主,著名的铜建筑实例有北京颐和园宝云阁、湖北武当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宫金殿。
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三、五、七、九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十一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卷棚、攒尖、重檐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结构中的关键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特异的外部轮廓:多层台基,色彩鲜艳的曲线坡面屋顶,院落式的建筑群,展现广阔空。两千多年前汉墓砖画上已经有院落建筑的表现,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筑群紫禁城,也采用的复杂的围合形式。您当前的位置: &&
编辑日期: 08:54:33   
&&& 一、汉族地区建筑风格
&&& 海南汉族居民大都居住在海口市、三亚市、琼山县、文昌县、琼海县、儋县、万宁县、临高县、屯昌县、澄迈县、定安县等区域,汉族民居建筑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一)骑楼式建筑
&&& 此类建筑主要分布在海口地区。海口地处海南岛北端,属亚热带地区,阳光强烈,雨量充沛。为遮阳避雨,老城区建筑多为柱廊骑楼式,均为2~4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最早的骑楼是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修建的四牌楼(位于今博爱路)。清咸丰八年(1858年)琼州被西方列强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在长堤路一带建立领事馆,一些洋行、商店、医院、教堂、学校等建筑也随之兴建,一些建筑明显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民国13年(1924年)海口拆城扩建后,博爱南路、博爱北路、新民东路、新民西路、中山路、得胜沙路、新华南路、新华北路以及后来建成的解放东路一带,逐渐形成以骑楼为特色的建筑群,成为海口商业、文化、经济的中心,这些建筑群受到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带建筑风格的影响,具有欧亚混杂建筑特征。街道和建筑平面布局承袭中国古代城市型制,即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形式。临街建筑底层采用宽为2~3米的骑楼,不仅作为人行通道,还可遮阳避雨;上层为敞廊或住房,楼面多为薄红砖或木板铺设。楼顶则以木梁、桁条、青瓦铺筑。临街立面为连续梁柱式或卷柱式柱廊,二楼以上每层有2~3个窗户,柱式和窗楣,女儿墙以西方文艺复兴、巴洛克及阿拉伯、印度装饰风格为主,表面装饰纹样有植物花卉及螺旋形图案,用砖雕及彩瓷装饰,也有传统如意纹及宝瓶式瓷栏杆,局部带有20世纪20~30年代西方艺术装饰派影响的痕迹。海南许多县城及小城镇、圩市也普遍按此骑楼模式修建街道,如侨乡文昌县的文城镇、琼海县的嘉积镇、万宁县的万城镇等都有骑楼建筑,甚至如文昌县的铺前、清澜、文教、抱罗、昌洒、会文等小圩市的临街均建立小骑楼,这与中国北方许多圩镇的街道建筑文化景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鲜明对比,具有浓郁的“南洋”建筑特色。
&&& (二)欧式建筑
&&& 20世纪初期,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经济文化侵略的影响,在海口地区也出现了较纯正的欧式建筑。
&& &1.海口钟楼
&& &位于海口市长堤路,民国18年(1929年)建成,高5层,占地16平方米,钟楼为正方形,每边长4米。1987年拆除重建,新钟楼建筑占地27.56平方米,高27.3米,为6层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建筑,仍依照旧钟楼外形轮廓,在整体装饰上有所创新。大钟设在第6层,改用上海555牌电子钟。楼体底座每边长5.37米,楼顶为8根哥特式尖柱(四角4根高1.8米,四面中间4根高2.5米),楼墙用红砖砌筑。
&& &2.海口大厦
&& &原名“五层楼”,位于海口市得胜沙路,建于民国20年(1931年)。该楼为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为长方形,每层建筑面积164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245平方米,总高度27.04米。从第二层起临街有凹形阳台,立面采用圆柱及拱顶处理,楼中间有八角形天井,整栋楼具有独特的“南洋”建筑特色。解放前是海南最高的建筑物,也是海南象征性建筑。
&& &3.海口教堂
& 位于海口市新华路第十小学内,是一座哥特式天主教教堂,建于20世纪初期。教堂底部是活动厅堂,从2楼起是3层高的正四方形(每边约4米)塔楼,塔顶为尖状,并配1个十字架,教堂高约20多米(解放后改建为海口市第十小学校舍)。
&& &4.琼州海关
&& &位于海口市长堤路,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民国26年(1937年)竣工。为3层混合结构建筑,局部6层,建筑面积740平方米,平面采用不对称布置,南面设有阳台及门厅,北面及西边设有门廊,整栋建筑以褚红色黏土瓦今字坡屋面,配浅灰白色水刷石外墙面,施工质量精良,至今仍保持着原有建筑艺术风采。
&&& (三)城镇建筑和乡村民居建筑
海南各县城镇的建筑风格与中原内地一脉相承。其建筑布局、形式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固定式。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营建,城内建筑一般都是“坐北向南”、“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官衙居全城中央,左有钟楼,右有鼓楼,晨钟暮鼓,居民以此起居作息。民居环绕官衙四周,外筑围墙,有的县城还挖护城河。此类城镇建筑模式主要有汉代古儋耳、珠崖城,现存有宋代之后建的崖州(今崖城)、琼州府城(今府城)和定安县定城等。二是自由式。其特征是没有固定的建筑模式,按其地形地貌设置,既有原来旧城建筑,又有新城建筑,如琼海嘉积、文昌文城、儋州那大、万宁万城、澄迈金江、临高临城等。三是保留中心旧城,四周拓建新型城市。以海口市最为显著,旧城区仍保留其传统的建筑风貌,保护较好的街道有博爱路、中山路、新华路、得胜沙和解放路等。而在外围则建起新城区,主要是在国贸区、海甸岛、龙昆南、美舍河等地建设新型的商业区和住宅区,体现了新旧型城市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风貌与文化景观。&&&
海口市和各县城、圩镇民居除骑楼式建筑外,其余民居均为低矮的砖木结构瓦房,在平面布局上形成外封闭、内开敞的方式,在空间处理上采用敝厅、天井、庭院、廊道和室内屏风,组成开敞、通透的室内外空间结合体系。解放后,海南城镇的民房建筑仍以传统民居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建造一些三四层高的钢筋水泥结构小楼房。海南农村的民居建筑主要是砖木结构的瓦房,也有钢筋水泥结构的平顶房。民居规模的大小主要由家庭人口的多少和经济水平决定,一般的民居由大厅、睡房、厨房、杂物间、天井、庭院、廊道等组成,其建筑布局设计平面主要有单开间、双开间、三开间及旁廊等类型,双开间或三开间类型房屋一般为一厅二房或一厅四房格局,此类型建筑构成海南民居聚落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文化风格。
典型海南民居选介:&
1.文昌十八行居屋&
位于文昌市会文镇湖峰乡十八村,以村中房屋成扇形分布着十八行前后对齐、高低有序、房屋相连的多进院落而得名,建成十八行民居的含意是“兄弟同心,邻里不欺”,所谓“同心”是指每行居屋内住的人都是兄弟辈直系亲属,因而,在“行”的中轴线上,每进房屋的正厅前后大门都要上下对齐,以示“同心”。各家正厅前后大门洞开,由顶端可以一直看到底端的房子,视线非常通透。而“行”与“行”的住宅之间,同辈的房屋必须高度相等,以示“邻里”各家平等。这种民居的平面布局在海南农村较具代表性。
&&& 2.海甸岛过港村陈训民宅
位于海口市海甸岛过港村,是典型的院落式民居,它的大门设在东侧,进入大门就是门厅,过门厅为前庭院,正对前庭院的为上堂厅,堂厅旁为祖屋,供奉祖宗牌位。前庭院两侧对着门厅设有两庭院,形成多层次的庭院空间。穿过上堂厅,过天井到中堂厅,两侧房间为户主用房。后堂厅及房间为父母辈居住用房,两侧布置横屋,作为厨房杂物间。整座民居沿着中轴线布置,横屋通过走廊、巷道与天井、正屋相连,起到通风透气的作用。&&&
(四)现代化建筑
&&& 20世纪80年代后,海口市兴建了一批突出热带滨海地区建筑功能、形式特征以及建筑艺术象征性的建筑,风格独特的代表性建筑主要有海口宾馆、海口国际金融大厦、海口国际商业大厦、海南省建设银行大厦、珠江广场建筑群、寰岛泰得大酒店、金海岸罗顿大酒店、海口体育馆等,这些高大的建筑物都糅和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雅致、精美的建筑艺术,为海口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增添了新的色彩。三亚市新建了一批现代化大型建筑,主要有南中国大酒店(原大东海宾馆)、农垦三亚医院、金陵度假村、三亚国际大酒店、三亚湾大酒店、冶金部度假村、华夏新村、鹿鸣新村等,建筑面积达125.38万平方米,均属高档或中高档建筑,突出体现了热带风光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特色。
&&& (五)其他类型建筑
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海南与祖国大陆各地一样,保留着大量古建筑,主要有书院、会馆、庙、祠、寺、塔、亭、牌坊等。&&&
&&& 书院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是古代最高学府。位于琼山县府城镇的琼台书院,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有3间楼面,两旁增建廊庑各3间,其中的魁星楼是一座白墙、绿瓦、红廊、古色古香的两层楼阁,平面布置为长方形。类似结构的书院还有府城镇的翰香书院、儋县(今儋州市)的东坡书院、文昌的溪北书院、乐东的十所学官和乐罗德化书院、万宁的万安书院和万州学馆。
&& &2.会馆
& &&以陵水县的琼山会馆为代表,其建筑为三进一天庭四合院,总进深48.7米,宽11米,二进厅前后各有一天井,左右有轩廊,二、三进厅均是两层楼阁。类似建筑还有陵水的顺德会馆、万宁的潮州会馆、乐东的南海会馆和琼邑会馆。
&&& 3.庙宇
以文昌的孔庙最为著名,该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 1041~1048年),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迁至现址重建。孔庙布局严谨、左右对称、殿宇成群,共占地3300平方米,建筑物雕工精致,造型优美。类似的庙宇建筑有海口的西天庙、海忠介公庙、冼太夫人庙,乐东的黄流关公庙,陵水的龙王庙,万宁的城隍庙。& &&
& 以海口市东南郊的五公祠为代表,素称海南第一楼,建于清代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纪念唐宋时期被贬到海南的历史名臣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胡铨而建,是一座木质结构、单式斗拱的楼阁,共2层,建筑面积450平方米。类似结构的建筑还有位于五公祠园内的苏公祠、乐东的十所拔贡祠堂。
& 以屯昌的福庆寺较为突出,该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初期,占地14.13公顷,有大雄宝殿等5间屋宇、18尊佛像。类似建筑有万宁的净土寺和潮音寺,琼山的天宁寺为千年古刹。
&& &以琼海的聚奎塔为代表,该塔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塔呈八角形,共7层,塔身高约20.8米。塔体仿唐代建筑,每层的密檐为砖砌支承,塔顶为圆顶,塔体为楼阁式砖石结构。类似建筑还有文昌的斗柄塔,琼山的儒符石塔,万宁的青云塔,三亚的迎旺塔,定安的见龙塔、龙门塔和文笔峰塔,乐东县的西关塔。
&&& 除以上的古建筑物外,还有海口五公祠内的洞酌亭、粟泉亭,定安的四方亭和憩亭;牌坊有海口琼山的进士石牌坊、少司徒石牌坊、解元石牌坊、三公祠牌坊,定安的解元坊、太史坊、亚元坊,屯昌县的孝节坊等。
二、黎族、苗族地区建筑风格
&&& 海南的黎族、苗族居民主要居住在五指山周围的通什市(今五指山市,下同)、陵水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东方黎族自治县(今东方市,下同)、乐东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地,其生活区域民居建筑多为干栏式茅草屋。黎族、苗族是我国古越族之一,干栏式建筑则是百越建筑文化的特征之一,其建筑“依树积木,人居其上,名曰干栏”。黎族聚居区以干栏式茅草屋建筑类型居多,茅草屋有船形和金字形两种。在边远山区的黎族民居以船形屋为主,特点是整个房屋由前廊和卧室两部分组成,屋顶如船形,以竹木搭建,藤条捆扎,茅草盖顶接到地面,屋内不隔间,对头开门,房屋不设窗户,屋内阴暗,通风较差,睡觉、炊事均在一屋之中。居住在丘陵地区的黎族民居则以金字形茅草屋为主,房屋呈长方形,屋顶用竹木金字架为结构,屋檐较高,屋前方开正门,有单间、双间、三间、四间和庭院式等形式。多数茅草屋由前廊、生活室、卧室和厨房组成,茅屋以过厅最大,约15平方米,卧室10平方米,厨房8平方米。“一支竹竿当家,三个石头做个灶”,这是当时黎族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 海南苗族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在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亚市、通什市等地都有苗族居住。解放前,苗族人民过着“一年一砍(山)、两年一搬(家)”的游居生活,没有固定的村庄。苗族居民喜欢与其他民族相邻而居,他们充分利用地势,依山势而筑,各家毗邻,形成一团。其建筑形式与汉族民居略为相似,传统的苗族民居平面设计以横向布置为主,少数模仿黎族民居按纵向布置。横向布置以三开间为主,住宅以茅草、竹木搭建,都是金字形屋顶,房屋四周用树枝、木条和竹篾编扎成围墙,有的还糊上泥土,用茅草盖顶,其造型仍保留船形屋的特征。房屋一般是两边开门,屋内间隔成3个房间,中间房间用作厅堂使用,两边是睡房,前端一侧通常设一个小房间,用于放农具和养鸡。
&&& 20世纪60年代前,黎族、苗族民居仍以茅草房为主。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镇和各个自治县地区,民居形式同时出现两种变化。
&&& 一种变化是自治州首府通什镇建成了许多高楼大厦,至1990年前,通什市区房屋建筑面积已达45.5万平方米。通什市区内有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政府7层高的办公大楼,这是一座集黎族苗族船形屋特色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现代化楼房。位居南圣河北岸的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是海南最大的博物馆,占地面积3500多平方米,其建筑设计精湛,有龙舞脊顶、檐牙高啄、白色的墙壁和粉红色的琉璃瓦,十分协调壮观,配有巨渠大柱和青石台基,大厅前对峙的双龙石柱,一龙吞云喷雾,一龙弄云吐珠,堪称“海南第一双龙柱”,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又洋溢着时代的气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通什市区傍山依水,建起了环境幽雅的通什度假村、旅游山庄、五指山宾馆、山湖宾馆等高中档旅游服务设施,还有风景秀丽的太平山瀑布和小岛公园,构成独特的山城景色。
&&& 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各个民族自治县的房屋建设迅速发展,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黎族、苗族居民多次对茅草房进行了改造,解放后至1990年人民政府拨出一大笔专款建房,让黎族、苗族同胞普遍住上了坚固耐用、宽敞明亮的钢筋水泥平顶房和砖瓦房。进入五指山黎族、苗族居住地区,可看到新修建的单开间或双开间建筑,表现出了海南特有的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黎族、苗族世代居住的船形屋已逐渐消失,成为历史的陈迹。
三、回族地区建筑风格
&&& 海南的回族居民主要分布在三亚的羊栏地区。解放前,回族居民多住茅草屋,以茅草盖顶、木头当梁柱,房屋四周糊以泥墙,房屋内设客厅、卧室、厨房,另置鸭棚、兔舍。解放后,近半数回族居民已从茅草房搬进砖瓦平房居住。20世纪80年代后,羊栏地区有些回族居民已经居住两三层高的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用瓷砖、马赛克装饰地板和屋墙。住宅外观造型富有伊斯兰文化风格,正门墙外镌刻有阿拉伯文的“平安”横匾,屋内陈设工整且古雅,房屋通常带有凹形廊,采用弧形门窗。每户住宅都有竹篱相围或围墙的庭园,园内有水井,种植椰子树、菠萝蜜和番石榴等果树,还栽有各种奇花异草等。
&&& 羊栏回族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教徒们经常活动的清真寺便成为当地建筑的一大特色。随着当地穆斯林的增多,清真寺的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至1990年,羊栏地区已建成6座清真寺,总面积达1.27万平方米。主要的清真寺有:
&&& (一)清真古寺
&&& 建于明代成化六年(1470年),礼拜大殿造型为八角形,20世纪70年代改建成钢筋水泥结构,具有阿拉伯清真寺的拱形,1986年扩建为3个礼拜堂,寺院面积达821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人做礼拜。
&&& (二)清真西寺
&&& 建于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是一座具有中国宫殿式风格的建筑物。礼拜大殿的正梁雕刻有两条玲珑的卧龙,所有门窗都刻有精美的植物、动物图案,“文革”时被毁,1978年重建,殿内面积约300多平方米。
&&& (三)清真北寺
&&& 建于明代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礼拜大殿构造仿效清真西寺,殿内四柱、正梁均镌刻《古兰经》经文,正西门4扇,左右两侧各有4个出口,“文革”时遭破坏,1982年扩建为400多平方米的大殿,可容纳300多人做礼拜。
&&& (四)清真新寺
&&& 1979年,清真古寺东南方向约100米的地方新建,寺内面积255平方米,可容纳150人做礼拜。以上4个清真寺院均位于羊栏回辉乡。
&&& (五)清真南寺
&&& 建于明代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是一座砖木瓦顶建筑物,具有中国古典宫殿式庭园建筑风格,被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列为全国重点清真寺。1978年重建后可容纳400多人做礼拜,面积达331平方米,此寺位于羊栏回新乡。
(六)南开清真寺
&&& 初建于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年),因年久失修,1978年重建,因面积过小,无法容纳众多教徒,1990年5月在回新乡毗邻公路畔的坡地上建成一座寺院,占地16亩。
四、侨乡地区建筑风格
&&& 海南华侨原籍以海口、文昌、琼海、万宁等地为主,他们大都侨居在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和我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地区,也有一些侨居在欧美各国,人数达几百万。他们具有浓厚的乡土观念,时时不忘回乡寻根访祖,其中一部分人在经商致富后,为了光宗耀祖,往往回到祖籍地建造房屋。这些由华侨建造、具有外国建筑风格的民居,在平面设计上仍采用传统形式,而外观则吸收外国建筑的某些特点,如拱券、柱饰、尖顶等,同时结合海南自然地理条件,创造了柱廊式等具有南国特色的建筑风貌。
&&& 主要华侨民宅选介:
&&& (一)文昌县头苑镇玉山乡松树村符宅
&&& 该房屋为两层瓦屋顶混合结构,有三进堂屋,堂屋与堂屋、堂屋与大门、后院围墙之间均设有两层的装饰圆拱,一侧设有护厝横屋,整座房屋占地面积约500多平方米,进入大门左右两侧各有1座庭院花园,堂厅院落布置有序,雄伟壮观,气势恢宏(详见书中插图)。
&&& (二)海口市龙华区云氏公馆
&&& 该房屋位于海口市龙华区义兴街178号,为两层瓦屋顶的砖混结构,平面为八角形,上下两层四周围以走廊,东、西、南、北4个方向各有3个圆拱,东、西、南、北边之间各有1个小圆拱,上下两层四周走廊内有4间正房,整座楼房通风透气、光线明亮(详见书中插图)。
&&& 在海南各地还有数以百计的各类侨乡建筑,这些精美的房屋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皖南民居的结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