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环保专业医学生转行的多么大多转行如今一个医学生转行的多么几个岗位随便

做了十几年厨师,想改行了,怎么办?
干了许多年厨师,越来越迷茫,想要改行?还是自己开了个餐厅,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未来到底该怎么办?32位厨师朋友及餐饮老板参与了讨论,看有没有说出你的心声:
@快乐亮哥1
川菜厨师从厨十八年了,自己开店有刚好十年了。以前在烟台给别人打工,我和老婆一起,那时我们才开始谈恋爱,想想那时真心累真心苦,遇见的是老抠老板天天吃白菜炖粉条,吃得我们都想吐,还离家那么远。
不过现在好了2007年回到重庆自己干了,也算是还可以吧,有了闺女、房、车,一大家人在一起挺好的,除了平时没什么时间带上家人出去游玩以外,但是有时星期天中午忙完下班早也会带上老婆孩子一起开着车在市区周边耍一会儿,放松一下。我比较热爱厨师这个行业,今后还要继续走下去。在这里我总结了一下,不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岗位的。
做了9年厨师了,生活困难时,夜不能寐的时候也想过改行,但是我是一个倔强的人,不相信自己在这一行里不能出人头地,里面的太多心酸也不一一说了,大家都懂,现在包了一个小厨房但是还是离自己的目标差之千里。
@hcyp生活在前进
做厨师10年了,第三年开始一直做厨师长,中间几年自己创业,创业三次,一直失败,从未成功。现在做起了运营管理,还想创业!这些年没存到钱,最后还负债!但是取到了个合适的好媳妇,不然准备打光棍了!坚信我一定能够成功!
15岁,05年上海入行拿着最低工资七百块一个月做起。因为喜欢所以好学,一路摸爬滚打虽没遇到贵人但从没想过改行!13年跟最好的朋友创业,开始很辛苦起早贪黑,没输在手艺却败给了友谊!「永远不要和朋友亲人做生意,没例外」心里严重受挫14年改行…这三年都淡了!我想把青春找回来 从哪跌倒从哪站起。这辈子做好一件事足矣。
@田园天然居
我干餐饮十四年了,一直是自己干,零八年左右,经济膨胀的时候,店里也雇佣过几个人,到2013年以后,餐饮业基本属于半死不活的状态,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打工,想发财那是不好办,也就能够维持一家人的支出,现在的餐饮业,就如围城,特别是中小餐馆,有时一年能易手一次。问题在于,房租贵,人工贵,利润低,刚开始干,摸不着头脑,头三脚难踢,没有回头客,等到熟悉过来,一年过去了,接踵而来的房租,工资,等等开销,一般是坚持不下去。
有干企业的,感觉餐饮业投资小,毛利率高,无非就是租个房子,雇几个人,酒水利润前几年翻翻,也就是十块钱的酒卖二十,几毛钱的菜,炒出来就是十几块,感觉是暴利,其实算个简单的帐,一个厨师在我们四五线城市,一般在四千到五千,一天也就合着一百五十元左右,一个厨师一天能做几个菜呢,生意好的,一天炒四十个菜,每个菜的人工先加上四元,加上税收,房租,水电,一个菜的本钱就七八块。加上利润,就算是土豆丝,最少也要十二元。
过去章丘旧军孟家,孟乐川当年做生意,从来不租房子,开店铺第一是先买房子,再做生意,这样有个好处,就是能够“靠”买卖,不至于为了房租生意做不下去,因为租别人的房子,你生意好了,房东自然就会给你涨房租,好几年的投入,放弃了可惜,继续租就只有给房东打工。
建议您不管做什么生意,租房子这个方式不可取。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喜欢餐饮行业的,餐饮业现在的厨师大部分是七零后,八零后都不算多。干这一行,想发财是不可能的,要想养家糊口,还能凑合,给大餐饮打工,还给交五险一金,给中小个体餐馆打工,命运更惨,到干不动了,落了一身病,没有养老金。
我个人感觉,趁着年前,干点有前途的工作,保险投资理财,我不大懂,感觉进了那个门,需要学的东西很多。
很多时候是靠机遇加自己的能力,是锥子放到布袋里,总会有出头漏尖的时候,不论干哪一行,只要努力,不投机取巧,自然会有收获。
我作为一个厨师,只能给您提这几点,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厨师干一年没了朋友,干三年没了青春,干五年没了女友,你说当厨师干什么??小学同学在晒宝宝,初中同学在晒新婚,高中同学在晒工资,而我呢?天气不错,晒晒被子吧!!!
早起的是厨师和收破烂的。晚睡的是厨师和按摩院的。不能按时吃饭的是厨师和要饭的。担惊受怕的是厨师和贩毒的。加班不加点的是厨师和摆地摊的。加入了就很难退出的是厨师和黑社会的。过节回不了家的是厨师和正在劳改的。 请珍惜身边做厨师的朋友,因为他们真的很不容易。挣的是卖白菜的钱,操的是卖白粉的心,还时刻被人说“做你们这行最舒服了……唉!
我干十年厨师了,2013年改做羊肉汤了,干到现在,生意还行,年收入一般在十八到二十万!比打工强多了!
我也是十年厨师,工资较说跟白领差不多,只要工作环境可以,工作量不要太大,也是个不错的行当。要不然怎么会有几百万的厨师队伍。做任何一个技术行业都有苦的地方,理发师?电焊工?水泥工?只能怪自己没有文化知识。把技术提升到极致,为人懂点人情世故,相信厨师也有做的舍不得该行的。想改的都是没混好的,加油吧厨师兄弟们。
没干过专业厨师,夲职工作是做工程的,但对做川菜喜好,闲暇给家人弄几个菜,媳妇嫁给我时不会做饭,都是我教。2010年开了个饭店让老婆打理,厨师从老家四川请的,还是亲戚,手艺不错,结果还是亏了六万。
我们家族干厨师的很多,据我了解干厨师的都辛苦,也发不了财,好多厨师养家都捉襟见肘,易患腰间盘突出,也太累!宁愿去工地做钢筋,立模板,还能练就一身好体格,也不要去做厨师,做老板有经营头脑的毕竟是少数!
老实说,家里开了二十年饭店,在我高中时期家里的生意可以说火爆的不得了,我们类属于农家菜饭店,力鱼都现杀现卖,那时候一天鸡随便十几个,鱼二三十条,来吃饭的都要排队,我大学时候家里生意也好,从15年开始生意淡了,去年到今年为止只能说是维持,以前六七个人做事,现在三个。
本人大学毕业第二年学的厨师,开始家人亲戚朋友也都无解,我记得我是半年提的边锅,自己在外面开了二次店都是管理问题倒闭了,现在我有其它的选择去工地,开车什么的,不过我想既然选择了,不要轻易放弃,老实说,厨师很苦逼,一般都有肠胃病,工资不高,别谈待遇了,热天,厨房最少四十五度,冷天杀鱼什么的,那酸爽。尤其是单身的,根本在行业里找不到媳妇。
其实我觉得做好还是有钱赚,不过要开启新模式,我是不喜欢打工的,但是我发现我最大的问题就是开发不了新菜,虽然我做的菜还行。总之我这样说,厨师这行需要下功夫。算是长久投资,如果打算混日子的,早点退出,没想法的也别干了,苦逼。
@不忘初心无止境
我干餐饮六年了,也是半路出家,头一年没有正钱,中间赶上两次修道停业将近一年!两个孩子,女儿上大学,前两年还好干一些,16.17年越来越不行,就剩自己人忙活了!又快要交房租了,和老婆商量好了准备要撤退了!向这个心苦的行业挥挥手..!
我和老公也做了10来年餐饮了,没赚到钱,每年钱全给房东和工人了,去年开始一直亏,今年没干了,现在老公做安装,一个月也能赚个一万左右,我做点小生意带女儿读书,还年轻学点其他东西,改改行,别人都以为开饭店那是暴力,其实开饭店人才知道其中的苦,辛苦一年全给别人,自己赚的少的可怜
@隐形的稻草人22
2001年入行,山东菏泽人,今年38,转眼十六个年头了,在北京做的是单位食堂快餐,有休息节假日放假,就这好处,中午一餐并兼职早点,以前做早点多少会点,老板不想找人,为了减少开支,工资方面还好吧,中间做三年水果卖买,09年开了300平米的饭店,投资15万,做了两年赔了10万,又去打工。
去年和朋友做外卖又赔5万,现在跟私人老板打,年龄越来越大,再干几年准备回家,老人和孩子都在老家,老婆在天津上班,一家七零八落,随着老人年纪越来越大,对孩子总是亏欠,这些年一路走来有好有坏,漂泊在外,居无定所,有种叶落归根感觉,唉,到回家准备开个小店,必尽干这行,暂时别无选择!
我八零后,99年入行,从厨这么多年说说我的感受,给人打工七八年,自己开店四五年,车子11年买的,县城有套房子,孩子九岁了,现在一家事业单位食堂上班三年多了,单位交社保,养老,有休息,签正规合同,比起外面打工好多了。
外面大酒店上班还强点,尤其是些小老板,又给不了多少钱,又还要求多,开的厨工的价,要的是星级酒店师傅的手艺,而且还要人家脾气好,他们也不想想好的师傅会看上你家店!
@缘来旳原来
厨师这个行业还是比较累的,说个人经历吧!
08年做厨房是那种大厨房,厨师就有一百左右,上到大厨房里川菜,粤菜,本帮菜,宁波菜,红烧系,炒热菜,素炒,油锅,汤类,下到冷菜,煲仔,卤水,蒸灶,快餐。五层的酒店,两百多包厢,两百多大厅,可同时举行五场婚礼。
可以自行脑补厨房有多大。
大厨房上班没那么累,同时所接触的会比较多,但是真正你熟练的只有自己做的那个菜系。如果你去包厨房,只会自己的菜系不行,大厨房比较杂,种类比较多。
如果接手小餐饮,会出现菜系水土不服,会吃不惯,这肯定不是老板所希望看到的。这也是你自己不希望看到的。餐饮道道太深了,学不完的菜品,还有学不到的配方,尤其是广佬(广东菜),做配方特别神秘。
大厨房让你见多识广,小厨房让你做菜做精。
自从在这里做了两年厨房以后就离开了,
但是我离开以后 立下誓言 如果我在做厨房就自己开店不然不做餐饮,年少的轻狂,成就了现况。
现在自己开店做餐饮,先后投入大十几万,可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是选址,周边环境,以及自己的资源,可以有那些可以做,人均消费,当地口味……等等一系列问题,太多太多,不当老板不知道有多难。
人前靓丽光鲜,背后历尽辛酸。
只有那些创业的人能体会到。
做厨师十二年,说不出来的辛酸,多次想过改行,倔强的自己总感觉有一天会出人头地,九零后的厨师真心不好干,餐饮好的时候我们在学徒,好不容易熬出头了,却成了现在半死不活状态。给人家打工还老拖欠工资,哎!不说了,都是泪!
@聼説嗳洄徕濄
我进这行我师傅就问我你喜欢厨师不,你喜欢做菜不,我说我4岁会煮饭,6岁泡泡菜,进入这行已经15年了,我发觉我已经喜欢上她了爱上她了,炒菜时才是我最帅的时候!不做厨师哪里能找个老婆(我老婆是酒店财务),我觉得只要你喜欢这行人不懒,生活没问题!
@曹天娇的爸比
从初中毕业到现在,做了8年 现在自己经营一家店,说实话真心的累 很多事都要自己操心,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而且现在餐饮竞争特别激烈 风险也大,再者说做厨师无非三条路,一是给别人打工永远别想出人头地,二是包厨房,三就自己开店了,再给我一次机会选择,我一定不会选择厨师。
其实干过厨师的可以体验一下其他行业,比厨师还累工资还低的职业都有,哥也是中途改行一段时间,觉得还是干老本行顺手,只有改行过的人才能真正明白这种心情,建议你们也去试试其他行业的心酸。
只是现在哥没有干社会餐饮,太累,干食堂厨师朝九晚五,还好耍,工资跟社会餐饮一样,所以说任何行业都有辛苦累的一面,要看自己怎么去寻找突破口,不然自己始终都是处在又累钱又少耍假也没有耍好的状态当中,自己要开动脑筋来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个人的一点心得,希望对厨师朋友有所帮助。
做厨二十一年,做这行养家行,发财的有但极少,头顶大烟机鼻子是小烟机,对身体伤害大,工作时间反人类,想去逛街买东西上班前别人没开门,下班后别人早关门了,有小孩后基本没时间带孩子出门玩没时间教孩子作业,劝能改行改行吧
我做厨师都二十多年了, 帮人打过工 自己开过饭店, 现在进了一家企业食堂做厨师,奔5的人了, 在想在餐饮这一行做的多好是不可能的了, 而且这么多年做厨师, 做了一身病, 糖尿病 高血压。
在酒店干厨师时,为了多交厨师的朋友, 天天晚上出去喝酒?把身体都搞坏了,服务员是没有少搞,有毛用呢 只有累坏的牛, 有耕坏的田吗?跟我同行的厨师大都转行了, 没转的也是硬着头皮在干, 真的干不了了, 体力、动作都跟不上了。 这是我干厨师多年的心得。
@一壶秋色淡清欢
我是改了很多行才改到厨师的,首先做厨师的学历都不高,那种轻松挣钱还多的就别想了,轮不到咱们,现在挣钱哪有容易的??我做厨师之前也做过其他行业,销售这种工作人家嫌学历低还得能说会道。
做不了,学过电脑维修,可现在会电脑的烂大街,工资也低的要命,也进过工厂,干过流水线,就那么几个动作一天一万多下也不轻松,一天下来胳膊都抬不起来,自打毕业几乎把我们这里的行业学了个遍,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没一个轻松的,各行都有各行的苦,与其抱怨当初为啥选厨师,还不如抱怨自己当初为啥不好好读书!
我选厨师不后悔,因为我喜欢做菜,工资在我们本地还算高的,而且没那么无聊,当看到自己的菜得到别人肯定的时候那种满足感也是无法替代的。累是累,但也有高兴的时候。要改行还是要弄明白自己最擅长什么,最喜欢什么,否则改什么行都后悔。
我做了8年了,想想也挺幸运的。车子,房子,妻子,孩子都有了。16岁入行,大好青春换来的也值了。只是现在感觉很迷茫,努力奋斗过上更好的生活!
@郝记诸城烧肉
虽然说360行,行行出状元。但是每一行的要到达顶端状元很少。这期间他们付出的汗水与辛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虽然说厨师行业不是什么高端技术,大部分厨师文化水平不高,貌似谁都可以进入这个行业,但是想要做到极致也不那么简单。
如果你刚进入厨师这个行业2-3年,如果你还年轻,没有成家,如果你幸运碰到了好的师傅,如果你幸运的碰到了好的老板,如果你天资聪慧,那么你可以坚持做下去。
虽然说不论做什么都要坚持,我说你要是选择错误,再怎么坚持也是无谓的付出,终将碌碌为为一生。
总之要根据个人的情况,转行要趁早,以上肺腑之言来自20年厨龄郝记诸城烧肉,最后祝大家好运一生
@掏粪家族最强喷
我是凉菜师才刚刚开始。哎学的可多了。当我知道做菜的意义在那。那时候真开心,只想每天做好菜怎么做得更好。现在去其他地方了。感觉学的更多了。真的太多了。然而我已经喜欢上了凉菜师这行。现在慢慢学厨师了
我干了二十八年厨师工作了。我乐此不疲很高兴干这一行。
本人89年的,09年开始做厨师,到今年也有八年了,学厨师的时候师兄弟七八个,现在就剩我一个人还在这个行业上,别人都改行了,说实话自己也坚持不下去了,工资实在太低,养活不了家庭。
一年到头几乎没有假期,五一,十一,春节这些假期别人都在陪同家人,而我们却是最忙碌的时候,干了八年了,存款也没多少,厨师想要挣钱无非就是包厨房,包的越多越好,还有就是自己开饭店,无奈现在开饭店的太多。
房租太贵,干了七八年了,存款还不够开饭店的,今年准备出去干小吃,先从摆摊做起,希望能够顺利
@左脚踩在右脚
一入厨门深四海,从此假日是路人。
我现在还在在做厨师,已经22年了,一直没有勇气自己去开店,任然再默默埋头干!经验不能说丰富,可也见了成功的,失败的,已经不惑之年了,可还是在纠结,因为这个职业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变!也带来了往后的不确定性!是期望还是会失望!不得而知!不管哪个职业,能专注的去做,收获应该会有的!
我感觉做餐饮行业挺好的。都是对半利润。建议你还是在餐饮行业好好发展。在努力一点。把餐饮技术和经营理念摸透。搞精一点。要不就做高级厨师。收入和待遇也是非常优厚的。要么就自己搞一个饭店,自己创业。餐饮行业只要你懂。一般不会亏。就看赚的多与少了。民以食为天。任何时候都不会衰败。
另外我给你说一下你向往的销售行业。销售行业不是人人都适合。都能干的了的。这个行业是二八定律。意思就是十个人里。坚持下来的只有2个。其他的8个就被淘汰了。干这行业的都是头脑聪敏。又积蓄。能说会道。还要超强的抗压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要不要脸。坚持不要脸。说白了有的时候就跟要饭的差不多。很难。我是从销售行业一路走过来的。你好好思考一下。谨慎而行之。你了解一下。一个房产。一个保险。一个直销。为什么一年四季都在招人。你就知道了。
@新艺境吴明正
不轻言放弃,选择了这行就是缘分!这山攀着那山高,最终自己折断腰啊!鼓励创业,不鼓励盲目创业!不要认为看了几段励志名言就感觉自己穿上盔甲了!成功大部分离不开机遇,现在哪个行业好干?隔行如隔山,餐饮一时的不好,不代表一直不好下去,比起我们那一代找活,你们吃那点苦算什么?没手机没电话没电动车没钱,挨家挨户的问,你们行吗?
可能有些人会说年代不同了!是啊!我们那时是生存,你们现在是生活,好好想一下,厨师的工资好多工种还是比不上的!风吹雨打不着,吃的别人羡慕,搞对象有优势,你去工地看见毛星女人吗?给谁搞对象?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个行业没小编每次天猫购买零食小吃,都是在叮咚省钱的微信公众号领券,然后在淘宝天猫下单。天猫原价四五十块钱的鱿鱼干,领券后下单竟只要十几块钱。很多淘宝天猫的商品都可以领优惠券下单,经常逛淘宝天猫的朋友不妨关注一下。
有建树,在别的行业也未必好干。
有些想自己开店,这个当然鼓励,但一定要看到风险大于实际,不要轻易下手,血本扎下去,两个月没生意基本就黄了!说自己想改行的,一定要清醒再清醒,回头路不是那么好走的!一个资深餐饮人的敬告。
03年学的厨师,在厨房干了四年,开了四年餐馆,现在跑业务调料,厨师是勤行,伺候人的职业,尤其节假日别人休息,厨师兄弟们加班无休,逢年过节是最忙的时候,别人陪家人孩子女朋友过节吃美食的时候,厨师兄弟们只能默默的在后厨烹饪美食,如果说后厨也是一个舞台的话,那就是一个没有观众的舞台,把艺术品般的美食呈现给食客,当食客品尝每一道美食的时候,却不见美食艺术家们大汗淋漓的翻炒着灶台上的炒锅,看不见上下翻飞着手中的菜刀,只想说厨师家人们辛苦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研究称中国10余年有400万医学生转行 究竟为何?_网易科技
研究称中国10余年有400万医学生转行 究竟为何?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400万医学生转行”的都市传说,隐藏着这个行业多少焦虑?)
孙今泾 兰莲超吴巧在2016年4月正式离开医院。此前她经过了8年的临床医学培训,但尚未到正式和医院签订合同的时候。在急诊室,她见过扬言要甩拳头的病人,好在冲突最终没有真的发生。在进入又一个3年的职业培训前,吴巧决定和一家位于上海的跨国制药公司签合同。2016年10月发表在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柳叶刀》388期上的一项研究,试图证明吴巧的选择过去几年在中国的医学毕业生中相当普遍。在这项名为《10年间中国医学毕业生的培养与损耗趋势:全国性数据分析》(10-year trends in the production and
attrition of Chinese medical graduates: an analysis of nationwide data)的研究中,研究者称,他们发现了一些令人瞠目的数据:2004年到2015年中国有472.8万医学生毕业,但新增的执业医生只有75.2万。如果没有其余干扰因素,这意味着有超过84%的医学毕业生最终不会当医生。研究者还指出,趋势继续的话,后果是,未来在一些特定的科室和偏远地区,人们可能根本找不到医生。数字超出了医学生和医生的日常观感,他们私底下也议论可信度,但这本权威医学杂志刊发的结论还是打动了不少人。视之为噩耗者写道“拿什么来挽留你,我们的医生?”另一些人把这看作一记警钟,人们应该从糟糕的局面中反省:他们过去让医生的行业蒙受了太多误解,现在可能要为此尝“恶果”。成立16年的医疗网站丁香园在2月28日刊发了一篇文章,认为激烈的竞争和糟糕的职业环境是毕业生离开的原因。3月,另一篇刊发在网络上的《杀死一个医生,就要有几万人为之陪葬》同样引用了这些数据,几乎历数了医生群体全部的不满。在县级人民医院的29岁医生陈光明事后读到了这篇报道,他在转发时说,差不多是这样。吴巧没有参与这起群体性宣言。不过她想起来,递交离职手续时,一位医院的行政人员说,转行的学生和医生这两年比前两年“稍微多了一点”。超过80%的临床医学毕业生都转行了吗?关于医学毕业生的去向一直是个谜。2012年的版本是,每60万人里“只有约10万人能穿上‘白大褂’”。“据我掌握的一个数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李玲在当时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时说,不过她没有提供数据的来源。在2015年11月一场名为“健康中国”的论坛上,一项研究提供的数据同样显示,从2008年到2013年,有接近80%的“高等医学毕业生”没有成为临床医生。严肃的政经新闻杂志《财新》在当时报道了这项研究。
范佩贞是最近这项类似研究的第一作者。她在美国接受了全部的医学教育,在哈佛大学硕士毕业后,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现在她在台湾阳明大学任医学系内科神经学科副教授。讨论中国大陆年轻医学生的选择,对这位留美的台湾学者来说可能有些挑战。她尚未就这个话题发表正式的论文,而是在2016年10月《柳叶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组织的一场健康峰会上 (The Lancet-CAMS Health Summit, 2016) 发表了这些初步的研究结论。这场在北京举行的峰会刚刚办到第二届。作为论文的雏形,报告的摘要被悉数刊发在《柳叶刀》2016年10月的会议特辑中,不过其余的都没有像这篇关于“医学生转行”的报告那样引起了大反响。
范佩贞在那场会议上罗列了从2005年开始到2014年的全部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和这些年执业医生的人数。根据这些数字,结论是有超过84%的医学专业毕业生转行。关于研究方法的信息源自范佩贞邮件回复《好奇心日报》的报告PPT,其中包括论文摘要之外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显示,这篇研究对关键数据的使用存在问题。它因此对于医学生“改行”是否形成趋势做出了错误的描述。一位同样在报告中署名的合作者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黄蕾在一通电话中说,她听闻了一些对数据的质疑,称数据还在核实中。在计算毕业生人数时,研究者使用了可以在卫计委每年发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里直接找到的“普通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毕业人数”,这涵括了全部的医学相关专业,但事实上,只有临床医学、牙科、中医、预防医学、眼视光科在内的几个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参与执业医师考试,这是成为临床医生的前提。没有系统的数据显示这部分医学生的占比,不过根据一些公开的医学院招生计划估计,通常占比在20%-50%左右 。如果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能通过执业医师考试,主动选择转行的人数会更少。这大约会把潜在的新增医生人数减少至100 - 130万之间。 而另一个作为对照的数据——新增的75万执业医生,从卫计委公开的信息来看,也并未考虑到离职和退休的医生人数。超过5位采访对象支持了这种看法。医学院的职员称,他们并没有发现,医学生转行的人数在过去几年增多。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称,有超过90%的临床医学生毕业之后会进入医院,这个数字一直较为稳定。而在像大理、温州这样的城市,医学生对于医院依旧趋之若鹜。医学生和研究者的观察则显示,年轻人对从医的兴趣也许不像过去那么浓厚了,但如果要说毕业时的转行已经成了不可忽视的潮流——那实在是有点儿虚张声势。不过他们已经对此习以为常。“老生常谈。” 36岁的前妇产科医生田吉顺说,“那么惨,那么悲催,付出了那么多,医患关系那么差,十年前一直这样说。”他在去年从医院离职,加入丁香园。糟糕的医患关系,把年轻的医学生都吓跑了?即便对普通人来说,医生行当的变化,重要性也胜过建筑师和精算师的转行,因为谁都需要看病。只不过人们担心自己不再能接受足够专业的治疗。医生们却认为,他们才是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那一边。“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他们以一种别无所求的口吻抱怨医患矛盾时说。一些医生希望能够反复强调类似“医学生毕业转行”的消息,他们寄希望于令人担忧的事实被反复强调,直到医生“糟糕的处境”被改变。但事实是,包括医学生毕业去向在内,这类“糟糕处境”的都市传说,就和医生“作恶”的流言一样,不全都是可靠的消息。张梅胤是一位人类学博士候选人,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医学生成长的研究,她在几年前开始注意到身边有不少转专业的医学生。她还发现,媒体把这件事和日益糟糕的医患关系联系了起来。与此同时,不少研究者都希望在两者之间找到关联。在过去10年,讨论医患矛盾对医学生影响的论文数量逐年上升。2017年,预计会接近400篇。
单单是《柳叶刀》这本杂志就在2012年5月的社论中写道:停止在中国对医生的暴力 (Ending violence against doctors in China) ,这是继2010年之后的又一次。而在2013年12月的另一篇读者来信《中国医学生前景黯淡》 (A gloomy future for medical students in China) 中,作者引用了中国医师协会的数据—— 2012年有17243起暴力攻击医护人员的案例,认为这类案例直接导致了医学毕业生从医人数的减少。包括范佩贞在内的新研究者,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些流行观点的影响:中国的年轻从医者正深受医患关系折磨,他们很可能要撑不住了。在那份报告中,她援引了媒体的报道和一些新闻图片,其中包括一位身穿白大褂的男生在背后写了一副以“不要学医”为横批的对联,相当戏剧化。
事实可能比图片显示的更复杂。张梅胤访谈了20多位医学生,她确实遇到了年轻医生因遭遇患者无理投诉、暴力威胁事件而后悔学医的个案,也有部分受访医学生提到,在听闻患者暴力袭医的新闻时觉得寒心。不过她的初步研究显示,“我目前为止采访到的转专业的医学院学生,尚未有人是因为当下的医患关系而选择转专业的。”当下一些医患事件或者医患纠纷并不直接影响医学生转专业,许多医学生选择放弃学医有其他的原因。(她目前的访谈对象仅限于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一些公开可查的论文也得出了相近的结论。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涵括了更多不同级别医学院的学生,研究的结果通常认为,医学生和患者打交道并没有足够多的经验,他们大多是通过媒体知道这些消息。只有一半的医学生说,消息让他们倍感压力。我们的采访基本上印证了这些结论。大部分《好奇心日报》的被采访者没有直接的医患冲突的经历,但他们总有一两位有过不愉快遭遇的朋友。除了一位去年从临床医学八年毕业的医学生洪厦说,他亲身经历过“拿拳头打”的事。“要是拿刀砍,我现在就没法儿和你说话了。”他试图强调事情的严重性,同时补充说,为了避免这些频繁发生的冲突,各个医院新修大楼的急诊室都不会和公共出口相通。不过,他也学会了借用商业世界中的客户和服务提供方,来解释患者有时过于激烈的情绪。“就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甲方肯定牛逼点”,这无可厚非。去年,他入职了广东省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我当时很想当医生。”这位不到30岁的年轻医生说,“当时情境下,没做成医生,会觉得是一件失败的事。不当就白学了。”听说医生的地位在降低,还够体面吗?陈旦开在毕业之后没有进入他实习期间工作的医院。他甚至都很少拿起手术刀了,不过依然认为自己是一名医生。他喜欢调侃“我对我爸说,只要你一进了医院,就会被骗”,但相信在大多数人看来,医生依然是个体面的称呼。这种古怪的反差态度通常发生在患者身上,他们很难对面前的看诊医生产生信任,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乐于结交医生,这能在必要的时候帮上忙。张梅胤访谈的一位医学生说,他体会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临床工作中,患者有时是戒备的;但在一场群体相亲活动中,脱离了诊疗场景,他却意识到自己的医生身份很受欢迎——不少人试图与他建立联系和信任,作为未来就医的社会资源。抱怨医生“社会地位不好”的常见论调因此有简单化的倾向,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白袍掩盖了稚嫩,并赋予特权”,也并不是在任何场合都适用的。医生的体面是件复杂的事。陈旦开在学生期间挑选科室时就想明白了这件事。他选了整形科,尽管如今整形科大部分的工作关于美容整形而非矫正,职业成就感会低一些,但相比起来,更重要的是离开公立医院,出来单干更容易。“主要是钱的问题。”这位28岁的医生说,对收入的考量超过了偏离惯常轨道时的紧张。关于医生收入的负面说法挺常见,但大多有些笼统。在2013年另一篇《柳叶刀》上的读者来信 《中国医生有何未来?》中给出的数据“甚至在城市,很多医生每月收入只有5000元人民币”。文章同时称,有80%在二级和三级医院的医生认为,他们超负荷工作,但工资收入却不尽如人意。如果考虑到不同资历的医生在收入上有多悬殊,最好做个划分。丁香园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住院医师每周的工作时长至少在80小时,总住院医师有时会达到120小时。住院医师是指在成为主治医生前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通常需要2-5年,他们拿着每月元不等的薪水,在夜晚补写白天堆积的病历,同时还要挤出时间做研究发论文。在大部分的医院,职称的考评和看病这件事没有直接联系,和发表的研究论文有关。
即便对于年长医生来说,收入也存在不确定性。在确定自己无法进入上海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骨科之后,陈旦开选择了整形科,并准备在3年后离开医院。这些高收入科室有较高的需求,或者需要使用较多的器械。一位曾经考虑过入职医药公司的被采访者说,器械和药材的分成确实存在,分配数额大致是医生拿到20%,器械商30%,最后50%或40%是成本价。这位被访者说,他听闻他所在实习医院的一位矫型科主任一年的收入超过1000万元,但这得看“一些(收入)你愿不愿意收”。一位受访者认为,灰色收入如此常见,是现有制度下对医生的一种非正式补偿机制。但他要求对这个听起来不正义的观点匿名。其余的医学生大多不喜欢谈论这个话题,一方面认为,这在道德上叫人羞愧,另一方面,他们对这个行业“讳莫如深”的薪资体系感到茫然,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不太明朗。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过去,医生的职业因为“实用性”和“稳定性”而受到青睐。吴巧的父母在10年前帮她挑选了上海交通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吴巧来自四川的一个小县城。但吴巧在离开医院时意识到,“每个人都给你哭穷,但不知道大家到底多少钱。就算我以后做主任了,我什么收入水平我也不知道。”她在医药公司的每月收入超过了10000元,比大部分同届的同学都要高。医生的父母总是在禁止孩子学医吗?医疗界的另一个传言说,医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这项的工作,再经历一遍自己糟糕的职场经验。田吉顺听过这个说法,他甚至有点儿听腻了,“很多医生,至少我做医学生的时候,我的老师说,他的孩子要学医,就要打断腿。”田吉顺认为,这就是常见的职场抱怨,不太高明,可如果不够喜欢工作,也会发生在建筑师、教师、会计师和任何职业的身上。但唯独医生父母的劝诫流传甚广。北京协和医学院和清华大学的三位学者撰写了一篇名为《选择学医的动机与社会流动的期待 》的论文,他们调查访谈了中国医学科学院2054名的硕士研究生,发现家庭影响仍是选择学医的重要因素。这些父母相信这个专业的就业前途明朗、收入稳定优质,“家里人看病很方便”,一贯如此。医生们认为自己了解这些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工作高压,竞争激烈,不明朗的收入,随之而来的心理负担,还偶有冲突。但他们未必都会给出同一种职业建议。华西是一名硕士在读的医学生,她和朋友们在私下讨论过这件事,他们根据经验做了区分:“很可能大医院的医生,现在名望也有,大家很尊敬他,他的收入不错,也很体面,就会鼓励子女去当医生,但如果是小医生,工作压力大、收入低,就不太愿意让子女去当医生。”华西的父亲是一名医生,他告诉华西要做好准备,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没有劝我不学”。不过因为赶上了医疗教育改革,华西们还是遇到了一些父辈经验之外的问题:住院医师的额外培训制度。这些政策的制定者称,他们希望通过强制要求医学生延长在医院的培训时间,提高他们的临床行医能力。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后,2016年1月卫计委又推出了《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又有医学院的研究者给《柳叶刀》写去了一封读者来信说,这让中国的年轻医生和医学生感到沮丧,甚至招致反感。“大家当时听说都崩溃了。”华西也属于沮丧反感的那一类,“我们对卫计委都挺不满,因为他们每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她计算了距离进入医学院的时间,所有的培训完成可能需要花掉她15年。她甚至有点儿担心“这样出来后会不会不让我当医生了”。医学的职业路径过去很清晰,但现在,截然相反。“悄无声息的被过渡时期的政策宣布医学命运的死刑,我们不能做政策的牺牲品。”天津医科大学级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撰写的一封请愿书说。尽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吕京宝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只在刚推出的2010年在当时毕业的医学生中产生了“一定的波动”,但接受采访的医学生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依然可能会、或者已经促使他们离开医院。他们中还有人认为,只有医院从这些不断出台的培训政策中真正受益,这帮助他们节约了劳动力成本。那些不做医生的人,都去做医药代表了吗?可以确认的真实消息是,医生和医学生的身份对年轻人来说不如以往那么吸引人了。他们有了更多选择。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的数据,从2005年起,医学生招生人数的增长远远低于大学招生人数的增长。
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开始单独招生,不与这所综合性大学共享生源。医学院希望借此招到更专心医学的年轻人,避免此后因为转专业而流失。不过那一年报考医学院的人数没有达到预期。这同样是一则引发不小骚动的新闻,意味着一些年轻的医学生很可能只是把这门专业当作高考填报志愿时的策略,他们并没有做医生的打算。尽管医学毕业生们认为,无法在可接受的时间内进入理想医院的理想科室、转而放弃医生的职业在当时“是个失败”,但当他们转头寻找新机会时,“最后发现,可能干别的行业更好”。不过关于这件事,很遗憾,人们的印象可能也还停留在十几二十年前。那时候,跨国医药公司推销药品的医药代表岗位是医学毕业生和离职医生的最佳选择。吴巧听说,他们的收入是当时普通医生收入的10倍以上,另一些传言则称,“收入多的可能有30倍的差距”。但医药代表的名声在过去几年蒙羞,收入的差距也在缩小。吴巧在医药公司没有见到一位有临床医学背景的医药代表。吴巧在医药公司的医学部工作,这个部门负责药物上市之后的研究,并和医生沟通研究信息,对医院提供学术支持。吴巧的经验之谈是,离开医院这事儿不能拖。医药公司喜欢有临床背景的,但就和大部分大公司一样,他们更担心年岁渐长后,各种阶段性的人生事件打断工作。“他们当然最喜欢你有六七年的临床经验,然后你还24岁!”陈旦开加入了一个创业团队,负责运营。这个团队类似医生集团,他们邀请公立医院的医生在私人诊所开刀,同时也组建团队受邀去其他医院执业。过去,这属于灰色地带的“飞刀”,但就在上周,一项新公布的政策称,医生可以在多家医疗机构注册,自由执业。这是件大事,陈旦开说。不过其他受访的公立医院年轻医生说,这项政策真正的受益者是公立医院里的年长医生,他们无暇顾及。一位加入复星医疗参与医院投资的前医学生和一位只完成了8年中的5年本科课程的医疗保险新人说,他们最近接到了不少朋友的电话,这些还在医院里的潜在医生都想了解,如果离开医院,有哪些合适的机会。这两位离开医院的前辈正寄希望于政策对民营医院、对商业医疗保险的鼓励。因为准入条件高,去美国做医生和做科研的比例相当低。
田吉顺加入丁香园时,认为医疗和互联网的结合正是个红利期。他补充说,可能十有八九会失败,但这事儿至少能满足年轻人最看重的东西:“我自认为我做的不错,我就希望我能得到我想要的发展,希望有更好的平台,这是一定的。我应该能看到我未来的发展。”但这些选择大多发生在大城市。在浙江西南部的小城市温岭,鲍人辉从医学院毕业之后做了法医,这不属于医生岗位。他同时还负责警员的心理辅导,这是他的兴趣所在。即便在省会城市广州,洪厦也认为自己离医疗行业的新机会远了点,他猜想自己过去的计算机专长兴许能让他参与研发AI看病。不过,他现在是一名泌尿外科的住院医生。(应采访对象要求,吴巧、陈旦开、洪厦、华西为化名。)
本文来源:好奇心日报
责任编辑:王凤枝_NT254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学生转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