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逐相退,诚者天之道也出自哪里?

作品中运用到的《汉语大词典》词汇已以连接方式标示出来。由于是电脑自动分析,词组划分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余在,作以寄子由。子由彭门百馀日,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为戒,以退而之乐为慰云(宋·苏轼)  押尤韵安石在,鬓。难别,缓。,东还,入。困,寄。岁云暮,须,要褐裘。,辄。我醉歌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刘,卧。
词牌名。相传 隋炀帝 开 汴河 时曾制《水调歌》, 唐 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宋 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有《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异名。分类:去年。 南朝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且去岁冬初,国学之老博士耳;今兹首夏,将亚冢司。” 唐
诗:“去岁 荆 南梅似雪,今年 蓟 北雪如梅。” 清 昭梿 :“兹复以去岁有功,且通夷、汉语,授把总。”分类:“ 东武吟行 ”的省称。:“若次其曲引所宜,则《广陵》、《止息》、《东武》、《太山》……更唱迭奏,声若自然。” 李善 注:“ 魏武帝 乐府有《东武吟》, 曹植 有《太山梁甫吟》。 左思 《齐都赋》注曰:‘《东武》、《太山》皆 齐 之土风谣歌,讴吟之曲名也。’”参见“ 东武吟行 ”。乐府 楚 调曲名。一说为 齐 弦歌讴吟之曲名。 东武 , 齐 地名。 晋
陆机 、 南朝
鲍照 、 梁
沈约 等均有拟作。内容多咏叹人生短促,荣华易逝。参阅题解。本年。指说话时的这一年。 晋
《陈情事表》:“臣 密 今年四十有四,祖母 刘 今年九十有六。” 宋
诗:“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明
《文华殿论奏》:“如今年暂行,明年即据为例,非祖宗旧例也。” 周瘦鹃 《花木丛中·梅花时节话梅花》:“今年我家的盆梅,开了花的只有十多盆。”分类:(1).跟随,在一起。:“ 宋中 为中大夫, 贾谊 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从论议。”:“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宋
诗:“相从结茆舍,曝背谈金銮。”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类·狸》:“弟与之相从半年,且赖渠拯恤,义均伉俪,难诬以鬼也。”(2).相交往;相合并。 宋
《岐亭》诗序:“凡余在 黄 四年,三往见 季常 ,而 季常 七来见余,盖相从百馀日也。”卷一:“大凡女孩儿生了,老在家里的理无,我将女儿与你儿子,你儿子留在这里做女婿,两家相从了。”分类:(1).过了中年。:“时亹亹而过中兮,淹蹇留而无成。” 王逸 注:“年已过半。”(2).过半。 宋
诗之一:“清晨谒帝 大明宫 ,拜赐归来夜过中。”(3).超过适当的限度。 元
《江汉堂记》:“人见其不俭不及,不丰过中。” 元
《国子司业滕君墓碣铭》:“刑或过中,必揆以义。”分类:见“ 以否 ”。分类:(1).提前隐退。 唐
诗:“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宋
:“近闻 薛公子 ,早退惊常流。”(2).提早退席或提早离开岗位。 巴金 《在尼斯》:“ 法国 人的晚宴常常继续到午夜甚至更迟,因为我年纪大了,女主人允许我早退。”如:我们这里按规定五点下班,他今天家里有事,请假早退了。分类:(1).海名。所指因时而异。大抵 先秦 时代多指今之 黄海 ; 秦
汉 以后兼指今之 黄海 、 东海 ; 明 以后所指始与今之 东海 相当。今之 东海 海域,北起 长江 口北岸,南以 广东省
南澳岛 至 台湾省 南端一线为界,东至 琉球群岛 。(2).泛指东方的大海。:“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足与语东海之乐。” 汉
《七发》:“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 唐
诗:“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元
《西蜀梦》第四折:“来时节玉蟾出东海,去时节残月下西楼。”第四回:“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 金陵王 。”(3).指我国东方滨海地区。:“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 大公 乎!’” 杨伯峻 注:“为东海诸国之表率者,可能是 姜太公 之国。” 汉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胙太师,以表东海。” 晋
《汉高祖功臣颂》:“灼灼 淮阴 ,灵武冠世……二州肃清,四邦咸举。乃眷北 燕 ,遂表东海。”(4).郡名。 秦 置。 楚
汉 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 郯 (今 山东
郯城 北)。 西汉 辖境相当今 山东
费县 、 临沂 、 江苏
赣榆 以南, 山东
枣庄市 、 江苏
邳县 以东和 江苏
宿迁 、 灌南 以北地区。其后历代屡有设置,辖境及治所亦有变迁。分类:(1).行事;办事。:“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汉 班彪 《北征赋》:“达人从事,有仪则兮。” 宋
《应诏论四事状》:“伏见 熙宁 中,天下以新法从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 章宗 以仆散揆领行省于 南京 ( 开封 ),便宜从事。”(2).参与做(某种事情);致力于(某种事情)。:“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 清
《履园丛话·梦幻·注苏诗》:“告养回籍,从事 苏 诗,罗百氏之说,以证 王 、 施 、 查 三家之讹。” 老舍 《我怎样写〈骆驼祥子〉》:“在学校开课的时候,我便专心教书,等到学校放寒暑假,我才从事写作。”(3).指任职。 唐
《张中丞传后序》:“ 愈 尝从事于 汴
徐 二府,屡道于两州间。”(4).处置;处理。:“﹝ 子胥 ﹞谏曰:‘ 越 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于我。夫其柔服,求济其欲也,不如早从事焉。’”:“敢有趋欢犯法,辄以军法从事。” 晋
:“又诸居职,其犯公法者,以法律从事。”卷二一:“招情相同,即以军法从事,立时枭首。”(5).追随,奉事。 唐
《玄怪录·张佐》:“向慕先生高躅,愿从事左右耳。”《英烈传》第十九回:“﹝ 章溢 ﹞后来长成,便从事 叶公 。”(6).犹周旋。 唐
《鳄鱼文》:“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或来侵略,则整尔行列,与之从事。” 明
《白母传》:“假令母与 翊 之妻不为妇人,在今日得提数万之众,以与 闽 、 越 、 东夷 之寇相从事。” 清
卷七:“遂募丁壮子弟数千,以与匪 苗 从事,来痛击,去修边。”(7).官名。 汉 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坐法失官,归为州从事。” 清
《陈将军二鹤记》:“其从事 刘子 曰:‘……若移其所以养鹤者养士,庶吾军其振乎。’”(8).赤眉农民起义军将领称号。:“乃分万人为一营,凡三十营,营置三老、从事各一人。”:“﹝ 樊崇 等﹞于 郑 北设坛场,祠 城阳景王 ,诸三老、从事皆大会。” 胡三省 注:“赤眉诸帅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分类:(1).秋令蓦地来到。 唐
诗:“横河俱半落,泛露忽惊秋。” 唐
《落叶赋》:“见一叶之已落,感四序之惊秋。”(2).喻迅速凋零衰败。 宋
:“江上行人空自愁,壮年双鬓已惊秋。” 宋
:“绿鬓惊秋半欲黄,官居无处觅林塘。”分类:(1).中等收成的年岁。:“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2).犹隔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郑玄 注:“中,犹閒也。乡遂大夫,閒岁则考。”(3).指四五十岁的年纪。:“ 宋
阳里华子 中年病忘。”:“ 谢安 尝谓 羲之 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 元
孟汉卿 《魔合罗》楔子:“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谌容 《人到中年》:“中年人,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4).犹言中世,中期。:“爰自夐古,是谓元妃;降及中年,乃称王后。”:“缘边诸镇,控摄长远,昔时初置,地广人稀……中年以来,有司乖实,号曰府户,役同厮养。” 清
龚景潮 《平凉新乐府》:“ 平凉 民,耕何田,赋籍沿自 明 中年。”分类:(1).亲戚朋友。:“ 孟尝君 曰:‘ 文 甚不取也。夫所借衣车者,非亲友则兄弟也。夫驰亲友之车,被兄弟之衣, 文 以为不可。’” 唐
诗:“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第四五回:“我两人葬父母,自然该正正经经的告了庙,备祭辞灵,遍请亲友会葬,岂可如此草率!” 秦牧 《艺海拾贝·小羊的刺激》:“古代 长安 ,东面的 灞桥 ,西面的 渭城 ,都是 长安 人送别亲友的时候,盘桓惜别,折柳相赠的地方。”(2).亲密的朋友。:“是时,中尉 条侯
周亚夫 与 梁 相 山都侯
王恬开 见 释之 持议平,乃结为亲友。”(3).亲热友爱。:“ 常 知 方进 之宗让己,内不自得,其后居士大夫之间未尝不称述 方进 ,遂相亲友。”:“ 夏侯尚 字 伯仁 , 渊 从子也。 文帝 与之亲友。” 宋
:“ 曹操 牧 兖州 , 陈留 太守 张邈 与之亲友。”分类: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亦泛指音乐。:“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商君书·画策》:“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 唐
:“ 洛阳 陌上人回首,丝竹飘飖入青天。” 明
诗:“交情生死天来大,丝竹安能写此中!” 叶圣陶 《倪焕之》十:“这时候,前街的锣鼓声和人声一阵阵地沸扬起来,中间碎乱地夹杂着丝竹的吹弹。”分类:离别的愁思。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驴鞭半袅,吟肩双耸,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 清
马銮 《七岁女子》诗:“男儿不遇为文章,幼女离愁托雁行。” 郑振铎 《海燕·离别》:“我想我们的别离至多不过是两年,三年,然而我的心里总有一种离愁堆积着。”分类:(1).一天之间。:“ 伯乐 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一旦杀三卿,寡人不忍益也。” 北魏
郦道元 :“此树尝中枯,逮 晋
永嘉 中,一旦更茂,丰蔚如初。”第四十回:“ 安公子 一旦之间,两桩都得了,可不算得个意外的荣华、飞来的富贵吗?”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七:“ 俄国 的资产阶级,在 哈尔滨 盘据着 中东路 的要津,已经根深蒂固,如今一旦动摇,他们就起恐慌。”(2).有朝一日。:“今媪尊 长安君 之位……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 何以自托于 赵 ?” 汉
王充 :“一旦在位,鲜冠利剑;一岁典职,田宅并兼。”卷二七:“如人寻一个物事不见,终岁勤动,一旦忽然撞着,遂至惊骇。” 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分类:原指成就了功业,才有名声。后指功绩和名声都已取得。:“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唐
:“ 范子 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 明 姚茂良 《精忠记·饯别》:“敢效劬劳,不辱君命,谈笑功成名遂。” 鲁迅 《二心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是因为出了一本或二本书,有了一点小名或大名,得到了教授或别的什么位置,功成名遂,不必再写诗写小说了,所以永远不见了。”亦作“ 功成名就 ”。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二折:“你则说做官的功成名就,我则说出家的延年益寿。”(1).遵循;模仿。 晋
:“其有才思者之为之也,犹善于依因机会,准拟体例,引古喻今,言微理举,雅而可笑,中而不伤。”:“有司奏太子婚,纳徵用玉璧虎皮,未详何所准拟。” 宋
:“斑斑犹在 杲卿 发,离离未落 张巡 齿,爱惜微躯欲安用,有臣如此难准拟。”(2).希望;料想。 唐
:“从君种杨柳,夹水意如何?准拟三年后,青丝拂绿波。” 唐
诗:“白发宫娃不解悲,满头犹自插花枝;曾缘玉貌君王宠,准拟人看似旧时。” 宋
词:“朝朝准拟清明近,料燕翎、须寄银笺。” 清
《蝶恋花》词:“准拟春来消寂寞。愁风愁雨,翻把春担搁。”(3).准备;打算。 唐
诗:“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 金
《白屋》诗:“明年准拟 莱芜 住,寄谢东邻 范史云 。” 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奴家准拟今日抄化几文钱钞,就此追荐公婆。谁知撞着这两个风子,搅闹了一场。” 林学衡 《寓言》诗之一:“吟成准拟凌风去,一叶飘然向十洲。”(4).准定;一定。 宋
词:“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 岳阳楼 上。” 明
《绣襦记·正学求君》:“嘉言敢忘,喜青云有路终须上,凤凰雏准拟朝阳。”(1).料想;打算;希望。 唐
诗之二:“不准拟身年六十,游春犹自有心情。”《敦煌曲子词·送征衣》:“今世共你如鱼水,是前世因缘,两情准拟过千年。” 宋
诗:“闻有名花即谩栽,殷勤准拟故人来。” 清 陈维嵩 词:“准拟东风来岁好,屏当春衫细马,看士女鞦韆笑打。”(2).准备;安排。 唐
:“缝缀难成裁破易,何况曲针不能伸巧指,欲学裁缝须准拟。”《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太子国中第二贵,出入百司须准拟,因何从骑不过十,耸辔途程来至此?”(3).旧时公文用语。谓批准下级的拟议。《元典章·朝纲·省部减繁格例》:“如已断(案)公当,别无枉屈,准拟施行。”分类:海路,海上航道。:“时东土多赋役,百姓乃从海道入 广州 。”:“ 大历 初,授仓部郎中,充吊祭册立 新罗 使,海道风涛,舟几坏。”《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前日由海道到 崇明县 。”分类:支撑病体。亦指带病工作或行动。:“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 唐
诗:“今春扶病移沧海,几度承恩对白光。”:“扶病驰万里,惫甚。”第一○八回:“ 凤姐 也不敢推辞,在 贾母 前扶病承欢。”分类:(1).古城名。 东晋 置,为 扬州 刺史治所。故址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 晋
谢安 死后, 羊昙 醉至 西州 门,恸哭而去,即此处。事见。后遂用为典实。 唐
诗:“ 西州 城外花千树,尽是 羊昙 醉后春。” 宋
诗:“何事 羊公子 ,不肯过 西州 。” 宋
词:“短梦依然 江 表,老泪洒 西州 。”参见“ 西州路 ”。(2).指 陕西 地区。:“昔者 秦穆公 一胜于 韩原 而霸西州, 晋文公 一胜于 城濮 而定天下。”:“ 张凉州 一时名士,威著西州。” 清
《赠荆州守袁大韫玉》诗:“西州士女 章台 柳,南国江山玉树花。”(3).指 巴
蜀 地区。:“ 范 父遭丧乱,客死于 蜀汉 , 范 遂流寓西州。” 汉
《四子讲德论》:“求贤索友,历于西州。” 晋 常璩 :“其圭璋瑚琏之器,则 陈伯台 、 李季子 、 申伯 之徒,文秀炜晔,其州牧郡守冠盖相继,于西州为盛,盖济济焉。” 明
诗:“我从前月来西州, 锦官城 外十日留。”(4). 唐
贞观 十四年(公元640年)灭 曲氏
高昌 ,以其地置 西州 ,辖境相当今 吐鲁番盆地 一带,为东西交通要冲。分类:平素的意愿。:“关内侯 王祥 履仁秉义,雅志淳固。” 宋
词:“约他年,东还海道,愿 谢公 雅志莫相违。” 明
《咏隐逸》之一:“ 子平 谢累辟,雅志在隐居。” 沈昌直 《〈柳溪竹枝词〉序》:“独是予也不才, 分湖 故事,雅志搜罗。顾以年年奔走,百无一成。”分类:(1).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生则有轩冕、服位、谷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椁、绞衾、圹垄之度。” 晋
:“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 唐
《昭夷子赵氏碑》:“故蓬居穷巷,轩冕结辙。” 清
《默觚下·治篇十四》:“酬酢化尊卑,尊卑化轩冕,轩冕化宫室,宫室化城郭。”(2).借指官位爵禄。:“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唐 诗:“田园三亩绿,轩冕一铢轻。” 宋
《能改斋漫录·记文》:“轩冕失之,有时而复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 明
诗:“本同江海人,俱为轩冕误。” 清
《与顾梁汾书》:“恒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3).指国君或显贵者。:“故轩冕立于朝,爵禄不随,臣不为忠。”:“临雍泮以恢儒,疏轩冕以崇贤。” 唐
诗:“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当 嘉靖 时, 王
李 倡七子社, 谢榛 以布衣被摈。 渭 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4).指为官。 清
《汤御史传》:“然性素高介,当官则死其职,过即澹然无轩冕情。”分类:(1).到死还感到悔恨。:“闻陛下即位 河 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晋
《文赋》:“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2).谓事情已过去但还留下的悔恨。 郭沫若 《黑猫》一:“提婚已经是二三月间的事了,母亲说着都好像还有遗恨。”分类: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三国
《为郑冲劝晋王笺》:“然后临沧洲而谢 支伯 ,登 箕山 以揖 许由 。” 南朝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唐
诗:“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 清
诗:“涵空一白十万顷,净洗素练悬沧洲。”分类:过早盘算。:“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 清
《避乱》诗之三:“繇来嗤早计,此日尽狂走。” 聂绀弩 《关于知识分子》:“这些条件没有了解,就断定他靠不靠得住,未免太早计了。”分类:家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唐
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冰心 《晚晴集·我的故乡》:“我生于一九○○年十月五日(农历庚子年闰八月十二日),七个月后,我就离开了故乡-- 福建
福州 。”分类:(1).回去。 晋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唐
诗:“醉罢欲归去,花枝宿鸟喧。”《水浒传》第三二回:“﹝ 宋江 ﹞先发付兄弟 宋清 归去。”(2).谓死亡。 清
《语窦》:“嘲人死曰归去。”分类: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师之所为, 郑 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今吾诸营楼橹千里,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 唐
诗:“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分类:(1).优美之处。“ 孙兴公 作《天台赋》” 南朝
刘孝标 注:“‘ 赤城 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而界道。’此赋之佳处。” 宋
周密 《题〈保母帖〉》诗:“佳处将无同,閟妙未易语。” 鲁迅 《呐喊·故乡》:“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2).谓胜境。 唐
诗:“回帆觊赏延,佳处领其要。” 唐
诗:“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 宋
诗:“ 武兴 山水郡,左右有佳处。” 明
《茅处士妻李孺人合葬墓志铭》:“尝欲邀诸诗客相与入 天台
雁宕 ,访 赤城 佳处以为快。”分类:停留;逗留。 汉 王充 :“贤儒迟留,皆有状故。” 唐
《别知赋》:“倚郭郛而掩涕,空尽日以迟留。” 宋
《过冀州闻介甫送虏使当相遇继得移文又以诗见寄次韵和答》:“闻报故人当迟留,便临近馆为邂逅。” 清
:“仆终疑其伪,阴与主人谋,迟留不进,相失,遂杳。”分类:(1).当时或当代的君主。 汉
《四愁诗》序:“﹝ 屈原 ﹞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 宋
《勉强行道大有功》:“夫渊源正大之理,不于事物而达之,则 孔
孟 之学真迂阔矣,非时君不用之罪也。” 明 张纶 《林泉随笔》:“ 苏 氏此说虽主为时君用人而言,非正为此书而发。”(2).龟的别名。 晋
:“称时君者,龟也。”分类:(1).忘却忧愁。:“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晋
卷十一:“夫酒忘忧,故能消之也。” 唐 张说 诗:“见花便独笑,见草即忘忧。”(2).萱草的别名。 唐
诗:“忘忧谁见赏,空此北堂中。” 宋
《云麓漫钞》卷四:“《本草经》云:萱,一名忘忧。” 元 钱抱素 词:“书带生香,忘忧弄色,四窗虚悄。” 清
《小园记》:“因买瓦盆百馀,以植草花:水仙、艾人……忘忧、含笑。”分类:(1).担任官职期满为一任。 宋
:“士人历官一任,得外无官谤,中无所愧于心。”:“ 乾清 二年六月戊戌,诏:改官人实历知县一任,方许关升,著为定式。”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一折:“幼习儒业,颇看诗书,受十年苦苦孜孜,博一任欢欢喜喜,小生今上朝取应去。”(2).听凭。 唐
诗:“雪暗还须浴,风生一任飘。” 仇兆鳌 注引 罗大经 云:“虽风雪凌厉,亦不暇顾。” 元
《度柳翠》第一折:“一任你漫天飞柳絮;尽着你满地落风尘。”第十回:“他早已猜透 十三妹 要把他两家合成一家、一举三得的用意,所以一任 十三妹 调度,更不过问。” 鲁迅 《书信集·致李霁野》:“这种东西,我本无用,她也无用,一任 罗太太 抛入字纸篓去罢!”分类:(1).指潜蓄而不著于外的德性。:“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孔 传:“玄谓幽潜,潜行道德。”:“伏惟陛下,玄德通于神明,圣姿合于两仪。” 李周翰 注:“玄德谓潜行道德也。” 明
《玉合记·宸游》:“陛下玄德格天,圣母徽仪应地。”(2).指自然无为的德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王弼 注:“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圣人体道成性,清虚自守,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故能不劳聪明而人自化,不假修营而功自成。其玄德深远,言象不测。”(3).天德。:“礼乐成,灵将归,托玄德,长无衰。” 颜师古 注:“言托恃天德,冀获长生,无衰竭也。”:“清风协于玄德,淳化通于自然。” 薛综 注:“言帝如此清惠之风同于天德。”分类:(1).面对面;相向。《仪礼·士昏礼》:“妇乘以几,从者二人,坐持几相对。”:“父子男女相对踞蹲。” 唐
诗:“寒夜灯前赖酒壶,与君相对兴犹孤。” 宋
词:“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 茅盾 《色盲》五:“不敢冒昧,不好意思冒昧:这是他和可爱的女子相对时常常感得的本能上的拘束。”(2).相符;相称。 唐
诗:“服章岂不好?不与德相对。”第三二回:“况且他活的时候儿也穿过我的旧衣裳,身量也相对。”(3).两相对应或对立。“其在 周 , 程伯休甫 其后也” 唐
司马贞 索隐:“今总称 伯林甫 是 重
黎 之后者,凡言地则举天,称 黎 则兼 重 ,自是相对之文。” 宋
《正蒙·太和》:“反者,屈伸聚散相对之谓。” 丁玲 《母亲》三:“无论什么事,她们都有两个相对的意见。”(4).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或变化(跟“绝对”相对)。 宋
:“以变化相对言之,既能变而为大毒,岂不能变而为大善?既能变而杀人,则宜有能生人之理。”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平衡,矛盾,斗争,发展,是绝对的,而平衡,静止,是相对的。所谓相对,就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徐迟 《向着二十一世纪》:“它们虽是相对的纪元,却通向绝对的未来。”(5).比较的。 田汉 《回春之曲》第一幕:“那时候是世界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候嘛。”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六:“特别是孩子剧团,在他的指导之下加强了内部学习,而在巡回工作中也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分类:高层的住宅大楼或办公大楼分类:易经智慧:知进知退方能功成身就,如何隐退才是明智之举?
遁卦是第三十三卦,在恒卦之后。《序卦传》说:“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万事万物不可能永远占据某个位置,有进必有退,有退必有进,这是符合天道自然的,这一句说的是前面的恒卦,恒卦为“永恒”之意,而万事万物不可能永恒,所以恒卦之后是遁卦。遁卦的意思是什么呢?《广雅·释诂》解释“遁”有三个含义:一是“去也”,就是离开;二是“蔽也”,就是隐蔽;三是“退也”,就是隐退。遁卦主要是讲隐退,这个隐退并非宣扬无原则地消极避世、逃世,而是说当事物发展受到阻碍必须退避时,就要隐遁,然后等待东山再起。
遁卦卦象为“天山遁”,上面是天,下面是山;从六根爻来看,遁卦下面两根阴爻,上面四根阳爻,是十二消息卦之一。十二消息卦从纯阳的乾卦之后,开始从下往上阳爻变为阴爻,变化后第一根爻为阴爻的卦是姤卦,第一根和第二根爻均为阴爻的卦就是遁卦,遁卦在十二消息卦里代表阴历六月,是阴气逐渐上升到第二位,它讲的是急流勇退、功成身退的大智慧,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成功之后归隐,是符合天道的,这就是遁卦的智慧。
我们先看卦辞:
遁,亨,小利贞。
遁卦,亨通,柔小的人会有利。
《彖传》解释:
彖曰:遁亨,遁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
“遁亨,遁而亨也”:只有隐退才能亨通;“刚当位而应”:“当位”,九五刚爻又中又正;“而应”,九五爻与六二爻一刚一柔,一阴一阳,相呼应,所以说“与时行也”:与时俱进。“小利贞”:柔小的更有利于守持正道;“浸而长也”:阴气渐渐往上长;“遁之时义大矣哉”:遁卦这个时位的意义非常伟大。《彖传》对九五刚爻大加赞赏,九五至尊居于最高位,反而需要隐退,这一点确实很难做到,一般而言,大部分人成功后会越来越膨胀,不知道要隐退,所以就会有潜在的危机,而这里的九五爻还知道隐退,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
当年曾国藩的湘军打下了天京(今天的南京),打败了太平天国。朝廷对其功劳予以重赏,赐封他侯爵,赐封曾国荃(曾国藩九弟)伯爵。曾国荃不服气说:“大哥,我出生入死打败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战功显赫,我也应该如你一样被封为侯爵,你能不能到朝廷帮我说说。”曾国藩说:“九弟,你现在要赶快归隐,要隐遁。” 曾国荃不以为然,曾国藩说:“你连续多年出生入死,身体抱恙,需要告老还乡去养伤。”曾国荃说:“我身体没伤,还能继续战斗。”曾国藩又说道:“有人构陷湘军才是朝廷的心腹之患,现在朝廷已经盯上我们湘军了,准备拿我们开刀,所以要赶快归隐。”
经过曾国藩多次劝说,曾国荃也意识到其中危机,决定归隐。归隐时,曾国藩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千秋万代都已经消失了,历代英雄豪杰已经大浪淘沙了,多少战友都已经战死了,我能留下来是值得庆幸的,所以百战归来还要再归隐读书,这就是一种遁卦的智慧。
《象传》解释:
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天下有山,遁”:天下面有山,构成了遁卦之象,山在天下已经开始隐遁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卦象:天在上面、在外面,而山在下面、在里面,天逐渐向上向外隐退,而山则逐渐向下向内引退,这样天越来越高,山越来越矮。“天”代表已经达到了最高位置,还要隐退,它不是从低位上无所作为地隐遁;“山”也是如此,已经达到高位了再隐遁,而不是本来作为一堆烂泥去隐遁,所以真正的隐遁是要先有成就的,是功成身退。
“君子以远小人”:君子要按照这个卦象远离小人,“君子”指“天”,“小人”指“山”。山的下面是两根阴爻,阴爻为小人,阳爻为大人、君子,遁卦实际上是小人往上长,而君子却隐退了,所以此时要有担忧,君子要“远小人”,“远”应读为去声,是动词。“不恶而严”:“不恶”即不厌恶,指不表露厌恶之情,但要很威严,使小人有敬畏感。
下面我们来看六条爻辞:
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
“初六,遁尾”:初六是隐遁尾巴,很危险,不要有什么举动,不要再前进。《易传》中常用尾巴来做比喻,如履卦的“虎尾”、既济卦和未济卦的“狐尾”,这里的“尾”指狗尾巴,因为遁卦的下卦是艮卦,艮为狗。这里的“尾巴”两方面含义:
正面来说,“尾巴”指人的名声、成就、财富,此时要归隐、抛弃财富非常困难,所以像历史上陶朱公范蠡那样的人很少,范蠡成功后,果断把名声、地位,甚至财富全部抛弃,游走江湖,最后反而成了大富商。
反面来说,“尾巴”指人的陋习,要改变陋习也是非常困难的。如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他本人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但明朝已经从根上坏了,一切举措只是“治标不治本”,眼看着太祖打下的江山就要完了却回天乏术,最终崇祯结局凄凉,说自己“无颜见先皇于地下”。后来有个成语叫尾大不掉:尾巴太大,调转不灵,再想改变已经很难了,所以“遁尾”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西游记》中孙悟空为逃避二郎神的追杀,将自己变成一座小庙,但猴尾巴没法处理,只好将其变为旗杆竖在庙后,结果还是被二郎神识破了,因为尾巴在后,而一般旗杆都在庙前,可见无论是虚幻小说还是现实生活,尾巴都是很麻烦的,想割掉也不容易。所以初六爻要我们想办法将“尾巴”隐遁,也就是要改掉陋习,同时将名声、财富等束缚自己的东西隐退掉,这样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反之则有灾祸。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把用黄牛皮做成的皮革捆绑起来,就没人能解脱掉,“说”通“脱”。比喻到了六二的时位,隐遁变得更加艰难,所以要下定决心,用强有力的手段,好比用黄牛皮做成的皮革把自己捆起来去隐退,不让自己挣脱掉。
《象传》解释:
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
比喻要坚固自己隐退的意志和决心,不受任何事物的干扰。用黄牛皮是因为黄色为中土的颜色,而六二爻就是居于中位的。
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爻辞从两方面说明在九三这个时空点隐退会发生的事情:首先“系遁,有疾厉”:如果有牵挂地隐退,就会有疾患、危险。因为九三爻是下卦到头了,已经有了名声、财富、地位等,要无牵挂地隐退是很困难的,但是爻辞告诉我们,不这样做就会有危险。然后“畜臣妾,吉”:蓄养仆人、小妾,是吉利的。这是指无牵无挂、彻底地隐退,把原来的事业、名声、财富等彻底抛开,不要有所留恋,回归家庭,去养老婆孩子,就吉利,学会舍弃才是唯一的选择。
《象传》解释:
象曰:系遁之厉,有疾惫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系遁之厉,有疾惫也”:有牵挂地隐遁是有疾病而且疲惫的;“畜臣妾吉”:“臣”指家臣,就是家里的仆人,回家蓄养仆人,供养老婆孩子是吉利的;“不可大事也”:不要再想着大的事业,彻底隐退是最好的选择。
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好”指心情好,喜悦地去隐退,对君子来说是吉的,对小人来说是不吉的。因为君子能审时度势,知道进退的时机,所以君子是内心喜悦地归隐;而小人拥有财富、地位、名誉等之后,他无法做到高高兴兴地隐退,小人做事只知进不知退,即使形势逼迫他隐退,他也是内心不情愿地隐退。
九五,嘉遁,贞吉。
九五又中又正,且居于尊位,能做到在美好之时隐遁,守持正道,是吉利的。
《象传》解释:
象曰:嘉遁贞吉,以正志也。
九五爻在美好时刻隐退的志向,刚好符合九五爻的中正之道,这样就能达到人生的美好境界。当然这对于常人而言难以做到,但九五之人可以做到。
上九,肥遁,无不利。
“肥”通“飞”,飞快地隐遁,没有什么不吉利的。
《象传》解释:
象曰:肥遁无不利,无所疑也。
上九爻多凶,而这里却吉,因为上九爻没有任何迟疑,飞快地去隐退了,叫“趋吉避凶”。
大家都听过“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讲的是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担心老将谋反,于是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老将。酒过三巡后,宋太祖举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杯,然后说:“没有诸位的辅佐,朕根本坐不上皇位。但你们不知道,做皇帝还不如做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这一年来,朕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石守信人等听后忙问其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吗,皇帝这个位置谁不眼红呀?”石守信等人听后连忙下跪表忠心说:“现在天下一统,谁敢对陛下三心二意?”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大臣,我还信不过吗?只怕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石守信等人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请求圣主给条生路。于是,宋太祖隐晦地说明了自己的意思。第二天,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上书称病,要求解甲归田,宋太祖欣然同意,收回兵权,并赏赐他们大笔财富,打发他们到地方做闲职了,如果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没有立即隐退,肯定会大祸临头。开国元勋功高盖主是开国帝王最大的难题,一幕幕“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历史惨剧不断上演,所以一定要懂得“肥遁”的道理。
我们来总结一下遁卦:遁卦讲的是隐退之道,在最得意美好、功成名就之时隐退,需要勇气与智慧。欧阳修解释遁卦说“遁者,见之先也”,隐遁是表现的开始,只有隐退了才能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后退是为了前进;程颐解释本卦时说“君子退藏以伸其道”,君子隐退是为了弘扬正道。所以隐退是一种策略,遁卦的隐退不是无原则地消极避世,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者 天之道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