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内隆起性病变,子宫内膜息肉的危害样变是什么病

宫腔镜观察所见
我的图书馆
宫腔镜观察所见
<font color=#.宫腔内图像可分为以下11种。&&& (1)子宫内膜:月经期,增生期,分泌期,内膜发育不全,内膜增生。(2)宫腔内隆起(图7—2):息肉,内膜肥厚,息肉状,乳头状,结节状,半球形,球形。(3)子宫内膜腺管开口(图7—3):点状,轮状,管状。&&& (4)表面:平滑,粗糙,凹凸不平。&&& (5)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6)颜色:白色,灰白色,黄白色,褐色,淡红色,红色。& (7)质地:硬,软,脆弱。& (8)坏死:点状,斑状,片状。& (9)正常血管或良性血管(图7—4): 可分为毛细血管网,细血管,树枝状血管,压平状血管等。正常内膜常可见到毛细血管网,有时也可见到细血管,其他形状如柳枝的树枝状血管也属于良性血管。粘膜下肌瘤则可见到压平状的宽幅血管。(10)异型血管(图7—5): 主要是血管扩张及走向不规则。后者指血管呈现部分狭窄,走行断续或中断,突然弯曲,蛇行或闪电形盘曲等等。以上所见加上血管怒张常见于恶性肿瘤。此外,乳头状子宫内膜癌的最大特征是在其乳头状突起中可透见中心血管。&&&& (11)输卵管开口(图7—6)。&&& 2.正常子宫内膜&&& (1)性成熟期子宫内膜:因月经周期变化可分为月经期,增生期及分泌期3种。月经的第4日就有约1mm的淡红色内膜覆盖宫腔。增生中期内膜渐变为鲜红色,腺管开口分布均匀,使内膜呈草莓样。到增生后期内膜肥厚达4~5mm,凹凸不平。分泌中期(图7—7)内膜肥厚,水肿,呈现息肉状突起,呈淡红黄色,半透明,可透见上皮下血管,腺管开口模糊。到分泌后期内膜可肥厚到7~8mm,起伏不平,呈白色或黄白色,透明,白色点状的腺管开口不明显。月经开始前的内膜更显水肿,肥厚,乳白色,上皮下可见瘀血斑。&&& (2)绝经期萎缩内膜:内膜变薄,平滑,黄白色,不透明,常可见到瘀血斑。&&& <font color=#.粘膜下肌瘤(图7—8)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白色平滑,且有光泽,可见到较粗的树枝状血管或走行规则的血管网。其表面的内膜肥厚时,常难以与子宫内膜息肉相鉴别,此时如将宫腔镜前端刺人肌瘤内,可见其后面白色的肌瘤结节。注意观察肌瘤根蒂部的粗细及肌瘤向宫腔内突出程度。&&& <font color=#.宫腔粘连(图7—9)& 宫腔内前后粘连在一起的组织,一般在宫腔的中央或边缘部较多。可分内膜性粘连、纤维肌性粘连和结缔组织性粘连3种。内膜性粘连的表面与周围的子宫 内膜外观相似,用宫腔镜容易分离开。纤维肌性粘连呈淡红色或黄白色,呈网格或壁架状,有子宫内膜覆盖,因此表面光滑,质地坚韧,不易分离,且容易发生子宫穿孔。结缔组织性粘连是一种瘢痕组织,表面呈灰白色,无子宫内膜覆盖,较粗糙。如位于宫腔中央,常需与子宫纵隔鉴别。宫腔广泛的粘连宫腔镜无法做出全面判断,常需要子宫输卵管造影辅助。&&& <font color=#.宫腔内解剖结构和形态异常包括双子宫、单角子宫、双角子宫、鞍状子宫、纵隔子宫、幼稚子宫、T型子宫等畸形。子宫纵隔(图7—10)由纵隔的长度可分为达到子宫颈外口的完全纵隔和未达到子宫颈外口的不完全纵隔两种。不完全纵隔宫腔镜检查时可在子宫腔的中央见到纵隔壁及2个长圆筒状对称的子宫腔,而且这两个子宫腔都以输卵管开口为顶点。纵隔长度是以两侧输卵管开口的连结线为底线,测定纵隔的突出部分,长度在1.5 cm以内时称为弓状子宫。长度在1.5cm以上才称作纵隔子宫。完全纵隔在子宫颈内口上方,纵隔较薄处,发生左右宫腔交通,宫腔镜下好像不完全纵隔,但可发现宫颈管的纵隔。&&& <font color=#.宫腔内异物有IuD,(图7—11)、断裂的宫颈扩张棒、剖宫产时遗留的丝线或残留的胎骨、胚物等。按各种异物的外观特征,一般不难诊断。偶有因异物过小,宫腔内出血、粘液、内膜碎片或某些病灶的掩盖而发生误诊或漏诊者。
&&& <font color=#.子宫内膜息肉(图7—12)& 是从子宫内膜表面突出的良性结节,由内膜,腺体及其间质组成、一般含有一些纤维性组织。外表呈现细长的圆锥形或卵圆形,表面平滑,表面上常有血管,可为单发或多发,有大有小,大的可脱出于宫口外,小的小到显微镜才可见到,有时呈现球形,需与粘膜下肌瘤相鉴别。子宫内膜息肉的腺体可呈现非活动性,有时也可呈现增生性或分泌性。另外也可见到种种的化生或增生变化。有时从子宫内膜息肉可发生癌或其他种类的恶性肿瘤。据Kuman报道,子宫内膜息肉可分为增生型、萎缩型、功能型、子宫内膜与颈管混合型、腺肌瘤型、异型息肉样腺肌瘤型等6种。高岛英世分为以下4种,临床较实用。
&&& <font color=#)增生型息肉:多见于40~50岁的患者。息肉的腺体增生较多,表面平滑,无异型血管,可见散在的腺管开口。对孕激素无反应,其前端常发红、出血。&&& <font color=#)功能型息肉:内膜腺体呈现与月经周期相同的变化,因此颜色及状态与周围的内膜相同,在增生期内膜呈淡红色或灰白色,可见到多数的腺管开口,分泌期则呈水肿状,颜色变成淡黄色或灰白色,腺管开口不清楚,可透见皮下血管。&&& <font color=#)萎缩型息肉:绝经以后增生型或功能型息肉退化,与周围的内膜呈现相似变化。组织学上的特征是腺上皮萎缩,腺管扩张,间质纤维化。宫腔镜可见到淡红白色,无表面的息肉,血管扩张不明显,但有时也可见到散在分布的半透明小囊泡及呈树枝状的扩张血管。&&& (4)腺瘤型息肉:表面是子宫内膜、内部则是肌纤维的团块同子宫内膜混在一起,是子宫内膜异位的一种。外表与粘膜下肌瘤相同,常需作病理切片才能鉴别诊断。&&& <font color=#.子宫内膜增生(图7—13)& 指无异型细胞的子宫内膜腺体过度增生,腺体增生有时为局限性,有时为弥漫性。可分为以下两种。 &&& <font color=#)单纯型子宫内膜增生:相当于旧分类的囊腺型子宫内膜增生、通常有腺体扩张及内膜间质的增生而呈现轻度的不规则形态。在宫腔镜上可见到多发性小的息肉或单发性比较大的息肉,也可呈现台状的隆起。表面平滑不透明,有时可见到小圆形透亮的囊泡,呈现从赤红到灰白的种种颜色,表面的血管较细小,走行规则。&&& <font color=#)复合型子宫内膜增生:相当于旧分类的腺瘤型子宫内膜增生,有明显的腺体增生,腺管的极性消失,排列不规则。外观呈现黄白色或红色不透明的息肉状或台状突起,表面可见到异型血管及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腺管开口。&&& <font color=#.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指包含有异型细胞的子宫内膜腺体过度增生。在宫腔镜下可见到息肉状或苔状的突起,表面不透明、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异型血管。单纯宫腔镜检查常以难与子宫内膜癌作鉴别诊断。&&& (1)单纯型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尚存有正常子宫内膜腺体的形态。&&& (2)复合型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内膜腺体呈现复杂的形态,丧失极性,常需要与高分化腺癌相鉴别。&&& <font color=#.子宫内膜癌依病变形态和范围可分为局限型及弥漫型(图7—14)。从发育的方向可分内向型和外向型,外向型的病变向宫腔内发展,发生率较高,常有特殊的外形,多可在宫腔镜下作出诊断,但是内生型的诊断就比较困难。基本的宫腔镜下所见有乳头状隆起,结节状隆起及息肉状隆起3种,3种病变可单独出现,也可以混合形态出现。当病变发展时癌灶可由局限型蔓延成弥漫型,且可发生广泛的坏死、发炎及溃疡,可借以推测肌层浸润的深度。& (1)宫腔镜所见& 结节性隆起(图7—15):最常见、外观呈凸凹不平的结节状隆起,呈不透明的黄白色或灰白色,表面血管怒张呈不规则的蛇行,常可见到白色点状或小斑状坏死。&&& 乳头状隆起(图7一16):由拥有中心血管的半透明绒毛状突起群构成,绒毛状突起有长有短,是高分化腺癌的特殊所见,常伴有白色点状坏死。息肉状隆起:有大,有小(图7—17),呈卵圆形或球形隆起,基底部有细也有粗,表面看不到血管或偶见扩张不整的血管。&&& 坏死及溃疡:呈白点状或斑状的坏死组织。反复的发炎、化脓及坏死时造成不整洁、粗糙的溃疡状外观。& 宫颈管内浸润:侵犯宫颈的癌组织与宫腔内的癌灶有连续关系时可判定是癌的浸润,属子宫内膜癌Ⅱ期。如宫颈管内的病变为单发就较难判定。此外,常有内膜癌组织从宫腔内垂到宫颈管内,此病变并非浸润,必须加以区别。&&& <font color=#)宫腔镜诊断要点:有以下所见时可能为内膜癌,一定要作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①具有中心血管的半透明绒毛状突起群,很可能是高分化内膜腺癌;②有异型血管,特别是不整的扩张血管;③结节状隆起或息肉隆起,质地脆弱;④有白点状或斑状的坏死组织。&&& <font color=#)宫腔镜检查时的注意事项:作宫腔镜检查是否会引起癌的腹膜腔转移,一直是宫腔镜丢师所担心的问题。日本曾作过大规模的调查,结论是宫腔镜检查与5年生存率无关。但即使是这样,作宫腔镜时也必须尽量降低膨宫压力,且尽量避免加压。此外,有时为了取得大量标本作病理切片检查而用电切镜取材,但在高压灌流液下癌细胞有经血管造成肺转移的可能,故有人认为应视为绝对禁忌。&&& <font color=#)宫腔镜检查的实用性:①从隆起的特殊外观有时可镜下判定是内膜癌;②有些病变可准测其病理组织类型或组织分化程度;③确定病变的位置而作直视下活检,即使是微小病变也可正确诊断,避免盲目诊刮;④判断宫颈管内有无癌浸润,为子宫内膜癌分期。&&<font color=#.宫腔炎症& <font color=#)慢性非特异性子宫内膜炎: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内膜充血呈绛红或火红色,上皮下血管网密集增多,表面有轻微皱褶。异物、癌症等宫内病变周围的子宫内膜多伴有慢性炎症,呈现充血、水肿、渗出、甚至坏死。&&& <font color=#)子宫积脓:子宫腔表面覆盖一层稠厚、棕黄或黄绿色的脓痂,洗去后可显露其下方表面粗糙、颗粒状暗红或棕红色发炎的内膜,常合并其他子宫内器质性病变,例如子宫内膜癌。&&& (3)子宫内膜结核:宫腔狭窄,不规则,腔内充满黄白色或灰黄色杂乱、质脆的息肉状赘生物,双侧子宫角被封闭。晚期病例宫腔严重变形、粘连、瘢痕组织坚硬,难以扩张和分离。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妇产快报】子宫内膜息肉超声诊断大全
子宫内膜息肉是由于子宫内膜腺体和纤维间质局限性增生隆起而形成的一种带蒂的瘤样病变,它不是真正的肿瘤,以40-50岁妇女多见。子宫内膜息肉是由于宫内膜增生过盛构成,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很常见的类型的局限性的内膜肿物,突出于子宫腔内、光滑、肉样硬度,蒂长短不一,长者可突出于宫颈口外,有的蒂较短。凡借细长的蒂附着于子宫腔内壁的肿块,临床上都可称为子宫息肉。因此,在宫腔内的息肉样肿块,可能是有蒂的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瘤样息肉和恶性息肉(癌或肉瘤)。较小的息肉一般无临床症状。有的露出宫颈外的息肉在房事后流血就诊被发现。对蒂较长者可在宫腔镜直视下用激光手术切除,对同时发现的较小的息肉一并处理。子宫息肉是腔内镜下激光手术的最佳适应证。
子宫内膜息肉为炎性子宫内膜局部血管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息肉状赘生物突入宫腔内所致,息肉大小数目不一,多位于宫体部,借助细长蒂附着于子宫腔内壁,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和经量增多。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腺体和纤维间质局限性增生隆起而形成的一种带蒂的瘤样病变,它不是真正的肿瘤。近几年兴起的阴道超声是诊断内膜息肉的无创、简捷有效的检查方法。
行经阴道超声检查时,一般于月经干净后3-7d进行,发现病变后临床行宫腔镜检查或手术治疗,并取样送病理检查。
息肉形成的原因,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多数学者认为,息肉来自未成熟的子宫内膜,尤其是基底部内膜。
引起子宫息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慢性子宫内膜炎或子宫肌炎。
(2)宫腔异物如宫内节育器,异物存留。
(3)特异性感染如结核、阿米巴和血吸虫病等。
(4)胎盘残留并发感染。
子宫息肉引起不孕的机制如下:
(1)息肉充塞宫腔,妨碍精子和孕卵存留和着床。
(2)息肉合并感染,改变宫腔内环境,不利于精子和孕卵的成活。
(3)息肉妨碍胎盘植入和胚胎发育。
(4)合并输卵管或卵巢炎,可引起梗阻性或无排卵性不孕。
大体观察,最常见的类型是局限性的内膜肿物突出于子宫腔内,单个或多发,灰红色,有光泽,一般体积较小,平均直径在0.5-2cm之间。小的仅有1-2mm直径,大而多发者可充满宫腔。蒂粗细、长短不一,长者可突出于子宫颈口外。有的蒂较短,呈弥漫型生长。息肉表面常有出血坏死,亦可合并感染,如蒂扭转,则发生出血性梗死。
镜检:子宫内膜息肉由子宫内膜组成,表面被覆一层立方上皮或低柱状上皮。息肉中间部分形成纤维性纵轴,其内含有血管。由于蒂部狭窄,血液供应减少,息肉极易变性。最易发生息肉血管内血栓形成,因瘀血而变成深紫色,常在顶端开始发生坏死,最后可能腐崩而脱落。
本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35岁以上的妇女。单发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常无临床症状,往往由于其他疾病切除子宫后大体检查时始被发现,或在诊断刮宫后得出诊断。多发性弥漫型者常见月经过多及经期延长,此与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及内膜过度增生有关。大型息肉或突入颈管的息肉,易继发感染、坏死,而引起不规则出血及恶臭的血性分泌物。子宫内膜息肉是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另一类型,即炎性子宫内膜局部血管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蒂性息肉状赘生物突入宫腔内,息肉大小和数目不一,多位于宫体部,颈管内息肉可引起颈管扩张并脱出外口。
主要症状为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宫颈口处看到或触及息肉,子宫体略增大;作宫腔镜检查或分段诊刮,将取出的组织或摘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可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粘膜下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癌等鉴别。
(1)有急性或慢性子宫内膜炎病史。
(2)月经失调如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痛经等。
(3)原发性或继发性不孕。
(4)有病理妊娠史如流产和死胎史。
(5)子宫正常或轻度增大,伴有下腹坠痛、白带增多、性交后出血等症状。
【超声表现】
1.二维超声表现
(1)单发息肉表现为宫腔内不均匀低回声团或增强回声团,呈水滴状,在内膜较厚时,可见内膜形态不对称,息肉与正常内膜间界限清晰可辨,见图1、图2、图3。当息肉中间囊性变时,中部可见液性暗区,见图4。
图1 子宫内膜息肉声像
图2 子宫内膜息肉声像
图3 子宫内膜息肉三维成像
图4 子宫内膜息肉囊性变
(2)多发内膜息肉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仔细辨认可发现内膜内有不规则团簇状高回声斑,与正常内膜界限模糊,见图5。
图5 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声像
(3)子宫内膜基底层与肌层分界清楚,无变形,若合并宫腔积液,则形成自然宫腔造影,息肉显示得更清晰,见图6。
图6 宫腔积液并子宫内膜息肉声像
2.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表现:子宫动脉的血流频谱、子宫肌层血流信号无异常改变,少数病例可在息肉蒂部显示点状或短条状彩色血流信号,见图7,并可记录到中等阻力(RI&0.40)动脉血流频谱,以及低流速(4-8cm/s)静脉血流频谱。
图7 宫腔积液并子宫内膜息肉血供
子宫内膜息肉的典型超声表现为:
子宫内膜内的强回声团,形态规则,呈圆形、椭圆形、乳头状、水滴状或条索状,伴或不伴宫腔积液;CDFI:可见血流信号。
但子宫内膜息肉的声像图也可表现不典型,呈低回声、杂乱回声;当息肉中间囊性变时,其内可见液性小暗区。在内膜较厚时,可见内膜形态不对称或回声欠均。
宫腔内有实质性强回声光团或充盈缺损,且宫腔形态异常,内膜线不规整,HSG子宫内出现充盈缺损。专家建议应积极而有效地采取治疗,待炎症控制后经宫腔镜或手术切除息肉并同时行诊刮术,组织送检,以排除恶变。
息肉恶变的病理诊断标准是:①必须看到整个息肉的形态;②恶变限于息肉内;③息肉周围的内膜无癌变。应注意与子宫内膜腺癌呈息肉状生长相鉴别。
【超声鉴别诊断】
1.粘膜下子宫肌瘤:鉴别要点一是肌瘤形状圆,息肉为水滴状;二是肌瘤回声可有衰减,息肉无衰减;三是粘膜下肌瘤致内膜基底层变形或中断,息肉则内膜基底层完整无变形。
2.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内膜表现为均匀增厚,双侧内膜对称,宫腔线居中。
3.宫内早早孕:内膜息肉内由于局部水肿坏死积液,回声发生改变时,形成类似早期妊娠囊的结构,见图9-2-4,应仔细询问病史加以鉴别。
4.子宫内膜癌:鉴别的关键是内膜普遍回声不均,彩超检查对鉴别子宫内膜息肉与内膜癌和内膜息肉恶性变有帮助,可显示癌变内膜及肌层受浸润处有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并可测及异常低阻力型动脉血流频谱,阻力指数低于0.4。
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息肉的检出率较经腹超声明显提高,虽然还有较大的误诊漏诊率,但目前还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首要方法。
有偿征稿,需原创文章,投稿邮箱: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分析
作者:何静
柏兴利&&&&作者单位:734000甘肃张掖甘州区医院急救中心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在超声检查中,子宫内膜的厚度与子宫内膜的相关性,以正确选择临床处理方法。方法:79例绝经后妇女应用阴道高频探头超声检查,观察子宫的大小、子宫内膜的厚度、形态和回声。结果:79例患者中,子宫内膜萎缩16例,内膜增厚26例,内膜息肉12例,黏膜下肌瘤13例,子宫内膜癌11例,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和超声表现,可作为诊刮术前的最佳的筛选手段,为临床诊断和研究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之间的相关性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关键词】& 阴道超声
子宫内膜病变
绝经后妇女
  资料与方法
  2005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绝经后妇女79例,以阴道流血、排液、不适为主要症状,年龄40~81岁,平均60.5岁。绝经时间1~31年,反复不规则阴道出血史3~6个月。绝经后1~6年49例,7~15年21例,15~31年6例。全部患者均做阴道超声检查,筛选子宫内膜增厚>6mm患者进行诊刮术或宫腔镜加活检术,最后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病因诊断。
  仪器与方法:采用超声诊断仪,阴道探头频率5.0MHz。患者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阴道探头表面涂以耦合剂,套上避孕套,缓缓放入阴道,常规观察子宫形态、大小、内膜厚度、内膜回声以及内膜与肌层的关系,对于内膜厚度>6mm,尤其是>8mm患者,要重点观察内膜的回声及与周围肌层的关系。
  结& 果
  超声诊断结果:79例经阴道超声检查,内膜萎缩16例,内膜增厚26例,内膜息肉12例,黏膜下肌瘤13例,子宫内膜癌11例,均行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病理诊断结果:26例子宫内膜增厚,3例被误诊,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诊断准确率为88.5%;11例子宫内膜癌,2例被误诊,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增厚,诊断准确率81.8%;16例子宫内膜萎缩,4例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诊断准确率75%。
  阴道超声检查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声像图特点:子宫内膜萎缩16例,表现为内膜呈线状光带,其厚度为3.8~5.6mm。子宫内膜增生26例,内膜呈椭圆形均匀性增厚的增强回声,厚度6~19mm,部分可见低-无回声小区,呈&蜂窝状&,内膜与肌层分界清晰,呈&三线征&。子宫内膜息肉12例,内膜变形,局部增厚隆起,呈中等或稍低回声,基底部窄,或有蒂与之相连,息肉体积8~31mm。子宫黏膜下肌瘤13例,宫腔内可见类圆形的低回声,轮廓较清晰,内回声尚均匀,肌瘤体积16~41mm。子宫内膜癌11例:弥漫性增厚5例,厚度12~33mm,回声增强,回声欠均匀,与肌层分界不清。局限性增厚6例,厚度11~37mm。回声增强,回声欠均匀,向宫腔内局限性突起。
  讨& 论
  引起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很多,病理类型复杂。随着年龄的增长、绝经年限的增加,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性也增高。所以,绝经后子宫内膜异常出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症状。在阴道超声检查筛选的基础上,进行病理活体组织检查是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诊断的重要而可靠的方法,能准确辨别良恶性病变,指导临床治疗。
  绝经后子宫内膜萎缩属于一种正常的表现,阴道流血是子宫内膜非器质性病变最常见的症状,在阴道超声检查中应密切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经诊刮术作病理检查,避免子宫内膜癌的漏诊。在辅助检查中经阴道超声检查具有许多优越性,如价廉、无创伤、可重复,而不受肥胖、腹部积气、子宫后位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分辨率高,因此可作为子宫内膜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以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汪龙霞.妇科与产科超声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1372例不孕妇女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宫腔镜检查与病理对照研究--《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5年02期
1372例不孕妇女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宫腔镜检查与病理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不孕妇女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EP)样病变形态学特征,以提高宫腔镜诊断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方法:选择2005年2月—2014年7月因不孕在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行宫腔镜检查者,其中EP样病变者进行宫腔镜下内膜形态学特点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对比分析。结果:17.4%(1 372/7 884)的不孕妇女宫腔镜检查提示EP样病变。宫腔镜下EP样病变常见的形态学表现为:内膜赘生物、内膜局部隆起、内膜毛糙碎片多,所占比例依次为88.0%(1 207/1 372)、6.7%(92/1 372)和5.3%(73/1 372)。经病理诊断检出率前3位依次为EP 83.0%(1 139/1 372)、EP样增生9.3%(128/1 372)、子宫肌瘤2.2%(31/1 372)。宫腔镜下典型赘生物组宫腔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无典型赘生物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EP样赘生物占宫腔镜下EP样病变的77.8%(1 068/1 372),宫腔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达98.0%(1 047/1 068)。结论:宫腔镜下内膜有典型赘生物尤其多发性EP样赘生物者宫腔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宫腔镜检查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金标准。
【作者单位】:
【基金】:
【分类号】:R711.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丽华;向梅;;[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4年01期
曹兴凤;王蔼明;赵勇;李敏;;[J];生殖医学杂志;2014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颖;安芳;董晋莉;;[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6期
张菁;朱颖;;[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3期
黄各宁;陈积优;;[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1期
孙绍臣;刘振义;刘勇;王素芳;;[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5期
张凤婵;薛耀;单志群;;[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6期
罗小琼;;[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6期
贾传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2期
李兰兰;刘红霞;孟媛媛;崔丽;钱小玲;;[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6期
温冬艳;;[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12期
宫文彬;;[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莫姿丽;黄诺洁;;[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高慧;夏天;韩冰;;[A];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金正一;金仁顺;朴东明;李仁花;;[A];2009年“临床诊断和治疗新进展研究”暨“全国肿瘤病理诊断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陈泽云;雷正荣;;[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张秀芳;;[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朱明娟;戴蔽;;[A];第二届西部地区(12省区)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任婕;;[A];第二届西部地区(12省区)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林群;;[A];第二届西部地区(12省区)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黄燕;黄云霞;李冰;;[A];第二届西部地区(12省区)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赵轩敞;刘俊丽;陈世荣;刘毅;;[A];第二届西部地区(12省区)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曲苗;[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宁;[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孙艳玲;[D];吉林大学;2011年
佟庆;[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曾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孟君;[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张瑞树;[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游永年;[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黄洁明;[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简嘉良;[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艺;[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文俏;[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永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宫艳秋;[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蒲欣欣;[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段予;[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席艳香;[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李丹丹;[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刘晓兰;[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郭锐;[D];泰山医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金娥,邵东红,左建新;[J];生殖与避孕;2003年05期
李爱斌;夏良斌;杨菁;徐望明;胡静;程丹;;[J];生殖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陈丽玉;张其清;金利华;霍巧玲;;[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9年02期
朱颍;曹云霞;;[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韩红敬;沈浣;关菁;田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贾殿举,胡艺丰,张文颖,董秀华;[J];临床误诊误治;2004年01期
童茶芳,袁浓根;[J];中国妇幼保健;2005年06期
韩红敬;吴莹;沈浣;田莉;关菁;;[J];北京医学;2006年03期
张亚红;;[J];基层医学论坛;2007年08期
杨清;王光伟;王玉;孙蓓;;[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7年04期
张霞;宋军君;郭小丽;;[J];实用医学杂志;2007年23期
梅巧娣;徐军;;[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06期
黄玉玲;叶巧和;;[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07期
郭广玲;张春莲;陈双郧;冯丽华;罗仪;;[J];微创医学;2009年03期
黄燕明;章汉旺;阳艳;王燕;郎雁;刘杰;;[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应玉华;张晶;张建兰;;[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年
王丽萍;王丹慧;陈雪梅;;[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童剑倩;陆丽华;王玉东;罗来敏;;[A];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成立大会、中国第十四届内镜医学学术大会、《中国内镜杂志》创刊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恩德思奖(Endoscopics Award)颁奖大会论文汇编(二)[C];2005年
陈孟宪;杨慧云;;[A];江苏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四次肿瘤学术研讨会暨无锡市妇产科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赵君青;王雁群;房丽君;;[A];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暨世界影像导引下肿瘤微创治疗学会成立筹备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周军;;[A];第四届全国不孕症暨保留生育功能微创手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夏恩兰;;[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年
纪刚;;[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内分泌会场(妇科内分泌学组、绝经学组、计划生育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苑中甫;常青;孙红敏;;[A];第三次全国妇产科基层医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5年
吕清媛;;[A];2012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及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妇产科常见疾病规范化治疗新进展》及《围产医学热点追踪》学习班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
沙玲玲;[N];家庭医生报;2003年
阳翎;[N];大众卫生报;2004年
王磊;[N];保健时报;2004年
上海瑞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陆小溦;[N];健康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宁;[D];吉林大学;2010年
王燕;[D];吉林大学;2009年
胡芳;[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宋宝萍;[D];宁夏医科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宫内膜息肉的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