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价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_心理健康_如何调理_哪些方法_具体步骤-大众养生网
当前位置: >>
如何对进行小学生心里健康教育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很多的人可能都会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学生现在也是频频的发生一些过激的行为。因此在生活中在学校教育、家庭中我们对孩子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可是非常关键的。具体的来说我们如何去做呢?小编为您详细的介绍一下,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
一、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的孩子热情乐观,不怕挫折,能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目标。但目前小学生较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极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生之间矛盾冲突都可能使人产生自卑。这种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不足。
二、传授方法,促进交往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小学生的交往具有获得信息的功能,并且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通过交往,他们不仅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而且对别人也有所了解,既不惟我独尊,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不自暴自弃,懂得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有的小学生常常遭遇交往失败,有时他们的言行并无恶意,但却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矛盾和误会。
三、善于疏导,培养情感
成长中的小学生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丰富,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情感体验逐渐丰富。但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矛盾交织,他们的情绪情感还不平衡,不稳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绪、情感。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经常和学生沟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关注。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情绪、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绪、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表现为有坚定的信念,勇敢乐观,自制力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以上为大家讲到的这些给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你都了解具体了,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要及时的给孩子进行,一定性的心理教育才好。这样才能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学习和生活才是有帮助的。
3276阅读4547阅读3399阅读3666阅读4693阅读4472阅读3114阅读
4760阅读3605阅读4017阅读4367阅读4270阅读3172阅读4217阅读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微信扫一扫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报告
  是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的动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已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篇1
  一、调查的目的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还要由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国家教育部的一位负责同志也强调: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育系统更是责无旁贷。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成年人口中,有心理疾病的有一千多万人,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已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重要一环。要做好这项工作,认真进行小学生的心理情况调查,对我们分析、了解情况,对我们探索解决问题的,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调查的设计:
  1)、时间:日
  2)、地点:第十小学
  3)、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4)、方式:问卷、 个别交谈
  5)、调查情况的统计: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对十七中四年级的学生作了调查,共发出问卷198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每张问卷不计名,以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同时,与个别交谈作为调查的补充。
  三、调查情况分析:
  1、按照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认真的进行调查工作: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所谓健康,它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侧面来表现的。从表现形式看,生理健康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诊断,而心理健康,测试的手段就比较复杂。同样,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比了解小学生的生理状况要困难的多。在对小学生的调查中,我分别从小学生&对别人有困难的态度&、&对待学习成绩的态度&、&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及性格、能力、交友等六个方面进行调查,从而掌握了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
  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个标准就是智能发育正常。一个小学生,能正常学习和生活,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有一定的求知欲和,一般说其心理就是健康的。从我调查情况看,能正常学习的小学生占99%,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占97%,有一定求知欲和的占99%,由此可见,在这一方面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占1&3%。根据我省教育厅2000年统计,我省小学在校生为642万,按1%计算,约为64200人。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个标准是同家庭成员、教师同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诚恳、谦虚、公正和宽厚的态度对人。从我的调查情况看,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占99%,能以诚恳、谦虚、公正、宽厚待人的占97%,在这一方面,也有1&3%的 小学生有心理障碍。同样,根据统计,这一类小学生也可能达到64200人(当然,这其中有交叉现象,下同)。
  3)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表现在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努力发展身心潜能。不做无谓的怨尤,不易受消极性暗示的诱惑。在调查中,我了解到有99%的小学生在这方面是正常的,也有1%的小学生有这方面的心理障碍。
  4)心理健康的小学生,思想应该有条理,行为前后统一,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上有一定的毅力。在调查中,这一方面正常的占99%,有1%的小学生有心理方面的障碍。
  5)在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的小学生,有良好的情绪,比较活泼、开朗,经常保持愉快,遇事冷静,处理谨慎,同情老幼伤残,憎恨坏人坏事,向往美好未来。调查情况表明,95&97%的小学生属于心理健康范畴,另外3&5%的小学生有这方面的心理障碍。
  6)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适应环境变化,乐于接受新生事物。这方面心理正常的占99%,有心理障碍的为1%。
  以上的调查情况表明,围绕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项标准所展开的调查,各项指标均有1%的比例属于有可能有心理障碍的范畴,尽管其中的各个项目间不可避免的有交叉象,但是其绝对数字还是非常庞大的,其中所蕴含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认真分析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就是件刻不容缓的工作了。
  2、心理问题的原因: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和各种生理原因。
  1)、社会原因:社会的整体环境恶劣,会导致小学生对生活失去信心。小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负面因素太多,使他们对周围的人失去信任,长期以往,在他们的心理上留下阴影。由于社会环境影响面大,对小学生所造成的影响不是点式的,而是面式的,这样就会使一批小学生受到影响,产生心理障碍,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其绝对总数是不可忽视的,其对社会发展的潜在的负面影响也将是巨大的。因此,国家的和平,社会的安宁,人们生活的文明程度,是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减少小学生心理障碍的性因素之一。
  2)家庭原因:就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残缺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很不利的。残缺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父母一方因离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员不全的家庭,亦称单亲家庭。我国心理学者曾对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年级的小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离异家庭729名,完整家庭825名),发现离异家庭的则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感,如焦虑、冷漠、自卑、孤僻、萎缩、敌对等,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在双亲不全的家庭中,以双亲不和对小学生有更大的影响,父母长期的分歧、争吵、敌对会使孩子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矛盾、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
  另外,在一些家庭中,小学生长辈因自身的心理障碍,在和小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使其病态心理影响了小学生;同时,一些小学生的长辈,相互关系紧张,他们不注意自己行为对小学生的影响,从而使一些小学生下意识的对自己周边的人或事物,采取敌意的态度。
  调查中,在我和小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个别小学生的心理障碍确是因为家庭原因造成的。有个小学生家庭父母不和,关系紧张,甚至到了快离婚的地步,使这个小学生的心理受到严重冲击,使她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造成这个小学生的心理障碍。
  3)、生理原因:在调查中,我了解到一些小学生,由于他们的智力超常或者智力底下,他们觉得,自己和其他人往往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在心理上,也不能和其他小学生一样得到正常的发展,时间一长就有了某种心理障碍;还有一部分小学生,他们因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身体残缺,这使他们下意识的产生了自卑感和心理障碍。
  3、做好心理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已知道,在小学生中,有一部分因社会、家庭、生理等各种原因,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我们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指导,要使我们每一个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人在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要重视这项工作。同时要使每个人知道,良好的心理指导必须具备:真诚、理解、尊重三要素,要依托有社会意义的背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认真细致的做好这项工作。 1)要以真挚的感情,诚恳的态度和同学相处。和小学生相处,首先要取得他们对你的信任。这样,他们就会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活动如实反映出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近他们,使他们觉得我们是他们真正值得信赖的朋友,我们才能接近他们,因势利导,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使他们信任我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指导他们,把他们往正常的心理引导。因此,我们和他们相处,决不能虚心假意,应付任务。失去信任,心理指导将无从下手。在这次调查中,我和小学生们融切相处就是一例,这也是我能完成这次调查工作的重要一环。
  2)要换位思维,要从不同的视角,和同学交换对问题的看法。心理有障碍的小学生,其对问题的理解、看法往往和别人不一样。我们不能用我们的观点、眼光来看他们。我们要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们,是能否和他们进行交流的关键,这关乎着下一步能否继续指导的关键。 3)除了真诚、理解以外,还要注意对每个同学都要在人格上予以充分的尊重。心理有障碍的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也希望别人能够尊重自己,重视自己,不要把自己当成另类。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和别的同学一样,站在同样的高度,受到师长以及同学的肯定。4)做心理指导工作,要适当的运用一些必要的方法,如:专题性活动;课外合作;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疏导学生从沉闷的气氛中释放出来;注意用非语言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时空;注意观察,可以采用反馈技术,重复一些师生言行,引导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消除学生的下意识自我防护意识等。同时,也要注意教师(班主任)自身心理素质对学生的感染。 5)要特别注意对具有自卑心理障碍学生的具体分析。其中,要特别注意小学生自卑心理的矫正。自卑心理又称为自我否定心理,表现为消极的。一旦形成和发展,对人的一生心理过程和个性都会产生一系列的显著影响。产生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生理、智能、家庭、教育方式等。矫正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方法有:了解他们的想法,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愿望;适当让他们接受一些小小的考验,增强他们自我承受心理;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自我优越心理;多对他们进行肯定,多表扬他们;创造轻松环境,淡化其不安、烦躁、孤独、离群心理。
  四、 心理指导理论探索的意义
  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兴衰。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这个群体的健康与否,预示着国家的发展是否处于一个良性状态,同时,小学生处于长身体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加强小学生的心理指导,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未来的心理疾病人数,对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改善人口结构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地址:http://www.xspic.com/shenghuo/xinlijiankangzhishi/82438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
很好,很强大!
太差劲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应对策略
我的图书馆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应对策略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然而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又是长期被忽视的。因此,充分认识心理素质培养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时期,要让他们健康地成长,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美好状态或安全安宁。”我们知道心理上的健康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正处在发育黄金期的小学生。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调节,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偏差和问题。我国的家庭中有较多数的儿童和青少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威胁着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我国心理学卫生专家早就呼吁:为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必须从防治儿童的心理障碍做起,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以下的这份调查数据表明了我们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情绪的基本情况良好,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封锁。㈠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有41%,高段有29%的小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动机扭曲,因此相当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高段60%会主动回答,积极思考,但相当部分的同学处于被动状态,中段有76%会主动回答,积极性相对要高。对于老师布置作业能认真完成的高段有69%,中段85%,高段学生的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有显著差异,高段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重视。㈡不良情绪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情绪不良,特别是高段,感到有点烦和不愉快的高达41%,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每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们探究其原因,以便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不愉快,保持旺盛的精力来进行愉快地学习生活。㈢孤僻、交往情感封锁根据统计,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有少数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障碍,是不利于小学生健康的形成,应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调查还发现,部分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和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17%的中段学生,36%的高段学生心中的秘密选择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封锁性,特别是高段。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师生、亲子之间),使人不容易亲近,也没有真正的友谊,情感比较冷漠。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㈡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⒈家长的教养方式家长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教育将影响儿童长大后的成长。有些家长对孩子采取压力为主,有时甚至侮骂、打人等不良教养方式也会出现,这样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心理问题比一般正常家庭要多。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四种:专断型、放任型、权威型、民主型。这四种教养方式对学生个性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不同作用。专断型的方式常使子女产生不良情绪,并且具有畏缩,不信任人的个性缺陷;放任型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子女具有放任的色彩,生活没有乐趣、悲观失望、低触,个性不成熟,达不到同龄人的正常发展水平;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使子女获得足够的自我安全感,自立自信,有探索精神并心满意足,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使子女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个性意识、善于与人交往和取悦他人。⒉父母期望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是造成现代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由于现代经济发展很快,知识更新更是日新月异,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历史淘汰,被社会遗弃,所以拼命给予施加压力,使得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过重的负担,以致心理健康出现危机。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这种危机到达一定程度便会爆发出来,会出现如逃学、自杀、自闭症等等。⒊父母关系在众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间的不和谐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首先他的需要就无法满足,如果伴随父母的大吵大闹,会让小孩子长期处于恐惧中,同时他们还会受到同学的攻击、欺负,使其心中创伤比较大。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还会导致他们对生活、学习失去兴趣,常会有不良情绪出现,也容易出现抵触心理。有时会对父母产生怨恨,严重的会离家出走。⒋父母的榜样作用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家长自身的不良行为举止、思想品质对孩子具有严重危害。小孩子的一个特点就是爱模仿,由于小孩子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而且小孩子对父母是信任的,也便会接受父母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导致孩子从小就养成坏习惯,也就更容易在长大后走上不良的道路。㈡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⒈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或学校管理不当,也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有些老师缺乏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在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已造成成绩不良的情况下,教师不去给予关爱、体贴,反而拿话讽刺、挖苦学生,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恐惧、厌烦。也有一部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不合格。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学生的关键在教师,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常言说得好:“有怎样得校长就有怎样得学校;有怎样得教师就有怎样的学生。”⒉学校环境现调查表明,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学生心理障碍的最主要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际关系较好的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有利于保持平静、愉快的心态。而人际关系紧张的同学则无法愉快地在集体中学习、生活,在困难的时候也比较无助,往往会对生活失去信心,比较自卑,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学校人际关系除了生生关系还有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生活也是很有影响的。学校的环境一个是指学校的卫生情况,学校所处的位置以及学校的设施条件,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虽然不大,但也不容忽视,更重要的环境乃是班级里的心理环境,一个没有相互理解,同学都是自私自利,没有友好、愉快、和谐、尊重、信任的心理环境是不会有好的健康的同学的。㈢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⒈社会环境这里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习惯行为准则。对小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有形无形的信息传播,有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如报刊、电视、广告等。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影响力很大。⒉社会风气对于小学生而言,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会比较大。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心智还没成熟、判断能力比较差,对于好坏的选择比较弱,所以要社会工作有一个好风气,以避免学生有学坏的机会。当然好的社会风气对小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三、基于现状,学校、家庭采取的对策基于现状,学校采取的对策是:⒈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心理健康,从狭义上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措施和方法,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心理健康素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接下来就是我们怎么去落实的问题。首先得有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什么?就是让每个学生不仅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即使不能学业有成,全能全才,但是,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对自己有个正确的定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也就是说,这个目标要达到让每个人在自身原有的水平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成为一个健康的对社会有利的人。有了这个目标,还需要内容才能去实现。根据以上调查,现代小学生少数有厌学心理、焦虑、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不主动等,学校也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开设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最好是以团体教育即班级授课为主,而且要配备相应的教材。同时也辅以个别教学,因为有个别同学也许有很多特殊的实际问题,那就可以通过谈心、行为指导、强化等手段达到培养目的。⒉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比较关键的条件,一是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重度,还有一个就是教师的业务水平。所以,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而作为辅导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老师尤其自身要有健康的心理。不光是这些心理辅导老师,其余的任课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的其实是他们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这样也就迁移涉到一个问题,就是要求学校里的每个教师都应有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境,原因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要做好才不致学生学环。有这么一个好环境,也能促进学生向更健康方向成长。但是不容忽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教师的压力是空前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适当的心理辅导,使他们释放内心的苦闷,避免躯体压迫症、焦虑症、神经衰弱、高血压、严重心理疲劳。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小学生更重要。有了健康的老师,才更有能力去培养健康的学生,这是不容忽视的。当今社会,小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大爆炸,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生的幼小心灵不受到保护,在这些重压下极易出现,也是现在普遍出现的如厌学心理、自卑自闭心理、依赖心理等等。我们学校更应该极早地动工起来,同时与社会、家长组成一个统一的战线,为培养出健康的“未来”而努力。基于现状,家庭应做的是⒈加强家长的自身修养家长自身的素质,本是就是一种教育因素。对子女影响极大。它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素质高,就会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而素质低,则产生消极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话说:“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这是说,家长身上的小毛病,可以影儿子陷入大的罪恶。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此事非同小可。因此,有人说:“课子课孙先课已”“打铁先得自身硬。”这都是告诫做父母的要特别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那怎样做一个有修养的家长呢?有两点,首先是有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儿童青少年生理学知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社会科索沃知识。早在一百年以前,英国思想家、教育家斯宾塞就说过,父母缺乏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能力,“在儿童自体、道德和智慧的训练上,都是毛病百出。”他把人们学习、掌握教育子女的知识和能力,看作“是每个男女所受教育中的最后课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甚至主张:“应当在上中学时代就给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以教育学的知识。”没有研究过教育学基本知识的青年公民不当有成立家庭的权利。”鲁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就主张开办“父范学堂”,向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对子女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作为家长,必须要掌握,但是,知识并不等于能力。要解决好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要把子女培养教育长大成人,还必须具备教育子女的能力。教育子女的能力包括三点:①有了解子女的能力。要真正全面地了解孩子,必须做到: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洞察孩子的思想情绪;家长要主动和孩子亲近;要创造一种宽松的家庭生活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家长对孩子要严格,但严格不等于严厉、粗暴。宽松的家庭生活气氛,还包括不要事事都管束得特别苛刻,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权利;要全面看待孩子,不要持偏见,不要抱成见;要正确对待,认真听取别人反映的情况。②要有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家长首先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其次,要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从实际生活,克服主观主义。③要有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先天就具备的,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家长应在教育子女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使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⒉增强的义务感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既是政治法律上的义务,又是伦理道德上的义务,具有双重意义。有的家长说,我们工作忙,任务重,没有时间教育子女;但是,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教育子女的机会总是有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教育子女的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况且,能不能把子女教育好,并不在于时间多少,主要是能不能科学地教育子女,能不能有较高的效率。有的家长,子女能不能成才,随他们的便。年老退休我们有退休金,又不打算依靠他们,学成什么样算什么样,只要不把犯法就行。这种思想要不得,我们必须明白,这种义务不是以获得某种利益为前提,而是以或多或少地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前提。不管将来能不能得到子女的好处,也不管是否打算依靠子女,都必须无条件地担负起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有的做父母的,夫妻关系不好,闹离婚,不顾子女的生活和教育。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总之,我们必须清楚,家庭对孩子影响极大,对于思想品德的形成,作用极大,甚至可以说是起着“型塑”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