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学术界.杯门票价格怎么看为什么主力动向是红色的动向?

林鹏:《虚构的古希腊文明》序言(转载不代表认同)!!【新宋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0,413贴子:
林鹏:《虚构的古希腊文明》序言(转载不代表认同)!!
《虚构的古希腊文明》序言(作者:林鹏,生于1928年。学者,书法家,篆刻家。出版有随笔集《蒙斋读书记》、《平旦札》《东园公记》,长篇历史小说《咸阳宫》,书法、篆刻专著《丹崖书论》《林鹏书法》《蒙斋印话》《中国书法全集·傅山卷》等。)西方在海外扩张的历史大约经历了五百年。由起初欧洲列强轮番兴起的时代,到英、法、德争霸,经过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超级大国间冷战、苏联解体,世界进入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全球一体化时期。其间,从大约17 世纪70 年代到18 世纪70 年代的一百年间,逐渐形成了西方扩张主义的理论基础——“欧洲中心主义”,而“欧洲中心主义”则建立在西方的“古典历史观”即“希腊主义”基础之上。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承受来自西方扩张主义的压力,外部世界的侵入,引发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剧烈震荡。其间,中国文化逐渐从抵御西学的“夷夏之辨”,退守到“中体西用”,最终被“全盘西化”。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种“向西运动”。“西”者“西学”也,无论“民主”还是“科学”,都是“西学”的表现形式。而“西学”实际上也植根于“希腊主义”。我们发现,“西学”在起源过程中大量引进了来源于中国文化的内容。例如,最初出现于法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概念就来源于中国文化。现代学术界将“文字”的出现,作为衡量“文明”产生的核心标准。“文明”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周易·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天下文明”是其用例。“文”指“文字”,指“斯文”。“斯文”者,自尧、舜、禹,经汤、文王、周公至孔子的文化传统之谓也。“明”指“昌明”,“斯文”因“文字”而“昌明”于“天下”就是“天下文明”的含义。这也是“文明”一词的本来意义。
在欧洲,“文明”一词出现于18 世纪中期的法语中,最早由路易十六时期法国财政部长阿内·罗贝尔·杜尔哥(Anne Robert Turgot)使用。法国在17 世纪、18 世纪是欧洲传播 “中国文化”的中心,路易十五被称为“中国的皇帝”,法国自诩为“文明”的传教士。杜尔哥是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与源于中国的法国经济学“重农学派”的成员广泛接触,可以说“文明”一词最早由杜尔哥使用,绝非偶然。欧洲“文明”概念来自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说的是孔子的“斯文”照亮了历史。孔子的斯文传统不仅照亮了中国历史,孔子的理性观念也照亮了欧洲大陆,所谓欧洲“启蒙运动”是也。“启蒙运动”者,以孔子“理性之光”照亮黑暗的“神权欧洲”之谓也。“文字”指书面语言系统,完整的文字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汉字就是这样一种“文字”,而且是全世界唯一一种起源于上古的、原生的,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文字”。西方诸语言的书面记录是一种被称为“拼音字母”的形式,不具备“字形”要素,在“音声”中寻“意义”,算不上是完整形态的“文字”。加以欧洲历史上使用纸张时间甚晚,之前缺乏书面语言的载体,因而到18 世纪末才有了“文明”的概念。此外,我认为“文明”还有另一个标准。“文明”的“文”是“文字”的“文”,这个毫无疑问。另外,中国还有一个概念,叫作“文以载道”,光有“文字”没有“载道”不行。除了有“文字”,还必须看使用该“文字”记载了怎样的“文献”。举例来说,埃及“象形文字”其实是图画文字,里面“载”了什么“道”没有呢?西方学者说发现了古埃及的《死者之书》。然而,遗憾的是《死者之书》不仅没有“载道”,实际上也并不存在《死者之书》这样一本书——该书是19 世纪德国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卡尔·理查·列卜修斯()编造出来的。再如西亚地区发现的“楔形文字”泥板文书等,这类“文书”中根本没有类似中国古代群经、诸子、史籍等各类文献的内容。换句话说,用“文以载道”的标准来衡量,找不到“道”的影子。没有“载道”就谈不上“文明”。
对古埃及象形文字与古巴比伦楔形文字的“释读”,是西方学者们在19世纪开始的。与其说是“释读”,不如说是“破译”,或者毋宁说是“猜谜”,而“找到”破译这些文字“钥匙”的人,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学者,大多是些二三十岁的愣头青。法国人商博良是“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第一人,当时三十二岁(1822 年),“破译”方法为“猜谜”;首位“破译”西亚楔形文字的人是德国人,名叫格罗特芬德,当时二十七岁(1802年);而英国人罗林森在二十五岁(1835 年)时又一次独立“破译”了楔形文字。商博良开始研究古埃及学时据说是年仅十一岁的儿童。整个学术界对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研究就建立在这样一位法国小伙子“猜谜”的基础之上。格罗特芬德是德国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据传有一次打赌说他能够破译古波斯楔形文字,然后琢磨一下就“破译”出来了。罗林森既不是学者,也不是教授,当时只是一名被派往波斯的英国年轻军官,出于一时的兴趣就轻而易举地“破译”了古波斯与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并将其译文及论文发表于《皇家亚洲学会杂志》。19 世纪这两位欧洲青年,在文字学“形、音、义”三要素中,只顾及字音,模拟假定“音值”,通过与伪书《希罗多德历史》中若干人名的发音进行比对,用“破译”或“猜谜”的方法,将消失了千年乃至几千年的三种古代语言或方言“准确无误”地完全揭示出来,形成了近代西方的“东方学”基础。然而,以中国学术的标准来衡量,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东方学”可信度甚低;同时,《皇家亚洲学会杂志》是西方早期“东方主义”的刊物,是为英国殖民政策服务的工具,缺乏学术性,不足为凭。其实,在17 世纪也曾有过类似方法,不过“破译”对象为“神秘”的汉字。如柏林一位学者缪勒(AndreasMüller)声称于 1667 年11 月18 日发明了所谓的“中文之钥”(Clauis Sinica),运用他的“方法”,可以非常方便地掌握汉字。当时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相信他的大有人在,包括德国哲学的鼻祖莱布尼茨。假设汉字是一种灭绝了的文字,想来一定可以通过“中文之钥”完全“破译”出来。缪勒生前对其“发现”秘不示人,想卖个好价钱;据说临死前将“中文之钥”及其他手稿都销毁了⋯⋯再举一个例子。一位名叫雅克·德·摩根的法国人于20 世纪初(1901年12 月)“发现”了一件“世界级文物”,即举世闻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该法典碑刻为楔形文字(一种断绝了的古拼音字体),据说距今约三千七百年,使用语言为古巴比伦语(早已失传),释读方法也是“破译”(而非考释),可“释读”比例达百分之百,现代人能够毫无障碍地释读几千年前语言完全不同并且久已失传了的残碑,其中文字三千五百行,法律条文二百八十二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从其所“记载”的内容来看竟然是19 世纪的观念(概念体系),而且该石碑是反映“古巴比伦文明”经济与社会状况的唯一记录⋯⋯
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大致领略所谓“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及西亚楔形文字的性质。以考古学常识来说,普通人一看也知道《汉谟拉比法典》是假古董,欧洲学者们硬要将其说成国宝,实在匪夷所思。当代美籍巴勒斯坦学者爱德华·萨义德揭露了西方近代“东方主义”的实质:出于殖民利益的需要,19 世纪西方学者们通过“编定文本”的方法,虚构了概念化的“东方世界”,目的是为了支配与控制东方世界各民族。“东方历史”在欧洲原来可以被“如此这般”猜谜、破译、杜撰出来⋯⋯15 世纪以前欧洲没有文明。1827 年1 月31 日歌德在谈到中国的一部长篇小说时说,“中国人有成千上万这类作品,而且在我们的祖先还生活在森林里的时候就有这类作品了”,就反映了这种情况。欧洲的基督教不是原生的“文明”。近代欧洲“文明”是在纸张及印刷术传到欧洲之后才开始的。只有不断更替的不同族群及其所操的不同语言,没有纸张,不能将语言记录下来,如何可能积累文化?没有文化积累的过程,也就不可能有“文明”。从天下文献源流来说,属于原生的、达到了“文以载道”标准的文明有两支:一支是中华文明,以儒学为代表;另一支是印度文明,以佛教为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只有原生的中国典籍原汁原味地保存至今。而作为印度文明的代表,以1193 年最后一座佛教寺院那烂陀寺被伊斯兰军队焚毁为标志,佛教从印度历史上永久消失了。古印度没有统一的民族与语言,佛陀说法使用摩揭陀土语,佛经结集为文字是在佛陀身后,据说最初结集使用巴利文,而汉译佛经则大多来自梵文。古印度原文典籍贝叶书很少流传下来;现存佛教典籍,除少量梵文、巴利文残卷外,大部分以汉文译本及藏文译本的形式被完整保存下来。
有人会说,在佛教之前不是有“吠陀文明”吗?事实上,所谓古印度“吠陀文明”是19 世纪初前后出现的概念,也属于近代西方的“东方主义”范畴。欧洲人在经营印度殖民地过程中,鉴于“古希腊文明”根基浅薄,出于为自己寻觅古老优种“祖先”的需要,虚构“雅利安人入侵”的故事,编造了“印-欧语系”的学术谎言。《梨俱吠陀》等吠陀文献的年代无法确定。据说这类文献起初以“口传”方式流传,形成“文字”的历史甚晚。现存《梨俱吠陀》由“天成体”写成,而“天成体”出现于13 世纪初。说梵文在三千余年前一经出现就非常完备,至今没有多少变化,显然违反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将《梨俱吠陀》等吠陀文献断定为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 年之间的说法出自殖民主义学者马克斯·缪勒的猜测,并无科学依据;后来找出了土耳其波加兹科易(Boghaz Keui)等地据说是公元前14 世纪的某些“泥板文书”,说这些“泥板文书”上有“雅利安”君王的名字,用以支撑马克斯·缪勒的立论。由上文所述欧洲人对西亚“泥板文书”楔形文字的“释读”建立在“猜谜”的基础上,可知其对土耳其“泥板文书”内容的“释读”亦缺乏严肃性,不足凭信。中国古代文献卷帙浩繁、规模宏大。试举明代文献数端为例,如由皇家所编《永乐大典》(汇集文献七八千种,正文22937 卷,目录60 卷,分装成11095 册),佛家的官、私刻《大藏经》(少者6300余卷,多者达12600余卷),道教的《正统道藏》及《万历续道藏》(计5485 卷)等皇皇巨典,不一而足。其他经、史、子、集四部各类文献,各种典章制度,各家诗词、文集,各州道府县地方志,等等,数不胜数。这才是真正的人类文明的大宗遗产。同时期的欧洲,除了写在羊皮上与《圣经》相关的几页“书册”之外,没见到有什么可称“文献”的东西。中华文明与外部世界相接触,表现出来的是像“鉴真渡东海,郑和下西洋”那样传播文化、传播和平的“王道思想”;而以“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为基础,打着“科学”“民主”“自由”“人权”旗号的扩张主义所表现出来的是“霸道主义”。今天以“西方扩张主义”为背景的“全球一体化”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表面看来,如今单极世界、一国独大的“霸道主义”横行天下,不可一世;但历史表明,“霸道主义”凭借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可以横行一时,但都好景不长。而以“仁者无敌”理念为基础的“王道思想”则根本不同。“王道思想”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庸、民本、孝道、仁德、礼让(修养、怀柔、文化)、义利之辨、和而不同、成人之美、扶危济困等核心价值观念。
我认为,与“王道思想”相较量,“霸道主义”终将败下阵来,历史的天平终将向以“仁者无敌”为核心理念的“王道思想”倾斜。换句话说,可以制衡“西方扩张主义”的唯有“仁者无敌”的“王道思想”。山西人民出版社于2015 年出版《虚构的古希腊文明》一书具有特殊意义。从新文化“西向运动”,到传统文化“向东回归”,到2015 年恰好是一百周年。经过百年轮回,人们看到一个古老文明从救亡图存到文化上自我否定,从追逐“四个现代化”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轮回过程。值此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之际,本书作者以大量事实为依据,提出“古希腊文明虚构论”,从源头上系统地揭穿了“西方文化”的假面,揭示出“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学者们虚构“古希腊文明”过程的大致轮廓,揭露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本质,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作者提出,欧洲近代“文明”来源于中国。无论是西方的“科学”,还是“哲学”“艺术”,其源头都在中国。欧洲在近代“文明”形成的过程中,为了隐瞒其真实来源,虚构了“古希腊文明”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杜撰了西方“古典学术传统”,为其“欧洲中心主义”服务。本书考述内容尚属初步成果,所提出的论点未必全部成为定论,或者毋宁说本书考述内容是对18世纪下半叶以来“古希腊文明”定论的全面质疑。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人们反思百余年来的中国历史及五百余年的欧洲历史,彻底解构三百年来的“欧洲中心论”,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使命,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20 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全世界二十六种“文明”的生灭,提出了“中华文明救世论”,近年有人据此提出“中国文明的独一性”。我认为,与其说“中国文明的独一性”,不如说是“文明的唯一性”,而这唯一的“文明”就是“中华文明”。概而言之,“文明”的标准应当是:第一,要有真正的“文字”,而文字必须具有形、音、义三项要素;第二,有了文字,还需要“文以载道”,未能“载道”,就算不上真正的“文明”;第三,既称“文明”,必须照亮历史,唯有“中华文明”曾经照亮历史,并为人类的未来指明了方向。西方的“东方主义”与“希腊主义”相表里,一并构成“欧洲中心主义”的内核与幔帐。常言道“去伪存真”,佛教云“破邪显正”;在破除虚构的“希腊主义”之际连同邪恶的“东方主义”一并剪除,才能廓清迷雾,彻底解构“欧洲中心主义”;也唯有如此,才能完全彰显“中华文明”的光辉。现在应该到了正本清源,以中华文明“仁者无敌”的“王道思想”为圭臬,为人类和平乃至“天下太平”(平天下)做出贡献的时候了。这正是“中华文明唯一性”的题中应有之义。(载《名作欣赏》2015第4期)
请教应如何批驳此文???
好马赞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且拥晋山河。
可堪与大韩民国歼星舰一战
这哪是虚构的古希腊文明啊,捎带脚连埃及巴比伦一块否定了,感情印度以西的地球在中世纪以前是被一群长期直立行走的大猩猩统治着。
基本上可以肯定是个妄想狂写的一部烂书。1. 西方的civilization和《周易》的“文明”之间有什么联系?现代汉语采用“文明”这个词来代指西方的civilization,但这并不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文明”与中国古代的“文明”是一回事。作者在这里没有丝毫论证,看来好像缺乏常识。2. civilization的词根来自于拉丁语,为什么说这个词所代表的概念是法国人从中国引入的?没看到作者给出什么像样的论证。3. 为什么必须要具备“字形”的要素才能算“完整形态的文字”?作者的观点没什么说服力。如果这个“字形”是必须的,那西方人直到今天也没有一种像样的文字,那他们的文明繁荣大概都是假象?如果“字形”与文明的繁荣程度并没什么直接的因果关系,那它的必要性就压根不存在。4. 为什么中国人有“文以载道”的概念,那“文明”的判别标准就一定要看文字是否“载道”?中国谈得上“文以载道”的文献最早也不早于西周,难道那之前中国也谈不上“文明”吗?《荷马史诗》的年代并不比西周晚,那里面恐怕也并非没有“道”。以“文以载道”作为判别标准,并不能使中华文明在西方文明面前占据多少优势。5. 亚尼的死者之书是伪造的,不知有什么证据?作者没有给出任何论证。6. 商博良能够解读“罗塞塔石碑”,那首先是因为那块石碑上的铭文恰好是同时采用三种文字镌刻的,而其中的古希腊文正好是近代人可以解读的,以此为对照,商博良才破译了古埃及文字。7. 商博良等人的年纪与他们的发现有什么关系?牛顿的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在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取得的。顾颉刚出版《古史辩》第一册的时候也不过33岁。学术研究的主力军本来就应该是年青人。8. 作者想必并没有见过缪勒的著作,那又如何判断其真伪?9. 《汉谟拉比法典》的哪些条文反映的是十九世纪的观念?那些相合的条文比例是多少?其中有多少是十九世纪独有的观念?作者没有给出任何论证。10. 以西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他们流传下来的文献恐怕真的不如中国多,但若以整个西方世界而言(包括欧洲、小亚细亚、北非、两河流域等地区)那就未必比中国少。总的来看,西方世界的铭文、莎草纸卷子、楔形文字泥版等文献肯定不比同时代中国的出土文献少,而中国的传世文献则至少可以与西方世界等量齐观(若限定于明代之前,那恐怕中国应该远胜于西方世界吧)。11. 说“在世界范围内,只有原生的中国典籍原汁原味地保存至今。”这话的人应该好好了解一下自清代以来的中国学术史,应该好好读一下《古史辩》(尽管其中的观点未必都正确)。12. 对“吠陀文明”伪造说的论证也是见不到一点真凭实据。13.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舰队护卫,不知他的“王道思想”是否能够取得什么效果。
战场上、商场上,输的是灵长目,赢的是人
此文一股浓浓的天涯味……
觉得挺好!有些人却连质疑都不敢,一副洋奴嘴脸!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关注今日:8 | 主题:418163
微信扫一扫
中国学术界的问题及其出路
页码直达:
这个帖子发布于13年零122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中国学术界的问题及其出路 亦明 摘要 中国学术界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学术***。学术***不仅危害学术界本身,它还危害整个中国社会,并且腐蚀中国的下一代。但对学术***的根源,却有许多不同看法。本文提出以下观点:造成学术***的根源之一是中国学术界的学术水平低下,而造成学术水平低下的原因并不是政府资金投入过低,而是中国学者的个人素质太差。本文着重讨论了学者素质问题,并且从文化传统、***环境、教育制度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学者素质低下的原因。最后,针对中国学术界的三个问题,学术***,学术水平低,学者素质差,笔者提出整治、挽救中国学术界的三个相应对策。(全文约7万5千字)。 一 前言:学术***只是中国学术界问题的表象 2004年初,我的文章《中国的学术界到底有多***?》开始在网上流传。由於那篇文章对中国目前的学术界做出了几乎是全面的否定,所以我做好了收到猛烈回击的准备。不过,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实际上,对那篇文章公开持反对或批评意见的读者几乎没有,连一个对凡是批评学术***的文章就一定要叫骂一番的“科教”网站,除了动用既不科学又无教养的手段━删贴━之外,再就不置一词。绝大多数读者对我的文章持支持态度。这使我相信,我对中国学术界目前现状的估计和评价是准确的。请看下面的部分回贴(括号内为网站名称和网友笔名): “哈哈.楼主写得太顶了。全力支持!!!!所有的人,凡进了学校,就像被扔进了染缸,不管你是白的,黑的,黄的,绿的,紫的,都被染成清一色---黑色!!!这是我们社会的悲哀,国家的悲哀。做为这当中的一员,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无权,无势,无钱,只能遭蹂躏,被欺负。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天啊!!!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天涯社区─天涯杂谈》xueyan2003) “学术界早就黑了,真正有能力的好老师在学校里处处受压制,经济上也很清贫,那些顶着学者帽子到处招摇的人却爬的比谁都高,大把大把的在校内校外捞钱。”(《天涯社区─天涯杂谈》释迦山) “现在在我们这里社会里,会有一种无奈,因为你会被一种东西淹没掉,如果想生存下来,那就成为他们的同类吧。”(《天涯社区─天涯杂谈》关心自己) “看了伤心呀!我还是年轻人,中国该怎么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处境,就像一个蒙着眼睛站在悬崖的人一样!下一步会怎么样,我不知道!”(《天涯社区─天涯杂谈》我是sand) “好文!这个社会实在是病得不轻了!学术***非常可怕,因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看来需要全民一致,反对学术***!需要每一个人都发出自己的声音。顶!!!”(《天涯社区─关天茶社》虎啸岗) “绝对好文,盼望高层领导能够看到本文的心情就像窦娥盼望见到青天大老爷一样啊。”(《天涯社区─关天茶社》一个农民) “现在大学里,不弄虚作假的人只能吃亏,弄虚作假很正常,所以大家都弄虚作假。”(《搜狐星空论坛》monkey) “在中国做学术,穷途末路;玩学术加玩权术,前途无量,金光大道。有几人能耐得住寂寞,有几人能甘愿清贫,有几人还有学者的良知。莫大的悲哀啊!!!”(《千龙网─千龙大会堂》一游客) “没有人能够想象一个科研人员心中的绝望。”(《千龙网─千龙大会堂》一游客) “好!揭露的让人痛快!如此的学术***,龌龊的学术,社会风气,不知要带领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迈向何方!!!整个社会都活在重重的虚伪中,悲哀啊!!!看来要么不回国,回国也不在高校做科研,不如去企业搞研发算了!!!”(《文学城─大学春秋》***!!!) “写得中肯,中国的学术***是世界罕见的,建议网上征集签名,寄给胡温两位大哥看看,寻求紧急刹车对策。”(《万维读者网络─学术与教育》齐义鹏) “天啊!伤心啊,难过啊,我现在打字都恨不得把键盘敲破。希望还能有一点点希望啊” 。(《搜狐社区-海外论坛-海归一族》redman)。 这些回应中,对我震撼最大的是网友们那些迷茫的发问、无奈的哀叹、深深的绝望、和谦卑的述求。 确实,揭露学术***并不是我写那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我实际是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之路。无庸讳言,面对中国学术界目前所患的如此重症,这个史无前例、举世无双的社会***,世界上决不会有一个现成的、简单易行的方法能够将它根治。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也曾陷入无尽的迷惘之中。但是,读者的回贴给了我继续探讨下去的决心和勇气。虽然在目前的中国学术界,***势力看上去不可一世,但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过多少不可一世的势力在顷刻间土崩瓦解的事例呢?再者说,***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毁灭的过程,也就是说,即使在没有任何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分子的命运也注定是走向灭亡。这么一看,应该感到悲观绝望的不是我们,而是那些在腐朽的粪坑中不可自拔的学术败类。 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坐等这些败类的自我毁灭呢?不能。因为他们在自我毁灭的过程中,还会把整个中华民族也拖入灾难的深渊。在《中国的学术界到底有多***?》一文中,我曾说,学术***是中国社会的心腹大患。我这么说的原因就是,******和经济***侵蚀的主要是一个国家的物质基础,***分子侵吞的是社会的物质资源。而学术***则不同:它不仅侵吞物质财富,它还腐蚀一个国家的智识基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不仅如此。“学术***是吏治***、经济***势力的宣传部、后勤部、培训部,他们为社会上的***势力造舆论声势,给他们提供精神给养,为他们培养后续人材。”***的中国学术界正在通过教育这一最有力的方式,名正言顺地腐蚀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和经济***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治理好,但只要学术***继续存在,其他社会***现象就会象扑不灭的野火一样,有随时随地爆发、复燃的可能。学术***不除,中国,中华民族,就永远也不会达到我们本来应该能够达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就将永远地在自我倾轧、自我欺骗、自我堕落中沉醉、满足。 所以,我们要主动地铲除学术***这颗毒瘤。我们不能让它把中国的学术界、把中华民族也一同拖入灭顶之灾。如果是那样,我们,也就是中国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历史老人的眼中,就会变得和败类一样,成为历史的罪人。 但问题是,清除学术***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吗?也就是说,假如学术***真的能够被清除,中国学术界的问题就解决了吗?清除了学术***,中国的学术界就具备了承担“科教兴国”大任的能力了吗?当然不是。如果把中国的学术界比作一个人的机体,那么学术***就是遍布在这个机体上的恶性肿瘤。很明显,切除这些毒瘤,也许能够保证中国学术界继续存活下去,但决不会保证它能够健康地、正常地成长,更不会保证它能够在国际学术界的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好的成绩。反过来说,这些毒瘤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学术界猖狂繁衍,正说明它还有更大的隐患。二 学术***的根源是中国学术界学术水平低下 一般认为,学术***现象在中国的大规模出现只有十余年的历史。那么,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杨弘远认为有四条原因:学风与学术道德教育贫乏、学术民主空气淡薄、学术道德法治空缺、政策导向有偏误。(杨弘远:治理学风要抓住“病根”)。在2003年一期的《北京评论》上,有一篇文章专门报道了中国学术界的头面人物探讨学术***的根源。这些根源是什么呢?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与整个社会急功近利、追求名利的风气比较盛行很有关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也说:“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诚信受到了挑战。”中科院院士郑时龄则把抄袭剽窃的部分原因归咎于“学术交流不畅通”。还有人把学术***归罪于“体制”及缺少舆论监督。(佚名:学术***因何而起?)。2004年,在全国人大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张恭庆说,学术***的原因要从我们体制上去寻找。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则说,政策导向不当助长浮躁风气。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则认为:学术界的浮躁风气是学术***的根源。(佚名:五位“院士代表”痛斥学术***)。总而言之,中国的这些院士、这些领袖们几乎一致地把学术***的“原罪”归咎于客观原因。 应该说,中国学术界的领袖们能够公开承认学术***的存在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曾几何时,一些大学校长、人大代表还在媒体上呼吁“不要夸大学术***”(奚彬、翟伟:人大代表呼吁:不要夸大“学术***”),中国科协的“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甚至要把学术***改称为“学术界的不端行为或不良行为。”(孙自法:科协呼吁改称“学术***”为学术不端或不良行为)。即使在被全国人民痛斥了一年多之后,这个委员会仍旧不改初衷,在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继续用“不端行为”来替代学术***。(孙自法:中国科协披露当前中国学术七大“不端行为”)。在2004年的全国人大上,北京大学校长还这么说:“学术***,是指对科研成果的剽窃、抄袭等,在国际上一般叫做“科学界的不端行为。”(佚名:五位“院士代表”痛斥学术***)。尽管如此,“学术***”这个词汇已经在中国的现代语言中牢牢地扎下了根,并且被全世界的华人所认同和接受,而对这一现象的记录和分析将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必不可少的篇章。这一点,是任何人都无法逆转的。 但是,与扭捏作态、羞羞答答地承认学术***现象的存在相反,中国学术界的领袖们对中国学术界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却讳莫如深,绝口不提。这是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就是中国整体学术水平的连年下降。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2001年初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连续下滑:国民素质由1998年的第24位滑至第29位,科学技术由第13位滑至第28位,国际竞争力由第24位降至第31位。(冀文海:中国高等教育持续滑坡,8成大学生对高校教育不满)。2002年,中国经济的成长竞争力在全世界的排名是第38位。到了2003年,中国的排名降到了第44位,排在波兰之前,南非和斯洛伐克之后。(World Economic Forum. 2003.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而在此期间,台湾的科技竞争力则从1992年的世界第19位猛升为2000年的第10位。 学术界的存在价值不就是在於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及学术水平吗?对关系到自身存在价值的这么严重的问题,中国的学术界为什么能够如此麻木不仁呢?它说明了什么呢?实际上,中国的学术界对这个关键问题绝口不提正说明了它的问题所在。这就是:学术水平的低下是学术***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学术***现象的出现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中国的学术界经过八十年代的人员大流失,即智商较高的学人离开学术界(出国、从政、经商),“随着***前的学者全面退休,中国学术界的实权从平庸之辈的手中转移到了那些被“筛选”下来的碌碌无为之辈的手中。他们掌权之际,也恰逢“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之时。金钱象潮水般涌入学术界,对於搞不了学术的这些人来说,搞***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亦明:中国的学术界到底有多***?)。 也就是说,中国的学术界面对着如同泰山压顶般的“科教兴国”重任,面对着如同潮水般涌来的金钱,它既感到茫然若失,束手无策,又感到了金钱从毛孔中渗入时的兴奋和激动。最后,它找到了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这条“捷径”。按道理讲,受到过高等教育、并且留在学术界工作的人,一般都有一定的事业心,也就是想要在学术上干出一些成就。但有限的知识和才能在无限的压力下,使他们素质中最薄弱的一环,也就是道德约束,发生了断裂。而金钱的存在,对中国的学术界来说,既是诱惑,但也同时使它丧失了无所作为的最大借口,那就是“政府的科技投入过低”。这就象一个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却被父母逼迫一定要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一样,除了走邪门歪道之外,再别无选择。 中国学术界的学术水平到底有多低?看一下代表中国学术最高水平的院士就一目了然了。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章程》和《中国工程院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也就是说,院士是法定的学术权威。可实际上,抛开这些院士的道德水平不提(详见笔者“扯下中国院士的神秘面纱”系列文章),他们的学术水平之低,完全可以用“难以置信”四个字来概括。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国藩领导的“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项目,它曾在1998年被两院院士推举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首项。可是,这项代表着中国科学最高成就的研究成果,其论文竟然只能发表在一个影响因子只有0.5,也就是相当于“学术垃圾”的刊物上。如果说这个项目本身只能说明洪国藩院士个人的学术水平的话,那么两院院士推选这个“成果”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第一名则说明了中国院士的整体水平:他们比洪国藩还要低。 另一个能够说明中国院士学术水平的例子出现在2003年。当时,非典瘟疫肆虐中国大地,对病原菌的鉴定成了非典防治的关键。本来,对於搞传染病学的人来说,病原菌的鉴定工作虽然说不上简单容易,但却可以说是已经程序化了。加上研究方法的改进,任何一个受过专业训练、并且有过几年工作经验的人都应该能够胜任此类工作。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领导的科研队伍,却犯下了极为低级的学术错误:他无视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的传染病病原鉴定的金科玉律━科赫法则,而仅根据电子显微镜照片来鉴定病原。结果,他把冠状病毒误认为衣原体,从而把自己的科学研究及政府的防治政策引入了歧途。这个被国际同行评价为“违背常识”(“against common sense”)的学术错误,其直接后果就是使中国政府丧失了宝贵的时机,使非典成为建国以来危害最大的瘟疫。不仅如此,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在全世界最丰富的生物材料面前,中国的院士连像样的关于非典的科学论文都没有发表一篇,倒是在国内的新闻媒体上一会儿吹嘘找到了“非典克星”(杜若原、傅先萍:抗SARS药物被找到:了不起的武大病毒研究中心),一会儿又叫嚷“找到了打开非典病毒大门的‘钥匙’”(张瑾:贺福初院士:病毒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实际上,用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杨焕明的话说就是:“在SARS面前,我们中国科学家整体打了败仗。”(谢湘、周欣宇:SARS面前中国科学家打了败仗)。 其实,中国科学家整体打了败仗并不奇怪。因为从整体上说,中国院士的学术水平大抵相当于欧美国家三流科学家的程度。这一点,连中国的院士们自己都不得不承认。2001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在谈到“有人认为,中国院士的总体水平恐怕连美国二、三流大学教授的平均水平都达不到”这个问题时说,“很难把不同国家的院士水平进行比较。……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代表了中国学术界的优秀学者。”(张其瑶:许智宏谈中国院士水准问题)。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也说:“国外有很多人认为中国院士水平不高,有一定道理,但中国的院士首先要看他对中国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其次才是国际影响。对前者,外国人是无权评论的。”(欧阳斌:中国学术纯度加剧下滑)。 不过,这两位院士强调的中国院士的特殊性,很难让人信服。首先,把中国院士的学术水平与国外院士进行比较有什么难的?难在哪里?科学研究实际上是整个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开发和探讨,是全人类参与的智识竞赛。就象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一样,哪个国家的运动水平如何,通过奖牌的计算一般就可以立见高低。而在学术界,类似奥林匹克那样的比赛在时刻进行,怎么能说很难比较呢?其次,如果一名院士的标准仅仅是“对中国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那实际就是在承认他对世界科学根本就没有什么贡献。而一名对世界科学没有什么贡献的科学家,又如何能够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呢?那不就是所谓的低水平重复吗?第三,就算这二位院士的说法能够成立,那么为什么伴随着“对中国科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中国院士人数剧增,中国的整体学术水平反而大幅度下降呢? 实际上,如果按照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的话,有人甚至认为美国一流实验室的研究生的水平就要相当于中国的几个院士。(苦口药:一个留美科学家的学生相当于几个中国的新院士?)。2004年,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中科院院士王迅直言不讳地告诉国人,若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标准来衡量,目前复旦大学物理系够得上教授水平的一个也没有,他自己“可能”够得上副教授水平。(任荃、王丹红:中国科技界:直面现实)。即使如此自我贬低,很多人还是认为王院士高估了自己。 中国科技水平的高低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判断。曾获得过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无缆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和获得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等项目,其技术基础均来自国外。这些成果不仅科学成分极少,即使是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也不是很高。“神州五号”上天反映更多的是中国的经济实力,而不是科技实力。这一点,中国学术界的头面人物并不否认。比如,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陈怀瑾说:“从技术和应用上来说,载人和不载人航天并没有本质区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庄逢甘说:“往返技术怎么做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争论很大,中国到底是走英法的路子,还是走俄罗斯的路子?做了大量论证之后确定了载人飞船。”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梁思礼说:“神舟飞船可以壮国威,体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的是中国整体的航天技术实力。在单项上,中国和美俄比还有差距。”(吴珊:神舟 你有多少含金量?)。也就是说,神州五号上天的象征意义大於实际意义,***意义大於科学意义。它的关键技术是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存在的,并且是国外的。 除了上面这些,中国学术界的水平还可以从中国的大学反映出来。据认为,中国的顶尖大学,也就是北大和清华,在世界大学中的排名位於200名之外。它们不仅在世界上落后,即使在亚洲也算不上是一流。有人统计,在这三年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这六所全国最强的学校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总共发表了27篇论文,仅及哈佛大学的6%,剑桥大学的15%,东京大学的20%。(武书连、吕嘉、郭石林:2004中国一流大学评价揭晓 15所大学入围)。考虑到这六所大学的规模(师生人数)都至少在哈佛大学的两倍以上,因此可以说,一所哈佛大学的科学产出相当于大约200所中国一流大学(12÷6%=200)。这就是中国学术界与世界一流的差距。另外,根据发表论文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论文引用率,来衡量,2002年中国的物理学在世界上82个国家中居第66位,与新加坡、白俄罗斯、古巴不相上下。排名最高的中国大学是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为第551和552位。靠在国内刮起SCI旋风起家的南京大学,其化学论文总数在年间排在世界第41位,但如果按平均引用次数来计算,它的排名却一落千丈,居第675位。(缥缈孤鸿:可怜的中国物理!可怜的科大、北大、南大、复旦、清华!)。所以说,中国的学术界正在加速制造学术垃圾。 实际上,中国学术界的学术水平目前是在从低下向更低发展。1999年,教育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於每年评选出的论文以百篇为限,因此当选的论文被称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论文能够当选,不仅博士本人能够得到教育部颁发的数十万元科研经费,对其所在学校也是巨大荣誉。什么样的论文能够入选呢?根据评选标准,它们必须“选题为本学科前沿,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取得突破性成果,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材料翔实,推理严密,文字表达准确。”按道理说,中国每年授予数万个博士学位,百里挑一,总应该挑出几个像样的吧?可结果是,清华大学的一篇入选论文被国际学术界一致评为“质量确实很差,在理论上基本是错误的,也没什么应用价值”。(李丽萍:质疑“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一入选作品)。这就是中国科学的未来。 很显然,想要依靠水平如此低下的学术界来承担振兴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重任,无异于赶鸭子上架。鸭子当然上不了架,所以它们只好呱呱乱叫,瞎扑腾。三 学术水平低下的原因不是政府投入过低 科学技术水平低下是中国的长年痼疾。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国的科学家除了在少数领域,如国防科学,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外,其他能够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的成果大概只有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工合成胰岛素一项。(王渝生:中国科技百年)。为什么中国的科技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呢? 毋庸否认,学术***是造成目前科技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但上面提到,与其说学术***是学术水平低下的原因,倒不如说它是学术水平低下所造成的结果。二者之间的恶性循环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学术界就曾把中国科技水平低的原因部分地归咎于国家投入不足。即使是现在,不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华人科学家几乎还是众口一辞地把中国科技落后归咎于投入过低。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著名华裔分子生物学家吴瑞就在最近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中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支持强度太低”。(吴瑞:提高中国科学研究的产出率面临挑战)。与此相呼应,《文汇报》的一篇文章开头是这样的:“这是一组耐人寻味的对比——2003年,我国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6,科研经费投入却只有美国的1/20;2000年,中国在生物学相关领域发表的具有国际水准且较高影响力的论文,不到美国学者的4%;有关研究表明,我国仅有15%的学科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85%的学科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任荃、王丹红:中国科技界:直面现实)。这篇文章透露,中科院的一位研究员就认为,“中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远少于美国,而对生命科学的投入更少。这个投入比例的严重失衡可能是中国高水平产出远少于美国的根本原因。”(引文同上)。 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从 1995年“科教兴国”政策实施以来,以及实行教育产业化之后,进入中国学术界的政府资金和民间资金可以说是成番论倍地增长。目前,不论是就资金的绝对总值,还是就相对购买力而言,中国的学术界都可以说是相当富裕的。一些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实验条件和研究经费,即使与发达国家相比,不仅毫不逊色,而且足以使对方自叹弗如。按绝对值来计算,美国的科研开发(R&D)经费总额确实比中国多出大约18倍,在2002年达到2762亿美元。但这其中,超过三分之二是来自美国的企业界,而联邦政府的科研预算中,用于军事研究的经费超过一半。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表的统计公报,2002年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为128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近四分之一,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3%。这其中,大约三分之二来自政府部门的拨款。由於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远远超过官方汇率,因此中国和美国的科研经费总额的真正差距比绝对数值所显示的要小得多。另外,美国科研经费的大部分用于人员开支,而中国科研经费中,这方面的支出除了各单位允许的个人“提成”之外,可以说微乎其微。(中国政府在2002年还支付了约700亿元人民币的科技三项、科技事业等费用)。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科学家所得到的科研经费比美国科学家得到的要多得多。 从另一方面来说,2002年美国有科技人员470万人,其中超过300万人拥有所从事领域的最高学位(一般是博士学位)。而根据中国科技部的统计资料,2002年中国在县以上科研部门从事科技活动的只有20万人,而在地市级所属科研机构工作的只有4万2千人左右。这20多万人中,能够被称为科学家或工程师的只占三分之二,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是7800,拥有硕士学位的人数是15939。即使再加上高等教育界的科技人员(2001年为16.8万人年),中国科技人员的人数也不过是美国的5%到10%左右。如果再考虑到质量因素(人员的科学素质),其比例只会更低。实际上,根据吴瑞的估计,中国生命科学界具有“高产出率”的科学家仅及美国的1%左右,而根据中国的国情,这些“高产出率”科学家都控制着大笔科研经费。他们每人平均科研经费实际是美国同行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按实际购买力计算)。如果承认这些数字的真实性的话,那么请问:中国学术界还要国家增加投资,理由是什么呢?那么多的钱,你们想怎么花呢? 据了解,那些学术界大户,如中国科学院的院所和进入“985工程”的大学,都有花不完的金钱。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就鼓动自己的属下,在申请科研经费时,要有“大手笔”。(中科院微生物所:陈竺副院长来我所宣布所领导班子组成并作重要讲话)。据报道,浙江大学在过去八年间的科研经费每年以一亿人民币的速度递增,在2002年达到8亿元,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徐有智、叶辉:浙大实施985工程巨变:科研经费每年增长1个亿)。如果按实际购买力计算,这个数字完全可以与美国一流大学相比。(2001年,美国投入研究开发经费最多的10所大学,每所学校的平均投入是6.0亿美元,排名第11-20的学校,平均值为4.2亿美元,排名第21-40的学校,平均值是3.1亿美元)。(见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报告31-316》)。而浙江大学与美国一流大学在科研水平方面的差距到底有多大,看看这个数字就清楚了:2000年到2002年,浙江大学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总共发表了两篇论文,不到哈佛大学的二百分之一。(哈佛大学2001年科研总经费在美国大学中排在第22位)。中国有些学术单位的钱花不完,就轮番“出国考察”。据笔者所知,有的单位,在得到科研经费之后,只拿出其中一部分委托私人公司替他们做实验,甚至撰写论文,其余的全部私分。 显然,中国学术界的水平低下根本就不是由於缺钱。也许有人会说,从科技投入到科技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再等几年,中国的科技水平就会出现转机。这种说法如果不是一种托辞,就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第一,中国的科技投入从1986年起,也就是所谓的“863计划”启动时起,就呈明显上升趋势。至今,这个计划已经持续了18年。即使是注重于基础科学研究的“97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至今也都有六、七年的时间。但至今,除了杂交水稻项目之外,863计划真正能够拿得出手的科技成果却极为罕见。(参见:赵利:“863”成果览萃)。而袁隆平的杂交稻技术,在七十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基础工作。863计划的主要内容是高技术的应用开发,一般研发周期很短,大约在三、五年时间,因为新技术的出现很快就会取代旧技术。在上世纪,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只用了三、四年的时间;美国登月的“阿波罗计划”只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即使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实际可以更短)。而中国科学家在六十年代仅仅用了六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两弹”到“一星”的跨越。时至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科学家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搞出一些结果呢? 第二,从目前中国学术界的教育水平和研究水平来看,在今后几年内,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对水平仍将处於下滑的势态,这是因为,造成目前这个状态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除了资金投入力度会加大之外,学术***规模将会变得越深越广,而教育质量和水准会变得越差越低。(冀文海:中国高等教育持续滑坡,8成大学生对高校教育不满)。而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的中国学术界来说,就如同给一个身体虚弱的人服用“人参大补汤”一样,其后果必然是虚火上炎,纵欲过度,精竭髓枯。 第三,中国的本土科学家中,至今没有一个人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不仅如此,目前能够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的、中国自己培养的科学家也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这说明中国学术界在未来的十余年内的前景仍旧不容乐观。四 学术水平低下的原因是学者个人素质太差 实际上,早在六、七十年前,***就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而在学术界,“人的因素第一”更应该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决定学术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钱。设想一下,一个没有创新本领的人,难道能够因为拥有了巨额金钱就突然间获得了创新的能力?这当然是不可能的。相反,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按照定义,都是那些能够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的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伦•麦克迪尔米德就针对中国的学术界说,“科学研究在于人,人是第一位的。”他还说,“据我所知,中国有相当多的资金”。(王勇:科学研究在于人——艾伦•麦克迪尔•米德访谈录)。那么,中国学术界人士为什么不到自身去找学术水平低下的原因呢? 事实是,无论是学术***也好,还是学术水平低下也好,它们所反映出的实质都是学术界人士的素质问题:没有搞学术的毅力,没有搞学术的能力,没有基本的道德修养,最后任凭自己的私欲恶性膨胀,於是发展成学术***。(一) 一个学者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1 素质的概念 就象“科学”这个概念并不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一样,“素质”这个概念的来源也不是很清楚。根据《辞源》,素质一词的来源有三,一是指白色质地;一是指宝刀名;另一个是“犹本质”:“正静不争,动作不贰,素质不留,与地同极。”(《管子━势》)。显然,管子的“素质”概念并不是指人。根据《辞海》的定义,“素质”是“人或生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汉英词典》中,“素质”被翻译成“quality”。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素质”的相应英文是“constitution”。还有人把中文的素质与英文的“competency”和“literacy”相对应。而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H. Smith)于1894年出版的著作《Chinese Characteristics》则被翻译为《中国人的素质》,因此中文的“素质”似乎还等於英文的“characteristics”。还有就是,在中国的大学,所谓“素质教育”又被称为“通识教育”,也就是美国的“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於是“素质”又变成了“general”。其实,上述英文词汇的意思相差甚远。无论如何,从中可以看出,西方文化中并没有完全与“素质”等同的概念。这是一个成色十足的中国土货。 尽管“素质”概念是个土货,但它的内涵却一点儿也不土。它的实际含义有两层:首先,它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概念,即所谓的“遗传素质”;其次,它是教育学概念,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转引自:陈永杰:素质与知识)。说得明白一点,“素质”就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知识结构,文化修养,以及各种不同的能力。目前中国社会流行的“素质”概念,基本上是教育学意义上的。 一般来说,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如果教育系统臻于完善,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素质的高低主要受其所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而学者,由於所受的教育最多,因此应该是社会中素质最高的一个群体。但是,由於某种原因,目前的中国有个非常奇怪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学者群体的素质不仅不是社会各个阶层中最高的,相反,他们的一些素质参数要远远低于全社会的平均水平。而在很多情况下,在这个群体中,越是地位高的人,其相对素质就越差。 2 学者的定义 那么,学者是什么样的人呢?在《辞海》上,“学者”的定义有两条:①求学的人,做学问的人;②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认为,学者的个人使命就是追求真理,他的社会使命则包括教育同代人和后代,以及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因此,学者应当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他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何怀宏:重温学者志业)。美国哲学家、诗人爱默生(Ralph W. Emerson)在1837年所作的著名讲演《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中指出,社会上的各个行业实际是一个“全人”(One Man)的不同功能,而学者就是“思想之人” (Man Thinking)。Man Thinking 不同于Thinker,后者是一个被动的、靠吸允他人的思想活着的人,而Man Thinking 要形成自己的思想。“学者的职能就是通过展示事物的本质来激发人类的兴趣,提高人类的水准,指导人类的活动。”也就是说,学者的功能就是追求真理,揭示真理,领导人类走向未知的前方。 所以,学者是一群追求真理的人,他们是人类、是社会的头脑。但实际上,追求真理只是学者的功能,或者说是职责。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追求真理呢?换句话说,学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我们不妨到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3 孔子的学识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学者非孔子莫属。孔子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孔子从小就立志于学业,追求真理(道),一生不渝。“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孔子追求真理的最好写照。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虽然他是当时中原各国学识最为渊博的人,但他并没有丝毫的傲气,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不耻下问”,肯向小孩请教,公开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使是对自己的专业(儒,也就是礼仪方面的学问)问题,他遇到不懂的事情也敢公开请教,别人嘲笑他说,你不是知礼吗,怎么还什么都问呢?他则说,不懂就问,此正是礼也。 当然,光有学问是不够的。儒家讲究修、齐、治、平,因此修身立德就是一个人成为学者,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的重要一步。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孔子还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些思想后来被孟子发展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条。强调道德为本,强调人格的高洁,可以说是中国学者的最显著特色:一个学者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语)。 好学修德的目的是完善自身,而完善自身的目的则是要为社会服务。这是孔子精神的一大升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一个学者的成长过程;“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一个学者从自身做起,然后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人生历程;“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是一个学者的处世原则。 孔子的学问是具体的,世俗的,他所关心的多是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他讲授给学生的也多是实用知识。他不谈“神鬼力怪”,也不擅长抽象思辩,终其一生,除了留下了一部语录体的《论语》之外,他的最大学术成就应该说是整理了中国的古代典籍,编订《诗》《书》《易》《礼》《乐》《春秋》,由此形成了中国的经典文化体系的核心。司马迁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孔子的成功之处不在於创新,而在於整旧:整旧一新。他之所以能够如此,最主要的素质是他的学识。从《诗》三百篇中,他能够总结出“思无邪”这个要旨。一部言简文约的《春秋》,却“微言大义”,成为定名分、制法度的规矩。有人说,一名学者需要有三方面的素质:才、学、识。才是先天的秉赋,学是后天的积累,而要有“识”,却极为不易:它是“才”和“学”的最为优化的组合。 4 屈原的胆识 如果说孔子是中国第一位“集大成”型学者的话,那么屈原就是中国第一位创新型学者。以他的作品为主要代表的《楚辞》,打破了《诗经》以来的四言格局,使用长短句式,为后世的五言、七言诗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不仅是中国第一首长篇巨制,而且是第一首浪漫抒情长诗,第一首***长诗,第一首理想长诗,并且建立了一个新的文体━“赋”。他的《九章》,开咏物诗、山水诗之先河。中国的诗歌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文化中最璀璨、最辉煌、最伟大的篇章,屈原的功绩当属第一。除此之外,屈原在《天问》中总共发出了一百七十多个疑问,问题所指,上至苍天,下至大地,远及隧古,近及当代,日月星辰,花草鸟兽,先贤往圣,风土人情,无所不包,无所不思,无所不疑,无所不问,可以说是中国学者的《独立宣言》。 屈原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大的“学术成就”呢?这首先要归功于他对真善美的强烈热爱和不懈追求。在《离骚》中,他用香草美人先贤往圣象征美好的理想,对它们的追求,他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 司马迁在评论屈原的《离骚》时说它“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必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的第二个素质就是他的独立性。也就是这个独立性,使他敢于质天问地,敢于面鬼对神,敢於出生入死。他怀石自沉,并不是要为楚王殉葬,也不是为了生计无着,他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人格而献身。“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他生前曾请太卜占卦: 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婾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慓斯,喔咿嚅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显然,屈原并不需要谁的指点,他的心中早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屈原的第三个品质就是有强烈的***抱负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责任感。在《离骚》中,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哀郢》中,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质问苍天:“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在诗的结尾,他发出了这样的哀鸣:“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至死不忘家乡,其情自可感天撼地。 可以说,屈原的上述三个品质,造就了他的特殊“文人气质”:对所爱,他炽热如火;对所恶,他视如仇雠。而这个气质的延伸就是屈原的非凡之胆:除了自己坚信的真理,他什么都敢於去怀疑。如果说成就孔子的素质是“学识”的话,那么成就屈原的素质就是他的“胆识”。也可以这么说:胆识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学者所不可或缺的素质。 5 蔡元培的人格 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学者有两个人,一是蔡元培,一是胡适。蔡元培生于1868年,比孔子晚两千四百多年,比屈原晚两千二百多年,但他却是中国第一位具有西方特色的学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与中国的学者相比,西方学者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己的独立性:学术本身就是事业,就是职业,它不需要依附于政府或某种其它社会势力,它有自身的存在价值,它也能够独立地存在下去。由於从事的是独立的事业,所以西方学者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而中国的学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短暂独立之后,两千年来几乎完全消失。即使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学术也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不论是***学派如孔子的“仁政”,孟子的“王道”,墨子的“兼爱”,韩非子的“法术”,还是哲学学派如老庄,他们都以社会现实作为探讨的对象,而学者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这就基本上决定了学术的独立性问题:实用学术必须“有用”才能够被接受,而被谁接受呢?不是学术界自己,而是现实社会。学术不能独立,学者当然也就难以独立。前面说屈原具有独立性,那是指他的个人而言,并且也以悲剧告终。实用学术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难以进入高深的、抽象的、形而上的境界。没有抽象的学问做基础,任何学术都是肤浅的。 虽然很难说蔡元培先生是最早意识到中西文化这个巨大差异的中国人,但他却是最早致力于消灭这一差异的中国人,并且可以说是唯一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就的人。他使与“太学”无异的北京大学变成了“研究高深学问”的现代化大学,他要求大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尤当以养成学问家之人格”。这些,可以说是深得西方文化之精髓。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他又强调教育独立,学术独立,讲究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更是抓住了办学的关键。蔡元培先生后来创建中央研究院,基本因循这一套原则,为中国正统学术的建立打下了深深的基础。人称蔡元培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之父”,他当之无愧。 蔡先生的成就有目共睹,功在千秋,当然不需要我来为他歌功颂德。我要探讨的问题是,作为学者,他怎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他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吗?有人把蔡先生的特殊本领总结为“正大的宗旨,博大的思想,伟大的人格”三条(袁瑜:教育呼唤蔡元培),我深以为然。 第一,蔡先生有坚定的信念。他坚信救国之道在於教育,而教育之道在於独立,指出“国家富强,恃乎人才,人才陶铸,端赖教育”,“自人文进化,国家之贫富强弱,与其国民素质之高低、学问之深浅成比例”。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 第二,蔡先生学贯中西。他是前清的进士,后来到德国和法国留学多年。这些经历,加上他不懈的思考和若谷的胸怀,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思想。他的学生傅斯年说:“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曰,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曰,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此两种文化,具其一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 第三,蔡先生有崇高的人格。蔡元培先生非常注重道德修养。他性情温和,雍容高雅,温良恭俭让五德齐备。他说,“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助其为恶,无益也。”早在辛亥**之后,他就参与组织了“进德会”,要求会员不嫖不赌不当官。在给北大学生的第一次讲演中,他就告诫学生要“立志、立德、立言”。他在北大建立了“进德会”,自己也身体力行,堪称表率。对下,他谦恭有礼;对上,他自尊自重。他有权,但用权皆出自公心;他有势,但从来都是以理服人;他有才,但从不侍才傲物;他有高薪,但却生活俭朴。身居高位的蔡先生能够脱帽向门役行礼,能够为北大的校工办夜校,能够在天安门前喊出“劳工神圣”的口号,都说明蔡先生的胸膛里装着一颗圣人般的心。有这样的人格做保障,蔡元培先生才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令行禁止,完成改造北大这一今人永远也完成不了的伟业。“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一贯瞧不起知识分子的***对蔡元培的评价。 所以说,一名学者如果想要把“知”变成“行”,必须要用自己的“德”来作为保证,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换句话说,如果只靠信念和思想就能够办好一所大学的话,今天的北大理应比蔡先生时代的北大更好,因为时间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而蔡先生的信念已经成了国人的共识,蔡先生的思想在学术界也被喊得震天价响。但实际上,今天的北大不仅没有长进,反而可以说是倒退回到了“太学”时期的北大。为什么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今天北大的领袖们没有蔡先生的人格魅力。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最早举措,除了聘请新锐之外,就是拿恶势力开刀:解雇了率领学生逛妓院的教师;辞退了后台强硬但不学无术的英国教师;废除了学校教务会议讲英语的“常规”。把这些与北大今天专拣软豆腐下刀子的“癸未改革”比一比,高下优劣不就立刻水落石出了吗? 6 胡适的见识 在近代中国的学术界,胡适的名气比蔡元培要高、要响。谁不知道以首次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胡适?谁不知道“胡博士”在26岁就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谁不知道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谁没有听说过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治学名言?可是仔细一想,人们也许会发出疑问:盛名之下,难道就这些? 是的。胡适的学术贡献大致如此。他自己就说,“设若不是蔡先生,我胡某人还真不知道在哪家三流小报做编辑!”在他的那篇被誉为“文学**第一枪”的《文学改良刍议》中,他只是怯生生地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也就是说,他只是提出在形式上“改良”文学,而“不敢提起‘文学**’的旗子”。倒是在《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一个月之后,陈独秀在《文学**论》中提出了“三大主义”,才把文学**的性质和内容做出了明确的阐述。 胡适的学术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据他自己说,哲学是他的职业,历史是他的训练,文学是他的娱乐。确实,奠定了胡适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的,是出版于1919年的半部《中国哲学史大纲》。这本书是胡适根据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扩充而成的,而那部学位论文却没有能够使胡适在1917年得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其实,这并不奇怪。这部著作基本上没有什么深刻的见解和重大发现,其长处在於“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蔡元培为这部书写的序言)。不仅如此。胡适一生著述总量超过两千万字,但却一直没有把这部著作的下半部续完,结果使它成了一部真正的“掐头去尾”的中国哲学史。 胡适的另一个学术特色就是非常注重做学问的方法,据说光这方面的著述就达百万字之谱。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十字箴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但这并非他的首创,而是他在美国读书时从《大英百科全书》中偶然发现的。 尽管如此,胡适还可以被认为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学者,也是最成功的学者。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曾经送给胡适一副对联:“天下文章,莫大胡适;一时贤士,皆出其门。”胡适的弟子唐德刚先生说:“胡适之先生是现代中国最了不起的大学者和思想家。他对我们这一代,乃至对今后若干代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唐德刚:写在书前的译后感)。李敖则说:胡适之是我们思想界的伟大领袖,他对我们国家现代化的贡献是石破天惊的、不可磨灭的。(李敖:播种者胡适)。著名大陆学者李慎之先生甚至宣称:“二十世纪是鲁迅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胡适的世纪”。(见李普:悼李慎之━我们大家的公民教师)。确实,胡适是“近代中国惟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唐德刚语)。 那么,排除外界的、偶然的原因,成就胡适作为学者的内在因素有哪些呢?最主要的,当然是他的见识。胡适的一个条幅就是,“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什么是“不疑处有疑”呢?那就是能见他人所不能见,有自己的见识。当年,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虽然也曾轰轰烈烈,但面对“旧文化”的铁壁铜墙,未免感到有些无处下手。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则为新文化运动找到了突破口,开辟了新战场,并且使它成为主战场。在那篇文章中,胡适明确指出,“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点,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案,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其见识,真的是非同一般。 胡适知道中国历史资料庞杂,真伪难辨,於是独辟险径,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撇开没有真实史料的上古时代,单刀直入,从春秋时代开始讲起,结果成为一家之言。尽管这本书的长处在西方世界根本就不值一提,但在当时的中国,颇有使人耳目一新的作用。他的学生顾颉刚说:“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胡先生讲得的确不差,他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历史家。” 即使看似简单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也能够显示出胡适不同寻常的眼光。如果从根上深究,中国的学术和西方的学术有一个极大的差别,那就是,在中国,学者重师传而不是重实证,重感性而轻理性,重形象思维而轻逻辑推理。研究方法的不系统、不科学是阻碍中国学术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胡适一眼看到中国学术的病根,因此提出了这个口号,使它“成为本世纪中国最响亮的学术口号”(陈平原语)。 所以说,尽管胡适的成名有其偶然性,但假如“胡某人”没有自己的本事的话,蔡先生虽然能够让他当北大的教授,也绝没有能力把他扶为中国思想界的领袖。 总之,一名杰出的学者除了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识”:学识、见识、胆识。没有这些素质的学者,实际就是一堆书虫。而要把自己的崇高理念亲自付诸实践,他还要具备高尚的人格。 7 科学家的素质 在二十世纪以前,中国几乎没有现代科学。即使是在整个二十世纪,对中国学术界发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也大都是些人文学者。科学之于中国,是在它显示出能够产生巨大的物质财富(及提高国防实力)之后才受到充分重视的。中国至今没有产生影响如蔡元培、胡适那样的科学家。 科学的基础就是理性思维,而人类进行理性思维的动机就是要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很大一部分就是对自然现象的困惑。很显然,在科学处於萌芽状态的古希腊,对自然现象的探讨并不一定能够带来象今天那样的物质财富。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另一个属性:没有功利性,它是人类处於“自由”状态的纯粹的精神活动。 所以,一个科学家的基本素质就是要具有好奇心,这是他追求问题答案的原动力。第二,他要具备进行理性思维的能力,这是他能够达到彼岸的唯一途径。第三,他要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因为物质因素的考虑能够破坏一个人的好奇心,并且使一个人拒绝理性。第四,科学是人类学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一名科学家也必须具备一名学者所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文化知识,独立人格,以及自知,自尊,自律,自省,等等。 (二) 当代中国学者的个人素质 那么,如何评价当代中国学者的素质呢?应该说,面对着全面***的中国学术界,我们很难找到合乎标准的中国学者。其实,现在的中国学术界更象一个官场,权势、地位、金钱、交易所起的作用要远远超过真理或学术。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找到了评价中国学者素质的切入点:通过分析中国学术界头面人物的素质来概括中国学者的总体素质。 1 没有自知之明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2003年底,中科院的一位副院长在为了祝贺中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成立,向该所赠送了一首自己填写的《沁园春》。这个因为***的名著《雪》而在***中尽人皆知的词牌,到了这位院士的手中,却被糟蹋得令人惨不忍睹:不仅有白字,而且有缺句,“最要命的问题是作者根本不懂平仄。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两个句读能连着读下来而不错平仄的。”(转烛:居然敢叫“沁园春”)。更为可怕的是,这首词通篇都流露出了作者的狂妄。(陈诗余:陈竺院士《沁园春》赏析)。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敢给属下题字的领导人很多,但敢给属下赋诗填词的却极为少见,而敢於把自己如此拙劣的作品赠给属下的更是闻所未闻。谁都知道,孔雀在开屏时,会本能地把自己的正面朝向观众,以展示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位被《自然》杂志披露将担任中国科技部长的院士却毫无顾忌、毫不羞怯地把自己最丑陋的一面亮了出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笔者曾就此事私下向一位颇有名望的老者请教。老者长吁了一口气,嘴中迸出四个字:素质太差! 2 不懂得自尊自重的北京大学校长 素质太差的并不只是这一个院士。2003年,正值非典爆发,全国大学几乎全部“封校”。可中国“最高学府”的校长却在此时率领一个院士代表团到美国访问,要向美国人学习如何搞“科学道德建设”。结果,哈佛大学校长以他们来自SARS疫区为由而拒绝接见。(亦明:是东施效颦,还是邯郸学步:评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被哈佛校长拒之门外)。面对这桩百余年来中外交往史上罕见的丑闻,这位校长院士却能够面不改色地继续当他的校长。遥想当年,蔡元培先生曾经因为一个学生当面顶撞了自己而要辞去北大校长职务。究其根源,无非是以为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伤害。可现在的北大校长,不仅自取其辱,还连带了国人,但辞职的念头好像从来没有在他的脑海中出现过。同是北大的校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不用请教老者,我自己就知道答案:素质太差! 3 丧失了羞耻感的院士 其实,不懂得利用辞职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捍卫学术界的荣誉的校长、院士何止这一位。东南大学校长抄袭案铁证如山,可是面对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面对校友的指责和学生的批评,这位校长既不道歉,也不检讨,更不要提什么辞职了。同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洪涛院士,尽管在2003年的非典研究中犯下了那么低级的学术错误,尽管他已经年逾古稀,但辞职谢罪这个概念对他来说好像根本就不存在。还有。中国的双料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在五十年代积极支持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上马。这个工程在其后的四十多年间对黄河上游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张院士为了洗清自己的责任,在中央电视台上说,他曾经反对建造三门峡大坝。这些人的脸皮怎么能够厚到这个程度呢?素质太差! 4 缺乏常识的高教精英 上海戏剧学院前院长余秋雨是一位享誉整个华语世界的学者。这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在别人指出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犯下的上百个学术错误(其实很多是常识性错误)之后,不仅不向批评者表示感谢,向读者表示歉意,反倒摆出一付无赖的嘴脸,拒不认错,并且用“旁敲侧击、隐射暗示” 的卑鄙手法攻击批评者。(余秋雨:被“咬”者的回答;金文明:我答余秋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以学问大家闻名于世的孔子就敢於“不耻下问”。到了战国末年,贵为秦王“仲父”的吕不韦还曾把《吕氏春秋》公布于市,以一字千金的赏格来征求批评意见。余秋雨者,一介书生而已,尽管名满天下,但其“文笔不如秦牧十分之一,学问不如钱钟书百分之一,见识不如鲁迅千分之一”,怎么竟容不得别人的批评呢?这位曾经告诫中小学生“知识和技能不等于素质”的大师(余秋雨:知识和技能不等于素质),好像并不知道名气和头衔也不等於素质。 5 人格畸形的流氓教授 有这些素质太差的领袖作榜样,中国学者的整体素质就可想而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朱大海能够在众多学生面前,一边用手指头抠鼻屎,一边大骂自己的研究生“你脑袋灌水了?”(biosys:这就是我们的杰出青年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王永成,在被自己的学生“炒”了之后,竟然反告自己的学生是窃贼,并且毫无愧色地写了一篇“告全国人民书”,张贴在了网上。(姜澎:9博士生炒掉博导 沪上某名牌高校已按相关规定将博士生转到其他导师名下)。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黄定宇因涉嫌强奸自己的学生而被捕,然后又以“顺奸” 的名义被取保假释。“白天是教授,夜间是禽兽”,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是堂堂正正地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中国的学术界到底是怎么了?素质太差! 6 天良泯灭的“中国杰出青年” 不仅欺侮、坑害自己的学生和读者,中国的教授还要坑害自己的亲生骨肉。就在去年非典爆发之际,中国的学术界又冒出了一颗明星。这就是自诩为“干扰素之母”,并被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03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的陈薇。这个女人,为了自己的前程,竟然胆大妄为到用自己年仅四岁的孩子当试验品来验证自己的新药。(央视国际:阻击SARS的女科学家——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陈薇;佚名:陈薇:在偶然中找寻必然)。在欧美,这是犯罪行为,罪犯不仅要坐牢,最终还会丧失对自己孩子的监护权。可在中国,这位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教授、研究员反倒能够依靠这种犯罪行为飞黄腾达。一般来说,药物筛选的途径都要通过细胞学、病理学试验,然后在动物模型上检验毒性和疗效,最后才可以用人来做试验,并且一般要用成人为试验材料。按照中国的法律,一个药物在进入临床研究之前,必须要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在非典防治研究方面,世界上首例利用干扰素在灵长类动物上作试验的报告发表于2004年春天。(Haagmans et al., 2004)。而陈薇的实验室在既没有细胞学和动物试验结果、更没有国家批准的情况下,却直接利用幼童当实验室白鼠,其无知无畏可以说天下无双。陈薇事件所反映出的,不仅是她学术素质差,简直是连作为母亲的天性都不具备。 7 出卖色相的“美男”教授 与黄定宇偷偷摸摸玩女学生、最后落个身败名裂相比,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葛红兵要幸运得多。他不仅没有在中国坐班房,反倒一会儿新加坡、一会儿英国剑桥地满世界跑。这位坚信“性比爱情要纯洁一百倍”的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美男作家”,立志要做“卓越的情色写手”,他给自己的一本小说起了一个“既暧味又有暗示意味的名字”──《沙床》。《沙床》暗示什么呢?“上床”!葛教授一面在这本“半自传体”的书中极力渲染一个年青的教授与几位学生的缠绵情爱,一面又对记者询问“你是不是真的与自己的学生上过床”嗲声嗲气地佯嗔:“你的问题太尖锐了吧?我拒绝回答。”怪不得朱大可骂他:“一个学者,不以思想和文学力量见人,却光着身子跑上大街,还做出害羞的样子捂住了‘脸蛋’(注意,不是捂住‘羞处’)……从女作家叫春到男学者叫春,叫春的主题一如既往,但叫春者的身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朱大可、拉拉:木子美•葛红兵现象意味着什么?)。 不捂“羞处”而捂着“脸蛋”叫春,正是这位著名学者的独特之处:靠这个一露、一捂、一叫,《沙床》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卖出了10万余册,并且还要出繁体中文版和法文版。名义上,这是他卖脸蛋子的所得,但实际上,这是卖“羞处”的价钱,只不过这位学者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羞处”,所以应该直截了当地称它为“生殖器”。也许是看到这本书叫座不叫好,葛教授在拍卖完了自己的脸蛋子和生殖器之后,还要继续叫卖。首先,他卖自己的才:“我的文笔比长相好。”(黄莺:葛红兵:痛恨美男说法)。其次,他卖自己的思:“在书中我对命运发出了追问,钱钟书有吗?他没有大超越的理想。”再其次,他卖自己的隐私:“我现在的工资是每月三万港元,等明年到了剑桥还会多”,“我的科幻小说卖得非常好,每个月都有几万元给我”,“在短短的四年时间,我就在上海买了两套房子”。最后,他卖自己的身份:“我为自己的教授和作家身份感到可耻”。(李冰:葛红兵开口为《沙床》辩白)。在把自己卖了个精光之后,他还卖自己的兄弟和老爸:“书中写到哥哥得了肝癌,事实上我的哥哥就正在受这种病的折磨。我父亲与我也都有肝的毛病。”对这位教授来说,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卖吗?没有。任何东西到了这位名教授的手中都能卖。怪不得中国的学者们一个个都拼老命要出名呢。有了名,管它是美名还是恶名,什么烂货就都能卖出个好价钱。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葛教授大概不知道,金钱和名气不仅能够显示一个人的财富和地位,它也能暴露出一个人的素质。这位“美男”教授在金钱和名气之下暴露出的,就是自己一脸洗不净的穷酸相和一身换不掉的贱骨头。 8 具有黑帮政客特点的中国新生代学者 葛红兵是1998年刚刚出炉的南京大学博士,他实际上属於中国“新生代”学者,虽然这一代学者中没有几个人有他那么“幸运”和敢於在公众面前把自己脱得如此光光。那么,普通的“新生代”学者都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这些人迟早是要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主力的,了解他们,也就可以预测中国学术界的将来。 在中文互联网上,有一个论坛叫做“虹桥科教论坛”。“虹桥科教论坛”的核心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博士,目前在美国的华盛顿州立大学作博士后(Research Associate)研究工作,对国内自称是“资深研究员”,笔名离乡客。另一位是复旦大学的医学博士,目前在复旦大学医学院任教,笔名柯华。离乡客曾因发表了多篇SCI论文而被手下吹捧为“南大高人”。但自从他的一个本科小师弟在不到两年间就发表了八篇SCI论文的消息传遍全国之后,这个“南大高人”和他的喽啰们就再也不提这个话茬了。 “虹桥科教论坛”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具有中国新生代学者的一些非常典型的恶劣特性: 第一,“虹桥科教论坛”具有黑道性质。他们拉帮结派,排斥异己,用网友们的话说就是“对自己的所谓虹桥成员是又吹又捧,对不同意见的新人是又贬又压,随时‘愤青’挂在嘴上,说这个词的恶毒劲远远超过方说‘弱智’。知识分子的文人相轻全在那体现出来了。”因此这个自诩为“全世界坛员水平最高的论坛”被网友们称为全世界“最霸道的论坛”。(见万维读者论坛-教育与学术日)。当然,光是霸道还算不上“黑道”。“虹桥科教论坛”的黑道性质表现在,这个论坛虽然是面对公众的,但实际上,操纵这个论坛的少数人还有他们自己的内部组织,内部章程,和内部论坛。因此,对重大问题,他们的操作程序是先由内部论坛统一口径,然后分别以个人身份在“虹桥科教论坛”上公开发表言论。对“外人”的不同意见,他们一般首先采用群起而攻之的手段,使对方知难而退。如果这一招不灵,他们就使出杀手锏━删贴。其结果就是造成了这样一种假象:他们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观点。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要影响中国学术界的决策层。比如,他们关于北大人事改革的言论,就被他们自己编辑整理之后,由他们的内线转贴到北大的未名站。 第二,“虹桥科教论坛”成员的***手腕非常圆熟、高超、老到,使人们在惊叹之余,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他们的本领是天生的呢,还是来自师传?比如,离乡客与柯华在去年不知因为什么原因闹翻了,结果这位“南大高人”兵不血刃地就把柯华赶出了所谓的“坛中央”。上面说的那些虹桥黑幕,就是柯华在被赶下台之后揭露的。还有就是,在这次**之后不久,离乡客等人为了掩盖劣迹,搞了一个虚张声势的假选举,结果是扶持了一个傀儡版主上台。不言而喻,这个版主要看以离乡客为核心的“坛中央”脸色行事。所有这些,都显示出这些人的心狠手辣和虚伪狡诈。用柯华的话说就是,“就算我说谎,也只是说谎,你一个说谎者+犹大不比我高尚到那里去。你越来越像某网络名人,查网友IP,追查网友身份,干得都上瘾了。辱没佛祖!”“自己说谎都习以为常了,都记不得了,还在那里指责别人说谎。首先批评他拉帮结派的不是我,这次他如此high的动机,实际上就是触动了他的帮派体系。”(虹桥科教论坛2003 年8月7日)。 第三,“虹桥科教论坛”的核心论题之一就是为国内的学术界大唱赞歌,反对别人批评中国的学术***。批评学术***的文章在那里可以说是被斩尽杀绝,而张贴这类文章,或赞同这类文章的网友,则一定要被他们骂个狗血喷头。虽然他们标榜自己不说脏话,但那是对自己人而言。对于异己,他们说的脏话足以使坊间里巷的泼妇脸红。比如,有一位笔名“野狐禅话”的恶棍,遇到谁提学术***,就一定破口大骂,并且在骂人时一定要拿对方父母的生殖器当靶子,而“坛中央”成员却在一旁袖手旁观看热闹,版主也不删他的贴。这些人为什么对学术***这么热爱呢?这是因为,***环境对他们来说,是生于斯长于斯,因此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并且,他们还要在那个环境下继续繁衍孳孽。清除学术***,就象是掘他们的祖坟,所以他们才要不遗余力地誓死捍卫。那个离乡客在评论我的一篇批评中国院士骗取钱财的文章时,就明目张胆地说,“关起门瓜分基金的时候,怎么红脸都可以。把矛盾和内斗弄到网上来,甚至借网络、媒体搞臭竞争对手,这就是超限战的干活了。”(虹桥科教论坛日)。这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在骗取国家资金的时候,大家都要闷着头骗,出现了矛盾,要内部解决,谁也不许把矛盾公布出来。否则,如果骗局被揭穿,那就谁都骗不成了。实际上,这个打着美国“资深研究员”招牌的离乡客,确实是要在国内学术界捞一杯羹,据说他正被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物理研究所推荐,角逐上海的一个什么“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上海技物所:中美科学家合作研究金属和半导体纳米线)。 可以说,中国新生代学者的上述三个特点是中国学术界全面***所造成的结果,也是中国学术界将继续***下去的坚实社会基础。对这些人来说,搞学术只是手段,而利用这个手段来攫取钱权名利才是目的。可想而知,有朝一日这些人掌管了中国的学术界,中国的学术***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总之,中国学者的素质问题远不止于上面的几个例子,也不仅仅限於道德和文化素质。实际上,中国学者的学术素质更要低下。这一点,看一看铺天盖地的抄袭剽窃之风就一目了然了:如果自己有东西,干嘛要偷别人的呢?(三) 当代中国学术界的整体素质 中国政府施行“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在这之后,中国学术界的两大系统,也就是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所属高等院校,开始了从中央政府那里抢夺金钱的竞争。先是中国科学院,在1998年初向中央提出了题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上面批示道:“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国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实际上就是所谓的“知识创新工程”的起点。 日,***在北京大学庆祝建校100周年的大会上宣布:“为了实现现化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紧接着,以陈至立为首的教育部决定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即211工程)中,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就是所谓的“985工程”。(焦新:“985”工程 向着世界一流大学挺进)。 “知识创新工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软件显示主力动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