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诀手游开服表微集的行运表有人知道吗,为什么他们的表能转运呢?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u/article/details/

  姓名:李陵,字少卿
  生卒: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74年
  籍贯:陇西成纪(今甘肃通渭东)人
  家庭出身:名将世家
  著作:《隋书·艺文志》所录《李陵集》二卷,新旧《唐书》仍见记载,至《宋史》则不见著录,是该集宋时方告亡佚。今所存李陵名下之作,有文四(内有令、表各一为残句)、诗二十二(内有四篇为残句),除《隋书》所载之外,其余诗文,后世多有学者指为伪作。
  相貌:参见李广相貌(祖孙嘛)
  经典战役:稽落山大战
  战绩:以五千步兵大战八万匈奴骑兵,杀敌一万余人
  特技:长途行军,精兵养成,弓弩漫射,丛林作战
  特长:练兵专家,地形专家,步弩战术大师,文学奇才
  爱好:做诗,讲大话,
  性格:孝顺恭俭,谦让下士,率真感性
  缺点:负能使气,过度自信,贪功惜死
  好友:苏武,霍光,上官桀,赵充国
  朋友:韩延年,任立郑
  座右铭:1. 丈夫必有所为,若生以不成名,死亦有憾也!
  2.你伤害了我,我无法一笑而过。
  经历:侍中建章监——骑都尉——匈奴右校王
  个人结局:老死异国
  后裔:黠戛斯人(吉尔吉斯斯坦人),拓跋鲜卑人,唐朝皇族,三国时曹魏破虏将军李典,唐朝大诗人李白
  历史评价:制骑兵战术大师,五言诗鼻祖(钟嵘《诗品》“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著名诗人、文学家、汉奸
  苏武《报李陵书》:“每念足下,才为世英。器为时出。”
  太史公:“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於天下。”
  江淹《恨赋》:“至于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及!”

  李世民:“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骆宾王《和道士闺情诗启》:“李都尉鸳鸯之辞,缠绵巧妙。
  杜甫:“李陵,苏武是吾师。”
  白居易《汉将李陵论》:“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於王事非忠,生降於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
  苏东坡:“苏、李之天成,二公尊之至矣。”
  北宋军事家何去非:“夫李广、李陵皆山西之英将也,材武善战,能得士死力。然轻暴易敌,可以属人,难以专将。”
  宋代名将杨业:“宁为杨业死,毋为李陵生”(蔡东藩之野史《宋史演义》)
  王夫之:“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
  钱穆《秦汉史》:“李陵之才气,及其全军之勇决,令千载下读史者想慕不已。”

  台湾历史学家柏杨:“忍辱负重的人不可能被狂热分子体谅。沉痛的心情,也不可能被浮滑之徒了解。所以李陵、司马迁不得不成为悲剧人物。”


  回族作家张承志:“我厌恶霍去病、卫青之类军人。我更厌恶苏武;他和孔老二一样使人压抑。在我的北方史观中,真正使我感动的人是李陵”
  清华大学教授李零:“李陵由降而叛亦属“逼叛”。如果只从‘叛’字着眼,你只能说李陵是“汉奸”。但是如果能体谅他的‘叛’出于‘逼’,你还不如说他背后的那只手,即由用人唯亲的汉武帝,指挥无能的李广利,老奸巨猾的路博德,善为谣言的公孙敖,以及墙倒众人推,‘随而媒孽其短’的满朝大臣,他们汇成的那股力,才是真正的‘汉奸’。”
  这是一个比伍子胥还要可怜的人,伍子胥至少还可以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快意性情,以一烈丈夫名垂千古。但这个人是有仇莫能报,有家莫能回,有国莫能投,有罪莫能赎,有恨莫能抒,有怨莫能述,只能独自向隅而泣,泣泪成血,为千秋万代所唾弃。

  这是一个比李广还要倒霉的人,李广至少还可以一生报国,矢志不渝,虽命运多舛而百世垂怜,虽自戕而死却不辱令名。但这个人前半生碌碌无为,后半生飘零漠北,有绝世英才却只开一瞬,随即凋零,碾为尘土,客死为异乡之鬼,而遗臭青史。


  在历史的印象中,这个人始终是斜睨着一双孤傲的眼睛,脆弱而又倔强,敏感而又孤独,他貌似有很多朋友,但他的心灵始终寂寞。
  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投降异族的著名武将,汉飞将军李广之嫡孙李陵。
  李陵是不是一个名将?我认为是的。正如太史公所言:“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卬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沬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虽古名将不过也。”李陵战略水平虽然有限,但战斗力与战术水平实在惊人,假以时日,给予机会,赋予资源,他将来未必就不能超越卫霍。

  李陵是不是一个汉奸?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的,这很难翻案,毕竟他接受了匈奴的高官厚禄,还做了单于的女婿,如果这样的人还不是汉奸,那就没有天理了。不过李陵虽持毁家灭族之恨,却没有像伍子胥那样疯狂报复故国,显然他这个汉奸当得并不地道,与吴三桂汪精卫之流相比,他只能算个伪汉奸,或者说非典型性汉奸。


  李陵是不是一个英雄?我认为是,也不是。他是有英雄梦的,而且也完成了一半,跟着就急转直下,鬼使神差的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狗熊。我只能说,他活错了时代,生错了家族,认错了形势,遇错了君主,碰错了小人,选错了生死,有这么多的大错,他的悲剧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李陵值不值得同情呢?这个问题我只想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表明自己个人的看法:“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项羽),少有韧性的反抗(伍子胥),少有单身鏖战的武人(李陵),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司马迁);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对于这句话小生是这样理解的:傻傻冲在前面总比躲在后面看笑话要好得多,力战而降总比未战先逃要好得多;抚哭叛徒总比说风凉话要好得多。如果中国的懦夫们能少点这样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的本领,多一点担当与勇气,多一点同情心与同理心,李陵这样的苦命汉奸或许会少很多。其实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走投无路被逼投降的汉奸与甘当走狗卖国求荣的汉奸还是不同的,要区别对待。人的觉悟有高低,我们没办法强求每个人都有勇气甘当烈士,所谓自古艰难唯一死,他不想死,他不甘愿死,我们不能推他去死,而是要秉着治病救人的态度把他拉回来救回来,这不仅是保护人权,也是为了顾全国家民族的大利益。否则的话,恐怕以后没有多少人敢冲在最前面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是白说。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很少会面临生与死的抉择,又怎么可能确切体会李陵他们的心境?是忍辱偷生,还是杀身成仁?这个问题你现在肯定答得出,但事到临头呢?日本作家中岛敦曾写过一篇著名的小说《山月记》,写一个孤绝的才子得病变身为一只猛虎,为虎身人心,以至痛苦纠结不已,这与李陵的可怜境遇何其相似。近代还有一位可敬的张自忠将军,也是活生生被汉奸之名给逼死的。

  总之,我还是觉得一个国家不能抛弃它的战士,只要那个战士还热爱他的祖国,就要千方百计把他营救回来,就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就像我们下卷书要讲的拯救名将耿恭那样。这便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于自己儿女的终极关怀。


  1.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家声故灿赫,少年成壮士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下了一道很牛的诏书,称:“南越、东瓯,咸伏其辜;西蛮、北夷,颇未辑睦;朕将巡边垂,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
  此前几年,汉武帝已先后派扬仆、路博德等将军征服了南越、东瓯、西南夷等南方少数民族,再加上匈奴已远遁漠北,数年不敢南望,他现在是威名远播,牛气冲天,自觉英明神武,空前绝后,所以决定依照古礼,先振兵释旅,然后封禅。
  正因如此,汉武帝便下了以上这道诏书,于是年十月亲自统帅十二路将军,共十八万骑兵,旌旗千里,浩浩荡荡,经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横临边朔,饮马北河,耀兵扬武,向匈奴示威。
  当年漠北一战,汉军十万骑兵出塞击胡,损失马匹不少,以至不能再度远征漠北,痛打落水狗,今经数年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又重整骑兵十八万,真可谓军威鼎盛,睥睨天下。
  汉武帝派了个叫郭吉的使臣去给匈奴乌维单于下战书,给了他两个选择:
  第一: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
  第二: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何苦逃沙漠。
  乌维接到这封战书后,《汉书》中用了两个字来形容他的的表情:詟焉。
  所谓詟(zhe,音折),本意为哭泣过度,以至失声而不能言语。不过这里乌维应该是心惊胆落,害怕到说不出话来,哭倒是未必,毕竟人家也不是小孩子。
  总之,以现在匈奴的实力,只有疯了才会去跟汉武帝十八万骑兵硬拼,所以乌维最终两个选择都没选,而是“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曾给以汉帝国巨大震动的匈奴铁骑,如今终于尝到了恐惧是什么滋味。
  刘彻觉得匈奴人真没意思,不但不敢应战,就连音信也是全无(匈奴扣留了汉使郭吉),很是无趣,遂振兵释旅后掉头去往泰山封禅,大大风光了一把。然而途中霍嬗(霍去病之子)的少年早夭又让他颇为伤感,仿佛一夜之间,刘彻老了,他发现原来在成功之后,竟然会是如此空虚。
  回到长安,不仅刘彻感觉空虚,刘彻身边几个雄心万丈的年轻郎官也感觉很失望,他们又一次失去了沙场立功的机会。
  这帮年轻人一共有五位,年纪都在三十岁左右,他们出身类似,才干非凡,既是同乡,又是同侪,更兼志同道合,所以互相之间友谊深厚,或许算不上生死之交,但也可说是知己好友。我们不妨称他们为“汉武五小龙”。

  卫霍之后,大汉名将凋零,帝国的希望就在这五位生气勃勃的青年才俊身上了,他们后来也果真扛起大汉的江山,联手开创了“昭宣中兴”之宏大局面。(李陵除外)


  苏建之子苏武,字子卿,杜陵人(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时任栘中厩监(汉室栘园中有马厩,名栘中厩,栘音移),秩六百石。
  霍去病之弟霍光,字子孟,河东平阳人,时任奉车都尉;秩比两千石。
  上官桀,字少叔,陇西上邽人(今甘肃天水),时任未央厩令,秩六百石。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始为骑士,后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羽林骑就是禁中护卫,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无品秩。

  李陵,字少卿,李广长子李当户之遗腹子,陇西成纪人,时任侍中建章监,掌建章骑营之羽林护卫,或许还当过赵充国的上司。


  此五人中,论家世与职位,霍光起点最高,李陵次之,苏武上官紧随其后,赵充国最低,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出身于北方军人家族,身上都承载了各自家族的声名与希望,他们都有美好的前途与未来,然而由于命运的捉弄,他们最终竟各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有的成了名将,有的成了权臣,有的成了汉奸,有的成了阴谋家,还有的成了民族英雄。人情多变、世事无常,当真令人唏嘘。

  唉,时代很大,友情很小。没有办法。


这五人当中,属李陵的身世最为坎坷,还没出生父亲就去世了,没多久家中的顶梁柱祖父李广与叔父李敢又相继死于非命,李陵从小与寡母相依为命,可谓正宗的天涯孤子,如此便养成了李陵这样的性格:
  貌似坚强到骨头里,其实内心敏感无比;貌似自信非凡,却总想证明自己,但每每适得其反;关键是李陵身为陇西李氏家族的优秀继承人,又是飞将军李广的嫡长孙,他的身上承载了父辈几代人渴望达成的功业,以及朝野军民太多人的目光;李广、李当户、李椒、李敢,李家这一门英烈的名字,总是不断的在他耳边被提起;这些声音与目光,虽然无影无形,可是沉重无比,它们就像岳飞母亲刺在岳飞身上的四个字那样,深深烙印在李陵的每片肌肤、内脏与血管里,如蛆跗骨,如影随形,分分秒秒提醒着他,鞭笞着他,让他一刻不得放松,一刻不敢懈怠。盛名之下,往往都是巨大的阴影。

  所以我们在史书中看到李陵的青年时代是这样的:“善骑射,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爱人,谦让,有国士之风,能得人之死力。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简直跟李广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还是李广的2.0升级版。


  显然,李陵是在刻意模仿其祖父李广之风,所以也因此,李陵年纪轻轻就被武帝提拔为侍中建章监,对其非常之看重。侍中建章监,这正是当年卫青起步时的职位。
  如此,李陵身上又多了一层压力与责任,这世上没有人比他更加渴望功名。“丈夫必有所为,若生以不成名,死亦有憾也!”这是他那时最喜欢说的一句话。
  常言道压力就是动力。然而如果压力太大,会将一个人压弯扭曲的,这样悲剧往往就注定了。如果是项羽是被仇恨扭曲的,那么李陵就是被期望扭曲的;如果说项羽是个复仇者与颠覆者,那么李陵就是个贪功者与好名者。而以上这些都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东西,若不加控制,颠覆者必遭自覆,好名者必身败名裂。
  所以有后人因此总结陇西李氏说:“李信、李广、李陵,祖孙数世,皆贪功取败,好名得辱,前车已覆,后辙依然。唐室追李氏为先祖,其风亦近,贪功好名,善始难终,人之自恃才气而求功名,其可鉴于此乎?”
  而对于李陵的性格与心思,“五小龙”中的苏武最能了解。因为苏武的父亲苏建正是因为战败时没有殉死,逃回来后身败名裂,后虽被重新起用为代郡守,但仍不免为世人所耻笑。所以苏武从小也是生活在阴影之中,虽然这个阴影与李陵的阴影有所不同,但两个年轻人却因此而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经常在一起切磋兵法诗文唱和,期待着大丈夫建功立业重振家声的那一天。

  这一天,率先降临在了李陵的身上。

  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北方战事再起。西域楼兰(今新疆罗布泊西北)与车师(今新疆吐鲁番西北)二国在匈奴的指使下,屡屡拦截汉使,劫掠汉商队财物,严重破坏丝绸之路的安定与和谐。楼兰与车师是西域东面的门户,汉武帝本就志在必得,闻此自是大怒,乃遣匈河将军赵破奴远征二国。破奴不愧为霍去病麾下第一猛将,他竟独自率领轻骑七百,西出阳关一千六百余里,神兵天降,大破楼兰,生擒其王,继而横扫车师,兵威直指中亚强国乌孙、大宛。一时间,西域震怖,诸国纷纷遣使向汉朝谢罪。

  所谓西域,也就是今天新疆一带,其主要地形为“三山夹两盆”,三大山脉由北向南是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两盆则是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北边的准格尔盆地与伊犁河流域也是个大草原,生活着乌孙、大宛等游牧、半游牧民族;南边的塔里木盆地却是一片点缀有绿洲城邦的沙漠。车师与楼兰正是两个典型的沙漠绿洲小国,人口着实有限,车师不过六千,楼兰也不过一万四千,加起来不过两万人口,不及汉朝一大县,如此胜利,虽然华丽,但对于久经沙场的赵破奴而言,其实真的只算是小仗。

  但是,仗虽小,意义却大,汉武帝非常开心,乃封赵破奴为浞野侯(因酎金风波,赵破奴的原从骠侯爵位已被免),同时在酒泉、玉门一带,修筑了许多的边塞据点,继而在这些据点的后方修筑长城亭障(亭即瞭望台、障即守卫城堡)。稳扎脚跟,步步推进,这就是汉朝开拓西域的基本战略。


  至此,汉帝国的势力,正式楔入西域,汉匈双方对这块肥肉,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争夺。
  随后,帝国在东北的战事也取得了光辉胜利,楼船将军杨仆与左将军荀彘联手击灭朝鲜,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至此,汉朝又断匈奴之左臂,从东西两个方向完成了匈奴的合围,取得全面性的战略优势,积弱的匈奴貌似已再无回天之力了。事实上,自漠北一战左贤王部几乎全军覆没后,匈奴已开始逐渐向西迁徙,到这时更是完全放弃了东北半壁江山。使得汉朝自定襄郡以东,从此无复烽警,对匈防线亦缩短近一半。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接二连三太轻松的胜利,往往会让人得意忘形,从而错估了敌我的实力,于是汉军便有了后来这一连串莫名其妙的惨败。
  2. 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刺寸心头,五千荆楚勇敢士,坐看贰师封海侯
  汉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匈奴又扣留了汉使路充国,表示无意向汉朝称臣,并数使奇兵侵犯汉边。汉武帝震怒,乃遣拔胡将军郭昌与浞野侯赵破奴屯兵于朔方以东,抵御匈奴入侵。
  看来汉匈之间迟早又有一场大战的,为了更好的迎接这一天到来,刘彻决定派李陵去塞外溜达一圈,探听一下匈奴的虚实。
  李陵领命,心里乐开了花。

  我们这位年少气盛的小伙子,对什么西域、朝鲜通通没兴趣,他一生的目标,就是实现其祖父李广生前未尽之遗志——身居前锋,先死单于!


  就这样,李陵只带了八百骑兵,出居延泽,深入匈奴两千余里,沿途绘画地形,细致考察,同时认真研究日后远征匈奴的路径与战术。
  一个优秀的战术大师,一般都是地形专家。因为只有对地形了然于胸,才能从容排兵布阵,发挥出军队最大的战斗力。很显然,李陵是个中高手。
  高山戈壁,草原大漠,长河落日,明月高悬,塞外的风光让李陵沉醉。这是一次侦查,也是一次探险,更是一位赫赫名将的成长之旅。
  然而在这次旅途中,汉军竟连一个匈奴人也没碰到,八百汉骑就这么大大咧咧的逛了一圈半根毛也没少的回来了。当李陵把满满一车的地形图与考察报告交给汉武帝的时候,整个朝廷都不由对这个年轻小伙子刮目相看。
  李陵此举,实在很难不让人想起战国时孤胆入秦的赵主父,以及十多年前曾率八百骠骑突入匈奴一战封侯的霍去病。
  一颗闪耀的将星,已初露锋芒。
汉武帝决定重点培养李陵,帝国现在太缺敢深入死战又有非凡战术素养的年轻人了,这个李陵,天生就是要去打匈奴的,给我上!
  于是,李陵被提拔为骑都尉,秩比两千石,募荆楚丹阳勇敢士五千人,在酒泉、张掖一带进行魔鬼式骑射训练。关键时刻,他们要成为汉帝国的一把利刃,插入匈奴的心脏,再搅三搅。
  募兵与征兵的区别在于,征兵为法律规定之服役,士兵组成一般为自耕农或小地主,服役期为一到两年;募兵则是发榜招募,有意者参加,所以其组成一般为无业游民或流亡豪侠,且服役期更长,初具职业兵之性质。而所谓勇敢士则一般出自选募,即募兵之后,再加遴选,其中勇猛无敌,不畏死者,称勇敢士。由此可见李陵这五千人可不是一般的菜鸟,那是群江湖好汉、武林高手。
  另外,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江苏丹阳兵那是出了名的精兵,孙吴就是靠他们起家的,曹操也说过:“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另外项羽的八千江东子弟其实也就是丹阳人。汉武帝这次用李陵来训练这五千丹阳兵,那可真是好钢用在刀刃上,不淬神兵不罢休了。事实也证明,将李氏之如神射技、李陵的谦恭下士爱兵如子之风,以及丹阳楚兵之超人勇悍完美结合,帝国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就这么诞生了。

  从后面这支部队的优秀作战表现来看,如此赞誉并不过分,汉朝还有哪知部队的战斗力能超过它吗?我想不出,至少在步兵领域它绝对排名第一,霍去病那八百骠骑最多是骑兵第一。


  孙子曰:“兵无选锋,曰北。”吴起也说:“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军事训练能力显然也是衡量名将水平的一大标准,战神吴起自是个中高手,而李陵的水平看来也不差。
  李陵去往边塞后不久,汉元封五年,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卫青逝世,帝国又失金梁玉柱,刘彻感伤万分,又见朝廷文武将尽,后继无人,乃下求贤诏,欲为“伯乐”,广求天下“千里马”,欲恢复汉武初期人才鼎盛之状。
  但是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武帝后期再没召来什么千里马,一眼望去,满朝都是佞臣与酷吏,要么就是胆小无能之辈。最后更发展到大量任用方士、神棍来替他求仙炼药,在这一点上,秦皇与汉武竟然殊途同归。而且晚年的武帝,变得越来越暴戾无度与无法捉摸,朝臣们也变得越来越战战兢兢、谨小慎微,但即便如此,还是先后有五个丞相莫名其妙掉了脑袋,搞得这个天下最高官职竟然被成了天下最危险的职业。而酷吏杜周更是大张旗鼓的宣称:“昔主之言谓之律,今主之言谓之令。”颇有“两个凡是”的意味。你说,在这样一个变态的领导班子下,汉军它还怎么可能打胜仗?

  而武帝求了半天没求来“千里马”,竟又眼馋起别国的千里马来,不过这个千里马不是打引号的,而是真正的千里马,即鼎鼎大名的西域大宛国贰师城(今乌孜别克斯坦国哈马特城)之汗血宝马。大宛为希腊后裔所建之国家,地处今帕米尔高原西北费称干纳盆地,是西域与中亚的连接点,为康居、大夏、乌孙等国交通之枢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且有人口三十万,大小属邑七十余城,也算是西域大国,实力虽逊于匈奴、大月氏、乌孙等强族,但也绝不是楼兰、车师等小国可以比的。

  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武帝刘彻遣使臣车令等持黄金千斤及金马一座,去大宛购买此良驹。


  然而很夸张的,大宛国王竟非常之不识相,不但不卖马,反而派属下郁成王率兵截杀汉使,夺其财物。刘彻的真金没换来宝马,反而打了水漂。
  武帝这次不是震怒,而是暴怒、狂怒了。钱倒是小事儿,关键面子挂不住,所谓两国相争不斩来使,何况两国并未交兵,汉朝可是带着厚礼来与大宛做文化商贸交流的,却遭如此对待,这简直是对大汉天威赤裸裸的挑衅与侮辱!
  刘彻在庙堂上咆哮:此次不灭大宛,朕无以为君,无以为人!
这时曾出使大宛的使节姚定汉满嘴放炮说:“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可尽虏矣。”
  因有赵破奴率七百骑大破楼兰一事,汉武帝对此言深以为然,乃拜已故宠妃李夫人之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远征万里,攻打大宛!
  此役李陵没有参战,因为信心爆棚的刘彻认定这是一场必胜的战争,李广利不需要任何帮手。这种送上门的功劳,就应该送给李广利这样的自己人,当年卫霍也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但是很可惜,李广利与卫霍一样都是外戚,但军事水平差之千里。李广利与李广一样也都姓李,但比李广多一个利字,道德名望也就差之万里。刘彻从前很会用人也很会用兵,但这一次,他脑子肯定进水了。
  其实武帝的战略大方向没有问题。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哪个方面,西域对正处于上升进取阶段的大汉帝国来说都是必争之地,也是所有强势中原王朝解决边患问题的必争之地。
  首先,河西走廊虽然有屏蔽关陇之作用,但河西的地理优势并不是绝对的,无论是西边儿的玉门关、阳关,还是北边的居延塞,游牧民族都可能从这些缝隙中涌入,进而直接威胁京师长安之安全。所以中国最保险的地理屏障是西域,只有抚定西域,以绵延高耸、难以跋越的葱岭为终极界限,这样才能绝对保障帝国西北之安全。当年亚历山大大帝西征,雄霸欧亚大陆,却偏偏至葱岭而止,这不是没有理由的。

  其次,自从匈奴失去了河西、阴山与辽东后,贫瘠的漠北已经无法滋养全部匈奴民众,他们如今只剩了一个相对充足的物资来源,那就是西域。西域对于汉朝来说只是锦上之花,但对于匈奴来说却是雪中之炭,得到它,则匈奴再无外援,除了离开东亚或投降汉朝,其他别无选择。


  综上所述,汉朝只有控制了西域这个世界岛,联合其国,孤立匈奴,进而倚中亚心脏之地,才能雄霸天下、永保帝国之长治久安。所谓汗血宝马,其实也不过一借口罢了。
  然而他在具体准备工作上却出了大问题。
  遥想当年漠北之战,武帝准备经年,发数十万步卒以为后勤,这才有了卫霍之大捷。但是这一次,明明大宛万里之遥(《汉书》记载是12550里),其距离远胜从前的漠北与楼兰,途径之盐泽(今新疆罗布泊)更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号称死亡之海,为中外历代探险家之畏途;但武帝的后勤准备工作竟十分仓促,冬天定议,第二年春就出兵了,结果造成汉军于行军途中大量饥渴病死,等到大宛国西部之属邑郁成城(今乌孜别克斯坦国乌兹根城)时,数万士卒竟只剩了数千人,还未开战就死了十分之九。可以想见,沿途有多少汉家男儿弃尸荒野,惨不忍睹。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些忠勇报国的战士们还没有到达战场,竟就成了异乡之鬼,可怜,可悲,可叹,可恨!


  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军事菜鸟李广利非常自然的战败了,就他那几千疲敝不堪的混混兵,别说打大宛都城了,光是郁成城的守兵就把他们打了个落花流水。连一个城都搞不下来,别说搞人家整个国家了,李广利见事已不可为,便带着残兵败将一路灰溜溜的溜回敦煌,发现出征时的数万兵马只剩了一千多一点,无奈只得灰溜溜的上书道:“道远、乏粮、人少,不足以拔大宛,请罢兵休整,多发兵而复往。”

  刘彻本来是想让大舅子建功封侯风光一把的,没想到李广利这么不争气,心中十分恼火,也十分不甘心,遂遣使至玉门关,要李广利蹲守在玉门关外,等候下一步的命令。

  打了这么大的败仗,李广利本罪当斩首,可汉武帝不仅没有这么做,反欲补充兵力让他戴罪立功,这虽不合军法,但朝廷中竟无人敢提出异议。没办法,人家大舅子嘛!


  这边西域战火未息,那边汉匈之间又开打了。原来,在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在位九年的匈奴乌维单于死了,其子乌师庐继位,因为年纪尚小,故号“儿单于”。
  但这儿单于年纪虽小,却喜怒无常,杀伐无道,弄得国内民怨沸腾,因此匈奴左大都尉谋划欲取而代之,便派人与汉朝联系说:“我欲杀单于降汉,汉远,即兵来迎我,我即发。”
  刘彻巴不得匈奴大乱,便赶紧派公孙敖在塞外建了座受降城(今内蒙乌拉特中旗东),驻兵在此,准备接应左大都尉。
  可左大都尉还是觉得受降城离漠北单于庭太远,所以迟迟不敢动手。
  这事儿就这样一直拖了一年多,刘彻心急,便决定推左大都尉一把,汉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武帝以猛将兄赵破奴为浚稽将军,率精骑两万,出朔方西北二千余里,至漠北单于庭附近的浚稽山(位于阿尔泰山脉东脉),策应左大都尉政变。

  但是很可惜,左大都尉谋事不密,东窗事发,儿单于先下手为强,将其诛杀,然后引兵八万,追杀赵破奴。赵破奴临危不乱,且战且退,斩捕首虏千人,终因寡不敌众,在离受降城还有四百里的地方被匈奴大军包围。适时汉军缺水,主帅赵破奴竟以身犯险,率亲兵趁夜出营寻找水源,却不慎被匈奴斥候擒获。


  儿单于闻信大喜,遂命大军猛击汉军,汉军群龙无首,立时大乱,诸将士害怕回国后因战败获罪,竟无人肯行突围,结果两万大军,或死或降,全军覆没。投降者里有个叫虞常的,后来在汉匈间掀起滔天巨浪,这里先卖个关子,不提。
  接着,匈奴大军以战胜之威,南下进攻受降城。公孙敖率将士拼力死守,顽强反抗,终保金城不失。儿单于乃绕过此城,进犯汉边,大掠一番,扬长而去。
  胡患再次降临,汉朝厉兵秣马,枕戈待旦。

  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武帝遣光禄勋(郎中令之更名)徐自为出五原塞长城(内蒙古包头)数百里,在阴山北麓修筑了一条漫长千里的亭障堡垒线,竟把长城修进了外蒙古高原里,史称光禄塞。又令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卫青长子)屯兵在此,从中线步步推进;并遣强弩都尉路博德(此时已因犯法被夺去侯爵,从将军降格为都尉)屯兵居延,筑遮虏障,东北与光禄塞相连接,从西线步步推进。(汉代长城一路从新疆轮台、外蒙大漠再修到辽东朝鲜,绵延万余里,为中国历代长城之最。)同时在受降城设立常驻军,置受降都尉,以接收匈奴降者,并接应此后出塞的远征部队。

  重锤横入大漠,这本是一招步步为营、铁阑困兽的妙棋,但是很可惜,来去如风的匈奴人根本不怕这个,除了当年更加来去如风的卫霍,以及威名远震的飞将军李广,他们还真没把哪位汉朝将军放在眼里过。


  是年秋,匈奴呴犁湖单于(年轻的儿单于已暴死,其子尚在襁褓,不堪为君,故匈奴贵族共推儿单于之叔父、右贤王呴犁湖为大单于)率军大举南侵,将定襄、云中等郡的太守郡尉们打了个落花流水,杀掠数千人,然后又掉过头去大肆破坏光禄塞。武帝空府库而筑铁阑以困兽之战略,遭到巨大挫败。
  与此同时,匈奴右贤王也率军攻入河西,破坏汉之屯戍,杀掠数千人,好在汉军军正任文及时领兵救援,这才击退右贤王,夺回了被掳掠的人口与财物。
  匈奴咄咄逼人,但汉武帝还是想把大宛战争继续下去,第一他丢不起这人,第二西域他志在必得。
  当年大秦帝国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秦始皇自恃强大,南北两条战线作战,从而造成国力崩溃。现在汉武帝又想重蹈覆辙了——朕就是要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怎么样?朕就是要再给李广利一个机会战功封侯,怎么样?李广利怎么了,胜败乃兵家常事,老鸟也是从菜鸟一步步走出来的嘛!
  大臣邓光等人上书劝谏,说不如把西域先放一放,让贰师将军专心去打匈奴,这样既能让他立功,又可避免两线作战,岂不更好?

  武帝决心已定,不容置疑,遂将邓光等下狱治罪。


  再也没人敢说话了。
于是,武帝展开了一场自漠北之战后,最大规模的全国总动员。
  首先被征调派往玉门关补充给李广利的,是大量被监狱里放出来的服刑期囚犯,以及部分无赖子弟恶少年,还有少量边骑正规军。人数共计六万余,领军校尉共五十余名,这里面还不包括自带装备从军的志愿兵,加上的话李广利远征军人数恐怕有十万之众。
  这帮大多由亡命徒组成的新兵部队,战术素养可能不行,但祸害性挺强。刘彻或许是觉得与其留着他们滋事扰民祸害百姓,不如让他们去祸害西域人,战死了那就是烈士,活下来也可锻炼成悍卒。哈,多绝妙的主意!
  而真正的十八万汉军主力边防军则被安排在了酒泉、张掖以北一带,防备匈奴趁火打劫。
  接着被征发的是十万头牛、三万匹马,以及数以万计的骆驼,甚至连拉磨的驴都派上了,这些牲畜将帝国各地的粮草与军器源源不断的运往西北,以支援汉军万里远征。
  另外,武帝还征发全国各地的七种谪徒(七科谪),包括犯了法的小吏、流浪汉、上门女婿、贾人(流动商贩)、原有市籍者(固定商贩)、父母辈有市籍者、祖父母辈有市籍者,全部拉到前线去运粮草辎重。一时间,天下骚动,每个帝国臣民都被绑上了对宛战争的战车,李广利这等于是买了最牛装备去打网游,再失败就不是他会不会打仗的问题了,而是他是不是蠢猪的问题了。
  为了帝国的荣耀与尊严,所有臣民都必须牺牲自身的幸福来顾全大局,这就是汉武帝做皇帝的准则。谁违背了这个准则,谁就是叛徒、汉奸,帝国的罪人。
  汉武帝并没有派李陵去打大宛,而是让他率五校兵跟随在李广利大部队之后,以为接应。倒是“五小龙”中的上官桀,在李广利军中当了一名搜粟都尉,负责部队的后勤工作。

  当年,但凡大兵团作战,李广总是被安排去跑龙套;如今,这个命运似乎又要在李陵身上重演了。没办法,谁叫你们不是武帝的舅哥呢?总结汉初的经验教训,武帝的用人原则便是:外戚从来比功臣要好用的多,也安全的多。


  我想这时李陵的心中肯定是很不爽的,但他还是忍下来了,就像李广第一次当后将军也忍下来了一样。忍就一个字,他只干一次,等到忍无可忍,他就干傻事。果然是李广的孙子,脾气一模一样。
  于是,李陵与他的五校丹阳精兵,在边塞冷眼旁观了一场并不怎么光彩的胜利。
  李广利率大军浩浩荡荡开入西域,诸国震动,皆开城相迎,并遣使犒师、谢罪以示臣服,惟小国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玉古尔地)竟闭门不纳,李广利大怒,即率军猛攻轮台,轮台军民拼死抵抗,一时竟未能下。
  数日后,轮台终被攻陷,李广利下令屠城。男女老少,一个不留。轮台国从此种族灭绝,不复存在。
  中国人总是颂扬外战诋毁内战,然而,内战不一定就不正义,外战也不一定就正义。
  之后,李广利大军兵临大宛首都贵山城下(今乌兹别克斯坦国卡散赛城),攻城四十余日,又未能攻克。
  李广利焦急之下,便遣工兵部队切断了贵山城的水源,打不死也渴死他们。

  终于,大宛城弹尽粮绝,无奈,只得割了他们国王的头,并献上三千匹汗血宝马,投降。李广利笑纳之,并扶立亲汉贵族昧蔡为宛王,罢兵东归。


  同时,上官桀也率领一支部队打败了郁成王,斩其首而归,算是为汉使被杀一雪前耻了。
  显然,这场战争不是在比战略斗战术,而是在拼经济耗物资。谁撑的久,谁就是胜者。没有任何技术难度,更奢谈军事艺术,兼又血洗西域,残暴不仁,就算胜利,亦全无军人之荣耀。
  何况,这只是一场惨胜。据《汉书》记载,汉军回到玉门关时,超过六万的战斗人员再加上数万匹负重的牛马,最后只剩士卒万余人,马千余匹。惨胜,惨胜如败啊!
  又据《汉书》记载,此次伐宛之战,粮草军备充足,直接战死在沙场上的士卒也并不多,造成这么大伤亡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将吏虐待士兵,自己搞死了自己五万人,悲剧啊。
  一个人的死是一个悲剧,五万人的死就是五万个悲剧。古道西风,绝域天涯间激荡着五万个野鬼孤魂;小桥流水,断肠人家中传来五万声凄惨的哭号;更可悲的是,他们还是被自己人害死的。

  当汉军带着惨胜凯旋而归,李陵接到了汉武帝的命令,要他率军去接应贰师将军。这是因为刘彻收到可靠情报,匈奴人正计划偷袭汉军后路。李陵得令便立刻率五百轻骑赶至盐水(即今新疆吐鲁蕃东之孔雀河,其水注入盐泽),迎李广利入塞。有了熟悉地形的李陵引导,汉军一路有惊无险。


  做完这件事后,李陵受令继续屯守张掖,而李广利上官桀等,则得意洋洋回长安受赏。
  按照汉朝军法,李广利损兵数大大超过斩首数,不责罚已经算是开恩了,为什么还能受赏呢?
  汉武帝的理由很简单:李广利万里而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而且人家的确是有功劳的:“贰师将军广利征讨厥罪,伐胜大宛。赖天之灵,从溯河山,涉流沙,通西海,山雪不积,士大夫径渡,获王首虏,珍怪之物毕陈于阙。”如此功劳还不足封侯么?
  李广迷个路都要死要活;李广利屡败屡战、丧师糜饷,前后花了足足四年(太初元年至太初三年)的时间才打下大宛,丢人丢到极点,居然一点儿事儿也没有,反而升官发财、平步青云;这同样都是姓李,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这种弱智的问题请不要问我们伟大的汉武帝,因为——朕之大私,即天下之大公,汝知否?
  李广利之事,也让李陵终于看透了这个世道。这个世道没有公平,也没有天幸,既然不是皇帝的亲戚,那凡事就只能靠自己。
  啥也别说了,总之李广利就是封侯了,海西侯,食邑八千户。真正的一将功成五万骨枯。
  一个负责押送郁成王的骑士赵弟,由于自作主张斩杀了郁成王,故封新畤侯。
  军正赵始成功劳也很大,拜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军正者,掌军法也,查探将吏有否虐待士卒,自然也在他的职掌范围内。
  “五小龙”中也冒出头了一个。上官桀为搜粟都尉,力战深入,率军击败并俘虏郁成王,提升为少府,主管宫廷皇室之财政,位九卿之列,秩中二千石。
  校尉李哆有计谋,擢升为上党太守,秩二千石。
  其他还有很多封赏就不多列了,总之此次刘彻在这些有功将吏中共提拔了三位九卿,百余名二千石官,千余名千石官。就连最差最差的低等士卒,每人也平均分到了价值四万钱的赏赐,这在汉武时代,已经是半辈子都花不完的巨款了。
  我们来算一笔账,活着的1万士兵每人4万钱奖金,共4亿钱。

  另外还有凭空多出的100多个省部级干部,1000多个厅局级长,以及鸡犬升天的家族。且不提别的奖金,光这群莫名其妙的高官的俸禄就要花费多少??


  滥赏,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滥赏,长安城内一片沸腾,一片和谐,一片的狂欢盛宴,一片的歌功颂德,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活着的人,加官进爵歌舞升平;死了的人,白骨枕藉弃尸西陲。
  历史的欢呼声中,往往夹杂着无数阴魂的鬼哭狼嚎。

  冷漠的人心,残酷的世道,烧钱的天子,变味的战争,和谐的封赏,冒险家的乐园,这个时代就是如此。


  这一切,李陵完全看不懂了,他陷入了一片迷茫之中。
  这个可怜的家伙,到底太幼稚,他始终不明白,在这样一样时代,没有人能用青涩对抗世界无可抗拒的坠落。脆弱而纯真,不肯宽容,不肯饶恕,这只是死路一条。
3. 汉臣一没丁零塞,牧羊西过阴沙外,饥餐渴饮匈奴雪,夜望北辰心独在。
  自大宛破后,大汉兵威远播,西域诸王,皆遣子弟携带贡品入质汉朝。而近汉小国轮台、渠犁(今新疆塔里木河北)由于被汉军屠尽,化为空城,又兼位于西域中央心脏地带,且土壤肥美颇宜耕种,武帝遂将长城自玉门关继续往西北推进,在此二地设立了据点,各以数百兵士屯田,置“使者校尉”领护,以保障汉使的物资供应与路途安全,这就有点大使馆的意思了,而且还是有驻军的“大使馆”。如此一来,汉使的腰杆就硬了,硬到后来甚至可以自己做主废立西域小国君主,这可真是世上最牛的外交官员。

  然而,匈奴在西域也是有“大使馆”的,那就是右日逐王所置之僮仆都尉(好一个以强凌弱的名字),平常驻兵于今新疆焉耆一带,向西域各国征收“保护费”,以强掠各国的财富。而今汉朝也在西域设置了“大使馆”,且离匈奴僮仆都尉府不过百余公里。如此,汉匈的争夺焦点便完全转向了西域这一块最后的奶酪,战争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汉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冬,在位时间不到一年的匈奴呴犁湖单于去世了,其弟左大都尉且鞮(鞮音低)侯被拥立为单于。算上伊稚斜那一次,匈奴已经是第三次违背父死子继的制度了,这种混乱的继承方式,为匈奴后来的争立内乱埋下了祸根。
  半个余世纪后,乌维单于一脉的子孙与其弟且鞮侯单于一脉的子孙展开了一场大内斗,史称“五单于争立。”这是后话了,且不提。
  归根结底,匈奴还是处于不成熟的国家政治形态,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更多的政治经验,就像中国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先秦时代这才发展出完备的政治体制一样,在此之前,分裂与反复是难免的,这是匈奴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是他们必须走过的路。好在中国已经提前走完了,所以胜利的天平是永远不会倒向匈奴那边的,他们是很凶悍,但可惜他们还太幼稚,他们不幸与老辣的汉朝成为敌人,这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个悲剧。

  所以,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休养生息,匈奴已经大致恢复到了漠北大战之前的军事实力,但地位未稳的新任匈奴单于且鞮侯其实并不想与汉朝开战,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适逢汉军诛杀大宛,威震北国,武帝乃下诏欲趁胜与匈奴开战,以报当年高祖平城之仇与吕后嫚书之辱。并引《春秋》之语,言君子报仇,九世未晚,国辱家恨,必加倍讨还。且鞮侯闻听,便心生一计,写信给汉武帝服软说:“我儿子,安敢比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完了又遣人将以前匈奴扣留的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十余人全部送回长安,并献上大量贡品,向汉朝求好。

  汉武帝高兴坏了,打高皇帝开始,匈奴就自称是汉朝的兄弟之国,现在竟然这么听话想当儿子了,看来我大汉真是天威远震哪!好孩子,乖,既然你如此听话,朕这个做长辈的自然也就不好意思打你屁股了,来,给颗糖你吃。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春,武帝以苏武为中郎将,携带厚礼,祝贺且鞮侯继位,并护送从前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归国,以表投桃报李之意。
  作为苏武的知交好友李陵,因张掖防务在身,无暇归长安相送,心中未免遗憾,但他仍然很是替苏武高兴:君为使节,我为将军,建功扬名,时不远矣!
  两人并不知道,他俩的命运,即将由这次出使而遽然转弯,再见之日,人事全非。

  出雁门,越雄关,别父老,辞长安,驱骏马,跨雕鞍,为国家,求平安,手持一根节杖,胸怀万里江山,终于,苏武来到匈奴王庭。


  可没想到,大汉使团带着和平友好而来,却遭到了非常难堪的冷遇,且鞮侯的态度与信中判若两人,对这帮尊贵的远客非常傲慢,苏武正在莫名其妙,这时,出事儿了。
  这事儿就出在一个叫卫律的汉奸身上。
  不过确切的说,卫律只能算半个汉奸,原来他本是居住在长水(今陕西户县东)的胡人,干的是汉臣,血统却是匈奴,所以当他的好友兼恩人李延年(亦李夫人之兄)因罪被杀后,他害怕被连坐,于是就义无反顾的投降了匈奴,匈奴单于非常宠信他,令他常在左右,与谋国事,并立为丁零王,遥领北海(即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丁零诸部落。
  这样,继中行说、赵信之后,匈奴又有了个熟悉汉朝内情的谋主,汉武帝对此非常生气,恨不得杀了卫律全家泄愤,可惜卫律逃的很干净,全家都在匈奴,就是不给汉武帝机会。
  汉武帝此生最讨厌叛徒,你战败不要紧,被俘也不要紧,关键不能投降,谁投降灭谁全家。
  所以,苏武手下有个叫张胜的副使就动心思了,此次出使,窝囊兼丢人,怎么出这口气呢?正在此时,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虞常偷偷摸来了,向张胜提议大家可以里应外合,发动政变,杀掉匈奴的智囊卫律,然后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国,这样即可免罪,又可立功领赏,何乐而不为呢?张胜闻言大喜,于是就瞒着苏武,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这挨千刀的张胜,真是害死苏武了。虞常他们总共也就七十来人,竟想在匈奴王庭狼窝一般的地方玩儿政变,其结果可想而知:密谋泄露,政变失败,内应们或战死或被俘,张胜也被供了出来。连带着整个汉使团都遭到了牵连。
  且鞮侯大怒,正欲尽诛汉使者,有大臣建议不如借此迫降汉使,让汉天子丢人又丢面,岂不更妙?
  张胜本就是个政治投机分子,被人一吓,当然很快就投降了。但苏武却宁死不降,他父亲苏建一次战败逃归,就声名尽毁,半辈子活在痛苦之中,苏武身为人子感同身受,岂能重蹈父亲覆辙!

  于是他慷慨激昂的向汉使团另一名副使常惠说道:“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说完,竟拔刀自刺,前来劝降的卫律赶紧一把抱住苏武,拉救护车来抢救。苏武好不容易活了过来,看到常惠在病床前哇哇大哭像个娘们儿一样,不由大怒:丢人的东西,哭啥哭,这不叫匈奴人笑话咱嘛,别哭了,大义凛然些,咱们当英雄的机会到了!


  且鞮侯听说苏武宁愿自杀也不肯投降,非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他认为苏武是个铁血真汉子、汉朝纯爷们儿,匈奴人就喜欢纯爷们儿,于是赶紧派人日夜照顾苏武,盼望他早日康复。
  不久,苏武的身体渐渐痊愈,匈奴单于又派卫律前来劝降。卫律使出十八般武艺,又是利诱,又是威逼,可苏武就是不肯投降,反而把卫律骂了个狗血淋头,卫律黔驴技穷,又颜面俱失,只得灰头土脸向单于复命。单于闻听,更加敬重苏武,也更加想要苏武当他的臣子了,这种感觉,就像男孩儿追女孩儿一样,越追不到,就越想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但单于追求的方法很残忍:我既不杀你,也不放你,我要你生不如死,最后求着要归顺我。
  于是,苏武被单于关在了一个冰冷的地窖里,断水绝粮,逼他就范。
漠北的冬天,大雪纷飞,苏武又冷,又饿,又渴,无边的孤独与痛苦,噬魂蚀骨,简直让人发疯。常人在这种情况下,恐怕要么就投降,要么就死定了,可是苏武不!
  你们要我投降,我偏不投降!你们要我死,我偏不死!我就是要活给你们看,什么叫做可怕的生命力,什么叫做强汉的硬骨头。
  冷了,苏武就在地窖里疯跑;饿了,苏武就吃裘衣上的皮毛;渴了,苏武就吃地上的积雪。靠着“茹毛饮雪”强撑好了几天,苏武竟然没有死,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意志够坚强,死神也要俯首称臣。
  且鞮侯单于被震惊了,他看着这个身体虚弱但目光坚定苏武,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败。他,伟大的匈奴大单于,竟然被一个手无寸铁的汉朝使节的意志力给击败了,这怎么可能呢?
  此时此刻,苏武手持汉节,傲然屹立于匈奴大帐中,横眉冷眼,铁骨铮铮,实在很难不让人想到身后有天神护佑,否则怎么可能活着坚持到今日。
  但且鞮侯并不甘心失败,他歇斯底里的咆哮道:“你苏武若真有天神护体,便去北海无人之地放牧公羊,天神助汝公羊产乳,汝即可归汉!”
  苏武冷笑一声,持节而出,半眼都不瞧且鞮侯一下。
  帐外,漫天的风雪中,传来苏武放诞的大笑,匈奴君臣面面相觑。
  这时,卫律从帐外走了进来,低声对且鞮侯说道:“禀告大单于,数日前虞常等逆臣作乱,前所得汉将赵破奴等数人竟趁乱亡去,属下急派人追赶,惜未获。”
  且鞮侯拍案而起,这双重打击,气的他半晌说不出话来。

  4.誓扫匈奴不顾身,心雄万夫,胡地千里只似无


  不久,赵破奴逃回长安,带来了苏武使团被匈奴关押扣留的消息,以及大量匈奴高层情报。
  刘彻闻信在朝堂上拍案而起。
  ——你们匈奴要战争吗?那好,朕给你!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五月,汉武帝遣贰师将军李广利以三万骑出酒泉至天山(此天山为祁连山,非新疆之天山),进击匈奴右贤王部。同时令因杆将军公孙敖率兵出西河郡(郡治今内蒙古东胜县境),强驽都尉路博德率兵出居延,两部齐头并进向北探索敌踪,会师涿涂山(今外蒙阿尔泰山东脉,满达勒戈壁附近一带),以牵制匈奴单于主力不得西援。
  自此,熄灭了十余年的汉匈战火已然燎原,河西边塞,吹角连营,李陵那渐渐黯淡了的双眼之中,亦轰然爆开了熊熊的功名烈焰。
  ——大丈夫建功立业,就在此时了!子卿(苏武字),你等着,我很快就会攻破单于庭,救你回来!
  果然,李广利大军正要出发,汉武帝就让李陵从张掖回长安述职,并在未央宫武台殿亲自召见了他。
  汉武帝道:“今匈奴悖逆绝伦,扣我汉使,朕欲遣军讨之,使汝为贰师将辎重,如何?”
  李陵闻言,失望透顶。
  上次是接应李广利入塞,这次是给李广利运辎重,每次都是当配角跑龙套,李陵发现自己再不能忍了

  ——哦,我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然后送你李广利去打妖精,哪有这等不公平之事!就算是让妖精吃了,我也想跟我祖父李广一样,体会一下英雄般的夸张悲壮啊,陛下怎么就不懂我的心呢?


  很多书上说李陵当时不过二十来岁,其实据我推算,李陵与苏武为好友,又为李氏长孙,此时当已四十出头,虽不及李广年老,但也的确蛰伏了太长时间,他急需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
  于是李陵向武帝叩头自请道:“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至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不使专与贰师对敌。”
  武帝当然明白李陵军队的战斗力,也明白用李陵来分散匈奴兵力而减轻李广利压力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李陵不愿受贰师将军的节制,无视权威,急于争功,这完全打乱了他原本的战略计划与封赏计划,这让刘彻很恼火,他仿佛在李陵身上又看到了当年那个数请为前锋的死心眼老家伙李广。他就不明白了,这老李家三代人怎么都要跟他的舅哥过不去呢?
  自李广利勉强被封为侯后,武帝最怕的就是他难孚众望,但没想到事情最后还是发生了,而且还是发生在自己同样抱有很大期望的李陵身上,这让他很纠结,也很痛苦,但他明白自己必须从中做出选择。
  武帝低头沉思了一会儿,最终还是决定选择李广利。
于是他对李陵说道:“汝恶属贰师邪!吾发军多,无骑予汝。”
  这么大一个帝国,武帝却说战马都给了李广利他们,现在没马了,谁信哪!十一年前汉朝不还是拉了十八万骑兵在汉匈边境耀武扬威了一番吗?这谎撒的太没水平,刘彻这明显是要李陵知难而退,别太狂妄,也别跟李广利争功,否则你会死的很难看。
  因为出塞作战,是一定要有骑兵部队的,否则一旦被匈奴优势兵力包围,那想逃都逃不掉,匈奴的战马多快啊,围追堵截一帮两条腿的步兵,那还不跟猫抓耗子一样,想怎么玩怎么玩?
  就算韩白重生,卫霍在世,恐怕都不敢轻易步兵出塞,最多使其行诱敌之计。
  但是李陵偏偏不信邪,他大夸海口道:“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汉武帝完全被李陵的狂傲给惊着了。什么?步兵五千人就敢涉单于庭?你以为你是朕的霍大少啊,人家霍大少都还要骑兵呢,你连骑兵都不要?你个疯子!你爷爷李广够疯了,你居然拿比他还疯!

  李陵确实疯了,他李家三代英烈,从来只能给外戚提鞋,这还不让人发疯吗?只要能当上时代的主角,当个疯子又如何?


  武帝最终答应了李陵,还大大嘉勉了他一番。李陵开开心心的告谢出去了。
  如果说李陵前面一句“分单于兵”尚属不错之建议,那后面这一句“涉单于庭”就完全是不顾后果的意气之语了。他和刘彻都把个人情绪发泄到了干系军国安危的大事上去,他们都有错。正如北宋军事家何去非所言:“善将将者,不以其将予敌;善为将者,不以其身予敌。”武帝与李陵都不像正统的军事决策者,他们像正统的赌徒、好大喜功的战争疯子。
  刘彻静静的看着李陵离去的背影,就像在看一个死人。
  好,你想当烈士,那朕就成全你!
  5.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

  李陵回到张掖,开始远征的准备工作,步兵入塞不比骑兵,这一来回还不得好几十天,所以粮食、军器、箭矢、防寒衣物等都得准备齐全了才行。李陵的想法跟刘彻不同,他可不想当个烈士,此次出征,他就非要打个大胜仗回来给大家瞧瞧!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那么艰苦的环境,苏武不是也坚强的活下来了吗?


  在李陵准备出征的期间,我们来插空讲讲李广利路博德等人出塞后的遭遇。
  由于是在祁连山交战,地形与给养问题都不大,所以李广利军刚开始的作战还颇为顺利,一战得胡首虏万余级,凯旋而归。李广利正做梦着回去跟卫青般捞个大将军当当,这时,出事儿了!
  原来,右贤王只是一个诱饵,消耗并迷惑李广利军的诱饵。真正的单于军主力,根本就不在公孙敖路博德那一路,而是早早埋伏在了李广利军的归途上。看来这个且鞮侯单于并不简单,他在军事外交、以及战略战术上都很有一套,汉朝碰上劲敌了!
  果然,李广利兵团遭到了且鞮侯大军的包围,不是普通的包围,而是重重包围,一连数日,汉军弹尽粮绝,伤亡惨重,仍然无法突破重围。

  关键时刻,“五小龙“中又一人发威了,他率领所部百余精骑为敢死队,披甲操戈,居先陷阵,杀开一条血路,李广利大军紧随其后,经过一番恶战,终于冲出敌军包围。


  此人,便是羽林骑士赵充国,时任李广利军中假司马。所谓假司马,即军司马的副职,秩比六百石。(军司马即将军或校尉的直属幕府长官,秩比千石。)
  此战,汉军损兵十分之六七,也就是杀敌一万自损两万,仗打得烂透了,但仍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而李广利的救星赵充国则受伤二十余处,遍体鳞伤惨不忍睹,汉武帝听闻,十分感动,立即亲自召见了这个战斗英雄兼舅哥恩公,封之为中郎,秩比六百石,并通报嘉奖,号召全军向他学习。
  李广利运气真好,比李广李陵等人好多了,一路遇贵人,死到临头都有人救他。
  由于单于主力去埋伏李广利了,所以公孙敖路博德那边并没有碰到敌人,两军在漠北逛了一圈便打道回府,挥一挥手,不带走半片云彩。
  几路大军,要么损兵折将,要么一无所获,武帝失望透顶,他的目光再次对准了正要出征的李陵,眼色迷蒙,含情脉脉。
汉武帝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理智告诉他,李陵以五千步兵孤军深入,这完全是自杀式的攻击,十有八九是回不来的;另一方面感性又告诉他,李陵兵力精锐,若能以玉石俱焚之姿,给匈奴以重创,必能扬我国威震骇敌胆,这样就算李陵战死,也能在全国全军树立一个战斗英模形象,所以此战无论胜负与否,都将收到很好的效果,那这五千人的牺牲也就值得了。
  想到这儿,汉武帝立刻派人以快马通知正在班师的路博德,要他率领所部骑兵,在半道接应李陵,毕竟那五千人是帝国的一支精兵,能救回多少是多少。
  然而武帝的这次苦心安排,又遭到了属下无情的拒绝。
  路博德是什么人?那可是参与过霍去病传奇一战的老资格老江湖,向北曾打匈奴一直打到贝加尔湖,向南曾伐破南越一直打到海南岛,向东曾平定朝鲜一直打到汉城,向西曾防备匈奴一路筑塞到居延,可谓转战天下威名赫赫。只是后来也不知犯了什么法,侯爵丢了,将军也丢了,现在只能虎落平阳当个小都尉,简直是比李广还要倒霉,所以他心心念念就是要东山再起。这可好,去漠北一趟半个匈奴人没碰到不说,回头还要去给李陵这个小辈当陪衬,你说丢人不丢人?再这样下去,老子猴年马月能官复原职!

  所以路博德也不干了,还想了一大通理由,上书给汉武帝说:“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明年春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胜也。”


  按说路博德的上书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匈奴打汉朝,一般选秋天,其理由我们前面已多次讲过;而汉朝打匈奴,则一般选在春天;因为春天时匈奴马刚经过一个冬天漫长的枯草期,非常瘦弱它跑不快,而汉朝的马都是用粮食喂的,经冬至春,依然精壮,并且此时气候也比较暖和,这对汉人当然更有利。路博德就是想等到明年春天再跟李陵齐头并进,各凭本事杀敌立功,这样他就又有机会东山再起了。

  但是汉武帝不这么想。他刚输了一仗,正在不服气,怎肯等到明年?这帮将军个个不体会朕的苦心,个个不听指挥,岂有此理?


  于是,在汉武帝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离谱的臆想情节:李陵在朕面前夸下海口,但回头他就后悔了,胆怯了,不肯当烈士了,所以才指使路博德,编造借口百般拖延,拿朕当猴子耍!
  果然非常离谱,李陵哪里有能量可以指使的了老将路博德,这不扯吗?
  但武帝已经完全被他的臆想给魔怔了,他越想越生气,越想越失去理智,他觉得这里面一定有阴谋,这帮将军在联合起来耍朕、欺骗朕,这事儿是可忍叔不可忍,叔可忍婶儿也不能忍啦!
  妈的这帮鬼精鬼精的奸猾武将,你们通通给朕当烈士去,靠,朕还治不了你们了!
  于是,汉武帝派人以快马将两道诏书分别发到了李陵与路博德军中。
  给路博德的诏书言:“吾欲予李陵骑,云‘欲以少击众’。今胡虏入西河,命汝速引兵走西河,阻击于鉤营之道。”
  这是一道很无耻的诏书。汉武帝说自己本来是要给李陵骑兵的,但李陵自己逞能不要,朕有什么办法?现在又发现有匈奴游骑侵入西河郡了,你就去阻击他们吧,不要管李陵了,他不是能吗?就让他能去吧!
  给李陵的诏书言:“以九月发,出遮虏障,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若无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骑置以闻。所与博德言者云何?具以书对。”
  这是一道非常严厉的诏书。汉武帝命令李陵九月份必须从居延遮虏要塞出发,速往漠北东浚稽山(浚稽山有东西两峰,西浚稽山海拔四千四百米,东浚稽山海拔三千五百五十四米)南至龙勒水(今外蒙图音河)一带探视,寻匈奴军交战,如果不见敌踪,便向东退回受降城驻兵休整,并将一路情形以快马奏闻。另外,你究竟跟路博德都阴谋了些什么,亦一并详细向朕陈明!

  兵法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汉朝君臣哭爹叫娘的非要去打一场凶多吉少的战争,而且还要互相拆台,互拉后腿,互看好戏。我要是匈奴单于,半夜都得笑醒——天时,秋利匈奴;地利,以逸待劳;人和,汉不互援。三者相加,匈奴岂非赢定?


李陵看了诏书,叫苦连天,现在可好,不仅骑兵没了,后援也没了,一番苦战在所难免。更可恨的是,本人自愿加班,自告奋勇要超额完成任务,最后却还被领导骂想偷懒,事情怎么会搞成这样呢?李陵感觉自己真比窦娥还冤!
  这世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困难,而是面对困难还要孤军奋战,孤军奋战还要被人误解、甚至猜忌、嘲笑、埋怨、诋毁、刁难……李陵仿佛感觉到,长安城的衮衮诸公们都在冷眼注视着自己,神情戏谑,面容轻佻,就像在看一场好戏一般。
  没错,这就是一场戏,看戏的是傻子,演戏的是疯子。既然如此,那就疯去吧,匈奴,我来了,咱们同归于尽,一起疯给天下人看,让那些傻子们通通闭嘴!
  李陵命令士卒极尽所能四处搜集赶制箭矢,最后竟统共弄到五十万支,这么多箭矢全射出去,埋了匈奴王庭都够了!
  九月,这些箭矢、武器、甲仗还有足够五千人两个多月使用的衣食用品,通通被装在数百辆大车上,与李陵大军一同启程由居延出塞,浩浩荡荡慢慢腾腾朝漠北挺进。
  离开居延,就进入了匈奴的势力范围,而汉军由于没有足够的骑兵,无法预先做出有效的侦查,所以只能一路小心戒备,搜索前进,结果从居延到浚稽山四五百公里的路程,他们足足走了一个月,平均每天十余公里,相信匈奴的侦骑早就发现他们了,但为何迟迟不攻打他们,这让李陵非常奇怪。
  最大的危险,往往就隐藏在平静之中。匈奴人迟迟没有出现,只有一个可能,他们在调集兵力,并等待李陵继续深入,从而困之于绝地,将其一网打尽。
  直到在浚稽山扎下营来,汉军还是没有发现敌踪,大家的心情都很轻松,觉得匈奴人畏我天兵胆小如鼠,这次只要震震他们然后从容回师,这就足够日后向别人炫耀了——老子曾徒步千里横行匈奴腹地如入无人之境——想起来都觉得牛!

  只有李陵面色阴霾,每天站在山顶上四处眺望,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是时秋风肃杀,天色昏沉,四野衰败,百草哀鸣,一如李陵的面色与心境。
  危险的气息越来越浓重了。直觉告诉李陵,大战将临。
  期间,不停的有探查敌踪的游骑回来向李陵报告四周的详情,李陵将这些情况都写进奏书里,同时将沿路所遇山川地形巨细无遗地画成图册,准备遣人送回长安上呈朝廷。
  李陵在上书中没有对自己和路博德做任何辩解,行动就是最好的解释。
  接着,李陵叫过麾下亲兵骑士陈步乐,要他带着奏书以快马速回长安,向皇帝禀告,言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此行幸陛下隆恩,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陵必以少击众,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视死如归,以报陛下。
  陈步乐大声领命,然后回头从仅有的十余匹战马中挑了两匹,上马挥鞭,绝尘而去。
  李陵奇怪的带着些羡慕的眼神看着陈步乐渐渐缩小的身影,一声长叹。深秋的寒风卷过大漠,李陵心中蓦地一紧,忍不住打了个冷颤。匈奴这冷死人的天气,可真不是人待的地方,再过几天事情就会有结果了,希望这一仗后,自己还能活着回去,想起在陇西家中苦侯他的老母与妻儿,李陵心中又不由一暖。

  七八天后,陈步乐带着疲惫与兴奋回到长安,汉武帝数十日后始得李陵音信,心急如焚,遂赶紧召见陈步乐。陈步乐将奏书呈上,然后汇报说李将军已按命令到达指定地点,此时正在寻找敌踪,接着又夸李陵不负圣恩,兢兢业业,领军有方,所有将士都愿意为他拼死作战。陛下放心,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刘彻闻听,开心坏了,满朝的文武大臣体迎上意,也赶紧置酒祝贺,说陛下英明神武,李陵深入敢战,此真乃我大汉之幸也!武帝越发的开心,开口就封了陈步乐一个郎官,陈步乐大喜谢恩,举朝一片欢悦。
  又是滥赏!赵充国身任假司马,受创二十余处,救了一军出来,也只不过封了个中郎。陈步乐不过一普通骑士,报个信说两句好话,竟也封了个郎官。汉武帝如今处事,就是这么随意,要你管!
  就这样,陈步乐开始在长安快乐无边的享福,而李陵在漠北却陷入了真正的苦战之中。
6.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 
  匈奴的主力终于杀来了,这是且鞮侯亲自率领的单于部大军,总共三万骑,六比一的兵力优势,李陵军被团团包围在浚稽山,四面八方密密麻麻全是匈奴骑士,震天的号角声与鸣镝声吵的人头脑欲裂。所谓鸣镝,是一种响箭,冒顿单于发明,凡单于鸣镝所至,全军共射之。
  此情此景,李陵却面色复杂的一笑。鸣镝声,意味着匈奴单于亲自出马了。
  李广与霍去病两大名将,一辈子都没能跟匈奴单于正面交手,现在李陵第一次正式出征竟就碰上了,幸耶,不幸耶?
  但李陵已没工夫想那么多了,军情紧急,他赶紧把部队转移了到东、西浚稽山两峰之间,将辎重大车首尾相连排成一排以为营障,然后带领士兵布阵于营外,前排持盾、戟,后排持弓、弩,李陵与校尉韩延年分别持黄、白旗护卫前后军,并命十余亲骑往来穿梭,持金、鼓传递军令,以约进退。五千士卒各司其职,严阵以待,冷静的简直不似一支军队,仿佛一台没有感情也没有生命的战争机器。

  兵法曰:“旌旗金鼓,一军之动静进退,全倚乎此。旌旗以万人之目,为一人之视;金鼓以万人之耳,为一人之听。故三军之士,素习阵法,使之遇敌,视旌旗以应变,听金鼓而进退。如此,则战无不胜。”汉军这一整套严谨的排兵布阵,显示了其完备的战术体系,以及李陵卓越的指挥才能。


  兵法又曰:“凡行军越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李陵不选在山上布阵,而选两山之间,这就极好的限制了匈奴军的骑兵优势。因为这阵旁左右两座高山,就是山谷里汉军最好的天然屏障(注:是山谷不是峡谷,山谷利守,峡谷则死路一条。)匈奴骑兵只能从一个方向进攻。而如果汉军选在山上布阵,那么匈奴骑兵就可沿着山坡从四面围攻,汉军困守山顶,进退不得,迟早全军覆没。

  另外,汉军大车为营,双排作战,交叉火力,纵深防御,是进可攻,退可守;再将有限的骑兵作为传令兵,建立起高效的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凡此种种,李陵不愧为帝国第一战术大师。


  且鞮侯见李陵临危不惧,部署有当,心中也甚为佩服,不过对方兵力如此薄弱,又没有战马,而匈奴铁骑居高临下,汉军完全没有胜算。
  可惜,且鞮侯只是猜中了结局,却没有猜中过程。李陵这支汉军很快就会给他以前所未有的重创,让他这辈子都难以忘怀。
  随着最后一声鸣镝,匈奴军从山坡上冲了下来,气焰嚣张的逼近汉营,正想打个招呼,汉军中忽然响起震天战鼓,近千名勇士喊杀而出,冲进匈奴前锋之中,左右冲杀,勇悍绝伦,真不愧为帝国第一步战精英。

  论近身短兵肉搏,匈奴人实在不是汉军“荆楚奇才剑客”的对手,这些个武林高手,最擅格斗技击,又经李陵多年调教,那可是只懂猛冲猛杀的匈奴骑兵能应付的,再加上他们根本没想到汉军会主动出击,所以毫无防备,顿时被杀的人仰马翻,一片混乱。


  趁着这个时间,躲在盾牌后面的汉军后排弓弩手们,开始填装弩箭,他们将弩弓的前端置于地面再用脚踩住,双手用力往上拉紧弓弦,挂到“机牙”上,接着将三支箭矢依次装进弩臂上的机槽内,端平,眯眼估计距离,以校对“望山”上的刻度,然后手指轻扣“悬刀”,瞄准敌人,准备发射。
  这些高射速高射程高密度高精度的强大远射武器,比匈奴骑兵的原始弓箭实在先进太多。李陵敢在汉武帝面前大夸海口的底气便在于此。

  且鞮侯怎么也没想到,疲敝弱小的汉军步卒,竟然会反客为主,率先发动攻击,这太扯了吧!于是他赶紧下令,大军迅速压上,全体冲锋,他就不信了,这四条腿的骑兵难道还冲不过两条腿的步兵?没天理了还!


  李陵微微一笑,挥动令旗,金声响成一片,勇士们迅速退了回来,同时后排强弩手扣动悬刀,千弩齐发,千支利箭一同射出,在太阳的映照下放出万丈光芒,矢如飞蝗,疾似闪电,番次轮回,张而复出,射而复入,弩无绝声,成排成排的匈奴骑兵应弦而倒,没有比这杀人更快的了。且鞮侯见势大惊,慌忙命部队撤回山上,欲重整队伍再战,没想到李陵又命令击鼓了,数千勇士闻声一齐冲出,追杀匈奴三万精骑。

  步兵当然不可能跑过骑兵,但是经过之前一番箭雨,匈奴有部分骑兵失去了战马,还有部分骑兵被受惊的战马甩下地来,他们惊魂未定,就遭到了汉军的追剿,自然魂飞魄散,大多被当场斩杀,鲜血流满山谷,伏尸遍野。有些马跑的稍慢的匈奴骑兵也被汉军劲弩射下山坡,翻滚着摔下来,成为汉军剑下冤魂。


  看来,配置了劲弩铁甲的精锐汉军重步兵,其实力比匈奴轻骑兵强大太多了。
  此役,匈奴损兵数千人,李陵已经够本儿了,接下来全是赚的。
  且鞮侯终于发现自己确实低估了敌人,这支汉军步卒兵团不但战斗力惊人,而且战术出色,又兼装备先进,绝不是李广利之流可以比的,自己这三万人恐怕不够,还得再找些帮手来才行。

  于是,且鞮侯又从左右两地急调了八万骑兵,昼夜不止,轮番进攻李陵,打不死也拖死他。


  八万对五千,十六比一,这不是用牛刀杀鸡,这简直是在用关刀砍豆腐,李陵军已然陷入绝境!
  当然,如果李陵的部队也是骑兵,以他们的战术素养,全身而退应该不成问题。但偏偏他们是步兵,插翅难飞的步兵,这可如何是好?
  李陵只得命令且战且走,向南撤退,寄望于奇迹的发生。
  但奇迹是不可能发生的,在广袤无垠的大漠上,匈奴骑兵来去如风,在冷兵器时代根本不可能有步卒在兵力如此悬殊之下还能与之抗衡。只是由于匈奴人忌惮汉军的强兵劲弩,所以才不敢贸然逼近,只是从马上远远的放冷箭,等到李陵布好阵型准备交战,他们又立刻驱马远遁,如此往来几次,汉军伤亡惨重。匈奴人这招,就像一群狡猾的恶狼,紧紧尾随在受伤猎物的后面,一点一点拖垮这些猎物,然后扑上去,轻松咬断它们的脖颈。

  这就是骑兵对付步兵的最佳战术,再强悍的步兵也拿它没办法。我们不妨称之为“狼战术”。正是这种“狼战术”,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始终占有军事优势,这简直就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场噩梦,一梦千年难醒。


  看来,对汉军而言,这注定是一次悲壮而惨烈的撤退,其悲壮与惨烈无异于一场大逃杀。
  然而即便如此,李陵也没有丧失信心,甚至没有丢弃半车辎重,虽然这样会大大减缓他们的撤退速度。
  李陵知道,人是永远不可能跑过马的,就算丢掉所有辎重轻装前进,也不可能摆脱追兵。况且在茫茫的大漠中,没有了辎重给养,那跟自杀没有任何区别。兵法曰:“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匈奴轻装骑射兵无论在装甲防御还是射击准星上,都与汉军重装步射弩兵差距甚大,他们只能以机动取胜,但在山地中,双方的机动性差距并不大,所以现在他们只要能坚持走出大漠,进入山区,那就可扭转颓势。而李陵一路来时已经全面摸熟了地形,所以他并没有绝望,只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他就还有机会。
7.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苦战须决命,无过死别伤
  数日后,汉军终于退到山区,进入了一个山谷之中,经过连番恶战,汉军阵亡者虽不多,但伤兵数量惊人。这是因为西汉中晚期汉军已普遍装备有先进铁甲,士卒一般着铁札甲,军官则一般着鱼鳞甲 ,鱼鳞甲由2000至3000片铁片呈鱼鳞状密集排列穿缀而成,重量超过十六斤(西方中世纪的重骑兵铠甲也不过二十公斤左右),十分之坚固。所以汉军很多官兵虽然中了匈奴人的冷箭,但只是伤及皮肉而已,所谓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进医院,现在这关头,随便包扎一下就算了,不参加战斗可不行。

  李陵命令:有三处箭伤的可坐车休息,有两处箭伤的负责赶车,只有一处箭伤的那就对不起了,你们还要持兵刃坚持奋战。撑过这段山区,南边儿就是边塞了,故乡在等着我们,荣耀在等着我们,兄弟们,不要懈气,坚持就是胜利!


  士卒们已经满身创病疲惫不堪,听到李陵的加油打气声,也只能没精打采的应两声,敷衍敷衍罢了。
  李陵急坏了,此危急存亡之刻,军队却士气如此,这可如何是好!
  于是,李陵在气急败坏之下,做了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此事自古争议、疑点颇大,小生详细来讲。

  原来,在关东地区有些江湖大盗被政府捕杀后,他们的女人往往被流放到边关分配给士兵们为随军妻妇,李陵大军出征前,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士兵们难忍寂寞,竟偷偷把女人藏在大车里,白天腥风血雨的打仗,夜晚温柔旖旎的欢好(真有体力),死也要死做一个风流鬼。


  所以当李陵发现兵士没精打采变娘后,就怀疑大车里面真藏有娘们儿,一搜,果然如此,而且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堆!好家伙,李陵可气坏了,难怪都没心思打仗呢,原来有这么个温柔乡,于是他搜出一个,斩杀一个,也不知多少可怜女子,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一时间,山谷中弥漫了女人尖利的惨叫声,传震四野,士兵们面无表情的看着这一切,听着这一切,夜色沉静,天地无言。
  真好狠心的李陵,将士们苦战沙场,生死只在朝夕,所以临死前欲与妻子度过片刻欢愉,难道李陵这样也不成全?就算不加成全,给她们分发些盘缠让她们赶紧逃跑不行么?你李陵连一个伤兵都不肯拉下,可称不抛弃不放弃,却为何一定要杀了这些可怜的弱女子?女人的命难道就这么不值钱么?
  古有吴起杀妻求将,今有李陵杀军中女子而振奋军心,所以人常言,将军们往往不知怜香惜玉,狼虎心肠,即得功名亦为人所不齿也。
  但是且慢,《汉书》的这段记载里有几大疑点,需要分析一下再做结论。
  第一:据台湾李敖先生以古代文献《万物原始》考证,这些军中女子恐怕并非士卒妻妇那么简单,她们其实是因丈夫有罪而被罚没为营妓,也就是给军队提供性服务的妓女。《汉书》所谓“妻妇”只是隐晦之言,这种肮脏事情总不好明说的。
  我认为李敖先生的这个见解还是有道理的。首先,将士们就算出征也要带着妻子,这是不是太恩爱了一点儿?好,就算他们当真如此恩爱,那李陵当众杀了这些女人,难道就不怕会激起兵变?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古代军队配有营妓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倒是携家眷出征闻所未闻,这不合情理。
  第二:李陵的军队不过五千,大家又吃住在一起,很难相信装辎重的车里藏有女人李陵事先竟会毫不知情。那可是大活人啊,而且又不是一两个,这怎么可能藏的天衣无缝一点迹象都没有。所以依我看李陵本是默认这种行为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心照不宣罢了,不到生死时刻,他也不会拿这些女人开刀,毕竟她们给了将士们沙场下难得的温存。
  第三:从后面事情的发展来看,将士们并没有因此而怨恨李陵,反而士气大增战斗力更强,这更加说明这些女人只是供享乐的营妓而已,李陵斩杀她们,就是为了表明破釜沉舟拼死一战的决心,反正这些弱女子逃出去不是饿冻迷途而死,就是被匈奴人抓了去当女奴,不如早死早超生,也断了将士们的想头与后顾之忧,然后不留余地、心无旁骛、冷血无情的打仗。(这种事情不仅发生在中国古代,十四世纪法国有个将军斯特拉齐,他也残忍的杀死了八百名随军妓女。)
当然,这些可怜的女人们生前漂流边塞,衣食无着,无奈随军奉献肉体,最后却又被当成拖垮士气的累赘随意处死,这样的事情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很不人道,不过对此再多讨论已经没有意义了,我早说过,李陵就是这么一个离经叛道求胜至上的战争疯子。
  这个战争疯子就是想用这件事情告诉士兵们:战争不是儿戏,战争是你死我活,是箭射完了用刀砍,刀砍断了用手撕,手撕断了用牙咬,牙咬坏了用头撞,头破血流也不罢休,死了都要拉两个垫背的!现在可是我们五千人在对抗着匈奴整个国家的军队,你们明不明白!
  总之,这场惨无人道的杀戮,最终让李陵这支部队变身成了真正的铁血兵团,他们没有感情,没有理智,甚至没有了思维,他们只剩了李陵一个疯狂的大脑,指引他们一剑向南,杀出一条血路,生死有命,胜败由天!
  兵法曰:“激人之心,励士之气。发号施令,使人乐闻;兴师动众,使人乐战;交兵接刃,使人乐死;其在以战劝战,以赏劝赏,以士励士,木石无心,犹可危而动、安而静,况于励士乎!”李陵真是一把激励士气的好手,可惜手段太残忍了,让人从心底生出寒意,这,大概就是战争的本来面目吧,我们很难理解,却必须理解,否则史书就没办法读下去了。
  次日清晨,匈奴追至,李陵振臂一呼,将士们疲兵再战,以一当百,虽扶病创痛,干戈难举,仍顽强而起,举刃指虏,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很多士兵盔甲上插满了箭矢,好似刺猬一般,却依然保持阵型,持弩狂射。匈奴万没想到汉军此时还有如此战力,狼狈奔走,一战又损兵三千余。
  且鞮侯被李陵铁血兵团的疯狂反扑打懵了。怎么回事儿,我的战术应该没有问题啊,汉军怎么越拖越强了,这没道理啊!想不通,实在想不通。
  此役后,匈奴稍却,汉军复振,李陵又率部沿着龙城旧道折向东南方撤退,之所以不就近往正南方向撤,是因为李陵知道在东南方有片沼泽地,能摆脱匈奴骑兵的追踪。

  五日后,汉军顺利来到大泽,但见白白的野芦花开在泥泞的浅水洼里,风吹向它们,吹起它们微白的花朵在天空里飞,飞的自由自在如梦似幻。李陵长长舒了口气,带领疲惫的将士们遁入了茫茫芦苇沼泽地中。


  李陵以为自己暂时安全了,匈奴的战马是不可能淌过这片泥泞沼泽的,而且泽中无边无际齐腰高的芦苇荒草,也是汉军步卒隐藏自己行踪的最好掩护。
  但是李陵错了,匈奴人比他想象的还要狡猾多智,他们根本不进大泽,而是绕到上风处放起火来,时值正午,天干物燥,朔风飞扬,卷起蒸天炽焰,浓烟滚滚,朝汉军猛扑而来。且鞮侯在泽边狂笑不止,他仿佛已经闻到了烤肉的香味。
  ——你能啊,老子追了你几百里搞不死你,搞不死你我还叫大单于吗?

  但正在这时,稀奇的事情的发生了。匈奴用火攻,这不稀奇,稀奇的是李陵居然也帮忙放起火来,难道他还嫌火不够大,烧不死自己么?


  当然不是这样,李陵绝对是个实战派将军,他不仅熟读兵书,而且非常熟悉塞外的地形与气候。他放火,是迎着匈奴的火烧,把身边的草烧光,烧出一条断裂带来,这样匈奴的火自然也就烧不过来了。所以汉军拍拍手,打个唿哨,唱着歌儿,从容消失了在茫茫芦苇丛中。
  然而李陵与单于的斗法并没有就此宣告结束,大单于毕竟是大单于,这里的地形他不会比李陵知道的少。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即亲率一支轻骑部队,快马加鞭,绕到沼泽南面的一座山上,埋伏起来,等李陵前来送死。同时为了防止李陵往东退往受降城,单于在沼泽东面也安排了一支部队。如果李陵没有往南而是往东,这支部队就负责拖住李陵,直到各路骑兵聚集过来将其围歼。
  没办法,马就是比人跑得快,这场斗法单于一开始就占尽优势,李陵必须斗智斗勇,极尽一切可能扭转战术劣势,就差那么一点点,只差那么一点点,他就成功了。可惜,他最终还差那么一点运气,所以最终功亏一篑。
  所以我说,这真是被命运诅咒了的一家子,从李信到李广,从李蔡到李敢,再到李陵,一个比一个倒霉,青出于蓝而衰于蓝,这还有啥好说的呢?

8.暗伏丛林调白羽,连弩纷纷惊单于,如何管敢行非理,陷我将军四面敌,


  李陵没有按原计划往东边走,受降城太远了,他怕撑不到那里,所以他率军向南走出沼泽区,进入了大漠以南居延以北的丘陵地带。可没想到匈奴单于早已等候在此并占据了制高点,汉军一出现,且鞮侯就立刻派自己的儿子狐鹿姑(很有意思的名字)率骑兵从山坡上俯冲下来,如飓风奔雷,狂飙猛进,潮水般直扑李陵。
  在毫无遮碍的山坡上仰攻骑兵,这无疑是找死,李陵身为一代战术大师,当然不可能这么去傻。所以他赶紧命令部队撤进路旁山中密林,与匈奴人展开山地游击战。
  美军坐拥强大的装甲车部队,但到了越南丛林,便毫无用武之地,越南泥腿子硬是把他们打个晕头转向。同样,匈奴强大的骑兵到了丛林里也是束手无策,只有爱宰的份儿。
  李陵这些出自荆楚的勇士,最擅丛林作战,他们躲在树后或草堆中,行动飘忽,有如鬼魅,在这边背后桶一刀,在那边又突放一冷箭,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处处暗藏死亡,步步都是杀机,树林中惨叫连连,匈奴人莫名其妙又死了数千,在山上观战的单于急的直瞪眼。

  单于在瞪眼,李陵也在瞪眼,他悄悄的猫在一颗树后,紧紧盯着且鞮侯,双目炯炯,勾魂摄魄。


  李陵在干什么?很简单,他想用连弩射杀单于,最不济也要射伤单于,逼他退兵!
  虽然二人相距甚远,又是从林间向山上仰射,但凭借李家神乎其神的射术,以及自己专用的巨大叁连弩,李陵至少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可以命中。
  时间仿佛停滞了,李陵屏住呼吸,高抬弩头,耐心的调整着望山上的刻度,一点儿一点儿瞄准……
  时间仿佛停滞了,一切一切,都成了慢动作。
  李陵的连弩就好像机关枪般,一连三箭,鱼贯破空而出,眼看就要正中单于,单于座下白马忽然仰蹄直立,将主人翻倒在地。
  箭射空了,白马以其动物敏锐的直觉,救了单于一命。李陵的运气,果然不行。
  单于摸着屁股坐在地上,面色惨如白纸,惊慌失措,狼狈不堪。
  护卫们赶紧冲上去搀起单于,扶他上了另一匹马,然后以身掩护,聚拢围住单于迅速撤走。李陵长叹一声收起连弩,转身消失在了密林之中。
  李陵知道,匈奴人虽然吃了大亏,但他们或许依然不会放弃追击,于是他连夜审问了一个当天俘获的胡虏,想搞清楚单于的真实想法。
  这个胡虏大概身份颇高,他透露出了一个匈奴高级机密,让李陵等人且喜且忧,辗转反侧,竟一夜难以入眠。

  原来,在此战之前,单于曾跟部下们开了个会,表示出自己的担心,说:“此汉精兵,吾军多彼十余倍,击之竟不能下,且日夜引吾南近塞,莫非另有埋伏不成?”


  也难怪单于心中生疑。谁能相信一支汉军步卒竟敢深入匈奴上千里?谁又能相信这支步卒面对近二十倍于己的匈奴大军竟能毫无惧色,从容不迫的且战且退?按照常理汉军早该溃不成军了吧!现在离汉朝的边塞已越来越近,而汉军也越打越顽强,种种迹象表明,这支精锐汉军很有可能就是鱼饵,像当年的马邑之谋那样,引诱匈奴主力入塞,然后聚而歼之。汉人一向狡猾,不可不防。
  作为刚上任的大单于,最重要的就是树立威信。然而且鞮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居然说出如此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

原标题:四柱八字算命,命局格局论,供有缘人收藏!

八字格局,专以月令配四柱。《兰台妙选》专谈格局。八字格局,有成而不成者。逢运配合,突然变换,其喜忌祸福,有非常理所能推测者,与行运助用害用有别。惟此类命运,为不常见耳。

第一节 命式格局确定方法

一、 看月支藏干定格局

1. 首看月支藏干本气有没有透到月干、年干、时干上去(但要透出的本气是命主出生那天司令用事),若透出就用日干与透出的干生克关系取格局。以月支透月干为主。

2. 次看月支藏干本气没有透到与月干、年干、时干上去,就直接用透出的天干与日干生克关系取格局(对于子月、卯月、酉月而言一个本气)。

3. 三看月支藏主要干(本气)没有透到与月干、年干、时干上去,则看月支所藏其它透出的天干,若其它的天干有透出,则选不与日干成比劫关系的定为格局。

4. 四看月支藏干本气在年、月、时干上一个都没有透出,那就根据月支所藏各干比较它们之间的强弱盛衰选其中一个较为得力(五行党多的,或与月支相同的)与日干生克关系定为格局。

5. 如果月支藏干和日柱之间的关系属于比劫的,则不取格局,取变格。

月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本气癸己甲乙戊丙丁己庚辛戊壬中气癸丙乙庚己丁壬辛甲余气辛戊癸戊乙戊丁3735333注:藏干与本柱坐干有生克关系,与他干支不发生生克关系。

正统的格局,是以月令为标准的,即以月令主气透干取格局,主气不透者露出次气取格亦可。

正财、偏财、正官、偏官(七杀)、正印、偏印、食神、伤官共八格。

1. 专旺格:曲直(水)、炎上(火)、稼穑(土)、从革(金)、润下(水)五格。

2. 从化格:从财、从杀、从官、从儿(食伤)四格。

3. 化气格:甲已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五格。

4. 其它格:从强、从弱、半壁、两神成像四种。

注:根据《三命通会》、《兰台妙选》其外格达220种之多。

(三)正格外格又分为两大类

①身旺印多格(以财星为用神)。

②身旺比劫重格(不能制者以食伤为用神,能制者以官杀为用神)。

③ 身弱食伤多格(以印绶为用神)。

④身弱财多格(以比劫为用神)。

⑤身弱杀官重格(不能制者以印绶为用神,能制者以食伤为用神)。

从化格,一般多以从神为用,少数从化之神过旺者,以泄从化之神为用。从化之神过弱者,以生从化之神为用。

二行成象格,按从化格取用,一般多以食神或伤官为用神。

③两神成象格,两行相生成象以弱神为用,两行相战成象以通关之神为用。

全象格,三神或三神以上成象。这类命局情况比较复杂,需要视其各个四柱八字的具体组合与生克制化情况而作具体分析。

伤杀两透,伤官佩印,食官两拱,两行成相,从格专旺,禄马同位,

身旺官印两旺,身旺伤官见官,身旺正官一位得用清正廉明。

杀印相生,杀刃双显,官星带刃,身杀两停,食神制杀,三刑遇贵

身弱伤官见官,真神得用(去官留杀,去杀留官)。

注:以财官推断不看格局,以格局推断不看财官。

1. 官煞格,日干对月干(正官),日干对年干(偏官),日干对时干(印绶)最好。

2. 财煞格,日干对月、年、干(自身强旺)。

3. 煞印格,日干对月、时支(二偏官)须日干对日支印绶引通

4. 食神制煞格,七煞太重(四个),有食神制伏煞(日干对时干)。

5. 制煞太过格,煞少食多不妙。

6. 伤官用印格,伤官太重,用印制伤。

7. 伤官用财格,劫印重重,命主身强,以泄身破印的伤官财星为用。

8. 伤官用劫格,伤官生财,财星太重,破印累身,以劫制财。

9. 伤官用伤格,印或自身强旺,必以命中运中伤官为用为助。

10. 伤官用官格,若局中有财作为调停,伤官受到制约可以用官。

11. 假伤官格,格中伤官得用,但不当月支司令用事。

看月支透出的天干与日干之间生克关系取为用神。所取用神应为喜神。入格八字的看取办法,以代表自身的日干为主,然后配合月令、年时,而以月令为重,其中:

逢官看财(财能生官),逢财看煞(财能生煞),逢煞看印(印能化煞),逢印看官(官印相生);歌云:一官二印三财位,四煞五食六伤官。

1.正官格(以月柱为正,便怕刑冲)

月上有官星者是也。时上兼有财星者,真贵人也。怕相冲,忌见伤官七杀,大运亦然。喜印绶,喜身旺,喜财星,岁运同;正官格无财印,难成富贵。正官为大运合去,则官运阻塞。

官星宜露,岂可藏之。似乎为官者,显扬威德,则用之国家者,方为大丈夫。岂受人之压伏者,则为臣下之臣,岂非小人。正气官星,切忌刑冲,多则论杀,一位名真。官藏杀浅,露杀非真(官升)。今则为破,事恐不成。

2.偏官格(七杀有制称谓,有印,有财)

喜身旺,怕冲多,为人性重,刚执不屈。时偏官多者亦然。喜见阳刃杀,月上偏官用地支,只要一位,要行偏官运。若有甲子,年时上又有之,却要行偏官旺运,亦不要行官乡,岁君亦然,为太过而反成其祸。须要行制伏得地之运方发,与时偏官相似。

3.七杀格(偏官无制)

例:已巳,丁卯,丙午,壬辰

时上壬水克丙为杀,然周围不乏制水的土,可见"七杀"、"偏官"等格。只要本身自旺而有制伏,行运至七杀旺乡,必定发迹.若命中七杀无制,行有制伏的运,也可发迹,若行七杀旺地运(无制),则大祸临头。

4.印绶格(月印、年或时官)

例1 癸末 乙卯 丙子 癸巳

八字月柱中,乙卯两个木,生日干丙水,而日支子对丙为胎,就更需印级促成,妙在年时干两个癸水,这就为正印格增天分数。

诗曰:月逢印綬喜官星,运入官乡福必请。死绝运临身不利,后行财运百无成。

此格大要生旺,忌死绝,要四柱中有官星为妙。月上印绶最紧,行官印运便发,见财运破印,反为贪财坏印,财运不利也,岁君亦然。

例 己亥 丙子 乙丑 壬午

月支子透癸为日元乙的偏印,故取偏印格。

6.正财格(喜身旺印绶,忌官星)

例 壬申 丙午 甲午 壬申

此造八字月支午中已土,为甲的正财,日支坐财地,年时柱壬申,能生我制我,所谓逢财看杀,对于印日生生财来说,是中和的最佳方案了。

7.偏财格(时柱一位,但怕逢冲)

时上偏财与时上偏官相似,只要时上一位,不要多。而三处不要再见财,却怕冲,与月上偏官一同。偏财要行财旺运。歌诀:时上偏财一位佳,不逢冲破享荣华,败时劫刃运无马,富贵双全比石家。

8.食神格(时干一位)

例 已未 戊辰 戊辰 庚申

八字的食神虽出现在时干上,因得力,即取此格,由于自身戊土,生在辰月,得令。食神过多,即变伤官(食神旺变)。

诗曰:食神身旺喜生财,日主刚强福禄来,身弱食多反为害,或逢印食主凶矣。

例 甲寅 庚午 丙午 甲午

八字月支午中已土对丙为伤官,由于格中一点也没有丙火的官星癸水,所以伤官伤尽,取财星为用神,加之伤官多,月干透出庚金财星,自身丙午,午又是丙的帝旺之分乡,所以是一个发福的贵命。伤官格以印为用神。吉(伤官佩印);伤官格一财为用神。吉(伤官用财)。伤官格入墓运,子女有灾(伤官入墓)。

诗曰:火土伤官伤尽宜,金水伤官要见官,木火见官官有旺,土金官去返成宫。惟有水木伤官格,财官两见始为欢。

水水——木木——水水——木木(相生)

土土——木木——土土——木木(相成)

例1 丙午 戊戌 丙午 戊戌

例2 丁卯 乙巳 丁卯 乙巳

例3 戊戌 癸亥 戊戌 癸亥

例4 辛卯 辛卯 乙酉 乙酉

四柱中有两个五行各占两干两支,若相生为相生格,若相克为相成格,用神为该两种五行。

甲日见寅月、乙日见卯月、丙人见巳月、丁日见午月、戊日见巳月、巳日见午月、庚日见申月、辛日见酉月、壬日见亥月、癸日见子月,若年支无大破坏则人此格,若柱中有官杀在大运中遇食伤,则大富大贵(例: 己卯 癸酉 辛未 戊子)。

建禄格乃月令值日主临官之地,其气方盛而未极,故其性质较羊刃之盛极者,虽同为旺身之物则略有不同,因禄较缓和而刃则凶暴。

禄神的太过,日主得月令的旺气,月令正值日主临官,若时支或年支再见日主的临官则禄神太多。天干透比劫而又得印生扶。月令与其他二支会合成方。

禄神的不及,日干虽强,但四柱官杀天透地藏会合有力,禄神不胜其盗泄。

四柱食伤争透有力而日元泄气过盛。四柱官杀食伤泄交加,日元不胜伐。月令禄神,日主已旺,而四柱印星会合成局成方,天干复透出正偏印,成母旺子衰。

建禄格之成立,日干强,透官星而逢财印(需财印不相碍),透七杀有食神制之,透食伤逢财星生发。官杀或食伤强于日干而有印星转化或克制。财星强于日干有比劫可以帮身敌财为用。

建禄格之破败,无财官透杀印,杀印相生,而日干更强。透官星为用又逢伤官。透财星又逢七杀,财杀生旺。食伤多或官杀多,用印而印被财破。

建禄格用神选取,印多,宜用财星,但须注意财星是否已被劫夺。比劫多,宜用官,但须注意官星是否被伤,如见七杀则须讲求制合。官杀多,日干强于官杀,宜用财生,但见杀仍须制合。官杀强于日主,则宜取印星通关转化。食伤多,日干强于食伤,宜用财星生发。食伤强于日干,宜取印星生身制食伤为用。财星多,日干强于财星,则宜取食伤转化通关。财星强于日干,用比劫最宜。满盘官杀食伤财克泄交加,日干转弱,取印星泄官杀生身且制食伤为宜,但须注意印星是否被财星所紧克,如无印星可取,也可以用比劫,但比劫不能为官杀所克制。

建禄格的喜忌,即日干逢月令旺气(临官)除原局官杀或食伤财会合成党天干竞透其力大于日干外,一般均以身强论。由于日主得禄于月令则财官必是月令的衰地,财官衰而日干强,故建禄最喜财官透出天干使其财生官旺取以为用,自可富贵,但若财官天透地藏而复会合成党,其力大于日干,于是日干转弱不胜负荷,见财官反为累赘,则喜印星生扶,所以建禄格以官星为用者,最喜财印相随,日干较强,财生官旺,日干较弱,印以生扶,财印并见,有官星通关自不相碍,同时印星尚有制伤护官,这是建禄格财官印三奇俱备,最为上格。不见官星也可取财或食伤吐泄日干的秀气,惟见财必须有食伤通关,见食伤必须有财星生发,然后气势流通五行中和可以发福发富。如官杀并见,除用官星而官弱以杀助之外,其余均应讲求制合或谋去留之道。日干强见七杀取食神制杀为用,也可以假设为权而发福,若制杀太过,日干转弱则宜用印化杀制食伤。见印重天透地藏而有力,四柱不见财官食伤则应以从强从旺特别局。若日干生旺而财官食伤克泄无当,即没有恰当的用神,日干极旺无依则:

(1)必无祖业可以继承,需游食他乡。

(2)身旺财官衰而再行身旺运,必主妻害子或妨父,甚或官非破财。

(3)身主强旺,凡事刚复自用,任性不羁,泥淖益深,终至无以自扙。

日干强,如得财官食伤恰当的克泄,不但可以富贵,而且可以长寿。如见禄格,日干强,行运月令禄神被冲,这是犯旺非吉事。日干因克泄交加而日干转弱,正以禄神为用,行运见禄神被冲更非吉兆。

建禄格行运得失,日干强,难招祖业,必主平生见财不聚,劫病少长寿,行运见比劫主妨父损子克妻破财或官非争财纠纷之事。有财为用行官运可以发贵,行财运可以发财,财官俱旺,富贵双全,如原局没有财官可用,行运见财官则福气不太大,行运见比劫则贫乏不堪了。岁月时中和财杀太多,日干亦必由旺变弱,则宜印运以生其禄神,以比劫运助之。原局无财官则无祖业,若逢行运财官,身旺能任其财官,则可白手成家,然事过境迁,往往虚花一场而已,较之原局有财官不免逊色。原局见官星而有印制食伤生身护官者,此乃日干强以官星为用,行运喜财生官旺,而忌官星被合神合去或七杀混杂官星,若原局官印并透,食伤运有印制伏,行比劫运有官星制伏亦不为忌。财官印三奇俱备,行运见财官印均不为忌,然极忌七杀混杂官星,食伤制合星,使纯粹的格局变为混浊不清。原局不见官星而见财星,日干强于财星,可以财星为用,但必须带食伤泄身生财使气势流通而无杆格,行运喜见食伤财,忌见印比劫,官杀有原局的食伤制合虽不为福,亦无大碍。若见财带食伤其盗泄之力大过日干,则应取印星为用或比劫为用。见七杀因杀能攻身犯旺,故应取食伤制伏为用,如食重杀轻行运喜见财乡,为杀重食轻行运喜见食伤。若原局七杀而带财则财生杀旺,如能合杀存财者,行运喜见食伤财,若能合财存杀而用食制者,则食重七杀轻,行运喜财流通,若杀重食轻,行运喜见食伤。原局无财官而取食伤泄气吐秀为用,行运以财运生发为宜,行官杀运有原局食伤制合虽不为忌,然亦不为大福运,同食伤与官星不能并用,行印运为大忌,若原局食伤太旺,强过日干,则需以印为用,行运反喜印比。

例1 庚戌 戊子 癸酉 癸亥

甲午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月令建禄,戊土官星通根于戌,为官有根也,庚金为辅,然身旺无劳印生,惟行运至食伤之地,取以护官耳,庚寅辛卯壬辰运,均平平,癸巳之后,运转南方,财生官旺,其得意在晚年也。

例2 甲子 丙寅 甲子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两神成象,甲木月令建禄,而丙火亦自寅中透出,此所以为木火通明也,然无子水印绶,则火燥木枯子水者,取以调候,非以为用也,运转南方,宜其大魁天下,庚午煞不通根,丙火回克,不足为害,辛金合丙,不免晦滞,壬申杀印之地非吉矣。

月支为日元的劫财(例 乙亥 戊子 壬戌 己巳)。

指日干坐下地支为羊刃,有三日:戊午、丙午、壬子三日忌刑冲破害三合六合,若官杀克,及印化煞显刃,假煞为权(例 壬戌 乙巳 丙午 丙申),主贵。切一般喜行官煞运。但男女在婚姻上见日刃为忌,尤其是女命。

甲寅、乙卯、庚申、辛酉四日为主,甲寅、乙卯日生于亥卯寅未月,地支会木局,庚申、辛酉日生于巳酉丑申月,地支会金局。专一不杂为上格,忌刑冲克害(日主干支同类,月支同性),(例 己巳 辛未 乙卯 丁亥)。

15、归禄格(日禄归时格)

日干与时支成“干禄”而四柱又无官煞,有甲日寅时、戊日巳时。丁日或己日午时、壬日亥时、癸日子时,即入此富贵格,但行运遇官煞就凶(例 戊寅 辛酉 丁未 丙午)。

《喜忌篇》云:日禄归时没官星,号青云得路。此格有七日:甲寅、丁午、戊巳、己午、庚申、壬亥、癸子,日主之禄归于时位,喜日干坐旺、印绶生、月透财元、伤食、天月二德,主大富贵。忌刑冲破害、空亡死绝、及劫财分禄、倒食作合、官煞克制,虽可取用,亦不纯粹。岁运同。如乙日见己卯时,是时上偏财;丙日见癸巳时,是官星显露;辛日见丁酉时,是时上偏官,不作归禄格看。四柱何如?若月有官星或天干透财官,只作财官论;若时支归禄,年月时支亦有禄,谓之聚福归禄,又谓五行归禄;若日禄归时,时禄归日,谓之互换禄;若年禄归时,时禄归年,如甲申见庚寅、乙酉见辛卯、壬午见丁亥、癸亥见壬子等类,俱主大贵享福;若重见禄位,如甲日寅时,又生正月,财官俱弱,只作建禄看;若月日天元同而止有时禄,谓之分禄,便为无用,若各自归禄,却又不妨。此格有七法:一曰青云得路,如戊子、甲寅、乙亥、己卯,柱中无一点官星,身旺得局,有印生助,虽子刑卯禄,不能破局,故贵。又壬午、庚戌、壬子、辛亥,身旺印助,登戊辰进士,为刑部郎中,作杂气格论尤是,故丁丑运戊辰科,丑刑辰冲故也。二曰官星坐禄,如丙申、丙申、丙申、癸巳,丙以癸为正官,生七月金乡有托,运行西北官生旺之乡,丙临申无气,三丙相倚,冲寅长生,癸官临巳,用神坐贵,得财官双美,故少年及第,中年拜相。三曰归禄逢二德,如辛亥、辛卯、甲寅、丙寅,甲专禄,而得丙寅为食会禄,甲为月德,月令辛卯为甲正官,辛逢二月无气,二寅中丙合去二辛,止有二寅为甲之禄,月德逢归禄,乃平章辅国英雄。四曰归禄逢印绶,如丙戌、癸巳、戊午、丁巳,柱无一点官星,丙丁印戊,日时禄互换,午戊已俱是火地印绶,生身太旺,运行西方食神伤官之地生财,癸与戊合化成火象,所以少年登第,官至三品。五曰归禄逢伤官,大忌见官,如壬辰、乙巳、己亥、庚午,己坐亥有甲为官,得巳冲去,有乙为煞,得庚合化为真金伤官,用壬为财,坐库,归禄日下,运行南方身旺,西方金旺,伤官去煞,生出财气,有用,英灵秀实之贵也。六曰归禄逢煞,如甲申、丙寅、戊申、丁巳、戊坐申自生,年干透甲为煞,归禄于寅,二申制之,戊归禄时地,无官混杂,所以掌握兵权,威镇边疆。七曰归禄逢财,如己亥、丙寅、丁丑、丙午,自坐财库,丙夺财,亥中壬制,寅与亥合,运逢官煞,比肩强旺,可以胜任,己土食神,归禄于时,制其官煞,运行戌酉申,俱财旺地,故贵。《元理赋》云:归禄得财而获福,无财归禄亦须贫。又云:日禄归时,四柱岁运皆不喜官星,有刑害,其福减半。

诗曰:日主生归时禄逢,无冲无刑不落空,官煞不临财印旺,伤食身健禄千锺。

又:六甲生人禄在寅,若逢官曜贵难伸,身无健旺忻生印,禄有多余爱食神;

若遇相冲灾必至,忽遭克破福无因,流年大运皆同论,贵尊崇压大众人。

此格假令六甲日生人,得寅时为之归禄。盖甲禄在寅,余皆仿此。但四柱不合见官杀,见之则难归矣。喜行身旺运,兼行食神伤官财运,亦可发福,怕冲破。

例 王参政,丙午 癸巳 甲子 丙寅

诗曰:日禄归时格最良,怕官嫌杀喜身强,若见比肩分劫禄,刑冲破害更难当。

此格有四日:庚辰、壬辰、戊戌、庚戌。辰为天罡,戌为河魁,乃阴阳绝灭之地,故名。独除甲干,以居干之首,在辰为青龙,在戊为禄堂,有吉而无凶故也。此格须叠化重逢日位,加临者众,以伏为贵。经云:魁罡聚众,发福非常,主为人性格聪明,文章振发,临事果断,秉权好杀。赋云:魁罡性严有操持,而为人聪敏是也。运行身旺,发福百端,一见财官,祸患立至,或带刑煞尤甚,倘日位独处,刑冲克制重临,必是小人,刑责不巳,穷必彻骨,运临财官旺处,主防奇祸。若月令见财官印绶,日主一位,即以财官印食取用,虽微有破败,财官印食得位,亦无大害,须斟酌提纲,当用者取之,不可拘以小节。又曰:庚戌、庚辰二日,无官星,若魁罡重叠有情,主富高于名,但见财则不成局,岁运再见财旺之乡,祸不可测。庚辰日生九月,虽辰戌相冲,运行南方,柱中有火,亦可言贵。庚戌日生三月,纵有官星印绶亦不用,盖庚用戌中火为官库,戊土为印,辰中癸水伤官,又泄庚气,不成格矣。戊戌日无财不贵,不宜见官,若魁罡重叠有情,富贵两全。壬辰日怕见财官,大喜印绶、却财与煞,岁运同。又曰:辰是水库属天罡,戌是火库属地魁,辰戌相见,为天冲地击。《子平总论》云:身值天罡地魁,衰则彻骨贫寒,强则绝伦贵显。

诗曰:壬辰庚戌与庚辰,戊戌魁罡四座神,不见财官刑煞并,身行旺地贵夫伦。

又:魁罡四日最为先,叠叠相逢掌大权,庚戌庚辰怕官显,戊戌壬辰畏财连。

又:魁罡四柱日多同,贵气朝来在此中,日主独逢冲克重,财官显露祸无穷。

按此格,俱用辰戌,独天干少异,内庚辰二日,既曰日德,又曰魁罡,论其格局,迥然不同,不必拘论。如张时佥事:庚午、丁亥、戊戌、丙辰;刘大受少卿:丁亥、癸丑、庚戌、戊寅,二命魁罡日,只取财官印是也

日干支为庚辰、壬辰、戊戌、庚戌,不止日柱一处,不可有冲害,不见财官与刑煞,则为贵(例 甲寅戊辰庚辰庚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最新手游开服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