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程控制要求有量具管理控制程序检测实际上没有怎么分析原因

为什么对量具的检定不能代替测量系统分析
为什么对量具的检定不能代替测量系统分析
检定是按照检定规程判断量具本身是否合格(符合检定规程的要求),测量系统分析是针对整个测量系统,特别是量具和人,判断整个测量系统的变差占过程变差的比率.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为什么对量具的检定不能代替测量系统分析》相关的作业问题
靠!楼上在说什么呀?我来个最简单的:如做卡尺MSA01、为什么要做呢MSA?顾客要求!顾客有什么要求呢?3X产品提交PPAP,其中长度20(+0.2/0)是关键尺寸,根据PPAP要求,所有用于测量关键特性的量具、检具要求测量系统分析;2、那就做呗!怎么做呢?找三个检验员,准备好10件产品和卡尺,10件产品的尺寸
具体出检定还是校准,你只要看相应的国家标准是 检定规程 或 校准规范 就可以.比如卡尺是依据《通用卡尺》检定规程检定的,那就要出具检定报告.比如内径表是依据《内径表》校准规范校准的,那就出具校准报告.降级使用的量具其实已经不符合相应的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了,你可以不要把这些降级的量具列入你的检定计划里,固定时间做内部校准
允收标准 – 宽度误差低于10%、分级数ndc应大于或等于5- 可接受在10% 与30%之间 - 根据应用的重要性、量具成本、维修的费用等,可能是接受的 高于30% - 不接受,测量系统必须改善
是的,只有校准报告校准根据图纸或客户要求
因为每升水重是1KG而一桶水的重量是6.5-1.5=5(KG)所以桶的体积是5升因为柴油每升4.2元所以一桶油的钱数是:5×4.2=21(元) 再问: 为什么体积是5升,怎么来的 再答: 因为每升水重是1KG 而一桶水的重量是6.5-1.5=5(KG) 所以桶的体积是5升再问: kg等于升? 再答: 仔细看题目 每升水
是针对被测产品的生产过程来进行MSA的,如果生产过程不稳定,则要分析原因,是量具仪器的原因,还是测试人员的差距,还是样品的差距,等等,则就需用MSA来分析.
量具的校验周期如何确定,根据企业的使用情况自行确定,尤其使用多医磨损的时间短一点,少用的可以长一点(我这里说的是企业内部进行的校验,因为国家规定大部分量具只要内部校准就可以了),但企业最高计量等级的量具必须按照二楼所规定的周期进行强制鉴定.更多计量知识来自:好 域 安 机 械 论 坛
小样法分析 大样法分析具体的可以参照MSA手册
不是喔,我查到了是三沟千分尺
绝对相等不可能.每一种仪器都具有一定限度的精密度,因而使观测值的精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误差有: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粗差.别讲不同量具,即使同一量具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观测;也会有偶然误差. 如果结果超出限差范围,首先要找自身原因.
按照MSA的规定要用计数型量具的小样法试验,具体你可以参见相关MSA中样板描述: 两个测量人,用20各零件(其中必须要有两个是通规不通、止规不止的缺陷样件,能够显示量规的测量能力和灵敏度),测量结果一致者则为MSA通过.
这个东西,给外人看的数据当然要好了,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AV比EV大,这样说明操作人员自检时使用量具的准确度会更高,因为人为因素是引起误差最关键的原因.
我这里也有表格.填进数据就行了.你邮箱多少? 我发给你吧.
上面的回答写错了,不好意思.这个题目其他地方已经回答了.针对质量特性的关键点的控制检具去做MSA
  在日常生产中,我们经常根据获得的过程加工部件的测量数据去分析过程的状态、过程的能力和监控过程的变化;那么,怎么确保分析的结果是正确的呢?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保证,一是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质量,使用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对获得测量数据的测量系统进行评估;二是确保使用了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如使用SPC工具、试验设计
1、样本选择:如φ10±0.05;10.004件,10.025和9.975各2件,上下极限各1件;即让样本覆盖全部公差,连续加工,一致性很好的样本是不能做MSA的;2、量具分辨率,第一满足大于公差的1/10;如φ10±0.05,至少选择千分尺,卡尺和带表卡尺都不行,测量时估读一位,即数值保持3位小数;重新按我的做,肯定
看看这篇文档http://www.minitab.com/support/documentation/Answers/CalculatingVarCompsbyHand.pdf
1.稳定性:同一测量人用同一均匀样品每工作日早中晚各测量3次,至少测量1个月,按MSA手册绘制X-R控制图.2.偏倚:选取适宜的标准样品测量不少于10次,根据标准值和各次实际测量值,按MSA手册进行偏倚分析,若稳定性控制图表明系统是稳定的,稳定性数据可用于评价偏倚.3.线性:选择5个以上不同元素含量的标准样品,其中,含
邮件联系我我这有几个看你能用不qqa_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1
目的 明确测量系统的评价方法,从而确定测量系统变差,并利用研究结果采取措施,减少测量系统的变差,确保测量系统始终处于可接受状态。
适用范围 适用于产品控制计划所i及到的测量系统的分析、评定的管理。
基本职责 3.1 品管部门负责测量系统稳定性、偏倚、线性、重复性、再现性数据的采集、分析、评定。
工作程序 4.1 测量系统分析象范围 4.1.1 在如下情况下须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新产品的试生产阶段、采用了新的量具的分析。
测量系统必须具备以下统计特性 a) 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洳钪荒苡善胀ㄔ虿皇翘厥庠虿; b) 测量系统的湟煨∮谥圃旃痰湟欤⑿∮谥破饭畲ㄉ瓒缦; c) 测量系统精度是过程洳詈凸畲秸咧芯冉细哒叩氖种; d) 测量系统的最大洳钍切∮诠洳詈凸畲秸咧械慕闲≌摺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的要求 4.3.1 能正确反映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偏倚、稳定性、线性、重复性和再现性。 4.3.2 评定并确认测量系统是否在测量正确的淞俊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4.4.1 偏倚:
好好学习社区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www.55top.com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4.4.1.1 在精密测量设备上获得被测样件或标准器件的基准 4.4.1.2 使用被研究的测量系统测量该样件或标准器件,次数应R10,求出观测平均 4.4.1.3 计算公式: 偏倚=观测平均
偏倚 偏倚占过程洳畎俜直龋
×100% 过程洳 4.4.1.4 如果偏倚相对比较大,应分析其可能原因并作相应措施,可参考以下几方面: a) 标准或基准值误差,应检讨校准程序; b) 仪器磨损,应制定维护或重新修理计划; c) 制造的仪器尺寸不时,应更换仪器; d) 测量了错误的特性时,应变更测量对象; e) 仪器校准不正确时,应复查校准方法; f) 评价人操作不当时,应复查检验说明书; g) 仪器修正计算不正确时,应重新计算。 4.4.1.5 偏倚分析结果记入《量具的偏倚分析》(FM-6-1102-06)。
4.4.2 稳定性 4.4.2.1由同一评价人在不同的时间内(时间间隔由品管部主管根据不同的测量系统而定)测量同一标准或标准样件来获取平均值和极差值。 4.4.2.2 应用X-R控制图技X画出标准或标准样件重复读数的平均值和极差图,看其是否有失去控制的信号,并通过估计测量过程随时间的变差,定量表示过程的稳定性。 4.4.2.3 若X-R图失控则表明测量系统不稳定,其原因可能是:量具松动、磨损,这时,须量具进行修理、校准。 4.4.2.4 g定性分析结果记入《量具的g定性分析》(FM-6-1102-05)。
线性 4.4.3.1 在量具的工作范围内选择一组(5个以上)标准或标准样件,用此量具测每个标准或标准样件(10次以上)得均值,均值与标准或标准样件值(基准值X1、X2...Xn)之差为相应的偏移(Y1、Y2、...Yn),拟合方程式为:y=b+ax,在用偏移与不同基准值所求得的拟合直线斜率乘以标准或标准样件的过程变差代表量具的线性指数,线性指数=斜率a×过程变差,显然斜率a越小,量具的线性越好。 4.4.3.2 若出现线性过大或非线性,其原因可能为:在工作范围上限和下限内量具没正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www.55top.com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确校准、量具磨损、量具固有的设计特性,这时,须对量具进行修理、校准,若是量具固有的设计特性所造成的,则此量具不能使用,需选用其它量具。 4.4.3.3 线性分析结果记入《量具的线性分析》(FM-6-1102-04)。
重复性和再现性 4.4.4.1 从生产过程中选取10个产品作为一组样本,此组样本代表过程变差的实际或预
期范围并逐一进行编号以便识别。 4.4.4.2 确保测量方法(即评价人和量具)按照规定的测量i骤测量特征尺寸。 a) 测量应按照随机顺序,确保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任何漂移或变化随机分布,进行测量,一般情况下,评价人对零件只进行两次检测。 b) 每个评价人(一般为3人)应采用相同的方法(包括所有i骤)来获得读数。 4.4.4.3 数值计算,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计算如《量具的重复性与再现性数据表》(FM-6-1102-01)与《量具的重复性与再现性报告》(FM-6-1102-02),《量具的重复性与再现性数据表》(FM-6-1102-01)是数据表格,记录了所有测试结果,《量具的重复性与再现性报告》(FM-6-1102-02)是数据报告,记录了所有识别信息和按规定公式进行的所有的计算。 4.4.4.4 结果-数值分析记录在《量具的重复性与再现性报告》(FM-6-1102-02),对总变差的百分数结果进行评价以确保测量系统是否被允许。 4.4.4.5 用于预期用途,即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R&R)是否可接受,其可接受准则为: a)
小于10%的误差及分级数大于或等于5 ---测量系统可接受; b)
10%至30%的误差且分级数大于或等于5---根据应用的重要性、量具成本、维修的费用等可能是可接受的; c)
大于30%的误差---测量系统需要改进,必须发现问题并予改正。
计数型量具的评定分析(假设试验分析) 4.4.5.1 从生产过程中选取50个产品做为样本(在选取的50个产品中,一些产品应稍
许低于或高于规范限值),并逐一进行编号以便识别。 4.4.5.2三位评价人三次测量该50个样本,测试结果(接受或拒收)记录在《计数型量具研究》(FM-6-1102-03)上。 4.4.5.3假设检验分析-交叉表方法进行分析:使用Kappa评价人与基准有好的一致性: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www.55top.com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Kappa=(Po-Pe)/(1-Pe),设Po=对角线单元中观测值的总和,Pe=对角线单元中期望值得总和。 4.4.5.4 计算出测量系统的有效性:有效性=正确判定的数量/判定的机会总数。 4.4.5.5 记录了所有识别信息和按规定公式进行所有的计算。 4.4.5.6 测量系统可接受性规则如下: a) 评价人可接受有效性-90%、漏发警报比例-2%、误发警报比例-5% 。 b) 评价人可接受边缘需提高有效性-80%、漏发警报比例-5%、误发警报比例-8% 。
《量具的重复性与再现性数据表》
《量具的重复性与再现性报告》
《计数型量具研究》
《量具的线性分析》
《量具的稳定性分析》
《量具的偏倚分析》 测量系统分析的报告与生产件批准文件一同保管。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www.55top.com
好好学习社区能否通俗易懂地解释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和穿行测试之间的关系? - 知乎836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6,945分享邀请回答4621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083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图文】TS-五大核心工具培训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TS-五大核心工具培训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量具检测报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