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科学课一堂科学课

  “上好一堂小学科学课”,其实内容很多。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 "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如何上好一堂科学课
  “上好一堂小学科学课”,其实内容很多。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国论文网 /1/view-5207272.htm  一、认真备课   认真备课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先弄清教材中的知识点,然后分析教材中知识点所涉及到的相关及拓展开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还应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孩子能够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动脑思考。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分析评价其结果的过程。此外,教师最好能结合课本中的知识点制作出相配套的教具,那样会比任何言语更能让孩子信服,让孩子崇拜科学教师,更让孩子对科学课感兴趣,想上科学课。   没有认真备课是对学生的极大的不尊重,同时也严重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记得有一次我在上地质构造的时候,一个孩子从家里带来一块寿山石问我它属于什么类型石头。当时我就被这个问题问倒了,没想到孩子说了一句:“切,还老师呢,这都不知道!”当时我脸红了,连忙对孩子说:“放心,老师回去查完资料再告诉你”。其实当时心里是很难受的,如果我事先做好功课,知道福州是寿山石的故乡,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窘态了。   二、研究学生   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中年级(小学从3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学生更是这样。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内部动机。一般说来, 学习动机越高, 学生对科学课越感兴趣,在课堂上的表现越好。所以在教学前教师应善于观察和发现不同班级学生的好奇心的差异, 创造特定的情境, 激发和迎合他们的好奇心理, 并以好奇心为动力, 推动学习活动过程。现在的小学科学教师一般都执教5-6个班级,每个班级的孩子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对科学课很感兴趣,教师就应当把课堂更多的主动权交给他们。有的班级纪律很好,可是都不爱主动参与课堂,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牵着孩子的手,带着他们去认识一个个科学知识。   上周我就在四年级六班上了一堂让我自己都很吃惊的课。这个班是年段里出了名的纪律差,所以每次上完六班的课我都会筋疲力尽。但是昨天因为一个问题,孩子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思考上了,纪律出奇的好。记得我在上热的传递这个知识,当时我问同学们:“我们平时盖的被子很暖和,大家知道是被子给我们温暖还是别的什么啊?”因为这个事情大家都有亲身的经历,所以大家都积极的发言。最后有两种答案,一种是被子给我们温暖;另一种是自己身体给我们温暖。 当我问到:“请问那些认为被子给我们温暖的孩子,在你们没有进被子之前,被窝里是冷的还是热的呀?”孩子们这会儿都明白了原来被窝里的热量是人身上传递的,而被子只是起到一个保温的作用。把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都吸引过来,这时候课就上的很顺利了。   三、吃透大纲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有了明确目标,教学设计才能有根据。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特别用目标教学法时更是如此,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大类。而这三个目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又是有侧重的。毕竟科学作为一门技能课,不像语数英那样有巨大的考试压力。所以,科学课堂更加侧重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更希望能够培养孩子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一个知识点往往并不需要还是去掌握它是什么,而是要孩子去弄清楚它为什么是这样。最好是能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弄清楚知识点。从而对科学课感兴趣,培养出良好的科学素养。   四、鼓励体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这一宗旨,在实际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杠杆》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观察老师如何用一双筷子撬开啤酒瓶盖,思考老师用到了什么原理,最后再请孩子想办法利用小木棍和凳子提起书包。这样孩子既享受了参与活动的乐趣,又明白了杠杆的原理。这与现代教育强调的快乐学习的观点不谋而合,势必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五、与时俱进,善于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评价――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的做法,势必引起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时机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我们评价学生在科学课堂中表现不能紧紧依赖于一张或若干张试卷,更不能因此就说某某同学科学课表现很差,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的对科学课失去信心。评价的目的在于使孩子更加的喜欢学习科学知识,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多方面的考虑,尽量做到表扬激励为主。   最后,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更加有必要不断的学习。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加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岌岌可危。教师只有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阅读相关书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才能谈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也才能更好地去上好一堂科学课。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如何上好一节有趣的科学课
自己的见解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多年的科学课教学中笔者作了如下几点尝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潜能
教学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直观讲解,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就需要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给全体学生的实验,使学生的受到教育,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探究的潜在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冷与热》中的《温度和温度计》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教育学生怎样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读取温度的温度数。在第四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中《蚕的生命周期》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作用,图文并貌、形象直观的演示了蚕宝宝的一生。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二、创造条件开展分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课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实验,学生能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验证一些规律,熟悉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和性能。为此,在指导学生分组时实验时,我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交代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材料超市供学生自由选材,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我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磁铁和各种材料如铜片、铁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材料超市,并告诉学生们尽可能的多去设计试验方法,来探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选取材料,开始实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一阶段实验,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
三、多种渠道开展实验,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学生要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是的科学实验,实验内容一般是指那些简单易做的,取材容易的,没有危险的,或是长期坚持的,用一些简单的器材可以独立完成的实验,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种子的一生》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并收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最后,将所有学生的实验成果都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实验任务,并培养了学生的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了植物生长的一生。再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
科学课实验教学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受益者,有较强的好奇心,而且能保持较长的时间;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研究任务前,会提出问题,会制定一个周到的计划,会付诸研究活动;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甚至社会问题的时候,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这些起步教育对于学生、老师,乃至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位置: &
浅谈新时期如何引导小学生上好一堂科学课
优质期刊推荐欢迎您,[][]
(您的IP:58.214.218.134)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良好的教学秩序需要教师的用心经营。就目前科学课的课堂教学现实而言,教师要坚持“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这两条教学基本原则,在具体的教学细节上加强对学生常规学习行为习惯和科学学习方式的指导,努力做到让学生“活”而不“乱”,让课堂“动”而不“闹”。
一、有人考察过国外的小学科学教学,他们发现儿童上科学课时总是很安静,说话声很小,这既是个人素养的良好表现,也反映了教学状态之有序。难道我们的儿童天生是个吵闹者?其实不然,他们小时候也会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摆弄玩具,也会用半天时间痴迷地看小蚂蚁爬动……浸泡在科学的世界中乐此不彼。回归安静,表面上看只是强调了教学秩序在“声音”这一维度上的表现,有的人甚至会批评安静的课堂背后隐喻着“思维的停滞和情感的冷漠”,但我们同样难以想象,在高分贝的环境中学生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和情感意志的理性。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安静沉稳的心态有利于孩子提升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他们天生是个探究者,是个倾听者。说得严重些,正是我们的教学把他们变成了一个个会吵会闹的无蛮婴孩。值得注意的是,回归安静的课堂与重返死气沉沉的课堂是完全是两回事。
二、“有序”与“和谐”无疑是相近的两个词。课堂做到了和谐自然也就有序,之所以无序,正是因为课堂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不懂谦让,不肯倾听,不愿顺从……,这些现象多了,教学秩序便无法保证,更别谈教学的灵动性和流畅性了。孩子的个性的确需要尊重,只是不要让它演变成培植自我主义的温床。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地约束,合作、沟通、交流、评价都陷于形式,甚至连形式也很难堪实现。表现欲强固然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但如果不加以调训则更不利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心理成长。“调则和谐,放则滋生”,教学中合理的感化和引导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其长远价值不言而喻。
三、有思维的课堂总是让人感觉上去很有品质和力量。相反,缺少了思维弥漫的课堂,不管教学设计有多么精巧,感觉上去总觉得缺少了一股“精气神”。当学生忙于思维的时候,还有谁会去担心教学秩序的问题呢?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所执教的科学课,其最大的特质就在于能够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灵,不断地推动他们去思考和联想。也许他们的教学手段是如此的传统无奇,又或许他们为学生准备的器材很平常,但他们却总能在教学的不经意间暗置玄机,在一波又一波地探究与设问中把学生引向最终的目的地。有一点是应当明确的: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也并不是越热闹越好,在活动中最好能有思维上的训练参插其中,这样的科学课才显得有份量。
四、不管是以前的自然课,还是现在的科学课,只要教师说一声开始实验,用不了一秒种,我们的学生便会一站而起,簇拥一团,这似乎成了这门学科无法摆脱的鲜明印记。很多教师对于出现这种情形都无计可施,自然也只能由学生去“自主探究”了。甚至有人说:“只要学生有兴趣,上桌子也不要紧。”此话过矣!现在的问题不是扶植学生的兴趣,而恰恰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学生对探究活动的高度热情。勿须讳言,学生过度强烈的参与意识所带来的已不再是探究价值的提升,相反已经拖滞了科学学习的效率。蒙台梭利曾说:“孩子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应在维护集体利益范围之内;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或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一堂有趣的科学课 - 美篇
/&&&&一堂有趣的科学课
扫码分享到微信
一堂有趣的科学课
为了给学生创建更为良好的科技氛围和活动条件,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4月13日,平王小学四年级的同学们开展了一堂精彩而生动的科学课。
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们分组做实验,他们做的非常认真,观察得非常仔细。科学实验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钥匙,是取得进步的必经之路。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令其记忆深刻
老师们认真听课,认真写记录。老师们勇于探索互相学习,在历练中成长。
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听得津津有味
.同学们的目光紧紧地盯在刘老师身上,随着他绘声绘色的讲解大家时而紧张,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喜笑颜开
一堂有趣的科学课圆满结束,学生们受益匪浅,老师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ads :show-footer='true' :recommend-ads='{"type":1,"j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