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医治疗植物神经紊乱功能紊乱。和中医的寒湿郁阻。是一样的吗

11.子宫癌5例
& & 例1:黄××,女,61岁。病史:病人绝经数年后见赤带下红,1973年1月上海中医学院病理教研组宫颈切片报告:子宫颈鳞型细胞癌工~Ⅱ级;宫颈刮片阳性。1973年3月杭州肿瘤医院宫颈切片报告:宫颈鳞癌Ⅱ级;阴道分泌物涂片找到癌细胞。
& & 治疗:患者日就诊浙江中医学院何任教授。病人除赤带下红外,伴小腹作胀,倦怠乏力,脉象细数滑,舌红少苔。证属热毒内结,气滞血瘀,脾胃不固,血溢妄行,邪实正虚。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固肾,扶正祛邪。方药:猫人参60克,半枝莲l2克,构杞子12克,焦枣仁12克,白芷9克,白毛藤15克,银花15克,陈棕炭l5克,生熟地各15克,仙鹤草30克,黄连0.9克,水煎服。
& & 服上药后下血止,带下减,腹胀也减,但时有反复,续方加减的药物有:紫草、莲房炭、炒阿胶、藕节、血余炭、醋炒牛角鳃、地榆炭、赤石脂、山萸肉、补骨脂、川断、侧柏叶、十灰丸等。病人服药数年,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至1983年7月存活10年4个月健在。
& & 按:子宫颈癌起源子宫颈上皮组织,鳞状上皮细胞癌约占90~95%,腺癌仅占5~10%。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妇女,55~65岁为最高发病年龄组。除宫颈腺癌可见于处女外,宫颈鳞癌几乎皆发生于已婚妇女。男性包皮积垢中的胆固醇经细菌作用后成为致癌物质。因此性生活过早、过频和多育是导致宫颈癌的重要诱因。现代研究发现,通过性交传染的疱疹病毒与子宫颈癌的发病也有一定关系。
& & 本例病人经病理诊断为宫颈鳞癌,拒作手术,求服中药治疗获愈。何教授治疗本例病人,主要用药为三部分:一为扶正,针对子宫在中医中归属肾,故始终注意应用补肾的中药,如枸杞子、生熟地、山萸肉、补骨脂等。二为祛邪,如猫人参、半枝莲、自毛藤均为清热解毒抗癌之品。三为止血,何教授在治疗中,选用了大量的止血药物,如紫草、仙鹤草、地榆、赤石脂、炒阿胶、莲房炭、血余炭、陈棕炭、藕节、十灰丸等;这些药物不仅对缓解病人主要症状出血具有效果,而且其收敛作用也能抑制肿瘤生长,促使肿瘤萎缩。
& & 例2;刘××,女,53岁。病史:患者绝经10年后白带增多,色黄有味。妇科检查示:宫颈结节,宫房增厚,左侧弹性差,未过中线。1975年7月北京×医院宫颈细胞学涂片报告:恶性裸核。病理诊断:鳞状上皮癌。临床诊断:宫颈癌Ⅱ期结节型。
& & 治疗:病人于1975年10月就诊北京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妇科妇瘤组孟磊、江希萍、蔡玉华医生。患者黄带增多,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数。证属热毒下注胞宫,发为黄带,积聚成癌。立催脱癌肿,祛腐生肌,清热解毒之法。治疗采用宫颈管及瘤体插钉法,即向宫颈管内或瘤体上直接插入“催脱钉,),每次1~3枚,一般3~5天上药1次,连续上药3~4次。
& & 催脱钉:山慈姑18克,枯矾18克,砒霜9克,麝香0.9克,上药共研细末,加入适量液米粉,用水调匀,制成“丁”字形或圆钉形的栓剂,每枚药钉长约1~1.5厘米,直径为0.2厘米,晾干备用,有凝固、坏死及脱落癌组织作用。
& & 待瘤组织凝固坏死,自行脱落后,改用玉红膏,每日1次,以促进新生上皮增生。
& & 玉红膏:当归身60克,白芷90克,紫草9克,甘草3克,将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油膏。
& & 如宫颈癌合并局部感染时,可先用新11号粉,待感染控制后再用催脱钉。
& & 新11号粉:漳丹15克,儿茶15克,雄黄15克,蛤粉30克,乳香9克,没药3克,冰片1.8克,硼砂0.9克,将上药制成粉剂备用,有清热解毒作用,
& & 患者于1975年10月住院治疗,局部上催脱钉10次,治疗5个月,细胞学检查连续3次阴性;病理学检查阴性;妇科检查:宫颈光滑,结节消失。1976年3月痊愈出院。1981年3月复查,阴道细胞学检查,未见癌细胞;病理学检查,富颈为正常鳞状上皮。病人获得痊愈。
& & 按:本例富颈癌病人完全依靠中医外治法获得治愈。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妇科在年,无选择地单独使用催脱钉,治疗早、中期宫颈癌共11例,都取得了临床治愈的效果,并经过多年随访观察,无l例复发。
& & 催脱钉为砒制剂,但由于含量少,用量小,故其毒性小,副作用不大。催脱钉中所含山慈姑,共有效抗癌成分为秋水仙硷。砒霜有大毒,二者肯定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枯矾有燥湿止痒收敛之效。麝香有活血散结,消肿止痛抗癌的作用,自古被医家用来治疗积聚瘢瘕。而玉红膏具有祛腐生肌的作用。
& & 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的医生在临床中发现,经催脱钉治疗后,能使宫颈癌组织转为正常组织,开始由鳞状上皮癌转变为鳞状上皮非典型性增生,然后再转变为正常的鳞状上皮。同时在阴道细胞学及宫颈活检切片中发现有自细胞浸润,并出现大量的吞噬细胞及退化的癌细胞。这也就是说中医外治药催脱钉和玉红膏,其治癌机理,不仅仅是细胞毒作用,同时可使癌细胞逆转,并有促进人体局部抗癌的免疫作用。
& & 例3:肖××,女,60岁。病史;患者1975年10月阴道不规则出血近半年,经某医院确诊为富颈癌Ⅲ期,行放疗一个疗程后,妇裣:阴道壁稍粘连,左前壁粘膜充血,宫旁左侧增厚呈片状,无弹性,富旁右侧呈纤维状,弹性好,未见结节。1976年5月,阴道再次出血i经复查,发现子宫旁有2~3个硬结,接触出血,诊断为宫颈癌复发。1977年G月在某医院摄胸片示:右上纵膈及肺门处见结节状阴影,考虑肺内转移灶。行右锁骨上肿块活体检查,发现大量恶性细胞,遂诊为宫颈癌肺内转移,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 & 治疗:病人197G年1月5日就诊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许菊秀主治医师。病人初诊时,小腹胀痛,阴道出血量多,精神不振,少气懒言,纳呆,面色不华,脉细弱,舌质淡红,苔薄白。证属邪毒内结,气血两虚。治以解毒散结,补气养血,佐以宣肺祛痰之法。
& & 方药:白花蛇舌草30克,山慈姑15克,蚤休15克,龙葵30克,莪术12克,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山药l5克,云苓15克,枣仁12克,木香6克,桂圆肉15克,二地各12克,煎服,每日1剂。
& & 外洗方:蛇床子30克,苦参15克,地肤子l5克,半枝莲30克,二花藤30克,黄柏l2克,苍术l2克,煎水洗患处,每日1剂。
& & 服药3个月后患者精神好转,阴道已不出血,小腹痛消失,可做一般家务。患者以为病愈,自行停药,半年后因咳嗽发热,痰中带血,胸痛,体检中发现转移灶。来诊时,患者咳嗽气喘,口干喜饮,大便干燥,面色不华,右锁骨上有乒乓球大胂块,溃破,分泌物多,舌苔薄黄,脉细数。拟用清热解毒,兼益气宣肺法治疗。
& & 方药:半枝莲30克,公英30克,地Tis克,山慈姑j 5。克,花粉15克,桔梗12克,杏仁12克,陈皮12克,全瓜蒌30克,薤白12克,黄芪30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甘草10克。服药半年,咳嗽气喘好转,但锁骨上淋巴结仍溃烂有分泌物,疼痛难忍。守上方加升麻,蚤休各15克,白术增至30克。又服上方1年,患者精神好转,食纳正常,锁骨上淋巴结溃烂面已缩小为黄豆大。1979年4月作X线复查,胸片报告:两肺纹理增粗,未见到明显转移灶。宫颈刮片检查报,告:只见细胞核增大,无复发现象。1982年元月走访患者,一般情况好,能做家务事。
& & 按:本例宫颈癌病人在行放射治疗后复发,在接受中药治疗3个月后,诸症消失,病灶得到控制。病人误以为治愈,自行停药,使病情再度恶化,出现了癌症在肺、锁骨上淋巴结广泛转移。病人再度服用中药后,使病情逐渐得到控制。这次病人服药1年半,.肿瘤虽未完全消失,但已处于不活跃状态。随查几年并无复发迹象。
& & 癌症有时偶可出现“自愈,)现象,因此有的肿瘤病人经中医治愈后,匿医常常抱着怀疑的态度,以“自愈”现象作解释。本例病人的治疗结果,却无可争议地证明了中药的怍用。西医放疗后肿瘤复发,经中药治疗使病情得到控制,停药后又出现广泛转移,最后又通过中药治疗,控制病灶,使患者长期生存.
& &&&许医生用药上并无惊人之处,而是辨证施治,扶正祛邪。方用白花蛇舌草、山慈姑、蚤休、龙葵、半枝莲清热解毒抗癌;蛇床子、苦参、地肤子、二花藤、黄柏、苍术、公英、地丁清热燥湿;黄芪、白术、云苓健牌益气;莪术活血;木香理气;枣仁、桂圆、二地养心补肝;瓜篓、桔梗、杏仁化痰散结。这些药只是常量使用,病人在长期坚持服药后,肿瘤确实被控制住了。
& & 例4:田××,女,40岁,工人。病史:病人于3个月前常有腰痛胃胀,月经不规则,白带增多,近1月阴道不规则流血及接触出血。1969年l1月,妇科检查及阴道涂片,病理报告为子宫颈原位癌。因过敏体质不能手术,日就诊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史兰陵中医。妇科检查,见宫颈菜花状新生物,大有0.5×11厘米,弹性尚好,盆壁无浸润,光滑活动,略现轻度糜烂。诊断:子宫颈原位癌。
& & 治疗:病人面色红润,舌质红,苔薄白,口淡无味,脉细数无力。治以急泻存阴,佐以扶脾益肾,使以清热消臃。
& & 方药:沙参30克,丹参15克,土茯苓30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车前子12克,石燕子9克,龙胆草6克,大黄6克,云故纸12克,凤眼草12克,紫草根30克,炒龙衣3克,薏苡仁15克,生山药15克,刘寄奴15克,壬不留行子15克,川黄连3克,水煎服。
& & 神农丸8~12粒,每晚1次。5个月总量1400粒.外用药方:乳香9克,没药9克,松香9克,麝香0。6克,牛黄0.6克,雄黄6克,珍珠粉0.6克,枯矾9克,血竭6克,硼砂6克,青黛6克,煅象皮3克,漳丹3克,川黄连3克,煅龙骨9克,煅牡蛎9克,冰片0.3克,孩儿茶3克,共研细末,羊毛脂适量为硬膏栓剂,制成丁字形,每枚重3克。外用放阴道内,附着子宫颈口,每周换药3次。
用药前0.02%高锰酸钾液坐浴,洗净阴道再填栓剂。
& & 病人服药半月后症状减轻.阴道分泌物减少,2个月后腰髋酸痛基本消失。1970年4月妇科检查,见宫颈光滑,未见分泌物,涂片送检,病理报告:无肿瘤细胞发现。停药出院观察,随访至1983年健在。
& & 按:本例病人经病理诊断为子宫原位癌。史老以中医理论分析其病机认为,督任二脉先病,而致带脉虚弱。跌闪挫气是其发病诱因,房事放纵及饮酒过量,都能耗伤阴液。如兼思虑伤牌,暴怒伤肝,致使脾气之虚,肝气之都,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则病已成。史老认为,救焚应迅速扑熄,否则复燃更猛,故用黄连、龙胆草、凤眼草、土茯苓配伍大黄,这些苦寒之晶可迅除大热,又得茯苓、车前子、白术、薏苡仁、山药健脾利湿,使湿与热俱无停留之地,再以沙参养阴,则火退水进,热除阴生。方中逐有丹参、王不留行子、刘寄奴活血化瘀,辅以清热利湿之药,可达臃肿渐消之效。
& & 神农丸主要成分为制马钱子,具有抗癌止痛的功效。本例取效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使用了外用药,其中乳香、没药、血竭活血化瘀止痛;麝香、冰片行气止痛散结;牛黄、黄连、青黛、硼砂、珍珠粉清热;雄黄解毒;松香、枯矾、孩儿茶、煅象皮、煅龙骨、煅牡蛎收敛燥湿止血。本例外用药方中,未用剧毒药,而是用活血、清热、收敛三类药组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临床证明,内服与外治相结合,比单一治疗效果好。
& & 例5:韩××,女,45岁。病史:病人停经4年,1周前发现小腹下坠,憋胀疼痛,里急后重,至固无便?形容焦枯,西色黧黑,阴道无分
泌物,大便干,小便黄赤,精神萎靡,食欲不佳,舌红苔薄黄,脉沉伏而数,妇科诊断为子宫颈癌Ⅲ期.菜花样型。治疗:病人于日就诊山函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邢子亨医生。
& & 处方:归尾24克,赤芍12克,苍术12克,土茯苓60克,贯众l2克,银花15克,槐花12克,木香12克,乳香lO克,没药lO克,生槟梅12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车前子12克,甘草9克,全蝎6克,大蜈蚣2条,水煎服。患者上方连服10余剂,诸证减,上方加滑石12克,槐花12克,生卷柏12克。病人续服4月余,获得痊愈,身体复原,10余年后随访,身体健壮。
& & 按:中医认为,子宫颈癌是由于脏腑虚弱,风寒侵袭五脏经络,血塞积结胞门,或忧虑悲伤等内因,与外邪湿热相合,聚结于冲任胞宫,积久成毒,腐蚀组织,治以清热解毒,利湿驱邪。方中重用±茯苓清热利湿;辅以贯众、银花、槐花清热解毒;苍术、卷柏、苡仁、滑石、车前子祛湿利水;赤芍、归尾、乳香、没药活血化瘀;蜈蚣、全蝎以毒抗毒;青木香、槟榔行气开郁。
& & 在中医看来,肿瘤患者的局部肿物,是由瘀血、积滞、痰饮、热毒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聚结而成。本例针对肿瘤的瘀,痰、滞、热、毒等致病因素,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利湿,理气消积于一方,药到病除,患者在服药4个月后,癌瘤终于消除。
欢迎转载 标题: 谢谢 转载地址:
子宫绒毛膜上皮癌1例
& & 例:阎秀华,女,32岁,已婚,农民。病史:患者阴道流血6月余。1971年2月月经来潮时量多,此后淋漓不断,始终不止,有6个月之久。血色紫暗,时见小黑血块,血量每逢经期或过劳时增多。日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病理诊断;子宫绒毛膜上皮癌。
& & 治疗:病人就诊湖北中医学院任国顺主治医师。来诊时,病人小腹胀疼拒按,头昏神疲,眠食及二便尚调。舌质淡红,有瘀点,脉弦细而涩。证属肝脾不调,气血瘀滞,冲任失固,乃致久漏。治以先化瘀散结,养血调经,再补养气血,调理冲任,益阴止血。
& & 方药:丹参15克,当归15克,益母草15克,生地炭15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川芎8克,赤芍8克,茜草10克,丹皮10克,玄胡10克,五灵脂10克,蒲黄8克,水煎服。服上药3个月后,阴道流血已止,余症缓解。患者因农忙劳累过度,又致阴道大量出血,当场休克于地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牙关紧闭,血压下降,双脉沉微,经西药输液、强心、止血,及中药参附汤煎水频频送下,方才苏醒。
& &&&患者于10月16日晚阴道流出两肉块,呈椭圆形,如乒乓球大小,经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病理切片检查,确诊“绒癌”。患者自肉块从阴道溢出后,症状逐渐好转,阴道血止,但仍有少量血样分泌物,色淡无块,神疲力乏,心慌气短,面色萎黄,口渴欲饮,舌淡无苔,脉沉细。证属流血过多,气血两亏,拟补气血,调冲任,益阴止血。
& & 方药:黄芪30克,高丽参15克(另炖),鹿角胶15克(烊冲),当归身15克,黄精15克,水煎服。服药10剂,血止,精神转佳,但仍心慌、气短、多梦,改用十全大补汤补气血,扶正气,以善其后。病人住院3月余,经行如常,痊愈出院。患者于1973年生一男孩。至1987年11月,随访16年,未复发,身体健康。
& & 按:绒毛膜上皮癌简称绒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早期可发生血行转移,致病人迅速死亡。绒癌约40~50%继发于葡萄胎之后,30%继发于流产之后,20~30%继发于足月产之后,绝大部分与妊娠有关。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以化疗为主,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较佳。自采用化疗后,其死亡率由90%下降至20%左右,但临床治愈者,仍有复发可能。
& & 任医生治疗本例病人,并未模仿西医化疗,采用大量清热解毒草药或虫类药以毒攻毒,而是用传统中药辨证施治,先从血治,用四物汤合失笑散,养血活血,凉血止血。其中四物汤已修改为生地炭、当归、川芎、赤芍,具有养血活血,止血调血的功能;丹参、益母草、五灵脂、蒲黄、玄胡、茜草、丹皮均走血分,活血化瘀,凉血止血;昆布、海藻软坚散结。由于病人在中医治疗时并未确诊为绒癌,任医生只是凭借自己的临床经验,活血化瘀,益血调经,同样使病情得到控制,最后使肿瘤排出体外。以后任医生又通过大补气血,扶正善后。其治疗机理肯定不是细胞毒作用,而是通过调节和补益奏效,病人第二年生子,随访16年未复发,疗效确实,其机理值得现代医学进一步研究探讨,
子宫肌瘤2例
& & 例1:黄××,女,28岁。病史:患者半年来左下腹痛,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流血。近日左下腹剧痛如针刺,漏下较多,血色黑褐,夹有瘀块,腰膝酸软,疲乏无力,小便频数。某医院妇科检查:-1阴正常,阴道内残留少量黑褐色血性分泌物,子宫如4个月妊娠大小,子宫探针探测宫腔,子宫腔变浅,有包块向宫内突出,有囊性感,宫体稍偏右侧。诊断为“子宫肌瘤(多囊性)”。用丙酸睾丸素及云南白药治疗,效果不佳。日就诊湖南言庚孚老中医。
& & 治疗:患者左下腹扪及一鸭蛋大包块,质硬,压痛,推之不移。舌质淡紫,苔薄白,脉象沉弦。证属瘀滞胞宫,结而为患。洽以活血化瘀,消瘕散结。方药:桂枝15克,茯苓15克,丹皮15克,芍药15克,桃 仁l5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日早晚饭前服用lO克:患者服药l周后,流血澌止,再行妇科检查,肿块已小,腰痛亦消失,月经恢复正常。1974年5月追访,自停药后病未复发。
& & 按:子宫肌瘤是发生于子宫平滑肌的良性肌瘤,中年妇女多发,35岁以上妇女约20%有子宫肌瘤。一般认为长期大量持续的雌激素刺激,尤其在只有雌激素作用而无孕酮作用时更易发生。子宫肌瘤的典型症状为月经过多和继发贫血。本病在中医称为石瘕、肠覃,属崩漏范畴,是由寒客胞宫,气血瘀积,痰湿凝滞,肝不藏血,冲任失调所致。治疗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为主。
& & 桂枝茯苓丸为中医传统治疗子宫肌瘤的成药,源出于《金匮》,用之甚效。方中桂枝温通经脉,配桃仁、丹皮行血通瘀;芍药和血舒筋,缓急止痛;茯苓健脾补中,渗湿下行;诸药炼蜜为丸,药力和缓,使瘀化病除而不伤正。
& & 例2:贺××,女,40岁,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职员。病史:患者月经不调,经量过多已12年,挟有血块,每次月经量特多,顺腿流下,全身不适。日武汉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检查示:宫体平位,约鸭蛋大,质硬,活动尚好,左侧卵巢可触及,无疼痛。诊断:子宫肌瘤。遂就诊武汉市关山医院桂晓云副主任医师。
& & 治疗:日初诊,患者此次月经来潮,量多如崩,色鲜红,头晕心悸,夜寐不宁,咽干津少。舌质红,苔黄腻,脉象细数。证属冲任不调,血热妄行,发为血崩,久成瘕瘕。治以清热凉血,调理冲任,固崩止漏,佐以益气养血消瘕之法。
& & 方药以清经汤加减:生地24克,地骨皮15克、沙参15克,龟板15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麦冬15克,栀子12克,丹皮9克,黄芩炭9克,石斛9克,酸枣仁9克,白芍12克,阿胶12克(烊化),水煎服。服上方5剂,经量减少,5天即净。此后间断服药3月,加减药物有:党参、黄芪、枸杞、红枣、当归、远志、知母、菊花、白茅根、紫草、女贞子、旱莲草等。治后3月,临床症状消失,月经转正常,崩漏全除,妇科检查示:子宫肌瘤消失。病人获得痊愈。
& & 【按】一般认为,子宫肌瘤皆由气滞血瘀、痰湿凝聚而成。在治疗上,临床多以破血、消坚、温通、行滞为治。张仲景有桂枝茯苓丸治宿有瘕病妊娠漏红不止者,为瘕不去故也,当下其瘕;有大黄蜜丸治五劳,腹满,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又有抵当汤治小腹硬满,内有蓄血。《沈氏尊生书》有治血瘕方(五灵脂、大黄、甘草梢、桃仁、生地、牛膝、肉桂、玄胡、当归、三棱、莪术、赤芍、、川芎、琥珀、乳香、没药);&&《大全良方》有治食瘕方(乌药、莪术、桂心、当归、桃仁、青皮、木香)。&&《本事方》师桃仁承气汤方意,有治瘕桃仁煎(桃仁、虻虫、大黄、朴硝)。以上诸方多为峻攻之剂,临床应用需辨其确为瘀血凝蓄乏证而体强者,方可用之。据桂医生个人临床经验,要避攻伐而用清热凉血法,方用傅氏清经汤加减化裁,以调经为主,使其经血调畅,月事以时下,则血定安,崩漏止,瘕瘕散,疗效甚为满意。桂医生认为,治妇科病之要莫过于调经。
& &&&无论何因使妇人冲任损伤,发为经病,致气血逆乱,瘀滞自生,百病为之使。调经则能使冲任安和,气血条达,荣卫流通,则崩漏得治,瘕瘕自消矣。其治疗原则为:先因病而后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先因经不调,而后生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
& & 清经汤源于《傅青主女科》,药物组成为丹皮9克,地骨皮l5克,白芍io克,熟地黄6克,青蒿6克,茯苓3克!黄柏1*5克,(按l6两制计——编者注)治月经先期,肾中水火两旺者,桂医生用清经汤治疗崩漏、瘤瘕,将生地易熟地,去馀茯苓,认为生地有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之功,是治血证之要药;在出血不止阶段,应以止血为先,而茯苓为渗利之品,故去除不用。桂氏在治疗中,抓住热迫血溢之主证,滋阴凉血,清热调经。所用龟板为益阴滋血要药,牡蛎有软坚化痰破积之功。目的在于清热凉血之中寓以消法,从而使月经趋于正常,使肌瘤停止发展,达到缩小甚至消失之目的,虽不治瘤而瘤自愈。
& & 例1:王子安,男,65岁,农民。病史。病人于1973年6月出现尿不禁与尿道痛,未经检查,至1977年6月又见尿中带血,用青霉素治疗不效。遂在沈阳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次膀胱镜及3次病理组织医学检查均诊断:移行上皮癌。患者拒绝手术。
& & 治疗:患者于日就诊辽宁中医学院附翟丢院中医内科孙宜麟主任。病人尿中带血,尿道灼痛.泵色黄。舌质赤、白苔,脉象沉细略数。证属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畅,灼伤血络,乃致尿血。治以清热利湿,佐以止血之法。
& & 方药:墨旱莲50克,石苇50克,生薏米50克,瞿麦40克,扁蓄40克,女贞子25克,血余炭20克,坤草30克,水煎服。
& & 马齿苋注射液,2毫升/支,每次肌肉注射2支,每日1次。
& & 患者服药1月有余,尿血及尿道痛减轻。续服上药,增服蟾皮豆油煎,每天服2次,每次lO毫升。
& & 蟾皮豆油煎:蟾蜍皮2个,豆油IOO克,将蟾皮放在豆油内,慢火煎沸稍许,取油。
& & 患者服药4个月后,尿已不带血,尿道亦不痛,惟劳累时尚有尿道不适感,停服汤药,继用马齿苋注射液及蟾皮豆油煎。
& & 日诊时,诸症消失。日随访,病人已停药半年,身体健康。
& & 【按】近年膀胱癌患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为4:1,绝大多数在50岁以上。膀胱癌起源于粘膜,以单发为主,多发仅占16~17%。病理上移行上皮细胞癌占90%以上,鳞状细胞癌约占3%,腺癌罕见。膀胱上皮肿瘤多发于染料工人,实验证明,乙一苯胺、联苯胺、全胺、品红等,均为膀胱的化学致癌物质。日常生活中接触染料、橡胶塑料制品、油漆、洗涤剂等可能是致癌原因之一,糖精和吸烟也是需考虑的致癌原因。
& & 西医治疗膀胱癌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在手术前后采用化疗或放疗,能提高疗效,又能降低复发率。本例病人未作手术,经孙主任中医治疗两年余,使病人获得临床治愈。
& & 本例病人主要症状为尿中带血,尿道灼痛,这是因湿热下注膀胱,热伤血络,气化不利所致。孙老采用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之法。用药不多且量大,方中石苇、瞿麦、扁蓄、生薏米清热利湿,女贞子、旱莲草为二至丸滋阴凉血,坤草话血,血余炭止血,二药为伍,是为了止血不留瘀,体现了中医传统的止血之法,在止血药中加上适量活血药,反有增加止血之效。马齿苋注射液肌注,蟾皮豆油煎内服,可加强清利湿热、解毒抗癌之力,使病人获得显著效果。
& & 例2:周维岳,男,58岁,油棉厂厂长。病史:患者于日突然小便终末溺血如注,尿毕头晕目眩,心悸不宁,继之尿频不爽,每日排尿15次左右,色如浓茶,小腹正中坠胀,耻骨部酸楚不适。日山东省惠民地区人民医院x线膀胱造影示:膀胱癌。因患者年龄较大,体质太弱,不能胜任手术,劝其中药治疗。
& & 治疗:病人于日就诊山东省惠民地区人民医院郑长松主任:患者形赢肌削,面色晦黯,呼吸气短,1年来经常腰痛,溺血前时常觉小腹部内火燔燎。患者夙有吸烟嗜好,素日纳谷欠佳,罹咳嗽咯痰,胸脘满闷,病势逐年加重20年之久。病人口唇黑褐,舌质暗红,苔黄中剥,脉弦稍数。证属金不生水,毒热内结。治以清金泄热,解毒化瘀。
& & 方药:薏苡仁60克,白茅根60克,夏枯草30费,昆布30克,生牡蛎30克,瓜萎30克,半枝莲30克,沙参30克,土茯苓30克,元参30克,清半夏12克,川贝12克,青皮12克,陈皮12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每剂水煎两遍,共取1000毫升,分4次温服,每日服2次。& &
&&。,服药1月有余,溺行已如常时,腰疼亦去十五,纳谷日渐馨香,小腹坠胀痊瘳。上方去元参、半夏、川贝、青皮、陈皮、加蒲公英60克,丹参30克,海藻30克,鱼腥草30克,紫苑15克,天花粉15克,煎服法同前。
& & 病人服药1个月后,腰痛尽止,食纳日增,耻骨部酸楚消失,咳嗽咯痰及胸脘满闷亦明显减轻,体力逐渐恢复,病势日有好转。上方共研极细末,加蜂蜜适量为膏,蒸熟后日服3次,每次1汤匙约9克。服药约半年后,1症状消失,1983年11月随访,病人健在,获临床治愈。
& & 按:本例膀胱癌患者因年龄较大,体质太弱,不能承受手术,经服中药获得临床治愈。
& & 本例病人有两组症状,一是膀胱症状:小便不利,尿血,小腹坠胀,二是肺部症状:呼吸气短,胸脘满闷,咳嗽咯痰。在西医看来,这两组症状似无关联,但在中医看来,二者有密切关系,因为肺有通调水道的功能。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两方面的生理作用,才能促使全身水液运行的道路通畅,肺在机体水液代谢和输布中起着通调永道的重要作用。在中医看来,本倒病人肺气闭塞,是造成膀胱水道不通的重要原因。故郑老认为,是金不生水,热毒清利湿热、解毒抗癌之力,使病人获得显著效果。
& & 例3:谢××,男,42岁,职员。病史:患者因反复出现无痛性血尿,于1976年2月至某医院膀胱镜检查,诊断为膀胱癌,当即住院进行手术,术后一般情况良好。于1977年1月又出现少量尿血,并伴有轻度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至医院复查发现尿道口上方有一颗米粒样大小肿块,诊断为癌肿复发转移。
& & 治疗:病人遂就诊上海中医学院钱伯文教授。诊治时苔薄微腻,脉弦,治以清热利湿,佐以消肿。
& & 方药:萆薛12克,土茯苓24克,生、炒苡仁各24克,汉防己12克,蒲公英24克,夏枯草12克,白花蛇舌草24克,龙葵24克,蜀羊泉24克,天龙3条,海金沙12克,琥珀2克,水煎服。
& & 小金片,每日3次,每次3片。
& & 牛黄醒消丸,每日2次,每次1.5克。
& & 服药后尿频、尿痛、尿急均有好转,惟胃纳不佳,精神疲倦,四肢无力,苔薄腻,脉弦。治以益气健脾,佐以消肿。
& & 上方加炒党参12克,炒白术12克,茯苓24克,生黄芪24克,焦楂、焦曲各12克,通关滋肾丸12克(分吞),余药同上。
& & 按上方连服4个多月,膀胱镜检查,尿道口上方肿块消失,膀胱容量正常,粘膜较前几次清晰,未见新生物。
& & 按:本例膀胱癌病人手术后复发,求治钱医生,经中医治疗,使肿瘤消失。钱老认为本例病人是因尿道口出现复发性肿块,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的膀胱刺激症状,主证为热。故以清热为主,方中萆解、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龙葵、蜀羊泉、天龙、夏枯草清热利湿,解毒抗癌;汉防己、海金沙、琥珀化湿通结;配用牛黄醒消丸、小金片消其肿块,使病情初步得到控制。
& & 但病人经过一段清热祛邪攻癌的治疗后,出现了正气虚弱、胃纳不佳的症侯,故钱老增加了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焦楂、焦曲以益气健脾,醒胃助食。中医历来重视脾胃,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在历史上有重视治疗脾胃的补土派。其代表人物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他创立了脾胃学说,指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V的论点,主张在临床用药时,须处处颐及脾胃,免伤正气。钱老在治疗本例病人时,显然吸取了李东垣的思想,在众多消热解毒,抗癌攻邪的药中,增加了缝脾益胃之品,祛邪不伤正,清热不伤胃,病人得以长时间承受苦寒之品,最后终于使复发的肿瘤消失。
& & 例4:陈××,女,63岁,农民。病史:病人于1967年3月出现血尿及血块,每次尿出血块时小腹及腰痛甚。同年5月经天津某医院膀胱镜检查诊为“乳头状癌”,见膀胱颈部有较大肿瘤2个,小的无法数清。医院建议手术切除,患者拒绝。
& & 治疗:病人于日就诊天津孙秉严大夫,但见面色白中透黄,身体消瘦,舌红,苔薄黄,脉沉细而数,指有较大甲印。证属湿热郁滞毒结。治以清热利湿驱毒,
& & 方药:当归10克,生地15克,知母15克,黄柏10克,斑蝥4个,滑石15克,蝉衣10克,半枝莲15克,海金沙10克.苦丁茶15克,木通30克,牛膝10克,陈皮10克,半夏15克,水煎服。新丹,日服2付。化毒片,日服5片。
& & 服药至日,一切症状均减,医院复查示:2个较大肿瘤未发展,小肿瘤全部消失。继续服药至日,该医院再次复查,尿道通畅,膀胱颈部及整个膀胱均正常。经随访,已15年未复发。
& & 按:孙秉严大夫在中医肿瘤界属攻派,用药峻猛。相比之下,本例病人用药应当说是较为平和的1例。方中当归、生地养血滋阴;知母、黄柏、半枝莲、苦丁茶清热利湿;滑石、海金沙、木通疏通水道;牛膝、蝉衣通利气血。所用斑蝥性味平、寒、有剧毒,是一般医生不敢用的药,常用量仅务0.03克,孙大夫在这里每付药用到4个!显然超过了常量。
& & 斑蝥具有攻毒蚀疮,破血散结,化瘀抗癌的功效。无论是动物实验和临床报告,都证实斑蝥具有明显抗癌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如肝癌、食道癌、胃癌等,尤常用于治疗肝癌。但斑蝥有剧毒,内服剂量稍大,往往差引起腰际酸痛、尿血,个别患者在服用期间可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为减轻其毒性和副作用,可多饮绿茶,或服用绿豆,或用柔肝、理气、健脾和胃、利水通淋之品对症治疗:
& & 民间有斑蝥与鸡蛋同煮,肿瘤病人吃鸡蛋抗癌的疗法。一般是将鸡蛋开一小口,放入斑蝥1~3个,烧熟后,去斑蝥,吃鸡蛋:这样斑蝥虽毒,但与鸡蛋同煮,病人吃鸡蛋,不吃斑蝥,就不会中毒。根据民间食药肿瘤专家金有景的临床经验,斑蝥煮蛋时,不要去头、足、翅,斑蝥的剂量要逐步增加,最大剂量可加到每天lO个斑蝥(分装两个鸡蛋)。
& & 北京第四制药厂高级工程师王广生研制的去甲斑蝥素,不仅提高了抗肿痛效应,而且大大降低了毒副作用。据全国6省市医疗单位的临床统计表明:用去甲斑蝥素治疗原发性肝癌244例,有效率可达58.6%,超过目前国内外其他常用治疗肝癌的药物。去甲斑蝥素在抑制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白。细胞具有升高的作用,该药有片和注射剂两种剂型。
& & 例5:金××,男,64岁。病史:病人1960年4月因全程血尿,经宁夏某医院肾盂造影,诊为肾盂癌,建议作肾切除,患者未同意,即给一般对症处理。到1972年病情加重,进行膀胱镜检查,发现有片状浸润型肿瘤,并从尿中找到癌细胞,又去上海某医院诊为膀胱癌,建议手术,病人仍未同意,而服清热解毒中草药150余付,症状有所好转。经膀胱镜检查及肛诊,仍见膀胱颈部及三角底部水肿.间嵴肥厚,有前列腺肥大结石。
& & 治疗:患者予1976年10月l1日就诊北京肿瘤防治研究所附属医院中医科李岩主任。证见排尿困难,须弯腰成90
度,加强腹压方能排出,小便涩滞,腹痛难忍,夜间更重,影响睡眠,口千舌燥?脉弦舌红。证属下焦瘀热,灼伤津液,阴虚火旺,血热妄行:治以降火滋阴,化瘀止痛。
& & 方药:降火丸,成分为苦参、山豆根、夏枯草、大黄、龙葵、青黛、干蟾皮、蜂房、半枝莲、野菊花、生甘草。
& & 犀黄丸,成分为牛黄、麝香、乳香、没药。
& & 蟾蜍酒,活蟾蜍5只,黄酒500克,共蒸l小时,去蜍取酒,珍藏备用。每日3次,每次10毫升。
& & 化瘀通淋汤,成分为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土鳖虫、泽兰、龙葵、金银花、女贞子、桑寄生、刺猬皮。
& & 患者服药两个月,小便较前通畅,腹痛减轻,偶见血尿,尿常规化验阴性,未见癌细胞。同年12月11日请泌尿科会诊检查,前列腺较大,无结节,无砂石感,诊为前列腺良性肥大合并结石,病人带药回原地观察。以后随访及复查,未见复发征象。病人经常工作,已17年。
& & 按:本例病人先是诊断为肾盂癌,后又诊断为膀胱癌,合并前列腺肥大及结石。病人两次拒绝手术,而是坚持服用中药与肿瘤对抗,长期存活17年之久。李岩医生认为,肿瘤病人在出现临床症状时,己多属中娩期。晚期肿瘤病人的特点:除肿瘤本身广泛扩散外,还有合并症、继发症、后遗症存在,这些都给治疗带来许多困难,比如多数45岁以上的肿瘤患者,常常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气管炎、肝炎、糖尿病、内分泌紊乱、神经官能症等。又因肿瘤采取手术、放疗、化疗后,有的引起局部溃疡、发热、出血、消瘦、贫血、精神创伤、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对于晚期癌症病人不能放弃治疗,同时要注意治疗合并症、后遗症,用中医治疗时要注意抓住主证。
& & 本例病人的主证为下焦瘀热,阴虚火旺。故用苦参、山豆根、夏枯草、大黄、龙葵、青黛、半枝莲、野菊花、牛黄、金银花清热解毒;丹参、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及虫类药干蟾皮、蜂房、麝香、蟾蜍、土鳖虫、刺猬皮活血化瘀以抗癌;女贞子、桑寄生滋阴以助降火。
睾丸肿瘤1例
& & 例:桑××,男,40岁,农民。病史:病人于25年前,因用力过度致右下腹疼痛,右睾丸隐痛肿大,质软.渐变硬。此后,右睾丸疼痛每2、3年复发1次,痛后增大,服药即愈。1981年9月,右睾丸疼痛复发,不断加剧,进行性长大,质地坚硬,难以忍受。日灌县人民医院右睾丸切除示:阴囊内面有6x8厘米大小包块,呈菜花状凸凹不平,质地坚硬,周围粘连,内有淡红黄色液体约100毫升。四川医学院病理诊断:精原细胞瘤。术后放疗35次,至1982年5月,患者因农忙过累,自觉病情加重。经四川人民医院X线胸片示:上纵膈影呈弧形,向两侧加宽,致密,周界光滑,以右上纵隔显示致密长条状影为著。意见:右睾丸精原细胞瘤纵隔转移。
& & 治疗:病人于1982年5月就诊四川省灌县卫生进修学校宋道儒中医。患者颜面黄瘦,倦怠乏力,咳嗽心悸,咳而气紧,头面颈项肿盛,四肢肿胀,按之没指,舌苔黄微腻,脉数无力。证属痰热郁肺,肺失宣降,脾失健运,水气不行,凝结成瘕。治以宣散和营,清热消痰,益气健脾,渗湿利水,攻坚散结之法。
& & 方药:麻黄9克,杏仁12克,生石膏24克,甘草3克,黄芪24克,汉防己24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桂皮10克,白芍12克,全瓜蒌15克,夏枯草30克,水煎服。病人上方服70余剂,头面、颈项、四肢肿胀全消,余证均有好转,续服下方:
& & 党参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荔枝核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半夏12克,青皮12克,橘核52克,陈皮10克,夏枯草30克,甘草3克,水煎服。病人服40余剂后,症状解除,病灶消失,体力恢复。
& & 按:睾丸肿瘤多来源于生殖细胞,常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隐睾者发病率较高,与遗传、感染、外伤也有一定关系。精原细胞瘤在睾丸生殖性肿瘤中最为常见,多发生予萎缩或未降的睾丸。病理组织学可分为典型、未分化型及精细胞型。典型的精原细胞瘤对放疗及化疗敏感,预后良好。发生远处播散的大多为未分化精原细胞瘤。
& & 本例病人经手术、放疗后,未能控制病灶,结果发生纵膈转移。宋医生治疗该病人,并未模仿西医,选用目前公认的抗癌草药,而完全是沿用中医传统的辨证施治,竞使转移肿瘤灶消失。宋氏拟方实际上是用麻杏石甘汤清泄肺热,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益气健脾、温阳利水,再加夏枯草、瓜萎宽胸化痰、软坚散结,使肺部转移病灶消退。以后又用六君子汤健脾和胃,三棱、莪术、青皮、夏枯草、橘核、荔枝核活血化瘀、理气消滞、软坚散结。全方扶正破积,不仅控制转移病灶,最后达到瘤消病愈。
甲状腺癌2例
& & 例1:张××,女,65岁,市民。病史:患者于1962年秋喉咙发紧,舌根后缩,常有眩晕,头痛,有时心慌,继之摸到喉头左侧有柿饼大小肿物,逐渐增大。1个月后,右侧相继肿起,20天即表现咽食不畅.呼吸迫促,曾去某医院作基础代谢、碘131试验及同位素放射性扫描,均为双侧甲状腺癌。体查:双侧甲状腺肿大,坚硬如石,大小各为8 xl0厘米,不活动,已固定,周围高低不平,声音嘶哑。胸部X线拍片,见纵膈加宽,肺部清晰。诊断:双侧甲状腺癌侵及纵膈,喉返神经麻痹。
& & 治疗:病人不适手术,1962年12月就诊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史兰陵大夫。证属脾经肺络受累,由于焦虑忧悲,郁结日久侵及经络。治以通经络,开脾郁,宣肺理气。方药:青皮9克,陈皮9克,莪术9克,枳壳9克,枳实9克,黄药子9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夏枯草15克,三棱15克,金银花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隔日l剂。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病人服药3个月,肿瘤迅速缩小,服药半年消尽,共眼药90剂。随访至1973年1月未见复发。
& & 【按】甲状腺癌占甲状腺肿瘤的5~lO%,女性较多。7~20岁和40---45岁为两个发病高峰。病理上分为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未分化癌和髓样癌4型。下列情况应予高度重视:非流行区14岁以下儿童的甲状腺结节,成年男性甲状腺单发结节,恶性率为5~35%。同位素扫描为冷结节,约lO~28%为癌。
& & 本例甲状腺癌患者已属晚期,由于癌肿侵犯纵膈、喉返神经,病人失去手术机会,但靠服中药获得治愈。方中重用理气活血化瘀之品,青皮、陈皮、枳壳、枳实理气开郁;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海藻、昆布、夏枯草活络消痰核;金银花清热解毒;黄药子消肿破积、解肝肺毒瘀,并有显著抗癌作用。
& & 黄药子浸酒,抗癌效应更大,其缺点有伤肝作用。有人认为,经过慢火隔水蒸煮的黄药子酒,或黄药子酒与食物共煮,可减轻伤肝作用。
& & 海藻与甘草,自古中医视为反药。但现在临床上治疗甲状腺肿大,海藻与甘草同用,未见不良反应。动物实验,在对家兔灌胃时,海藻与甘草同用,也未见毒性相加作用。
& & 例2:徐××,男,42岁。病史:患者颈两侧肿块坚硬如拳头大,1972年5月经上海肿瘤医院病理诊断为甲状腺癌。经上海肿瘤医院放疗后,
右侧肿块消散,左侧肿块因迫近颈动脉,不能放疗.遂就诊浙江温州卫生学校许国华副教授。
& & 治疗:查病人左侧肿块坚硬,表面高低不平,不活动,6.2×8.4厘米,无自觉痛,大口吞咽时有阻滞感。头因肿块影响不能正位,向右侧倾斜约30度。眠食尚可,大便稍秘。舌苔厚浊腻,两脉沉滑有力。证属郁痰化毒,聚久成瘢。治以解毒化痰,软坚消瘕之法。
& & 方药:升麻10克,天葵子10克,七叶一枝花10克,玄参12克,连翘12克,野养麦12克,浙贝母15克,黄药子15克,蒲公英15克,香茶菜15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生牡蛎20克,水煎服,每日l剂。
& & 患者服药后无不适,遂连续服药80多剂,肿块消失,头已能正位。随访5年无殊变,病人获得痊愈。
& & 按:本例甲状腺癌患者,因左侧肿块迫近颈动脉,不能放疗,而接受中医治疗,服药80余剂,肿块消失,病人获得痊愈。甲状腺癌在中医中属“瘿瘤”范畴,发病是因外邪七情致肝郁气滞,血瘀痰凝所成,病久还会伤阴化火,故治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化痰散结,佐以养阴。
& & 方中用天葵子、七叶一枝花、野荞麦、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黄药子、香茶菜消肿化瘢;生牡蛎、海藻、昆布软坚散结;玄参、川贝、升麻益阴化结。由于病人坚持服药,终获痊愈。
& & 方中所用天葵子性味甘、苦、寒、有小毒,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临床多用于乳腺炎、淋巴结核、跌打损伤、癌症、尿路结石、毒蛇咬伤等。野荞麦为南方民间草药,性味微辛、涩、凉,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祛风除湿;临床常用于肺炎、肝炎、痢疾、痛经、跌打损伤、蛇、蜈蚣咬伤、风湿痹痛等。香茶菜,也叫溪黄草,分布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及浙江、福建等地,性味甘、苦、凉,功效清热、利湿、散瘀;临床多用于肝炎、胆囊炎、肠炎,跌打瘀肿等。
甲状腺瘤4例
& & 例1:王×,女,21岁。
& & 病史:患者发现右侧颈前肿块已l周,肿块高突,约3x3厘米,皮色不变,表面光滑,质软,无压痛,隧吞咽上下活动。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A型超声波示:右侧颈部肿块探及平段1.5厘米,为实体性。诊断:甲状腺腺瘤。
& & 治疗:病人F日就诊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中医外科夏少农教授。病人舌质红;苔薄腻,脉象细弦滑。证属气阴两虚,气痰郁阻。治以益气养阴,疏气化痰之法。方药:夏枯草12克,海浮石30克,土茯苓30克,白芍12克,白芥子12克,玄参i2克,香附12克,泽漆l2克。黄芪20克,石见穿20克,瓦楞子20克,党参15克,北沙参l5克,僵蚕9克,水煎服。
& & 患者服上方8周,肿块缩小一半以上,再服40剂,肿块全消。治后超声波检查未探及肿物,随访多年未复发,病人获得痊愈。
& &【按】甲状腺腺瘤为良性肿瘤,一般以20~40岁的妇女多见。肿瘤多为单发,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直径一般为数厘米,偶可巨大,多为实体性,易与周围甲状腺组织分离。本病癌变率约为10%,故在临床上应积极治疗。
& & 甲状腺瘤在中医被称为“肉瘿”,夏老治瘿积有20年经验。认为病位在厥阴经循行之所,属气滞;皮色不变属痰凝;块形久不消失为顽证,属毒攻;体质虚则属气虚或阴虚;妇女有经信不调则属冲任失调。总的治则应为养阴、疏气、化痰,佐以攻毒、益气、调冲任。
& & 夏老系浙江五代名医夏墨农之子,擅长中医外科,注重气、阴,共独特的学术体系为夏氏气阴学说。本例就是以益气养阴,疏气化痰法取效的。方中党参、黄芪、玄参、白芍、北沙参益气养阴;制香附疏气解郁;夏枯草、海浮石、泽漆、白芥子、僵蚕化痰通络;瓦楞子软坚;土茯苓、石见穿攻毒化瘀。若需调冲任,还可加仙茅、仙灵脾。
& & 例2: 叶××,女,86岁,教师。病史:患者于1974年9月甲状腺右侧有一个鸽蛋大小的肿块,按之质偏硬,表面光滑,边缘清楚,至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甲状腺瘤,需手术治疗,患者有顾虑,遂求治上海中医学院钱伯文教授。
& & 治疗:患者经常低热不退,精神疲惫,心情急躁,动辄烦躁易怒,胃纳不佳,月经不调,经来腹胀痛,腰际酸楚.苔薄腻,脉细弦。证属肝气郁结化火,灼伤津液,痰火交结形成肿核。方药;用海藻瞪壶汤和内消瘰疬丸加减:夏枯草24竞o昆布继克,海藻12克,水红花子12克,生黄芪12克,玄参均赢,煅牡蛎24克,象贝母3克,炒白术9克,香附12克,炙天龙2条,水煎服。
& & 服上药后肿块未见改变,动辄烦躁易怒,颧红肢麻,苔簿,脉弦。治以消肿软坚化痰,佐以滋阴降火。原方加丹皮10克,六味地黄丸12克。药后肿块转软,以后加减出入的药有橘皮叶、桔梗、黄药子、茯苓、夜交藤;服药3个月后肿块基本消失,随访多年,患者身体健康,甲状腺瘤没有复发。
& & 按:祖国医学认为甲状腺瘤属“瘿瘤’’范畴。其病因,《医宗金鉴》云:“多外因六邪,荣卫气血凝郁;内因七情,忧恚怒气,湿痰瘀滞,山岚水气而成。v《医学入门》说“瘿皆痰与气相结而成”,故治疗应以化痰行气,疏肝理脾为主。钱教授治疗本例病人,采用中国古代医治瘿瘤的方法,用海藻玉壶汤和内消瘰疬丸加减。方中夏枯草、海藻、昆布、牡蛎软坚散结;香附、橘皮叶行气解郁;玄参、贝母、六味地黄丸滋阴化结;水红花子、天龙化瘀消瘕;白术、茯苓、桔梗、黄药子化痰散结。
& & 海藻玉壶汤载于《外科正宗》卷二方,药物组成为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半夏、连翘、甘草、独活各1钱,海带5分,水煎服,治瘿瘤初起,或肿或硬,而未破者。内消瘰疬丸载于《疡医大全》卷十八方,药物组成为夏枯草25克,玄参、青盐各47克,海藻、川贝母、薄荷叶、天花粉、海蛤粉、白蔹粉、连翘、熟大黄、生甘草、生地黄、桔梗,枳壳、当归、硝石各3l克。共研细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10克(按16两制计一·编者注)临卧自汤送下。治痰凝气滞而致的瘰疬痰核,颈项瘿瘤,皮色不变,或肿或痛。
& & 例3:彭××,女,47岁,工人。病史:患者1977年6月间发现颈部正中有肿块,在安徽省立医院外科检查示:甲状腺右叶肿块约为3x3厘米大小,扁圆形,质中,活动度尚好。7月29日该医院放射性核素扫描示:甲状腺右叶下极向中线越过,峡部肿块为“冷”结节。诊断:甲状腺右叶下腺瘤。
& & 治疗:病人因顾虑手术,日就诊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林起铨教授。患者平素精神抑郁,体倦力乏,喉中有痰,纳谷不香,舌苔薄白,脉象细弦。证属七情伤正,脾不健运,气血瘀滞,痰湿凝结,聚为瘿瘤。立益气健脾,软坚散结,化痰消瘿瘤之法。方药:生黄芪l2克,潞党参12克,生白术12克,天门冬12克,天花粉12克,海浮石12克,海藻12克,茯苓15克,紫草根iO克,三棱10克,鸡内金10克,乳香6克,没药6克,水煎服。患者连续服用本方4个多月,肿块全部消散,诸症消失。1981年12月随访,未见复发,病人获得痊愈。
& & 按:自古中医治疗瘿瘤习用海藻玉壶汤或内消瘰疬丸,有的老中医将生白芍,夏枯草,煅牡蛎,玄参、川贝母、莪术作为消瘤基方,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但针对具体病例,则需辨证施治。本例病人表现出肢体倦息、乏力懒言、纳谷不香的脾虚证及喉中有痰、颈部肿块、舌苔白腻的痰湿证。故林教授选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鸡内金健脾益气;海浮石,海藻化痰散结;三棱、乳香、没药活血化瘀;同时佐以天花粉、天冬、紫草养阴清热之品,这几味药经临床应用,也有缩小瘤体的作用。
& & 甲状腺瘤的病机,中医认为是痰气相结和痰瘀积聚,故治疗上有时理气化痰,有时则要痰瘀同治。临床上理气常ffi柴胡、香附、青皮、玉金;化痰用夏枯草、海藻、昆布、海浮石、生牡蛎、黄药子、白芥子、僵蚕;活血化瘀则用赤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穿山甲、石见穿、乳香、没药等。此外还发现一些养阴药也具有消瘤作用,诸如玄参、川贝母、天花粉、天冬、紫草等。
& & 例4:杨绮霞,女,52岁。病史:患者于1961年春发现左侧颈部有蚕豆大小肿块,渐而增大。19 61年12月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放射性核素检查示:甲状腺良性肿瘤。
& & 治疗:患者于日就诊于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张凤郊老中医。但见患者面色苍白,畏寒,颈部肿块,按之如核桃大,有根脚,质坚无痛感,皮色如常,舌淡苔白腻,脉弦细。证属阳虚寒凝,瘀痰结聚筋脉。治以温阳解凝,消痰化瘀。
& & 方药:炮附块9克,姜半夏9克,象贝母9克,鹿角霜9克,桃仁9克,炙细辛3克,生麻黄3克,白芥子3克,白芷4.5克,海藻12克,炙甲片12克,西河柳30克。水煎服,每日l剂。患者服上方加减2个月后,左颈肿块缩小如枣子般大小,续服半载左右,颈部肿块全部消失。放射性核素复查:甲状腺肿瘤消除,病人得到治愈。
& & 按:本例病人表现面色苍白、畏寒、肿块皮色如常、舌淡苔白腻的阳虚寒痰证。张老认为:&&“筋脉之处,皆气血津液所养,若有积聚,当咎之瘀痰相搏。然瘀痰凝聚,非气郁,即火热煎熬,或阳虚寒凝为患”。既然本例病人是典型的阳虚之证,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方为基方,其中也有阳和汤之意。麻黄附子细辛汤载于《伤寒论》,功能助阳解表,其中麻黄散寒走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此外张老用鹿角
霜温阳解凝;半夏、贝母、白芥子、海藻化痰散结;桃仁、炙甲片化瘀通络;西河柳、白芷走表通络,又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 & 阳和汤载于《外科全生集》卷四方,药物组成为熟地、白芥子、鹿角胶、麻黄、肉桂、生甘草。功能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症,患处平坦色白或暗,不肿或肿势散漫者。
& & 例1:张××,男,45岁,会计。病史:病人1年前经常头痛,反复发作,渐加重,有时剧烈,影响入睡。全身四肢肿胀,活动无力,继而出现眩晕跌倒。1970年10月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作脑造影术、脑室造影术、颅骨拍片检查,诊断为脑垂体瘤,即行手术切除。术后两个多月,一般情况良好。以后有时呕吐,3~4个月后又出现头痛,半年后视力模糊,右眼更甚。神经科复查,诊为视神经萎缩。又1个月后呕吐加重,饮食即吐,遂往市立二院住院,经检查及邀请有关神经科会诊,均疑为复发。
& & 治疗:1971年邀请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史兰陵大夫会诊,同意上述意见。检查病人,面色萎黄,消瘦明显,呈恶病质,舌质绛赤,光滑无苔,脉象左寸浮洪,关弦滑,右寸浮涩,关弦滑,两尺沉涩无力。视力模糊,肢端略见肥大,睡眠不熟,梦多纷纭。痰瘀阻窍,肝郁化火,肾阴不足。治以镇冲潜阳,滋阴养血,豁痰开窍。
& & 方药:生地15克,元参15克,白芍12克,郁金9克,菖蒲9克,龟板l5克,天竺黄12克,石决明30克,珍珠母30克,代赭石60克,川牛夕15克,勾藤12克,远志9克,橘络10克,桃仁10克,当归10克,竹茹9克,地龙15克,水煎服。
& & 病人服药4剂,呕吐停止,头痛大减,饮食增进,精神改善,能下床活动,面色稍润,消瘦略见改善,视力增加。上方加鱼脑石15克,制马钱子粉30克,共研细粉,每次2~4克,日服2次。经治疗半年后,能骑自行车来门诊看病。治疗1年多,恢复全日工作。1979年1月随访良好,仍继续工作。
& & 按:脑垂体瘤可分为以下几类:(1)嫌色细胞腺瘤,占77%;&&(2)嗜酸性细胞腺瘤,占15%;&&(3)嗜碱性细胞腺瘤,占6%;(4)混合型垂体腺瘤,占2.5%。按共功能又可分:(i)无功能性腺瘤;&&(2)生长激素瘤;(3)催乳素瘤;(4) ACTA瘤;(5)促甲状腺激素瘤;(6)促
性腺激素瘤。
& & 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放射治疗与手术,特别是放疗目前有较高疗效。此瘤极易复发,本例病人就是手术后不久出现复发,经过史大夫的中医治疗而获得痊愈。
& & 史大夫以中医理论分析其病机,认为由于冲气挟痰挟瘀而上,蒙闭心包,又兼肝虚血亏,形成血燥。肾阳水亏,虚火上炎,心神不安,烦燥难堪。病由情志抑郁,从中化火,火性升滕,直上头巅。故用珍珠母、石决明、代赭石镇冲;勾藤平肝息风;龟板、生地、元参滋阴潜阳;天竺黄、橘络、竹茹、都金化痰理气;当归、白芍、桃仁、地龙、川牛夕养血化瘀、引血下行;萏蒲、远志调节心神;鱼脑石镇痛止逆,引药入脑;马钱子清热散结、通络止痛、抗癌。由于史大夫抓住了病人的主证,并大胆下药,一开始就控制住了病情,最后使复发的脑瘤消失。
& & 例2:李×X.男,44岁。病史:病人因右侧上下肢酸麻乏力两个月,右侧耳鸣一月余,右侧肢体活动功能进行性减退,左侧面部麻木,左眼
不能闭拢,左口角流口水9天,于日住某医院。入院时左角膜反射减退,左眼外展障碍,左皱额差,左鼻唇沟浅,左闭目、鼓嘴失灵,伸舌偏左,左侧触觉略差,右侧肢体腱反射及踺反射均迟钝,走路不稳。眼底视神经乳头色泽较淡,右眼视野向心性缩小可疑。入院拟诊:脑干病变。经激素及对症治疗后,一度症状有所改善,但半个月后症状又加重,且出现左侧面部触觉减退,眼球向上、向下垂直性震颤,向右水平性震颤,下领向左偏斜,左嘴嚼肌力差,左提腭及咽反射性差,双侧肢体小脑性共济失调。小剂量气脑造影:两侧侧脑室积水,对称性扩大,桥池脚间池有积水,斜坡后方可见软组织块影。椎动脉造影:基底动脉末端呈弧形向背侧弯曲,距鞍背及斜坡约1.5厘米,提示斜坡占位性病变,以脑外肿瘤可能为大。
& & 治疗:神经外科意见:占位物在脑外或脑内不定,一般手术效果欠佳。家属不同意手术,要求中药治疗。日就诊上海中医学院钱伯文教授。患者病情已很危急,呕吐剧烈,不能进食,卧床不起。病人头痛剧烈,右耳常觉鸣响,视力模糊,并有复视,左侧面部麻木,右肢酸楚,舌向左边歪斜,起坐倾斜不稳,舌苔厚腻而黄,脉弦数。辨证为痰火郁结,上扰清阳。治以化痰开郁,消肿软坚。
& & 主要方药:夏枯草、昆布、橘皮、橘叶、天竺黄、当归、陈胆星、姜半夏、生牡蛎、菖蒲、象贝母、茯苓、海藻、珍珠母、丹参、黄药子、天葵子、炒白术、赤芍、郁金、瓜蒌皮、生熟苡仁、天龙、天虫、胡黄连等。加减药物:全蝎、煅瓦楞、姜竹茹、苦桔梗、银花、白蒺藜、桃仁、丹皮、川芎、藁本、地龙、钩藤、稽豆衣、芦荟等。酌情加用成药:指迷茯苓丸、牛黄醒消丸、夏枯草膏等。
& & 患者服中药两月余后,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均见好转,呕吐、耳鸣消失,右侧肢体活动已不受限制。日出院时两眼球外展动作差,张口时下领轻度右偏,面部及肢体感觉无异常,深反射正常,上下肢肌力正常。出院诊断:脑千肿瘤(斜坡部位)。病人出院后继续服中药3年左右,头痛、复视、面部麻木、舌体歪斜等均逐渐消失,听觉正常。1979年2月随访,一般情况良好,并已恢复工作。
& &&&按:脑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与儿童在好发部位和类型上有所不同。在儿童以小脑幕下为好发部位,常见有小脑星形细胞瘤、小脑髓母细胞瘤、笫四脑室的室管膜瘤、蝶鞍部的咽管瘤。在成人以小脑幕上为好发部位,常为大脑半球的额叶胶质瘤、额顶部脑膜瘤、垂体腺瘤及听神经瘤等。
& & 本铡病人肿瘤生于脑干部位,正处生命调节中枢,手术和放疗都不适宜,患者求治钱伯文教授,坚持服中药3年左右,终于使脑瘤消退,获得康复。脑瘤在祖国医学方面,无具体病名,但临床治疗上属于“煎厥”,“内风”,“头痛”等病证范畴。从病机上讲,是由予病者脾胃阳虚,清阳不升,痰湿内生,痰阻经络,蒙闭心窍;或先天不足,劳伤过度,肝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肝肾阳虚,肝风内动;或邪毒内侵,肝郁化火,肝火上炎,气血上逆,温热痰毒蕴居清空而为病,或寒邪客于经脉,致气血郁结于脑久而成积。钱老认为,根据中医“坚者消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的原则,结合辨证,采用化痰开郁、消肿软坚、平肝潜阳之法,进行长时间治疗后可获满意效果。
& & 方中天竺黄、胆星、姜半夏、瓜蒌皮、姜竹茹、橘皮、橘叶、莒蒲、郁金、天虫化痰开郁;黄药子、天葵子、天龙、生牡蛎、煅瓦楞、昆布、海藻消肿软坚;夏枯草、珍珠母、勾藤平肝潜阳;丹参、赤芍、桃仁、丹皮、川芎、地龙活血化瘀。
& & 指迷茯苓丸载于《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药物组成为半夏2两,茯苓2两,枳壳半两,风化硝2钱半。生姜汁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姜汤送下。治中脘停痰,脾气不行,痰与气搏而致的臂痛不举.及妇人产后发喘,四肢浮肿。
& & 例5:周××,女,23岁,天津×厂工人。病史:患者前额部、两侧颞部阵发性头痛,交替发作己2两年,后来头痛、头晕加重,并伴有喷射性呕吐。日在天津某医院开颅检查,见有瘤组织广泛浸润,与正常脑组织间无明显界限。因右侧基底部肿瘤部位较深,癌体较大而无法切除,,只儆颞肌减压术,去右侧翼骨,取样作活检后关颅。病理报告:星形细胞瘤Ⅱ级。放疗后仍头痛、头晕、头胀、呕吐、乏力。
& & 患者于1979年4月l1日就诊天津孙秉严大夫,但见病人消瘦,面色苍白,右侧颞顶部高突无头发(放疗副作用),两脉沉弦而紧,10指全无甲印,舌、腮印(++),左耳壳结节(+),胃脘及脐左侧压痛(T),胸腹白点(+)。证属大寒瘀血毒结,治以回阳破瘀,驱毒攻下。
& & 方药:川芎10克,白芷10克,芥穗10克,蔓荆子10克,当归10克,莪术10克,枳壳10克,蝉衣10克,僵蚕lO克,全竭10克,蜈蚣5条,乌蛇10克,斑蝥5个,滑石15克,干姜30克,肉桂30克,附子30克,熟地30克,党参10克,二丑30克,槟榔30克,川军15克,元明粉15克(冲),水煎2次,早晚分服。消瘤丸,每日晨服20丸。新丹,日服1付。氟脲嘧啶片,日服5片,每片250毫克。服药后,大便中排出许多粘液状物。至日,头痛,呕吐,复视等不适症消失。X线复查,肿瘤消失,去掉之翼骨又重新长出,骨质坚硬,放疗脱发之处重新长出头发。1986年追访病人健在。
& & 按:星形细胞瘤在成人多发生在大脑半球,小儿多发生在小脑。I~Ⅱ级星形细胞音生长缓慢,Ⅲ~Ⅳ级星形细胞瘤也叫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极高。
& & 本例病人病理诊断为星形细胞瘤Ⅱ级,开颅仅作减压术,虽接受放疗,但未能控制病情。经孙秉严大夫的特殊检查,10指全无甲印,舌、腮印(++)为大寒的指征,故重用附子、肉桂、干姜温阳散寒。触耳和触胃与脐也是孙大夫的特殊检查方法,他认为人体某个部位有病在耳上也可出现反应物。耳上的反应物主要指耳壳上某一部位增厚或出现结节。这是肝郁深久,脏腑经络中气血运行障碍发展到壅滞蓄积不去的程度时的表现。触胃与脐,即触按上腹部相当于中脘穴处和脐左铡6L7厘米左右处有无板滞感,有无压痛拒按的情况。胃脘触痛是肝木横土,胃气下降,食积不化的标志。脐左触之坚硬有压痛,是肝郁气滞的明显标志,这是孙大夫用大剂破瘀攻下的指征。本例触诊均为阳性,故用斑蝥、全
蝎、蜈蚣、僵蚕、蝉衣、乌蛇多种虫药,以毒攻毒而抗癌;二丑、槟榔、川军、元明粉通腑攻下;当归,川芎、莪术活血化瘀;枳壳、芥穗理气舒肝;白芷、蔓荆子止头痛。
& & 病人服药后,大便中排出许多粘液状物,此后病情出现转机。这是孙大夫治疗许多肿瘤病人的又一特点。他认为,肿瘤病人体内的癌毒非与瘀血、痰饮、食滞等有害物相结而不能蓄积,只有依附于这些有形之物上,才能形成癌肿块。这些有形之物,要通过温下法,将其排出体外。他治疗l例卵巢癌病人,服药后大便通畅,排出很多烂肉状物,3个月后肿瘤消失。治疗一例膀胱癌病人,服药后随小便排出很多烂肉样东西,3个月后复查,肿瘤明显缩小。这种不用开刀,仅用中医内治法将肿瘤排出体外的治疗,是西医无法相比也无法理解的,值得现代科学进一步研究探讨。
& & 例4:鲁×,女,52岁。患者于1959年7月始,间断发作头痛,短暂限昏黑,视物发花,经常头感沉重麻木。至1967年两次住院检查,除经
常头痛外,并有毛发脱落,视野轻度改变。1967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X线片示:蝶鞍增大。诊断:垂体嫌色细胞瘤。经医院内外专科会诊得到确诊,一致意见采取手术或放射治疗.患者不愿接受而转请该院中医赵冠英主任治疗。
& & 治疗:但见患者头痛.夫晕,失眠多梦,心烦,腰酸膝软,面色晦黯,脱发,舌质红苔白,脉弦滑尺弱。证属肝肾阴虚,痰血凝结。治以养肝补肾,化痰活血,解毒消结。方药:丹参15克,制首乌15克,菖蒲15克,菊花15克,夏枯草15克,莪术15克,女贞子15克,山慈姑9克,牡蛎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每日l剂。一患者服药2月余,诸症明显好转,头痛头晕大减,夜寐能安,面色转红,头发未脱。因患者有气虚型高血压冠心病史,遂以益气活血,软坚解毒为治。
& & 方药:黄芪15克,菊花15克,夏枯草15克,葛根15克,牡蛎30克(先下),丹参15克,赤芍15克,半枝莲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薏苡仁30克,菟丝子12克,仙灵脾9克,人参粉1.8克(分冲),三七扮1.8克(分冲),水煎服,每日l剂。患者继则间断服中药,已有10载,随诊观察,临床症状消失,数次X线蝶鞍象稳定,至1983年随访16年未复发,病人获得痊愈。
& &【按】垂体嫌色细胞瘤是良性肿瘤,进展缓慢。故病人1959年就有症状,直至1967年出现头发脱落,视野改变,才被最后确诊。这种瘤既然是良性的,对放疗不会太敏感,病人不愿接受手术,采取所谓的保守疗法,服中药2个月诸症减,以后间断服药十几年,竞安然无恙。
& & 中医认为,脑瘤的内因有脾胃阳虚或肝肾阴虚,外因为寒气、邪毒入侵,形成痰湿、瘀毒所致。本例病人舌红脉弱,腰膝酸软,心烦失眠,证属肝肾阴虚,精髓不足,致使脑海空虚,易受邪犯。结果痰血凝结,聚于垂体,而成为瘤。赵教授在治疗上,用制首乌、女贞子、菟丝子、仙灵脾滋补肝肾以填补脑髓之精,治其本;夏枯草、山慈姑、牡蛎软坚散结化痰;丹参、莪术、赤芍活血化瘀;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人参、黄芪、三七益气活血,共治共标。病人坚持长期服药,终获痊愈。
& & 例5:肖树桥,男,48岁。病史:患者头部剧痛,眼复视,顽固性呕吐,历时5个月。头颅侧位X线摄片及脑静脉造影诊断:颅底蝶鞍区占位
性病变,脑部蝶鞍瘤。医院认为必须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而于1975年5月来湖南中医研究所,求治于刘炳凡研究员。
& & 治疗:病人主诉头痛剧烈时,双手抱住后脑,撞向墙壁,伴有头晕、恶心,呕吐与进食无关,眼睛视向右侧时见物为双,烦躁不眠,大便干结,口干喜饮,舌质红,苔黄白而干,脉弦细数。证属肝火上冒,肝邪犯胃。治以平肝降胃,息风通络。
& & 方药:丹参12克,白芍12克,旱莲草12克,首乌15克,生地IO克,女贞子15克,旋复花10克,竹茹10克,天葵子10克,紫草10克,牛膝10克,生赭石30克(先下),珍珠母20克(先下),陈皮5克,蜈蚣l条,蛇蜕3克,黄连3克,水煎服,每日l剂。上方服l5剂后,痛缓,呕稀,大便已润,舌质红,黄苔已退。上方去旋复花、生赭石、竹茹、黄连,加龟板24克,鳖甲24克,石决明20克,茺蔚子12克。
& & 病人又服30剂,头痛渐止,呕更清稀,舌红而千,脉弦数。调方如,下:太子参15克,首乌15克,生地15克,女贞子15克,桑叶15克,沙参10克,丹参10克,旱莲草lO克,紫草10克,天葵子lO克,牛膝iO克,白芍l2克,甘草5克,炙龟板20克,生牡蛎20克,蛇蜕3克。
& & 患者服上方8剂,5个月后,头痛复视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弦。刘老最后以养肝肾药收功,病人临床症状逐渐消失,体重增加,至1981年6月已存活6年,体缝,获得临床治愈。
& & 按:脑瘤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脑组织中的某些正常的或胎生的细胞,被某些生物、化学或物理性因素所激活,引起异常的生长和发展。蝶鞍瘤常起源于胚胎期颅咽管的残余上皮细胞。
& & 祖国医学认为,颅内肿瘤属髓海病变。在中医中,肾藏精,精生髓。髓包括骨髓、脊髓和脑髓,三者皆由肾精所化生。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汇聚而成,故《灵柩·海论》说:“脑为髓之海”。既然脑髓的生成来源出于肾中精气,所以肾虚,往往是脑瘤形成的内因,而脑瘤病人也常常表现出肾虚的症侯,故医生治疗脑瘤病人,始终应抓住补肾这个环节。方中生地、首乌、女贞子、旱莲草均为补肾之品;沙参、桑叶润肺,是因为肺为肾之母,依据中医“虚则补其母”,润肺可使“金生水.,从而加强补肾的作用。方中龟板、白芍柔肝,生牡蛎、珍珠母平肝;旋复花、代赭石、黄连降气和胃;丹参、赤芍、牛膝活血化瘀;天葵子、蜈蚣、蛇蜕均有抗癌作用,息风通络,适于治疗神经系统的肿瘤。
& & 例1:张××,男,24岁,工人。病史:患者1年来左腿痛,进行性加剧,活动受限。坐时感到左臂有肿块,经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检查,病理报告:“软骨肉瘤”。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出院后经放射治疗,肿块未见消退。X光片示:左侧坐骨软组织块影,骨膜受累,有溶骨破坏现象。
& & 治疗:病人+日就诊陕西中医研究院贾墼老中医,病人左腿作痛,行走困难,持双拐可走动。伴有腰痛,乏力,饮食欠佳,局部可扪及直径5厘米肿块,大便正常,小便频数。舌质红有瘀斑,舌苔白,脉弦。证属瘀痰结聚,肾气不足。治以补肾化瘀,通络散结。
& & 方药:黄芪100克,威灵仙30克,补骨脂30克,元胡15克,瓦楞子30克,山豆根10克,仙鹤草60克,蜂房10克,全蝎lO克,蜈蚣2条,枸杞子30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平消片,每日3次,每次8片。
& & 患者服药两月余,汤剂共服48剂,局部肿块明显缩小,但仍有腿疼,活动受限。
& & 上方加三七6克,乌蛇10克。患者坚持服药2年多.共服汤剂520剂。X光片复查示:骨膜已修复,肿块消失。行走自如,并可跳跃活动,但下蹲仍有些不便。又经过1年,间断啜汤药,身体完全恢复,已上班工作。日来诊,复查均正常,病人获痊愈。
& & 【按】软骨肉瘤是由肉瘤性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构成的恶性肿瘤。在恶性骨瘤中,软骨肉瘤仅次于骨肉瘤,男性患者较女性多。软骨肉瘤一般病程长,恶性程度低,转移发生较晚。转移一般是直接浸润、扩展,很少经血行或淋巴扩散。
& & 中医认为肾主骨,骨生髓。肾虚骨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骨髓空虚,外感寒湿,下陷肌肤,毒攻于内,伤筋蚀骨;或血液凝滞,经络受阻,日久不化,蕴结成毒,耗阴腐骨,结聚而成。
& & 现代医学治疗骨瘤的方法,一般是早期截肢,然后结合放疗、化疗。本例病人拒绝手术,经一段放疗效果不佳,遂改投中医治疗。贾老治疗骨瘤的经验是,一般开始服平消片,然后配以汤药补肾养血,行气通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依据中医肾主骨的理论,补肾当先,故贾老重用补骨脂、枸杞子温肾益髓;重甩黄芪益气,配威灵仙通络;重用仙鹤草,既有抗癌作用,又有补益作用。所用瓦楞子、山豆根、全蝎、蜈蚣、蜂房,是贾老习用抗癌的基本方,将矿物药,草药、虫类药配伍合用具有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活血散瘀,通络抗癌之功。病人在治疗中看到效果,坚持服药几年,终获痊愈。
& & 例2:张××,女,35岁,农民。病史:患者臀部肿起剧痛半年。1972年5月曾去山东省某医院检查,骨盆X线拍片,见骶尾骨破坏缺损。
& & 诊断:骶尾骨恶性肿瘤,因不适宜于手术治疗,求诊于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史兰陵大夫,进行中医治疗。
& & 治疗:病人于日初诊,但见面色萎黄,微显消瘦,行动困难,需持杖支持活动,口苦咽干,舌绛赤,苔薄白,骶尾部椎体变形,高起偏右处有压痛。证属肝虚肾亏。治以补肾养肝。
& & 方药:金毛狗脊45克,骨碎补60克,甜瓜子90克,煅自然铜15克,枸杞子30克,巴戟天60克,菟丝子90克,薏苡仁GO克,自茅根60克,黄药子30克,熟地30克,苦参30克,龙衣15克,续断30克,制马钱子粉60克,共研细末,日服3次,每次3克。
& & 黄鼠骨粉,日服2次,每次3克。
& & 农吉利注射液,每日肌注1次4毫升。
& & 1973年2月二诊,能丢杖自立,疼痛减轻,按计划继续治疗。& & .
& & 1975年三诊:停用农吉利,黄鼠骨粉,单服药粉,效果良好。
& & 日四诊:共服药粉5料,能活动自如,微轻体力劳动,精神、饮食均佳。X线拍片对照:被破坏之骨质略见钙化修复,局部肿块由过去30×20厘米缩小至15×20厘米。病人属带瘤长期生存,观察8年仍在间断服药。
& & 按:骨瘤分原发性骨瘤和转移性骨瘤。骨肉瘤、软骨肉瘤、骨囊肿多发于10~20岁;骨巨细胞瘤多发于20~40岁;多发性骨髓瘤、脊索瘤和转移癌多发于40~50岁以上;成骨肉瘤、软骨肉瘤多见于男性;多发于青少年,下肢多于上肢。转移性骨瘤均是恶性痉瘤,一般继发于甲状腺、乳腺、肺、前列腺及肾等部癌瘤,往往表明癌瘤到了晚期。
& & 本例病人被诊断为骶尾骨恶性肿瘤。史大夫认为,邪之所奏,其气必壹。患者由于肾气亏损,病邪乘虚而入,故在治疗上,始终注意补肾治其本,方中狗脊、骨碎补、枸杞子、巴戟天、菟丝子、熟地、龙衣、续断均为补肾壮骨之品。自然钢味辛、性平,功效散痰止痛,续筋接骨;甜瓜子甘、寒,功效散结,消瘀,清肺,润肠;二药伍用具有修复骨质之力。此外苦参清热燥湿,白茅根清热凉血,黄药子清热解毒,马钱子苦寒,通络消肿止痛,四药共奏清热抗癌之效。
& & 农吉利,也叫野百合。性味苦、淡、平,具有清热:剥湿、解毒、抗癌之效。自从山东省乳山县的一个老年农民用鲜农吉利全草捣成糊状外敷,治愈了他自己脚背上的鳞状上皮癌以后,引起了医学界对农吉利的全面研究。研究证明农吉利的有效抗癌成分是一种野百合碱——农吉利甲素。动物实验证实,对多种肿瘤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为广谱抗癌药。野百合碱口服及注射均能较快吸收,在用小鼠某些组织与人体皮肤对野百合碱利用能力的研究中,发现子宫组织利用此碱的量最显著,次为肾、肝;人体皮肤利用力亦显著,而且是直接利用;肺、胃、肌肉、脑等组织则无利用力。野百合碱毒性可见肝脏损害,上消化道出血,少数有血小板下降。农吉利的粗制剂则未呈现明显的毒性。
& & 黄鼠骨粉具有补肾建骨之效,史大夫应用骨粉治疗骨瘤,也是依据中医食疗中“以脏补脏”的理论。药方中还运用了薏苡仁,也是一种抗癌食品,且有健脾利湿之功。中医自古很重视食疗,这是因为食药同源,许多中药本身就是食品。现在国外也日益重视饮食的抗癌治疗,在民间则被归为一种自然疗法。
& & 在国外有一种称之为利文斯顿的抗癌食物疗法,主张吃“有活力的食物”,即指未经加工过的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在这些食物中含有一种天然的抗癌物质,叫脱落酸,它事实上是一种植物激素,故又被叫作多尔蒙,可引起秧苗秋天进入“睡眠状态,1,实际上能阻止植物的生长。脱落酸是维生素A的一种类似物,实验表明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具有使癌细胞逆转为正常细胞的作用。
& & 几乎所有的种子、坚果、水果以及新鲜蔬菜,特别是生麦芽、胡萝卜、草莓、葡萄、芒果、梨、芦笋、番茄、红薯、山药、马铃薯、洋葱等,都含有脱落酸。脱落酸一经烹饪就会失活,而饮用新鲜的胡萝}、汁,每升含有6~8克脱落酸。由于脱落酸提纯工艺复杂,故在国际市场上纯脱落酸每克价值约2000美元,其价格如此昂贵,非一般患者所能承受。
& & 例5:左××,女,22岁,在吉林省白城地区工作。病史:病人2年前右臂外伤,上臂近颈部处肿块不消,19两年4月11日经天津某医院检查,右锁骨上肿物5x4厘米,右上臂活动受限。X线见右肱骨破坏,4月14日活检,病理报告:&&“符合尤文氏瘤”,已转移至右锁骨。
& & 治疗:患者于日就诊天津孙秉严大夫,查体见面色苍白,患肢肘上15厘米肿处疼痛,周长达48.5厘米。右锁骨上肿块5.5x4厘米,皮色无改变。甲印为溶合中期,舌、腮印(+),胃及脐左压痛(士),脉沉细而弦。证属寒热交镨,瘀滞毒结。治以滋阴回阳驱毒。
& & 方药:麦冬20克,天花粉20克,沙参15克,桂枝15克,桑枝15克,香附15克,牡蛎15克,干姜15克,桃仁15克,姜黄15克,肉桂15克,穿山甲10克,斑蝥4个,滑石15克,祁蛇l0克,蛤蟆一个,竹茹15克,赭石20克,急性子15克,肉苁蓉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
& & 新瘤丸,每日30~60丸。新丹,每日l付。1213液,每日砖e毫升,口服。核葵注射液,每日10支,口服。
& & 治疗1个月后,右臂及右锁骨上肿块明显减小,因经费困难,停药回家。1979年6月病情发展,右臂肿胀处周长50厘米,右锁骨上肿块lOx7 x 5厘米,X线见病理性骨折。
& & 续服上方,另加金钱蛇粉每日6克,斑蝥3个放入一个鸡蛋中蒸熟后,去斑蝥吃鸡蛋,每次吃2~3个鸡蛋。
& & 治疗至日,右上臂肿处周长缩至28厘米,右锁骨上肿块为2.5×1.5厘米。1981年8月经X线复查,切恢复正常,原骨折处长出骨痂。1984年随访健在,并已工作,2986年结婚。
& & 按:尤文(Ewing)氏肉瘤即骨未分化的网状细胞肉瘤,是生长迅速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比较少见,起源于骨髓内的原始细胞。发病年龄多在10~30岁之间,好发部位是股骨、胫骨、尺骨和跖骨。此瘤恶性度极高,于早期即可发生肺转移,或其他处的骨转移。由于其对放疗极为敏感,西医治疗本病可进行放疗,也有早期即进行截肢术和化疗,但预后均极差,5年生存率为8~20%。
& & 中医认为本病属“骨疽”、“骨瘤”、“股阻疽,范畴,《医学入门&论述其病机谓:&&“肾主骨,劳伤肾水,不能荣骨而为肿,日,骨瘤。”故历来中医治疗骨瘤,都重视补肾滋阴。孙大夫治疗本例病人,用麦冬、天花粉、沙参滋阴;桂枝、肉桂、干姜、肉苁蓉回阳;香附、姜黄理气;桃仁、穿山甲化瘀;牡蛎、赭石软坚;桑枝、急性子通络入肾;斑蝥、蛤蟆、祁蛇、核桃树枝、龙葵(1213液和核葵注射液)、新丹(蜈蚣、穿山甲、山慈姑、土茯苓、鹿角)清热解毒以抗癌。
& & 孙老除在方中用了祁蛇外,还给病人服用金钱蛇粉。根据《本草纲目》,蛇可治中风、风湿、恶疮、瘰疬、皮肤顽痹等。孙老在本侧重用蛇,是因共有通络入骨抗癌的作用。
& & 例4:朱天明,男,23岁,解放军战士。病史:患者1975年春打球时,不慎跌伤左腿,同年3月又跌倒一次,即送某部队医院,发现“左股骨上端囊肿”。武汉军区总医院X线摄片,病理活检均诊断:尤文氏肉瘤。患者不愿手术,子4月28日行深层X线照射治疗。每周6次,一放疗后1个月,日X线摄片复查示:左股骨上端粗隆闻内下方有大片边缘不规则透光区,正位片股干内侧显示放射状,骨刺向软组织内伸展。此片与4月10日片相比较,病变进展,病情加重,患者不愿接受手术,于6月S0日出院。
& & 治疗:患者于日就诊湖南省邵阳市中医院戴求义老中医。患者病势仍在加重,明显跛行,不能久站,面黄肌瘦,精神不振,脉沉迟弱,舌质绛红,苔黄厚。查股骨有一肿块,约10 X13厘米大小,压痛,质硬,不红,推之不动,无波动感。左膝关节以上肌肉萎缩,较右膝关节以上的大腿围径小2.5厘米。证属寒湿积聚,邪克骨髓,日久化热,发为骨肉瘤。先治以清热解毒,软坚祛瘀,消肿止痛,继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强身壮骨。
& & 方药:青蒿10克,川断10克,木瓜10,伸筋草iO克.秦艽10克,当归10克,川芎lO克,甘草10克,白英10克,穿山甲10克,银柴胡10竞,喜树菌10克,桑枝12克,天丁12克,龟板l2克,龙葵12克,猪殃殃12克,地骨皮12克,夏枯草12克,虎骨3克,桂枝6克,骨碎补15克,半枝莲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外用消肿软坚膏:梨树叶、桃树叶、搜山虎各10公斤,见肿梢、透骨梢、骨碎补、夏枯草、王不留行子各2公斤,三颗针5公斤。以上草药熬成药膏,加麝香10克,熊胆5克,冰片50克,外敷用,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 & 自日至12月30日用上述内外治法,自觉症状好转,行走较前明显进步,精神较好,食欲尚可。X线摄片见病灶骨质破坏区比前片边缘清晰一些。上方加大活血藤12克,杜仲12克,狗后腿骨一具,焙干研粉,酒冲服。服药至日症状继续好转,左腿行走方便,肿、块基本消失,原肿块处无压痛。脉沉缓,舌质淡红,苔薄,调方如下:
& & 太子参10克,川断10克,伸筋草10克,柴胡10克,牛膝10克,寻骨凤10克,甘草10克,三七3克(冲),骨碎补15克,当归12克,杜仲12克,川芎12克,地骨皮12克,虎骨5克,水煎服。上药服至日X线复查示:左股骨上端粗隆下,可见一圆形骨缺损,其缘有骨质增生及硬化现象,原股骨走蜊之放射状骨刺已消失,并以骨质增生代替。
& & 自日至8月24日,治以调和气血,强身壮骨,调方如下:当归10克,川断10克,党参10克,熟地15克,茯苓15克,杜仲12克,大活血藤12克,枸杞12克,黄芪12克,自芍12克,三七3克(冲),水煎服,每日1剂。病人服药后,体质恢复,患肢行走方便,能打球,骑自行车,气候变化无反应。日x线摄片复查示:骨质破坏区明显长好,包块完全消失。至1983年12月底已健康存活8年余,病人获得痊愈。
& & 【按】本例病人患尤文氏肉瘤,经放射治疗,病情反而恶化,癌肿发展。病人在忍无可忍的痛苦下,没有接受高位截肢术,转而求治戴老医生,进行中医治疗。当时肿瘤发生于左股骨上端,约王O×13厘米大小,质硬压痛,舌绛红苔黄,为寒湿袭骨,日久化热,热毒与气血互结成瘀;而病人消瘦,脉沉迟弱,又为气虫两虚,肾亏髓虚之证。戴老治疗首先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瘀为主,方用白英、龙葵、猪殃殃、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当妇、川芎、穿山甲、天丁活血化瘀;夏枯草、喜树菌消肿散结;银紫胡、地骨皮、青蒿、秦艽清除骨蒸劳热;桑枝、桂枝、伸筋草、木瓜舒筋活络,祛风胜湿止痛;虎骨、龟板、骨碎补、川断补肾壮骨,并将金药引入骨内。在治疗的中后期,戴老增加了参、芪、归、地、芍补益气血,枸杞、杜仲、川断、三七补肾填髓以扶正;此外戴老还采用具有消肿软坚作用的外敷膏药,内外合治,在治疗将近1年后,病人的巨大肿瘤完全消失。
& & 另一点值得提到的是,本例病人意志坚强,能正确对待恶性肿瘤,调动了自身与疾病作斗争的积极性,长期和医生密切配合,坚持中药治疗终于获愈。事实证明,癌症的发生、预后和精神因素关系密切。例如许多癌症病人有“好生闷气”的性格,或有精神创伤史。国外学者莱什曾综合355年间有关肿瘤病因及发病学文献75篇后发现,影响癌症发病的重大生生事件,一般先于癌症起病前6~8个月。格林通过观察大量乳腺癌病人,也证实了生离死别的忧郁悲伤和焦虑多发生
& & 在癌症前1年左右。国内也有人调查过癌症病人的心理状态,结果癌症组中有精神刺激因素者占8626,而非癌症组中,有精神因素者占15%。癌症组受到的精神刺激强度也比一般组病人要强。
& & 不良的情绪活动会对机体产生负性刺激,如果这种情绪反应受到压抑,得不到必要的疏泄,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使人的整个心理状态失去平衡,植物神经功能出现紊乱。如果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过于强烈持久,又会造成多种躯体器质性的损伤和脏器功能紊乱。有人在神经机能紊乱的动物身上发现实验性肿瘤不但发生得早和多,而且生长得快。
& & 紧张的情绪也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当人的大脑皮层接受反复的精神刺激,机体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缺乏必要的检弛,各种神经递质、激素、代谢产物在体内出现蓄积,得不到排泄,又会作为新的内在刺激物,形成情绪失调的恶性循、环,结果成为致癌促癌因素。
& & 不良情绪还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首先情绪状态可引起糖皮质激素的升高,糖皮质激素的升高可抑制骨蔼T细胞发育及变化,从而影响人的细胞免疫,同时也抑制抗体合成,抑制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和整个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原苏联的学者发现,积极的情绪能使患者的白血球数增加z500/立方毫米,消极情绪可使白血球数下降760/立方毫米。
& & 既然精神因素对癌症病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用药物治病,还应学会治心。即使晚期癌症病人,也要给他们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他们与癌症进行顽强持久的斗争。
& & 夏小宝,女,46岁,工人。病史:患者于日突然高热39.8。C,当时拟诊“感冒”。第二天起大便出血色紫,每日4~5次,共3日。继之口腔粘膜、牙龈、鼻窍出血,赴上海求治,经骨穿,诊为“急性早幼粒”,动员回当地治疗。由于出血增重,遂入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病人人院时体温37.4。C,两上肢、小腹部、臀部均见散在性出血点及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无黄染,鼻窍、口腔粘膜、牙龈可见血迹瘀点,咽充血明显,胸骨处略有压痛。实验室检查示:血红细胞23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6.5克%,白细胞500/立方毫米,血板38000/立方毫米,网织细胞0.2%,出血时间2分30秒,凝血时间4分30秒,凝血酶元时间相等子正常人69%。骨髓象报告:早幼粒细胞80.5%。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 & 治疗:病人-日就诊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忻德字副主任进行中医治疗,患者精神疲惫,面色苍白,牙龈、鼻窍出血,腹部有皮下出血瘀斑,伴有低热,口千渴,大便色黑有光泽,舌尖红绛,苔中黄灰黑,质干,脉滑数。
& &证属热入营血,络破血溢,兼阴虚气热。治以清营泄热,安络止血,佐以养阴生津之法。
& & 方药:犀角6克(先煎),赤芍10克,茜草炭10克,丹皮8克,玄参12克,石斛12克(另煎),生地30克,水煎服。
& & 服药3剂,鼻血停,仍有牙血,大便结,能进少量半流汁,舌尖红中灰,脉数。犀角增至8克,加仙鹤草30克,猪殃殃30克,全瓜蒌20克。
& & 病人服药3剂后,病情逐渐稳定,鼻衄紫瘢渐消,服药22剂后;出血完全停止,饮食好转,以中药加化疗合治。9月26日检查,骨髓象呈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缓解期。以后每隔l~3个月加强化疗1次,门诊中西医随治,至1983年7月报告本例时,患者已存活4年3个月,病人获得临床治愈。
& & 【按】急性白血病主要表现为高热,进行性贫血、消瘦,显著出血倾向及全身酸痛等。现代医学对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联合化疗。本病死亡率高,预后较差,经化疗后急淋缓解率可达80~90%以上,但仅少数能生存至5年以上,急非淋患者虽约60~80%可获完全缓解,但平均生存时间仅I~2年,慢粒和慢淋平均生存时间为3~4年。
& & 现代医学对白血病的研究和治疗近年来有很大进展,与其他肿瘤的治疗相比,简直可以说是获得了“大丰收”。其中一个原因是化疗药从静脉进入血液,可以与散在的白血恶性细胞直接接触,从而有效地杀伤大量癌细胞,使病人获得缓解。现在对于2岁内的儿童急性淋巴白血病可完全用化疗治愈。异体或自体的骨髓移植配合大剂量化疗,也给一些白血病病人带来治愈的可能。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是西医学的另一突破,其机理并不是细胞毒作用,而是将早幼粒白血病细胞转变成正常的粒性白细胞,然后再通过化疗和骨髓移植使病人得到根治。
& & 本病例发生在十几年前,当时还没有维甲酸,也没有骨髓移植,仅有化疗,而单纯化疗对急粒效果很差。但忻老应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治之。犀角地黄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药物组成为犀角、生地、芍药、丹皮。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治伤寒及温病,热入营血、心包而致的高热,神志不清,吐血,衄血,便血,发斑发疹,舌质红绛,脉细数,近代用于治疗急性自血病、急性黄色肝萎缩、肝昏迷、尿毒症和各种败血症等。犀角地黄汤中,犀角价格昂贵,目前常用水牛角代替,但用量需10倍于犀角。忻老治疗本病,重用生地,并加玄参、石斛养阴,以救枯耗之津;加茜草炭、仙鹤草凉血止血;瓜蒌清热润肠以通便;用猪殃殃清热解毒抗癌。全方以治营血为主,兼清气分之热,药jiT相符,故取得较好疗效。
& & 例2:关天才,男,18岁,农民。病史:患者因高热持续不降,鼻衄,面色苍白,皮下紫斑,湖北省沔阳县第二人民医院血象示:周围血象白细胞异常增高,并见粒细胞及幼稚细胞。诊断: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 治疗:病人住院医治3月,因费用不济而中止治疗,日就诊湖北省仙桃市第二人民医院邓以林老中医。病人壮热不已,体温40.8。C,汗出热不撤,口渴喜冷饮,鼻齿衄血,咽喉肿痛,面色苍白,皮肤紫斑成片,颌下、腋下及髂窝淋巴结肿大,溲赤便结,舌绛苔黄,脉洪大鼓指,重按似无。证属毒热炽盛,热追营血,温毒发斑。治以解毒抗癌之法。
& & 方药:大活蟾蜍1个,将其放入沸水中煎煮约半小时,去蟾蜍,取汁300~500毫升,分3~4次服,每日1个。
& & 按上法服蟾蜍煮汁至第16天,身热退;服至1月,诸恙悉蠲。次年参加农业劳动,积劳不倦。至1983年12月已存活10年5个月,身体健壮,病人获得痊愈。
& & 白血病的特点为体内大量未成熟和形态异常的白细胞广泛增生。我国急性白血病比慢性白血病多见。在急性自血病成人患者中,急粒最多见。此病在中医属“虚劳,“热劳”、&&“急劳”。本例病人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属祖国医学温毒发斑。病人因毒热炽盛,热追营血,动血耗血,故见壮热不已,鼻齿衄血,皮下紫斑。同时由于失血耗血,加上热势内燔,煎熬精血,病人也出现了因病致虚的症侯。但邓医生治疗本例病人,并没有传统中医的分辨证论治,而是采用民间偏方单味活蟾蜍煮水取汁内服,以毒攻毒,使邪祛正安而奏效。
& & 《本草纲目》指出,蟾蜍辛、凉,微毒,治温病发斑。这可能是邓医生用蟾蜍治疗白血病的依据。蟾蜍可用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蟾皮腺体内饱含蟾酥,有以毒攻毒的功效,故可抗癌,疗温毒发斑。其肉质为血肉之品,补脏腑之虚,助中焦之气,取汁以生血而收功。
& & 民间食药肿瘤专家金有景,认为食蟾蜍可引起中毒,一般均于煮食后30~60分钟发生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头昏、头痛,甚或神志昏迷、面色苍白、蹬肢厥冷、脉搏微弱、心律不齐等,心电图表现酷似洋地黄中毒。金氏对付蟾蜍中毒有3个办法:
& & (1)在服用蟾蜍或蟾皮时,加用竹茹适量,也可在出现毒性反应时服用竹茹、芦根(1:2)煎剂,或服绿豆汤。
& & (2)食物与蟾蜍共煮,可减轻毒性。比如甲鱼、瘦肉或黄豆。
& & (3)少量频饮。
& & 例3:马长生,男,17岁,解放军战士。病史:患者3月前自觉头昏乏力,皮肤出现少许出血点,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后出血点日趋增多,更见鼻衄便血等。1967年2月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髓象示:骨髓增生暖显活跃,白细胞显著增生,主要为单核细脆。
& & 诊断: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甚速,出血加重,全身情况逐日恶化,共住院50余天,输血10余次约3000毫升,使用各种抗白血病疗法,不能控制病情恶化根据家属要求转回原籍,遂就诊甘肃医药研究所裴正学主任。
& & 治疗:日病人初诊,体温38.5。C,脉搏112次/分,血压90/50毫米汞柱,营养欠佳,神志清晰,颜面苍白,呈急性贫血面容。全身皮肤粘膜可见散在性大小不等之出血点,压之不退色。臂部及小腿外侧可见4x6厘米及7x4厘米大小之两处出血斑。胸骨压痛明显,两肺呼吸音粗糙,心尖部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胀,腹中部有压痛。实验室检查:血色素1. 92克%,血小板10000/立方毫米,红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植物神经紊乱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