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人格剧情介绍介绍里面那些多少米多少米很懵

邊緣性人格 - 羅吉斯心理諮商所
  您是否曾在學校遇過有人特別會找班上某位同學成為唯一好友,且不希望他跟其他同學太好?或因吃醋而情緒失控;因多疑而檢查伴侶手機內容;無法忍受孤單及被人拋棄;較嚴重的則是因對方表達想分手意圖後,作出自殘,威脅對方,甚至同歸於盡等非理性行為...以上行為特質,可能為邊緣性人格,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手冊DSM-V,邊緣性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的診斷標準為:
  
以下九項,如符合五項以上為重度,三項以上為中度,即表示具有邊緣性人格.
1.無法忍受被人拋棄 ,一旦發生 ,會有激烈反應 .
2.極端思考模式 ,黑白、對錯分明 ,易造成人際衝突
3.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因此影響人際關係
4.情緒低落時 ,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 ,像飆車,瘋狂購物
5.會藉輕生 ,自殘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6.不合時宜的爆發憤怒情緒 ,或對憤怒難以控制
7.情緒失控時 ,憂鬱 ,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
8.害怕孤單 ,經常有空虛感
9.會瞬間出現與壓力有關的解離(失神)或妄想現象
  憂鬱症跟情感困擾相關,邊緣性人格更是情感脆弱,敏感,有人終其一生為情所困,其背後因素可能就是此人格作祟,你可能好奇,為何有人為了阻止分手,無所不用其極的威脅對方,媒體幾乎每天都有某人因伴侶提出分手或外遇殺人的新聞,或是有人跟異性交談,就能激起邊緣性人格者醋勁大發,暴跳如雷,等到雙方吵架時,他的一貫說詞是&因為我深愛且在乎你,才有此舉動&,究其原因,其實是邊緣性人格所致.
  根據客體關係理論,嬰兒從6個月到3歲左右,需要撫育者(父母)全力照顧,否則孩子長大後會因分離焦慮,對環境,他人產生懷疑的不信任心理,導致情感出現脆弱,敏感,情緒失控等特質,尤其長大後與人建立情感連結後,會產生依附關係,一旦形成依附,在補償嬰兒期未被全力照顧心理下,會自然將伴侶視為該照顧他們的重要他人(父母),因此當伴侶(父母)企圖分手或劈腿時,邊緣性人格者再次感受被冷落或遺棄,會變得怒不可遏,這樣的忿怒往往讓伴侶無法忍受而結束關係,然而在處理分手過程中,雙方都會歷經煎熬與痛苦,其實倆方都沒錯,真正的問題在於當事人在嬰兒,童年期未受到妥善照顧.
  現代人憂鬱症及邊緣性人格者特多的原因是,過去嬰兒多半會有父母全天照護,現在父母為了家計,需請保母,阿嬤或外籍看護照顧,我所遇到的邊緣性人格者,有父母為做生意,不得不將幼兒置於家中無人看護,他們以為只要餵飽,哄睡後,出去幾個小時,不會有太大影響,台灣民間甚至流傳著荒謬的育兒經驗,讓嬰兒哭一陣子,不要隨便抱,以免過度依賴情感,殊不知,當孩子未能受到情感支持或不斷被迫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孤零零的靈魂會主觀感受被棄置於陰森森林,當這樣的經常被棄置經驗形成 勞不可破的潛意識創傷,邊緣性人格於焉成形.
  我的邊緣性人格諮商經驗是,雖然當事人無法憶起曾被暫時遺棄經驗,但潛意識感受曾孤單在家的心理懼怕時,眼淚會不自覺溢出,這樣的情感揭露,有助於當事人化解長久以來的情感創傷,改善對人的不信任感,甚至因心中的哀戚及憤怒得以紓解而改善邊緣性人格困擾
  由於邊緣性人格的憂鬱因子已深化至潛意識,形成不易改變的異常人格(性格),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因此,心理諮商時程為,中度邊緣性人格為4至5次、重度為5至6次,諮商過程中,我們會進行以下主要項目.
  1. 讓個案充分了解邊緣性人格
  心理諮商能產生療效的因素為,讓當事人對自己有更深層的了解,以諮商邊緣性人格而言,心理師應讓當事人通曉自身幼時在何種被照護經驗中成長,而後如何形成情感脆弱,敏感,以致在不信任伴侶(被遺棄投射),害怕孤獨,分離焦慮....的心態下,一再情緒失控,做出自殘,自殺的失控舉動.
  如果當事人了解&分離焦慮&的意涵,就不會自責且懊惱自己以情緒失控的反應處理情感問題
  2. 協助個案作充分的創傷後情感宣洩
  我們的邊緣性人格諮商經驗是,雖然當事人無法憶起曾被暫時遺棄經驗,但潛意識感受曾孤單在家的心理懼怕時,眼淚會不自覺溢出,這樣的情感揭露,有助於當事人化解長久以來的情感創傷,改善對人的不信任感,甚至因心中的哀戚及憤怒得以紓解而改善邊緣性人格困擾
  3. 鼓勵個案漸次培養獨處能力,並克服孤獨感
  有了對自己了解,且充分宣洩悲悽情緒後,便可開始鼓勵當事人面對最脆弱的情感問題,邊緣性人格者的真正罩門是害怕孤獨,無法忍受獨處,我們會鼓勵個案嘗試先從事自己喜好的娛樂,試著在沒有人陪伴時,獨自一人在家聽音樂,看書,接著自己試著到電影院看電影,然後討論是否真如所想像的那麼難以跟自己相處?
  4. 培養面對被情感拋棄的現實感及當下情緒管理能力
  為了加強個案每回談戀愛時該有的現實感,我們會問:如果不希望分手,那麼吃醋,多疑,查勤,威脅,甚至自殘等行為,是協助或破壞你的戀情?
   我們也會實際操作當下如果因不滿對方,情緒即將失控時,將以何種理性態度因應(邊緣性人格經常因失控,造成關係緊繃,最後導致分手)
我們每天翻開報紙,閱聽社群大小事物,總有些事情難以理解,例如:
省吃儉用,卻樂此不疲的養一大群寵物?
無法培養興趣嗜好,卻沉迷於菸酒,毒品?
須永遠有熱戀的感覺, 無法忍受平淡生活?
極端思考,不容灰色地帶,不是深藍,就是深綠?
遇到情傷,女性會割腕,男性會捶牆成傷?
無法忍受女友穿著暴露?
即便體重過重,仍瘋狂飲食?
一輩子為情所困,甚至成為 恐怖情人?
本書將為您一一解答
   每個人都難免孤獨,健康者能享受孤獨,一般人難耐孤獨,但當您達到害怕孤獨的心理反應,且強勢、急躁、極端、情緒、慣於操控他人,因此常引起人際或感情困擾,這可能就是邊緣性人格所引起, ,舉凡遇有感情不順就情緒反應,甚至暴怒,由於感情上缺乏安全感,因此易與伴侶產生磨擦,而吃醋,疑心,過度依附伴侶後,敏感的情緒,不時出現爭端,有人一生為情所困,背後所看不到的心靈原魔,可能就是邊緣人性人格所致.
   現代人因情感衝突而失戀、分居、離婚比比皆是,如果以中度標準界定邊緣性人格,應能發現以上所出現的各種情緒反應,充斥在我們社會各個角落,如果我們能進一層認識此人格的來龍去脈,相信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情感衝突與離異,畢竟我們最重要的人生課題是維繫和諧情感與婚姻幸福,本書的寫作目的就是企圖揭開此複雜難懂,長久以來被忽略的邊緣性人格神秘面紗.
   寫書需要動能,缺乏足夠動能,就很難讓人下筆,這本書的動能來源是,身為心理諮商工作者,過去20年來的諮商專業聚焦於憂鬱與焦慮,從2010年初始,我發現諮商中的憂鬱症個案有許多人同時符合邊緣人格診斷標準,為了精確掌握兩症的關聯度,我開始將過往諮商前所使用的憂鬱,焦慮心理測驗置入邊緣人格測試,結果在憂鬱症個案中,發現約有八成同時出現邊緣人格問題,也就是兩者的共病性(comorbidity)偏高,過去我們知道原生家庭,童年經驗,父母照顧不周可能導致憂鬱症,如果閱畢此書,經過 進一 步探討與了解,您該會認為答案該更易形成邊緣性人格而非憂鬱症。
   以前對邊緣人格個案的專業印象是情緒、行為與思考模式深不可測,遇到感情刺激所引發的狂躁不安、自傷、傷人……,在諮商中是戒慎的,深怕個案在諮商過程中出事、自殺,然而當我深入了解問題的根源,尤其前來諮商個案中雖為情所困,也出現憂鬱、情緒、極端、恐懼寂寞等邊緣人格問題,但他們不致酗酒,嗑藥,自殘或自殺等典型邊緣人格的樣態,希望本書能讓所有心理工作者改變過往成見,讓這群被忽略的中度邊緣人格個案得到妥善治療。
   本書第一篇先讓讀者知道此理論的來龍去脈,從瑞士醫師波耐(T. Bonet )於 1684年發現部分病患出現極不穩定的情緒反應,到1994年DSM-IV完整列出邊緣人格的九大標準,此人格疾患理論終於大勢底定,接著討論了此九大標準,讓您通曉邊緣人格的症狀反應為何?我同時於第三篇加註,如遇到此困境,''我們該怎麼辦''?除此九項診斷標準外,我將這四年來近身接觸諮商個案中,列出我對此症的了解,以''認識邊緣人格小常識''為標題。
   第二篇在''為何罹患邊緣人格''的主標題下,希望能帶領讀者深入心理學大師們從佛洛依德發現潛意識以降,如何為這偉大理論苦心鑽研,讓世人認清嬰幼兒在心靈需求與成長中,需要照顧者更多的了解與關懷,以免孩子長大後因被愛不足而過度投射於未來伴侶,我將此書定位為大眾心理書籍,然而本篇的精神分析與客體關係論艱澀難懂,為了讓讀者能深入淺出理解其中奧祕,我盡量將之白話化,並加以註釋,讓您更能接近這大眾該了解的理論。
   當了解邊緣人格樣態與形成因素後,本書第三篇先試著從嬰幼兒,童年,青少年及成人期,作各階段的提醒,包括我們該以何種方式撫慰幼兒心靈,如何在童年階段營造家庭氣氛,如何避免青少年的邊緣人格行為,如何維護成人的情感關係等,此篇還特別以''邊緣人格的自我陪伴療法'',指出克服邊緣人格除心理諮商外,也須以運動、增加興趣嗜好、擴展人際關係、練習獨處等方式面對,當克服依附他人的習慣,邊緣人格的躁動心靈會漸次平靜,當能自我自然陪伴之際,就是邊緣人格心理諮商發揮療效之時。
   在認識、為何罹患、如何改善邊緣人格後,我們希望讀者能實際看到生活周遭鮮活案例,第四篇首先提出邊緣人格的核心問題:自殺,本篇介紹了這兩年來受大眾矚目的自殺案件,東、西方兩大演藝人員,張國榮與瑪麗蓮.夢露的生平與自殺案件分析,也分析了101年中,媒體所報導的情殺案件,最後邀請了曾前來羅吉斯心理諮商所的邊緣人格個案,寫出他們在諮商過程的感想與回饋。
   天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有些不幸的孩子卻是父母錯誤的育嬰或教育觀念中,懵懂的傷害了子女而不自知,這些孩子在欠缺愛的撫慰下,心靈如同失溫般,終其一生需要更多陪伴與關懷,他們在寂寞恐懼中企圖補充那失溫的心靈,然而害怕分離或被遺棄恐慌中所出現的各式邊緣人格問題卻要由這些從小被害者承受,為了徹底改變充斥於世間的情感悲劇,本書是寫給:
心理治療專業人員:
   邊緣人格不該是過去我們所認知的重度患者,如果您的案主在處理感情過程中,易因分手、離婚、分離,出現情緒失控,極端反應,內心透露害怕分離與被遺棄而抗拒孤獨的內在恐懼,這樣的心理反應,雖未出現自殺,自傷等問題,仍可考慮被界定為中度邊緣人格.有部分心理治療人員受到教課書及DSM診斷標準影響,遇到邊緣人格個案,可能因過度依附及嚴重自傷,自殺企圖而抗拒或轉介,本書將協助您克服障礙,讓您輕鬆愜意的歡喜接納此症個案.
邊緣人格者的親友:
   如果我們納入中度邊緣人格診斷標準,這些過去可能被以憂鬱症為治療方向的案主,將可能經常出現我們周圍,如何深入了解,並協助這些陷入感情困境的親友,乃現代人極重要的學習課題,此書將詳盡為您揭露此症的神秘面紗,找出答案後,便能助您改善邊緣人格親友的情感困境.
邊緣人格的伴侶:
   如果您與伴侶的關係不佳,且對方個性強勢,急躁,情緒化,不時有操控,極端反應,由於害怕孤單,有過度依附現象,這都是典型邊緣人格現象,如果我們不明究理,很可能會因對方的非理性而衝突不斷,長久以往,原本開朗樂觀的性格,可能因抑鬱而罹患憂鬱症,本書將引導您面對感情苦海,改善與伴侶的互動.
邊緣人格者:
   邊緣人格是所有心理症狀中,最複雜難懂之一,它涉及嬰兒期的養育、童年期的孤單,、青少年期的人際困擾,及成年期的感情問題.欲改變心理問題,如能通曉此症狀的來龍去脈,將產生事半功倍的療癒效果,這本書將帶您從童年經驗,父母性格,家庭氣氛等因素探索此人格的樣態、成因,及解決辦法.
   如果您問我這本書最希望讓哪一族群者看?我認為此書最該看的人是為人父母者,尤其每位父母在有孩子前,心中都期許未來能孕育出健康,快樂的下一代,然而如果不先了解孩子從出生後的內心世界與基本需求,這小小的生命可能因此受到無法抹滅的傷害,這本深入淺出,適合所有教育程度閱讀的書,將教導您教育出健康的下一代.
認識邊緣人格
邊緣人格該有中,重度之分
   身為心理治療人員,如遇到憂鬱症患者,他們通常有情緒低落、睡眠、飲食、悲觀等明顯症狀,然而您是否發現有一類型患者情緒特別容易失控?害怕孤單?經常為情所困?在細問下,他們普遍有強勢、急躁、操控、固執、愛面子、嘮叨等特質.
   如果我們發現憂鬱症底下,有一項非常類似的症狀,而且兩症狀像兄弟般相互影響,身為心理醫療人員,難道不該深入研究了解?我本身是在取得心理師執照,且從事15年以上憂鬱症專業諮商下才驚然發現邊緣性人格竟與憂鬱症有如此大的相關,相信有太多人在治療憂鬱症時,未能察覺與邊緣性人格的高度相關,這也自然導致廣大患者未能掌握自我症狀而延誤就醫,就心理治療而言,協助患者了解自我症狀是療癒過程的最重要項目之一,因此我才在2013年寫出&您也害怕孤獨嗎?解析邊緣性人格&一書.
   我同時發現,有部分邊緣人格案主並沒有典型患者的自殘、自殺、因害怕孤獨而強烈依附感情的明顯症狀,但他們卻因戀愛過程的缺乏安全感(怕孤獨引起)、怕分離、失戀、離婚,對伴侶或親人特別強勢、情緒化,反而導致情感離異,造成更大情感創傷,對這些隱性邊緣人格者而言,在就醫時通常會被診斷為憂鬱症,然而我看到的,除輕鬱外,卻是因害怕孤獨所引發的中度邊緣人格心理問題,如果這類案主被以更精確的診斷加以治療,將更能走出心理陰霾.
   由於全世界心理醫療人員依據DSM-5(美國精神醫學手冊)所界訂邊緣人格標準未能擴及此隱性且較輕微症狀,因此我訂定了另一套中度標準:
   一,在DSM-5的邊緣人格九項標準中達三項以上.(重度為五項以上).
   二,曾出現輕生意念.(重度則曾有自殺企圖或行為).
三.有憂鬱現象(未達憂鬱症)及孤獨困擾.(重度則有憂鬱症及嚴重孤獨困擾).
   四.在強勢、情緒、急躁、操控、極端、固執、愛面子、嘮叨、壓抑九項標準中,有五項以上.(八項以上為重度).
   五.未曾(或短暫接受隨即自行停用)接受精神藥物或住院治療.(重度曾尋求治療).
   六.父或母親至少有一人為中度邊緣人格者.(重度通常父母皆是).
   七.不會藉酗酒、藥物、或各種沉溺行為面對孤獨困擾.(重度則會).
   八.自我概念上,大致分愛(健康)、接受(輕度)、討厭(中度)、痛恨(重度)自我.
   依我個人觀察,以台灣成人在邊緣人格的分佈上,能愛自己的自我概念者,通常來自健全家庭、身心健康父母、與快樂童年,約占四分之一;而輕度邊緣人格者能接受自我,約有半數成人人口;至於討厭或痛恨自己則分別為中、重度者,約占四分之一,這些案主通常來自問題家庭、父母及孤獨且不快樂的童年,試想,當人的自我概念達痛恨自己地步,自殘與自殺行為就極其自然.
   有效的心理治療能讓案主推升一級,由重度至中度(由痛恨到討厭自己),或由中度至輕度(由討厭到接受自己),是否能養成運動習慣與培養更多興趣、嗜好是其中治療關鍵.
邊緣性人格評量表    嚴重 (差)普通 (還好)不會 (佳)
1.無法忍受被人拋棄 ,一旦發生 ,會有激烈反應 .
2.極端思考模式 ,黑白、對錯分明 ,易造成人際衝突
3.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因此影響人際關係
4.情緒低落時 ,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 ,像飆車,瘋狂購物
5.會藉輕生 ,自殘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6.不合時宜的爆發憤怒情緒 ,或對憤怒難以控制
7.情緒失控時 ,憂鬱 ,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
8.害怕孤單 ,經常有空虛感
9.出現瞬變,且與壓力有關的妄想或嚴重解離現象
憂鬱症評量表    嚴重 (差)普通 (還好)不會 (佳)
1.幾乎每天心情低落
2.對每件事或活動喪失原有興趣
3.飲食改變,造成體重明顯上升或下降
4.經常失眠或睡的太多
5.變得焦躁或遲緩
6.易感到疲累且失去活力
7.許多事變得沒有信心,甚至有罪惡感
8.思考能力減退,且注意力無法集中
9有自殺傾向及企圖
3.除DSM-V心理測驗外,較周延判別邊緣性人格重度或中度有以下四項:
   A.如您性格中有以下七項以上為重度,五項以上為中度:
    1.強勢
    2.情緒化
    3.急燥
    4.操控
    5.極端
    6.固執
    7.嘮叨
    8.壓抑
    9.愛面子
   B.個案是否確曾有自殺或傷人行為(包括經常出現的警告性自殺與自殘行為),相對而言,中度邊緣人格者可能有自殺,自傷意念,但不會出現相關行為。
   C.個案是否因情感困擾,分離焦慮而不斷藉酒精,藥物等物質濫用,逃避空虛與孤獨;中度個案可能過度飲食,購物,開快車紓壓,但不會沈溺於酒精,藥物或飆車置人於死或傷。
   D.重度患者通常拒絕或因各種因素逃避就醫,或因極度痛苦,曾至精神醫療院所服用精神藥物;中度個案則多數因外遇,離婚,憂鬱等,尋求醫療或心理諮商改善情感,情緒困擾。
4.邊緣人格應更名為憂鬱人格
  雖然DSM-V的人格疾患群組內,未被正式標示的''憂鬱人格''(Depres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已被提出,但其七項的診斷標準,仍傾向以憂鬱情緒為主,跟邊緣人格的特質仍有出入,據我近年為個案所作心理測驗顯示,邊緣人格者的九項診斷標準,也普遍存在重鬱症九項診斷標準,我同時發現,罹患憂鬱症者,並不必然有邊緣人格, 然而具備邊緣人格者,幾乎都有憂鬱症狀,人格與症狀相較下,前者相對嚴重,如果強迫症(OCD)可延伸為強迫人格(OCPD),憂鬱症延伸為憂鬱人格並不為過,除較能被一般人了解,且邊緣(boderline)的負面一辭,有被污名化之嫌,如加以修改,較能為人所接受。我的部份個案初次被冠上自己的感情困擾源自邊緣人格後,可能因抗拒名稱而拒絕就醫,另外則是因伴侶外遇前來尋求婚姻諮商,我們診斷為疑似邊緣人格的因素造成夫妻感情失和,被診斷的一方也可能因此拒絕持續諮商,因此名稱的修改應有其必要。我們或可保留邊緣人格名稱,但對中度邊緣人格則稱為憂鬱人格較能讓一般人接受。
我對邊緣人格者的觀察:
  DSM-V的九大標準雖已重點描述邊緣人格樣貌,但仍不足以讓人清楚了解此症個案所呈現的細部行為,因此我根據數年來的近身觀察,列出二十項可能出現的行為模式供您參考,須特別聲明,以下所敘述狀況就整體比例而言較傾向於此,並非所有邊緣人格者都具備,例如:此人格者較一般人更愛養寵物,並非所有邊緣人格者都養寵物,或雙性戀….:
  初識時過度熱情:由於亟需感情依偎,部分邊緣人格者(男性偏多)會在認識初期就過度表露愛慕之情,即便彼此未經足夠時間相互了解,遺憾的是,有些女性看到對方談吐、學經歷、身分、家世等都高人一等,可能陷入熱戀,當發現對方太過依附黏人,操控慾強,不時情緒失控,甚至以自殘、自殺威脅不得分手後,為時已晚。
  吃醋、多疑:由於下意識潛藏被遺棄焦慮,當與伴侶建立依附關係後,就擔心對方可能移情別戀,不希望女性伴侶穿著暴露,不准與異性私下交談….,如果交往中發生劈腿行為,更會激起當事人對情感的不信任,不時偷看伴侶手機,電郵是否暗藏隱情,長久以往,當伴侶無法忍受此不被信任感受,也通常導致分手。
  過度敏感:人的心理在經歷人情冷暖後會開始懷疑周遭人、事、物,自信心降低下,害怕再被傷害,可能封閉、壓抑自我,最後對環境產生焦慮敏感,邊緣人格者在嬰幼兒期所感受被照顧不周的負面情緒,就如同成人倍嘗人情冷暖的痛苦,因此極易在環境中察言觀色,不時因反應過度造成人際摩擦,當遭眾人側目,私下批評各種不合時宜的舉措後,就可能離開團體,找尋下一個棲身之地。
  工作時的情緒失控:邊緣人格者平日工作的情緒是穩定的,一旦與伴侶出現情感問題,尤其發現對方外遇,就可能心神不寧,無法專注於工作,甚至歇斯底里,終日擔心被''遺棄''的恐慌時刻中,除與伴侶激烈衝突外,工作上也易因情緒不時失控與同事產生摩擦,較明顯的是如身為主管或公司負責人,則易因掌握權力,對屬下頤指氣使,
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主角如梅莉.史翠普般,讓員工在驚恐與壓力中與之共事,真實的狀況是其內心潛藏著分離焦慮與情感孤寂的情緒因子,他們原本性格並不如此令人畏懼。
  邊緣人格者會相互吸引:此人格者都害怕孤單,盼望真心熱忱者的陪伴,也都有情傷經驗,因此磁場相近,一旦嗅出彼此對感情有相似反應就陷入熱戀,然而在懷著破碎心靈情緒下,兩人潛意識情感都嗷嗷待哺,如此不顧一切的愛,雙方都無法善待對方,通常會悲劇收場。
  愛恨分明,重情重義:邊緣人格者對周遭給予的愛特別珍惜(並不如外界所想像,如恐怖情人般,無情失控傷人),當彼此有了依附關係後,會以身相許,以生命相交雖是邊緣人格者的戀愛態度,一旦受到傷害,也可能以極端思考與行為回應,最後在激烈情緒反應中,甚至以生命相抵。
  抗拒或熱衷特定團體:邊緣人格者亟需他人關懷,只有&人&才能關懷,團體不易感受被強烈關懷,因此他們不會主動接觸群體,卻會針對有緣的個體釋出善意,進而發展深厚(依附)情誼。
  邊緣人格者雖不參加一般團體,有些人卻對特定團體異常投入,尤其能帶來強力情感凝聚的各式團體,例如能潛心投入的宗教團體,青少年餐風露宿追星的偶像團體,或是利用人們心靈空虛,騙財騙色的歛財團體,台灣政壇的深藍、深綠團體,這象徵此人格者在熱情參與中,尋求能帶來身心平衡的團體凝聚力加以依附。
2013年底,台灣中部的日月明功靈修團體內,發生大學生疑似被母親虐死事件,就可能是家庭失和後,當事人企圖尋求另一溫暖家庭的慘劇.
  經常出現雙重關係:邊緣人格者談戀愛時,會以依附關係為本,然而狂風暴雨的熱戀會不時吵架(甚至打架)、冷戰、互相傷害,於此同時,部分邊緣人格者似乎無法忍受短暫的孤寂,備胎式情人便可能出現,備胎者通常理性、甘願居於附屬角色,由於彼此感情磁場不同,缺乏激情火花的互動像喝白開水般,當再尋得激情對手(依附情人),便可能放棄白開水戀情。
  缺乏同理能力:缺乏同理心等同於沒有愛心,但缺乏同理能力則因未獲足夠母愛才不易具此人際互動能力,此人格者經有效治療,是能展現愛心與同理能力,站在多元角度待人接物。
  一般人的戀愛模式為個性不和,緣份不夠就分手,再自然不過的戀愛觀對邊緣人格者而言就大異其趣,他們無法理解彼此既然相愛為何分手(想分手就是企圖遺棄)?既然彼此承諾、結婚,甚至有了孩子為何想離婚(想離婚就是違背誓言)?既曾海誓山盟,為何會外遇、接納小三(外遇就是背叛)?當這些缺乏客觀判讀的愛情價值與一般人嚴重落差後,懷疑、背叛、仇恨等情緒就在心中盤旋,接下來不斷的情感撕裂與創傷就可能上演。
  以分手為爭吵工具:邊緣人格者內心潛藏的怒氣與敵意,與伴侶衝突的導火線之一是期待對方能經常陪伴,當不如預期後,就可能口角、衝突,或冷戰,待衝突達無法忍受境地,就可能祭出分手絕招,其實這是個案內心害怕離異的反向訴求,如此玉石俱焚的激烈訴求,可能真的帶來無可挽回的真正分手遺憾。
  慣以冷戰處理衝突:我有位個案在臉書中形容她自己,& 我常覺得自己是流浪狗,帶著滿身的傷,遇到下一個可能的主人,我還是滿身怒氣….&,這樣的怒氣通常自己無法察覺,卻經常在與依附對象互動時讓對方像驚弓之鳥般動輒得咎,當衝突逐漸增加,伴侶可能選擇忍耐,逃避,不作任何回應以避免衝突,這通常更激怒,痛恨沒有回應的邊緣人格者,冷戰就可能在此氛圍下不斷上演。
  嚴拒示好,內心卻希望伴侶回頭:由於情感上的缺乏安全,邊緣人格者主觀上經常因伴侶陪伴誠意不足,忽略內在被愛需求感受,遲到或取消既定約會最易激起此人格者的情緒失控,交往初期伴侶為維持和諧氣氛,多半可能致歉以平息對方怒氣,然而當事人一旦情緒上來就不易消氣,出現不可理喻,嚴拒示好的舉動,窺其內在的脆弱心靈,是萬萬不希望對方離去,這樣的矛盾心理往往讓當事人在人際及情感上遭致極大痛苦。
  情傷後有報復心理:邊緣人格者的中心思想是:你給他一分,他會還你三分,但你負了他,他會加倍奉還。此人格者認為自己對戀愛態度是如此認真,對方卻選擇分手,欲置自己於死地,就可能展開報復,激烈報復時,通常不能同理對方的分手訴求,也無法反省此結果可能是自己過激所造成。
  分手後會流連現場
:任何的依附過往都會在個案心中存在著深層情感,愛戀之情無法輕易抹滅外,也象徵著對母愛的依戀,這樣的獨特愛戀在分離過程中經常交織著愛恨血淚,悲歡離合的場景也不時在腦海中盤旋,即便結束時曾痛苦剝離,為緬懷過往曾被撫慰的戀愛現場,會在分手後,經常流連,企圖嗅出曾與''母親''在一起的片刻氛圍。
  經常消磨時間,缺乏興趣嗜好:邊緣人格者經常思緒混亂,無法專注於休閒與興趣嗜好的培養,他們的最大快樂來源就該是與伴侶維持穩定的依附關係,然而這樣的關係經常帶來爭執與衝突,因此在冷戰與衝突中,不斷殺時間以度過漫漫長夜,泡夜店、上網、看電視、打電動、逛街閒晃等消磨方式度日,殊不知,此舉讓人更為孤獨後,將更加深對伴侶的依附,彼此嫌隙也因此逾為擴大。
  被寵壞的邊緣人格者:有人可能狐疑 ,既然此人格者的成因是缺乏母愛與家庭溫暖,被寵壞者既有過多的愛,何以仍形成邊緣人格?
  部分邊緣人格父母將孩子視為依附對象,從小寵愛的潛藏因素大致有三:
  1.父母忙於工作,無暇提供關愛,於是供給精神以外的物質享樂,典型的例子是富二代紈褲子弟,經常在外闖禍滋事, 開名車酒後肇事,吸毒等.
  2.父母特別寵愛某位子女(通常為長、么子),寵愛與真愛的分野在於,前者易自我中心,後者能愛人愛己.
  3.父母企圖操控子女以達個人虛榮目的,例如希望孩子名列前茅,考取名校,當某位子女表現優異,便寵愛有加.
  此類的邊緣人格者通常為外放型,經常情緒失控,稍不如意就歇斯底里,亂摔東西 ,不顧他人觀感,恣意利用對方弱點攻擊或利用,狂暴的脾氣,通常缺乏伴侶,父母如果接納在家就可能是顆不定時炸彈,最後不是家人被迫搬出,或被警方,醫院強制執行,趕出家門.
  寧要真相,不要真愛:與邊緣人格者作伴,如未發生外遇,我們不易察覺其情緒失控或暴怒等潛在問題,然而一旦發現伴侶可能不忠,潛藏內在的原魔就被挑動,被遺棄的內在擔憂發作後,初始可能暗查伴侶手機、電腦,如確有蹊翹,會疑神疑鬼注意其行蹤,如果伴侶發現已明顯被侵犯隱私,衝突可能因此爆發。
  當衝突越演越烈,當事人的心神不寧與對伴侶的失去信任,會像著了魔似的追求真相,即便對方顯已不耐,仍會緊追不捨的要求清楚交代外遇原委,仍欲保住婚姻或感情的伴侶此時可能選擇迴避個案的歇斯底里追擊,如因不斷的激烈衝突而失去耐性,離異便在所難免。
  何以邊緣人格者即使面臨分手,仍堅持逼外遇當事人就範,否則絕不罷休,他們寧要真相,捨棄真愛的極端反映,究其內心深處,可能曾因幼兒期經歷被遺棄,分離焦慮等創傷,伴侶的不忠,心裡再度面臨被遺棄的內在恐懼,原魔會驅使他先發制人,即便婚姻本身仍可挽回,卻控制不了從幼兒期即萌生的內在憤恨,代罪羔羊往往是伴侶,受創最深的卻是自己。
  無法忍受情感空窗期:邊緣人格者的特質之一是期待終其一生都活在熱戀中,這凸顯被愛不足後的補償作用,因此他們無法忍受情感歸於平靜後的柴米油鹽日子,這種極其正常的現象可能被解讀為伴侶不再像過去一般熱情,最終可能導致爭端或分手之途.
  一旦與伴侶分手,此人格者可能因難耐寂寞,開始流連夜店等眾人聚集處,此象徵與依附對象的母親分離後,須立即尋得母愛,否則潛藏內心的原魔將因分離焦慮而痛苦難當.
  養寵物作為情感寄託:也許您覺得不解,有人省吃儉用,卻不惜花大錢養了大批寵物,視如己出,無微不至的照料,主因是這些寵物曾在主人孤獨痛苦時,不離不棄忠心陪伴,彼此培養出革命情感所致.
  我的許多邊緣人格案主,除了養貓,狗外,也包括鳥及兔子等寵物,有人在寵物往生後,憂鬱症發作, 如喪考妣的在諮商室掩面痛哭,讓我印象深刻.對邊緣性人格者而言,寵物不僅是最忠實的伴侶,也可能是生命交關的守護者.
  邊緣人格的同性與雙性戀:同性戀有兩類形成因素,天生與後天,後者因素很多,其中之一即可能為邊緣人格所致.
  邊緣人格者需要他人特別關愛,青少年期在校就可能鎖定同好,以知己相交,如果對方正好為同性戀者,彼此可能發展戀情,此戀情的重點對邊緣人格個案而言為尋求依附對象,當結束戀情,仍會接納異性伴侶,形成雙性戀傾向.
為何罹患邊緣性人格
邊緣人格的五大罹患因素
A.0-3 歲的嬰幼兒的照顧品質
B.3-12 孤單的童年經驗
C 童年的分離創傷經驗
D. 家庭的不良氣氛
E. 父或母為邊緣人格者
該是影響邊緣人格的五大關鍵因素:
A. 0 - 3 歲的嬰幼兒的照顧品質
  佛洛依德是最早提及嬰幼兒照顧重要性的心理學大師之一,後來蓬勃發展的客體關係就以嬰兒三歲前的身心發展作為理論主軸,最後形成幼兒發展理論的主軸學派,克萊茵是引領客體關係進入幼兒發展的先驅,她深入嬰兒心靈,探究人類稚幼靈魂的奧祕,部分論述縱使虛玄得令人窒息,至少引領了日後客體關係大師們持續朝艱深奧祕幼兒身心發展前進。
  直到馬勒利用科學方法,大量實測觀察研究,終於提出令人信服的分離— 個體化理論,自此人們終於瞭解嬰兒在 5, 6 個月時就能覺知自我為獨立個體,漸與母親分離化後,那人類孤獨的靈魂就需要被撫慰與依附,直到三歲後才能真正脫離依附關係,否則就可能產生分離焦慮,長大後形成邊緣人格。
  當大家將焦點注視著分離-個體化理論時,同一時間,鲍比與安斯渥斯也正展開依附理論的研究,我認同鲍比說的那句話,''要想了解嬰幼兒的真正問題,應從他們與照顧者的真實互動作觀察,而非僅探究其心理運作機制'',當很多人也該有這樣的看法後,安斯渥斯提出強而有力的實測研究,提醒天下父母,負面的照護方式會帶來輕重不等的負向依附反應,甚至可能導致往後的性格偏差,終於有很多父母開始正視孩子出生後的照護問題,在這之前,大家都以為幼兒暫時離開媽媽後的焦躁,是人的過渡情緒反應,不足以大驚小怪!殊不知,如此經常且持續分離所造成的內在焦慮會導致孩子因潛入性創傷終生受害。
B.3 - 12 歲孤單的童年經驗
  就馬勒分離-個體化理論,三歲以上為個體恆常時期,已能充分展現獨立心智,雖然已有幼稚園同學,鄰居小朋友可玩耍、陪伴,很多現代都會型小朋友通常放學後會到安親班作功課,安親班等同於補習班性質,家長只希望孩子能將功課做好,老師負責好課業,至於親情的陪伴,童年期的玩耍,通常被犧牲,現代孩子的快樂童年已不可能像過往,或在鄉村能盡情的與鄰居孩子玩樂。
  仍有一群經濟條件較差的孩子,父母忙於工作,無法提供孩子到安親班(至少有同學,老師陪著),他們小學三年級以前,中午回到家後,家中如空無一 人,像鑰匙兒童般,每天孤零零的待在家中看電視,玩電玩,等待父母下班回家,這樣的孩子也會因長久面臨孤單生活,長大後較無法忍受孤獨,邊緣人格者的特質之一為希望伴侶多陪在身旁,如未如願就引起不快,造成衝突,潛在原因之一就是童年期獨來獨往的經驗所造成。
C. 童年的分離創傷經驗 :
  孩子十歲前,未達成熟心智能力的另一現象顯示,任何形式的分離,都將烙印在心中、不易平復,小從父母以隔離手段懲罰,大至經歷重要親人的離世,都 將留下輕重不等的分離焦慮創傷。
  現代社會雙薪家庭形成後的負面影響是孩子出生後就委由爺爺,奶奶或保母帶,對孩子而言,當依附關係形成後,阿嬤或保母該是他心目中的重要親人,然而這些心目中的至親都會分離,其結果就是分離焦慮的創傷
D. 家庭的不良氣氛
  有兩大指標能具體呈現家庭氣氛之良莠與否,一,家庭是否有足夠的溝通互動時間,及有充裕的共同休閒,歡樂的時光?二,夫妻感情是否和諧,是否經常吵架或冷漠以待?良好的家庭氣氛,即便經歷不佳的嬰幼兒或孤獨的童年經驗,都能補足孩子內心所受的傷害,然而現代家庭的成員因工作或未意識到正常家庭該有些基本互動,例如晚餐是家庭難得聚首互動的機會,您的家庭每週有幾天在家一起吃晚餐呢?或即使在家用餐,是坐在一起說笑聊天,或大家看著電視,成員前後時間不一的用餐呢?
  另一項指標是夫妻感情不睦,影響了孩子在家正向的情感互動,許多邊緣人格個案告訴我,從小身處父母經常吵架,或冷漠以待的家庭氣氛中,這樣的孩子不易從家庭獲致溫暖,無法從父母惡化關係中習得人際關係的互動技巧,邊緣人格的情緒極端、孤獨、自傷就是類似家庭氣氛所培養的溫床。
E. 父或母為邊緣人格者 :
  邊緣人格的最大內在特質是害怕寂寞、無法獨處,因此任何能解決此心靈空虛的重要
親人都可能被鎖定為依附對象,情人是被鎖定的當然人選,子女也經常會被有邊緣人格特質的父母鎖定,一旦被鎖定,會極盡所能的對依附對象付出無限的愛,但要求子女該遵照指示,並強調這一切的安排都是為他們好,然而,有些較獨立子女有自己的想法,想安排自己的未來,如此獨立作為,對這些父母而言,是企圖展翅高飛、脫離掌控,親子衝突就常在這樣的背景中產生。
  從事邊緣人格的專業諮商來,初始未特別注意個案父母是否也有類似邊緣人格傾向,當特別注意此問題後,發現約有七成個案的父或母,甚至父母皆為邊緣人格高度傾向者(診斷需當事人面談與測驗後才能成立),當這些個案談到父母性格的強勢、急躁、操控、嘮叨、壓抑、極端、情緒化,怕孤單等典型邊緣人格父母性格後,才發現此人格也有其世代延續性的影響。
  重度邊緣人格者的父母通常長年激烈爭吵,甚至家暴,個案在極端混亂的家庭成長,不僅無法感受家庭溫暖,心理所受創傷會帶來各種嚴重的心理問題、憂鬱症,邊緣人格就是最可能發生的症狀,而酗酒、嗑藥、自殺、自殘等嚴重性情緒失控也通常在此生長環境中孕育。
  至於中度邊緣人格父母的樣態則通常是父母其中之一明顯強勢,以情緒化方式操控著子女情感,讓孩子感到無比壓力,孩子所感受的壓力或怨氣,無法因自己受害而警惕自己將來對待自己孩子應有所改變,通常會在學習與情緒遞延 下,持續以這樣的教育態度對待子女。
第三篇 如何改善邊緣性人格
  邊緣人格的九大診斷標準代表邊緣人格者的普遍心理及行為反應,除了解其內容外,也該知道如何面對周遭的邊緣人格親友,以下內容是提供您的解決之道.
1.無法忍受被人拋棄,一旦發生,會有激烈反應.
  當伴侶反應激烈時,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該了解激烈反應背後的因素為分離焦慮所致,此時不該跟著對方的情緒高張而互嗆,也不用擔心進一步的溝通會帶來更多爭端而不說任何話,該清楚表達你了解他分離焦慮的感受(同理表達),下回會特別注意不致再犯,惹他生氣(如果你並未犯錯就不需致歉,只需表達同理感受),如果當事人因此情緒好轉,不妨上前擁抱對方,激動的情緒會因你這樣的貼心舉動立即降溫(邊緣人格者幼時通常缺乏關愛,被擁抱就是被愛的典型象徵意義)。
2.極端思考模式,易造成人際衝突.
  當伴侶極端思考,不理性溝通,我們該怎麼辦?
  上面提到,邊緣人格者的黑白(沒有灰色地帶),對錯分明(缺乏多元思考),多半來自被遺棄經驗所產生對人的不信任而投射在伴侶身上所致(潛意識擔心再被遺棄),如果我們能理解他們的不講理其實交雜著童年的被遺棄經驗,就盡量站在對方的立場,很有耐性的溝通,像好與壞、0或100間定有中間地帶,因為極端的思考會引發極端行為,過度貶低他人會有人際衝突,過度讚賞對方後的偶像崇拜也會對人產生幻滅,這都是邊緣人格者在人際關係上的潛在問題,我們的耐心解釋,會讓他們有所收獲與改善。
3.自我認同障礙:因行為、思考模式與外界出現落差,致缺乏判讀客觀自我.
  如何協助伴侶客觀判斷自我與環境的關係?
  邊緣人格者的內在情緒長久處於擔心被遺棄的分離焦慮,混亂情緒會影響當事人判斷外在情勢,穩定的情感關係意味重新回到母親懷抱,然而分離焦慮的情緒不僅無法維持穩定情感關係,甚至讓關係不斷惡化。
  身為伴侶,您對邊緣人格的了解能增強同理當事人能力,不致像一般人覺得他們無理取鬧,也不會輕易放棄不易建立的情感關係,因此,閱讀書籍或至少從網路查閱相關資料都有助您對伴侶的理解,在維持穩定關係後,害怕分離的焦躁情緒會趨於平靜,接著自然能協助他們建立群我與對環境的判斷。
4.情緒低落時,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像性放縱、亂花錢、飲食障礙、泡夜店、酗酒、嗑藥、飆車等失控行為.
  當事人自我傷害及做出失控行為時,我們該怎麼辦?
  這些行為通常發生在伴侶提出分手或確定結束情感關係後,當事人的心理反應如同母親再次遺棄般痛苦,割腕(女性)與以手重擊牆致傷(男性)為典型自傷反應,我們如事前就知道其原委,便不致太過驚嚇,也不需手足無措,其實許多當事人自己也處於失神、解離狀態,這是他們在痛苦難當時自我宣洩的方式之一。
  如身處現場,勿以任何語言、行為刺激對方,尤其當下勿提出分手、離婚等可能造成更嚴重結果的情緒反應,如果沒有遭受立即危險的疑慮,勿輕易離開現場,因為邊緣人格者無法忍受不確定感,留在現場安撫對方情緒,直到穩定是最佳處理方式,隔天該嚴肅,理性討論此失控事件,甚至提醒此事不得再次發生,以避免週而復始的面對同樣問題。
5.經常藉輕生、自殘 、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
  如遇到藉輕生、自殘、威脅不得結束情感關係的恐怖情人該怎麼辦?
  這是有些女性的困擾與惡夢,首先提醒女性朋友,交往初期,在彼此認識不清就展開熱烈追求時就該小心,因為邊緣人格者亟待尋求被照顧感(依附關係),交往後,開始要求你衣服不要穿著暴露,不要跟異性說話或有說有笑(多疑,吃醋),不多加陪伴、約會就情緒失控(分離焦慮),這些行為是邊緣人格者交往初期的徵兆,也該是考慮分手時機。
  如果出現藉輕生,自殘等行為後,就可考慮分手(有些夫妻終其一生打打鬧鬧,雙方可能皆為邊緣人格,無法結束依附關係),請先參考以上第一及五的現場處理原則,我需再次強調,為了避免事態擴大,甚至鬧出人命,事發當時應保持冷靜,對方失控時,你也跟著失控或說出欲分手等刺激性語言就可能釀成悲劇。
  先找到彼此信任,且溫和理性的親友出面協調分手事宜,或尋求雙方家長出面解決感情困擾也能讓對方降溫,如果對方放話要到公司、家中鬧,可先留下錄音等證據以便未來尋求司法保護,此證據也可適時出示對方以退卻騷擾,時間是另一項讓事件結束的重要因素,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會讓對方卸下被遺棄與分離焦慮的痛苦,因此勿過度驚恐於此感情困境。
6.情緒失控時,憂鬱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
  當伴侶情緒失控,憂鬱焦慮時,我們該怎麼辦?
  伴侶間平日就該做好避免衝突預防措施,我認為最佳方式之一是夫妻每天起床或上,下班時都該學西方式的擁抱或親吻,這雖非東方的文化習慣,但對邊緣人格者過往缺乏家庭,父母關懷而言,伴侶的擁抱對他們特別受用,我曾為一位重度邊緣人格個案諮商,由於妻子太過依附,操控情感的反應已達離婚邊緣,我先為先生解釋妻子為何過度依附,請他每日選定適當時間擁抱太太,一個禮拜後,這位個案說,這星期與先生的互動已大為改善。
  當伴侶陷入分離焦慮的憂鬱、焦慮,除了勿升高對立及一走了之外,最好上前多加安撫,鼓勵說出心中疑慮或不滿,如果確有改善空間,可承諾下回會改善,如果當事人多慮,可加以耐心解釋,邊緣人格者內心藏著許多不安,您的耐心應對,能漸次降低此不安感。
7. 害怕孤單,經常有空虛感.
  當伴侶陷入孤單、空虛,我們該怎麼辦?
  既然我們已知道他們害怕孤單的背後因素是來自嬰幼兒期缺乏關懷所致,這代表孤獨背後並非人類心靈的天生缺憾,如果當初母親未滿足此本能需求,我們自己找到孤獨原委後,是否能自我補償?當然可以!許多邊緣人格者一生被分離焦慮所困,為了尋求從未滿足的依附關係,尋尋覓覓、跌跌撞撞的為情所困,培養個人興趣嗜好、學習獨處、維繫人際關係……,這些避免孤單的人生課題,邊緣人格者通常付之闕如。
  對邊緣人格者而言,伴侶隨侍在側就是他們唯一嗜好,這突顯與說明個體缺乏獨立自主,在沒有伴侶陪伴下,出現無法獨處的困境,因此鼓勵培養興趣嗜好,學習獨處,維繫人際關係……,就該為當事人該修煉的功夫。
8.不合時宜的爆發憤怒情緒, 且難以控制。
  當事人爆發憤怒情緒, 且難以控制,我們該怎麼辦?
  如果我們該忍該勸,該了解,同理,協助….,所有方法都用盡,自己也因日復一日忍讓,情緒已達憂鬱,痛苦境地後忍無可忍 ,請記得不能善待自己者,也無法善待他人的原則,當忍讓不能改變,甚至讓對方變本加厲的予取予求後,該為自己設下界線,明白告知當事人今後什麼事不能越界,如超過極限,將採取何種回應,一旦立下界線(最後通牒),就該徹底執行,否則情勢將持續惡化,最後可能兩敗俱傷。有關如何設定界線的詳細溝通原則,請參閱本篇後段。
  如果設下的界線一再被破壞,最後仍有兩項解決之道,請尋求心理諮商專業協助,如果諮商療程結束,伴侶情況好轉,表示情感仍能維持,反之,伴侶的狀況改善不多,就該為自己的幸福作最後抉擇。
9 出現瞬變,且與壓力有關的妄想或嚴重解離現象..
  當事人出現自我壓抑,導致壓抑後的情緒更加爆發,我們該怎麼辦?
  壓抑型的邊緣人格者平日不會像外放行者動輒情緒失控,但他們在長期抑鬱,忍無可忍之際所爆發的情緒可能更為嚴重,女性會不自覺的溢淚;男性在盛怒下捶牆,都是壓抑情緒後的反應.
  讓當事人說出心事是最佳的抗壓抑方式,找到能關懷且能了解他們的親朋好友聊聊,然而非專業人士通常無法引導慣於壓抑者紓解,尋求心理諮商該是妥切作法;外出運動也能平衡心理壓力,讓負面情緒適時紓發。
  給邊緣人格伴侶的建議 :
  如果您與伴侶關係不佳,兩人經常爭執不休,請先自我檢討是否有改善的空間,檢討過後如問題來自對方的過度強勢與情緒化,請參照第一篇的九大邊緣人格診斷標準,
如您發現對方確有極端思考、無法忍受分離、會多疑、吃醋、害怕孤單等,這九項有五項以上符合,可界定為重度,三項以上則可粗判為中度。 重度或中度代表感情屬性的重或中度缺乏安全感,身為伴侶需如母親般時時呵護,稍有怠慢,可能引起伴侶不悅,彼此的爭端經常是在一方覺得伴侶未達到如母親般的照護標準、不夠體貼、陪伴時間不夠、未能了解內在情緒等,另一方則抱怨對方容易為小事而情緒失控,經常喋喋不休的抱怨大小事,強勢操控周遭事務等,除非您已無法忍受,且確認此情況不會改變,打算實質或精神上離開這不堪的婚姻,否則請聽我的以下建議:
  戰場上的知己知彼其實可用於邊緣人格伴侶間的互動,如果其中一方的情緒問題來自 於邊緣人格,另一方就該了解此人格的樣貌,成因及適切的改善之道,如清楚問題所在,您該發現許多的爭執其實能加以避免,例如,如果成因來自嬰幼兒期照顧不周所致,設想如果您自己因此缺乏安全感,是否也希望伴侶更溫和的呵護?對方離家太久後,是否希望儘快看到才有安全感?是否能體會伴侶在童年時經常沒人陪伴的孤單?是否能了解他們的原生家庭未能提供溫暖環境後,自然渴望您給予更多的愛?如果您了解箇中因素,並感同身受其處境,彼此的情感是可能化干戈為玉帛的。
以上為心理建設上的建議,實際且具體的建議為:
  一、每日真情擁抱: 邊緣人格者缺乏被愛,也缺乏父母嬰幼兒時的擁抱,中國文化沒有西方世界的擁抱文
化,然而擁抱能讓心靈充滿溫暖,感受被愛,我經常請求邊緣人格伴侶能在每天適當時間擁抱我的個案,最好是起床或上班前,短短數秒的親密動作可能帶來一整天的愉悅。我從女兒去幼稚園前,就在家門口抱她,直到小學畢業,妻子更是每日上班前必抱,東方人應多加學習西方的擁抱文化。
經科學證明,擁抱會對觸碰雙方的身體有正向影響,讓身體得到放鬆,提高免疫力,有助於健康。此外,心理學家指出,擁抱具有心理治療的功能,可以使人産生放鬆、快樂和安全感,消除沮喪,給倦怠的軀體注入新的能量。那些經常被被擁抱的孩子,
心理素質要比缺乏這些行爲的孩子健康得多。在家庭中,每天的擁抱能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更加和睦,減少家庭摩擦。
  二、親密語言化解衝突: 邊緣人格者的情緒晴雨不定,以一般溝通原則相處容易彼此傷害,其中原因是伴侶不知道對方內心世界希望什麼,想要什麼?他們不希望你在衝突時以理性講大道理,不要解釋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們希望你對容易受傷的心靈加以撫慰,對脆弱且敏感的內
心,以最溫暖的態度對待,請試著說:
  ''我知道妳受傷的感覺,我下回會多加注意,妳就別再生氣了,好嗎?''
  ''我知道你內心深處怕我離開,我會盡力陪在妳身旁,避免妳孤單寂寞''
  ''我知道妳過去沒被照顧好,我有責任讓你得到更多的溫暖'',''妳是我的唯一,不要懷疑我對妳的愛''
  ''你的情緒通常是缺乏安全感所致,這不是你的錯,我能體諒''
  這些語言都會讓伴侶軟化,都可能化解劍拔弩張的衝突,都是伴侶以智慧代替衝突的
良藥。 以上都是極其肉麻的語言,有些人因個性保守說不出口,尤其在衝突當下更不可能, 還是要提醒您,既然仍須一起生活,就要學習調整,幸福婚姻得來不易,放下您的堅持,有許多邊緣人格者並非一無可取,如果他們值得付出,多說些肉麻的話取悅他們有何不可?
  三、以行動避免衝突: 相信每位邊緣人格對良伴的最終期盼就是勿劈腿外遇,勿移情別戀,除此之外,請您在每回說完肉麻語言後,別站著不動,應上前佐以親密動作,摸摸對方的頭或肩膀,
親親伴侶的臉頰,最好直接上前緊抱著快氣瘋的伴侶,他們的氣會馬上因您的深情而消。 運動對邊緣人格者有絕佳的改善奇效,請經常陪著伴侶運動,不僅能調節內在混亂情緒,也能增進彼此情感,此外也建議您能在假日陪著伴侶四處遊玩,與邊緣人格者相處,最忌經常在家互鬥,那終會消磨原本培養的情感。
  致邊緣人格者的一封信
  我是個輕度邊緣人格者(九項診斷標準,五項以上重度,三項以上中度,一項以上輕
度),父母皆為公務員,出生後由保母短暫帶過,小學放學回家雖有外祖母陪伴,但多半孤單的在家中小院子玩,小學五年級就暗戀學校女生,直到五專都不敢表達對異性的愛慕之情,退伍後終於有了初戀對象,短暫的戀情因故終止後,曾有一年時間走不出情傷,曾因怕孤單,在街頭與女性搭訕,無法忍受與人約好時間,對方遲到 20 分 鐘以上的等人煎熬....,這一切都是邊緣人格的特質,因此能感同身受您的困惑與痛苦。
我的輕度邊緣人格未達中度,取決於認真經營妻子、女兒與家庭的關係,我小心翼翼的顧及家人感受,不致讓關係惡化,邊緣人格者的最大致命傷就是與伴侶關係逐漸惡化後,終至無法收拾,且通常會因自己的性格,導致無法與人建立穩定的情感關係,在此,我必須提醒您伴侶的階段性心理反應,其實我們多加注意,能避免走向分手或離異一途。
衝突 彼此在初戀時易沉浸在熱戀中,都盡力呈現自己最好的一面,相互包容是初戀時的特質,邊緣人格者感情的處理問題會在認識第二階段後逐漸出現,初戀時彼此日夜相
守,卿卿我我的日子總會在初戀後結束,有些個案似乎希望永遠停留在那長相廝守的甜蜜日子中,於是開始抱怨對方為何冷卻?為何不能多加陪伴?為何變得如此冷漠?
  當無法適應第二階段的戀情,就可能有情緒,由於仍處初識期,伴侶的反應通常是疑慮,疑慮並不致對彼此關係帶來大礙,但對方已開始仔細觀察您是否有進一步的非理性舉措,如果你們的戀情持續加溫,伴侶會以更多的耐性體諒您的情緒問題,然而你們的爭端總圍繞在不許對方穿著暴露,疑心病太重,限制伴侶正常交際等邊緣人格因
感情脆弱所引發的問題,有半數伴侶可能會在此時避免夜長夢多,跟你提出分手。
  有另半情侶未提出分手,並不代表他們漠視彼此所存在的問題,第三階段的戀情中,
您可能已認定對方已習慣您的強勢與情緒,在此氛圍中,邊緣人格的極端思考可能呈現,要求對方陪您講電話到半夜,不合理的要求如有不從就大吵大鬧,歇斯底里似的情緒持續失控會讓人錯愕,因此可能嚇跑另半難得留下的伴侶。如果此時您能深刻反省問題所在,願意就自己給對方所帶來的困擾加以道歉,部分伴侶可能留下,但如果
你認為對方不顧情份,背叛彼此曾留下的海誓山盟,不願自我檢討,情傷會永無止境的持續。
  有許多複雜的因素讓伴侶在面臨邊緣人格的種種問題中留下,他們可能不清楚問題所在,也可能在邊緣人格之外,彼此仍存在正向情感關係,第四階段的關係,可能為了
避免衝突選擇忍讓,他們認為這是分手外,最好的相處模式,然而每回風暴過後的風平浪靜,容忍往往是壓抑過後的更大爆發,更多的衝突可能跟著而來。
  邊緣人格者的潛在問題是因過去未受到良好照顧,因此當伴侶疏於照顧,當事人會情緒失控,然而就伴侶而言,他僅是伴侶,並非母親,何以大小情感事情都歸罪於他,
當彼此認知不同,且涉及潛在的邊緣人格困擾,在包容,疑慮,錯愕及容忍後,留在 情感關係內的戀人就可能開始爆發無止境的衝突。
  我要提醒所有為邊緣人格所困的朋友,要認清的事實是有緣與您談情說愛的伴侶就是陪伴在您身旁的情侶,他們不會,也不知如何扮演母親的角色,要珍惜彼此難得培養
的戀情,要視伴侶為貴人,因為當您的親人,父母或朋友不能帶來溫暖時,伴侶是唯一願在你最需要被愛時陪在身邊的人,當自覺情緒失控,所求已超出伴侶範圍,應找到立即降低怒氣的方法,否則再厚實的感情都會生變,當對方初次提出分手,要積極找出問題所在,可能還有挽回機會,有些較激烈的邊緣人格者無法忍受伴侶提出分手,不能針對問題改變,卻以威脅、割腕、自殺等激烈手段企圖挽回,這些悲情作法
都會加速伴侶求去,會讓您陷入谷底深淵,切勿為之。
  前來心理諮商需配合的事項:
  運動:
  我過去從事憂鬱,焦慮心理諮商時,會積極鼓勵個案藉運動改善心理困擾,現在對邊緣人格個案,我會直接清楚的說,每天一小時,戶外、流汗運動為心理治療過程的必要項目,也就是說,不配合作運動會降低療癒,每天都達到三項要求標準運動會有
100 分,隔天作會有
60 分,如果一週作不到三天,僅憑心理諮商的療效會非常有限,且這樣的運動應永遠進行,一旦荒廢不再運動,原本治好的心理成效將可能恢復。
  為何運動這麼重要?因為每天的運動,能平衡、改善邊緣人格的情緒化,能因每天到 戶外接觸人群與太陽,大幅改善憂鬱症,能放鬆緊張情緒、降低焦慮,對部分邊緣人格伴隨恐慌症的個案特別有效,最重要的是,每天的運動象徵孤獨心靈能藉自我陪伴
變得更有自信,更能走出依附他人的宿命。
  培養興趣嗜好:
  當個案願配合運動後,由於很多人因情緒混亂,過去的興趣可能荒廢許久,因此會請個案至少重拾過去的喜好,或詢問個案是否有任何願從事的興趣?請他們利用休閒積極嘗試,典型邊緣人格者平日忙於與依附對象的關係,通常不會從事讓自己愉悅的嗜好,鼓勵個案具備專屬的興趣,未來將能逐漸脫離過度依附的情感關係。
  建立人際脈絡:
  邊緣人格個案通常樂與依附對象時刻依偎,凸顯未建立自己的人際脈絡,當心情低
落,與伴侶陷入爭執,就可能因缺乏談心朋友而坐困愁城,鼓勵個案多參與各項活動,藉此結識志同道合朋友,在自我陪伴上也將獲得助益。
  練習自我陪伴:
  邊緣人格者恐懼寂寞,害怕一個人獨處,他們會刻意到夜店湊熱鬧,一個人在街頭閒晃,在家上網、看電視打發時間,晚間十點至十二點,上床前夜深人靜或節慶別人闔
家團圓,一個人需面對自己孤獨身影的感受最為煎熬,我們會與個案討論,無法自我陪伴者、忍受寂寞者,他人是不願與我們相處的,也不可能付出真愛,這是多麼現實且矛盾的人際情感鐵則。
  因此,鼓勵個案寂寞無聊時,打破過去苦等伴侶,在恐懼寂寞中,僅能與孤獨為伍的慣例,當孤單感再襲時,請試著閱讀一本過去一直想看的書,選一部愛看的電影,帶本書到星巴克與眾人享受溫暖氣氛.....,享受獨處原本是父母在嬰幼兒期該讓我們發自內心的心靈武功,邊緣人格卻讓我們喪失了這樣的功夫,自己持之以恆的像身處少林寺般苦練自我陪伴功夫,您將會發現心中一直以來殷殷期盼的母愛,會因如此練習而
將依附他人的習慣收回,改為自我依附,當能自我依附,就有能力愛人,自然有許多 機會被愛。
  為了尊重當事人書寫原貌,我盡量維持原本內容,未作修改:
  我是一位邊緣性人格女性個案,近而立之年。幼時和哥哥由爺爺奶奶帶,這段期間,爸媽會到南部看我們,但因為鄰居說他們回來就是要把我們帶離爺爺奶奶,所以我和哥哥在他們來時,都躲得遠遠的,直到哥哥要讀幼稚園才被接回台北。
  o成長的過程父母皆忙於工作,加上媽媽覺得外面很危險,所以我的童年經常與電視為伴。父親不善表達又不太管我們,母親管教的方式嚴厲且不苟言笑,加上從小被訓練成一個獨立的女生,所以跟他們關係一直很疏離,也不快樂,上學也沒辦法交到好朋友。
  小五時曾想改善同儕關係,企圖凸顯自己,結果被女生排擠。加上小六換了一位班導,那時全班都不喜歡她,大家都說她壞話,她就詢問班上女生是誰在說她的壞話,最後,女生們就說是我。於是在某節自習課,老師借題發揮當著班上同學質問我這件事,要我說出有哪些人是同夥。事情鬧到媽媽與教務主任、校長談,仍不了了之。到了國中,因為這件事讓我不敢跟同學太過親近,也懼怕老師。上了五專被強制住校,一開始有交到幾個朋友,但總覺得很難融入。到了專三,摯友突然與我決裂,我不知如何是好,不知所措了好一陣子,那時上課偶爾眼淚幾乎奪眶而出。
  畢業出了社會,感情、家庭、事業都不順利,我知道我已經到人生的谷底了,沒有什麼可以幫助我,我不想活了。但我不能這樣放棄我的生命愧對養我的父母,於是我想起之前很徬徨的妹妹,她去了教會變的比較開心,所以死馬當活馬醫,開始接觸教會。
  後來的四五年我經常往返於教會,開使慢慢從低谷爬了上來,但我仍心情不好常常哭泣。那時曾使用過精神藥物,雖然有效,但副作用很大,冒然停藥會有戒斷症狀,加上醫師每次幾乎問診不到五分鐘就確立診斷及治療,我在就學期間曾涉略心理學及相關實務,也讓我懷疑他們的治療和診斷是否正確。
  o因為精神疾患是長久堆積下來的,需要時間去找到原因,並且針對問題去解決,而不是單純使用藥物來治療衍生出的症狀。這段期間也曾接觸幾位健保給付的心理師,但他們在短暫時間內的諮詢方式總讓我覺得草率,因此有段時間我便不再尋求醫師或心理師了。
  過了一兩年醫師判斷可以停止使用精神藥物,但我受不了這樣的自己,為什麼總快樂不起來,我知道我的狀況是心病,藥物無法治癒,所以我開始尋找自費心理師,看到到高老師的部落格,並了解經歷後就決定是他了。
  與老師談過我的成長後,老師除了同理我並讓我釐清父母狀況、小六老師的問題、我的成長過程、父母的責任、打破我的價值觀等,也讓我知道我一直疏忽的奶奶是我人生重要親人,因為她在爺爺過世後便到台北與我們同住照顧我,直到我國中時她與爸爸大吵一架後才與我分開。
  當我意識到這件事時,我的眼淚突然潰堤,因為她年紀大了我好害怕失去她,老師便鼓勵我回去與她見面聊天,也教導我如何與奶奶建立關係。這些事情對我來說是很陌生的,因為我不知道怎麼與人親近,就連多去找奶奶也覺得彆扭,但隨著我敞開心告訴奶奶我與老師諮商的過程、常常去探望她,奶奶又再次成了我的休息站。
  後來老師又鼓勵我修復奶奶和父親十幾年不合的關係,一開始我抗拒,因為那不關我的事,但隨著老師的多次鼓勵和胸悶發作(我諮商時了解當我胸悶時是害怕重蹈覆轍),所以開始去接觸父親,後來十多年不願主動探望奶奶的父親也願意放下,和我一起探望奶奶。我看到現在奶奶和與奶奶同住的叔叔都變得比較開心,我也很開心,並且開始相信我是有力量去改變的。
  療程結束半年後,大約兩三周我會再找老師討論生活遇到的一些事情,這段期間我也開始接觸各種不同的人事物,像是網球、游泳、爬山、新書座談會、自助旅行、海外志工,最後甚至開始計畫澳洲打工度假。經由規律運動及接觸新的人事物,我胸悶次數開始變少、心情不好也不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哭泣的次數也變少了,並且開始願意與自己獨處。我終於感覺像個正常人,還能拋下許多不必要的束縛,並幫助人。後來經由經由到澳洲打工度假,讓我更樂於跟自己相處,除了更了解自己了,也學會在各樣的狀況下如何照顧自己、愛自己、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別人負責。
  現在我嚐到並了解許多我以前聽過但不知道的關係和心情,有些甚至彌補了我童年和求學期間失落的一塊。對於我的家庭我也更勇於侃侃而談,不再覺得那是無法啟齒的一塊。雖然戀愛不甚順利,但我開始覺得自己是很有價值的,能理解並匹配的上我的自然也不是隨處可尋,所以我開始願意讓自己拉長時間好好與人相處並且仔細觀察對方。
  在外人的眼光裡,許多事情我現在才做似乎有點晚,常常會聽到很多長輩對我釋出善意的”意見”,但在我的人生裡,我知道自己過去二十年都不是為了自己活而虛度光陰,怎麼可以不把握現在新開始的生命重新活過呢?回顧過去,我很開心,因為我有了很大的改變和成長,我開始懂了人生挫敗是必經過程,但是不用害怕,當我越願意去面對時,我的收穫會越豐盛。
  o個案分析:
  邊緣人格的成因:
  這位個案從小由爺爺,奶奶帶,直至四歲後才接回,三歲前為建立親子關係的黃金期,從小在祖父母處,會讓孩子與父母的依附關係產生困惑,形成情感上的分離焦慮,這位個案說,每當父母來看她時,都會躲得遠遠的,對照目前個案與父母的疏離,似乎在嬰兒期委由爺爺,奶奶帶就已註定.
個案三至十二歲的童年因母親擔心安危,不讓孩子出外玩耍,限制在家與電視為伍,最糟的是父母一冷漠,一嚴厲,冰冷的家庭氣氛更不會在假日全家出遊,如此環境成長的孩子無法感受親情溫暖,憂鬱與邊緣人格也因此悄然成形.
  邊緣人格的諮商過程:
  當孩子在家未習得良好親情互動,在外人際關係也易受影響,內心極需情感支持所形成的邊緣人格情感極端化是人際關係受挫主因,個案在尋求能彼此親密支持同儕中,極端性格會出現強烈的情感排他,一旦親密同儕與其他同學親近,就被視同情感背叛,此個案同窗好友與之決裂就該是在此背景下產生,青少年期的情感決裂與成年期的失戀,離婚對邊緣人格而言都與幼時母親未善加照顧的被遺棄感(嬰兒主觀感受)緊密連結,這種如同母親不願再照顧的感受一旦出現,情緒失控,憂鬱,自傷,輕生就可能隨之而來.
  諮商後的結果:
  針對不同個案,我會找出可能帶來正向能量作為心靈長期受挫的激勵與突破,以此個案而言,從小雖與父母疏離,幼時帶她的阿嬤卻留下深刻印象,鼓勵她多與阿嬤聯絡能增強親情溫暖,鼓勵她化解父親與阿嬤多年恩怨,除了增強她處理人際互動信心外,也讓家庭氣氛活絡,連在桃園居住的阿嬤與叔叔關係都變得更為緊密.
  有半數的邊緣人格者會同時在面臨嚴重分離焦慮情感困擾時出現恐慌症,包括心跳加速,頭暈目眩,過度換氣,胸悶等現象,我的經驗是約兩週後的良好邊緣人格治療,期間個案需作每天運動等功課,恐慌症狀通常能大幅改善.
  這位個案結束諮商後,開始至新疆公益旅行,目前遠赴澳洲打工自助旅遊,期間的酸甜苦辣,我們在臉書的朋友正時時關懷,她已變得更堅強,更能獨處...。
  我平日沒有太多嗜好,甚少出席公司聚餐和員工旅遊,生活唯一的重心就是男友。第一次前來諮商時,和男友的感情已瀕臨破裂,感情是我生命唯一的寄託,當我感到愛情將逝,毅然決定將房子出售訂立遺囑,在網路上搜尋如何成功自殺;某天偶然看見《心理諮商》這個名詞,我燃起一絲希望,或許生命可以找到另一個出口;曾去醫院精神科門診和心靈診所,始終未能遇見能夠幫助我的醫師,害怕孤單恐懼獨處,心痛和絕望每天啃噬著我,活著的每分每秒對我來說都是煎熬,正當我要放棄時,我遇見了高老師,他一語道破我是「邊緣人格」,讓我了解自幼沒有受到妥善照顧,躺在嬰兒床上孤伶伶的身影,被疏忽的幼兒經歷,形成我的邊緣性人格,男友是我的依附對象(代替扮演母親的角色),如今男友的離去如同母親當年的遺棄,害怕孤單是因為我無法獨處,無法照顧自己,自我陪伴……。
  諮商過程中,我們開始抽絲剝繭檢視我的成長過程。我出生在父親拾荒,母親小兒麻痺的家庭;父親大男人主義性格,母親總是活在自怨自艾中,當初因身體殘缺,透過媒妁之言嫁給退伍軍人的父親,父母年齡相差26歲,除觀念代溝外,父親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常懷疑母親會出軌或擔憂自己死後母親會改嫁,家裡爭執不斷,不得片刻安寧。
  父親也有好的一面,平日省吃儉用,但對孩子疼愛有加,雖然在物資匱乏、捉襟見肘的環境下,父親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孩子;父親曾說過自己雖然拾荒,但將來要存錢買三間房子,給我們三個孩子一人一間,假如有一天我們結婚之後過的不好,回家至少還有地方住,不會露宿街頭。父親生前真的實現了。
  憶起當年父親拾荒的日子,面對同學的冷嘲熱諷,自幼敏感又自卑的我是個自閉症兒童,從小就會察言觀色,也比別的孩子更早嚐盡人情冷暖;就學的那段時光一直很自卑,離開校園多年後,接到同學會邀約的電話,我回絕了;我想切割那段記憶,就當作不曾發生過。然而心理師鼓勵我:「沒有任何過往是可以被切割的,逃避的結果它總會在妳獨處時不經意浮現,造成更多痛苦;何不勇敢的去面對看看同學現在的樣子,或許妳現在的成就會排在前五名;妳更應自我勉勵:如果沒有那段父親拾荒,同學冷嘲熱諷的過去,就沒有現在奮發向上力爭上游的妳,在物質上也比別人更懂得知福惜福。妳應該感謝是過去造就了現在的妳。」
  在專業又耐心的聆聽和心理分析之餘,我將人生另一段父親過世時最痛苦的記憶娓娓道來……我的姊弟在學校成績都是頂尖的,母親常引以為榮;在家中排行老二的我有學習障礙,當學校老師和全世界的人都放棄我時,只有父親把最多的關愛和鼓勵給我,如果家裡有魚或好吃的東西,父親總是把我喜歡吃的先夾給我……。
  當我摯愛的父親離開人世間,我第一次經歷生命中的生離死別;父親是我唯一的依靠和精神寄託;不論我遭遇任何挫折和委屈,刻骨銘心的失戀或因意外受傷進行全身麻醉的手術,唯一讓我有求生意志,永遠讓我放不下的就是我年邁的父親;父親的離開讓我痛不欲生;我的喜怒哀樂再也沒有人分享,從小到大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要讓父親過更好的日子,忽然間不知道自己存在這世上的意義和價值,我.....崩...潰...了!!!
  我在馬X醫院接受精神科治療,抗憂鬱、鎮定劑、安眠藥讓我每天昏沉,記憶力急速衰退讓我無法上班,甚至服藥之後說過的話,完全想不起來;醫生說這是藥物的後遺症,停藥之後會改善,藥物讓情緒維持在亢奮狀態,生性節儉的我一反常態,不停的上街購物,信用卡全部刷爆……(按:抗憂鬱藥物造成躁症)這樣的日子過了一年;有一天我問自己:這藥我還要吃多久?一輩子嗎?但是它治標不治本,讓我大腦無法正常思考,它陪伴我渡過情緒最低潮的ㄧ年,但是我還要依賴它多久?藥物如何能解心痛?終於我決定停藥,我開始把那最傷心難過的痛埋藏心底,當作永遠的秘密。
  如此封藏的祕密,伴隨而來的代價很大;我害怕孤單害怕獨處,害怕沒有人陪我說話時不知如何是好;最怕回憶湧現,每一個回憶都讓我害怕,獨處時會莫名的恐慌,沒人懂我對孤單的恐懼,更無從解釋原因;我不斷的換男友,他們是大海中的浮木,抱著木頭只為了不想溺水,無從選擇木頭好壞,就是不想一個人;然而這些症狀在諮商療程結束後竟不藥而癒,我開始拾起毛筆、畫筆,這些東西曾經是父親與我互動中情感連結最深的記憶,心理師說不要害怕不要逃避不要封鎖記憶,想哭就哭,哭到心不痛了,要學會面對現實,父親已經不在的事實。
  現在的我不再害怕孤單,可以一個人逛街,慢慢愛上獨處,當憂鬱或回憶湧現時,在諮商過程中已學會坦然面對及釋懷;當我了解&邊緣人格&是自幼未受到妥善照顧所形成潛意識的焦慮不安、害怕被遺棄,我開始慢慢學會和邊緣人格相處,我會陪伴自己也學習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沉澱之後再自我分析;我明白自幼缺乏的那一份愛和安全感其實是可以自給自足的。
  我曾是滿身泥濘的毛毛蟲,曾經萬念俱灰的想要放棄生命;在奮力掙扎蜕變之後看見生命的曙光,這種感覺像是重生;不論你遭遇任何挫折,不論你是憂鬱或經歷任何傷痛,亦或者和我一樣痛失最摯愛的親人覺得生命頓失依靠和盼望,如果你曾和我一樣想要放棄生命,建議你不妨再給自己一個機會,心理諮商可以讓你生命轉彎看見新的出口,希望你和我一樣得到重生的感動和喜悅,或許我的父親在冥冥之中安排我去心理諮商,讓我知道雖然他不存在這世上,他希望我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創造自己新的價值;諮商過程安全專業,沒有宗教色彩,我個人諮商療程已結束,希望藉此文能讓任何身處人生谷底的您不要放棄,給自己機會。
  個案分析:
  邊緣人格的成因:
  個案雖從小受父親疼愛,但終需在外拾荒養家,照顧個案的關鍵就落在母親身上,身障不必然缺乏愛人能力,但母親婚後的自怨自艾透露的是自卑及對丈夫職業的不滿,夫妻失和不僅對孩子產生影響,個案諮商時透露母親缺乏愛人能力及對情感的冷漠,自幼經歷無數回的情感疏離,該是導致邊緣人格的主因。個案耿耿於懷的表示,父親在養老院咬舌自盡後,母親冷酷的說:那是他自己的選擇...。
  邊緣人格的諮商過程:
  缺乏興趣嗜好:個案表示,沒有太多嗜好,甚少出席公司聚餐和員工旅遊,唯一的生活重心就是男友,這確為邊緣人格者的典型生活樣態,嬰兒的本能生理需求是母奶,心理需求是被悉心照護,沒被餵飽的嬰兒會營養不良,影響發育,沒被悉心照顧的嬰兒會導致終生渴求被愛的邊緣人格,渴求過程會忽略發展自我興趣,他們在懼怕孤獨中可能無法專注於事業發展,唯一讓他們穩定情緒,獲致生活重心的是情人的陪伴,如此忽略自我成長,將生活重心全靠向伴侶後,已鑄下情侶分手或夫妻失和的潛在因子。
  自殺:在主觀感受''再度''被遺棄後,就可能自我了結,為何是再度?因為他幼時如未被照顧,就曾'''主觀''感受被遺棄,人被遺棄後的極度恐慌,可能擔憂痛苦經驗會持續進行,想到每晚都需伴隨寂寞入眠或失眠,自殺行為就可能啟動。此個案就是在男友(依附對象)企圖分手,被遺棄後不知如何過活,先賣掉房產後,打算結束生命。
  自殺當下會有些許意念或畫面盤旋腦海,是否有親人令其不捨?是否仍有子女需要照顧?是否仍具生存理由?對此個案或邊緣人格者而言,母親,家人對她漠不關心,平日自我封閉,沒有知心朋友,缺乏興趣嗜好,當情愛消逝,沒有留戀空間,佛洛依德的''死之本能''就因此啟動。
  諮商後的結果:
  o記得個案首回前來諮商就泣訴一切遭遇,諮商進行一個月後,男友發現個案情緒異常穩定,主動要求陪同諮商,逾兩月在一次激烈爭吵後,毅然決定與男友分手,這兩個月內我鼓勵她試著自己逛街,靜下心來面對孤獨,向能信任的朋友談心,邊緣人格者的戀愛困境是理智上明知對方不適,感情上因依附無法斷然分手,個案諮商後具備自我照護的新武器後,不再情緒失控,自傷自殺,如今決然分手已不再困難重重,這位每隔陣子情緒低落時仍前來諮商的個案兩週前還說:活著真好。
  仍前來談話的主因是對父親晚年因病乏人照顧被送至養老院,情緒失控被綁在床上,痛苦難當咬舌自盡,終至飲恨而亡慘狀仍歷歷在目,個案痛責自己未盡孝道,沒有適時保護曾疼愛她的父親,沒有毅然辭去工作陪伴,一切悔恨並未隨父親的逝去而止,數月前的企圖自我了斷似乎也隱含著對父親的自我救贖,經過長時間的情緒宣洩與企圖緩解其過度自責,個案似能降低對父親的罪惡感,目前的她常在我主持的臉書邊緣人格團體中熱心關懷與她當初同樣陷入情傷的''戰友'',當能同理他人,伸出援手給予時,就會朝心理健康之路大幅邁進。
  臉書內的邊緣人格團體對與家庭疏離的個案相當受用,彼此藉著相互了解,不再覺得與眾不同,更不認為自己是被標籤化的''恐怖情人'',時時刻刻在臉書的交流,不時舉辦聚會,如此互動甚至比家人還親,她前陣子無奈的問:不時關心著臉書團體動態,這樣正常嗎?我說這是依附,但這樣的依附利人利己,有家的溫暖,是好事一樁。
  從小學始,因為父母作生意關係,早上起床父母還在睡,我睡了父母還沒休息~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很少有機會與父母相處,總是起床後自己坐公車到爺爺奶奶家吃早餐,然後上學,放學了也是在爺爺奶奶家吃完晚飯後再坐公車回家,回到家父母還在忙,所以一切自理...而與爺爺奶奶的相處也僅吃早晚餐時的相處~
  母親總愛跟我玩&你不是我生的,是撿回來的&遊戲,即使我已痛哭流涕絕望的跪在地上祈求&我是她生的&,仍將我一把推開或是轉而要求我做想要我做的事情。孩童時常在想&如果我是撿回來的,那我要去哪裡?如果我不待在這裡,我要去哪裡?&這是一種很恐怖的感覺...父親是大男人主義的人,對人說話總是&頤指氣使&,自小未曾獲父母親的認同或讚美,不論我做什麼,總是被嫌棄、嘲笑或譏諷...就連考試99分,他們的回答也是&就連最後1分也考不到!?&
  這是種深層的孤獨感,總自問&我該怎麼辦?& 我焦慮著,也更謹慎的說話及做事,甚至委屈自己,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取悅父母~~希望他們多給一點愛~慢慢的,我養成了&邊緣性人格&,變成一個...好競爭、極度敏感、沒有嗜好、控制慾強、常焦慮沒自信、無法獨處卻又害怕親密...的人!
  長大了,交了女朋友~我很霸道,一切都要掌控,無法接受打電話找不到人、對方遲到、對話回應得太慢、跟我講電話還會做其他事、在一起時老是看手機、總是讓我感到被晾在一邊、無法在假日陪伴我.....以上事情都會造成暴怒,而指責對方的不是,讓對方感到自責且痛苦,其實最終的目的是企圖證明我在他心中有一席之地...因無法忍受片刻寂寞...而造成我對愛情的反覆,我痛恨自己,卻無法自己,或許這是對方離開的原因之一...當對方真的離開後,我慌張,焦慮,哭泣、示弱、道歉,因為無法接受身邊沒有&她&,一直走不出來,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病了,走投無路時,因緣際會下,我找高育仁老師心理諮商...
  初次協談後,被診斷為&邊緣性人格&,這些年來一切的事件得到了合理解釋,我的害怕、暴怒、不耐、孤獨、反覆,都得到了合理解釋!~~諮商中釋放了從小不敢提及卻又很受傷的父母&疏於照顧&,我了解唯有自己照顧自己才能照顧別人,我嘗試著學習....我也參加團體諮商,透過別人的自述,我發現原來我不是孤獨的,有好多的人跟我一樣,他們的感受、他們的孤獨、他們的無人理解,我都懂! 我真的都了解!
  豐富自己、學會獨處&這八個字好像很簡單,但做起來真不容易!!邊緣人格的人沒有嗜好,要學會&豐富自己&是一件很勉強的事情,我嘗試自己出門、運動、看電影、看花燈、賞櫻、照顧自己~~~我強迫自己要有一些興趣,包括了運動、攝影、看書,而在執行這些興趣時我同時也承受著孤獨感,在學習獨處時也與孤獨抗衡,孤獨是恐怖的! 正如我首次獨自賞花拍照時,雙腿不自主的抖動,只因我孤獨的站在人群之中,我很害怕...
  每當孤獨如潮浪般襲來,承受不住時,會想起&依附對象&,我感到焦慮,而只有她可以解除的我焦慮~~我一再的培養興趣、一再的焦慮,我甚至懷疑我一切的努力只是&勉強&而來的~~我的狀況就在起起伏伏之下歷經數月...練習是很重要的~我經過了長時間練習,剛開始真的很困難...每每有放棄念頭,總是勉強自己要忍耐、要堅持...,但同時也害怕空閒時,焦慮又隨之而來~長時間的練習讓我逐漸地熟練找事情給自己做、逐漸地熟練的安排假日空閒~當然,狀況總是起起落落,有時很驕傲自己一再的突破,有時卻懷疑自己改善的程度~
  每每懷疑自己時,需要心理師專業的判斷,我的近況及心理的想法經過解讀與分析後,我更加的肯定自己的改變,也更加的堅定朝目標前進著~~畢竟人是群居的動物,是人都需要伴,是人都需要愛~而在我們這個最需要感情的年紀...獨自一人的感受特別的深....情緒是一時的,過了就好,但是在你認識自己之前,你是無法控制的,甚至從未察覺~越是了解邊緣人格,越是知道自己一舉手一投足甚至一個想法,都可能包含&邊緣人格&的存在,而正是因為越了解則越熟練地時時的提醒自己&我不想再變成那樣&!!
  長時間的調適與準備下,我鼓起勇氣與母親長談,無懼的與她討論邊緣人格,這包含幼時在疏於照護下對我的傷害及影響之深,由於自我了解及信心的增強,開始拒絕父親的頤指氣使,清楚的設定界線是對邊緣人格最佳的處理方式,除了改善自己之外,我也開始學習尊重自己、保護自己,讓自己活出自己。
  這重生的感受讓我覺得很幸運,認識了自己...我正長足的改善中~,我目前過得很好,這是一輩子的課題...如果您與我有相似的困擾,請&豐富自己、學習獨處&.
  個案分析:
  邊緣人格的成因:
  早期農業社會少有憂鬱症或邊緣人格,因為嬰兒出生後,通常由母親照料,然而許多現代家庭父母需出外工作,這位個案的父母甚至經常早出晚歸,遲至孩子上床後才回家,委由爺爺,奶奶帶,僅吃早晚餐才相處,這樣的隔代互動,缺乏男女主人坐鎮,不易產生家的溫暖,如此日復一日的獨來獨往,孩子不盡然產生心靈痛楚,但長久的孤單會漸次融化活潑熱情的情緒,轉為冷漠,與對他人缺乏信任後的莫名憤怒。
  父母發現個案特別怕被指為''不是媽生的;是外面撿來的....時,會特別失控痛哭(情感脆弱,分離焦慮的孩子對這些可能被遺棄的話語特別敏感),竟火上加油的增強分離焦慮陰影以添家庭娛樂....;鼓勵孩子除能增強自信外,也能增進親子關係,個案父母卻在孩子考了99分都不滿意,這樣的家庭氣氛與親子互動勢必帶來許多負面心理動能.....
  邊緣人格的諮商過程:
  邊緣人格的負面心理動能與幼時所累積的莫名憤怒通常會在日後與伴侶交往中一一顯現,這位個案對女友的霸道,掌控,無法接受打電話找不到人、遲到、回應太慢、感到被晾在一邊、無法陪伴.....都會造成暴怒,甚至讓對方感到自責且痛苦,一般人對這種情緒化的反應不僅無法理解且認為不可理喻,我們試圖拆解此行為背後的意涵。
  邊緣人格者的特質是因幼兒期的被照顧不周,有了情感的分離焦慮後,一旦戀愛就與伴侶產生依附關係,此種關係常見於母子(女),然而個案因缺乏母愛,會將此潛在需求投射至情侶身上,如此的投射會自然將伴侶是視為第二母親以補償過去母親未充分給予的愛,這種將對方視為母親的愛必然會因曾遭受嬰兒,幼童期母親照顧不周的被遺棄陰影轉而將憤怒投射至第二母親,因此當電話找不到人、對方遲到、對話回應得太慢、跟我講電話還會做其他事、在一起時老是看手機、總是讓我感到被晾在一邊、無法在假日陪伴....這些幼兒期殷殷盼望母親前來擁抱卻無法獲致的絕望等待之情都被視為二度傷害,當伴侶無法忍受此情緒化指控後,關係上就出現不斷拉扯,煎熬,最後導致分手。
  諮商後的結果:
  這位個案說:''前來心理諮商後,這些年來一切的事件得到了合理解釋'',邊緣人格者的痛苦之一是,他們清楚以非理性行為處理感情問題終究會造成對方困擾與傷害,但當那莫名的情緒與憤怒一旦被激,就一發不可收拾,在感情不斷的分和後,如果發現問題來自幼兒被疏於照顧的經驗,自己並非隨時爆發憤怒情緒的始作俑者後,他們會將自責與對伴侶的罪惡,轉化為自我的深層了解並配合專業治療,待治療過程產生療癒後,自我信心提昇後,就漸能克服孤獨陰影,以嶄新態度與人談情說愛將不再那麼困難。
  這位個案在諮商後,開始連串的''自己出門、運動、看電影、看花燈、賞櫻、照顧自己,強迫自己要有些興趣,包括運動、攝影、看書....,我告訴他:將來要想維持正常的情感關係,需先學會自我照顧,不能自我照顧者,任何人都不會願意與你為伴。我完全認同個案提出克服邊緣人格秘訣''豐富自己,學習獨處'',這也是邊緣人格心理諮商的終極目標。
  這位在家從小居於弱勢的個案結束諮商兩個月後透露,由於自信心的增強,對父親已習慣頤指氣使的大男人主義強勢態度會適時作出不能認同的回應,他發現父親已有所收斂;此外,個案也在適當時間主動找母親談在諮商過程中對幼兒期曾受過的傷害,其目的並非炒冷飯,興師問罪,而是釐清可能的誤會及讓母親有解釋,甚至道歉的機會,這樣的主動討論在此個案與母親關係上顯然有正向效果,母子關係比過往更為親密。
  有記憶以來,外婆家就是我家。 與外婆同進出,同睡一張床,我就像外婆的影子般, 生命繞著外婆轉。 她出外打麻將總帶著我,我的玩伴就是自己。 穿梭在外婆各個朋友的家就像是我的遊戲場。 對外婆的依附使得我異常抗拒上幼稚園, 曾因懼學要外婆在校陪讀半年才適應了環境。 當時外婆是我的世界,我的唯一。 為何沒與媽媽同住 ? 媽的兩難我懂。 身為職業婦女,不得不將我託給外婆照顧, 這是她當時最放心的決定。 快上大班時我才回到自己家, 開始適應與爸媽生活。 起初每回到外婆家我總是淚眼婆娑, 小小的我似乎有訴不盡的委屈要說給外婆聽, 與她分開時又難捨到似乎不會再見一般。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孩的忘性是快的。 我很快在自己的家中開始建立新的歸屬感。
  爸媽不是不愛我,我小時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大小姐, 回家總有奶奶的熱飯等著我們。 但我不知為何總有淡淡的疏離。 小學五六年級就渴望交異性朋友。 小朋友的甜蜜約會在西門町看電影、吃冰外加謝謝魷魚羹,這種純粹、初榨、沒有加工的酸甜滋味彌補了我需要的親密。 國中三年我的回憶就只能用”聯考”二字帶過。 畢業後,我開始了高中女校的住校生活。 經過與外婆的分離糾葛, 團體生活對我來說再也沒有小時候的不適應,似乎已免疫了。 求學期有長達七年的住校經歷, 這些生活也讓我提早習慣了獨立自住。 也因此,父母用他們的方式愛我,但我們很少、幾乎沒有多少機會能溝通心裡的話。 我想說的話、我的挫折、我的情緒都放在心裡自己消化。
  畢業後順利進入職場, 幾年的職場生涯下來, 增加了自己交友的寬度及廣度。 在轉換幾個不同異性朋友的當下,我從某個對象身上找到了自己從小到大渴望追求但都不曾擁有過的熟悉、親密及歸屬感。 “他”喚起了我幼年時許多模糊的需求, 甚至他身上的熟悉味道都化身成了幼時安撫我睡覺的小毯子 。 聞到他的味道,我就會感到放鬆、安心。 一次在香港機場的分離,出境後的我面對隔在外面仰頭揮手的他竟然頓時潸然淚下到無法自己。
  幾度的轉頭回首,他依然站在原地目送等我的背影離去。 只是台灣、香港的ㄧ小時飛行里程我不知自己當時為何失控至此。 我與此對象交往了近十七年, 這當中他超越了多重角色,他已是我生命中的印記, 也是我人生中不會磨滅的經歷。 他極度的呵護、疼惜我,鼓勵我做自己、 當我情緒的出口及幸福的來源。 他是引領我社會化過程中的教練, 也是讓我從各種不同角度看事情的帶領者。 如果說人一生當中有所謂靈魂伴侶,頂多也不過如此了。
  這段情感有多甜蜜就有多苦澀, 原因是我處於擁擠的三角關係中。 曾嘗試了結,試著走出去尋找真正完全屬於我的感情。 但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我尚未完全開花結果的新戀情就嘎然而止, 心碎的我持續了對他的依附,他再度彌補我心中情傷。 至此彼此都認為會走下去的承諾是默契,也是共識。 但是後來幾年中,我一次次極端又憤怒的衝突消磨殆盡了彼此的承諾。 三年前的某天, 他靜悄悄的將屬於我家的鑰匙放在我的玄關桌上取代了他難以說出口的道別。 而在心情極度低潮及自我封閉,埋首於工作一年多後, 被診斷罹患初期乳癌。雙重衝擊下,不得不開始正視自己這三年來一直走不出的分離焦慮。
  在一次極度低落的中午休息時, 我看到了 高 老師的部落格及邊緣人格心理分析文章 。 這當中有我相當熟悉的片段經驗, 似乎針對我分析一般。 我驚覺到自己的問題是需要諮商的,於是我求助於心理諮商。 經過數次的對談,我理解了許多自己莫名其妙的複雜情緒。 當時為什麼會如此反應激烈 ? 為何如此身陷長時間的不正常感情而無法自拔? 透過深層回憶,好像將自己的人生重新走過一回。過往對某些關鍵時刻的決定始終迷惘,諮商後終於豁然開朗。 同時我也在 高 老師的鼓勵下與母親深談,解開我心中沉重心結, 向母親坦承自己過去的感情。 回首過往,對於走過的一切我珍惜曾經擁有。 對於目前的一切我釋懷且了然於心。 我準備再度往前走。 生命就是一趟不可逆的旅程。 累了,我們可以休息,停頓之後再出發, 前面是沙漠或綠洲唯有你走到才能經歷。 人生; 儘管放膽走就對了 !
  個案分析:
  邊緣人格的成因:
  這位個案由外婆帶,他仍記得上幼稚園時有長達半年的分離焦慮,需外婆陪讀才能適應,直到回父母處仍須面對離開外婆的煎熬,很多託人帶的孩子如此經常經歷與依附對象異常分離,內心所產生的不安感,是邊緣人格形成的雛形。
  邊緣人格的諮商過程:
  這位個案小學5,6年級就交異性朋友的早熟,透露幼小心靈欲藉著與小伴侶互動排解孤寂,也顯示幼時個案家庭的欠缺溫暖,接下來長達7年的住校,與家庭連結更是疏離,因此個案說:我想說的話、我的挫折、我的情緒都放在心裡自己消化....,當心中積存許多酸楚無處宣洩後,感情表達就可能出現各種問題。
  職場中認識已婚的年長主管具備內心長久以來欠缺父愛的特質,這樣的心靈填補讓她陷入煎熬,邊緣人格者的最大罩門是因害怕空虛所面對的感情脆弱,如有人能像母親般,讓她有被愛及克服心靈深處的寂寞,可能無法顧及被人指摘的&小三&罪名,甚至明知保守的父母嚴拒女兒有此作為,個案仍毅然與對方苦戀了17年,然而邊緣人格特別無法與人共享愛侶的特質,終因情緒時時被分離焦慮所困,長久的情緒吵鬧終於分手。我曾與個案討論,如果成長於溫暖健全家庭,沒有邊緣人格的情感困擾,當初會陷入三角關係嗎?
  諮商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五人格玩法介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