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肿瘤细胞检测M1是什么

中山大学发现溶瘤病毒M1可靶向杀灭癌细胞
作者:shumufeng
日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的一篇论文显示,一种叫做M1的天然alpha病毒能特异性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该研究为将此种溶瘤病毒应用于潜在的个体化癌症治疗提供了新视点。本研究结果要点如下:自然Alpha病毒M1可完成选择性杀死癌细胞的作用。M1的肿瘤选择性复制可诱导内质网应激介导的肿瘤细胞凋亡。对宿主因素的系统鉴别有助于厘清M1肿瘤趋向性。ZAP缺陷是M1肿瘤特异性高的必要因素。M1对人类离体肿瘤组织的选择性溶瘤作用具有ZAP缺陷依赖性。ZAP缺陷常见于人类癌症。溶瘤病毒治疗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利用不断复制的病毒作为选择性抗肿瘤药物。对于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考虑要求理想的溶瘤病毒能够基于遗传变异而将肿瘤细胞从正常细胞中区分出来。在本研究中,来自中国中山大学的研究者使用了一种天然病毒M1,它作为新型选择性药物可靶向作用于锌指抗病毒蛋白(ZAP)缺陷型肿瘤细胞。既往体内外研究显示,M1表现出潜在的溶瘤效应和高度的肿瘤趋向性。该研究经系统鉴定发现其选择性基于ZAP缺陷性状。一项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病理研究利用组织芯片发现ZAP缺陷在人类癌症中非常常见,提示M1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此外,M1通过诱导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杀死癌细胞。作者表示,该研究为将此种溶瘤病毒应用于潜在的个体化癌症治疗提供了新视点。虽然溶瘤病毒应用于临床试验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前景,但并非所有的患者都可获益。对每一种溶瘤病毒治疗效果的预测因子进行鉴别可有助于增加反应率。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描述了一种具有选择性和潜在抗肿瘤效应的alpha病毒(M1),可通过静脉输注给药,其复制受锌指蛋白ZAP基因的控制。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工作还证明了M1病毒作用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即锌指抗病毒蛋白(ZAP)在部分肿瘤中的低表达与M1病毒溶瘤效应相关。M1病毒能够选择性地感染并杀伤包括肝癌、结直肠癌、膀胱癌、黑色素瘤在内的多种体外培养的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整体动物实验表明,经尾静脉注射的M1病毒能显著富集在肿瘤组织并抑制肿瘤生长,正常器官则不受影响。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结直肠癌相关文章
黑素瘤相关文章
肝癌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中山大学发现 M1 天然病毒能精确杀灭癌细胞,真的吗
画船听雨眠
原文献截图如下,感兴趣的可以搜索全文。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研究结果和报导的差距:
“颜光美团队使用细胞培养方法发现,M1 病毒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死包括肝癌、结直肠癌、膀胱癌、黑色素瘤在内的多种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
就其实验结果而言,的确不假
N 组是正常细胞,T 组是一些肿瘤细胞系。
从此图可以看出 M1 病毒对正常细胞没有明显作用,但显著降低了这些肿瘤细胞的存活率。
然而问题有两点:
一是此实验为体外培养结果,只能初步说明一些问题;
二是结果只能说明 M1 病毒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杀害作用,而报导说“杀死”有较大的误导性,用来进行临床试验显然是很难根除肿瘤的。
“整体动物模型证明,M1 病毒“像长了眼睛一样准确找到肿瘤组织并将其杀灭”,正常器官则不受影响”
该项研究采用的是小鼠的肿瘤模型,实验结果如下
下方颜色较深的曲线时肿瘤体积随时间变化,上方曲线代表体重变化情况,红色为 M1 处理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到,红色曲线比黑色曲线低,也就是说 M1 病毒对肿瘤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然而结果也只是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已,而不像报导所说“将其杀灭”,正常器官不受影响主要根据体重变化无明显差异判断(后面还有转录水平等数据支持)。
“除细胞水平及动物实验之外,课题组还使用大量临床标本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新型溶瘤病毒的有效性和特异性。”
“使用大量临床标本”容易误导缺乏知识背景的读者,这样一项研究不可能这么简单就开始临床试验的,实际采用的是外科手术得到的肝和结肠的肿瘤样品。
Consistent with the in vitro and in vivo oncolytic effects, in 23 of 35 (66%) liver cancer samples and 9 of 12 (75%) colon cancer samples, exposure to M1 triggered a decrease in the viability
of cultured tumor tissue (percentage of inhibition & 10%).
问题还是出现在效果上,只能够说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单纯用有效性和特异性来总结会引起误会。
总结这项研究的成果:
研究发现一种自然界存在的病毒 M1,该病毒能够选择性的杀伤锌指抗病毒蛋白(ZAP)缺乏的肿瘤细胞。该研究进行了一系列体外测试、小鼠肿瘤模型的体内测试以及人体肿瘤组织测试,均发现 M1 病毒对部分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依赖于 ZAP 的缺陷,抑制作用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实现。
该研究肯定是具有潜在价值的,但是还需要许多改造才有可能用于临床。
题主问“中山大学发现 M1 天然病毒能精确杀灭癌细胞,是真的吗?”,研究通过审查已经发表,自然不假,但报导明显是有些夸大的,也过于乐观。
关于科研成果的报导向来喜欢抓住一个公众感兴趣的点进行夸大,但也无可厚非,不然谁来关注呢?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公众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不轻信也不妄自鄙夷,不懂就多问一问,而不要随波逐流了。解读一下-决定肿瘤细胞对T细胞杀伤敏感度的基因PBRM1解读一下-决定肿瘤细胞对T细胞杀伤敏感度的基因PBRM1星座魔雨百家号心的一年,科研杂志最新的文献也纷纷上线,其中不乏让人激动人心的作品。这样两篇背靠背来自波士顿的研究结果就是其中的一个:目前癌症的免疫治疗无比火爆,不仅仅是在发表文章方面,还在临床实践当中。应该有为数不少的癌症患者希望这可以是一个灵药,在基础放化疗基础上给人们更多希望。癌症免疫治疗的确创造了不小的奇Xin迹Wen,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种治疗手段的适应性。很遗憾的是这些药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癌症患者,而事实上离使用全部癌症患者的标准相去甚远。最近以来的很多研究——主要是基于PD1的抗体治疗方面——花了不少的精力在探索这种局限性存在的原因上。不出意外,这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情,原因不外呼来自于肿瘤方或者免疫细胞方:肿瘤细胞不表达PD-L1,这多半是最大的局限性了。你有武器架不住我不吃你的攻击啊,缺乏靶点那这种治疗必然是肉包子打狗,毫无用处。于是Wenyi老师他们用细胞周期来解读肿瘤产生PD-L1的条件,寄希望于从中找到肿瘤细胞的死穴;免疫细胞方呢,有文章说是肠道菌群也有影响,诸如此类。即便这样的文章去年让我有了不少机会写科普文章去评论,但对于如此庞大的对免疫治疗不敏感人群,这个话题必然不会终止于一两篇CNS文章,于是,这不是有了最近的两篇。这两篇,一篇来自于临床分析,从不响应PD1治疗的患者体内找到肿瘤细胞中富集的突变/不突变的基因,于是他们发现PBRM1是这里面唯一的一个在相应的病人体内富集发生突变的基因。注意,为了降低肿瘤细胞自身突变带来的影响,他们选择突变极少的ccRCC肿瘤,就是一种肾癌的亚型。另一篇则是用的细胞株,做的突变体筛选,他们发现包括PBRM1在内的几个SWI/SNF蛋白的突变会让肿瘤细胞增加对T细胞杀伤的敏感度。注意这里用了另一种肿瘤,黑色素瘤。结合两者说明这个现象的普适性。顺便说说SWI/SNF是什么:这个是参与染色体包装的蛋白。有了这些基因存在就会打开包装的染色体,暴露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促进基因转录。针对两篇文章说的情况,这个研究成果可以理解为如果降低转录活性这个肿瘤更容易相应免疫治疗。往下,似乎讲突变PBRM1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结合免疫疗法,这就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啦!——如果我真这么讲,那岂不是跟其它科普文章没差别了嘛,为啥让您花功夫读我的文章呢?我偏不这么说。这里跟您得讲讲科研论文的习惯。为了保证这一类理科论文的严密性,所有结论都是阐述了一定的条件性的。但是为了确保我这个文章发在牛杂志上,我又得突出这个研究的重要性(general interest),那怎么办?其实这跟商家搞得免责条款啊或者很多法律条文是差不多的。我在介绍结果的时候自然保证条件严密,但是咱文章都有讨论部分啊,这部分我是论文中唯一一个不用依Sui赖Bian数Chui据Niu的地方。这是允许的啊,因为我说了,这个“意味”着我们可以这么这么招,不代表它一定能啊。只可惜在看科普文章的时候大多数人会突出的就是这个部分。就跟……就跟您晒支付宝去年历史的时候有多少人选择同意公布信用信息后果自负的条款啦?跟这个差不多。所以说,看见科研成果您先得冷静。回到这个研究成果:这个其实展示了在肿瘤细胞层面,寻找到一类可以响应T细胞杀伤的肿瘤具备的特征。具备这种特征的肿瘤在肿瘤发展的什么阶段,在肿瘤内部所占比重是什么决定的,这些信息谁也不清楚。是,这种手段可能作为一种疗法,但这种疗法两篇文章也没尝试啊,万一这种条件的临床代价很高呢?万一这不可实现的?万一做了治疗却根本没有想要的结果呢?要知道完全可以从这两篇文章提供证据以外找到理由或者可能去引起上述的三种可能的。但反正不影响这两篇文章发表不是,因为这篇文章对于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确做了推进性工作,还是值得称赞的。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星座魔雨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分析星座带给你的情感问题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M1 灭癌病毒明年或临床试验 病毒可引发肿瘤细胞“内斗”,猴子测试后无不良反应
一种可以“杀死癌症”的病毒,三年前在全球首次发现时引发轰动。现在,这种抗癌新药“溶瘤病毒 M1”的研究有了最新进展。中山大学药理学教授颜光美的团队称,不仅在猴子这一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证实了 M1 病毒的安全性,还发现和其他药物联用让 M1 增效的机制。颜光美还带来了临床试验的最新消息,“预计 2018 年可以进行 M1 病毒的临床试验。”
或可享受绿色通道
药物有望快速进入临床试验
2014 年,颜光美的实验团队在全球内首次发现,在自然界存在的病毒 M 1 具有选择性杀伤多种肿瘤细胞的特性。这种在海南蚊虫上发现的病毒,只在马和猪之间传播,但被团队证实,可以钻入癌细胞体内,通过扩增裂解方式杀伤肿瘤细胞,“以毒攻毒”。
颜光美团队在小鼠和人体肿瘤组织上进行的实验显示,M1 对肝癌、结直肠癌、膀胱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最明显,对黑色素瘤、脑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细胞也起作用。实验发现,M1 病毒对体外培养的部分人类癌症细胞,抑制率高达 90%;对肿瘤模型小鼠体内的癌细胞,抑制率达 50%-60%。他们还对临床病例中切除下来的肿瘤组织进行实验发现,对敏感病例的癌组织的抑制率达 60%-70%。所谓抑制率,指的是 M1 病毒杀死肿瘤或抑制肿瘤增殖的比率。论文发表在 2014 年 10 月 2 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经国内媒体报道后,引起轰动。
又是三年,颜光美说,自 2014 年研究被报道伊始,每个星期,都有患者发来邮件,希望使用病毒制剂,或是询问研究进度。来自齐齐哈尔的一家四口人,甚至直接登门拜访。颜光美尽量一一回复,“我很理解,亲人得了癌症,是什么样的心情。人的精神向往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有了期待,也许病人就能等到那一天。”
除了患者,这项研究也得到了省领导的关注。溶瘤病毒 M1 的临床转化研究,还获得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的支持。在这些支持下,溶瘤病毒 M1 将可能享受绿色通道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临床试验。现阶段,颜光美教授课题组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新药申报前的临床前研究,他说,有望 2018 年申请临床试验批件,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届时,部分受试患者就能最先注射到这一药物。
抗癌新药研发已走了一半
“最终疗效要用临床说话”
“整个研究还算顺利,除了睡着的几个小时没考虑(这项研究),其他时间都在考虑。”今年颜光美已有 60 岁,因为年龄原因,他退出了中山大学副校长这一领导岗位,有媒体希望专访他,被拒绝了。“我说自己主要的兴趣在研究上,如果有了科研进展,我会跟大家沟通。”
获得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让颜光美更加珍惜时间,退下来后,颜光美一天都没休息过。团队的成员凌晨一两点,可能也会接到他的微信。但颜光美很欣喜,因为现在精力很集中,“100% 花在研究工作上,这两三月研究的进展特别快,这是我特别觉得高兴的事情。如果有机会做成新药,那是非常幸运的。”
这几年来的科研进展和技术突破,让颜光美充满信心,如果把研发抗癌新药的过程比作 10 公里长跑,2014 年,颜光美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认为,团队才顺利跑完了第一公里,而现在,“比较稳健地说,已经走完一半了。感觉已经没有跨不过去的技术门槛,做成了不是问题,没做成功那才是问题。”
但对于将来药物临床使用可能达到的效果,颜光美始终持审慎态度,“最终一定要用临床治疗来说话,现在动物试验做得再漂亮,也只是动物试验,一定要病人试了才知道,如果再往前讲,就过线了。”但颜光美认为,该药物研发最低的要求、最基本的期待是“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
一年多住在猴厂 不定期给食蟹猴注射 M1
自然界存在的病毒中,只有一小部分会让人体致病。团队通过体外细胞系和小动物模型上证实,M1 病毒虽然可以攻破肿瘤的防线,但对正常细胞并没有损伤作用。
但病毒是否会对人体有毒副作用?在 2014 年成果公布后,团队紧锣密鼓挑选了“最接近人类”的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进行验证。团队成员、中山大学副教授胡骏在肇庆找到了合适的实验猴厂,这里既能给猴子做 B 超,还能做 CT、核磁共振(MRI),“广州医院也有核磁共振,但猴子去做肯定不方便。”
接下来的两年里,胡骏有一半时间就住在山上的猴厂,不定期地给食蟹猴静脉注射了 18 次溶瘤病毒 M1,密切记录食蟹猴的日常行为表现、生化指标和重要器官的影像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每天也提心吊胆,每次检查结果出来就赶紧去看。”胡骏说。数据结果让人欣喜:在观察的半年时间内,食蟹猴都没有出现任何不良临床反应,核磁共振检查也未发现任何器官出现损害。
为什么是 18 次?颜光美说,因为怕反复注射引起人体过敏反应等副作用,因此在食蟹猴身上注射了多次,“如果一个疗程使用 6 次,那我们打 18 次,看会不会有影响。”“在猴子身上是安全的,在人身上有很大的机会也是安全的。这个结果强烈提示,M1 病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为将来 M 1 病毒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保障。”颜光美说。这一成果也于 2016 年 6 月 22 日,发表在基因治疗领域的权威期刊《人类基因治疗》。
M1 病毒使用增效剂后 抗肿瘤活性提高 3600 倍
除了验证 M1 病毒的安全性,颜光美也在考虑另一个问题:抗癌药物研发已有 200 年历史,针对各种癌症的药物达数百种之多,知识有一个继承关系,M1 病毒和现有的抗癌药物有无协同作用?为此,团队的博士张海鹏带领另外三位博士,挑选了 350 种有代表性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筛选了 8 个月。
在对比后,张海鹏等人逐渐缩小范围,并定格到一类靶向内质网相关降解通路 (ERAD) 的抗癌药物,它适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和多种晚期实体瘤。课题组在小鼠的肝脏上注射人肝癌细胞,建立了原位肝癌模型,并对小鼠注射低剂量的溶瘤病毒和 ERAD 抑制剂,结果显示,小鼠的生存期延长了一倍以上。单独使用低剂量 M 1 病毒攻击,肿瘤模型小鼠体内的癌细胞,抑制率为 23.6%。而在用了增效剂后,抑制率提高至 72.3%。
临床肿瘤手术标本的离体培养组织上,这一联合应用的效果也得到验证。并且,此联合疗法在食蟹猴模型上没有引起不良反应。不止如此。这一抗癌药物能显著增强 M1 病毒的抗肿瘤活性,增幅高达 3600 倍。“比如,以前用 1 个病毒可以杀伤 1 个肿瘤细胞,现在能杀伤 3600 个。”“溶瘤病毒 M1 是自动锁定肿瘤细胞的制导导弹,而 ERAD 抑制剂的加入,如同在导弹上绑定了自带筛选功能的烈性炸药包,强强联手,效果不言自明。”颜光美说,这也给研究带来了新思路,病毒 M1 除了“单打独斗”外,也可以和别的药物联用提高疗效。
有意思的是,两种药物是否应该搭配应用于病人,“有据可循”。“通过检测 ERAD 通路中一个叫做 VCP 的蛋白质来预测。”张海鹏解释,具体来说,如果肿瘤组织上的 VCP 蛋白高表达,提示病人适合溶瘤病毒 M1 和 ERAD 抑制剂联合方案,如若低表达,则代表不适合。让人兴奋的是,在肝癌病人中,肿瘤组织高表达 VCP 是很常见的。该治疗方案将给难治的肝癌带来新希望。但张海鹏说,不只是肝癌,该方案对膀胱癌、结直肠癌也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不同的肿瘤或许可以筛选出不同的增效剂。”这一研究成果也在 2017 年 8 月 24 日凌晨发表在国际上转化医学领域的权威期刊《科学·转化医学》。
溶瘤病毒 M1 可以 引发肿瘤细胞“内斗”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博士生蔡静偶然的新发现,破解了另一谜题。在一次做实验时,蔡静用标记上红色荧光的 M1 病毒感染肿瘤细胞,感染后,如果细胞带有红色标记,说明感染上了病毒。随后,她对肿瘤细胞进行“凋亡染色”,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被感染的肿瘤细胞周围,有很多旁边的肿瘤细胞没有红色标记,即没有感染 M 1 病毒,但也发生了死亡。
是谁杀死了这些旁边的肿瘤细胞?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蔡静专注破解这一难题。最终她发现,M1 病毒居然可以诱导肿瘤细胞,释放具有细胞毒性的因子,进而杀伤这些细胞周围尚未感染 M 1 的肿瘤细胞。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学术界称之为“旁观者效应”,意为处于感染细胞周围的旁观细胞遭受杀灭。
而且,实验发现,30% 癌细胞是被 M 1 病毒杀死的,而剩下的 70%,均是被癌细胞放出的因子杀死的。颜光美如是解析这一现象:病毒要在活细胞里生存,如果试着从肿瘤细胞的角度来理解这种行为,可以发现,肿瘤细胞在受到溶瘤病毒胁迫时,似乎抱着一种“断臂求生”的心态释放信号,杀灭周围的细胞,让病毒无法靠近,以保全远端的肿瘤细胞。这一创新性的成果,于 2017 年 6 月 27 日发表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影响力的权威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新药离上市还有多久?
已制备注射制剂,上市时间尚无法预估
按照法律规定,新药研发需通过科学研究,临床前,用于人体的一、二、三期临床试验等阶段,才可以上市销售,用于临床治疗患者。一期临床试验考查药物的安全性,二期考查药物的有效性,三期试验用数量更多的实验样本进一步研究,上市后还要在临床中进行大规模的研究,验证药效。
颜光美说,目前,团队研发药物的工艺技术难题已经解决,M1 病毒经过发酵、纯化的步骤后,最后将制成冻干粉,成为静脉注射的制剂。国际上现行使用的溶瘤病毒注射液,需要将溶液冷冻到负 80℃,运输受到限制。而制成冻干粉,可以放置在 2℃-8℃环境当中,普通冰箱即可保存,使用很方便。颜光美说,药物纯化是极为艰难的步骤,不少研发药物走到这一步后,止步不前。“打通了这个技术关节,我扎扎实实高兴了好几天。”
目前,团队正在进行新药申报前的临床前研究,预计 2018 年可以进行 M1 病毒的临床实验,届时,药物将可在病人身上进行首试。“做完一期试验,最快需要一年时间。”颜光美说,新药审批需要多长时间,“这不是我能决定的,时间还没办法预估。”
病毒是否对所有肿瘤有效果?
11 种癌症均有不同抑制效果
颜光美说,今年 3 月,美国 FDA 批了一类抗癌生物标志物,如果多种癌症都具有这个生物标志物的话,则可被批准治疗。“这是未来抗癌药物发展的新方向,这就是我们计划做的。”
目前研究显示,溶瘤病毒 M1 对 10 种高发癌症(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胶质瘤,鼻咽癌,胃癌),以及广东高发的鼻咽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此前,该团队已找到 M1 病毒靶向杀伤癌细胞的特征物———锌指抗病毒蛋白(ZAP)。目前,针对 ZAP 的诊断试剂盒已在报批,VCP 的诊断试剂盒已准备委托公司研发。
如若新药成功研发,这 11 种肿瘤病人可以先通过检测,确定体内癌细胞缺乏 ZAP,便可以进行溶瘤病毒 M1 治疗。如果 VCP 蛋白高表达,病人则适合溶瘤病毒 M1 和 ERAD 抑制剂联合方案。
M1 病毒曾被封存 40 年
M1 病毒的发现可以追溯至上世纪 60 年代。1964 年,一群科学家在海南岛“抓获”了 50 只蚊子,从这些蚊子体内,他们分离出了这种病毒。他们发现,M1 除了在马和猪身上会引起非常轻微的类似感冒的症状,对人和绝大多数动物都几乎没有致病性。于是,这群科学家对 M1 丧失了兴趣,病毒被封存。
2004 年,当时正在做博士论文的胡骏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M1 病毒可以将大鼠来源的胶质瘤细胞溶解掉。
2009 年,在《细胞周期》(Cell Cycle)上,颜光美与胡骏发表了论文,报告了他们在 M1 病毒身上的新发现———这种病毒在体外试验中能够杀灭癌细胞。2014 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论文,经国内媒体报道后,引起轰动。
溶瘤病毒是一类具有复制能力的肿瘤杀伤型病毒,M1 病毒也是其中之一。近几十年来,溶瘤病毒治疗引起了广泛关注。世界上最早关于溶瘤病毒的报道出现在上世纪 50 年代,当时发现一名子宫颈癌患者在感染狂犬病病毒后,肿瘤随之消退。
几十年间,溶瘤病毒在美国得到重视和大量研究,美国 Amgen 公司的溶瘤病毒免疫治疗药物 T -Vec 已经上市。
“研究也提示其他溶瘤病毒,可以试着跟肿瘤药物联用,进行增效。”颜光美说。
来源: 南方都市报 (深圳)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肿瘤”“癌症”等字眼常常会让人感到恐惧,但很多人对于“肿瘤”并不了解,这便导致有些人在遇到肿瘤时,会被“自我诊断”“蒙蔽”双眼。在肿瘤的医学检查报告单上有很多的数值,这其中,肿瘤尺寸的数值给人的印象最直观,有些患者一看到肿瘤尺寸不由得就开始自我诊断了:“肿瘤这么大,一定是晚期了”“这么小的肿瘤,不会太糟糕吧”。肿瘤的大小,真的不是评判肿瘤的良恶的标准!
肿瘤的良与恶病理诊断才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金标准”。在临床上,精确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以及肿瘤的分期,都要病理科医生通过分析肿瘤组织来进行判断,一般是通过手术前的穿刺、手术切除的肿块标本,结合免疫组化的指标,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肿瘤的良恶性最主要是看肿瘤细胞的特性。在临床上,有个头很大的良性肿瘤,也有个头很小但病理特征却具有高度恶性的恶性肿瘤,这样的差异便是源于肿瘤细胞本身的特性。有的肿瘤虽然小,但“住在”里面的肿瘤细胞“侵略性”强,会在身体的其他地方“安营扎寨”,严重破坏人体组织,这种肿瘤往往都是恶性的,人们常说的“癌症”指的就是“恶性肿瘤”;还有一些肿瘤虽然个头很大,但“住在”里面的肿瘤细胞都性格温和,不善侵略,除了因为个头大会压迫或阻塞周围组织外,不会对其他组织造成更严重的伤害,这种肿瘤常被归为良性或者交界性。肿瘤的分期绝不是只看大小肿瘤分期通常是针对于恶性肿瘤(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癌症”),它为医生提供了了解肿瘤情况、进行肿瘤治疗的重要依据。肿瘤的分期不能只靠大小,那靠什么呢?TNM分期系统!这是目前国际上最通用的分期系统了字母T:指肿瘤原发灶的情况,随着原发灶的肿瘤大小以及对周围组织影响的增加,依次用T1~T4来表示,T0表示没有证据说明存在原发肿瘤,Tis表示为原位癌、无浸润,TX表示无法评估原发肿瘤状况;字母N:指区域淋巴结的受肿瘤细胞影响的情况。淋巴结未受影响时,用N0表示;随着淋巴结受影响程度和范围的增加,依次用N1~N3表示;淋巴结受影响状况无法评估时,用NX表示;字母M:指肿瘤细胞远处转移的情况,没有远处转移的话就用M0表示,有远处转移则用M1表示。当T/N/M的情况确定以后,就可以对肿瘤进行分期啦,这个分期就就是人们常听到的I、II、III、IV期。在此基础上,肿瘤的分期还会被细化,所以大家还会看到IA、IIB等分期。来看看肺癌的TNM分期
人们还经常会说到肿瘤的早中晚期,一般来说分期越早即I期、II期代表肿瘤处于早期,肿瘤的情况尚且可控;III期、IV期则代表着肿瘤进入中晚期,此时肿瘤的治疗难度更大,预后也会较差。在一种情况下,肿瘤的大小可以用来对肿瘤进行分期。当肿瘤没有影响到区域淋巴结(N0),也没有“侵略”其他的组织(没有远处转移)(M0),此时肿瘤的体积越大(T1-T4),浸润周围脏器越多,分期就越晚。但如果肿瘤细胞“侵略”了其他组织(有远处转移)(M1),不论原发部位肿瘤的大小如何,都被定性为晚期。拓展:关于TNMTNM分期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用的肿瘤分期系统,也是临床上进行恶性肿瘤分期的标准方法。TNM分期方法由法国人Pierre Denoix最先在1943年至1952年间提出;随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开始建立国际性的分期标准,1968年第1版《恶性肿瘤 INM分类法》手册正式出版。关于肿瘤分期的2个小问题
肿瘤分期系统只有TNM 吗?当然不是。有些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方式不一样,是无法用TNM定义的。比如脑部和脊髓肿瘤、部分儿童肿瘤、霍奇金淋巴瘤和淋巴瘤以及血液系统其他肿瘤。此外,妇科肿瘤有FIGO分期,胸腺瘤有常用的Masaoka分期,肝癌有TNM分期、Okuda分期、巴塞罗那分期、中国分期(CS)等。同一名患者的肿瘤分期会变吗?一般不会。患者的肿瘤分期是指在初次诊断、治疗前的肿瘤分期,这个分期不会随着肿瘤的发展而改变。如果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分期有变化,则变动后的分期会显示为pTNM,之后也一直会以这一分期为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医生会肿瘤进行再分期,如果您在TNM分期值前面看到字母“r”,这就是再次分期的结果啦。不能只看肿瘤的大小而做出任何判断。就如每当有切除十几斤大肿瘤的新闻出现时,医生更愿意想是良性的。因为长那么大才被发现,一方面说明生长缓慢,另一方面说明肿瘤对周围正常组织侵犯不严重,也没有广泛转移,这些都符合良性肿瘤的特征。而恶性肿瘤,即使还是个“小个子”,也能让人体表现出各种不适症状。早发现早治疗,切莫让“自我诊断”误病情,肿瘤固然可怕,但早已不是不治之症。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dingyue.nosdn.127.net/cjBVRz36S9RunEPEav0uNQYIpqTwhK6irMUZP2HcvQR=o8compressflag.jp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tc循环肿瘤细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