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胎盘前壁后壁图解穿孔时,胃的内容物可以经过什么途径流到右髂窝

答:腹直肌鞘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组成。 3.胃后壁穿孔时,胃内容物可经什么途径流到右髂窝? 答:网膜囊→网膜孔→肝肾隐窝→右结肠旁沟→右髂窝 4.简述膈下间隙的名称。 答: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被肝分为肝上、下间隙。肝上间隙借镰状韧带和左三角韧带分为右肝上间隙、左肝上前间隙和左肝上后间隙;肝下间隙以肝圆韧带区分为右肝下间隙和左肝下间隙,后者又被小网膜和胃分为左肝下前间隙和左肝下后间隙,此外还有膈下腹膜外间隙。
5.试述腹股沟管位置、构成和内容物。 答:位置:位于腹前外侧壁,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1.5cm处,并与之平行,长约4-5cm。有两口四壁,内口为腹横筋膜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卵圆形裂隙;外口为腹外斜肌腱膜的一个裂隙;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有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通过。 6.阑尾手术中,依次须切开哪些层次,才能进入腹膜腔? 答: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层、腹膜外组织、腹膜 7.外科手术中,怎样鉴别腹股沟斜疝和直疝? 答:腹股沟斜疝发生在腹股沟三角外,腹壁下血管的外侧,进入深环、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腹股沟直疝发生在腹股沟三角内,在腹壁下血管的内侧,不入深环、不入腹股沟管和阴囊。 8.试述网膜孔构成。 答:上界为肝尾状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 9.试述网膜囊位置和构成。 答:是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后壁的腹膜之间的扁窄间隙。其前壁为小网膜、胃后壁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后壁为横结肠及其系膜以及覆盖在胰、左肾、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上壁为肝尾状叶和膈下方的腹膜;下壁为大网膜前、后层的愈合处。 10.试述腹外斜肌腱膜的纤维所参与组成的结构。 答: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间的腱膜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韧带内侧端有一下部 分纤维由耻骨结节向下后外侧转折形成腔隙韧带;后者向外延续附于耻骨梳,构成耻骨梳韧带。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腹股沟管浅环;浅环的外侧脚形成反转韧带。 11.供应胃的动脉行经何结构到达胃?并写出各动脉的来源。 答:胃左动脉:起于腹腔干。向左上方经胃胰襞至贲门附近,转向前下,在肝胃韧带内沿胃小弯右下行,与胃右动脉吻合。
胃右动脉:起于肝固有动脉,也可起于肝固有动脉左支、肝总动脉或者胃十二指肠动脉,下行至幽门上缘,在肝胃韧带内沿胃小弯走行。
胃网膜右动脉: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在大网膜前两层腹膜左行。 胃网膜左动脉:起于脾动脉,经胃脾韧带入大网膜前两层腹膜间,沿胃大弯右行。 胃短动脉:起于脾动脉,经胃脾韧带至胃底前后壁。 胃后动脉:起于脾动脉,上行于网膜囊后壁腹膜后方,经胃膈韧带至胃底后壁。 12.胃前、后壁分别与哪些结构相邻? 答:胃前壁右侧份邻接左半肝,左侧份上部紧邻膈,下部接触腹前壁。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毗邻。 13.简述胃的淋巴引流。 答:胃左右淋巴结收纳胃小弯侧胃壁相应区域的淋巴,注入腹腔淋巴结;胃网膜左右淋巴结收纳胃大弯侧相应区域的淋巴,胃网膜左淋巴结输出管注入脾淋巴结,胃网膜右淋巴结输出管回流至幽门下淋巴结;贲门淋巴结收集贲门附近淋巴,注入腹腔淋巴结;幽门上、下淋巴结收集胃幽门部淋巴,幽门下淋巴结还收集胃网膜右淋巴结以及十二指肠上部和胰头的淋巴,输出管汇入腹腔淋巴结;脾淋巴结收集胃底和胃网膜左淋巴结的淋巴,汇入腹腔淋巴结。 14.纵行切开肝十二指肠韧带,可见哪些重要结构?并写出这些结构的位置关系。 答:胆总管、肝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胆总管位于肝门静脉的右前方、肝固有动脉的右侧。 15.简述十二指肠各部与腹膜的关系及十二指肠水平部后方的毗邻。 答:上部起始处属于腹膜内位,其余属于腹膜外;降部为腹膜外位;水平部属于腹膜外位;升部为腹膜外位。水平部后方有输尿管、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 16.何谓第一肝门、第二肝门与第三肝门?41
答:第一肝门:肝的脏面凹陷,有一横沟,称为第一肝门,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光及神经出入。 第二肝门:肝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间、右静脉出肝出称第二肝门。 第三肝门:在腔静脉沟下部,肝右后下静脉和尾状叶静脉出肝处。 17.试述肝的毗邻。 答:肝膈面左、右肋弓间的部分与腹前壁相贴,右半部借膈与右肋膈隐窝、右肺底相邻,左半部借膈和心膈面相邻,后缘近左纵沟处与食管相接触。肝的脏面毗邻胆囊、下腔静脉、右肾上腺、右肾、十二指肠上部、幽门、胃前面小弯侧及结肠右曲。 18.胰头与哪些结构相毗邻?简述其临床意义。 答:胰头的上方、右侧和下方被十二指肠包绕。钩突前方有肠系膜上动静脉通过,胰头前面有横结肠系膜根越过,与空肠毗邻,后面有下腔静脉、右肾静脉及胆总管下行。 因其紧贴十二指肠壁,胰头部肿瘤可压迫十二指肠引起梗阻。 19.胰颈和胰体后面有哪些结构经过? 答:胰颈后面有肠系膜上静脉和肝门静脉经过,胰体后面有腹主动脉、脾静脉经过。 20.试述脾的位置和毗邻。 答:位于左季肋区的肋弓深处。脾后上端平左第9肋的上缘,距后正中线4-5cm,脾前下端平左侧第11肋,达腋中线,其长轴与左第10肋平行。脾的膈面与膈、膈结肠韧带接触;脏面前上份与胃底相贴,后下份与左肾、左肾上腺相邻,脾门邻近胰尾。 21.如何根据解剖学特点确认空肠起始部? 答:十二指肠悬肌将十二指肠空肠曲悬挂于腹后壁,手术中根据十二指肠悬肌的位置就可确认空肠的起始部。 22.腹腔手术中如何根据解剖学特点来区别结肠和小肠。 答:结肠与小肠相比具有三个主要特征性结构: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 23.简述阑尾的位置及寻找阑尾的标志。 答:阑尾的位置:位于右髂窝内,根部附着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汇合点。常见的位置有回肠前位、盆位、盲肠后位、回肠后位和盲肠下位。其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24.简述左结肠旁沟的形成、位置及临床意义。
答:左结肠旁沟为降结肠与左腹侧壁之间的裂隙,由于左膈结肠韧带发育良好,不与结肠上区相通,与盆腔相通,故左结肠旁沟内的积液可以向下流入盆腔。 25.简述右结肠旁沟的形成、位置及临床意义 答:右结肠旁沟为升结肠与右腹侧壁之间的裂隙,向上通肝肾隐窝,向下经右髂窝通盆腔。胃后壁穿孔时,内容物可以到达右髂窝,甚至盆腔;阑尾穿孔和脓肿,脓液可以经右结肠旁沟到达肝肾隐窝,甚至形成膈下脓肿。 26.描述左肠系膜窦的形成及其临床意义 答:左肠系膜窦介于肠系膜根、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1/3部、降结肠、乙状结肠及其系膜之间,向下可通盆腔。因此,窦内感染时易蔓延入盆腔。 27.简述肾上腺的毗邻 答:左肾上腺前面的上部借网膜囊与胃后壁相邻,下部与胰尾、脾血管相邻,内侧缘接近腹主动脉。右肾上腺的前面是肝,前面的外上部与肝的裸区相邻,内侧缘紧邻下腔静脉。左右肾上腺的后面均为隔,之间为腹腔丛。 28.简述肾的被膜及其临床意义 答:肾的被膜有三层,由外向内依次为肾筋膜、脂肪囊和纤维囊。 肾筋膜分为前后两层,前层为肾前筋膜,后层为肾后筋膜。两层筋膜从前、后方包绕肾和肾上腺。肾的外侧缘,前后筋膜相互融合,与腹横筋膜相连接。肾的内侧,肾前筋膜越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前方,与对侧的肾前筋膜相续。肾后筋膜与腰方肌、腰大肌筋膜汇合后,在内侧附于椎体和椎间盘。肾的上方,两层筋膜于肾上腺的上方相融合,并与膈下筋膜相延续。肾的下方,肾前筋膜向下消失于腹膜外筋膜中,肾后筋膜向下至髂嵴与髂筋膜愈着。由于肾筋膜下端完全开放,当腹壁肌薄弱、肾周围脂肪减少或内脏下垂时,可形成肾下垂,肾脓肿时,脓液可向下蔓延。脂肪囊为脂肪组织层,有支持和保护肾的作用。肾囊封闭药液即注入此脂肪囊。该层可透过X线,在X线检查时可见肾的轮廓,辅助肾病诊断。纤维囊为肾的固有膜,薄而坚韧,被覆于肾表面,保护肾的作用。活体的纤维膜易从肾表面剥离,可利用此特点将肾固定于第12肋或腰大肌,治疗肾下垂。肾部分切除或肾外伤时,应缝合此膜,以防肾实质撕裂。 29.试述肾段的划分依据.名称及其临床意义 42 答:根据每条肾段动脉均有独立的供血的肾实质区域,分为5个肾段,即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和后段。肾段的存在为肾局限性病变的定位及肾段或肾部分切除术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30.描述肾前面的毗邻结构 答:左肾上部前为胃后壁,中部为胰,下部为空肠袢及结肠左曲;右肾上部前方为肝右叶,下部为结肠右曲,内侧为十二指肠降部。
盆部与会阴 一、名词解释 1. 界线 2. 盆膈 3. 直肠膀胱陷凹 4. 子宫阔韧带 5. 骶子宫韧带 6. 肛提肌腱弓 7. 耻骨后隙 8. 肛直肠环 9. 阴部管
10. 会阴 11. 尿生殖膈 12. 会阴浅隙 13. 会阴中心腱 14. 精索 15. 前列腺囊 二、选择题 【A型题】 1. 关于子宫动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行于子宫阔韧带前面 B. 紧贴子宫下行
C. 走行于输尿管的后方
D. 有分支供应输卵管
E. 有分支供应膀胱 2. 关于子宫血液循环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髂内动脉分支供血 B. 髂外动脉分支供血 C. 子宫静脉注入阴部内静脉 D. 子宫静脉注入脐静脉 E. 子宫静脉注入髂外静脉 3. 维持子宫前倾的主要韧带是 A. 子宫圆韧带 B. 子宫阔韧带 C. 子宫主韧带 D. 盆膈 E. 肛提肌
4. 关于子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位于膀胱与直肠之间 B. 直立时子宫体与水平面垂直 C. 子宫颈阴道上部与尿道相邻 D. 直立时子宫颈下端在坐骨棘平面以下 E. 后方紧贴骶骨 5. 关于卵巢悬韧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与子宫底相连 B. 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构成 C. 附于子宫阔韧带的后层 D. 附于卵巢的系膜缘 E. 内有卵巢的血管、淋巴和神经等 6. 关于卵巢静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左侧汇入左肾静脉 B. 左侧汇入下腔静脉 C. 右侧汇入右肾静脉 D. 右侧汇入肠系膜下静脉 E. 汇入子宫静脉 7. 关于膀胱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男性膀胱底与前列腺相邻 B. 男性膀胱体邻精囊 C. 女性膀胱与直肠相邻 D. 充盈时升至耻骨联合上缘以上 E. 新生儿膀胱位置较成年人低 8. 关于直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腹膜覆盖其上1/3前面和两侧面 B. 男性直肠隔腹膜与精囊、尿道和前列腺相邻 C. 男性直肠隔着腹膜与射精管、输精管壶腹和前列腺相邻 D. 直肠的全长均有腹膜覆盖 E. 女性直肠隔着腹膜与膀胱相邻 9. 齿状线以上的肛管
A. 静脉回流到肠系膜上静脉 B. 淋巴回流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C. 由直肠上动脉供给 D. 接受阴部神经的肛神经支配 E. 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10. 关于肛门内括约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前份参与组成会阴中心腱,后份附于尾骨尖 B. 由肛管壁的环形平滑肌增厚形成 C. 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 D. 不参与构成肛直肠环 E. 有控制排便的作用 11. 关于坐骨肛门窝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位于肛管后方
B. 外侧壁为盆膈和肛门外括约肌 C. 内侧壁为闭孔内肌及其筋膜
D. 窝尖由盆膈上筋膜与闭孔筋膜汇合而成 E. 内有阴部内血管与阴部神经通过 43
12. 盆壁筋膜形成的结构是 A. 肛提肌腱弓 B. 腹膜会阴筋膜 C. 直肠膀胱韧带 D. 前列腺鞘 E. 直肠侧韧带 13. 关于盆膈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肛提肌和会阴浅横肌及覆盖其上、下面的筋膜组成 B. 由会阴浅横肌和尾骨肌及覆盖其上、下面的筋膜组成 C. 由闭孔内肌和尾骨肌及覆盖其上、下面的筋膜组成 D. 由肛提肌和尾骨肌及覆盖其上、下面筋膜组成 E. 由肛提肌和闭孔内肌及覆盖其上、下面筋膜组成 14. 关于肛提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参与组成盆膈
B. 构成坐骨肛门窝的外侧壁 C. 位于盆膈上方
D. 为尿生膈的主要组成部分
E. 构成坐骨肛门窝的底 15. 关于男性会阴浅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位于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之间
B. 阴茎脚、尿道球位于其内 C. 内有尿道球腺
D. 前份有尿道膜部通过
E. 完全封闭 16. 男性会阴深隙内有 A. 尿道海绵体部 B. 尿道前列腺部 C. 尿道膜部 D. 尿道球 E. 前列腺 17. 尿道球部断裂,尿液可渗入 A. 直肠后隙
B. 会阴深隙
C. 经会阴浅隙进入阴囊
D. 耻骨后隙 E. 腹膜外间隙 18. 前列腺鞘由 A. 脏腹膜形成 B. 壁腹膜形成 C. 腹横筋膜形成 D. 盆壁筋膜形成 E. 盆脏筋膜形成 19. 关于骶丛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仅由骶神经前支与尾神经的前支组成 B. 仅由骶神经前、后支与尾神经组成 C. 位于梨状肌前方
D. 位于闭孔内肌前方 E. 位于闭孔膜前方 20. 在盆腔内输尿管 A. 左侧跨过左髂外动脉起始部 B. 男性经过输精管前上方至膀胱底 C. 女性经过子宫动脉的前上方至膀胱底 D. 壁内段开口于膀胱体 E. 分为盆段和壁内段 21. 前列腺的位置 A. 位于膀胱底与尿生殖膈之间 B. 位于膀胱底与盆膈之间
C. 位于膀胱颈与尿生殖膈之间 D. 位于膀胱颈与盆膈之间 E. 位于膀胱尖与盆膈之间 22. 精索的被膜由外向内是 A. 睾丸鞘膜壁层、提睾肌和精索内筋膜 B. 睾丸鞘膜脏层、提睾肌和精索内筋膜 C. 精索外筋膜、提睾肌和精索内筋膜 D. 提睾肌、精索内筋膜和睾丸鞘膜 E. 精索内筋膜、提睾肌和睾丸鞘膜 23. 射精管开口于 A. 膀胱颈 B. 尿道前列腺部 C. 前列腺 D. 尿道海绵体部 E. 尿道球部 24. 关于输精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膀胱外侧越过输尿管前内侧 B. 在膀胱外侧经过输尿管后内侧 C. 输精管壶腹位于精囊外侧 D. 经髂外血管后方入盆腔 E. 越过髂内血管入盆腔 25. 盆腔脏器排列从前向后是 A. 生殖、消化、泌尿器官 B. 泌尿、消化、生殖器官 C. 生殖、泌尿、消化器官 D. 泌尿、生殖、消化器官 E. 消化、泌尿、生殖器官 26. 不经过骨盆上口的结构是
A. 睾丸动脉
B. 肠系膜下动脉
D. 卵巢动脉 E. 子宫主韧带 27. 有关输尿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右侧输尿管跨髂外动脉起始段的前方入盆 B. 左侧输尿管跨髂总动脉起始段的前方入盆 C. 子宫动脉从其前上方经过
D. 经闭孔神经、血管的前面转向内侧 44 E. 经输精管壶腹与精囊之间达膀胱底 28. 不与男性膀胱相邻的结构是 A. 精囊
B. 输精管壶腹
C. 前列腺 D. 直肠
E. 尿生殖膈 29. 与子宫的淋巴回流无关的淋巴结是 A. 腰淋巴结 B. 腹股沟浅淋巴结 C. 肠系膜下淋巴结 D. 髂内淋巴结 E. 髂外淋巴结 30. 关于盆膈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又称盆底 B. 完全封闭骨盆出口 C. 前部有盆膈裂孔 D. 为直肠和肛管的分界处 E. 盆膈肌包括肛提肌和尾骨肌 31. 关于输卵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是输送卵子的肌性管道 B. 内侧开口于子宫体腔 C. 外侧开口于腹膜腔 D. 壶腹部是输卵管结扎术首选部位 E. 位于子宫阔韧带上缘内 32. 下列哪块肌不参加组成肛提肌 A. 前列腺提肌
B. 耻骨直肠肌 C. 耻尾肌
33. 与子宫阔韧带无关的结构是 A. 卵巢系膜
B. 输卵管系膜 C. 子宫系膜
D. 子宫圆韧带
E. 骶子宫韧带 34. 关于直肠膀胱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位于男性的直肠与膀胱之间的结缔组织 B. 位于女性的直肠与阴道之间的结缔组织 C. 位于会阴深隙 D. 在男性称直肠膀胱隔 E. 在女性称直肠阴道隔 35. 对男性尿道描述, 错误的是 A. 尿道膜部和海绵体部称为前尿道 B. 为排尿和排精的通道 C. 穿过前列腺、尿生殖膈和尿道海绵体 D. 尿道海绵体部与膜部相接处的管壁最薄 E. 起于膀胱尿道内口 【B型题】 问题36~40 A. 骶淋巴结 B. 髂内淋巴结 C. 腰淋巴结 D. 腹股沟浅淋巴结 E. 肠系膜下淋巴结 36. 收纳盆内大部分脏器淋巴
37. 收纳盆后壁的淋巴 38. 收纳子宫颈和子宫体下部的多数淋巴
39. 收纳直肠上部的淋巴 40. 收纳齿状线以下肛管的淋巴 问题41~45 A. 子宫主韧带 B. 子宫阔韧带 C. 骶子宫韧带 D. 卵巢悬韧带 E. 子宫圆韧带 41. 维持子宫前倾的主要韧带是 42. 防止子宫向下脱垂的要结构是 43. 由双层腹膜构成的韧带是 44. 维持子宫前屈位的韧带是 45. 可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的韧带是 问题46~50 A. 尿道球部 B. 尿道舟状窝 C. 尿道膜部 D. 尿道前列腺部 E. 尿道海绵体部 46. 穿经前列腺 47. 穿经尿生殖膈 48. 损伤后尿液可渗入会阴深隙 49. 破裂而阴茎深筋膜完好,渗出的尿液可局限在阴茎范围内 50. 位于尿道球内 问题51~56 A. 睾丸
C. 前列腺 D. 精囊
E. 输精管 51. 参与构成精索 52. 贮存并促进精子成熟 53. 有尿道穿过 54. 可分为头、体和尾部 55. 排泄管参与组成射精管 问题56~60 A.盆内脏神经
B.骶交感干
C.上腹下丛
E. 骶丛 56. 位于盆后壁梨状肌的表面 57. 发出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 58. 续自腹主动脉丛,经第五腰椎的前方下行入盆 59. 发出的纤维与髂内动脉的分支伴行 60. 下行至尾骨处汇合于奇神经节 【C型题】 问题61~64 A. 尿道膜部 B. 尿道球部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否 61. 属于后尿道 62. 属于尿道扩大部 45胃穿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_中医养生_养生之道网
///文章正文
胃穿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养生之道网导读:胃穿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的朋友很容易发生各种肠胃,胃穿孔就是其中一种。那么胃穿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下面一起来看看造成胃穿孔的原因。
胃穿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胃穿孔最常见的原因是消化性溃疡。由于溃疡不断加深,穿透肌层,浆膜层,最后穿透胃或十二指肠壁而发生穿孔。穿孔后可发生几种不同后果。如穿孔前溃疡底已与胰肝等邻近脏器发生粘连,形成穿透性,此为慢性穿孔,少数病例溃疡底与横结肠粘连,穿孔后形成胃结肠瘘。以上两种情况大多发生在胃,十二指肠后壁溃疡穿孔,如溃疡穿孔后迅速与或附近脏器发生粘连,则可穿孔周围形成脓疡。
胃穿孔的口径以3~6mm多见,最小者似针尖,超过10mm者亦很少。一般穿孔比的穿孔大,且多位于幽门附近小弯侧。
1、急性穿孔,起初是由于胃与十二指肠内容引起的化学性腹膜炎。炎症的范围与程度决定于穿孔的大小。注入腹腔的量与性质,以及病人的状态与反应性强弱。一般经8~12h后,转变为细菌性腹膜炎,若注入腹腔的内容物完全无菌,甚至24h后腹腔渗出液培养仍为阴性。腹膜炎发生后,不论是化学性或细菌性,势必引起渗出反应。注入腹腔的内容愈多,刺激性愈强和时间愈长,则腹腔内渗液愈多,炎症愈明显,并发肠麻痹愈严重。
2、亚急性穿孔,由于孔小或已被堵塞,腹腔漏出量少,因此仅限于右上腹有炎症病变。
3、慢性穿孔,实际上是在未穿破之前,周围已经愈合。如穿入胰腺,可引起局部胰腺炎症反应;如穿入小网膜腔,由于漏出量很少,经网膜包裹后形成小网膜腔脓肿;如与胆囊或肝之脏面愈合,可形成胃胆囊瘘或十二指肠胆囊瘘,或肝下脓肿,而其他部位完全无炎症反应。
突然发生剧烈腹痛是胃穿孔的最初最经常和最重要的症状。疼痛最初开始于上腹部或穿孔的部位,常呈刀割或烧灼样痛,一般为持续性,但也有阵发生性加重。疼痛很快扩散至全腹部,可扩散到肩部呈刺痛或酸痛感觉。
2、休克症状
穿孔初期,患者常有一定程度休克症状,病情发展至细菌性腹膜炎和肠麻痹,病人可再次出现中毒性休克现象。
3、恶心、呕吐
约有半数病人有恶心、呕吐,并不剧烈,肠麻痹时呕吐加重,同时有腹胀,便秘等症状。
4、其他症状
、脉快、增加等现象,但一般都在穿孔后数小时出现。
穿孔后剧烈的化学性刺激可引起症状。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浅促、脉快、血压不稳等表现。随着腹痛程度的减轻,情况可趋稳定。此后,随着细菌性腹膜炎加重,病情又趋恶化,严重者可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
2、急性腹膜炎
全腹肌紧张如板状,压痛显着,拒按,反跳痛。
胃穿孔的应急方法
由于情绪波动或暴饮暴食之后,胃溃疡患者很容易并发胃穿孔,一旦发生相关症状,应立即考虑到胃穿孔的可能。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捂着乱打滚,应朝左侧卧于床。理由是穿孔部位大多位于胃部右侧。朝左卧能有效防止胃酸和食物进一步流向腹腔以致病情加剧。
2、如果医护人员无法及时到达,但现场又有些简单医疗设备,病人可自行安插胃管。具体方法:将胃管插入鼻孔,至喉咙处,边哈气边用力吞咽,把胃管咽入胃中。然后用针筒抽出胃里的东西,这样能减轻腹腔的程度,为病人赢得治疗时间,记住此时病人也必须朝左侧卧。
胃穿孔治疗不及时就可死亡,所以胃穿孔患者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加重病情,危害。
05/0905/0905/0905/0905/0905/0905/0405/0405/0405/04
05/1405/1405/1405/1405/1405/1405/1405/1405/1405/14
05/1405/1405/1405/1405/1405/1405/1405/1405/1405/14
05/1405/1405/1405/1405/1405/1405/1405/1405/1405/14
05/1405/1405/1405/1405/1405/1405/1405/1405/1405/14
养生之道网小满养生专题,为您详细介绍小满养生、小满吃什么、小满节气饮食养生、小满饮食禁忌等与小满节气有关的饮食养生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与小满节气有关的饮食养生知识,请关注养生之道网小满养生专题。...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额、顶、颞、蝶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击打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脑膜中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咬肌的血管、神经经下颌切迹进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咬肌间隙下部前方有下颌第三磨牙,后方有腮腺。腮腺床:由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以及第Ⅸ~ⅩⅡ对脑神经共同形成。海绵窦: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窦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为许多互相交通的小腔隙。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左头臂静脉及头臂干、气管前淋巴结。小儿有胸腺上部。椎前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颈、胸椎之间,上达颅底,下至第三胸椎,该间隙感染除局限于此范围外,还可向两侧蔓延至颈外侧区。 颈动脉三角:境界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其浅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三角内有舌下神经及其降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和颈深淋巴结等。 锁胸筋膜:锁胸筋膜是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血管和胸外侧神经穿过。 腰肋三角:位于膈的腰部与肋部起点之间,底为第十二肋.前临肾,后邻肋膈隐窝.肾手术时应注意,避免撕破引起气胸.该处薄弱,为膈疝易发处 颈动脉鞘:由颈深筋膜构成,上起自颅底,下续纵膈,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外侧,迷走神经位于动、静脉的后方。 锁胸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的筋膜称锁胸筋膜。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和胸外侧神经穿出该筋膜,分布于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穿该筋膜入腋腔,分别注入腋静脉和腋淋巴结。手术切开胸锁筋膜时应注意保护胸外侧神经,以免引起胸大、小肌瘫痪。 食管后隐窝:右侧纵膈胸膜在肺根以下突入食管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形成食管后隐窝。由于左、右胸膜腔在此处相隔很近,故经左胸作食管下段手术时可能破入右侧胸膜腔,导致气胸。 弓状线: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约脐以下4~5cm)处,腹内、外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伸向腹直肌的前方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使后层缺如,因此腹直肌鞘后层由于腱膜中断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线,即弓状线,又称半环线腹股沟镰:又称联合腱,由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在腹直肌下部的外侧缘附近相互融合而成,呈弓形,构成腹股沟管内侧部分的后壁。 腹股沟三角:为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动脉和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区,是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部位,疝囊经此区突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胆囊三角:又称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内有胆囊动脉、肝固有动脉右支和胆囊淋巴结,是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肾角:又称脊肋角,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肾病变时,此处常有压痛或叩击痛。 盆膈:由肛提肌、尾骨肌以及覆盖于它们上方和下方的盆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其中央部有肛管穿过。 坐骨肛门窝:为位于肛管与坐骨之间的一对楔形腔隙,充满大量脂肪组织,具有弹性,允许肛门扩张。此处感染时易形成脓肿或瘘管。 会阴浅隙:又称会阴浅袋,位于浅会阴筋膜与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间,该间隙内有会阴肌浅层、阴部神经、阴部内动脉的末支及其伴行的静脉。男性尚有阴茎脚、尿道球;女性有尿道、阴道下部、阴蒂脚、前庭球以及前庭大腺。由于浅会阴筋膜与阴囊肉膜、浅阴茎筋膜、腹前壁浅筋膜深层(Scarpa筋膜)相延续,故会阴浅隙向前上是开放的。临床上,前尿道损伤时,尿液可渗入会阴浅隙,进而扩散至阴囊、阴茎,甚至到腹前壁Scarpa筋膜的深面。 会阴深隙:亦称会阴深袋,为位于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之间、四边均封闭的间隙。 深隙内有尿道球腺、尿道膜部、尿道括约肌、会阴深横肌。这两对肌与会阴浅隙的三对小肌一样,为会阴神经支配,受意识控制。深隙内尚有阴茎背动脉和位于其外侧的阴茎背神经,两者均穿过尿生殖膈下筋膜的前缘至阴茎海绵体背面。 阴茎深动脉亦经尿生殖膈下筋膜穿出此间隙进入阴茎脚,并有同名静脉伴行。听诊三角:又称肩胛旁三角,由斜方肌的外下缘、肩胛骨的脊柱缘和背阔肌的上缘围成。 腰上三角:位于背阔肌深面,第12肋的下方。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上界为第12肋。有时由于下后锯肌在12肋的附着处 与腹内斜肌后缘相距较近,则下后锯肌亦参与构成一个边,共同围成一不等四边形的间隙。三角的底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腱膜深面有三条与第12肋平行排 列的神经。自上而下为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腱膜的前方有肾和腰方肌,肾手术腹膜外入路必经此三角,当切开此腱膜时应注意保护上述三神 经。第12肋前方与胸膜腔相邻,为扩大手术野常切断腰肋韧带,将第12肋上提,此时需注意保护胸膜,以免损伤引起气胸。肾周围脓肿时可在此切开引流。腰上三角是腹后壁薄弱区之一,腹腔器官可经此三角向后突,形成腰疝。 腰下三角:位于腰区下部,由髂嵴、腹外斜肌后缘和背阔肌前下缘围成,底为腹内斜肌,表面覆以浅筋膜和皮肤。 硬膜外隙:是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窄隙,内有脊神经根、椎内静脉从、淋巴管和脂肪组织等,是硬膜外麻醉的部位。 三边孔: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肌长头,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四边孔: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内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肌腱袖:又称肩袖,是在肩部的活动肩关节的重要肌肉。 与关节囊愈合,并相互连接形成一接近环形的腱板,围绕肩关节称为肌腱袖。加强肩关节的稳定。肌腱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所组成。腱以扁宽的腱膜牢固地附着在关节囊的外侧和外科颈。
在前方为肩胛下肌腱,上方是冈上肌腱,后及下方为冈下肌腱和小圆肌腱。肩袖的主要作用有悬吊肱骨头,协助三角肌外展肩关节。
冈下肌及小圆肌收缩时肱骨外旋,肩胛下肌收缩时肱骨内收内旋。
当冈上肌或肩胛下肌腱抵止部撕裂时腱袖松弛,可造成习惯性肩关节脱位。腱袖的肌肉瘫痪可引起肩肱关节半脱位。 提携角:臂轴与前臂轴的延长线相交形成一向外开放的角度,约165-170度,其补角为10-15度,即提携角。 提携角在0°-10°之间时为直肘,小于0°为肘内翻,大于20°为肘外翻。这三种情况均属肘畸形。 股鞘:为腹横筋膜及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静脉上段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3~4cm,向下与股血管的外膜融合,移行为血管鞘。鞘内两条纵行的纤维隔将鞘分为3个格,外侧容纳股动脉,中间容纳股静脉,内侧形成股管,内含1~2个腹股沟深淋巴结。 股环:股管上口称股环,卵圆形,其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股环是股管上通腹腔的通道,被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覆盖,称股环隔,上面衬有腹膜。从腹腔面观察,此处有一小凹,称股凹,位置高与管环约1cm。股管内除有1~2个腹股沟深淋巴结外,尚有脂肪组织。腹压增高时,腹腔脏器(主要为肠管)可被推向股凹,继经股环至股管,最后由隐静脉裂孔处突出,形成股疝。 踝管:踝部的深筋膜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之间的部位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此支持带与内踝、跟骨内侧面之间围成踝管。屈肌支持带向深面发出3个纤维隔,将踝管分成4个通道,由前向后通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血管和胫神经、踇长屈肌腱。股三角 : 位于股前部上1/3,为底在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凹陷。由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和长收肌围成。从外向内有股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及其分支,还有股管(空隙)等结构。股三角在大腿的前面上部,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底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股三角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股神经、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脉、股静脉、股管和腹股沟深淋巴结、脂肪组织等。股动脉居中,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 第一章 头部1.额顶枕区软组织分层及各层特点?答:额顶枕区软组织分层由浅入深: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额枕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皮肤特点: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血管丰富外伤易出血。浅筋膜特点: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纤维小隔,内有丰富血管神经,感染物不易扩散,早期有压迫性神经末梢痛。帽状腱膜及额枕肌特点:帽状腱膜坚韧致密,前连额枕肌的额腹,后连该肌的枕腹,两侧至颞区逐渐变薄,与颞浅筋膜相续;腱膜下疏松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此隙范围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移动性大,此层多发生头皮撕裂伤,此间隙内静脉借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海绵窦相通,发生感染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此隙被称为颅顶部的“危险区”。颅骨外膜特点:不具生骨能力;血管对颅骨不营养,骨膜下血肿可局限。 2.垂体的位置、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答:垂体的位置:位于蝶鞍中央的垂体窝内。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垂体借漏斗穿过鞍隔与第三脑室底的灰结节相连。垂体的肿瘤可突入第三脑室,发生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颅内高压。顶为鞍隔,其前上方有时交叉和视神经,垂体前叶瘤可将鞍隔的前部推向前上方,压迫视交叉,出现视野缺损。底为蝶窦,垂体病变,可使垂体窝加深,侵袭蝶窦。前为鞍结节,后为鞍背,垂体瘤时可使两处的骨板压迫变薄,骨质破坏。两侧海绵窦,垂体肿瘤向两侧扩散压迫发生海绵窦淤血和脑神经受损。 3.海绵窦的交通支及穿经的结构?答:海绵窦的交通:向前经眼静脉、内眦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经眼下静脉与面深部的翼静脉丛相交通。向上经大脑中静脉与上矢状窦、横窦相交通。向后经颞骨岩尖部,分别与乙状窦或横窦相交通,经岩下窦与乙状窦或颈内静脉相交通。向下经卵圆孔、破裂孔等处的导静脉与翼静脉丛相交通。穿经的结构:在前床突和后床突之间的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层中,由上而下依次排列着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海绵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颈内动脉在窦内上升并折返向前,展神经位于颈内动脉和眼神经之间,或在窦的外侧壁内。在后床突之后,外侧壁内只有滑车神经(居上)和眼神经(居下)。 5.腮腺的形态、分部、穿经的结构?答:是三大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上平颧弓,下至下颌角,后抵乳突前缘,前缘达咬肌表面。腮腺体积个体差异较大,重15~30克,其形态不规则,约呈楔形,楔形的底位于浅面,尖向前内适对咽侧壁,由于腮腺包绕在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方,故可将腮腺分为浅部、深部及峡部。浅部覆盖于下颌支和咬肌后份的浅面,呈三角形;深部位于下颌支深面,呈锥体状突向咽后壁。当深部发生肿瘤时,引位置较深从表面不易察觉,从口腔内咽侧壁上可见隆起。浅部和深部的连接处为峡部,位于下颌支的后缘。腮腺的上缘邻接颧弓、外耳道及颞下颌关节。由前向后有面神经颞支、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穿出腮腺上缘。腮腺的前缘紧贴咬肌表面,自上而下有面神经颧支、面动脉、静脉、面神经的颊支的上主支、腮腺管及面神经颊支的下主支穿出。腮腺的下端有面神经的下颌缘支、颈支与面后静脉穿出。腮腺的后缘邻接乳突前缘、二腹肌后腹及胸锁乳突肌的上份。腮腺的浅面有位于耳屏前方皮下的耳前淋巴结、还有耳大神经的前支越过。腮腺的深面有许多主要血管神经,如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以及附着于茎突上的肌肉。以上结构总称为“腮腺床”。纵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有颈外动静脉、面后静脉及耳颞神经;横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有面神经的分支、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 11.试述颅中窝的孔裂及其通过的结构?答:视神经管内有视神经通过。眶上裂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眼神经及眼上静脉穿行。圆孔、卵圆孔和棘孔内分别有上颌神经、下颌神经及脑膜中动脉通过。破裂孔内有破裂孔导血管通过。 13.颞区软组织的层次及各层特点?答:颞区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和颅骨外膜5层。(1)皮肤:颞区的皮肤移动性较大,手术时无论选择纵行或横行切口,均易缝合,愈合后的瘢痕亦不明显。(2)浅筋膜:所含脂肪组织较少。血管和神经可分为耳前和耳后两组。1)耳前组: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三者伴行,出腮腺上缘,越颧弓到达颞区。2)耳后组:有耳后动、静脉和枕小神经,分布于颞区后部。(3)颞筋膜:上方附着于上颞线,向下分为深、浅两层,浅层附着于颧弓的外面,深层附着于颧弓的内面。(4)颞肌:呈扇形,起自颞窝和颞筋膜深面,经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5)颅骨外膜:较薄,紧贴于颞骨表面,因而此区很少发生骨膜下血肿。 第二章 颈部1.试述颈部筋膜的层次及筋膜间隙的构成?答:颈部筋膜的层次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颈深筋膜包括浅(封套筋膜)、中(内脏筋膜)、深(椎前筋膜)三层。筋膜间隙包括胸骨上间隙、气管前间隙、颊咽间隙、咽后间隙、椎前间隙。 2.试述颈动脉三角的境界,以及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答:颈动脉三角境界:有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的颈动脉三角,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包括: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封套筋膜,深面有椎前筋膜,内侧是咽侧壁及其筋膜。 7.试述甲状腺的动脉与喉的神经的关系及临床意义?答:喉上神经在舌骨大角处分为内、外两支;内支伴喉上动脉入喉,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外支伴甲状腺上动脉走行,至侧叶上极约1cm处与动脉分离,弯向内侧,发支支配环甲肌和咽下缩肌。甲状腺手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注意勿伤及该神经,以免引起声音低钝和仓咳等。在甲状腺侧叶下极的后方,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有复杂的交叉关系,因此,施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时,应远离侧叶下极结扎甲状腺下极,以免损伤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失音,甚至声门闭合致息而死亡。 第三章 胸部1.胸前外侧壁分哪些层次?答:胸前外侧壁由浅入深的层次为皮肤、浅筋膜(含女性乳腺)、深筋膜、肌层(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腹肌上部)、肋及肋间隙,胸内筋膜,壁胸膜。2.食管静脉的构成、回流。肝门静脉高压的患者为何会出现呕血?答:供应食管胸段的血液在上纵隔来自支气管动脉的分支,后纵膈段主要来自胸主动脉的分支,亦有来自第5~7肋间动脉及隔上动脉的分支。各动脉虽有吻合,但不丰富。食管的静脉与动脉伴行,其大部分汇入奇静脉和半奇静脉。食管下段的静脉可与胃左静脉的食管支吻合,从而与门静脉系沟通,是门—上腔静脉系之间的重要侧副循环。故当门静脉高压时,部分门静脉血可通过食管下段的静脉网注入奇静脉和半奇静脉。 4.心包横窦、斜窦、前下窦位置如何?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答: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与上腔静脉之间;心包斜窦位于两侧肺上、下静脉根部下腔静脉左侧与左心房后壁及心包后壁之间;心包前下窦位于浆膜心包壁层前部与下部移行处与心脏之间。临床意义:做心脏大血管手术时,可经心包横窦钳夹主动脉升部和肺动脉干,以暂时阻断血流。心包前下窦是心包腔最低位和心包积液聚集处,也是心包积液心包穿刺处。心包斜窦也是心包积液常见部位。 5.心包穿刺一般在何处进行?为什么?答:心内注射多选择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进针。心前方的大部分为胸膜和肺遮盖,仅前下部有一个三角区域(相当于左肺心切迹处)隔以心包与胸骨体下半及左侧第4~5肋软骨相贴。可免刺伤胸膜和肺而引起气胸。 11.乳癌可向何处淋巴结转移?乳癌根治术为什么易损伤胸长神经、胸背神经及头静脉?损伤后可出现什么症状和体征?答:乳癌的淋巴转移途径主要有:(1)乳房上外侧部的淋巴首先注入胸肌淋巴结,其输出管注入中央淋巴结。这是乳房淋巴转移的主要途径。(2)乳房内侧淋巴管在胸骨旁穿经第1~5肋间隙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其输出管注入纵隔前淋巴结或锁骨上淋巴结。该部的淋巴管还可与对侧吻合。(3)乳房下内侧部的淋巴管与腹前外侧壁上部的淋巴管吻合,并穿过腹前外侧壁与膈下间隙及肝的淋巴管吻合。(4)在胸大、小肌之间或深面还分布有淋巴结,乳腺癌也可转移到这些淋巴结。(5)炎性乳癌(哺乳期乳癌)常经浅淋巴管道向对侧转移。乳癌根治术需切除胸大、小肌及其筋膜,并广泛清除有关淋巴结。因腋淋巴结前群、后群、尖群附近分别有胸长神经、胸背神经及头静脉经行,故清除这些淋巴结时易损伤胸长神经、胸背神经及头静脉。损伤胸长神经可引起前锯肌瘫痪,肩胛骨内侧缘翘起,称为“翼状”肩胛。损伤胸背神经可引起背阔肌瘫痪,出现上肢后伸无力。损伤头静脉可能会引起上肢水肿。 第四章 腹部3.胃后壁穿孔时,胃内容物可经什么途径流到右髂窝?答:网膜囊→网膜孔→肝肾隐窝→右结肠旁沟→右髂窝。 4.简述膈下间隙的名称?答: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被肝分为肝上、下间隙。肝上间隙借镰状韧带和左三角韧带分为右肝上间隙、左肝上前间隙和左肝上后间隙;肝下间隙以肝圆韧带区分为右肝下间隙和左肝下间隙,后者又被小网膜和胃分为左肝下前间隙和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此外还有膈下腹膜外间隙。 5.试述腹股沟管位置、构成和内容物。答:位于腹前外侧壁,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1.5cm处,并与之平行,长约4-5cm。有两口四壁,内口为腹横筋膜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卵圆形裂隙;外口为腹外斜肌腱膜的一个裂隙;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有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通过。 6.阑尾手术中,依次须切开哪些层次,才能进入腹膜腔?答: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层、腹膜外组织、腹膜。7.外科手术中,怎样鉴别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答:腹股沟斜疝发生在腹股沟三角外,腹壁下血管的外侧,进入深环、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腹股沟直疝发生在腹股沟三角内,在腹壁下血管的内侧,不入深环、不入腹股沟管和阴囊。9.胃后壁穿孔后,若网膜孔封闭、胃内容物流出后停留于何处?其境界如何? 答:网膜囊。其前壁为小网膜、胃后壁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后壁为横结肠及其系膜以及覆盖在胰、左肾、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上壁为肝尾状叶和膈下方的腹膜;下壁为大网膜前、后层的愈合处。 11.简述胃的动脉以及各动脉的来源?答:胃左动脉:来源于腹腔干;胃右动脉:来源于肝固有动脉;胃网膜右动脉:来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左动脉:来源于脾动脉;胃短动脉:来源于脾动脉;胃后动脉:来源于脾动脉。 27.试以解剖学知识解释胰头癌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十二指肠扩大(可梗阻)、阻塞性黄疸、腹水和下肢浮肿?答:胰头癌肿时会影响到其周围的毗邻结构:1向上、下和右侧压迫十二指肠造成十二指肠环扩大或梗阻; ○2向后方压迫胆总管造成梗阻性黄疸,压迫肝门静脉造成腹水(以及脾肿大、胃○肠淤血等),压迫下腔静脉造成下肢浮肿。 29.化脓性阑尾炎合并穿孔的病人,可以出现高热,右侧肝、膈下和盆腔均发生脓肿,请用解剖学知识加以解释。答:(1)沿血路扩散:阑尾炎病菌→阑尾静脉→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肝门静脉→肝→下腔静脉→右心房,进入血循环。引起病人发烧、黄疸、右肝脓肿。(2)沿腹膜腔沟、窦、间隙扩散:阑尾穿孔后脓液向下→盆腔,形成盆腔脓肿,向上→右结肠旁沟、右肝下间隙、右肝上间隙,形成膈下脓肿。 第五章 盆部与会阴1.试述子宫的位置、固定装置?答:位置:子宫位于膀胱和直肠之间。直立位时,子宫体几乎与水平面平行,子宫底伏于膀胱的后上方,子宫颈保持在坐骨棘平面,呈前倾前屈位。固定装置:子宫阔韧带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子宫主韧带固定子宫颈,维持子宫在坐骨棘平面上;子宫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骶子宫韧带维持子宫前屈。4.试述坐骨肛门窝的境界和内容物?答:境界:位于肛管两侧,为尖朝上、底朝下的锥形间隙。锥尖由盆膈下筋膜与闭孔筋膜汇合而成,锥底为肛区的皮肤。内侧壁为肛门外括约肌、盆底肌及盆膈下筋膜,外侧壁为坐骨结节、闭孔内肌。内容物: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阴部神经、淋巴。 9.尿道不同部位损伤引起的尿外渗有何不同?答:前尿道破裂,阴茎深筋膜完好,渗出尿液可被局限在阴茎范围内,如果阴茎深筋膜也破裂,尿液则可随阴茎浅筋膜蔓延到阴囊和腹前壁。后尿道破裂,尿液可渗入会阴浅隙,再进入阴囊、阴茎,并越过耻骨联合扩散到腹前壁,如果尿道破裂在尿生殖膈以上,尿液将渗入盆腔的腹膜外间隙内。11.试述膀胱的位置、毗邻?答:膀胱空虚时呈三棱锥体状,位于盆腔前部,耻骨联合后方,其上界约与骨盆上口相当。膀胱尖朝向前上,与腹壁内的脐正中韧带相连。膀胱体上面有腹膜覆盖,下外侧面紧贴耻骨后隙内的疏松结缔组织,以及肛提肌和闭孔内肌。膀胱底为三角形,朝向后上。男性膀胱底上部借直肠膀胱陷凹与直肠相邻,下部与精囊和输精管壶腹相贴。膀胱颈与前列腺相接。女性的膀胱底与子宫颈和阴道前壁直接相贴。膀胱颈与尿生殖膈相邻。 第六章 脊柱区2.简述腰上三角的边界及临床意义?答:腰上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上界为第12肋.三角内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通过。当切开腱膜时,注意保护三条神经。第12肋前方与胸膜腔相邻,为扩大手术视野,常切断腰肋韧带,将第12肋上提。此时,应注意保护好胸膜,以免损伤造成气胸。肾周脓肿时,可在此处切开引流。腰上三角是腹后壁的薄弱区之一,腹腔器官经此三角向后突出,形成腰疝。 3.简述腰区到达肾脏的层次?答: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背阔肌、腹横肌腱膜、肾。 4.简述腰麻的层次?答: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脊髓蛛网膜。 5.简述硬膜外麻醉的层次?答: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 第七章 上肢1.腋腔后壁如何构成?有哪些神经血管经何处通向肩胛骨背面?答:后壁由背阔肌、大圆机、肩胛下肌和肩胛骨构成。旋肩胛血管通过三边孔,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四边孔通向肩胛骨背面。 2.肘窝如何构成?其内有哪些结构?如何排列?答: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下外界为肱桡肌,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底为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内容:肱二头肌腱位于桡侧,其尺侧为肱动脉和两条伴行经脉及桡、尺血管,最尺侧为正中神经。肘深淋巴结位于肱动脉分叉处。 7.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何神经?出现何症状?答:肱骨中段骨折易损桡神经,主要是前臂伸肌瘫痪,表现为抬前臂时呈“垂腕”状,第1、2掌骨间背面皮肤感觉障碍明显。 11.腕管是如何构成的?其内通过什么结构?答:腕管是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及其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 12.腋、桡、正中、尺神经各在何处易受损伤?答:腋神经:肱骨外髁颈桡神经:肱骨肌管(肱骨桡神经沟),桡骨颈(桡神经深支)。正中神经:肘窝,前臂下1/3部,腕管,大鱼际(正中神经返支)。尺神经:尺神经沟,腕前尺侧(腕尺侧管)。 16.一年前,某患者在腕部被利器切伤,现检查发现:1)各指不能内收,第2-5指不能外展,拇指不能内收;2)第4、5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过屈;3)手畸形形状如“爪形手”;4)手掌尺侧1/3及尺侧皮肤感觉丧失。请问:(1)哪条神经受损?(2)用解剖学观点解释上述临床表现?答;(1)据以上表现判断为尺神经损伤。(2)尺神经在前臂下部经腕尺侧管进入手掌,发肌支支配小鱼际肌、第3、4蚓状肌、骨间肌和拇收肌等,发皮支分布于手掌尺侧1/3和小指、环指尺侧半掌面皮肤。尺神经损伤后,导致骨间肌瘫痪,出现各指不能内收,第2~5指不能外展;拇收肌瘫痪,拇指不能内收;蚓状肌瘫痪,引起第4、5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过屈;骨间肌萎缩后,掌骨之间形成深沟,状如“爪形手”;相应部分皮肤感觉丧失。第八章 下肢3.股管位于何处?简述它的形态结构,如何鉴别股疝和腹股沟疝?答:股管为股鞘内侧份漏斗状的筋膜间隙,平均长约1.3cm。下端为盲端,上口称股环,卵圆形。股疝是从股环、股管而自隐静脉裂孔突出;腹股沟疝按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环,可进入阴囊中。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也从不进入阴囊。9.腓骨颈骨折可能损伤什么神经?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答:腓骨颈骨折可能损伤腓总神经。腓总神经绕行腓骨颈处位置表浅,易受损伤。损伤后,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足下垂且内翻,呈“马蹄”内翻足畸形,小腿的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10.小腿前群肌肉麻痹是什么神经损伤?足部产生什么症状?答:腓深神经损伤,足部出现组下垂和不能伸趾症状,第1、2趾相对缘皮肤感觉障碍。11. 小腿外侧群肌肉麻痹是什么神经损伤?足部产生什么症状?答:腓浅神经损伤。腓浅神经损伤导致足不能外翻,足背皮肤(第1趾蹼及第1、2趾相对面皮肤除外)感觉障碍。16.腰椎塞性脓液可经何途径进入腘窝?答:腰椎塞性脓液→沿腰大肌表面→肌腔隙→股三角→收肌管→腘窝。18.腓总神经受损伤的临床表现?答:腓总神经经腓骨颈下行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腓深神经分布于小腿前群肌,受损后,足下垂,不能背伸,不能伸趾。腓浅神经分布于小腿外侧群肌和足背皮肤,受损后,足不能外翻,足背皮肤感觉障碍。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推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