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栽培套路,有机肥与化肥,化肥,植物调节剂用对了吗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马铃薯栽培中的肥料利用,马铃薯栽培,马铃薯栽培技术,马铃薯栽培新技术,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栽培技术ppt,秋马铃薯栽培技术,无土栽培马铃薯,旱地马铃薯栽培技术,马铃薯高产栽培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马铃薯栽培中的肥料利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产品追溯:&&
公告栏> > > > > > 推荐专题> > > > > > > > 联系我们北京:010-
QQ(总监:杜先生)实用技术&>>&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作者:郑州市蔬菜研究所马铃薯研究室阅读次数:5458马铃薯又称洋芋、山药、土豆,既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又是营养丰富的蔬菜作物,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及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鸭梨、葡萄的7倍,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河南省属于中原二季作区,马铃薯春秋两季都可栽培,春季产量一般优于秋季。它适应性广,栽培简单,产量高,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在省内已经有大面积的栽培。为更好的提高马铃薯的整体栽培水平,促进马铃薯的生产,现将马铃薯的春季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深耕整地
马铃薯以地下块茎为收获产品,欲促进高产,就要为块茎在地下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马铃薯适合沙壤土种植,深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气性好,并可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为马铃薯的根系充分发育和薯块膨大创造良好的条件。马铃薯的须根穿透力差,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根系在土壤中发育得愈好,植株生长势愈强,产量愈高,特别是前期生长比较缓慢的品种尤为重要。所以,深耕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的基础。试验证明,耕层愈深,增产效果愈显著。一般耕深不浅于25cm。若土壤墒情不好,要提前灌溉一次,再进行深耕。
二、肥料准备
马铃薯是喜肥作物,尤喜有机肥。因为有机肥既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又可以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所以播前要准备好肥料。根据生产经验,一般亩施有机肥kg(或农家肥5000kg左右)、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40kg、尿素10kg。
播种前最好一次施足底肥,特别是有机肥和磷钾肥在播种前施入效果更好。因为磷钾肥与有机肥混施有利于提高磷、钾肥的肥效,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以便马铃薯根系充分发育后,土壤能不断提供植株所需的养分。氮肥要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施入,在土壤肥力水平高的情况下,为避免植株徒长,可将全部氮肥的三分之二作为基肥施入,留三分之一做追肥用。
三、选用良种
良种是增产的内因,是高产的关键。没有优良的品种,不可能达到高产的目的。选用良种要坚持3个原则:
1、根据不同的种植区域选用良种:二季作区宜选用结薯早、块茎前期膨大快、休眠期短的早熟或中熟品种。同时要针对各地主要病害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
2、根据不同种植方式选用良种:如间作套种要选用株型直立、植株较矮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种。
3、根据不同用途选用品种:出口产品要求薯形椭圆、表皮光滑、芽眼极浅、红皮或黄皮黄肉的品种;炸条、炸片加工要求淀粉含量不低于14%、还原糖不超过0.3%、芽眼浅、顶部和脐部不凹陷的品种;淀粉加工要求含淀粉高的品种等。
省内主栽品种有:郑薯六号、郑薯五号、费乌瑞它、中薯三号、东农303等。
四、播前催芽和切块
春播每亩需种薯120kg左右。要挑选出符合品种特征、完整、无病虫害、无伤冻、表皮光滑、颜色好的薯块作为种薯。由于早春温度低,马铃薯不能播种或播种后出苗慢,而播前催芽可以淘汰病薯,幼芽发根也快,出苗早而齐,发棵早、结薯早,有利于高产。催芽的具体方法有:
(一)整薯催芽:播前20天左右,将种薯放在保温性好的温室内暖种处理,催芽约1cm左右时,于播前1-2天切块。郑州地区多采用此法。
(二)切块催芽:
1、室内催芽:播前30天左右,将种薯放到温度15~18℃的室内处理10-15天。种薯开始发芽时切块,按1:1比例与湿沙(或湿土)混合均匀,摊成宽1m、厚30cm,上面及四周用湿沙(或湿土)覆盖7~8cm。另一方法是将湿沙(或湿土)摊成1m宽、7cm厚,长度不限的催芽床,然后摊放一层马铃薯块覆一层湿沙(或湿土),厚度以看不见切块为准,可摊放3~4层,然后在上面及四周盖湿沙(或湿土)7~8cm。温度保持在15~18℃,最高不超过20℃。待芽长到1-2cm左右时扒出,放在散射光下凉种(保持15℃低温),使芽变绿,变粗壮后即可播种。
2、室外催芽:选择背风向阳处挖宽1米、深50厘米的催芽沟,按室内催芽方法将切块摆放在沟内催芽,沟上搭小拱棚以提高温度,下午5点盖上草苫保温,上午8点揭去草苫提高温度。
切块要求:每公斤种薯切50块左右,每块以25克左右为宜,切块大小要一致,至少每块上要有一个芽眼。换块时切刀用酒精或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切口离芽眼要近,可刺激早发芽,利于早出苗。15克左右的小薯,在脐部用刀削一下即可。
五、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对植株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是取得高产的关键环节。正确确定播种期有3个原则:1、土壤10cm深处地温达到7~8℃时播种;2、马铃薯春播出苗时要避免霜冻,一般根据当地终霜日前推20~30天为适播期;3、应把薯块形成期安排在适于块茎形成、膨大的季节,平均气温不超过23℃,日照时数不超过14小时,有适量降雨。
多雨地区要实行小整薯播种,避免田间烂薯,造成减产。
郑州地区一般在3月上中旬播种。选择温度较高的晴天进行,采取东西向朝阳坡种植。播后适当镇压,耧平斜坡面,消除大的土坷垃。播种密度一般为60cmX20-27cm左右。
六、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目的在于运用科学的、综合的农业技术,为马铃薯植株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是促早熟高产高效栽培的重要环节。
马铃薯的田间管理,应突出一个&早&字,总的要求是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晚衰。管理的重点是,前期及时中耕除草、追肥、培土,后期注意排、灌、防止病虫害。马铃薯从播种到出苗一般30天左右,播种后因温度逐渐上升,杂草丛生,马铃薯齐苗后应及时除草。追肥宜早不宜晚,苗子出齐80%后,进行第一次追肥,施碳酸氢铵40-50kg(或尿素15kg)左右,追肥后要及时灌水,否则肥料不能溶解,根部不能吸收利用。现蕾期进行培土,浇水。开花初期薯块进入迅速膨大期,进行第二次培土、浇水,应结合除草进行,植株封垄前培完土,防止块茎外露变绿。此时可视植株长势情况决定第二次追肥,一般不追肥,若需要,可少量施些尿素,约10kg左右。
马铃薯比较抗旱,但要获得高产就不能缺水,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80%比较合适。尤其在夏季高温阶段,土壤温度达30℃左右时,对高温敏感的品种会产生畸形块茎,及时灌溉,降低土壤温度,有利于块茎正常生长。雨后积水应及时防涝,否则将造成田间烂薯。收获前10天停止浇水,利于收获贮藏。
另外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主要病虫害发生时间,及时防治晚疫病、蚜虫、蝼蛄等。防治晚疫病,要适时施药防治 开花前后加强田间检查,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拔除.及其附近植株上的病叶摘除就地深埋,撤上石灰。然后对病株周围的植株用l: 100-200倍波尔多液喷雾封锁,隔10天再喷1次。也可采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 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涪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 七、收获贮藏
春播马铃薯在6月底前收获完。一般亩产4000斤左右,高产可达6000斤左右。
贮藏以选择干净、通风、凉爽的半地下窖为好,不要与农药、化肥、机油等油类或大葱、大蒜、洋葱等辛辣味产品共存。薯块堆放于干净的砂土上,每十天翻检一次,随时捡出烂薯。商品薯应暗光保存,防止变绿。
秋季马铃薯郑州地区于8月10-15日播种,整薯播种,每亩用种薯250-350kg左右,栽培可参考春季栽培技术。播前要进行浸种催芽:对于郑薯五号、六号,播种前5天,用百万分之五的赤霉素水溶液浸种5分钟,捞出后随即埋入湿润的沙床催芽5天,待芽长1-2cm左右时即可播种。秋季要及时防止茶蟥螨和晚疫病的发生。
吴焕章,郭赵娟,郑州市蔬菜研究所,450015,电话:(50-8015
马铃薯营养失衡诊断和防止
郭赵娟& 吴焕章
(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450005)
马铃薯营养丰富,既是蔬菜作物,又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深受人民喜爱,在河南省种植普遍。种植好马铃薯,维持生长期的营养平衡是关键,可以提高植株抗性,预防病虫害,达到品质优、高产量。&&& 马铃薯营养失衡主要指生长期间的各种元素的缺乏,导致其生长受到抑制。下面就对所可能出现的各种元素逐一分析。
(一)氮& 氮素对马铃薯生长是生死攸关的,缺氮多发生在有机质含量较低,酸度足以抑制硝化作用的砂质土上。缺氮时开花前显症,植株矮小,生长弱,叶片均匀淡绿色,严重时叶片上卷呈杯状,到生长后期,基部小叶的叶缘完全失绿而皱缩,有时呈火烧状,叶片脱落,产量低。生产上发现缺氮时马上埋施发酵好的人粪,也可将尿素或碳酸氢铵等混入10~15倍腐熟有机肥中,施于马铃薯两侧,后覆土、浇水。也可在栽后15~20天结合施苗肥,每667m2施入硫酸铵5kg。栽后40天施长薯肥,每667m2用硫酸铵10kg或人粪尿1000~ 1500kg。&&& (二)磷& 马铃薯早期缺磷影响根系发育和幼苗生长,缺磷时植株矮小,僵直,暗绿,叶片上卷。孕蕾至开花期缺磷,叶部皱缩,色呈深绿,严重时基部叶变为淡紫色,植株僵立,叶柄、小叶及叶缘朝上,不向水平展开,小叶面积缩小,色暗绿。缺磷过多时,薯块内部易发生铁锈色痕迹。防止缺磷,基肥每667 m2施过磷酸钙15~25kg,混入有机肥中施于10cm以下耕作层中;开花期每667m2施过磷酸钙15~20kg;也可叶面喷洒0.2%~0.3%磷酸二氢钾或0.5%~1%过磷酸钙水溶液。&&& (三)钾 &马铃薯缺钾,生长缓慢节间短,叶面粗糙皱缩,叶片边缘和叶尖萎缩,叶尖及叶缘开始呈暗绿色,随后变为黄棕色,并逐渐向全叶扩展,叶脉间具青铜色斑点,且向下卷曲,小叶排列紧密,与叶柄形成夹角小,老叶青铜色,干枯脱落,切开块茎时内部常有灰蓝色晕圈。钾的症状出现较迟,一般到块茎形成期才呈现出来,严重的降低产量。要防止缺钾,基肥混入200kg草木灰。栽后40天施长薯肥时用草木灰150~200kg或硫酸钾10kg对水浇施。也可在收获前40~50天,喷施1%硫酸钾,隔10~15天一次,连用2~3次。也可喷洒0.2%~0.3%磷酸二氢钾或1%草木灰浸出液。
(四)钙& 马铃薯缺钙时,早期顶芽幼龄小叶叶缘出现淡绿色色带,后坏死致小叶皱缩或扭曲,严重时顶芽或腋芽死亡。根部易坏死,块茎小,有畸形成串小块茎,块茎表面及内部维管束细胞常坏死。防止缺钙时,要根据土壤诊断,施用适量石灰,应急时叶面喷洒0.3%~0.5%氯化钙水溶液,每3~4天1次,共2~3次。此外,还可施用惠满丰液肥,每667m2用量为450ml,稀释400倍,喷叶3次即可,也可喷施绿风95植物生长调节剂600倍液。
(五)镁& 马铃薯是对缺镁较为敏感的作物。缺镁时老叶的叶尖、叶缘及脉间褪绿,并向中心扩展,后期下部叶片变脆、增厚。严重时植株矮小,失绿叶片变棕色而坏死、脱落,块根生长受抑制。防止缺镁时,首先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使土壤保持中性,必要时亦可施用石灰进行调节,避免土壤偏酸或偏碱。施用含镁的完全肥料,应急时,可在叶面喷洒1%~2%硫酸镁水溶液,每隔2天1次,每周喷3~4次。
(六)锰& 土壤粘重,通气不良的碱性土易缺锰。马铃薯缺锰时,症状首先在新生的小叶上出现,叶脉间失绿后呈浅绿色或黄色,严重时脉间几乎全为白色,并沿叶脉出现许多棕色小斑。最后小斑枯死、脱落,使叶面残缺不全。防止缺锰时,叶面喷洒1%硫酸锰水溶液1~2次。&&&&&&
(七)硫& 长期或连续施用不含硫的肥料,易出现缺硫。马铃薯缺硫时,植株叶片、叶脉普遍黄化,与缺氮类似,生长缓慢,但叶片并不提早干枯脱落,严重时叶片出现褐色斑块。施用硫酸铵等含硫的肥料可防止缺硫。&&& (八)硼& 土壤酸化、硼素被淋失或石灰施用过量,均会出现缺硼。马铃薯缺硼时根端、茎端生长停止,严重时生长点坏死,侧芽、侧根萌发生长,枝叶丛生。叶片粗糙、皱缩、卷曲、增厚变脆、皱缩歪扭、褪绿萎蔫,叶柄及枝条增粗变短、开裂、木栓化,或出现水渍状斑点或环节状突起。块茎小。要防止缺硼,于苗期至始花期每667m2穴施硼砂0.25~0.75kg,也可在始花期喷施0.1%硼砂液。&&& (九)铁& 土壤中磷肥多或偏碱性,影响铁的吸收和运转,常出现缺铁症状。马铃薯缺铁首先出现在幼叶上,缺铁叶片失绿黄白化,心叶常白化,称失绿症。初期脉间退色而叶脉仍绿,叶脉颜色深于叶肉,色界清晰,褪绿的组织向上卷曲,严重时叶片变黄,甚至变白。防止缺铁,于始花期喷洒0.5%~1%硫酸亚铁溶液1~2次。&&& 此外,马铃薯缺铜严重时,幼嫩叶片向上卷呈杯状,并向内翻回。缺锌时生长受抑,节间短,株型矮缩,顶端叶片直立,叶小,叶面上出现灰色至古铜色的不规则斑点,叶缘上卷。严重时叶柄及茎上均出现褐点或斑块。防止时施用相应的微肥。&&& 根据外部症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马铃薯生长受抑,可能缺某些元素。因缺素的有些症状,如卷叶、皱缩、失绿、干枯等症状与有些病害相似,这时要仔细观察,从多方面考虑,以找到病因,对症下药。
秋季马铃薯高产把五关
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吴焕章& 郭赵娟
河南省马铃薯生产为春、秋二季作区,以前马铃薯生产主要以春季为主,秋季主要是生产种薯。近几年随着我省马铃薯生产的发展,秋季商品薯生产面积也逐渐增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多数种植户反映秋季马铃薯生产产量不高,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的生产。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秋季马铃薯生产要想获得高产需严把五关。
选种包括品种选择和种薯选择。
品种选择:选择优质、高产,早熟(播种至成熟90-100天),休眠期短或较短(40-50天),适宜二季作种植的品种,如郑薯五号、郑薯六号、中薯三号、费乌瑞它、东农303、克新四号、早大白等。
种薯选择:选择种性好,不退化,健康无病虫危害的50克左右的小种薯。如果是购买种薯,要到具有脱毒条件、繁育种能力、信义好的单位购种。如果是自留种,要在生长中后期选择地上部生长强健、叶片平展、不退化的植株留种,不要在收获后再挑选小土豆留种。因为退化株上结的土豆一般较小,如果收获后挑小土豆留种,退化的可能性较大,种植后造成减产。
由于我省马铃薯春季收获至秋季播种时间较短,有的种薯休眠期尚未通过,所以秋季马铃薯栽培一定要浸种催芽。浸种催芽的目的一是打破休眠,有利于出芽,二是出苗整齐一致。催芽时一是掌握好催芽时间,二是掌握好浸种浓度和浸种时间。一般休眠期较短的品种如郑薯五号、郑薯六号、中薯三号在播种前一周左右用5ppm(百万分之五)赤霉素(又称九二O)浸种5分钟开始催芽,其它休眠期较长的品种如费乌瑞它、东农303、克新四号、早大白等,要适当提高浸种浓度和延长催芽时间和浸种时间。浸种方法:1、先用少量酒精将赤霉素溶解,然后加水稀释到浸种所需浓度。2、将种薯装入篓或网袋中放入浸种药液中浸种至品种所需时间。3、将捞出的种薯放入沙床,沙床宽100厘米,铺沙厚5厘米左右,摊放薯块厚20厘米左右,然后上面及四周覆盖湿润沙土5厘米左右。4、芽长2厘米左右时扒出,放到阴凉有散射光的地方进行绿化,2-3天后即可播种,这样出来的苗壮抗病。浸种催芽时应特别注意几点:1、要严格配制赤霉素浓度。浓度低时没有作用,浓度高时容易出现弱细苗和簇苗,造成减产甚至绝收。2、赤霉素溶液要随配随用,忌隔夜再用。3、用过的赤霉素溶液不要泼撒在沙床上。4、种薯堆积不要过厚,否则易造成烂薯。
1、由于秋季播种时间正值高温多雨季节,容易烂种,所以要整薯播种,选择健康无病50克左右小土豆作种。2、商品薯生产可适当早播。秋季马铃薯生产产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适宜马铃薯生长的时间较短,所以商品薯生产要适当提前播种,尽量延长其生长时间。播种时间在8月初为宜。3、播种方式以东西向背阳坡为宜,这样有利于降低地温,益于出苗。4、八月份正是高温多雨季节,田间积水易引起烂薯,影响出苗及植株生长,所以雨后要及时排除积水。5、浇水或雨后,沟底要及时中耕,用菜耙耧埂面,消除板结,以利出苗。
田间管理关
由于秋季适宜马铃薯生长的时间较短,所以生长期间的所有管理都要突出一个&早&字。一要及时中耕除草。播种出苗期间正是高温多雨季节,杂草较多,要及时清除杂草,否则会形成草欺苗现象,影响出苗,不利于幼苗生长。二是及时追肥浇水。秋季马铃薯生产前期温度高,适宜茎叶生长,后期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利于薯块膨大。整个生长期间一般不会出现徒长现象。所以秋季马铃薯生产肥水管理要一促到底,早追肥早管理。在基肥充足的情况下,生长期间要追肥两次。第一次追肥在出苗70-80%时,亩追碳铵50公斤,第二次追肥在苗高20厘米左右时视地上部生长情况亩追尿素15-30公斤。平时视雨水情况及时进行浇水,保持地表湿润为宜。三要及时培土。秋季培土应采取每次浅培,多次培土的办法。第一次培土在苗高20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二次培土在开花初期进行,第三次培土在10月下旬霜降前,此次培土要厚些,有利保护块茎,防止霜冻。四要及时浇灌防霜水。霜降前浇一次大水,进行防霜,可适当延长茎叶生长时间,争取后期产量。有条件的10月中下旬可增加小拱棚等覆盖,更有利于高产。
病虫防治关
秋季阴雨天较多,病虫害较重,疏于防治,往往引起病虫害的蔓延,造成严重减产。秋季最常发生的病害是晚疫病,虫害是茶蟥螨,危害时间多在9月中下旬~10月上旬。一般晚疫病用瑞毒霉、可杀得、杀毒矾、乙磷铝、波尔多液等防治,茶蟥螨用三氯杀螨醇、克螨特、灭螨猛、环丙杀螨醇等防治。九月中下旬喷药一次,以后每一周喷药一次,喷三次药即可控制晚疫病和茶蟥螨的发生。
我国马铃薯生产区划及主要栽培品种介绍
吴焕章 郭赵娟
(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我国马铃薯栽培有400多年的历史,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由于地区间纬度、海拔、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类型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马铃薯栽培制度、耕作类型、品种类型,因此我国马铃薯区划分为四个各具特点的类型: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南方二作区、西南单双季混作区。
不同的栽培区因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病害等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品种类型。北方一作区,也称北方夏作区,是我国马铃薯的主要产区,范围较大,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省及辽宁省的大部,华北地区的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陕西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的东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以北的区域。该区地处高寒,纬度或海拔较高,气候冷凉,无霜期短,一般在110~170天,年平均温度在-4~10℃,最低月平均温度在-8~2.8℃,最热月平均温度24℃左右。年降雨量500~1000mm,分布很不均匀。该区适应品种较广,早、中、晚熟品种均可栽培。主要栽培品种有:东农303、克新四号、早大白、尤金、春薯二号、春薯三号、春薯四号、超白、乌盟601、Favorita、黄麻子、陇薯一号、安农5号、五里白、系薯1号、安薯56、克新一号、克新2号、克新3号、克新13号、高原3号、高原4号、高原7号、高原8号、同薯8号、同薯9号、虎头、跃进、坝薯9号、坝薯10号、晋薯2号、晋薯5号、晋薯7号、晋薯8号、宁薯1号、宁薯3号、宁薯5号、宁薯6号、内薯7号、蒙薯8号、中心24、乌盟684、冀张薯3号、陇薯2号、陇薯3号、下寨65、渭薯2号、青薯168、克新12号、Atlantic、Snowden、Russet Burbank、Shepody、Kennebec、Bintje、Desiree、Superior等。中原二作区,包括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四省的南部,湖北、湖南两省的东部,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各省、直辖市。该区无霜期较长,为180~300天,年平均温度10~18℃,最热月平均温度22~28℃,最冷月平均温度1~4℃,大于5℃的积温℃,年降雨量500~1750mm。该区适合早熟和中早熟品种栽培。主要种植品种有:豫马铃薯1号、豫马铃薯2号、鲁马铃薯1~3号、东农303、克新1~4号、中薯3~5号、早大白、Favorita、Norland、Atlantic、安农5号、坝薯7号、黔薯5号、怀薯6号等。南方二作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台湾省。该区夏长冬暖,雨量充沛,年降雨量mm,无霜期300~365天,年平均气温18~24℃,冬季平均气温12~16℃,大于5℃的积温℃。该区目前栽培主要品种有:除一些农家品种外,还有Mira、金冠、台湾红皮、Atlantic、集农958、克新3号、坝薯3号、豫马铃薯1号、豫马铃薯2号等。西南单双季混作区,又称西南山区垂直分布区,该区地形复杂,气候悬殊,包括云南、贵州、西藏、湖南西部山区、湖北西南、西北部山区。该区有一季、二季和冬作栽培。该区主要栽培品种有:Mira、Epoka、Aquila、新芋4号、川芋56、鄂783-1、鄂马铃薯1号、南中552、鄂马铃薯3号、安薯56等。
下面就我国目前马铃薯生产中主要栽培品种作简要介绍:
早熟品种,一般出苗后60~80天内可收获的品种。
豫马铃薯1号(郑薯5号):河南省郑州市蔬菜研究所育成。早熟,休眠期短,45天左右。株高60cm左右,株型直立,茎粗壮,分枝2~3个,叶片较大,绿色。花冠白色,花药黄色,能天然结实。薯块椭圆形,尾部稍尖,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而少。单株结薯3~4块,结薯集中,薯块大而整齐,大中薯率90%以上。块茎食用品质好,淀粉含量13.42%,粗蛋白质1.98%,Vc13.89mg/100g鲜薯,还原糖0.089%。适合外贸出口。一般亩产2250kg左右,高产可达4000kg。植株较抗晚疫病和疮痂病,易感卷叶病毒。适应性强,在二季作及一季作区均有栽培。
豫马铃薯2号(郑薯6号):河南省郑州市蔬菜研究所育成。早熟,休眠期短,45天左右。株高55cm左右,株型直立,茎粗壮,分枝2~3个,叶片较大,绿色。花冠白色,花药黄色,能天然结实。薯块椭圆形,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而少。单株结薯3块左右,结薯集中,薯块大而整齐,大中薯率90%以上。块茎食用品质好,淀粉含量14.66%,粗蛋白质2.25%,Vc13.62mg/100g鲜薯,还原糖0.177%。适合外贸出口。一般亩产2250kg左右,高产可达4000kg。植株较抗疮痂病,无花叶,轻感卷叶病毒。适应性强,在二季作及一季作区均有栽培。
东农303:东北农业大学育成。株高15cm左右,茎直立、绿色,复叶较大,生长势强,花冠白色,花药黄绿色,雄性不育。块茎长圆形,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较浅,结薯集中,块茎中等大小而整齐。休眠期70天左右。淀粉含量13%左右,粗蛋白质含量2.52%,Vc14.2mg/100g鲜薯,还原糖0.03%。一般亩产2000kg,高产可达3500kg。植株抗花叶病毒,易感晚疫病和卷叶病毒,耐涝。适应性广,在东北、华北、中南及广东等地均可种植。
费乌瑞它(Favorita):为荷兰品种,1980年农业部种子局从荷兰引入。株高60cm左右,株型直立,分枝少,茎紫褐色,复叶大,叶绿色,生长势强。花冠蓝紫色,花药橙黄色,花粉多,易天然结果。块茎长椭圆形,皮色淡黄,肉色深黄,表皮光滑,芽眼少而浅。结薯集中,块茎大而整齐,休眠期短,适合二作区栽培。一般亩产2000kg左右,高产可达3000kg。块茎品质优,食味好,淀粉含量12~14%,粗蛋白质含量1.6%,Vc13.6mg/100g鲜薯。植株对A病毒和癌肿病免疫,抗Y病毒和卷叶病毒,易感晚疫病,不抗环腐病和青枯病。是适合出口的品种。在江苏、山东、河南、广东均有种植。
中薯3号: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育成。株型直立,分枝较少,株高55~60cm,茎绿色。复叶较大,绿色。花冠白色,花药橙色,能天然结实。块茎椭圆形,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薯块大且较整齐。结薯集中,单株结薯4~5块。休眠期短,55~60天,较耐储藏。食用品质佳,淀粉13.5%,粗蛋白质1.82%,Vc22.8mg/100g鲜薯,还原糖0.35%。一般亩产2000kg以上。植株抗卷叶病和Y病毒,较抗X病毒,不抗晚疫病。适宜二季作和南方冬作区种植。
克新4号: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育成。株型直立,分枝较少,株高65cm左右,茎绿色,复叶中等大小,叶色浅绿,生长势中等。花冠白色,花药黄绿色,花粉少,一般无浆果。块茎扁圆形,黄皮有网纹,薯肉淡黄色,芽眼中等深度。薯块中等大小,较整齐,耐储藏。块茎食味好,淀粉13%左右,粗蛋白质2.23%,Vc14.8mg/100g鲜薯,还原糖0.13%。一般亩产1500kg,高产可达2500kg。植株感晚疫病,但块茎抗病性较好。对Y病毒过敏,轻感卷叶病毒。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均有种植。
安薯56:陕西省安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株型半直立,株高42~65cm,主茎2~3个,分枝较少,茎淡紫褐色,坚硬不倒伏。叶色深绿,复叶较大。花冠紫红色。块茎扁圆形或圆形,黄皮白肉,芽眼较浅,块茎大而整齐,结薯集中。块茎休眠期80天左右,耐储藏。商品薯率高,食用品质好,蒸食干面,口感好。淀粉17.66%,粗蛋白质2.54%,Vc21.36mg/100g鲜薯。亩产在kg。植株高抗晚疫病,轻感黑胫病,抗花叶病毒。在陕西和西南部分省区大面积种植。
中熟品种,出苗后85~105天内可收获的品种。
克新1号: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育成。株型开展,分枝较多,株高70cm左右,茎绿色,复叶大,叶绿色,生长势强。花冠淡紫色,花药黄绿色,无花粉。块茎椭圆形,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较多、中等深度。结薯集中,块茎大而整齐,休眠期长,耐储藏。食用品质中等,淀粉13~14%,粗蛋白质0.65%,Vc14.4mg/100g鲜薯,还原糖0.52%。一般亩产kg,高产可达2500kg以上。植株抗晚疫病(块茎易感病),高抗环腐病,抗Y病毒和卷叶病毒。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山西等省(区)。
晋薯2号: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育成。株高80cm,分枝多,茎绿色,株型直立,复叶大,叶浅绿色。花冠白色,能天然结实。块茎扁圆形,黄皮白肉,表皮较粗糙,芽眼中等深度,结薯集中,块茎中等大小,休眠期长,耐储藏。一般亩产1500kg,高产可达2500kg。淀粉含量19%,粗蛋白质1.47%,Vc19.03mg/100g鲜薯,还原糖0.2%左右,适合鲜食及淀粉加工。植株较抗晚疫病和环腐病,轻感卷叶病毒,对皱缩花叶病毒过敏,抗旱性较强。山西、内蒙、河北等地有栽培。
大西洋(Atlantic):美国品种,1978年由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引入,适宜加工型品种。株型直立,叶肥大,茎粗壮,中等长势。花淡蓝紫色,花量中等,花粉孕性低,不能天然结果。块茎圆形薯皮淡黄色有网纹,薯肉白色,中薯率高且整齐。蒸食品质好,淀粉15~18%,还原糖0.03~0.15%,是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炸片品种。植株不抗晚疫病,对轻花叶病毒PVX免疫,较抗卷叶病毒病和网状坏死病毒,感束顶病、环腐病。一般亩产1500kg左右。该品种喜肥水,适应性较广。目前在内蒙、黑龙江、河北、吉林、山东、福建等地均有种植。
晚熟品种,出苗后105天以上可以收获的品种。
米拉(Mira):原民主德国品种,1956年引入我国。株高60cm,分枝数中等,茎绿,基部带紫色,株型开展,复叶中等大小,叶绿色,生长势较强。花冠白色,天然结果性弱。块茎长筒形,黄皮黄肉,表皮较光滑,顶部粗糙,芽眼多深度中等,结薯较分散,休眠期长,耐储藏。kg,高产可达3500kg。淀粉含量14~17%,粗蛋白质1.4~1.7%,Vc27~32mg/100g鲜薯,还原糖0.2%左右,品质好,适宜鲜食。抗晚疫病,高抗癌肿病,不抗疮痂病,轻感卷叶病毒和花叶病毒。
克新11号: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育成。株高45~55cm,主茎2~3个,茎绿色,株型直立,复叶较大,叶绿色,生长势强。花冠白色,天然结果少。块茎圆或椭圆形,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块茎大而整齐,商品薯率80~85%,休眠期较长,耐储藏。一般亩产1500kg,高产可达2500kg。淀粉13~15.5%,Vc17.82mg/100g鲜薯,还原糖0.28%左右,品质好,适宜鲜食及食品加工。植株较抗晚疫病,较抗卷叶病毒和花叶病毒。
夏菠蒂(Shepody):加拿大福瑞克通农业试验站育成,1987年引入我国。株型开展,株高60~80cm,主茎绿色、粗壮,分枝数多。复叶较大,叶色浅绿。花冠浅紫色,花期长。块茎长椭圆形,白皮白肉,芽眼浅,表皮光滑,薯块大而整齐,结薯集中。块茎品质优良,鲜薯干物质含量19~23%,还原糖0.2%,是适合炸条的加工品种。该品种对栽培条件要求严格,不抗旱、不耐涝,不抗晚疫病、早疫病,易感花叶病毒和疮痂病。一般亩产kg。
吴焕章,郑州市蔬菜研究所,450015,电话:(0371)-8015
郭赵娟,同上
我国马铃薯生产现状、趋势及发展前景
一、我国马铃薯生产现状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的安第斯山,16世纪传到欧洲,17世纪由荷兰人带到我国台湾。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兼用和工业原料作物,由于它耐旱、耐瘠薄、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营养成分全和产业链长而受到全世界的重视。目前全世界主要种植马铃薯的国家有148个,总面积达1838万hm2,总产量近3亿吨,在全世界所有的粮食作物中,马铃薯的总产量排名第四,仅次于玉米、水稻和小麦。世界马铃薯平均单产为16t/hm2。单产水平最高的国家是荷兰,达到45t/hm2。其它单产水平较高的国家还有美国(约40t/hm2)、日本(约33t/hm2)和加拿大(约27t/hm2)等。从马铃薯的利用来看,大部分是作为食物或动物饲料,前者约占马铃薯总产量54%,后者约占19%。
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得到迅猛发展,到2001年已达472万hm2,是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占全球种植面积的25%左右,占亚洲种植面积的60%左右。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是内蒙,2001年种植面积达56.24万hm2。种植面积超过20万hm2的省区有10个,其中内蒙、贵州、甘肃和黑龙江超过了40万hm2。全国总产6456.4万t,全国平均单产13.7t/hm2。但各地区的单产水平差异较大,高的达到了29.8t/hm2(山东省),低的不到6.2t/hm2(山西)。山东省的单产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一方面说明了山东省的马铃薯生产水平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马铃薯在我国的生产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因为全国有许多地区种植马铃薯的自然条件要比山东省好的多。同时在我国西部的一些省区,尽管他们种植马铃薯的技术水平不高,种植面积也较小,但产量水平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例如新疆和青海的单产分别达到了28.8t/hm2和21.0t/hm2。一些种植面积较大、单产较低的省区有巨大的增产潜力。
二、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趋势
1、马铃薯种植面积与总产将有进一步增加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一直呈上升趋势。种植面积从1982年的245.4万hm2发展到2001年的472万hm2,总产由1982年的2382.5万t增加到2001年的6456.4万t。近几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较快的有黑龙江、云南和山东等省。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中,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仍将有一定的增加:首先,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马铃薯的比较效益显著高于粮食、豆类、油料和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农民将会增加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其次,随着我国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壮大,对原料薯的需求将会带动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第三,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马铃薯种植已引起西部各省区的重视,把发展马铃薯产业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种植面积将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第四,南方冬作区在冬闲田上种植马铃薯和稻草覆盖免耕种植马铃薯的面积有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水平的提高,全国马铃薯的总产也将有一定的增加。
2、马铃薯的单产水平将有进一步的提高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马铃薯单产水平一直呈增加的趋势,但增加幅度远低于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增加幅度。今后我国马铃薯单产水平仍将有较大的提高:a)、相关法规的出台完善、种薯市场的进一步规范、茎尖脱毒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广泛应用,将会大大改善我国马铃薯种薯质量;b)、马铃薯栽培新技术的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将进一步提高;c)、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3、机械化生产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
过去我国马铃薯生产主要是人力手工操作。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的播种机械、灌溉机械、中耕机械和收获机械已慢慢进入到马铃薯生产中。随着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对原料薯生产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对生产规模的要求也越来越大,要求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因此,机械化生产所占比例将逐步增加。
4、专用加工品种的面积将有较大增加
过去我国马铃薯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鲜食和作饲料用,所用品种只要高产即可。但近几年马铃薯加工业(淀粉、薯条、薯片)在中国发展迅猛。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加工能力的提高,将需要越来越多的加工原料。因此,马铃薯专用加工品种的种植面积将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三、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前景
由于我国具有马铃薯生产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巨大的马铃薯及其制品消费潜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价格优势,使我国马铃薯生产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一项充满朝阳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我国居民马铃薯消费市场
目前世界马铃薯年人均消费量28kg,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量74kg,而我国马铃薯年人均消费量只有14kg,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到发达国家的1/5。马铃薯既可以作食物消费,也可以作为饲料转化为动物食物进行消费,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食物结构也从偏重主食向讲求合理、平衡营养的方向转化。由于马铃薯营养全面,马铃薯食品的社会需求量会不断增长。据美国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对马铃薯制品需要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对马铃薯制品消费量较大的群体是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我国的情况也与美国基本相似。据世界银行预测:我国居民收入水平21世纪前20年每年将以15%的速度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可分配部分的增加必然会引起国民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给马铃薯食品市场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容量。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蕴藏着巨大的马铃薯消费市场。
2、马铃薯加工品消费市场
在食品领域,马铃薯变性淀粉由于其独特功能,已大量应用于速冻食品、膨化食品、乳制品和速溶汤料等,成为方便食品发展的新趋势。国内统计表明,现阶段我国的马铃薯淀粉年需用量在40万t左右。据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有20%的人口以马铃薯淀粉制品为主食,届时我国将会成为亚太地区马铃薯淀粉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中心,对马铃薯的淀粉需求量将会增加到180万t左右。此外,在医药、纺织、印染、造纸、铸造、精细化工等领域,我国目前年需求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30万t以上,据行业专家预测,到2010年年需求量将会增加到70~80万t。另外,我国的水产品饲料到2010年马铃薯淀粉年需求量将达到20万t。巨大的马铃薯淀粉需求量需要大量的马铃薯原料供应,将为我国马铃薯生产提供无限商机。
3、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我国幅员辽阔,跨越不同的气候带,地势高低不等,形成一些特殊的自然条件,这是其他国家难以具备的有利条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生产的鲜薯可供应全国或出口到其他国家。我国许多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都具备良好的种薯生产条件,加上我国种薯生产技术(如组织培养和微型薯生产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有希望生产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合格种薯,打进国际种薯市场,特别是东南亚一些不具备种薯生产条件国家的市场。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并且和10多个国家相邻,无论是从海港出口还是从内陆边境出口马铃薯,都是十分方便的。另外,我国的马铃薯生产成本低,价格低于欧美国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不适合种薯或商品薯的生产,而对马铃薯种薯、商品薯和马铃薯制品的需要量又很高,是我国马铃薯潜在的国际市场。在东南亚自由贸易区中,马铃薯是我国的优势产品与产业。
郑州市蔬菜研究所,吴焕章,郭赵娟,450015,电话:(50&8015
二季作区马铃薯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要点
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崔杏春
一、&&&&& 品种与种薯
&&& 河南省属于春秋二季栽培区,适合马铃薯生长的时间比较短,春秋两季间隔时间短,因此对品种选择比较严格。必须选用早熟、抗病、休眠期短、优质、丰产、抗逆性强的品种才能适应当地生产。适合我省栽培条件、商品性好的品种有郑薯五号、六号(豫马铃薯一号、二号)、费乌瑞它、中薯三号等品种。最好选用符合&GB 18133马铃薯脱毒种薯&和&GB 4406种薯&标准的&郑研&牌马铃薯种薯,为高产高效打好基础。每亩用种量120公斤。
二、种薯处理(催芽、切块)
&&& 春季播种前20d~30d将种薯置于15℃~20℃进行催芽。切块沙埋或整薯直接催。阳畦留种、小拱棚早熟栽培,需用赤霉素(920)浸种催芽。整薯浸种:郑薯五号、六号、中薯三号用5ppm浸泡5分钟;切块浸种用0.5ppm浸种5分钟,春季浸种后捞出放在15-20℃沙埋催芽;费乌瑞它整薯浸种用10ppm浸泡5分钟,切块浸种用1ppm浸种5分钟。秋季种植郑薯五号、六号、中薯三号在播种前5天,用5ppm赤霉素(920)浸种5分钟,捞出控后水在冷凉的地方进行沙埋催芽,费乌瑞它整薯浸种用10ppm浸泡5分钟。
&&& 春季切块种植。进行商品薯生产,每公斤种薯切40-50块;进行种薯生产,每公斤种薯切70-80块。切块大小均匀,每个切块带1个~2个芽眼。根据薯块大小确定切块方法:25克以下的薯块,仅切去脐部即可,刺激发芽;50克以下的薯块,纵切2块,利用顶芽,生长势强;80克左右的薯块,可上下纵切成4块;较大的薯块,先从脐部切,切到中上部,再十字上下纵切;大薯块也可以先上下纵切两半,然后在分别从脐部芽眼依次切块。切刀应尽量靠近芽眼。切刀要求快、薄、净,切刀每使用10min后或在切到病、烂薯时,用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75%酒精浸泡lmin~2min或擦洗消毒或高温消毒。切块后,进行摊晾,使伤口愈合,勿堆积过厚,以防烂种。秋季采用用50g左右健康小整薯,浸种催芽后播种。
三、整地、施肥
选择地势平坦,灌排方便,沙质壤土为宜。深耕,耕作深度约20cm~30cm。整地,使土壤颗粒大小合适。尽量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
根据土壤肥力,确定相应施肥量和施肥方法。农家肥和化肥混合施用,提倡多施农家肥。要求亩施农家肥公斤。农家肥结合耕翻整地施用,与耕层充分混匀,化肥做种肥或追肥,播种时开沟施。每生产1 000kg薯块的马铃薯需肥量:氮肥(N)5kg~6kg,磷肥(P205)1kg~3kg,钾肥(K20)12kg~13kg。
四、播种(时间、深度、密度、方法)
根据气象条件、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播期。一般土壤深约10cm处地温为7℃~22℃时适宜播种。郑州地区春露地3月上中旬,地膜覆盖2月底,阳畦、小拱棚1月底播种。秋季马铃薯播种期:生产商品薯的8月5-10日;生产种薯的8月中旬;进行切块种植的8月20-25日。
&&& 地温低而含水量高的土壤宜浅播,播种深度约5cm;地温高而干燥的土壤宜深播,播种深度约10cm。地膜覆盖不培土,播种宜深些,郑薯五号、六号、中薯三号6-9厘米,费乌瑞它9-11厘米。
不同的栽培方式要求不同的播种密度。一般生产田春季每亩种植株左右,留种田每亩株。秋季每亩5000株左右。露地种植,行距60厘米、株距20-25厘米;地膜覆盖1米1埂,1埂双行,株距20厘米;留种田密度大,切块小。
&& 进行早熟栽培,宜采用地膜覆盖、小拱棚、大棚。春季单垄种植宜采用朝阳坡播种,播在垄东或垄南面。秋季采用背阳坡播种。
五、田间管理(中耕、追肥、培土、灌水)
&&& 春季马铃薯从出苗到收获仅60天左右(从播种到收获90-105天)。在这短短的约2个月的时间内,既要形成强大茂盛的地上部茎叶,又要积累大量的养分形成块茎。因此,加强肥水等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春季气温有低到高,前段时间温度适宜块茎膨大,后期温度较高,适宜茎叶生长,气候与马铃薯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有很大矛盾。因此,在管理上掌握前促后控的原则。技术管理要及时,抓早、抓细,早中耕、早追肥、早浇水。促根、促棵、促匍匐茎、促幼苗早发,茁壮生长。开花后根据天气、墒情、枝叶生长情况,酌情追肥、小水勤浇,促棵攻薯,以薯控棵,使薯、棵生长上下协调,既要防止后期茎叶早衰,又要控制后期茎叶徒长。
&&& 齐苗后及时中耕除草,封垄前进行最后一次中耕除草。视苗情追肥,追肥宜早不宜晚。追肥方法可沟施、点施或叶面喷施,施后及时灌水或喷水。一般追两次肥,出苗70-80%时,每亩追碳按50公斤。封垄时追尿素10-15公斤。
&&& 一般结合中耕除草培土2次~3次。出齐苗后进行第一次浅培土,现蕾期高培土,封垄前最后一次培土,培成宽而高的大垄。地膜覆盖种植浅的可揭膜进行培土,种植深的可不培土。
&&& 在整个生长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80%。出苗前不宜灌溉,过于干旱,可浇小水,不要漫垄。块茎形成期及时适量浇水,块茎膨大期不能缺水。浇水时忌大水漫灌。在雨水较多的地区或季节,及时排水,田间不能有积水。收获前视气象情况7d~10d停止灌水。
六、主要病虫害防治
&&&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
主要病虫害
&&& 在我省马铃薯主要病害为病毒病、晚疫病、疮痂病等。主要虫害为蚜虫、地老虎、蛴螬、、茶黄螨、潜叶蝇等。
生产上常见的病毒病有PVX(普通花叶病毒)、PVS(潜隐花叶病毒)、 PVA(粗皱缩花叶病毒)、PVY(重花叶病毒)、 PLRV(卷叶病毒)。
防治方法:①推广利用脱毒薯。建立脱毒薯繁育基地,通过检测淘汰病薯,生产上通过二季栽培留种。②选用抗病品种。在条斑花叶、普通花叶和卷叶发生严重的二季作区选用郑薯五号、郑薯六号、费乌瑞它、中薯三号等。③精选种薯。在田间严格选留无病毒症状的植株留种,建立种子田。④调整播种期、收获期。春季早播、早收,秋季适当晚播。避开蚜虫迁飞高峰,减轻蚜虫为害传播,躲过高温影响。⑤防治蚜虫。种子田从从出苗开始应定期喷药防蚜。发现感病植株应立即拔除。⑥整薯播种。种薯田应采用整薯播种,杜绝部分病毒及其他病害借切刀传播。⑦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1.5%植病灵Ⅱ号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晚疫病是我国普遍发生的一种严重的寄生性真菌病害。在阴雨连绵、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在我省春季很少发生,一般十年发生一次,但近几年有上升趋势。秋季比较常见,一般在国庆节前后要采用药剂预防,重点喷叶子背面。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早熟品种抗晚疫病性能较差,而中晚薯品种抗晚疫病性能较强。适宜二季栽培的中晚熟品种必须是结薯偏早的,较抗晚疫病的有高原七号、克新二号等。早熟品种郑薯五号、六号比费乌瑞它抗性强一些。②精选种薯,淘汰病薯。种薯入窖贮藏,出窖,春化处理、切块催芽等每个环节都要精选薯块,淘汰病薯,以切断病原。③加厚培土,防止病菌孢子囊落入土壤后侵染薯块。地上茎叶发病枯死后,要及时将秧子割去,暴晒2-3天后收获。④药剂防治。在有利发病的低温高湿天气,用2.5kg/hm2~3.2kg/hm2的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25kg/hm2~3kg/hm2的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800倍稀释液,或1.8kg/hm2~2.25kg/hm2的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稀释液,喷施预防,每7d左右喷1次,连续3次。交替使用。
3、 疮痂病
疮痂病是一种放线菌病害,在二季作区秋季发生较为普遍。秋季播种早、土壤碱性、施不腐熟的有机肥料、结束初期土壤干旱高温等,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①轮作调茬,不要在碱性地块种植马铃薯,施用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②秋季适当晚播,使马铃薯结薯初期避过高温。③秋季马铃薯块茎膨大初期,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降低地温。④药剂防治。秋季用1.5-2千克硫磺粉撒施后犁地进行土壤消毒,播种开沟时每亩再用1.5千克硫磺粉沟施消毒。用对苯二酚(化学纯)100克加水100克,配成0.1%水溶液,播种前浸种薯30分,捞出晾干后播种。
&&& 发现蚜虫时防治,用375g/hm2~600g/hm2的5%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 000倍~2 000倍液,或150g/hm2~300g/hm2的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4 000倍液,或150mL/hm2~375mL/hm2的20%的氰戊菊酯乳油3 300倍~5 000倍液,或300mL/hm2~600mL/hm2的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4 000倍液等药剂交替喷雾。
5、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
&&& 可施用0.38%苦参碱乳油500倍液,或750mL/hm2的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950g/hm2~1 900g/hm2的80%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用少量水溶化后和炒熟的棉籽饼或菜籽饼70kg~100kg拌匀,于傍晚撒在幼苗根的附近地面上诱杀。
6、 茶蟥螨
&&& 用750mL/hm2~1 050mL/hm2的73%炔螨特乳油2000倍~3000倍稀释液,或0.9%阿维菌素乳油4 000倍~6 000倍稀释液,或施用其他杀螨剂,5d~10d喷药1次,连喷3次~5次。喷药重点在植株幼嫩的叶背和茎的顶尖。
七、及时采收
根据生长情况、块茎用途、与市场需求及时采收。块茎避免暴晒、雨淋、霜冻和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变绿。春季阳畦留种、双膜覆盖早熟栽培马铃薯4月底至5月初收获;地膜覆盖早熟栽培、种子田5月中下旬;地膜覆盖、露地商品薯6月上中旬。收刨以上午10点以前、下午3点以后进行为宜。随刨随运输,严防块茎在田间阳光下暴晒,以免灼伤块茎,造成贮藏期烂薯。秋季应在下霜以后收刨,郑州地区一般在11月10左右收获。注意防冻。
联系电话:2&&&&
中原地区春季马铃薯种植误区及改进措施
郑军伟& 田朝辉& 别志伟& 谢崇信
&&& 中原地区春季马铃薯上市时,正值全国市场空档,商品薯销售前景看好。若采用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生产,666.7m2产可达2500kg左右,高者可达3500kg,经济效益极其显著。通过近几年的生产调查,笔者发现生产中存在许多误区,致使产量低效益差。现将中原地区春季马铃薯种植误区及改进措施做一总结,介绍如下:
1 品种与薯块选择误区& 种植户一味贪图便宜,不分品种盲目购买种子,甚至拿外调的商品薯或带病薯块做种薯。
当地温超过25℃马铃薯块茎膨大缓慢,超过30℃时停止膨大。中原地区,春季适合马铃薯生长的时间较短。正确的操作是:选用休眠期短、结薯早、膨大快、抗逆性强、抗病高产优质的脱毒种薯(有郑薯五号、郑薯六号、费乌瑞它等)。严禁拿带有青枯病、环腐病、晚疫病、黑茎病的薯块作种薯。
2 种薯处理误区
2.1 暖种切块误区 种薯切块催芽前把种薯放在阳光下曝晒,切块时不分芽眼,切到病薯不消毒,种薯切块后长时间晾晒。
正确操作是:播种前40天,将种薯放到温度12-15℃的室内或阳畦中进行暖种处理7d,促进种薯解除休眠。播种前35d进行切块,要求:每kg种薯切40-45块左右,要求切块大小均匀一致;每块最少保持一个芽,切口应尽量靠近芽眼;切刀要快、薄、净。当切到病薯时,用75%酒精擦洗消毒切刀。切块后将种块摊在通风处,晾干伤口明水后收集催芽。长时间晾晒易使薯块进入深休眠而迟迟不能发芽。
2.2 催芽处理误区 采用红薯育苗的方式进行催芽:用草粪升温催芽。
正确的操作是:伤口愈合后进行催芽,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催芽:(1) 室内催芽:将晾干伤口明水的种块装篓,用潮湿的麻袋覆盖,放入生有炉子(要有排气筒)的房间内,保持室温15-18℃,空气湿度75-80%进行催芽;(2) 室外催芽:选择背风向阳处建阳畦,畦宽1m,长度视种子量而定,畦内铺5cm厚的干净的湿沙,摆放一层种块后,撒上一层湿沙,如此可放种薯2层,勿堆积过厚。夜间覆盖草苫,早上揭开傍晚盖上,确保有充足的光照,畦内保持在15-18℃。
3 地块选择与施肥整地误区&
3.1地块选择误区 只要能种大田作物的地块均可种植马铃薯。
正确的选择是:选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沃的沙质壤土进行马铃薯生产,极为粘重的土壤不可种植,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
3.2施肥误区:按大田作物的施肥量和施肥方式进行施肥。&&
马铃薯是喜肥的高产作物品种,其丰产性必须在高肥水条件才能实现。正确的操作是:采用&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微肥结合&的平衡施肥法。如666.7m2产kg的田块,施肥标准为:666.7m2施优质圈肥5-6m3,马铃薯专用复合肥或硫酸钾型复合肥50-75kg,硫酸锌1kg、硼砂0.5kg。农家肥结合耕地撒施,耕地深度约30-35cm,将耕作层充分混匀;化肥用做种肥,播种时沿种植带条施。地膜覆盖栽培,化肥用作种肥一次性施入;露地栽培,留复合肥25kg或碳铵40-50kg,在出苗80%时追施,其余肥料用作种肥一次性施入。
3.3整地误区:中原地区春旱发生时,群众多是先整地,播种前再进行浇水。
造成的结果是播种时地温低且土质粘重,播后生根缓慢,苗子出土慢,不利于早熟高产。正确的操作是:先浇地再耕地,使耕后土壤颗粒大小适中,土中的水、肥、气、热比较协调,利于早出苗、出壮苗。
4 播种误区
4.1 播期误区 播种早晚无所谓,有的甚至到4月下旬还在播种,产量极低。
正确的操作是:适期尽早播种。中原地区春季适宜马铃薯生长的有效生长期只有60-70d,必须选择早熟品种尽早播种才能优质高产高效。中原地区播期要求:土壤深10cm处地温为7-15℃时开始播种,阳畦和小拱棚栽培1月底2月初播种结束,地膜覆盖栽培2月底前播种结束;春露地栽培3月上旬播种结束。
4.2 墒情误区 整地前墒情不好也不浇水,或整地后拖延多天才进行播种,播种时若底墒不足,造成播后迟迟不能全苗。
正确的操作是:整地前先浇水,随整地随播种,一定要做到足墒播种,
确保一播全苗。
4.3播种深度误区 播种深度不够,后期薯块露出地面,变绿发青失去商品价值。
早春地温低空气干燥,采用设施栽培不易培土。正确的操作是:播种深度因品种而宜,适当深播,郑薯五号、六号播种深度为10cm,费乌瑞它为12-15cm。
4.4 播种误区:不分天气播种,种肥的使用不当,种块的任意摆放。
正确的操作是:选择寒流过后、温度升高的天气进行播种;播种前沿播种沟条施化肥,并浅锄一遍使肥料与土壤混匀,确保种薯不与化肥直接接触,以防烧苗;播种时将长短芽分开播种,以防止出苗后大苗欺小苗;播后适当镇压,消除大坷垃,用耙子轻背埂面或轻扫埂面后覆膜。
4.5 栽培模式与种植密度误区:为追求高效益,一味追求栽培设施的高档化,结果造成高投入低产出;采用平作栽培,种植密度随意性较大。
正确的操作是:早熟高产栽培,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小拱棚或中拱棚覆盖栽培。栽培方式上应采用起垄栽培,朝阳坡播种(播在垄坡西面或南面)。种植密度以每666.7m2种植株左右,单行种植垄高15-20cm,行株距60-65&20-25cm;双行种植垄距1m,垄宽60cm,垄高20cm,大行距60-70cm,小行距40-30cm,株距27-30cm。
5 田间管理误区& 轻视后期管理,追肥培土不及时。
正确的操作是:掌握前促后控的原则,管理要及时,抓早、抓细,早中耕、早追肥、早浇水。促进幼苗早发棵,茁壮生长。开花后根据天气、墒情、枝叶生长情况,酌情追肥,小水勤浇,促棵攻薯,以薯控棵,使薯棵生长上下协调,防止后期茎叶早衰或徒长。
6 病虫害防治误区& 对病虫害防治不重视,往往是等发生严重时才喷药防治。
正确的操作是: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原则进行防治。
6.1 病毒病 选用脱毒种薯,用乐果或吡虫啉防治蚜虫、白粉虱等。
6.2 晚疫病 开花前后,用70%代森锰锌、25%瑞毒霉、58%瑞毒锰锌预防喷施。
6.3地下害虫:播种时,沟施地虫净或用辛硫磷、敌百虫拌麸皮拌诱杀。
6.6 茶蟥螨:用73%炔螨特乳油或0.9%阿维菌素乳油或其他杀螨剂喷药防治。
7 收获和贮藏误区
7.1 收获误区:土豆收获时不分时间,收后又不及时运输,薯块在阳光下暴晒。
正确的操作是:要根据市场行情及时收获,避免块茎暴晒。春季双膜覆盖栽培马铃薯4月底至5月初收获;地膜覆盖栽培5月中下旬收获;露地栽培6月上旬收获。收刨应在上午10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进行为宜,随刨随运输。
7.2 贮藏误区:收获后,装袋上垛或任意见光堆放。
正确的操作是:收获薯块严禁装袋,绝不能成堆放置。贮藏期间要保持干燥、凉爽、通风,薯块放在干净的干沙上,厚度不能超过30cm,暗光贮藏。凡存放过农药、化肥、机油、柴油等油类的室内不能贮藏马铃薯。
综上所述:中原地区春季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必须做到八给&早&:早切块、早催芽、早播种、早追肥、早培土、早浇水、早植保、早收获。
第一作者:郑军伟&& 单位: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电话:
通讯地址:郑州市长江中路6号&&&&&&&&&&&&&&& 邮编:450015
第一作者:田朝辉&& 单位: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电话:
第二作者:别志伟&& 单位: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电话:
第四作者:谢崇信&& 单位: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电话:2
中原地区春季马铃薯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田朝辉& 郑军伟& 别志伟&
&&& 马铃薯是一种粮菜兼用,适宜做食品原料的经济作物,其营养丰富,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中原地区春季马铃薯上市时,正值全国鲜薯市场紧缺之际,销售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商品薯销售前景非常看好。中原地区春季马铃薯,采用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生产,666.7m2产可达2500kg左右,高者可达3500kg,种植效益极其显著。但生产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种薯质量差、品种退化严重、管理水平低等,致使产量不高效益低下。针对生产存在的问题,现将中原地区春季马铃薯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做一总结,介绍如下:
1 品种选择& 马铃薯是喜凉作物,当地温超过25℃时块茎膨大缓慢,超过30℃时停止膨大。中原地区,春季适合马铃薯生长的时间较短(2月下旬-6月中旬),因此必须选用结薯早、薯块膨大快、休眠期短、抗逆性强、抗病抗退化、高产优质的早熟品种。适宜中原地区种植的早熟高产品种有郑薯五号、郑薯六号、(豫马铃薯一号、二号)、费乌瑞它(脱毒一号)等。每666.7m2用种量120kg左右。
2 种薯处理
2.1 暖种切块 春季马铃薯生产,需切块种植。切块前,应先将种薯放到温度12-15℃的室内或阳畦中进行暖种处理5-7d,促使种薯迅速解除休眠和芽眼萌动。在播种前25d左右,根据薯块大小进行切块。方法是:25g以下的薯块,仅切去脐尾部即可刺激发芽;25-50g的薯块,纵切2块,利用顶芽,生长势强;80-100g左右的薯块,可上下纵切成4块;较大的薯块,先从尾部开始切,切到中上部,再十字纵切;大薯块也可以先上下纵切两半,然后在分别从脐尾部芽眼依次切块。要求:每kg种薯切45块左右,要求切块大小均匀一致;每块最少保持一个芽,切口应尽量靠近芽眼;切刀要求快、薄、净。当切到病、烂薯时,用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75%酒精浸泡l-2min或擦洗消毒。切块后将种块摊在背风向阳处,晾干切口明水,促使伤口愈合。
2.2 催芽处理 伤口愈合后进行催芽:
2.2.1 室内催芽:将晾好的种块放入篓中,用潮湿的麻袋覆盖,保持15-18℃;
2.2.2 室外催芽:选择背风向阳处建阳畦催芽,畦宽1m,长度视种子量而定,畦内铺5cm厚的湿沙,摆放一层种块后,撒上一层湿沙,放一层种薯,再撒一层湿沙,如此可放种薯2层,切勿堆积过厚,以防烂种。夜间在薄膜上覆盖草苫,早上8点揭开下午5点盖上,确保有充足的光照,畦内温度应保持在15-18℃。
3 地块选择与施肥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的壤土进行马铃薯生产,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马铃薯是喜肥高产作物,必须采用&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微肥结合&的平衡施肥法。如666.7m2产kg的田块,施肥标准为:666.7m2施优质圈肥5-6m3,马铃薯专用复合肥50-75kg或磷酸二铵、尿素、硫酸钾各25-30kg,硫酸锌1kg、硼砂0.5kg。农家肥结合耕翻整地施用,与耕作层充分混匀,化肥做种肥或追肥,播种时沟施。如采用地膜栽培,应将所用肥料作底肥一次施入;露地栽培应留复合肥25kg、尿素15kg或碳铵40-50kg,在苗出土80%左右时作追肥施用,其余肥料用作底肥一次性施入后进行深耕,耕作深度约20cm-30cm。耕后整地,使土壤颗粒大小适中。
4.1 适期尽早播种:中原地区春季适宜马铃薯生长的有效生长期只有60-70d,必须选择早熟品种尽早播种才能优质高产高效。一般要求:土壤深10cm处地温为7-15℃时开始播种。中原地区阳畦和小拱棚栽培1月底2月初播种,地膜覆盖早熟栽培2月底前播种;春露地栽培3月上旬播种。
4.2 足墒深播:如底墒不足,最好先浇水后整地再播种,确保一播全苗。早春地温低空气干燥,若采用设施栽培不易培土,故应深播,郑薯五号、六号播种深度为10cm,费乌瑞它为12-15cm。
4.3 栽培模式与种植密度:春季马铃薯早熟栽培,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小拱棚或大棚覆盖栽培。中原地区马铃薯生产采用起垄栽培,宜采用朝阳坡播种,播在垄坡西面或南面。以每666.7m2种植株左右,单行种植垄高15-20cm,行株距60&20-25cm;双行种植垄距1m,垄宽60cm,垄高15-20cm,大行距60-70cm,小行距40-30cm,株距27-30cm。马铃薯可套种玉米、棉花、西瓜等。
4.4 播种方法:应选择寒流过后、温度升高时进行,采取东西行朝阳坡种植;播种前沿播种沟条施化肥,并浅锄一遍使肥料与土壤混匀,确保种薯不与化肥直接接触,以防烧苗;播种时将长短芽分开播种,以防止出苗后大苗欺小苗;播种深度因品种而宜,播后适当镇压,消除大坷垃,用耙子轻背埂面或轻扫埂面后覆膜。
5 田间管理& 春季马铃薯从出苗到收获仅65d左右,既要形成强大茂盛的茎叶,又要积累大量的养分形成块茎,加强田间管理十分重要。应掌握前促后控的原则,技术管理要及时,抓早、抓细,早中耕、早追肥、早浇水。促进幼苗早发棵,茁壮生长。开花后根据天气、墒情、枝叶生长情况,酌情追肥,小水勤浇,促棵攻薯,以薯控棵,使薯棵生长上下协调,防止后期茎叶早衰或徒长。
5.1 幼苗期:马铃薯播种后30d左右才能齐苗,出苗前不宜灌溉,过于干旱,可浇小水,不能大水漫灌。待苗出土80%左右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和追肥培土,本次追肥宜早不宜晚。666.7m2追施碳铵40-50kg,撒入沟内,进行深中耕培土,追肥后及时浇水;只要播种时墒足,苗期尽量少浇水,以提高地温,促根、促苗、促尽早发棵;此时要注意及时防治蚜虫;封垄前结合长势,666.7m2可追施硫酸钾型复合肥10-15kg,同时进行最后一次中耕除草高培土,培成宽而高的大垄。地膜覆盖种植的可揭膜进行培土,种植深的可不培土。
5.2 结薯期:4月下旬至5月初,出苗后25d,进入现蕾期(7&8片叶时又称团棵期),薯块开始膨大,此时进行培土、浇水、防治蚜虫、预防晚疫病等。5月中旬开花初期(16片叶左右)马铃薯进入迅速膨大期,此时要注意及时喷药防治晚疫病。以后根据墒情及时适量浇水,绝不能缺墒,小水勤灌,确保土壤湿润,地皮见干见湿为宜,忌大水漫灌。马铃薯生长期要严禁使用多效唑。在整个生长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80%。收获前雨水较多时要及时排水,田间不能有积水。收获前7-10d左右应停止浇水,防止田间烂薯利于贮藏。
6 病虫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原则进行防治。春季马铃薯病害有病毒病、晚疫病、疮痂病等,虫害有蚜虫、地老虎、蛴螬、茶黄螨、潜叶蝇等。
6.1 病毒病& 病毒病是造成马铃薯种性退化,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应重点防治。
6.1.1选用抗病品种和脱毒种薯:脱毒郑薯五号、脱毒郑薯六号、脱毒一号(脱毒费乌瑞它)等;
6.1.2调整播种期收获期:春季早播早收,避开蚜虫迁飞高峰,减轻蚜虫为害和传播,躲过高温影响;
6.1.3防治传病毒昆虫:蚜虫、白粉虱、茶黄螨等;
6.1.4发现感病植株应立即拔除,并用药剂在其周围进行封闭。
6.1.5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糖+醋+酒+羊奶混合液,或1.5%植病灵Ⅱ号乳剂1000倍液,或天丰素+硫酸锌+人用病毒唑+羊奶混合液进行防治。
6.2 晚疫病& 晚疫病在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在开花前后要采用喷药预防,重点喷叶子背面。防治方法:
6.2.1选用抗病品种:早熟品种抗晚疫病性能较差,郑薯五号、六号比费乌瑞它抗病性强;
6.2.2精选种薯淘汰病薯:种薯贮藏、出库、暖种、切块、催芽等每个环节都要认真精选薯块,淘汰病薯,以切断病源;
6.2.3药剂防治:在开花前后,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800倍稀释液,或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稀释液,预防喷施,每7d左右喷1次,连续3次。交替使用。
6.3 疮痂病& 疮痂病是一种放线菌病害,土壤碱性、施不腐熟的有机肥料、结薯初期土壤高温高湿、与茄科作物连作发病严重。防治方法:
6.3.1轮作倒茬:不要在碱性地块种植马铃薯,施用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
6.3.2适当早播:提前收获,使马铃薯结薯期避过高温;
6.3.3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小水勤浇,降低地温,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能积水;
6.3.4药剂防治:用1.5-2kg硫磺粉撒施后犁地进行土壤消毒,播种开沟时每666.7m2再用1.5kg硫磺粉沟施消毒。用对苯二酚(化学纯),配成0.1%水溶液,播种前浸种薯30min,捞出晾干后播种。
6.4 蚜虫和菜青虫:可用5%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倍液,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4000倍液,或用20%的氰戊菊酯乳油倍液,或用10%氯氰菊酯乳油倍液等药剂交替喷雾。
6.5 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犁地前,每666.7m2用辛硫磷0.5kg或敌百虫0.75-1kg,和5-6 kg麸皮拌药后,均匀的撒施。也可在种植时,666.7m2用麸皮2-3kg,拌药敌百虫0.2-0.3kg撒在种植沟内使用,或在出苗后现蕾前傍晚时,每次用2-3kg药麸在田间撒时,2-3次即可。或施用0.38%苦参碱乳油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的80%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用少量水溶化后和炒熟的棉籽饼或菜籽饼拌匀,于傍晚撒在幼苗根的附近地面上诱杀。
6.6 茶蟥螨:用73%炔螨特乳油倍稀释液,或0.9%阿维菌素乳油4 000-6 000倍稀释液,或施用其他杀螨剂,5d-10d喷药1次,连喷3-5次。喷药重点在植株幼嫩的叶背和茎的顶尖。
7 马铃薯的收获和贮藏技术
7.1 收获:根据市场需求及时采收,块茎避免暴晒和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变绿。春季阳畦栽培、双膜覆盖栽培马铃薯4月底至5月初收获;地膜覆盖栽培5月中下旬收获;露地商品薯6月上中旬收获。收刨应在上午10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进行为宜。做到随刨随运输,中午运输不完,用薯秧盖严压实,严防块茎因田间阳光下暴晒而灼伤块茎。
7.2 贮藏:贮藏期保持窖内干燥、凉爽、通风,薯块堆放在干净的干沙上,以不超过30cm厚为宜。十天左右翻捡一次,发现腐烂薯块随时捡出,以免传播其他薯块。商品薯应暗光贮藏,防止薯块变绿,失去食用价值。凡存放过农药、化肥、机油、柴油等油类的室内不能贮藏马铃薯,以免造成大量烂薯。
第一作者:田朝辉&& 单位: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电话:
通讯地址:郑州市长江中路6号&&&&&&&&&&&&&&& 邮编:450015
第一作者:郑军伟&& 单位: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电话:
第二作者:别志伟&& 单位: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电话:
北繁豫马铃薯2号脱毒种薯种性观察试验
李绍亭& 申爱民
(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河南 郑州 450015)
豫马铃薯2号(郑薯6号)由郑州市蔬菜研究所选育而成,是国家&九五&农作物后补助二等奖获得品种。其薯形为椭圆型,黄皮黄肉,芽眼浅而稀,还原糖极低(0.089%),适合外贸出口。
近几年,河南、山东部分乡镇农民,利用北繁种薯较本地种薯出苗早的特点,进行春提前塑料大棚、中小拱棚或地膜覆盖栽培,生产&超早熟&马铃薯销往东南亚和港澳地区,获得了较正常季节高1~2倍的经济效益,种植面积呈迅速扩大的趋势。但是,因为品种特性、品质、繁种地气侯条件的差异,种薯生产力和商品薯率也有很大的差异。2005年春季,笔者对不同来源的二份豫马铃薯2号北繁脱毒种薯进行了种性观察试验,目的在于为生产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现将观察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讷河种:从河南永城市种子批发市场收集到的豫马铃薯2号脱毒种薯,由内蒙古加格达奇脱毒,黑龙江讷河市蔬菜种子公司生产。
1.1.2榆林种:从郑州市种子批发市场收集到的豫马铃薯2号脱毒种薯,由郑州市蔬菜研究所脱毒,陕西榆林市生产。
1.1.3对照:郑州市蔬菜研究所生产的豫马铃薯2号脱毒种薯。
1.2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方法
试验安排在郑州市管城区南五里堡村菜地进行。前茬大白菜,沙质壤土,土壤肥力中上等,肥力均匀,地块平坦,井渠配套。
讷河种和榆林种因早已度过休眠期并发芽,直接切块播种。对照提前10天切块催小芽播种。
试验采用间比法,一垄双行栽培方式。小区长7.05m,行距80cm,小行距70cm,株距23.5cm,小区面积5.64㎡。每份材料每小区种植60株,共设4个重复,周围设保护行。667㎡一次性施入&中化牌&三元素复合肥50kg,尿素25kg。沟施并中耕后播种。撒毒饵后覆土,覆土厚度10cm,稍加镇压后耧成弧形垄面。2月24日足墒播种。田间管理同大田。6月10日对照种下部2/3叶片自然黄熟时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及经济性状
对照种生育期70d,讷河种和榆林种生育期均为83d。讷河种长势最强,收获时植株正常。对照种长势稍次于讷河种。榆林种长势明显最弱。三种材料薯形均为椭圆形,芽眼浅而稀。采收时讷河种与榆林种皮色蜡黄,对照种皮色浅黄。
商品薯率:对照种90.7%,讷河种87.3%,榆林种51.9%(见表1)。
产量结果见表2。讷河种小区折合667㎡产量2523.8kg,较对照增产466.9kg,增产22.7%。榆林种小区折合667㎡产量2145.5kg,较对照增产88.6kg,增产4.3%。对照种小区折合667㎡产量2056.9kg。
2.3 抗病性
抗病情况见表3。
2.3.1环腐病:因为切块时采取了严格的切刀消毒(火烧刀片),故讷河种和榆林种均未发生环腐病;郑州地区由于早已实行了小整薯直播,环腐病早已消灭。
2.3.2卷叶病毒病:讷河种发病株率3.7%,病情指数1.6,轻微发病;榆林种发病株率100%,病情指数100,且收获时19.8%的植株已枯死;对照发病株率1.2%,病情指数0.4,轻微发病。
讷河种出苗早,长势强,发病轻微,产量比对照增产22.7%,商品薯率高。这可能与当地种薯生长时间的特殊气候条件有关(平均气温19.7℃,冷凉,昼夜温差大)。讷河种适于郑州地区作保护地或地膜覆盖早熟栽培,可以大力推广。
榆林种出苗早,退化严重,有早衰现象,可能也与当地气候条件有关。结薯期的高温、干旱可能是病毒病严重发生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但出苗早,结薯早,产量仍较对照增产4.3%,可作进一步试验。
对照抗病性最好,商品薯率在三份材料中最高。在目前讷河种繁种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仍可大力推广。
表1 生育期及经济性状调查表
成熟期(月/日)
生育天数(天)
单株薯重(g)
表2 产量统计表
折合667㎡产量(kg)
比对照增产(kg)
表3 病毒性退化及早衰情况调查
早衰死株率
菇渣作基质生产脱毒微型薯试验研究
方贯娜&& 庞淑敏&& 杨永霞
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摘要:研究了以姑渣为主料辅以适量的有机肥料和化肥的不同基质对马铃薯微型薯扦插苗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寻找代替蛭石的最佳基质配方。结果表明:以菇渣做基质生产微型薯在株高、茎粗及微型薯产量上均有明显优势,是替代蛭石和草炭的理想基质。
关键词:菇渣& 微型薯& 配方
目前,利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进行马铃薯脱毒快繁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实际,也是目前解决马铃薯种薯退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长期保持马铃薯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并通过一定的良种繁育体系,源源不断地为生产提供优质种薯。无土栽培生产马铃薯微型薯的基质通常采用蛭石和草炭,效果不错。我国草炭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受产地限制,长途运输价格昂贵。蛭石属于云母族的次生矿物,在我国虽分布广泛,但工艺复杂,价格也较贵,而且在实际生产中,重复利用后颗粒逐渐变小,透气性降低,影响微型薯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寻找一种价格低廉、能够替代草炭和蛭石的基质,降低微型薯生产成本,实现优质脱毒种薯的大规模、工厂化高效低成本生产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菇渣是种植平菇等食用菌后废弃的培养基质,可用作无土栽培基质。使用前将菇渣堆成堆,加水湿透后盖上塑料布堆沤3-4个月,然后风干打碎过筛备用。近年来,各地区种植蘑菇的规模逐渐扩大,菇渣的来源也相对更加充足。基于此,作者以菇渣作为无土栽培生产马铃薯微型薯基质的基本原料,配合一定的肥料进行试验研究,以寻求一种更加经济、实惠的复合基质,达到降低微型薯成本、提高微型薯产出率和质量的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郑薯六号,菇渣来自郑州市张魏寨种蘑菇农户,经过堆沤后使用。试验网棚内用砖砌成1m&25m&12cm的长形畦,下铺40目网纱将基质与土壤隔离开。试验基质配方见表1(基质配方比例为体积比)
表1& 马铃薯脱毒苗扦插基质配方
处理&&&&&&&&&&&&&&&&&&&&&&& 配方
1&&&&&&&& 菇渣+鸡粪 2:1(体积比)+上铺2cm蛭石
2&&&&&& &&菇渣+马粪 2:1(体积比)+上铺2cm蛭石
3&&&&&&&& 菇渣+二铵(2.5斤)+硫酸钾(2.5斤)上铺2cm蛭石
4&&&&&&&& 菇渣+N.P..K复合肥(5斤)+上铺2cm蛭石
ck&&&&&&&& 蛭石(浇施营养液)
2.2试验方法
试验中每个处理设三次重复,采用随机排列,每小区扦插175株。号进行微型薯苗扦插,一周内进行生根和扦插成活率调查。扦插后27天每小区分别随机抽取3株进行调查,测其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5月25号进行第一次采收,微型薯采收标准为3g以上;6月15号进行最后采收,采收标准为1g以上,两次采收后微型薯按10g以上、5-10g、2-5g、1-2g四个标准进行分级,分别记录每个级别的微型薯个数及产量。
3.结果分析
3.1 不同基质处理对扦插苗生根时间和成活率的影响
表2& 不同处理扦插苗生根时间和成活率
处理&&&&&&&&&&& 1&&&&&&&& 2&&&&&&& 3&&&&&&& 4&&&&&&& CK
生根时间(天)&& 5.4&&&&&&& 5.4&&&&&& 5.0&&&&& 5.5&&&&&& 5.8
成活率(%)&&&& 98.4 &&&&&98.3&&&&& 99.4&&&&& 96.8&&&&& 100
从上表& 可以看出,除了处理1和处理4扦插苗生根时间及成活率略差于对照,其它几个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最短的生根时间为5天,最长的不超过6天,扦插苗成活率均在95%以上。
3.2 扦插后27天不同基质扦插苗生长发育状况
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3、处理4及处理2株高显著优于对照及其它各处理,处理1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茎粗只有处理2、处理3高于对照且差异显著,其余各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从叶片上看,最大叶片长也有大幅度伸长。除处理1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处理均显著优于对照。叶绿素含量只有处理3、处理2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有机基质各处理均显著优于对照,其中,最大根体积为处理2,达到了1.12cm3,与处理3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2和处理3根系活力显著由于对照,其它处理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
处理&& 株高&&&&&&&&&&& 茎粗&&&&&&&&& 叶片大小&&&&& 根体积&&&&& 叶绿素含量&&&& 根系活力&
&&&&&& cm&&&&&&&&&&&& mm&&&&&&&&&&&& cm&&&&&&& &&cm3&&&&&&&&&& mg/L&&&&&& ug/g&h&
1&&& 10.73 cd BCD& 0.454& bcd ABC&& 3.94 d& E&& 0.98& bcAB&& 0.867 d& C&& 543.17& bcABC
2&&& 12.13 bc BC&& 0.492&& a& A&&&& 4.48 c& CD&& 1.12 a&& A&& 1.162 ab AB&& 631.96 a&& A&&
3&&& 15.82 a& A&&& 0.490& ab& A&&&& 4.98 a& A&& 1.09 ab& AB&& 1.217 a&& A&& 618.09 a& AB&&&&
4&&& 13.71 ab AB&& 0.478& abc& A&&& 4.76 b& AB& 0.94 c& BC&& 1.011 bcd ABC& 501.69 bcd CD&&&
CK& 8.74 de D&&&&& 0.447 cdABC&&&& 4.12 d& DE& 0.78 de CD&&& 0.898 cd& C&&& 486.98 cd CD&&
表3&& 扦插后27天不同基质扦插苗生长发育状况
3.3不同基质配方对扦插苗单株产量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次采收的单株结薯数各处理之间有差异。处理3、4、2显著优于对照CK,以处理3最高,单株结薯数达到了2.2个,CK的单株结薯数为1.4个,处理1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从单株产量和平均单粒重上看,各处理差异较小,均以处理3为最高,分别达到了9.602g和4.36g,处理2和处理4次之。第二次采收的单株结薯数及单株产量均高于第一次采收,但处理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单株结薯数仍以处理3最高,达到了2.5个,平均单粒重较低,说明微型薯的个体较小。CK的单株结薯数为2.3个,与处理3相比差异不显著,单粒重达到了3.42g,和处理3相当。
根据微型薯生产原种的需要及实际工作经验,微型薯的大小一般要求在2g以上,而且微型薯个体的大小并不会影响大田繁种的产量,关键是土壤肥力和出苗后的管理。因此,在考察微型薯的产量时应以单株结薯数为主要依据。本次试验采用的两次采收方法,其主要目的也是通过控制微型薯的大小以提高扦插苗的单株结薯能力。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基质处理两次采收总的单株结薯数以处理3为最高,达到了4.8个,比CK单株结薯数3.9个提高23%。处理4和处理2次之,均为4.5个,比CK提高了15%。处理1低于对照CK。
&&&&&&&&&& 第一次采收&&&&&&&&&&&&&&&&&&&&&&&&&&&&&&&&&& 第二次采收
处理&& 单株结薯数(个)&& 单株产量(g)&&&&&& 平均单粒重(g)&&&& 单株结薯数 (个)&& 单株产量(g)&&& 平均单粒重(g)
1&&&&& 1.7 bc ABC&&& 7.157 bc BC&& 4.21 bcd& BC&& 2.1 b& B&&& 7.203 b& B&&& 3.43 b ABC
2&&&&& 2.1 a& AB&&& 9.009 a& AB& 4.29 ab& AB&&& 2.4 a& AB&&& 8.496 a& A&& 3.54 a& ABC
3&&&&& 2.2& a&& A&& 9.592 a&& A&& 4.36& a&& A&&& 2.5 a&&& A&& 8.550 a& A&& 3.42 b& BC
4&&&&& 2.1 a& AB&&& 8.962 a& AB&& 4.27 b& AB&&& 2.4 a& AB&&& 7.896 ab& AB& 3.29 b&& C&
CK&&& 1.6& Bc BC&& 6.768 bc& BC& 4.23 bc& BC&& 2.3 ab& AB&& 7.866 ab& AB& 3.42 b& BC
表4&& 不同基质处理对扦插苗微型薯产量的影响
4.结论与讨论
4.1总体所来,处理2和处理3表现最好,且优于对照,由于处理3采用废弃的姑渣为主材料,又加以适量的马粪和复合肥,价格低廉,且来源广泛,因此是较好的替代蛭石的微型薯生产基质。从整个生育期来看,不同的基质造成植株生长不同,在生产中应根据地上部的生长情况及时采取促控措施,使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协调进行。
&4.2 在最后一次采收时,未成熟的微型薯个数较多,如果适当延长采收时间,可能对产量会又一定的影响。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增加采收次数以提高微型薯的产量。
4.3近些年马铃薯脱毒快繁及无土栽培生产微型薯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微型薯的价格一直是制约脱毒马铃薯推广的关键问题,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单位面积微型薯产出率仍是研究的重要课题。基质是扦插苗生长和发育的基本条件,与扦插苗质量和微型薯产量密切相关。姑渣、药渣、松针土、锯末等作为基质栽培微型薯均有报道,各地区应当根据当地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
&&& &马铃薯二季栽培区晚疫病防治技术
&&&&&&&&&&&&&&&&&&&&& &庞淑敏& 方贯娜& 杨永霞
&&&&&&&&&&&&&&&& (河南省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450015)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真菌类病害,目前已成为马铃薯非常普遍的世界性的病害,几乎所有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晚疫病的发生。晚疫病对马铃薯生产威胁很大,如防治措施不当,甚至会造成减产70-80%的严重损失,尤其是在马铃薯二季栽培地区,适合栽培的大部分为早熟品种,早熟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较弱,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大面积损失,因此及时、恰当地防治晚疫病,对马铃薯二季栽培区尤为重要。
1、&&&&&&&&&& 晚疫病症状
晚疫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叶茎和薯块。首先在叶尖、叶缘出现水浸状褐色斑点,通常在叶片病斑周围形成淡黄色退绿边缘,干燥时,病斑干枯,湿度较大时,叶背面产生白霉;病斑在叶柄和茎上呈黑色或褐色条斑;发病严重时,整株枯干;块茎感染病菌,呈褐色或黑色大块硬斑,微凹陷,感染晚疫病的薯块在储藏期间,普遍都会发生腐烂。
&&& 晚疫病在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当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5%,温度在18-25℃时,最易流行晚疫病。根据这一特征,二季作区秋季较易发生晚疫病,但近几年气候反常,春季发生晚疫病的情况也较为普遍。
2.&&&&&&&& 晚疫病防治措施
&&& 晚疫病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病害,一旦发生并开始蔓延,就很难控制,因此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要遵循以&防&为主的原则。
&&& 2.1精选种薯,淘汰病薯
&&&& 马铃薯块茎是晚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带菌块茎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易形成中心病株,造成蔓延的可能。因此在种薯收获、储藏、切块、催芽等每个环节,都要精选薯块,淘汰病薯,地上感染严重的种薯,需要药剂浸种(药剂选择见药剂防治部分),以切断病源。
&&& 2.2加厚培土层,防止薯块感病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注意加厚培土层,防止晚疫病源侵染薯块。如果地上部植株侵染晚疫病,在收获前收割病秧并清理出地块,地块暴晒两天后选择晴天收获,防止薯块与病菌接触。
2.3适时药剂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只能预防,不能治疗,因此在晚疫病多发季节定期喷药保护能取到显著的防病效果。
二季栽培区以河南省为例,春季以5月中下旬6月上旬,秋季以9月中下旬10月上旬为晚疫病多发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每周进行一次喷药保护,连续进行两到三次,就能有效地预防晚疫病的流行。同时,要经常在田间观察,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拔除,装入袋中带出地块深埋,并在发病株周围地面以及30-50米范围内进行重点药剂防治,整个地块进行普遍药剂防治。
防治晚疫病的药剂很多,较常用的有瑞毒霉(又称雷多米尔、甲霜灵)、瑞毒霉锰锌、喷克、代森锰锌等,可根据当地情况,各药剂使用说明,选择使用。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因为晚疫病的孢子囊产生于马铃薯叶背,因此在晚疫病已有发生,喷施药剂时,在喷叶面的同时,对叶背及地面也要进行药剂喷施,这样才能达到全面防治和控制大面积流行的效果。
无土栽培生产马铃薯微型薯研究进展
方贯娜&& 庞淑敏&&& 杨永霞
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郑州& 450015
目前,利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进行马铃薯脱毒快繁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实际,也是目前解决马铃薯种薯退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它采用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无土栽培、良种繁育等现代化技术,按照规范、严格的技术流程,可以长期保持马铃薯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并通过一定的良种繁育体系,源源不断地为生产提供优质种薯。但脱毒马铃薯尤其是微型薯的价格昂贵,远远超出了农民购买优质种薯的经济承受能力,极大地制约了农民购买使用脱毒种薯的积极性,阻碍了优质脱毒种薯的推广开发。因此,如何实现优质脱毒种薯的大规模、工厂化高效低成本生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其中工厂化无土栽培生产微型薯为关键技术环节,这也就吸引了许多科研人士在该技术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总结如下:
2& 无土栽培生产微型薯的发展
我国于1972年由吉林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和黑龙江省克山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始对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进行初步试验,并取得了一些进展。自1974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相继和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协作,开展了茎尖组织培养无病种薯的技术和应用研究,获得了一些无病毒品种和大量无病毒植株。1976年于内蒙古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场,开始了我国无病毒种薯生产的时代。[1]1983年天津市农科院蔬菜所马铃薯课题组研究生产直径约0.5-1厘米的脱毒微型薯获得成功,1984年采用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微型薯以来,实现了脱毒微型薯周年生产,为脱毒马铃薯种薯的生产创造了一条新的途径。该技术于1992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993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金奖,1994年申请到美国的专利。[2]
3& 高效低成本无土栽培生产微型薯基质研究进展
我国最初用脱毒试管苗生产脱毒种薯的主要途径是将试管苗直接定植在防虫网室或温室的土地上或花盆内,生产直径约2cm以上的小薯。这两种方法都有生长周期长的缺点,前者往往成活率低,后者虽能对盆土消毒,但对批量生产则受限制。近年来研究生产直径约0.5-1cm的脱毒微型薯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随后,继天津市农科院蔬菜所采用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微型薯试验成功以后,众多科研人员就无土栽培基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基质和草炭在作物无土栽培上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和认可,吕典秋通过研究脱毒苗栽培基质对扦插苗成活率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栽培基质为蛭石和草炭1︰1,在此条件下植株成活率高,长势最好。[3]但蛭石和草炭价格昂贵,且取材不便,不能因地制宜。庞万福于1997对温室条件下无土栽培脱毒小薯生产基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2份棉籽皮1份砂子的配比生产效果做好,其扦插成活率、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重都高于蛭石和珍珠岩基质。[4]屈冬玉用松针土做基质进行无土栽培扦插脱毒苗,结果表明炭化松针土结构疏松,吸水保湿力强,透气性好,富含腐殖质,用它做基质扦插脱毒苗成活率达96.3%,每株平均结薯2.48粒。[5]除此以外,菇渣+猪粪+火烧土+钙镁磷肥、锯末、灰渣、河沙、中药渣等均已应用于无土栽培生产微型薯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影响扦插苗成活率的因素
脱毒苗扦插是生产马铃薯微型薯的最佳方法,全国各地马铃薯研究生产单位大多用这一方法生产,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扦插时期以及温度和湿度的调控。脱毒苗扦插后最怕强光直射,应注意利用遮阳网进行遮阴,湿度保持在85%以上,温度在18-30℃,当满足这些条件时,一般5-6天即可生根,成活率可以达到95%以上。
选择一种合适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扦插苗生根,也是提高成活率的一种手段。NAA、IBA和GA3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扦插苗生根,100ppm的IBA处理扦插苗效果较好,成活率达到了95%。[6]ABT生根粉是一种复合型植物生根促进剂 ,兼具补充外源生长素与促进植株内源生长素合成的双重作用,在促进扦插苗生根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7]
&& 另外,扦插前要对基质进行高温消毒,这样既有利于扦插苗生根,提高成活率,又可以防止杂菌感染和杂草滋生。[8]
5& 影响微型薯产量的因素及栽培管理的优化
5.1影响微型薯产量的因素
5.1.1基质的种类
能够代替土壤的基质种类很多,主要分为无机基质、有机基质和复合基质。不同基质的理化性质不同,对水分的吸收能力也不一样。近年来,有机基质和复合基质在微型薯的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姑渣、锯末、药渣、松针土等与常规的蛭石相比可以提高微型薯的产量都已经在试验中得到证实。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将会有更多的有机基质和复合基质得到发现和利用。
5.1.2品种和扦插密度
不同的马铃薯品种产量也会有所不同,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水利条件的品种可以提高微型薯的产量。例如中原二季作区可以选择中早熟品种,如郑薯五号、六号、费乌瑞它等,一季作区可以选择晚熟品种,如大西洋、夏波蒂等。
扦插密度的不同,植株的生长状况也会受到影响,微型薯数量和产量均不同。充足的种植空间有利于提高微型薯的个数与产量[9]。合理的基质厚度和高密度扦插对单株产量影响不大,但单位面积的产量却有明显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肥 有机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