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处于平衡态的热力学标准态系统一定处于热平衡状态,为什么错误。

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态时,系统将有哪些平衡?_百度知道
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态时,系统将有哪些平衡?
  系统各种性质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则系统就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热力学平衡态不仅仅是温度不变,必须满足四个条件的平衡:  1、热动平衡.指各部分温度相等.  2、力学平衡.指系统各部分受力平衡,边界不发生相对移动.  3、相平衡.指各物质在相之间分布达到平衡,相之间没有物质净转移.  4、化学平衡.  不满足上述任何一个条件,系统就处于非平衡态.
采纳率:9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二 热力学系统 状态与过程
热力学系统、状态与过程 一、热力学系统1、系统问题:什么是系统? 问题:什么是热力学系统?从研究物体的宏观角度看,不涉及所研究物体的具体结构时,宏观物体即可被看成是一个有明确边界的连续介质系统。 2、环境或外界与系统存在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可理解为存在作功、热量传递和粒子数交换)的系统以外的部分称为外界或媒质(medium)。 3、热力学系统的分类孤立系统(isolated system)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开放系统(opened system) 问题:上述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二、系统的状态及描述1、平衡态(1)状态宏观状态:宏观性质决定;微观状态:微观粒子的速度与位置决定。 (2)平衡态(equilibrium state) 在不受外界条件影响下,经过足够长时 间后系统必将达到一个宏观上看来不随时间 变化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平衡态。 (3)平衡条件力学平衡条件表现为压强处处相等 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系统与外部之间应达到力学平衡。 问题:若不满足力学平衡条件会出现什么结果?问题:何谓粒子流?粒子流有两种,一种是宏观上能察觉到成 群粒子定向移动的粒子流。另一种不存在由于 成群粒子定向运动所导致的粒子宏观迁移. 例:自由扩散隔板刚抽走的瞬间系统处于非平衡态,但是 经过并不很长的时间,容器中的气体压强趋于均 匀,且不随时间变化,它已处于平衡态。 热学平衡条件表现为温度处处相等。 问题:若不满足热学平衡条件会出现 什么结果? 例:热传导实验T2 T1问题:热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经足够长的时间系统处于什么状态? 是否平衡态? 问题:系统最后所达态为各处温度不随时 间变化,这是什么态? 有热流或粒子流情况下,各处宏观状态均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称为稳恒态(steady state),也称稳态或定(常)态(stationaly state)。 相平衡条件表现为系统内各相物质达到稳定不变例:盛有水的密闭容器。 化学平衡条件表现为在无外场作用下系统各部分的化 学组成也应是处处相同的。 系统处于平衡态必须同时满足力学平衡条件、热学平衡条件、相平衡条件和化学平衡条件,否则便处于非平衡状态。 (4)平衡态的物理本质――热动平衡热动平衡指构成系统的大量的微观粒子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热运动中,即使系统处于平衡态,其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 总 结问题:实际中孤立系统是不存在的,即实际中不 存在真正平衡态,那么为什么还要引入平 衡态的概念?平衡态本质是什么?问题:系统什么样的状态可用平衡态描述?问题:力学与热力学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不考虑 热力学系统的整体的运动?如果热力学系 统旋转怎么办? 二、系统的状态及描述2、热力学系统的状态描述 (1)态参量 问题:什么是态参量? 用于描述系统平衡态的几个相互独立的、足 以确定系统状态的物理量成为状态参量。 问题:描述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性质需要 多少状态参量呢? 一般需要四类,即力学参量、热学参量、化学参量、电磁参量。具体由所研究系统性质决定。问题:什么是简单的P-V系统? (2)态函数S ? S ( p ,V )系统其他宏观参量均为系统的态参量的 函数,称之为态函数。态函数与状态是一一 对应关系。 dS ? (?S ?p) V dp ? (?S ?V) p dV?S ??fidS ? S ( p f , V f ) ? S ( p i , V i )问题:? dS?0代表什么? (3)物态方程(equation of states)处于平衡态的某种物质的各热力学参量(如压强、体积、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方程均称为 物质的物态方程或称状态方程。 f ( S , p ,V ) ? 0 f (S , p, ? , N ) ? 0例如:将金属拉伸,金属丝温度会升高,这时虽金 属丝压强、体积均未变,但其长度 L及内部 应力F 都增加,说明金属丝温度T 是 F、L 的函数. f ( F,L,T )= 0 该式称为拉伸金属丝的物态方程 物态方程的得到方法半经验公式: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理论公式:通过微观模型基础应用统计 方法所得。 (4)平衡态的几何描述处于平衡态的系统,可以用不含时间的宏观坐标 (即热力学参量)来描述它。 只有处于平衡态的物理上均匀的系统,才可能在 以热力学参量为坐标轴的状态图(p-V图、p-T图)上 以一个确定的点表示它的状态。 处于非平衡态的系统无法用处处均匀的温度T、 压强P及化学组成来描述整个系统 三、热力学过程1、热力学过程2、驰豫时间 处于平衡态的系统受到外界的瞬时微小扰 动. 若取消扰动,系统将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 态,系统所经历的这一段时间就称为弛豫时 间.(relaxation time),以 ? 表示。 3、准静态过程pp2iAfp1V1 V2V 准静态过程是一个进行得无限缓慢,以致 系统连续不断地经历着一系列平衡态的过程. 问题:准静态过程在实际中存在吗? 问题:实际中如何用准静态处理问题? 例一:从活塞上移走砝码的实验 问题:前面的例子描述的是力学条件的变化, 若是发生了热传递呢?分析一下下例中是否准静态过程。 例二:热量传递的准静态过程? 把一温度为T 的固体与一温度为T0 的恒温热 源接触温 度 T固 体T0 温 度 热 源 方法:采用一系列温度彼此相差 dT 的恒温热 源,这些热源的温度从 T1 逐步增加到 T0 使物体依次与一系列热源接触。???T1T1 ? d TT1 ? 2 d TT0 ? d TT0 总 结准静态过程要求经历的每一个中间状态都是平衡态,只有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及系统与外界之间都始终同时满足力学、热学、相、化学平衡条件的过程才是准静态过程。 总 结只要系统内部各部分(或系统与外界)间的 压强差、温度差,以及同一成分在各处的浓度 之间的差异分别与系统的平均压强、平均温度、平均浓度之比很小时,就可认为系统已分别满足力学、热学、相、化学平衡条件了。 4、可逆与不可逆过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入海不复还逝者如斯夫 例1:完全弹性碰 撞例3:热传导过程例5:扩散过程例2:准静态过程 例6:人的生命过程例4:功变热过程 一切不与热相联系的 力学及电磁学过程都是可逆的。 问题:什么是可逆与不可逆过程系统从初态出发经历某一过程变到末态。 若可以找到一个能使系统界都复原的过程(这时系统回到初态,对外界也不产生任何影响),则原过程是可逆的。若总是找不到一个能使系统与外界同时复原的过程,则原过程是不可逆的。 问题:准静态过程一定是可逆的吗? 可逆过程.exe 问题:自然界的功转化为热(自发转化)的现 象(耗散现象)除了摩擦过程外还有哪 些过程? 耗散过程? 液体或气体流动时克服黏性力作功转化为热量? 电流克服电阻作的功转化为热量? 日光灯镇流器工作时,由于硅钢片的磁滞使电磁 功转化为热量 ? 电介质电容器工作时发热 可逆过程必须满足的四个条件(1) 力学平衡条件(可理解为压强处处相等) (2) 热学平衡条件(温度处处相等) (3) 化学平衡条件(同一组元在各处浓度处处相等) (4) 无耗散条件
第六章 热力学一、本章学习目标 1、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 2、掌握循环过程、...热力学过程: 当热力学系统的状态随时间变化时, 我们称系统经历了一个热 力学...二、热力学过程当热力学系统的状态随时间变化时,我们称系统经历了一个热力学过程。此处 所说的过程意味着系统状态的变化。 设系统从某一个平衡态开始发生变化,...。. 五、 热力学第三定律: 【2】 当系统趋近于绝对温度零度时,系统等温可逆过程的熵 变化趋近于零。第三定律只能应用于稳定平衡状态,因此也 不能将物质看做...1.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 1.2.1 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一个热力学系统,从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过程达到另一状态。若存在另 一过程,能使系统与外界完全...热力学课后思考题解答_工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工程...⒐ 经历一个不可逆过程后,系统能否恢复原来状态?...第2章 ⒈ 热力学第一定律 刚性绝热容器中间用隔板...热力学第二定律则揭示了能量转换过程中质量不守恒的一般规律,它的核心是熵.一切...系统的微观状态更加混乱,熵值最大. 三.熵流、熵产与熵增原理 1.克劳修斯不...第一章 冶金过程热力学基... 107页 1下载券 1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63页...因此, 造成系统状态变化的作用,仅发生于系统与外界的边界上。 2 热力学的作用...第二章 基本方程 关于常质量系统的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熵方程以及气体状态方程和过 程方程在工程热力学中均已详述,本章则讨论这些方程用于变质量系统的...热力学答案_工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热力学 一、名词解释 1 过程:热力系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时所经历的全部状态的集合。 2 循环:热力系统(工质)经过...热力学第二章习题及答案一、是非题 1、任意过程只要知道其始末状态即可确定过程与外界 的热交换(x) 、功交换(x)及系统热力学能的变化(√)。 2、简单可压缩...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access the URL on this server.Powered by Tengine热力学(物理学的分支)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物理学的分支
[rè lì xué]
(物理学的分支)
热力学(thermodynamics)是从宏观角度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规律的学科。属于物理学的分支,它与分别构成了热学理论的宏观和两个方面。
热力学主要是从的观点来研究物质的热性质 ,它提示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时遵从的宏观规律,总结了物质的宏观现象而得到的热学理论。热力学并不追究由大量组成的物质的,而只关心系统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及其变化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它满足于用少数几个能直接感受和可观测的宏观诸如温度、、体积、浓度等描述和确定系统所处的。通过对实践中热现象的大量和实验发现,宏观状态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的变化是互相制约的。制约关系除与物质的性质有关外,还必须遵循一些对任何物质都适用的基本的热学规律,如、、和 等。热力学以上列从实验观测得到的基本定律为基础和出发点,应用,通过逻辑演绎,得出有关物质各种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和宏观物理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故它属于,由它引出的结论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普遍性。
热力学发展简史
古代人类早就学会了取火和用火,但是后来才注意探究热、冷现象本身,直到17世纪末还不能正确区分温度和热量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本质。在当时流行的“”统治下,人们误认为物体的温度高是由于储存的“热质”数量多。年和年的建立,才使测温有了公认的标准。随后又发展了,为科学地观测热现象提供了测试手段,使走上了近代实验科学的道路。1798年,冯·朗福德观察到用钻头钻炮筒时,消耗的结果使钻头和筒身都升温。1799年,英国人H.戴维用两块相互摩擦致使表面融化,这显然无法由“热质说”得到解释。1842年,J.迈尔提出了理论,认定热是能的一种形式,可与互相转化,并且从空气的与之差计算出。英国物理学家J.于1840年建立电热当量的概念,1842年以后用不同方式实测了热功当量。1850年,焦耳的实验结果已使科学界彻底抛弃了“热质说”,公认能量守恒 、而且能的形式可以互换的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客观的。能量单位焦耳(
一个典型的热力学系统
J)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热力学的形成与当时的生产实践迫切要求寻找合理的大型、高效热机有关。1824年,法国人S.卡诺提出著名的,指明工作在给定温度范围的所能达到的效率极限,这实质上已经建立起热力学第二定律,但受 “热质说”的影响,他的证明方法还有错误。1848年,英国工程师(即W.)根据卡诺定理制定了。1850年和1851年,德国的R.和开尔文先后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证明了卡诺定理。年,克劳修斯根据卡诺定理提出并发展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确认,对于两类 “”的不可能实现作出了科学的最后结论,正式形成了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热力学。与此同时,在应用热力学理论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还发展了热力学的数学理论,找到反映物质各种性质的相应,研究了物质在、和溶液特性方面所遵循的各种规律。1906年,德国的W.在观察低温现象和化学反应中发现热定理。1912年,这个定理被修改成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表述形式。20世纪初以来,对、水蒸汽等物性和极低温度的研究不断获得新成果。随着对能源问题的重视,人们对与节能有关的复合循环、新型的复合工质(包括或冷煤)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兴趣。
热力学定义态函数
热力学在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定义了描述所必须的三个:T、内能U和S。热力学第零定律为定义和标定温度奠定了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定义了态函数内能;第二定律引进了态函数熵和热力学温标;热力学第三定律则描述了系统的内能和熵在附近的性状。
热力学平衡态特性
系统的状态是由其全部的及其变化来加以确定的。经验证明,没有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的各部分的宏观性质总会趋向一个长时期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只当系统处于平衡态时,其状态参量才有确定的数值和意义。处于平衡态的定量系统,其状态参量之间存在确定的,表示这种函数关系的数学关系称为该系统的。对于不受外场作用并处于平衡态的单元均匀系,为描述和确定系统所处的状态只需三个状态参量,它们是温度T、体积V和p,故状态方程为F(T,V,p)=0。说明为了确定这样的系统所处于的状态,只有两个状态参量是独立的,它们可是(p,V),也可是(p,T)或(T,V)。一切可用来描述和确定系统所处状态并是系统独立状态参量的称为系统的或态函数。如对于一个单元均匀系,取(p,V)作为独立的状态参量时,温度T就是态函数。热力学中常用的态函数有内能U、H、熵S、F和G等。
热力学第零定律和温度
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数值表示。经验证明,达到的两物体的温度相等;若把已经达到热平衡的两物体分开,则物体的状态将维持不变。为了判别两个物体温度的高低,必须引进第三个物体,并依据基本实验事实 :若两个物体分别与处于确定状态的第三个达到热平衡,则这两个物体彼此也处于热平衡。由于此实验事实是标定物体温度数值的基本依据,故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
第三个物体的温度变化通常是通过该物体的某一个可观测的的变化加以标志的。但此性质必须随物体的冷热程度有显著和单值的变化。如以液体体积变化作为温度变化标志的液体,以、气体体积、、和光的亮度等作为温度变化标志的、、、和等。温度数值的标定方法称为,温标按其标定温度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和。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内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普遍的和转化定律在一切涉及宏观热现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热力学第一定律确认,任意过程中系统从周围介质吸收的热量、对介质所做的和系统内能增量之间在数量上守恒。
热力学第一定律确认:任何系统中存在单值的态函数——内能,孤立系统的内能恒定。一个物体的内能是当物体静止时,组成该物体的无规则热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总和。宏观定义内能的实验基础是,系统在相同初终态间所做的数值都相等,与路径无关。由此可见,中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只与系统的某个函数在初终态之间的改变有关,与路径无关。这个就是内能。它可通过系统对外界所做的绝热功As加以定义:U2-U1=-As,式中的负号表示对外做功为正功。功的单位是。在一个纯粹的过程中,可用系统的内能改变来定义热量及其数值,即Q=U2-U1,这里定义系统吸热为正(Q大于0)。热量的单位也是焦耳。
一般情况下热力学第一定律可表述为:系统由初态出发经任意过程到达终态,内能的增量ΔU等于在此过程中外界对系统所传递的热量Q和系统对外所作的功A之差。数学表达式可写为:
ΔU=U2-U1=Q-A或Q=ΔU+A
其中规定:系统吸热Q&0,系统放热Q&0;系统对外做功A&0,外界对系统做功A&0;系统内能增加ΔU&0,系统内能减少ΔU&0。把上式应用于相差无穷小的两状态间发生的微元过程,可得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微分形式:
δQ=dU+δA
式中的dU是内能的全微分;δQ和δA分别表示微元过程中传递的微热量和对外所做的微功,它们都不是全微分。
热力学第一定律还可表述为(一种能不断自动做功而无须消耗任何燃料和能源的机器)是做不成的。
  当系统是开放的,它和介质之间不仅有热的和机械的相互作用,还有,则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中还应增加一项因物质交换引起的能量的增量或减量。
热力学可逆和不可逆过程
热力学系统的随时间的变化叫作,简称过程。每一系统都处于平衡态的过程叫或。如果一个过程既可正向进行,也可逆向进行,而且在逆过程时系统经过的全部状态与正过程所经历的状态相同只是次序相反,并在每一步上消除了正过程在外界产生的影响,则原过程称为。若无论用什么办法都不能消除正过程在外界产生的影响,则原过程称为。
事实上,没有摩擦阻力和其他损失的准静态过程一定是可逆的过程。如气缸中的理想气体在活塞作用下完成准静态的等温膨胀过程,过程中气体对外界做功和同时从恒温热源吸取热量分别为W和Q;达到终态后,若让活塞缓慢地反向运动,完成准静态的过程,则过程将一步步地沿原过程经历的状态进行,只是方向相反,而且在每一步上外界对系统做功和系统向恒温热源放出热量的数值,恰好分别等于正过程时系统所做的功和从热源吸收的热量,并消除了原过程在外界产生的一切影响。从而说明,无摩擦和其他损失的准静态过程是可逆过程。
不可逆过程的例子有向的过程(即气体起初只占据容器的一部分,然后充满其余原为真空的部分);温度不同的两物体,通过热接触达到热平衡的过程。因为这些过程都不能在不引起外界影响的情况下而恢复原状。严格地讲,一切由大量粒子组成的系统中发生的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因为在中总伴随着摩擦损失;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总是从较热的部分传到较冷的部分。这些过程中总的能量仍是守恒的,并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因此,必然存在另外一些基本规律,它们将对实际过程可进行的方向作出限定。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引进的态函数。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限定实际热力学过程发生方向的热力学规律。它证实成立:
达到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存在一个态函数熵,孤立系的熵不减少,达到时的最大。这就是说,热力学第二定律要求:孤立系中发生的过程沿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称为。它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一起,构成了热力学理论的基础。由它引出的指出了提高和经济性的方向和限度。
经验指出热功转换是不可逆的,热功转换不可逆性可以在大量的热机循环中观察到,无法制成一个只从高温热源吸热而不放热到低温热源的循环动作的热机。经过总结大量实践得到结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它否定了制作(见)的可能性。除热功转换不可逆性外,也是不可逆的: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而相反的过程是不可能自发地进行的。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另一种表述: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宏观态出现的概率与它包含的微观态的数目有关。一种宏观态所对应的微观态的数目称为热力学概率。热力学概率越大,这种宏观态在实验中被观测到的机会越多。平衡态是热力学概率W最大的宏观态,具有确定的数值 ,故若用玻耳兹曼公式定义平衡态的熵为S=klnW,则系统中自发进行的由概率较小的状态过渡到概率较大的状态的是一个熵增加的过程,从而在微观上解释了熵增加原理。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绝对熵
热力学第三定律是指限定温度趋于时物质性质变化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它是在大量实验观测基础上概括而成的,主要内容是能斯特定理和由它引出的绝对零度不可达原理。
  20世纪初德国物理化学家W.从研究低温下的性质得到结论:凝聚系的熵在可逆等温过程中的改变随绝对温度趋于零而趋于零,称之为能斯特定理。
由能斯特定理可知,凝聚系的熵将随热力学温度趋向零而趋向一个常数值S0。为了确定这个熵常数,M.于1911年提出了一个假设S0=0。由此确定的熵的数值称作。由于是正定的,因此系统绝对熵S≥0。普朗克的假设能从近代中找到合理的解释:达到平衡态绝对零度的系统处于能量最小的状态。这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状态,与之相应的热力学概率W=1,故应用玻耳兹曼熵公式可得S0=0。
  1912年能斯特又从能斯特定理引出一个结论:不可能使一个物体通过有限数目的手续冷却到绝对零度。这就是著名的绝对零度不可达原理。
热力学不可逆过程
是宏观物理学的分支。又称。专门研究处于的,在趋向平衡时出现的不可逆过程的性质及其演变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不可逆过程通常发生在中,外界与系统之间既有能量又有。描述系统状态的宏观热力学量是空间时间的函数,达到时它们只与有关。但过程的演变总伴随着系统熵的增加。研究表明,对于偏离平衡不远的非平衡系统,稳定态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恰似平衡态在孤立系中。因为后者的熵最大,而前者的熵增率最小。单位时间里单位体积熵增加的数值叫作系统的熵增率。
在不可逆现象中存在一类过程,即稳态过程,其中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的力和流都与时间无关。它们在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中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平衡态在热力学中。正如达到平衡态的绝热系的熵最大那样,I.证明了最小熵增率原理:线性非平衡区(或近平衡区)系统随时间总是朝着熵产生减少的方向进行;达到稳定态时熵产生最小,并不再随时间变化。最小熵增率原理说明:在近平衡区系统是稳定的,任何对的偏离随时间都将湮灭,重新回到定态。因此,在线性非平衡区不可能发生使系统呈现新的的突变现象。
远离平衡区的情况远比线性非平衡区遇到的情况要复杂,此时非平衡系统中的力和流之间的关系通常是的,可把这个区域称为非线性区。、化学和生命科学中面临的大量前沿问题,恰是远离平衡的和非线性的问题。故对远离平衡区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关注和兴趣。事实上任何生命结构包括它的(细胞)都是处于极端非平衡状态的开放的热力学系统。远离平衡区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研究在这些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使之成为当代物理学发展迅速的分支之一。
理论分析表明,对于近平衡区由的通用法则可导出熵产生最小原理,所以系统是稳定的;但对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的系统,就不总是稳定的。存在一个临界态,称为分支点,系统在越过分支点后,任意小的扰动譬如说都可能诱发系统从稳定到不稳定态的,在其中呈现出新的时空。普里戈金等把这种有序结构称为,这种现象叫。如1900年H.贝纳德在非均匀加热的流体中观察到的有序六角形对流格子和流体在高雷诺数区出现的从向结构的转变等现象,其中都可观察到大量分子团的有序运动。的远离平衡区观测到的非均匀和的混合物的空间有序结构和可能出现的反应时序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呈现出来的耗散结构和自组织现象的重要例证。
热力学系统分类
热力学开放系统
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能量和物质传递。
热力学封闭系统
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没有。
热力学孤立系统
系统与环境之既无能量传递,又无物质传递。
热力学局限性
热力学得到的结论与物质的具体结构无关,故在实际应用时还必须结合必要的被研究物质的实验观测数据,才能得到的结果,这是热力学研究的一个局限性。
热力学相关学科
、、、、。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词条作者:包科达.《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第二版)物理学 词条:热力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07:382-383页
词条作者:孙煜.《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第一版)物理学 词条:热力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词条作者:王补宣.《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第一版)机械工程 词条:热力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词条作者:包科达.《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第二版)物理学 词条:热力学第一定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07:384页
词条作者:包科达.《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第二版)物理学 词条:热力学第二定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07:383页
词条作者:包科达.《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第二版)物理学 词条:热力学第三定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07:384页
词条作者:包科达.《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第二版)物理学 词条: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07:31-33页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高级工程师审核
中国科学院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热力学平衡态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热力学平衡态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7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态热力学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