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有厂家要推出国产SSD的显示器主控芯片厂家,是谁呢?国产SSD显示器主控芯片厂家有什么好处。

听说有厂家要推出国产SSD的主控,是谁呢?国产SSD主控有什么好处。_百度知道
听说有厂家要推出国产SSD的主控,是谁呢?国产SSD主控有什么好处。
我有更好的答案
好处就是多了一个宣传噱头,根本没有对消费者有利的东西。主控和固态硬盘稳定性关系很大,而且主控已经被台湾两个厂商SMI和PHISON压到很低的价格了,国产也无法做到更低。固态硬盘成本选择闪存是大头儿,造不出闪存瞎折腾主控有什么用呢?
采纳率:93%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国产SSD主控横空出世 TA敢与世界同类产品同台竞技!国产SSD主控横空出世 TA敢与世界同类产品同台竞技!太平洋电脑网百家号【PConline 评测】近期SSD价格归于平稳,不少SSD已经杀入了1元1GB的领域,在消费级SSD诞生接近10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再一次看到了SSD普及的曙光。关于SSD,相信不少DIY玩家都知道它好,但是它好在什么地方呢,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SSD对比传统的HDD最大的改善就是大大提高了连续读写和随机读写速度,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先从SSD和HDD的工作原理说起。机械硬盘机械硬盘的读写过程需要磁头在其他机械零件的精密配合下进行寻道找到磁盘上数据存储的位置。也就是说机械硬盘的读写过程依靠的是物理机械的运作。而固态硬盘的读写过程,是在主控的指挥下,通过电学信号的传输完成对闪存芯片的读写操作。所以,固态硬盘的读写过程依靠的是电学信号。电学信号比物理机械的运作快多了,这就是固态硬盘硬盘读写快的本质原因。三星970EVO上的Phoenix主控而在上面的原理大家也看到了,影响SSD性能除了NAND闪存颗粒以外,另一个很关键的部件就是SSD的主控,它相当于SSD的大脑,控制指挥这整个SSD的读写工作。虽然现在出现了很多国产的SSD,但只要我们拆开它们就能遗憾地发现,除了外面的塑料壳和PCB电路板,SSD最关键的两个地方主控和NAND闪存基本没有一个是国产的,庆幸的是如今这种状况正在逐渐改变。与SSD的NAND闪存有着较高的研发准入门槛不同,SSD的主控生产、制造可以交给台积电等代工厂解决,主控芯片设计也有成熟的ARM内核、DDR物理层等IP授权可用,研发难度大大降低,因此这也是一个芯片研发比较容易出成绩的地方。而如今随着国家对芯片的研发越来越重视,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我们在SSD主控领域很自然就开花结果,并且迅速进入了消费领域了。今天我们就来评测一下首款采用国产SSD主控的消费级产品,建兴T10PLUS,看看它的实力如何。(若想详细了解国产SSD主控的发展可以参考此前PConline发布的文章《国产主控迎来春天 下一代SSD硬盘就用“中国芯”》)产品简介关于建兴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建兴隶属于台湾光宝集团,在光存储市场拥有领导地位,同时企业在SSD生产领域也是十分知名的品牌。虽然建兴是一家台湾企业,但他早已在内地植根。2016年,建兴在广州成立研发中心,为国产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这次要评测的建兴T10PLUS,就是建兴与忆芯科技深度合作推出的产品,产品采用来自忆芯科技的主控STAR1000,这也是本次评测的主角,首款消费级国产主控,而且还是支持NVMe协议的高速SSD主控。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忆芯科技,忆芯科技成立于2015年初,总部位于北京,90%的研发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公司在2016年就已经成功设计并使用台积电的28nm工艺流片出企业级SSD主控芯片,进展迅速。2017年11月忆芯科技推出首款消费级SSD主控STAR1000 PCI-E主控芯片,支持PCI-E 3.0 x4通道与NVMe 1.2协议,支持StarLDPC ECC引擎,支持ASE256以及TCG OPAL加密,能够适配目前已有的MLC/TLC/3D MLC/3D TLC多种闪存类型。制程上,STAR1000主控使用的是台积电28nm HPC工艺,与世界一线产品处于同一水平。发布会上一同推出的就是建兴T10PLUS。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首款使用国产主控的消费级SSD的神秘面纱。产品开箱因为我们这次拿到的是刚从流水线上生产下来,没有贴上散热片的产品,所以关于建兴T10PLUS的外包装只能借用官网的宣称图了。可以看到产品使用了非常多的中国元素,包括中国红的配色,以及中国结的图案,都和产品主打的卖点中国芯互相呼应。我们这次拿到的是512GB容量的建兴T10PLUS,除此以外产品还有256GB的版本。建兴T10PLUS使用了忆芯科技的STAR1000主控,各位看官可以留意一下这个独角兽的LOGO,这是忆芯科技的LOGO,相信日后越来越多SSD的主控上都会有一只小独角兽。建兴T10PLUS正面和反面都分别镶嵌了两颗东芝原厂的64层3D堆栈TLC闪存,单颗容量128GB,4颗容量共512GB。缓存使用了南亚的LPDDR3,型号是NT6CL128M32BM-H2,单颗容量为256MB,正反面各两颗共512MB。评测平台测试采用了现在最新的顶级AMD家用平台Ryzen 7 2700X搭配华硕ROG C7H(WI-FI)的组合,平台非常具有代表性。硬件平台CPU+主板AMD Ryzen 7 2700X + 华硕ROG CROSSHAIR VII HERO(WI-FI)(X470芯片组)内存芝奇 FLARE X 2400MHz 8GB×2硬盘影驰Gamer 480GB(系统盘)建兴T10 480GB建兴T10PLUS 512GB建兴T11 256GB三星 970 EVO 1TB显卡NVIDIA GTX 1080TI散热器超频三 东海X5软件平台操作系统Windows 10正式版显卡驱动NVIDIA GeForce 390.65 WHQLBIOS版本ROG-CROSSHAIR-VII-HERO-WIFI-ASUS-0509评测软件硬盘读写测试:CrystalDiskMarkAS SSD BenchmarkAnvil`s Storage UtilitiesATTOHD Tune ProDiskSpeedTest实际应用测试:文件传输为了更直观的看出建兴T10PLUS的性能,我们给它添加了两个对手,分别是大哥建兴T10和小弟建兴T11。建兴T10是是2017年初建兴推出的NVMe SSD,由于其拥有优秀的性能和相对实惠的价格,建兴T10是2017年最炙手可热的NVMe SSD之一。产品使用了来自台湾企业群联的PS5007-11主控,使用8通道设计,支持PCI-E 3.0 X 4模式,该模式下理论带宽可以达到32Gbps。产品采用了东芝原厂的MLC闪存颗粒,缓存则是来自南亚科技的NT5CC128M16IP-DI缓存,容量为512MB。群联PS5007-11主控群联、慧荣等台系主控是市面上中低端SSD采用最多的主控品牌,因为他们拥有很高的性价比。由于而建兴T10PLUS定价也处于中端,可以说台系主控是国产SSD主控第一个要面对的对手。建兴T11则是建兴在2017年下半年推出的SSD,产品主打性价比,同样也十分受市场欢迎,京东评价已经达到1.4万,因此把它拿出来比较也是十分具有可比性。我们这次拿到的产品是256GB的版本,使用的是东芝15nm TLC闪存颗粒,缓存方面则采用了海力士的H5TC2G636FA 256MB DDR3L缓存。主控使用了成本更加低廉的群联PS5008主控,双核四通道主控,支持PCI-E 3.0 X 2模式,理论带宽只有16Gbps,是一款不折不扣的入门级NVMe SSD。话不多说,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它们在实测中表现如何。连续读写测试当我们读写大型文件时,此时考验硬盘的就是连续读写性能,这时连续读写能力强的硬盘就能以更少的时间完成大型文件的传输。测试小结:在连续读写性能上,建兴T10和建兴T10PLUS基本是处于同一水平的,毕竟这两个SSD走的是PCI-E 3.0 X 4通道,理论带宽是建兴T11的两倍。而仔细比较的话,我们还能发现建兴T11PLUS在纯理论的写入性能测试上表现会稍好于建兴T10。但表现比较异常的状况也有出现,主要体现在HD Tune Pro测试中。在HD Tune Pro测试中我们使用高达40GB的测试文件,轻松跨越了SLC 缓存的临界值,去掉了产品缓存的加速作用测算出了产品闪存颗粒的真实成绩。但这种情况比较极端,日常使用中出现的情况不多。去掉缓存加成后建兴T10PLUS的成绩不太理想,值得一提的是,建兴TT11拥有三者间最小的缓存。随机读写性能测试其实在我们日常使用中,90%以上的操作是在随机读写零碎文件,因此SSD的随机读写能力才是最影响用户体验的一项,而且SSD的主控在SSD的随机读写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SSD连续写入时是比较无脑的操作,这时候SSD主控只需要控制SSD写入文件就好,更考验闪存颗粒的稳定性,但是随机读写就不一样了,SSD要精确的找到零碎文件,并以最快的方法尽可能的把更多的零碎文件读取或者写入到合适的位置,这时候就十分考验SSD的大脑——SSD主控的性能了。测试小结:虽然在理论带宽上建兴T11不如建兴T10,但是在随机写入性能多项测试中建兴T11完成了对建兴T10的反杀,这证明随机读写能力最考验的还是主控的算法和性能,可以明显的看到建兴T11新一代的群联主控写入性能会比建兴T10上的主控好不少。最惊喜的是,建兴T10PLUS在大部分的随机读写性能测试中都能执牛耳,我们可以自豪的说国产主控的性能并不落后于同级别台系主控,甚至更佳。软件综合评分现在不少软件都能对SSD性能做一个综合的评估,我们来看看它们的评分。测试小结:总的来说建兴T10PLUS和建兴T10在两个跑分软件中各有千秋,毕竟每个软件对于评分的标准和性能权重都不一样。日常应用和稳定性测试对于一个SSD来说普通跑分并不完全等于日常体验,我们再来看看SSD对于各种大小零碎文件的处理能力。建兴T10PLUS建兴T10建兴T11ATTO Disk Benchmark是一款简单易用的磁盘传输速率检测软件,可以用来检测硬盘,U盘, 存储卡及其它可移动磁盘的读取及写入速率。它可以监测到存储设备对于各种大小零碎文件的读写速度,比如4KB的成绩就是读写许多个4KB大小,总计256MB大小文件夹的速度。理论上零碎文件越多,越零碎,存储设备读写速度越慢。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一开始太细碎的文件读取大家都读写的比较慢以外,建兴T10处理各种大小的零碎文件的表现都比较稳定,而建兴T10PLUS在处理16KB~2MB大小文件会比较高效,但是当文件大小大于2MB后,读写性能下降了一大截,这说明STAR1000这款主控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而建兴T11随意读写性能相对较低,但是对于各类大小文件读写也比较稳定。建兴T10建兴T11建兴T10PLUS这是此前我们在HD Tune Pro测试中SSD表现的细节。在尽可能保持更高的平均读写速度的情况下,读写速度波动的曲线越平缓说明读写速度越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建兴T10PLUS的读写曲线还是比较平缓稳定的。最后我们来看看SSD日常传输文件中的表现,这是我们使用的文件夹,大小约为15.5GB,为了不让硬盘的读取速度成为瓶颈,我们使用了三星970EVO 1TB作为文件原本存放的硬盘,再拷贝到目标硬盘。建兴T10PLUS建兴T10建兴T11在实际应用中建兴T10PLUS一开始的写入速度会十分迅猛,但后来会掉到500MB/s左右,而建兴T10的传输速度则一直很稳定,建兴T11的话也是一开始十分迅猛,但是后来会掉到200MB/s附近,考虑到建兴T11的带宽,这也是比较正常的成绩。在连续写入大型文件时也会比较考验SSD颗粒的实力,这项测试颗粒的影响会比较大,建兴T10采用MLC闪存,传输更稳定也很正常。PConline评测室总结关于建兴T10PLUS这款产品的性能,想必大家在上面的测试中已经看过瘾了,它的硬实力绝对是没有问题的,而且随机读写性能更强,国产SSD主控在和市面上成熟的台系主控的较量中并没有落到下风。当然要平均一款产品值不值得买,还是需要看看它的价格。价格上,除了建兴T10PLUS京东自营无货使用了商家价格以外,我们尽量使用了京东自营实时价格作为对比,同一型号不同容量间性能差距不会太大,但值得提醒的是建兴T10 256GB的缓存割了一半,只有256MB。可以看到建兴T10 PLUS在256GB左右这个区间拥有三者最低的价格,考虑到建兴T10PLUS的高性能,建兴T10PLUS 256GB性价比不低,但是更高容量时显然建兴T11才是性价比之王。不可否认的是,国产SSD主控现在不仅进入了消费市场,而且带有国产SSD主控的产品在市场上还有不小的竞争力,这对于国产芯片的研发是一个巨大而且值得欢呼的进步。国产SSD主控行业已经开花结果,下一步就看国产NAND闪存的了,希望日后我们可以在市面上看到纯国产的SSD。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太平洋电脑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喜欢数码的都在这儿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查看: 43741|回复: 205
【原创】高端评测!国内SSD厂商进军Indilinx方案!RunCore(源科) 小鱼IV 128G SSD激赏
[ 2961字 ]
高级会员, 积分 1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 积分
技术分12.5 分
资产值1707 nb
联谊分0 分
& & 本文除“版权声明”内所列论坛外,未授权任何纸面媒体或网络媒体刊登,请各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本人将保留控告对盗窃本文文章图片、文字及文字描述的一切法律权力,如各位有发现其他媒体转载本文图片、文字或文字描述,且文中未申明文章转自何处及表明作者是Cafes的,请向该媒体编辑(管理员)举报,并告知我一声,本人一律奖励,谢谢~~~
已授权网络媒体:51NB专门网、易饭论坛、Mobile01
前言:评测的诞生
& & 你听说过多少关于SSD(Solid State Drive)对比传统的HDD(Hard Disk Drive)的优势?
& && &随机读写速度更快?
& && &抗冲击能力更强?
& && &寻道时间更短?
& && &能耗更低?
& && &更轻便?
& & 或许还有很多,自从Storage Technology*公司在1978年推出了世界首款SSD以来,SSD第一次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走得如此出色,08、09年间,通过与各大笔记本供应商的联合推广、第三方的廉价芯片解决方案的出现,Intel公司对SSD市场的强势介入等,SSD开始在存储设备市场上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存储革命,当我们沉浸在SSD生产商所描绘的美好愿景中时,实际上,去年全球SSD的总出货量还不到HDD的0.01%,更勿需谈市场占有率,根据部分媒体分析,如果以现在HDD在计算机成本中所占的份额计算,适合普通消费者的容量现在仅能达到16G,即便是估算现在量产的256G SSD产品,也要到2013年才有可能得到普及……(*Sun Microsystems在05年收购了Storage Technology)
& & 但不可否认的,得益于08、09年的SSD普及化运动,特别是在JMicron(主控)和OCZ(厂商)的联合带领下,整个SSD市场都被搅动起来了,SSD终于在曲高和寡中获得了性能发烧友们的回应,更让SSD像高不可攀的神物一般落入了凡间,一时间评测四起,SSD以绝大的性能优势击败了传统的HDD,重重攻势之中,SSD的时代似乎就要宣告来临,然而,一段时间的磨合使用后,负面消息开始接踵而至了,首先是JMicron主控的“冻结”问题频频发生,让人们第一次开始注意到4K读写的问题,然后是主控损坏带来的毁灭性数据灾难,又令人们明白了SSD并不是完全是安全的代名词,即便是Intel的神器X25系列,也难免要陷入长时间使用后的性能下降的困局,更不用说由SLC和MLC带来的寿命争论,是如何充斥着每一个相关论坛的版面,SSD并不完美,而在高昂的价格背后,这种不完美更以一种极度刺眼的方式凸显了出来。
& & 但是市场热情已经被激发,新的搅局者只会前仆后继而至,去年8月,Indilinx首次展示了公司自行研发的Barefoot系列SSD主控芯片产品,其标称的读取速度达到230MB/s,写入速度也在150MB/s以上,支持最大512GB的MLC闪存,原生SATA 3.0Gbps接口。同时支持最大64MB缓存,12bit ECC校验等功能,更惊人的是,它们宣称可以通过X2技术达到恐怖的16通道读写!市场开始沸腾了,在Intel极其优秀的算法设计和10通道读写支持下,Intel X25系列SSD正在横扫其他的竞争对手,JMicron还无还击之力,这些竞争对手们太需要一个足以和Intel抗衡的主控出现了,Indilinx的方案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这家研发中心设立在韩国城南市,由软银韩国投资,总部位于美国加州Milpitas的韩国无工厂半导体企业,一夜之间在SSD业界迅速的蹿红,随后,开始不断有SSD公司宣布将采用Indilinx的解决方案,这里包括了OZC、KingSpec还有著名的A-DATA等等......确实,在被Intel苦苦压抑了一段时间后,Indilinx的出现为它们来带了新的希望。
1.jpg (26.53 KB, 下载次数: 4)
16:38 上传
& & 时间转眼就过了半年,采用Indilinx方案的产品开始不断送达各大评测室,同时惊人的性能表现也在网络间辗转流传开来,在强大的数据面前,连Cafes我也忍不住开始心动,但无奈雷声大雨点小,真正量产投入市场的产品仍是极少,更多时候,这东西都是处于一种有价无市的状态,在一天天的惦念中,热情也就慢慢的被消磨,随后在3G等新概念的刺激下,更是逐步把这事情给遗忘了,然而,5月上旬的一天,一个机会突然到来了,Cafes意外的获得了参与某国内厂商首批Indilinx方案产品的购买资格,而这个厂商,却非籍籍无名之辈,恰是之前在坛子里已有讨论的“源科(RunCore)”......
& & 其实,要说起国内正在生产SSD的企业,山寨之流那是从来不缺乏也做不得数的,可大品牌数得出名字的也还真不多,来来去去,都是忆正、固捷一类的名字,而这次Cafes要向其购买的所谓国内SSD生产企业,反而是在国内相当罕见的一个牌子“源科(RunCore)”,其实,去搜索引擎搜一下,在欧美甚至香港市场上,我们并不难见到“Runcore”的身影,特别是Mini PCI-E SSD市场,“Runcore”甚至已经隐有龙头老大之势,但在国内,这个牌子却绝对难觅其踪,而事实上,这是一家总部位于湖南长沙,全称“湖南源科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内企业,注意啦,这里说的“国内”可不是说工厂设在国内,公司在国外那种,“源科”可是一家具有军工背景的,地地道道的国内生产企业,在国内军工行业市场上,还是颇有点名气的,绝非突然冒出来的山寨作坊,可惜的是,不知道基于何种市场策略的考量,“源科”一直没有开拓其在国内的消费品市场,反倒优先拼杀欧美,以至于声名在外,国内反而难觅其踪,白白让OCZ这类“外人”在自己的地头坐大了,听说09年源科将重新把铺设国内市场销售渠道的事情提上日程,希望此举可以为国内的SSD市场注入更多的竞争与活力吧……
& &&&Cafes我这次拿到的,是由“源科”生产的“Pro IV”(中文名“小鱼 IV代”) SATA 2 128G SSD硬盘,这是“源科”最新一代的消费级 2.5英寸SSD产品(军工级的数据相当变态,就不说了),这款SSD基于SATA II接口,向下兼容SATA,其128G的容量在SSD的世界里算是比较大的了,这也是一般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前提下的最大容量,那么这个“能够接受的价格前提”是多少呢?换算为国内市场价格的话,这块128G的SSD约是¥2700 RMB左右!这个价格绝对不能说是“大众化”的了,要知道,它已经是同等容量HDD的13倍!而现在一块2TB的3.5英寸7200RPM HDD,价格还不到这个SSD的一半......这不禁凸显SSD一个非常尴尬的现状:拥有成本过高,这也是现在普及SSD最大最主要的障碍之一,而且,“源科”的价格在品牌SSD里虽然不算最亲民,但是也是较为相宜的了,要是换成一线的Intel品牌,这个价格可能还要再向上翻……
2.jpg (32.58 KB, 下载次数: 5)
16:38 上传
& & 上图源自“源科”官方网站,其价格仅供参考,这里Cafes必须提醒各位,其实图中的价格对比是不公平的,因为两个都是采用SLC的NAND颗粒的对手,而RunCore Pro IV采用的则是MCL的NAND颗粒,期间价格本来就有近一倍的差异,另外Intel早就宣布降价了,呵呵,所以这只能说这是“源科”的一个宣传手段而已,并不能反映实际的市场差异,不过,现在SSD的价格普遍较高这却是不容质疑的,尽管SSD已经落入凡间,但在价格问题上,它仍然不是普罗大众的最佳选择。
& & 现在基于Indilinx方案的产品很多,其中OCZ Vertex也算是赫赫有名了,承接OCZ之前雷霆万钧的市场攻势,关于OCZ Vertex的评测其实现在已是满天飞,作为同为Indilinx方案的RunCore Pro IV,它又会有何表现呢?作为一个国产产品,它是会表现得更好,抑或是会表现的更糟?为了能够准确的反映出这块SSD的真实实力,也为了满足一下Cafes我自己的好奇心,Cafes决定在拿到这片“国产”SSD之后,来一次独立的个人评测,希望通过和自己手头上两片传统HDD的比较,来为那些尚未接触SSD的坛友们一个答复:SSD到底会为你带来什么样的操作体验!
& & 当然,我必须这么说,这是一场一开始就注定了结果的比赛,SSD在数据上获胜是必然的,Cafes只是希望,文中这些数据会为你对SSD有一个更为理性和直观的感受,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数据上,SSD在几乎总是优胜于传统HDD,但它并非完美无缺的,只是它的缺点都表现在那些数据以外的地方,这些优劣,Cafes稍后也会继续和大家讨论,请各位亟待留意咯~~
& & 好了,好戏即将开演,就请各位搬好凳子泡好茶舒舒服服的观赏咯~!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为了便于各位阅读,以下提供各章节的索引链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jpg (18.15 KB, 下载次数: 4)
16:38 上传
[ Edited by&&htttg on
高级会员, 积分 1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 积分
技术分12.5 分
资产值1707 nb
联谊分0 分
第一章:贵客临门,出迎 RunCore Pro IV 128G SSD
& & 虽然以前并不是没有使用过SSD,不过,作为第一款Cafes所接触的采用Indilinx解决方案的国产SSD,Cafes觉得还是应该给予它足够的关注度的,除了因为Indilinx,也因为这个SSD的天朝出生......
& & 尽管RunCore已经在国外发布了近四代的产品了,但作为第五代的RunCore Pro IV ,这种采用Indilinx芯片产品,其实在市场上的存有量并不多,特别像128G这种大容量的SSD,一来是因为它的价格相对JMicron解决方案的产品要贵,市场并不容易接纳,二来也是因为Indilinx的出货量还未能满足全球各地的需求,即便量产产能也并不高吧,反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相信Cafes也是首批使用RunCore Pro IV SSD的客户之一了,据闻连大家即将看到的那片SSD,也是首批出样的产品呢!哈~
& & 为了慎重起见,也为了能让专门网的各位都和我一起分享开箱的乐趣,不如我们还是从它刚进门的时候开始说起吧:
1.jpg (96.85 KB, 下载次数: 10)
16:53 上传
& & 这个就是中文名“源科 小鱼 IV代”的128G SSD刚进门时候的样子,非常结实的邮递包装吧,各位看清楚了哦,包装上的快递单,写的可是FeDex(联邦快递)的名字,呵呵,真是万幸不是国内垃圾邮递公司啊~!这个就算再垃圾也是进口垃圾了,哈,说笑而已,废话不多说,赶快拆开让大家一睹为快吧......
2.jpg (136.55 KB, 下载次数: 8)
16:53 上传
& & 打开包装后的“小鱼 IV”......呃,我总是觉得这个中文名不是很威猛的说,下面我们还是改称“RunCore Pro IV”吧。
& & 虽然还是被防静电袋紧紧的包裹着,不过“RunCore Pro IV”仍然隐隐的透着少许霸气,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在源科的官方网站上,这是一片登记带有64M缓存的产品,按它们的产线划分,其32G或以下的产品是32M缓存,其余64、128和256G的产品都是64M缓存的,Indilinx本身支持单控制芯片最高512G的产品,不过相信那时候的价格将会非常的“变态”。
3.jpg (114.82 KB, 下载次数: 9)
16:53 上传
& & 背面,这个角度看还真的看不出这是一片硬盘,主流的SSD虽然为了便于安装,采用了仿HDD的外观设计,但实际上观感还是和HDD有点不一样的,不过我个人认为,为了向HDD的外观靠拢,其实SSD本身是牺牲了不少天生优势的,毕竟受外形限制较少也是SSD对比传统HDD的一个强项,这个问题我们日后将会继续讨论。
4.jpg (129.29 KB, 下载次数: 6)
16:53 上传
& & 卸下防静电袋后的“RunCore Pro IV SSD”,首先引人瞩目的是标签上的一些参数:工作电流只有258mA,虽然不算SSD里最小的,不过比起传统HDD的700mA、500mA来说,还是略有优胜的,而且这片SSD还通过了FC、CE和RoHS认证,特别是RoHS,这是出口欧洲必须具备的认证之一,这也表明了这个国产产品的“留洋身份”,当然,这个标签比起普通的HDD而言,还是稚嫩一点的,并不像HDD那样,标签上满满都是认证,甚至对比Intel的SSD产品也稍微有点差距,不知道RunCore日后是否会讨论怎么改善一下标签设计,让其更像个大厂产品。
5.jpg (107.35 KB, 下载次数: 7)
16:53 上传
& & 这个就是RunCore Pro IV SSD的正面啦,全黑色的金属外壳,外表面加拉丝处理,另外上面还蚀刻了“源科”的标志和公司网址,这和部分山寨SSD仅仅是贴一块标签牌比起来,确实是帅多了,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所增加的额外成本,会不会也对售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毕竟价格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6.jpg (62.83 KB, 下载次数: 8)
16:53 上传
& & 来个正面的局部特写,帅吧?我拿着可是有点爱不惜手的说,质感相当不错,特别是和小黑很般配的说,不过...哎,待会装进本本里就啥都看不到了,有点可惜,哈~~看来有个漂亮的外表也没用啊,希望我付的钱里面并没有太多是用于支付这个漂亮的外观的,嘻嘻~
7.jpg (86.88 KB, 下载次数: 7)
16:53 上传
& & 再来张帅气金属“猛男”的“艺术照”,哈,这个角度看上去,它可更不像是一片硬盘了,倒让我想起了巧克力,嘿嘿,特别留意一下,外壳上下两瓣的接合位处理得还是不错的,看来源科在模具制作上还是下了功夫的,不过个人不是很满意盘体采用了普通的十字螺丝来嵌合固定,要是用内六角螺丝或者内三角螺丝,估计档次看上去会更高一些~~~不过就不是太利于拆解就是了~哎呀~~不小心透露了自己的目的了,哈哈,完后给大家拆开观摩一下哈~
8.jpg (82.08 KB, 下载次数: 6)
16:53 上传
& & 无论我们前面说它像什么,这个标准的SATA/SATAII接口是把它彻底给出卖了,嘿嘿,不过这里我特别提醒一下,这个SSD是基于SATAII接口的,虽然也兼容SATA,但我们后面将会看到,如果在SATA接口上使用它的话,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 好了,RunCore Pro IV SSD的开箱及外观介绍就先到这里吧,为了那个亮丽的外衣,我们已经浪费了太多的笔墨了,还是赶快装进我们的本本里再说吧!
& & 相信这里没有几个坛友是不懂怎么换硬盘的吧?那我就省点笔墨了,几张图一带而过,就当做是增加各位临场感就好了......
13.jpg (93.18 KB, 下载次数: 9)
16:53 上传
& & 首先,特别提醒各位在更换硬盘前最好先把自己本本上的加密机制譬如什么开机密码指纹识别一类关闭,之前坛子里有兄弟因为SSD加硬盘密码而导致SSD主控损坏的,虽然不知道Indilinx的主控是否会有这样的问题,不过Cafes我暂时在这点上是不想做小白的,所以奉劝各位最好注意一下。
9.jpg (56.48 KB, 下载次数: 6)
16:53 上传
& & 惯例也要洗个手释放静电和降低身体的干燥度,最好能够像Cafes那样带上防静电手环那是更理想的,不过就是有点多余和麻烦就是了,呵呵,接着准备好我们的VESSEL 9900 P.0-100螺丝刀,下面的过程易如斩瓜切菜,拔掉本本的电源并卸下电池,一步步按上图红框框选的位置,拧开硬盘盖螺丝,用手就可轻轻拉开硬盘盖挡板了。
10.jpg (36.69 KB, 下载次数: 5)
16:53 上传
& & 拆开硬盘盖挡板后,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条黑色的牵引片,这是设计来方便各位更换硬盘的东西,直接用螺丝刀轻轻的把牵引片撬出,用手向外拉,就可以利用牵引片把整个硬盘给拿出来了,非常Easy吧?
11.jpg (43.85 KB, 下载次数: 4)
16:53 上传
& & 这个没太多可说的,卸下硬盘固定屏蔽框架两旁的橡胶滑轨,并拧开在硬盘固定屏蔽框架四周的四颗固定螺丝就可以了......
14.jpg (11.75 KB, 下载次数: 9)
16:53 上传
& & 卸下硬盘后的样子,下面黑色的就是硬盘固定屏蔽框架了,记得这里HDD的SATA接口位置,其金手指部分是朝向硬盘固定屏蔽框架的,SATA电源接口在左,SATA数据接口在右,之所以要有这么一提,是因为SSD在外观上不像HDD那样容易辨认正反面,我怕还是有人粗心给弄错了,当然弄错了不要紧,只要别硬塞进本本就OK,要是弄坏了自己本本上的SATA接口,Cafes我可是不赔的~~呵呵~~~
12.jpg (19.71 KB, 下载次数: 7)
16:53 上传
& & 接下来,SSD的安装,实际就是按刚才的过程逆向操作就可以了,我这里就不在浪费笔墨咯,大家自己看图吧,注意SSD的朝向就行,和HDD相反的地方是,这片SSD在安装时,标签是朝向硬盘固定屏蔽框架的,所以安装上去之后就看不到它了,HDD的标签这个时候一般都是可以看到的,此乃容易让新手迷糊的地方,注意一下即可,最后塞回牵引片,把硬盘盖挡板的螺丝上回去就大功告成了。
15.jpg (79.97 KB, 下载次数: 4)
16:53 上传
& & 重启之后,已经可以在BIOS的Boot设置中看到RunCore Pro IV SSD的身影了,嗯,128G!这里容量也是识别正确的,至此,该片SSD算是安装完毕,正式成为我们家的一份子了,嚯嚯嚯~~~~
& & 当然,操作到这里还没算完的,不过我想,后面的分区,标记活动盘,设置引导和格式化等操作,应该就没有必要再一步步上图讲解了吧,呵呵,要是真的那样这篇评测就该变成教程了,现在大家都已经开始要忍不住扔鸡蛋的时候,我还是遵照大众意愿比较安全些......
& & 还是赶快进入评测的章节,让大家对SSD的表现一堵为快吧!
分割线.jpg (17.77 KB, 下载次数: 3)
04:53 上传
[ Edited by&&htttg on
高级会员, 积分 1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 积分
技术分12.5 分
资产值1707 nb
联谊分0 分
第二章:祭起性能的大旗,SSD向传统存储领域发起的挑战
& & 性能一直是SSD的杀手锏,无论是初代的SSD还是现在经过多次改进的SSD,对于性能的极限追求都一直未曾停息,以致于今天,连系统总线都开始成为SSD速度发展的绊脚石的时候,就可见SSD在速度领域是多么的超前的了。而SSD的速度之所以能够比传统的HDD获得如此大幅度的提升,其实可以说是天生拥有的技术优势,这里简单归为两点:
& & 1、SSD天生的存储结构优势。SSD是基于NAND Flash构建的,这种Falsh没有像传统的“温切斯特技术”那样的寻道时间和扇区问题,对于NAND Flash来讲,其所有存储空间理论上都是直接面向总线通道的,并且,存储空间与总线通道之间的距离,几乎可以到达忽略不计的地步(当然,还是有一点点的),因此,SSD的存储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存储”,这使得无论在持续读写还是随机读写上,SSD都能获得比传统HDD更好的性能。
& & 2、SSD天生的体积优势。其实,单片的NAND Flash芯片,其速度是并不比传统的HDD快的,对于现在主流的单片4G的Flash封包而言,一般单片读写速度,SLC读取可以去到32M/s左右、极限写入大概是25M/s左右,对比传统HDD,这个数字其实并不显眼,但是,在一个2.5英寸HDD的空间里,光是现有的单层板技术下,我们就可以容纳近20片NAND Flash,这样,由20片NAND Flash所组成的多通道读写,其性能将是非常恐怖的,以Intel为例,它的X25系列SSD是10通道读写,其标称读写速度就可以去到250M/s、170M/s了,这样的数据对于单HDD来说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当然,速度越快,花在校验、底层优化上的工作也就越多,在Intel的例子里我们也不难看见,它的速度其实距离理论值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而那部分“距离”,估计就是被其他的“底层工作”消耗掉了。
& & 呵呵,当然,要继续深入探讨的话,SSD和HDD的差异还有很多,随随便便都能让我们扯上几个章节,不过要是这样做的话,似乎就有违我们这个评测章节数字当先的主旨了,我们还是先回到现实,关注一下这次的个人评测,之后再慢慢的探讨理论性的东西吧~~
& & 本次评测,Cafes我希望能够通过各式各样的评测数据,为各位对SSD建立一个全新的印象,也为大家提供一个更为理性的数据参考,以便于各位自行去分辨市面上各式各样的SSD传言,当然咯,毕竟是个人评测,很多地方其实还是不如实验室的严谨,因此,也希望各位能够用更为宽容的眼光对待这些数据。
& & 当然,正所谓“欲善其功先利其器”,为了做好这次的个人评测,Cafes我可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相对于以往发表的几篇评贴而言,这次的阵容可谓是相当庞大,不但找来了两块不同转速的HDD和三片Mini PCI-E SSD作对比,还请来了一大堆的“好帮手”来辅助我们,以使整个评测的数据能够更加精准可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好帮手”吧:
1.jpg (107.56 KB, 下载次数: 5)
17:15 上传
& & 上图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分别是:
& && &电子数显卡尺
& && &IBM ThinkPad T60P 笔记本电脑
& && &红外测温仪
& && &元谷 i-Pleiades USB硬盘盒
& && &500克标准砝码
& && &iPhone
& && &精密电子天平
& && &高清数码摄像机
& && &六角螺丝刀
& && &VESSEL 9900 P.0-100螺丝刀
& && &工具刀
& && &家用功率计
& && &USB电源装换器
& && &少不了的还有参加评测的六位选手
& && &以及我这位最大的“帮手” ^_^&&(带了防静电手环哦)
& & 噢,当然,还有拍这张照片的佳能数码相没算在里面呢,呵呵,阵容相当不错吧?满满的摆了一桌子,还没开始评测就让人蛮有满足感了,哈.....真有点自我陶醉了~~~
& & 好了,有了这张图做铺垫后,相信不少人的兴趣都应该被提起来了吧,那么,我们就按部就班的,正式开始进入我们今天的评测吧:
以下褐橙色字体为引申阅读部分,不感兴趣者请直接跳过
---------------------------------------------
关于我们的评测方案:
& & 这次我们的评测,将分为5个小节进行,分别是外观对比测试、性能对比测试、温度对比测试、噪音对比测试和能耗对比测试。以下针对各部分测试及测试方法做简单的说明:
1、外观对比测试:
& & 该部分对比测试,Cafes我将会着重考察参测品间的整体外观,大小,厚度和重量的差异,其中,厚度和重量对比,我们更会采用电子数显卡尺,和高精度的精密电子天平来进行辅助,以提供准确的对比数据,在该项对比中,重量对比相信会是整个外观对比测试中,较为受人关注的一项,因为这将影响着SSD的出现能否为极限轻薄的本本带来更加优异的便携能力。
2.jpg (146.38 KB, 下载次数: 4)
17:15 上传
2、性能对比测试:
& & 该部分的对比测试注定会是整个评测章节的重头戏,由于现阶段SSD主要集中应用在服务器及笔记本电脑领域,因此,为了更切合实际应用环境,Cafes将选用IBM ThinkPad T60p作为这次的评测平台,以便于真实的反映参测者在主流笔记本领域的表现,平台的大致配置如下:
3.jpg (56.54 KB, 下载次数: 5)
17:15 上传
& & 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反映SSD和传统HDD在性能上的差异,Cafes将采用6款软件收集参测品的性能数据,进行横向对比,这6款软件均有着各自的侧重,这里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 & ATTO DiskTools:
& && &这是由ATTO公司开发的一套磁盘性能测试基准软件,通过在系统和磁盘之间传递定量的数据包,来测定磁盘的读写性能。该软件能够以直观的柱形图形式,反映磁盘在面对指定数据量(如8M),但由不同大小数据包组成的文件时,磁盘的具体表现,其结果同时反映磁盘的随机读写及连续读写能力,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常规数据流量范围内的磁盘性能,本次测试使用的是BenchMark 2.41.0.0。
& & Crystal DiskMark:
& && &这是由Crystal公司出品的一套磁盘性能测试基准软件,与ATTO类似,但又有所不同,这款软件可测量的数据流量更大(100M或以上),其柱形图经过简化后,只反映定量大小的大文件连续读写能力,和512K以及4K定量大小数据的随机文件读写能力,因为其设定的随机读取文件大小刚好是Page或者Block的基本单位大小或其整数倍,因此数据相当具有参考意义,本次测试使用的是Crystal DiskMark 2.2.0。
& & HD Tune Pro:
& && &这是由EFD公司出品的,在HDD时代就被广泛采用的磁盘性能测试基准软件,其自带的功能非常丰富,除了常规的磁盘传输速率检测外,还包括了温度检测,健康状态检测,磁盘表面扫描,甚至是磁盘的固件版本、容量、缓存大小等信息读取。本次评测我们只利用软件的基准测试,来反映磁盘的数据传输稳定性、存取时间以及CPU占用率等,使用的软件版本是HD Tune Pro 3.50。
& & FC-Test:
& && &这是由媒体评测机构X-Bit自行研发的,一款非常简单的非基准测试软件,该软件通过向磁盘写入不同的脚本测试包,来测试磁盘的文件复制能力,它可以较真实的还原实际应用中,复制文件或安装软件时的磁盘读写性能,其结果以完成指定脚本测试包的时间为对比基准,能够给人予磁盘性能一个非常具体和直观的印象,具有很实在的参考作用,其生成的脚本测试包具体如下:
4.jpg (26.79 KB, 下载次数: 4)
17:15 上传
& & IOMerte:
& && &这是由Intel公司开发的一个专门测试系统I/O(包括磁盘、网络等)速度的测试软件,是目前最出色的,被业界广泛使用的磁盘性能测试软件之一。它通过模拟实际应用环境,测试硬盘输入输出(IO)端口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并得到硬盘每秒能处理的最大数据量等数据,IOMeter预置了多种磁盘实际运行环境,包括定长数据块的读写,数据的连续读/写,以及数据库,文件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等多种模式,功能十分强大,但由于其配置较为复杂,且输出结果为TXT文件,需经过进一步的整理才可阅读,因此一般应用于较为专业的服务器磁盘性能评测当中,由于SSD在IOMerte测试中一贯的优良表现,因此此次测试也将采纳该软件作为其中的一项性能参考标准,本次测试使用的是IOMeter
Windows 版。
& && &这里需要特别提一下本次测试的IOMerte配置策略,因为不同的配置策略将会对测试结果的精确性有所影响,而为了尽可能的使测试成绩具有代表性,我们参考了评测机构StorageReview中,被业界广泛认可的测试脚本,并确定了本次测试的IOMeter策略如下:
& && &&&#of Outstanding I/Os:Start:1 End 128 ;Power:2;
& && &&&Run Time :3;
& && &&&Max IO:& && && &
& && && & 测试读取尺寸为512Bytes,100%读取操作,随机率为0%,即为100%连续读取,用于检测磁盘子系统的最大IO能力。
& && &&&Max Throughput:
  & && &测试读取尺寸为64KB,100%读取操作,随机率为0%,即为100%连续读取,用于检测磁盘子系统的最大吞吐量。
& && &&&FielServer:
  & && &文件服务器应用在一个多用户或网络化的环境中专门用于文件的储存,恢复和管理。不同用户的访问形成了多线程,因此,其工作负载是随机性的。输入输出大小是可变的,取决于所操作的文件大小。读/写分布也是变化的。总的来说,一个频繁使用的多用户服务器应该采用较高的队列深度来模拟。所以,我们的测试将读取尺寸从512Bytes到64KB不等,80%读取操作,随机率为100%,队列深度1-128,用于模拟文件服务器的性能。
& && &&&WebServer:
 & && & 网站服务器应用于处理多用户通过Internet或Intranet进行的访问。这些请求具有典型的随机性,并且在用户访问不同页面或视频应用时大量偏向于读请求。同样,一个访问频繁网站服务器也应该采用较高的队列深度来模拟。所以,我们的测试将读取尺寸从512Bytes到512KB不等,100%读取操作,随机率为100%,队列深度1-128,用于模拟Web服务器的性能。
& && &配置图示如下:
5.jpg (76.13 KB, 下载次数: 4)
17:15 上传
& && &另外,我也单独为SSD准备了更为符合51NB坛子里面习惯的测试项目作为各位的参考,分别是4K的100%随机读写和512K的100%随机读写测试,该测试图将不参与和传统HDD的比较评测。
& & PCMark05:
& && &这是大名鼎鼎的Futuremark公司推出的一款权威的整机综合性能基准评测软件,它以先进的工作量脚本为特色, 将包括HD录影自动译码, 数字式音乐编码,文件加解密和基于追踪的硬盘性能测试等,它是世界最权威的整机性能评测软件之一,05版支持多新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加客观的表现计算机平台的实际性能,以便准确评价最新的个人计算机设备。在我们这次的存储设备评测里加入整机性能评测,主要是想让各位了解一下,在平台一致的情况下,不同的存储设备,其性能差异会给整机性能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将会圈选PCMark05全部共48项系统测试,以便均衡全面的反映该平台的整体性能,其成绩可以直接用于和其他同类数据横向对比。
6.jpg (17.28 KB, 下载次数: 4)
17:15 上传
3、噪音对比测试:
& & 该部分对比测试相信也有不低的关注度,由于缺乏专业的数字声级计(即噪音仪)的支持,这里Cafes我利用手头上的iPhone配合SoundMeter 1.0分贝测量仪软件,利用iPhone 的话MIC来采集噪音,以实现对参测品噪音的相对测量,由于噪音测试对噪音源的测试距离较为敏感,因此这里我们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噪音测试距离,一个为直接紧贴参测品外壳取得的最高声压读数,一个为距离参测品5MM高度的一般声压读数,以及安装进本本,并经过本本外壳屏蔽之后,距离本本掌托位置5MM高度的最低声压读数,其中最低声压读数能够较好的代表实际应用中的磁盘表现,可以作为对比基数参考。注意,由于存在环境噪音,因此该项测试的结果的绝对值仅供参考。
7.jpg (40.25 KB, 下载次数: 4)
17:15 上传
4、热量对比测试:
& & 同样是具有较高关注度的测试项目,这里我们利用SATA延长线对参测品进行机外的裸露测试,并采用红外测温仪辅助获取准确的测试数据,以便对温度进行横向对比衡量,由于参测品处于相对开放的环境中,散热情况相对良好,所以其温度必定比置身笔记本或者机箱内要低一些,因此该项测试的结果仅供各位参考,并不代表各位使用时的实际温度,但各参测者在温度的差值上可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温度测量的时间,以磁盘开始高负荷的IOMerte测试后8分钟为基准起量点,测量时间约持续5分钟左右。
8.jpg (91.43 KB, 下载次数: 11)
17:15 上传
5、能耗对比测试:
& & 相当引人注目的测试项目,鉴于大家对该项测试所给与的关注,Cafes我计划将该项测试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利用精度较低的功率测试仪,配合移动硬盘盒,初步测试参测品的待机状态功率,并对该待机功率进行简单的解说性评估。第二部分,将参测品装入笔记本之后,利用MobileMark 2007对笔记本待机时间进行定量的数据评估,由于MobileMark 2007属于世界第一流的性能及能耗测试软件,该部分成绩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关于MobileMark 2007这款评测软件,Cafes我这里详细介绍一下:
& & 这款由BAPCo出品的MobileMark是全球最权威的笔记本电脑测试软件之一,2007版是该系列中最新的版本,它基于真实程序,可以考察笔记本电脑在电池使用模式下的续航能力以及性能表现,针对不同的用户,MobileMark准备了三个测试模块,分别是Productivity、DVD和Reader。
& & Productivity模式下会模拟数据分析和在线教学内容的创建。在数据分析中执行的任务包括数据传输、数据处理、项目管理以及通过Office程序进行的文件处理;在线内容创建部分则包括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和音频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材料制作到一个网页中,来考察系统的性能表现,在这个过程中,MobileMark会真实的调用Adobe Photoshop CS2、 Adobe Reader 7.0、Adobe Illustrator CS2、Macromedia Flash 8.0 、Microsoft Outlook 2003 、Microsoft PowerPoint 2003 、Microsoft Word 2003 、Microsoft Excel 2003 、Microsoft Project 2003等数款新版应用软件协同完成工作,甚至在测试过程中还会模拟接电话和因故离开电脑面前的待机时间,所以说,MabileMark是可以非常真实的还原实际工作中,笔记本电脑的电池续航时间及其相对性能的综合得分的,其成绩可以和该软件测试所得到的其他结果做横向对比。
& & DVD模式下则是反复播放由Blender Foundation授权并提供的一个高质量专业视频内容,以便考察系统在播放DVD时的电池续航能力,由于采用了DVD盘片来辅助测试,因此这个模式可以让用户来模拟真实的DVD播放情况。
& & Reader模式则更简单,直接模拟一个用户使用笔记本电脑进行阅读的情况,整个过程在一个阅读脚本下循环,直到电池放电完毕为止。
& & 由于Reader模式下的测试过程过于漫长,且并不符合大多数用户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情况,而DVD模式则由于软件兼容性问题暂时未能顺利通过测试,因此本次测试将暂时只测试Productivity模式的成绩,请各位多多予以谅解。
9.jpg (16.87 KB, 下载次数: 7)
17:15 上传
---------------------------------------------
第一节:外观对比测试:
& && &外观对比测试,顾名思义的,就是为了满足那些对SSD的外观、大小、厚度和重量感兴趣的朋友,特别制作的对比测试,这里不会有过多的深入研讨,纯粹就针对产品外观做简单分析评述。
& & 这里先介绍一下参与我们这次评测另外两位主角-----来自传统HDD的“前辈”们吧:
& & 这位是HITACI的7K200-100 HDD:
11.jpg (119.42 KB, 下载次数: 4)
17:15 上传
&&这块硬盘其实就是IBM Thinkpad T60P的原配硬盘,虽然07年的盘子年代似乎有些老旧,不过这在当时可是一块顶尖的高速HDD,它最大的特色是在兼顾7200RPM的高转速下,还获得了很好的噪音和热量平衡,其表现在07年绝对是绝无仅有的,以至于当年这盘子是有价无市,趋者甚众,所以即便放在今天,也还是会有些看头。
10.jpg (127.3 KB, 下载次数: 8)
17:15 上传
& & 而这一位,则是最近颇为热门的HITACI 5K320-320 ,这是日立大容量硬盘中,在容量,噪音和热量处理上做得相当平衡的一款产品,特别让人欣喜的地方是,这款硬盘终于一改5K160时代令人厌烦的“嗒嗒”寻道声,除了速度和同级竞争对手比较并不出彩外,这款硬盘几乎是对噪音和热量敏感的轻薄本本首选大容量HDD。
& & 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两款HDD作对比,除了Cafes手头上比较好的就是这两个盘子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两个盘子都是HDD中控制噪音和热量的高手,毕竟和SSD比速度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但比比噪音和热量倒还是可以的。
& & 至于SSD,之前已经有足够的篇幅对其作出介绍了,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好,现在就让各位参测者们一起登台亮个相吧:
12.jpg (137.67 KB, 下载次数: 5)
17:15 上传
& & 嘿嘿,相当漂亮的队形吧,下面的三位只是拉拉队,大家就别把太多注意力集中在她们上面了......
& & 不过Cafes在这里也特别提醒一下,Mini PCI-E SSD,并非真正意义上的Mini PCI-E设备,她只是有着一张Mini PCI-E接口外表,实际上却是SATA或PATA接口标准的SSD卡,因为在本本的世界中,有一批异类像华硕的EeePC这些上网本设备,由于体积缘故而定制了这种非标准Mini PCI-E的SSD的,它们都有一个特别为PATA或SATA接口而定义的Mini PCI-E插槽,而普通的本本,是无法使用这种Mini PCI-E SSD的,即使你强硬插入,也无法识别,因为......她根本就是个“人妖”,哈哈~~
& & 玩笑开完了,那么,在较量开始前,惯例先来个“叠叠乐”让大家看看鲜吧~
13.jpg (84.88 KB, 下载次数: 6)
17:15 上传
& & 硬盘“叠叠乐”隆重登场~~嘿嘿,不知道各位能不能从这个角度分辨出,由上至下的各是什么和什么呢?哈,不过这个角度看来,大小几乎是一模一样哦,当然咯,这是废话了,毕竟大家都是2.5英寸的标准存储设备嘛。
14.jpg (92.64 KB, 下载次数: 10)
17:15 上传
& & 视觉效果上,我老是觉得好像中间的SSD要更厚一点,不知道是不是Cafes的错觉,不是都说黑色瘦身嘛?怎么看上去还要更厚呢,难道厚度真的不一样吗?为了让大家对它们的厚薄有个更理性的认识,这里还是请出我们的电子数显卡尺来协助我们一下吧~!
15.jpg (157.49 KB, 下载次数: 4)
17:15 上传
& & 可以看出,两款日立HDD的厚度差异真的是极小,甚至可以说几乎是一摸一样的,看来大厂的工艺就是不同,模具标准化控制得相当的好,上图上下分别是两个不同硬盘的横向和纵向的厚度测量照,你们能看得出那个是7K200哪个是5K320吗?
16.jpg (80 KB, 下载次数: 5)
17:15 上传
& & 原先视觉上更厚的RunCore Pro IV SSD,来到电子数显卡尺下就“原形毕露”了,无论是横向厚度还是竖向厚度,其实都要比日立的HDD要薄了0.5mm左右,真是有点意料之外啊,这说明眼睛还是很会骗人的~~嘿嘿~
17.jpg (67.4 KB, 下载次数: 6)
17:15 上传
& & 最后排排坐来张合照,呵呵,肉眼真的看不出他们有厚度区别啊,这更加证明了本次测试使用大量电子辅助器械的必要。
& & 如果说,看似一样的厚度都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的话,那重量就更加不必说了,SSD一向宣传自己可以比传统的HDD获得更加优秀的便携性,不过,在我看来,这还是要因“盘”而异,毕竟从来没有一款SSD在宣传上说,自己的外壳材料有多么的讲究,可是对于一款苛求轻便的设备而言,外壳材质是非常必要关注的一点,这样看,在普通金属盒子之下的SSD,重量未必会输于传统的HDD,要证实这样的猜测,就必须要有实际的数据做支持,才能更加的严谨,这次我们请来高精度的电子天平来为我们做裁判:
18.jpg (102.82 KB, 下载次数: 3)
17:15 上传
& & 这就是我们的高精度电子天平咯,开始测量前,我们先做重量校准,可以看到,这个精度为0.1的精密电子天平,在放上500G的标准砝码后,重量显示可是非常准确和正确的,呵呵,当然咯,因为Cafes我之前已经做了相关校正准备啦。
& & 一切就绪后,我们首先有请第一位选手:日立单碟片装100G容量的7K200,出示一下它自己的体检报告......
19.jpg (120.97 KB, 下载次数: 6)
17:21 上传
& & 好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重量是108.0g,三围是36、24、36....哎呦,谁乱扔东西.......
20.jpg (118.95 KB, 下载次数: 3)
17:21 上传
& & 咳...好,正经点,再来是我们日立双碟片装320G的5K320,它的体重是......咦?只有95.9g吗?非常轻哦,比上一位选手还轻了12.1g,但是双碟片装的5K320比单碟片装的7K200的重量还轻,这太奇怪了吧?难道日立后期采用了什么新的减重技术,还是说转速不同还会导致设备重量有差异,能够让双碟片比单碟片更轻?真是令人费解......
21.jpg (104.94 KB, 下载次数: 5)
17:21 上传
& & 最后出场的,是我们年轻的RunCore Pro IV SSD,它给出了一个83.7g的好成绩,确实,这是三者中最轻便的一款存储设备啦,不过,犹有遗憾的是,这个成绩只是微弱领先传统HDD 12.2g(几乎和5K320领先7K200的幅度是一样的),这样的结果并不能说是令人十分的满意。
& & 必须提醒各位的是,和HDD不同,SSD的重量和其容量是有直接关系的,因为除了外壳和PBC板控制电路外,SSD其余所有的重量都集中在内部的NAND颗粒上,所以,虽然128G的SSD重量,对比HDD还有微弱优势,但可以预见,256G的产品很可能就会比传统的HDD还要重了......
& & 因此,如果你说SSD对比传统HDD有重量上的优势,我不能予以否认,但我必须提醒你,这里是有前提条件的,毕竟SSD在没有与主板等零部件实现高度集成前,只要它还是以仿HDD的外观形象出现的话,想要获得更大的重量优势,除了需要在NAND颗粒的容量、抗冲击性和静电抵御能力上有更多的突破外,还要把外壳材质的选取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解决。
& & 外壳的作用对于SSD而言,并非仅仅是仿HDD的外形以便于安装这么简单,由于SSD本身没有机械运动部件,所以在工作过程中几乎不存在畏惧“震动”的问题,但是,裸露的NAND颗粒本身,却是非常的脆弱的,我们几乎不需要施予太大的冲击,就可以使NAND颗粒出现永久性的物理损伤,甚至冬天的一个小小的静电击穿,就可以让它立马瘫痪,因此,前面才会说,在NAND颗粒没有在抗冲击性或者静电抵御能力上有所突破的话,外壳始终还是必须存在的,这样,如何令SSD的外壳更加坚固,更加轻便,更加利于散热,相信很快就会成为消费者关注的一个要点。
& & 但长远的讲,SSD要发挥自己的重量优势,更多的应该注重在如何舍弃外壳设计上,因为不受限于外观设计是SSD一个天生的特点,这是传统的HDD所不能做到的,如果SSD不能好好的利用和发挥这它的强项,SSD的重量优势也将无从谈起了。
& & 最后,顺手上个其他参测品的重量测试图,纯粹好玩,各位看看就算哦~
22.jpg (134.73 KB, 下载次数: 5)
17:21 上传
& & 好了,至此,我们第一节关于外观的对比测试就算告一段落了,虽然结果带有一点点的遗憾,但是不必介怀,还是让我们立刻转入更加令人亢奋的性能测试章节吧!
23.jpg (15.49 KB, 下载次数: 4)
17:21 上传
[ Edited by&&htttg on
高级会员, 积分 1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 积分
技术分12.5 分
资产值1707 nb
联谊分0 分
第二节:性能对比测试
& & 相信各位开始对SSD感兴趣,并开始愿意接触和了解这个新生事物,都是从SSD的“性能说”开始的,关于SSD的性能传闻确实很多,可是不是所有你听到的,全都是真实的呢,下面,我们将从数据上为大家揭开SSD性能的真实面目。
& & 不过在评测开始前,我要先说一个小小的插曲,在原本测试方案中,预计的所有测试均应该在ThinkPad T60P这个平台上完成的,以便于各位进行横向对比,但第一手的测试数据一出来,Cafes我就发现手上这块SSD的表现并不正常,其读写速度居然几乎在一个水平上(也就是读取=擦写),要知道,这个现象本身是和SSD的原理是相违背的,特别是MLC的写入正常应该为读取的一半左右这个基本共识(关于这点我们后面详细讨论),尽管,确实可以通过优化算法等手段改变其读写性能,可是,读写仍然不应该有如此一致的表现。
& & 随后,我查阅了SATA接口的各项标准参数,发现SATA的标准传输速率仅在150M/s左右,而实际上这块SSD的标称速度是远高于此的(相当令人惊叹吧?),这样就不难判断,应该是平台固有的限制,影响了SSD本身的发挥,使其只能达到系统提供的总线速度,这样就能解释为何读写会在一个水平而不出现浮动的问题了。
& & 当然,在随后的资料翻阅中,更证实了TP T60系列均因各种理由,存在硬件上对ICH7作出限制,而导致系统无法获得更高速度的相关信息,各位如果有兴趣深入研究,可以查查坛子里的相关讨论,但这对本次测试而言,则是一个相当糟糕的消息,由于Cafes我手头上并没有STATII接口的TP笔记本,而我整个评测设计方案又都是基于笔记本构建的,如果临时更改为台式机平台的话,将会令评测大为失色,况且这里是TP论坛,要是在台式机上完成整个测试,那这篇文章对于论坛的意义也将大为减少了,但要是不更改平台,又会影响SSD的成绩,这对它而言也是相当不公平的,为此,Cafes我决定对评测作出一点退让,既提供SSD在标准平台ThinkPad T60P上的成绩,同时也提供在台式机下SATAII接口的性能表现,在两个成绩同时出现的场合里,将以“SATA”和“SATA2”作出区别标识,以作参考(注:此段为后话,在整个测试完成后,Cafes才发现无论是台机还是笔记本,测试过程中我都忘记打开AHCI了......汗死,整个测试跑下来已经花掉了自己近一周的时间,实在不想再重测一次了,兼容模式就兼容模式吧,如果为此而导致成绩对SSD不公,请勿上诉,我在这里先道歉了啦~)。
& & Cafes再次在这里提醒各位,虽然SATA和SATAII接口是兼容的,但实际上,SATAII接口的设备在STAT上不能发挥自己全部实力,这和USB 2.0设备与USB 1.1接口的关系是类似的,这点各位在购买的时候切记多加注意,别买回来才责怪人家达不到标称速度了咯。
& & 好了,该说的废话都说完了,我们开始进行性能对比测试吧!
ATTO DiskTools测试:
& & 这项测试是通过软件不断的向设备传递一个总大小8M的数据包,并且每次都以0.5-8M的大小对总数据包进行分割,以全面的反映设备在0.5-8M这个区段的性能表现的测试,我们先来看看三者在同一平台上的比较数据:
1.jpg (104.19 KB, 下载次数: 45)
17:54 上传
请点击放大以查看原图数据
& & 特别需要留意红圈处,因为如果你只是直观的比较ATTO柱状图的长短,而没有注意看基准的数据刻度的话,很可能会误解RunCore Pro IV SSD的成绩只是微弱领先传统HDD,其实这也算是一个颇令人令人意外的成绩,之所以说令人意外,原因有二:
& & 其一是5400转的5K320表现居然接近7200转的7K200甚至更好,这里除了两者诞生时间不同,存在技术上的差异外,还因为两者的盘片密度差异较大,5K320的盘片密度高达250Gbit/平方英寸,而7K200的盘片密度仅为164Gbits/平方英寸,尽管两者转速不同,但HDD的数据存取原理决定了,盘片密度也会对存取速度产生较大的影响,于是就导致两者本应由于转速区别而存在的速度差异,受盘片密度影响而迅速缩小的情况。
& & 其二是RunCore Pro IV SSD的成绩确实非常耀眼,领先两位对手近两倍多,但是结果却并不合理,读写速度几乎均一致的维持在130M/s左右,正如我前面所说,这样的表现是不符合SSD的物理特性的,出现这样的结果,应该是SSD的速度被总线速度所限的缘故。
& &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将测试平台更换为支持SATA II的台式机以后,RunCore Pro IV SSD的性能表现:
2.jpg (139.27 KB, 下载次数: 11)
17:54 上传
请点击放大以查看原图数据
& & 还是留意红圈中的数据刻度,RunCore Pro IV SSD的读写性能,在去除总线限制后,达到了恐怖的250M/s和190M/s,不但完全把传统的HDD抛在了后面,还远远超越了在T60p平台SATA接口上的表现,在数据上,其读写均领先参测HDD 360%之多,也就是说,这个结果甚至还超过了两位对手组建RAID 0的速度(RAID 0最大速度 & 组建设备最大速度之和),这表明SSD在持续数据传输上,对比传统HDD是拥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的,并且,Cafes我手头上的这片SSD,甚至对比Intel的“神器”X25-M/E SSD,在部分数据上也存在领先的地方,可见Indilinx的解决方案某种程度上还是具备一定竞争力的。
& & 为了让大家对上面的测试截图有更加直观的印象,这里我们选取关键的4K读写和8M读写的成绩,制作一幅对比图给大家看看:
3.jpg (87.12 KB, 下载次数: 14)
17:54 上传
& & 这里不难看到,在ATTO DiskTools的测试里,SSD领先传统HDD可不是一点点,而释放了SATA限制后的SSD,同样不是领先被总线限制了速度的SSD一点点......哎,纠结啊,貌似T60p已经不能适应时代了......
& & 另外,这里还可以看到一则令人惊讶的数据,SSD的4K读写居然达到能够和传统HDD的最大速率相媲美的地步,实在有点不可思议,当然,Cafes我必须遗憾的告诉你,这是由于不同测试软件衡量标准不同所造成的一个“美丽的误会”,这里ATTO DiskTools采用的是顺序读写,而要真的考察4K的随机读写能力,我们还是要进入下面最常见的Crystal DiskMark测试中一看究竟......
Crystal DiskMark测试:
& & 我们现在来看看Crystal DiskMark的测试结果,由于DiskMark在测试的原理上和ATTO DiskTools是接近的,仅仅是一个倾重于顺序读写,一个也测试了随机读写,所以这里我们就不分别上测试图了,以下是各参测者的测试成绩对比,为了增加阅读性,Cafes我特意加入和台式机3.5英寸的希捷7200.3 HDD测试成绩作为对照参考,并另外附上文中一开始提到的三片Mini PCI-E的测试成绩,以便各位对各种规格的存储设备速度都有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4.jpg (88.61 KB, 下载次数: 12)
17:54 上传
请点击放大以查看原图数据
& & 怎么样,这回SSD的4K随机读写成绩比较合理了吧?4K随机读写当然不可能比HDD的最高传输速率还要大的,要不HDD的脸往那放啊,Intel的脸又往那放啊?呵呵~
& & 不过,我们还是从Crystal DiskMark的测试数据里,得到了一些很有趣的信息:
& && &1、无论是连续读写还是随机读写,STAT/SATA2接口的SSD对比传统HDD,均占有绝对压倒性的优势,即便搬出家用台式机上顶尖性能的7200.3台机硬盘,也难敌SSD的迅猛,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笔记本采用SSD作为主存储设备的话,其整体性能评价将可能接近或超越台式机的表现----当然,如果光是磁盘性能一项,那铁定是超越的了~~呵呵。
& && &2、传统上认为SSD 4K读写较弱的问题,在具备算法优化及缓存优化的SSD上,情况已经大为改善,甚至,也远超于传统的HDD了,在本次测试里,RunCore Pro IV可是一片带64M缓存的SSD,而实际上,缺少优秀的算法支持,大容量的缓存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能够取得这种成绩,RunCore Pro IV的固件设计也是功不可没,不过请各位注意,SSD的缓存和HDD的作用是不同的,SSD主要用于集中Page写入Block,而HDD则是用于缓存数据降低寻道时间,具体区别我们将在稍后的章节里详细探讨。
& && &3、在STAT2接口得全力支持下,RunCore Pro IV的写入速度大约是读取速度的1/2多一点,但又不到2/3,而如果我们参考下面ASUS Mimi PCI-E MLC的表现,其实也是如此,这个情况正好和SSD的MLC NAND颗粒物理特性一致,简单的说,即便没有厂家的官方说明或保证,你也能够通过测试直接看出这个SSD采用的是哪一类的NAND颗粒,我们不妨参照一下ASUS Mini PCI-E SLC的表现,其读写间的差异是连1/5都不到的,这个辨别真伪的简单招数,各位不妨记牢了咯(前提是JS没有故意限制读取速度来配合写入表现,呵呵)。
& & 这就是过来凑热闹的Mini PCI-E SSD的Crystal DiskMark测试成绩,为了便于横向对比,Cafes我强制Mini PCI-E SSD也采用了上图的横轴基准线刻度:
5.jpg (74.94 KB, 下载次数: 10)
17:54 上传
请点击放大以查看原图数据
& & 以上三组Mini PCI-E SSD都是不带缓存优化和单通道的产品,可见,无论是对比传统HDD还是STAT/SATA2接口的SSD,缺少缓存优化的Mini PCI-E SSD与前面三位参测者,其性能差距还是挺明显的,持续读写还能稍微靠近HDD,但4K读写能力则相当弱了(关于4K读写能力对性能的影响,我们有机会再详细讨论)。
& & 这里请各位多多留意这组测试中ASUS Mini PCI-E SSD SLC的性能表现,此乃增加本组测试的重点,由于三组Mini PCI-E 都是单通道产品,也就是说该成绩直接就代表了本身的NAND颗粒的性能,因此,各位能够很方便的比较一下SLC和MLC性能的差异,特别是写入方面的差异,当然,这不是本次评测关注的重点,各位看看即可。
& & 另外,为了照顾部分习惯看原始数据的朋友,我这里也单独的把RunCore Pro IV的Crystal DiskMark测试截图放出来供大家参考:
6.jpg (88.91 KB, 下载次数: 6)
17:54 上传
& & 可以说,在Crystal DiskMark分项测试里,SSD还是以大热姿态继续完胜HDD,并且,在普通SSD的传统弱势项目4K随机读写上,RunCore Pro IV SSD的表现算不错,当然,和“神器”Intel 的 X25-M比起来,还是有所不如的,这里不得不再次赞叹一下Intel优秀的固件算法和硬件设计,说实在的,像Intel这样的4K随机读写成绩,至今我还没看到有后来者超越过呢!顺手送上别人测试的Intel X25-M的Crystal DiskMark成绩截图:
7.jpg (54.4 KB, 下载次数: 5)
17:54 上传
& & 怎样,还是有差距吧,要是上面RunCore Pro IV的4K读写成绩能够倒过来,为:11M/s、25M/s的话,可能就会不同说法了,现在这样对比差距还是立显的,不过还好在高速部分能够有所超越,还不至于输的太糊涂......那就赠一句“各胜擅场”好了,怎么说和Intel比这也算是往Indilinx和RunCore脸上贴金了~
& & 好了,Crystal DiskMark测试至此算是告一段落,无论结果如何,先不要太过介怀,还是让我们继续下一项测试吧!
HD Tune Pro测试:
& & HD Tune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磁盘性能测试软件,其功能相当丰富,从存储系统的信息读取到健康状况监测,从随机读写到IOps测试,几乎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35.jpg (17.28 KB, 下载次数: 6)
18:02 上传
& & 不过,尽管里面每一项功能对我们都有相当参考意义,但我们这次主要还是关注一下在持续读写的情况下,参测者的稳定性表现如何,这里我们以数据曲线来作为衡量的标准。HD Tune Pro的BenChmark测试分项将会以曲线形式,表现在持续的磁盘读写情况下,设备传输速率的波动,为了简化评测数据,我们这里直接用SATA2接口的SSD成绩作为参照基准(因为受SATA限制的数据曲线毫无意义),理论上,HDD在这项测试里是存在先天的劣势的,毕竟HDD的“温切斯特”技术,决定了内圈与外圈之间存在速率差异,因此不可能产生非常完美的数据曲线,那么,SSD又会有什么表现呢?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数据读取曲线~!
8.jpg (105.63 KB, 下载次数: 95)
17:54 上传
请点击放大以查看原图数据
& & 震撼啊~!比前面速率测试的结果更加令人惊讶,各位是不是有点疑惑,为什么SSD部分的测试看上去好像没有成绩呢?没能看清楚吧?不怕,下面我们单独把RunCore Pro IV SSD在BenChmark上的测试截图再放上另外一张来给大家看看:
9.jpg (124.9 KB, 下载次数: 5)
17:54 上传
& & 非常棒吧?这样的成绩简直就是极品,几乎完全没有波动的一条直线,太厉害了,像这种测试,好像完全就是为了SSD准备的,看惯了HDD评测时的抛物曲线之后,这样的一条直线真会让人怀疑是不是测试平台出故障...嗯,说实在的,我甚至在别的SSD上也很少见到这样的曲线图,实在有点怀疑是平台有问题,为此我特别加测了与HD Tune Pro的BenChmark测试相接近的HD TACH,下面是HD TACH的测试图:
10.JPG (89 KB, 下载次数: 3)
17:54 上传
& & 呃......我无话可说了~
& & 事实上,这项测试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在读取操作上,SSD是不存在HDD那样的磁盘碎片问题的,因为所有存取空间在面对控制芯片和总线通道时,理论上几乎都是0距离的,无论是需要访问哪一个页或区块,操作几乎都是实时完成,因此才会出现上面这样的极品成绩。而HDD原本就是诞生于顺序读取的一种技术,虽然增加了寻道突发等作为辅助,但是这也导致HDD寻道时间的增加,各位不妨留意一下HD Tune Pro测试第一幅三联图的红圈部分,两个HDD的寻道时间都是毫秒级别的(14-17毫秒之间),而SSD在这项上显示的成绩是0.1毫秒,这是什么概念呢?说白了,就是“毫秒级 VS 微秒级”,根本就不是是同一层次上的对手。
& & 当然,公平的说,我也必须赞一下RunCore,说实在的,不知道是不是Cafes太孤陋寡闻,除了特别出色的Intel,似乎即便在其他采用Indilinx解决方案的厂家其SSD身上,我也尚未见过如此平滑的曲线(被总线限制速度的除外哦),注意,上面的截图都是没有进行过特别优化截取的,如果真的刻意为之,我估计能够截取到一条完完全全的“直线”......在这方面,RunCore的科研人员应该还是能够记上一记功劳的,当然,真实情况我尚不得而知,这句赞扬姑且就先裱起来送给RunCore吧~~嘿嘿~~说笑,RunCore的开发部什么的看到这篇文章可别扔我鞋子~~哈哈~~~~
& & 当然,我们也不要兴奋得像要颁奖了似得,上面只是读取曲线呢,我们不妨也看看写入的表现怎么样,因为HD Tune的写入测试是需要破坏存储数据的,这样的话,我们就直接关注RunCore Pro IV SSD好了,其他两位对手基本上在HD Tune的测试分项中可以无视......
35.jpg (17.28 KB, 下载次数: 6)
18:02 上传
& & 这个写入成绩......就没读取那么好看了,波动还是相当大的,完全没有之前的平滑感觉,曲线上看,似乎写入没有缓存似得,连缓和的空间都欠缺,一直上下波动着,看样子写入方面还有相当大的调整空间,希望RunCore方面可以调整一下他们的固件,如果什么时候写入能够像读取那么笔直那么帅,估计这片SSD就要火了~~哈~~
& & 尽管如此,这一局,SSD还是完胜传统HDD了,我甚至连HDD的曲线都没有兴趣去分析,完完全全的就被SSD的那条致命“直线”所吸引了,这次SSD的胜出,可以说是以HDD绝对不可能做到的绝对优势获胜的......
& & 虽说如此,作为天生在该项上就是弱势的HDD,我还是为它在该项目上的表现稍微致以敬意吧,好,不废话了,顺手上个HD Tune Pro的File Benchmark和Ramdom测试成绩,完后进入下一项目~!
11.jpg (123.53 KB, 下载次数: 11)
17:54 上传
请点击放大以查看原图数据
36.JPG (43.59 KB, 下载次数: 10)
18:02 上传
请点击放大以查看原图数据
FC-Test测试:
& & 其实FC-Test并不是一款被广泛认可的基准评测软件,所以国内并不是很多评测机构会采用它来做评测,但实际上,这款由X-Bit自行开发的测试软件,在测试文件拷贝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它能够对实际操作做出非常真实的模拟。
& & FC-Test自带了5种不同的环境脚本,每种脚本都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文件,在测试的过程中,软件会自行对其生成复制,并自动记录下复制该脚本全部文件的总时间,最后的结果以N秒的方式呈现,其消耗的时间越短成绩就越好,为了更真实的模拟实际操作,为此,该项将不采用SATA2的台式机平台测试成绩,而统一使用TP T60p平台。
& & 让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三位参测者在该项测试中的表现:
12.jpg (89.47 KB, 下载次数: 5)
17:54 上传
& & 首先提醒各位注意,这里的成绩单位是“秒”,如果你真的注意到这点,就会为这个结果而感到惊叹的了,真没想到,做了这么几项测试后,在整个对比评测过程中最为忠实的还原三款参测者之间差异的,不是上面各款专业的基准评测软件,却是这个名不经传的FC-Test,这是也是第一次7K200全面领先5K320的评测项目,5个脚本平均领先了15-50个百分比不等,这是相当不错的成绩,SSD则继续前面各项测试的领先优势,耗时仅是对手的1/2至1/4左右,这样的结果对实际应用的影响是很大的,注意,这还是在SSD性能受总线限制的情况下测得的。
& & 对于该结果,我们这里特别说明一下,譬如上图第二个ISO脚本,它包含了总大小1.6G左右的3个文件,7K200复制这3个文件耗时46秒,5K320则需要53秒,而RunCore SSD仅17秒就完成了操作,再如Programs脚本,8504个总大小约1.3G的文件,7K200复制需时一分钟,5K320则花了一分半钟才完成任务,而RunCore SSD在这里仅用了30秒,不难想象,这种差异如果每时每刻都体现在你的日常操作中的话,其影响将会是不言而喻的。
& & 当然咯,既然我们的FC-Test是一项针对实际操作进行的测试项目,我们不妨在这里临时增加一个各位看官都会相当关注的“系统启动时间”测试好了,Cafes我在这里将利用手机的秒表功能,手工测试一下在同一操作系统下,不同磁盘的启动时间表现,测试将连续进行三次,其平均统计结果如下:
13.jpg (460.02 KB, 下载次数: 4)
17:54 上传
& & 这里的成绩依然能够很好的反映三位参测者的差异,在操作系统相同(XP SP3),且均为40个启动进程的情况下,5K320花费的时间最长,用了58秒才完成整个启动,其间Windows XP的进度条足足滚动了7圈,而RunCore SSD只用了36秒就完成了系统启动,Windows XP的进度条仅滚动了不到2圈的样子......
& & 当然,如果要深入探讨的话,其实真正影响启动时间的,是各参测者寻道的快慢而不是传输速率(寻道时间可参见HD Tune Pro测试项目),因为系统启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小文件读写操作,传输速率在这里起到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而上面两项成绩,其实也正好反映了寻道时间不同对实际操作造成的影响。
& & 这里SSD依然是王者,而7K200也终于为自己正了名,该项测试的结果算是皆大欢喜了~
IOMerte测试:
& && &&&IOMerte其实一直都是业界一款权威的系统I/O性能测试软件,和一般的磁盘性能测试软件不同,IOMerte是一款偏向于IO性能测试的软件,而且由于该软件的测试脚本极其自由,使用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使用环境作出定制,因此,非常适用于测试用户环境复杂多变的服务器领域,不过,也正由于其脚本的自由性太高,因此在各种不同的评测文章之间,我们并不容易将其测试成绩作为基准数据来横向比较,另外,IO性能本身受平台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这款软件更适用于方案确定的同一类型测试对比。
& & 在本次测试里我们使用这款软件,主要是因为SSD的其中一个应用方向就是服务器领域,所以,我们觉得很有必要为那些感兴趣的朋友们,测试一下它的IOMerte的成绩,以便于各位可以更好的了解SSD的实力到底去到哪里,另外,对于普通的个人用户来说,其实IOMerte的测试也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譬如我们在下载BT的时候,实际就等同于面对一个高度随机且具有高队列深度的存储任务,而我们在硬盘对拷高清电影等大文件时,考验的正是存储设备的I/O处理能力和吞吐量,这些数据,普通的测试都比较难以直观的方式反映出来,而IOMerte就可以做到这点。
& & 为了降低平台对IO的影响,以便于对比数据,这里我们委屈一下SSD,只采用了支持SATA接口的ThinkPad T60p平台,至于SSD在SATA2接口下的表现,我们可以容后再另作探讨。
& & 先一起来看看在单队列的情况下,参测的三位选手其最大IO能力和最大吞吐量各是多少:
14.jpg (375.04 KB, 下载次数: 4)
17:54 上传
& & 这是IOps的成绩统计数据,所谓IOps(I/Os per second),即每秒输入输出次数。是指系统在单位时间内能处理的最大的I/O频度,这个成绩代表着存储系统的随机访问能力的大小,一般而言,涉及频繁读写的操作,需要更多的考虑IOps的成绩,这也是在服务器领域衡量存储设备性能高低的最重要参数,这里没有模拟非常复杂的读写情况,而是纯粹的512B 100%顺序读取,这样的超小型读取测试可以获得存储设备最大的IO处理能力,图中SSD以接近一倍的幅度超越了传统HDD的成绩,这样的数据已经很好的说明一切了,实在不需要多做解释了,d但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这里5K320的最大IO处理能力比7K200要优胜,这个问题我们放到下面的File Server一起讨论。
15.jpg (49.26 KB, 下载次数: 4)
17:54 上传
& & 这是MBps的成绩统计数据,MBps是衡量设备带宽的重要单位,带宽越大,存储设备的吞吐量就越大,在应付高负荷的顺序读写等操作时,MPps的大小将会对这类操作的时间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言,作为下载服务器或者视频流服务器,对存储设备的吞吐量要求都会比较高,即便是用做单机使用,在进行高清视频流编辑时,对系统的吞吐量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里通过100%的64K数据读取,来测试出存储设备的最大吞吐量,这里可以看到SSD仍然以非常大的比分优势领先传统HDD,有意思的是,7K200在最大吞吐量上和上面的Max IO表现是完全不同的,这里要大大优胜于5K320,可以看到,转速对吞吐量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这对于下面即将进行的环境模拟测试具有非常实际的参考意义。
& & 那么,接下来我们应用File Server的测试脚本,看看在模拟实际文件服务器的情况下,不同队列深度的IOps表现,具体的File Server脚本配置请参看上面的测试方案的延伸阅读,我们这里先来看看总成绩:
16.jpg (23.74 KB, 下载次数: 3)
17:54 上传
& & 呵呵,传统HDD和SSD的表现差距非常大啊,以至于最下面的两个HDD的成绩几乎都糊在一起了,HDD的File Server IOps成绩都是百位级的,而SSD的IOps却是千位级成绩......几乎毫无可比性而言啊......
& & 还是让我们把图表放大来分析一下吧,这是HDD的成绩放大图:
17.JPG (77.96 KB, 下载次数: 3)
17:54 上传
& & 我们可以看到,在低队列深度的情况下,7K200的表现并不如5K320,这和前面对Max IO的测试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估计这受存储系统的接口控制器影响比较大,毕竟7K200是最早期的SATA产品,在控制芯片的IO优化操作上,可能不及后期出品的5K320,而IO性能本身并不只受传输速率的影响,更要受IO控制芯片和总线设计的左右,所以,这样看的话,5K320的设计无疑是领先于7K200的,而且这个测试脚本里小数据包占的比例较多,转速优势确实是较难以发挥,不过话说回来,小数据包操作可是我们日常文件操作的主流形式哦。
& & 好吧,我们再来看看SSD的测试放大图:
18.JPG (79.39 KB, 下载次数: 3)
17:54 上传
& & 不必说,SSD的表现是非常抢眼的,这主要是SSD的纳秒级寻道时间令其在小数据包的传输上具备极大优势,当然,优秀的IO控制芯片设计也是必须的,这里比较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按图中的曲线显示,SSD在高队列深度的情况下比单队列深度的性能要高得多,这方面应该是归功于SSD的多通道配置了,因为在高队列深度的情况下这种多通道优势能够被很好的发挥出来,对于单机用户而言,也就是BT的性能会比单任务下载的磁盘性能还要更好一些,这对不少人而言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好消息(前提是你不介意SSD在BT下的高寿命损耗)。
& & 好了,关注完IOps,我们再来看看File Server的MBps成绩:
19.JPG (92.31 KB, 下载次数: 5)
18:02 上传
& & 还是延续了IOps的情况,个位数级 Vs 十位数级,成绩几乎没有可比性而言,看来在IOMeter这项测试里,SSD已经是毫无疑问的大赢家,只是我们还是需要用放大图表对HDD和SSD分别做点分析的,先来HDD的放大成绩吧:
20.JPG (90.89 KB, 下载次数: 4)
18:02 上传
& & 成绩表现和IOps如出一辙,看来不同的SATA接口控制芯片对存储系统的影响还是蛮大的,5K320继续领先7K200,成绩平均高出约10%左右,这在服务器领域上领先服务并不算太少了,结合IOps和MBps,我认为对于File Server这套脚本来说,转速的作用还是相当小的,看来优秀的IO设计更为重要一些,当然,纯粹讨论IOps或者MBps的话,传统HDD还是和SSD完全没有可竞争的余地,不如我们再来看看SSD的表现:
21.JPG (86.72 KB, 下载次数: 7)
18:02 上传
& & SSD的成绩是传统的HDD约30倍左右......汗,这个差距,就算我不分析,大家也知道有多大了,这里也和IOps的曲线一样,SSD在深队列的表现比单队列要好,而且还不是好一点,单队列和多队列之间的差值比传统HDD的MBps成绩都还要高......
& & 其实File Server的测试脚本,某种程度上是非常接近于日常文书办公的操作模式的,只是我们的日常办公大多是低队列深度,极少出现上面评测中128队列的情况,所以,参照以上成绩,在日常操作中,SSD所能带给我们的反应和文件传输速度改善还是非常巨大的。
& & 至于Web Server的测试曲线其实和File Server有点大同小异,只是在文件包大小上比例有所不同,所以导致了实际成绩上存在差异,但实际含义是一样的,所以这里我们就只看成绩,不再针对测试曲线做太多的分析了(累啊,嘿嘿)。
& & 先看看Web Server的IOps成绩,这里我们还是继续区分总图和放大图,以便各位看清楚它们的成绩差距:
22.JPG (89.47 KB, 下载次数: 3)
18:02 上传
& & 呵呵,差距比File Server还要大了,我们放大HDD的成绩看看:
23.JPG (87.6 KB, 下载次数: 4)
18:02 上传
& & 换了大数据包的Web Server测试脚本后,低队列深度上仍然是5K320占优,具体我就不做分析了,大家可以参见上面的分析结果,特别注意一下,这张数据图左边的基准刻度和File Server是一样的,最低刻度80,最高刻度140~
& & 下面是SSD的放大成绩:
24.JPG (91.02 KB, 下载次数: 5)
18:02 上传
& & 特别需要留意一下的是,这里的曲线虽然和File Server曲线非常相似,但其实含义却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留意一下左手边的刻度,这里是由3400开始起跳的,而不是File Server的2740,因此尽管曲线外观接近,但分数差异还是很大的。这也说明了对于大数据包而言,SSD处理起来会是更加的得心应手,我们试着把SSD的File Server和Web Server的IOps成绩做个对比看看:
25.JPG (91.51 KB, 下载次数: 5)
18:02 上传
& & 从上面这幅对比图可以看出,在Web Server脚本下,RunCore Pro IV SSD的表现可以更好,对比File Server平均有接近1000个成绩点的差异,相当厉害了~~这也反映出,在面对小规模文件操作时,RunCore Pro IV SSD的表现是会有所“缩水”的,这算是一个当前难以避免的问题,毕竟任何文件格式总有一个最小划分单位,在面对接近最小单位的操作时,很多优化手段都难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 & 再看Web Server MBps的成绩,也和上面的File Server表现接近:
26.JPG (90.38 KB, 下载次数: 5)
18:02 上传
& & SSD抛离传统HDD老远,连分析的意义都欠缺了,这次是50倍之多......
& & 我们还是直接上Web Server MBps HDD成绩放大图:
27.JPG (83.69 KB, 下载次数: 4)
18:02 上传
& & 这次的成绩稍微有点波动了,5K320依然在低队列深度上占据着优势,另外必须注意,这幅统计图和File Server的数据基准刻度是不同起点的,别弄混了~Web Server的总体成绩还是优越于File Server的。
& & 继续Web Server MBps的SSD成绩放大图:
28.JPG (103.44 KB, 下载次数: 3)
18:02 上传
& & 延续File Server的结果,多队列下RunCore Pro IV SSD比单队列下的表现更好,另外,也提醒一下各位注意左边的刻度,也是和File Server的基数是有所区别的,为了更直观的体现差异,这里我们也试着上一幅File和Web Server的MBps的对比测试图:
29.JPG (89.98 KB, 下载次数: 6)
18:02 上传
& & 呵呵,Web Server的成绩也还是领先File Server的,有接近15个成绩点的领先优势,因为这个对比纯粹就直观的了解一下差异而已,因为脚本不同,数据上的对比意义并不大,所以各位看看就好了~
& & 不过,无论是Max IO、File Server还是Web Server,SSD都以超过传统HDD数十倍的姿态出现,可以说,在服务器应用领域,单纯的速度较量上,普通的HDD真的完全不是SSD的对手了。
& & 而SSD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之高的成绩,除了有赖于其内部多通道设计,更重要的是SSD不像HDD一样具有严重的寻道时间问题,几乎没有延迟的存取结构,使SSD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磁盘系统的IO性能,在寻道这一点上,HDD无疑是绝对的大输家,而这项测试,正好无意的将这个缺点放大了。
& & 当然,服务器领域除了需要高速度高IOps,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这些并不在本章性能测试的讨论范畴之内,否则的话,SSD是否能够全面胜出HDD也还是尚待争议的,关于这点,就容我们后面再做详细探讨好了,最重要的是,纯粹性能至上的前提下,更换一套SSD系统,远比你组建一套RAID所获得的会更多,这一点还是毋容置疑的,因此对于小型的服务器提供商而言,SSD不吝于是一个非常好的性能解决方案,比起HDD阵列所需要付出的高昂维护费用而言,SSD的性价比当然是更高的。
& & 最后,为了照顾我们专门网的习惯,我这里也放上512B的100%随机读写和4K的100%随机读写成绩给各位参考,以此作为本测试分项的句号:
& & 以下是512B 100%随机的读取和写入成绩:
33.jpg (137.27 KB, 下载次数: 6)
18:02 上传
& & 接着是4K 100%随机读取和写入的成绩:
34.jpg (137.77 KB, 下载次数: 3)
18:02 上传
& & 特别提醒一些新手,各位看成绩的时候,记得要留意基准刻度哦,别只顾看柱形条的长短啊~!嘿嘿~~~
PCMark05 测试:
& & PCMark05这款软件相信没几个人没听说过,之所以要在这个存储设备评测里加入整机评测内容,是希望通过数据告诉大家,存储设备会对整机性能带来多大的影响,当然,由于Cafes我并不清楚存储子项目在整个PCMark05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因此我不能确保整个评估能正确的反应出存储系统对整机的影响,但作为世界最权威的整机评测软件之一,我相信其测试的成绩还是可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 &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存储设备可以对整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由于测试过程中三次的评测平台并没有变化,因此PCMark05的48项评测里,大部分项目的得分都是接近的,为了简化数据,我只选取了PCMark05的总成绩和存储子项目的成绩作为对比重点,具体成绩如下表:
& & 我们先来关注一下存储子项的测试成绩(蓝色条形柱),可以看见,RunCore SSD以极大的比分超越两位竞争对手,幅度足有4、5倍之多,当然,正如前面所言,由于存储系统在PCMark05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可能并不高,因此,PCMark05的总成绩并没有获得如存储子项那般大幅度的领先(黄色条形柱),虽然如此,RunCore SSD平台的成绩仍然比传统HDD高出近1500分左右,约是获得了30%左右的性能提升,这在PCMark中已经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 & 就成绩推言,如果你并不满意手上笔记本的性能表现,而你又是在使用传统的HDD的话,升级一套SSD存储系统还是会使你操作感受得到不少改善的,至于改善有多大,那就要看你的个人需求了,但如果你斤斤计较在3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产固态硬盘主控芯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