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适合支教小学生可以教什么的乡镇小学,大家推荐一下

支教 - iHowandWhy.com
今日偶尔看到凉山州因待遇低下,教师外流,师资力量缺乏5000人,号召大家去长期支教,待遇低至只有每月700元左右补助。我脑洞一开就想:如果有人低价或者免费去支教,是不是降低了政府改进教师待遇的动力,造成当地教师待遇的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支教这种行为是不是以成全自己的小善而造成了一个大恶?
内心迷惑,求教各位。纯理论探讨,对支教这事无恶意,不要撕。---------------非题主补充:(修改问题)根据题主补充信息,把“支教是否是一种恶” 改为:“鼓励支教是不是一种恶” 。
我小学时,村子里来了一个大学生,穿白色旅游鞋白色运动裤,平时教我们语文,偶尔教我们做广播体操。就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大山外边原来有这么多新鲜事,有电梯,有超市,有形形色色的职业,上厕所不用蹲着。那时候我语文比较好,他比较喜欢我。有一年教师节,他问我们老师这个职业好不好,我们异口同声说好。然后他让我们每个人用最简短的话评价自己的老师们。其他同学都回答,老师辛苦了,老师是蜡烛是春蚕等等。我当时忘了从哪里看到的,因为那时候村里电视都很少,课外书就更别提了,我竟然说出了现在还记得一句话:"百花园中花似火,花红需要育花人"。他对我微笑,点头,事后总爱和我说:好好读书,哥哥看好你,外边的世界很精彩很有意思。当时我不懂,或者说懵懂。但是我觉得他说的话肯定是对的。从那时想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出去看看外边的世界。我也是抱着这样开眼界的想法,一步步走出村里,镇里,县里,省里,来到大城市,真的感激他。我现在都不知他的名字,只知道叫李老师。向他致敬,他在我幼年时帮我开了脑洞,打开了新大门!这个问题我还真没认真考虑,对于长远发展可能真的是一种恶,但是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哪怕半年一个学期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发展。所以,大多数想支教的有为青年更多的是抱着能挽救一个是一个的想法去的,不是么?
谢谢邀请。受宠若惊中。。不知道题主的“课堂亮点”具体是指什么,我就理解成孩子们感兴趣+大人觉得有意义了。因为我支教的时候是暑假,没有给孩子们上过正式的文化课,而且我也不赞同非教学专业人士上文化课,就列几个当时做过的兴趣课形式的供题主参考~手工。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孩子特别是女生会比较感兴趣,我们那会是教孩子们剪纸和做风车(剪纸用剪刀要千万注意安全)。风车很受欢迎的样子。给爸爸妈妈的信。刚开始的几天我们让孩子们写了给爸爸妈妈的信,写之前教了他们写信的格式等等,提供了信封和胶水,让他们写完自己封好。本来打算在结束时的家长会上由我们转交,结果家长会因故没开,就最后一天让孩子们自己带回家给爸爸妈妈了。。表演。我们教了孩子们感恩的心的手语,正好赶上当地有露天文艺晚会,和孩子们一起登台。虽然表演地其实不咋地,掌声却可能是整个晚会最热烈的。强烈建议题主支教的时候联系下当地,看有没有让孩子们上台表演的机会,超棒。交通安全。我们联系了当地的交警部门,请他们派警员来给孩子们上交通安全课。支教地的小孩大部分很小就要自己回家,交通安全很重要。类似的还可以邀请消防队、派出所、医院之类的。英语词汇。孩子们超级喜欢给他们看电影,我那会是用马达加斯加教他们课本上没有的动物词汇。辅导作业。这个其实最有用了,帮了支教地缺人辅导的孩子们大忙了,也很受家长们的欢迎。暂时就先这些了~
谢邀曾经在她的书里看到,简略介绍:1.支教起源于她在广西拍电影,和当地也有了感情。2.发起的支教,并不是她一个人,而是带领志愿者去支教,她自己因为工作,是每年固定去一段时间,时间具体我不知道。3.每年的固定支教,是一种坚持和陪伴。每次学生说让我多陪他们一年,我都有些愧疚,虽然两年的时间也不短。以上仅凭个人理解,有问题欢迎交流。
今天在网上了解了一下关于支教的信息,跟自己以前的认识反差很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上“三支一扶”也仿佛变了味道。可否有人现身说法一下,十分感谢。
前一段时间看到了这篇文章。叔叔阿姨,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我们都担心,这块贫瘠的土地容纳不下你公益的热心。我们担心,我们的“无知”伤了你们那颗奉献的心。真的,叔叔阿姨,我没有任何的恶意,我们真的不希望你们在来这里“支教”。 每年,在假期,你们带着大包小包结伴而来的时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合时宜,我们不得不放弃亲近大地,呼吸蓝天的机会,放弃为自己的父母干点农活的机会,放弃踏踏实实地锻炼一下我们筋骨的机会,去倾听你们给我们的帮助,接受你们传授知识的火花。开始的时候,我们因为你们的到来,热血沸腾,我们单纯的以为,你们会和那些三支一扶的叔叔阿姨一样,至少能呆三年;我们单纯的以为,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游戏能助长我们的成绩;后来的一天晚上,校长说明天就不用来了,他们的支教生活结束了。才明白我们彼此之间的“游戏”结束了。打点着7天的收获,突然间明白,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游戏你们所给予我们的,远没有我们土生土长的、喝着泥巴水、口口声声“再不念书,我打断你**腿”、脸上永远没有微笑的老先生来得实在,更能让我们感悟知识的力量。 开始的时候,我们从你们扔在校园走廊上矿泉水瓶子上知道了水是有区别的,原来纯净也是一种享受;开始的时候,我们从你们舞动的青春飞扬的气息,牵着手很亲昵的漫步在下校园的小路上知道了原来男生和女生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浪漫,怪不得每年的假期支教的人这么多;后来,县上某局的小车来接你们走了,据说是带你们去我们这里小有名气的风景点看景色去了,据说晚上你们在县上小有名气的酒店里吃了顿很不和胃口的大餐,喝了些我们在平时电视广告里看到的名酒后,连句“谢谢”也没有说就走了,我想我们这里的土地一定让你们失望了;后来,结帐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你们是“贵宾”,是被人宴请的,据说因为这其中有某厅领导的儿子,儿子来时,领导让多关照。后来,我们一向威风的校长在你们面前点头哈腰的背影下,才知道你们来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呢!我们开始想,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怎么就没有我们这边一个小小的职业院校的一月300元雇佣的姐姐教书教的实在些呢。 叔叔阿姨,在你们走后的日子里,听说你们因为对我们的爱心获得了学校的奖赏,你们的经历丰富了你们的厚度,开拓了你们的视野和格局。 叔叔阿姨,在你们走后的某一天,无意中听到我一向口直心快的叔叔对校长说:那帮**勾搭着终于走了! 在这之后,支教的、助学的,天使计划、爱心行动接踵而来,以我们贫穷的名义,挤进我们的细胞,渗入我们的骨子。 在这之后,我们开始有点反感,我开始明白你们所给与的远不是我们想要的,你们的爱心破坏了我们心灵的安静,你们的奉献破坏了我们传统的善良,这些,也许你们永远无法察觉,毕竟,你们是旅游来的,你们是让这块热熟着的黄土地见证你们的爱情而来的,你们是带着爱心寻求自我心中的安静而来的,你们是寻找呼吸西部贫瘠的空气而来的,我们以肤色的名义同意,以档次的不同疏远着。 因之,别来,真的不希望你们来了,叔叔阿姨,你们别来,就是一份真爱,就是种大爱。现在我是部署于某所高校的红十字会的一个普通学生成员,我们没有那些市红会啦这样的那么有money,也没有狮子会那样的财大气粗,我们是一个打印都打印不起的组织=W=我曾参与高中和大学的几次支教,想结合这次的经验来谈谈我自己的感想。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我们不得不放弃亲近大地,呼吸蓝天的机会,放弃为自己的父母干点农活的机会,放弃踏踏实实地锻炼一下我们筋骨的机会”我滴个亲娘啊!!!亲近大地,呼吸蓝天啊!好有诗情画意啊!我进了一间屋子难道呼吸的是写这篇文章主任的屁吗!难道我是浮在屁上上课吗!干点农活的机会,锻炼筋骨的机会。呵呵,尼玛呀,这些孩子最不缺的就是亲近大地,呼吸蓝天,帮父母干干农活的机会好吗?另外“大包小包”,因为山里有时交通不便,我们是只带小包的,因为是要背着走进去的,更不要提水这类的东西,是不可能带上很多的,然后我就想问了,领导宴请的事情会被这些小孩子看到吗,这也太做作了。我从不觉得我们的到来是对于他们的一种“摧残”。首先作为公益组织,我们支教的理由确实是他们贫穷,地区落后。但是,这是事实不是吗?根本不需要我们去给他们强化这样的概念,我们需要做的是带着他们改变,我承认,并非所有的小孩会成功的从山里走出来,不过我们给他们的生活带去了一丝活力是绝对毋庸置疑的,你怎么知道这一丝丝的活力不能变成他所奋斗的目标呢?不能变成他们改变他们贫穷的动力呢?我们的爱心破坏了他们心灵的安静,那么什么是心灵的安静?智商低的和写这篇文章的人一样吗?一辈子贫穷了就可以安静了吗?下一代继续养羊就好了嘛?真爱,谁能来标榜真爱?谁能感受到真爱?章主?还是章主的翔?是这些孩子们,我记得孩子们的不舍,有一个信奉基督教的村庄,我也记得村长一遍遍为我们祈祷的样子。有点激动,有点乱,不要在意这些细节。无论如何,作为公益者,我们从来都是不求回报的奉献,这听着很酸很恶心,但是确实是有很大一部分人这样做的。有些事情不是这种恶毒的人可以想象出来的。你凭什么用你的思维去代表所有的孩子们?三支一扶是一个政治意味很浓的东西.......说实话我无法回答....我不相信善恶有报,但我相信人的力量。
在一些不发达地区支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你遇到的最糟的状况是什么?最后如何解决的?如果没解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尽量避免?欢迎各抒己见,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讲一讲,也给大家做个参考。
之前网易的朋友找我约过一次稿子写了一些对支教的看法,大概就是我认为的最糟糕的情况如数贴上来一个村庄的“毁灭”
这几年我在四川走访了大约十余个乡村小学,有一个小学让我每想起来还是会觉得心痛。
2010年我和几个伙伴去走访汉源县的一所小学,小学位于一个深山上,四面都是悬崖,学生每天要沿着悬崖走几小时山路才能到达学校,因此学校也被称为“悬崖上的小学”。
我是无意中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群孩子沿着山崖上学的照片才关注这所学校,那种求知欲望让我很震撼,于是很快,我和我伙伴就启程探访悬崖小学。
悬崖小学确实陡峭,我们沿着峭壁慢慢往上走,用了大约三个多小时才到村子,在那,我们找到了当地的支教老师小白—准确的说小白只是村子的旅客而已。
小白带我们去看了小学,小学在村子的最上面,这和我们去过的所有乡村小学一样,学校总建立在村子的最高处,以示对知识的崇敬。我们顺着村落往上走,所有房子都是土坯房,这里的人还很贫穷,而学校则是水泥房,一个崭新的篮球架矗立在那,上面写着某某企业捐赠的字样。学校没有上课,我们大致逛了逛,除了散落一地的课外书,学校整个硬件设施都还不错。我们和小白坐在篮球场上闲聊,却看到了这个村庄的另外一面。在我们去的前几天,学校已经好几天没有上课了,据说有几名孩子被学校的支教老师带去了北京参加活动,没人上课因为也就暂时停课了。在支教老师来到学校前学校只有一名老师,艰难得撑起了这个学校,直到几名支教老师的进驻后,通过他们的帮助,学校才有了很大的改观。支教老师通过自己手中的现代工具不断向外发布着学校的信息,从而更多的人关注到这所学校,物资、捐赠顺着崎岖的山路源源不断的来到村子。
过多的物让村民们惊慌失措,怎样合理的分配这些物资成了他们面临的难道,也没有人教他们怎样面对这么多的捐赠物资,就像从天而降的礼物眷顾他们一样,起因是因为他们贫困。久而久之,为了分配物资,村民之间渐生矛盾,为什么你儿子分配到好看的衣服我孩子却分到了破旧的衣服,是不是老师喜欢的孩子分到的都是最好的东西而他不喜欢的孩子只能分到不好的东西?到了后来,捐款资金也成了很大的矛盾点,有人怀疑那一大笔捐款资金被老师侵吞了,因为物资和捐款,村子里矛盾重重,村民彼此怀疑,孩子也不想上课了,而时而会有一些机构则邀请老师们带上学生去参加公益活动,没有老师上课的学校也只有暂时停课。小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退出支教的,住在平时关系较好的阿姨家中,小白在来到学校后通过网络为学校募集过一批衣服,而在分配上备受村民苛责,因此也退出了支教行列。据说,在学校在网络被高度曝光后,当地政府考虑过让村子搬迁到山下去,不过大多村民不同意,理由是害怕害怕在现代社会中无法生存,村子的主食是土豆,这种极易生存的蔬菜能保证他们生存下去。
小白带我们走访了几个家庭,他们的孩子已经不在学校上学,而是送到了离村子几小时路程的中心学校读书,那条路更难走,每天妈妈都要背着孩子走几小时送到学校去。他是村子里少有的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人。
下山路上我们在一个家庭里休息了一会,他们住在山腰上,水泥房,算是村子有钱人搬迁下来的。他们很主动的邀请我们给他们拍照,同时叮嘱我们要记得寄回照片给他们,而在离开时伙伴告诉我们,他看到房子里贴了很多家庭的照片,大约是每个路过这里的人为他们拍的吧。
一路无话,在回来的整个路程中我们都心情沉重。尽管我们了解的情况或许会有偏差,但是贫困乡村和小学正面临着被公益捐赠“侵吞”的危险。一方面,在没有资源互通的情况下,过多的公益物资被运往目标小学或乡村,因而导致一些地方收到的公益资助超出了其所需求的量,而一些没有受到关注的小学或乡村也被忽略了,同时,现阶段物资捐赠更多的是较为粗矿的,一大批物资运到这里,志愿者签单走人,从此再无往来,没有相应的志愿者来告诉接收物资的被捐赠人应该怎么处置这么多的物资,物资的捐赠不是同情,从天而降的物资则会让被捐赠人产生一种“不劳而获”的心理,“我贫穷你理应为我捐赠东西”是不对的,物资的捐赠也应该是平等的,我为你捐赠,同样,我也收获你带予我的激励和感悟,甚至这样,只有基于这样,才能建立起长效的捐赠机制。
回到成都后,我们为悬崖小学募集物资的计划彻底中断,几个月后,我再联系小白老师,却得知她已经离开了那里,一年后,我从新闻上看到,这所小学被撤校,所有学生都被安排到山下的村小读书,这所悬崖小学也从此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能得到什么?最能得到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的最高需求层次——自我实现和尊重。在甘肃贫瘠的黄土地上,在遥远而又落后的北非,在贵州偏远潮湿的山区,你站在破旧的讲台上,黑板早已起皮,或者甚至只是一小块木板,屋子常年漏雨,或根本无法阻挡住恶毒的阳光和肆虐的风沙,书桌是几块粗糙的木板简单拼凑而成。面对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相信我,你获得的远比你能看得到的多得多。这种感觉非亲历者所不能体会。但如果,你不是个很注重精神追求的人,那么,支教也会给你带来其他能够看得见的东西首先,现在很多大学都有支教保研的政策,如果你学分绩不够,想读研,但又不想考研,那你就可以走支教保研政策。不过去哪里,支教多久,各个学校政策不同。但一般都是去西部偏远地区,至少得一年以上。并且,支教对入党、考务员、甚至是申请海外名校,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因此,支教可能是个目的合理性行动(为了保研之类),也可能是个价值合理性行动(为了自我实现),但是大部分是两者兼而有之。
在校大学生一枚,今年暑假要去支教了,但是不知道要带给同学们什么知识或是技能,去年有人教折纸,武术…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求各位大神给点儿灵感~
曾在少数民族地区支教过一段时间。支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你们必须确定。1,贫困山区孩子接受能力有限。特别少数民族的。他们成绩差主要是基础差,补最好补基础。比如我教了初三学生,他们老师在中考前的复习都是从小学五年级的基础开始撸(差班三年级开始撸)。所以与其你教给他们当前的内容的一些高大上的东西还不如补补以前的基础。我以前有团队,一清华大学生去支教教孩子微积分。不说我都听不懂何况那些孩子。2,你们最多当当补课老师。不要妄想通过短暂的教育提高太多成绩!!!而且记住!不要否定他们原来老师!!!! 不然你支教完拍拍屁股就走了,当他原来的老师在面对一群质疑他教学学平和方法的学生是非常蛋疼的!!甚至会引起老师对志愿者的敌意。3。你们要确定你们的支教的意义!个人觉得支教就是通过外来世界的人员的刺激,让他们产生对外来世界向往来激励自己。改变自己一些原来的落后的理念。4,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好的可能非常好,差的可能非常差,而不同的成绩需求不一样。比如英语来说,好的可能当的了我们外面的优秀学生水平,差的可能连单词都不认识。提前对于他们学习成绩进行一个评估。如果两极化比较大,建议可以分班教学。此外我很鄙视那些一周支教的!减少书本知识教育。1,你教学水平肯定比不上他们的老师。无论对学生的了解还是对他们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而且因为地区教育水平差异性,你的“先进”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打乱原有的老师的教育节奏,甚至让学生对原来的老师的教学水平产生怀疑。2,如果你的支教时间不长。你教了也只是锦上添花,不会有太大的作用。他们成绩差的不会因此有改变,成绩好的作用也有限。那么我们该教什么?1。教方法。例如数学上面快捷方便的计算解题方法,语文上面多教他们实用的写作技巧比如一些套路和模板。比如我教的英语,我一个月就教了他们音标。让他们每个人都学会了音标(我教的慢但是我确定一个月之后他们都彻底学会了音标!!彻底!!每个人!!我确定!)然后附带单词听写。他们学会了音标就能通过这个工具以后自己去读每个单词。自己听写。2。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的精彩,看看电影,可以以自己的生活举例。刺激他们进步对于外面世界的向往。略带鸡汤来告诉他们努力就能改变自己。但注意鸡汤的程度,因为你要知道他们很大一部分人可能一辈子也走不出贫困。3,启发他们对于一些事物的思考。我个人创新了一门思辨课。对象初中生。主要以古希腊一些哲学家的一些简单基本问题来让他们自由发言小组讨论辩论。我加以引导比如: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确的事,善意的谎言该不该有等等。4,改变他们落后的一些观念。比如重男轻女的思想,落后的生活习惯,以及养生强身健体的一些东西。因为少数地区医疗卫生环境特别有限,孩子们干活比较多,他们又大多不太注意一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寒冷的山泉水洗头),以至于从小就有一些病根。还有少数民族地区很重男轻女,买卖婚假的那些。可以启发他们一下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那些量力而行(害怕与风俗冲突)。。。。。我觉得:1,最优秀的支教是改变他们的灵魂,有机会走出来的学生能通过你的支教激励自己进步。没机会走出来的学生能通过志愿者的影响做一个正确的人。以支教这个点,给予他们内心种下一颗积极而正确的种子。让他们以后能够感悟而改变。2,次一点的支教,给予学生一个快乐的相处时间,一段美好的回忆。让他们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保持对生活的人希望。3,最差的支教。去补补课教教知识秀秀优越拍拍屁股走人。此外:一个周的支教不叫支教。有篇文章叫:叔叔阿姨請不要來我們這里支教了支教者们务必百度看看。引以为戒。这也是我为什么鄙视一周支教的原因。
“大山里”似乎已经成了偏远、贫困的代名词。有些人去大山里支教,有些人去大山里秀慈善。支援山区不仅路途遥远,效率也很低,支援工作似乎永远没有尽头。为何不能将人烟稀少的山区变成自然保护区,并为山区人民在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创建新的家园?要实现这个“不现实”的想法又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你觉得是继续目前的支援方式好,还是帮助他们搬出来更好?
谢邀。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不少答题了。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不太容易。全世界都有这个问题。在我国,移民搬迁扶贫,是若干扶贫方式中的一种。从迁出地来说,意味着对原有资源的抛弃和对祖坟的远离,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从迁往地来说,涉及到一系列土地、房屋资源的重新调整安排,以及对新迁入人口的接纳。这种事,没有政府的介入,几乎不可能办到。搬出的村民重返原居住地的也不在少数。居住在云南哀牢山的苦聪人,以芭蕉叶为衣,以高树筑巢为居,解放后被动员走出了密林,此事曾被报道,轰动一时。苦聪人后被并入拉祜族。前些年,有资料说,其中一部分,又重返原始森林了。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人文习惯,以及对旧山水的依恋,并不会轻易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而消失。同时,从政府方面来说,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是责无旁贷的责任,但同样有个代价大小的问题。假定每搬迁一户要10万元,100户就是1000万,而后期还必须有一系列扶助措施。而搬出的村民还未必满意。此种搬迁不同于房地产开发拆迁,前者是巨量净投入,后者则是巨量收入。我想说的是:能不搬迁就尽量不要搬迁,如属自然保护区或确实不具备生存条件,或创造生存条件,代价太大,则应搬迁。例如,神农架的老阴峪河村,位于核心保护区,由于人群的居住,不利于金丝猴在这一带活动,也不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村民们进出虽然有几十公里艰险山路,但经过艰苦的动员,200多户居民,才依依不舍地整体搬迁了。在所有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原因中,最严重的是缺水,按我国划定的标准,居住点距取水点垂直高度在100米以上,单程距离在1至2公里以上的,即为缺水村寨,这样的村寨,在我国西北、西南地区是大量的。现以贵州为例。山地占87%,丘陵占10%,平地只有3%。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出城10多公里,处处都可算深山区,而且大部分为喀斯特地貌,土层瘠薄。农村人口达数千万之众。如何搬?搬到哪里去?这里我有几点基本看法:一、如果实行大规模移民搬迁,中国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多,安置是大难题。山区新开田,代价高昂,地力的培育也需时日。平原地区更难有地调整。所以,在中国,真属扶贫移民搬迁的,至今也只占一小部分。二、最重要的是改善山区基础设施条件。许多深山区,在公路修通后,凭借山区的物产和资源条件,迅速变富的例子有的是。这些年,西南地区几次大旱,靠新建的公路和乡村公路和便道,我将其称为“毛细血管”,山里的农民用打工挣钱买的成千上万辆摩托,一边挂一只塑料桶,在运水上起了关键性的大作用。三、绝大多数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并不是不可以创造生存条件。靠建小水塘、小水窖,在几乎完全裸露的石山上,一个村造出上千亩、几百亩良田,大大改变了生存条件的例子,也多的是。贵州苗岭主峰雷公山海拔1700多米高处的脚尧村,几乎没什么水田,是苗岭海拔最高的村,这个村靠种茶叶等由穷变富,每到采茶忙时,山下的人还到山上去打工。四、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村取水点太远,为一个村通路通电成本太高,即创造生存条件不如搬迁为好,才适宜考虑搬迁。准确地说,搬迁是不得已才为之的方案。在这里,我还想说,不能用城里人的思维去演绎农村的事,也不能只用行政性的思维去想农民的移动。自以为是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农民,往往不切实际,十之八九会失败,还糟蹋了钱财。这是过去有过的重要教训之一。现在一些村里,大批的人员尤其是年青人外出打工,客观上已经减轻了山区的扶贫压力。最新人口的普查结果是,贵州十年间,本省户籍的常住人口减少了700万,加上新出生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也净减少了50万,这是市场经济的伟大功劳。关于山区农民脱贫的问题,涉及众多问题。再说一句,移民扶贫只是方式之一,在整个扶贫中,远非主体。应当综合思考,因地制宜,适宜用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至于扶贫资金中的贪腐问题,资金使用的效益问题,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首创精神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许多村民住在深山区的成因等,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提主本身是美术生,大学学的设计、因为专业关系,手绘跟手工能力都还行。有半年的美术教学经历要去安徽一个山区小学支教一个学期,负责全校同学的美术课。顺带兼英语跟计算机课(其实题主只是想去教美术的,奈何老师实在太少,人家捐了电脑房都没老师教一直放着不用,所以校长让我教我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好吧 这个跟本题无关扯远了大家无视)我要去的是一所红军小学,其实教学设施还不错的吧,也有多媒体教室。一共有六个年级,分别是学前班,一至五年级。全校六个年级也只有30个学生 跟四个本地老师(其中还包括校长)。她们原本是没有副科老师的,所以我说我想去教美术,校长是很高兴的。所以,我很想认真的对待这次教学,我想让低年级的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绘画,手工可是高年级的 ,我想让他们可以系统的学习一下绘画技巧请问我要怎么安排课程 才能在一个学期里让孩子能最大程度的提高绘画能力
这个题目我可以答,謝邀。作为一个曾经去过山区小学支教的美术老师,有几点经验和建议和你分享。1.确立合适的教学目的:建议不要将教学目的设定在“提高绘画能力”上,而是“学会发现和表达生活里的美”,让小朋友看在眼,记在心,知道“这个和那个”是美的,可以画下来,或者用手工做出来。因为你将要面对的不是城市里的孩子,也不是初中高中的孩子,而是山区学前、小学的孩子。他们一点美术常识也没有,甚至他们不知道可以画什么,也不知道还有除了粉笔、泥土以外的工具可以令自己画出色彩来。当然,条件好一点的山区,小朋友们也许知道一些。(我去过的山区学校,特别的苦,别说画画了,连写字的铅笔都紧缺,桌椅板凳全是山里的木条拼的,都没法保证桌面光滑。)2.设定适合山区小学教学的教案:教具和画材使用最容易获得和性价比最高的,比如线条使用铅笔、色彩使用大罐装水粉用薄、湿画法教学。设定多一些来自他们身边的材料(比如各种各样的树叶、小草、树枝、石头等等)进行绘画、剪贴、撕贴来完成图画。课程主题和内容选择贴近山区日常生活的,比如说:山雨、农田、一家人、春耕、晴天的植物、四季不同的变化、我们的脚和家人的脚等等。主要让孩子们发现原来自己生活中有很多美、很多有趣的东西,都可以画画看。观察和感受是很重要的课程,反而描绘是次要的。有了上面这三点,可以根据这些来设置课程,流程大致如下:介绍画画是什么,可以做什么,可以用什么,可以怎么用;学习观察:观察植物、动物、景物、人;(用铅笔画一些轮廓和线)学习颜色和颜色之间的小规律;湿薄画法涂色(不要使用铅笔线,纯粹的色彩对比);从现实中找到色彩的搭配(春天深绿和浅绿的叶子、秋天深黄色和金色和深绿色的叶子、蓝天上的白云和太阳、树木的绿和棕色的土地、各种颜色花),颜色不要太多,重在发现和拓展色彩搭配。手工课:石头画、树叶画、树叶拼贴(四季都可以用,可以拼出各种图案和动物造型)、枯树枝拼贴,去之前多准备相关的课程指导。学生之间的相互观察写生课能去山区支教是个好事,教美术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有发现美的能力,并且因此欢乐和热爱生活。有了发现美的能力,在面对生活的艰难时,我们能坚强一些。希望孩子们过的快乐和幸福。P.S. 增补一点:请准备一些优秀的儿童读物和绘本,讲个短小的故事或者小知识,作为画画的主题也是很好的。
让孩子们有更多选择
用美好的理想难以说服家人,那只能从功利的角度去阐述咯。
从现有的对tfc的了解来看,我不认为这是大家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支教。这个机构每年都会去高校宣讲,制定招聘计划,筛选招募人才,有资金赞助来源,它虽然不盈利,但制度完善程度不亚于一些企业。加入tfc的教师或者管理人员都有不错的知识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对实现自我价值有思考有期待。这样的一群有朝气有思想的人聚在一起,必然视野更开阔,是一个很难得的工作环境。另外,如果你是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人,在山区与天真淳朴的孩子们生活两年,也许足以改变你对未来的看法。对于迷茫的年轻人,也许能让你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在一个鸡肋的工作岗位上挣扎,又找不到出路。我一直认为所谓“见识广”,并不是住过多豪华的酒店,享用过多奢华的美食,而应该包括吃过多少苦,触到过生存的底线。这样以后面对任何艰难处境,才能底气十足。所以,不要把它想象成“无私付出”,也许多年后回想,这两年是你一生中最难忘最有价值的。
想趁寒假去印尼做短期义工 家里担心 想问问有没有相关经历的 谢谢!
11.10 商科狗不容易 考完期中补点图吧……uluwatu的海Ubud踢球的孩子下图是住的村子村子家家户户门口挂的....迷之杆...庆祝嘉龙安节(Galungan)很少在知乎回答问题,这个问题想了一下还是答一下吧。国内某北方985商科学渣一枚,这个暑假在印尼做了大概一个月义工。总的概括一下:至少在我遇到的所有印尼人中,对中国人都非常友好,远比我去过的其他地方对华友好。物价便宜,水果好吃,风景很赞。美中不足交通不便。我去的是印尼巴厘岛的吉安雅县【Gianyar】,那时候运气好,今年七月开始印尼免签,我十二号去的,过关不存在任何网上说的贿赂或者刁难问题。汇率大概是1:1900,机场稍不合算,电话卡小贵,买了10个G的吧,大概要RMB200+。吃的话感觉不太习惯,也有好吃的,比如Sanur海滩的椰子饭。。。这方面的东西国内资料很多,就不多说了。至于治安,是真的没什么问题的。我住在一个叫Kemeneh(?)的村子,家家户户见到中国人和看见外星人一样,一点不夸张……原本以为国人去印尼旅游的很多,他们应该了解一些吧……可能是确实比较偏,住的地方要去看海还要开一个多小时车.....还要准备投资学考试,先写这么多吧……后续补一些还有图.......
去应该可以,一般都会被照顾,题主可搜下别的问题下做老师的人回答。还行!就是饮食要注意……自己带些常备药,防暑降温肠胃病等,觉得可考虑带花露水,风油精等驱蚊消暑
想加入一个支教团,结果里面有人这样说,还有“捐赠旧衣物一定程度上确实对山区孩子是一种伤害”的说法,请各位评价
谢邀,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应该答不好,只能讲几个故事。捐不如不捐:在我支教的时候,学校是包一日两餐的(当地一天吃两顿),有阵子用的米特别差,有一天一群老师在吃饭就开始抱怨说“本来学校自己的米还不错,红十字会非要捐米,而且捐的还是质量最差的那种,不吃又不行”。聊胜于无:如果你们知道有种计划叫做“三块钱午餐”,一定会很奇怪三块钱怎么吃一顿午餐。后来知道了是米饭,卷心菜和炒土豆。不过有了这个午餐计划,孩子们每周可以吃上两到三次的鸡蛋和肉类。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还是取决于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对于锦上添花那一块我暂时答不上来,只能说我觉得捐旧衣物没什么错,无论对象是谁。
我是一名大学生,即将参加内地农村支教。因为是短期,所以课时是2~5节。内容自由发挥,校方要求生动有趣,增加知识,扩展视野(重要)。我去过很多地方,请问该讲些什么比较好?比较宽松,不敏感。Ps.有推荐文字或内容也可直接复制。谢谢大家。
说一下要注意的事项吧1、互动少---增加互动,多关注孩子们自己的想法; 讲课过程中紧张、不自然,出现这样的情况容易导致镇不住场,2、课堂易混乱---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 3、 语速过快---语速适中;4、 有需要道具或其他材料辅助的同学注意, 上课前必须确保这些东西的质量和效果,要考虑到场地的限制因素; (如音频、图片等要清晰,是否可以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听 到、看到等) 5、 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在课前多思考可能会出现的情况;6、 自身需要提高专业水平(比如,授课内容为如何写好演讲稿,老师本身就要体现出较高的写作能力,因为孩子 们会把我们当成这一方面的能手)8、 注意目光交流---可以扫视全班, 针对个别注意力不集 讲课内容要生动活泼---可适当添加故事,增加丰富中的孩子可以多看看他们,不能只自己讲自己的内容;9、 讲课声音要大;10、 课程内容难度要适中;11、 当孩子们一时回答不出问题,而你要开始公布答案前,可以试着这样说: “我们来想想是不是可以这样“,不 要生硬的讲答案;12、注意板书的书写; 13、注意每节课的内容不宜过多; 14、要抓住一切机会赞美孩子们, 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15、 不论是写板书还是带读时,身体始终要面向孩子们。不能一直背对同学;16、 要留心地下孩子们小声的回答,当你听到有小声回答的孩子时,应先鼓励他/她起来回答,再给予适当的赞美; 17、 在准备讲课前,应先询问各个年级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程度,避免课程难度过难或过易,也可以准备两种 不同程度版本的教案; (六年级有上过英语课,但不够重 视;七、八年级很重视)18、 遇到古诗等孩子可能知道答案的问题时,可以鼓励孩子们起来先回答,自己再说; 19、 注意自己的台风,提高吸引力。以上摘自
先上结论---不给。直接告诉他老师没有发红包的习惯,老师不发红包也不找别人要红包。支教嘛应该就是大山里有群贫穷又渴望知识,渴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命运孩子等着我们去挽救,他们对于支教者的到来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孩子们会利用好这段时间以及我们带去的衣物书籍更好的学习。我们的付出一定会不经意间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可是为毛要找我要红包呢,哎我说这位小朋友你怎么不按剧本走啊。我始终相信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从来也不认为大山里的孩子就淳朴善良。对于一群6-12岁的山里孩子只有那么多的认知水平,大概率思维是非常单纯直接的,也根本想不到那么些。尤其是在他们见到更大的世界之后。而你们对他们来说就是更大的世界,每次支教都是让他们见世面了,还能让他们得到很多免费的东西。人一旦可以没有任何代价的持续获得免费的馈赠,特别是这个赠予是持续的有周期性的。便不再会有感恩之心。施与于他便是理所当然了。有人说是“碗米恩斗米仇”,我倒不是太同意,我认为问题不在于量而是持续与周期。同理不仅仅是赠予也包括其他,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借钱或者帮忙一类的行为。一旦形成持续和周期(或者次数多),那在被帮助者看来,你的行为模式就已经固定了,一旦不符合预期便是意料之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首先要看社会关系才能够去定义一种社交行为的性质。就像谈恋爱,普通人之间无所谓,要是领导和下属呢?老师和学生呢?一个红包当然不是什么大事,对一群单纯的孩子来说无需上纲上线到什么做人的道理之类的。我们在微信群里聊天也会经常开开玩笑发个红包什么的,但是大家利益不相关地位也基本对等。有来有往玩闹一番无所谓。可你和这个小朋友是这样的关系吗?对于他来说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的性质,只是因为你这个对象可以索取,既然可以那有一就有二,再是三。既然有干嘛不多一点呢。这孩子既然开口找你要了,我认为他之前就已经找别的支教者要过红包了。他只是沿用了自己的成功经验....罢了。你的问题是平时看到有人找我要红包都直接无视,但是小孩子不知道如何应对,加以疏导?所以请把这些孩子放到你们地位对等的位置来同样看待和相处,无视就好。怜悯只会让他们产生惰性,同时麻痹你们自己。所以既然有赠予,那也应该有拒绝。哪怕是一块钱硬币,也有自己的正反两面。你们对他们好但不代表你们欠他们的。
关注这个项目一段时间了,项目强调了是与传统支教不一样的,宣传海报上也写着“谁说支教大材小用”,而近来这个支教项目进入了越来越多学生的视野,所以想问一问这个问题,希望相关的项目老师可以给出解答,也给更多开始关注这个项目的应届毕业生更为贴近细致的信息。
谢邀届,其实不太习惯答这种体验题,程序猿出身,习惯简洁,两年的支教接近尾声,坦诚直言吧。
1.首先,从教学的角度,大材小用这个词实在过了——我们不是大才,教育却是大用。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能由教育家办学,最好的学者教书,才有可能称得上好的教育。而说到TFC的不同,每一位支教教师都是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无论是否应届,这是一条硬指标,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支教教师的素质基础。
2.两年的任期,即便是项目中最优秀的老师,也能体会到两年中教学能力的变化,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并不容易,而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两年的任期保证了教学的进展,比起刚刚走入校园的生涩,大部分项目教师都能在长期的支教中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平台,TFC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如果你志在于此,你将会在支教的过程中结识许多志同道合,并且有行动力的同龄人,这一点是许多公司都比不了的。对比其他的工作环境,这是TFC平台一个非常好的方面。
最后,TFC本身是和地区的教育部门合作的,各方面和当地的合作都不错。
结语:没有讲具体的支教和学生的体验,TFC的合作学校很多,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差别甚大。这里只想到几个共通的方面,如果大家有问题,我再更新吧。
大学生在暑假里参加短期支教现今真是越来越热,我本人也是在校大学生,学校虽然不咋样但是各种爱心社和青志协会组织的暑假短期(一般为两周)支教活动倒是层出不穷。我虽然没参加过,但是因为身边室友都有报名去过所以也有所了解。好几个比较熟悉的同学都很坦率的说这样的“一年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短期支教意义不大,能教给孩子们的东西不多,要给当地老师进行一些技能培训时间又太短且支教得大学生本身也不一定专业,所以很多同学之所以参加支教都是抱着给自己得简历镀层金为以后出国,保研,就业增加筹码得心态去的。那这样看来目前短期支教的意义是不是基本就在于此了,纯粹是个利己的工具呢?
绝对不是单纯的利己工具。不知道有没有回答晚了,看到最近的冰桶挑战已经这个活动受到的质疑,由感而发。本人在学校的小支教团体里做过两年的宣传工作,只做宣传工作,最多去周围的打工子弟学校踩踩点什么的,组织的支教活动大概也就两周左右。这对我的简历并没有任何帮助,面试自我介绍的时候我都懒得提。下面主要针对一些偏远、穷苦地区的支教活动,开始回答问题。首先是您说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问题:作为组织者,我们当然希望有固定支教基地,可是每每联络学校的时候都会发生问题,比如:1.学校被合并了,由于学校的人数实在太少,条件差一点的学校被并到稍好一点的学校,等我们再联系稍好一点的学校,对不起,已经有两团人要来,您找别家去吧。2.校领导怕麻烦。真真是穷山恶水的地方,一个去过的学姐说的,真的有很险的山路,崴下脚人可能就没了。那么一群生存技能本来就不高的大学生跑到人家的地界去,人家总要对安全负个责不是?有些校领导这么一权衡,还是算了吧,不来大家都省心。3.政哩个策,我们真的碰上过这种事情,一个团员专门去联系老家的学校,学校也表示欢迎,来吧,办手续的时候,相关部门表示,我们这里最近不太平,支教团体一律不接待......这种事情很多都是条件所限。然后,关于短期支教能带给孩子什么:当然不是知识......对于很贫困的地方,那一点点知识真的无关紧要。我只希望,能给那些处于闭塞环境下的小孩子一点点“走出去,看世界”的希望和动力。几年前大学生支教饱受诟病,好像我们全是打着公益旗号跑出去消费人家的苦难了。好死不死的,我们的小团体真的只能做短期(很短很短)的暑期支教。那些明嘲暗讽真的对我们开展工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会有学生甚至领导会质问我们:“你认为这么十几天能带给那些孩子什么?”那么我在这里给你算一笔账,8个人,10天,开支主要来自来车费和带过去的文具用品和教学工具,最少最少也要5000+,一次可能只会面对40多个孩子,这40多个孩子里可能有一半对你是不屑一顾的,到最后真正可能记住你的,就剩10几个孩子。8个老师,10天,5000rmb,10几个孩子。这么看看我们好像只是去陪他们玩了10天就花了5000,是不是感觉劳民伤财?是不是觉得不如把这5000换成实际的设施或吃喝直接捐过去来得实惠?等等,如果这10个孩子里有一个孩子,因为我们的鼓励,而真正的走出原本闭塞的小圈子,迈进更广阔的世界,你还觉得5000很多吗?明明超值的好吧。——这是一直支撑我把我的宣传工作做下去的动力,我坚持认为带给孩子外界的信息是很重要的。有的人会说,告诉他们外面世界的样子,让他们产生期盼,期盼产生苦恼,最终会造成负面影响。我想反驳一句,阻挠我们这种小支教团体,捂上孩子们的双眼让他们安于现状,这样做就对了吗?说这样话的人是不是负能量太高了呀,不要把所有人都脑补得这么阴暗好吗?最后,关于是不是大家把支教当成刷经历的工具。讲一个寝室姑娘的支教经历吧。支教地点是沙漠,当地的学校根本分不出年级,从幼儿园到初一的混在一起也就几十个人,他们的队伍也并没有让学校强制学生来上课。当时给她打电话,她先吼叫了一通她体重掉了几公斤,晒得妈都认不出来,然后就是特开心得跟我讲她就陪孩子们在外边玩,看看天,聊聊天,做做游戏,几个小孩很黏她,不上课的时候也跑到她们的住处去玩。她负责教画画,有天下午上完课,随手剪了几个喜洋洋的头饰送了几个小孩,结果这几个小孩瞬间招来了整个村的小孩......结果就是她整整剪了一个下午,让每人都拿到一个。所以你看,几个在家都不怎么做饭的大学生,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硬座,天天自己挑水,靠一点蔬菜撑过十天。他们差这一点点经历和加分?(甚至我这种高度水土不服患者,起早贪黑做立项ppt,为了多拿一点项目经费,p图p到眼花就为了给我的小团体在校园里刷存在感,我的成绩这么差,靠那一点点加分根本就补不来什么好吗?!——吐槽结束)曾经看到微博上发叔叔阿姨别再来支教了,以及一系列批评文章,真的很心塞。明明大部分团队对队员都是千挑万选,必须身强体壮,勤劳朴实,温柔可爱......就怕给当地人添麻烦,结果被描述成去公款吃喝的了。同时我也会感慨为什么大部分人对短期支教活动看到的这么狭隘。眼睛全盯在我们的吃吃玩玩和产生的生活垃圾上,留下个塑料袋都好像污染了原本的水秀山青。我们只想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一些山村注入一些新的东西,哪怕我们有十分之一的努力能转化成孩子们“走出去”的动力,你能说这是无用的吗?(完了,好像又跑回上一段的内容了,等我把题歪回来)上面所说的都是我们如何影响被支教的人群,下面我来说一下我们如何影响身边的人。上大学前,公益啊,志愿者啊,对我来说还是很遥远的事,但真的接过学长们的责任开始做宣传工作的时候,真真切切地意识到:公益是每个人的责任。每次在展台前为人讲解我们的活动,都是在传达:看,就在你们身边,就是你们的同学,我们在做利他的事情。时间久了,可能一部分人会将支教志愿工作或其他公益事业纳入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中。这才是真正意义长远的事业。大学生群体将来会成为公益事业很重要的力量,等到他们积累起足够的实力,校园中积累的公益意识会让他们产生更大的影响,这影响将不是一个学校的小支教团体所能做到的。我承认短期暑期支教是一种“快餐”。麦当劳没营养,烂大街,(用的材料也很糟,)但那么多人从麦当劳才了解了美式西餐,你还要否认它的传播意义吗?联想到最近的冰桶挑战,很多人评价它的作秀成分太高,大家都在以玩乐的心情对待,但所谓坚持操守的做法能为真正的病人换来多少关注呢?你依然会说“要么不去,要么去一辈子。”“反正我没专业技能,应该全都交给专业人士。”这样的话吗?所以,尽其所能做事的人,和看不到眼前的好处,就保持观望态度的人,看你要做哪一个了。————————————————分割线是这样做的吗?—————————————————第一次回答知乎问题,不知道能不能解答题主的疑惑。......其实别说题主,本人也长期处于疑惑之中。错字很多,请谅解。
包括但不限于:目前主要支教地区有哪些,成果如何?支教人员都是哪些人,他们有能力支教吗?他们支教的目的是什么,真的是为了当地教育吗?受支教的地区,大家对支教是什么态度?应该支持民间自发的支教行为吗?欢迎大家补充。
支教地区是全方位的,有个段子,据说济南一中和四川石室中学(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学府)联谊被山东本地媒体解读成了支教。城市中去民办学校支教,大城市去小县城的高中、初中支教,去乡镇中心校支教,去村学校、教学点支教,都有。理论上任何省份都有条件较差的小学,反正广东有,至于江浙一带我不清楚。成果如何,那要问你怎么定义成果,没老师的地方有了老师算成果,暑假大学生去拓展了小孩子视野也算成果,如果从陪伴的角度上看,陪孩子玩有助于孩子身心成长,也算成果吧。比较容易评价的是专业的公益组织做的公益项目,比如捐建校舍,研究教学模式,教师激励措施之类的,可以查一下reap,上面很多论文。支教人员怎么构成,其实现在主要参与支教还是大学生了,专门做长期义教的首先要说团中央的西部计划,基本是保研失败的折中路径。然后其他的都是自发的,基于志愿者自愿去做的,但是目的各有不同。比如说美丽中国目前很火,但他们目标是培养未来领袖……另外一个TFC是为中国而教,现在重点则放在培养乡村教师上。公益教育里面最具有影响力的是西部阳光,由北京大学生组织的支教团队发展起来的教育基金会,支教部分专门服务甘肃地区。然后就是短期义教,各个学校都有支教队,这个就不说了。有个叫做益微青年的机构专门做高校支教培训的。剩下的就是独立的短期义教团队,比如广州有满天星,灯塔计划,蓝信封之类的。在麦田我们也尝试工作日的义教。要声明一下,不同义教的教学内容也有差别,长期义教一般有个一两年,比如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去了可能当数学老师、英语老师、计算机老师,还有给校长做文秘的,涉及的内容比较靠近学校教学的核心部分。但是其他的短期义教则不敢涉足太多常规的课程领域(担心引起师生之间的问题,或者与授课教师教学理念冲突)。所以短期义教更多的是做兴趣类型的内容。最后说说是是否应该支持,我是觉得教育当然需要公众的支持,但至于义教,组织不同,理念也不一样,所以支不支持看你个人。西部阳光有个项目叫桥畔计划,里面有两三个比较典型的公益组织,由社会力量组织,主要是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现在已经承包了一些地方的学校管理。如果从教育本身来看,由公益资源对学校进行管理,或许是教育可以转型的一个比较不错的路径。但是如果单纯讨论义教的意义,似乎对教育没太大帮助,反而是对志愿者本人的成长更有帮助一些。所以麦田的口号是,感谢孩子给我一个表达爱的机会——因为人家本来不需要你的爱,而且你也不一定真的做出对孩子有益的事情,但因为志愿者的爱心要个出口,所以要感谢别人给你的机会。
在校大学生一枚,想要暑假去支教。支教都需要做哪些工作?有什么流程么?或者要求?
利益相关:10年在湖南湘西支教,现在仍在关注支教相关我简单说一下吧一、在准备报名支教之前,先问问自己以下问题:1,如果不幸发生意外事故,甚至遇难,你承受的起吗?据扬子晚报报道,7月21日,武汉大学大二学生赵某某(女)在贵州布依族苗族山寨支教期间,在崎岖山路上行走时,不幸被一块巨石砸中头部,当场遇难。这个事故发生的时候,我正在支教。诚然,这是小概率事件,但不代表一定不会发生。2,其他关乎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的事件,你有能力承受吗?我们当时支教的时候,某支教点所有女大学生晾在院里的内裤不翼而飞,某支教点被村委会宴请,然后趁着酒醉有三位村委会成员一定要去女大学生房间看看(晚上八九点,大雨)这些能承受吗?3,你为什么要去支教?觉得很感人?是你的英雄梦?为了体验生活?为了充实简历?因为好玩?想寻找一场艳遇?想为山村的孩子做点什么?我相信每个支教成员都有自己的理由。就像我当时去的理由是,05年感动中国的徐本禹事件一直在我心里记着,我想去体验一下,看看真的还有比我们村更穷的吗?4,你的身体,心理准备好了没?支教时候,可能是山路,也可能没有路,要扛行李,拿物资等等,你能自己解决吗?还是指望着队内的男孩子?我们当时的路线是长沙坐火车到吉首,吉首坐大巴到花垣(路上因为塌方、村民闹事分别耽误两小时、一小时),花垣分两批坐中巴到毛沟,然后坐摩托车到支教点。共计23小时。(图为路上经过法的矮寨盘山公路以及正在执勤的史上最牛交警,现已修建了矮寨特大悬索桥。图源于百度)5,你的父母同意吗?那好,如果你这些准备都OK了,那么基本上可以准备具体流程了。二、支教前期准备1,现金不低于一千这个很容易。但是还是说下原因。因为是志愿支教,所以所有费用得你承担,包括但不限于交通费、食材购买、临时捐赠、手机话费、零用以及偶尔的改善伙食。2,联系一个靠谱的支教团队,而不是个人!一般来说,可以就近选择一所大学,大学越好越好(自己理解吧)。然后联系学校的支教相关社团,然后根据社团的安排去一步步走。当然,社团也会有筛选,比如我当时所在的茶花村支教团就是面试——第一次团队培训(破冰并筛选)——第二次团队培训(技能培训并筛选)——教学培训、支教常识培训等因为支教的队伍中大学生占大多数,所以只说下这种方式,也是相对较好的方式。社会人士的支教,我不太了解,所以不便赘述。3,一般来说,当你进行到这里,你已经知道了支教点的一些情况,但请不要自大。请认真的去利用互联网了解一下支教点的具体情况,越详细越好。4,平时多注意积累一些东西,比如我一个大老爷们帮一位队友代一年级课的时候,学生们缠着要我讲巴啦啦小魔仙!你妹的我怎么知道,拜托,我只是在堂妹看这个的时候知道了有这么个玩意好不好?你还让我讲?不过机智如我,最终还是完美解决了。恭喜你,当你到了这一步的时候,可以去支教了!支教过程中,注意自身以及孩子们的安全!注意自身以及孩子们的安全!注意自身以及孩子们的安全!女生需要特别注意!男生请在该绅士的时候绅士一点。关于支教,有一位当初一起支教的队友,也是茶花村支教团的元老级人物在另一个问题下的答案可以看一下或者压缩版的,微信公众平台链接:以上!
因为自身经历过短期教育服务项目的参与者,长期教育服务项目的参与者到多年短期教育服务项目的组织者的身份转变,因此觉得应该认真的分享一下我的想法。(被 邀请了很久了刚刚重新开始使用知乎,所以这个回答似乎有些迟到) 对于上面的回答,我一条条认真看了,总结下来,或许还是持反面意见的偏多,而且我不得不承认这些反面意见基本都是现实情况的反馈,这在我的支教经历几乎都一一可以得到验证。但是这些反馈意见大都来源于一两次短期服务,一些谈论或是所谓身边人的事。有两个问题往往被忽略了,一,到底有没有这样的需求,也就是动机;二,如果有,应该如何在避免上面所出现的问题的情况下满足这些需求,也就是执行。要回答第一个问题,需要从服务地的孩子们的视角出发;要回答第二个问题,需要从一个公益项目组织者的角度出发。从我的经历来看,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暂且抛开教学效率,对当地老师教学计划的影响,孩子们的心里创伤等等无数的细节问题不谈(只是暂且,因为这些问题必须要在执行层面考虑的,但绝非在动机层面考虑)。举个小小的例子吧,如果在你的中学期间让你有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机会,你觉得是不是会多多少少改变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如果在课程学习上,了解到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是否会少走一些弯路?用我们去替换那些服务地学生的心理,你会发现他们是真的会需要这样一份经历的,正如同现在大城市的孩子开始花钱去国外交流学习一样。当然,这真的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这个需求会因为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时间段的服务对象而变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任何一个短期支教项目。有了需求,也就意味着有必要做,那么如何做好,就是执行的问题了。这个执行必然要和你所看到的需求挂钩,也必须逐渐的去了解和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每一个细节都会很重要。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可能要大规模增加筛选的力度,增长培训的时间,做好前期的备课准备;如何减小对当地老师教学计划的影响,就需要尽量了解当地老师的风格,或者为当地老师逐渐提供一些他们需要的资料甚至配套的由其他公益组织提供的课程;减小孩子们的心理创伤,就需要做好心理方面的管理和培训。另外还有和当地人的关系,大学内部如团委学生会等的协调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组织者要考虑的,也是短期支教是不是真的可以做好的核心关键。因此,我认为短期支教是要长期做的,支教老师可以是短期的,但项目一定要是长期的。去教孩子可以是短期的,但是准备工作是要长期的。事实上,任何一个公益活动,都应该是这样认真负责的去做,不然,就谈不上是公益。正如很多朋友在他们的答案中所说的,无非是争名逐利的形式主义吧。但是因为许多人没有以对的方法做就全面否定短期支教,我认为不妥当。我们应该努力的让这种负责的公益态度深入人心,努力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短期支教也可以成为让所有人受益的好项目。最后我想说,公益的概念和执行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希望大家对于错误能多多宽容,但是态度问题,丝毫不能马虎。因为觉得不应该纠结太细节的东西因此很多东西都没有展开,欢迎私下沟通了。
想知道哪些问题是值得做一些调研的?师生方面,家庭方面……
利益相关: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大伯、大伯娘、大姑、四姑全都是四川某市某县的基层教师,其中我的母亲至今仍在某镇小学任教。——————————占坑 晚上回答——下午开会去了,现在回来填坑。第一个问题就是:农村中学老师收入极端低下具体多低,各地情况不同,以我父亲曾经工作的一个镇的中学为例,第一年新到教师月薪大约2000左右,我的父亲教龄30+年中教高级大约月薪3500左右。这在当地绝对算不上高收入,但劳动强度很大,排名第一的答案已经说过了,大体情况差不多。教师收入低形成两个问题:1.优秀人才根本不愿意当教师。这个情况很严重,基层优秀教师资源严重匮乏,根本原因是月薪低,能考上好大学的,谁愿意回老家教书这么一点钱,累死累活的,在城里随便打个工也比干这蠢事儿强。我爹四十多岁去市里开了个高中同学会回来郁闷了很久很久,因为自己辛辛苦苦教了一辈子书,结果发现同学一个比一个有钱,开同学会都没人待见他,特沮丧,得不到尊重。所以但凡有点出息的,都不愿意教书。所以剩下愿意考教师的然后又愿意到农村教书的,可想而知是些什么人。但是收入还是低,怎么办,县城里面就兴补课呗,不然怎么办,县城房价也在涨。可怜我那老爹老娘,教语文的,没得补,只能拿那点干工资,还好我毕业了工资也不算低,他们不用给我钱了,小日子也算过得不错,可是他们两个教龄加起来已经超过60年了都这样,刚入行的普通老师那要多艰难(其实我父母那些同事,人真的很好,我也很喜欢他们他们也很喜欢我,这里的优秀是说知识面、见识、世界观等等东西,其实他们都是好人,愿意到农村教书,我们更应该感谢他们。)2.老师得不到尊重给教育行为带来极大阻碍。中国目前的社会,钱成了评判人是否成功的第一大准绳,这是很扭曲的,但是在农村非常严重。譬如我的家乡,由于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可以说有钱的农民和城镇居民大有人在,而教师的收入并不能比他们高,甚至远远不如。不管在哪儿,穷逼都不受待见,学生家里比老师有钱多了,看的东西就多,恰逢青春期,谁特么愿意听土鳖老师讲。老师我爹昨天给我买了个iphone你用山寨机的麻烦不要收我手机好么,你特么玩儿过么?关键这种心态更多的是家长传道给学生的,你看咱家今年卖猪肉又赚了多少多少,爹给你说你看你那几个老师穿特么的那么寒酸有个屁用?家长在家里赌钱都是十元起,你几个老师打打牌五元输着都肉疼你说怎么办。跟学生说,你看你要像老师讲的这样生活、学习和向未来奋斗,学生说老师那你为啥穿这么破,看我裤子没,暑假去市里面买的,杰克琼斯你听过没?打个不恰当的例子,好比一个穷小子去追大户人家的小姐顺便还散布点世界观,能做好我也是信了。第二个问题就是:礼乐崩坏的时代读书无用论严重泛滥,老师得不到尊重这个问题真不是盖的,非常严重,不要扯学生都是一张白纸,现在社会走得太快了,在我们县城开个面馆一天卖40斤面,我们县产竹子种着不管年底砍来卖了也能赚一万多,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好的一面,可喜可贺。但是,农村很多人在这样的条件下仍然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没有更高的最求和向往(真不是黑农民兄弟),安于现状,觉得生活的不错在老家就好了。这两个条件加起来,就形成一个疑问,既然这样,你跟我说我读书有啥用?小地方都是人情社会,不怎么读书,高中毕业靠家里的关系开个店进个什么东西,没几年就混得人五人六的,地方上也是一匹哥。转身看看当年认真读书那些同学呢,大学刚毕业在大城市里面工资也就那么点,房子有吗,我在老家比你爽多了你说我废那么大劲读书干嘛?读书无用论的严重泛滥导致传统的尊师重教的思维渐渐消失,老师和学校渐渐变成了帮助家长管理学生空余时间的工具。这样老师得不到尊重,再加上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老师的教育方式真的是矫枉过正,遇到特调皮的学生,老师怎么办,只有不管撒,又不能打打了丢饭碗,这样更助长了学生对老师的不尊重。今晚先写到这里,dota去,明天再更。
以前的老师要去喀什支教,有什么必需品和注意事项么?
看他去喀什的市里还是周边地区。我12年去和田支地区支教过,去之前各种准备的时候连半年的卫生巾都买全了,听说那边水质不好还带了茶叶带了盐,带足了什么奶茶粉,豆浆粉,芝麻糊啊之类的,结果我去的地方是个小县城,东西都有,就是有点贵,有澡堂有饺子馆有小型超市有快餐厅。这是我当时支教学校给的住宿地方。。。。(私人图片,忘了加水印,请勿转载)但是我事实上住的比较好,因为我的支教学校没有汉族,我和小伙伴是唯二的两个汉族,为了我们住的方便和安全(据说以前住了汉族女生,晚上会有男生来故意敲窗户骚扰),就安排到汉校去住了。。。。。。(我不是黑啊是说了实话啊)。我的小县城有个特色,没有公交车,只有那种私人开的三轮车,俗称板板车,一块钱一个人。我同学有分到山上的,村里的,条件就没这么好了,我听说有个同学分到山上高原反应,还听说有的分到村里没有洗澡的地方,毕竟女孩子不敢洗,就每个月来一次县里,来回车费六十,为洗一个四块钱的热水澡。期间我和同学们跑去了和田市,然后十一就去了喀什转了五六天。这算是喀什市里的一个风景区:然后是广场:我支教的时候,隔壁住的好像是中山大学的,支教一年,隔壁的隔壁是乌鲁木齐一个学校的四五十岁的美术男老师,过得那叫潇洒,早上起来滑轮滑,中午吃饭下午唱歌,唱的超级好。问他感觉支教的感觉说比以前想象的要好。我个人感觉去喀什支教,如果是市里还不错,没什么必需品,如果必须的话,还是学点维语吧,我去之前学了一年的基础维语,就是简单的词汇和问候还有数数之类的,去了就会打招呼问多少钱,然后会数数数到二十九,上课跟学生问候用一句维语他们就激动高兴到不行,他们也会问,你对民族问题的看法之类的,会为了学汉语天天跑来找你说话,然后给你几个枣啊什么的(水果真的超级好吃啊,烤肉简直香到不能自拔)。做生意的维族人都会点汉语没什么担心的,担心的话大概就是万年不变的话题——注意安全呗。去的是周边的地区的话就没有喀什市里好,县上什么的也还好,如果是村里那就不方便了,一般来说民风是非常淳朴的,情况大概有可能是那种,就是没有公交车,然后一周找个顺风车之类的去县里买一次菜,最后依然是万年不变的注意安全。(全世界你去哪里都要注意安全)不过你的老师应该是去个县里或者市里,条件不会太差的。对了!!!!!!!准备好灭蟑灵啊什么的,还有核桃叶子铺到床板上,防虫!!!!还可以参考这里
他们说,不能接受我去一个比家乡还差的地方,而且项目结束后也不能有工作
有时候,生活会让我们做选择,但有选择,总还是幸福的。父母对我们的初心一定是好的,不要有抵触的情绪,而自己想要做的选择,跟父母不妨做更深的交流,真诚的聊过,让他们听一听你的想法,而你也要认真的把他们的忧虑做好的解答。在有过真诚的沟通后,无论做出那种选择,相信只要一家人都认同,总还是好的。生活中当人越来越独立,许多事情和家人朋友都会有分歧。也许不一定每一件事都支持,但可以做到认同是最好的。崎岖的路难走,但有攀山越岭的风景和磨练;平坦的路易行,但也少了份经历和视野。沟通本身就是一件需要下功夫的事情,凡事不可能每个人都支持,不反对就是一种认同了。
很多优秀的学生,会前往偏远山区支教。物理本科去教数学,心理学留学生去教英语,这真的不是对人才的浪费吗?他们明明可以用这一两年的时间发展自己的职业规划,这真的不是浪费时间吗?
鉴于题目的双面性,按两方面回答:
1.对于支教者来说,支教是个人的选择,一个独立的人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不能称之为浪费。
2.对于教育事业来说,支教者的能力越好,教育支持的效果就越好,如果一个国家的教师都是优秀的人才,这才是国家幸事。
3.最后,关于专业问题,中小学的科目教学,并不需要专业上的精简才能完成,当然,理论上教师的专业知识越多越好。现实是:乡村教师中,很多人要身兼数科,许多老教师都教过所有科目。我个人的支教的第一年:一个班级生物,两个班级地理,三个班级计算机。
最后,还是谈回初心,一个人去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且于社会和他人有益处,怎么能说是浪费呢?
最近朋友问我要不要去支教,因为他知道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是当老师,我真的心动了!只是我害怕父母担心,害怕两年又两年年龄闪大了,未来遥不可知。我是很向往那种生活的,返璞归真,见证那些山区孩子的笑与泪,用自己仅有的光和热温暖他们!只是现在的我已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的担心和牵挂,母亲说过,我一天不能安定下来,她就每天操着心……
不要去。理由一,题主并不是个坚决的人,教孩子的过程中你会遇到无数个使你更加动摇的时刻。不去的时候都已经犹犹豫豫了,去了肯定后悔。看题主的描述,更多是考虑支教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我完全看不出一点信息描述你能给学生带去什么,此为理由二。理由三,我不支持短期支教。对学生影响太恶劣。(前面有答案竟然建议你去参加短期支教……真是无语……反对短期支教的科普文章等我用电脑再补一篇上来吧)那么长期支教呢?至少做个一两年吧?可你已经25岁了,你要中断现在的工作吗?然后一两年以后回归职场和一帮新鲜的大学毕业生竞争?或者支教的过程中恋爱结婚生子怎么办?你父母需要你养老,他们真能同意你去支教吗?把以上问题都解决了再谈奉献社会也不迟。先确定自己不是社会累赘吧。我不是泼你冷水,不要把教育这件事想太简单就行了。-----------------------1月29更----------------------------挺高兴看到前面有答案改出了一段自己短支的经历,现在把11年中青报的一篇对短支抱有怀疑态度的文章贴出来。贴完以后仔细想了想,我这种误人子弟之前先误入歧途的人好像也没什么资格对坚持教育岗的人指指点点。我做过一段时间学校社团联系珠海慈善总会牵头搞的义工义教。本地援助工作也没什么特别的,跑大库里整理援助物资,或者钻村里给困难家庭小朋友义教,这事我做得既不热情洋溢也不抱怨连天,从头到尾平常心。期间换过数次搭档,热火朝天做两个月然后跑没影的大有人在。这是我对短支比较反感的原因之一。我教的小孩子确实对老师换来换去没什么感觉。不过家长也明确表示过如果有钱肯定不会请质量参差不齐的义教,而是选择好一点的家教。剩下也没什么想说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分配以及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连4点都没有,这些事个人立场再明确也解决不了。想要补充的就是这些废话,针对题主的还是坚持原来的意见。把那些过分的热情收一收,光有热情办不了事。去支教的沉没成本太高,请谨慎行事。
如题,我是一名北外的本科毕业生,考研失败,目前面临就业问题,对人生规划很是迷茫。我的性格有些理想主义,看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为中国而教”志愿者支教活动后很是心动,觉得既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也能让自己再有两年时间,想清楚要不要接着考研,何去何从(我是真的想一直读书将来从事学术或教育,但是目前家庭客观条件不允许,没办法出国或者不工作在家备考。我必须要独立,但又担心工作后太忙无法继续复习。在想做志愿者教师是不是没有正式工作那么忙,正好可以有多一点的时间复习。)但是我同时又担心如果还是考不中研究生(想考北大中文系,对我来说难度有些高),两年之后回到社会,没有工作经验不好找工作。看到志愿者招募书上说会有回到社会的转职培训,但又不了解详情。真的很踌躇迷茫,第一次在知呼提问,求各位有了解这个志愿者项目的或是对人生规划有经验的帮我提供一点建议,多谢了!
我去的是ofs支教半年的那种
解决中西部地区教师缺乏的关键应该不是靠“强迫”名校大学生去支教吧,而是通过提高教师工资等的待遇、完善农村教育机制来解决吧!当初选择免费师范生可能思想还不成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很认真的思考,所以免费师范生应该建立退出机制。请问大家对教育部的免费师范生政策有何看法?
2008免费师范生,工作两年发现,体制内的中国教育实在是无解,说说观察到的几个问题。(谈一般性,不谈个例)编制制度是计划经济产物,严重拖累中国教育,老师们过四十以后多数敷衍了事不求上进,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如增加倾斜于教师收入,多数被废物们蚕食,如实行竞争机制,导致废物下岗恐怕威胁社会稳定,多数废物教师是国家包袱;应试教育导致学科重视程度不平衡,无论学校家长学生都是偏科的,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有一定必要性,但严重不利于综合型人才的成长,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教师收入水平衡量标准单一,职称评级制度区分单一,地方师院和重点师范毕业的教师收入差距没有体现;教学投入比例失衡,教学条件改善进度落后,反倒是校门、景观工程占据大量资金,校长任期过短,以及选举制度由于腐败归于无效,导致校长选不好,选上来后目光短视,侧重绩效工程,教学方针也没有连贯性;教师工资水平收入不能体现教师价值,逼迫教师无法安心教学去搞副业,优秀人才不愿进入教师队伍;教师流动受档案及人事制度拖累,限制教师自由的流动,教师受到档案,公积金,户口等制度的牵绊,向上道路障碍重重,不能向上就混日子;私立学校受政策歧视,发展缓慢,实际上西方优秀大学基本私立,公立类似计划经济,私立类似市场经济,孰优孰劣已被历史证明;-------------------------------------------------------------------------------------------------------------------------------------下面谈谈一个免费师范生对总理的政策的看法:免费师范生多数考虑家庭经济能力才作此选择,到大城市开了眼界,智力在多数国人之上,岂能甘心;免费教育的目的是吸引优秀生源,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实际上是适得其反,优秀的人才必须用利益(物质、精神)才能留住,他优秀就会有更高的追求,用绳子捆住的办法绝对无法使其安心教学,结果是教学的表现比地方院校一心从教的老师还差,不用心怎么能做好?留住的很多是废物,免师队伍起点基本都是优秀的,但只有一心从教的人才能终生优秀,堕落者受到体制的庇护,反倒是安享国家政策确不努力实现国家的目标,称为新的教育蛀虫;大学时候,就对本校本院的观察,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实践教学的学生低于十分之一,此政策成功的让十分之九的免师大学期间浑浑噩噩过完四年,免师赞成的请点赞;记录诚信档案违背宪法精神,是赤裸裸的恐吓政策,那个国家有违约就是不诚信的合同?谁敢去签这样的合同?(除了18岁不明不白的高中毕业生);免师回本省自主择业的,分散的进入各个学校无法形成对现有体制的突破,更多是被现有体制同化,希望其改变中国教育简直是杯水车薪,免师应该是一个实验群体,在体制外通过优秀的老教师、教育理论家的指导下在体制外组成学校进行改革试点,成功后分配到各个学校充当教育体制改革的领导者,就像军队的军官团;结论:
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应侧重于提高教师工资收入,实行自由竞争上岗下岗,严打教育腐败,从制度设计的层面入手改革,目下中国看不到教育部对中国教育核心难点突破的路线图,但是时代的潮流一定是突破计划体制,教师收入低是因为有一部分退休以后领取,本人对三十年以后的中国教育将突破铁饭碗制度抱有极大信心,我们极有可能在四五十岁的时候因为国家的教育改革而失去铁饭碗,也可能因为国家经济增长乏力而养老金保险金严重缩水。
呼吁:政府必须壮士断腕剪除历史包袱,教育沉珂将拖累中国崛起脚步,中国并没有太多时间!
支教的对象是西南山区的小学生(三到六年级)和初中生。现在想到的评估方法是以调查问卷为主,辅以访谈的形式。调查问卷的对象是支教对象,主要内容是他们在参加活动(夏令营)前后的心理状态变化。现在的疑问是不知道调查问卷上的问题如何设置比较合适,希望问题是可以比较客观反映他们状态的变化的,而不是主观的问题(比如“是否通过这次夏令营变得开朗了”)。请教在支教和调查问卷设计方面有经验的人,非常感谢!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虽然对于题主来说这个问题也许已经过期了,不过还是想回答一下。1. 评估需要有前后的对比,最好是在项目开展前进行一次测量,在项目结束后再进一次测量,把两次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如果没有条件测量次的话,就只能进行回忆对比,准确性就会打折扣。2. 心理相关的测量方法一般包括自我报告法和行为观察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混合使用。但不管哪一种方法,测量之前都最好对要测量的状态进行操作化定义,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报告什么和/或观察到哪些行为能代表我们想要测量的内容?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普遍观念、科学定义以及测量目的。3. 自我报告法就是让被测量者反思自己的心理状态并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个看起来是比较主观的一种方法,但有一些技巧可以使测量结果相对更加有效和客观,比如:用不同程度来代替二分法的答案,比如用“你是一个开朗的人 : 1分代表特别不符合,10分代表特别符合,请在1-10分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符合自己的分数。”来代替“你是否是一个开朗的人?”用更加具体的明确并且是被测量者能够理解的问题代替模糊的问题,比如用“经常感到开心”、“喜欢和其他伙伴一起玩”、“喜欢上学”来代替“开朗”。4. 行为观察法需要对被测量者表现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因为工作量很大。但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变通。比如让被测量者回忆自己的行为并报告(注意:回忆和报告的是行为而不是心理感受,否则就变成自我报告法了),也可以让被测量者身边的人回忆并报告其行为,比如家长、老师或同伴等。5. 在支教中每个孩子的反应和变化都是不一样的。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反应和变化进行分类,抽取有代表性的孩子进行个案的访谈。
不看书了!强行回答这个问题
之所以扔下手边的书,在这里胡言乱语几句,是看到
答案有感而发,写一写自己的想法。===============================分鸽线=======================================
“作为一个不会踢球的足球支教队长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从任何角度来说,我都不是应该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首先,我会踢足球,踢足球本身也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次我不是足球支教公益项目的支队长(至少这次不会是),这个问题本来就不是问我的。那我来讲讲“作为一个会踢球的即将参加足球支教活动的队员有哪些感想?”这个问题吧(笑.jpg)
我看足球是受我父亲影响,在我刚学会走路时,他便用足球“调戏”我。我从来没有从他脚下抢到过球,但我依然享受这个逗乐的过程。小学一年级,我爸让我报名参加西工大附小的周末足球班,学了小半年足球。二年级到西工大附小锦园实验小学上学,和小学的伙伴们天天在二百米小操场上踢球。我五年级时和六年级学长踢球,为了抢到头球,下嘴唇内侧被自己咬掉了肉,至今仍有伤疤。初中三年学校禁足,几乎没有再碰足球。高中时又能踢球了,最骄傲的事情是和同学合作,从年级主任那里争取到了高新一中历史上第一次年级足球赛;最遗憾的事是正是在这场比赛的点球大战中罚丢了点球。到了大学有了更多机会,加入系队,打马杯,加入七人制俱乐部,踢小世界杯,踢校外大学生足球比赛。直到现在,无论是我从北京回西安,或是外国留学的老友归国,大家都非常默契地想到“踢一场”。从小到大,足球一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球技可能不是最顶尖的那一批,但是我享受在足球场上的每一分钟。这也是
邀请我加入他支队时我几乎没有犹豫的原因。
我大一入学时,系里举办新生的梦想秀(每个班同学自己班内交流自己的人声理想),最后团委从每个班选择了讲的最好的那个人,在年级一百七八十人前做演讲。我在班里类似看玩笑地讲了一些,没想到能最终站在大演讲台上。我三个梦想中,第三个正是“发展足球爱好,更多人能喜欢上足球,能通过这项运动得到快乐、爱、关怀和信任”。从演讲台上下来,我收到了年级里很多同学的鼓励,他们通过小纸条的形式给我传话,有鼓励有质疑,当时我只是把他们收好放进了文件袋,现在再看,瞬间回忆起大一时自己稚嫩的演讲和稚嫩的梦想。
从小我就意识到踢球不容易。有时因为人少,没法踢;有时因为没有草地,没法踢;有时又因为没有球门,没法踢。外在的障碍很好解决,没人?踢小场地。没草地?踢水泥地。没球门?摆书包做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能凑一局。难解决的是老师和家长。足球向来是高危运动,全身任何一个部位都有可能受(重)伤。小时候可能是磕磕碰碰,大了经常听说身边同学骨折、腰椎错位、腰伤。我在大二时眼睛也被球砸得毛细血管破裂,眼底积血,一个半月中右眼四分之一视野全黑,所幸已经完全恢复。家长告诫我们少踢球,为了身体健康。老师告诫我们少踢球,为了学校(笑)。通常晚辈也不能多争辩什么,因为他们说的对,足球真的很危险。家长和老师之间似乎也有一种偏见,认为踢足球是耽误学习的活动,有那时间多钻研几道奥数题不就可以把名次再提高一点,可以上更好的初中了吗?这个逻辑的演绎是“成绩是校第一,才能去踢足球”,显然不合理。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大多数家长还是控制孩子玩耍的时间,没有孩子来踢球,愿意踢球的孩子组不到局,只好跑去学习,更加没有人踢球。用经济学的话讲,这是陷入到了低效率陷阱(Low-Efficiency Trap)中。这个陷阱不是我身边独有的现象,在我们大中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每一个孩子都面临这样的困境,是学习?还是玩耍(包括但不限于足球)?通常是独木桥式的教育选拔方式胜利,只留下空空荡荡的操场,积满灰的体育器材。
2002年中国足球巅峰之后,是断崖式的坠落。国足从“民族楷模,国民偶像”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现象背后,没有表现出来的其实是足球基础的薄弱。第一足球人口薄弱。我们的近邻日韩,足球适龄人口比我们不知道高了多少(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注册队员大约只有8000)。第二管理组织官僚作风严重,视足球为政绩,无视足球运动发展规律的行政干预屡有发生。远的“叉腰肌”,近的“高洪波带队成绩优异却被下课”,真是让球迷笑掉牙。第三足球氛围淡薄。我本人在高三暑假前往欧洲旅游,当地高度发达的体育产业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小孩子能做出专业而熟练的动作。埃菲尔铁塔下有青年在踢球。
德国火车线两侧最破败的农户后院里也有用树枝和铁杆搭起的球门。更不必说安联球场、梅赛德斯奔驰体育场这些高度现代化的专业球场,拜仁多特巴黎阿贾克斯这些百年老俱乐部。
我生活的西安市,能供市民踢球活动的场所也屈指可数,和老友聚一聚也只能去西交大、电子科技大学的场地活动。诚然我国城镇人口密度大,建设用地紧张,这是基本国情,我无意指责。底子弱这不可怕,可怕的是底子弱而不自知,自暴自弃。
对比不是为了抱怨,对比是希望我们在未来能从这些方面着手解决问题。骂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自己却毫无作为,这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对于我们这些无法改变历史进程的小人物,著名足球解说员刘建宏的“六问”,正是我们行动的指南针:为什么输球总是我们呢?如果你是 一个家长,你会让你的孩子踢球吗?如果你是一个班主任,你支持班里组成球队吗?如 果你是校长,你们学校有足球队吗?如果你是市长,你知道你的城市有多少足球场吗?如果你是房地产商人,你光想着挣钱,你盖的小区里有足球场吗?中国足球上不去,不是几名球员的问题,是我们所有人的问题。我们不要怨天尤人,其实改变中国足球很简单,其实还是你自己去踢球。
——刘建宏,2011年世界杯预选赛中国被绝杀后
我们不过是多做了一些工作——我们要给内蒙的孩子们带去足球的快乐和幸福。
近些年来,随着大量资本进入足球产业,中国足球行业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恒大可以站在亚洲之巅,甚至和其他几个大洲的顶尖俱乐部掰手腕互有来回。国足也渐渐走上正轨,虽然还在蛰伏期,但是我们能感受光明正在来临。新一代的年轻人在欧洲顶级赛场扬名。我们承认我们还很落后做的还不够好,但我们不放弃追赶的努力。
我们从中超看到了希望,我们这个社会对中 国足球态度正在发生改变,10年之后,让我们再笑傲亚洲足坛。
——刘建宏
毕竟,中国队永远是,我的主队。
(图是迎接亚洲杯归国的中国国家队)
( 二零一五年一月二十四日凌晨五点于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
是这样,在教育落后地区支教,主要是初三高一的孩子,因为志愿者学历较好,且授课内容不局限于课本,可能使孩子觉得志愿者学历更好见识更广,从而对自己原先的老师产生不信任。而我主要是结合多方史料扩充历史课本中关于抗日战争的介绍,因为角度广内容多,我非常害怕孩子先入为主,随后认为老师所教的都是不真实的,这种观念不利于他们高考。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这种事发生?
这种“不信任”倒不如说是质疑权威的萌芽,独立思考的起点,保护还来不及,你还要掐死它呀…阿弥陀佛我们实习的时候,有些学生也会私下拿一些敏感话题来问。有不少同学,包括我,都会简单给学生讲一讲这些事情,但是不明确的细节不敢瞎说。另外最后还是要提醒他,这些问题以后可以自己搜集资料研究,不应该把它和高考掺和起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本分嘛。回到实际上,如果我去支教,我会先听他原来的老师讲一堂课,然后试着不要远离这个前辈的风格。反正我当学生的时候,会认为换一个风格迥异的老师来讲课,是一件挺蛋疼的事儿。至于一节40分钟的历史课,能不能在完整呈现教科书结构、讲解知识重点要点之外再说一些什么,我觉得不那么容易。毕竟这不是大学的讲坛,可以让你说那么久,可以敞开了随便说。做好了教学基本工作之后,给我们留下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有的前辈完全呈现的是教科书的内容,条理很清晰,有互动,没废话,也才刚刚好打满40分钟,尺寸拿捏得当妥帖,很让人佩服。我不知道按他的那套教案,我能不能讲的那么精彩。也许练习若干次之后在表面上能像吧,但是未必如他那么舒展。如果我能自己完全决定自己的教案,我会给学生呈现一堂什么样的课呢?既不脱离课本,又让自己放得开,想必会和前辈略有不同吧。我没去过支教,不知道你们在支教的课前有没有集体备课的环节。老师们之间对讲课的细节还是需要好好沟通一下。该不会是老师们各讲各的吧?那不觉得前后没连贯性吗?是否让学生觉得你们有作秀之嫌。
CONTACT ME
(C) COPYRIGHT BY i How And Why.com 20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支教活动策划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