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寸潜水phpexcel输出到浏览器线览是多少平方的

张君伟,集美大学法学、税收学副教授,兼任厦门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厦门银江律师所律师、厦门君思成税务师所税务师。
&&& 曾经有位古人说过:“天下形势之伟者,在郡曰长安;长安形胜之巨者,在山曰终南;终南名胜之最者,在宫曰楼观”。唐太宗李世民的《望中南诗》亦云:“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足见楼观台在道教中的崇高地位不容置疑。&&&&楼观台位于陕西周至县东南15公里处的终南山北麓,距西安市70公里。它是我国创建时间最早的道教宫观,这里有道教创始人老子修行、炼丹、收徒、传经的遗迹,历来被视为道教圣地。由于楼观台北枕渭水,南倚终南山,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故有“仙都”、“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之美誉。&&&&相传公元前10世纪,周康王的大臣、涵谷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预测有圣人将过关西游入秦。这位尹喜字公文,天水人,《楼观先师碑》称他“隐德行仁”,经常涉览山水,思考宇宙人生大义。于是,他来到终南山北麓,结草为楼,整天观星望气,迎候圣人。这就是最早的楼观台,因是由草结成,初名草楼观。不久,果然有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着青牛,从东往西而来,这位圣人就是老子。最早记载老子的《史记·老子列传》云: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生卒年不详。史书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并赞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据推算,老子比孔子约年长二三十岁。——老子骑靑牛西游入秦&&&&也许尹喜与老子生来有缘,两个大师情投意合,惺惺相惜。尹喜干脆辞去官职,偕同老子回楼观台,执弟子礼,斋戒问道,恳请老子说经布道、著书立说,以惠后世。那字字珠玑的《道德经》五千言,就是老子在楼观台写成。这样,楼观台就成为道教的发祥地,“紫气东来”也成为吉祥的先兆。传说今天楼南高岗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楼观台也成为道教信徒顶礼膜拜的祖庭。&&&&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蓬莱宫阙对南山······东来紫气满函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楼观台高道云集,形成独树一帜的楼观派道教。唐高祖李渊称老子为远祖,封他为“太上玄元皇帝”,改楼观台为宗圣宫、说经台为老子祠,自此楼观台一直被奉为道家圣地。但随着岁月流逝,宫宇倾颓。文革后,更仅存少量古树残碑。后来,当地人参照元代《终南山古楼观宗圣宫图》碑,在离楼观台老子祠、说经台1公里处重建宗圣宫。它虽不能与盛唐景象同日而语,文物古迹也不能复原,但还是令人有仿佛宫观再现、紫气重生之感。我游览过许多道教圣地,对楼观台也心仪已久。日,我千里迢迢专程到周至拜谒楼观台,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早晨,从周至县城乘专线车到楼观台景区。景区分新、老两部分。新景区是2010年西安市曲江新区管委会与周至县人民政府,在原古楼观台旧址兴建的道教文化区(门票70元)。&&&&新景区前为天下第一福地池,池后有巨大的五门石牌坊,斗拱飞檐,气势恢宏。牌坊上正中大书“仙都”二字,两边有匾额“洞天之冠”、“道林张本”相对应。石牌坊前,有老子骑靑牛西游入秦的巨型铜雕像。福地池两边,各有一个大广场:一个广场塑有《唐高祖李渊拜老子》雕像,另一个广场塑有道教著名人物张道陵、葛洪、陆修静、寇谦之、邱处机、张三丰、魏华存等雕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唐高祖李渊拜老子——著名道教人物&&&&穿过刻有“终南山古楼观”的正山门,中轴线非常道殿宇依次为灵官殿、太清门、真武殿、玉皇殿、上清门、三官殿、斗姥殿、玉清门、三清殿,左右两边依次是是钟鼓楼、三星殿、药王殿、重阳殿、天师殿、三皇殿、文昌殿、西王母殿。总体布局为“一条轴线,九进院落,六大殿堂”,各大殿集中供奉了三清四御尊神、民俗众神及道教宗师等各路福神,形成了宏伟壮观、全球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群,充分彰显了楼观台作为道源仙都的大道气魄。【道教文化区中轴线殿宇】&&&&&&——灵官殿——真武殿——三官殿——斗姥殿——三清殿【道教文化区两侧殿宇】——重阳殿——天师殿——三皇殿——文昌殿&&&&然而,真正称得上名胜古迹的楼观台景区,是在楼观台森林公园内以说经台为中心的古楼观建筑群(门票35元,从道教文化区打的到大门10元),这里依然保持了主祭老子、次祭尹喜、四子(庄子、列子、文子、谭子)陪祀的传统。&&&&说经台位于一座高560米的孤峰之上,殿宇庄严,四周被竹海松林环抱。苏东坡曾在此留下“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的诗句。山门前有石阶盘道,蜿蜒而至台顶。途中,有老子巨型雕像巍然屹立,周围长廊围护。山门两侧,有钟鼓楼对峙相望。主要殿堂为老子祠,配殿有太白殿和四圣殿,后面有斗姥殿、救苦殿和灵官殿。山门西侧不远处,有一石砌泉池,名为上善池,内有一石雕龙头终年吐水不断。相传元至元二年(1265),周至发生瘟疫,死者无数。时楼观台监院张志坚夜梦太上老君托话:“山门前石板下有泉眼,泉内有吾炼就丹药,可治民疫。”张志坚急命小道士寻找,果然在西边石板下挖出一泉,忙令取水给患疫道士饮用,两个时辰后果然痊愈。远近百姓闻讯都来取水治病,时疫遂退。三年后翰林学士赵孟頫到此游览,闻讯后索纸笔大书“上善池”三字,取《道德经》“上善若水”之意。如今每逢庙会,香客仍争饮此水以求祛病延年。——竹海松林环抱的说经台——古楼观台——说经台山门——说经台——老子祠——上善池&&&&说经台东北方有座椭圆形老子墓,冢方4米,占地20平方米,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老子墓”碑石。台四周还散布了许多与老子有关的名胜古迹,如传为老子当年炼丹用的八卦形炼丹炉、传为老子当年打铁淬火的仰天池、池附近老子修身养性的栖真亭及老子教训弟子徐甲的化女泉等。由于时间匆匆,除拜谒老子墓外,其他景点因分散不能一一游览了。——老子墓
&&& 陕西岐山周公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同类建筑中存世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周公庙。周公庙古称“卷阿”(读音“全窝”),“卷”意曲,“阿”指大陵,“卷阿”即弯曲的大陵。因此地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连,形似簸箕状如倒凹字,故称“卷阿”。它位于岐山县城西北6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这里是当年周公的采邑(封地),《诗经》中描述此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周公庙奉祀的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是西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奠基人。他辅佐武王伐纣灭商,是周王朝的开国勋臣。灭商两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姬诵年幼,由周公摄政。在此期间,他忍辱负重,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建章立制,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乐道。汉初贾谊赞:“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近代著名史学家夏曾佑亦云:“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因其采邑(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又因其名旦,亦称周公旦。&&&&周公旦晚年归隐于卷阿,逝世后百姓即建祠祭祀,周公庙由此而始。西周末年祠毁,秦汉以后重修。唐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渊为纪念助武王灭商立国、辅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旦,下诏在其制礼作乐的卷阿依山就势创建周公祠。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形成了以周公殿为主导,召公、太公殿左右相衬托,姜嫄、后稷殿为延伸,众多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完整的古建筑群。在周公庙诸殿中,周公殿居前,姜嫄殿居中,后稷殿居后,这种布局当地百姓称为“姜姬背子抱孙”(注:姜嫄是黄帝曾孙女,五帝之一帝喾的元妃,其子后稷是周部族始祖,也是我国农业始祖。据《史记》先周世系推算,周公是姜嫄第16代孙)。日,我拜谒了久仰的周公庙。&&&&周公庙山门,面阔五间,歇山式屋顶,檐下悬一匾曰:“有卷者阿”,点出景区地貌景观。山门外原立照壁,琉璃飞檐,中嵌石匾,隐视景观面目,可惜文革被毁。&&&&进山门,迎面是乐楼,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明清重修,仍保留元代建筑风格。乐楼正面悬一匾曰:“飘风自南”,与山门“有卷者阿”匾组成完美的点景诗句。其正视面为九脊歇山顶,背视面却为悬山顶,檐下筑楼,楼上为戏台,楼下为穿堂过庭。&&&&乐楼后为八卦亭,创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八卦亭为平面正方形,重檐阁亭,中顶悬挂八根,连为八角形,彩绘藻顶,装饰精美,为纪念周公作爻辞而建。——八卦亭留影&&&&周公正殿是周公庙主殿,位于周公献殿之后,始创于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618—626),初名周公祠。现建筑为单檐五间硬山式,明代所建。房顶以脊饰见长,或奔马,或飞凤,精雕细琢,技艺娴熟。大殿正中神龛上供有周公塑像,头戴冕旒,手持镇圭,身着紫袍,神态凝重,气宇轩昂,体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雍容大度。——周公殿&&&&周公殿左侧为召公正殿,最早创建于宋代,以配周公,历代均有重修。现建筑为1993年维修,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因国人暴动,周、召二公共和行政,华夏始有信使。——召公殿&&&&周公殿右侧为太公殿,创建于宋代,以配周公。历代均有修葺,现建筑为清光绪年间所修,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殿内有太公塑像和众多精美壁画。——太公殿&&&&周公殿东北有碑亭,清咸丰年间修。亭为歇山式长方形,丹楹彩绘,引人注目,内有青石碑10通,为清代、民国建修祠庙纪事碑。——碑亭&&&&周公殿后为姜嫄殿,创建于元代,为祭祀周部族始母姜嫄而建。现建筑为清代重修,硬山式,面阔五间,殿内有姜嫄塑像,还存有清代壁画,工笔细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姜嫄殿&&&&姜嫄殿后为后稷殿,创建于明代,为纪念周部族先祖后稷而建。因后稷生后几次被其母姜嫄抛弃,故名弃。后得鸟兽保护,才得以收养。他自小聪明,尧时被拜为农官,教民稼穑,后人尊他为稷神(五谷神)。殿为硬山式,面阔三间,内塑有后稷坐像,左配祀泰伯、仲雍,右配祀王季(季历)。——后稷殿&&&&后稷殿东侧为郊媒殿(郊媒是古代皇家尊奉的祈子神),初创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殿为硬山式,面阔三间。相传姜嫄去郊媒庙求子途中,踩了巨人脚印而怀孕,后生农师后稷。——郊媒殿&&&&郊媒殿前有一龙爪槐,为明代所植,迄今400余年。树粗两围,主枝平曲远伸,势若飞跃巨龙,树干中空,但绿荫蔽日。——龙爪槐&&&&周公殿前,有唐大中二年(848)所立唐碑。碑为青石石碑,碑首半圆形素面,与常见之多螭道盘龙唐碑相异,碑额刻“润德泉记”,碑阳刻唐凤翔节度使崔珙见泉水涌出之奏章,中书门下省复奏,唐宣宗手赐诏和崔珙谢赐表,完整记录了唐代的公文批复程序,是研究唐代公文制度的实证。碑文文字苍劲有力,为标准唐楷,弥足珍贵。&——&唐碑亭与润德泉——&唐碑&&&&&&&唐碑所记润德泉,乃唐宣宗赐名。相传泉涌时喷珠溅玉,湛然澈底,水则澄莹如镜,味甘如醴。泉水涌流,则国泰民安,风华物茂;泉水枯竭,则世态动乱,兵荒不断。泉旁,有明天启年间钦差所立“周公圣水”石碑一方。据传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太后避难于西安,曾派人搬运“周公圣水”供其享用。——润德泉——“周公圣水”碑&&&&周公庙内,尚有哪吒太子殿、大成殿等诸多殿、堂、亭、台、楼、阁,都值得拜谒、观赏。——哪吒太子殿——大成殿
&&&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上中学时,很喜欢看60集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每当看到《五丈原》这一集,都会情不自禁地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伤心落泪。后来,电视连续集《三国演义》上映,看到蜀军为诸葛亮发丧配以刘欢如诉如泣深情演唱《哭诸葛》的视频,更是催人泪下。很久以前,我就有个心愿,到巨星殒落的五丈原,凭吊当年蜀魏鏖战的古战场,拜谒五丈原的诸葛亮庙。日,经过几次辗转,我终于来到慕名已久的五丈原,实现了多年的夙愿。——诸葛亮像——五丈原图&&&&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兵伐魏。在之前的数年北伐曹魏的战争中,蜀魏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蜀军只取得几次局部的胜利,并未从根本上动摇曹魏的统治。因而这次出征,完全是一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战。诸葛亮先是在汉中修整三年,然后率领数万蜀军浩浩荡荡从斜谷杀出,用牛马运送粮食,占据武功,在五丈原安营扎寨,和司马懿统帅的魏军对阵于渭水之滨。&&&&五丈原即当年诸葛亮屯兵扎营的地方,在今陕西岐山县城南20公里处。当地人称高出地面的平台地为塬或原,五丈原就是一块狭长的高台地。它高约150米,东西宽约1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地理通志》云:“五丈原高平广远,乃行军者必争之地。”因五丈原东临石头河,南接棋盘山,西界麦里河,北据渭水,故而地理位置重要;又因它三面是临河悬崖,一面靠山,故而易守难攻。&&&&不幸的是,建兴十二年八月,立志北伐恢复汉室的诸葛亮,因操劳过度,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中,享年54岁,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三国志·诸葛亮传》注云:“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诸葛亮自隆中茅庐出山以来,历经28个春秋;担任蜀汉丞相之职,长达14年之久。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五丈原修建了诸葛亮庙。&&&&岐山五丈原诸葛亮庙,最初创建于元至元初年(1264),明、清两代曾加以维修。1982年,在经过数百年盛衰更替的历史轮回后,再次焕发出新的风采。庙之山门,正对北方当年司马懿驻军的三刀岭,隐含诸葛亮誓死北伐而又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恨。山门前有一块大石碑,3米多高,宽约1米,上刻“五丈原”三个大字。山门前的平地上,生长着众多的柏树和槐树:槐树碧绿浓荫,柏树古朴虬枝,构成庙前浓浓的古意,彰显庙宇悠远的历史。&&&&与大多数寺庙坐北朝南不同,诸葛亮庙坐南朝北,占地18亩。庙院分前、后两部分:大门、钟鼓楼、献(拜)殿、八卦亭、正殿为前院;落星亭、碑廊、诸葛亮衣冠冢为后院。前院充满了历史的凝重气氛,后院则散发着园林的清幽。&&&&诸葛亮庙山门正中,高悬黑底金字的“五丈原诸葛亮庙”竖匾,书法流畅沉厚,系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竖匾两旁,有蓝底金字“西蜀贤相”、“南阳纯儒”横匾两幅。大门两边有对联云:“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大门后另有一副对联云:“伐曹魏名留汉简,出祁山气吞中原”。大门两侧厢房,有诸葛亮手下先锋战将魏延、马岱塑像,两人全身戎装,手持兵器,威武而立。——诸葛亮庙留影——魏延——马岱&&&&进山门,但见钟楼、鼓楼东西对称,巍然屹立。门西有棵百年古槐,一杆二叉三枝,有分有合,有开有交,交错相连,其西侧杆三分叉又合为一体,中分上合,后人寓意刘、关、张连理结义,取名“结义槐”。——钟楼——鼓楼&&&&钟鼓楼后是献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式屋顶,屋内空敞,是古人祭祀诸葛亮的场所。献殿两头山墙上,镶嵌着许多三国故事的壁画和石刻,如脍炙人口的古城会、火烧新野、许田狩猎、空城计、三英战吕布等。游人至此,犹如翻阅一本《三国演义》连环画。殿内引人注目的是由42块青石组成的石刻,上面刻着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全文。献殿门上的两副对联,同样突出对《出师表》的颂扬。其一为:“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其二为:“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长护定军山”。——献殿&&&&献殿与正殿之间,建有八角攒尖、飞檐藻井的八卦亭。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由“一”和“- -”符号排列变化组合而成。古人以它们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后又用以表示不同方位、颜色等。亭子顶端,绘有八卦图样,有纪念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之意。亭上的长联进一步将卦意与五丈原的形势结合起来:“亭号八卦震宫龙巽宫鸡雕刻成象,原名五丈山在后水在前包围若屏”。——八卦亭&&&&八卦亭后,便是主祀诸葛亮的正殿。正殿面阔三间,砖木结构,斗拱飞檐,古色古香。殿内设神龛,龛内清代的诸葛亮塑像描金绘彩,羽扇纶巾,仪表端庄,神态祥和,一副儒相智将风姿。神龛上悬“将相师表”、“出将入相”、“北定中原”三块横匾。殿内左右有关兴、张苞、王平、廖化诸将立像;东西墙上遍是《三国演义》故事壁画。正殿两侧的耳房内,配享杨仪和姜维。他们一位是诸葛亮死后,率领蜀军撤退的主帅;一位是忠心继承诸葛亮遗志,领军北伐的统帅。——正殿——姜维——杨仪&&&&走出正殿东西两侧的月门,便进入诸葛亮庙的后院。这里古柏森森,梅竹丛立,玉兰挺秀,一片肃穆幽静的园林景致。柏树林下,诸葛亮衣冠冢独卧其中。相传,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蜀军将其衣冠埋葬于此,堆土为坟,以示祭奠。此冢建于三国末年,明嘉靖年间重修,加石栏杆28桩,寓诸葛亮自隆中出山到病逝五丈原,辅佐刘备、刘禅父子28年。如今石栏杆围绕的墓茔,苍青古朴,香火不断,透出一缕凄清的意境,让人不觉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恨。——诸葛亮衣冠冢&&&&离衣冠冢不远,有落星亭,供奉诸葛亮“落星石”。相传当年诸葛亮弥留之际,此石从天上三投而下,陨落五丈原。石长1米,宽0.4米,表面凹凸不平,恰似五丈原之地形地貌。如今它嵌在墙上供人观赏,让人追忆一代圣贤。——落星亭——落星石&&&&后院四周,新建的碑廊彩绘一新,墙壁上镶满古今文人吟诵五丈原与诸葛亮的诗作。在后院花园东西侧,有八卦阵迷宫,游人可进入穿行,领略一番当年陆逊陷入八卦阵的滋味。——诸葛亮夫人黄月英之月英殿
&&&&&&&& “渭水之滨垂钓翁”,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指的是流传千古的佳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主人公——姜尚。姜尚(约前1156——约前1017),字子牙,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故亦以吕为氏,又名吕尚。他是商末周初杰出军事家、齐国开国君主。姜尚辅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灭商兴周,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乘车同归,尊为太师&&&&相传姜尚胸怀韬略,满腹经伦,但一直怀才不遇,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在72岁那年,他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伐鱼河畔)。姜尚垂钓与常人不同:直钩无饵,离水三尺,愿者上钩。虽然行为古怪,却别有用意。其实,他钓鱼“不为锦鳞设,专钓王与侯”,是借钓鱼之机等待天时,求见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故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渭上偶钓》一诗中说他是“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姜太公钓鱼台&&&&果然,姜尚怪异的举动引起姬昌的好奇。他决定以狩猎为名探个究竟。行前,姬昌占卜一卦,卦辞曰:“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求贤若渴的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尚。俩人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尚是天下奇才,请他乘车同归,尊为太师。后来,姜尚帮助姬昌父子推翻商纣暴政统治,开创了800年的周朝天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我对这个歇后语,很早就耳熟能详,也很早想造访姜太公钓鱼台。日,从宝鸡火车站乘15路公交车到虢镇东门(此路公交虽仅2元,但站点多达47个),转乘私人面包车(3元)到钓鱼台路口,再花10元打的士车到钓鱼台景区。也许对凭吊古迹如我这般痴迷者不多,到景区没有直达车,颇费周折。——钓鱼台广场&&&&姜太公隐居垂钓的钓鱼台,位于宝鸡市东南40公里的天王镇伐鱼河畔(古称磻溪),南依秦岭,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叠翠。《史记》、《吕氏春秋》、《搜神记》、《水经注》等著名典籍,对此多有记载。李白、杜甫、苏轼等众多著名历史人物,也都借此赋诗抒怀。这里汉代已有文王庙,唐贞观年间始建太公庙,并植柏四株,至今已成参天大树。自唐上元元年(760)唐肃宗李亨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后,钓鱼台名声大震。历代在此建有多处宫殿庙宇,随山就势,恢宏壮观,著名的有太公庙、文王庙、玉皇庙、三清殿、王母宫等,与溪东岸留有姜子牙跪痕的钓台、溪水中的“钓璜灵矶”石等遗迹、遗物及周围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成了一处颇具魅力的风景名胜区。——钓鱼台山门&&&&太公庙,初建于唐贞观年间,庙堂塑有姜太公及陪祀杨戬、哪吒塑像。据史载:太公庙于唐贞观年间从文王庙中迁出在此创建,明代和近年都有重修。因姜太公隐居在此垂钓十年,因而是钓鱼台的主庙,也是钓鱼台的古建筑群之一。——太公庙——太公桥&&&&文王庙,始建于汉代,明代重修,但保留了宋代建筑风格。其建筑结构独特,樑栋纵横交错,楹檩方圆相背,巧夺天工。内塑有周文王、姜嫄圣母、百子娘娘等周王族始祖塑像及文王拉纤、牧野之战等故事壁画,也是钓鱼台的古建筑群之一。——文王庙——周文王访姜太公处——王母宫&&&&太公庙前溪水中,有一巨石巍然挺立,此乃“钓璜灵矶”石,俗称“丟石”,是宝鸡外八景之一。璜石高6.66米,顶平广,上面直径11.2米,底部仅4米,恰似莲座。相传当年姜太公垂钓得鱼,剖鱼腹获石,随手丟于溪中,其见风就长,终成现状。璜石上刻1米见方楷字“孕璜遗璞”,系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宝鸡知县徐文博所书。璜乃玉石,璞即含玉之石。姜太公钓鱼得石后不久,就被周文王访贤拜为太师。可见,钓鱼台是姜太公的发祥地,璜石是他发迹征兆,乃灵气之石。故而游人到此,心中有所求,便取一石子丟于其上,借璜石之灵气圆心中之梦想。——“钓璜灵矶”石&&&&钓台为一巨石,位于溪东岸。其长2.36米,宽2米,从水面至石顶高0.8米,石面平广。传说姜太公在此垂钓十年,终酬平生壮志。钓台北沿,有两道膝痕,左长39厘米、宽19厘米、深13厘米;右长60厘米,宽、深与左同,传说乃姜太公跪膝垂钓所致。东北西南方向,有一白色石纹,粗如拇指,上缠绕盘曲绳纹,传说是姜太公钓竿。——钓鱼台——钓石&&&&钓台之下,溪水潺潺,清澈透明,将那青色的石板、色彩斑斓的石子、嫩绿的水草和怡然自得的游鱼,全然映出。钓台之前,为盆状山谷。进谷口数步,但听林涛呼呼,水声喧哗,犹如万马奔腾。后退数步,只觉山寂水静,柳暗花明,俨然另一世界。钓台四周,尽是巉岩巨石,与葱茏翠柏交相辉映,分外幽静、清丽、迷人。游人游乐至此,莫不心旷神怡,留连忘返。&&&&钓台之上,有一40岁左右的大姐,准备了仿照姜太公垂钓的钓竿、棕衣、斗笠、鱼篓等道具,为游人拍照留念。女老板除当场送游人一张四寸彩照外,还可帮游人用自己相机拍照,收费10元,还算公道合理。入境随俗,逢场作戏,我也为她捧场了。——入境随俗,逢场作戏,捧场而已,请博友勿见笑&【钓鱼台景区风光】
&&& 我国甘肃平凉、河南临汝、山西临汾、江西赣县各有一座崆峒山,但最著名的莫过于甘肃平凉崆峒山。它属六盘山支脉,位于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代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其峰峦雄峙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如巨浪排空,环境清幽令游人陶醉,既有北国山势之巍峨,又有江南水乡之秀丽,自古就有“崆峒山色天下秀”和“西镇奇观”之美誉。&——胡耀邦崆峒山题碑留影&&&&相传崆峒山为仙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地,道教创始人老子传说也曾在此修炼布道,故有“道源圣地”、“道家第一山”之称,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其山名“崆峒”,取道家空空洞洞、清净自然之意。——道源圣地&&&&传说轩辕黄帝于圆丘祭天之后,返回宫中,静坐冥想,思绪万千,突发寻仙求道之意。听人说广成子有道,遂四处寻访,得知他正在崆峒山上修炼,特地登临拜见求教。广成子为黄帝所感,热诚向他传授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好神仙”的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第二年就西登崆峒山。汉武因“慕黄帝事”,在元鼎五年(前112)也“登崆峒以望祖历”。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慕名纷至沓来,留下大量的诗词、游记、碑记、摩崖石刻等。——黄帝问道广成子处&&&&崆峒山早在秦汉时期已有宫观庙宇,鼎盛时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洞天石府,底蕴丰厚,蔚为壮观。在中华大地上,我曾游历过龙虎山、青城山、武当山、齐云山、三清山、王屋山、华山、泰山、恒山等道教名山,对黄帝问道的崆峒山也早已心驰神往,但直到日登临崆峒绝顶才如愿以偿。——崆峒山宫观殿宇&&&&那天一大早从平凉市区乘中巴(5元)到崆峒古镇,再从古镇乘景区交通车(车费32元+保险费2元)上崆峒山中台。中台有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的三皇楼,祀创八卦的天皇伏羲、尝百草的地皇神农和创文明的人皇轩辕。它又名“中峰锁钥”,是通往崆峒山主峰的门户,故又有“一天门”之称。三皇楼旁有日胡耀邦视察平凉时亲笔题书的“崆峒山”碑刻,不远处有“秦始皇汉武帝西巡崆峒登临处”碑。如此标志性景观,当然少不了拍照留念。尔后,按照《主景区示意图》游览了朝天门—药王洞—遇真宫—上天梯—黄帝问道处—黑虎灵官洞—磨针观—十二元帅殿—三教洞—皇城等诸多景点,再沿雷声峰、棋盘岭下山。——崆峒古镇留影——胡耀邦题“崆峒山”碑留影——崆峒山中台三皇楼&&&&朝天门分上、下两层,始建于明代,供奉道教护法镇山神将王灵官。他右手持金鞭、左手持慧眼,乃玉皇大帝钦赐。朝天门上层亭阁门楣上书“朝天门”,下层石拱门上书“崆峒山”,两边有一楹联云:“云山拾级通天阕,雾海浮槎诣道门”。门前两侧有四只石山羊,游人不知何故,颇感诧异。原来山上最初修宫观,依靠人力运送建筑材料很困难。因山羊是偶形蹄,擅长走羊肠小道,人们便让山羊承担驮运建材任务。为纪念山羊所作的贡献,便把它塑在这里。——朝天门留影&&&&朝天门上路右30米有药王洞,始建于明代,祀药王孙思邈(581—682)。相传他曾游历崆峒山,采集草药,为民治病。药王洞分两层,下层有三石室,外形为房屋结构,供奉药王孙思邈,陪祀扁鹊、华佗;上层为一大厅,厅内有崆峒风光照片和中国十大名医画像。——药王洞&&&&药王洞后是遇真宫,明代仿武当山格局修建,奉祀彩塑无量祖师(真武大帝)、太乙救苦真人、妙乐救苦天尊。相传净乐国太子(少年真武)17岁弃王位修道,先上武当山修行42年,后又到崆峒山修炼,遇上点化他成仙的太乙救苦真人和妙乐救苦天尊。后人为纪念这个故事,在此修建了遇真宫。——遇真宫&&&&遇真宫左侧,是上天梯。它始凿于唐贞观元年,历代都维修过。1994年,上天梯又经彻底维修。由于崆峒山山势险峻,山上道路难行,上天梯是登临绝顶的唯一通道。这里石峡壁立,坡度极大,最陡处达75°。人们在无路可攀的陡壁上砌石为阶,长80余米,宽2.5米,共378级。石阶两旁立有石柱,石柱上设有铁链,游人手扶铁链小心翼翼拾级而上。古人曾有诗叹曰:“一寸进一步,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上天梯&&&&爬上一段天梯,崖壁间有明代蜀人张联奎题刻“黄帝问道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泰山);西至崆峒,登鸡头(笄头山)······”;《庄子·在宥》云:黄帝“闻广成子在空同山上,故往见之,得闻至道。”此处有相传广成子居住、修道、炼丹的天然洞穴南崖宫,还有清末平凉知府王学伊所题回文字“鹤飞龙翔”,这四个字不论左读或右读都读得通。——明代蜀人张联奎题刻“黄帝问道处”——黄帝问道处留影——清末平凉知府王学伊所题回文字“鹤飞龙翔”&&&&继续前行到财神洞。这是崆峒山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建筑,里面供奉武财神赵公明。因赵公明为道教四大护法灵官神之一,洞口又塑其坐骑黑虎,故财神洞又称黑虎灵官洞。——财神洞(黑虎灵官洞)&&&&&& &&&&出洞沿陡峭天梯上行,左边是揽云亭。站在亭前,可俯瞰东台和塔院。揽云亭上方,是磨针观。磨针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六角重檐砖石结构,也是崆峒山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建筑物。它是为纪念黎山老母用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点化无量祖师修成正果的地方。观里供奉黎山老母、无量祖师及崆峒山上所有神仙的牌位。有趣的是,观顶上还有佛教的六字箴言:“唵、嘛、呢、叭、咪、吽”,旁边是磨针石。——磨针观与磨针石&&&&前行是十二元帅殿,明代称“二天门”,是道教唯一一座穿廊式建筑,门楣上书“东瞰五岳”四个大字。十二元帅是指姜子牙所封的八位雷门元帅和四位护法灵官。他们是:刘甫、辛环、马岗、赵公明、温琼、岳胜、苟张、邓忠、陶荣、张节、庞洪、毕环,都是道教保平安的护法神。——十二元帅殿(二天门)&&&&再前行是三教洞,它是一个呈半圆形的石洞,顶部为弧形,始建于明代。洞中塑祀佛教释迦牟尼佛、道教太上玄元皇帝老子和儒教至圣先师孔子。洞前绝壁上,修建有凌空飞仙阁。——三教洞&&&&崆峒山绝顶是具有道教建筑特色的皇城建筑群,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963—967)。现存多为宋代和明代建筑,清代曾进行不同程度的修葺,面积约200平方米。道教认为,神仙住所应与人间帝王宫殿相媲美。因而,皇城的宫观殿宇在建筑风格上仿照中国帝王宫殿建筑,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皇城的牌坊上书“峻极于天”四个大字,亦称“三天门”。其两侧有两只俊秀的石狮子,雄狮脚下踩一个圆球,意为一环流宇;雌狮脚下踩一只幼狮,意为子孙绵延万世。殿门上方,有明天启元年(1621)熹宗皇帝亲笔题写的“敕赐崆峒”四个大字;两边为钟鼓楼。一路登山,沿途山门崔巍,天梯高悬,晨钟暮鼓,烟云缭绕。身临其境,大有浊念顿消,飘然欲仙之感。——皇城牌坊“峻极于天”(三天门)&&&&纵观皇城殿宇楼阁,富丽堂皇,气势宏伟,既有精美的塑像,还绘有大量彩色壁画,栩栩如生,美轮美奂。依次游了太白殿、太和宫、真武殿、玉皇殿、天师殿、药王殿、老君楼、天仙宫,特别是皇城主殿真武殿。其殿顶覆盖铁瓦,望之如金台玉阙。殿内正中神龛,奉祀彩塑金身真武帝君坐像。游毕按路标指示,由雷声峰方向下山。&&&&雷声峰是崆峒山南一孤峰,峰高千仞,三面临渊,松遮云绕。其峭壁间和峰巅上,耸立着一排排精致而奇巧的古代建筑,上接云天,下临深谷,红楼碧瓦,犹如天宫。据说每逢雷雨,风吼雷鸣,声撼山谷,此响彼应,如山崩地裂,令人惊心动魄,故而得名。沿途,游了雷声峰的三官殿、雷祖殿、四海龙君殿。——雷声峰——三官殿——雷祖殿——四海龙君殿&&&&自雷声峰西缘石阶拾级而下,有一台,地势较平缓,古松十余株,地僻而敞,建有亭榭。此台便是棋盘岭,面积约300平方米,其东、西、南三侧均为绝壁。南侧平台上有一石刻象棋棋盘,相传仙人广成子、赤松子常在此处奕棋。南侧崖畔上有一松树傲然而立,仿佛一位无言观棋者,故名“观棋松”。由皇城经雷声峰、棋盘岭下山步行80分钟,乘13路公交车(3元)返回平凉市区。——广成子、赤松子奕棋雕塑——由皇城经雷声峰、棋盘岭下山步行80分钟【崆峒秀色】
&&&&&& 久闻厦门禾堂餐饮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经营厦门部分中小学校学生营养午餐,很想实地考察一番。3月30日,参加热心博友发起组织的采风团,前往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观摩。&&&&&& 我们先参观学生营养午餐的生产工艺流程。由于该公司的卫生条件要求很严格,每个参观者都要穿白色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口罩。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很规范:米、油、盐、酱、醋,鱼、肉、禽、蛋、蔬菜等食物、食品都要符合质量和卫生标准,来龙去脉清楚,并经过严格检测检验;锅、碗、瓢、盆、刀、切菜板等洗刷干净,规范放置,保证食品安全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饭、菜做好,工作人员按人头分装入饭盒和菜盆,按班级放置。&&&&&&&接着观摩学生营养午餐用餐现场:首先每个班派两个同学分发饭菜、打汤,为班上同学集体用膳作准备;下课铃响,同学按班级排队进食堂,各就各位,但只能站立等侯,不能就坐,只有等到各班同学都到齐,才能就坐用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严明的纪律、良好的团结友爱和互助合作精神。&&&&&& 学生营养午餐不但能让学生吃到卫生、营养的午餐,有益学生健康成长;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严明的纪律、良好的团结友爱和互助合作精神。对很多家长而言,还可解决很多实际困难,解除家长后顾之忧。现在很多低年段小学生父母亲都是双职工,午餐都没回家吃,不但学生中午放学和下午上学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接、送,连中午这一餐也得管,造成很多老人虽退休但却比上班更忙、更累,如果能解决学生营养午餐,解放退休老人功德无量,希望市有关部门考虑解决。
&&&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 郊:《游子吟》&&&&&&& 父亲在家中的地位不同,但和母亲同样伟大。&&&&&&&&&&&&&&&&&—— 笔& 者&&& &&& 一年一度清明节,游子思亲心欲绝。&&&&今天是戊戌年二月十五日,又到了返回泉州老家为父母双亲扫墓的时候了。&&&&父亲张公讳德润,生于清光绪三十年四月初六吉时;母亲陈氏讳惠英,生于清宣统三年九月初六吉时。如果双亲健在,父亲今年已115岁,母亲也已108岁。他们乘鹤西归,一个享年78岁,一个享年70岁。& & 如今,这样的年龄,不算是长寿,也不算是短寿。&&& 父母双亲是城市贫民,一个常年在外奔波,披星戴月,顶风冒雨;一个在家操持家务,浆洗做饭,带儿育女。他们一生任劳任怨,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用辛勤的双手和菲薄的收入,培育了7个儿女。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沉默寡言,从未骂我一声、打我一下。因为家里穷,小学语文老师曾要我们买一本2角2分的小字典,父亲积攒了很久才给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2角2分很大,可以买好几个香喷喷的肉包。这本小字典几十年过去了,我还保留在身边。至今拿起它,还是感到沉甸甸的。而作为童养媳的母亲,为把几个儿女带大,也操碎了心。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我贪玩从一堵矮墙摔下地,脚拐了。母亲一看吓坏了,二话没说背起我一路小跑,到医院找医生涂药膏。这件事现在想起来就象发生在昨天,母亲的音容和着急的样子仿佛出现在眼前。父母双亲相濡以沫,情深意笃,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在母亲走后不到一年,父亲思念过度,也驾鹤追随母亲而去,给儿女留下无限的痛苦和思念。&&& 父母双亲没有高深的文化,父亲仅读过三年私塾,母亲更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但他们深知培养子女读书识字的重要性,不要子女重蹈他们的覆辙。在我初中毕业时,眼看家庭困难和父母的艰辛,瞒着父母私自报考省水电学校(中专),渴望早日工作减轻父母负担。父母知道了很生气,说我1961年小学毕业直接保送进泉州三中(只有初中部),是读书的料,一定要读高中将来报考大学,要我立即返校改志愿,最后录取省重点中学(当时全省仅12所)泉州一中高中部。双亲高瞻远瞩、肩负重担,硬是在艰难困苦的二十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含辛茹苦培养了北师大、青岛工学院(部属院校,二哥张玉仁毕业后分配水电部上海勘测设计院,参与设计许多重大水利工程)、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等四所大学的学生和两个中专生(只有最小的六弟因十年浩劫失去上学深造的机会),使我家成了左邻右舍羡慕的“书香门第”。&&& 现在,我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整天登山锻炼,含贻弄孙,其乐融融。闲暇之余,走遍中国,周游列国,乐享天年。感恩父母,让我有今天。但每当想起对有涌泉之恩的父母,生前未能滴水相报,为人子者痛心疾首。“子欲养,亲不在”,此痛绵延,情何以堪!虽然父母双亲离开我已近四十年,但我仍然伤感不已:1976年我才从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工作迟,收入低(行政26级,月薪39.50元),当时的经济状况未能象今天有的孝顺子女那样给父母买衣物、为父母旅游买单、上酒家为父母生日祝寿······要是双亲多活一、二十年,那怕十年、八年,赶上改革开放年代,这一切都能轻而易举做到。未能让父母双亲享受几年幸福快乐的时光,使我抱憾终生!& & 从为人子到为人父,才深知父母的艰辛。江河奔流,带不走我对双亲的思念;岁月流逝,冲淡不了我对双亲的记忆。不知多少回,我在电视、手机上听《烛光中的妈妈》和腾格尔《父亲和我》而热泪盈眶,不能自已。时至今日,虽然我也已年逾古稀,但想起慈祥的双亲,仍然情不自禁会潸然泪下。&&&&清明时节,怀念双亲。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是否听到儿子的声声呼唤?你们在天国还好吗?&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小时候,就熟读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这首脍炙人口的《出塞》诗,对飞将军李广骁勇善战令敌胆寒的英雄气概十分神往。上中学后,又读到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尝为飞将军见草丛大石误以为虎,弯弓射石没镞而叹服。如此神力,匈奴射雕之功何足道哉!——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李广(前186—前119),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天水市秦州区)人。其人身材高大,两臂如猿,灵活自如,善于骑射,能百步穿杨。他19岁就从军抗击匈奴,一生转战西汉北部边境八郡任太守,戍边44载,身经大小战斗70余次,杀敌无数。匈奴闻风丧胆,称其为“飞将军”。然而,这位让匈奴畏惧的英雄为人口讷,不善言辞,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同时抗击匈奴的将领大多拜将封侯,而功勋卓著的李广最高官阶只是2000石的将军,晚年还被降罪自刎疆场,连尸骨都不知所终,留下千古之憾。——李广任太守的八郡分布图&&&&李广严格律己,宽厚待人,体恤士兵,同部下打成一片。但凡有奖赏,都分给部下,深受士兵爱戴。“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史记》)。”元狩四年(前119),李广为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大举出击匈奴,因无向导,迷路于沙漠,致单于逃遁。李广自揽责任:“诸校尉无罪,广自迷失道”。自知回营被责百口难辩,对部下叹曰:“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部下和百姓都流泪痛哭。&&&&李广驰战,立功名于天下,光昭日月。历史和人民对他的不幸遭遇,给予公正的评价和深切的同情。司马迁在《史记》中专辟尺牍,为李广写传记,使他名垂史册,留传千古。历代文人墨客吟咏飞将军的诗词数不胜数,既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气,也有“平生难雪封侯恨,长使英雄涕泗流”的叹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亲笔手书王昌龄《出塞》诗,蒋介石亲笔题写李广墓碑塔词,不约而同地抒发了对李广的凭吊与敬仰之情。故乡父老乡亲也始终怀念这位民族英雄,在城南文山山麓为他修建了壮观的墓冢,派两匹神奇的石马日夜守护在墓前,并将村名改为“石马坪”。&&&&对飞将军李广景仰久矣,很早就想前来拜谒李广墓,只因路途遥远未能如愿。日,在游览麦积山石窟后,经当地人指点,急匆匆转乘24路公交车在石马坪眼科医院下车,沿一条上山的土路踽踽而行,多次上坡、转弯,陡然,一座青砖灰瓦、翼角飞檐的高大建筑出现在眼前,终于找到西汉名将李广的长眠之所。&&&&李广墓坐北朝南,墓前是一对雄伟壮观的花岗岩汉阙。进阙门是第一道院落,朱漆木门,门头上高悬的红色巨匾上书“李广墓”三个大字,门旁挂一副对联云:“勇无敌,忠无双,列传一篇为英雄千古绝唱;生不侯,死不葬,佳城半亩壮桑梓万姓豪情”。寥寥数语,言简意赅,概括了李广一生的戎马生涯。&&&&进大门,一个不大的小院,几丛修竹枝叶繁茂,几行冬青苍翠欲滴,几株柏树古朴盎然,整个庭院寂静无声,肃穆凝重。拾级而上,沿途有数幅表现李广业绩的浮雕,走到一道朱漆红门前,见门上匾额上书“飞将佳城”四个大字,寓此地是英雄灵魂最好的安息处。穿门而过,进入第二重院落,只见两边盖有一排二层楼房,这是李广事迹陈列馆。馆内陈列的展品琳琅满目:明代和清代的李广画像、台湾省台北县(今新北市)李广庙的照片和该庙供奉的李广塑像照、李白的《还召李将军》诗和杜甫的《秦州杂诗·第十九》及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李广的诗词、毛泽东手书王昌龄的《出塞》诗、历代出土与国家收藏的汉李广古印模真迹和《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中的汉代边关各郡官方印信(章·封泥)选模······侧面墙壁上,挂着一副中堂对联:“何须封侯,世间几人称飞将;勿论嘉勉,汉室八郡作太守”。&&&&继续前行,来到第三重院落,只有一座不大的殿堂,里面是李广戎装的塑像。塑像呈坐式,李广一手按剑,一手放置身前,浓眉剑目,阔口隆鼻,长髯飘拂,不怒自威,颇有话不投机、拔剑而起之势。殿堂之前台阶两旁,有一对汉代石雕骏马,南雌北雄,造型粗犷,风格古朴,现已磨损残缺,石马坪村因此而得名。——汉代石马之一&&&&再往前走,有一1亩地大小的院落,这里便是李广的衣冠冢。墓冢呈半圆状,高约2米,周长26米,以青砖、卵石、水泥砌成,堆置黄土,青草覆顶,内葬李广将军一盔、一甲、一靴,墓碑“汉将军李广之墓”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李铎书写。墓冢前有一碑塔,高约9米,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碑词“汉将军李广之墓”由蒋中正于1934年11月题写。——蒋中正题词的碑塔&&&&游览了半天,发现整个院落空空荡荡,除了我,再无他人,不禁为飞将军鸣不平:“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生前忧郁,怎么死后也如此寂寞?还好太史公公正,在《史记》中引圣言对李广有精辟评价,或许可聊以慰籍飞将军的在天之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老实厚道得象个乡下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 伏羲庙,原名太昊宫,俗称人祖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2001年6月,伏羲庙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奉祀的伏羲,又称太昊,姓风,传说为古代东夷族的著名首领。相传他6000年前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死后葬于淮阳,共传15世。&&&&伏羲和神农、轩辕并称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远古三皇(见《帝王世纪》【注】)。他受蜘蛛结网的启发创造鱼网,教民渔猎;创设婚姻制度,将族内婚转族外婚,定以鹿皮为嫁娶之礼,促进氏族的进化和繁衍;创制乐器、创作乐曲;受白龟身上花纹启迪,妙悟阴阳变化之道,创画八卦,概括天地万物定乾坤,在黄淮平原掀开华夏文明的历史序幕,被后人称为“人类文明的始祖”。很早以来,人们就在各地建祠立庙奉祀他。天水因是羲皇故里,故天水伏羲庙修建时间也最早。——羲皇故里——甘肃天水&&&&元代,蒙元统治者入主中原。为笼络汉族同胞,元成宗铁木尔于大德三年(1299)诏令全国各地兴建三皇庙。元末明初,天水三皇庙已破败不堪。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更名为伏羲庙。嘉靖三年(1524),御史陈讲又主持对其增建和扩建。清光绪年间(),伏羲庙再次修缮,庙内建筑依然保持了明代的风格。&&&&在远古三皇中,我拜谒过湖南炎帝陵庙和陕西黄帝陵庙。日,我又千里迢迢前来拜谒天水伏羲庙。因临近伏羲庙,民国以前的天水小西关城,如今又称伏羲城,且修建了两座大牌坊:一座是恢宏壮观的石牌坊,红色匾额上书“伏羲城”三个金色大字;一座是红柱绿瓦的砖木大牌坊,蓝色匾额上书“继天立极”四个大字。——天水伏羲城牌坊留影&&&&由于伏羲是远古三皇中的第一代帝王,故伏羲庙呈宫殿式建筑格局,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伏羲庙坐北朝南,临街而建,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占地1万多平方米。其牌坊、正门、文祖殿、仪门、先天殿、太极殿,由南往北依次布列在中轴线上,层层推进,庄严雄伟。而钟楼、鼓楼、朝房、碑房、乐亭、廊庑则分列在中轴线两旁,对称严谨,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伏羲庙最前端是巍然屹立的大牌坊,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正脊两端饰有鴟尾螭兽;檐下斗拱为四攒七铺作,六抄单拱,两柱头有转角斗拱,均系精雕细镂的上乘佳作。牌坊正中悬有巨幅白底匾额,上书“开天明道”四个蓝色大字,笔力遒劲,潇洒流畅。&&&&进牌坊即入正门。正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通长18米。正中门楣悬挂祖籍天水的明代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所书“与天地准”巨匾一方,两边对联云:“立极同天德合乾坤百王仪则,开物成务道传今古万世文祖”,颂扬伏羲造福人类的恩德广大无边。至今,正门屋顶仍完整无损,正脊两端施龙吻,尾向内,中央置宝瓶,脊身饰缠枝牡丹,质朴典雅,玲珑剔透,颇具艺术价值。——伏羲庙牌坊、正门留影&&&&步入前院,迎面一座碧瓦覆顶、气派宏伟的大型古建筑,就是文祖殿。它虽是清乾隆三年(1738)重建,但彩绘风格仍保留明代暖色基调,向为专家所称道。往前走到仪门,但见门上书“伏羲庙”三个大字,两边对联云:“大化首推羲皇启,万象同归一画开”。穿过仪门,来到中院,因场地宽阔,令人豁然开朗。此地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中心,正中为月台,殿、阁、亭、榭高低相间,与院内众多参天古柏交相掩映。传说前后院内原共有古柏64株,是按照伏羲八卦太极推演的64个方向栽植。现尚存37株,挺拔苍翠,浓荫蔽日,已成为伏羲庙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女娲补天石——伏羲庙仪门留影&&&&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庙的主体建筑——先天殿。先天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雄踞宽阔的月台之上,庄严宏伟。其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正面隔扇门窗,雕以盘龙、团凤、仙鹤、糜鹿等吉祥物图案,饰以牡丹、艾叶、松枝等花卉植物,虽年代久远,色彩斑驳,仍可想象当年的华丽精美。殿内伏羲圣像高3米有余,手托八卦太极,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龛之中,灵气逼人。圣像之上有一匾额,上书“文明肇启”四个大字,两旁有一对联云:“卦列先天乾坤立极生奇偶,理涵太极水火移宫用坎离”。由于传说伏羲是八卦太极的创立者,为了纪念他,除在大殿藻井的64格上绘有八卦太极图外,他的塑像也手托八卦太极。&&&&先天殿后是太极殿,又称“寝宫”,位于第三院后部正中,依“前宫后寝”古例而建。太极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其正面装饰虽不及先天殿华丽,但尽间龙凤呈祥雕刻,鲜明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殿内设神龛供伏羲圣像,比先天殿伏羲像略小而形体相似。&&&&太极殿与伏羲城北城墙之间,是伏羲庙的后院,又称第四院。明嘉靖二年(1523),院内置见易亭、水池、桥亭,并植花木,成为风景优美的园林。明代创庙时,曾仿河南淮阳伏羲陵形制,在天靖山半山设象征性的伏羲陵标志,故民国时人称后院为归葬伏羲的“后陵”。&&&&伏羲庙,是中华儿女缅怀和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神圣殿堂。&&&&&&&&& 【注】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远古三皇还有如下几种说法:1.《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作伏羲、女娲、神农;2.《白虎通》作伏羲、神农、祝融;3.《通鉴外纪》作伏羲、神农、共工;4.《风俗通义·皇霸篇》引《礼纬含文嘉》作燧人、伏羲、神农。
&&& 甘肃天水地处陇东南,东接关中,南控巴蜀,西倚甘南,枕山带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境内麦积山,是秦岭西段小陇山余脉的一座孤峰,海拔1742米,相对高度142米。麦积山峰顶呈圆锥状,形如农家麦垛,故而得名。这里群峰耸峙,飞瀑流泉,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被誉为“秦地林泉之冠”。&&&&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凿窟造像之风在中国日益兴盛。麦积山处于青山环抱之中,佛家遂在此凿窟设龛、造像塑佛。自十六国后秦(384——417)著名禅僧玄高、昙弘聚300僧人禅修始,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崖阁、造像万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又不断在悬崖绝壁上开凿重修,前后历经1500多年,使栈道“凌空穿云”,洞窟“密如蜂房”。至今,麦积山仍保存有218座洞窟,7800多尊泥塑、石刻造像,上千平方米壁画,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麦积山石窟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著名的五大佛教石窟中,我曾先后游览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重庆大足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我也心驰神往已久。2015年的甘肃自由行,终于如愿以偿。&&&&日早上,我从天水秦州区乘6路公交车到火车站,转乘34路公交车到麦积山石窟风景区。走进山门,远眺麦积山,只见石窟遍布,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洋洋大观。石窟之间,有往来栈道相连。迎面悬崖雕塑了一组巨型造像,中间坐佛高达15.7米,左右两尊菩萨侍立,喜笑颜开,千百年来风雨无阻,在这里迎来送往。&&&&由于麦积山现有历代洞窟大多分布在山麓20—30米和70—80米高的峭壁陡崖上,最大的高、宽各约30米,最小的仅可容一人。洞窟之间,靠架设在崖壁上的凌空栈道相连。栈道蜿蜒曲折,上下左右盘旋,人行其上,如行天梯,既惊险,又新奇,这是游览麦积山石窟与其它石窟不同之所在。栈道越来越高,越来越险峻,正如五代士人范资在其所著《玉堂闲话》一书中云:“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虽自人力,疑是神工。”这些石窟中最著名的要数东崖的涅槃窟、千佛洞、散花楼七佛阁、牛儿堂和西崖的万佛堂、天堂洞。&&&&涅槃窟是北魏晚期的建筑,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头饰以莲瓣浮雕,柱顶不用斗拱,代之以“火焰宝珠”的浮雕。构思精巧,是中国石窟建筑的珍品。&&&&从涅槃窟沿栈道而上就到千佛洞。32米的走廊,崖壁分上下两层,整齐地排列着258尊两魏石胎泥塑佛像。佛像或喜或怒,或智或愚,秉性不同,神情各异,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出廊往上走是散花楼七佛阁。它是麦积山最大的石窟,系北周秦川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营造。石窟开凿在50米高的山腰上,雄伟壮观。窟内两大石柱之间有佛龛,龛内或一佛八菩萨,或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每尊塑像神态不一,体态丰腴,面容平静安祥,衣着华美不俗。抬头仰望,每个龛内上壁都有精美壁画。每幅壁画上都有四身飞天,她们或相对奏乐,或散花进香,神态潇洒,衣带飘拂,满壁风动。佛阁的天花板上残存一幅车马人行图,造型奇特:游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画上马走的方向也不同。龛外走廊宽阔,传有“抛花飞舞”奇景:听说在此随手抛撒五色花瓣,花瓣纷纷扬扬飘向谷底,忽而又会凌空飘舞,越飘越高,竟无一瓣落地,故称“散花楼”。只是我未做试验,不知真假。&&&&七佛阁下侧是牛儿堂,三窟相连,龛内塑像线条流畅,做工精美。走廊前有一位威猛的天王,脚下踩着一头“金角银蹄”的牛犊。牛犊虽被天王踩在脚下,仍神气十足,跃跃欲博。&&&&从东崖跨过40多米长的天桥,即到西崖万佛堂。万佛堂开凿于北魏晚期,经五代、宋、元重修,是麦积山石窟造像最多、最丰富的石窟。一进门,迎面是3.5米高的接引佛,双目微合,面容和善,双手作缓缓接引之势,引导真心向佛之人进入极乐世界。窟内有30余件泥塑,前壁左上侧有影塑千佛千余尊。泥塑中无论是弥勒、沙弥,或是供养人,制作都极其精巧,形神兼备。窟内还有18块造像碑,刻有各种佛、飞天、弟子。其中第10号碑上所刻佛传故事,以释迦牟尼发愿为中心,描绘了燃灯受戒等佛经故事,是石雕连环画中的精品。&&&&出万佛堂走到栈道的顶点,就是两崖的最高石窟——天堂洞。其正壁之上平列三浅龛,左右壁各开一龛,龛内全是大型魏代石刻造像。这些造像雄浑有力,气韵生动。因此处险峻难攀,古代沿栈道登临者寥寥。&&&&登上峰顶,极目远眺,重峦叠嶂,碧波似海。听旁边导游说,若在雨后,云雾缭绕,峰峦若隐若现,给人以“山在虚无缥缈间”之感,这就是秦州十景之首的“麦积烟雨”。古人有诗云:“最宜秋雨后,兼爱暮时烟”。&&&&麦积山石窟任岁月流逝,依然光彩照人,吸引越来越多的游人纷至沓来。
&&& 千秋伟人的身后,只占一抔黄土。后人景仰他的为人,缅怀他的业迹,让墓冢变高变大,变得神圣。“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祀丞相墓”。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描绘了当时人们瞻拜武侯墓的景象。时至今日,陕西勉县定军山下的武侯墓,游人依然络绎不绝。&&&&&&&&&&&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生前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巩固蜀汉政权,劳苦功高,官至丞相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千百年来,人们称其墓地为武侯墓。&&&&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伐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陕西岐山县境内五丈原军中。诸葛亮生前留下遗嘱:“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他死后,后主刘禅“素服三日,满朝文武无不挂孝,朝野上下无不恸哭”。蜀将姜维、杨仪扶柩回汉中,遵嘱下葬。出殡那天,举国上下哀声遍地,成都民众北望定军山,跪祭丞相诸葛亮。按照封建礼制,诸葛亮墓旁不能立祠建庙,各地出现了“百姓巷祭,戎夷野祀”的景象。直到公元263年,即诸葛亮死后29年,朝廷方允在沔阳(今勉县)武侯墓边为诸葛亮立祠,以慰民望。祠建墓旁,符合礼制,历代迭有修葺。至明正德八年(1513),都御史兰璋认为在定军山祭祀需涉汉水,颇为不便,于是在县城附近的诸葛亮行营旧址新修一座武侯祠,原祠改名为武侯庙,保持庙墓合一的古制。&&&&我曾先后拜谒过相传是诸葛亮出山前隐居、躬耕之地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也两次拜谒过四川成都武侯祠。对诸葛亮的长眠之地——定军山下的武侯墓,我也心驰神往,久想前来瞻拜。日,我从汉中乘长途车到勉县,再从县城乘2路公交车到武侯墓,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武侯墓是一组墓庙合一的宏伟壮观的古代建筑群,格局为前庙后墓。墓区内,岗峦起伏,山环水抱,汉柏挺拔,唐松参天,素有“陕南天然公园”之美誉。由四十余间明清古建筑组成的武侯庙,院落三进,大门、二门木匾上书“武侯墓”三个金色大字,两边各有一副对联,分别为:“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山无樵採十里定军草木香”。&&&&进门即为大殿院,院中多汉柏唐松。据说陵墓周围原来共有柏树54株,是诸葛亮下葬时所栽,象征诸葛亮享年54岁。院中有许多历代赞颂诸葛亮的诗词和复修墓庙记文的石刻。大殿前有献殿三间,是祭祀献礼的场所。穿过献殿来到大殿,见正中龛上有诸葛亮读《六韬》兵书的塑像,羽扇纶巾,鹤氅方裾,神态飘逸,栩栩如生。两侧有书、琴二僮侍候,龛台下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勇猛,侍卫左右,令人肃然起敬。&&&&殿后大冢巍然,状若覆斗,上面芳草萋萋,即为诸葛亮墓。墓冢高6米,周长60米,四周以汉白玉石护栏围护,石栏上刻35幅“诸葛亮生平”浮雕图案。拜谒时,听导游说诸葛亮墓冢为东西走向,头朝西,脚朝东,系根据诸葛亮生前遗嘱安排。因汉中是四川的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生前,一直关注蜀汉的安危。在武侯庙的诸多对联中,清人李士瑛的对联“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就揭开了诸葛亮墓冢走向之谜。墓冢前,有一座四角攒尖的前坟亭,亭角高翘,围以红色木栏。因墓后有两株古桂,高大繁茂,浓荫如盖,人称“护墓双桂”,故亭内有“双桂流芳”匾额一块赞美之。亭中还竖立大、小石碑两通:大碑上刻“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墓”,系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陕西按察使、金陵人赵健刻立;小碑上刻“汉诸葛武侯之墓”,系清雍正十三年(1734)雍正皇帝之弟果亲王刻立。&&&&拜谒武侯墓后,我又顺便前往游览《三国演义》浓墨重彩描绘的定军山,凭吊当年曹刘鏖战、老将黄忠刀劈曹军猛将夏侯渊的古战场。——黄忠刀劈夏侯渊——定军山远眺&&&&翌日,从县城乘3路公交车,前往拜谒武侯祠。武侯祠始建于263年,于右任先生称其为“天下第一武侯祠”,也是唯一由皇帝(后主刘禅)下诏修建的祠庙,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约50年。武侯祠坐落在勉县城西3公里处的川陕公路之南、汉江之北。它占地80余亩,周围青砖砌墙,共有大、小院落7个,门楼、牌坊、东西辕门、琴楼、乐楼、钟楼、鼓楼、戟门、拜殿和文臣武将廊等明清风格的古建筑30余座150余间。&&&&祠前为大牌坊,八角起翘,四柱落地,上盖灰瓦,坊上正面隶书“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十一个大字,背面书“天下第一流”五个大字。游人到此,莫不肃然起敬。——琴楼——石琴&&&&大殿内,有诸葛亮泥塑坐像,羽扇纶巾,目光凝重,逼真传神。左右两侧,塑关兴、张苞站像,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坐像前额殿中,高悬清嘉庆皇帝于嘉庆八年(1803)亲笔御书“忠贯云霄”匾额。——戟门——拜殿——武侯祠拜殿留影——武侯祠文臣、武将廊&&&&武侯祠内殿堂、楼阁、亭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碑刻林立、匾联层迭。匾额有“高山流水”、“山高水长”、“醇儒气象”、“其犹龙乎”、“代仰清高”、“伯仲伊吕”、“大汉一人”、“大器无方”、“天下奇才”等;对联有“扶汉室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踔云霄”和冯玉祥将军1928年所题“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等。碑刻则以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沈迥刻立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并序”唐碑一通,最为珍贵。文物首推琴楼上层的琴台上所置的一把石琴,长115厘米,头宽24厘米,尾宽20厘米,上刻“章武元年”,叩之清亮、悦耳,传为晋代汶水胡韬作。徜徉祠内,但见四处古树名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为祠增色生辉。特别是鼓楼东院有一株旱莲,乃世界稀有花树,树龄400余年,被确定为汉中“市花”。听说它初春开花,类似莲花,芳香数里,当地人将它看作是诸葛亮淡泊廉洁的象征。&&&&武侯祠东不足1公里,有三国蜀汉五虎上将之一马超的祠墓。马超,字孟起(176——222),东汉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马超一生英勇顽强、威武不屈,虽英年早逝,但在三国舞台上却表现得悲壮慷慨、灿烂辉煌。公元227年,诸葛亮北伐曹魏,经马超墓,令其胞弟马岱挂孝,亲诣墓致祭。马超祠有明代塑像一尊,庄严肃穆。其墓为覆斗形,冢高8米,周长90米,墓前有清乾隆四十一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碑石一通,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张良庙,是祭祀和纪念汉代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张良的庙宇。它位于秦岭南坡紫柏山麓的留侯镇庙台子街上,距汉中市留坝县城17公里。这里山明水秀、林木繁茂,川陕公路横越门首,交通便利。2006年5月,张良庙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良,字子房(?——前186),战国时期韩国城父(今河南禹县)人。其祖父和父亲相继为韩相,侍奉过韩国五代君王,史称“五世相韩”。秦灭六国后,张良用刺客在博浪沙(今属河南原阳)椎击秦始皇未果。后张良隐姓匿名,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在圯桥遇黄石公,为他捡鞋穿鞋,并获黄石公所授周文王遗著《太公兵法》。秦末,张良随刘邦起兵,为刘邦主要谋臣,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他依靠出色的智慧为刘邦屡出奇谋,多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为开创西汉王朝立下不朽功勋,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视富贵如浮云,弃王侯如敝屣。他婉辞刘邦“自择齐地三万户作封地”的赏赐,仅以不足一万户的留县作封地,受封留侯【博主注:查最新留坝县概况:全县面积1940平方公里,人口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博主2015.9.到访县长途汽车站与公交站合而为一,县经济状况可见一斑】。张良目睹韩信“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深知刘邦“只可共患难不能同享乐”的本性,故汉朝立国之时,成了他“辞汉避祸”之日。他不羡功名,激流勇退,隐居秦岭深处的紫柏山上潜心修道,辟谷成仙。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智谋策略和功成不倨的高风亮节,在此建祠立庙以纪念。因张良受封“留侯”,故名留侯祠,俗称张良庙。&&&&东汉末年,张良的第10代玄孙张鲁当汉中王,为尊崇先祖“不以功高盖世而讨封,不以位极人臣而自居”的超群脱俗美德,修建了这座“汉张留侯祠”。以后隋、唐、宋等朝代,均有扩建或重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再度重建留坝张良庙,始奠定了今日院落六进、殿堂房屋及亭台楼阁150余间的规模。千百年来,历代文人雅士纷至沓来,游必登,登必遍,徘徊数日,留连忘返。&&&&日晨,从留坝县城乘公交车前往张良庙,只要3元车费。张良庙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笼罩在缭绕的云烟雾霭中,颇有几分仙家灵气。看紫柏山在此形成一个圈椅状,庙前一水和庙后一河又成环抱之态,周围苍松紫柏挺拔苍翠。因来得早,尚未开门,只好四处转悠,耳闻目睹二水轻流低吟,如琴鸣曲;鸟语清脆,空谷传音;加之庙宇玲珑,楼台叠现,风尘仆仆的游客,虽未进庙,已仿佛置身云雾飘渺、变幻莫测之境,顿生飘飘欲仙、神游世外桃源之感。&&&&张良庙青砖砌成的山门,上方横刻“汉张留侯祠”五个朱红大字,左右有一对联:“博浪一声震天地,圯桥三进升云霞”。庙门右侧竖一石碑,上书:“紫柏山汉张留侯辟谷处”。——紫柏山汉张留侯辟谷处&&&&入山门,踏上一木桥,名曰进履桥,是根据张良为黄石公捡鞋穿鞋,并得到《太公兵法》的传说故事而建造。桥上有栏杆和靠椅,桥下流水潺潺。——等待张良庙开门&&&&过木桥,进二门,其内侧左右是钟、鼓楼,院中八角飞檐的灵霄殿,琉璃瓦饰顶,彩绘拱斗屋檐,颇为壮观。殿侧,分列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等配殿。&&&&从殿侧北面经过庭,进入大殿所在院落。大殿又称正殿,是张良庙的主体建筑。它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式的木结构楼阁,面阔三间,屋脊高耸,檐角飞翘,庄严雄伟。大殿的门上,高悬一块黑底金字的大匾,上书“相国神仙”四个大字;两边有副对联:“毕生彪炳功勋肇自授书始,历代崇丰烟祀端由辟谷开”。此外,大殿尚有“帝王之师”、“明哲风高”、“机其神乎”等匾额。&&&&大殿之前,还有一座拜殿,清幽、古雅,是人们焚香、诵经、祭祀张良的殿堂。殿堂门楣,遍布称颂的匾额,如“激流勇退”、“机谏得宜”、“智勇深沉”等;殿堂立柱饰有众多对联,如“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等。&&&&院内还有冯玉祥将军所立联碑:“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从大殿右侧向西是南花园,园内有水池,池中立有六角辟谷亭,靠北是五云楼;大殿左侧向东为北花园,园内西北角阶下竖一大碑,上刻“英雄神仙”四个大字,颇受爱好书法的游客赞赏。阶上有一六角亭,名曰拜石亭。拜石亭北有一四方亭,名曰回云亭,亭前柱石有一对联:“赤松黄石有深意,紫柏青山无俗情”。从北花园西南出去沿石阶拾级而上,可登上紫柏山的中峰,山顶有亭曰授书楼。这座重檐飞角的亭子系用大理石和南阳玉砌筑而成,高雅别致。登楼远眺,峰峦起伏,林海苍茫。&&&&张良庙内,还有历代碑碣和摩崖石刻百余件,大多是后人对张良的赞词。其中,以正殿旁拜石亭内墙上镶嵌的明隆庆五年(1571)留下的《怀山歌》石刻最著名,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弥足珍贵。&&& 汉初三杰中的韩信最终被诬陷“谋反”,斩首长乐宫、夷灭三族,结局悲惨;萧何也因功高震主,受刘邦猜忌下狱,险遭杀害。而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张良却能居安思危、激流勇退,在功成名就后明哲保身,避免杀身之祸,是三杰中唯一一位善始善终者。张良为人处世人生哲学堪称楷模,令人赞叹!
&&&&&&&& 很早就想造访汉中。&&&&地处陕西西南部的汉中,因秦岭横亘于北,挡住北方寒流南下,使其虽属大西北一隅,呈现的却是一幅山青水秀、草木竟荣的美丽画卷,故有“西北小江南”之称。&&&&汉中历史悠久。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取汉水之意设汉中郡,遂有“汉中”一词。它虽有过梁州(尧舜分天下为九州,汉中是九州之一的梁州)、褒国(夏朝在汉中建立的诸侯方国)、南郑(公元前451年秦厉王在汉中首次建城所取之名)、秦州等十余种称谓,但只有“汉中”一词沿袭最久,流传最广。&&&&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刘邦不悦,萧何劝道:虽王汉中受屈,但总比与项羽硬拼落败要好得多,况汉中有“天汉”之美称,其名吉祥,“愿大王王汉中”。刘邦听从劝告,带领三万人马到汉中,重整旗鼓,秣马厉兵,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进伐关中。随后刘邦也挥师东进,经四年楚汉鏖兵,一举夺得天下。因汉中乃王朝基业发祥地,,遂定国号为“汉”,随之也就有了汉族、汉字、汉语、汉文化这些称谓。&&&&刘邦当年驻跸汉中的的行宫遗址,被称为汉台,因其历史久远,又称为古汉台。自宋迄民国时期,汉台始终为汉中府署所在地,号为汉郡之胜。历尽沧桑的汉台,如今已无汉代建筑。北宋张少愚有诗云:“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可见当时汉台曾一度荒芜过,今亭台楼阁均为后世所建。1958年,古汉台辟为汉中市博物馆。&&&&我曾四次到陕西旅游,除深度游西安、咸阳外,还走遍了东线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华清池、骊山、华山、西岳庙、玉泉院,西线的法门寺、乾陵(包括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茂陵(包括霍去病墓)、杨贵妃墓,北线的延安、黄帝陵、司马迁祠墓、黄河壶口瀑布。陕南的汉中,乃大汉发源地,我也心向往之,但因地处偏远,几次都与其失之交臂。2015年9月特地到汉中自由行,终于如愿以偿,游览了汉中最负盛名的古汉台和韩信拜将坛。&&&&走进位于市中心的汉中市博物馆,迎面一座8米高台,台垣高耸,宽敞雄伟,就是名闻遐迩的古汉台。它坐北朝南,分三个台阶,系人工夯土建成的具有典型秦汉宫廷模式的遗址。沿台阶拾级而上,到古汉台最高处,只见一座三层高楼巍然屹立,它就是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望江楼。导游说:此地宋代建有天汉楼,后因遭兵燹战火被毁,清代重修并更名为望江楼,现楼系民国年间重修。登楼远眺,汉中风光尽收眼底:远山叠翠,江流如线,街衢纵横,楼阁栉比,花团锦簇,竹林参差,令人赏心悦目。下楼到楼之东侧铜钟亭,见有一口精致的大铜钟,系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弥足珍贵;西侧石鼓亭内有一石鼓,又名“月台苍玉”,传说是汉王刘邦的上马石,为“汉中八景”之一。——望江楼——古铜钟&&&&望江楼的前院,是一潭汪汪碧水,乃明代所建的镜吾池。镜吾池为长方形,中为刻有龙、虎图案的石拱桥。池畔圆形石头上,镌刻了一首《镜吾池》诗:“池塘如镜水平芜,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踪飘不定,春风一约自同趋。”迆逦来到楼之后院,是建于明代的桂荫堂。导游手指堂前几株大树说那就是古汉桂,每逢中秋佳节,花香四溢,是汉中市民寻香访桂之处。走进堂内,可尽情欣赏琳琅满目的汉中汉代史迹。——镜吾池——桂荫堂&&&&现在的汉中市博物馆也设在古汉台,其最值得一看的是石门十三品石刻。石门十三品又称“汉魏十三品”,原在褒谷口古栈道两侧,年间因谷口修石门水库,被切割移至古汉台内,1981年特建仿古建筑陈列展出。其中有曹操途经褒斜栈道留下的“衮雪”石刻、相传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所书的“玉盆”石刻、汉代隐士郑子真的“石虎”石刻和无名氏留下的“石门”石刻,以及东汉题刻《石门颂》等。导游说:汉魏石刻年代久远,所存无几,荟萃一处又幸存至今,世所罕见。它被视为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凝聚了难以言说的艺术玄机,李白、欧阳修、陆游都曾赋诗著文赞叹不已。1937年,书法大师于佑任来汉中见到石门十三品,竟激动得热泪盈眶。——曹操“衮雪”石刻&&&&从古汉台向西南行数百米就到韩信拜将坛。这里有南北二台,汉阙高耸,碑刻环列。2200年前,历史曾在这里演绎了一出流传千古的拜将坛风云。当年韩信在此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统领三军逐鹿中原,为刘邦成就四百年帝业立下汗马功劳。因而,拜将坛可谓西汉王朝的奠基台。这里有一副对联,高度概括了韩信的丰功伟绩和他的不幸遭遇:“汉兴楚灭功冠群伦殊勋伟业发祥地,鸟尽弓藏恨遗千古落日西风拜将坛”。韩信早先投奔项羽,只被委以“郎中”小职,多次给项羽献定国之策亦未被采纳。刘邦被封汉王后,他“亡楚归汉”,也只得了个管粮仓的小官,尽管萧何多次向刘邦推荐也未受重用。韩信感到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就私自逃走。萧何得知后,亲自把韩信追回,并再次向刘邦举荐,刘邦终被说服。于是,汉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欲拜大将。众将皆喜,人人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家“千古绝唱”,寥寥几句,把一幕历史事件描绘得何等逼真、传神!有《汉中府志》记载:“拜将台,在南城下,相传汉高祖拜韩信为大将,筑此以受命。今址尚存。”——汉王拜将&&&&拜将坛位于汉中城南,占地53360平方米,主体由南北两座土台构成,两台相距16米。南台长29米,宽24米,高4.8米,呈长方形。其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宽敞平坦。台上立韩信花岗岩全身雕像一尊,高6.5米,左手执剑,右手托印,英姿勃勃,意气风发。台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刻书法家舒同所书“拜将坛”三个大字,阴刻司马迁《 史记 · 淮阴侯列传》记载的当年韩信登坛与刘邦的《登坛对》。西碑阳刻“汉大将韩信拜将台”八个楷体大字,阴刻七绝一首:“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足见世人对刘邦“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做法的极度不满。两碑相望,更为古坛增添悲壮色彩。&&&&拜将坛北台建有亭阁一座,上有民国十七年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汉中的题联:“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台下东西也各树立一石碑,东碑书褒扬韩信的“兵仙神帅”四个大字;西碑乃“夜影神碑”:据传韩信被杀后,帝念其功,命萧何携贡物特立之。因碍于吕后威权,未刊碑文。又因初立时夜间发光显影,故称“夜影神碑”,为旧时“汉中八景”之一。——拜将坛北台——兵仙神帅——夜影神碑&&&&另外,在汉中我还寻访北门刘家巷路侧的虎头桥遗址,相传蜀汉大将魏延就死于此。这里立有一块石碑,上刻“古虎头桥”四个大字,还有“汉马岱斩魏延处”的说明。——古虎头桥遗址&&&&&【注】2015年9月,我拜谒汉中拜将坛,时6.5米高的韩信塑像系1998年由台湾何氏集团捐建。后有人认为塑像欠缺伟岸,加之地震受损,汉中市于2017年7月重塑通高20.6米(象征公元前206年)的韩信塑像。现拜将坛上的韩信一手托印,一手抚剑,坚毅果敢,充满自信,展现了驰骋沙场的一代名将的风采(见下图)。诸位博友,两尊韩信塑像除了高度外还有其他大的差别吗?&
&&& 远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小学历史课上,读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对张骞功垂千秋的英雄壮举油然而生敬意。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陆上丝绸之路,就是两千多年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前后历时19年,行程数万里,历尽艰难险阻,开拓出的一条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大通道。&&——敦煌石窟《张骞出行图》&&&&&&&&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当时西域36国深受匈奴铁蹄蹂躏之苦,渴望脱离匈奴的羁绊。张骞此行就是联络大月氏(在今阿富汗境内)夹击匈奴,不料途中被匈奴拘禁11年,但他始终保持汉节。后张骞寻机逃脱,不辱使命,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历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的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撒马尔罕)和大月氏等中亚各国,于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才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虽没能达到预期的外交目的,却实地考察了西域诸国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探索了东西交通的路线。后张骞以校尉之职随大将军卫青击匈奴有功,封博望侯。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张骞又奉命出使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安息(今伊朗)等地。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返回长安时,乌孙国派使臣携带礼物前来,看到汉朝地广人众,国富民强,回报乌孙王,遂与汉朝和亲。——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两度出使西域,架起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樑。从此,“东西使臣,相望于道,商贩胡客,络绎不绝”,中国的丝绸、瓷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方,中国的养蚕、纺织、冶铁、凿井及各种农业技术也传播到西域;而西域的音乐、杂技、舞蹈等艺术和葡萄、苜蓿、石榴、西瓜、胡桃、胡萝卜、胡麻等作物及汗血马等名优特产也被引进到东方,东西文明的大传播、大交流从此拉开了序幕,张骞被誉为“走向世界第一人”。——东西文明交流&&&&张骞回到长安的第二年(前114)病逝,归葬于故里——今陕西省城固县博望镇饶家营村。墓自汉以来,历代文献均有著录,沿革明确。1938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对张骞墓墓道初步发掘,出土刻有汉隶“博望造铭”封泥及灰陶片、瓦罐、汉五铢钱等文物,从考古学上证明此墓的真实性。日,怀着对张骞的景仰,我从东海之滨的厦门千里迢迢前来拜谒张骞墓。&&&&几番辗转到城固县城,再乘2路公交车到县城以西3公里处的张骞纪念馆,张骞墓就位于纪念馆中。步入纪念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雄伟壮丽的汉代阙式大门楼,其重檐飞角,庄重大方,上有一副对联,概括了张骞奉命出使西域的壮举:“汉武帝北征匈奴广募贤能兴王业古今无二主;博望侯西访月氏智克奇险凿丝路中外第一人。”步入阙楼,沿两旁栽种名贵花木的甬道,来到高大巍峨的献殿,只见大门上悬挂“盖世奇功”、“大汉之魂”横额,以及“万里振华威惠通西域,千秋歌盛举誉重东方”、“一使胜千军,两出惠万年”等对联。献殿内,有张骞执杖出使西域的雕像,东西墙壁上,悬挂有“张骞出使西域图”和“凿空图”。献殿东西配殿为展室,分别推出“张骞生平事迹展”和“东西文明交流展”。&——&张骞纪念馆——&张骞纪念馆留影&——&汉代阙式大门楼——献殿——&献殿东西配殿的“张骞生平事迹展”和“东西文明交流展”&&&&&过献殿沿甬道来到张骞墓。墓坐北朝南,东西宽15米,南北长15米,高8米,夯筑封土,呈覆斗形,四周砌以石基,防水浸蚀。墓前竖有石碑三通,正中一通高1.8米,宽0.8米,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系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左侧石碑题“汉博望侯墓碑记”,系清光绪五年城固知县胡瀛涛立。右侧一碑,上刻“张氏后裔”诸名。墓地门前有石造华表一对,用料考究,精雕细琢,八棱方斗,镂空镌花,犹如离弦之箭,直冲霄汉。墓地正面是阙式门楼,典型的汉代建筑风格,重檐飞角,格局大方。整个墓地占地12亩,古柏阴翳,庄严肃穆。它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处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张骞墓&&&&张骞墓东西两侧,有两尊形制相似、整体呈“S”形的“神兽”——汉代石刻。它们细腰、昂首、卧姿,用料为石灰石,采用圆雕手法,雄浑而不失秀媚,威严又蕴含温顺,雕刻粗犷,风格抽象,是古代雕刻工匠卓越的艺术创造,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然而,由于神兽仅剩躯干,头部和四肢均不存在,究竟是老虎、狮子或是天马?年代是西汉或是东汉?专家学者见仁见智,尚无定论。不过,从其造型相对写实的情况看,与西汉霍去病墓前较为抽象的石刻相差甚远,故专家多认定其为东汉石虎。——汉代石虎&&&&听当地老乡说,博望镇老街东头曾有古张骞祠,为两层建筑,下层是可通车辆的劵门,上层是三间祠堂,中间供张骞塑像,官服玉带。遗憾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扒老街建新街拆了。在城固县柳林镇,尚有座“古胡城”,当地至今仍流传其是张骞为西域胡妻所筑、胡妻居于城中传授胡乐的民间传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丰功伟绩,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不愧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 &博卡拉位于尼泊尔中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博卡拉河谷,东距首都加德满都200公里,是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博卡拉海拔900米,基本地形为低山丘陵,河谷宽阔平坦。在博卡拉市区北边,地势渐高,喜马拉雅山犹如屏障横亘天边。鱼尾峰、安娜普纳峰等连绵不断的皑皑雪峰与市区近在咫尺,最近距离仅30多公里。在市区南边,还有水光潋滟的费瓦湖相偎相依。天气晴朗时,在市区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欣赏雪山的壮美,特别是随处抬头可见的边缘锐利如刀锋的鱼尾峰顶峰。博卡拉地处亚热带,拥有如此与众不同的湖光山色令世人羡慕。即使是在炎夏酷暑也能与壮丽雪峰相对而视,鱼尾峰倒映在波平如镜的费瓦湖又是那么恬静美丽,故博卡拉被誉为“东方瑞士”,是尼泊尔最负盛名的风景胜地。——博卡拉市区远眺喜马拉雅山鱼尾峰和安娜普纳峰&&&&我们是日在游览加德满都杜巴广场后,乘旅游大巴前往博卡拉的。加都到博卡拉虽仅200公里,但因没有高速公路,车走的是坑坑洼洼的蜿蜒山路,沿途颠簸跌宕、尘土飞扬,连同中途用午餐,走了大约6小时。好在车上还可欣赏尼泊尔黄绿相间的高山梯田和奔流不息的峡谷河流,聊慰漫漫旅途的寂寞。途中,看到尼泊尔山区、乡村、农舍的贫穷破败景象和面黑肌瘦的男女老幼脸上挂着的忧郁与迷茫,和原先的想象反差太大,心里情不自禁涌起无限的悲悯和感慨。抵达博卡拉后,入住当地五星酒店。——加德满都到博卡拉途中所见——加德满都到博卡拉途中小憩&&&&在尼泊尔,加德满都是文化之都,博卡拉则是风景胜地,可谓各具特色,并驾齐驱。博卡拉原是一个山村小城,当地人以农业为生。1952年,瑞士探险家Tonitagen最先来到此地,对风景秀丽、壮美兼而有之、生活节奏缓慢有序的博卡拉大加赞叹。20世纪80年代,这里一跃成为现代化的度假胜地,上百家宾馆、酒巴、餐厅和商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观赏喜马拉雅山日出、日落和壮丽雪山倒影是博卡拉旅游最激动人心的项目。&&&&翌日清晨四点半起床,洗漱完毕,乘车前往萨朗科特山顶观景台,观赏喜马拉雅山鱼尾峰日出美景。到达目的地,发现很多其他团队的中国游客已捷足先登。天色尚早,微有凉意,团友们大都各花20卢比向近水楼台的当地农户“买”了个座位,喝了碗房东递过来的姜茶御寒。说时迟那时快,很多摄影发烧友已架好“长枪短炮”,目不转睛,注视前方。就在大家翘首以待时,只见远处鱼尾峰现一红线,随之逐渐扩张,绚丽多彩,荡漾如波;继而红云下忽见弓形,须臾呈半圆形,其升极速,瞬间跃出峰顶,成了一轮红日,光芒万丈,极其壮观。这是我继观赏泰山、黄山、华山、九华山、太姥山日出及柬埔寨吴哥窟日出后,观赏的又一壮丽日出。——等待观赏喜马拉雅山鱼尾峰日出美景——喜马拉雅山鱼尾峰日出&&&&观赏雪山倒影的最佳选择是泛舟费瓦湖。有的清晨,云海覆盖美丽的费瓦湖,将湖面与雪山倒影装扮成云海仙境,令人着迷;而有的清晨,羞涩的费瓦湖以素颜展现它的纯洁妩媚,倒映着壮丽雪山的日出美景。早餐后,我们四、五人一组,乘坐一条小船,由尼泊尔船夫掌舵,划到费瓦湖南岸。此时湖面波平如镜,湖水明净清澈,湖光山色令人陶醉,特别是雪山倒影更勾起游人浮想联翩。淳朴憨厚的尼泊尔船夫,让小船静静滑行在如梦如幻的湖面,这是每一位到过博卡拉的游客终生难忘的。泛舟费瓦湖,我们还游览了湖中的Barari女神庙。这是博卡拉最重要的标志,当地民众在此祈求财富和感情。力量女神夏克蒂是女性保护者,这里常看到许多女性祭祀者穿越湖泊带来许多雌性动物和家禽奉献给神灵,现在还成为当地结婚仪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泛舟费瓦湖——费瓦湖中女神庙&&&&费瓦湖周边游览街、酒吧街、购物街三位一体,是游人流连忘返之处。特别是其中悬挂五星红旗的中国街,写着中文名称的商店、酒家鳞次栉比,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许多团友都选购了称心如意的纪念品留作纪念。中午,我们就在中国街的长城酒家用午餐。——博卡拉中国一条街&&&&下午,前往游览著名的世界和平塔。在费瓦湖边,就可以望见它巍然矗立的身影。这是一座通体洁白的佛塔,四面各有一尊佛像,分别由兴建佛塔的四个国家捐建:日本的坐佛、尼泊尔的立佛、斯里兰卡的悟道佛陀和泰国的涅槃卧佛。在世界和平塔所在的山冈上,整个博卡拉城的风光尽收眼底。——世界和平塔
&&&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雪山王国尼泊尔,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发祥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位于四面环山的加德满都谷地,海拔1370米。它建城于723年,是一座拥有1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也是尼泊尔最大的城市。加德满都以精美的建筑艺术、木石雕刻著称于世,是尼泊尔古代文明的象征。尼泊尔历代王朝,在这里修建了星罗棋布的宫殿、楼堂、宝塔、寺院和庙宇。在面积不到7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就有佛塔、寺庙250多座,全市更有大小寺庙2700多座,可谓“五步一寺、十步一庙”,“寺庙多如住宅、佛像多如居民”。因而,加德满都也被誉为“寺庙之城”、“露天博物馆”。由于加德满都坐落在喜马拉雅山南坡,这座天然屏障为它遮挡来自北方的寒风,南面又迎来印度洋的暖流。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加德满都年平均气温20°左右,气候宜人,终年阳光灿烂,绿树葱郁,鲜花盛开。故加德满都又有“山中天堂”之美誉,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日当地时间12:55,我们从印度首都新德里乘机飞越雪山前往加德满都。15:00抵达后,加德满都旅游局官员和地接社派出的地陪前来机场欢迎并为每位团友献花。当天和2月1日两个晚上,我们下榻加德满都五星酒店,用两个上午和两个下午时间游览加德满都博达哈大佛塔、杜巴广场、斯瓦扬布纳斯庙和加都附近的巴德岗古城。这四个景区都处在加德满都谷地,都是鼎鼎有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从印度首都新德里乘机飞越雪山前往加德满都——加德满都国际机场留影——加德满都国际机场候机大楼——尼泊尔地陪——加德满都旅游局官员和地陪为每位团友献花&&&&博达哈大佛塔(Bodhnath Stupa)坐落于加德满都市中心以东8公里处,是尼泊尔著名古迹之一。莲花生大师开示:“这塔为如意宝珠,令一切祈求和愿望得以实现。”塔身分5层,高38米,周长100米。在巨大的白色覆钵上有个方形塔,四面画有巨大的佛眼,流光溢彩,露出无尽的慈悲,意为佛法无边,无所不见。佛眼上是座金色尖塔,塔基外缘刻有108尊染有红涂料、戴着小黄花的阿弥陀佛浮雕像。塔基第二层平台上,有骑白色大象的两尊雕像:左为藏王松赞干布,挥剑执盾,象征破除一切障碍;右侧赤尊公主(尼泊尔版文成公主),手捧海螺,象征守护清静安宁。整座大佛塔巍峨壮观、庄严肃穆,是全世界最大的圆佛塔。来到庄严净土,作为佛教居士,我也和许多团友依照习俗,双手合掌按顺时针方向绕行三圈。而大批顶礼膜拜的来自尼泊尔、中国西藏、不丹等地的藏传佛教徒,则一边绕行,一边拨珠念佛、转动经轮或默诵经文。——博达哈大佛塔留影——骑白色大象的两尊雕像:左为藏王松赞干布,右为尼泊尔赤尊公主——在藏王松赞干布雕像前留影&&&&博达哈大佛塔是藏文化的缩影,其悠久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由于位在拉萨到加德满都古商道的终点,西藏商人从拉萨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加德满都,首先会到博达哈大佛塔感谢佛的保佑。大佛塔四周商店林立,是加德满都的藏人聚居地,也是尼泊尔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大佛塔圆穹外围有藏传佛寺,色彩斑斓的唐卡、金光灿灿的经轮、浓郁的酥油味、偶尔传来的诵经声,更有四、五层楼房上悬挂的“成都餐厅”、“茶馆”、“素食”等中文招牌,让团友们误以为来到了祖国西南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浏览器 console 输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