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科幻的适合文科生的二本大学真的是另类吗

41被浏览7,303分享邀请回答2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文科生的科技类读书笔记-学路网-学习路上 有我相伴
文科生的科技类读书笔记
来源:QQ快报 &责任编辑:小易 &
题图《雾西湖》@夜班工人丙阅读类别:I 科幻笔记主人:陈彦林麦穗闲话:说服伙伴学习科技知识的一篇好文章。阿西莫夫是科幻界巨头,神一级的角色。代表作是《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他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读艾萨克?阿西莫夫《不羁的思绪》(科技阅读篇)要说以前,我在学习领域上有着近乎缺陷的偏执:我推开科普读物宁愿再读一遍哪怕拙劣至极的小说,我对理科生同时持有崇拜与鄙夷(都是基于不理解的)。我说人的感情、艺术与自然的表象已让我们享受不尽美,何必触碰劳心伤神的科学?无奈,艾萨克?阿西莫夫用他科学家的逻辑、小说家的笔调、自大狂的魅力吸引住了我,使我冥顽不化的思想遇上了改变的契机。从他的《科学与美》谈起。首先他嘲讽了惠特曼描写自己对天文学枯燥讲演感到厌倦,转而“仰望星空”的诗句。其实我读这诗很有共鸣,为什么我们老让科学把自己弄得疲倦不堪索然无味呢?艾萨克却问,“我应该亲切地凝视单个叶片而欣然保持对整个森林的无知吗?”我突然意识到,“仰望星空”的美确实只是太过有限的美,这种快乐仅是一种卑微的快乐。如果我们沉溺在这快乐中,拒绝了解其他行星、恒星系、星系、 星系群乃至整个宇宙神秘怪异的世界,我们与宇宙就是不平等的。人类的文明交由宇宙的呼吸来决定存亡,更重要的是――我们欣赏不到那经过探索的超越想象的“无限的美”,也失去了思考的“理性之美”。在另一篇《艺术与科学》中他也提到“人们是多么频繁地说到艺术和科学,好像它们是两个没有联系的截然不同的东西”,其实“真正的科学家富有想象力就像富有理性一样”,艺术和科学必然结合使人类进步。“理性之美”穿行在他的每一篇文字里,让读者虽然受到挑战却仍感心旷神怡。他在《科学?阐释》一章里以尽量有趣而宽容(像我这样天文学知识少之又少的人也能读下去)的笔调介绍了公众感兴趣的几个问题:板块构造说、太阳黑子周期、黑洞、超时空、宇宙之外之谜。我终于了解到,假设将构成恒星的原子压塌,迫使电子进入原子核,整个星球就会缩小成一个不带电的“中子星”。中子星到后期,所有的中子也都被压塌了,它变得密度很大,具有强大的引力场,逃逸出它的速度需要超过光速――即我们已知的物体都无法逃离――这就是黑洞。且它被发现确实存在。它不再是我们仅仅觉得新奇而挂在嘴边,或科幻小说里出现的东西了。阿西莫夫还认真而严谨地费了大量笔墨告诉我们这些“科盲”:由于超光速粒子难以被发现,黑洞难以被利用以及它具有的强烈的潮汐效应,比光速还快是几乎不可能的。而可能有任何速度的超空间(四维空间)也只存在与数学意义里。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在科幻小说里向往的驾驶飞船一眨眼到达数十光年远的恒星是不可能的,柯克与斯波克船长很难在宇宙间主持正义了(见科幻名著《星际迷航》)。 这无疑使科幻爱好者的趣味性大大缩减,然而真正的科学使人充实,它的趣味毫不逊于我们从虚构的艺术作品中得到的。何况如今我们了解到“不可能”,会促使我们来创造“可能”。来到“宇宙之外”这个话题时,他用了长长的十页讨论了所有可能,最后说服了抱着猎奇心的我:因为空间限制与当我们发现宇宙之外时已将它转化为正常空间的必然性,我们将永远无法离开宇宙。结果虽然令人失望,但你不得不承认他谨慎而周密的思辨是正确的。是的,阿西莫夫说:“我只相信证据”。当被问到飞碟、心灵感应、百慕大三角等问题时,他反复地回答不。科学是他唯一的信仰。这令我回想起我初二失败的科学探究――我搜集了许多荒诞而夺人眼球的资料,压根儿就没有用科学的目光看待过它,最后不可避免地闹了笑话,对于现在狂热与浮躁程度有增无减的人们,艾萨克的理性主义尤需要捍卫。继而利用步步为营的推理与缜密的思考,他将渊博的知识投影到社会问题上,为大众指明了道路(正如《我是一块路标》自喻)。他痛批创世论,与那些试图从教科书里挤走进化论的“道德多数派”。我非常赞同他对宗教的态度,因为当一种传播社会哲学的工具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障碍时,它应该被重新对待。谈到人口问题时他忧心忡忡:地球上超量的人口决定了我们除却限制人口,限制资源使用,还要思想上消除本位主义,停止一切“老式暴力”,给予女性尽量平等的权利。他反对优生学原理,认为要设法发展一个健全而公正的社会与在任何地方都激励智力的教育体系(与柏拉图观点一致)。作为科幻小说家,他预想了未来的通信(以大脑为媒介)、交通(核聚变,火箭旅行)、教育(全民式,人与机器)、旅行等情景,他认为计算机与机器人化是必然的。现在再看三十年前他的见地都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可惜,尽管他是警醒的,人们在战争与能源方面仍没有太多听取他的意见。如果他还在世,一定会朝还存在暴力、驾驶着煤油汽车而非电动车、大开空调、极度浪费的我们拍桌吧!经由《科学?见解》一章的开导,我也摆脱了“技术恐惧症”。技术带来的技术优势是目前庞大人口数量维持生存所需要的。我不能只看到技术造成的污染、伤害。技术既已出现,自然也会有问题随之而来,那我们还得选择用技术解决。而技术对于人心智的影响,例如我们现在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只能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积极考虑,或许最终人类和电脑会形成互补的“共生”智能。《不羁的思绪》不但是我的科学兴趣的启蒙,更带给我一种全新的科学精神,那是――以坚实的证据为基础、理性主义为信仰,不断思考。虽然我不奢望做个像阿西莫夫一样的“通才”,但也立志成为这样追求真理的一个为大众指路的人。日
本文相关:
- Copyright & 2018 www.xue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文科生学习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