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疲乏力,四肢酸软无力很疲倦不温,腹胀,肠鸣 食少便溏 多涎口干 痔疮脱肛,有点失眠什么问题 想看中医到那一科

  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上透出消息,历经两年之久的《中医药法》终于通过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将于日正式实施。  《中医药法》被业界评议为,是中医药行业的一件大事,更是一件喜事。因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但是,中医药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对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那么,《中医药法》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将党和国家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将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对于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医药法通过总体来说是国家对中医行业重视程度的提高,以立法的形式进行确认,也是几代中医人努力的结果。现实生活中要提高中医的地位,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更多中医人的努力。作为一名中医业余爱好者,本人学习中医也有近10年时间,只能说对中医有些简单的认识。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如何成为中医高手,就要不断的学习和临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医的伟大首先在于理论上面的优势,只有医理明确了,才能更好的指导临床,提高疗效。目前市场人很多的认可中医的疗效,却很难在身边找到一位高水平的中医,只能说中医的整体水平下降了,高手少了,就如同武侠小说中华山论剑的高手就那么几个一样,大部分水平都没有达到高手的境界,很多人也是勤学苦练,但最后未必能成为好的中医师。一方面要有高人指导,另一方面也要有悟性加勤奋。就如同金庸小说中郭靖学会了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老顽童的左右互博,再加上九阴真经,才成为一代大侠。杨过的全真教内功,古墓派功夫,雕兄的蛇胆,独孤求败的剑法,融合而成了黯然销魂掌,成了神雕大侠。张无忌的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极剑法等这些奇遇造就了他的武功成就。
楼主发言:9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如何成为中医高手,熊继柏教授谈到的中医成才三要素:(不蠢,不懒,老师不糊涂)  要培养中医人才,要造就一代真正的中医临床人才,我认为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不蠢。不能蠢,蠢人绝对学不好中医,我讲的不蠢其实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聪明,既要思维敏捷,更要有悟性。学中医是要有悟性的,要悟得透,要悟得到。就像我们讲的脉诀,它是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它有些东西是靠你感悟的,用语言讲是讲不清的。比如说滑脉是“如盘走珠”,涩脉是“轻刀刮竹”,浮脉是“水上浮舟”、“空中吹毛”,这些话就是古人的一些描述,从字面上看怎么搞得清啊?又比如说白色就一定要“白如鹅羽”,黑色就一定要“黑如重漆色”。这是古人的描述,它是要你去领悟的啊!  第二个就是不懒。你再聪明,如果是一个懒汉,一个懒虫,那也是不行的,学中医一定要聪明加勤奋。怎么个勤奋法呢?第一要勤奋读书,要读大量的书。我们现在的中医研究生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不认真发奋地读专业书。他读书了没有?读了!读什么书呢?他读的是外语书,他的重心不是放在中医的专业上。为什么我这么讲呢?我现在碰到的研究生不光是湖南省的研究生,还有外地的,多数人一碰上临床就讲不出中医的话了。我上临床时对他们的要求是我动嘴说,他们动手写,我说中医的术语,他们写的时候不熟练。我一讲到什么汤方,他们有时就傻眼了,眼睛就瞪起了,甚至常用方都不知道,更不用讲特殊的方。特殊方你不一定都要晓得,但常用的方你要知道啊!《金匮》的方,《伤寒论》的方,《温病条辨》的方是最常用的,这应该知道吧?《汤头歌诀》上的方应该知道吧?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说明专业书读得不好。  还比如说作学术报告的时候,一讲到经典的文章,有的学生基本上就搞不明白了。听完了,他还问你一个问题:“你刚才讲的那个我还没听清楚,那个怎样讲”。他不是没听清楚,其实是他没有读过。  有人把《金匮要略》里的“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疢”字居然写成“惩罚”的“惩”,我当时哭笑不得,这就说明读书没有认真。所以我说一定要勤奋读书。  “不懒”的第二个方面是要刻苦实践,实践必须刻苦,“不懒”就是要勤奋读书、刻苦实践。  第三个就是老师不糊涂。老师不糊涂,换句话讲就是要有明白的老师,要真正成为中医临床人才,还必须要有名师来指点你。这个老师是带路的啊!老师不仅是带路的,而且是发蒙解惑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更重要的是解惑啊!他能解惑,这个就是名师,这是高级的。  所以我要讲这个“三不观点”。我们湖南省卫生厅的老厅长——刘家望厅长听完了我的这个观点后,他在报告的时候把我的话拿出来讲了,说“要真培养人才,就要按照熊教授的‘三不观点’去要求”。
  岳美中谈中医的五个层次:   《内经》就有“上工、中工、粗工”之分,把医生分为三等。《周礼o医师章》也依据医生技术水平的高低、考核的优劣,而决定为工、为徒,职位升迁。  岳美中老先生是上个世纪造诣高深的名老中医,曾随周总理到印尼为苏哈托总统治好了西方著名专家都束手无策的尿结石病,也是中央领导的保健医,北京名医。  按照岳美中老先生的观点,中医可分为五等:   初等医生,叫开方医生。这种人只会念汤头歌诀、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于中医学术实际上还是门外汉。平日打听名医好开什么方药,依样葫芦,拿去应诊,看病用方与抄方无异,冀其有效,自不可能。   二等医生,叫用药医生。这种人正式学过中医基本理论,懂得生理病理、理法方药,但是应用不好。一般的病可以治,病情稍一复杂就束手无策。因为所学尚在皮毛,辩证自然不清,全凭自己对症用药,纳呆则麦芽、山楂,头痛则白芷、川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胸无定见,幸中自少。   三等医生,叫辨证医生。这种人正式受过老师教训,学有师承,对于中医学下过一番功夫,比较精通,有点根底,会辩一点证,也能够综合分析,辩证论治。虽然学有渊源,但是经验不够,所以旁人能治的病,他能治,旁人治不好的病他也治不好,现在所谓好医生,大致属于这类。   四等医生,叫入细医生。这种人学验俱富,最为可贵。能够纯熟地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着复杂的病,不论头绪多么繁杂,病情多么凶险,一经他手,辩证如理乱丝,轻拢慢捻渐得丝头,用药如解死结,徐引缓导切中症结,别人治不好的病,他能治好许多,一方一药之投,看似平淡,而渐入佳境,在从容和缓之中,即愈大症。这种医生内里蕴藏了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堪称名医。   最上等医生,叫神医圣手。最上等医生,旁人治不了的病一到他手,往往著手回春。辨证分析,准确细微;论治方药,贴切对病。可惜这种医林妙手,在今天所见甚少。   明了了医有五等,习医者学有方向,万不可浅尝辄止。一边投师访友,从人学;一边钻研典籍,从书学;一边勤于临证,从病学,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要敢于反躬自省,要臻于致美,终可成为四、五等医生。只有艺精,才能活人。愿天下为医者共勉之,秉承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理念,为天下苍生的生命健康生存与幸福生活,多精勤不倦,积德行善。
  为什么学习中医者众而成名者寡  有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人学医十余年,却很少有人找他治病。他的妻子问他:“你经常说自己的医术十分了得,可为什么就是没人找你治病?”他回答道:“这怎么能怪我呢!这些病人从不按照书本上所写的去生病,这叫我如何是好?”就这样的问题也的确困惑过不少的从医者,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从医者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而且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悟性”。  学识可以从书本中去获得,而悟性则是在书本中得不到、学不来的。这悟性就是所谓“灵感”,灵感—通,则可以随机应变。任凭疾病错综复杂,变化万千,只要医家凭自己渊博的学识,再加上高超的悟性和灵感,总会从复杂纷纭的病情当中寻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我曾亲眼目睹过许多中医界的前辈和同辈中,有许多人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而在临床实践中则是门可罗雀。可是也确有不少人考试成绩平平,甚至不及格,而他们的人气却很望。更有甚者,还有位老中医在与人闲谈时说:“李时珍会写书,但他不一定会治病!假若他像我一样每天都要接诊这么多病人,他还能写书吗?叶天士每天忙于诊务,没时间写书,所以他的《温热论》还是他的弟子整理的。”这话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所以说悟性固然重要,然而渊博的学识亦不可缺少,如能二者兼得则尽善尽美。可现实总是不尽人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者多,所以学习中医者众而成名者寡,也就不足为怪了。  人们常说:“中医看人;西医看门。”难怪眼下的中医院大多数都不是很景气,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有悟性的中医,而看西医者只求门第高,设备全就够了。培养有悟性的中医,关键在在于培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睿智,不是死记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要如何灵活地运用这些文字的实际意义。这就是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材的重要条件。  十多年前一家县级医院下属门诊部请来一位从大城市来的教授座诊,这之前该门诊部只顾了一名从乡村而来的却很有些名气的乡村中医,这教授一来,当然那位乡村医生就坐冷板凳了,可是半个月后,那位教授却坐冷板凳了,而乡村医师又恢复了往日的人气。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教授的学识不可谓不高,但悟性却不足;而乡村医师的悟性高,但学识却不够。这岂不是一大矛盾?
  说中医博大精深,大概是中医这一门学科的精髓不太容易被普遍掌握的缘故。  与西医相比,中医的知识和内容强调整体、宏观和功能性,所以灵活性很强。西医以实验学、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所以它较为清晰、确定、规范、标准,当然也就不像中医那么灵活。一个病例,从西医的角度来诊治,不同的医生,检查的结果是一样的,诊断的结论是一样的,所用的药物是大致相同的,药物在患者体内所发生的药理作用也应该是得到一致认同的,西医给我们的感觉是明摆在那里让我们来学。而中医却截然不同,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医生在诊治时,辨证的角度和用药的经验会差别很大,这就需要中医在学习中,不停地用心体会进退攻守,不停地感悟虚虚实实,不停地把握临证精华。  所谓“用药如用兵”,这是对中医悟性的一个极好概括。宋朝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在讨论演兵布阵时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兵书的策略是相同的,但怎样灵活运用,出奇制胜,就要看统帅如何高明地运筹帷幄了。中医是也如此,中医给我们提供的内容往往并不是像西医那样很严密,很固定,它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一种灵活的原则,或者说一种粗线条的甚至是模糊的生命活动规律。一些具体的、细致的内容需要我们自己来填充,形成每一个人心中的原则,每一个人心中不同的中医。也就是说,中医的内容,尤其在涉及到具体的诊治或疗效评价时,很少有“一是一,二是二,钉是钉,铆是铆”的感觉,更多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样也行,那样也对”。同一个病例,或者从脾论治,或者从肝、心、气血、从调和阴阳角度,或者从外感、内伤、杂症,或者从轻重缓急、补虚攻邪、辨证辨病,或者从五运六气、生克制化、三因制宜、舍证从脉、舍脉从证,各种角度都符合中医的原则,都是中医诊治过程的某一环节,都会有不同的疗效。但关键是能分辨出什么时候用,怎么用。这就注定了中医一生都要不停地在理论和实践中不停地琢磨,不停地整理,不停地领悟,不停地升华。中医治病也像对弈的棋手,不仅仅看表面的棋势,而是下一步、下几步的招数都了然于胸了。  在一定意义上,中医的悟性也可以看作是需要我们有一种从中医的一大堆经典理论和传统认识中把宝物活生生拎出来的功力,需要孙悟空似的火眼真睛的眼力。当然,每一个人分辨和体会的角度和方式不同,所以悟性也不同,得到的本事也不同,甚至每一个中医的诊治风格和魅力也不同。  但是,中医的悟性并不意味着故作神秘,故弄玄虚,也不等于不符合逻辑地随便推断,更不等于没有来由、没有根据的“医者,意也”。  就悟性而言,要认识到中医这种独特的学科特点并且有坚定的中医信念很重要,所以中医师心中应当自有一种方向感,如果没有认识到中医学科的这种特点,或者说不开窍,搞不好就会认为中医不科学,在中医信仰上动摇,甚至陷入迷茫。  总之,师傅的看家本领决不可能灌进我们的脑海,飞进我们的视线,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找出来,体会出来,形成我们自己的理论和经验,需要我们在非常多的角度和方向上不停地去“悟”。也正是因为中医的悟性,使得中医师更具有诊病时的人格魅力,并且把性格、出身、生活经历、师从派别等因素在诊治风格上打上很深的烙印。
  笑谈中医七大门派(转帖)   金庸笔下,仅仅一个江湖武林就分出了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昆仑派、崆峒派、明教、日月神教、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丐帮、五毒教、华山派等等。   确实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所以很多行业都分出了门派,中医也不例外。   简单说,比如四川相对阴雨多,较为潮湿,所以当地人多喜辣食,而医生也一样要开一些辛辣芳香祛湿的药品来化解自然界多余的湿气;东北则天寒地冻,至少以前是这样,所以东北人为了保护身体,只能是睡火炕、喝高度酒,得的病也更多的是因为寒冷而导致的风湿、咳喘、胃病、心脏病等,所以医生必须要在药里加入温热驱寒的药物来克服多余的寒气来治疗。一样的原理,在中医的圈子里根据地区纬度和经度的不同、地方百姓的身体差异、季节气候等因素,各个地方的医生在用药上不得不考虑用一些药品来去除本地的特有的治病因素的药品,久而久之,门派形成,于是中医界就像武林和江湖一样,门派纷争大起。   看看中医里都是哪些门派吧!   有关中医七大门派有很多种版本,诸如易水派、养阴派、串雅派等,笔者在这里并不完全赞同。所谓门派也好、学派也好,如果能够成为一个“派”,就一定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是必须有足够数量并且较高水平的该学派研习者;第二是它必须在中医的领域里拥有自己独特不能被取代的理论与临床效果。所以笔者更赞同本文中所提出的七大门派,他们拥有者相当数量的追随者,短期内没有灭绝的危险,同时他们各自相对独特的理论与治疗方法也都是短时期之内无可取代的),形成中医学术发展的主流。这些学派之间,展开的学术争鸣有时异常激烈,针锋相对。实际是互相启发、补充与完善的问题,一般不存在谁是谁非,客观上推动了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在学术上各有特点、优点和误区,它们各自的发挥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并对人类健康做出卓越贡献。   古往今来,一共分为以下七大门派:伤寒派、千金派、局方派、温补派、攻邪派、温病派、汇通派。
  一、伤寒派 (经方派)  创派祖师:张仲景   著作:《伤寒杂病论》(古名《金匮玉函经》),后世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特点:二千年前,地球上的环境远远要比现在冷得多,而且人的保暖措施以及衣着的保暖程度都远不及今天,所以那个年代,在河南及湖南地区以寒为主要病因的疾病占据了所有疾病的大多数,而张仲景则是活跃在河南及湖南的医生,他根据当时的气候及地域特点,认为应当以温热药来治疗当时多见的寒性疾病,所以提出很多重要理论,用药讲究“当以温药和之”。他在中医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抵相当于《射雕英雄传》里的王重阳的位置,中国和日本都把他称为“医圣”,他的著作被称为“方书之祖”,他的镇派之宝桂枝汤被称为“祖方”,而他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更是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中的两部。   名方:桂枝汤、白虎汤   Tips: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   后世应用本方,还可以变化治疗风湿、脾胃病、过敏性疾病、自汗、体虚等病症。   Tips:白虎汤   组成: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后世应用本方,还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肺炎、牙痛以及瘟病时疫等具有传染类型的疾病,如乙脑流行等,皆被任为重要的治疗方药。该方被后世的温病派充分发挥利用,成为治疗温病四大证的重要方剂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工作的道路并不平坦。建国初期,卫生部门受余云岫思想的影响还比较深,余云岫本人仍受器重(注:余云岫是民国时期力主废除中医药的始作俑者,若非全国中医界的奋力求生,中医则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了),而与其同气相求的卫生部领导王斌也说“中医只能在农民面前起到精神上治疗的安慰作用”、“封建社会封建医”,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取消中医的措施。后为党中央所觉察,给予批判。但这并不是一个人的思想,而是代表了一种认为中医不科学的思潮,扭转一种思潮,并不容易。十年浩劫更提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唯一道路”这一口号,实际上否定了中医药学自身的特色。在这一口号下,中医机构受到裁并,老中医人员下放;中医临床技术的发掘整理、抢救老中医经验等工作也落了空。正如前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先生所说:“中医实际上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尤其是“***”的十年,中医事业遭到严重地摧残,造成中医的日趋衰落,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全国中医医院从1960年的330所减少到129所,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   在这个事关中医存亡的生死之秋,中医的命运因一首方剂而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   当时,恰逢毛泽东主席染病发高热,主席是不喜欢吃中药的,也从不找中医诊治。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主席一直是采用的西医的抗生素及解热等对症治疗手段。病情并不见好,反而呈加重趋势,接近昏迷状态,当时所有的西医都已束手无策。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时间刻不容缓。国家在万般无奈时,只得求助中医。在那个中医最困难的时期,给普通人看病都需要很谨慎,更何况是国家主席了。有一位非常有名望的老中医,不顾各种压力,挺身而出。在为主席摸完脉后,诊断出了此系阳明经证,开出了中医界治疗阳明经证的名方----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一付药后,便热退神清,继续调理,不久便完全恢复健康。主席从此才开始对中医有了新的看法,大力推动中医的发展。这与主席在1958年提出的“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时的本意已是不一样了。   这就是蒲辅周一付白虎汤救中医的故事。   效按:白虎汤是中医七大门派中伤寒派的名方之一,擅长清热,治疗热证,后被温病派传承,被立为温病派“卫气营血”四大病症“气分热”的重要方剂,是温病派的镇派之宝。临床效果非常好。亦可由于治疗胃火比较大的牙痛。)   历史及现状:历史时期,伤寒派曾极度辉煌,被尊为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研习者甚多,高手如云,但苦于祖师的水平太高,所有的门人都很类似于全真七子而无一能够超过祖师的,这一门派到了今日,由于西医所占份额的逐渐加重,该派已经呈萎缩状态,派中高手数量明显减少,很多号称是“伤寒高手”的“教授”们已经可怜到居然使不出伤寒招数的地步,真是可悲之极。   笔者由于受到伤寒熏陶较多,自始至终从于伤寒门下,每逢诊病,多半方剂是伤寒方,或是伤寒法,多应手而效,想来伤寒真的是一门很好的学派。想起恩师当年一句话“经方能治大病,经方能治怪病”(其中经方指伤寒方),每不感慨。   伤寒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1、因为受寒导致的疾病,比如寒性风湿、宫寒痛经、宫寒不孕、寒性冠心病、胃寒、阳痿等;   2、天生体质弱,阳气不足、容易手足凉、怕冷的人患病。
  二、千金派 (养生派)  创派祖师:孙思邈   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特点:千金派的创派是在古代最强大的大唐帝国时期,物质文明达到极其发达状态,自然而然,人类就要回归良性的心态,所以千金派对于高尚医德的追求也是中医史上的顶点,孙思邈在著作中提出了千古名篇《大医精诚》篇和《大医习业》篇,强调医生的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比之现代动不动就开数千元药费的医生要强出很多。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也是千金派得名的缘由。   名方:苇茎汤(时至今日,仍是中医非手术治疗危重肺病的重要方剂)   Tips:苇茎汤   组成: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   功效: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肺痈,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脉滑数。   历史及现状:孙思邈医德极其高尚,并且更为重视医德,提出“大医精诚”篇来警示业医的后人,让医德如此差的今天的医生们惭愧不已。他的两本著作集唐代以前医学之大成,为了不杀生灵,而从不使用动物类药(诸如蛇类、蜈蚣、蝎子、羊肉、鸡内金等),而一概使用毒副作用较低的植物类药品。被后世尊为“药王”,不耻下问,书中记录了很多外国的方药和少数民族的方药,并且精于养生术,卒年百余岁,由于擅长养生,长寿百岁,后世又成为“孙真人”,当逐渐趋于养生一派,其实如果能够通过养生来防止疾病的发生,倒也达到了中医“治未病”的最高目的了。现代的好多“养生学家”或是“教授”都出于千金派,在中医养生的圈子里,其余各派也只能甘拜下风了。   千金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对于病情较缓需要生活调养的是很合适的,同时也擅长于普通人健康保健和延年保健的需求。
  三、局方派   创派祖师:宋朝名医众人,但是执笔为裴宗元、陈师文   著作:《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特点:宋朝的合剂局(前身是惠民局),是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中成药总公司一样的企业,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类似同仁堂规模的中成药制造企业,是属于国家创办的中成药制作的企业,国家为了统一制作规范及流程、配料等,特地编制了《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一书,该书在全国范围内征收各地名医的经验名方,然后去粗存精,经过试验,最终在数万张处方中保留了不到800首名家的名方。而该书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成药典。   名方:藿香正气散   Tips: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上吐下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脉缓。   后世多用于肠胃型感冒、急性腹泻、急性肠炎、过度肥胖等   历史及现状:历史时期,如果想做一个好的医生,你只要把局方派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这本书好好背一背就可以了,毕竟它上面所载的方药全部是从成千上万的中医高手们的看家绝招精选出来的,想想令狐冲用来对付五岳剑派所使用的招法也不过就是十个魔教长老的精华而已,那么这么多的中医高手打造出来的一本书的价值又有多少呢,答案是无穷无尽,笔者最爱用的方子里面有一首就是其中的,用来治一种病,几乎没有不见效的,就是这么神奇。所以很多中医后来都成了局方派,一直到今天也是有很多医生也是。局方派有个致命的缺点,如果你的基础很好,不妨使用里面的方剂,自可左右逢源;如果基础一般或是太差,那么,就常常不能明白高手们出招的深意了,更多情况下,反而弊大于利。   局方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局方派是七大门派中保罗病种最全面的门派,在每一个具体的病种上可能不如专门的门派,但是如果总体上看,还是很全面的。
  四、温补派   创派祖师:李东垣(李 杲)——温补脾胃   张景岳(张介宾)——温补命门   著作:李东垣《脾胃论》   张景岳《景岳全书》   特点:二人虽同是温补派开派祖师,但二人根据自己对于《黄帝内经》等知识的把握和临床经验的侧重,而一个专攻于脾胃的阳气的温煦,一个专门在意命门之火旺盛。派中的观点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生存,全是阳气的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活人和一个死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体温相差个十几度,就是这么点儿的温度差,一个生命就此结束,可见阳气温煦我们身体的重要作用。小孩子阳气旺盛,所以总是上窜下跳的不老实,所以会长个子,长到一定时期,就可以繁殖下一代,而逐渐的阳气衰退后,人也就变的老了,所以阳气少的老年人是不爱动的,同时也因为阳气的减少而怕冷起来。而温补派就是始终强调着阳气的极端重要性,不管从诊断疾病还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或药材,都一般偏向于使用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来补益人体,临床效果较好。尤其是张景岳,把兵法和阵法融入到中医对付疾病的方法内,颇具深意,值得细玩。   名方:李东垣——补中益气汤   张景岳——右归丸   Tips: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身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食少困倦,便溏少气;气虚下陷,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等;气虚发热证等。   Tips:右归丸   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肉桂、当归、附子   功效: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肾阳不足,名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或宫寒,脉沉而迟。   历史及现状:随着地球在逐渐变暖,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在随之改变,我们因为阳气虚弱而患的疾病在理论上是比较少了,看似温补派不会再占据主要地位了。实际不然,现代男性的的阳痿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女性宫寒的比率也在上涨等等新的寒邪所致的疾病仍然需要我们的温补派来出手相援。历史时期,由于瘟疫肆虐导致了温病学派的出现,从而终止了温补派在中医历史上的绝对主导地位,一直到今天,除了像东北三省等局部省份外,温补派中医的势力都已经不占主要地位了。   温补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对于先天不足或是后天不足(脾胃亏)所导致的各种疾病效果很好。
  五、攻邪派   创派祖师:张子和(张从正)   著作:《儒门事亲》,该书并非张从正本人所写,而是其私淑弟子等人编写。   特点:攻邪派的张子和无论是看病还是用药都很邪,熟知中医的人都知道张子和的诊断和各种治法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都是很中规中矩的黄帝法,但是作为老百姓以及一般水平的庸医们,往往就不能理解张子和的相对高深的功夫了。所以感觉起来他有些像金庸先生笔下的黄老邪,凡事不合世理,不按章法,不循常规。估计张老先生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邪性,所以名字里的“从正”二字恐怕也含有“改邪从正”的意味吧。张氏强调凡病都是因为邪气入侵身体所导致的,所以强调治病一定要先驱除外邪,邪去后正气自然平安(邪去则正安),即“攘外必先安内”,外不攘,内必不安。也和中国拳术名言“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的道理暗合。擅长使用汗法、吐法、下法治疗病人,效果非常理想,但是由于这三种方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都或多或少的让病人不愿接受,所以相对来讲,如果大病、重病、怪病、疾病、难病,患者相对不愿接受。   名方:禹功散   Tips:禹功散   组成:黑牵牛、茴香、生姜汁   功效:逐水通便,行气消肿   主治:阳水水肿,遍身水肿,腹胀喘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沉有力。   后世应用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等   历史及现状:人就是这样,病中渴望好转,即使承受些痛苦,也不算什么,稍微好转后,就不愿忍受治疗的痛苦了,比如针灸、比如手术、比如呕吐、剧烈腹泻等,所以这个流派只是仗着非常好的临床疗效才得以延续到今天,但是其中很多的精彩技术也已不复存在了,很多好的技术也被别的门派所吸收。   攻邪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比较严重的水肿、胸水、腹水、精神神经性疾病等。
  六、温病派(寒凉派)   创派祖师:刘完素,后世派中高手颇多诸如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一瓢、王孟英等。  著作:《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瘟疫论》等   特点:自打祖师开派以来,强调人的各种疾病,和“火”沾边的占多数,比如情绪会转变为火,季节的气候不合时宜会转变为火,饮食辛辣肥腻甜食过多都会转变为火,而且认为一般的病的转归转为火的居多,且认为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所以人体就像干柴,容易收到火热的侵害,用药讲究以寒凉药物为主,并且注意维护人体的阴气和阴血,从而起到防止火热性疾病发生的目的。诊断上非常重视舌象,并可以从舌像上观察出人体内阴液的充盈匮乏程度,以及火热的充斥程度和对人造成的损害程度,这一点不同于伤寒派“重视脉象而忽略舌像的争端方法”。   名方:安宫牛黄丸   Tips:安宫牛黄丸   组成:牛黄、郁金、黄连、朱砂、山栀、雄黄、黄芩、水牛角、冰片、麝香、珍珠、金箔   功效: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口干舌燥,痰涎壅盛,脉数。   后世还用于治疗:中风昏迷、小儿惊厥、高热等。   历史及现状:历史时期,每当瘟疫流行时期,起到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的医学家们往往以温病派的为多。总的来说,温病派的专家对于温病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其他疾病的效果就稍显逊色了,现代温病派的高手主要以北京和广东、上海较多。   温病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火热性质的疾病,如热性的风湿、牙痛、热性口疮、痤疮、五脏热证等
  七、汇通派   创派祖师:唐宗海、张锡纯、朱沛文、恽铁樵四人,几乎是同一时代,年纪以唐氏较长。   著作:《血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特点:祖先们主张的并非完全是中西医结合,而是“洋为中用”、“夷为华用”,就像“游击队之歌”里唱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一个道理,驴和马只能生出骡子,而骡子是永远都没有后代的,这个简单的道理古人很懂,所以先人们不是硬生生的要把西医和中医结合到一起,而是在那个洋人凌辱中国文化的年代,要闯出一条如何利用西医来武装中医,而能够使中医可以更好的生存并发展下去,所以那个年代的中西汇通很不同于今天的中西医结合。   名方:方剂较多,知名的较少,其中早期比较有先驱意义的方药有石膏阿司匹林汤   Tips:石膏阿司匹林汤   组成:石膏、阿司匹林片   功效:解热退热   主治:高热不退   妄加评论:两味药物一中一西,分别是中药和西药里退烧性质很好的中药,但是退烧机理完全不一样,而古人张锡纯苦思再四,终于大胆的迈出了一步,尝试着让具有类似功效的中药和西药出现在一个处方当中来互相增强疗效治疗。当年看起来很好笑的一件事,现在被广泛的应用到全世界的制药行业里,不光是中国的中成药掺西药,西药里也多少的掺了些中药的成分。   历史及现状:提到汇通派,大家一定很陌生,但是如果提到“中西医结合”的专家,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的,对于这一类专家,实在是很难提出什么适当的形容词。其实当如三国名言“分久必和,和久必分”一样,中医也好,西医也好,它们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期的必然的、客观的产物,它们到了该结合或是该分离的阶段就会按着自身的规律去自然而然的,哪怕只有一丁点的勉强都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现代中西医结合是比较不成功的,很多西医连中医是怎么一回事都不清楚,就敢给人开中药,很多西医为了更快的晋升职称,摇身一变,变成了中医。这种披着中医外套的“伪中医”就像当年日寇时期的汉奸一样,是中医灭亡的最主要原因。多么可怕啊。   汇通派对于哪些病效果好?   对于肿瘤、艾滋病、内分泌失调等新进出现的中西医都没有足够认识的疾病的实验性治疗会有较好的疗效。   其实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医的门派远远不止这七个,一些小门派里,诸如眼科傅仁宇、伤科蔺道人刘涓子、针灸科的王惟一、杨继洲,儿科的钱乙,妇科的傅青主,内科的华佗,李时珍,外科的吴师机,等等以及解放后的中国四大名医:蒲辅周、岳美中、赵锡武、冉雪峰,老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施今墨、肖龙友、汪逢春等都是各有千秋 。
  继续啊 楼主  
  关于中医派别的说法,临床上主要是伤寒与温病派的之争,明清以来,温病学派开始兴起,用药大多以寒凉为主,对温热病疗效还好,其它内伤杂病则效果欠佳。近几年出现了经方热,也算是对伤寒的继承的发展,因为院校里面已经把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当作选修课程来学习,只学习些内科学,方剂学等,只有说有些遗憾,毕竟经典的东西才是根本,后面衍生出来的只有算是枝叶。伤寒金匮对风寒外感,内伤杂病运用六经辩证和脏腑辩证能够解决现实中的疾病问题,很多伤寒大家如胡希恕,刘渡周,陈慎悟,曹颖甫等都对经方运用的活灵活现,得心应手,足以证明伤寒论的魅力,伤寒论就如同射雕里面九阴真经一样,算是武林第一绝学。也可以把伤寒派比作是武林的少林派,武学正宗,功力深厚,源远流长,有时候只要把少林绝学学好,就可以练成如扫地僧那样的境界。温病派也算是从伤寒派阳明病篇衍生出来的,只是更加细致,用药平正清灵,如同张三丰创立的武当派,运用太极法以柔克刚,以轻去实,对一些温热病,高热传染病效果很好,也大大完善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对临床医生来讲,应该伤寒温病同等重视,这样在面对病人时知识上才不会有所偏失,该用伤寒方就用伤寒,是温病就选择温病药物来治疗,以实现最好的疗效,不可偏颇。熊继柏教授在学习经历中提到,十四岁时拜师于名老中医胡岱峰先生门下,学习《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并令熟读《医宗金鉴》中之《四诊心法要决》、《伤寒心法要决》、《杂病心法要决》、《妇科心法要决》和《幼科心法要决》。十五岁时,重点攻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二十岁时复拜师于名老中医陈文和先生门下,除教
内经》之外,并令重点研习《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和《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一年之后,临证业务能力大有长进,自此长期连续不断地在农村基层医院从事临证实践,始终运用中医中药诊治内科、妇科、儿科病证,并运用中医中药治愈了许多的急证、重证。由于不断临证,不断学习,医疗威信逐渐提高,从1964年到1979年间,每日应诊量常达100人左右。正是对伤寒和温病的两手过硬的知识体系,才有了临床好的疗效。
  中医一直以来有“学院派”与“民间派”之争,前者来源于系统的学院教育,后者主要依靠传统的师承方式。学院派认为民间派不懂理论,民间派认为学院派看不了病。很多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看不了病,但学院派里也有一些很好的医生,同样民间派也不乏吹嘘之辈和江湖骗子,许多中医都不愿意把自己的中医技术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研讨,或者毫无保留地进行传授。中医的“秘方”、“验方”之类让西方人看不懂,很多中医的成就没有传承,宁愿失传也不公开,一个好的学术成果就是要公开或留存下来才能体现价值。在国内很多中医药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这就说明中医的教育有问题,很多中医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有的去药房抓药,有的就考西医研究生,有的转行当编辑。而民间的中医传承因为种种问题也将面临断代,民间中医的传承,只有部分很关心中医、热爱中医,并且有医术传承的人才能够得到继续发展,但规模太小。现在真正掌握中医的人还有一部分,再过些年这些人没有了,那么下一代的人有几个能真正掌握中医?即使有人得到了医术传承,如果他不在正规的院校里面取得一个学位,社会也不会承认他。《执业医师法》颁布后,很多民间中医因没有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而成为非法行医,而且对“师承或确有专长”的民间医生考取“执业医师证”的门槛较高。  学院派的教育是比较正规的,其中也学习了西医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在诊查一些疾病的时候,心中能够比较清楚了然。但是学院的中医教育也存在很多的弊端,第一就是不重视经典的教学,学校教育阶段《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都不是特别重视的,老师也没有讲出来里面的道理。只是学些基本的方剂学,诊断学,内科学,如果伤寒论是树根的话,这些只能说是树叶,况且本科教育阶段有太多的西医课程,还有英文政治等,真正学习中医知识方面的时间也就2-3年,很多也只是混个毕业证。至于《神农本草经》和《难经》根本都不在学习之列。另外在临床教学上,也是以西医思维为主导,以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指导,老专家很多情况都是根据中药的药理作用来加减药物,比如这个病人血糖高,他就会加入一些在药理研究中能降血糖的中药,其实这完全违背了中医的知识体系。只能成为不伦不类的中医,临床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学院派的缺点是丢弃了传统的看病的方法,把精力都用来搞中医中药现代化了。比如《黄帝内经》中的诊断精髓“五运六气”,恐怕没有几个教授会用的,即使现在有些教授发表了些文章,也多是从预防学角度来看,真正用在临床个体上的很少。“民间派”许多也是有真才实学,他们大多数人都非常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这是比较正确的思路,但是也有很多民间医生也有一些爱吹捧的习惯,往往会夸大自己的水平。也有一些用祖传的噱头来宣传自己,这些都是不好方面。现在很多人会说“大医在民间”。确实在民间有很多水平很高的医生,也是按照古人的思维方式来学习和运用中医。
  顶一个。  能说出这么多中医知识的,一定是中医大家。
  关于中西医之争,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网上有也很多争论,本人虽然是半个中医人士,但并不反对西医,凭心而论,目前市场上的医疗还是以西医为主,很多人生病的第一反应首先是去医院看西医,经历一段时间治疗效果不好后才转到中医这里,所以现在中医接手的病人都不是初次接诊的病人,很多都是经历无效治疗后才接手的,这时候的情况已经相对复杂了,没有高水平的诊治水平是很难解决病人的疾病问题的,这也造成了很多人看了中医效果也不佳,反过来又说中医疗效不好,相反如果是生病首先去看的是中医,也许疾病解决起来就相对简单些,更简单的病有时候患者自己都买药解决了。中医和西医如同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没有孰好孰坏之分,很多黑中医粉叫嚣着取消中医,如方舟之、罗振宇之流,认为中医是伪科学,是骗子,只能说明他们的无知,或者有西医背后利益集团的支持。如果真是同伪科学,其实不用反对,也就是灭亡了,中医为什么在这么多年的反对中,能够生存下来,本身就证明了他的合理性,科学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签,老百姓只认疗效,民间有口碑,这才是生存下来的原因,就如同一位医生所说,如果能够解决疾病问题,就不存在优劣之说。客观上讲西医在近代发展迅速,很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医疗保证,其实严格上来讲,西医更多的是依靠现代技术的发展,光学,电学,磁学,物理学,生化学等都是西医发展的基础,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西医的手术,输液,检验,抗体能够迅速推广的原因,治疗的原则也是相对标准化,厉害的西医师离开了这些设备指标等也不会看病。一位从中部地区医生到上海医院进修时谈到,基本上所学的知识与以前用到的差别不多,治疗原则也是一样的。相反中医更倾向于一种自然哲学范畴,讲究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医者意也,也给中医的标准制定造成一定的困难,说明中医看病更多的是医生根据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对疾病的判断,这本身又有些不确定性,每人医生开出来的药方大部分都不相同,疗效也不尽然。好的中医师什么病都看,好比一所医院,以前的老中医很多都日诊上百人,没有一定的疗效肯定是不会有患者的。客观来说人的体质有差异,强弱胖瘦等,以及结受病后的反应都不一样,西医采取同样的治疗手段来治疗,效果也会有差异,而中医则能很好的把这些问题考虑进去,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之说,辩证用药效果比较好。中医西医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你遇到的医生水平高低与态度优劣之别。
  转一篇 端宏斌(经济网红)的抵制中医有道理吗?  网上有几个话题我一般不敢碰,一个是转基因,一个是韩寒代笔,再一个就是中医。这几个话题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严重对立,只要你敢表态,就意味着你必定会得罪一大批人,你在这些人眼里就会变成一个脑残,他们有机会就会跑来攻击你。但是不表态不代表不能评论,本文我就准备来谈谈中医。  虽然我写财经和心理学话题比较多,但我是个纯粹的理工男,大学念的是物理学系,我自认为有一点科学精神,因此对于中医这种完全无法理解的东西必然就归为伪科学一类了。所以那时候的我强烈反对中医,就像鲁迅说的:“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想法是会变的,真正促使我转变的导火线是同某个老院长的对话。这位老头七十多岁了,最初学的是中医,后来转学西医,当到某个大医院的院长,然后退休。我问他:中医和西医到底哪个厉害?为什么各自的支持者都无法说服对方?老头的回答让我思考了很久,他说:  如果以整体水平来看,西医肯定是强过中医的,但是具体到医生个人,那就不好说了,水平高超的中医医生远远强于西医医生,但中医里面滥竽充数的骗子也不少,所以就被人抓住了把柄。  西医的水平是由目前医学的整体发展程度决定的,他只能在现有的教材范围内想办法,所以互相能力相差不会太多,而且非常的教条,书上要求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比如反复的检查化验就是一例。研究疾病是病理学家的事,不是医生的事,医生只是负责看病。病理学家和医生的关系,就好比是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员的关系。飞行员的水平上限,就是这架飞机的性能上限。  但医学是个经验科学,你就算把所有书本知识都背下来,你也不会看病,你必须要有长期的实践经验才行。在这方面,某些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可以快速高效的帮你解决问题,你别管能不能理解对方的那套奇怪理论,反正他最终帮你治好了,你就满意了,因为老百姓不看广告看疗效!可是有些时候,某些骗子也装模作样的跑出来看病,由于西医的门槛太高,他冒充不了,所以只能冒充中医,这就严重的败坏了中医的名声。比如大骗子胡万林就号称自己是中医,还忽悠了作家柯云路帮他写书。  有些人在西医那边受了气,后来跑到中医这边给治好了,于是他就坚决支持中医,还有些人在中医这边上了当,后来跑到西医那边看好了,于是他就成了一个“中医黑”。所以说,决定一个人最终立场的关键因素,就是他自己的经验和经历。  搞清楚这些问题之后,我又想到另一个问题,胡万林明明就是个大骗子,他竟然还能够骗到那么多的人去信他,这是为啥?直到我看到了国外某个生理学家的书,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说:去医院看病的人,其实有60%的人都是白去的。这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你不去医院在家好好休息,你的病也会好,因为人体本来就有强大的自愈能力。另一种情况是你去医院也看不好,因为现代医学对某些病根本就无能为力,你不去医院至少还能省不少钱。只有大约40%的病人,医院才能够帮到你。  胡万林为啥能骗那么久?因为他的病人绝大多数都是现代医学无能为力的病人,这种人已经求医问药很久了,完全没有效果,所以才会把希望寄托在胡万林这个骗子身上,他们迫切的相信胡万林就是个神医,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既然医学只能帮到40%的病人,那么剩下的病人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就拿最棘手的癌症为例。为啥癌症一旦发现就是晚期?这是因为癌症的病程极其漫长,至少有十几年,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癌症是完全不痛的,它就这样慢慢的长大,一直长大到压迫到神经了,它才开始痛。癌细胞就是你身体内的细胞,它就像一颗种子,因为你的身体适合它生长,所以它才生长。因为你长期错误的生活习惯,才让这颗种子变成了毒瘤。西医只能在癌症大到能够被检测出来的时候才能介入,此时基本上已经是中晚期了。而中医至少提供了你一套养生方法,改变你的生活习惯,让癌症不那么容易在你身体里发芽。中医讲究的是: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的核心理念。  西医医生抵制中医还情有可原,毕竟同行是冤家嘛,但那些不是医生的人,自称是“死硬理性派”的人强烈抵制中医,这就让人很无语了。他们抵制中医的逻辑是:西医是科学,中医不是科学,中医是伪科学,因此必须要取缔。这套逻辑让人感觉就像是狂热的宗教信徒在阐述消灭异教徒的重要意义。正因为你西医无法提供100%有效的解决方案,所以老百姓才转而找中医,你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叫嚣取缔别人。这就好比有两家饭馆,顾客不吃你们家的,跑去吃隔壁家的,正确的做法是让自己家的菜做得更好吃,而不是到处宣传对手的菜里有毒。要论有毒的话,难道你们家的菜就没毒么?  “科学”这个词现在有了几乎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但是科学目前的地位是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这样的“硬科学”打拼出来的,因为它们能够提供给老百姓100%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什么民间物理学家(民科)不成气候?因为现成的物理学已经提供了足够有效的东西,老百姓不需要找别人了。可是“医学”以及“经济学”,这两个不成器的家伙,也谎称自己是科学,其中最可恶的就是经济学,什么有效的东西都提供不了,还把自己包装成高大上的样子,到处招摇撞骗。医学稍微好一点,能够提供不少有效的东西,但是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它还忽悠你,让你有病就去医院,似乎去了医院就能解决问题一样。
  最近在学习朱进忠老中医的医案,深深佩服朱老在面对疑难病时辩证准确,用药精准,每每用平淡无奇的方药来治愈很多疑难杂症,再次感叹中医的伟大和神奇。朱老提出的疑难病从肝论治、久病辨证脉为第一依据能够有效地拓展辩证思路,提高临床有效度。特别是朱老的治学观点,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朱进忠:绝对不能原谅自己
①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我们治不好的病;②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我们现在治不好的病;③只要辨证论治准确,就能治好这个病。  朱进忠导师长期工作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显著的教学成果,对疑难杂病诊治规律和辨证论治方法学尤有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著了《中医内科证治备要》、《天人相应与辨证论治》、《难病奇治》、《疑难病诊治思路秘诀》、《中医脉诊大全》等书22部及大量论文。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内科病辨证的三个步骤、天人相应辨证42法、相似辨证、疑难病从肝论治、久病辨证脉为第一依据。并被很多医者应用,取得了显著疗效。著名医家称其为“提出疑难病从肝论治的建国以来第一人”“格调崇高,贡献巨大”“对中医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是可行的”。其先后获山西省医药科技著作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2次。其发明的新药有主治小儿急慢性腹泻的“宝宝一贴灵”,主治急性扁桃体炎与上呼吸道感染的“疏风清热胶囊”,主治慢性肾炎、前列腺增殖症的“肾康灵胶囊”。
  朱进忠:绝对不能原谅自己  数十年前,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在治疗某个疾病屡屡无效,或久治不愈时,常常这样地原谅自己,说:“国内的著名医家都治不好,我能有什么办法呢?”“国际上对这病都没有办法,我怎么能治好呢?”在与一些同道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有这种看法。所以长期以来,我认为我的这种思想是对的。在一次与我院前副院长刘崇德的交谈中,他谈了他的如下观点:①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我们治不好的病;②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我们现在治不好的病;③只要辨证论治准确,就能治好这个病。我听后颇有非议,甚至有认为其简直是信口雌黄的想法。事隔30多年以后,我翻检了一下我的著作、论文一看,过去认为根本不可治愈的病,现在却一个一个地治愈了,有的虽然不能治愈,但却取得了可喜的苗头。这是为什么呢?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数条:  其一是是否把这个病人看成了自己最亲爱的人,若是,就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就会通过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其二是是不是把所谓的国际、国内水平看作了不可逾越的鸿沟,若是,就会把自己束缚住,若不是,就会使我们进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充分利用我们的知识治疗此病。  其三是是否敢于向自己的微小过失开战,若是,就会使我们认真地检查自己的甚至是微小的过失,使我们在总结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中,找出出路,找出办法,并创造出新的成果来。  总之,我们要想发明,要想创造,我们绝对不可原谅自己,绝对不可以以别人是如此为借口原谅自己。
  朱进忠:如何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率  一、产生辨证论治过程中的错误原因  1.抛弃中医理论,单纯强调套用西医。例如:高血压病,某些医者鉴于其部分患者是阴虚肝旺引起的,便把这部分经验套用到所有的高血压病患者身上,并称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而将所有的患者统统采用滋阴平肝法进行治疗。又如心肌梗死,某些医家鉴于其在研究中发现与瘀血有关,就统统认为是瘀血阻滞所致,并认为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而将所有的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结果把很多非肝旺的高血压病,非瘀血阻滞所致的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了滋阴平肝,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  2.过度迷信专家、前人,不做认真调查研究。例如:某些医者在临床时只注意某某专家,某某大医院的诊断,而对患者叙述的与专家诊断相反的任何症状,任何体征不屑一顾,一听此病即立刻开据出某某验方,结果常常不效。  3.不顾客观的实际,单纯追求验方。例如:肝炎,某些医者鉴于很多传染病院报道说传染性肝炎乃湿热所致,并云其采用除湿清热法是如何如何的有效,而也认为所有的肝炎患者都是此种证型,结果多数患者不效。他们忘记自己所处的环境不是传染病院,所治疗的患者都是经传染病院治疗无效的事实,所以当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4.只注意该种疾病的普遍规律,不去探查该种疾病的特殊证候。例如:肺炎,某些医家只注意其痰热壅肺,而对所谓的凉燥犯肺的各种表现不予重视。又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只注意其多见清瘟败毒饮证,而对早已出现的肢厥脉微,泄泻,苔白,根本不去考虑等。  5.不是按照望闻问切去搜集资料,而是凭据想象处理问题。例如:钩端螺旋体病,当一遇见患者说是患的钩端螺旋体病时,即立刻认为其乃湿热所致,而根本不去考虑其证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紧数,致使本是大青龙汤一剂可愈的病,变为长期缠绵不愈。  6.不去理解中医特定术语的含义,而是自造术语歪曲原有的概念。例如:中医辨证论治术语中的证,本是各种证据的意思,而某些医者却把证仅仅理解为症状的代名词,并提出新的无证可辨说来否定辨证论治。  二,提高辨证论治准确率的方法  1.严格地按照中医理论和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这里所谓严格的,即不是有例外的,例如:西医诊断的某某所谓炎症,只要是我们通过严格的中医诊断方法确定其属于虚,属于寒,我们就认为其属于虚、寒,而不能因为其是炎症就认为其属于热,属于实。又如:大便秘结,只要是我们通过严格的中医诊断方法确定其属于虚、寒,那我们就不能因为其系大便秘结而认为其属于实热等。  2.严格地按照中医的诊断步骤去诊查疾病。这里所谓的严格地按照中医的诊断步骤,即毫无例外地按照中医的望闻问切去检查,并根据其检查的所得材料去确定诊断,而绝不可有任何例外。例如:感冒,当患者说其是感冒一病时,我们不能因其是感冒而不去察脉,不去察舌,不去按腹,否则是很难确定其属于什么证候的。又如:低血压病,当患者说其是低血压病时,我们不能因其是低血压而诊为气虚清阳不升,而冒然采用补中益气等。  3.认真地学习古代名家的医案,通过分析了解其成功的辨证论治方法。怎么巧妙地应用中医理论于临床,这是中医临床工作者最难掌握的问题,所以前人常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净信书,不如无书”的警语告诫我们。怎么才能临证多?我认为第一应该多临床,第二是应该多学习前人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学习前人的临床实践经验上,我认为也有两点:第一是直接跟着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第二是从前人的有效验案中学习成功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学到巧,才能真正地学会辨证论治的方法。  4.认真地分析所谓的大和小,即所谓的大的问题和独处藏奸的关系。例如:有些过敏性紫癜患者,我们通过检查分柝确定其属于热毒炽盛后,本来采用黄芩、黄连、黄柏、生石膏等应该有效,但一通过实践去检验却根本无效。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忽略了其独处藏奸的寒。又如:某些癃闭,从其证中的尿急尿痛,口干口苦,身热来看,当属一个热证,但应用知母、黄柏却分毫无效,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我们忽略了其中所谓的独处藏奸中的阳虚的结果。这个独处藏奸的问题看起来事小,但其常常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此临床时一
  @林杏布衣
20:09:38  朱进忠:如何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率  一、产生辨证论治过程中的错误原因  1.抛弃中医理论,单纯强调套用西医。例如:高血压病,某些医者鉴于其部分患者是阴虚肝旺引起的,便把这部分经验套用到所有的高血压病患者身上,并称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而将所有的患者统统采用滋阴平肝法进行治疗。又如心肌梗死,某些医家鉴于其在研究中发现与瘀血有关,就统统认为是瘀血阻滞所致,并认为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而将所有的心肌梗死......  -----------------------------  看不懂这虚头巴脑的文字
  今天是2016年最后一天,祝大家在新的2017年身体健康,合家欢乐,多多发财,少少生病。在新的2017年,本人会坚持分享更多关于中医健康养生方面的知识,希望对大家的健康会有所帮助,谢谢!
  分享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供参考:  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欢迎批评指正  1。天下没有不“偏”的中医,“偏”说明有特长,是优点,是长期临症的结果,观古今历代名医大家那个不“偏”,就是仲景亦对桂枝很感兴趣。但是不能“偏激”,真理多走一步就错误,说“阳”多“阴”少,或阴”多“阳少等等,那是经常找他看病的那堆病人。没有普遍性,这跟到饭馆吃饭是一样道理。  2。没有十全之医,不要相信书上说的“百发百中”做到十之六七已经是高高手了,那位大侠不信自己做做统计,就做你善长的那个病,疗效底的让你吃惊。  3。要团结,不要斗争,要善于学他人优点,再日脓的医生亦有绝招。  4。中医有“理论派”与“实战派”之分,理论型医生容易以点带面,治好一个病以为天下的病都是这样,还把他发挥成几大本书,靠看病吃饭的实践型医生常用药不拘章法,以有效为准,曲点是说的道理听不懂或说不明白。如果你是教书先生就多看“理论派”医生著作,靠看病吃饭就多读医案,看那些薄的书,看实战型医生的书,《伤寒论》就很薄吗。  5。开始看“医案”要看有头有尾的,最好是用成方取效的那种,而且要一二剂就见效,临床时好摹仿。可以有点间接经验。在我行医这个地方一二剂药不效病人就跟你拜拜了,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找你看病,既使是你后来成名了。到你有一定临床经验,对中医理论理解深时再广读各种案例,如“叶天士”指南,不然你无法借鉴。由此可见“传师”很重要,有老师带的学生真是辛福,要珍惜,象我这种无师之徒只有从“描红”开始了。  6。经常到药房看看,尝一尝药味,认一认中药长什么样,有条件的可在家里搞个小药房,有的中药性味并不跟书说的一样。我曾经欲把“蛤蚧”研粉,发现怎么可能,不知道古人是如何做的。  7。有空时把自己常用的方剂尝一尝,不是治病,剂量小点,就是尝这个汤药是什么味,有助你对方证的理解,套用陈修圆的话说“别有神悟”。虽然看病不是做饭,窃以为中医复方的雏形可能来至蹰房,《伤寒论》中的处方,不管酸甜苦辣味道都很正,不象后世有的方子,看是平和,那口汤药闻作都想吐。这种方子少开为妙。  8。“麻黄汤”没有书上说的那中利害,临床上以不限治疗伤寒表实证,普通风寒感冒咳嗽都可用,以不一定真要无汗,笔者同事一家老小,一年四季感冒都是一剂麻黄汤搞定,十多年来都是这样。  9。用熟附子不须用到100g200g,30g足也,笔者乃虚寒体质,每次感冒必用附子方愈,曾亲尝附子剂量与疗效关系,10g不行,20g有效,30g与100g差别不大,生附子10g抵50g熟附子。附子中毒不一定与大剂量有关,笔者所在当地附子是当菜吃每次一两斤墩猪脚吃,我抢救多例,都是吃的最少的,可能对乌头减敏感吧。  要用白附片,就是清水附片,口感好,安全,盐附子卤水太重。  10。几百个方子是要记得的,虽然有的方子你一辈子都不会用到,但是有提升功力的作用,中医只有达到由博返约时临床疗效才能稳定,治病才会有把握,一个病若你感到治法纷纭,可以说出几十种证型方药,那么你还没有完全掌握,真理都是简单的那有那么复杂,但是你已经有了灵活加减变通的基础。我近年来喜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胃肠疾病,疗效可靠,有时把它当主药,有时把它当佐使,有时用它治表,有时用它治本,奥妙无穷啊。目的就是一个:恢复胃肠虚实交替正常节奏。  11。大多数疾病都会自己好的,前提是你不要去干扰它,脏俯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很强的,药物是帮助而不是代替,越诅代刨就错了。西医是要学点的,中西是可以结合的,就看你如何用,要会扬长避短,你用中药“抗菌素”与西医的抗菌素比当然是一败涂地了。有一些治表的中药如西药更好就不要用了,例如:瓦楞子与奥美拉坐。  12。就到这里吧。下次再说。  13。每一个“方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和人的秉性是一个道理,伤寒方尤其明显,后世时方亦一样,学方时不要只看治则功效,还要看它治的那些症侯或病,要学会找特征,好好体会,有些方子用药,主治,功效差不多但是临床疗效大相径庭。这可能就是某些医生强调“方证”的意义吧。桂枝汤若你只知道“调和营卫”而桂枝汤症状一无所知,那你肯定想不到用它,用了效果亦不会好。这就是伤寒方难用的原因。  14。看病时要经常作记录,就是写医案,感受“方”与“证”的关键所在,不要开的方子这次有效,下次同样的“证”又不知道用那个方了。同一患者同一个病,上次此方有效这次可不一定,辨证论治原则不能忘。  15。自己生病时尽量自己开药吃,当你多数情况下可以搞定时,你的临床疗效肯定提高了很多。以药试病不是坏事,西医都还有诊断性治疗怕什么,当是你开的方一定要能说复自己。尽量用成方加减,不要乱堆砌药物,书上说的方子验案一定要自己理解了再用于临床(当然有可能理解错误),要做有责任的医生。中医辨证准确,方证合拍是有难度的,症状体征有时与“证”并不一致,不是有A就有B的关系,有时我都想变成患者肚里回虫看看是咋会事。  16。对脉诊至今仍不明了,我的体会是摸脉主要是感觉“气”的变化,机体与病邪斗争时首先是“气”动。而手太阴肺脉主周身之气,百病生于气,故摸挠动脉为准。例如:脉浮时“气”升,可能是正气出表驱邪,或邪火内发,再根据兼脉,有力无力,症侯体征定病位,病机,病性,病因等,另外正气出表是堂正之师,热邪内发是贼寇虽是浮脉但指下感觉不一样,自己体会吧,分清楚了你就不会把药用反了。  17。中医治病归根到底就是两招:“发扬”与“抑制”,气平则脉平,脉平则病愈。  18。不会每个人都成为名医的,但是不要做庸医,少打麻将多看书,人生要做的事很多,不要做只会看病的呆鸟。 回答:"同感!请指点应从那些医案入手.谢谢"  1.蒲辅周(高高手啊,我曾经把他两本的书抄写了一遍).  2.张羹梅(我认为比黄文东强)  3.赵守真(摹仿过治尿频的甘草干姜案,一摸一样很有效)  4.范文虎(治疗温病药简效强,不象吴鞠通书与案不配套).  5.曹颖甫(有点固板)  6.赵绍琴(温病大师,不错)  7.刘渡舟(什么叫辨证,看看吧)  8.任应秋的几个案亦不错,真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驱寇饮"很好,但我不用全方.  10.胡希恕(以药试病时可以有点根据)  11.陈瑞春(他的书开始我不重视,后来用了很好,平淡中取效)  12.朱进忠(老头有意思,开方的顺序都按汤头歌来.可惜死了)  13.临证指南.  14.日本汉医案(有借鉴作用,有时很复杂病一个小方搞定)  15.施今墨(药味很多,靠卖药吃饭的好好学学吧)  就这些吧,我认为若你背熟一千个不同类型的案例,就可以成位一个小小名医了.到时照猫画虎就行了,哈哈!我是实用主义者,此种观点可能被某些人耻笑了.
  前段时间与一位西医的儿科医生讨论关于小儿尿床的话题,借此机会给大家分享下关于遗尿的中医辩证治疗。  遗尿是指小便不能自控而自行排出的病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小便频数,或滴沥不断,不能自禁,白天多见,称作小便不禁;二是睡中尿遗,醒后方知,称为遗尿。  《景岳全书·遗溺》说:“遗溺一证,有自遗者,以睡中而遗失也;有不禁者,以气门不固而频数不能禁也。”  中医认为,小便的调控、排泄与膀胱的气化作用及三焦的功能有关。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日:“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出焉,气化则能出矣。”就其来源与三焦的气化有密切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日:“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清·林佩琴说:“夫膀胱仅主藏溺;主出溺者,三焦之气化耳”(《类证治裁》)。可见小便的功能是由膀胱、三焦决定的,而三焦的气化是由上焦肺、中焦脾、下焦肾为主。  历代医家认为,遗尿大多因虚。《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说:“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由于忧思劳倦,损伤脾肺,气虚不约水液,膀胱失禁而成本证。尤在泾说:“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为不禁者,《金匮》所谓上虚不能制下者也”(《金匮翼》)。  因为房劳过度、病后体虚,使肾气虚弱,下元不固,膀胱虚寒,水液失约而成小便不禁。《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说:“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医心方·治小便不禁方》说:“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肾,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嵩崖尊生书》说:“不禁即遗尿,属虚寒。脾肾气固,便自有度。”小便不禁者见尿意频数,尿时量少,滴沥不禁,或神倦畏寒,体弱腰酸,足膝无力,小便滴沥不断,脉多沉细;肾气虚弱者则睡中遗尿,醒时方知,体倦神疲,舌苔薄,脉细弱。
  一般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遗尿的中药方是缩尿丸和桑螵蛸散,合用起来临床有效率更高。   缩泉丸以益智仁配伍乌药,重在温肾祛寒,宜于下元虚冷而致者;桑螵蛸散则以桑螵蛸配伍龟版、龙骨、茯神、远志等,偏于调补心肾,适用于心肾两虚所致者。   益智仁味辛,性温。主要归肾、脾经。本品辛温助阳,气香兼涩,既能温脾胃,和中止泻摄涎唾,又能暖肾阳,固精涩尿止遗泄,故具有温脾止泻摄涎,补肾固精缩尿之功效。凡肾阳不足,封藏失职、脾胃虚寒,运化失常所致滑脱失禁等证,皆可选用。益智仁配乌药为末,用山药糊为丸,名缩泉丸,常用于治疗遗尿、小便频数、夜间尿多等症,每次可服二钱,一日二次,温开水送下。如加入桑螵蛸,五味子、山萸肉、补骨脂等同用,则效果更好。配补骨脂、肉豆蔻等,可用于脾肾虚泻。[用法用量]
水煎服,6~12克;或入丸散剂。外用:煎水熏洗。  王幸福在《用药传奇》里提到重用益智仁来治疗遗尿。2005年5月间,我在乐仁堂大药房坐诊时,一中年妇女带领一个约十一二岁的男孩找到我,说听她们村的人介绍,你看病太别好,现我这儿子尿床已十多年了,看了很多地方,吃了不少药也没治好,大家都说等到二十岁以后结婚就好了,你说愁人不愁人,你水平高给孩子治治吧。我听后哭笑不得,我能看好一些病不假,但不是什么病都看得好。即然人家找上门了,先接下来再说,于是开了个套方,先吃二付,容我回去研究研究下次正式出方。第一次出方为:   益智仁15g
三付。  我估计效果不大,因为这是教科书上记载的,也是大家常用之方,都说有效,但都不说绝对显效,所以我心中有数。  晚上回去后,翻了大量的医案医话,方子用药都大同小异,只有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孟景春老中医的一段医话与众不同。他说:治小儿遗尿(益智仁30g,覆盆子15g,金樱子15g,五味子6g,莲须9g,杜仲9g,山药15g,党参、桑螵蛸各15g,鱼鳔9g)方中益智仁必须用至30g,一般3-7剂即愈,若益智仁减至15g则效果较差。看到这里我认为这就是精华,人云亦云大多不行。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讲,看书要会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书中,尤其是老医,且长期不脱离临床的老中医,讲出与众不同,见解独特,超俗脱凡,反复强调的地方,一定要注意吸取并及时在日后的临床中验之,长期积累,必有所得,必有长进。言归正传。三日后,该病孩如约而至,其母说效果不大,我说不要着急,我只是先试几付药,看其适应不适应,绝招还没用呢?纯粹是托词,现实就是这样,如果都象崔永元办节目,实话实说,哪还有病人呢?因为心中有底,故而再出方:益智仁30g
杜仲15g 莲须15g
水煎服。  静等回音。此方加麻黄是我平时看书经常见到有人用麻黄素治小儿遗尿,也曾听过我叔父讲有效,他是西医,故而加上此药。一周后,上述患儿母子再来,告之,其儿尿床巳大见好转,五天晚上只尿了-次,因为那天玩得过火了,晚上睡的太死。基本上治好了,其母怕再犯,要求再服一段时间,我说可以。又续十付彻底治愈。通过此案的高效,孟老中医不欺我也。至此,该患儿之母又连续介绍了几个遗尿病人,均重用益智仁30g,屡用屡效,一时好多病孩找我治尿床,我俨然成了治遗尿的专家了,其实不然,应归功于孟景春老中医重用的益智仁。
  遗尿的辨证用药:本病病机多由肺脾肾亏虚,膀胱、三焦之化不固所致,因此在治疗上当以固肺脾肾为主要治疗原则。常用到的方剂有脾肺气虚的补中益气汤证,肾气虚弱的济生菟丝子丸证,老年人还可以考虑金匮肾气丸证,温肾缩尿的缩尿丸和桑螵蛸散,固脬汤。  1.小便不禁  (1)脾肺气虚:治以益气升阳,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五味子、益智。  方中黄芪益气补虚;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陈皮理气;当归补血;五味子、益智温脾补肾,固涩缩尿;升麻、柴胡能升举下陷之清阳。诸药配伍,既能补气健脾,又能升提下陷阳气,使升降转输之机得以恢复,膀胱气化功能正常,则小便自能正常。  (2)肾气虚弱:治以温肾固涩,方用《济生》菟丝子丸。  处方:菟丝子、肉苁蓉、牡蛎、附子、五味子、鹿茸、桑螵蛸、益智、乌药、山药。  方中附子、鹿茸、菟丝子、肉苁蓉温肾壮阳散寒;桑螵蛸补肾益精,固脬止遗;牡蛎、五味子收敛涩尿;益智温肾纳气,暖脾摄津,固涩缩尿;乌药温散下焦虚冷,以助膀胱气化,固涩小便;山药健脾补肾,固涩精气。其中乌药、益智、山药三药合在一起,名为缩泉丸,有温肾缩尿、缩尿止遗之功。  2.遗尿由于心、脾、肾三脏俱虚,故在睡中尿急而不觉,竟至遗尿。治以调补心脾肾、固摄止遗法。方用桑螵蛸散合固脬汤。  处方:桑螵蛸、远志、石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黄芪、沙苑子、山茱萸、白芍、升麻。羊脬l个,煎汤代水。  方以桑螵蛸散补益心肾,固脬汤补脾肾,两方合用,标本兼治。其中桑螵蛸补肾益精,固脬止遗;龙骨敛心神涩精气;龟甲益阴气补心肾;人参、黄芪、沙苑子补益中气;当归调补心血;白芍养血柔肝;茯神、远志、石菖蒲安神定志,交通心肾;山茱萸补肝肾而涩精;升麻升举阳气;羊脬补膀胱且能作引经药。  【典型医案】  例一 刘某,男,72岁。主诉尿频数、时有滴沥不禁4天。  4天前出现尿频数,每1小时一入厕,时有滴沥不禁,但无尿痛、发热等症状。经用药对症治疗不效。化验尿常规正常。  症见全身乏力,小便频数,每小时必得入厕,时有滴沥不禁,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此乃由患者年迈气虚,肺脾肾不足,治节失司,膀胱之气失于约束之力而成尿频不禁证。治以温肾固涩,益气止溺,调补心脾。方用菟丝子丸加减。  处方:益智15克,乌药l5克,菟丝子15克,桑螵蛸15克,山药15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五味子l5克,附子5克(先煎),灯心草l0克。5剂。水煎服,每天l剂。服5剂药后痊愈。  例二 邱某,男,8岁,学生。  症见自幼夜间睡时尿床,平素体弱,易患感冒,食少体瘦,舌质淡红、苔薄润,脉沉细弱。  此由肾气不足,膀胱虚寒,不能约于水,而致遗尿证。治以温肾壮阳,益气固脬。方用固脬汤加减。  处方:益智10克,乌药l0克,山药l0克,桑螵蛸10克,黄芪15克,补骨脂10克,茯神l5克,菟丝子10克,五味子10克,山茱萸5克。水煎服。  另用淡盐水送服鹿角霜3克,每天2次。上方变化加减,治疗1个月而痊愈。  【附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济生》菟丝子丸(《济生方》)
组成:菟丝子、肉苁蓉、牡蛎、附子、五味子、鹿茸、鸡内金、桑螵蛸、益智、乌药、山药。功用:温补肾阳,固涩下元。主治:肾阳亏虚,遗尿不禁。  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组成:桑螵蛸、远志、石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功用:调补心肾,涩精止遗。主治:心肾两虚,遗精遗尿。  固脬汤(《沈氏尊生书》)
组成:桑螵蛸、黄芪、沙苑子、山茱萸、当归、茯神、茺蔚子、生白芍、升麻。羊脬1个,煎汤代水。功用:调补脾肾,固涩止遗。主治:脾肾两虚,遗尿不禁。
  张士卿教授治疗小儿遗尿的经验。依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从先天禀赋不足、下元虚寒、肺脾气虚来辨证,用桑螵蛸散合缩泉丸加减治疗小儿遗尿,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1病因病机
遗尿是指3周岁以上小儿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经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古代医家多认为遗尿系下元虚寒、膀胱失约所致。如《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大小便诸证》记载:“小便者,津液之余也。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腑,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故不能约制。其水出而不禁,谓之遗尿。睡里自出,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俱虚挟冷所致也。”虽然最后导致遗尿的直接原因是膀胱失约,但是也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有关。  张教授认为小儿遗尿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下元虚寒或后天失于调养,肺脾气虚,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所致。因肾为先天、封藏之本,元气之根,肾气有固涩下元之功,职司二便;脾为后天之本,正气之源,脾肾为生命活动根源。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肾阳不足,温化无力,膀胱失约则遗尿。脾属中土,性喜燥恶湿而能制水。肺脾功能正常,方能维持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和排泄。若肺脾气虚,上虚不能制下,则尿不禁也。治疗时应温补肾阳,培元益气,固涩小便。  2治疗方法
桑螵蛸散方源于《本草衍义》,由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临床多用党参代替)、茯神、当归、龟板组成。方中桑螵蛸补肾固精止遗为君药;臣药以龙骨收敛固涩且安心神,龟板滋养肾阴亦补心阴;佐以人参大补元气,茯神宁心安神,菖蒲开心窍,远志安神定志,且通肾气上达于心,如此心肾相交,更以当归补心血。诸药共奏交通心肾、补益气血、固脬止遗之效。缩泉丸方源于《妇人良方》,由益智仁、乌药、山药组成。方中益智仁辛温,温补脾肾,固精气,缩小便为君药;乌药辛温,调气散寒,能除膀胱肾间冷气,止小便频数,故为臣药;更以山药糊丸,取其健脾补肾,固摄精气,为佐使药。三药合用,温肾祛寒,使下焦得温而寒去,则膀胱之气复常,约束有权。  张教授运用此二方治疗遗尿时常常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随证加减,如心火偏旺加导赤散加减以清心利水;肺脾气虚加黄芪、白术补肺益脾;下焦湿热加苍术、黄柏清热燥湿;小便混浊加萆薢利湿祛浊;夜卧不安伴磨牙,巩膜蓝斑,平日爱咬指甲加乌梅、川椒、使君子等以驱虫;阴阳失调,梦中遗尿加龙骨牡蛎汤、浮小麦益气敛汗;肾气不足加巴戟天、莵丝子补肾助阳,固精缩尿;肝经郁热加龙胆草、川木通清热利湿。  3典型案例  验案1 陶某,女,9岁,日就诊。患儿家长代诉:患儿遗尿数年,每晚尿床1次以上,小便清长,神疲乏力,平日怕冷,舌淡,苔薄白。治以温补肾阳,固涩小便。选桑螵蛸散合缩泉丸加减:桑螵蛸10 g、益智仁15 g、党参10 g、当归10 g、覆盆子10 g、五味子10 g、台乌药10 g、小茴香6 g、补骨脂10 g、鸡内金10 g、芡实15 g、炙甘草6 g、生龙骨(先煎)15 g、生牡蛎(先煎)15 g、巴戟天10 g、远志6 g、莵丝子10 g、金樱子10 g。12剂,水煎服。服后每晚尿床次数减少,精神好转,其余症状如前。上方去当归继服12剂诸症悉除。  按:患儿平素畏寒,小便清长,白天神疲乏力,此乃肾阳亏虚,失于温养,肾气不足,失于固摄所致之遗尿。张教授在桑螵蛸散合缩泉丸的基础上,酌加温补肾阳之品,以达温补肾阳,固涩小便之功。  验案2 盛某,男,6岁,日就诊。患儿体胖,汗多,夜间睡觉不易叫醒,梦中遗尿,尿色黄,味重,舌质红,苔黄。治以清利湿热,固涩小便。选桑螵蛸散合缩泉丸加减:桑螵蛸10 g、益智仁10 g、苍术6 g、黄柏6 g、覆盆子10 g、五味子10 g、乌梅10 g、木瓜6 g、煅龙骨15 g、煅牡蛎15 g、浮小麦15 g、台乌药10 g、桔梗6 g、鸡内金10 g、石菖蒲10 g、炙甘草6 g、白芍15 g。12剂,水煎服。服后睡觉易叫醒,尿床次数减少,汗多好转。复诊时受凉感冒,腹有虫。上方去浮小麦、五味子、木瓜、石菖蒲、台乌药,加桂枝3 g、白芷10 g、苍耳子10 g、乌梅10 g、槟榔6 g、牛蒡子10 g。服6剂后夜间偶有尿床,余症愈。继上方去桂枝、白芷、苍耳子、乌梅、槟榔、牛蒡子,加玉屏风散、焦三仙调理6剂,遗尿愈,再未复发。  按:患儿平素体胖汗多,尿色黄,味重,舌质红,苔黄,此乃下焦湿热之遗尿。张教授在桑螵蛸散合缩泉丸的基础上,酌加清利湿热之品,以达清热利湿、固涩小便之功,服后见效。二诊见兼风寒感冒及腹有虫,故于原方去利湿开窍之品而加祛风散寒、驱虫安蛔之药。三诊夜间偶有尿床,余症已愈,故去散寒之品,以玉屏风散、焦三仙固表和胃,以作调理。  4体会
遗尿多与肾和膀胱的功能失调有关,其中尤以肾气不足、膀胱虚寒为多见。故临证当补肾固脬,培补元气,温补下元使其开阖有度,水液不得随意流失,方能达到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的目的。脾属中洲,为水液运行的通道,在临证时要注重筑堤固坝,健脾益气以制水,勿使水液泛滥,外溢成灾。另外临证还要考虑调畅三焦气机,开窍醒神、交通心肾使水火既济。故在小儿遗尿的治疗中,要对上述脏腑全面进行调理,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何绍奇的《临证得失与读书析疑》一书提到小儿遗尿的治法:  尿床多见于小儿,但成人亦有尿床者,治之亦更为棘手。我从前治疗尿床,多用缩泉丸、肾气丸、水陆二仙丹之类,有效者,有不效者,或暂愈不久而又复发。后来用单方公鸡肠一具,洗净,炖烂吃,鸡内金一个研粉冲服,有些效果,但患者很难坚持服用下去,因为北方人不喜欢吃肠杂,嫌脏,洗起来也麻烦。  后来我采用了朱老的"蜂房散",即蜂房100克,放瓦片上,焙半焦,研粉,一日二次,白天一次,临睡前一次,每次4克,开水冲服。有一中学生,几乎夜夜尿床,以至不能住校,学习大受影响,四处求医,用了几千元都没有好,我让她服"蜂房散"后,当天就见效,随访大半年中仅一、二次尿床。蜂房有韧性,不烘烤便研不碎,应予注意。近来我在蜂房散的基础上,加进麻黄30克、鸡内金30克,甘草30克,研粉,每服5克,一日二次,观察了一些病人,疗效不错。  我读书的时候,跟导师,门诊也有遇见很多小儿尿床的,老师化裁朱老此方,具体方法:常规煎荷包蛋,加用蜂房10g,每天早晨当早餐服用。效果佳。  此法方便,实用,儿童也不会因为中药太苦而拒绝服用,大家有机会可以临床一试,当知我言不虚。
  小儿遗尿主要是小儿肾气不足所致,与脾、肺、膀胱、三焦关系密切,我常用桂附八味、缩泉丸、补中益气汤三张方子,辩证选方,临证加减。  加减:脾肺气虚:+黄芪,白果,甚至补中益气汤;肝经湿热:加车前草,栀子。
  中医是骗子,中医自己都承认了
  朱进忠老中医在《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的几则医案,根据中医辩证论治来治疗遗尿的方法。  1.咳嗽遗尿方治遗尿  咳嗽遗尿在《素问》中早有记载。它说:“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沈金鳌、林佩琴等都主张用茯苓甘草汤,但余屡用未见其效。通过观察发现本病多见于年老体弱和产后之妇女,除咳嗽遗尿外,往往兼有头晕乏力,胸满心烦,心悸气短,脉弦滑无力等症,而无“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之肾咳证。偶读方隅所著《医林绳墨》小便不禁条,云:“妇人咳嗽而溺出者,宜生脉散加归、术、柴、黄芩。”才始有所悟。再细读《素问》:“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句,才使我茅塞顿开。乃拟:柴胡9克,当归9克,白芍9克,麦冬9克,党参9克,五味子9克,半夏9克,陈皮9克,青皮9克,紫菀9克,黄芩9克,方一首,作为心肺不足,三焦气滞,郁而化火的方剂,试用于临床常效如桴鼓。例如:郑××,女,30岁。产后两个月来,咳嗽遗尿,久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审其脉证,见其面色皓白,言语无力,心悸气短,胸满心烦,口干,脉虚而弦滑。综其脉证,诊为心肺不足,三焦气滞,郁而化火,予上方2剂症减,6剂愈。久而久之,虽见效者甚多,然无效者亦不少。例如:唐××,男,64岁。前医屡用上方无效,询治于余。审其脉证,除咳而遗尿外,肺与三焦之证不见,面色微黑,腰酸背痛,小腹憋胀,排尿不畅,时而尿热尿痛,舌苔薄白,脉弦涩不调,尺脉反较寸脉为大。反复思考,正如《素问》所述之肾咳,乃拟八味地黄丸加五味子、车前子、怀牛膝以培补肾气,果然2剂症减,1O剂愈。
  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遗尿  何××,男,10岁。夜间遗尿,白天失禁近10年。医诊隐性脊柱裂。先以西药治之不效,后以针灸、按摩及中药缩尿止遗之剂仍无功。审其精神、食欲、体力、智力发育均正常。舌苔薄白,脉弦缓。思之:症少而脉缓必阴阳荣卫失调所致。治宜调和营卫阴阳,敛摄脬气。处方: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3片,甘草6克,大枣7个,龙骨10克,牡蛎10克,益智仁3克。  某医日:尿失禁,非虚乎?何不用补?尿失禁者,脬气不能固摄也,自应属虚,虚者,自当用补,然补之不效者何?答日:阴阳失调也,失调者当调其阴阳,不可用补以助其失调之阴阳再失调也,故《内经》称“因而和之,是为圣度。”仲景于《金匮要略》虚劳篇诸虚极之遗精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者,就在于调之也。本病之虚证少而遗尿却甚,必因阴阳失调所致,故以桂枝汤调阴阳,加龙骨、牡蛎以敛之而效如神也。服药3剂,一周未遗,继服4剂,愈。
  3.培补肝肾治脊柱裂遗尿  欧××,男,12岁。 小便失禁或遗尿7年多。医诊脊柱裂。先以西药治疗数年不效,后又以中药活血逐瘀和针灸配合仍无效果。审其除小便失禁或遗尿外,并见右腿疼痛,肌肉萎缩,走路困难拖拉有时跌跤,右足不能上举,纳呆食减,趾指厥冷,舌苔薄白,脉沉细弦。证脉合参,诊为肝肾阴阳俱虚。治拟培补肝肾。处方:生地10克,石斛10克,麦冬6克,肉苁蓉6克,肉桂2克。附子2克,木瓜6克。  其父知医,乃云:患者腿痛肌痿非瘀血乎?然何用活血逐瘀而不效?答曰:疼痛自有瘀血所致者,故临床上常用活血药以止痛。然疼痛并不是都由瘀血所致,故中医止痛有祛风止痛者,有理气止痛者,有温经止痛者,有补气止痛者,有补血止痛者。此证所以用活血而不能止痛者,乃因本证之痛非瘀血所致耳。又问:医家多云小儿乃纯阳之体,而先生却用附子、肉桂纯阳之品,何谓也?答曰:小儿纯阳之见,后人多纠正之日:稚阴稚阳之体,稚者,幼稚也,随拨随应也,易虚易实也,非不可用温热之药也。本病腿痛、肌痿、遗溺显系肾之阴阳俱虚,故以上方治之。然用药稍久恐阳热浮动,故不用熟地之温,而用生地之凉以佐治之。  服药6剂,腿痛好转,走路亦较前有力。继服上方40剂,腿痛尽失,肌肉亦较前丰满,且一个月未见遗尿,又服60剂,诸证消失,果愈。
  4.柴胡疏肝散治产后遗尿  武××,女,成。  2个多月之前,因难产行剖腹手术,术后不久,发现尿失禁,某医诊为气虚不固。给予中药补气缩尿,针灸等治疗1个多月之后不见好转,后又改用补肾固脬之剂治疗20多天仍无明显改善。细察其证,除夜间遗尿或白天不由自主的尿液排出外,并见少腹满痛,头晕胸满,舌苔白,脉沉。综合脉证,再结合前用诸药之效果进行分析:认为乃肝郁气滞,清阳失升所致。因拟舒肝理气,固脬缩尿。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  柴胡10克 枳壳10克 白芍10克 甘草10克 香附10克乌药10克 砂仁10克 益智仁10克  眼药6剂之后,腹满腹痛消失,遗尿和尿失禁消失而愈。
  5.金匮肾气丸/理气通淋煎治遗尿  耻××,女,成。  产后几个月以来,小便一直失禁,阴道内亦时有尿液排出,时时小腹满痛。某医先以针灸治疗3个多月不效,又加用缩尿止遗之中药治疗3个多月,仍然效果不够明显。再经某院妇科、泌尿科检查,诊为阴道膀胱瘘,要求手术治疗。因患者畏惧手术而自动出院。细察其证,除小腹满痛,尿失禁,阴道时有尿液排出之外,并见有腰酸背困,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舌苔白,脉沉细弦。综合脉证,诊为肾气亏损,脬气不固。为拟先补肾气。金匮肾气丸加减。处方:  熟地20克 山药12克 山萸肉10克 肉苁蓉12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五味子10克 车前子10克(布包煎)怀牛膝10克  服药20剂之后,腰酸腰痛,小腹满痛均好转,但继服至30剂时,诸证却不见好转。再细察诸证,小腹满痛而坠,尿失禁,阴道中仍有尿液排出,舌苔白,脉沉。综合脉证,反复思考,脉由沉弦细转为脉沉,弦细之脉者为虚证,沉脉者为气滞实证。此肾气稍复,膀胱与肝木之气仍郁结不舒耳。治宜理气行滞,通阳达气。处方:  苏叶6克 香附10克 乌药10克 肉桂1克 木香2克砂仁6克  服药10剂以后,尿失禁,小腹满胀疼痛均大减,阴道不再有尿液排出。上方加益智仁2克,金匮肾气丸,1日3次,1次1丸,半年之后诸证消失而愈。  某医问:本病始用金匮肾气加减有效,继而但用金匿肾气加减方则无效,继改用理气之剂又有效,其后以金匮肾气加理气之品而愈,其何故也?答曰:本病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证候,当以正虚为主时必须主用补益之剂;但当邪实为主时,必须及时改为祛邪为主,否则再补其正必助其邪。但当治疗一个阶段而正虚为主时,又必须及时转为补正为主,否则祛邪伤正,病必难除。此仲景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意也。
  黄仕沛经方医案选提到用肾着汤、甘草干姜汤治老妇长年遗尿案  叶某,女性,越秀区老干部某之妻。40年前干校劳动,住的是泥地,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腹胀肠鸣 中医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