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 天人合一易 中领悟体会到力量和活力?

您好,欢迎来到苏作玉器网! [
中国玉雕大师马学武论玉—论和田玉之美及琢玉技艺的创新发展
文章作者:
日期:阅读次数:15943评论:0
回顾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像和田玉文化一样能陪伴人类 如此之久,从七千年的通灵宝玉,到帝王皇权的象征,再到儒家文化的精神支柱,到现在的玉雕文化遍布华夏。古代先贤以玉德作为君子处世为人的道德准则。将和田玉的天性与人的德行打通贯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建树。和田玉的精神内涵已经渗透到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液和骨骼。
在从事玉雕事业的40年里,我对和田玉的热爱初衷不改,对和田玉的理解也日渐透彻,逐渐感悟到和田玉的生命之韵,我以为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论同样适合和田玉雕的创作,那就是充分调动我们的艺术手段,淋漓尽致地展现和田玉的天然美感,探索正真意义上的玉道,这也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
传统玉雕文化在继承中的弊端和不足
由于受到社会历史条件与治学方法的局限,我国古代没有形成科学的地质学和矿物学,也缺乏象今天这样的科学知识,更不能掌握有效的科学手段,对玉的认识和诠释不能与现代地质学、矿物学诸概念相吻合,古人对和田玉的物理性质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应苛求的。最早,和田玉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帝王将相才能拥有的财富,玉雕前辈的创作都受到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的束缚,完全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出有思想的艺术作品,甚至不许前辈们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名字。比如:我们所见到的古玉器中的鼎、樽、爵、壁等等,都是按照封建统治者的意志去制作的,并为封建统治者独有,象征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再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田玉的功能,由新石器时代当作人类生存生活的工具,逐步发展到殷商的玉饰,周朝的礼器,秦代的玉玺,汉代的玉衣。这一方面,显示着中国历史上灿烂的玉文化,另一方面,也表明和田玉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和代言。其中,只要我们再稍微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玉鼎也好、玉炉也好,还有玉瓶等等,都是按照青铜的样式和风格去雕琢的,这里完全忽视了青铜和玉石两者材质的根本区别和特性。青铜器艺术靠冶炼制成,和田玉艺术靠雕琢去完成,两者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任何门类的艺术都有自己显著的特征和应当遵循的规律,各有各自的创作方法和道路,要&因材施艺&。青铜器以矿石为原料经冶炼、翻砂制成,瓷器以硅酸岩为原料经烧制而成,字画则以笔墨为原料进行创作,而玉雕则以稀有资源玉石为原料进行雕琢。各门类的艺术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借鉴是必要的,但完全照搬、克隆,失去自己的特点,失去自我,没有自己的道是万不可以的。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和田玉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佼佼者,而站在艺术创作的角度上,和田玉的创作却存在弊病,试想,几千年来,和田玉的雕法一直模仿青铜器,实际上为青铜器作了陪衬和嫁衣,这是以前的历史环境所造成的,而现如今,古代先贤受限制的思想束缚已经被打破,我们要在继承中国传统玉雕的基础上,破茧成蝶,创作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具有时代感的新时代玉雕作品。和田玉雕有没有自己的道?这条道又在哪里呢?这是不是我们玉雕人应当深思和回答的问题呢?
到了当代,相当多的玉雕作品依旧师法古人,表现的循规蹈矩,以工为美的形象刻画,过多的重视形似而忽略了神似,过多的重视了技术水平而忽略了创作艺术。而这恰恰是和田玉有雕工,无艺术的表现。&厚古薄新&&重材轻艺&地吃老本,只能制作一些雷同重复,千款一面的作品,而丧失和田玉&大道自然&的求真本色。
和田玉的基本特征和天然本色
和田玉除了古人赋予&德&的意义之外,还具有以下七大特征。
  第一个是柔韧性
  和田玉是以&脂&为美。从地质学角度来讲,和田玉属透闪石,其内部结构呈毛毡状,有韧性,有润感,如人体肌肉的纤维,是世界上柔韧性最好的玉种。
  第二个是油润性
  即具有油脂(脂肪)光泽,给人以滋润柔和之感,是古人所谓的&温润而泽&,羊脂玉就是以玉滋润如羊脂一样而驰名天下。
  第三个是生命感
  和田玉有一种特殊的温润感,温和润都是与生命密切相连。古人都把和田玉视为&真玉&,把玉体视为&肌肤&,把玉质叫做&肉&,深信玉是有生命灵性的。
  第四个是触摸感
  和田玉的柔韧性和油润性极好,这就有了触摸把玩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再者,和田玉体如凝脂,温和柔韧,更适合人们贴身佩戴。其实我们的先民早已认识的&盘玉&,就是触摸的一个重要把玩的方法,&盘&就是揉搓抚摩,就是肌肤的触摸。古人从爱玉、戴玉、藏玉到&盘玉&,这是对和田玉特殊功能的层次的理解,也是对和田玉特性深层次的开发。
  第五个是年轻感
  和田玉生成于数亿年前,从河床中采集的一呆就是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的和田籽玉,只要一采出来拭去尘埃,依然是美丽如初,肌肤的质感,&肉&的刚劲与柔韧万万全全是年轻态的,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丝毫没有苍老、衰弱的痕迹。
  第六个是声音美
  古人很早就将和田玉用于打击乐器的制作,和田玉制成德玉磬,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越绵长,如金磬之余响,绝而复起,残音沉远,徐徐方尽。这种声音美妙、动听,富有寓意,好比君子的言辞。
  第七个是憨态感
  和田玉的比重大于一般石头,密度也极高,给人以厚重、憨实和磅礴大气之感,她与玲珑剔透恰恰相对,水火不能相融。因此,它不宜表现那种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特别是镂空、微雕、线雕工艺,这也是因为和田玉不易表现细致错落的层次感。
如何艺术地展现和田玉的天然美感
我们了解了和田玉的基本特征和天然本色,也知道了和田玉的这种特质源自哪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紧紧围绕和田玉的七大特征,千方百计地调动我们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和田玉的天然美感和艺术价值。结合我近40年的玉雕经历和实践,我认为和田玉雕创作应当遵循&三&七&定律和&五大要素&,可作为当下玉雕创作的一种尝试,供同行斧正、参考。
&三&七&定律着重于玉雕设计上的考量,即:&三分形似,七分神似;三分皮色,七分玉体;三分细腻,七分流畅;三分铺,七分主;三分眼,七分玉&
&三分形似,七分神似&
雕琢的真谛,不在于追求形象的完美和逼真,但必须在神态上出神入化。这也体现了中国中庸文化中&形为表、艺为趣、神为魂&的审美观。它将中庸文化中&和&的思想融入到玉雕的创作中,尊重玉石生命的和谐感,在点与面的交汇中,最大化放大玉石天然的美,灵秀的美、拙朴的美、粗旷的美。虽粗旷,却有形立;虽简约,却有情趣;虽点缀,却传神韵。
  &三分皮色,七分玉体&
  和田玉先有玉,后有皮,玉是体,皮是衣。和田玉的美主要蕴含在自身的&体&中,而不在皮色上,皮色只是和田玉籽料的标志,雕琢不可为了体现皮色美而损害和田玉的天然质感。玉为七,皮为三,赏玉质才是目的。
  &三分细腻,七分流畅&
  细腻的雕琢在玉体上只能占三分,多了会使作品&刀痕累累&、&体无完肤&。七分流畅的大线条是用动态、简约的手法,把和田玉的自然之美,动感之美、阳刚之美、生命感、年轻感表现出来,而又不伤害七分的天然玉体
  &三分铺,七分主&
  在雕琢上把握一个度,无论景还是物,在玉的整体面上,用三分做点缀衬托,是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这里的&三&要为&七&服务。强调以玉为主体,雕为铺。大凡传世的好作品,多是&三分铺,七分主&的典型代表。
  &三分眼,七分玉&
  在玉雕中,打眼也同样大有讲究。眼打在什么位置,打多大,打多少,都直接关系到玉雕作品比例与完美。如果一件作品上打眼超过了作品体积的30%,那么就会损害和田玉的自然之美,一件比例协调,重力均衡的玉雕作品才能体现玉雕作品的大气、意境、神韵,&琢&无痕而显生命力。
和田玉雕作品在创新中还应遵循以下&五大要素&。
  其一、动感之美
  和田玉是有生命的,玉雕艺术创作者的责任之一,是把和田玉的动感和生命活力表现出来。流畅的线条,能较好地表现其生命的动感、青春与活力。和田玉雕在表现上宜动不宜静,宜简不宜繁,宜少不宜多。即使雕琢静物,也应尽量表现出动感,让玉活起来,葆有生命的魅力。
  其二、内在之美
  灵玉无色,和田玉品质无与伦比,没有色彩缤纷的媚态。和田玉的美,不以色示人,不以色悦目,不以色为贵。它表里如一,秀外慧中,是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完美统一。和田玉的内在美的体现,需要玉雕师在外在的有形物质上,附加内在的文化寓意,使观者欣赏到和田玉丰富的内在美。
  其三、阳刚之气
  和田玉的力量和大线条的美表现于阳刚之气,和田玉的阳刚之气是一种壮美,其形态具有粗犷、浑厚、憨拙的气韵,从物理里特性上它硬度大,而它精神上所体现的阳刚之气,更贴切中华民族,谦逊,内敛的性格,至坚至强,朴实无华。
  其四、阴柔之美
  举世无双的柔韧性和精美绝伦的天生丽质是和田玉阴柔之美的集中表现,和田玉质地细腻温润,它的柔韧性和油润性为世界玉种之冠,其年轻的肌肤感和阴柔之美让人充满爱意。在阴柔之美中,读懂玉仁、玉洁的品德,在表现阴柔之美时,更体现和田玉刚柔并济的特性。
  其五、是科学性
和田玉是稀缺资源,非常珍贵,在古代只有封建统治者才能拥有。而他们在制作玉器时是不计原料成本的。比如,做一个10公斤重的鼎可能用去几倍于鼎的玉石原料,浪费严重。就当今而言,做规矩的玉器用的材料也很大,成品的个头却很小,这与和田玉原料稀缺珍贵的现实不相称的,是很不科学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玉雕创作讲科学性,就是在生产创作的材料、技术方面最大限度地节约玉料,充分利用玉料,杜绝玉料的浪费。特别是在当前,和田玉原料的价格一再上涨,节约用料更重要。
综上所述,如果把艺术地展现和田玉的基本特征和天然美感作为我们玉雕人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那么,&三&七&定律和&五大要求&则是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而采取的战术手段和方步步骤。中国的玉雕文化要承前启后,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我们玉雕人肩上担负着沉重的责任。这种责任之所以沉重,是因为我们要思考,我们要实践,我们要探索,真正意义上的玉道究竟在哪里?我并不愿意接受有人把我的玉雕理念和作品风格说成什么玉雕&派&,我只是想踏踏实实,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寻求那条&玉道&,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玉雕作品,充分展示老天为我们造就的世上独一无二的和田玉的天然美感和艺术价值。我认为,当今在玉雕界流行的南派也好,北派也好,还有什么别的派也好,无论你遵循什么样的创作思维,也无论你采取什么样表现手段和方法,只要透过你的作品可以领悟和田玉的基本特征和天然美感,并且能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给人以艺术的享受,那么你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你的付出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与此相反,你的作品是在消弱或者抹杀和田玉的基本特征和天然美感,你的手段和方法再高超,技艺再精湛,去没有真正挖掘出和田玉天然美感,只剩下了技艺的展示,却失去了通过创作艺术将和田玉的天然美感释放出来进而升华成有生命的艺术作品的机会。
玉雕创作亦可&天人合一&
在中国有一个最基本的人文关怀,这个人文关怀是把最高的天道的合理性与人存在的合理性完全打通。孟子讲四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了这些基本的东西,这就是与生俱来。那么,光有这些基本东西够不够?不够,这只是给你一个基础,你要真正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就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发扬光大,把伟大谱系的人文传承和每个人的教育修养结合起来,才是人真正的合理性,并且同时又是人的存在价值和使命。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和田玉是大自然的杰作,它的柔韧性、油润性、生命感、触摸感、年轻感、声音美、憨态感等这些特征也是先天固有的,造物主把如此美好独特的东西创造出来奉献给人类,这是何等幸事!固有的美是一回事,真正认识它理解它的美是一回事,通过玉雕创作进一步挖掘和充分展示它的美,又是一回事。我以为,天造了美玉,人的责任有二:一是用一双慧眼积极地发现和田玉的美,就是全面地认识玉,了解和田玉的特质和秉性。二是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努力地表现和田玉的美。同时,用我们的艺,完善和衬托和田玉的美,使和田玉的美得以升华,从而把和田玉天然特质的合理性与人的艺术创作的合理性完全打通,实现玉雕创作的&天人合一&。
玉质、技艺、创意 孰轻孰重
有人认为,衡量玉雕作品的优劣和价值,主要看原料和雕工两大因素,而且,目前和田玉消费和收购市场中,人们对和田玉雕作品的价值取向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重原料讲究天然,一种是重雕工讲究技艺的追求。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观点都都不是衡量一件作品价值的主要因素,其中,忽略了一条重要因素,那就是作品的创意。
玉质体现的是一种自然生成的地理环境和地质作用造成的基本特征,这一点是客观的,也是不会再变的,它是基础。质地优良的玉,它的天然特色比较鲜明,是创作好作品的先决条件。雕工是一种手段,它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技术含量。而艺术创作,则是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指作品要传达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意境,它体现的是人文价值和社会赋予玉雕作品的内在价值。三者当中,艺术创作最为关键,发挥着主导作用。一个好的创意,要做到站立点高,思想性强,意境深远,富有新意,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它应当是作品的灵魂,比如说齐白石的书画,近年来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究其根本价值,不在于宣纸,墨水等画的载体,而在于思想上的艺术创作。还有些石雕,玻璃雕等艺术作品,其本质只是些石头,二氧化硅,并不值钱,可是经过了艺术创作,赋予了作品灵魂,身价就千万倍的上涨。也是作品真正的身价。质地和技艺要在艺术创作的统揽之下,相辅相成,彼此交相呼应,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示和田玉的美感。这里还要着重强调,传承技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艺术创作,继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的继承!
总而言之,和田玉雕已走过了七千年的历史,到了今天这样的历史关头,如果要问和田玉到底应当怎么雕?我想,它不是一个雕法问题,不是一个技艺问题,也不是什么玉雕流派的风格差异问题。而是一个能不能还和田玉的本来面目的问题,是一个愿意不愿意回归玉道的问题。让我们扑下身子去努力地去探索、寻找那条玉道,回归那条玉道吧!
上一作品:
下一作品:
欢迎您对此文章进行评论!
E-mail联系方式: && && 400咨询电话:400-000-5123
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地址:苏州市西北街88号
&& 邮编:215001
电话:5&&传真:6
网络推广部&&地址:苏州市白塔东路管家园21号(创元科技园)1313室
&& 邮编:215001
电话:400-000-5123&&传真:0
Copyright&(C)&常熟市苏作艺术品销售有限公司&&
江苏同益大地律师事务所姚芳律师担任本站常年法律顾问,负责法律维权相关事宜。
本站会员可享受由姚律师及同益大地律师事务所提供的艺术品收藏、购买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类法律、法规咨询服务。
『苏作玉器网』永久域名①:&&&&备用域名②:&&&&中文域名③:&&&&中文域名④:&&&&中文域名⑤: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及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Total request: 13《思想的力量》 www.wenku1.com
思想的力量日期:
导言 企业家与哲学 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忽略了对哲学的学习和研究。他们认为,哲学太抽象,缺乏实际用处。这实质上是一个极为短视的观点。当然,哲学的功能绝不像物质产品的效用那样是感性的和直接的,相反地,哲学的效用是非感性的和间接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这些年来不仅限于自己研究哲学,而且总是推动其他专业和领域的人士研读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编辑约我为企业家学习哲学写本引导性的小册子,尽管我被繁重的行政事务缠身,但是我还是答应写这本书。希望这本小册子能够对逐渐壮大的中国企业家队伍的成长有所帮助。 作为现代社会的中坚力量,企业家应该学点哲学企业家是现代社会的中坚,是生产力得以形成并且使之发挥最大功能的组织者。现代社会是伴随着企业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企业家就没有现代社会。西方社会的崛起,也是企业的崛起过程。近代落伍的中国,正在奋起直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就需要有一大批有专业知识、有管理才能、有思想境界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企业家。作为现代社会的中坚力量,企业家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企业界不仅要发展工具理性,更应该关注和凝练价值理性;不仅要解决现实问题,而且要有终极关怀和崇高理想;不仅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而且要仰望天空、提升精神性和人格性的内在力量。 所以,企业家除了经营实业、管理业务、追求效率,还必须确立负责任的价值观、树立高远的理想和具有仰望天空的头脑。在现代和谐文明的社会之中,现代企业家,乃至现代社会的全部公民,都应该成为“既有知识,也有文化;既有才能,也有理想;既有技能,也有责任感”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才能把技能用于为人类造福;一个有理想的人,才能把自己的才华贡献给有益于社会的事业;一个有文化的人,才能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生活在社会之中。哲学可以对企业家有所帮助,正像哲学对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有所帮助一样。实际上,哲学既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现实问题,更能够帮助人们仰望天空。正像其他行业的人们一样,企业家不必成为哲学家;但也像其他行业的人们那样,企业家学习和了解哲学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大有助益。 社会对哲学有许多的误解哲学是一个非常观念化的活动,或者说,是进行纯粹思维的活动。这就引起许多人的许多误解,也有人对哲学敬而远之。当然,人们对哲学有许多的理解、想象和看法,其中不乏神秘的看法和种种讹传,也有很多的怀疑、揶揄、讽刺和嘲弄。有些人说,哲学是讲一些玄而又玄却对实际生活无用的不着边际的空话,哲学是一部分古怪的闲人的事情,与生活世界没有多少关系。在社会上,流传有各种关于哲学和哲学家的笑话。譬如,有人讲这样的故事:一个哲学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为生活所迫到动物园工作,岗位是扮演一只黑猩猩,进入兽笼之后,才发现那里已经有一只斑斓大虎了,他已经吓得抖成一团。这时,老虎却开始说人话:“老弟,别怕,我也是学哲学的。”这个笑话无非是说哲学的空洞、无用和误人子弟。实际上,哲学一产生,就有对哲学及哲学家的误解。有人认为,哲学是有闲人士打发时间的智力游戏而已。譬如,西方第一个哲学家、古希腊人泰勒斯,他发现了许多天体运行的规律,经常因观察天象而摔进深沟里,从而受到其同胞的嘲笑:泰勒斯是只会看天,却不能看地的人;他想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到脚下的危险。为了反驳同胞们的嘲笑,泰勒斯用自己的智慧证明哲学的价值。他通过对天象和气象规律的观察和总结,预见第二年橄榄将获得大丰收,因而提前以低价把橄榄压榨器都租下来。结果,第二年预见的橄榄丰收果然到来,大家不得不用高价租用泰勒斯的压榨器,泰勒斯因此赚了一大笔,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掘了一大桶金。作为哲学家,泰勒斯并不致力于赚钱,他只以自己的行动证明哲学家并不是不能赚钱,而是因为有更重要的智慧工作而不屑于做这些事情。当然,赚一大笔钱,还是会对他安心进行哲学研究有所帮助的。一个每天为下一顿饭犯愁的人,是没有多少心思考虑哲学问题的。当然,马克思是个例外。马克思能够安心进行哲学研究,一是基于他解放全人类的志向,二也是在恩格斯等人的财力帮助下才能实现。也有人对哲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感到不舒服,认为哲学往往威胁着社会既有的传统。在历史上,有许多哲学家被看成是蛊惑人心的危险分子。不仅在意识形态盛行的现代社会,马克思曾经受到欧洲资产阶级的压制和封杀,就连古希腊最负盛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经被指责为引诱青年怀疑城邦的传统神灵,并且因此而被判死刑,最终饮鸩而死。还有许多人认为,哲学就是诡辩,无论正过来还是反过来,都会说出一套理论、狡辩或歪理来。在古希腊,曾经传说普罗泰戈拉收学生讲授雄辩术,约定学生用第一次打官司赢得的钱交学费。可是,该生的第一次诉讼就是普罗泰戈拉告他没有交学费。结果出现了这样的悖论:如果法官判普罗泰戈拉赢,那么学生就应该交学费,可是,学生没有赢得这场官司,按照原来的约定学生就不应该给普罗泰戈拉交学费;如果法官判学生赢,那么学生就不必交学费了,可是学生赢了第一次诉讼,就该按照约定向普罗泰戈拉交学费。更多的人是略带同情地认为,哲学的确有趣,可是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在这个越来越讲究实际的时代,持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对此,我认为,在一定的意义上,哲学的确无用。但是,另一方面说,哲学又非常有用。可谓: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另外,哲学在中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命运。由于我国中学的哲学教育是放在“政治课”的课程框架之中,因此,许多人认为,哲学不过是“政治”的注脚,甚至是随着政策的改变而不断改变说辞的“诡辩”而已。也许我们以往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某些内容和方式,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因而人们对哲学也敬而远之了。实际上,尽管哲学与政治有交叉的领域,但是其大部分内容是与政治不一样的,至少按照各国通用的学科分类,哲学与政治学科是完全不同的。 哲学离企业家的生活和工作并不遥远 除了神秘、空洞、无用、危险、诡辩等等这些误解,哲学对青年、对大众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有什么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呢?乍一看,抽象的哲学思想似乎与企业家的实务相去甚远。企业家与哲学有关系吗?企业家对哲学感兴趣吗?哲学对企业家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吗?实际上,古今中外,企业界与哲学早有亲密接触。金融大鳄索罗斯就曾经跟随著名哲学家波普尔学习哲学,并且终身宣扬所谓波普尔的开放观念。近几年,在我供职的大学开设的企业家哲学研修班,参加的人数和学习热情都日益高涨,许多企业家在这里获得了战略思考的能力、人生智慧的提升和心灵的慰藉。企业家也是人,每个人都会思考生活的意义。现在,许多企业家开始思考一系列人生问题:忙碌的生活是否有意义?怎样对待忙忙碌碌的生活才有意义?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思考人生或生活的意义。即使在功利的层面上,哲学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哲学也有点石成金的力量。例如,北京华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绍枢,最初做徽章、工艺品生意,1994年买断1996年哈尔滨亚冬会纪念品专利权,开始事业起跑。后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生产纪念徽章。2005年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非贵属类特许经营商,开始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经营历程。2006年初,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使他下决心拿下数百吨“鸟巢”建设剩余钢的独家经营权,用于纪念品的开发。陈绍枢透露,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鸟巢”模型所用的“鸟巢”钢,都是从钢厂“抢救”回来的!原本建筑“鸟巢”剩余下来的钢有1000多吨,但陈绍枢申请这批钢的独家运营权用了一年的时间,“鸟巢”钢也险些被钢厂“回炉”。这些废品变成徽章和纪念品,其蕴涵的意义就支撑了其价值的大幅提升。陈绍枢认为,徽章是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见证物,反映了那个时期社会状态、文化潮流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此外,徽章的内容、艺术设计水平和工艺水平不同,决定了它的收藏价值高低。钢质徽章与其他收藏品相比,有材质好、易保存、浓缩历史故事等特点,其投资前景好、升值潜力大。他还说:“从商的最高境界是企业家,那是与科学家、艺术家平起平坐的称呼,不管什么家,首先是细想家,为什么他说首先是思想家,因为他也是在我供职的学校学习哲学的。他曾经说我这样或那样的话影响了他,我说那是他个人的创造性理解。毕竟,哲学的确启迪思路。因为我早就讲过,物质的消费是有界限的,但精神性体验消费是可以无限拓展的。正是从这里——从意义的价值,陈绍枢不仅觅见商机,而且走向成功。实际上,他不仅从哲学吸纳智慧,而且也从企业寻觅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和目标。他说:“老老实实把这件事做好,以诚实为本,不是有几个媒体宣传你就是企业家了,这不是钱的问题,是社会责任。”万帮文化集团董事长钱玉,经过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企业家哲学研修班的学习,总结、梳理并提升自己的管理经验,写出了《快乐管理》一书。她写信给我说:“师大三年学习,让我有机会聆听导师们的教导,人生的大福啊!花了五年的时间总结、实践、写作,,,,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快乐文化与现在政治意识形态提倡的和谐文化是相通的,家人有了快乐,家庭才能和谐;企业员工有了工作的快乐,企业才能和谐;国民有了快乐,国家才能和谐。《快乐管理》提倡人们从自我改变和自我完善中寻求快乐,在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中给他人营造快乐,,,,”后来,我应邀为钱玉女士的书写了如下的文字: 快乐管理是钱玉女士的实践体验,她以女性的细腻和善良,在经商和管理中打拼,却打得非常愉悦,拼得异常快乐。在她那里,快乐是一种管理模式,是一种工作方式。她把自己的体会讲述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是一种生活态度。既然人生活在世界上,为什么我们不快乐地生活呢?既然我们的生活存在着顺利的时候,也有困难的时刻,为什么我们不快乐地享受顺利、快乐地面对各种风浪呢?有了快乐的态度,我们心中就充满阳光;有了快乐的态度,我们就能够做到荣辱不惊,既在顺利中享受喜乐,也会在逆境中平静地面对各种困难。快乐是一种人生境界。既然人是社会的人,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生活、创造价值,为什么我们不相互给予快乐呢?既然我们必须生活在一起,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地合作、快乐地共事呢?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讲的就是有快乐人生境界者,可以直面各种复杂的人生境遇,缺少这种境界者往往会陷入各种患得患失的焦虑中。快乐是一种价值观。快乐不是否定痛苦的事情可能发生,而是提倡人们快乐地面对各种不幸;如果不幸已经发生,我们的痛苦并不能减少不幸,反而我们的快乐,却让我们远离不幸的心境。有了快乐价值观,人们就可以在一起创造更多的新价值。 希望大家都能够获得快乐,并且在快乐中享受生活、投入创造性工作! 还有企业家学习哲学之后,主动把自己的企业与社会责任,如绿色经济联系起来。北京绿创环保集团总裁姜鹏明,为了将事业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怀着极大的热情研读哲学,并且提出建立自觉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从“天人合一”到“人适天和”的观点,并积极地运用到自己的企业活动之中。有的企业家学习哲学之后,社会责任感明显提升。譬如,北京亿华海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宏伟在一次出差读《洛阳日报》时,看到了该报的这样一个消息,即发动大家为山区学校建爱心书屋的动议。这引起他的思索,回京后就联系其他一起学习哲学的学员,大家踊跃捐书或捐钱买书,为洛阳市山区基础教育作贡献。他们的行动得到我的鼓励与支持,也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领导的支持。在北京举行捐赠仪式时,洛阳市副市长和我都参与了他们的活动,对他们的行动给予鼓励。也有些企业家学习哲学后说:“过去我想说的话总说不出来,不知怎样表达,可是学习哲学后,我就能够比较自如地表达我的思路。我的员工觉得我似乎变了一个人似的。”企业家们与哲学的亲近所产生的奇妙效果,都说明学习哲学对企业家有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领导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我曾经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说:哲学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在于培养了多少以哲学专业的哲学工作者,而在于让越来越多其他专业的人获得哲学的训练——掌握了哲学智慧和视野的各行各业的人才,会真正把人的主体性创造能力发挥到极致。在从企业家学习哲学的热情和效应看来,我的判断是有道理的。人是在思想支配下活动的,越是高级的活动其思想介入的成分就越高。另外,创造性的活动,还需要不断超越现有思维的束缚。但是,无论是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还是要突破思维的羁绊,都需要以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见长的哲学。哲学可以提高人的思维水平,从而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哲学可以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人的行为方式。 实际上,作为哲学工作者 ,我本人的演讲、著作和文章都不能给企业家们将如何经营企业,更没有能力筹划企业的发展战略,这些都不是我的专业强项。我在这里只能讲哲学本身的特性和功能。哲学的智慧与企业管理的结合,那是企业家本身的创造性工作。 一 哲学是什么 哲学的奥秘自产生以来,哲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作为一种学问,哲学比任何其他学科产生的都早。近代科学产生之后,很多人预言了“哲学的终结”,可是哲学并没有终结,它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体现自己特有的形态。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奥秘何在呢?2005年,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出版发行。其中有这样的论述:有人问,“由一个普通农民、工人,一步步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真不简单,这其中一定会有一些奥秘、诀窍”。李瑞环同志的回答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当然也不能否认个人的努力。光靠努力还不行,还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学习哲学。”如此说来,李瑞环同志事业成功的奥秘就是哲学。可是,哲学本身有什么奥秘之处呢? 哲学有什么奥妙的地方呢?实际上,哲学并不神秘。它就是试图探寻一切事物之奥秘的好奇心(wonder)而已。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当几岁的儿童把一系列感兴趣的对象描述都变成问题加以表述时,他们似乎就有了点哲学家的味道,只是他们的心智还不能真正思考这些问 题。有些人长大以后可能有能力思考问题了,甚至有些人开始是喜欢哲学思考,可是后来因为各种现实的压力在人生路程中逐渐放弃了进行这种思考的动力。哲学起源于好奇心,哲学就是让人在成年之后仍然能够保持童年的好奇心。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哲学家往往显得似乎与众不同(甚至在常人眼中看起来有些痴呆、疯疯癫癫,或者“是一些没事找事,吃饱了撑着了的人”)或神秘了。显然,在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哲学家却不断地发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哲学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是问题制造者trouble maker)。下面就举几个例子:1.外部事物存在吗?如果存在,你怎么知道的?就此,我们可以分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能相互说服对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笛卡尔只好从自己的心灵开始。他的预设性命题是“我思故我在”。显然,如果我不存在,我怎么能够在怀疑物质是否存在呢?贝克莱则只是承认感觉经验的直接性,他的命题是“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则认为即使外物存在,那也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存在。2.飞矢不动。在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看来,射出的箭在任何时候都占有自己原来就占据的空间,因此它并没有运动。——这在常人看来有些荒谬,可是他的诸如此类的悖论触及到运动的矛盾:一种事物在同一个时间,既在一个地方又不在一个地方。对这种矛盾现象的思考, 显然大大深化了人们的认识水平。3.A=A与A=B。它们在什么意义上相等?弗雷格通过指称和涵义的区别解决了这个问题,即A=A和A=B两个命题有共同的指称,但它们却有不同的涵义。这样,在使不同的命题保持指称一致的同时,我们可以提出新的命题增加新的意义,促进科学和思想的发展。4.物的大小是物本身的性质吗?如果卡车比小汽车大,那么小汽车显然内在地小;如果小汽车比自行车大,那么原来内在小的东西,怎么忽然又大了。显然,大小是在不同事物的关系中才能确定。罗素以此证明他的“外在关系论”。5.“白马非马”。公孙龙曾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尽管这种诡辩惹人烦,但他将白色与马本身区分开来看问题,也开辟了一种新的分析视角。6.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里讲的就是“主体间性”问题,即“他人”或“他者”的心灵问题。通俗地说,就是不同的人是否能够真正互相理解的问题。7.每个词都有固定不变的含义吗?如“好”、“坏”似乎都有固定的意思,可是当女孩子娇滴滴地骂她的男朋友“你真坏”时,小伙子不仅不会不高兴,反而因此而心花怒放。如果“好”话是大家都愿意听的话,老板冲你拍着桌子说“好哇,看你干的好事!”面对老板的话,显然你一点也不感到好。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就是分析这个问题,并且以语境(context)论解决了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天天碰到很多现象,这些现象都可能包含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多数人都是熟视无睹,可是哲学家却在别人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不断迫使人们越来越深入地思考。实际上,从小到大,通过各种渠道(父母、书本、广告、电影,等等)我们被灌输了各种各样的观念,我们往往认为这些观念是没有问题的,从来没有仔细反思过。对于周围的环境,一旦熟悉了,我们也会习惯成自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存在。即使没有发现问题,我们仍然可以生活。但哲学家却有发现问题的敏锐眼光。一旦他们发现了问题,我们往往就需要思考:原来的观念是否合理,原来的环境是否应该重新认识甚至应该加以改变? 按照苏格拉底的看法,“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道德的”。因为人有理性,应该思考、选择对的、有意义的生活。经验是杂多的、良莠不齐的,冷静思考会使你获得生活的自觉。既然人是会思想的动物,不思想怎么能够是一个真正的人呢?在这个意义上,笛卡尔所谓“我思,故我在”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有了哲学思维的习惯,你就会对许多事物、事情感到好奇,思考它们是否有道理,是否合乎理性,是否有意义,从而使自己在新的起点开始生活。因此,学了哲学并不见得获得轻松,有时似乎会更累,这叫做“理性的痛苦”——按照自己已经知道不对的观念生活是痛苦的,生活在自己认为不合理的环境中也是痛苦的。 让哲学成为哲学什么是哲学?过去,人们曾经给哲学下过许许多多的定义。譬如,“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类社会和客观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或“宇宙、人生最一般规律的思考”,等等。过去,我本人也曾经缺乏反思地接受过这些定义。但是,现在我认为,这些定义都是不能成立的。如果说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那么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出现之前就不应该有哲学,可是谁都知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实际上,自然科学在17世纪才真正孕育且逐渐成型,而社会科学到19世纪社会学出现才获得出生证。 不是哲学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是在具体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哲学孕育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什么所有学科的博士学位都叫“Ph.D”?为什么哲学学科在中外都排在最前边?哲学思维的整体关联性,决定了它首先是其他学科的孵化器。即使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出现之后,哲学也要从其他学科吸收各种营养,但它的主要任务也不是概括和总结这些科学知识,而是在科学和未知世界的边缘活动,从而成为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滋生地。哲学在边缘启发着各门科学,但并不是综合了各门科学的新的、更高层次的科学。把哲学看作对全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仍然是旧的把哲学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的“科学的科学”的理解。当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出现之后,哲学也会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但是,不能认为哲学的本质就在这里。否则,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出现之前,哲学不就是在没有自己的本质情况下而存在了吗?把哲学当作宇宙、人生最一般规律的学问,也是这种旧的“科学的科学”的理解。如果说哲学是人类社会和客观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学问,那么哲学就会被限制在还原主义的思路之中。哲学虽然使用抽象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等逻辑工具,但它思维的对象都是情景化和历史性的问题。如果完全按照抽象还原的思路,有些学科更加具有抽象性,如物理学、宇宙论,等等。譬如,人是最复杂的现象,人可以还原为动物,所以生物学比人学抽象。生物可以还原为化学分子,所以化学比生物学更抽象。化学分子可以还原为物理粒子,所以物理学比化学抽象。按照这种逻辑,能够算作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并不是哲学,而是宇宙论。而且,如果按照这种逻辑,许多哲学就不能算是哲学了。譬如,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一切从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海德格尔对Dasein的思考,等等。实际上,哲学的真理往往是具体的,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是以一定的环境为思考境域或空间的。正因为如此,哲学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公式。哲学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也许是鉴于上述定义的问题,最近有些学者提出让哲学回到其最初的理解,即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爱智慧”,因为哲学的古希腊语本意就是爱智慧。我认为,这种观点也不能成立。在古希腊,说哲学就是爱智慧能够成立,因为当时的哲学是知识的总汇。一切探求世界奥秘的活动都汇聚在哲学之中。然而,自近代科学产生以来,说哲学就是爱智慧就不能成 立了,因为爱智慧是所有学科的普遍特征,并不只是哲学的特权。探索宇宙奥秘的自然科学,研究生命本质的生理学,解释人类过去的历史学,展望社会前景的未来学,,,,,哪一个不体现人类爱智慧的“本性”,哪一个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灵光?古希腊哲学家之所以把哲学规定为“爱智慧”,是因为当时人们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还是相对不分化的。无论是认识宇宙本原的自然哲学,还是认识人自己的苏格拉底哲学,都是哲学。也有人说:其他学科都是追问“,,,,是什么”,而惟有哲学能够追问“人为什么关心,,,,是什么”,“是什么让他问,,,,是什么的问题”。我对这种哲学观也不能认同。实际上,任何一个学科在问“是什么”的时候,也必然问“为什么”。也许人们会反驳,其他学科所问的“为什么”是现象层次的或事理层次的,而哲学所问的“为什么”是终极的或本质的或实质层次的。从终极性也不能证明这个哲学定义的合理,因为宗教也擅长终极性观念,而且宗教也提出“人为什么关心,,,,是什么”的问题。譬如,宗教总在说人为什么应该关心“人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的问题,以便把人们的终极关怀纳入神学的方向。然而,宗教谈“为什么”是为了确立现存的信念,它不是要求自我背离,而总是坚持自我肯定。宗教不要求人们创新,而是让人们服从教规。可见,只是追问“为什么”并不是深层哲学的独特路径,只有不断地反抗现成哲学观念,开辟新的思维空间,才是哲学的特殊存在方式。换言之,哲学也谈“为什么”,但是它的目的不是说“为什么是这样”,而是为了说“为什么不是这样”。那么哲学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哲学没有也不应该有自己固定不变的本性,哲学是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地盘的同时,不断地扬弃自己已有的本性。其他科学只要找到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划定自己大体固定的研究范围,就达到了基本成熟的水平。但是哲学不是这样,一旦一种哲学把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固定下来,这种哲学也就到了衰落的时候了。在这个意义上,其他学科是在不断地T=q-找自己,而哲学则是不断地离开自己。 王其他学科找到自己才是自己,而哲学只有不断地离开自己才是哲学。其他学科不断地以自已是什么来完善自己,而哲学却不断地从自己不是什么着力来发展自己。不断地离开自己,就是创新。其他学科也创新,但是他们只是离开它们的现有知识,而哲学的创新则离开。自己的本性。哲学是最根本的创新学。哲学自产生以来,就不断地背离自己。譬如,在古代中国,孟子和苟子都不同程度地离开了孔子的思想,因而成为大哲学家;颜回因固守老师的思想,他只能算是个好学生,在哲学史上没有多大地位。宋明理学为什么重要,就是由于它是儒学范式的一次飞跃。在西方哲学史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就离开了早期希腊哲学家设立的自然哲学领地,使哲学家的眼光从天空转向人间。近代哲学家又从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转向了认识论哲学,而现代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也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可以说,全部哲学史就是哲学不断自我扬弃的历史。 由于哲学生成的这种否定特性,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相比,哲学家的师承关系更具有对抗性和断裂性,哲学史上的师生关系充满了反抗和冲突。在哲学领域,真正有出息的学生往往通过背离甚至批评自已的老师而真正进入哲学的殿堂。哲学中的师生因此处于一种尴尬的关系中,当学生还未能够真正掌握哲学时,学生与老师处于和谐状态,当教师成功地使学生进人哲学状态时,学生就开始背离甚至批评老师。通过批判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哲学家,而那些完全认同柏拉图结论的徒弟们却被历史长河所淹没。德国古典哲学的演变,就是一部师生思想反目史:费希特因发展康德的思想,而超越了康德,从而引起康德的不满,费希特也骂康德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半人”,因为他没有结婚;谢林的哲学 是从费希特出发的,后却走向费希特的反面;黑格尔刚从事学术活动时追随年轻的谢林,可是一旦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哲学体系,他就扬弃了谢林抽象同一的“绝对”。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当作为学生的海德格尔真正进入哲学研究的状态,他必然地要背离老师的观点。在其他学科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有发展甚至断裂,但是与哲学相比他们的同一性资源更多。实际上,哲学不在于能够记住多少哲学观点,讲出多少哲学观念。记住哲学的知识,只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只是哲学教育的基础。(真正的研究就是从现有的观念出发而离开现有的观念,以现存理论的反思活动解除现存理论的束缚,开出一块原来未曾进入过的空间、因此,真正的哲学教育者就必须培养自己的批判者,用智慧的乳汁哺育自己思想的掘墓人。 哲学本质上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系统的反思性的批判性思维活动。马克思认为,自己思想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 末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恩格斯也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可见,哲学不是记住自己“是什么”的知识,而是思考为什么不是这样和应该是那样的一种活动。可以说,哲学的功能不是要把问题彻底澄清,而是要使人们变得更快乐、更自由、更没有教条、更深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罗蒂认为,“哲学乃是对自届和社会之永无尽头的改造活动。可是,多年来我们哲学研究和哲学教育的问题是,忘记了哲学必须不断离开自己的特点,而用“,,,,是什么”的方式对待哲学。这是造成我国哲学研究不能深入和哲学教育缺乏应有的魅力的根本原因。如果追究这种原因的原因,可以说,既有历史传统方面的因素,也有我们现实工作方面造成的障碍。就前一个方面而言,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方式就是以肯定形式为主的。与西方哲学发展史相比,我们中国的哲学史在形态上更像一部注释史。当然,中国哲学肯定也在发展,因此后人对前人的思想肯定有超越的地方,但是,我们在形式上不愿把这种发展看成是断裂,学生总把自己新的阐释理解为老师思想的继续。西方哲学史也不全是断裂,后人对前人并非没有任何继承。亚里士多德显然继承了柏拉图的许多思想形式和材料,在这个意义上,没有柏拉图就没有亚里士多德。但是,亚里士多德往往更多地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对柏拉图的超越,而忽视了自己对老师继承的一面。 西方传统忽视历史连续性的一面是对的,但是它的否定性却比较符合哲学的“本性”。我们在实际思维之中并不是没有批判和超越,但是我们更多地是看到自己对老师的继承,这样我们就养成了一种更少具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限制了我们的思想创造力和精神生产力。就后一个方面而言,我党在战争中形成的过度集中的工作方式,更多地强调在思想上保持一致。为了保持思想统一,我们或把已有的哲学理论视为不可动摇的真理体系,或把某些观点视为必须坚持的原则。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容易成为对已有的定论进行阐释,本质上创新的哲学容易变成对既有原则的单纯信念,观念的创新活动就容易蜕化为知识的记忆,无私无畏的批判就容易失落成炫耀学问的学科。由此,哲学失去了自己的本性——批判与创新的思维活动,哲学成了非哲学。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批判性思维活动,换言之,艟型就是批判性思维活动本身和关于批判性思维活动的学问。批判的思维活动就是更多地利用否定性话语:或者通过批判修补了原有的观点,从而实现了超越;或者经过批判而摧毁了原有的体系,从而完成了背离。让哲学成为哲学,就是把原来只是记忆或转述教条的哲学变成不断自我批判和自我扬弃的哲学。强调哲学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必然走向历史虚无主义。哲学不是面向虚无的,面向虚无的活动必然也是虚无,正像任何数乘以零都是零一样。实际上,哲学的否定性恰恰规定了它的历史连续性:既然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批判的反思活动,而且它的用语也更多的是批判的和否定性的,那么哲学也就离不开它所批判的对象,原有的哲学对现存的哲学思维活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现有哲学思维活动的前提。没有这样一个前提作为批判的靶子,任何批判的反思活动都是不可惹象的;否定性话语的存在和成立,都是以肯定性话语的存在为条件的。由此可见,正因为哲学的否定性,哲学才感为比其他任何学科更具历史性和连续性的学科。其他任何学科都不像哲学那样依赖于自己的历史。比方说,离开数学史,人们仍然可以学习数学计算,但是离开哲学史就根本无法学习和理解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哲学蒯是哲学史,而哲学史也就是哲学。如黑格尔《哲学全书就是逻辑化的哲学史,而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就夷历史化的《哲学全书》。哲学话语的形式,本质上是否菇性的,但是,这并不排斥哲学依赖和包含肯定性的话语。哲学的许多特征,或者说,哲学的魅力就来源于哲等的本质特性:系统的反思性的批判性思维活动。 基于本质特征的哲学哲学有许多功能,这些功能来自其本性,可是我们往往将其功能归结为其本性了。 首先;正因哲学是系统的反思性的批判性思维活动,所以,它要求前提性和根本性的思考,哲学往往怀疑已有的前提性预设并且提出新的前提性的预设,从而使人追求智慧。大多数人把现存的东西作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也是对的,否则活得太累。然而,熟悉的并不一定真知。借助于哲学,我们反思这些现存东西或观念,目的就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从根本上思考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内心,就是智慧的显现。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应该“实事求是”,但是做到实事求是并不容易。陈云说:“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什么是“实”?对于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的现实,不同的哲学观会带来不同的理解,某些“左派”曾经认为“文化大革命”搞得好,形势一片大好,而且一天比一天好。甚至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有人仍然主张“两个凡是”。邓小平却看到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在拉大,我们的经济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这些都表现出很大的智慧。保持爱智慧的心态,不是认为自己有智慧,而是认为自己缺少智慧,缺少才追求,才爱。这就是说,对爱智慧来说,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态度。我们是真理的追求者,而不是真理的拥有者。哈耶克曾经说过,最害怕拥有真理的人,自以为拥有真理的人,就停止了探索,而且不准别人探索。爱智慧就是保持着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就是保持开放的态度和探究的过程。 其次,正因哲学是系统的反思性的批判性思维活动,所以,它要求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知识进行新的概括,对整个世界的图景形成新的总体理解即新的世界观。为什么一个时代的哲学往往反映那个时代人的思维特征和文化存在的方式呢?这是因为作为时代精华的哲学实则是当时人们思维的框架,哲学所勾画的世界图景成为人们思考问题的基本依据。古代的世界观是整体性混沌理解的模式,所以古代的人思维是整体性的,例如,古代中国人以金、木、水、火、土为实体,以阴阳互动作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来思考万事万物的演化过程。中古的世界观是神圣理解的模式,在那个历史时期,人们往往把世界的存在和变化的根据归结为神圣的存在。近代的世界观是机械理解的模式,所以那个时代,不仅以机械的方式理解世界,而且连动物甚至人自身都被理解成机器。而现在的世界观是有机理解的模式,也可以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理解模式。这种思维方式正在推动人们为全球生态和环境而忧虑。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哲学的地方,在于它的实践性。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世界革命联系在一起,是不难理解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开创了革命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哲学已经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而是一种改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社会力量。第三,正因哲学是系统的反思性的批判性思维活动,所以,它要求以范畴的形式对世界或社会中遇到的纷纭复杂的事物进行新的归纳和总结,把世界纷纭复杂的事物条理化。 人们学了哲学,往往就变得易于表达各种事物和现象了。这是由于,哲学有许多重要的范畴:本质与现象、形式与内容、偶然与必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理性与现实、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等。这些范畴可以帮助人们对零散纷乱的经验进行整理归纳,否则人们就陷人头脑混乱。正是由于这些范畴,世界在人们的眼里才变得有系统了。哲学还是一种依据理性和逻辑而思维的活动,它让人思考杂乱事物之间的联系,缕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因此,学了哲学,会使你的言行更有条理。第四,正因哲学是系统的反思性的批判性思维活动,所以,它要求以理想的眼光审视现实,因此往往在对世界的肯定性理解中发现否定性内容,从而发现一个事物甚至整个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哲学的一个特点是要求人们建立完整和根本的定位式的观念,即信念。这是非常重要的,人不能没有这种根本信念。信神的,是非科学信仰;什么也不信的,是没有信仰,没有信仰也是非常可怕的。选择一种哲学,就是选择一种现世的信仰;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选择什么样的哲学。人们有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就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在这个基础上,哲学还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自己的人生取向。总而言之,哲学并不是科学的科学,哲学并不是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指导其他学科的学科,而是有自己独特视角的系统的反思性的批判性思维活动。哲学与其他学科可以互相影响,形成视野融合,从而不仅可以从其他学科获得营养,也可以对其他学科有所帮助。因此,哲学不能替代其他具体科学,但是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运用和发展具体科学。 哲学有什么功能 无用与大用 “哲学有什么用处?”这是哲学家和哲学教师们不得不经常面对的问题,而且也是他们自己觉得比较尴尬和难以回答的问题。有人嘲笑说“哲学能当饭吃吗?”实际上,作为哲学教师,也曾经有许多学生问过我:“学哲学有什么用?”为了变被动为主动,我讲哲学时第一节课往往首先对学生说:“请大家不要问我哲学有什么用,因为我认为哲学的最大用处就是无用!”可是,大家为什么不问空气有什么用、水有什么用?对于肉身或身体来说,我们须臾不开空气和水;对于心灵来说,我们须臾离不开思而哲学就是我们思维的元动力。如果不喝水我们有饥渴感,难道我们不思维心灵就没有饥渴感吗?的确,哲学没有器物之用;可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除非死去,哪个人能够离开空气?除非死去,哪个人不思想?难道心灵就不需要思想吗?实际上,心灵需要哲学的滋养,无论自觉与否,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受过各种哲学思想的影响。换言之,有了哲学心灵才会变得包容、自主和高尚。因此,假如说哲学最大的用处就是无用,那么应该再加一句话:“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哲学帮助我们思考问题。思考是人作为人的特征和标志。哲学确实没有什么一眼就可以看得见的功能或“用处”,它不能当饭吃,但是它能够帮助你思考吃饭为了什么的问题。方东美曾经说:“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按我的理解,那就是说,哲学不能当饭吃,但可以使你在吃饭时越来越有人味,也就是增添人文色彩。哲学就像面包,或者就是精神面包,如果说面包进入肚子后你不知它变成你身上的哪一部分了,你为什么要求哲学指出它的感性用处呢?如果说面包的精华成为你身体的组成部分,那么哲学的精华在进入你头脑之后也同样融入在你的心灵世界之中,滋润和丰富了你的心灵。大家可以注意下列一些现象:为什么入学时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经过哲学的训练,其整体素质会得到明显提升?众所周知,最近几年,哲学专业的吸引力并不大,哲学专业往往是被调剂来的,因此分数相对比较低。可是,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却以自己的表现证明了哲学训练的重要。譬如,我们自己的学生,这几年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入学分数相对低些,但是到毕业时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就未必低于别人了,他们往往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为什么具有哲学思维传统的国度,其科学创新能力和观念创新能力也强?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优秀的科学家,却没有产生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奠基性、革命性和划时代的科学家?实际上,哲学的理论想象力和构造力对科学思维和创造是非常有助益的。为什么著名的学者——无论是从事文学理论、历史学、社会学,还是从事其他学科——大多数都有比较深厚的哲学基础?实际上,那是因为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具体的学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使他们具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什么革命领袖往往都重视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陈云,等等。陈云说:“首先要学习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他本人的切身体验是:“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为什么大多数历史时代都与大哲学家或他们的思想相联系?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康有为,柏拉图、亚里王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笛卡尔、康德、马克思,,,,人类独特的、超越其他存在或动物的最优秀的品质或能力不是别的,而是思想、是智慧。人跑的不如马快,但马却被人驾驭;人不如牛力气大,但牛却被人驯服;人无虎豹那样的尖牙利齿,但这些猛兽却被人类挤压得都乎没有了生存之地。无论人类文明的前景如何,目前,除了偶然出现的病毒——HIV、SARS或致病性禽流感——之类的东西,其他动物似乎都已经不是人类的对手。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遭到无情的挤压,很多种类的动物只能在动物园里延续存在。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存在,不得不考虑保护其他动物生存权利的问题。人类是依靠头脑站立起来的。如果依靠体力就能够实现现代化的话,我们多驯养一些牛、马、骡子不就可以了吗?改革开放前,我们的劳动很辛苦,很卖力气,可是结果如何?在那时,我们长期处在短缺经济的状态之中。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我们现在每周双休息日,还有长假期,可是我们的生产能力却仍然往往处于“过剩”状态。人主要是靠自己最独特的资本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文明的,那就是依靠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各种具体的有用知识的思维能力或智慧。 哲学的功用 人们常说,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古今中外,都是把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在工作中,哲学会给人以很多方向性、思路性和方法论上的帮助。李瑞环同志指出:“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明白人。”懂了哲学,“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如果说人的素质无非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那么如果人们想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如果说人的通达无非是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生真正的意义,那么如果人们想提高自己的悟性和智能,就必须思索哲学。在使人们获得智慧和提升思维能力方面,哲学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将其归纳概括为八个方面: 1.因逻辑分析而言行条理。作为方法论(以逻辑语言为分析手段的学问),哲学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人们条理化思维、讲话和行为的能力。人类经验往往是凌乱而分散的,只有经过理性的梳理,才能形成有结构的观念、有条理的思想、成系统的理论。经验主义者看问题经常是浑沌一片,分不清事情的主次和来龙去脉,干工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写文章和说话缺乏条理,这些都是思维缺少逻辑性的表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哲学的基本职能之一。哲学是最具理论构建力的理性思维,哲学是发展理性思维的元动力。哲学是用逻辑语言表达思想的,因此学习哲学可以训练你的思维,可以使你有条理地思考,有条理地表达,有条理地行动。研读哲学,可以培养人们思考和表达的逻辑性。哲学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逻辑分析的特点。最初哲学以逻辑结构所表现的观点与神话观念区别开来,随后逻辑方法在哲学之内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逻辑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另一方面,逻辑分析在哲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辩证逻辑的出现,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伟大的认识工具。因为它不仅表述着事物的条理、结构和联系,而且把它们动态化了,这就对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内在矛盾作出了最深刻的反映。对于哲学锻炼思维的逻辑性,我本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写文章:在系统学习哲学之前,写作往往成为情绪化或流水账式的东西;而在学习哲学之后,这方面的毛病大大减少了。写文章尚且如此,须处理内容极其广泛、极其复杂问题的高级企业人才,更需要有逻辑特别是辩证逻辑的训练。人的口才和有条理思考的能力的确有差异,这其中可能有部分先天的因素。但是,从根本上说,言行的条理和能力是可以学习、可以锻炼的。在不同的先天素质基础上,哲学可以让你变得更加有雄辩力和逻辑力量。在中学,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一位语文老师发现,训练学生能够有条理地写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甚至是困难的事情。可是,学习哲学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思想政治课”讲授哲学的时候,学生在语文课作文方面,条理化表达会得到明显的提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突破。这是因为哲学的概念、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推理,使学生迅速发展了思维能力。而且,辩证思维是更高的灵活性思维,可以解决复杂问题,因此可以使人们如虎添翼。哲学可以提供条理化训练的方法。有本题名为《核心竞争力》的书,其导言的标题就是:“方法才是竞争力”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做任何事都必须首先有好的工具。方法就是工具,有了好的工具,才能做出好的业绩,而哲学的逻辑就是思 维的工具或方法。学习哲学不仅帮助人们学会正确地思维,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2.因反思活动而思想深刻。作为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哲学以批判性思维为己任,思索时代、现实、社会以及个人的局限性,使人们的眼睛不断投向更加理想的境界,因而哲学能够拓展人们的视野,从而提升人们独立或自主思考的能力,提升人们的观念和实践创新能力。 对其他学科而言,哲学具有基础性、开创性的元思维功能。哲学能够强化创新意识,促进创新思维,提出新的问题,拓展新的观念,凝练新的概念,形成新的理论。科学解决问题,哲学或者制造问题,或者帮助科学家发现问题,使各具体科学有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推动科学不断前进。在各国大学,所有的博士都被称为“哲学博士”(Ph.D),这一方面是因为过去的学科大都是从哲学孕育出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哲学思考的层次是各种学科所趋向的。这就是说,只要研究到了博士的层次,也就应该到达到了哲学的层次。哲学思维的结果往往具有普遍意义,但思维过程本身往往是非常个性化的。人多力量大,干体力活可以;人多不一定有理性,反而一个人在孤独状态中、冷静下来时,才会认真地思考问题。人们之间观点的交锋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但是系统的思考,必须冷静下来才有可能。按照陈云的说法,就是“迈方步,思考些战略性问题”。邓小平也是在被“打倒”之后,在江西“下放”劳动时进行了长时间的冷静思考,才有了而后的改革开放。无论多忙,大家放下手头的工作,读点哲学是有好处的。除了充电的功能之外,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对自己以往工作进行反思的机会。学习点哲学,可以帮助你反思、帮助你思考。当然,哲学理论不是单数的,而是复数的。在多种多样的体系中,不是所有的哲学都具有同等的功效。只有具有批判精神和前瞻能力的哲学,才能成为引导时代的力量;只有敢于正视现实而不断进行自我扬弃的哲学,才能不断跳出现有视野的局限,不断拓展自己的理想的地平线。人类最珍贵的能力是思考能力。思考力决定着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因为没有什么比心灵的飞升更具有创造性的了。”从实质上说,生产力的高低是由人的创造力所决定的;生产力的高低,也就是人类创造力的高低。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的自主活动。只有作为创造者的人,才是生产活动的主体。没有丝毫创造性的劳动,不是人的劳动,而是动物的活动。即使最简单的劳动,也需要人的创造性。如果劳动和生产只是体力的付出,我们多圈养一些牲畜不就可以了吗?大家必须想一想:牛、马、骡、驴,这些动物都比人的力气大,为什么牛和马不能独立地完成任何一种劳动过程?这就证明了任何劳动都具有人所特有的创造性,都需要人的理智的投入。不同劳动或实践活动的差异,只是在于它们所被赋予的理智成分和创造力的大小而已。以思考能力为特征的创造能力,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它也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但任何生产力的发展,都是人们创造力提高的结果。没有石器的创造,就不会有原始种植业的出现;没有铁制工具的发明,就没有奴隶制和封建制经济的繁荣;没有蒸汽机和电的发现,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生产的高速发展;同样地,没有现代新科技革命,也就不会有所谓“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每一次发明创造都是人类创造力提高的结果,反过来它们又成为人类创造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例如,人类创造了电子计算机,如果电子技术充分发展从而实现了工艺和机械思维的完全自动化,那就可以使任何个人都转入充分的创造性劳动。正如法国未来学家塞尔旺一 施赖贝尔指出的。“信息化社会提供了把每个人的智慧和才能转变成为创造和发展能力的手段”,使人从不必要由他们来完成的任务中“逐步解脱出来”,以“全力以赴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创造性工作的普及和创造性工作手段的提高,必然促进人类创造力的飞速发展,而 这种创造力的发展正是生产力发展的实质。显然,电脑的出现并不是人类思考的终结。而是更加需要人类创造性思考的拓展与深化。3.因宏大视野而胸怀全局。作为一种整体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有利于培育人们战略思考的能力。每个成功的企业家,都不会忽视自己的公司、工厂的战略规划。战略正确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前提。空军中将刘亚洲说过:“什么都可以出错,战略不能出错;什么都可以失败,战略不能失败。战略的失败是最彻底的失败。”战略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获得战略思考能力呢?战略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整体性、、全局性和目标性的问题。战略思维不能局限于部分,无论部分看起来多么突出;战略思维不能局限于局部,无论局部看起来多重要;战略思维不能局限于当下,无论当下多么地实在。战略思维必须把部分置于整体的框架中加以考虑;战略思维必须把局部放在全局的视野中加以估量;战略思维必须把当下与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思考。可是,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特殊境遇之中,受历史条件和认识视角的局限。我们往往都是在盲人摸象,把树木当森林,把水滴当海洋。人们的工作也必须分工,从而造成眼界受限制、视野被割裂。然而,人的生命是完整的,我们总希望对人生有个整体的理解,对世界、对社会有个整体的把握,以便作出正确的选择。 在局部问题上,各种具体科学显然比哲学有优势;但在整体问题上,哲学却有着独特的优势。哲学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能够从多样性和杂多性事物中,发现本质性、趋势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学习哲学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战略思考。因此,战略思维需要各种具体的知识,但是更加需要哲学。 4.因辩证思维而头脑灵活。作为提倡辩证思维的唯物辩证法,哲学可以帮助你在变化无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把握基本的方向和立场。多思才能善断,但是善断不是理论公式的套用,而是善于把普遍和抽象的理论变成对具体历史事件和社会过程的理解和说明。一定情境下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智慧”。抽象的理论是容易理解的,具体变通的能力却是需要智慧的。我在前边已经讲过,哲学不是还原主义的普遍性,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境下的思考,而且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境下的事物为思考对象。必须有灵活变通的能力,才能判断具体情境下的问题。而为了保持灵活性,我们不仅需要哲学,而且尤其需要其中的辩证法。辩证思维就是复杂性思维,如果形式逻辑是初等数学,那么辩证逻辑就是高等数学。懂得了唯物辩证法,就知道事物是复杂而普遍联系的,知道事物包含着对立面,知道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必须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在什么时间、地点,面对什么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灵活思考。作为一个组织,企业一定分为许多部分,各部分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和目标,怎样把这些特殊的目标联合成为整体性的目标,这就需要辩证法。我们必须记住,具体一目标往往并不能自动与整体目标相联系,整体目标也不是具体目标的机械相加。整体目标的最佳实现,需要我们对具体目标进行灵活、有机的平衡和运筹,这样才能把部分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5.因憧憬理想而满怀希望。作为根本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哲学为人类以及为每个人的存在,生活、发展提供安身立命之根本。没有凌云志,难以上青天。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有什么理想,就决定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毛泽东从小就胸怀大志,毛泽东在《讲堂录》中说:“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周恩来从学生时期,就立志为中华腾飞而读书。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往往决定着你的发展的可能界限。有个故事可以说明理想或价值观定位的重要性。三个人在建筑工地打工,他们的志向各自不同:一个只是养家糊口的徒工,一个要做最好的技师,一个希望学好本领设计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后来,一个是工人,一个是领班工头,一个成为建筑家。另外,生活需要每个人知道好和坏、善和恶的标准以及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是通过哲学的方式提出的生活规范。管理学研究发现,“那些在每一个层次都有着强烈的价值观和强烈的领导意识的公司,其经营业绩明显比那些缺乏价值观和领导意识的公司好的多。”如果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都需要价值观,那么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学校就更是如此了。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作为现代社会中坚力量的企业家群体的理想信念状况,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因为,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来说,企业家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中国非常需要一大批有理想信念,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企业家。他们的理想往往预示着中国未来的前景:他们的理想是否远大,往往决定着中国的远景目标是否宏伟;他们的信念是否坚定,也体现着我国和平崛起的民族意志是否矢志不移。一句话,企业家的素质是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而理想信念是企业家素质的关键要素之一。——理想是对人们目前现实视野的超越,它拓展人们的眼界,给人以未来之光。 用理想的眼光看问题,就是使现实向更加完美的目标形态转变。理想是批判的力量,促使人们把目光朝向未来,给人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人人生活在现实中,但无理想者往往成为现实的奴隶,惟独有理想者才能形成超越现实的视野,播撒未来的希望。人有什么理想,也就有什么眼光和视野。在这个意义上,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人们才能具备宽阔的视野,高瞻远瞩,发现更加壮丽的发展前景。——理想是人生的目标,它引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方向。没有理想,就像黑夜行路看不到路标,不知走向何方;没有理想,就像大海航行,没有罗盘,茫然无助。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的目标并不在天堂,我们只能在现实世界中创造我们的未来。这就需要我们对未来有某种希冀或理想。有了理想,人们才有了前进的方向,生活的目标。人们有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理想,才会有正确的生活目标和前进方向。——理想是有意义人生的理由,它给人提供精神的慰藉和信念的力量。人在肉体上源于自然,又在精神上超拔于自然之上。动物的一生,都是本能驱使的结果。与动物的生命不一样,人们除了尽天职(nature)的一面,还必须给自己的心灵寻找生存的理由和意义。过去,人们曾经把生存的理由基础放在神灵之上,也有人在家族的延续链条中寻找自己生存的理由。如果没有这些理由,人生就会陷入虚无。在现代社会,启蒙理性已经把人从神灵中解放出来,个性解放也解除了人们作为传宗接代工具的义务(至少不把自己生存的意义基于这种义务),那么我们再到什么地方寻找生活的意义呢?答案只能是,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类文明奉献智慧的理想。有了理想,人才有生存的意义和希望,才不会陷于虚无与迷茫。只知道挣钱而没有理想的人,就找不到有意义的生活。——理想是崇高生活的标准,它给人以生活的规范,让人远离低级趣味的陷阱。人类脱离了蒙昧和无知,就在于人们梦怀理想。许多英雄人物都怀揣理想,雷锋有理想,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张海迪有理想,她不怕命运的摧残,以残疾之身书写壮美的青春乐章;孔繁森有理想,他把自己的心血都贡献给了雪域西藏。有了理想,人们不甘沉沦,追求卓越;有了理想,人们才能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至于在那些贪官污吏那里,不是理想从来没有在他们心里扎根,就是心中的理想早已经褪色或消亡。——理想是想象的视界,它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为了实现理想,人们就必须摆脱现有认识水平和形态的束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美丽的图画,构建更加完美的世界。有了理想,就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实现目标的愿望,有了实现目标的愿望,就有了变革现实、创造未来的力量。理想能够激发人们的青春活力,使人们义无返顾地走向未来的辉煌。总之,理想是黎明的晨曦,有理想者才能看到希望;理想是人生的方向,有理想者才能找到生活的目标;理想是生命意义的源泉,有理想者才有坚定的信念;理想是人们心灵的翅膀,有理想者才能够有飞翔的思想;理想是生活的明灯,有理想者才能勘察出正确的生活之路。 6.因高度概括而精神丰富。作为文化的灵魂,哲学能够以最凝练的方式提升人们的人文素质。哲学是一定民族文化精髓的结晶。学习哲学至少可以使你变得越来越有修养,因为哲学凝结着千百年来无数人的智慧。马克思说:“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其哲学,其哲学是其民族精神的最集中概括,学习哲学是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如果你想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或文化风格,那么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就是研究这个民族的哲学。如果你想了解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那么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就是研究各种哲学之间的关联与差别。既然领悟了世界文明的主要成果,理解了民族文化跃动的脉搏,那么你当然就成为有较高素质的人。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熟读哲学气自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理论思维,因而也就离不开哲学的教育;同样地,个人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哲学。实际上,哲学能培养个人适应高度文明生活的高级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与其他具体科学知识相比,哲学在培养人的能力和素质方面。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哲学能够培养认识和思维上的深刻性。我们知道,仅仅在经验的层次上,是无法达到对现实事物发展过程的深刻理解的。必须过渡到对事物认识的理论层次,意识才能接触到事物内在的和本质的东西。恩格斯指出:“对一切理论思维尽可以表示那么多的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的确无法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然而,要获得正确的思维,就得学习“以认识思维的历史及其成就为基础的”哲学理论,因为哲学思维是基于历史情境却又最抽象、涵盖性最广,因而其内涵的意义也最深刻。——哲学能够培养认识和理解上的整体性。经验主义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战略眼光。这种认识上的狭隘性质,又因社会分工的日益扩大而得到强化。在社会组织中,在物质生产中,在科学研究中,职业分工不断扩大。当然,分化本身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有进步性的一面,它表明了人对现实的认识和改造领域的扩大和深入。但是,狭隘的专门化不是没有负面价值的,它能够给人的意识、人的生活因而也给社会文化带来巨大的损害。人们往往把眼光滞留在有限的领域内,不能全盘地考虑整体性问题,成为意识上的“残疾人”,这往往表现为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生活目标上的狭隘性。要克服人们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就需要学习哲学。哲学,作为对世界、对它的认识过程深刻总结的理论,以及作为人类文化的普遍精神现象,能够克服由片面的专门化(在主体的个人层次上)产生的世界观性质的危害。因为“哲学以自己的范畴体系说明宇宙和整体的人的一般结构、特性、形式、规律,以及人对世界的关系中普遍的东西。因此,它也能最清楚地确定专家的局部工作在现实及其认识总图景中的意义和作用。哲学又是从整体中确定科学和个人的生活给个人提供的局部资料的手段”。目前,世界变幻不定,信息纷至沓来,从而造成了所谓知识爆炸的状态,这就更要求人们加强哲学思维的训练,以提高意识敢整合力。 ——哲学能够培养探究和预测的前瞻性。苏格拉底能感受到希腊文明的衰落,18世纪法国哲学家能展望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来临,马克思能预见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原因何在?这与他们的哲学观点和方法有关。哲学在对事物进行分析、批判和概括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某些尚未展开的趋势,从而展示其明显的预测功能。哲学预测不是一般的科学预测,而是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性与方向性的展望。由于哲学站在总体性和整体性的层次上,从整个世界图景的一般联系出发,它更容易发现哪些事物正在萌发,哪些潜在的因素正在崛起,从而具有长远而广阔的前途,哪些事物虽然看似欣欣向荣,实则正在过时、衰败从而行将消亡。这样,哲学就能够帮助人们做出最佳选择。而且哲学分析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在基本材料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揭示出现在的乃至将来现象的本质。可见,企业家要想提高对社会发展和认识发展的科学预测能力,以便在通晓社会发展规律的背景下恰当策划企业的经营战略,就应该提高自己在哲学思维方面的素养。——哲学能够培养个性与人格上的进取性。进取性一方面表现为对现实的超越,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向理想目标的前进。在这方面,具有革命性的辩证法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最能胜任,因为辩证思维的形成,同时是有文化的个人的一些宝贵品质,诸如自我批评精神、分析批判精神、怀疑精神的形成。马克思早就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趁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应该说明的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既是最彻底的,也是最科学的。说其是最科学的,是因为一方面它在对现存事物的否定中包含有肯定的成分,这里不是抛弃一切而是扬弃;另一方面,它不是对现存事物的任意否定,而是促使其走向理想目标。在这里,怀疑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获得真理;批判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改善现实。说其最彻底,是因为它在进行向外的批判时,从不忘却对自身的批判。可见,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同理想和个人信念并不是对立的。唯物辩证法教导我们,不应做现实的奴隶,而应不断地超越现实,指向理想的目标;唯物辩证法也教导我们,不应做自我本身的奴隶,而应不断超越现存的自我,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总之,哲学能“培育适合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动态性质的高级的思维素养”。企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关键是企业家的头脑现代化。企业家如果愿意提高自己的素质,那就应该学习研读点哲学。 7.因理性信念而品格坚毅。作为把握了时代特征的思想,哲学历史观能够帮助人们通晓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有了规律性的认识,人们就往往具备科学而坚定的信念。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能够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社会、时代,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让他们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行动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保持一致,树立科学的生活信念和行动准则。哲学的思维使你用理想的眼光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体,你就获得了生活的连贯的、持续的信念。——如果你想了解一个时代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那么最鞭辟入里的方式就是研究这个时代的哲学。——如果你想了解一个社会所面临的变革和转型,那么最深刻透彻的方式就是研究这个社会变革过程的哲学。既然在思想中把握了时代,洞悉了社会发展的趋势,那么你当然对社会历史保持清醒而理智的态度,成为一个坚毅、理性、通达且充满自信的人。 8.因追求智慧而生活豁达。作为爱智慧的思维活动,哲学尽管不能垄断智慧,但却是爱智慧的代表,它可以帮助你摆脱无谓的烦恼。哲学追求智慧,所谓智慧就是思考根本性的问题而且完整地去思考这些问题。因此,哲学可以使你变得大脑发达、思想通达、生活豁达。所谓哲学是爱智慧,这种爱不是男欢女爱那种狂热的爱,也不是宗教那种献身上帝的无我或忘我的爱,而是傅佩荣所说的那种“温和而理性的友爱”,或是哈佛大学的“以真理为友”的校训提示的那种爱。尼采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尼采自己发疯了,因为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而是诗人哲学家。)知道了大道理,知道什么对人生是本质的,什么是次要的,这样的人才能超越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的干扰。罗马皇帝兼哲学家马可·奥勒留说过:人要获得幸福是很不容易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因此,在漫漫人生路途中,“一个人靠什么指引呢?唯有哲学。”奥勒留说的是很有道理的。实际上,其他存在——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是在尽天职,植物界的春荣秋枯、花开花落,动物界的啃草猎杀,生儿育女,这些过程都没有考虑“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并非生来如此。人做什么,就是什么;人做多大,就有多大。人是自己生成为人的,因此你去做、去实践(doing),才能生成(becoming);你生成,才能获得自己作为人的存在(being)。人并没有先天的生活意义,人的生活意义是人类自己规定的。我们只有正视这个虚无,才能真正克服虚无主义,并且确立自己的道路。我们生来没有带来什么意义,我们创造了生活的意义。当然,具体到个人,我们并不是从头开始的,我们继承了前辈先人的规范,但是我们又时刻修正、丰富着前辈先人的规范。我们每个人都经常遇到虚无的感觉,而且越是聪明能干的人越可能出现这种感受。如何克服呢?我几年前写给自己的学生的文字,也许放在这里对大家有些参考价值。生活的美好有一位表现和学习都很好的学生,给我写了一封充满人生焦虑的信。信中说,她似乎产生了一种虚无感,很难寻找生活和学习的意义。就此,她问我,应该怎样理解人生和人的日常生活。她的疑问引出我的一些想法。我在课堂上,讲了我的如下想法,作为人生探索的一种尝试。这些想法,似乎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和认同。——生活是美好的,生活的美好不在于它必然有一个美好的前景,而是在于我们可以憧憬未来的前景,选择自己的生活目标。——生活是美好的,生活的美好不在于它没有痛苦,而是在于我们能够忍受和超越痛苦。痛苦激励我们的反思,而不是顺境中的麻木导致我们随波逐流。——生活是美好的,生活的美好不在于我们有多么伟大,而是在于我们的有限和渺小。由于我们的有限,我们才有追求完善的要求;由于我们的渺小,我们才有成长的欢悦。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的美好不在于我们命定是充实的,而是在于我们生来是空虚的。我们的空虚成为我们自我创造的前提;假如我们生来是充实的,那么我们就失去了学习与追求的乐趣。——生活是美好的,生活的美好不在于处处都是真、善、美,而在于我们可以求真、向善、爱羡,并且以此抵御假、恶、丑。总而言之,实践证明,学习哲学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培育人们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决策方式的转变,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哲学有没有坏处,有没有负面作用学习当然也可能有副作用。学了不好的哲学,或错误地学习或理解哲学,都可能给人们带来思想的禁锢或错谬。不好的哲学,如形而上学、机械论、独断论、神秘主义,等等。如果你信奉了僵化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就可能失去了以灵活创新来应对变化的能力;如果你相信神秘主义哲学,那么你就可能陷于消极对待命运而不是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被动境地。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以哲学的方式学习哲学,即投人到批判性的反思活动之中,而不是以教条主义的方式接受已有的观念和原理了。另外,学习哲学必须从事实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形而上学地对待哲学命题,把暂时的、相对的认识上升为普遍的规律性认识,从而形成停滞和禁锢。学哲学的人由于天天思考抽象的一般问题,往往容易忽视多样性和特色性的问题。但是,一般说来,像我这样天天研读学习哲学的人,或许会钻进牛角尖,落入既定原理的藩篱,成为头脑僵化的书呆子。而非哲学专业的人,学习哲学肯定有好处,因为大家每天都处在变动的社会境遇之中,必须灵活地思索问题的实质及其演化的谱系。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就一直主张这样的看法:哲学要真正发挥作用,不在于培养多少以哲学研究为职业的哲学家或哲学工作者,而是在于让其他专业的人尽可能多地学点哲学,接受某些必要的哲学训练。 领导力的奥秘一个人处在领导地位容易发挥领导力,但处在领导地位的人并不一定就具有领导力。领导力究竟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哲学训练可以提高领导力呢? ——领导是一个组织的头脑,他的重要性类似于一个人头脑的重要性;在这种意义上,领导力首先是思想力,是能够产生新思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人合一思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