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葭》经典古诗词诵读120首配什么音乐

三分钟古诗词(七):蒹葭——《诗经》三分钟古诗词(七):蒹葭——《诗经》坚果说百家号点击音频蒹葭 配乐在水一方.mp300:00来自七天半日闲让经典在你的心灵静谧流淌,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溪老师,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诗经当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篇目之一《蒹葭》。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意境在深秋里,男子站在蒹葭苍苍的水畔,遥望着水的一方女子所在的学宫,心中升起了无限的惆怅,水阻挡了他们的相会,一种美好的理想,可以从秋水阁在彼岸,这就是诗的真实内容,他所写的情感就是男女性格里的苦闷,抒情的方法,这次有更强烈的现代意味,此诗之妙,却在其意境的空灵幽眇上,蒹葭、白露、秋水、伊人,都成了一种虚幻的意境,仿佛可见,秋色茫茫,水波渺渺,天地空旷。故事落下竹帘,挡住了草庐外扑面而来的凉意,衣轻帘薄,寸寒缕沁晚风飕。隔着稀疏的竹条,望向屋外的那莽莽苍苍的芦苇掺着朦胧夜色。清冷月光下的白发苍苍的芦苇掂着一头白霜带着一股苍凉夹杂丝丝妩媚。芊芊芦苇翘首月的青睐,月儿却独独映着河水我见犹怜。湍湍流水搅散月的丽影。那些滋生在心中的情感,一点点蔓延开来,在这片或深或浅的芦苇荡里相传永恒。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不爱风尘,却被缘误。我怕忘了你,伊人。茸茸芦苇絮,袅袅缠风飞。晚风如恋人的轻抚,在芦苇从里荡起一片涟漪。此时,深处的秋虫低吟呢喃,奄奄一息的音调勾起我心底的孤寂。起风了,薄弱的芦苇东倒西歪,宁折不屈的姿态在这强大的压迫下有些可笑。变得焦躁不安的秋虫声嘶力竭的喧嚷着,仿佛是初冬来临之际在对生命的质问。百坎阡陌中深深浅浅的脚印被茂密的芦苇遮掩,遮掩了通往湾口的记号,遮掩了岁月的痕迹。我怕丢了你,伊人。残烛犹存月照鸣,烛光渲染了一室朦胧温柔的琥珀色,酒壶被手掌的温度熨热。酒独酌、竟添忧,念伊人、沉醉不肯休。记不清有几度春秋,多少日夜。当思恋在心中翻腾,我在床上辗转。不知今日是否能在迷蒙的梦中见到在水一方的伊人。任烛泪长流如丝般缠绵 当一切都归于寂静 只留下空台残柱缭绕着的迷离云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坚果说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注好玩,好看,有意义的视频。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文&&言&&文
当前位置:
> 2017年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蒹葭》
2017年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蒹葭》
为了能更好更全面的做好复习和迎考准备,确保将所涉及的中考考点全面复习到位,让孩子们充满信心的步入考场,现特准备了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的内容。《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知识点归纳:1、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第一章是写诗人对伊人的深深怀念。第二章是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强烈追求又得不到的真挚情感。第三章是表达了对伊人的失望情感。可以把她看成爱情诗,也可以把她看成友情诗。这篇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相关的知识
最热综合知识
热门语文文档
最新综合知识0001.-蒹葭朗诵 经典古诗文诵读大赛一等奖第一名作品《蒹葭》
我的图书馆
0001.-蒹葭朗诵 经典古诗文诵读大赛一等奖第一名作品《蒹葭》
馆藏&17016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琴颂诗经】《诗经·蒹葭》:中国最美的诗作
【琴颂诗经】《诗经·蒹葭》:中国最美的诗作
 来源: 
  【艺述】第三十一期·琴颂诗经(十)
《诗经·蒹葭》:中国最美的诗作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丨曹雅欣
  《蒹葭》画家·于水
  【文章导读】
  “蒹葭”这个词的本意,是指水边未成穗的芦苇。而这首诗,无论在音律上还是画面上、无论从气韵上还是意境上,都如它这个名字“蒹葭”的含义一般,拥有着一种淡然冷凝的、穿越时空的美丽,仿佛是打捞自秋江水畔、晓寒深处而来。
  《蒹葭》,可说是生长在岁月沉沉中,一首最美的诗。
  植物 蒹葭
  【诗经原文】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白话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放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水流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水流去找她,放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放佛就在水中洲。
  【文化解读】
  《蒹葭》——中国最美的诗作
  (一)最美的诗
  《蒹葭》,几乎是中国最美的诗。它美在韵律、美在画面、美在景象、美在境界,可以说,无论是声与色、还是实与虚,它都不平凡。
  闻一多先生曾对新诗的艺术美提出了“三美理论”,认为新格律诗派中好的诗歌,应当具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实这“三美”的主张,不独针对新诗,因为它本来就是源于中国古诗的审美格局,所以以此要求来反观古诗,同样适用。
  《蒹葭》,无疑正是诗歌“三美”中的翘楚:
  从韵律上看,它韵脚齐整,音节合拍,朗朗上口。读着它,仿佛就是在吟着一首歌。《史记》中称“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诗三百》,原本就是篇篇入曲、唱而传之的,所以《诗经》中的选词用律,必然都符合音乐性,易于传唱。
  但遗憾的是,《诗经》这一部走过历史太长岁月的诗集,流传到今天,已经鲜有人唱了,人们更多地只是把它当作纯文学作品看待,在书案纸堆中研究思想性,忽略了管弦歌喉间的音乐性。——可是纵然如此,《蒹葭》这首诗也并未彻底把它的音乐美完全失色于干枯无声的纸页上, 似乎《蒹葭》的韵律本身就是一首歌,仅是朗朗读来,仿佛就有音符苏醒、乐章复活,一曲婉转有致的旋律,已经流转于唇齿之间。
  这是《蒹葭》自身具备的“音乐美”,那么“绘画美”呢?当我们读着《蒹葭》,一句一句读下去,就好像是眼见着一幅画卷,一寸一寸铺开,笔墨氤氲,气韵生动,岁月如画全都浮现在眼前。
  在这幅画里,秋水漫漫,烟云淡淡,芦苇丛丛,伊人远远。所以说,《蒹葭》的画面感极强,它不像写约会场景的《东门之杨》具体描述了一个故事的片段,也不像写心理活动的《出其东门》仅在诉说着一种情感的态度, 《蒹葭》既不是典型的叙事诗、也不是纯粹的抒情诗,它更像是一幅充满写意与哲思的水墨画,意境深远,言说不尽。
  画面美不同于语言美,它不是说出来的、不是让人被动地听的,而是审视出来的、是要人主动走进画面去看的。而《蒹葭》的画面 又是如此飘渺,使它的美是如此不可捉摸。《庄子》里面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可以概说总结出来的美,总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但是画面的无言,反而成就着美的无涯。
  诗的“建筑美”,是指从字句排列的外形上看一首诗,长短有致、参差有序,整体构筑得均衡优美。而《诗经》中三百零五篇诗歌的段落排放,基本都是对称均匀的,偶尔的跳脱,也让人感觉鲜活自然,不显突兀。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确实很是古老。然而其中这首《蒹葭》,却在当代社会也流传甚广。比如有一首由此诗意境化演而成的通俗歌曲《在水一方》,曾随同名电视剧的热播唱遍海峡两岸。这说明,人们不约而同地爱这首诗,虽然,往往很难说清为什么会认同它的美、很难说清它究竟美在何处。——而这种爱诗之心,其实人们也不求甚解, 因为美,原本就不需要解释,如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必解释就可号召众人, 这就是美的感召力。
  “蒹葭”这个词的本意,是指水边未成穗的芦苇。而这首诗,无论在音律上还是画面上、无论从气韵上还是意境上,都如它这个名字 “蒹葭”的含义一般 ,拥有着一种淡然冷凝的、穿越时空的美丽,仿佛是打捞自秋江水畔、晓寒深处而来。
  《蒹葭》,可说是生长在岁月沉沉中,一首最美的诗。
  (二)意境深沉
  《蒹葭》这首诗出自“秦风”,也就是来自秦地的民歌。
  早期的秦国位处甘肃、陕西一带,以战功而获封诸侯、得以建国,又因邻近虎视眈眈的少数民族,所以举国重视武力。因此,《诗经·秦风》共十篇诗歌,大多 都充满了一种西风紧、战事雄的尚武精神。秦地的诗歌如此勇猛雄壮,这与后来的秦国一统六国、称霸天下不免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崇尚武力,这是秦地的精神 风貌。
  而在“秦风”里,有一首诗的气质却截然不同,那就是《蒹葭》。清代文学家方玉润就说过:“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攸然自异者矣。” 这就像是,在一阵战鼓紧密声中,忽然,江水转至这一处清秋拂晓的河湾,情绪突然缓慢了下来 、情思骤然悠长了起来、情致倏然飘逸了起来 、情调泠然高古了起来。可见,再雄浑激壮的地方,也有悠扬,也有婉转,也有细腻,也有游离于乱世之上的、纤尘不染的心境。
  是临秋临水的宁静,换来这份多情;
  是伊人伊处的仙姿,换来这份出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隔水的伊人,如芦苇上的白露那般清新美好。但向往之心再盛,也无法越过现实阻碍,纵有心逆水而上、追寻伊人,怎奈却道路险阻、不可获求。
  正是伊人的美,美得遥远、美得飘忽 ,沉静了狂躁的心,沉淀出这首《蒹葭》,给秦地留下了一湾诗意、更给千古留下了一篇绝唱。
  蒹葭苍苍,美在隔岸隔水的一盏莲细细生香,那诗人停在水旁,却不再说凄凉。比起曾经对伊人誓得不可的热肠,行至今夜已是惯得欣赏。秋风也吹不散的白露横江,让人懂得了要敛起情长,不再妄闯那些阻碍铺置下的层层寒霜, 让思念收起轻狂,随遥夜沉沉流淌。
  蒹葭萋萋,美在涉水而来的纤歌细细,如伊人隔雾的身姿,无法明晰,而却不再苦求依依。秋水浸成了无舟的距离,让人慢慢消退着曾经太盛的暄气,让一路的奔腾收势。 将伊人逐渐淡成墙上的水墨画,诗人只是守在岸边对美景凝视,而不再肆意地妄想去参与执笔。
  蒹葭采采,美在溶溶的风姿都荡漾在彼端的岸外,只遥遥掠见伊人花开,却从不肯驶近身来,然而诗人已不再萦怀。 等待,是笙歌落尽后的依旧不改。秋夜收归了他无望的爱,但是已学会不把命运责怪。找一处最盛的芦苇丛将心事都掩埋,于是它茂密成了这一曲《蒹葭》,千年不败。
  《蒹葭》正如一幅静心的画,勾勒的全是不曾翩落又不曾实现的梦境。也许始终够它不着,但是色彩不褪,在心中明媚如昔。这 是一首属于哲人的诗,是一首天地间的不拘之作。
  所以在《蒹葭》一首诗中,不仅诗、乐、画俱佳,而且文、史、哲皆备。
  (三)向美无怨
  《蒹葭》,不仅美在字句间,更美在境界里。——它在对美的不辍追寻、对未知的执着思虑、对远方的永恒探索、对理想的淡然守望中,达到了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就是, 一心向美而无所怨尤。
  《蒹葭》虽心慕“在水一方”的“伊人”,可是通篇都没有一个“求”字,只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谦仰,那是只愿靠近、不求摘取,只盼依从、不必强求。它传达出一种意识,就是:对我所爱的只是赞美,而未曾贪图谁来赐予,因此, 是对求索的过程不急不躁、对既定的结果不嗔不怨。一方面,是对梦想不屈不饶,一方面,又是对现实不忧不惧。
  这就是大境界。不因执着生烦恼,不因精进添挂碍,不因得失增忧惧。持精进心,修智慧心,得清净心。
  无论《蒹葭》中的“所谓伊人”是什么、无论“在水一方”的求索有多远,诗人都做到了:只在遥望中感受美、而不必狭隘地必须去占有;只在求慕中存美的心情、而不去鄙俗地加以嗔怨。
  归根到底,那“伊人”只是个影子。于是在诗人的岁月长日里,他甘愿有一抹倒影永远飘忽在心海,那是不可忘、又始终不得接近的距离。而他思想境界里能秉持着“不相怨”,是因为他已经懂得了美的真谛,已在修为着美的纯善。
  遥远的美,不可触及的美,本身就是一种境界。那种境界是对欣赏者的挑剔,如果不是格调足够高的人,不会去遥遥注目生活之外的一种纯粹属于美、属于梦、属于理想、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而正是这种本身就有阶梯限制的划分,使得真正能理解、能臣服于远方之美的人,就能渐渐做到不争、不贪、不嗔、不怨。
  美的东西,一定是对生命的提升和净化。能够达到“不怨”的人生境界,这就已经是那遥不可及的美好之物,反馈给人的最大礼物。
  就像台湾诗人席慕容说过:“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以此话来对比《蒹葭》,“静静的满月”就是那远方的“伊人”, 对“求不得”没有怨恨,人生才会永远保持着青春苍翠、了无遗憾。
  那么,我们读过《蒹葭》,就在脑海中,也为自己始终存一处白露苍茫、秋水临江的理想国吧:无论生命如何苍老、无论岁月如何沧桑,那美好的“伊人”始终都在生命里,也许,它依旧相隔无从丈量,处在水的一方、处在心的中央。然而这也正是人们心中永葆的一方净土, 那份理想之美,因为无法亵玩、所以永不沾尘,因为无法实现、所以永不破灭。
  “美”对于人的深意,往往就在懂与不懂之间 ;
  “追寻”对于人的意义,往往就在“求不得”与“爱不灭”之间。
  美,竟可以以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回馈给懂得敬畏的人,一份不灭的心灵家园、一份不老的青春永驻。
  《秋江待渡图》元·钱选
  (四)渡江自度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他赞美《蒹葭》最能体现作为诗人的深远情致。这是因为,《蒹葭》的意境,是文人化创作的最佳范式、是中国式审美的最高体现。
  文人化审美的典型特征,就是要求艺术作品空灵写意、含蓄优雅、整合多种艺术手段、呈现综合文化修养。比如,唐代王维开创了“文人画”,将水墨写意与诗书画相结合,使得绘画的最高境界是要求诗、书、画三位一体。而《蒹葭》虽为诗作,亦可成画,它不就正是文人画派对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追求吗? 所以这首诗本身,就是中国式审美的完美表率。
  “诗中有画”,是以抽象表达具象;“画中有诗”,是以景象上升哲思。而在绘画作品中,最接近《蒹葭》意象的,可看元代钱选的一幅画作《秋江待渡图》。在这幅画里,岸上的人遥望着江上的一叶扁舟,在烟波浩渺的旷荡里待舟渡江。他和《蒹葭》中的诗人一样守望在秋江边,一样寄望于江天水阔的中央。但它比《蒹葭》更明确表达出了等待的目的,就是“久立行人待渡舟”,他等待的目的是要渡舟。
  等待渡舟,这里明确提出了一个“渡”的概念。这一岸的人要渡江到对岸去,水中远远的飘荡舟船就是他们遥望期盼的“所谓伊人”,他们在等待江上的方舟,他们更在等待生命里的渡船,能够渡他们逃离当下、脱离此岸、逃脱悲秋苦寂的人生境遇,到得理想的彼岸。
  在这一点上,《秋江待渡图》与《蒹葭》的精神意旨是共通的。《蒹葭》里的诗人守在秋水之畔,他也在寻渡,以远方伊人,度他心里的愿。度过去, “伊人”就成为他命里的接引;度不过去, “伊人”将成为他永生的劫数。
  然而我们通过诗人的不急不躁、不嗔不怨知道了,他最终是度过去了,不是以横江摆渡的方式渡河,而是以戒定生慧的方式度人、度他自己的心。
  而度了他的,并不是那 “伊人”, 而正是他自己。“伊人 ”是他的向往,也是他的考验,当他最终做到,能面向“ 伊人”、安心此岸,就如同,朝向极乐、立身当下,那么,他就已经把自己度到彼岸了。
  此时他真正修持参悟到:
  “此岸”与“彼岸”,本无差别。
  心不定者,终日泅渡,也如困于江心、不得登岸;而心能安定者,彼岸并不是天堂、此岸也不是地狱,可在彼岸涅槃重生、也可在此岸就超脱苦难,能以“伊人”度我心、也能以我身度他人, 可相信希望存于彼岸、存于未来,也可看见光明就在此岸、就在此心。
  那么,不必再勉强着人力不及的“溯洄从之”、不必再沦陷于“道阻且长”的执迷不悟,“伊人”既是远在水的一方,也是永在自己心中。本来,诗人就说了那伊人是“宛在水中央”, “宛在”,是“好像”在水的那头,那么也好像不在,也可能已经在自己心头。
  与其苦苦求渡,不如过好当下;
  与其求人引渡,不如学会自度。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难免有毕生实现不了的伊人之梦、都有跨不过去的秋江之障。“ 除障”就是渡河、就是度心,度过去,山高水远、海阔天空,那时的秋江不再是萧瑟迷离、困顿难安,而是水静沙明、云飞雁起。“一切景语皆情语”,生命里会有何景观,在于心灵中能有何景象。 开阔的心,能使心湖中的“伊人”只是美景,而不再是峰障。
  这样看《蒹葭》,似有禅意、似有画意,似有诗意、似有深意……如此丰盛,如此品读不尽。《蒹葭》 正是这样一卷诗,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 打开来,在今天尤闻得 见水岸花香,能遥望到中国文化里丰富 的美丽,盛放在它岁月的水底。
  它是诗书画融合的最佳体现,是文史哲皆备的典型代表。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外加哲思的升华,《蒹葭》,确实可称是中国最美的诗作。
  (文\ 曹雅欣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作者介绍:
  曹雅欣,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秘书长,“子曰师说”微信号、“学习经典”微信号创始人。
  青年文化学者。独立撰稿人、文化主持人、国艺演说者。
  光明网“醉中国”专栏作者。代表作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图书。其“国学与时政”系列文章,分别被全国上百家主流网站广为转载。
  策划并撰写了“琴梦中国”系列作品,包括《琴梦红楼》《琴颂诗经》等。
  “国艺演说”是曹雅欣首创的一种讲与演并重的、多种艺术形式结合的文化传播方式。在“琴梦红楼”、“琴颂诗经”琴歌艺术音乐会中,担任每场音乐会的文化主持。
  始终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把国学、国艺做时代性解读。
  于水艺术简历
  1955年生于北京。中国新文人画重要画家。1994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画研究班,作品曾三次参加全国美展并两次获得铜奖。曾赴台湾、马来西亚、泰国、联合国总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及艺术交流。曾在今日美术馆、山东荣宝斋、兰州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曾参加新文人画一系列重要展览。出版有《于水画集》、《于水卷》、《中国艺术年鉴·于水卷》、《于水·五十五》集、《大忘楼笔记》、《美人记》等个人书画集。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丛芳瑶]
介绍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主要亮点和看点,突出此次论坛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听声音,识代表委员,看新时代。这些在两会代表委员通道上亮相的代表委员,你能猜出几个?
该游戏剪辑2018两会数次“部长通道”中部长们关于各领域民生相关的经典发声,让网友在听声音、猜部长。
3月5日上午,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
光明网版权所有蒹葭朗诵 经典古诗文诵读大赛一等奖第一名作品《蒹葭》欣赏
播放:11926 次
上传者:www
下一段即将播放:
大家都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外古诗词诵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