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小米手机相机无法对焦的使用方法,如何对焦,出现小方框。为什么有时候出现的小方框有时候多,有时就一个。

第三方登录:谈为什么光场相机不受待见_摄影技巧_动态网站制作指南
谈为什么光场相机不受待见
来源:人气:124
&  对焦与拍照,两者操作的次序在胶片相机时代是不可改变的,对焦在后在当时看来根本就是天方夜谭的事情,而这种构想在数码相机的面世自然让这个幻想有成真的可能。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升级,更先进的影像技术在如今已经不算新鲜事,同时VR(虚拟现实)技术产品的涌现使得&先拍照后对焦&的革命性理念再度提上了议事日程。不论是光场相机还是新型的高端拍照手机,都已经将这一技术实战化、商品化,然而这项技术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技术支持,其实质和实用性又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对焦不准确困扰了不少入门的爱好者
  拍照对于不少刚入门的朋友来说,可以说是一门技术活,特别是单反相机,不少新用户都觉得它很&酷&,然而使用起来则是满脸的心酸&&没有打开说明书的勇
气,更别说有到手即用的悟性。大多数朋友在熟悉操作后最常见的问题:没对上焦,或者准确地说没在景深范围。在数码时代&废片&泛滥的迹象非常明显,有不少
照片都因为失焦跑焦而成为失败的作品。
  光场相机开始改变用户对焦的理解
  对焦和曝光两者的操作是相对独立的,不过步骤是绝对不能调换的,胶片时代尤其不可违。也因为这样对焦曝光这套步骤在数码相机出现初期还是大家的共识,自
然对&事后对焦&这天马行空的理念没有太多的拓展,直到光场相机的出现才对这个概念才真正面世。光场相机一直是很热门的影像议题,更重要的是这是第一次将
&先拍照后对焦&理念变成了现实。这个技术也就是由Lytro首先做出了实体的相机,它是利用在感光元件前的诸多微镜头记录讯息,达成拍摄之后可以重新对焦的方式。
  最新推出的光场相机Lytro Illum
  在前段时间朋友圈里突然出现一篇极为不专业的文章&&《日本相机要玩完了?光场相机来袭,今天摄影圈都在转!》这篇文章误导了不少基础知识不过关的入门
用户。以为光场相机能取代传统相机的思想越来越多,随着网上的各种辟谣,这样的声音最终也不了了之。另外&事后对焦&这也并不是新鲜事物,贴合这个理念的
不仅有相机,在手机上也出现过好几个可以提供&事后对焦&功能的a程序甚至是专门设计的硬件,不过它们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完全地推广。
  传闻果壳或牵手Lytro推光场手机
  手机承载这项功能看似&不务正业&实际更是有些业余,以至于人们谈到光场相机的时候只能拿Lytro举例。光场相机其实早在1995年我们就看到了类似
的雏形产品,不过直到2011年才有Lytro公司推出了一款可以称之为量产品的东西,直至现在光场相机真正意义上只有两款面世产品;2014年又发布性
能更强大的二代产品Illum,其&先拍照再对焦&的理念给影像领域带来了诸多启发。但也许是缺乏竞争者,所以光场相机至今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先拍照后对焦&的产品
  既然&先拍照后对焦&相机不算是新玩意儿,那么&光场相机& (light field camera)或者&全光相机&(lenoitc
camera)的历史其实并不长。这得追溯到1996年开始的关于光场相机的课题研究,还在斯坦佛攻读博士学位的Ren Ng和Marc
Levoy首次制作出以Contax 645为原型改装而成首款真正意义上的光场相机。
  首次面世&光场相机&是以中画幅相机作为原型
  Ren Ng 2005年制作的相机使用Megavision
FB4040数码后背,约1600万有效像素,最后的有效输出还不到9万像素(296&296)。按比例来推算Lytro相机的输入输出比达到了
1:182,不过碍于当初CCD发展的缓慢,1000多万像素的传感器无可厚非,但也初步证实了光场相机的有效分辨率并不会太高,在后面的文章也会说明了
这正是光场相机得不到广泛应用的根本原因。
  第一款量产型的光场相机Lytro
  当然对于每个摄影爱好者来说,中画幅的魅力固然是有的,高昂的价格同样是让大部分玩家望而却步。而且改造成本和改造过程远远不是普通消费者可以折腾得起
的。基于中画幅数码后背的&光场相机&那时候也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直至2011年6月,Lytro宣布获得来自格雷洛克合伙人、安德森-霍洛维茨和恩颐
投资的5000万美元A轮投资,随后推出第一款产品&&一台一端为1.52英寸触摸屏,另一端为镜头的光场相机,这也是光场相机量产历史上的第一款。
  光场相机代表着更先进的发展方向
  这款光场相机的核心部分就在他的传感器前部滤镜结构上,虽然这台相机的传感器本身具备了1100万像素,但是通过改变传感器前面的滤镜,我们可以发现这
个传感器的成像点并没有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大概分布在100余个平面上。简单来说,我们每拍一张照片,光场相机大概会记录着100个物距的成像信息
(相当于同时记录包括对焦距离的100个RAW文件),考虑到这台相机的传感器本身尺寸和光圈大小,这100多个部分照片已经可以涵盖所有的景深情况。之
后我们只需要把这些照片所具备的距离信息整理一下,再加上焦点算法(实际上是锐度优先+相似距离信息拼接),就可以形成完整的照片了。
  经过改进后的Lytro Illum开始变得有相机范儿
  2014年7月,作为光场相机初代产品推出之后自家第二代产品&&Lytro终于推出了Lytro Illum。针对前代产品出现的画质问题,Lytro
Illum采用4000万像素镜头和f/2.0大光圈来提升照片质量,同时还配备大量实体按键来改善相机的易用性。可能很多朋友都会意识到一个问题,他把
一张照片拆成了100多张,那么拼接使用的数量是多少呢?大约为10%,这比起第一代使用中画幅相机的效率已经高出了不少。也就是说这块1100万像素的
传感器,大约有1000万像素被浪费掉了,毫无疑问这对于照片的分辨率有着极大的影响,再加上拼接算法本身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失分辨率,所以这块1100
万像素的传感器实际分辨率大约等于50万像素的水平。
  同样的在Lytro
Illum上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对于一个1/3寸f/2.0的传感器来说,用牺牲时间的算法,100多个距离片就可以完整的记录下所有的信息,但是如果换
成目前标准的1/2.3寸传感器,那么这个距离片就要提升为接近200个,如果是以APS-C格式为例,这个数字需要提升到3000个,哪怕我们拥有60
张/秒的连拍速度,无限的缓存,极高的存储速度,10倍的数据复用率,每拍摄一张照片都要完整的5秒钟,如果按目前的真实效率来考量1分钟拍摄输出一个
RAW格式的文件,恐怕无人会接受,这与先拍照后对焦的初衷是有违的。
  Lytro Illum的售价和实用性都比较堪忧
  Lytro Illum针对前代产品在易用性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然而问题依旧存在。Lytro
Illum实际拍照时的有效像素很有限,导致照片画质甚至不如高端智能手机。更严重的是,Lytro
Illum成像速度非常缓慢。尽管它专门为此配备了高通骁龙800四核芯片来提升成像速度,但遗憾的是,改善幅度很有限,你要想抓拍一个瞬间基本上不可实
现。配套设备不完善以及高昂的售价使之注定成为一款小众产品,不被大众消费者所接受。
  的确光场相机的理念拯救了非常多的用户,然而现今
的效率确实达不到大众水平,连有时间折腾的恐怕也得考虑考虑。但真让人抓狂的还是其输出图片的画质。一代Lytro光场相机的成像质量就是诺基亚称霸时期
的手机拍照质量,也就是六七年前的手机拍照水平,即使是大幅升级的二代产品Lytro
Illum充其量只是和普通的1/2.3英寸卡片相机的成像相近。和卡片相机对比差别不大为何我还要拿上和单反相机差不多体积和重量的相机拍摄?我还为什
么需要拍一张等一分钟的光场相机?
  不少手机上已在软件上支持&后对焦&技术
  所谓不论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既然光场相机难以取得成功,那我们可以寻找达到类似效果的手段就可以了,这时我们也开始将目光转到大家每天离不开
的手机。由于手机摄影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关于摄影的软件和硬件的更新在这个小小的移动设备上撑起了一片小天地,与此同时一些用于&事后对焦&的软件随之
蜂拥而至。熟悉手机的用户来说,事后对焦技术肯定不会陌生,在手机上,这个技术这两年已经不是新奇的事情了。
  手机所用的后对焦技术,其根本就在于拍摄一系列的不同焦平面照片,然后通过机身软件整合为一组数据,然后根据用户需要后期选择焦点,手机或者相机来获得这
种照片,其核心原理就是快速的图像采集,由于镜头的对焦行程很短,所以拍摄过程的时间也不长,比起一般拍摄单张所花时间可能就多出半秒不到。手机上非常有
名的&先拍摄后对焦&可以算Google为Nexus上提供的一套拍摄系统,这套系统与光场相机在拍摄原理相当一致,虽然镜头的&组数&不一样,但拍摄过
后同时实现景深控制以及不同对焦的转换。但是这套系统的基础,就是&拍&和&算&。手机进行一系列的特殊连拍,也就是每一张之间改变焦点位置,就可以得到
一系列的不同景深范围的照片,加以计算,这样我们就可以后期选择不同的对焦点了。
  手机使用后对焦更多的是好玩而不是实用
  这个技术看起来很简单,但对相机来说实现起来并不容易。相比于手机来说,手机做得到而相机做不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相机自身的像素更高,所以需要短
时间的极高速连拍肯定不能时间太长,这对相机的处理性能,机身缓存和传感器的刷新率都有很高的要求;其次比起手机,相机镜头的驱动也是问题。以目前来看,
手机完成拍摄时,除去计算时间,拍摄时间一般时间在0.3-0.5秒,而且需要实现至少10张的不同焦点拍摄。对于相机来说,由于像场更大,需要更多的张
数以实现不同焦点的覆盖,所以需要在极短时间内驱动镜头完成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精准对焦,这对于镜头驱动也是个考验。最后就是功能实用性。手机上的后对焦
软件基本上就是噱头为主,拍摄五张照片,就能让人感觉很新鲜,但是相机上没有三十张选择,多少人会觉得这个功能有用。
  总结:
  相信大家看完整篇文章以后都会发现,后对焦技术目前来看没有什么实用性,虽然后对焦技术最适合应用的场景是体育运动、动物拍摄,但是目前来看后对焦技术最多是拍拍人像,拍拍日常,真正运用到高速摄影的领域相信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对于专业用户来说,光场相机现在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光场相机真正与现在的影像技术平起平坐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优质网站模板小北贝贝的博客
小北贝贝 http://blog.people.com.cn/u/.html
小北贝贝的博客
关注好友人气:
好友关注人气:
精彩博文推荐
摄影技巧—怎样使拍出照片的画面清晰
拍照,摄影,艺术照,技巧
说到照片的清晰度,首先我们要弄懂一个概念:什么叫照片的清晰度?
在中,清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在的过程中,因为我们对拍摄出来的画面要表现的主题的要求不同,所以,我们对清晰的概念也是不一样的。根据我们时的需要,
整个画面是否需要尽可能的做到全部清晰?或者为了突出某个主题只让主题清晰而使背景虚化模糊(以下都简称为虚化,在一般知识讲座或评论中,也只称为虚化),也许为了表现某个题材使画面的前景虚化模糊等等。但有一点是必须搞清楚的,照片背景或前景的虚化和由于在时的时候,因持相机的手不稳定而造成的抖动模糊完全是两个概念。手持抖动的结果是整张相片的画面都成模糊状,画面上没有清晰的内容,这类照片,很少有后期挽救的好办法,往往只能成为废片。拍摄时,用是三脚架支撑相机是个稳定相机的好办法。但在中,经常会出现没有带三脚架或不方便带三脚架的时候,因此,掌握正确的握持相机的姿势,并在拍摄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手持相机的稳定性,这是摄影爱好者必须修炼的一门基本功。对与手机来说,双手持机肯定比单手持机要稳定得多,拍摄时注意握机的手指不要遮挡住手机的镜头。而对于使用卡片机的朋友,值得注意一点是,尽量也用双手分持相机的左右,以提高相机的稳定性。但要注意有些卡片机的镜头在变焦时需要伸缩的,所以手指不要影响镜头的伸缩运动,也不要不小心遮挡闪光灯的窗口。 & &而对于长焦距相机和单反机的用户来说,要求相对就高一点。在用长焦距机或单反机拍摄橫的画面时,右手握住机身握把,食指按快門钮,中指無名指小指握住机身握把,大拇指按住机身另一端,左手撑住机身,大拇指和食指可做转动对焦环用。
竖的画面时,右手握住机身握把,食指按快門钮,中指无名指小指握住机身握把,大拇指按住机身另一端,左手撑住机身,大拇指和食指可做转动对焦环用,但现在,单反机在市场上可以配置一个电池手柄,那个手柄不仅有安装备用电板的作用,而且也还有一个竖拍按钮,使竖拍时和横拍时握相继的手式基本上是一样的,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有些较暗的环境,当快门的速度只有1/30秒甚至1/8秒,当时又沒有带三脚架,这时正确的手持相机的姿势就非常重要了,较稳定的持机姿势,右手臂靠在右脚膝盖上,身体呈低角度且压低,左脚膝盖着地增加一支撑点,这个动作的稳定性较好。这样在弱光的环境下也能拍出一张比较清晰的照片了。当然,不管是手机、卡片机还是长焦距机或单反机,在时都可以借助周围可利用的东西来提高相机的拍摄稳定性,如把拿相机的手或直接把相机搁在桌子或椅子上,也可以搁在窗台或栏杆上,还可以借身边的树干或电杆支撑一下自己持相机的肘部等等。反正在了解了相机稳定的必要性之后,就应该尽量消除或减少相机因振动造成的模糊后果,以出清晰度较高的照片。
现在,大家都知道保持稳定相机的方法了,但在拍摄的过程中,还必须在准确地对焦后才能拍摄出一张清晰的照片,下面我们接着就来讨论一下拍摄时的对焦问题。&
照例,说到这里首先简单地解释一下什么是焦距,什么是变焦,什么叫对焦。但有些朋友比较性急,不喜欢了解比较专业性的基础知识,所以,我把基础知识的解释和叙述放到后面,先来说一下对焦的问题。 & &首先,我们根据所需要摄的画面的需要,利用相机的变焦性能,把被的对象拉近或推远,在显示屏上或取景框里看到我们满意的图象。然后进行对焦确认,简称对焦。 & &手机的摄影功能中,一般都依靠全自动的对焦功能,所以不再赘言。卡片机一般的对焦方式,都是以取景构图完成后,即在液晶显示屏上看到自己满意的画面后,半按快门按钮进行对焦和测光确认。对焦和测光确认后,相机一般都会有个提示,有的是发出&嘀嘀&的对焦完成提示音,有的是画面中间一个小方框的线条颜色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样,相机的焦距确认和测光都已经完成,这时再把快门按钮一按到底进行。才能获取清晰度满意的图象。如果半按快门后没有拍摄就放松了手指,那再次按下时就会重新对焦和测光。不少使用卡片机的朋友,在时往往会忽略半按快门后,稍微停顿一下让相机完成对焦和测光的过程,而是一按到底就完成了拍摄,虽然现在的卡片机也很先进,芯片的运算速度也很快,但把快门一按到底终究不如半按快门确认对焦后拍出来的相片清晰度高。所以在这里重申一遍:用卡片机或长焦机时,一定要先半按快门等相机自动对焦和测光确认后,再把快门按到底完成拍摄。 & &长焦机和单反机,一般也都有自动对焦功能,用法和卡片机基本相同,但有些长焦机和一般单反机,还都有手动对焦的功能。手动对焦功能在这里也无须细说,因为各人手中的相机使用说明书上都有明确的解释。只是我个人使用后的感觉有一点,就是长焦机的手动对焦几乎没什么大的用处,既难对准,又不很精确,所以我一般不推荐使用。而单反机有些镜头本来就只有手动对焦的功能,那就只能手动对焦了,好在单反机的手动对焦还是比较好用的。 & &总之,对焦不准确的照片,的画面也是一片模糊,这种模糊程度较轻的时候,还可以用软件略作调整,但效果总是不太理想,要是模糊得严重了, 那就很难调整好了。所以,拍摄时的对焦是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来不得半点懈怠。 & &为什么拍照,想拍点什么也说过了,怎么拿相机也知道了,对焦的概念也基本了解了。那么,下一章我们就要考虑在如何不同的光照环境下,怎么拍出高质量的照片了。 & & 附第二讲名词解释:对焦、焦距和变焦 & 对焦其实就一个调整焦距的过程,首先来简单地解释一下什么是焦距。焦距,本来是一个光学中的量,当一束平行光以与凸透镜的主轴平行穿过凸透镜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会被凸透镜汇聚成一点,这一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光心:可以把凸透镜的中心近似看作是光心。)的距离就叫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一个凸透镜的两侧各有一个焦点。 & 我们用的照相机的镜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或是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件)就处在这个凸透镜的焦点附近,或者说,胶片与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大至约等于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
小北贝贝的博客 的更多博文
所属自分类:
(188) | 分享数
(0) | 转载数帖子很冷清,卤煮很失落!求安慰
手机签到经验翻倍!快来扫一扫!
半按相机快门为何经常出现黄色对焦框,且对焦框右下角有一个黄色的小惊叹号?
1410浏览 / 7回复
半按相机快门为何经常出现黄色对焦框,且对焦框右下角有一个黄色的小惊叹号?
表示没有对好焦!
学习了 谢谢
可能感兴趣的板块:
用户名/注册邮箱/注册手机号
其他第三方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定点对焦 夜景 卡片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