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每天都有广州怎么那么多黑人人献血,为什么现在还是紧急缺血?

昆明遭遇十年来最严重血荒 病人须自行联系血源 06:18:47 &&
  昆明正在遭遇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血荒,以至于住院等待手术的病人要自己打电话,甚至出院去联系血源。日播出的央视《新闻1+1》对此评论称,全国范围的血荒可以当成一种大家关注的社会现象。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昆明的人口超过600万,像这样规模的城市比较安全的血液储备量应该是在40万到50万毫升之间。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在昆明的中心血库里这个存量只有2万毫升,以至于出现了住院等待手术的病人要自己打电话,甚至出院去联系血源这样的情况。造成血荒的是什么原因呢?
  (播放短片)
  解说:
  这个十月俞女士显得格外沉重,由于体检被检查出患有恶性宫颈癌。当她和丈夫急匆匆从宣威赶到昆明时,医院却告诉他们手术无法进行,因为医院没有手术备血。
  俞女士丈夫:
  住院需要做手术,现在手术是排着队的,就是没有血,没有血做不成手术。
  解说:
  这个十月和俞女士有一样遭遇的还有成千上万的患者,因为在云南的昆明正在遭遇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血荒。从去年7月开始,昆明市血库的不同血液及各种血型开始无法满足临床需求,供血压力逐渐增大。到最近3个月,持续血荒达到了顶峰。据了解,昆明血液中心正常的血液存储量应该是40万毫升,以满足昆明地区260多家医疗机构的用血需求。但是十月中旬以来,他们的血液库存不足2万毫升,是应达库存的二十分之一。
  这是不久前记者在昆明市血液中心血库看到的情况,装血浆的冰箱空空如也,A型和AB型血各有5400毫升,O型血只有3800毫升,B型血最少,只有800毫升的库存。各个血型还不够一台手术。
  李开红(昆明血液中心血源管理科主任):
  今天到目前为止该发往医院的血已经发完了,目前整个库存状况基本上是空的了。像现在B型血基本上都是空的,只有三袋。如果遇到大失血的病人,这点血可能就只够抢救一个病人用。
  解说:
  危重病人危在旦夕,万般无奈之下昆明医院二附院的许医生亲自带着四张危重病人的申请来到血液中心取血,但无功而返。昆明市其它医院也都处于用血异常紧张的状态,多家医院的择期手术已经被迫停止,一些病人的手术甚至被推迟了一个半月之久。
  许广芳(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输血科主任):
  O型血的储备要达到1万毫升左右的储备,才能够满足我们正常的治疗用血、急诊用血和我们择期手术的用血。但是我们现在的库存每天就只有600毫升到900毫升的库存。
  解说:
  在昆明血液中心供血科,各大医院的救护车排成了队,医生们必须在这里等待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领到血。血库里的血正在生产线上加工,加工好一袋拿一袋,血荒的严重程度日益加剧。
  为了缓解血荒昆明的媒体加大了宣传,昆明血液中心也向市民发出了5万多条短信,并到各个单位去进行动员。昨天,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红十字会、云南省志愿者协会还联合发出,致全省各族各界青年志愿者开展无偿献血的倡议书。在各方呼吁下,昆明市的很多市民紧急加入了献血队伍。与最低谷时期相比,目前昆明市民的献血量增加了20%,然而数量还是远远不够,昆明的各大医院还是没有完全摆脱缺血困境。
  周宗敏(云南昆明血液中心供血科):
  这两天报纸刊登以后、电视报道后,相对比前两天稍微好一点点,也不多,还是不那么多。平均下来大概每个车可能就是30袋左右。
  解说:
  动员家人朋友献血,在医院调配血型,这是癌症患者俞女士的无奈之举,而这样的互助献血方式也被很多人当做应急之选。如今,医院已经将俞女士家人朋友的500毫升B型血,调配成了500毫升需要的O型血,以让俞女士的手术得以进行。
  就在昆明出现血荒的同时,北京市的血液供应也拉响了警报。
    田喜慧(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党委副书记):
  与同期比,我们采血量降低了30%到40%。
  解说:
  据了解,目前北京血液中心库存量为6000袋左右,仅为标准库存的50%。为应对库存不足的问题,北京市血液中心将采取在部分区县增设街头采血点,设立校园流动采血车,启用献血者数据库等方式来缓解供血压力。
  田喜慧:
  我们到达采血点的时间应该在上午10点以前,晚上我们时间就稍微延长一些,延长到晚上8点。
  主持人:
  昆明现在血荒缓解的情况是什么样?我们不妨听一下稍早前对昆明血液中心血源管理科主任李开红的采访。
  李开红:
  通过近段时间媒体呼吁以后,市民的献血热情比以前稍好一些,我们目前采集的血液量比前段时间好一点,用血的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但是还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记者:
  从血荒到血液供应状况得到缓解,您认为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李开红:
  主要是通过媒体呼吁报道以后,激发了市民对于无偿献血的关注,很多市民、企事业单位、团体都加入到无偿献血行业中来,所以血荒近段时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记者:
  在采血过程当中都遭遇了哪些障碍呢?
  李开红:
  我们遇到的障碍就是因为现在城市规模扩大了以后,我们几个流动采血点都集中在旧有的闹市区,我们也想去到新的人员密集区或者新增加的商业区设置流动采血点。我们在一些环节上还是有一些阻力,在审批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些阻力。
  主持人:
  刚才这位科长说是因为宣传多了,人们知道的多了,所以稍稍得到缓解。你觉得宣传能在里面起到多大作用?
  白岩松:
  说一句可能不是特别好听的话,我们看样要被迫地感谢一下血荒。为什么话要这么说呢?因为只有当出现了如此严重血荒的时候,大家的心才真慌起来了,全社会的心都慌起来了。慌起来之后媒体就会高度关注,就会动员各种各样的人群,就会普及相关的常识,做这项工作的人就会更努力去改变过去的一些做法等等。我们似乎就是在危险当中看到了某种机会,看到了某种前进的动力。但是我想不能总靠这个,我们可以现在感谢一次又一次的血荒,的确血荒出现了之后迅速地能得以缓解。可是长远来看,不能总是出现血荒,人命关天。
  主持人:
  但是血荒这个情况并不是说现在才出现的,应该说一直以来各大血库的存量就不是很多,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
  白岩松:
  其实真正可怕的是现在是一个全国性的状况。不仅仅是昆明,我觉得大家今天的重点也没必要放在昆明,只不过昆明这几天非常危急,他危急的情况可能是之前哪个城市在前不久体会的。
  今天真正让我更感到一种震动的是就在我们准备这个选题的时候,晚上6点50左右的时候看北京新闻,北京新闻恰恰也在播北京血液的存量,只是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存量只是应该库存的50%,现在不得不延长采血车工作的时间等等。连北京也出现这种状况,所以我觉得面对全国这样一种局面的时候,这个血荒可以当成一种大家关注的社会现象,因为背后一定是太多的人焦急地等待。
  主持人:
  你觉得全国范围内的血荒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觉得从个人来讲,谁都有一个以备不时之需,我今天献血,也许有一天我会用到?
  白岩松:
  我想我们如果仅仅依靠的是献血的人是出于将来有一天自己会用到而去献血,不会太多。虽然我们话说的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是相当多的人还是没有这样一种危机管理,或者说对自己的一种我将来有可能用血,所以我今天献血。我觉得也会低估甚至说对很多献血的人是一种不尊重。相当多的献血的人其实就是一种无偿的、义务的,我觉得是一种善举。
  因为咱们从这个世纪开始,刚刚开始的时候取消了彻底告别了那种有偿的献血,打算彻底告别,起码在机制开始。因为过去艾滋病等等都出现在了这样一个问题的环节当中,但是现在正在处在一个过渡期,真正无偿献血还没有建立起来。另外还有一个,我们过去对传统献血的人群太依赖,在很多城市大学生占到50%,接下来就是军人,一到暑假、寒假各地就血荒,因为主体的供血的年轻人走了。所以我们对这种传统的供血者过分依赖,但是对新的供血的人群又缺乏开拓,用血最多的体现出来在很多地方是农民朋友,但是献血里在很多地方只占2%甚至3%,这个人群不是说他们缺乏常识等等,缺乏相关的服务和给他们更有效近距离的提供方便的条件。
  主持人:
  所以这就引到了一个话题,献血这个举动从以前的有偿到现在的无偿,这是往前迈了重要的一步。但是往前迈的这一步的不应当仅仅是献血的人,更应当包括那些采血的机构。我们的话题稍后会继续。
  (播放短片)
  捐血民众1:
  5点(来的)。
  记者:
  这么早来,为了什么?
  捐血民众2:
  牛排。
  记者:
  几点来排队的?
  捐血民众3:
  大概6点半。
  记者:
  是为了什么?
  捐血民众3:
  我们是热血青年。
  解说:
  血荒年年有,台湾的捐血中心则另出其招,与牛排业者合作。只要在名额限制内捐血,就送价值500元左右的牛排套餐券,这一招果然奏效,民众纷纷赶来。当然大多数人也并非都冲着免费午餐而来,捐血只为送上一份爱心。
  记者:
  觉得这样送牛排吸不吸引你?
  捐血民众4:
  还好,只是陪朋友来,我只是想救人。
  解说:
  事实上,在实行自愿无偿献血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血荒的困扰。即使是在美国,血荒也同样存在,以纽约为例,登记捐血的数目尚不及各医院需求量的一半。对此,不少地方就采取对献血者各种各样的补偿来鼓励积极性。
  武警战士:
  我第一次献血,有点激动。
  赵士恒(稀有血型者):
  大家都知道你是RH阴性,我也是RH阴性,这种感觉就是觉得挺亲的。
  解说:
  按照我国《献血法》的规定,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在需要输血时可以免费使用其献出血液量的3倍的血液。不过让人遗憾的是授血者必须先缴纳各种费用,然后再凭借有关手续办理免费的减免,而整个过程之烦琐、操作之不便,让不少人止步于前。
  此外,时不时报出的血站工作人员管理不善,收入不菲的消息也阻止了一些人的献血热情。
  这是去年年底曾被各大网站转载的照片,这一袋血浆没有被用来治病救人,而是被当花肥浇灌兰花。标签上标明来自成都市血液中心,采血日期为号,失效日期为号。血浆当肥料的做法立即引起了网友的义愤。与此同时,成都市血液中心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甄处长(成都市卫生局宣传处处长):
  我们一定会把这个事情办好,因为我们经历了地震这么大的灾难,然后这么大的献血量、这么大的用血量我们都没有出现问题。在这个时候,我们希望大家相信我们有能力把这个管好,也希望他们不要影响献血工作。
  解说:
  虽然事后查明这袋血浆是报废的血浆,但管理不善的问题还是被暴露了出来,极大地消耗了公众对血站及献血制度的信任。此外,一些血站设备不全、献血地点少、献血不方便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管理和设备,还有就是社会对义务献血的宣传不足,很多人不愿献血甚至不敢献血。
  刘江(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
  通过献血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使机体整体的供氧能力提高,对健康都是有益的。所以400毫升的献血对身体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主持人:
  看完刚才那个短片您就能得出一个结论,血站不能有任何差迟,工作有一点点失误会对多少人产生影响?
  白岩松:
  其实它可能是一个个别的案例,但是透露给我们的一个信息就是为什么现在经常闹血荒,恐怕排在第一位的是社会公众当中的一种信任危机,这是排在第一位的。接下来我们相关的机构服务跟不上,思路没有很好的改变,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接下来当然是普及常识等等。
  比如说有一个调查,因为任何一个调查都不是全面的,我们只是拿它做一个依据,比如说有一个调查如果你还没有献过血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担心感染疾病46.4%,怎么去解决它,监管和严格的法律;第二位的是献血不方便占到18.6%,这就靠服务,靠改变思路;第三和第四,一个是担心伤害身体,一个是主观上不想献,加起来接近30%,这就要通过宣传和普及常识去解决。所以这样一个简短的调查,也不一定准确的一个调查其实恰恰透露了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
  主持人:
  面对刚才岩松所援引的这样一个调查里面,将近一半的人不愿意献血首先是因为怕感染疾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联系一位专家,他是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主任汪德清博士。汪主任,您先给我们非常简单地介绍一下,献血的时候能够保证绝对安全吗?
  我们稍后有可能再连线。
  岩松,你怎么看人们对于这种安全性,这是在于宣传不够吗?
  白岩松:
  信任的某种危机来自于历史当中的一些记忆,和曾经在我们这个过程中发生过的一些问题,因为在上个世纪的时候的确出现了很多,尤其在有偿献血过程当中,有血头等等,出现了艾滋病高发这样一个事件,我相信很多人会对此记忆犹新。因此,这个记忆就会潜伏到了自己的行为当中,因此当自己需要去献血的时候,他就会想我会不会也有危险。其实从这个世纪一开始的时候,国家针对这个就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就是希望能通过有偿献血慢慢完全过渡到无偿鲜血。但是我们现在正在一个艰难的过渡期,离开了过去那个岸,你说完全到达了那个岸了,还没有到。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更加严格地法律监管,需要重刑,另外需要很好的社会监督,信任感失去也许很快,建立是很慢的。所以大家要共同努力去建立这种信任,不能等血荒的时候我们再玩命地告诉要献血,平常的时候给人安全感,可能血荒来的就会少。
  主持人:
  我们接下来就给大家增加一下安全感,我们再来连线汪博士。汪博士,刚才我提到一个问题,对于献血者来说每一次献血都能够做到绝对安全吗?
  汪德清(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主任):
  现在如果到正规献血的血站去献,应该是非常安全的。因为现在正规血站所使用的采血的用具都是一次性消毒的,并且非常安全。
  主持人:
  好,谢谢您给我们这样一个保障和信心。
  再回来,岩松,你看刚才演播室里面也提到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是把献血这样一个举动和一些激励机制捆绑在一起,你怎么看?
  白岩松:
  我们可以把它当成是一面镜子去照一照。但是说目前我们现在还正处在一个过渡阶段,从完全的有偿彻底过渡到无偿,我们现在离开那个岸还没到另一个岸,但是在向这个方向去努力。
  比如说这一个调查就会显示,我们现在其实献血会有很多鼓励的机制,比如说你献了之后,假如有一天你需要用血的话,可能就会是免费的,包括你的直系亲属等等。这个在执行的时候地方会有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先不谈这些,就看看这样一个举措会不会对人们献血产生一种激励。这个调查是,如果这些权利落实得很好,会不会影响你献血的行为?利人利己,会让我更乐意去献血占55.5%,我觉得这55.%的数字应该更刺激我们相关的机构,怎么样去把这样的问题让更多的人知晓;当然也会30.2%的说,不会影响我,献爱心不应计较回报,这就是铁杆献血的基础,但是对于铁杆的人来说怎么去靠近他们。
  尤其我今天特别想提出来,对于用血量很大,但是献血量很小的农民朋友来说,我们千万不要怀疑他们的这种爱心,因为有很多与献血有关的感人故事都与他们有关。但是为什么他们所占的比例小?来到他们身边的相应的服务机构包括采血车等等都非常稀少,服务提供得不够,相关的宣传以及常识的普及在这样的人群中做得很少,我觉得我们要既维持原来大学生和解放军当中高献血的比例,同时又要去扩宽农民朋友这样一个潜在的爱心的群体。我觉得这样慢慢可能血荒的频率会短,就是说永远不会出现血荒我觉得很难。来源:央视《新闻1+1》&&&&作者:&&&&编辑:郑海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法律顾问: 马宏利广州献血有什么好处_百度知道
广州献血有什么好处
我有更好的答案
也能为自己献血本身不能影响献血者的健康,这在全国也少有,已经是全国比较缺血的城市之一,在广州住院的病人有很多需要用血时不能得到及时供应、家人需要时储备一点血液,优先供血。献血200毫升,本人无论用血多少都能无限量的报销。广州为曾经献血的人在用血方面给予了很优惠的条件,到用血时就很难办,要临时找人献血补充库存后才能发血给病人,还不能报销(家人献血后满一个月才能报销相应的血量)。为自己、为家人,广州的人还是在自己健康时献出一点血,即帮助了别人。献血能使医院的病人带来生的希望。家人用血等量报销。如果没有献血。由于广州的医疗条件比较好,用血量大
采纳率:81%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献血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广州献血率全国最高仍缺血_网易新闻
广州献血率全国最高仍缺血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广州献血率全国最高仍缺血)
信息时报讯 (记者 蒋隽 通讯员 张学元) 昨天是“五四”青年节,广州市血液中心的献血车开进海珠区生物岛的生物科技企业,200多名科研人员献血,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是第一次献血,有的人12年献血17次、6400ml。同时,还成立了广州全国首个企业献血公益组织。广州达到发达国家献血水平昨天在生物岛“金域医学检验”的献血现场,记者看到,200多名员工正在排队献血,他们大多是医药行业的研究人员。例如从事检验检测的陈白雪博士,从2005年大一时第一次献血开始,12年来已经献血17次,达6400ml。广州市血液中心副主任汪传喜介绍,2016年,广州献血人数37万人次、献血总量超53万单位、全血107吨,血小板6.5万治疗剂量,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二。同时,广州的献血率全国最高,达到28/1000,达到发达国家献血水平,几乎是全国是10/1000的三倍。外地病人用血占53%虽然广州的献血量全国第二,但用血还是紧张,因为“广州医疗资源集中,占了全国百佳医院的1/10,不少外地、外省病人到广州求医,使得各医院用血需求不断加大,其中血小板的需求量几乎占全省需要量的2/3。平均每天至少1000人的献血才能维持血液供应稳定。”汪传喜介绍,广州的血液53%是外地患者使用的,47%才是本地患者使用,“但为全国患者服务也是我们的义务。”团体性献血量上升
据介绍,以往,广州的血液来源主要是街头献血,占到70%,“但不够稳定,受到天气、人流量等原因的影响,例如日常全市平均日街头献血为1300人次左右,但昨天天气不好,就只有500多人。而以广州平均每天要有1000人献血才能满足需求。”汪传喜介绍,未来血液中心将大力开拓类似金域等这样的单位、高校的团体献血,“团体献血更稳定、更安全,组织成本更小,效率更高。”此外,昨日是第五届费森尤斯卡比中国机采血小板献血日。此次献血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无锡和徐州等全国6个城市举行,共有155名青年同时参与献血,一共捐献了84个单位的机采血小板及20个单位的全血。
(原标题:广州献血率全国最高仍缺血)
本文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寒潮缺血,广州医务人员洒汗、洒泪又“洒”血,成献血稳定军寒潮缺血,广州医务人员洒汗、洒泪又“洒”血,成献血稳定军小段段子百家号你可知道,医务人员为救死扶伤,献了知识、体力、精力,献血还是常态,真正是洒汗、洒泪又“洒”血。因为作为专业人士,他们深知血液对病人的重要性,因此,医务人员一直是广州献血的“稳定军”。去年广州献全血总量为44.31万个单位,其中医院医务人员献血总量为1.47万个单位,大概占了总量的约3.32%。医务人员献血不但能为无偿献血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还能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证明献血无损健康,打破“献血不好,医务人员自己就从不献血”的谣言,起到带头表率的作用。案例“空中救援”后,医院为少女集体献血2月3日上午9点,冒着凌冽的寒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二院)的医务人员,在大礼堂组织开展了一场集体无偿献血活动,上至院长下至保安,齐齐上阵,为一名14岁的危重患者依依献血。一上午就有39人参与献血,献血量10900毫升。而在7天前,该院为了支援广州因寒潮而导致的缺血,刚刚组织全院职工进行了大型献血活动,献血人数195人,献血量59000毫升。这名14岁少女依依2月2日刚从230公里外的阳江,通过医疗直升飞机运送到中山二院。依依在阳江曾出现三次心脏骤停,被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依依被直升机送到中山二院之后,血流动力学好转,血压心率维持正常水平,神志有所恢复,且肝功能较前明显好转,但仍处于肾功能衰竭期,无尿,并且凝血功能欠佳,消化道出血情况持续,仍反复排暗红色血便。因此,需要继续输注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但是血库库存紧张,为保障依依抢救工作,于是医院昨晚深夜紧急联系广州血液中心到医院开展献血活动,紧急向职工发出了集体献血倡议书。尽管医院上星期五刚刚组织过一场无偿献血活动,但在院长宋尔卫的带头下,许多医务人员在工作间隙抽空前来参加献血,奋力抢救患者生命。一些路过的患者家属也被医院医务人员献血的热情与爱心所打动,也纷纷加入到献血活动中。2月2日一上午时间,共有39人参与献血,献血量10900毫升,为接下来抢救依依创造了条件。“这么多专家都在救一个小女孩,我们真的是很感动。”依依的妈妈和姨妈说。数据缺血时刻,少不了医务人员献血在广州的医院,医护人员为救病人,献了知识、体力、精力,还献血是常态,因为作为专业人士,本就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深知血液的重要性,且血液只能来源于献血者,更清楚无偿献血对身体没有危害。因此,医务人员一直是广州献血的“稳定军”。寒潮血荒,医院献血接力每年冬天,都是献血淡季,尤其最近广州寒潮袭来,市民出行不便,街头献血点献血人数直线下降,又因春节前后大学放寒假,以及团体单位年前组织献血力度减弱,加重了采供血矛盾紧张,特别是O型和A型两种血型血液堪忧。因此,广州各大医院又开始了献血“大接力”。从去年12月广州市献血办下发通知呼吁广州医务工作者春节前后献血开始,截至2月5日,已经有广东三九脑科医院426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195人、开发区医院96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418人、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20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74人、广州华侨医院309人、黄埔区红十字会医院100人、越秀区卫计系统86人、省妇幼保健医院53人,共2202名医务人员模范带头献血,献血量达52.69万毫升。陆续接力预约献血还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珠江医院、市红十字会医院和市脑科医院等。医务人员献血量占全市3.32%单是1月26日这一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二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人民中路院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四间医院,合共有891名医护人员献出了2111700毫升的血液。一般来说,广州每天需要有1000名献血者才足够保障临床用血量。而这四家医院的医务人员献出的血,几乎“承包”了广州地区一整天的用血量。各医院现场献血的队伍中,不仅有医生、护士、行政和后勤管理人员,还有医学生、进修医师。为了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就医,很多医务人员轮流接力来献血,献血后再赶回工作岗位。其中,很多医务人员都有过多次献血的经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支部书记胡广奋就是其中一员:“现在家里的献血证都一大摞了,从90年代年末一直到现在,我自己都记不清具体是从哪一年开始的献血的。”广州血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大医院的医务人员一直是广州献血的重要力量。2017年广州有57家医院献血,献血总人数1.2万人,共献血294万毫升。其中献血最多的前三名医院是广东省人民医院 1588人,437800毫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988人,223800毫升;南方医院485人,161600毫升。在季节性血液紧缺和血液偏型阶段,特别在第一季度,单靠医务人员是不能真正满足医疗临床用血的,一月份医务人员2600个单位,只能满足广州市2天多的血液供应量。因此,希望更多的适龄健康公民在寒冷的冬季走出门伸出爱心之手参加无偿献血,主动帮助需要用血的病患者,也希望得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等集体单位支持,组织单位职工在春节前后无偿献血,缓解采供血矛盾局面。2017年广州血液中心献全血总量为44.31万个单位,其中医院医护人员献血总量为1.47万个单位,大概占了总量的约3.32%。医护人员献血不但能为无偿献血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还能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表明献血无损健康,打破“献血不好,医务人员自己就从不献血”的谣言,起到带头表率的作用。信息时报 记者 蒋隽 摄影记者 蒋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小段段子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小段段子美,精彩段子送不停,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缺血为何成常态? 追踪“血头”招工内幕_新闻中心_新浪网
缺血为何成常态? 追踪“血头”招工内幕
  核心提示:2009年起,温州参与献血的人次不到常住人口总数的1%;有时候,一辆采血车开到街头,却没有一个人来献血 缺血为何成了温州的常态?
  温州网讯 昨晚,分布在市区各街头的采血车穿过拥挤的车流回到温州市中心血站,然而,当天的采血量依旧让血站工作人员叹气:&太少了,几十人,每天需要两三百人献血,才能保障临床用血的需求。&
  我市临床用血量每年以5%至10%的速度递升,街头献血人次在逐年锐减。市中心血站书记、站长陈筱华说,从2009年起,温州参与献血的人次不到常住人口总数的1%,有时候,一辆采血车开到街头,却没有一个人来献血。缺血,已经成为温州的常态。
  用血量上升献血量下降
  来自市中心血站的数据表明,去年,我市临床用血26吨,除了省血液中心之外,温州的供血量全省第二。这就表明,每天需要一定的志愿者无偿献血,才能保证临床用血量。
  根据我国的《献血法》,除志愿者无偿献血外,提倡择期手术的病人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
  关于互助献血,根据《温州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暂行规定》,互助用血量要占总用血量的20%以上。实际上,今年1到10月份,这个比例不到2%。各医院中,解放军118医院做得最到位,为11.8%,温医附一院为4%,温医附二院为2.7%,一些民营医疗机构甚至为零,即只是用血,没有一个亲属为病人开展互助献血。
  温医附二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姚荣欣医师说,住院患者用血时,医生会动员家属献血,有一些患者家属会乐意接受医生的动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家属起先并不太情愿献血,甚至还有出现患者家属为此与医生吵架的情况。他说,很多人都参与了无偿献血,患者家属更应该自觉献血。要知道,献血,往往能救人一命,更何况救的是你的亲人!
  对于社会上传言的医生给患者输用&人情血&、&安慰血&,姚荣欣医师认为,在正规大医院绝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要知道输血可能会有各种风险,患者没必要输血,医生是绝不会给予输血的。&
  自身储血即在手术前,病人先献血,为自己筹备手术所需的用血。记者从医院了解到,病人自身储血几乎没有开展。姚荣欣说,对于一些并不急于立即手术的择期手术患者,如果能在手术前的一到两个月自身储血300~400毫升,是很有好处的,因为自体的血液输注是最安全的。不过,很少有患者愿意采取这一做法。
   突发事件激发爱心献血
  为招募到足够的献血志愿者,市中心血站想尽各种办法:在媒体上发布公益广告,在献血人群中开展各类联谊活动,到学校、企业去上课等。然而,收效却越来越不明显。2008年前,一辆采血车一天能在街头至少采集二三十人的血液,如今,这数据已是遥不可及。
  去年,我市献血7.5万人次。陈筱华说:&要是多个两三万人次,那么,温州的用血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在往日,无偿献血似乎离市民很远,只有在突发事件前,温州的爱心一下子被激发&&
  汶川大地震,温州人撸起袖子献出热血!
  奥运会需要储备用血,温州人也积极参与!
  今年7月23日晚,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至27日零时,我市共有2551人捐献76.4万毫升热血,因此在事发48小时后,市中心血站血库存量达到极高线!
  今年7月份,市中心血站储存的用血量在正常情况下可保障12~15天的临床用血。因此请前来献血的市民登记电话地址后,血站工作人员按需回访,有计划安排献血。当时登记了30多个团体和200多位个人。
  几天过后,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联系他们时,得到的回答是:&有点忙,没时间,以后过去献血。&&&
  市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如约献血,其他预约的团体没有来献血,个人也很少如约前来。
  市中心血站靠7&23事发时的志愿者献血存量,支持到9月份。此后,存血量从极高处跌回极低谷,不得已向周边城市调剂用血。
  从血管到血管费用不少
  在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看来,血站是个爱心中转站,把热血从志愿者的血管里采集过来,再中转到病人的血管中。出现缺血状况时,有亲属志愿献血后,血站会让有亲属献血的病人优先用血。
  然而,正是一些亲属不愿意献血,才会导致&血头&组织他人冒充亲属献血。还有人直接拿一捆钱扔到血站里说:&多少钱,我高价买还不行吗?&
  一位乐清的白血病患者,用血20次,他的亲属献血5次,另外15次都是志愿者献的血。后来,说没有亲属来献血了,但要求血站优先给予用血。&我不相信一个家庭只有5个亲友,为什么志愿者能为不认识的病人献血,而自己的亲友却不愿意呢?&一位医务工作者对此表示很难理解。
  此外,有人提出,既然是我亲属献血,虽然有血型不同而调剂的,那表明,也是我自己家的血,为什么还要出钱买回来呢?这不明摆着让医院和血站赚钱吗?
  记者从血站和医院得知,如今,临床用血的费用是每400毫升460元。对此,陈筱华解释说,这是从献血者血管到病人血管的费用,而不是买血的费用。
  这个费用,是我国1998年定的标准,到现在都没有提过价。血液从血管到血管,其间,需要采集、检验、分离、储存和运输。采集时,就需要进行4项初筛:血型、血红蛋白、转氨酶和快速乙肝测试;体检合格后采血;血液带回血站后,再次定血型,还检测5项传染性指标: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为保证检测准确,分别由不同的检测人员采取国产和进口的试剂进行检测。
  血站在收支方面是两条线,收入归到财政。血站方面说,在如今的物价下,这样费用标准,财政还需要补贴进去的。
   无偿献血实际上是有回报的
  在采访过程中,有医务工作者提出这么一个概念,无偿献血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无偿。根据规定,志愿献血者在5年内如果自身用血,可以5倍无偿返回;直系亲属两倍无偿返回;5年后用血,本人等量返回;累计献血1000毫升,本人终身免费用血。
  按照流程,病人先在医院里支付费用后,事后凭相关凭证到市中心血站报销。现在,报销量已有30%至40%,这就说明,已经有这么多人通过无偿献血获益。而国家承担了无偿献血者及其亲属用血的采集、检测等费用。
  缺血,不应当成为城市的常态。试想,如果病人急需手术却没有血液保障时,那我们的社会也冷漠过头了。
  市中心血站也打算调整采集方法,过去,以街头献血车采集占主要部分,团体献血为补充。陈筱华透露,市中心血站打算明年增加团体献血的量。另外一方面,增加招募力量,街头采集继续进行。(记者 黄小玲 潘达源)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为什么那么多黑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