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茶叶没有大品牌,值得学习立顿的思路

中国茶叶发展遇瓶颈,没有“立顿”大品牌?
过去把中国的茶叶按照发酵度被划分为六大茶类,这曾对中国丰富的茶叶分类、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新的产品和新的品类的出现,一直使用这个教科书的六大茶类划分,确实对未来的市场形成了一定的束缚,人们会习惯性地把各种新产品套在六大茶类的框框内。因此,我觉得这个标准也应该有所突破。要与时俱进地对茶叶的品类进行归类和划分,这就涉及到普洱茶能否归入黑茶类等,未来六大茶类的分类标准能不能适应中国茶行业的发展,确实需要商榷。
至于说很多人常常用立顿茶叶来和中国茶叶做比较,总是觉得中国的茶叶为什么没有像立顿这样的国际品牌?这里我谈谈个人看法。中国茶文化的根基和西方的茶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中国茶文化的根基可以简要概括为三个字:“观、闻、品”。
“观”就是观看茶叶的外形、叶底;“闻”就是当拿到一款茶叶的时候,首先会闻香气,在开汤之后,闻它的杯底和茶汤的香气;“品”就是当把茶叶冲泡出来以后,品茶汤的滑润度和厚重度。而西方的茶文化不像中国茶文化那么厚重,它追求的标准首先是茶叶有没有对健康有害的物质,主要以检测农残之类的一些指标是否符合要求。比如立顿红茶,它的原料很多是以红碎茶CTC为主。世界上主要产茶国除中国外,还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越南等,这些国家的劳动成本远低于中国。
另外,这些国家的茶叶是以做红碎茶为主,红碎茶在采摘的过程中不需要看叶底和形状,在采摘茶叶时就可以使用半机器化操作。中国的茶叶按照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标准进行人工采摘,单纯用人工采摘一亩茶地,需要两至三个工日,而用机器化采摘,两个人一天可以采摘三至四亩,这样为“立顿”提供原料的产茶国的茶叶远低于中国的生产成本。
因为工艺和标准的不同,机器化采集难免掺杂一些茶梗和老叶片,用来做绿茶和普洱茶肯定是不行的,这些在分类的标准中都属于次等茶,而用于做红碎茶,发酵并打碎作成小包茶叶,老叶片和茶梗通过发酵进入产品中,不用单独剔除出来。所以茶文化根基、成本构成以及很多商业模式的不同,也就让中国的茶企业和立顿处于不同的层次。如果中国茶企业要保留的传统茶文化,在近几十年内是很难有立顿这样的国际化大茶企的,因为文化的根基就决定了你的市场竞争力。
所以,我认为,整个茶行业也要在对中国整个的文化根基进行深入地了解以后,才能进行清晰的判断。要不然很多人经常就用中国的茶企业和立顿作比较。
关于更多普洱茶中期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南茗佳人高级评茶员红傧个人号:6480348(长按复制)交流学习。 关注说茶网公号:ishuocha 为你分享最专业的茶叶知识。
本文系普洱人家原创出品,说茶网发布,作者:包忠华。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普洱茶、大益茶价格查询,就上说茶网普洱茶价格频道
为你精选普洱茶保存、冲泡、价格等精品文章
今日搜狐热点全球最大茶叶品牌 立顿新LOGO - 标志情报局
当前位置: &
Read: 12,043 近日,低调地在传说中存在的脸书网站发布了新的标志图案,在其网站中的“布偶广告”宣传片中,也开始使用了新标志。立顿并没有提供更多关于新标志的具体情况,所以新标志的更多细节暂时还不得而知。其实仅从前后标志的那种光晕效果来看,实话说我看不出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或者说哪个更佳,但标志文字移到中心位置使其LIPTON这几个文字更加突出,占据中心,应该是他们考虑的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可以看出,字体也进行了一些细微调整,红色背景与文字的效果进行了简化,使其品牌形象显得更加年轻化。在,茶叶由于远航贸易的限制,曾经只是富人的奢侈品。所以下午茶当初也是上流社会传出来的。1880年,已经40岁的格拉斯哥企业家汤姆斯-立顿爵士(Sir Thomas Lipton)决定为英国人提供优质廉介的茶叶,经过他极富商业头脑的运作,立顿品牌诞生了,后来到美国设立了工厂。至今,立顿是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也是联合利华旗下的一个品牌。立顿从九十年代初进入中国以来,便基本一路凯歌,当初进来时,我们这个“茶的故乡”还有过“龙井洗手,立顿入口”的笑谈。另外,让中国茶人伤透心的是:所有中国茶企的产值加起来都比不过一个立顿。至今,通过多种产品的细分化,立顿已经在中国城市的中青一代中建立了“活力、知性、时尚、优雅”的品牌气息。所以立顿在中国的成功总是我国茶叶界一个乐于谈论的话题。虽然很多自诩为“资深茶客”的人看立顿时都带有一种鄙夷的眼神,嘴角上泛着一种“这也能叫茶?”的嘲笑。但如果现在的年青人不喝立顿,他要喝好点的茶叶,也不怕冲泡的麻烦,一心想领略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及感应一下“两腋清风习习生”,他其实会发觉:他喝不起。通过多年的炒作,无论是龙井也好,普洱也好,甚至以前较小进入炒客眼中的黑茶、祁红、甚至单枞,只要是质量好一点的,都是价格不菲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或许是代表中国的茶叶回归它的价值的象征,但其价格的高居,其实也给了立顿很大的营销空间。立顿与中国的本土茶之争,或许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两者完全可以并存,并不矛盾。立顿在中国电视报纸上投放的广告规模及数量一直比较克制,它只是通过立体化的营销培养一种“生活方式”,立顿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或许在以后才能看出它的力量。因为当很多城市的年青人,他们如果一旦接受了这种“生活方式”,你如何让他们有朝一日还会捧起一本《茶经》来品读?——这或许才是立顿给中国茶文化的最大“危害”。本文文字来源:
2+## 本文作者|The article author
(网站编辑)
标局主创,专注品牌情报十余载。合作请联系QQ: 标签相关分类相关相关阅读|Related Reading
张贴评论|Commentsx
   欢迎回来
下次自动登录 创建账号 注册成为标志情报局(LogoNews)的会员可以发布文章、收藏文章、评论文章、发送私信、发布招聘、免费下载情报局提供的最新LOGO标志的矢量文件以及视频资源... 使用相关帐号登录:暂不开放查看: 36641|回复: 114
独自的反省:为什么中国出不了立顿,没有“茶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在线时间9990 小时
阅读权限150
签到天数: 2 天[LV.1]初来乍到
主题帖子积分
本帖最后由 论道-竹叶青 于
20:20 编辑
茶叶起源于中国,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发展,但如今的中国,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日本茶道是东方最美丽的艺术”,“联合利华一个立顿的年销售额占所以中国茶叶产值的70%”。
& & 尽管很多专家学者总喜欢鼓吹中国茶叶的历史文化,但中国茶叶的没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政府的引导,而在于理念上的误区。
& & 大家都知道立顿,曾经在超市闲逛得时候,看到一对情侣在挑选立顿的茶叶,“立顿,买吗?这个好不好”,“很好的,这个是名牌,肯定是好茶”……对于一些行家看来,这样的说法未免有点好笑,但是仔细想想,却不免让我们觉得惭愧。立顿为什么成功,成就百年经典?!优秀的策划?!良好的口碑?!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对,都不假,但是无论如何,终归要回到他的产品本身。
& & 茶叶,农产品!什么意思呢,农产品的品质天然不稳定,为什么?!无论是茶季,日照,水分,温度都会影响到茶叶的风味,但是我们看看立顿怎么在做,全球选购红茶原料,包括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滇红……
& & 从数百种茶叶中选择原料进行拼配,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产品的一致性。一致性,这个就是立顿的理念,以工业产品的而要求来要求农产品,也正是因为其产品的稳定性,从而让人们对他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如果春天是这样的风味,秋天又变成另外一种风味,我想人们无论如何是不会对其产生印象的。反观中国,不同的区域存在不同的名茶,比如浙江一地就有名茶数十种,每一种又在风格上尽量加以区分,避免一致,这样一种割据的局面无法形成合力,从而中国没有成就大的茶叶企业的土壤。再者品牌的缺失,让消费者难以辨识,没有统一的标准,商家以忽悠为主,中国数千种名优茶的存在也让对茶叶辨别的知识难以大众化,所以中国茶叶也不存在忠实消费者的土壤。
& & 再来看看日本,日本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一直以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日本茶叶起源于中国,至唐代时才开始有茶,相当于中国茶文化5000年的历史,无疑是一个小学生。但反而是小学生,代表东方茶文化出现在西方人的眼中。诚然,日本政府从19世纪末就不遗余力的对外宣传茶道,这个在茶道的传播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仅仅是因为如此吗?!
& & 日本茶叶秉承了中国蒸汽杀青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像目前日本社会主流的玉露、煎茶、抹茶都是如此,从千利休开始,日本就形成了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理念,至今仍是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反观中国茶叶,从唐宋以团饼茶为主,到后面朱元璋罢黜龙团,散茶大兴。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主流绿茶格局只是从明朝开始的,后来才慢慢有了红茶、乌龙茶、白茶等等其他茶类。所以相对于日本目前的茶叶格局而言,我们从时间上并没有多少优势。
& & 在日本,谈到顶级茶肯定是玉露,而且在茶叶生物化学的理论研究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但反观中国,一些茶人更多的把茶学理解为玄学,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故事,陆羽鉴水,王安石鉴水等等,陆羽鉴水,可以分出水壶的上半部分是普通江水,下半部分是中泠水,王安石鉴水,可以区分哪个是三峡中峡水,还对上中下三峡水进行了一番解释。可能这些故事听起来让人觉得津津有味,但是大家只要稍微有点常识,就知道这个不可能。但是这个故事却反应了一些茶人对茶叶的极致追求,所以在茶人里面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这个茶叶我可以喝出他是哪里的,产自于哪一年。诚然,不同地区的茶叶因为加工方式的不同是有一定的差异,能够凭感官分辨产地这样的人或许存在,但是当大家说起来好像都具备这样的水平的时候那个真实性就很成问题了,为什么呢?!中国光名优绿茶就有千余种,其他茶类不算,谁能说都喝出来,凭借感官水平,能够精确到哪个省已经不错了。我认识很多专家教授,也认识很多吹牛或者不吹牛的茶人,真正喝的时候谁也没有这个水平。这,反应了中国很多茶人的不切实际,这样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导致了中国茶叶对茶叶科学的忽视,以至于从基础研究上就落后于人,完全走入了一个误区,导致中国茶人的集体迷失。
& & 当然了,中国茶叶光名优茶就有数千种之多,各地茶俗,茶文化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缺少像千利休一样的大师,能够将茶叶的精神内涵进行一个精辟的概括,形成一个统一的思想,从而导致了中国茶文化在光鲜的外表下没有灵魂。也正是因为没有灵魂,政府即使有心进行宣传也不知道从何开始。
& & 神农尝百草,我们的祖先们凭借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发现了茶叶;《茶经》,陆子凭借自己对茶学领域的不断探索,成就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注。伟大的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乏智慧,同行们,我们的茶叶以及茶文化已经远远落后,不要沉迷于过去,那是属于先人们的成就,到了该奋起直追的时候了!!!
精品文章,谢谢
派泥泥土豆泥,健康素食,湖北百谷优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出品!http://painini.com/
(要你笑一笑)
在线时间2414 小时
阅读权限9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食坛知名, 积分 823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63 积分
论道对茶的认识已到较深的造诣了
如果能明确出怎么样奋起直追那就更好了,如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进行?
欢迎参与技术讨论
在线时间144 小时
阅读权限3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这个应该是和文化发展方向有关系了
(【御赐】五木传奇)
在线时间4562 小时
阅读权限15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2006年,郎咸平提出用“工序流程”解决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困境。
他提出,中国的高科技思维是中餐馆似的思维,也就是不讲工序、不讲纪律的思维;一个没有纪律的团队是根本无法成长为微软,苹果电脑,IBM的。   
不讲高科技文明的七个传统文化观念:   
“失败是成功之母”;   
“杀鸡不用牛刀”;   
“四两拨千斤”;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外行领导内行”;   
“宁作鸡头,不当凤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中国高新技术的思维困惑:面向科研还是面向研发,面向专家还是面向产品,面向过程还是面向结果,面向机遇还是面向战略,面向研发规律还是研发速度,面向“以人为本”还是“以法为本”。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战略与研发组织结构根本就是错误的。
欢迎参与技术讨论
在线时间1200 小时
阅读权限70
签到天数: 2 天[LV.1]初来乍到
主题帖子积分
可能是我们中国人太聪明了,总想走捷径!功夫在诗外,每当遇到困难就绕道,同样也没有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
欢迎参与技术讨论
保健食品注册申报
在线时间12677 小时
阅读权限9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我觉得是保存期吧
在线时间1312 小时
阅读权限90
签到天数: 243 天[LV.8]以坛为家I
主题帖子积分
国人总是躺在5000年的灿烂文化上睡大觉,忽视了创新
欢迎参与技术讨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在线时间9990 小时
阅读权限150
签到天数: 2 天[LV.1]初来乍到
主题帖子积分
首席大弟子
& & 保存期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关键是在于茶叶理念上面
& &立顿的拼配是求同 ,但是中国的茶叶是求异
& &求异导致了中国茶叶名优茶就有数千种,而且风味各不相同
& &这样确实早就了中国丰富多彩的茶叶类别,但是风味各异的茶叶有时候即使是专家也难以区分
& &更不必说一般的人了,没有一致的产品,如何能够保证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 &所以中国目前能够成为全国性名茶的也就龙井,碧螺春,铁观音
& &而这样不同档次的茶叶也是品质各异,并没有严格的标准进行区分
& &也不能形成一个社会认知的强大品牌,所以实际上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
欢迎参与技术讨论
在线时间12677 小时
阅读权限9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论道-竹叶青
可我还是喜欢中国茶叶,不喜欢异国风味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在线时间9990 小时
阅读权限150
签到天数: 2 天[LV.1]初来乍到
主题帖子积分
首席大弟子
& & 这个确实如此,我也一样
& &但是你会忠于一个茶叶吗?比如说只喝龙井,或者只喝某个公司的龙井?!我是不会的,我想你也不会
& &很明显,我们都不是忠实的消费者,也没有忠于任何一个茶叶或者品牌
& &既然如此,那意味着中国的茶叶或者茶叶品牌没有忠实的消费者基础,那么很显然是难以做大做强的
在线时间12677 小时
阅读权限9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论道-竹叶青
我想忠于的,可是没这个财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在线时间9990 小时
阅读权限150
签到天数: 2 天[LV.1]初来乍到
主题帖子积分
首席大弟子
& & 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茶叶种类繁多,品质不一,同种茶叶也是参差不起,难以辨识
& &所以没有形成忠实消费者的基础
食品论坛版主勋章
食品论坛版主勋章
2012年度魅力人物
2012年度魅力人物
食坛大师勋章
食坛大师勋章
特邀主讲人
特邀主讲人
食坛知名勋章
食坛知名勋章
食品论坛认证会员
金牌会员勋章
金牌会员勋章
食坛传奇勋章
食坛传奇勋章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