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态链官网和乐视生态有何区别

都是“玩生态”的主,乐视和小米的不同境遇
乐视这两天算是“火”了一把,自家后院频频着火,媒体唱衰乐视的声音甚嚣尘上:乐视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似乎一个庞氏骗局正在形成,事实真的如此吗?
IT老友记的一篇关于乐视的文章里有这么一个桥段,大致上讲的是他给贾跃亭发了一段话,贾跃亭并未做任何沟通,只是发了一个拱手致谢的表情。以下是原话:乐视战略已非常清晰,公司也成为千亿市值公司,不适合再提“蒙眼狂奔”;企业盈利也是企业的最大道德,不适合提乐视(非乐视网)10年不盈利;作为生态经济的首创者,乐视也需要更好的统一大脑与中枢神经,乐视需要通过技术化的强大的中央管理系统实现产来链、生态圈的程序化和可视化管理,实现生态化的组织架构……
乐视能有现在的庞大布局离不开老贾,这也许是老贾牛叉的地方:耐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按自己的决定做事。事实证明,老贾的种种行为为如今面对的窘状埋下了隐患。
乐视对生态的定义是“打破边界,生态化反”,通过一条共性之线,串起一系列在传统视野或者规律之下的“弱相关”或“不相关”的业务,产生化学反应。乐视网原本是一家视频网站,按照剧本演下去,它的生态应该是影业、视频云、支付、甚至互联网金融等方面,就是很简单的正常产业链与传统生态构建。然而“编剧”改剧本,“导演”不遵循剧本,乐视一口气布下了电视、手机、汽车三大终端与乐视体育,乐视电视与手机无可厚非,乐视网可以为之提供丰富的内容,然而乐视汽车和乐视体育这两个业务就显得毫不相关了,这次欠费事件的罪魁祸首就是乐视汽车,贾跃亭也承认了乐视汽车拖累了乐视整个资金链。
乐视的每一个生态布局就像一座座孤岛,而乐视汽车无疑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反观小米,雷军想要建立的是以小米手机为圆心,向周边领域延伸,以投资的形式涵盖诸多的领域。如果说乐视是冒险家,那么小米就是实干家。这样低风险的扩张,有个好处就是在危机来临时能及时抽身而退,但这也让小米成为了“万金油”,领域虽多但是影响力不足。
贾跃亭在“移山”,雷军在“种树”
乐视网是乐视的开山之作,乐视电视、乐视手机、乐视汽车、乐视体育随之而来,一座座大山组成了乐视生态,然而这种生态不是共生的关系,而是一种山林式的生态构建,通俗地讲就是:这座山种茶叶,那座山养鸡抑或说这块地种苹果树,那块地种梨树。乐视营造的这种全新生态与传统的产业链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定义“打破边界,生态化反”就是这么来的。这也是笔者佩服贾跃亭之处,如此庞大的布局国内又有几家企业能做到了,而且是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
老贾在“移山”的同时,雷军“种树”种得不亦乐乎。小米手机本身是一座大山,雷军想的是怎么让这座山变得繁荣茂盛。所有能与小米手机扯上关联的互补品都成了雷总的目标,小到耳机,大到电视,无一例外。在这个生态体系内部,手机依然是重中之重,小米的各项业务大多依托并依赖于小米手机。
体量之争有钱乃大
许多媒体称:贾跃亭是所有互联网大佬里最胆大,最激进的。其通过领利润甚至负利润的极致模式让乐视后来居上,却也让乐视迎来了今天的麻烦。
再看看雷军,网上除了对雷总的英文水平有过三言两语之外几乎看不到什么有个人色彩的报道。这是实干企业家的一贯作风,虽然小米近两年的增长不及前几年,抛开智能手机增长放缓之外也受到了三四线城市线下渠道布局不足的影响。但至少小米这些年累计的现金足够做更多的事。
与其说两者的生态模式决定企业的走势,倒不如说在于领导人的心态。想要在如今的互联网大环境下建立一个完整的健康的生态闭环又谈何容易。雷总认为核心业务就是手机,其它的产品就显得不那么举足轻重;贾总喜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乐视生态在最短的时间内趋于完善,却因夸张过快陷入资金困境。
作为一个后来人,假如时间可以倒流,在小米生态的后劲不足和乐视生态的资金诟病中,我宁愿选择前者——创新和实干永远是成功的基础,而不是勇气。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连泡面都有的小米生态链越来越好,为何乐视的生态却化反成丧尸?
连泡面都有的小米生态链越来越好,为何乐视的生态却化反成丧尸?
小米居然出泡面了!小米百货商店推出了一款5块钱包邮的方便面,这款番茄鸡蛋面与普通泡面不太一样,采用了“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将“菜包”进行物理脱水冷冻的方式保存,用热水就可以还原“炒菜”的感觉。
小米现在的产品种类,可以说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按照小米生态链的发展趋势,泡面可以说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了。而提到生态,不免让我们想起前些年大谈“生态化反”的乐视。
虽说都是要搞生态,但其发展境遇却是大相径庭,小米明年计划IPO上市估值超500亿美元,乐视却已被破产清算。这是为什么呢?
商业生态的本质是平台资源的高效组合,但商业生态并不是参与者和资源的简单拼聚,更需要对于平台各种参与者的角色进行合理的安排,实现资源的高效组合。
小米手机成功之后,确定了手机周边、智能硬件、生活耗材这三类投资领域。小米选择投资而不是自己做,是为了保持专注。小米这种“生态链投资”,是选择行业内更专业、更优秀的人来做,投资但不控股,并帮助这些企业定义产品、设计产品、协助研发、背书供应链,提供小米的销售渠道、平台与售后服务。
这一过程中,小米把自己对于品质的苛刻和对于成本的控制两大基因注入投资对象身上,甚至还会帮助对方一起改造生产线。用雷军的话来说“用小米做手机成功的经验去复制100个小米,提前布局IoT(物联网)”。
其号称的七大生态:互联网及云生态、内容生态、大屏生态、手机生态、汽车生态、体育生态、互联网金融生态。生态逻辑是:在内容上抢得先机后,再通过电视、手机、汽车三大终端,进行“屏幕+应用+内容”的呈现,分别抢占客厅、移动端、驾驶舱三大场景。
乐视的生态模式其实很有想象力,其内容优势也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乐视超级电视的初步成功后,贾跃亭将他的生态化反在资本市场上无限放大,使乐视在一二级市场上大量融资,并通过股权质押的模式举债,获取到的大量资金投入到其他“子生态”里。
通过烧钱补贴的导流并不稳定,而导入的流量没有被挖掘出后续的需求,盈利能力也并没有随着用户数量和黏性的增加而提高。
创始人对于企业来说,不仅奠定了企业的基调,也昭示着企业的潜力。
创立小米的时候,雷军希望创始人多投钱大家一起赚,而小米生态链的投资人一般都是小米甚至是顺为资本(雷军自己)。小米融资10亿美元,也没有出售任何股权。
反观贾跃亭把乐视搞上市后,在高位将股票套现,又“借”给乐视股转债。而当乐视出现债务危机的时候,选择辞去所有职务跑去美国,显然并没有与乐视荣辱与共的想法。
都宣称要搞生态,小米选择轻资产运营+投资孵化,乐视选择重资产运营+事事亲为。其实两种模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各有各的长短,但创始人对待企业的态度还是大有不同。
尽管“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的乐视现在变成了烂摊子,但其给企业和投资者的警示和启发还是很深刻的。有野心是好的,但要小步快跑及时调整。乐视VS小米:同是生态,有何不同乐视VS小米:同是生态,有何不同八卦天天报百家号最近,乐视麻烦缠身。11月初,乐视手机传出拖欠供应商一百多亿货款,导致供应链拒绝供货。随后,乐视汽车在内华达州筹建的新能源汽车工厂计划遇阻减速,内华达州财政局局长质疑公司利用股份贷款以融资10亿美元的计划。接着,乐视体育也被推向风口浪尖。陆续曝出的人事变动、赛事版权欠款,一度让外界开始怀疑乐视体育的未来。乐视七大子生态,有三个子生态遭遇危机,可谓困难重重。在乐视危机之际,同样是做生态、经常与乐视相提并论的小米生态,却逐渐站稳了脚步。乐视和小米,同是生态,有何不同?乐视子生态嗜血,小米产品造血乐视生态是“平台+终端+内容+应用”的垂直产业链整合,乐视网是目前乐视做得最好的业务,“内容”也是乐视的核心驱动力。当年,贾跃亭看准了正版化的趋势,以低价大规模收购版权,堪称是神来之作。得益于内容,乐视电视也得以快速成长。乐视网和乐视电视尚能自给自足,此外的几大生态则以嗜血为生。乐视手机主打性价比,去年甚至直接公布BOM(物料清单)挑战性价比;乐视体育急速扩张,赛事版权、赛事运营都需要喝血;乐视汽车更是嗜血怪兽……总的来看,乐视的子生态多数不能造血,仍然处于不知何时结束的嗜血状态。反观小米生态链上的产品,普遍具有造血能力。手机、电视的成绩自不必说,小米投资的55个生态链创业团队中,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已经有4个(截止今年年初)。手环、移动电源,都是单年流水过10亿元的公司。净化器、净水器、平衡车、路由器、Yeelight也都是单品爆款。由于每款产品都利用规模销量进行造血,就不会给整个生态带来压力,产品和产品之间也可以良性的协同发展。同样是快,小米是小步快跑,乐视是蒙眼狂奔乐视的小米的发展速度都很快。乐视的起步并不是太晚,从2004年至今已经有十余年,但真正进入一线公司视野,只是近一两年的事情,其发展速度之快、社会影响之大,完全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小米公司2010年成立,在短短五年间,从估值2.5亿美元成长为450亿美元(2014年估值)的巨头,一跃跻身为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排在BAT之后。虽然二者都足够快,但‘快’得不同。小米生态是小步快跑。总的来说,小米生态的节奏是逐个击破,在做好一款产品的前提下再进军下一款产品,很少出现同时进军多个领域的情况。而乐视生态是蒙眼狂奔,大开大合,多线并举,乐视体育、汽车、手机、影业等几大生态齐头并进。最后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小米的小步快跑,方向性强,跑得也更加谨慎;乐视的蒙眼狂奔,虽然激情昂扬,但缺少重点和方向。小米的刹车更及时,也更主动生态里的产品和业务已经组成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处出错,都很容易反噬整个生态链。生态的业务模式注定了这个风险无法消除,能否提前预防风险成了关键。在这方面,小米的刹车更及时,也更主动。刘德在2015年下半年,特意给生态链投资团队开了两次“减速会”,分别提出要放慢投资新项目和新品类的速度。相比于小米的主动刹车,乐视贾跃亭的反思不仅显得有点晚,还有些被动。在乐视风波不断之际,贾跃亭在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坦承,乐视在近两年发展过程中犯了三个错误:第一,节奏策略错误。乐视的子业务生态布局过快,烧钱过快,策略应该更保守一些;第二,全球化步伐过快。乐视同时美国、亚太、印度和俄罗斯市场全线进入,导致非上市公司旗下业务“后劲明显乏力”;第三,人员扩张失衡。大半年时间内,乐视全球从6000多人扩张到13000人,管理难度加大,人浮于事的情况比较严重。如果贾跃亭能提前反思,早点刹车,局面肯定不会像现在这般被动。目前,乐视确实遇到了危机,但并不是绝境,还有断臂求生、转让股份等手段,可以为乐视换来资金,先解燃眉之急,再谋后续发展。最后,希望乐视能够转危为安,给大家呈现“同为生态,花开两朵”的多彩局面。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八卦天天报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致力于箱包行业发展,开拓创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超越小米生态的乐视,有啥不简单的?
【Datachina评论】小米,自一开始就是饥饿者说。
假设市场投放1万部,就说投入了10万部,但是想得到其中一步,你得和可能的15亿人一起同时同刻同秒地抢单,中了你才有机会。
然后当然中了的人乐呵呵地了,没中的人那垂涎三尺啊,当然不排除喊爹骂娘的消费者。比如像阿明。最终阿明连续三部小米手机都是托朋友抢单成功的。
当然,大家一看10万部都这么容易消耗掉,那么下次会怎样?下次来个加倍20万,再下次来个加倍40万……然后每次都抢停了。就像股市涨停了一样。
抢购者如疯了一般,唯小米不机了。
……于是乎,小米手机就成了,然后扩张小米应用和社区,提升售后服务反映,慢慢完善服务候,再劣质的机器,消费者最终也是“哑巴吃黄莲”无语了。是呀,价格实惠的智能手机,你还能怎样?苹果一个手机至少就可以买三个小米了都。
存在这样的服务绑架与逻辑,于是乎,再窦娥冤的小米用户最终也是息事宁人了,况且小米的售后确实比苹果好,有秩序,不耍酷,不走穴,说哪儿不对就是哪儿不对,至少不会推荐给某个授权擦边球的售后中心收取你意想不到的费用。
因此,这就是小米成长过来的生态缩影。
但是,乐视现在已经走在了小米前面,虽然乐视手机、电视价格比之前市面上同档次的要便宜,但是便宜也比较好用,而且还带有内容,这种生态一开始就以使用和体验的内容为导向,而不是冷吧吧的机器廉价为导向。即便也是采取了小米那样的饥饿营销法则,但终归还是本着内容而去的,从而可以使得用户为了内容而持续下去。
就像你去一个餐馆点餐吃饭,菜单很漂亮,菜品名称很炫,可是当你真正吃上几口,立马感觉索然无味,下次你还会进这家餐馆吗?当然不会,无内容不生态,乐视的“饥饿”法则在超越小米的同时,已经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消费刺激元素。
满足人之所需,才能有市场,越是能满足,就越是有市场。照此下去,乐视生态的市场实在是广布华夏了。不过,请记住;不能保证高质量内容的持久性,那么就不可能再有未来。(山鱼/文)
来源:微信公众号datachina,版权所有,转发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小米生态和乐视生态,高下之分源于产品创新的思维模式
11:12:28&&来源:每日科技网&&编辑:
& & & & 【每日科技网】  老久刚刚写完了四相创新方法论的连载,闲来无事看到这两天小米和乐视市场反应的天渊之别,不由得想再啰嗦几句,为啥要提这两家呢,因为乐视和小米都在提生态,他们的产品貌似都是为生态构建的产业链。可是,在产品创新和品牌定位的Level这两家真的是不在一个档次上呢。以下观点纯属老久一家之言,不喜咱们可以一起讨论。
  看过老久文章的伙伴应该知道,老久推崇特劳特的定位理论和自创的四相创新方法论,今儿个咱们就围绕这两个理论,看看小米和乐视的产品创新和品牌定位。
  乐视的品牌定位
  乐视比小米成军的时间更早,也是第一个打破电视行业规则的先行者,在这点上老久非常佩服乐视,也非常佩服贾老板。
  在品牌定位方面,从成立至今,乐视品牌一共更换过3次标识,也更换了3次Slogon。
  2004年,乐视成立之时的Logo是变形的LeTV.com乐视网,这个阶段的乐视还只是一个视频网站概念,其品牌定位是&我的快乐,你的视界&。
  这个时期的乐视时不时很土呢!
  2012年,乐视更换为红蓝色的LETV乐视标识,其品牌定位也变为&要有你的看法&。
  这个设计就有点意思了,2013年5月,乐视成为首家正式推出自有品牌电视的互联网公司。
  到了2014年,乐视又更换为红黑两色组成的LETV,品牌定位变更为&颠覆&全屏实力&。
  这是伙伴们普遍接受的乐视logo,和前作没有太大的变化,符合品牌延续的要求。
  现在的乐视Logo又变为红、蓝、绿、灰四种颜色的两个字母L、E组成,乐视全新的品牌定位更换为&生态世界&。
  这个是现在的logo了,官方的解释是要进入生态世界
  于是,乐视在短短的12年时间里,一共换标三次,而且每次都有比较大的logo的调整和定位调整,在老久看来,这就是要作死的节奏。每一次换标都意味这之前的品牌营销大打折扣,好在,每个标志里还都有乐视两个汉字(这点中国企业真的有福了,因为汉字是象形字,换标的时候加入汉字,顶多就是有消费者看到以后,说句,&呦,乐视又换标了&,在以字母为核心logo元素应用的国家,换标没有延续性,那真的是等于把钱往水里扔呢)。
  不管从网站,到电视,再到手机,到汽车,到生态世界,乐视在品牌建设上面是走了不少弯路的,新网站www.le.com,价值何止千万美金,每一次更换标识,更换定位,那也都是花了大价钱的,乐视品牌部的领导应该对此非常开心吧。
  说到生态世界,乐视向各个领域展开延伸,但是所有的产品都是冠以乐视这个名字,这就走进了品牌延伸的陷阱,乐视到底是什么?是网站、电视、手机还是汽车(我觉得汽车是最不贴谱的,为啥就不能另起一个名字呢)。消费者头脑中混乱直接导致的就是销售量的下滑,乐视电视的销量每年都在下滑,其他的手机什么的就更别说了。
  乐视的产品创新
  &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乐视生态是乐视真正的产品,是个创举,但是这种生态是一种垂直的产业链生态,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生态,但在2012年来说这已经非常创新了,应该说如果贾老板不折腾,至少这个小生态乐视是能玩的不错的。
  乐视电视刚上市的时候,让所有人都为之赞叹呢
  老天给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打开一扇窗户,雷老板的米聊点醒了马老板,贾老板这次把雷老板点醒了。
  乐视的生态是围绕电视展开的,当时老久就不太喜欢这种将智能机顶盒和电视捆在一起的这种产品,道理很简单,智能机顶盒价格低,因为app的快速发展,用户的硬件更新频率会比较高,可电视不是,手机你可以一年换一个,电视会吗?当然了,人家的电视卖的不错,据说一年能卖好几百万台呢。
  在用户体验上,老久就更不敢恭维了,谁都知道中国消费市场的情况,智能机顶盒里面、互联网(正规视频网站)上免费的高清视频很多,可乐视就是不给,你不买我的会员就只能看标清,这个体验尤其在不会安装其他app的用户里面,会有很大的反弹的。
  2016年,乐视推出了新款的电视,外观不错,体验差呀!语音开机高大上呀,可咋用没说清楚,老久以前说过,十个人围着乐视电视傻傻的喊&乐视电视开机吧!&
它就是打不开,真能把人气死。
  让十几个人围着喊的乐视超级电视,搞不懂为啥赞助的设备就没有使用说明
  其他的包括外观粗糙、为了降低价格降低产品质量等等的咱们就不说了,乐视一把好牌就这么着越大越烂。
  没有了手机,乐视还怎么生态呢?
  2015年1月,乐视推出了自己的手机&&乐视手机,着实火了一把,据说忽悠了近2000万人购买了乐视手机。转眼2017年7月,乐视手机陷入了&准休克&状态,这些人可真是把钱扔水里了(如果光用电话、短信、微信等功能,还能凑合几年)。老久认为,一旦乐视手机真的被干掉了,乐视的大生态就真的结束了,因为手机作为消费者的手的延伸,是大生态的终端,没有终端,啥生态也不顶用呀!贾老板有汽车,汽车里弄个终端去控制家里的一切,那不开车呢?总不能给车里备个遥控器吧,遥控器连接汽车蓝牙,远程控制家里的一切?那还不如有个手机呢!
  乐视的电视小生态,是否能仍然存活,这个事情真的不好说呢。
  现在不是有钱就能解决问题的时代了,一个品牌发生了问题,传出了负面,其影响力是巨大的,而且这些负面还和消费者息息相关(这个时候后悔给手机起名字叫乐视了吧,如果不叫乐视,相对而言会比较好剥离)。2000万购买了乐视手机的用户以后还会买乐视的产品?我觉得不会,而这2000万人的口碑,不谈互联网水军的存在,光是口口相传,至少能到1个亿的规模,再衰减些,传播到2-3个亿是非常有可能的。
  乐视在四相创新中,创新了产品,将电视提升到了智能电视的高度,虽然仅仅是将智能机顶盒和电视捆在一起;创新了品牌,将乐视品牌贴到了电视上;在内容上,乐视没有创新,沿用了之前购买版权的路子,而且内容体系的构建对消费者的伤害比较大;在形式上,乐视创新了电视的外观,但是没有对核心的外观价值做创新。
  老久想说,这是一家了不起的创新公司,而至今发生的一系列问题,是品牌定位混乱、盲目扩张的结果,乐视这次这个坑确实有点不好往外爬了。
  说了这么多,咱们再看看小米。
  小米的品牌定位
  小米到今年整整七年了,老久对小米从开始的不信任到现在非常喜欢小米的产品,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小米的品牌定位是&为发烧而生&,老久不是发烧友,虽然在智能手机刚刚出现的时候,老久也会做ROOT、越狱之类的事情,只能说是当时的手机类产品确实在体验上是有问题的。
  品牌延续 小米一直做的非常好
  7年时间,小米的品牌定位一直没有变过,产品也越来越好,越来越多,雷老板说在过去的三年里孵化了77家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叫啥呢?反正没有一个叫小米的,这就是以小米的品牌为背书,形成强大的品牌矩阵的品牌定位策略。
  好多产品是不是,每个都值得称道,去小米之家逛真的是一种享受呢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旦某个产品不行了,也绝不会连累小米这个品牌。
  从小米手机到小米生态链,小米的整体布局是大生态概念,是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理念,这个理念虽然琐碎,但是却深入人心。乐视所提的生态好像很大,但其实并没有改变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顶多也就是个小生态。
  老久想起来多年前曾经有人问我,为啥新型的建筑材料那么好,一些高端的人群已经开始生活在用这种材料的未来房屋中了。但是新型材料却为啥不能替代钢筋水泥呢?老久说,不是价格问题,不是产品问题,是观念问题,类似于新型材料替代钢筋水泥这样的深入日常生活之中的问题必须要要得到大众的认知和认可才有可能。改变人的观念是最难的事情,当他不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新创新带来的完美体验的时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小米的产品创新
  其实,说起来小米的产品创新真的没啥可说的,因为还真的是挺深入人心的,如果有兴趣,伙伴们可以直接在网上搜搜,每一个产品都有它独到的地方,老久最喜欢的就是小米净水器更换滤芯的功能设计,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其他的嘛,没说的,路由器+手机,随心所欲控制一切。
  有了这个,就有了影音中心、控制中心
  现在,小米在各地的小米之家一座座拔地而起,打通线上、线下两条渠道的小米将要迅速崛起,在这件事情上,乐视、华为、oppo、vivo,就连三星、苹果也无法企及。因为在小米之家里,卖的不仅仅是手机、电视、机顶盒,卖的是生态,卖的是77家小米孵化企业的优质产品。
  据说这是印度的小米之家
  小米是从手机开始创新的,从四相创新的角度来说,小米产品的内涵是智能生态,这个高度是很高的,贾老板送给了雷老板一粉大礼呢;在品牌上,小米借雷老板的个人品牌迅速崛起(果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不一样呢),并延伸出了一个生态化的品牌矩阵体系;在内容上,小米的内容创新是真正的内容创新,这种创新是建立在智能生态体系之上的功能创新,不仅仅是图文、视频,更多的是在产品的功能上附加了人性化的内容,伙伴们要是用小米的产品或许能有所领悟吧;在形式上,小米除了符合时尚科技产品的外观,再有就是那一直在突破的黑科技,全面屏mix真的是让所有人都惊艳的产品呢!
  其实老久有很多想说的内容,可是真要写起来,发现小米没啥可写的,因为能吐槽的内容真的挺少的,网上越来越多的水军让原先能够通过先行者获得可靠评价的可能几乎没有了,老久用的是小米5(这个还是去年一个朋友送了我一个F码才买到的),一直没有啥大毛病,小毛病嘛,有时候会热一些,有时会比较卡,安卓嘛,不是苹果,凑合了。小米6一直抢不上,也不知道究竟如何。
  但是,从生态上,小米真的没有让我失望,之前文章中提过,今儿就不再重复啦!
  最后,老久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能够像小米一样,成为中国优质品牌,到国外去赚老外的钱去,也卖个高价。更希望像乐视这样的企业能够走出困境,迷途知返,可千万不能忘记了创新的重要性呀!国家一直在提的供给侧改革,老久觉得,其中品牌是难点,营销是重点,这两块,真的是咱们的弱项呢,老久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冲破这两个难点,成为让世界称道的中国品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每日科技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生态链官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