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去杠杆对银行影响国民经济有哪些好处

去杠杆化的各个阶段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什么是去杠杆化?-八八伍财经微信扫一扫,然后点击屏幕右上角的分享按钮去杠杆化的各个阶段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什么是去杠杆化?来源:885财经
09:45:43收藏(0)点赞(0)摘要: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去杠杆化,什么是“去杠杆化”?  -金融危机下的现象。简单来说,“杠杆化”,以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不少企业和机构所采用,特别是投资银行,杠杆化的程度一般都很高。  在经济繁荣时期,金融市场充满了大量复杂的、杠杆倍数高的投资工具。如果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加入“去杠杆化”的行列,这些投资工具就会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场也面临着萎缩,相关行业受创,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大幅缩减,将会导致经济衰退。  去杠杆化的各个阶段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在每一个“去杠杆化”的阶段上,中国经济所受的冲击不同。  首先,“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对中国影响很小。  由于实行资本账户的管制,中国绝大多数的对外金融投资都是以中央银行外汇储备投资的形式进行。这类投资一向稳健保守,基本不会涉足高度杠杆化的金融产品,即使有所损失,也不能与其他类型投资者的损失相提并论。  其次,“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和“投资者的去杠杆化”对中国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有限,同时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和在金融中介中所起得作用都很小;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收支长期顺差,中国经济不依赖外部资金。这样,当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去杠杆化时,一般不会对中国产生显著的负面效应。在这一问题上,中国经济目前受到的最严重的影响表现在,国际商业银行在缩减其资产负债表规模的过程中,贸易信贷也受到了波及。  从近期看,对中国经济最大的负面影响来自于美欧“消费者的去杠杆化”。中国的出口将会受到严重威胁,进而引起国内产能过剩、制造业投资疲软、制造业工人失业等连锁问题。  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来自“去全球化”。既然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去全球化”也将使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因为,它将从根本上颠覆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迫使中国不得不依赖消费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国际经验和学术研究表明,当一个经济体的增长主要推动力来自内在消费时,这个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速度,将会出现显著的结构性放缓。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尽在作者:巴巴五,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85.com/a/86508.html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有好文章,并希望自己的文章被报道,请告诉我们!关注《八八伍财经》公众号,了解市场动态,把握投资脉搏相关文章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共条评论热门词条热门推荐热门要闻财经网红黄金白银投资必备的六个交易技巧助你稳健盈利!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增大和一个发展,现在的黄金原油市场是越来越受到了投...没有赚不到钱的投资,只有不成功的操作,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仍然是活跃在投资一线的林世景。  有人总是,上涨的时候拿着低位的...
 投资不是一夜暴富,而是一朝一夕慢慢的...周
黄金操作策略:
1、附近做空,严格止损1357,目标1335
2、回调做多,严格止损1335,目标...财经学堂10413487209157253306191分享到朋友圈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金融去杠杆跟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金融杠杆过高的危害
历史的教训让监管当局忧心忡忡,“影子杠杆”成为本轮金融去杠杆的对象。而这些影子杠杆的投向标的,也主要对应着银监会在表内限制的“两高一剩”行业。穿透“层峦叠嶂”的交易结构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影子银行的投向十之八九投在了政府平台和房地产行业上,传统的产能过剩行业实际上并不多。在以抵押资产为信用中枢的商业银行体系里,资产荒的背后是信用荒,而政府平台和房地产行业能够最大限度的供给财政和土地信用。这样,对影子银行的去杠杆治理,背后意味着对政府平台和房地产等高度资金密集型行业的限制,这其实涉及到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疏通和纠偏。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的另一件事情是,金融去杠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如同炸弹拆引信,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好在中国监管部门具有特有的体制优势,首先表现在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控制上,使得监管部门可以通过一些行政的手段,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去杠杆。另外或许值得庆幸的是,这次金融去杠杆是主动的,影子银行的野蛮生态还处在一定的可控范围之内,“恶性细胞”还没有广泛扩散。以监管部门为主导的主动去杠杆,总会好于任凭市场疯狂任性而最终以一种惨烈的崩溃实现自我出清。
去杠杆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做“去杠杆”。确实,这个词汇太专业。我们换一个很普通的话来说。去杠杆,意思就是还债,把之前借的钱还掉。要还钱,一要靠持续的现金收入,如果没有这个的话,就要出售一些资产。对于很多企业或者家庭而言,出售资产还债的这个过程,就是“去杠杆”,就是“资产负债表收缩”,资产也在减少,负债也在减少。
大家都知道,过去几年,钱很多。钱很多的一个后果就是,借钱相对比较容易。这样很多企业为了发展,借了很多钱。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去银行贷款买房子,利息只有4%,很低,所以很多家庭,也借钱买了房子。对于企业而言,借钱投资,然后就是大量的生产产能过剩,“实体经济不行了”。对于家庭而言,不停贷款买房,房价越买越高,家庭资产中房地产的占比越来越高,有的甚至到了90%以上。
大家都知道,现在实体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低,归根到底是高杠杆、高债务。
但是没有办法,中国经济还是靠投资拉动的,靠出口拉动的,说是靠消费拉动的,但是你把这个消费中跟地产相关的一扣除,就没有多少了。说白了,经济增长需要一定的债务。过去经济增长这么快,是加杠杆的功效。企业、居民、政府,都背了大量的债务。这在全世界来看,增速都没有中国这么快的。
中国的情况也很清楚,非金融部门的杠杆,从2009年以后直线上升。我们说政府的杠杆率不高,对地方债务的管理几年前就开始规范了。对企业而言,这几年各种去产能、债转股,也是在明显地降低杠杆。但是对于老百姓,对于住户而言,杠杆就上去了。毕竟,市场经济的主体就是这么几个,不可能大家一起减杠杆,这样的话经济就熄火了,就没有发动机了。政府和企业降杠杆,那么这种情况下,要当经济的发动机,就只能是住户,是老百姓加杠杆,说白了就是买房。
海通证券研究报告这样写:2015年以来,居民财富配置再次向房地产倾斜。与此同时,居民贷款增速则大幅走高,2016年上半年居民贷款增速接近接近20%,远超存款增速,其中对应房贷的居民消费性中长贷增速已超30%,而反观居民其他贷款增速则大幅缩水至7%。这说明居民购房资金主要来自于居民贷款,居民贷款猛增主要用于买房。
所以说要居民中长期贷款要降下来,一个前提就是政府和企业开始加杠杆,否则经济增速维持不住。政府和企业加杠杆,对应的就是基建和实体经济复苏。目前来看,基建有抬头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最新的各种新区、各种规划,就有效地拉动了不少基建投资。实体经济复苏的苗头目前还比较少,比较脆弱,还需要观察。在这种情况下,2017年年初,居民中长期贷款的增速已经下来了。
前几天楼继伟说,中国居民的杠杆率已经很高了,不能再加了。说明官方已经意识到了,靠居民加杠杆,只能用一下。就是一个兴奋剂,打了还有副作用,还不能一直打。所以现在看实体经济复苏的情况,如果实体经济不给力的话,居民部门也没有足够的杠杆支持,唯一能靠的就是基建了。
压力很大啊。
更多知识: 外汇投资理财 www.ruiyinfx.com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金融去杠杆会转移到实体经济吗?统计局回应金融去杠杆会转移到实体经济吗?统计局回应中新经纬百家号中新经纬客户端11月14日电 国新办14日就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针对金融去杠杆是否会转移到实体经济领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作出了回应。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近一段去杠杆尤其是金融去杠杆以及房地产调控对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去杠杆会不会由金融行业逐渐转向对实体经济的去杠杆。对此,刘爱华表示,去杠杆是今年“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之一。国家统计局观测到的主要是微观企业的杠杆率,可能和实体经济的杠杆率更接近一些。从最新数据来看,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55.7%,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6个百分点。由此判断,微观工业企业的杠杆率在逐步下行。刘爱华继续说,“一方面是今年以来企业效益的好转对资产负债率的下降有贡献,另一方面也和很多降成本的措施分不开,同时也和金融系统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分不开。总体来看,工业企业的杠杆率是在下行。”(中新经纬APP)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中新经纬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天下财经,掌握之中。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金融去杠杆与大国崛起
  全世界对中共十九大空前的高关注度,突破50亿票房的战狼2,都告诉人们现在是一个中国大国崛起的时代,而持续下行跌破10%的M2增速则不断提醒人们今年是一个金融去杠杆的年份。这两件事情看似毫无关系,但实际有着微妙而至关重要的联系。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持续低迷,民粹主义兴起,国际恐怖组织膨胀,局部地缘持续紧张。从经济学的角度,这是全球经济存在的40-60年一轮的技术创新周期底部的特征。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当技术创新停滞一段时间后,经济社会问题矛盾激化,靠财政货币刺激等手段难以化解。但恰是这样的时期,孕育着下一轮技术周期,也孕育着国际经济格局可能的大变局。把握好机遇的大国能够成为下一轮技术周期的领头羊,实现国家实力的上台阶。  二战前夕就是如此,全球经济环境与当前最为类似。大萧条后,经济持续低迷,各国政府使出全身解数收效不大,社会矛盾激化,最终民粹兴起,战争爆发。美国把握住了当时的历史机遇期,吸引了大量国际一流的科学技术人才,实现了科技实力的全面超越,积极发展实业大量出口积累资本,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二战后,美国的国家综合实力全面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过去的几年,经济学界经常谈论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非但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是类似二战前的美国,具备成为全球最强经济体的潜力。  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文化制度的禀赋使然,使得在经济学的意义上,中国具备了高的资本积累能力,具备了全世界最强的人力资源,具备了技术进步的潜力。长期经济增长的三大驱动要素:人、资本和技术,中国均强,所以中国具备成为全球头号经济强国的潜力。  1,中国有全世界最高的76%的劳动参与率。作为对比,美国只有65%,印度只有55%。除了中国人的勤劳文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在文化和制度上对女性的保护和尊重,大幅提高了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中国女性在社会专业领域的参与和贡献比例,冠绝全球。笔者自己对此有切身感受,作为女性对冲基金经理,自认在行业里得到的都是尊重而没有歧视。  2,高储蓄率。在宏观经济的范畴里,高储蓄率意味着高投资率,意味着可以靠自己较快的积累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而低储蓄率的国家,要么无法实现工业化,要么需要通过大量借外债的形式资本积累和工业化。而这种依赖外债发展经济的模式是首先是昂贵的,这要求国内利率持续高于国际主流利率以吸引资本。然后是很危险的,一旦国际上出现利率的大幅波动,则很容易出现国际资本流动的逆转引发债务危机。拉美和东南亚都是曾经的危机案例。后发的低储蓄率国家,基本都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际上后发,而成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只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其实都是深受大中华文化影响,具备高储蓄率的国家。  3,人力资本优势。过去十年,经济学界经常谈论中国的劳动力红利拐点。但这只是低级劳动力供应拐点,意味着纺织等低端产业不再具备竞争力,面临被转移出中国。但随着国力的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国家对科技的高强度投入,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快速提升,高级技术人才却引来红利期。  中国现在具备了全世界最强大的工程师群体,各行业各领域的顶级技术人才数量也大幅增长。在过去的30年,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和一般制造业,再到精密制造和信息技术产业的2轮产业升级。在新的一轮技术浪潮中的若干领域,比如云计算、量子通讯、空间测控,中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具备成为下一轮技术革命领头羊的潜力。  我认为中国具备成为全球头号经济强国的潜力。但并非在每一个机遇期,潜在的经济新势力都能抓住机遇成功超越,实现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塑,尤其在金融体系高度发展以后。80年代的日本就是一个反面案例,而问题的核心就在金融。  80年代的日本也曾面临重大机遇期,当时美国的情况是相对糟糕的。因为与前苏联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美国财政与贸易赤字双双高企。加之货币一度偏松,深受高通胀困扰。金融系统过度自由化,国内众多小银行(储贷协会)过度竞争,在利率大幅上升后,处于技术性破产的处境。大型银行因为对拉美的巨额投资在拉美债务危机后也处于奄奄一息的处境。而当时的日本,在精密制造业,电子消费品行业,汽车产业等领域,产业竞争全面超越美国。GDP总量达到美国的70%,人均GDP超越美国,国力如日中天。  美国对金融去杠杆上也一度拖延过。1983年后,技术上破产小银行一直大于500家,但美国政府没让它们及时破产出清,反而是放松资本管制,允许它们投资更高风险的资产以苟延残喘,结果银行系统的问题进一步恶化。直到1988年,美国当局改变了做法,果断出清,1988年破产储贷协会近200家,1989更是破产超过300家。在大银行面临的国际债务问题上,也存在和小银行类似的拖延问题。拉美债务危机后首先出炉的是贝克计划,方向是不出清,而是保全债务,进一步向拉美国家提供更多贷款。拖延的效果并不好,当局改变做法,提出布雷迪计划,减免了部分拉美国家债务,大银行的资产直接减值。  美国对金融系统的整顿使得1990,和1991年美国经济增速大幅下滑,GDP增速从1989年的7.7%下降到1991年的3.3%。但自此,美国银行系统中的毒瘤去除,回到良性竞争的健康状态,银行股价大幅上涨。经济也自此恢复了活力,科技创新再起。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再次回到了领头羊位置。  作为对比,日本在金融上持续错误决策,错失了机遇期。从1986年广场协议之后,货币持续宽松纵容了资产泡沫。当91年资产泡沫破灭后,日本对金融体系的坏账也没有及时处置,而是拖延。采取金融同业援助,尽量保全的政策,企图“铁锁连船”,等经济景气度回升问题自行化解。1995年前,日本基本没有金融机构破产,而是让大银行兼并陷入困境的小金融机构,实际上加重了大银行的负担。而银行总体则是继续向泡沫破灭后进入下行通道的地产行业提供贷款,企图救助自己的客户现金流不断裂。这样拖延的结果是错失了主动处理问题的时机,问题越来越大。直到97年亚洲金融危机,外力冲击下这一体系终于无法维持,大量银行破产,日本经济再度陷入衰退。对银行体系的处理整顿成为日本经济的长期负担。  美国和日本曾经的故事告诉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金融杠杆(含房地产),会成为国家经济的风险隐患。因为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容易造成脱实向虚,其后半段往往会陷入过度恶性竞争和无序膨胀,一般伴随着国家杠杆总水平的提高,是资产泡沫的一体两面。而资产泡沫和技术创新通常是对立的。因为投身泡沫赚快钱太容易,资源和人才都会被吸引到资产泡沫中而不是投入技术创新。而金融食利阶层一旦形成固化,就容易毫无节制的膨胀,直至陷入旁氏格局,使得整个行业的生存环境恶化。然后他们会以金融稳定绑架政府,要挟央行,企图做到大而不能倒,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负担。 [上一页] 第 [1]
责任编辑:alexmls
?&( 9:38:37)
?&( 17:26:17)
?&( 10:18:36)
?&( 17:22:10)
?&( 16:09:59)
?&( 10:07:21)
?&( 9:14:02)
?&( 16:53:51)
?&( 11:26:00)
?&( 9:36:56)
条评论&   【】【】
地方金融机构动态
媒体合作: 广告部: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6
Copyright &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杠杆的好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