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大的好小的好哪里好

& 黄芪的作用,女人吃黄芪有哪些好处?
黄芪的作用,女人吃黄芪有哪些好处?
摘 要:黄芪又叫绵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略扭曲,长30~90cm,直径0.7~3.5cm。表面淡棕黄色
黄芪又叫绵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略扭曲,长30~90cm,直径0.7~3.5cm。表面淡棕黄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部,有的可见网状纤维束。质坚韧,断面强纤维性。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黄芪是一味(http://www.chemdrug.com/sell/18/),在很多药方里面都会加上它,那么黄芪到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 黄芪的作用一: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黄芪能显著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杀菌能力。给小鼠灌些用黄芪水煎的药可以很好的增加它的脾脏NK细胞活性,这一过程与诱生干扰素会同时发生。
  黄芪多糖也能刺激NK细胞的增殖,并使细胞体变大。黄芪对NK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淋巴细胞产生7-干扰素所介导的,黄芪对NK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与其诱导的抗病毒活性相平行。
  黄芪在体外与小鼠脾脏细胞一起培养,也能诱生&-干扰素。对大黄造成的脾虚小鼠黄芪水煎液和黄芪多糖,给药后,均能恢复其脾脏产生IL-2的能力。黄芪并能增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IL-2的反应性,使外周血淋巴细胞受IL-2刺激后其增殖指数增高。
  黄芪的作用二: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
  黄芪能明显增强细胞免疫,促进PHA、COnA、PWM(美洲商陆)引起的淋巴细胞转化。黄茂对6OCo一次性全身照射小鼠脾脏抗体生成细胞释放溶血素量、血清溶菌酶量,有增加作用。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一免疫复合物的花环形成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或增强作用。
  另外,尽管从黄芪中提取的黄芪多糖等成分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但从黄芪中也提取出有很强免疫抑制作用的成分。
  黄芪的作用三:升高红细胞的比容,增加红细胞数
  黄芪多糖能升高正常大鼠红细胞的比容,增加红细胞数。对血虚证模型大鼠或小鼠,黄芪和黄芪多糖均能升高红细胞比容或血红蛋白含量。黄芪还能防治因辐射而造成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减少,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黄芪的作用四:对肝的作用
  小鼠灌胃黄芪水煎液能明显促进3H-亮氨酸掺入小鼠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速率,而对蛋白质含量无影响,即可以显著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可增加脾脏蛋白质(http://www.chemdrug.com/article/8/),并使脾脏细胞增生,胞浆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黄芪对糖代谢呈双向调节作用,能显著降低葡萄糖负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对抗肾上腺素所致的血糖升高,又能对抗苯乙双胍所致的小鼠血糖降低。黄芪对正常血糖无明显影响。
  保肝 正常小鼠灌胃黄芪水煎液可使肝糖原增加。黄芪对四氯化碳造成肝脏损害引起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有回升作用,并能预防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糖原减少。黄芪可增加3H-亮氨酸掺入肝脏蛋白质促进其更新。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细胞亚群中CD8升高,CD4/CD8比值降低,黄芪注射液可使病人CD8下降,CD4/CD8升高,恢复正常免疫功能,提高清除病毒或抑制病毒扩散的能力。
  黄芪的作用五:对精子的作用
  黄芪可延长小鼠的动情期,对小鼠的发育亦有良好的影响。黄芪可增强精子活力,在体外人的精液中添加黄芪水煎液,可使精子活动率、精子运动速度、精子前向运动速度、精子头部摆动的频率等均有显著提高。这对于将黄芪作为体外添加剂在辅助生育技术方面(如人工授精、体外授精等)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黄芪的作用六:黄芪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和抗疲劳的作用。
  黄芪能增强大鼠和小鼠的肌力。大鼠灌胃黄芪水煎液6日或14日,能增强大鼠游泳耐疲劳的作用,并使游泳应激大鼠血浆皮质醇含量明显增加,超过空白应激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水平。黄芪可使游泳应激大鼠肾上腺重量增加,肾上腺皮质增厚,束状带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丰富。表明黄芪增强大鼠抗应激能力是通过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来实现的。
  黄芪的作用七:减缓自然衰老的作用
  黄芪能延长家蚕和果蝇的平均寿命,减缓人胎肺二倍体细胞体外培养的自然衰老过程,使细胞寿命延长达98代,对照组仅为61-66代,使寿命延长l/3。对小鼠肾细胞培养也有保护作用。黄芪并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动物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和肝脏脂褐素含量。过氧化氢损伤中国仓鼠肺细胞(V79)引起SOD活性降低,黄芪总黄酮有回升SOD活性的作用,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生物膜的损害。
  黄芪的作用八:抗溃疡
  黄芪精对多种实验性动物胃溃疡有抑制作用,对95%乙醇所致小鼠胃黏膜损伤及大鼠幽门结扎所致胃教膜损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减少损伤面积,降低损伤指数,但对大鼠胃液量、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并可协同西米替丁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黄芪可谓是好处多多,应用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一般情况下女人的病症是最多的,那对针对我们女人来说吃黄芪都有些什么好处呢?
女人在月经期间吃黄芪红枣茶可以丰胸&
  女人食用黄芪可助达到滋补身体的作用,此外,黄芪还有益气托疮、健脾的功效。
黄芪还可以帮助女性用来美容,黄芪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
  取黄芪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取黄芪加防风、白术、甘草、生姜、大枣适量煎服,防治免疫功能低下,反复感冒。取黄芪配伍牡蛎、浮小麦、麻黄根,可治盗汗。以黄芪配白术、防己、生姜、大枣,可治水肿。黄芪与党参、白术、甘草、枳壳、升麻、柴胡同用,可治脱肛、子宫或内脏下垂。用黄芪配伍陈皮、麻仁、蜂蜜,可治老人或产后便秘,欲便不能。
  用黄芪加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既可治腹部冷痛、又可治关节、肌肉疼痛。以黄芪加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银花、白芷,可治痈疽内脓已成而不破溃。取黄芪、生薏米、赤小豆、鸡内金、陈皮,加糯米煮熟成粥食用,可治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存浮肿。但需要明确的是,脉细数、舌质红,属中医肾阴虚者,不宜服用。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历代中医本草
黄 芪(《本经》)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英黄芪的干燥根。栽培或野生。蒙古黄芪主产于内蒙古、吉林、山西、河北等地;膜英黄芪主产于山西、黑龙江、甘肃、内蒙古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沟旁或灌丛中,喜干燥、阳光,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中型和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临床用名有黄芪、蜜炙黄芪。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
《日华子本草》:恶白鲜皮。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症癖,瘰沥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
《开宝本草》:味甘,微温,无毒。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药类法象》: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 泻肺中火, 如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 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
《药性赋》:味甘,气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证之疮疡,外固表虚之盗汗。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纯阳。甘微温,性平,无毒。
入手少阳经、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之剂。
《象》云: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入皮毛,泻肺中火。如脉弦自汗,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
《心》云:补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
《珍》云:益胃气,去肌热,诸痛必用之。
《本草》云: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芪与桂同功,特味稍异,比桂但甘平、不辛热耳。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为土黄芪,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颇能乱真,用者宜审。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东垣云:黄芪、人参、甘草三味,退热之圣药也。《灵枢》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黄芪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特益气异耳,亦在佐使。桂则通血也,能破血而实卫气,通内而实外者欤。桂以血言,一作色求,则芪为实气也。恶鳖甲。
《本草发挥》:洁古云: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也。《主治秘诀》云:性温,味甘,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去肌热三也,疮疡排脓止痛四也,壮脾胃五也。去诸经之痛,除虚热,止盗汗。
《本草经疏》:黄芪禀天之阳气、地之冲气以生。故味甘微温而无毒。气厚于味,可升可降,阳也。入手阳明、太阴经。甘乃土之正味,故能解毒。阳能达表,故能运毒走表。甘能益血,脾主肌肉,故主久败疮,排脓止痛。风为阳邪,凡贼风虚邪之中人也,则病疠风,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性能实表,则能逐邪驱风,故主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兼主小儿天行痘疮之在阳分,表虚气不足者,小儿胎毒生疮疖。《别录》又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恶血者,血不自行,随气而行,参合血药则能之矣。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者,通指因劳阳气乏绝所生病也。甘温益元气,甘温除大热,故通主之。气旺则津液生,故止渴。血虚则腹痛,中焦不治亦腹痛,脾胃之气不足则邪客之而泄痢,补中气则诸证自除矣。益气利阴气者,阳生阴长也。
简误:黄芪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寒补不足,胸膈气闭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盛者禁用。
《本草蒙筌》:味甘,气微温。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生用治痈疽,蜜炙补虚损。入手少阳,入足太阴。主丈夫小儿五劳七伤,骨蒸体瘦,消渴腹痛,泻痢肠风;治女子妇人月候不匀,血崩带下,胎前产后,气耗血虚。益元阳,泻阴火。扶危济弱,略亚人参。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以司开阖。固盗汗自汗,无汗则发,有汗则止;托阴疮癞疮,排脓止痛,长肉生肌。外行皮毛,中补脾胃。下治伤寒,尺脉下至。是上中下、内外、三焦药也。性畏防风,而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盖相畏而相使者,故二味世多相须而用。《衍义》又云:因多补益之功,药中呼为羊肉。
谟按:参芪甘温,俱能补益。证属虚损,堪并建功。但人参惟补元气调中,黄芪兼补卫气实表。所补既略差异,共剂岂可等分!务尊专能,用为君主。君药宜重,臣辅减轻。君胜乎臣,天下方治,臣强于主,国祚渐危。此理势自然,药剂仿之,亦不可不注意也。如患内伤,脾胃衰弱,饮食怕进,怠惰嗜眠,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及夫胀满痞塞,力乏形羸,脉息虚微,精神短少等证,治之悉宜补中益气,当以人参加重为君,黄芪减轻为臣。若系表虚,腠理不固,自汗盗汗,渐致亡阳,并诸溃疡,多耗脓血,婴儿痘疹,未落全浆,一切阴毒不起之疾,治之又宜实卫护荣,须让黄芪倍用为主,人参少入为辅焉。是故治病在药,用药由人。切勿索骥按图,务须活泼泼地。先正尝曰:医无定体,应变而施。药不执方,合宜而用。又云: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佐之以热则热,佐之以寒则寒。如补中益气汤,虽加当归,当归血药也,因势寡,则被参芪所据,故专益气佥名;又当归补血汤,纵倍黄芪,黄芪气药也,为性缓,亦随当归所引,惟以补血标首。佐肉桂附子少热,八味丸云然;加黄柏知母微寒,补阴丸是尔。举隅而反,触类而推。则方药之应乎病机,病机之合乎方药,总在君臣佐使之弗失,才致轻重缓急之适中。时医不以本草加工,欲望制方。如是之通变合宜者,正犹学射而不操夫弓矢,其不能也决矣。
《本草乘雅》:黄芪一名戴糁,戴椹,百本。戴在首,如卫气出目行头,自上而下,从处而内,百骸百脉,咸卫外而固矣。芪可信可速,能知卫气出入之道路,便能了知黄芪之功用矣。
黄中色,通志云:始生为黄,芪,芪宿也。指使不从力役,如人胃居中,营卫气血,筋脉齿发之属,莫不始生于胃,而卫气之拘吸,营血之濡运,筋脉之展摇,齿发之生长,亦莫不从胃指挥宣布。所谓外者中之使也,营血筋脉悉属有形,统御节制,唯一卫气,所谓卫者气之帅也。痈疽久败、大风癞疾、五痔鼠瘘,咸无卫气卫外,故肌肉腐烂,黄芪味甘气温,肉似肌腠,皮折如绵,宛若卫气之卫外而固者也。故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唯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肌肉者宜之。倘涉六淫,毒热炽盛,又当谢之,未可谬用。补虚者,补卫气之虚,小儿阴常有余,气常不足,故百病咸宜也。
涉六淫毒炽盛,亦非禁止不行,惟在颐曰:指气使者何如耳。芪宿,则更事久历,事能尽知,乃可颐曰:指气使,不从力役。设非主张于内者,安能固设于外耶。
《药性解》: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内托已溃疮疡,生肌收口,外固表虚盗汗,腠理充盈。恶龟甲、白鲜皮。
按:黄芪之用,专能补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均入之。已溃疮疡及盗汗,皆表虚也,故咸用之。里虚者忌服,恐升气于表,愈致其虚,表邪者忌服,恐益其邪也。惟表虚邪凑不发汗者,可酌用之。生者亦能泻火。
《药鉴》:气薄味甘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症之疮痍,外固表虚之盗汗。如痈疽已溃者多用,从里托毒而出。又能生肌收口,补表故也。大都表邪旺者不可用,用之反映邪气。就阴气弱者论之,亦宜少用,若用之以升元气于表,则内反虚耗矣。又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之自汗。此药大益胃气,能解肌热,故人参、黄芪、甘草三味,退虚热之圣药也。入手少阳足太阴少阴肾命门之剂。蜜炙用之,大能止汗,生用又能发汗。人参非此则不能补,故为补中益气之要药也。用之于痘家,与前参同,但实热之症,比参尤加谨焉。恶鳖甲。
《景岳全书》:味甘气平,气味俱轻,升多降少,阳中微阴。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曰血脱益气;其所以除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然其性味俱浮,纯于气分,故中满气滞者,当酌用之。
《本草备要》:补气,固表,泻火。
甘温,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丹溪云:黄芪大补,阳虚自汗,若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脾胃一虚,土不能生金,则肺气先绝;脾胃缓和则肺气旺而肌表固实,补中即所以固表也。生血生肌,气能生血,血充则肉长。经曰:血生肉。排脓内托,疮痈圣药。毒气化则成脓,补气故能内托。痈疽不能成脓者,死不治,毒气励而元气衰也。痘证亦然。痘证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新安汪机治痘证虚寒不起,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紫草多效。间有枯萎而死者,自咎用药之不精,思之至忘寝食。忽悟曰:白术燥湿,茯苓渗水,宜痘浆之不行也。乃减去二味,加官桂、糯米以助其力,因名保元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名四君子汤。王好古曰:黄芪实卫气,是表药;益脾胃,是中州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元,是里药。甄权谓其补肾者,气为水母也。《日华》谓春止崩带者,气盛则无陷下之忧也。《蒙筌》曰: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气补气亦从而补血。益气汤虽加当归,因势寡,功被参芪所据;补血汤数倍于当归,亦从当归所引而补血。黄芪一两,当归二钱,名补血汤。气药多而云补血者,气能生血,又有当归为引也。表旺者不宜用,阴虚者宜少用,恐升气于表而里愈虚矣。为补药之长,入补中药槌扁,蜜炙;达表生用。或曰:补肾及治崩带淋浊,宜盐水浸炒。昂按:此说非也。前证用黄芪,非欲抑黄芪使入肾也,取其补中升气,则肾受荫,而带浊崩淋自止,即日华气盛自无陷下之忧也。有上病而下取,有下病而上取,补彼经而益及此经者,此类是也。茯苓为使。恶龟甲、白鲜皮。畏防风。东垣曰:黄芪得防风,其功益大,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
《本经逢原》:甘温,无毒。入益气药炙用,入解表及托里药生用。
黄芪甘温,气薄味厚,升少降多,阴中阴也。能补五脏诸虚,入手、足太阴、手阳明少阳,而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汁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是肌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不足,及婴儿易感风邪,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以实卫气之虚,乃上、中、下内外三焦药,即《本经》补虚之谓。如痘疹用保元汤治脾肺虚热,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皆为圣药。黄芪同人参则益气,同当归则补血,同白术、防风则远脾湿,同防已、防风则祛风湿,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为腠理开阖之总司。又黄芪性专实卫,温补下元,而当归补血汤,曷不用地黄之属,反用此三倍于归,其义何居?盖阴血之虚而发热,明系阳从阴亢,自必峻用阴中之阳药为君,兼当归引入血分,自然阳生阴长,阴邪退听而亢热除矣。若用纯阴滋腻,徒资胶滞,热无由而散也。是须黄芪固护其营,不使重夺其汗,而阴自守、热自除矣。昔人言无汗不得用黄芪,服之令人胸满。皆指表实形瘦色苍,胸中气盛者而言。若卫气虚衰之人感寒,虽用表药,多不能作汗,须用黄芪建中之属,始得汗解,不可拘于俗见而废圣法也。唐许胤宗治柳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乃造黄芪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一夕便得语也。此义惟玉屏风散得之。黄芪性畏防风,然得防风,其功愈大。盖相畏而相使者也。
《本草崇原》:黄芪色黄,味甘,微温。禀火土相生之气化。土主肌肉,火主经脉,故主治肌肉之痈,经脉之疽也。痈疽日久,正气衰微,致三焦之气不温肌肉,则为败疮。黄芪助三焦出气,以温肌肉,故可治也。痈疽未溃,化血为脓,痛不可忍,黄芪补气助阳,阳气化血而排脓,脓排则痛止。大风癞疾,谓之疠疡,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癞者是也。五痔者,牡痔、牝痔、肠痔、脉痔、血痔,是热邪淫于下也。鼠瘘者,肾脏水毒,上淫于脉,致颈项溃肿,或空或凸,是寒邪客于上也。夫癞疾、五痔、鼠瘘、乃邪在经脉,而证见于肌肉皮肤。黄芪内资经脉,外资肌肉,是以三证咸宜。又曰补虚者,乃补正气之虚,而经脉调和,肌肉充足也。小儿经脉未盛,肌肉未盈,血气皆微,故治小儿百病。
《得配本草》:茯苓为之使。恶白鲜皮、龟甲。
味甘,微温。入手太阴经,兼入足太阴气分。助气粉血,固腠理,益脾胃,托疮疡,止盗汗。固气之功。
得枣仁,止自汗。配干姜,暖三焦;配川连,治肠风下血;配茯苓,治气虚白浊;配川芎、糯米,治胎动、腹痛,下黄汁。佐当归,补血;使升、柴,发汗。
补虚,蜜炒;嘈杂病,乳炒;解毒,盐水炒;胃虚,米泔炒;暖胃,除泻痢,酒拌炒,泻心火,退虚热,托疮疡。生用恐滞气,加桑白皮数分。
血枯助气生火,血愈枯也。中风。阳气升,风益疾,痰益盛。火动生痰,内脏虚甚,升气于表也。上热下寒,气升,上益热,下益寒。痘色不润,助气血愈枯。肝气不和,黄芪能动三焦之火。皆禁用。
怪症:四肢节脱,但有皮连,不能举动,此筋解也。用黄芪三两,酒浸一宿,焙研,酒下二钱,至愈而止。
黄芪补气,而气有内外之分。气之卫于脉外者,在内之卫气也,气之行于肌表者,在外之卫气也。肌表之气,补宜黄芪;五内之气,补宜人参,若内气虚乏,用黄芪升提于表;外气日见有余,而内气愈使不足。久之血无所摄,营气亦觉消散,虚损之所以由补而成也,故内外虚气之治,各有其道。不谙其道而混治之,是犹盲人之不见黑白也。
《本草经解》:黄芪微温,秉天春升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秉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脾主肌肉,甘能解毒,温能生肌,所以主痈疽久败疮,排脓生肌也。
风湿热壅于经脉筋肉中,则筋坏肉败,而成大麻疯癞疾矣。脾主湿,胆主风,三焦主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芪甘温,补益血气,故治癞疾也。肠癖为痔,肠者,手阳明也,太阴脾为阳明行津液者也,甘温益脾,脾健运,则肠癖行而痔愈也。鼠瘘者,瘰疬也,乃少阳经风热郁毒,黄芪入胆与三焦,甘能解毒,温能散郁,所以主之。
人生之虚,万有不齐,不外乎气血二端。黄芪气味甘温,温之以气,所以补形之不足也;补之以味,所以益精之不足也。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不生气条达,小儿何病之有!黄芪入少阳,补生生之元气,所以概主小儿百病也。
《神农本草经读》:黄芪气微温,秉少阳之气,入胆与三焦;味甘无毒,秉太阴之味,入肺与脾。
其主痈疽者,甘能解毒也。久败之疮,肌肉皮毛溃烂,必脓多而痛甚,黄芪入脾而主肌肉,入肺而主皮毛也。
大风者,杀人之邪风也。黄芪入胆而助中正之气,俾神明不为风所乱;入三焦而助决渎之用,俾窍道不为风所壅;入脾而救受克之伤;入肺而制风木之动,所以主之。癞疾,又名大麻风,即风毒之盛也。
五痔者,五种之痔疮,乃少阳与太阴之火陷于下,而此能举其陷。鼠瘘者,瘰疬之别名,乃胆经与三焦之火郁于上,而此能散其郁也。
其曰补虚者,是总结上文,诸证久而致虚,此能补之,非泛言补益之品也。余细味经文,俱指表证而言。如六黄汤,寒以除热,热除则汗止;芪附汤,温以回阳,阳回则汗止;玉屏风散之散以驱风,风平则汗止。诸方皆藉黄芪走表之力,领诸药速大于表而止汗,非黄芪自能止汗也。诸家固表,及生用发汗,炒用止汗等说,贻误千古,兹特正之。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除肌肉中之热毒。大风癞疾,去肌肉中之风毒。五痔,鼠瘘,去肌肉中之湿毒。补虚,补脾胃之虚。小儿百病。小儿当补后天,后天者,肌肉之本也。
黄芪甘淡而温,得土之正味、正性,故其功专补脾胃。味又微辛,故能驱脾胃中诸邪。其皮最厚,故亦能补皮肉,为外科生肌长肉之圣药也。
《本经疏证》:黄芪根茎皆旁无岐互,独上独下,其根中央黄,次层白,外层褐,显然三层界书分明。又其味甘,其气微温,直入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内补中气,则本经所谓补虚,别录所谓补丈夫虚损五痨羸瘦益气也。能中行营气,则本经所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别录所谓逐五脏间恶血也。能下行卫气,则本经所谓五痔鼠瘘,别录所谓妇人子脏风邪气,腹痛泄利也。痈疽篇,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不通,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肉腐为脓。素问风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胗热有疡,卫气有所凝,故肉有不仁,营气热腑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名曰疠风。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历历明徵,莫非营卫之病,而营卫所以属三焦,三焦所以属中土者。灵枢营卫生会篇,上焦出于胃上口,贯膈并咽,布胸中以发呼吸而行营卫,是为中气;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泌糟粕,蒸津液,上注于肺,乃化为血,是为营气;下焦别澼肠,济泌别汁,注于膀胱,是为卫气。三者皆本于水谷,是三焦为营卫之本,脾胃之蒸府变化,又为三焦之本。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源清流自洁者也。
黄芪别录云利阴气者,何谓也?不识即前之行营气欤,抑即逐五脏间恶血欤。行营气,逐恶血,固亦是利阴气,而利阴气决非仅行营气逐恶血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亟数也,精茂于阴,虽湛然常静,然为命火所温养,气遂蒸变而出,是气亟起,即阳之卫外为固者也,故曰卫出下焦,而卫阳之升,实本于浊阴之降。黄芪送蒸腐之水谷,使归下焦,即还反生卫,与并出于上,下行迅,则起亟自迅,起亟迅则内外安和。是故阴不胜阳者,非黄芪所能为力,阳不胜阴,则阳不上而五脏气争,阴不下而九窍不通,盖阴之降,实本于脾胃之阳旺,故总微论以黄芪一味,治小便不通耳。李东垣云,内伤者,上焦阳气下陷,气下陷为虚热,非黄芪不可。刘潜江云,治虚损膀胱有热,尿血不止者,于蒲黄丸中,用黄芪固下焦之卫,然后地黄麦冬,始得合而奏清热之功,亦藉其升阳以达表,而水府之热,乃以投清寒而除,是可明于阳气下陷之义。盖阳不得正其治于上,斯阴不能顺其化于下,旨哉言矣。
仲景伤寒论,绝不用黄芪,即如汗出阳亡,似与黄芪之强卫固表相宜,亦终不及,何也?盖阳加于阴谓之汗,其系卫阳盛,蒸逼营阴,阴气泄为汗者,用黄芪则既能促营阴充,不受阳蒸逼,又能使卫阳不蒸逼营阴可矣。若伤寒汗多阳亡,则系阴气逼阳外泄,必以附子振其阳,阴霾始散,汗乃得止,与黄芪之止汗,适相反也。然亦有兼两义,如芪附汤者,则又别有故焉。夫阳被迫欲亡,虚固不待言矣,阴离位而迫阳,亦非循常度者也,不得谓之充裕,但伤寒则有外感阴邪相杂,杂病则无挟阴邪者,自宜外振威武,内清奸宄,故四逆汤若用黄芪,非特藉以固外,实恃以和阴,使不迫于阳,仲景治伤寒不用黄芪,义实在此。其后人止汗诸方,如当归六黄汤、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亦莫不傲此为法,特阴阳屈伸之理既别,佐使自不同耳。
愚尝谓湿饮水三者相似而实不同,故金匮要略分为三篇。盖湿者,弥漫雾露之气也,饮者,贮于器中者也,水者,洋溢四射者也,是故水饮有质而湿无质,然有质者由生而化,无质者由化而生,化者化之,生者发之,其治固有别矣。然湿病篇云,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水气篇云,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水与湿不侔,防己黄芪汤之治不异,其义何居?夫风激水而啮土,湿从风而颓土,为病者不同,受病者无以异。防己黄芪汤,白术守中,黄芪行外,防己除病,甘草调剂,其分数调剂居二,守中居三,除病居四,行外居五,所以然者,土主人身之肌肉属脾,黄芪与白术,皆脾药也,用芪以自本而行标,用术因在标而防本,病正在标,自宜治标者三,治本者二,然但知守而不知战,则病何由去,此驱病之防己,所以介乎其中矣。要之风湿风水之为病,动病也,术静而芪动,故芪任重,术任轻,防己黄芪能行而不能发,故芪之任非特重于术,且更以姜枣佐之,盖防己驱逐水湿,水湿势必下行,下行过急,仍恐土啮且颓,病既在表,不如发之使近从表出为愈也。
风湿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皮水四支肿,水气在皮肤中,四支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以是知黄芪非止汗者,特能行营卫中气,营卫中气行,邪气遂无以干,则汗自止耳,何以言之?夫水气在皮肤中,则从汗出为便,今去姜枣与术,加桂枝茯苓,则不欲其解于汗,欲其解于小便矣。本不汗出,且谷水气从小便解,而仍用黄芪,尚以黄芪为止汗耶?虽然,两方虽皆用黄芪,其旨终不同也。防己黄芪汤证,病本向外,则乘势壮营卫之气,使水湿从标而解,是用以厚表气,故分数甲于一方。防己黄芪汤,中焦之剂,防己茯苓汤,下焦之剂,从本从标,犹只在太阳膀胱,此异而同者也。或言四肢属脾,肌肉亦属脾,四肢聂聂动与身重,病皆本于脾,治法乃从太阳何也?夫太阳秉寒水之气,水者克土,故病见于脾,非脾自病也,脾自病,则防己黄芪汤,应术多于芪,防己茯苓汤,不应去术矣,两方视芪重而术轻,以芪行脾之标,术崇脾之本,是以知风水皮水乃脾之标病,非脾之本病也。
黄芪非能降也,亦非能升也,营卫者,水谷之气,三焦受气于水谷,四支禀气于三焦,营卫微则三焦无气,四属失养,由是精微不化于上,阴浊独注于下。金匮云,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若不发热,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身疼重,小便不利,此为黄汗。历节,乌头汤主之,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两者病皆在下,并治以黄芪,则似黄芪能降,乃其汗出并在上,又似黄芪能升,殊不知黄芪专通营卫二气,升而降,降而复升,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升即降之源,降即升之根,凡病营卫不通,上下两截者,惟此能使不滞于一偏,此即非升非降之谓也。黄芪非止汗也,亦非发汗也,止汗如所谓营卫和,汗自止是矣,发汗如诸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宜桂枝加黄芪汤。夫脉浮为病在营卫,既以桂枝汤和营卫矣,又加黄芪者何?盖桂枝能逐营卫中邪,不能益营卫中气,能通营卫之流,不能浚营卫之源,病暂者治其流则已,病缓者必追其源,是故发汗仍有桂枝汤在,其用黄芪,非助发汗也。防己茯苓汤证,曰水气在皮肤中,桂枝加黄芪汤证,曰如物在皮中状,是皮肤中病,黄芪皆治之矣,阳明病,反无汗,其身如虫行中状,何以不用?按此当辨其病根何在。皮水黄汗,病本在外,脾胃中气,无所堵塞,若阳明病,系胃家实,是内实外虚,彼用黄芪是治内虚外实,与此适相反,不可用也。
《本草新编》: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厚,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或疑血得气而生,少用黄芪足矣,即不少用,与当归平用亦得,何故补血汤中反少用当归而倍用黄芪?不知补血之汤,名虽补血,其实单补气也。失血之后,血已倾盆而出,即用补血之药,所生之血不过些微,安能遍养五脏六腑,是血失而气亦欲失也。在血不能速生,而将绝未绝之气,若不急为救援,一旦解散,顷刻亡矣。故补血必先补气也。但恐补气则阳偏旺而阴偏衰,所以又益之当归以生血,使气生十之七而血生十之三,则阴阳有制,反得大益。生气而又生血,两无他害也。至于补中益气汤之用黄芪,又佐人参以成功者也。人参得黄芪,兼能补营卫而固腠理,健脾胃而消痰食,助升麻、柴胡,以提气于至阴之中,故益气汤中无人参,则升提乏力,多加黄芪、白术,始能回举。倘用人参、白术而减去黄芪。断不能生气于至阴也。故气虚之人,毋论各病,俱当兼用黄芪,而血虚之人尤宜多用。惟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然亦当临症审量。
或问黄芪性畏防风,而古人云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谓是相畏而相使也,其说然乎?此说亦可信不可信之辞也。黄芪无毒,何畏防风,无畏而言畏者,以黄芪性补而防风性散也,合而用之,则补者不至大补,而散者不至大散,故功用反大耳。
或问黄芪补气,反增胀满,似乎黄芪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14:07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赵东奇大夫电话咨询
赵东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皮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
赵东奇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推拿科好评科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芪大的好小的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