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不是真正的地球人出现在地球之后的数十万年,曾经当过世界霸主的国家都是西方白人国家,无论荷兰,西班牙,英国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手机注册或邮箱注册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你已成功重置密码,请妥善保管,以后使用新密码登录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当前位置: >>
世界当代史(按照年代)
第一章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科学论断越来越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发展 得到有力的证明。 在当今, 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的竞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 展,战后科技革命是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中最伟大的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 18 世纪末,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 19 世纪下半叶,以 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二战后初期,即 20 世纪 40 年代末, 此后科技革命的浪潮再也没有停息过,一直持续到现在(现在也有人认为 80 年代进入了第 四次科技革命即信息技术革命时期时期) 。这场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科学技术革命对 整个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引起了经济结构、 物质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而且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层建筑、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国 际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一节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末, 首先兴起于美国。 第三次科技革命既是战争 的重要结果,又是战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二战和战后军备竞赛的刺激 二战期间,大量科学技术成果被应用于战争,从而反过来又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 战后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 二战结束后, 与军事工业 密切相关的原子能、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等科学研究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二战期间,美国就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了尽早地结束反法西斯战争和战后称霸世界, 1941 年的 12 月,罗斯福就批准了“曼哈顿”计划,就曾经在西南部地区注入巨大的资金发 展现代化的军事工业,并研制秘密武器原子弹,并试爆成功。该计划从 1942 年起开始执行, 计划的负责人是美国的物理学家 J?罗伯特?奥本海默。正如奥本海默本人所说,他成了世 界的毁灭者。1945 年 7 月 16 日,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代号为大男孩。1945 年 8 月 6 日和 8 月 9 日, 美国先后把近剩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分别投到广岛和长崎。 原子弹的 试制成功, 揭开了原子能的奥秘, 为二战后发展原子能技术并和平利用原子能技术创造了条 件。 计算机的研制也与二战密切相关。 研制计算机的最初目的在于计算弹道、 密码和为军事 后勤服务。1945 年 2 月 14 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研制成功并全部为军事部门所 掌握。二战期间,为了抢救和医治伤员,抗菌素工业异军突起,进而推动了微生物遗传学的 迅速发展, 同时加上战争期间与军事有关的许多数理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渗入微生物学, 促进 了生物工程技术的诞生和发展。 二战后初期, 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特点就是两大敌对阵营的形成和对峙。 苏美两国为了取得 军事优势,都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军事科学技术。50--60 年代,美国政府科 研拨款总数的五分之四以上用于发展国防和空间技术,70 年代中期以后这方面的费用仍稳 定在科研拨款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 为了与美国争夺军事优势, 苏联在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 情况下,一方面恢复国民经济,一方面重点扶持少数重工业和与国防相关的科学技术。1949 年 9 月,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二战结束后,随着战争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轨,军事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民用工业,进而促1 进了民用科学技术的发展。50 年代,美国把原子弹的研制成果转用在民用发电上;军事喷 气式战斗机问世后,喷气式客机也随之诞生;军事侦察卫星升空后,电视转播卫星、气象卫 星相继升空。 二战和战后的军备竞赛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而且造就了一批卓有 成就的科学家,这些科技人才为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准备了技术力量。 二、国际经济竞争的推动 战后随着国际性政治经济组织的建立以及科学技术的推动,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 日益密切,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经济竞争说道底是科学技 术的竞争。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效益越好,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产业结构升级越 快,自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会占据有利地位。因此,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赢得竞 争优势,不断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深深地认识到 落后就要挨打,没有经济上的发展和独立就很难维护政治上的独立。所以,广大的发展中国 家也把发展科学技术看作是发展民族经济、增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的重要手段。全球 共同重视发展科学技术触发和推动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三、国家的干预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向高、精、尖的发展,科学技术研究所需技术要求日益提高,经费耗费巨 大,风险系数增加,多学科综合日益增强。科学研究的方法日益社会化,个人研究过度到了 集体研究一些大型科研项目,如原子能、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的研制一个人或一个研究 室甚至几个私人垄断资本所不能承担的, 必须有政府、 甚至几个国家的政府大力支持并出面 组织才能完成的。 美国原子弹的研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美国原子弹的研制有英国和加拿 大的积极合作,共动用了 15 万名科技人员协同公关,耗资 20 多亿美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的研制也有许多军事企业、 民用企业以及高等院校共同参与, 直接参与研制的科技人员也为 数众多。 我国有口皆碑的的研制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两弹一星不仅说明了新中国科学技术 的巨大成就, 也说明了众多科技人员的精诚合作精神。 1984 年, 要庆祝原子弹爆炸 20 周年, 原计划给参加过第一次核试验的人每人发一枚纪念章,一统计,大概有 10 万人,光制作纪 念章就得花 800 万元,这在那时基地的财力是做不到的,只好作罢。没有大力协同的精神, 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完成核武器试验那么高度综合的大工程, 是不可想像的。 我国的载人航天 工程,涉及航空、船舶、电子、机械、化工、冶金、纺织、建筑等领域及有关省市自治区 100 多个行业,涉及全国 3000 多个单位,1 万多名科研人员。 同时, 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由于投资大、 收益迟、有风险, 垄断资本家无心关注。所以, 二战后,国家干预和领导科技工作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对科学技术工作的干预, 已经有政府对私人企业的科研机构进行资助和协调, 发展到由政府 出面主持大规模的科研项目,兴办国家科技机构,制定科研政策,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国家 对科技发展的干预,科研经费的大量投入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使得科学技术更有计划、 有组织地协调发展,这直接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二节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成就) (一)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 原子能是指原子核的链条反映所产生的能量, 它包括已经广泛应用的核裂变能和正在研究试 用核聚变能。它的开发和利用是一次新的能源革命,它揭开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序幕。原子 能主要应用于工业和民用。早在 1905 年,爱因斯坦就确定了能量和质量转换的相互关系的 定律, 阐述了物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这一理论为以后核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原子弹的2 研制成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1939 年 3 月,美籍意大利科学家费米提出了把中子轰 击原子核产生巨大能量的分裂现象连续进行下去的大胆设想。 他还向美国海军领导人提出了 用铀裂变释放能量的原理制造原子弹的设想, 但未能引起美国海军领导人的注意。 1939 年 8 月, 爱因斯坦受美国科学家们的委托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 建议美国尽早研制原子弹。 1945 年 7 月美国率先进行了原子弹试验,1949 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破成功,1953 年 9 月苏联 又成功地爆破了第一颗氢弹,1964 年 10 月中国在新疆罗布泊成功地爆破了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当量为 2?2 乘以 10 的 4 次方吨 TNT 当量(世界上的反响与周恩来的评论) 。原子弹最 初主要是用于军事目的。美国曾经利用原子弹搞核讹诈,在世界上疯狂一时。90 年代初全 世界约有 25000 枚战略核武器弹头,其中美、俄两国为 23400 枚左右,占总数的 90%以上, 1987 年全世界有 3 万枚战术核导弹,美苏有 27000 枚,占总数的 90%。现在拥有核武器和 核技术的国家不再是几个大国,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伊朗、朝鲜等国也先后成功的进 行了核试验。 也正是人们认识到了核武器带来的后果, 所以核武器由用于战争反过来成了制止大规模 战争的因素。 《中国青年》杂志 1987 年第二期曾经发表了一篇短文《并非噩梦的启事》 。 梦之一是:世界末日到来的最后千分之一秒,最后活着的人最后看到:头顶上升起一个 比一百个太阳还要亮的光球,这就是原子弹。 梦之二是:世界上所有的核弹头一起爆炸,可以使地球翻上十几翻。 梦之三是:人类在创造幸福、和平、爱情,同时也在创造毁灭自己的核武器,人类在证 明自己的智慧和伟大,同时也在证明自己的残酷和悲哀,人类有可能自己毁灭自己 梦之四是:人类在这样的梦里做着梦,一半是拥抱它,一半是告别它。 从 50 年代中期开始,核技术已经转向民用并取得成功。1950 年美国研制成功第一台射 线测量仪,1954 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55 年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 子能商用发电站。截止到 90 年代初,全世界投入运营的核电厂数将近 400 个,分布在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电总量占世界发电量的 20%。随着技术的进步,从 70 年代中期开始, 各国核电站的发电成本普遍低于火电站, 一些影响核电发展的技术问题, 如大量放射性物质 的处理等,都已经或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此外,军事、航空上也使用了原子能。随着不可再 生资源的逐步枯竭,核能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加强。 (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 以电子工业为基础的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 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 志之一。它的出现是人工智能的一大突破,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当今我们所说的电子计算机是指电子数字计算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在 1946 年 2 月问世 的。然而计算机的发展并不是以 1946 年为标志的。 总的来说,计算机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近代计算机发展阶段,二是现代计算机 发展阶段。 近代计算机即机械化计算机,它大约经历了 1822 年――1944 年 120 多年的历史。1642 年,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发明的机械式加减器,以及 1763 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在此基础 上制成的能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机械化计算器等, 为完整的机械化的计算机研制打下了 基础。 1822 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查尔斯巴贝奇开始设计一种称为差分析的机械计算机,他主 要是想使用差分析解决当时用人计算数学用表所产生的误差。1834 年又设计了一种分析机。 1836 年根据巴贝奇的思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艾肯提出了用机电方法实现分析机。 1944 年由艾肯设计,IBM 公司制造出了 MARK I 计算机,这标志着机械式计算机的完善。 现代计算机采用了先进的电子技术来替代机械技术, 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艾兰图灵和美籍匈 牙利科学家冯诺伊曼。现代计算机根据所采用的电子器件,他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3 第一个阶段:从 1946 到 1957 年。1946 年 2 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它是美 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莫尔学院的莫尔莱教授和他的学生艾克特博士等人研制成的埃尼阿 克(ENIAC)大型电子数字计算机(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omputer 意思是数值 积分计算机) ,这标志着人类计算工具历史性的变革。第一代计算机所用的器件主要是电子 管,其特点是体积大,耗电多,性能查,价格昂贵,运算速度慢,而且只能使用机器语言和 汇编语言,仅用于科学计算。例如。ENIAC 有三间房子那么大,运算速度低得可怜,仅为 每秒 5000 次。 1949 年 5 月世界上第一台储存程序计算机在英国剑桥大学首先投入使用, 1950 年美国也制成了同类计算机,1952 年美国国际商用公司(IBM)生产了用于科研计算的大 型计算机系统,从此,计算机走上了工业生产阶段。 第二阶段()第二代计算机使用晶体管作为主要电子元件的计算机。它的特 点是用半导体元件取代了笨重的电子管。 半导体元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耗电少、工作速度快等优点,晶体管的使用 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 这一时期, 在软件方面创造了算法语言和编译语 言,除了用于科学计算外,也开始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 第三阶段() :第三代计算机是指以小规模和中规模集成电路为元件制成的 计算机。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研制成功使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使计算机 的体积、功耗都进一步减小,而可靠性、速度都进一步提高。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 随着操作系统的出现和应用软件的发展, 计算机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集成电路为计算机小 型化、微型化提供了条件,使价廉物美的微型计算机自 70 年代以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对计 算机的普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70 年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阶段(1971--现在) :人们把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元件制成的 计算机称为第四代计算机,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性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价格大 幅度下降,从而使计算机越来越普及。这一时期各种软件也应经发展壮大,实现了产业化。 软件业已成为现代工业的一部分。计算机的发展进入到了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时代。 第五代计算机正在研制,其特征是向知识处理、智能模拟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以实现更高度 的模拟人脑的功能。 将来我们和第五代计算机进行对话, 可以用我们人类自己的语言――自 然语言。据说这种计算机将象人一样具有能看、能听、能说、能思考的功能。 按性能指标可以把计算机分为巨型机(用于导弹火箭设计、宇宙飞船导航) 、大型机(军事 技术、科研) 、小型机(商业领域) 、微型机。 电子计算机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化的支柱。根据统计,20 世纪 90 年代初计算机技术应用 达 5000 多项,涉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生活、管理等各个领域。 电子计算机的科学技术水平、 生产规模、 应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 标志。 对于个人来说学会使用计算机, 已经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文化素质, 成为衡量人 们知识与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智者先识,勇者先达” ,拥有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称为机 会的标志。 (三)空间技术的发展 空间技术是集火箭、材料、电子、通讯、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科学、物理学、天文学、 、 气象学、人体科学、系统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极强的尖端技术领域。它的核心技术是各种 航天器的设计制造和应用。航天飞行器包括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 空间实验室、空间工厂、空间仓库、空间电站、各种卫星和行星的星际探测器等。在解决航 天飞机的特殊问题的过程中, 出现了星际飞行学、 空间工程学、 空间生态学、 宇宙生物医学, 并且使几千项新技术,如自动化技术、遥感技术、遥控技术等得到发展。可以说,空间技术4 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前沿阵地。 空间技术的发展首先是从研制火箭开始的。 早在 1898 年, 俄国科学家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了研制液体多级火箭的设想。1926 年美国工程师 R.H.戈达 德在马萨诸塞州的艾伯恩放射成功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升空 56 米。 最早将火箭用于战争目的的是德国。1936 年,德国在波罗的海的佩尔芒德建立了秘密 的试验场,在著名火箭专家冯.布捞恩的领导下研制大型实战火箭,1942 年布劳恩等人研制成 V2 型液体火箭,长 14 米、重 140 吨、弹头可装炸药 0.9 吨,飞行高度达 80 公里,最快速度为 每秒 7500 米,射程 320 公里,1944 年 V2 火箭开始用于战争英国。1944 年 9 月至次年 3 月 的半年中德国先后向英国发射 1120 枚,向欧洲其他国家发射了 2500 枚。1945 年德国战败 后,每苏开展了一场争夺 V2 火箭技术和装备和技术的竞赛。冯.布捞恩和佩尔芒德小组的 150 多名火箭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投降美国,并 100 枚 V2 火箭的零部件运往美国,苏军则争 夺遗留下来的设备和科研人员。美苏很快在火箭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50 年代,苏联的火箭研制在科罗廖夫的主持下,经过对 V2 火箭的改进,很快赶上并超 过美国,并于 1953 年研制成功 SS--3 中程导弹。美国不甘落后,于 1956 年研制成功“天神 C 型火箭” ,美国最早的卫星就是由它发射的。 1957 年 10 月 4 日, 苏联把世界上第一颗重量为 83.6 公斤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从 而开创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新时期。同年 11 月 3 日,苏联又成功发射了带狗上天的地球卫 星,名叫“伴侣二号” 。与第一颗卫星相比,第二颗卫星设计更先进,而且为载人飞船的升 天作了较好的准备。美国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 1 号”也于 1958 年 1 月 31 日上天,同年 3 月又先后发射先锋 2 号和探险者 3 号两颗卫星。 美苏在空间方面的竞争, 促使其他发达国家相应的调整了科技政策, 加大了对科技的投 入。这方面美国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1958 年美国成立了科技情报服务局和国家宇航局, 60 年代美国宇航局已经有职工近 4 万人,年度预算为 50--60 亿美元, 。从 1959 年开始,美 苏两国卫星研究的重点转向回收技术。1960 年 8 月 10 日,美国发射发现家 8 号,13 日回收 获得成功。21 日,苏联发射的宇宙飞船 2 号也成功地返回地面比美国的还要先进,1963 年 3 月,苏联发射的技术难度更大的 4 号和 5 号宇宙飞船的回收都获得成功,为载人卫星的发 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1 年 4 月 12 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载人卫星东方一号,宇航员加加林首次驾驶飞船 遨游太空,人类由此进入太空时代。1961 年 8 月 7 日,苏联发射载人卫星东方 2 号又获成 功。美奋起直追,1962 年 6 月 10 日发射载人卫星“水星六号” 。此后,美苏又分别多次发 射载人卫星,且在空中逗留时间越来越长。 为了在空间技术方面压倒苏联,1961 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向国会提出阿波罗登月计 划,要求在 60 年代末实现登月飞行。为执行登月计划,美国政府先后耗资 300 亿美元,共 有两万家公司、120 所大学,近 40 万人参加。1969 年 7 月 16 日,在美国弗罗里达州东海岸 的卡纳维拉尔角,36 层楼高的土星 5 号火箭将阿波罗 11 号宇宙飞船送入太空,飞船驾驶舱 中载有 3 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阿拉斯。在太空飞行 100 小时以后,7 月 20 日 16 点 17 分 43 秒, 阿波罗 11 号登月舱在月球安全降落。 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留下了 人类的第一双脚印。7 月 24 日,飞船在太平洋上安全降落。此后,阿波罗登月飞行有进行 了五次,获得了有关月球的大量资料。 美苏在研制载人卫星的同时,也在探索实用卫星。实用卫星包括通讯卫星、气象卫星、 地球资源卫星、空间实验室、空间工厂等。1960 年美国开始发射通讯卫星回声号,在太平 洋上空转播美国和西欧的电视节目,同年美国又发射了“西柯姆”通讯试验卫星,高度达 3 万 6 千公里,因而不像词前发射的卫星那样很快陨落,可以长期使用。这标志着无线电通讯 真正进入卫星通讯时代。20 世纪 90 年代末,国际通讯卫星组织使用的&通讯卫星 4&和“国 际通讯卫星 4A”两组卫星,承担着全球通讯业务的 40%左右。除通讯卫星外,气象卫星、5 地球资源探测卫星、科研卫星的研制自 60 年代以来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70 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相对缓和,空间活动逐渐转向以获得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 70 年代至 80 年代,美国将重点放在发展航天飞机,苏联则侧重发展空间站。1981 年 4 月美 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飞向太空,载两名宇航员飞行 54 小时 30 分钟后于 4 月 14 日安全返回地面,1986 年 1 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发生大爆炸,宇航员全部遇难, 者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航空航天惨案。 空间站实际上是环绕地球运行的半永久性空间实验室, 主要用于长时期的科学及应用研 究。苏联空间占的发展开始于 80 年代初期,先后发射了礼炮号和和平号空间站。至 90 年代 初,科技工作者可以在空间逗留 1 年以上,1991 年苏联解体后,空间站工作一年时间陷于 困境,1992 年初曾一度中断工作,1992 年 9 月以后,俄国又恢复了空间站的科学技术研究, 并不断有新成果问世。2001 年 3 月 23 日和平号空间站在南太平洋上空成功坠落。成为人类 历史上飞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冷战结束后,各国航天界都纷纷寻求国际合作,人类的视野 开始转向更浩瀚的外层宇宙空间。1997 年美国发射火星探测器――探路者号和最大的行星 探测器――卡西尼号,1998 年 1 月 6 日,又将月球勘探者号送上月球。1998 年,由美、俄、 欧盟 12 个成员国、加、日联合设计的阿尔法空间站开始建造,以接替超期服役的和平号空 间站。国际空间站建成后可达108米宽、88米长,约470吨重,其供宇航员日常作息 的生活区域相当于一架波音747喷气式客机的容量。 国际空间站的高度相当于一幢七层大 楼。国际空间站由36个组件构成。运行轨道高度为 397 千米,载人舱内大气压与地表面相 同,可载 6 人。预计在 2003 年建成,后又推到 2006 年建成。 近年来,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宇宙工业也开始起步,入太空加工工业、太 空能源开发等。1970 年 4 月 24 日,中国地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 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人造卫星的国家。1975 年中国又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 握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1984 年 4 月,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并定点成 功,1986 年 2 月又成功发射了使用通讯广播卫星。人类航天史上的灾难:1986 年挑战者号 航天飞机和 2003 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爆炸。03 年 2 月 1 日正好是中国羊年大年初一,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着陆前 16 分钟出现技术问题,最终爆炸解体, 航天飞机所 载 7 名宇航员同时遇难。这次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它对世界航天业和我国航天活动有何影 响?这些问题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 CCTV.com 消息(世界报道) :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以后,美国国内对继续进行 载人航天飞行议论颇多。 美国总统布什昨天在马里兰州的国家卫生研究所再次重申, 美国的 航天计划将继续进行下去。 布什说: “我们哀悼这些遇难的宇航员时,他们的事业将继续进 行下去,美国进入太空的步伐将继续, ” 据美国航天局透露,就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几个小时,布什总统就与美国 航天局局长奥吉夫讨论了美国航天计划的未来。 对于美国的航天计划,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要不要进行 航天发射?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与上次“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爆炸事故时不同,这次美 国航天局在太空还有一个与多国合作建设的重达 200 吨的国际空间站, 俄罗斯飞船的运力有 限,因此必须使用航天飞机接送宇航员和有关物资。而普通美国人也渴望宇航员重返太空。 博伊德?科瓦尔(航天博物馆参观者) : “这只不过是第二次坏运气罢了,发射航天飞机到太 空总要遇到风险,我认为不应阻碍航天计划。 ” 问题二: 何时才能恢复发射?再次发射的时间首先取决于这次航天飞机失事原因的调查 进度。目前乐观的估计是调查将在半年到一年内结束。此外,要想尽快恢复发射还要对航天 飞机的安全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为此,美国一些议员表示,他们将推动国会为宇航局提供更6 多的拨款,以便改进航天飞机的安全设施。在昨天公布的 2004 年度联邦财政预算中,用于 航天飞机计划的费用为 39 亿美元,比上个年度增加了 7 亿美元。据估计,在国会批准预算 时,这一部分的数额还有可能增加。 问题三:今后航天计划将执行那些任务?原来的计划中,美国包括哥伦比亚号在内的 4 架航天飞机一年要执行 4 到 6 次任务,飞行密度过大,容易造成安全问题。因此,已有美国 专家建议暂时关闭国际空间站,撤回美国宇航员。这样可以减少航天飞机飞行数量,并把任 务集中在科学研究上。美国宇航局专家赫金斯说: “我认为美国宇航局应该想办法脱离运输 工作,把精力从建造空间站中解脱出来。 ” 还有一些人主张多进行无人太空飞行,这样就可以不必过多依赖航天飞机了。1997 年, 美国发射无人探测飞船登陆火星,就使用了一个 11 公斤重的六轮机器人在火星表面探索。 不过专家指出,这并不能否认载人航天的意义,因为无人航天器只是手段,而人类才是真正 的太空探索者。 (20 世纪中国历史大事纪要 56、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升空( 年 11 月 20 日,我 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发射场用新型运载火 箭发射升空,在进行了预定的空间科学试验后,成功着陆。这是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 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 我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92 年中国正式启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选拔了预备航天员。2001 年 1 月 2 日,神州 2 号无人飞船绕地球 108 圈后返回。2002 年 3 月 25 日,神州 3 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4 月 1 日顺利返回,这是中国第一艘处于无人状态的无人飞船。2002 年 12 月 30 日凌晨,神州 4 号无人飞船起航, 这是神州飞船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 2003 年 10 月 15 日,神州 5 号发射,杨利伟在太空遨游 21 小时。2003 年 10 月 16 日 6 时 38 分,随着“神舟” 在内蒙古预定地区平稳着陆, 中国成为继苏美之后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神五研 制涉及技术研究机构上百个,相关协作单位几千个。 六号 发射时间:2005 年 10 月 12 日 9 时 0 分 0 秒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5 年 10 月 12 日,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开始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在经过 115 小时 32 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 载人飞船返回舱于 17 日凌晨 4 时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环球时报》 :中国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的集大成者, 它对世界格局和国家的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 影响。 1 月 7 日下午,北京北郊的航天城,“神舟”四号飞船的返回舱回到了它的诞生地。 “准确发射、正常运行、安全回收”,“神箭”―――长征二号 F 总指挥、发射场副指挥长 黄春平如此概括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正式载人之前的 4 次飞船发射。 载人航天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可靠 黄春平是在他工作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里接受记者采访的。这位运载火箭专家 说:“1 月 9 日,我就要去开一个会,准备载人火箭的工作安排。”黄春平告诉记者,俄美在 正式载人前发射了十几次,而我国只发射了 4 次就要进行载人飞行试验,感到压力很大,从 科学的角度来看,是很不够的。因为火箭、飞船的安全性、可靠性是靠概率来统计的,要有7 一定子样。至于应对措施,黄春平说:“?神箭?、?神舟?四号的技术状态和载人时完全一样, 直观地看没有什么大问题, 但我们在数据分析中不会放过任何微小的问题。 考虑到不会再试 了,所以我们的原则是以 4 次试验为准,技术状态能不改坚决不改,以更加?严、细、慎、 实?的作风搞好第五次发射。” 另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是宇航员。黄春平说:“目前正在培训的宇航员有 14 人,其中 2 人是教官,当然,他们也能上天。”2 名教官曾在国外接受过培训,回来后再教其他人,“因 为全部都送到国外培训费用非常昂贵”。黄春平告诉记者,“神舟”飞船准备了 3 个宇航员的 座位, 发射设计也是按照 3 人来考虑的。 至于首次飞行上几个人, 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未来, 将有科学家上太空搞科研。 香港《星岛日报》报道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在今年 10 月发射升空。黄春平表示, 这个时间目前还不能确定,万一数据分析出了什么问题,整个工作进程可能就会改变。黄春 平的同事告诉记者,“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时间就在黄春平的坚持下推后了一天,原因是原 定发射的那一天气温低到了零下 28 摄氏度。黄春平说:“虽然我们的仪器是按照零下 35 摄 氏度照常工作的标准设计考验的,但有规定低于零下 20 摄氏度不得发射。载人航天最重要 的就是安全、可靠,为什么要冒险赶这一天?那可能把载人工程至少推迟两年完成。” 黄春平提到,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是于 1992 年 9 月 21 日经中央专委批准的。 当时就确 定了“三步走”的中国载人航天规划:一期先搞载人飞船,之后再建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 室,最终建立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在 21 世纪初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 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载人航天正是空间实力的一个标尺 “神舟”四号的发射,得到批准去现场采访的国内媒体记者屈指可数,就更不用说外国媒 体了。但是,这些外国媒体的记者想方设法打听有关的消息,他们最关心中国载人航天在安 全战略上的意义。黄春平说: “所有国家的航天事业都是从研制导弹开始起步的,全世界都 一样,国家有这个安全需要。后来航天技术才更多地服务于国计民生,比如通信卫星、资 源卫星、救灾卫星、海洋卫星等等。我们是以和平利用空间的目的来搞航天事业的。 ” “国家安全”里有领海、领空的概念,领空通常是指在领土、领海之上一定高度之内 的空间范围。再往高,大气层之上呢,那是太空,被称为在陆地、海洋、领空之外的人类 第四疆域。然而,国际上并没有明确太空里哪块是哪国的范围。黄春平说: “设想一下,你 头上很高很高的地方就有别国的太空设施, 你干什么人家都看得清清楚楚, 你有什么感觉? 因此,我们也要发展空间技术。 ”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发展空间技术是单纯为了民用的。美国曾着手建立庞大 的星球大战作战平台。海湾战争中,美国发射了大量卫星,严密监视伊拉克。美军的每个 小分队都配备了卫星定位系统接收器,人在哪里,发布什么指令都一清二楚,根本不像过 去打仗,还靠短波电台联系。 中国军方一位搞战略研究的人士说, 正因为技术都一样, 所以专业人士都明白运载火箭 能把飞船精确送入预定轨道对导弹意味着什么,多模态微波遥感技术对侦察监视意味着什 么。在现在和未来的国家安全战略中,要想不受制于人,就必须有相当的空间科技实力, 否则就会被人欺负。载人航天正是空间实力的一个标尺。美国的一份官方报告称,载人航 天是航天技术的集大成者, 它对世界格局和国家的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影响。 1961 年,当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 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太空轨 道飞行的宇航员时, 美国感到大惊失色, 觉得他们一夜之间就从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上掉了 下来,于是立即集中力量搞“登月计划”。直到 1969 年“阿波罗”11 号登月成功,他们才重新 找回了优越感和自信心。 中国下决心集中人力、财力,加速载人航天的发展8 正因为空间技术具有如此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中国才坚定地下决心集 中人力、财力,加速载人航天的发展。迄今,载人航天工程包括的宇航员、应用、飞船、运 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回收场七大系统,一共动用了 100 多个单位、3000 多个厂家的数 以万计的科研、制造、统筹人员,整个工程投入巨大。 黄春平向记者解释了这笔费用的用处。其中大部分花在地面的建设上了,比如工厂、基 地、设备等等,形成了固定资产,可以通用在许多国民经济领域。“真正打到天上去的钱, 其实并不多”。 载人航天比不载人航天难在哪里 黄春平告诉记者,宇航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不能出丝毫意外。为了实现载人航天这个 目标,“神箭”―――长征二号 F 火箭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 故障自动检测系 统里设定了 310 种故障模式分析,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命令宇航员逃到安全区域。 谈到逃逸系统,黄总起身走到矗立在办公室内的“神箭”模型旁,指着其侧面 4 个折起的栅格 翼说道:“这是逃逸系统里最难的部分,我们曾想咨询一下俄罗斯专家,他们开价 1000 万美 元,最后还是靠我们自己解决的。” 关于中国航天技术的整体水平,黄春平说,虽然我们宇航员的上天时间比加加林要晚 42 年,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航天技术比美俄落后 42 年。他分别从火箭、飞船、卫星等方面 做了分析。作为运载“神舟”飞船的“神箭”火箭的总指挥,黄春平自信,中国运载火箭是世界 一流水平。在宇宙飞船方面,与目前俄罗斯仍在使用的“联盟”号飞船相比,“神舟”飞船体积 更大,内部设备更为先进,总体来说已经达到了上个世纪 90 年代的水平。中国的卫星发展 水平相对要滞后一些。美、俄的卫星寿命达到了十几年,而中国的卫星寿命还只有几年,主 要是在卫星自带控制系统的火箭推进剂问题上有差距。 黄总告诉记者,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到现在,完全靠自己,“作为科技人员,我们非常希 望与国外同行展开合作, 但是基于经济实力、 知识产权、 政治因素以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 中国的载人航天只能自力更生”。黄春平认为,目前制约中国航天事业的,是国家的总体经 济实力还不是特别强大,生产工艺水平不够高,还不能投入足够多的资金,但他相信,只要 国家加大投资,经过 15―20 年的努力,中国的航天事业完全可以赶上世界最先进国家的水 平。 (四)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与化学、物理学、数学、工程学等学科交叉综合而成的新型 技术系统。 其主要特点是运用基因重组、 细胞融合、 位点诱变等技术,借助生物体(微生物、 动物、动植物的细胞组织和个体)制造出来的产物。 现代生物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 基因工程即狭义上的遗传工程,限指分子水平上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 核酸)片段拼接重组和遗传密码的重排。基因工程的第一项成果是大肠杆菌基因工程,1977 年 11 月, 美国加州医学中心的板仓启一等 4 人和加州大学合作, 用化学方法合成人脑激素, 在把它移植到大肠杆菌中去, 是大肠杆菌具有产生人脑激素的遗传特性。 大脑激素是人脑和 动物脑内调节生理机能的重要物质,如果用传统的方法,从 10 万只羊的下丘脑中才能提取 1 微克的大脑激素,价格非常昂贵。现在运用生物技术只需要 2 升大肠杆菌培养液,就能提 取 1 微克的大脑激素, 从而使之具有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可能性。 大脑激素对于抑制胰岛素、 胰高血糖的分泌,治疗糖尿病、急性胰腺炎疗效显著。1983 年用基因工程制造的大脑激素 投放市场。 基因工程的第二项成果是合成人工胰岛素。 胰岛素是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激素。 用常规的 方法,从 100 公斤的猪的胰脏中只能提取 3――4 克。1977 年 5 月,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小9 组成功地将鼠胰岛素的基因转到大肠杆菌中,为细菌产生胰岛素的实验奠定了基础。1978 年 9 月,加州大学研究小组与霍善医学中心合作,用人工合成的胰岛素基因植入大肠杆菌, 在大肠杆菌内实现基因杂交后,大肠柑桔开始自动产生人胰岛素。1980 年应用于医疗,生 产胰岛素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通过大肠杆菌生产人的生长激素是基因工程的第三项成果。1979 年,人的生产激素在 美国试制成功,他对于治疗胃出血、儿童诸儒症和预防老年肌肉收缩有特殊疗效。 第四项成果是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1979 年 3 月,法国的巴斯德研究所应用基因工程,生 产出肝炎的表面抗原,它可以用来生产乙型肝炎的疫苗。 第五项成果是利用大肠杆菌制造干扰素,1984 年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 医学界又在尝试基因治疗, 其主要机理是将别人或别种生物健康基因植入遗传患病 者的细胞, 以矫正或取代病人的缺陷基因, 纠正错误的遗传密码, 达到根治遗传疾病的目的。 基因工程也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农牧业。牛吃了生长激素可以多长肉、多产奶,通过 DNA 分 子之间基因重组的方法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良农作物品种。 细胞工程属于广义上的遗传工程的一部分, 它主要是利用细胞融合技术, 把一种生物细 胞所携带的全部基因或染色体转入另一种生物的细胞, 以达到改变细胞的遗传性改良品种或 创造新生物夺目的。细胞工程的特点是:细胞的杂交与融合,它实质上是一种无性杂交,这 是它与一般的生物杂交的根本不同点。 细胞工程被广泛应用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农业上:主要表现为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90 年代初世界上用这项技术培 育的新植株达 600 余种,包括花卉、果树、蔬菜、药材。 (只要有人类,什么人间奇迹都可 以制造出来。 ) 其次,细胞工程在医药方面也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 最为突出的圣诞克隆抗体的研制与生产。 克隆原意是无性生殖, 用一个细胞分裂培育的细胞 系,或用一个 DNA 片断载着它的基因转入细菌内不断增殖,形成和最初 DNA 分子一样的 系列,都属于无性繁殖。 第三, 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 激光技术相结合, 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动物的无性繁殖。 1996 年 7 月,英国科学家利用细胞培育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单体无性生殖,其结果是培育出来的 绵羊“多莉” ,2003 年 2 月中旬“多莉”因病科技人员对其实施安乐死,其寿命仅仅是一般 绵羊寿命的一半。 “多莉”的死使人们再次对克隆技术产生疑问,克隆可能会导致生命体早 衰。1997 年,美国应用此项技术也成功地培育出绵羊。克隆羊的出现,举世震动。 (克隆人 的问题,道德伦理等) 。毛泽东说过,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 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酶工程主要是利用酶的催化功能,在常温常压下,将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从而 获得高纯度的食用物,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 发酵工程也叫微生物工程, 它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特异功能, 通过技术手段生产人类学 有的代谢物,高效地进行物质转化,或者通过微生物繁殖而选育优良菌种,生产出可供人类 使用的物质。发酵工程包括:用微生物发酵生产产品,如酿酒、造醋,用微生物改造某些化 学物质,如分解有害物质、细菌选矿、细菌冶金等。 生物技术与生理学、 生物化学、 系统工程等多种技术相结合又产生了一种新的边缘科学 技术――仿生学。 其核心是运用微电子技术等现代工程手段来模仿生物的信息功能和作用机 理,以求实现新的技术设计,制造新仪器并开发新产品。 (五)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新型材料技术以人工合成材料技术的发展为先导,新材料技术仍是新兴技术群体的骨干部 分。10 1、高分子材料:1911 年,德国的杜伊斯波人工合成橡胶,1907 年美国的贝克兰德合成 塑料。 2、1935 年美国的卡罗瑟斯合成纤维(尼龙、晴纶、丙纶、人造纤维等的利用已经超过 羊毛) 3、新型复合材料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陶瓷复合材料、金属合成材料等新型材料 的出现和广泛利用,钢铁材料中心地位下降。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现出了与以往科技革命不同的特点: (一) 、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加强;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二) 、科学技术更加社会化; (三) 、科学技术发展的高速化,一体化。 第三节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正是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整个世界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也正是由于第三 次科技革命的影响,20 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纪,战后时代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 大、最辉煌的时代。 一、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就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进行过科学的论述, 说 “劳动生产力是随 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邓小平也曾经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 战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推动力。20 世纪初,列宁在他的《帝国主义 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历史阶段》一书中曾经断言,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 死的资本主义。然而二战后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帝国主义不仅垂而不死,腐而不朽, 反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战结束后从 50 年代至 70 年代初,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历 史上罕见的经济飞跃发展的“黄金时代” 。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 科学技术知识直接物化为新的劳动资料, 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先 进的生产设备,管理手段。 以联邦德国为例 1979 年程序控制工具的使用率为 50%到 1985 年达 73%。 第二方面:科学技术武装了劳动者的头脑。人们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后,操作先进的 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第三方面: 科学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使产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 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 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已雄辩地证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 发展水平是区别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 展将主要依赖科学技术的创新。 也正是科学技术对推动生产力的极大作用, 所以各国都把发 展科学技术放在优先的地位,加大投资力度。 二、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社会从以体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时代, 进入到 以脑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时代。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 作为信息时代支柱的计算 机技术, 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从而使人类不必用主要精力去从事延续人类自身所需要的物 质生产,即体力劳动的作用不断下降,脑力劳动的作用日益提高。人们的劳动也由直接生产 型转化为自动控制型。劳动者的素质也从体力型、文化型,过渡到科技型、智力型。11 三、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它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 现:一是外延型地扩大再生产,一是内涵型地扩大再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内涵型扩 大再生产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不断加强。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的比例 不断增加。 四、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结构大致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地区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贸 易结构等。 从产业结构上看,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由于新技术的应用、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 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 断增加。根据 1982 年的统计数据,美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 的 34.2%,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则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65.8%, 日本的响应数据是 46.2%和 53.8%, 法国为 38.4%和 61.6%. 与此相适应, 从就业结构上看, 一、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 上升。 以德国为例, 1950 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 24.8%, 的二产业为 42.6%, 第 三产业为 32.6%, 1987 年则分别为 5.1%, 40.4%, 54.5%. 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下降, 技术密集型产业迅 速崛起。1950 年以后,新型材料工业、半导体工业、计算机工业、原子能工业等新兴工业 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中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电子工业的发展尤为迅速。1980 年, 美国、日本、西欧各国的电子工业是产值已经超过了钢铁和纺织工业,仅次于化学工业和汽 车工业,1988 年世界电子工业产值已经达到 7650 亿美元。 从投资结构上看,投资偏重于高新技术产业(我国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等) ,从地区结构 来看,一般而言,沿海地区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交通方便、信息灵通, 与落后地区的差别越来越大。 消费结构包括消费产品结构和消费支出结构。 从消费产品结构看, 由于新材料、 新工艺、 新能源的不断出现,不仅提高林产品的质量,而且使实物品大大丰富起来。这些变化对人们 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日益多样化,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现代 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绚丽多彩,电视机、录像机、高保真音响设备、游戏机、 光盘、 自动摄影机等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也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 突出表现在物质性消费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而非物质性消费支出则 不断增加 (旅游、 观光、 娱乐) 。
年间, 美国普通家庭物质性消费支出总数有 58.8% 下降到 45%, 非物质性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由 41.2%上升为 55%。美国社会各阶层 1978 年业余活动花费达到 1460 亿美元,其中文化体育为 770 亿美元,国内旅游为 550 亿美元, 国外旅游为 140 亿美元。日本从 1963 年到 1968 年,物质消费支出增长了 56.4%, 而非物质 性消费支出增长了 80.6%。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贸易结构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突出表现在实物贸易在当代国际贸易中 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非实物性贸易如技术贸易、专利买卖、设计、咨询服务、劳务、运输、 国际保险等所谓无形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相对提高。 1967 年, 国际无形贸易总额为 700 亿到 900 亿美元,1979 年无形贸易的发展速度第一次超过商品贸易的发展速度,增长 24%, 而商品贸易增长速度为 21.7%, 1980 年无形贸易额达到 6500 亿美元, 占国际贸易总额的 25%。 从产品结构上看,在在国际贸易中,原料、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制成品所占比重增 加。的附加值比重减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增加。 (进口替代、出口导向) 第三次科技革命还使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变化。 20世纪以来,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也迅速提高,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12 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日益重要,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 白领工人阶层不断 增加,蓝领工人比例下降。1956 年美国的白领工人开始超过白领工人。1980 年白领工人与 蓝领工人的比例是 50:32。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从世界经济上看,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生 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尤为突出(跨国经济活动、生产国际化) ,国际一体化的经济集团组织不 断出现。 (二) 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 国家的关系是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对立,即北方工业与南方农业的对立。60 年代以来已 经演变为北方技术和南方劳动的对立。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 精、尖工业,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粗加工、半加工工业,发展中国家的新兴 工业国努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向弱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工业。 国际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结构图: 高精尖技术密集型工业――一般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 业――劳动密集型工业。 (三)国际关系由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决定政治,国际关系格局的基础经济关 系,国家的经济地位。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二战后初期世界国际关系格 局由两极构成:即苏美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政治经 济的不平衡性加剧。50、60 年代,资本主义内部日本、联邦德国迅速崛起,西欧经济复兴, 同时,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开始进行联合,甚至结成国家集团反帝反殖反霸,国际 关系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当今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 第四节 科技革命中人类的困惑 一、科技进步对社会秩序的挑战 (一)科学主义对人文精神的冲击 20 世纪的科技革命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现代技术一步一步地将牧歌式的田 园生活赶入诗人的会议与想象中, 人类在尽情地享受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福利。 正是在这 种情况下,早在 19 世纪下半旗,在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兴起的科学主义思潮便汹涌而来, 势不可当。在他们看来,科学是唯一的具有真理性,或唯一有用的知识,任何想赢得人们信 赖的活动或学说都必须找到科学的依据, 不科学或不符合科学精神是宣判一种事物或一种思 想死亡的代名词。美国当代一位学者对科学主义的解释比较中肯地道出了科学主义的实质, 他指出: 科学主义者认为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 使人类学问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他是最最权威的,或最最严肃的,或最最有用的。 唯科学观念在 20 世纪上半叶逻辑实证主义这那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他们宣称,除 实证科学外, 没有其他任何可以探讨的领域, 一切有益于人类的探与研究都可以纳入科学的 范畴,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与原则,即使哲学也不例外。与科学主义紧密相关的就是技术决 定论合专家治国论。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维勃连就认为,工业生 产和技术进步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建议由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担任国家领导 人,一边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利为社会的利益而发展生产。 20 世纪 50 年代伴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科学主义与技术决定论的思潮 在全世界的影响急剧扩大。 科学摇身一变成为衡量人类进步的唯一标志。 科学哲学家波谱就 曾经宣称不承认有历史发展的规律, “只有对于科学才可以说我们经常从错误中学习,才可 以清楚明白地说到进步。 大多说其他人类活动领域虽然有变化, 却很少有进步??几乎每有 所得便有所失,甚至得不偿失。在多说领域中我们甚至不知道到应该怎样评价变化。 ”13 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 科学与技术慢慢变为一种笼罩一切的权力结构。 所有的科学和研 究领域与都必须经受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彻底改造, 实证的研究和规律性的探索成为所有学科 的基础和目标:而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一切与科技和经济发展无关的东西都遭到排斥,许 多人已经习惯于将自己的一切理想目标建立在具体的经济目的之上。 消费的刺激对这一趋势 更是推波助澜,一切伦理的、道德的价值在唯科学和唯经济的冲击下,都显得脆弱无力。这 不仅造成了人文学科的急剧萎缩和边缘化, 而且是人类生活中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贫乏之间 的反差日益明显。 人类依靠科学赶走了上帝,驱除了对天堂的迷信,并讲科学当作顶礼膜拜的对象后,慢 慢地感到精神的家园日渐荒芜。 精神的无根与漂泊的感觉在现代社会已成为困惑人类的一大 心理疾病。他为社会道德危机的爆发买下了深深的祸根。 当人们以巨大的热情去拥抱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繁荣时, 所有者一切隐患都不能唤 起人们的注意。然而一旦经济的增长限于停滞第二章 战后初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最明显的特点是,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迅速膨胀,成了资本主义世 界的霸主,而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急剧衰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美国正是凭借其强 大的经济军事优势,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控制,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西德和 日本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美国 一、经济和军事势力的膨胀 (一)经济势力的膨胀与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已经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了。二战爆发后,美国参战较晚 (珍珠港事件与美国参战,1941 年 12 月 7 日,12 月 8 日) ,损失较小,再加上远离战场, 本土又未遭到破坏,第三方面由于战争刺激了经济的发展,美国在战争中大做军火生意,所 以二战后初期,在德国、意大利、日本战败投降、英法被削弱的情况下,美国成为资本主义 世界中唯一的军事经济强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战争结束后, 美国有及时的把庞大的战争经济转向和平经济, 为美国战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奠定了基础。 再加上美国资产阶级加强对劳动者的剥削, 大量对外输出商品, 夺取海外市场, 以及大规模的更新固定资本,所以战后美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1946 年到 1948 年,钢 产量由 6 千万吨增加到 8 千万吨,1948 年美国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的 53.4%,1947 年美 国对外贸易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额的 32.4%,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的 3/4 多,1945 年到 1948 年汽车生产量由 309 万辆增加到 528 万辆。 尽管战后初期美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景象, 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中的盲目扩大生产能力和 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却迅速尖锐起来,从而导致了 1948 年 8 月战后第一次生产过剩的 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持续了 15 个月,到 1949 年 10 月结束。由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 济还处于恢复阶段,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输出商品和资本, 使这次 经济危机得以缓和,所以这次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并不严重。14 (二)军事势力的膨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国民经济军事化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战后美国军事势力急剧膨胀, 主要表现在: 第一,国家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从 1939 年到 1954 年,直接军费开支增加 43 倍多,1939 年为 1075 百万美元, 1945 年为 81585 百万美元, 1948 年为 13015 百万美元。 1950 年为 13119 百万美元,1953 年为 50413 百万美元,1954 年为 46522 百万美元。 其次,美国军工企业成千上万。美国动员署承认 1950 年到 1955 年初,全国已经有 2 万多个 新企业或设施与军事有关,其价值约为 320 亿美元。在这五年间,私人对具有军事意义企业 的投资平均每年达 64 亿美元。 第三,美国特别重视与军事有关的原子弹、导弹、飞机、电子等工业部门的发展。在核武器 生产方面,1955 年政府就投资 120 亿美元,从事这项生产的人员达到 14 万人。从 1954 年 开始,美国就大批生产导弹武器,1950 年到 1955 年在这方面的投资达到 48 亿美元。之与 军事工业支柱的飞机工业,在这一时期发展更为迅速。1945 年,军用飞机生产占飞机市场 总数的 95.5%, 1946 年因战争结束减为 5.6%, 1947 年上升为 12%, 1950 年为 46%, 1953 年 再生为 73%, 1956 年下降为 62.7%。 第四,战后初期,美国武装力量人数、军事企业人数、军事机关人数,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例如, 1939 年武装力量人数共计 33 万 4473 人, 1945 年为 1212 万 3455 人, 因二战结束 1947 年下降为 158 万 2999 人,1951 年因朝鲜战争的爆发上升为 324 万 9455 人,此后直到 1955 年都保持在这一水平上。1955 年,武装力量、军事企业和军事机关人数总计 825 万 5 千多 人,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 11.9%。 第五,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军事基地。仅太平洋地区就有 256 处,大西洋 228 处,在全世界 几百个军事基地是派驻军队几十万人。 美国正是凭借其膨胀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外进行经济扩张和军事侵略的。 在二战后初期 一段时期内,美国到处横冲直闯,不可一世,甚至宣称 20 世纪是美国的世纪。 (三 )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扩张及其军事侵略对外扩张和侵略有两方面的内容: 1、经济扩张: (1)布雷顿森林会议与美元霸主地位的确立。 30 年代经济危机时各资本主义国家为阻止外国商品输入,先后废除了金本位制,各国货币 割断了与黄金的直接联系,国际货币关系十分混乱,汇率无法确定(英镑区、法郎区、美元 区) 。这种国际货币体系的混乱状况对战后美国经济扩张是十分不利的。也就是说国际金融 和贸易方面存在有许多障碍,这对于经济势力膨胀的美国来说如同水牛落井,有劲用不上, 无法对外输出商品。 鉴于这个原因, 美国特别重视建立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机构 (怀 特计划、凯恩斯计划) 。建立国际货币体系韩国及贸易机构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各国的贸 易保护主义, 进行经济扩张。 经过美国的一段外交活动 1944 年 7 月, 组财政部长小亨利? 摩 根所主持下,44 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会议,通过了《布雷顿 森林协定》这个协定包括三个文件: a、 《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 b、国际复兴银行协定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主要内容是: (1)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代表或等价物,其比价为 35 美元=1 盎司 黄金; (2)这个比价非经美国政府同意不得改变,而美国则承担各国政府或各国中央银行随时用 美元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5 (3)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各国货币与美元之间的固定汇率。 根据协定,1945 年 12 月 27 日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也较世界银 行) 。从 1946 年 6 月 25 日起,世界银行开始营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 1947 年 3 月开始业 务活动。两个机构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1947 年两个组织分别称为联合国经营国际金融业 务的专门机构之一。 世界银行的宗旨是:a.促进生产事业的投资,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与建设;b、鼓励不发达 国家生产与资源的开发、促进私人国外投资;c、促进会员国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和国际收 支平衡,向会员国提供贷款。1980 年,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中的合法席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 a、 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b、 促进汇率的稳定; c、消除外汇管制;d、调整国际收支的平衡。 最初创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成员共有 44 个,1978 年 12 月已经发展到 138 个国家和地区。 这样一来,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和以上两个国际金融机构,建立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又称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美国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 成员国的表决权是根据各成员国所提供的基金份额多少来确定的,由于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提供的基金份额多,所以美国一国就占有表决权的 20%以上,达到 27%。在世界银行中, 成员国的表决权的大小是根据认购银行股份多少来确定的, 由于美国经济实力雄厚, 认购的 股份多,所以在世界银行中占了 24%的投票权。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成立到 50 年代末由 美国一手操纵,所以美国就强制在该体系内美元与黄金挂钩,并规定 35 美元=1 盎司黄金, 而外国货币又要同美元挂钩。 事实上美元就等于黄金, 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就成为主要国 际储备货币。 同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内还规定实行固定汇率制, 各国货币间的汇率一旦确定, 就不得随意更改, 这实际上是迫使其他国家维持对美元的汇率。 还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 基金和世界银行的股份主要由美国提供, 所以规定在其他国家使用基金和贷款必须购买一定 数量的美国商品。 由以上可以说明,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起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的资本输出 和商品输出,对外进行经济扩张和掠夺。例如,二战后初期,美国垄断组织依靠美元的特权 地位,增发美元代替黄金,用作资本输出,兑换别国黄金,于是黄金大量流入美国,这进一 步加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 也具有积极作用:援助其他国家尽快恢复经济、帮助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开发。 (2)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二它的主要贸易伙伴欧洲有战争的破坏,美元(黄金)十 分奇缺,无力购买外国商品,因此不得不采取外汇管制和外汇配额制度,这就影响了美国的 商品输出。 美国为了扫除对外贸易中的出口障碍, 恢复自由贸易, 减少或消除各种贸易壁垒, 建议成立一个国际贸易组织,来处理国际贸易和纠纷,恢复自由贸易。1945 年 12 月 6 日, 以美国为首的 15 个国家举行关税谈判会议,但由于各国与美国存在利益差别,所以会议毫 无结果。在举行关税谈判会议的同时,美国于 23 个国家单独举行了双边关税谈判,并分别 签订了双边协定, 后来将这些双边协定以最惠国条款的形式加以多变化, 汇成了一个国际性 的文件,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8 年 1 月 1 日生效,这标志着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关贸 总协定既是一项有关关税和关税政策的条约, 也是一个负责多边贸易谈判、 削减关税和关税 壁垒,协调各国在国际贸易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多边机构。 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宗旨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取消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 的差别待遇,实现贸易自由化,扩大商品的生产与交换。总协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缔约国大 会,下设理事会和贸易及发展委员会、秘书处。1994 年 4 月 15 日,104 个国家政府的代表 签署了《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 ,这标志着关贸总协定临时性多边贸易体系正式结 束。世界贸易组织(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比关贸总协定组织更严密,规定16 更具体合理, 拥有更广泛的达成贸易协议和解决没有争端的能力。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 1995 年元旦正式运转。 在关贸总协定成立初期,由于美国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具有左右协定的能力。美国依靠关 贸总协定,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扩大对外出口,进行经济扩张。 (3)对外援助 二战期间, 欧洲各国受到战争创伤, 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战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恢复经济, 重建家园,但资金缺乏。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为了寻找海外市场,为了控制西欧各国,为了 与苏联争夺中处于有利地位,美国决定援助西欧,具体实施方案就是马歇尔计划。 (1947 年 6 月 5 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应该客观评价该计划) 除了对西欧地区进行援助外,还对落后地区进行援助。1949 年 1 月 20 日,杜鲁门在他的第 二任就职演说中,提出了美国外交的“四点行动”方针,其中第四点就是“技术援助和开发 落后地区的计划” ,即第四点计划。他指出:必须拟定一项新的计划, “使我们能够利用现有 的先进科学和发达的工业来改进和发展落后地区” ,又说,它的宗旨与“为在外国寻求利润 而进行剥削的老牌帝国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当时由于马歇尔计划正在执行,美国国会鉴于 财政上的原因,没有立即支持第四点计划。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影响迅速扩大。为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1950 年 1 月 4 日,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呼吁国 会通过第四点计划。1950 年 6 月 5 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外国际援助法案” ,第四点计划 以“国际开发法案”的形式列入其中,当天正式生效。法案规定,美国援助经济不发达地区 的“办法是鼓励交换技术知识和技能,向这些国家输出资本。 ” 到 1953 年初杜鲁门卸任时,美国向 35 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 2445 名技术人员,1951 年的技 术援助实际拨款为 3900 亿美元,1952 年和 1953 年分别为 1 亿 2 千 700 万美元和 1 亿 4 千 500 百万美元。美国的经济和技术援助遍及工业、农业、交通、卫生、金融和教育等部门, 受援国家和地区无疑得到了一些好处。 1950 年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1951 年又通过共同安全法,美国的对外援助逐步纳入了共同 安全计划范围。 美国迫使第四点计划的受援国签订双边军事协定, 或参加区域性的军事集团, 为美国提供军事基地。 由此可见, 从本质上看第四点计划推动了美国实施侵略和扩张的计划。 2、对外军事侵略与军事控制 (1)发动侵朝战争 (2)炮制 1951 年共同安全法 1951 年 5 月 24 日,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共同安全计划咨文。杜鲁门说,共同安全计划是把美 国的各种援助计划合并在一起。根据共同安全计划,美国援助将以军事装备为主。1951 年 10 月 5 日和 8 日,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先后通过《1951 年共同安全法》 ,10 日由杜鲁门签 署生效,国会批准援助总额为 74 亿 8300 万美元。共同安全法的宗旨是:通过授权对友好国 家提供军事、经济和技术援助,以增强自由世界的共同安全、个别防务和集体防务,从而维 护美国的安全并推进其对外政策。 (3)建立美洲国家组织 1948 年 4 月 30 日,在哥伦比亚的首都波哥大举行了加强和改组泛美联盟的第九届美洲国家 会议,5 月 2 日签署了《美洲国家组织宪章》 ,泛美联盟改组为美洲国家组织,美洲国家组 织宪章于 1952 年 12 约正式生效, 美洲国家组织正式成立, 从而美国最终巩固了西半球的军 事政治集团。 人们称美洲国家会议为 “由一只猫当主席的群鼠大会” (一只猫一群老鼠) 。 (战 后美国与拉美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构成了拉美政治史的主要特点) (4)拼凑亚太军事集团 面对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美国担心会失去广大的原料产地、 商品市场和投 资场所,同时害怕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广大的亚洲国家“加入斯大林主义集团”而改17 变世界力量的均势, 所以美国为了从军事上包围中国和镇压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了加强对 苏冷战的战略地位,形成了在亚太地区建立“新月牙形”军事包围圈的初步构想。1949 年 12 月 23 日,每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文件曾提出:战略防守的第一线应包括日本、琉球群岛与 菲律宾。从实施第四点计划到 1955 年,美国在亚太地区拼凑了大小 7 个军事集团。它们分 别是:美国菲律宾共同防御条约(1951 年 8 月) 、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条约(1951 年 9 月) 、美国日本安全保障条约(1951 年 9 月) 、美国大韩民国共同防御条约(1954 年 1 月) 、 东南亚防御条约 (1954 年 9 月) 、 美国中华民国共同防御条约(1954 年) 、巴格达条约 (1955 年 2 月) 著名的美国政论家罗斯托在《美国在世界舞台上》一书中指出,美国的意图是推广北大西洋 公约类型的联盟,在共产集团的整个外围建立基地。 二、二战后初期的美国内政 战后初期, 美国国内民主力量有了新的发展, 广大的人民群众要求得到更多的民主与自由权 利,希望美苏友好维护世界和平。这在美国当局看来是共产主义威胁。因此美国当局便采取 措施加强国内统治,一方面进行社会改良,扩大民主与自由,提高人民群值得福利水平,以 缓和阶级矛盾。另一方面,以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镇压工人阶级和民主力量。 (一)杜鲁门的公平施政 公平施政是在战后工人运动和黑人运动的压力下而采取的一些改良措施, 使罗斯福新政的继 续和加深。1946 年 9 月 6 日,杜鲁门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咨文,即 21 条纲领,这标志着公平 施政的开始。21 条纲领的基本内容是:重建和平时期的工业、贸易和农业政策;充分就业, 机会均等;向通货膨胀宣战;为从物价管制转为自由经济而斗争;是形式恢复力改革等。具 体内容有: 1、1946 年就业法:主要内容是解决失业问题,保证充分就业。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联邦 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权力、政策、职权和资源,为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机 会;授权美国政府制定出旨在防止经济衰退、保证充分就业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国家把保证 充分就业列为法律,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2、1949 年全国住宅法:目的在于解决数百万复员军人住房以及年轻人结婚住房问题。 3、1950 年社会保障法的几条修正案:社会保障法最早曾在 1935 年 8 月罗斯福新政期间通 过。1950 年的修正案,扩大了社会保障范围。 4、1950 年公平劳动标准法(工资工时法)一项修正案:公平劳动标准法最早曾在罗斯福新 政期间的 1938 年通过。这项修正案提高了工人的最低工资,最低工资从 1945 年每小时 40 美分提高到每小时 75 美分。 5、1949 年农业法:农业部长查尔斯?布兰南于 1949 年春制定了一项新的农业计划,计划 的宗旨是保证农场主有稳定的收入, 避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这个计划对南部农场主有 利,共和党害怕通过这个计划建立起来民主党与南部农场主之间的同盟而延长民主党的统 治, 所以共和党坚决反对这个计划。 但是到了 1949 年 10 月国会终于通过了这个计划并作为 一项法案。该法把农产品价格维持在评价的 90%的水平,保证农场主有稳定的收入,避免 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6、支持扩大黑人公民权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设立常设的公平就业实施委员会,防止就业上的种族歧视;二是 1948 年 7 月杜鲁门颁 布的两个行政命令,要求在联邦政府各部门和武装部队中废除种族隔离;三是 1949 年任命 第一位黑人任维尔京群岛的总督,任命了第一位黑人为联邦法官。 公平施政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凯恩斯主义。 公平施政是罗斯福新政的继续和深化, 是在战后世 界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民族解放运动的日益高涨的巨大影响下, 是在国内工人运动和民 权运动的强大压力下, 垄断资产阶级对经济进一步干预和调整劳资关系所采取的对策, 其积18 极影响应当肯定。1950 年以后,杜鲁门政府由于忙于战争,以及应付国内所谓的颠覆活动, 放弃了国内公平施政的努力,从此公平施政便无声无息了。 (虎头蛇尾) (二)镇压工人阶级和民主力量 战后初期,杜鲁门政府一方面实施社会改良,另一方面又通过了一系列的反劳工立法,压制 人民民主权利,镇压工人阶级和民主力量。主要反劳工立法有: 1、郝伯斯法案。1945 年 12 月由众议院通过,1946 年 7 月生效。法案规定,任何阻挠贸易 的行为均属严重的罪行,要处以 20 年以下徒刑和 1 万美元以下的罚款。这个法案在实际执 行时,将工人罢工解释为阻挠贸易的行为。这样法案实际上就否决了工人罢工的权利。该法 案还禁止工会征收会费,企图在工人罢工是,断绝对罢工工人的经济援助。 2、 1947 年劳资关系法。 即塔夫脱――哈特莱法案。 因由参议院塔夫脱和众议员哈特莱提出, 故称。杜鲁门处于 1948 年竞选连任总统的需要,在 1947 年 6 月 20 日否决了这一法案,但 两院驳回了杜鲁门总统的否决,6 月 23 日由国会通过生效。法案禁止进行全国性罢工,禁 止同情罢工和工人的纠察活动, 不准工会保护会员的基本权益, 禁止共产党人或其同情者在 工会工作,并宣布罗斯福执政时期通过的国家劳工关系法(瓦格纳法,1935 年 7 月 5 日通 过)中所允许的工人可以自由组织工会、集体谈判和签订合同等权利无效。 3、忠诚调查法,即杜鲁门政府于 1947 年 3 月 21 日公布的 9835 号行政命令。法令规定,联 邦调查局和各地特别委员会对联邦 190 完公务人员进行忠诚调查,政府机关中的任何职员、 高等学校的教师、学术机关的研究人员必须宣誓效忠政府,如发现不忠诚者就强迫其辞职。 在这个法案实施不久,就有 7660 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被解职。在忠诚调查的逆流中,美国 国内出现了迫害狂潮。到 1947 年的,有数百个民主团体被列入黑名单,数以千计的人受到 审查和迫害。1948 年美国联邦法院下令逮捕 12 名美国共产党领袖,并强迫 200 多万公务员 和 10 万原子弹工作者举行忠诚宣誓。1949 年迫害好莱坞 10 人案和著名电影演员查理?卓 别林(电影《摩登时代》 )被传讯一事曾轰动一时,此后,麦卡锡主义到处泛滥。 约瑟夫?麦卡锡,是美国威斯康星州的联邦参议员,是二战后 50 年代初美国国内鼓吹和推 行法西斯主义的急先锋。 麦卡锡主义从广义上说是美国战后初期法西斯主义的代名词, 从狭 义上讲是指以麦卡锡等人为首在调查所谓非美活动形式下所推行的法西斯主义。麦卡锡自 1946 年当选为议员以来,在政治上名声一直不好,1950 年他决定利用所谓的共产党渗透问 题进行蛊惑煽动,以捞取政治资本。1950 年 2 月 9 日,麦卡锡在弗吉尼亚州发表演说,胡 乱指控美国国务院中渗入了 205 名共产党人, 必须加以清除。 这一蛊惑人心的演说博得了美 国反动派的重视。于是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横行一时。2 月 22 日,国务院通过一项决议, 组织忠诚调查委员会,调查国务院里是否有对美国不忠诚的雇员。3 月,麦卡锡抛出了所谓 81 名共产党嫌疑犯的名单,为首的是拉铁摩尔。拉铁摩尔是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美国一 流的远东问题专家,1941 年到 1942 年间,他受罗斯福的委托,在重庆担任过蒋介石的政治 顾问,1942 年到 1944 年间,在美国战略情报局太平洋战区分局工作。麦卡锡指控拉铁摩尔 是苏联在美国的头号间谍,调查拉铁摩尔的委员会最后作出结论: “麦卡西关于拉铁摩尔是 俄国超级间谍的指控是没有根据的” 。但是拉铁摩尔还是遭到了政府的清洗。谢维斯、戴维 斯等一批前驻华官员仅仅因为揭露了蒋介石集团的腐败, 主张联共抗日, 就被打成亲共分子 而加以传讯和打击。在麦卡锡主义横行期间,还有大批公务员和公民遭到迫害,许多进步学 校和、文化名人、艺术家,或被捕判刑,或被驱逐国外。如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林被列为颠 覆分子,于 1952 年被迫离开美国,美国著名的黑人学者杜波依斯被诬指为外国代理人而遭 传讯。 1953 年到 1954 年,麦卡锡主义已经日益成为恐怖行为、司法挑衅、狂热诽谤、破坏剩余、 恐吓等词的同义语, 麦卡锡主义达到了高潮, 麦卡西自己担任政府活动委员会主席和常设调 查小组委员会主席职务。他有恃无恐,在这一时期他甚至指责 1953 年就任总统的共和党人19 艾森豪威尔为“叛卖”国家利益的“嫌疑犯” 。这样一来,麦卡锡的职责诽谤活动就直接损 害了政府的行政权威,引起了许多部门的严重混乱。同时,麦卡锡主义遭到了美国人民和世 界人民的严厉谴责。1954 年初,美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反麦卡锡主义运动,1954 年 7 月 30 日,参议院在强大的压力下提出了签字麦卡锡的第 301 号决议,12 月 2 日,通过了谈话麦 卡锡的决议, 麦卡锡主义从此销声匿迹。 麦卡锡主义对象来标榜民主与自由的美国来说是一 个莫大的讽刺,麦卡锡主义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极大地破坏了美国的民主。 4、国内安全法。即麦卡伦――伍德法(参众两院议员) ,1951 年 9 月由国会通过。该法强 迫共产党组织、共产党员、共产党外围组织及其成员向美国司法部进行登记,禁止他们担任 政府公职、工会工作人员、国防生产职工,同时规定这些人不能取得出国护照。还规定,在 紧急情况下,司法部有权拘禁“可疑分子” 。 5、共产党管制法,及布朗纳尔――巴特莱法。1954 年 8 月 24 日由国会通过。该法宣布共 产党为非法组织,共产党人不得享有任何团体的任何权利、特权及豁免权。20 第二节 战后初期的西欧 二战后, 欧洲国家面临着恢复和重建国家经济生活的重任。 具体而言, 各国情况又不尽相同, 德国一分为二,但联邦德国经济恢复成就显著,英国因种种原因进一步衰落,法国因采取了 国家干预政策,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 一、联邦德国 (一)联邦德国的建立 1、盟国对德国的管制 1945 年 5 月 8 日,德国战败投降。6 月 5 日,苏、美、英、法 4 国发表了关于管制德国的联 合声明,规定把德国以及首都柏林划分为四个占领区,四国成立盟国管制委员会。四国管制 委员会由四国驻德国最高军事统帅组成,拥有对德国的最高统治权。根据规定,1945 年 7 月,德国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东区(由苏联占领) 、西北区(由英国占领) 、西南区(由美 国占领) 、西区(由法国占领) 。1945 年 7 月 17 日到 8 月 2 日,苏美英三国举行波茨坦会议, 三国首脑再次重申要根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 并详细制定了管制德国的政治、 经济 原则。这些原则的基本精神就是:在民主化的基础上改造全德国的政治生活,永远消灭德国 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消灭纳粹党及其一切附属机构, 并确保这些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 复活;消灭德国的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是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基础) 。 各战胜国尽管有了共同管制德国的原则, 但是东西方盟国的立场各不相同, 目的和利益各异, 因此对各项原则都作了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在各占领区内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自己的措施。 这样一来,各占领区在事实上应景变成了独立的政治实体。 2、西占区的合并与柏林封锁事件 (1)西占区的合并与“B”记马克的发行 美国出于全球战略和世界霸权的需要, 把复兴德国作为他复兴欧洲的重要一环, 以便对付苏 联。所以,美国一再提出“统一德国经济”的主张。为此,美国提议把英美占领区合并起来, 作为实现这一战略意图的第一步。 英国为了推行传统的均势政策, 也想实现德国经济的统一。 所以英美两国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 一拍即合, 于是 1946 年 12 月英美在华盛顿签订了双方 占领区经济合作协定,这是分裂德国的开始。1948 年 1 月,英美又作出了使双边机构政府 化的决议。同年 2 月 23 日,英法美副外长在伦敦举行会议,26 日开始邀请比利时、荷兰、 卢森堡参加,即六国会议。会议建议实行三占区合并,西占区接受马歇尔计划。 针对西方国家分裂德国的活动, 苏联在东占区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 提出了建立统一 的全德政府的主张。 在英美占领区合并后, 苏占区就于 1947 年 6 月建立了一个 12 人组成的 德国经济委员会,管理苏占区的事务。1947 年 12 月,苏战区在柏林召开了第一届德国人民 代表大会,到会的代表基本上是来自苏占区的,大会选出了以威廉?皮克为主席的常务委员 会,1948 年 2 月,苏联对德国经济委员会进行改组,赋予它政府职能,1948 年 3 月苏联宣 布退出对德管制委员会。 这样,英法美同苏联在对德国问题上的对立和裂缝越来越大。为了接受马歇尔计划,挽救德 国经济,从 1948 年 6 月 20 日起,美英法占领区宣布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新的货币“B”记 马克,10 个旧马克兑换 1“B”记马克,并规定国际汇率为 4.2B 记马克兑换 1 美元。这样, 由于 B 记马克的发行,时的西占区和东占区的经济联系人为的割断了,币制的改革使苏占 区和西占区的区及分界线实际上变成了国家界限。这是西方分裂德国的第一个实际步骤。21 (2)东占区 D 记马克的发行和柏林封锁事件(第一次柏林危机) 对于西方国家在西占区发行货币的行为,苏联提出了强烈的抗议。1948 年 6 月 22 日,苏联 决定在苏占区发行 D 记马克, 以与 B 记马克相区别, 并把 D 记马克作为全柏林的唯一货币, 企图把柏林西占区经济统一到东占区。 西方国家为了防止东柏林吞并西柏林, 也把三占区的 B 记马克引进西柏林区。对此,苏联利用在柏林的军事优势加以反击,苏联于 1948 年 6 月 24 日中断了西柏林同德国西部的陆上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和电。30 日,苏联由切断 了两地水上交通,这就是柏林封锁事件,也就是第一次柏林危机,这是战后东西方关系的第 一次冷战高潮。这次封锁事件延续将近一年,西方国家拒不撤出西柏林。在西柏林被封锁期 间,美国考虑到本身在德国兵力薄弱,不便采取强硬措施,所以美国只好架设空中桥梁,空 运物资供应西柏林。据统计,在封锁期间 11 个月内,西方飞行航次达 19 万 5 千余次,共空 运 140 余万吨各种生活物资,空运费用高达 2 亿 5 千万美元。在空运过程中,飞机失事 24 架。参加空运的飞机以美国的 B29 重型轰炸机和运输机为主,英法的空军飞机也参加了空 运( 《国际关系史》何春良主编,下册第 27 页,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4 年 7 月出版) 。英法美 三国也加强了对苏占区和东柏林的反封锁, 严格禁止苏占区的各种车辆通过西占区, 禁止向 苏占区运送焦煤、钢及其它物质。同时,在封锁期间,柏林苏占区于 1948 年 11 月 30 日成 立了大柏林“临时民主政府” ,同年 12 月 5 日,西占区举行议会选举,成立市政府。这样大 柏林就被分裂为东柏林和西柏林。 3、联邦德国的成立与德国的分裂 柏林封锁事件发生后, 美英法三国为成立西德政府、 筹备起草德国宪法以及占领国与德国之 间的关系的占领法进行了积极的活动。1948 年 7 与 1 日,西方三国驻德国军事长官召集西 占区 11 个州的总理在法兰克福举行会议。会议上,西方三国驻德国的军事长官们向各种的 总理们散发了三份文件: (1)起草宪法的声明; (2)宪法生效后军事长官权限的声明; (3) 关于改组州议会的声明。 这三份文件就西占区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基本设想, 并为将来西德的 国家机构以及职权范围定下了基本方针。这三份文件被认为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出生证。 1948 年 9 月 1 日, 西占区各州议会选出了由 65 名代表组成的, 以阿登纳为首的议会委员会, 起草《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又叫波恩宪法) ,基本法于 1949 年 5 月 8 日经多数州议 会批准,5 月 23 日公布生效。基本法的生效标志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首都设在波恩。 8 月 14 日,德国西占区举行议会选举,成立了联邦议院,9 月 15 日,基督教民主党联盟领 袖阿登纳出任总理。9 月 20 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正是成立。 在筹建联邦德国的同时,苏战区也积极筹建东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49 年 3 月 18 日至 19 日,在柏林召开了德国人民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宪法草案。5 月 15 日至 16 日,苏 占区举行了普选。5 月 29 日至 30 日,德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宪法,10 月 7 日,德 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10 月 11 日,威廉?皮克当选为总统,10 月 12 日,奥格罗提渥 任临时政府总理。 两个德国的建立标志着德国分裂局面的最终形成。 (二)联邦德国的重新武装 西德建立后, 美国为了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为了同苏联争夺霸权, 决定重新武装西德。 为此, 美国与英法等国就增加在德国驻军、 重建西德军队并加入西方军事集团以及重建西德垄断经 济等问题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 1、经济上的重新武装――欧洲煤钢联营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为了尽快恢复西德的经济,1950 年在美 国的授意下,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提出了欧洲煤钢联营计划,又称舒曼计划。该计划 1952 年 7 月生效。这个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西德的煤钢工业为中心,把西欧各国的这两个基本工业部 门联合起来,置于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购管理之下。为什么美国要授意法国提出这一计划22 呢?因为战后法国冶金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法国向德国提供的铁矿砂比战前少了 4――5 成, 西德发展冶金工业急需进口大量的铁矿石, 所以美国要想使西德恢复垄断经济必须迅速 解决铁矿砂问题,而舒曼计划的提出可以使西德很容易搞到铁矿石,发展垄断经济。 根据舒曼计划,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卢森堡、比利时六国政府的代表在巴黎经过一 年的讨论,于 1951 年 4 月 18 日签署了欧洲煤钢联营协定。协定规定,六个国家的煤、钢、 铁道生产和销售都有统一的高级机构直接掌管,不受任何一个国家政府的约束。很显然,这 个协定对于西德恢复和发展经济是非常有利的。 舒曼计划生效后,西德工业生产以高速度增长起来。 2、军事上的重新武装――波恩条约与巴黎协定 西德成立后,英法美结束了对西德的管制,改派高级官员加以监督,主张恢复西德主权;同 时又制定占领法规,继续对西德进行占领。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执 行了重新武装西德的政策,开始放松对它的控制,甚至要德国加入北约组织。这一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什么时候出现人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