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紫色颗粒什么原因的时候皮下层出现一个有点紫色的大包而且很痛是怎么回事?这样的情况还可以刮么?

刮痧不就是用外力导致皮下组织淤血吗?这都能养生?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刮痧不就是用外力导致皮下组织淤血吗?这都能养生?
拇指医生提醒您:问题下方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痧就是在皮肤下面,我们看得见的一种红色或者紫红色的斑点和斑片,实际上是渗出于血管之外含有代谢产物的血液。体内的风湿之气和血液里的一些代谢产物,引起了血液循环障碍就会出痧。刮出来的痧和淤血不是一回事:淤血多是由外伤引起的,出血量比较多,有淤血的部位都疼痛,活动不便。刮痧以后出现的红色或者紫红色的斑点,出血量很少,是从毛细血管中渗透出来的,刮完以后就不痛了,而且由于痧的排出促进了血液循环,增加了新陈代谢的速度,具有治疗的作用。对此答案满意的话,请记得立即采纳哟,谢谢!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向医生提问【健康警钟】女星阿娇刮痧致皮下出血?网友大呼心疼,连医生也叫停!
日前,知名女星钟欣潼(阿娇)深夜在微博晒了一张刮痧的照片,配文说:“痛到爆炸”、“整块皮好像给撕掉了一样。”
粉丝一看都心疼死了,这背刮得就像烧焦了一样,看着都觉得痛!更有网友担心,这样刮痧真的没问题吗?感觉都已经伤到皮肤了!
事实上,刮痧配合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疗法使用,有加强活血化瘀、驱邪排毒的效果,一直以来颇受娱乐圈明星青睐。很多女星也晒过刮痧照:
中医表示,刮痧出痧是正常的,参考出痧的部位、颜色,可以判断身体疾病,如脾俞穴、胃俞穴上刮出黑色痧,加上病人长期腹泻、怕冷,一般是脾胃虚寒;如果刮出浅红色痧,加上病人经常口舌生疮、便秘等,一般是胃火旺盛。
医生建议:刮痧要根据中医理论,按照重点治疗区域,沿着经络找穴位、找反应点进行,一般不建议将全身或整个背部都刮出痧。一般出痧了就应该停止,不宜在出痧的部位反复刮,也不应该特别大力气的下狠手刮。
有记者将这张背部一片红肿的照片给皮肤科专家看时,医生就表示这属于皮下出血,并称其刮痧时“下手过重”,容易破坏皮肤屏障,可能造成皮肤的局部红肿感染。
医生建议患者刮痧出现这种情况后,应暂停治疗,给皮肤休息的时间,“不过恢复时间可能比较长,此阶段内还应注意皮肤表面的清洁、镇静。”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李昌植提醒:如果刮痧的部位、力度掌握不好,而又片面追求出痧,可能会造成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后果:
最常见的就是皮肤损伤,由于刮痧过程中用力过大,患者会明显觉得皮肤有疼痛感,甚至皮肤破损,犹如夏日晒破皮肤一样,灼热感持续数日。皮肤溃破也可能造成感染。
如果再重一些,会导致大面积毛细血管破裂,造成身体上出现淤青,或软组织损伤产生一些轻微的浮肿等等。
倘若刮痧过程中力度过大,特别是老年人血管较脆弱,损伤一些较大的血管,处理不当的话会造成皮下的渗血。
还有年老体虚的人群长期过度刮痧也可能会导致元气亏损,身体虚脱。
此外,有的患者刮痧后皮肤上会起水泡,对此李昌植表示,如果手法得当,一般都不大会起水泡。而湿气重的人因体质关系,有可能出现这类情况。如果水泡较大较多或溃破感染要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寻求医生的帮助。
来源:广东卫生信息、新浪新闻、扬子晚报
主编:曾宁
编辑:谢国豪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一针疗法总结&&
-第一部分:概论(以下所有内容,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高树中的《一针疗法》)从脏腑和经络角度来看,疾病可分为脏腑病和经络病,针灸治病应采用脏腑辩证和经络辩证法,其中脏腑病采取脏腑辩证,头面躯干四肢的经络病症都应采取经络辩证。但无论何种辩证都应与八纲辩证结合以确定治疗原则。经络辩证首先辩病是在经还是在络,第二要辩在何经或与何经相关。如:坐骨神经痛,我们知道此病症在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上,但有些病按这条经去治就是不见好,这时我们要想到还有“络”的问题,病久或按常规循经针刺不见效者,要看看疼痛部位有无血络,如有血络则表明病已入络,此时应刺络放血,往往霍然而愈。要辩病是否入络是件容易的事,主要是看体表是否有络脉(细小血管),如有,则表明病已入络,治要刺络出血。络青则有寒有痛,络赤则有热。但要辩清是在何络则属不易,人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更不计其数。再就是辩病在何经了,一:主要是看疼痛的部位都有哪些经经过,是何经经过就是何经的病,如:头痛一病,前头痛属阳明,后头痛属太阳,侧头痛属少阳,巅顶痛属厥阴。一头顶痛患者,一生气头就痛,症属厥阴,治在足厥阴肝经,因为此经行于巅顶,在其原穴太冲针刺用泻法,立效!再之,如果病发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性,则根据发病时间也可确定是何经病。二:在病痛周围或沿经络走行路线切、循、按、弹,看看有无疼痛、结节、条索、虚软凹陷,这些反应出现在何经上则表时是何经之病。如膝关节痛,我们应先在其周围按压,看看哪些地方有疼痛、结节或是络脉(“大络之血结而不通”,是实证),或凹陷虚软(“虚而脉陷空者”,是虚证),针灸治疗时,何经有病就针何经,实用泻虚用补。三:就是找穴位,穴位并不是精确的一个点,书上所言“一寸”也并非一丝不差就是一寸,而是一个大概位置,我们要在其旁边通过手摸心会,通常相对应的穴位按之会有酸胀痛、kuai感或阳性反应物,这才是穴位。穴位望诊也是有助于诊治的,如肝俞隆起(多见于左侧),则证属肝火,如肾俞、太溪凹陷,则肯定有肾虚。如针足三里后针孔凹陷,则表明胃经气虚,如针几次后针眼渐平复,表明胃气渐复,病情好转。经络辩证应与八纲辩证相结合,具体为:阴证宜灸,阳证宜针,表证浅刺,里证深刺,寒者留之,热者疾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关节对应取穴法一:腕关节与对侧踝关节对应,膝关节与对侧肘关节对应,髋关节与对侧肩关节对应。二:阳经与阳经相对应,阴经与阴经相对应。如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对应,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对应,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对应,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相对应,足少阴肾经与手少阴心经相对应,足厥阴肝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对应。但阴经相对应关系有时不太严格,这时候就要按解剖关系来确定对应关系,把人的四肢想象成动物的四肢触地的姿势,则:内踝与桡骨茎突相对应。(如:内踝尖下方的照海穴和内踝后方的太溪穴处疼痛,此两穴位置都属足少阴经,但其对应压痛点和治疗点就不在腕关节手少阴经上,而在桡骨茎突附近)只要四肢有局限性痛点,均可用关节对应取穴法治之,效果远胜于常规针刺疗法。第二部分:疼痛疾病分论第一章:头痛头痛可分为外感头痛,肝阳头痛,肾虚头痛,血虚头痛,淤血头痛,痰浊头痛。从经络方面看:前头痛为阳明,后头痛为太阳,侧头痛为少阳,巅顶痛为厥阴。一:经前头痛病症描述:经行前头痛,经行后痛自止,痛在太阳穴附近,用穴:头维治法:头维刺血立效,而针刺效果则不行。分析:女子月事与冲任二脉关系密切,尤其是冲脉。冲为血海,而冲脉隶于阳明,并足阳明上行,月经前冲脉血海有余,冲脉有热,冲脉血热循阳明上冲于头,头痛乃作,月事下,则血热下,头痛止。头维是足阳明胃经的最高一个穴位,亦为标穴,又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而此病不在气而在血,针刺乃调卫调气,故不效,然刺血以泄其血热,故立效。位置:额角发际直上0.5寸二:肾虚冲气上逆头痛病症描述:此种头痛时作时止,每遇用脑过度或fang事后发作或加重,呈昏痛或胀痛或呈搏动感,喜重按,按之稍减。用穴:肓俞治法:针刺分析:肓俞为肾经之穴,又为冲脉所过之处,肚脐深处又为人之元气之所聚,针肓俞能补肾降冲,但本病要治本还是要休息大脑和节制fang事,再以补肾中药调之。位置:脐旁0.5寸三:太阳头痛针束骨,足太阳膀胱经之输穴(第五跖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交际处)四:阳明头痛针中脘,任脉穴(脐与剑突连线中点)五:厥阴头痛针太冲,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六:少阳头痛针侠溪,足少阳胆经之荥穴(足背4、5趾缝间,跖蹼缘后方赤白肉交际处)第二章:眉棱骨痛足太阳膀胱经行于眉头,足阳明胃经行于前额,所以眉棱骨痛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因于外感者常伴有外感症状,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因于内伤者,胃中浊热上升为痛,酒后和食后加重,舌红苔黄,脉滑数,病在足阳明胃经。亦有内伤外感均俱者。李东垣有专治眉棱骨痛之奇方为:防风、羌活、甘草各9克,酒黄芩3克,亦是取祛风清热降浊之意。以下穴位也往往能收到针入痛止之效。一:昆仑主治:外感眉棱骨痛治法:针刺,一侧疼痛针同侧,双侧疼痛针双侧,提插捻转泻法,治疗时叫患者反复皱眉活动疼处,留针30分钟,一般立效,如无效,则属胃火上攻,改针解溪。位置: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外踝最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二:解溪主治:胃经浊热上攻所致眉棱骨痛治法:同昆仑位置:足阳明胃经之穴,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相当于系解鞋带之处。临chuang上针昆仑和解溪取效的关键有三点:一:辩证要准二:先按现针(按是为了确定辩证的正确与否)三:必须动针疗法第三章:牙痛牙痛分为火牙痛和虫牙痛,火牙痛又分为风火、虚火、胃火,虫牙痛龋齿牙痛。“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所以牙龈痛肿多属胃火,要清胃;牙齿松而痛是虚火,要滋肾。从经络角度看,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所以上牙痛取胃经穴,下牙痛取大肠经穴。一:风火牙痛症状描述:特点是牙痛遇风遇热则发作或加重,遇寒则症减,或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多见于根尖周炎初期或急性牙髓炎。用穴:翳风分析:翳风属三焦经穴,针之可泻三焦之火,又为祛风要穴,治疗风火牙痛直达病所,故针之往往立效。位置:耳垂后方的凹陷中二:胃火牙痛症状描述:特点为牙痛较剧,牙龈红肿,口渴、口臭、尿黄、便结、舌苔黄腻等胃热症状,多见于冠周炎,化脓性根尖周炎。用穴:内庭分析:内庭为足阳明胃经之荥穴,性擅清热,针用泻法,对多数胃火牙痛有效,如遇胃火严重,不效者,加刺下关,颊车等穴。位置:足背二、三趾间缝赤白肉际处三:虚火牙痛症状描述:特点是隐隐作痛,常于午后、夜间或fang事后加重,牙龈多不红肿,常出现咬物无力,牙齿松动,牙龈出血,可伴腰酸、口干咽躁、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症候。多见于慢性牙周病。用穴:太溪分析: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具有补肾阴降虚火之功。治法:常双侧取穴,用补法。观肾虚之人,太溪穴处往往空虚凹陷,按之虚软,针后针孔也呈凹陷状,随着肾气恢复,针孔渐复。不少病人是下午5-7时发作,提前针可预防。位置:内踝最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四:龋齿牙痛症状描述1、浅龋。龋蚀破坏只在内,初期表现为釉质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斑点或斑块,表面粗糙。继而形成表面破坏。邻面龋开始发生在接触面下方,则多开始在沟内,早期都不容易看到。只有发生在窝沟口时才可以看到,但儿童牙齿窝沟口处又容易有食物的色素沉着,医师检查不仔细也会误诊或漏诊。浅龋没有自觉症状。2、中龋。龋蚀已达到,形成牙本质浅层龋洞。病人对冷水、冷气或甜、酸食物会感到牙齿酸痛,但刺激去掉以后,症状立即消失。这是因为牙本质对刺激感觉的缘故。中龋及时得到治疗效果良好。3、深龋。龋蚀已达到牙本质深层,接近,或已影响牙髓。患儿对冷、热、酸、甜都有痛感,特别对热敏感,刺激去掉以后,疼痛仍持续一定时间才逐渐消失。这时多数需要作牙髓治疗以保存牙齿。(此段来自网络)用穴:大杼位置:足太阳膀胱经穴,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用穴:偏历分析:治疗各种牙痛,尤其是龋齿,其它穴位不效时,用偏历往往能收效。凡是龋齿牙痛病人在偏历处都有条索状物和明显压痛,往往指压就有效。位置:手阳明大肠经穴,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三寸五:牙和穴此穴治疗牙痛来自爱医论坛,位于合谷与第二掌骨之间,穴位名称为本人所起。以下是论坛原句:“此穴在合谷穴与第二掌骨之间,针入得气刺向第二掌骨牙疼立止留针5分钟出针结束,决无不效者。以此献给广大爱友共同提高,也希望大家互相学习。第四章:落枕从经络角度来看,后项疼为太阳经病,侧项疼为少阳经病。但后颈部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经过,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在后颈部距中线较近区域,而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在距中线稍远区域,在足太阳经之外。故落枕症状主要在后项部靠中线区,甚至疼痛牵至后头及项背部者,属足太阳膀胱经病,如果症状在项后外侧,甚至牵及耳后及肩胛者,当属手太阳小肠经。一:后溪主治: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所以主要治疗手太阳小肠经落枕,但由于后溪通督脉,又为八脉交会穴,而手足太阳经气又相通,所以只要是后项部落枕,不管是太阳经还是督脉,后溪都常用。二:束骨主治: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输穴,主治足太阳膀胱经之落枕,又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所以落枕用束骨亦有良效。针后溪、束骨治疗落枕要点:一:寻找穴位处的压痛点针刺二:动针法三:先针患侧,如未痊愈,加针对侧。四:可加痛处刺络拔罐三:绝骨(悬钟)主治:少阳经落枕位置:外踝上三寸,腓骨前缘第五章:颈椎病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病在骨筋,本为肾虚,从经络辩证看,主要与督脉、肾经、膀胱经有关。一:束骨主治:颈椎病以颈项部症状为主,项部筋肉有条索状物或活动不灵活者。分析: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输穴,项背部为足太阳膀胱经循经,“荥输治外经”,“输主体重节痛”,又按全息理论,束骨为颈椎对应处,故用之最宜。位置:(见上)二:昆仑主治:椎动脉性颈椎病位置:(见上)三:后溪主治:神经根型颈椎病分析: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手太阳小肠经循经颈项及上肢,“荥输治外经”“输主体重节痛”,按全息理论,后溪对应颈椎,故用之宜。治法:于后溪处查找阳性反应点针刺。四:太溪主治:用脑过度或有肾虚症状的颈椎病,有椎间盘病或骨质增生者。分析:太溪为肾经之原穴,补肾之要穴,既滋肾阴又温肾阳。有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者用之最宜,能标本兼治。五:大钟颈椎病本为肾虚,肾经和膀胱经的经筋均行于后项部,所以颈椎病的用穴也主要是膀胱经和肾经,大钟为足少阴肾经之络穴,一穴通肾和足膀胱两经。位置:内踝后下方,跟腱附着部内侧前方凹陷处,相当于太溪下0.5寸稍后。第六章:肩周炎一般认为肩周炎是风寒侵袭,寒凝血瘀之实证,但事实并非如此,肩周炎其实是本虚标实之证,这个虚主要是肝肾阴虚、阳明气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肩周炎多发生在五十岁左右,且女性多见,因为五十岁左右肝肾渐虚,阳气也渐虚,而阳明经(尤其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三阳经中气之最,气虚者阳明经为首,“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而女子与冲任关系密切,冲隶属阳明,所以肩周炎以女性多见。一:阳陵泉主治:疼痛部位不是很明确又有活动障碍的肩周炎。立效。分析:肩周炎为筋病,阳陵泉为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所以阳陵泉统治一切筋病。治法:于对侧阳陵泉附近寻找明显的压痛点,针。位置:足少阳胆经穴,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二:条口主治:阳气虚明显的肩周炎者。分析:见肩周炎概论部分治法:透承山位置:小腿前外侧,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三:鱼肩主治:肩前痛分析:肩前为手太阴肺经循经处,鱼肩穴为高树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上,鱼际穴向拇指方向0.5寸处,按全息理论,此处刚好对应第一掌骨肩的位置。治法:鱼肩处找阳性反应点针位置:鱼际穴向拇指方向0.5寸处四:三间主治:肩周炎,特别是以肩髃疼痛(肩峰稍前下方)明显者分析:三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输穴,肩周炎与阳气虚有关,“输主体重节痛”,而且在全息理论里,三间应对肩的位置,所以三间治肩周炎有效,而肩峰稍前下方(肩髃)又是手阳明大肠经循经处,故对此类肩周炎效尤甚。治法:于三间处向第二掌骨按压,寻找阳性反应点,往往可找到王不留形大小压痛点或条索状物,先斜刺穿过条索,再于第二掌骨与条索间刺入。位置: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五:后溪主治:肩后疼痛甚至牵引肩胛者分析: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手太阳小肠经循经肩后。在全息理论时,后溪相当于肩的位置。治法:同三间六:束骨主治:肩后痛牵引腋下拘紧疼痛者分析: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而束骨按全息论应对肩的位置,又:“足太阳筋……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病……肩不举……,腋支……”。治法:此类者在同侧束骨处按压寻找阳性反应点,针。肩周炎针法要点:一:牵涉的经越少,效果越好,在何经取何经穴。二:如同时涉及几条经,应先治症状最明显的一经。三:一次取穴不超过二穴,并非越多越好。几条经病可分日分治。四:症状严重者可加阿是穴,起针时,先起阿是穴,留主穴行针再活动患处。五:开始几次可加刮痧或火罐。六:动针法。来自爱医论坛——针灸临床实践证明,一针疗法治疗肩周炎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疗效迅捷,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现在,肩周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然则在许多医院特别是乡镇医院,医生针灸治疗此疾少则五六针,多则七八针,疗效不甚理想。而且,临床中扎无用针现像十分普遍,有些医生自己都浑然不觉,有用穴无用穴但扎无妨,有效无效祈求上苍。结果是,患者旧病未去又陡然增加了针刺的痛苦,苦不堪言!若此,为医者岂不痛彻心扉?(一针,二针就能解决的问题,何必多扎针?)《灵枢》所谓“用针稀疏”“援物比类”的教诲岂是虚言?此针道也!此为医者仁术也!一针疗法尽得针道之神髓,为医者不可不知啊!古语有云: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中国针灸》(1996.(9):16)有关取丰隆穴用巨刺法治肩周炎的案例谈起。刺法:患者正坐位,健侧丰隆穴常规消毒。用28--30号5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针尖向飞扬穴透刺,得气后行“烧山火法”,以患者觉穴中或全身有温热感为度,留针60分钟,每隔10分行针一次。同时配合患处关节活动,向受限方向尽力活动,隔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共治33例,全部获效。其中痊愈25例,显效5例,进步3例。思考与争鸣:(1)肩周炎为本虚标实之症。本虚者为阳明脉虚,肝肾亏虚。阳明者,胃经,大肠经也,俱为多气多血之经,故阳明虚则气血也虚。肝肾同源,肾和膀胱相表里,肝肾阴虚则足太阳也虚。以此为据针刺之,治本之道也!(2)又及,肩周炎肩痛,肩不举也有人认为是阳明脉虚,肝肾亏虚基础上,湿痰流注经络引起诸症。而丰隆既是足阳明胃经之穴,又是沟通足太阴脾经具化痰除湿之功的络穴。飞扬则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故针刺丰隆针向飞扬透刺,可一针透两穴,沟通胃经和膀胱两经,共奏补虚泻实之功。故针灸时可取桴鼓之效。(3)昔者明代浙江杨继洲《针灸大成》曾记载杨氏医案治肩周炎云“用刺肺俞”治肩不举一例。也是治湿痰流注经络致肩周炎也。此法与针丰隆透飞扬治肩周炎有异曲同工之妙也!颇值得玩味之!(4)取丰隆透飞扬治肩周炎只是足阳明胃经之一穴也,亦有学者更多习惯于取条口透承山来治的,道理大抵相似。但也有少许差别:条口偏重泻,丰隆在此例中偏重补,“烧山火”补泻法有补的含意在内。(5)2007年8月,我偶然读到山东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院长高树中老师《一针疗法。灵枢詮用》(济南出版社,2007.4)一书。高师在论述肩周炎的治法时,选择阳陵泉,条口,鱼肩,三间,后溪,束骨诸穴来说明一针疗法的神妙。读毕,余扼腕而叹:高师无愧针灸大家济世良医也!对患者没有悲天悯人之心是写不出这样文章来的。然而,高师关于肩周炎段余读毕觉得其取穴似有意犹未尽之感。譬如北方人看南方人用小盅喝酒一般,怎样看都觉得不如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来的痛快淋漓。今余不揣浅陋,把高师肩周炎之一针疗法未尽详谈之处补充说明之。以就教于同道。A.高师言肩前痛针鱼肩穴可速效。临床证明此言不虚。但此处有个前提:发病越早针刺之效越宏,最好发病在一个月内)。实践还证明,在针鱼肩穴的同时针同侧合谷穴效果会更上层楼,一穴用泻,一穴用补;一穴治标,一穴治本,法度谨严,其效必专也!(注意:适合用鱼肩穴的肩周炎亦可选用彭静山之首尾取穴法,所谓殊途同归也!)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发病一个月以上或时间更长一针疗法对于肩前痛如何辩证选穴呢?I.选列缺.II.选三阴交.III.选阴陵泉.B.痛在肩髎选中渚.绝骨亦可。C.夜间痛选照海。D.顽固型肩周炎选膏肓俞。以上一针治疗肩周炎之法,虽则只选一穴,但临证效果远远超过传统针法,亦优于靳三针。其治肩周炎的效果犹如当年常山赵子龙一马当先在长板坡于万马军中取上将首极一般令人惊叹。若推广之,则患者少了许多皮肉之苦,对家境困难的患者还能减少许多治疗费用。针灸为中医王冠上的明珠,亦讲究辩证施治,灵活应用,不可拘泥。当针则针,当灸则灸,当药则药。“荆岫之玉,亦有微暇”。以上博文,为探讨之作,有未尽之处,还请博友指教。列缺:手太阴肺经穴。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足太阴脾经的合穴。肾经穴,八脉交会穴,通阴蹻,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第六章:急性腰扭伤(含腰痛及坐骨神经痛)一:人中主治:腰正中疼痛分析:人中是督脉之穴。《通玄指要赋》“人中除脊膂之强痛”治法:有两种刺法,其一:从人中一侧进针,另侧出针;其二:从人中进针朝鼻中隔方向斜刺(雀啄刺),以病人眼中流泪为度。此穴针刺较痛,应躺下刺,以免晕针。位置: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二:后溪主治:腰痛在一侧或两侧膀胱经循行路线者,如正中和两侧都疼者尤为适宜。分析:后溪为手太阳膀胱经穴,手足膀胱经脉气相通,后溪又通督脉,为八脉交会穴。治法:一侧疼痛针患侧,双侧痛针双侧,可代替人中穴。三:龈交异点主治:腰正中扭伤分析:此点在督脉上,急性腰扭伤后90-120分钟内,在龈交穴附近上唇系带上就会出现突出的如米粒大的血肿或硬结,病愈后此结亦不会消失,而且扭伤的次数越多,此结越大,所以此异点也可作为腰扭伤史的证据。治法:点刺出血四:手三里主治:挟脊穴处扭伤疼痛(处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分析: “手阳明之经……挟脊”,而手三里在全息论里又相当于腰的位置。而对于此类腰痛,手阳明经的三间也有效。治法:手三里处寻找阳性反应点针。位置:手阳明大肠经穴,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二寸五:太冲反应点主治:腰痛部位离正中较远,在膀胱经之外(距正中线一巴掌之外)的扭伤者。距离正中线越远效果越好。分析:太冲为肝经之原穴,肝主筋,“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又此反应点在全息论里相当于腰的位置。治法:腰扭伤者在太冲和行间之间往往可找到压痛点,此压痛点不在两穴中间,而是靠近太冲穴,在全息论里,此压痛点相当于腰的位置。压痛与腰痛程度不成正比,而与腰痛部位成正比,疼痛离正中线越远压痛越明显。位置:太冲位于足背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行间位于足背,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急性腰扭伤只太冲一穴就行,一次可好八成以上,常用——来自爱医论坛)六:腰痛一穴―――腰痛五穴主治:本组穴一侧各五个,分治不同部位腰扭伤分析:本组穴为高树中从全息理论中发展归纳而出。五个穴位均对应全息论里腰的位置,只是分布部位不同。治法:按腰扭伤的疼痛部位将其分为五个区域,对应五个穴位,不同部位的疼痛,其相应的穴位阳性反应最明显,针相应穴位立效:腰正中督脉线扭伤疼痛者,最强反应点和治疗点在第五掌骨尺侧,全息论相当于腰的位置。此为腰痛一穴。挟脊穴处扭伤疼痛者,最强反应点和治疗点在第四、五掌骨间腰部对应区,即传统的“腰痛穴”,此为腰痛二穴。膀胱经一线(距后正中线约三横指左右)扭伤疼痛者,最强反应和治疗点在第三、四掌骨间腰部对应位置,此为腰痛三穴。膀胱比二线(距后正中线约一巴掌左右)扭伤疼痛者,最强反应和治疗点在第二、三掌骨间腰部对应位置,即传统的第二个“腰痛穴”,此为腰痛四穴。膀胱线以外距离正中线较远的扭伤疼痛,最强反应和治疗点在第二掌骨腰对应点,此为腰痛五穴。以上五穴部位对应并非相当严格,不是说不是其对应部位就无效,只是说治疗其对应部位腰痛效果更佳。七:光明穴(来自爱医论坛)急性腰扭伤大多数有腰部扭伤史,患者可立即出现腰部剧烈疼痛,不能活动。腰部不敢用力,轻微用力立刻疼痛剧烈,腰部活动,咳嗽,喷嚏,深呼吸均可疼痛加重!!!光明穴治疗腰部扭伤有极佳的通络柔筋,消肿止痛效果。方法患者端坐位取健侧光明穴直刺1-2寸,施强力写法,嘱咐患者活动腰部,幅度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五分钟行针一次,大多数患者留针期间腰痛即可缓解,消失。在临床我用了很多效果佳!光明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八:肩后反应点(来自爱医论坛)主治:坐骨神经痛位置:以手掌心按肩峰,大指尽处压痛取穴,以痛为穴治法:交叉取穴,左边痛压右边,右边痛压左边。或按或针,只要是坐骨神经痛,点到痛止,有三五次痊愈的,有七八次痊愈的,所治之人没有超过15次的。九:风池穴(来自爱医论坛)主治:坐骨神经痛位置:足少阳胆经穴,为少阳阳维交会穴。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治法:交叉取穴,针法,得气后捻转数次,让病人带针行走,立效!十:攒竹(来自爱医论坛)主治:坐骨神经痛位置:足太阳膀胱经穴,治法:患侧取穴刺。第七章:膝关节疼痛一:膝骨性关节炎(一)用穴:大杼治法:于穴位处找阳性反应点,大多能找到结节或条索状物,刺络拔罐或向下斜刺0.5寸,不可太深,以免伤及肺脏。分析: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肾亏虚有关,本病为骨病,大杼为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位置: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骨关节炎是难治之疾,一针疗法虽可立效,但难以根除。(二)用穴:背三针(来自爱医论坛)主治:膝关节炎,滑膜炎,骨性关节炎,关节痛及各种关节疾病有显著效果。位置:胸椎5.6.7棘突左右旁开1cm处。方法:用左手提起椎旁肌肉,右手持三棱针快速刺入皮下即可,然后拔火罐20分钟,时间太长易起泡,太短则达不到疗效。有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二:膝关节内侧疼痛(相于胫骨内侧髁位置)用穴:尺泽分析:此处疼痛位置相当于足太阴经的阴陵泉,按关节对应取穴法则,应取对侧肘关节太阴经之穴位。故用尺泽。位置:手太阴肺经之合穴,肘横纹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第八章:踝关节扭伤临chuang上以足内翻位外踝扭伤多见,根据损伤情况可分为:单纯外侧副韧带损伤、骨皮质撕脱、踝关节半脱位。应用关节对应取穴法,疗效立竿见影,远胜于其他疗法。一:外踝下申脉穴处扭伤疼痛(外踝中央下一厘米凹陷处)用穴:对侧腕关节养老穴分析:此处疼痛为足太阳膀胱经申脉穴处,当对应对侧腕关节手太阳小肠经穴,按解剖对应关系,外踝对应尺骨茎突。治法:于养老穴处找压痛点,或按或针可立效。位置:手太阳经穴,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取法:1.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头的桡侧缘上,与尺骨小头最高点平齐的骨缝中是穴。2.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捺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部,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是穴二:外踝前下方相当于胆经丘墟(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穴处扭伤疼痛。用穴:阳池分析:此处疼痛为足少阳经循经处,当于对侧腕关节少阳经找穴位。治法:于阳池处找压痛点,按或针。位置:手少阳经穴,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的尺侧缘凹陷处第九章:肱骨外上髁炎用穴:肘灵穴分析:按关节对应取穴法,肱骨外上髁炎疼痛处于手少阳经路线上,当取对侧膝关节少阳经之穴位,此穴为高树中发现,在阳陵泉稍上方,又能治网球肘,故称肘灵穴。治法:在阳陵泉附近寻找压痛点,最显著压痛点一般位于阳陵泉上方腓骨小头处,此为肘灵穴。可同时针阿是穴。位置:阳陵泉位于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下凹陷中。第十章:咽痛一:间谷(来自爱医论坛)来爱爱医很久了,从广大爱友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海天老师、岳家老师,他们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让深受启发。自己也拿出点经验和大家分享!因为抽烟的缘故,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了慢性咽炎,每次抽多了后,或者在空调房间时间长了之后,就觉得咽部干、痛、痒,特别难受。说来惭愧自己是针灸医生,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针灸治疗,而是有庆大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也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往往要好几天,效果不理想。后来自己针灸治疗,商阳、少商血放了不少,合谷也没少扎,效果也不明显,后来在爱爱医上看到了高树中老师的间谷穴,王文远的咽痛穴,说的都是在合谷与三间之间的中点。取穴男左女右,刚刚好自己可以打,一直用1.5寸针扎,效果有,但是不是很快见效,也不是有那么确切的疗效,直到有一次给一位雀斑病人用买来0.5寸针,恰巧自己咽炎发作,于是随手拿来扎间谷,发现咽部一阵清凉,一点也不难受了。后来反复在左手间谷上实验,发现每每针入病止,后来有亲戚朋友,病人,我如法炮制,往往也是针到病除。后来想想大概与”上焦如羽“有关,浮取引邪外出。这个穴位在间谷穴的附近,有些病人会有米粒样反应点,取针灸针,0.5寸的最好,刺入皮下0.2到0.3寸,进针不宜快,慢慢捻入有皮肤牵拉感为佳,一般针入即效。目前治疗30余例,只要是慢性咽炎的,没有不效的。第九章:时间性疼痛(包括时间性其它疾病)有些疼痛和疾病发作具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性,这就要用到子午流注了,这类疾病的诊治分二个步骤:一:明确发作的时间,找出责任经络。二:针刺责任经络上的输穴(“病时间时甚者,取其输”)十二经脉流注时间及其输穴:子23-1丑1-3寅3-5卯5-7辰7-9巳9-11午11-13未13-15申15-17酉17-19戍19-21亥21-23各输穴位置:一:足临泣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二:太冲位于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三:太渊掌侧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四:陷谷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五:太白当足大趾本节(第1)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六:神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七:大陵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八:中渚手背部位,小指与无名指根间下二厘米手背凹陷处,用力按压,会有力量脱落的感觉.输穴治疗时间性疾病要点:一:最好是在疾病发作前30分钟治疗,并留针至发作时间已过,其间每5-10分钟行针一次,其它时间治疗亦有效,总之,越接近发作时间治疗效果越好。二:如果有明显虚实表现,则要根据输穴的生克补泻来治疗。十二经脉虚实证生克补泻取穴表时 辰经 脉实 证厉兑、内庭涌泉、然谷虚 证少冲、少海至阴、委中中冲、曲泽输穴治疗时间性疾病要点:
被转藏 : 1次
被转藏 : 1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刮痧后背部颜色黑紫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