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时猛一紧张背郭出现心脏瞬间刺痛马上就好,一分钟就好了,是什么原因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郭卫大夫本人发表
骶尾部脊索瘤复发希望给些建议
状态:就诊前
希望提供的帮助:
2016.9月左右父亲又复发了,继续去南京军区总医院 医生说还好,要做手术只能改道了那个药换个(连云港 正大天晴 制药厂生产的 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说有人吃豪森的没用但是吃这个厂家的有效果,这几天又拖朋友在连云港买到了这个药,今天刚到 父亲还没开始吃,但是即使这味药真的有效果他也并不是仙丹
不会马上吃了就有效果,父亲现在根本不能用正常的疼痛来形容,就想死,以前疼是一阵一阵的,现在疼的基本是整日整夜的,难得才能不疼一会会或者稍微疼一点点(止疼药换成 氨酚羟考酮)也没什么效果,我们做儿女的只想让 父亲少受点罪
也只有手术见效才会快点,于是到处问,到处查 问到了郭主任您的大名,在好大夫网上想预约您
结果都预约不上
10.26号专门去了趟北京人民医院
结果还是没挂上您的号,后来挂了汤小东主任的号,汤主任说的和南京军区总院医生说的差不多(推荐我质子重离子
之前南京医生也说过这项技术,但是确实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也是一部分原因,去年我也咨询过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
给我的答复是
1、你们之前已经做过一次放疗 2、你们现在有三处
我们只能做两处,所以后来也没有再更近这个事。)
最后我也只能返回南京了,这两天想想还是不死心,想亲自给您看看如果实在没办法,我们做儿女的也死心了,只要有一点希望,还是希望父亲能在人世??
前言万语只希望郭主任能给些建议?
所就诊医院科室:
南京军区总医院 骨科
治疗情况:
医院科室:
治疗过程:2011年在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做过放疗
用药情况:
药物名称:甲磺酸伊马替尼胶片
服用说明:5片/日
吃完喝一大杯水
请上传影像学资料
状态:就诊前
以下78张图片是日在地方医院做的磁共振,因电子档系统坏了
所以全是手机对着电脑屏幕拍的。
复发病灶多,范围广,且放疗后,手术无明确治疗效果,目前只能姑息治疗,局部放疗或行靶向治疗
状态:就诊前
靶向治疗哪里能做
大概治疗费用是多少?
请携带影像学资料及病历资料门诊就诊详细评估
状态:就诊前
郭主任 请问最近临床是否有针对 骶尾部脊索瘤 的靶向治疗药物,父亲疼的实在受不了了坐也不是,睡也不是,每天实在困极了只能睡2-3个小时觉。日日夜夜被病魔折磨着。
是否门诊就诊?
疾病名称:骶尾部脊索瘤&&
希望得到的帮助:若医生了解了病情,我希望给出建议是否要到医院进行详细治疗,此情况可不可以做手术?...
病情描述:压迫到大小便,左大腿有时麻木,臀部麻木胀痛。本人最近刚开始几天透一次血,这种情况可不可以做手术呢?
2011年发觉的,现在5年多了,臀部经常胀痛麻木,
因为患有尿毒症,此情况适不适合动手...
疾病名称:骶尾部脊索瘤&&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日术后日复查还有,您给做的手术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疾病名称:骶尾部脊索瘤&&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骶尾部脊索瘤大小便困难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怎么治疗好
疾病名称:骶尾部脊索瘤,卧床一年,腰部褥疮&&骶尾部脊索瘤&&
希望得到的帮助:能否帮助我母亲解决疼痛问题
病情描述:卧床一年多了,4月做了褥疮引流手术,现在骶尾部疼痛难忍,求求大夫救救我妈吧
疾病名称:骶尾部脊索瘤!&&
病情描述(主要症状、发病时间):
腿部剧烈疼痛,小便失禁,一般在晚上时候发病!
化验、检查结果(检查时间、内容):
s2左侧为主可见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整等密度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35...
疾病名称:骶尾部脊索瘤&&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腿痛;筋痛;腰痛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怎样治好;不开刀行吗
疾病名称:骶尾部脊索瘤&&
检查及化验:图像所见: 骶尾部平扫MR
以尾骨为主局部骨破坏,形成一较大软组织肿块,大小约5*5*5CM,病灶呈土豆块状出芽生长。个别子瘤与母瘤分离,累及第三骶椎。病灶内信号欠均匀。以长T1...
疾病名称:骶尾部脊索瘤&&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腿筋痛。腰痛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郭卫大夫的信息
骨肿瘤的外科治疗,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化疗及保肢治疗
郭卫,男,主任医师,教授,科主任。1958年生,汉族,山东青岛市人。1984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医疗系,1984年...
骨肿瘤科可通话专家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
骨与软组织科
北京积水潭医院
北京肿瘤医院
骨与软组织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
骨与软组织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肿瘤医院
骨软组织外科
好大夫在线电话咨询服务拥有1个小站,订阅1个话题,关注40个小站
一、今又重阳
在有关&你幸福吗&的争议告一段落后,现在是&我的父亲母亲&被观众在放大镜下细细检视。
中央电视台这个呼吁关爱失忆失能老人而设的系列节目,因为新闻联播的放大作用以及让人心酸的采访答问,连日来获得广泛关注。今天正是重阳节,所以,主播昨晚19时便发布预告,将以多个频道...&
一、今又重阳
在有关&你幸福吗&的争议告一段落后,现在是&我的父亲母亲&被观众在放大镜下细细检视。
中央电视台这个呼吁关爱失忆失能老人而设的系列节目,因为新闻联播的放大作用以及让人心酸的采访答问,连日来获得广泛关注。今天正是重阳节,所以,主播昨晚19时便发布预告,将以多个频道同步播出特别节目&九九艳阳天&。
这是在向中国第一个老年节献礼。戏曲、养生、相声小品,是要给&我的父亲母亲&带去属于他们的节日欢愉。只不过,带来更深刻记忆的永远都是痛苦。
前天,央视公开播出的片断里,一位80岁老奶奶感叹&年龄大了,不希望活着&。记者沉默了一阵问起原因,老奶奶说:&现在的孩子不像从前的孩子,从他们身上感觉不到温暖&&你们也是年轻人,所以希望你们多回家看看。&
昨天,镜头里讲述苦楚的是郑州街头68岁的卖煎饼老太。她自称&两个小孙子都是聋哑&,因而&希望全部破灭&:&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多卖一毛钱,把我的小孙子从底线挽救出来。&
老父亲老母亲这样的心声,让电视和电脑屏幕前的年轻人情何以堪。不仅是视频跟帖和微博转发时满是哽咽表情,各地报章在报道这两幕采访过程时也是纷纷以&让人心酸&形容,按照河南商报追访报道的标题来说就是:&多少人被这句话戳中泪点&。
经由门户网站展示推介,内疚难过的集体感受,甚至压过了对央视记者询问截瘫53年老人&您最开心的是什么&的质疑。例如今晨之成都商报,就发表作者对&有些网友&的不满:&就像前不久央视在走基层活动中所策划的&你幸福吗&提问一样,很多网友纠结于问题的设置,以调侃或者讽刺的心态去看待央视记者的采访,却忽略了那些采访背后的社会意义。&
没错,在央视新闻公益行动的榜样作用下,中国媒体从业者今天集体尽孝,将版面贡献给自己的父亲母亲。同在四川,华西都市报在头版写下&百善孝为先&的古训,通报本省百岁老寿星4374的统计数字;重庆时报昨天就已经在封面放上一把孤独的躺椅,呼吁《明天重阳节,回家看爸妈》,今天是竞争对对手重庆晨报接力,开席百寿宴,&如果你不能回家看望父母,打个电话问候吧&;新浪推荐聚焦失智老人孤独晚年的图片专题,写下&我遗忘的世界,请不要遗忘我&的心声;搜狐则是展示了一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近年来,一些失独老人开始走进寺院,一边在寺院的安养院养老,一边借由宗教的力量求得内心的解脱,这也是他们不得以的选择。&
新华社电稿中&50人争一张床&的数据得到了南方都市报重点展示:&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城乡养老机构发展到4.18万个,养老床位365万张。但平均下来,每50个老人拥有不到一张床&。除此以外,这篇《中国老人突破2亿,养老&大堤&能否抵挡?》还带来老人们的更多苦恼:&过半家庭空巢,我的寂寞有谁懂?&;&月均养老金74元,如何更好&养&自己?&;&50%老人慢病缠身,去哪方便就医?&
新京报带来了另一个数据,即&仅两成多老人主要靠养老金生活&,并获门户集体推荐:&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调研报告显示,到2010年,我国老年人中,有24.1%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养老金。40.7%老人依然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在2000年,主要依靠养老金生活的老人比例为19.6%。另外,以低保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人,这10年也由1.6%增加到了3.9%。&
如此养老困境,也就难怪评论员们个个有话要说。当潇湘晨报展示《近五成受访80后称暂无能力给养老费》的调查结果时,新京报和中国青年报已经在共同关注&现实条件下尽孝的无奈&。前者社论呼吁&更多制度和机制的跟进&:&正如家庭中子女所面临的问题,都会成为父母心头的重担一样,一个社会年轻人所承受的压力,最终都会转嫁给老人。让年轻人回家,需要先卸下他们肩头的重负,子女教育、医疗、社保,各领域的制度&减负&,都可能成为促动年轻人回家的动力;另一方面,老人荒芜的物质或精神领域,也不能全靠子女去填补。政府和社会应有所作为。城市的养老院床位难求、让老人&话有地儿说&的陪护机构凤毛麟角,这样的状况亟待改观。&团中央机关报头版上,则是向政府喊话&&《当权者的善政应广开行孝之门》:&有没有城市的当政者,考虑过为自己的治区,打造一个&最适合打工&指数,其中囊括一项指标即是能够提供多元的养老机构和价廉物美的养老服务,让打工者们在外谋生的同时,不致与父母远离?或者为低收入的外来务工者提供更好的保障和社会福利,让他们有能力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
都市时报也说起在央视镜头前感慨&不想活了,不怕死&的80岁老人,叹息&这位老人的遭际,大抵就是我们许多人父母的生活状态,一言以蔽之&&孤独终老&。这份云南媒体提醒各位,&父母的现在也就是我们的未来&&这显然并非某个人的隐痛,而上升为一种时代性的悲怆,意味着一种最不可原谅的抛弃与冰冷&,进而强调&国家与社会都对此缺乏道德情怀与危机意识&:&九九重阳,为人子女者需要尽出孝道,为人公仆者需要行出善政,为含辛茹苦的父母,也为我们自己。&
远水解不了近渴,为人子女者,至少可以先给一个拥抱吧。齐鲁晚报今天就是请君自省。封面那柄拐杖与伞的组合寓意&晚年何处安放&,头条评论特意提及那位亲耳听到&恨不得快点死&回答的央视记者:&&只想抱抱她,安慰她不要伤心&,记者的这个表述无意中击中了当下很多老年人&老无所依&问题的症结所在。老人们所寻求的依靠,并非完全是物质上的,他们所期盼儿女做的,只是能常回家看看,对老人进行精神上的&赡养&&。
所以,这份山东畅销报纸强调&简单的物质赠与不能代替对父母在精神上的抚慰&:&子欲孝而亲不待。对于那些家有年迈父母的人来说,所要思考的更迫切的问题是,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如何尽己所能给予父母更多精神上的抚慰。&
人民网则是想起此前曾引发热议的&好不容易子女儿孙凑齐了相约去爷爷家吃饭,孩子们却只顾在饭桌上玩手机,惹得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的老人,最后只能怒而摔盘离席&之事。由作者李妍定义&这是都市情感被科技绑架的一种侧证,更是当下中国孝文化缺乏的一面镜子&,文章亦宣布&尽孝其实很简单&:&陪他们吃一顿饭,打一个电话,就像歌里面唱的,&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无论是重阳节还是寻常日子,别让老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就是最大的孝道吧。&
现代快报提供新思路,声称若想消除老人&中国式孤独&,除了&常回家&还需要&常出门&:&给他们解除孤独,除了常回家看看,还可以请他们&常出门说说&。当他们觉得自己与这个国家、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还有联系,还有利害关系,他们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时代还负有责任,还有话语权,还可以作为的时候,他们的&中国式孤独&,就云开雾散了。&
人民日报统揽全局,即由海外版发出&孝老,还须有点硬措施&的警告,亦转换思维,重阳皓首话&余热&。作者黄团元以吴孟超、袁隆平、杨善洲等为&不服老&的榜样,豪言&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到&满目青山夕照明&的豪迈,散发的正是时代的热力&。
二、揪出&房叔&
56岁的蔡彬,恐怕是真的要重新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了。
在被冠以&房叔&之名14天后,这位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政委,被广州市纪委宣布存在&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贿赂,违反相关管理规定,经商开办企业等重大违纪问题&。并且,他与妻儿共有的房产比此前网络反腐者指控的还多一套。
&房叔&已被双规的消息是在昨天下午先由微博传开,并迅速成为门户网站热点报道。其实,南方都市报在上周五即已用《&房叔&调查情况将于22日公布》作出预报,报道中曾由番禺区纪委副书记郭轩宇承诺&我们将会给出一个对得住历史的答案。&
今天,这家率先将网络爆料变为白纸黑字的媒体自是当仁不让,不仅要用地图和表格一一展现22套房产之方位、面积后,更旧文重录10月9日其记者与蔡彬的电话问答,当时,&房叔&矢口否认有这么多房产,留下名言&&&如果真有那么多,我肯定很高兴&。
广州官员当然也明白议程设置的重要性。所以,在这场例行发布会上,市纪委新闻发言人梅河清将更多时间用来介绍南沙区部署开展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试点工作。只是,比起广州日报,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子报,南方都市报除了要注明&对于是否推行财产公示,尚无具体信息&外,还能配发专家点评《&关键是要配套,要有社会监督&》:&财产申报制度没有什么特别,关键是要有决心去实施,要有配套制度,真正向社会公示,让社会进行监督。不能忽悠老百姓。&
&申报的时候只有2处,可是用不太费劲的角度一调查22处。这个将来我们怎么去扎紧我们这样工作的篱笆,不能让它变成走过场?&&&白岩松多少还是担心这些财产申报制度最终变成&忽悠&。昨晚央视新闻1+1里,这位央视主播火线开谈《合力监督,双轨&房叔&!》:&他当初向组织上申报的时候自己的房产就只有两个,那么可能很多人都会思考,申报了然后就认了,难道我们的申报制度是只防君子不防小人?可是你真正要抓的就是小人,如果要是君子的话,你防他也没有用,人家是君子。但是像这样只报了2处房产,却背后有22处房产,为什么没有深一步的调查,而且这种调查并不是非常的费劲,稍微细心一点的网友就把这事给办了。&
白主播对财产申报制度&只防君子不防小人&的这种讽刺,在今晨得到门户网站重点推荐。根据实录,节目后半段,央视编导们更是将目光投向网络监督的作用:&在这个&房叔&这件事一出来之后,我听到了一种声音,有点不太开心,说你看看,你看看,又是网络在监督最后起到了作用,我们党内的监督为什么没有起到这样一个作用呢?这个问题,A面可以思考说它对,但是B面我觉得更该思考的是,本身网络监督就是监督的一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形成监督的一种合力。&
是的,&房叔&之事爆出后,特别是在广州官方承认网络指控&基本属实&后,便多有媒体就此为网络监督撑腰,例如12日就有现代快报《扳倒&房哥&再显网络反腐价值,唱衰论可以罢休了》、中国青年报《申报如浮云,给网络监督颁枚勋章》等。如今,既然&房叔&已经双规,第一财经日报更是要用今晨社论赞叹&民众正是反腐败的天然罗网&:&比之司法机构与纪检部门高悬反腐利剑和正面出击,民间反腐呈现出的是另一种力量,另一种威慑力。反腐之路迢遥,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未来的反腐斗争中,如何更好地充分引导民间力量,鼓励民众参与到反腐斗争当中来,仍是一个实际的课题。&
人民日报也在近半版《公众监督,揪出&房叔&》的报道中,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教授乔新生之口提出&我国预防腐败工作的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推行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二是重视群众监督&&我国的预防腐败工作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群众资源可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应该被纳入到预防腐败工作中来,成为一种手段,一种制度。这样做,实际上也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保护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同时为预防腐败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比起秦淮川在齐鲁晚报以《&房叔&被双规不足以惊喜》吁求&将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结合起来,发挥各自所长,弥补各自短板&,新京报更是看出悲凉,由作者朱昌俊强调《靠制度反腐发现&房叔&才算胜利》:&说到底,事件进行到现在,这依然是一个典型的被网民推着走的反腐案例,其至多也只能说是又一次的&网民的胜利&&&在一个网络反腐热情高涨的年代,网民每一次成功实现对腐败官员的揭发,已然不再仅仅意味着是对贪腐官员的惩戒,同时也可以说是对正常的反腐制度的施压和讽刺。事件中的两个细节,&房叔&的房屋申报数量与实际情况相差悬殊,&房叔&的儿子被查实为澳洲籍,至少昭示了目前制度反腐中两大可看得见的漏洞:申报仍停留在官员的&自觉&层面,而一个&裸官&的潜伏要靠深入的调查才能被证实。&
这篇得到新浪搜狐腾讯同步推荐的评论,其实是在苦心婆心地重申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对保护官员不被网络暴力&误伤&的重要性:&随着公民的反腐意识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如果制度性的反腐举措,迟迟不能跟进,那么一旦民众反腐屡屡走在前面,这种落差所引发的社会情绪就可能会超越反腐这一单一议题,造成更大的信任危机。&
而来自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昨夜晚安帖中的劝诫,就更值得中共党员干部们仔细听取了&&&8万余名干部,两年主动上缴钱券7.71亿。&可观&的数据,体现防腐成果,彰显反腐决心。然而,同样在今天公布的&房叔&案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拒腐肃贪,不能只靠道德自觉和良心发现,更要靠制度和法律。相对&自动&与&自觉&,&阳光法案&更有效;相对网络搜索,公开透明更可靠。&
事实上,今天多家都市报均是将&主动上缴&之事与&房叔双规&共置一版,再加上《浙江桐乡&16万吃大闸蟹&官员被停职》的消息。根据新华社电稿,在这个同因网络论坛爆料而广为人知的舆论事件中,&对于网络曝光的浙江省桐乡市公证处主任年薪80余万元以及公证协会公款赴阳澄湖吃大闸蟹等问题,昨日桐乡市政府新闻办表示,经初步查明,公证处存在工资发放违规以及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
或许,此时不论&房叔&还是&表叔&,都应该看看南方日报。这份广东省委机关报在本地处级官员落马之时,转发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主办之学习时报之文《禁果效应产生传播倍增效果》,由人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力丹等向官员普及传播形态多元化时代的常识:&在当今社会,如果想通过封锁一家报纸渠道来阻碍新闻信息的传播,报纸的确会没有出版,但某一新闻一定会成为网络新媒体上的热点话题。&
陈教授举出的反面典型是云南都市时报&跨省撤报&之事:&借助其他形态的媒介平台并通过这些媒介的报道,全社会都知晓了未能在都市时报刊出的新闻&&对舆论监督中涉及到的政府部门或官员来说,正确的做法是直面公众的监督,回应公众的质疑、批评和意见,而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想尽办法去消除负面新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这样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
三、尺寸掘进
也别忘了陕西&表哥&杨达才。华商报今天就带来一条会议新闻&&《新任局长赵政才:用网络舆情推动安全发展》。重拟标题作&陕西&表哥&继任者:要时刻想着有无数双眼盯着自己&后,凤凰网加粗如下段落:&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损失时应该内疚,应该有负罪感,应该承担责任。要清正廉洁。&
说起来,比起要求公开杨达才工资未果的大学生刘艳峰,郑州市民赵正军算得上走运。根据大河报昨天报道,他诉卫生部要求公开生乳新国标制定会议纪要一案,获法院支持,判令卫生部在法定期限内予以重新答复。
见此&点滴积累的尺寸掘进&,南方都市报当然要及时助阵:&2010年新修订的生乳标准出笼曾遭遇公众广泛质疑,郑州市民赵正军申请卫生部公开生乳等6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和起草人、反馈意见中不予采纳意见的信息资料以及审查会议纪要等关键政府信息,以解&被降低的生乳国标未被企业利益绑架&的公共疑虑。但三次申请只得来&不属于公开范围&这一最常见的生硬答复,即便是在后续诉讼中,卫生部仍用一旦公开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增加行政管理工作负担&作为抗辩理由。说辞或许荒诞,却是公民所遇再寻常不过的情形。&
这份广东报纸既要以&没有什么比司法秉公作出的胜诉判决更能鼓舞人心&来赞扬北京法院,也要表达担心:&胜诉判决已下,但围绕信息公开的角力却远未结束,法院判决是否能得到忠实履行,政府所公开信息的详细程度如何,依然有待公民、舆论与司法的不退场&。
其实,眼见公民申请信息公开掣肘不少的现状,南方都市报昨天就已经在同样的位置发出同样的呐喊。社论《政府信息公开,要能跟得上&公民Style&的节奏》中,是以&北京律师董正伟、西北师范大学学生黄焕婷和网络爆料人周筱赟等公民提起对铁道部12306网站建设、设计及招投标过程中详细情况的信息公开申请&遭遇模糊答复为例,要求透明公开:&政府信息公开,事关公民知情权,其公共参与的热忱亟待制度呵护,而最重要的,还是每一个被申请部门的每一次回应,都能做到最起码的不敷衍不推诿,不&王顾左右而言他&。公民申请信息公开遭遇&软钉子&,并不少见,但像铁道部这样直接以&上网自己查&回应的,却也不多见。&
在向公权力要公开要透明方面,南都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凤凰网今晨即推荐组合评论,包括来自钱江晚报的《向&不公开是原则&说不》、来自东方早报的《拒绝信息公开必须承担法律后果》。
上海报纸是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项目研究员刘远举撰文,向铁道部和卫生部双炮齐发,定义&政府部门面对信息公开的态度,就是其面对媒体的态度,也是面对民意的态度&,声称&只有完善顶层设计和保障民众的基本权利,我们才能建立起更加清晰的行政权力逻辑链条,才能让政府部门认真对待公民诸如要求信息公开的正当权利。&
文章结尾处,更是向&砌砖之人&致敬:&不管是申请铁道部公开信息的董正伟律师、朱芒教授,申请公开表哥工资的大学生刘艳峰,还是郑州消费者赵正军,以及做出判决让卫生部公开信息的法官,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一次次地碰撞这道看似强大的防波堤。正如辩证法所言,对旧事物的破坏过程孕育着崭新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他们不但是批评者,更是一个更加民主、公正的中国的建设者,他们,当之无愧于每一个心怀希冀的中国人的敬意。&
刊于长江日报的《政府信息不予公开的阻力在哪》更是得到网络编辑重点展示。武汉市委机关报的评论员付小为强调&政务信息公开的顶层设计问题早已解决&,&时下最为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落实公开&:&该公开的事项不公开、选择性公开、避重就轻地公开的情况不是个别地区、部门的问题,政府部门、机构的行事逻辑并没有以公开为首要前提。民众所普遍关心的,涉及民众重大利益的相关信息越是难以公开。也就是说,公开应起到的事前制约、&施压&作用无以&生效&,进而事后不愿公开、不敢公开。&
姑且,就等着&看卫生部如何执行法院公开判决&。这是新华每日电讯上,作者李妍的乐见其成。而中国青年报更不嫌乱,又引荐年轻人的新一轮公民Style:&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淅川县动用数十万元公款打造了两棵水泥&迎客松&。近日,南昌大学大三学生吴金鑫向淅川县林业局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公开&迎客松&的真实造价。&
一、不可能回到过去
在中日&9.11&整整40天后,中国媒体的重要版位上首次出现了&友好声音&。
五大门户昨天均曾以首页头条转发来自环球网的《中国1500人旅游团抵日受欢迎,为一月来最大团》,在这篇援引自日本新闻网的报道中,声称&来自中国上海的1500名游客搭乘大型客轮&哥斯达维多利亚&号,于20日抵达日本熊本县八代港。这是日本将钓鱼岛&...&
一、不可能回到过去
在中日&9.11&整整40天后,中国媒体的重要版位上首次出现了&友好声音&。
五大门户昨天均曾以首页头条转发来自环球网的《中国1500人旅游团抵日受欢迎,为一月来最大团》,在这篇援引自日本新闻网的报道中,声称&来自中国上海的1500名游客搭乘大型客轮&哥斯达维多利亚&号,于20日抵达日本熊本县八代港。这是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以来的一个月多间,抵达日本的最大的一个中国旅游团队&&虽然在9月份由于钓鱼岛问题中国出现了抵制赴日旅游的行动,但这一个访日团&依然坚持成行&,并于20日顺利抵达日本,这受到了熊本县和八代市当地政府官员和市民的热烈欢迎。&&
只是,对一些号召抵制日货的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依然坚持成行&无异于&汉奸卖国&,时事评论员@大鹏看天下微博转发这条新闻时,就在最后加了句&不去日本,会死?&的反问。&
顺便,上海人&贪小便宜&和&媚日&的名声也再一次奠定。既然新闻晨报、东方早报避而不谈,那山东大汉也就不客气了,齐鲁晚报封面满怀自豪之情,《&购岛&闹剧逼停山东赴日游。&涉日&导游、计调等改攻韩国、东南亚等市场;专家称显示真实民意》:&据日媒报道,由&哥斯达维多利亚&大型客轮承载的1500名来自上海的游客,20日抵达日本熊本县旅游,受到当地热情接待。消息一出,在网上招来一片骂声。记者10月21日从山东多家&曾&从事日本游的国际旅行社获悉,受9月份日本右翼&购岛&、&国有&闹剧影响,目前的山东赴日旅游市场已近乎停滞。而同期日本赴山东旅游的游客数量也大为减少。&&
文中,记者引述了旅游业内人士对上海同行的规劝,即&中旅总社(青岛)周立刚认为,应对日本&购岛&闹剧,赴日游首先受影响,对此,追求利润的旅游机构应该自律,态度鲜明地予以拒游&。还有学者的分析:&截至21日19:00,在新浪网《日媒称1500名中国游客抵日本熊本旅游》报道后,已有219页140006人次参与评论。几乎所有的发言都是反对该赴日旅游团的。对此,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认为,网民的愤怒情绪&反映了中国民众的真实心愿&。&&
&不去日本,会死?&那,去了日本,&会死?&环球时报今天承认,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中国民众都在反对千人团:&这一事件在中国网络引发复杂争议,有人认为中日民间互动应该继续,也有人认为民众应和国家利益共进退,抵制赴日旅游&。于是,社评要就此讲解&千人团和日本游大减呈现多元中国&的道理:&很多中国人放弃了前往日本旅游办事,但并非所有人,现在还一下去了1500人,这些事实的碰撞和混合呈现了全面而真实的中国。它们互相不能代替,哪一个也不能说它对今天的中国有绝对代表性。去不去日本旅游,在当下中国都能够做到自愿。这很重要。抵制或不抵制日本游,都不是官方刻意推动的。让民众有权利用不去旅游表达对日本的强烈不满,或者率意坚持将个人兴趣置于国家政治之上,政府的这种不干预应被看成中国进步的表现。&&
虽然&中国社会在&重大问题&上完全步调一致的时代永远结束了&,但这篇得获新浪重点推荐的文章仍不忘警告邻国:&当然如果因为这条旅游船去了日本,就认为大多数中国人对日本的愤怒是虚假的,其他人放弃前往日本旅游就成了错的,这同样是荒谬的&&日本切不可因为去了一艘满载中国游客的客轮,就错判中国人的对日愤怒已经过去了。&&
&褒贬并存&的事情也发生在日本。同样是按照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子报的描述,在得知&日本救起64名中国遇险船员&之事后,&中国的网络上传出了一片赞叹之声。许多网民表示,&生命的意义超越国界&、&感谢日本营救中国船员&。日本网络上则赞扬声和批评声音并存。日本《朝日新闻》21日在报道这一消息时颇有意味地称,&日本海保救起中国船员的当天,4艘中国海监船仍行驶在钓鱼岛附近海域&。&&
对环球时报以外的中国媒体来说,评论&中国1500人旅游团抵日受欢迎&不太容易把握,但既有《一艘中国货船在冲绳附近海域起火,船员全部获救》的新华社电稿,在今晨辟出版面加以报道总还顺理成章&&唯一的区别是,沿用通稿口径强调&冲绳&,还是像潇湘晨报那样用大标题写明这是&中国货船起火,日本救起全部中国船员&。
说起来,在这个周末出现的中日关系&首次&还不只千人团一个。&中国舰艇编队首航钓鱼岛海域&在周六获央视公开报道,并获环球时报《中国海军出来了,日越菲请适应》和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须&习惯&中国海军远海训练》助威;今晨门户又带来了《日副首相首次承认中日在钓鱼岛存在争议》的头条消息:&在谈到钓鱼岛&国有化&背景时,冈田公开批评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此前的&购岛&计划,称&东京都带头将尖阁诸岛(即中国钓鱼岛)问题扩大是错误的,东京都无法承担外交问题的责任,结果此事招致中国非常严厉的反弹。&&&
乘胜追击。人民日报今天除了由作者警告日本媒体不可&煽风点火&外,更在&五论钓鱼岛问题真相&时宣布谈判新要求、新价码,即人民网首页头条点明的那句&钓鱼岛局势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日方非法&购岛&行径已彻底葬送了双方达成的共识,改变了钓鱼岛问题的现状,钓鱼岛局势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日方必须认清形势,直面现实,深刻反省,改正错误,与中方就钓鱼岛问题达成新的共识,只有这样,中日关系才有可能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新闻联播》&寻母&
昨晚,央视《面对面》里也是涉日话题&&《李志伟:冲动的代价》。新浪搜狐网易发掘出这位深圳反日游行砸车者&参加游行重新学会唱国歌&的细节,呈现在众人面前。&
与此同时,这家电视台3个小时前的另一档节目《新闻联播》,如今也有了令市场化媒体关注的亮点:《&我的父亲母亲&。央视公益行动:为你戴上&黄手环&》。&
&我的父亲母亲&是央视新闻中心在今年重阳节前后推出的旨在关注失智老人的系列节目名称,9月下旬以来,连续通过朝闻天下等滚动栏目播出,记录&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人群的生存状态。最终,这个系列还是因为进入7点档而一夜成名&&在前一天以《网上为&痴呆&正名投票破百万》预热后,《新闻联播》的编导们在周五晚间播出四兄弟的泣问:&母亲,你在哪里?&&
当观众们看到平时说惯胡锦涛温家宝名字的主播李修平,娓娓道来湖南文氏四兄弟在桂林寻找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的故事时,或许会怀疑自己看的是不是某个地方卫视的都市报道。他们没有看错,3分43秒里,拥有亿万观众的《新闻联播》甚至免费为四兄弟发布寻人启事:&截止到记者发稿前,文氏兄弟依然没有找到母亲。在这里我们公布老人的照片和她儿子的联系电话,、,希望依靠大家的帮助,能够帮助患病的母亲平安回家。&&
周六晚再播《&四兄弟寻母&引发社会关注》之时,这档一方面凭借播放特权而拥有中国最高收视率、一方面因&官话连篇&而在互联网上受尽奚落的新闻节目已经再度成为热议对象。&
北京青年报昨日解密,除了引述制片人杨继红的编导手记外,还带来观众评价:&央视此举被网友评价为《新闻联播》&破天荒地播出一则寻人启事&,时间虽短,内容虽少,但意义极大,&这是《新闻联播》增加民生新闻报道,关注小人物命运的一次突破&&。&
新京报则请来学者周庆安,讲解&《新闻联播》播寻人启事的人本价值&:&节目一出,除了文妈妈的下落惹人担心之外,新闻本身也得到了不少观众的正面响应,在网上被称为&彰显人性的光辉&,还有不少人真的伸出手,帮忙四兄弟寻找母亲&&在人们的印象中,《新闻联播》往往是中规中矩的。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新闻联播中曾看到最美乡村女教师、爱心小院、讨薪日记等基层报道,让不少人对新闻联播的固有看法在发生变化。当然,即便是这次的&寻找母亲&节目,也有一些观众将信将疑,或者对播出的方式有所讨论。从态度上讲这都十分正常,但是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新闻节目,的确更需要把握社会发展的直接脉动,展现人性故事,呼应观众诉求,讲述更多&草根故事&。&&
这篇得获多家网络媒体在周日推荐的文章表达了对&中国收视份额最大的新闻节目&的期待:&公众希望它能改变一下刻板印象,既能看到全国最重要的新闻,也期待能看到这些新闻和自己的直接关系&&对媒体人来说,每一条新闻都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新闻的价值彰显人的价值,新闻的重量彰显公民的重量。&&
钱江晚报更是允许评论员薛建国公开引用了那句国人用来挖苦新闻联播远离百姓生活的段子&&&领导人很忙,中国很好,外国很乱&,不过,这份浙江省委机关报子报也要为最高喉舌&寻找失去的观众&而打气:&呼唤《新闻联播》改革的声音持续不断,事实上,《新闻联播》的改革也一直进行着,因为是小步迈进,观众能感觉到是主持人的更迭,内容编排上变化不大。四兄弟寻找走失母亲可视为《新闻联播》的又一次改革尝试。从观众反映看,这样的尝试是可以持续下去的。&
的确,对主管央视的宣传官员来说,这种尝试更大的可能性是被纳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成果,但对关心中国媒体功能角色的人们来说,《新闻联播》可是与人民日报头版相提并论的最高政治堡垒,人们热衷于解读其间哪怕细微变化也是理所当然。
所以,由新华社主管的新华每日电讯今天也加入到称赞者行列中,与华西都市报同步发表评论,回忆央视之前宣布的2013年&加重社会民生类节目的比例&之基调,强调&这种微变,不异于一个风向标:央视走亲民路线,很大程度上,就是摒弃刻板形象,填补&角色空格&,重拾朴素、真实的人本情怀&&出寻人启事,是央视的风格初变,也是渐进式改革的探路之举。&
只不过,在一些认定中央媒体就是宣传工具的异议者看来,这种因为《新闻联播》细微变化而欢呼的举动更多是自作多情&&&一个省级卫视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何要拿到新闻联播上作秀&,再加上那句微博流行戏谑:&元芳,这事你怎么看?&&
另外一些吐槽则指向了警方。根据桂林晚报等报道,在寻人启事登上《新闻联播》后,&桂林市公安部门19日晚展开了大规模的排查行动,20日,桂林市公安局出动大量干警,帮助文辉四兄弟在全市12县5区开展地毯式搜寻。&于是,钱江晚报今天在《全警出动&寻母&,可以复制》中即感叹&全警出动寻找一位走失的老人,这事儿太难得了&:&四兄弟有幸,有幸的是他们的寻母故事上了《新闻联播》,所以,他们现在绝非四个人在战斗,成百上千的警察,海量的网友等,汇聚一条爱河。可全国有大批亲人失散的家庭,他们不可能都上《新闻联播》,这是否意味着对于他们仍是无望?桂林全警出动开展&寻母行动&,希望不仅仅是呼应《新闻联播》报道的一种姿态,我更愿这是一次真正意义的观念突破,是可以复制的样本,各地警方像&寻母行动&那样,去帮助千千万万失散亲人的家庭,那善莫大焉&。&
比起成都商报《新闻联播能否找回所有的走失母亲》里对&全社会力量&的呼唤,今日晶报社评里的质问更是严厉:&我们不知道这四兄弟此前有否报警,也不知警方态度如何。但可以知道的是,从常理来看,警方如此重视,并不是被感动的结果,而是这一事件被央视关注的结果。其实,即使没有&全警出动&&&这可能反而给人一种&太过&的不适感&&只要能做到恪尽职守,公众就很知足了,这种突然运转起来的高效率,只是让人更清楚地看到,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做不了,而是没有足够动力去做。该报道的网络跟帖中,就有不少网友忍不住联想:倘若此事没有上《新闻联播》,又当如何?还能享受到这样的&VIP待遇&吗?&&
延伸到更深层的养老话题,广州日报提前一天提醒《关爱老人,功夫更在重阳外》,而东方早报也借肯定央视&破天荒&之际,强调&&寻人启事&却释放了强烈的信号&:&好在官民之间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价值观达成共识,《新闻联播》&寻亲&发出了以国家之力帮助公民解决老龄化现实困难的强烈信号,我们期待职能部门在履职中能体现这种价值观,主动为老年公民未雨绸缪、急民所难,不必等着《新闻联播》的点名。同时,以温暖、有力的新闻体现国家价值观,这是国家级新闻节目应有的态度,也是新闻人民性的直接体现。&
一、不可能回到过去
在中日&9.11&整整40天后,中国媒体的重要版位上首次出现了&友好声音&。
五大门户昨天均曾以首页头条转发来自环球网的《中国1500人旅游团抵日受欢迎,为一月来最大团》,在这篇援引自日本新闻网的报道中,声称&来自中国上海的1500名游客搭乘大型客轮&哥斯达维多利亚&号,于20日抵达日本熊本县八代港。这是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
一、不可能回到过去
在中日&9.11&整整40天后,中国媒体的重要版位上首次出现了&友好声音&。
五大门户昨天均曾以首页头条转发来自环球网的《中国1500人旅游团抵日受欢迎,为一月来最大团》,在这篇援引自日本新闻网的报道中,声称&来自中国上海的1500名游客搭乘大型客轮&哥斯达维多利亚&号,于20日抵达日本熊本县八代港。这是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以来的一个月多间,抵达日本的最大的一个中国旅游团队&&虽然在9月份由于钓鱼岛问题中国出现了抵制赴日旅游的行动,但这一个访日团&依然坚持成行&,并于20日顺利抵达日本,这受到了熊本县和八代市当地政府官员和市民的热烈欢迎。&
只是,对一些号召抵制日货的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依然坚持成行&无异于&汉奸卖国&,时事评论员@大鹏看天下微博转发这条新闻时,就在最后加了句&不去日本,会死?&的反问。
顺便,上海人&贪小便宜&和&媚日&的名声也再一次奠定。既然新闻晨报、东方早报避而不谈,那山东大汉也就不客气了,齐鲁晚报封面满怀自豪之情,《&购岛&闹剧逼停山东赴日游。&涉日&导游、计调等改攻韩国、东南亚等市场;专家称显示真实民意》:&据日媒报道,由&哥斯达维多利亚&大型客轮承载的1500名来自上海的游客,20日抵达日本熊本县旅游,受到当地热情接待。消息一出,在网上招来一片骂声。记者10月21日从山东多家&曾&从事日本游的国际旅行社获悉,受9月份日本右翼&购岛&、&国有&闹剧影响,目前的山东赴日旅游市场已近乎停滞。而同期日本赴山东旅游的游客数量也大为减少。&
文中,记者引述了旅游业内人士对上海同行的规劝,即&中旅总社(青岛)周立刚认为,应对日本&购岛&闹剧,赴日游首先受影响,对此,追求利润的旅游机构应该自律,态度鲜明地予以拒游&。还有学者的分析:&截至21日19:00,在新浪网《日媒称1500名中国游客抵日本熊本旅游》报道后,已有219页140006人次参与评论。几乎所有的发言都是反对该赴日旅游团的。对此,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认为,网民的愤怒情绪&反映了中国民众的真实心愿&。&
&不去日本,会死?&那,去了日本,&会死?&环球时报今天承认,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中国民众都在反对千人团:&这一事件在中国网络引发复杂争议,有人认为中日民间互动应该继续,也有人认为民众应和国家利益共进退,抵制赴日旅游&。于是,社评要就此讲解&千人团和日本游大减呈现多元中国&的道理:&很多中国人放弃了前往日本旅游办事,但并非所有人,现在还一下去了1500人,这些事实的碰撞和混合呈现了全面而真实的中国。它们互相不能代替,哪一个也不能说它对今天的中国有绝对代表性。去不去日本旅游,在当下中国都能够做到自愿。这很重要。抵制或不抵制日本游,都不是官方刻意推动的。让民众有权利用不去旅游表达对日本的强烈不满,或者率意坚持将个人兴趣置于国家政治之上,政府的这种不干预应被看成中国进步的表现。&
虽然&中国社会在&重大问题&上完全步调一致的时代永远结束了&,但这篇得获新浪重点推荐的文章仍不忘警告邻国:&当然如果因为这条旅游船去了日本,就认为大多数中国人对日本的愤怒是虚假的,其他人放弃前往日本旅游就成了错的,这同样是荒谬的&&日本切不可因为去了一艘满载中国游客的客轮,就错判中国人的对日愤怒已经过去了。&
&褒贬并存&的事情也发生在日本。同样是按照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子报的描述,在得知&日本救起64名中国遇险船员&之事后,&中国的网络上传出了一片赞叹之声。许多网民表示,&生命的意义超越国界&、&感谢日本营救中国船员&。日本网络上则赞扬声和批评声音并存。日本《朝日新闻》21日在报道这一消息时颇有意味地称,&日本海保救起中国船员的当天,4艘中国海监船仍行驶在钓鱼岛附近海域&。&
对环球时报以外的中国媒体来说,评论&中国1500人旅游团抵日受欢迎&不太容易把握,但既有《一艘中国货船在冲绳附近海域起火,船员全部获救》的新华社电稿,在今晨辟出版面加以报道总还顺理成章&&唯一的区别是,沿用通稿口径强调&冲绳&,还是像潇湘晨报那样用大标题写明这是&中国货船起火,日本救起全部中国船员&。
说起来,在这个周末出现的中日关系&首次&还不只千人团一个。&中国舰艇编队首航钓鱼岛海域&在周六获央视公开报道,并获环球时报《中国海军出来了,日越菲请适应》和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须&习惯&中国海军远海训练》助威;今晨门户又带来了《日副首相首次承认中日在钓鱼岛存在争议》的头条消息:&在谈到钓鱼岛&国有化&背景时,冈田公开批评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此前的&购岛&计划,称&东京都带头将尖阁诸岛(即中国钓鱼岛)问题扩大是错误的,东京都无法承担外交问题的责任,结果此事招致中国非常严厉的反弹。&&
乘胜追击。人民日报今天除了由作者警告日本媒体不可&煽风点火&外,更在&五论钓鱼岛问题真相&时宣布谈判新要求、新价码,即人民网首页头条点明的那句&钓鱼岛局势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日方非法&购岛&行径已彻底葬送了双方达成的共识,改变了钓鱼岛问题的现状,钓鱼岛局势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日方必须认清形势,直面现实,深刻反省,改正错误,与中方就钓鱼岛问题达成新的共识,只有这样,中日关系才有可能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新闻联播》&寻母&
昨晚,央视《面对面》里也是涉日话题&&《李志伟:冲动的代价》。新浪搜狐网易发掘出这位深圳反日游行砸车者&参加游行重新学会唱国歌&的细节,呈现在众人面前。
与此同时,这家电视台3个小时前的另一档节目《新闻联播》,如今也有了令市场化媒体关注的亮点:《&我的父亲母亲&。央视公益行动:为你戴上&黄手环&》。
&我的父亲母亲&是央视新闻中心在今年重阳节前后推出的旨在关注失智老人的系列节目名称,9月下旬以来,连续通过朝闻天下等滚动栏目播出,记录&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人群的生存状态。最终,这个系列还是因为进入7点档而一夜成名&&在前一天以《网上为&痴呆&正名投票破百万》预热后,《新闻联播》的编导们在周五晚间播出四兄弟的泣问:&母亲,你在哪里?&
当观众们看到平时说惯胡锦涛温家宝名字的主播李修平,娓娓道来湖南文氏四兄弟在桂林寻找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的故事时,或许会怀疑自己看的是不是某个地方卫视的都市报道。他们没有看错,3分43秒里,拥有亿万观众的《新闻联播》甚至免费为四兄弟发布寻人启事:&截止到记者发稿前,文氏兄弟依然没有找到母亲。在这里我们公布老人的照片和她儿子的联系电话,、,希望依靠大家的帮助,能够帮助患病的母亲平安回家。&
周六晚再播《&四兄弟寻母&引发社会关注》之时,这档一方面凭借播放特权而拥有中国最高收视率、一方面因&官话连篇&而在互联网上受尽奚落的新闻节目已经再度成为热议对象。
北京青年报昨日解密,除了引述制片人杨继红的编导手记外,还带来观众评价:&央视此举被网友评价为《新闻联播》&破天荒地播出一则寻人启事&,时间虽短,内容虽少,但意义极大,&这是《新闻联播》增加民生新闻报道,关注小人物命运的一次突破&&。
新京报则请来学者周庆安,讲解&《新闻联播》播寻人启事的人本价值&:&节目一出,除了文妈妈的下落惹人担心之外,新闻本身也得到了不少观众的正面响应,在网上被称为&彰显人性的光辉&,还有不少人真的伸出手,帮忙四兄弟寻找母亲&&在人们的印象中,《新闻联播》往往是中规中矩的。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新闻联播中曾看到最美乡村女教师、爱心小院、讨薪日记等基层报道,让不少人对新闻联播的固有看法在发生变化。当然,即便是这次的&寻找母亲&节目,也有一些观众将信将疑,或者对播出的方式有所讨论。从态度上讲这都十分正常,但是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新闻节目,的确更需要把握社会发展的直接脉动,展现人性故事,呼应观众诉求,讲述更多&草根故事&。&
这篇得获多家网络媒体在周日推荐的文章表达了对&中国收视份额最大的新闻节目&的期待:&公众希望它能改变一下刻板印象,既能看到全国最重要的新闻,也期待能看到这些新闻和自己的直接关系&&对媒体人来说,每一条新闻都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新闻的价值彰显人的价值,新闻的重量彰显公民的重量。&
钱江晚报更是允许评论员薛建国公开引用了那句国人用来挖苦新闻联播远离百姓生活的段子&&&领导人很忙,中国很好,外国很乱&,不过,这份浙江省委机关报子报也要为最高喉舌&寻找失去的观众&而打气:&呼唤《新闻联播》改革的声音持续不断,事实上,《新闻联播》的改革也一直进行着,因为是小步迈进,观众能感觉到是主持人的更迭,内容编排上变化不大。四兄弟寻找走失母亲可视为《新闻联播》的又一次改革尝试。从观众反映看,这样的尝试是可以持续下去的。&
的确,对主管央视的宣传官员来说,这种尝试更大的可能性是被纳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成果,但对关心中国媒体功能角色的人们来说,《新闻联播》可是与人民日报头版相提并论的最高政治堡垒,人们热衷于解读其间哪怕细微变化也是理所当然。
所以,由新华社主管的新华每日电讯今天也加入到称赞者行列中,与华西都市报同步发表评论,回忆央视之前宣布的2013年&加重社会民生类节目的比例&之基调,强调&这种微变,不异于一个风向标:央视走亲民路线,很大程度上,就是摒弃刻板形象,填补&角色空格&,重拾朴素、真实的人本情怀&&出寻人启事,是央视的风格初变,也是渐进式改革的探路之举。&
只不过,在一些认定中央媒体就是宣传工具的异议者看来,这种因为《新闻联播》细微变化而欢呼的举动更多是自作多情&&&一个省级卫视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何要拿到新闻联播上作秀&,再加上那句微博流行戏谑:&元芳,这事你怎么看?&
另外一些吐槽则指向了警方。根据桂林晚报等报道,在寻人启事登上《新闻联播》后,&桂林市公安部门19日晚展开了大规模的排查行动,20日,桂林市公安局出动大量干警,帮助文辉四兄弟在全市12县5区开展地毯式搜寻。&于是,钱江晚报今天在《全警出动&寻母&,可以复制》中即感叹&全警出动寻找一位走失的老人,这事儿太难得了&:&四兄弟有幸,有幸的是他们的寻母故事上了《新闻联播》,所以,他们现在绝非四个人在战斗,成百上千的警察,海量的网友等,汇聚一条爱河。可全国有大批亲人失散的家庭,他们不可能都上《新闻联播》,这是否意味着对于他们仍是无望?桂林全警出动开展&寻母行动&,希望不仅仅是呼应《新闻联播》报道的一种姿态,我更愿这是一次真正意义的观念突破,是可以复制的样本,各地警方像&寻母行动&那样,去帮助千千万万失散亲人的家庭,那善莫大焉&。
比起成都商报《新闻联播能否找回所有的走失母亲》里对&全社会力量&的呼唤,今日晶报社评里的质问更是严厉:&我们不知道这四兄弟此前有否报警,也不知警方态度如何。但可以知道的是,从常理来看,警方如此重视,并不是被感动的结果,而是这一事件被央视关注的结果。其实,即使没有&全警出动&&&这可能反而给人一种&太过&的不适感&&只要能做到恪尽职守,公众就很知足了,这种突然运转起来的高效率,只是让人更清楚地看到,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做不了,而是没有足够动力去做。该报道的网络跟帖中,就有不少网友忍不住联想:倘若此事没有上《新闻联播》,又当如何?还能享受到这样的&VIP待遇&吗?&
延伸到更深层的养老话题,广州日报提前一天提醒《关爱老人,功夫更在重阳外》,而东方早报也借肯定央视&破天荒&之际,强调&&寻人启事&却释放了强烈的信号&:&好在官民之间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价值观达成共识,《新闻联播》&寻亲&发出了以国家之力帮助公民解决老龄化现实困难的强烈信号,我们期待职能部门在履职中能体现这种价值观,主动为老年公民未雨绸缪、急民所难,不必等着《新闻联播》的点名。同时,以温暖、有力的新闻体现国家价值观,这是国家级新闻节目应有的态度,也是新闻人民性的直接体现。&
一、筑底企稳
白岩松昨晚在《新闻1+1》的镜头前神情严肃问&中国经济到底什么情况?&&&其实,他的同事早在两个多小时前就通过新闻联播公开回答了:《三季度经济:筑底企稳信号增强》。
不过,这位央视主播结语那句&也许中国的经济没有过去发展得那么快了,但是可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变得更好呢&还是未知之数。京华时报今日以《GDP7.4%释放两种信号》...&
一、筑底企稳
白岩松昨晚在《新闻1+1》的镜头前神情严肃问&中国经济到底什么情况?&&&其实,他的同事早在两个多小时前就通过新闻联播公开回答了:《三季度经济:筑底企稳信号增强》。&
不过,这位央视主播结语那句&也许中国的经济没有过去发展得那么快了,但是可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变得更好呢&还是未知之数。京华时报今日以《GDP7.4%释放两种信号》代为分析:&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存在下行风险,因此制订了稳增长的首要调控目标。在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控状态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显示了经济触底回暖的信号&&
但是,在GDP数据之中,仍隐藏着另一个信号&&经济增长方式距离以消费内需为主要动力的目标仍然相差甚远。&&
所以,这份北京报纸的评论员徐立凡值此再言&刺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一,是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的运行基础,优化实体经济环境,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保证经济增长和就业率少受冲击。其二,是加紧通过收入分配改革等财税政策的优化,夯实启动消费内需的基础。&
在走低的数据中,来自上海的学者郁慕湛也看出了可喜的一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1%,高于8月份增速13.2%。同时,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且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而CPI则在回落。这就充分说明了我国经济在放缓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传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发表在新京报上的这篇《平稳放缓或将成为经济发展常态》,认定当下是个转变的好时机:&经济高速发展可以掩盖许多社会矛盾,而经济发展回归于正常的平稳放缓的速度时,怎样增加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成了最大的问题,也只有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才能够扩大内需。只有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才能够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
但东方早报也允许特约评论员陈宁远冒天下之大不韪,发表《对投资拉动经济不能一棍子打死》。文章提醒对投资抱有批评态度的人注意:&中国有近3000个县级行政区域,不少地方的财政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转移支付远远不足)。但即使卖地,也不是所有地区从一开始就获得巨大收益的,有很多地方是因为2009年四万亿投资才有了经营本地土地的能力,形成一定规模的财政收入。&基于此,作者认定:&不论什么经济体,投资是否活跃,都是其经济是否景气的主要风向标。&
不过,分析经济走势之外,这份上海媒体还是决定和各地诸多市民报章一样,将头版头条大标题位置留给《收入改革方案四季度出台》。根据新华社电稿,在由总理温家宝17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会议中,&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被列为本季度一项工作。
人们的期待与焦虑并存。因为与此同时,还有另一则消息: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最新发布的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称,&十一五&期间,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值由2005年的29.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6.8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8.1%,而职工平均工资10年间只增长了3万元,甚至有两成的职工5年之内从未涨工资。差距之大,令人震惊。
齐鲁晚报已然拍案而起,《&五年未加薪&肯定不是&合理差距&》:&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可能有多种原因,但最容易让民众不满、引发社会贫富焦虑的恐怕还是机会不平等。所谓机会不平等,主要是指由于体制漏洞或者人为因素设置障碍,造成社会中的某一部分人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与由于天赋、能力、机遇造成的收入差距不同,这种不平等给人们造成的不公平感更强,更容易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根据这份山东媒体的思路,&与改变人的天赋、能力,甚至通过绝对平均再分配相比,从机会平等入手来缩小收入差距更具可行性,也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再加上钱江晚报在《阳澄湖搞个活动,公款报账十多万》里刚刚揭发的&浙江一事业单位有编制人员年薪超60万,合同工仅4万&之事,经济参考报上&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难产因既得利益集团抵触&的专家分析哪怕已经是老生常谈,也能得到网络媒体重点呈现。
回头来看,还是胡舒立消息灵通。这位财新传媒当家人早在周一就已发表《不均贫富均机会》,细析&限高&、&扩中&、&调低&之策:&政府的努力,正被日益扩大的行业差距以及财富日益向权力部门和垄断部门集中所抵消。在中国行业间工资差距中,约三分之一是垄断因素造成的&&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政府应当清楚地意识到并明确告知公众,政府可以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避免公众以过高期望始,以陷入失望终。&&
二、美国问题
对第一财经日报这样的专业媒体来说,除了构筑《宏观经济企稳,仍须未雨绸缪》这样的命题外,也要解剖具体的商业冲突&&《三一详解为何起诉奥巴马》:&三一集团董事、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在昨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则表示,起诉奥巴马&是被迫高调&,&不起诉解决不了问题&。同时,三一集团方面也称&对赢得这场诉讼,我们还是充满了信心&。&
这场发布会的确事先高调,得到了新浪财经等网络媒体以及到场记者的微博直播。其背景是,美国总统奥巴马9月28日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签发行政命令禁止三一集团在美国的关联公司罗尔斯(Ralls)在俄勒冈州一军事基地附近兴建四个风电场,并要求罗尔斯在90天之内从该项目中撤出全部投资。
在三一重工总部所在地长沙,潇湘晨报头版定义这是中国企业&用美国方式解决美国问题&:&向文波表示,这次起诉更多地是为了中国企业的尊严而战。他直言,起诉奥巴马完全是&无辜、无奈、无路可走&。这份湖南畅销报纸进而引用中国律师和教授的分析宣布,《胜诉有难度,但要敢于&让你疼&》:&由于涉及&国家安全&这一敏感话题,本身要打赢这个案子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他相信在美国这样一个法治社会,没有人能够把自己凌驾于宪法之上&&三一这次等于是给大家上了一堂公开课,就是中国企业要赢得更多国际话语权,但话语权的取得和巩固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与此相比,三湘都市报堪称不顾同乡情谊,《三一集团起诉奥巴马,被迫高调,还是炒作?》的大标题下,记者讥讽&不能用愤青的姿态来奋斗&:&不管如何,三一举着保护中国企业在海外资产的大旗,吸引着公众的注意力,并煽动了一种叫做民族主义的情绪。这和2006年夏天,它成功地把凯雷收购徐工案引入公众视线,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有关国家经济安全的大讨论,如出一辙。&
21世纪经济报道今晨以近一个整版解析此诉,包括《美财政部独家回应本报:&此次审查不是投资案双方主动提出的&》、《三一举证:项目曾获美国国防部、航空管理局同意》、《三一起诉背后:国际遇阻、国内寒流》。继9天前声明《美国不应将中国公司作为政治祭品》后,今日社评亦躬身自省,结合此前美国就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为等进入美国市场设限之事,强调&消弭隔阂才会助力中企自信出航&:&三一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提醒中国自身国家安全的观点也是中肯的。不过,据此提出希望中国把别人对中企的态度反制给别人,则不理智。殊不知,尽管中国在核电等领域引入大量外资,但这是中国政府基于严格的国家安全审查后的决策。因而,国内企业当效仿外资在华今年供应策略,尽快增强互信、消除疑虑。并且,切忌以民族牌制造身份对峙带来更大的创伤。&
这种&单凭赚眼球和单方面吆喝外,难以推动事件良性发展&的自我批评方式,难免会让那些中国企业支持者感到是&胳膊肘朝外拐&。飞象网总裁项立刚周二即已通过微博表达对&一些中国人和中国媒体也想跟着美国国会走&的震惊之情:&我相信,华为、中兴一定会用自己的技术和产品证明自己,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是挡不住的。&
这应该也是环球时报周三以社评《发展企业就是构筑国家核心竞争力》表达的殷殷期待。在这篇当日得到新浪重点推荐的文章中,作者正是讲述着&企业强,则国家兴&的道理:&中国公司华为和中兴进入美国市场受阻,美国国会的理由是保护&国家安全&,其实美国真正要保护的是美国企业的市场地位不受挑战。当然如果换个角度思考,美国人也没说错,因为企业的安好恰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中国经济过去一直对美处于&防守&,我们的低端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构不成对美国优势的真实挑战。现在中国高科技企业也来敲美国的门,它们带来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中国社会对企业的重视仍是懵懵懂懂的,企业发展对国家和民众的重要性仍需要一次彻底的启蒙。以中国人的勤劳、聪明和勇气,未来几十年中国完全可能出现一大批世界级优秀企业。我们需要有决心、也有胸怀和战略迎接它们的到来。&
今天,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子报继续启蒙大业,由外交学院客座教授宋荣华讲解《三一、华为刺痛了美国那根筋》:&三一、华为、中兴在美国的拓展代表着中国企业、中国管理、中国商品进入美国的崭新模式,他们已触及到美国的&帝国梦&,削弱了美国的领先优势,让美国感到了真正的竞争,这才是他们在美国遭排斥和封杀的根本原因&&可以预见,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遇到国外保守势力的围堵和绞杀。但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恰恰说明中国企业的壮大和中国的崛起。&
在对美外交语言中,华为中兴这两家中国企业的名字一周以来已获反复讲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均在对日作战的主阵地外,同时腾出手来,表达类似《封杀华为中兴凸显美冷战思维》的声音。
今天光明日报又已出招,《从国家安全角度反思美国封杀华为事件》:&与华为、中兴在美国遭到封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信息网络公司却在多国长驱直入,就是在中国也是攻城掠地,占据了大半江山。这不得不引起对我国信息安全现状的反思和忧虑&。这份政治地位仅次于人民日报的报纸,值此重提&谷歌等网络公司已经在西亚北非政局动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之鉴,向决策者喊话:&一直以开放包容姿态向外国企业敞开大门的中国市场,也许是时候重新考虑衡量尺度了。这并不是说要进行政治上的报复和&贸易战&,但在信息安全问题上,不要怕被扣上贸易保护主义的帽子&&加大对在华国外网络企业的安全审查和监管力度,也许应该成为当前加强我国信息安全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消费莫言
尽管还有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今天以&文学不必迎合和取悦民意&为题,批评那些认为莫言&批判性&不够的人是&自以为发现真理&,但本周下半周以来,有关莫言的舆论议题已渐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转向&消费莫言&。因为,人们发现,在这位首获诺贝尔文学家的中国籍作家周围,聚拢着形形色色别有用心的人,按照新华社记者蒋芳的说法,&他的笔名、真名、作品以及各类传闻轶事都开始被人津津乐道,甚至连小时候&掉过粪坑,相貌奇丑,喜欢尿床&等也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报道称莫言10年前的手稿飙升至120万元,签名书在网上加价售卖,例如《透明的红萝卜》要价已达10万元;家乡要重修莫言文学馆,发展红高粱文化旅游&&更多跟他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和事也在借他炒作。网店出现特别标注&莫言故乡&的&高密火烧&和烤鸡;某白酒网站打出广告语称&莫言作品多有对中国白酒的描写,可以说,白酒是他文学作品里的一种文化象征&;有人甚至表示要送他一套京城黄金地段的别墅;一个知名房产商为莫言在京买房算账并预测明年房价上涨,另一个也挺知名的房地产商曝光几年前与莫言吃饭;甚至还有北京之外的若干个楼盘大打莫言牌,实在无牌可打的则开始分析&如果莫言携750万来重庆买房,哪些楼盘又将入选?&&&&列数了&消遣与消费莫言&的言行后,这篇电稿也跟随网络调侃者一起,将现实中的光怪陆离比作&莫言笔下的魔幻现实主义&。
&发展红高粱文化旅游&之说,其实早在本周一齐鲁晚报那篇《一个县城的&诺奖效应&&&重新发现&红高粱&》中就已透露,根据对高密市文广新局局长邵春生的引述,&高密将打造红高粱文化园,这个三年前规划但未启动的项目,将很快付诸实施。电影《红高粱》里的大片高粱地、造酒坊等场景将被复制,莫言的文学王国&东北乡&,将再现高密。&
不过,真正让这片红高梁未建先红的还是昨天的新京报。首席记者张寒的观察在《诺奖后,高密的&莫言效应&》中一一铺陈,太多亮点,以至于腾讯编辑需要以新闻首页标题&一鸡四吃&:&莫言家乡拟种万亩红高粱,投6.7亿建旅游带&、&将种植万亩红高粱,曾因收益低弃种&、&游客拔莫言家萝卜做纪念&、&官员:儿子已经不是你儿子&。
诚哉斯言。&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尽管批评高密地方政府过于亢奋以至大煞风景的声音日渐高涨,但对这个山东小城的官员们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振兴机会。根据报道记录,&&我估摸着一年要投入一千万&,莫言老家所在辖区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主任范珲说,&钱从哪里来?&不过,他说自己丝毫不会犹豫,&赔本也要种&&。
这番众生相不仅获得昨日门户广为展示,成为微博热议话题,更理所当然地在今晨各地时事报纸上成为不可或缺的转载评论对象。
华西都市报《高密的红高粱,莫再成莫言&魔幻隐喻&》里,评论员李晓亮宁愿承认&孤陋怠惰如我者,即便莫言得了诺奖后,仍没专门去研读其力作&,也要表达困惑:&为何一个平素从不读书,更没多少耐心阅览&严肃文学&的国度,会对一个文学奖反应如此激烈。不管是网络微博,还是官方行为,无论是棒杀还是捧杀,各种不堪其负的过度消费,都让一个作家依靠作品赢得的文学奖项,变得愈加魔幻和不真实起来。&
&这如果还不算魔幻,那么全世界估计都难找到如此魔幻现实的土壤了&&&&借着热乎劲儿,引来世界级别的文化投资,突破几亿。&文化界的讨论会上,一个人说着,手在空中有力地画了一道弧线。&这哪是新闻原文啊,简直不比小说影视中的台词差啊&&&作为报道原发者,新京报就更有资格感叹一番&魔幻&了。这篇获得新浪腾讯推荐的评论,提要即言:&斥巨资种植万亩红高粱,尤其是&赔本也要种&体现的是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这种拍脑袋决策和非理性投资,已经与文学毫无关联,却正是当下现实的某种魔幻。&
来自中国青年报的《高密市难道要改称&红高粱市&》,虽然在报纸版面上并非重点,却也因其声声逼问而受网络媒体欢迎:&种高粱造景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跟百姓商量了吗?其次是在景区的规划、论证上,官员一拍脑袋就要上马,征求百姓意见了吗?景区的利润和回报如何,投资有没有风险评估,万一玩砸了该由谁买单?&莫言热&在热闹的商业表象下,能否带来文学的真正繁荣,能否带来国民阅读&经典&的回归,能否鼓励和带动更多中国作家摒弃浮躁、独立思考,书写当代中国的独特故事,创作出更多的经典作品?&
都市快报除了以大半个版面摘录&莫言得奖之后老家高密上演真实版魔幻现实主义&的新京报报道外,首席评论徐迅雷还加码介绍本期南方周末头版头条《莫言说》&&&我一眼看去就是双关语义:&莫言所说&和&不要言说&。此刻,我最希望莫言出来明确地说:我反对种植万亩高粱地。毕竟,那是违背土地伦理、违反农耕规律的事,即使是政府贴上千万元钞票,那也是老百姓纳税人的钱!&
南方日报表现得简直都不太像一份省委机关报了,允许作者潮白在《高密要种红高粱,&不当真&为好》里把魔幻主义进行到底,为高密官员提供种高粱之外的出路:&其一是酿酒。当年&我爷爷&醉醺醺地在酿好的酒里撒了泡尿,还成就了&十八里红&的品牌。其二是开发出让游客扮成&我爷爷&、&我奶奶&在高粱地里玩儿野合的游戏。可惜,这些在今天都行不通了。往酒里掺尿,还成名牌?透出点儿风来就足够酒厂自己喝一壶的。野合一类,更显见与精神文明的背道而驰了。&
央视网策划《疯狂的高密》、新浪专题《莫言不应&被公共资源&》、都市时报《莫把莫言当成公共资源随意消费》、成都商报《莫言成&唐僧肉&缘于群己权界不分》、东方早报《老宅成&公共资源&,莫言该怎么办》&&与这些斥责&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的声音相比,长江日报或许更懂得基层官员的心思。这份武汉市委机关报认为《莫言的境遇是时代症候》,并获凤凰网重点推荐。评论员岳源字字无奈:&我们并非刻意指责高密政府,依中国目前的现实,莫言不论出生和生活在哪个地方,可能都难以摆脱相同的境况&&发展几乎是唯一的正确,并且必须快,不能慢,更不能停,为了发展,其他一切似乎都只能靠边站。这样的发展逻辑会把中国带向何处,没有答案。或许历史会把这个时代定义为一个特别的时代,任何人&&真的假的、活着的死去的,都无可避免地被裹挟在这个潮流之中,正常吗?&
在这些众口一词批判高密官员的时评家里,供职于重庆时报的时言平今天反而成了异类,因为他今天承认&某种意义而言,公众人物的声名,本身就是种公共资源&。虽然也提醒呼吁&更加理性的审视和更为理智的规划&,但这位评论员更愿以《文化高粱能否酿就民生美酒》许愿:&由红高粱想到莫言,想到中国文化曾经抵达的文化高地,这片高粱地必将因为莫言而变得更富价值和意义。当然,除了承载文化和传承价值,这片高粱地也许更是当地民生改变的一次契机。借莫言的盛名,打造旅游区,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变,都具有重大意义。&
《老宅成&公共资源&,莫言该怎么办》&&正如东方早报所言,&凭着莫言先生目前的人气与江湖地位,这种事一句牢骚就可以摆平,真正需要担心的是莫言先生家乡的乡亲们&。根据中新社昨天报道,&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18日在北京出席座谈会,就有关自己的几大传言做出回应。他表示,此前说想用奖金买房子只是玩笑。而对家乡准备种植万亩红高粱的消息,莫言表示,&很多消息风风雨雨,我都没听过,不可当真。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有的是误传,有的是开玩笑,各种情况都存在。&&
人民日报则得以在座谈会独家专访这位中国作协副主席,占据半版的《希望把对我的关注变成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热情》中,莫言再次提及&镜子&的比喻:&现在,面对庞大的网络,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可以在上面展现,包括对我的赞誉,也包括对我的尖刻嘲讽、挖苦。特别是后者,尽管让我感觉不舒服,但我想还是有它的道理。所以不论是批评还是赞扬,都是对我有利的。我有一种感觉,我现在被放在了社会的显微镜下,我看到这个人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叫&莫言&的写作者,而我自己,反倒变成了一个旁观者,站在旁边,看到大家指指点点、纷纷评价,这样的机会可谓千载难逢,我必将是受益终身。&
京华时报带来了余秋雨和莫言握手交谈的瞬间,以及这位在自由派知识分子看来更加&不可饶恕&的作家的会上发言:&我要感谢莫言,尽管你未必是有意的,但对我们的历史作出了贡献。就像阿基米德所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莫言先生不小心地进入到这个支点,让中国文学的形象发生了变化。&
一、史上最隆重
国旗降下,怨忿升起。中国政府送行柬埔寨太皇的礼遇在微博论坛上遭遇了一整天的抗议。正是那些乐于传播西哈努克是个&花花公子&、&国际叫花子&的不满者,举出从北京暴雨到刚被韩国海警打死的渔民之例,在网络监管者的删帖缝隙中,表达对降半旗&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愤怒。更有讽刺漫画已被创作出来,画面中,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那颗最大红星随旗帜降下,而象征...&
一、史上最隆重&
国旗降下,怨忿升起。中国政府送行柬埔寨太皇的礼遇在微博论坛上遭遇了一整天的抗议。正是那些乐于传播西哈努克是个&花花公子&、&国际叫花子&的不满者,举出从北京暴雨到刚被韩国海警打死的渔民之例,在网络监管者的删帖缝隙中,表达对降半旗&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愤怒。更有讽刺漫画已被创作出来,画面中,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那颗最大红星随旗帜降下,而象征民众的四颗小星则停留在顶端。
觉得那些有关降半旗的法律条文还不够缓解读者疑问,财新网在午后请来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保筠,由他解读最高外交礼遇:&既显示对逝者的尊重,也表明两国关系密切,同时还表达了对未来两国关系的一种期望。&
央视网声称&西哈努克的去世,标志着曾经辉煌的领袖时代终于画上句号&。秉承历史意义,这家电视台昨天下午开始了长时间的直播,从专机飞抵金边机场到灵柩被迎入王宫。根据解说词,&中国仪仗兵换上最隆重的礼服参加在停机坪举行的活动,并有几名仪仗兵一直护送西哈努克灵柩登上专机。这在中国外交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到了晚间19时,以新闻联播连发三条消息&&因为,最高领导人胡锦涛以及温家宝出席西哈努克遗体告别仪式的视频均已到达。
不过,虽然天安门广场降半旗的场景引发网络热议,但多数市场化媒体今晨却未重点呈现,仅有燕赵都市报、大河报、京华时报、潇湘晨报等几家在头版刊登,齐鲁晚报则在封面回顾了斯大林、胡志明、戴高乐、金日成等降半旗待遇名单。基于&北京18年来首次为外国人降半旗&的历史回顾,搜狐也推出专题《新中国都为谁降过半旗》,比起网易相近策划,前者在说明&为外国人降半旗是外交手段&后,将更多诉求投向&为普通民众降半旗&:&半旗可能没什么实际意义,但这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政府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而这种尊重蕴涵的社会意义是金钱无法带来的。&
这种对比自然符合人权宣讲者心意。司马南早已看穿,以微博为中国政府辩护:&给西哈努克降半旗为何会引发公知不满?第一,悉因为公知们毫无道理地把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仇恨转移到了西哈努克的身上。第二,更因为公知们根本不懂站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第三,至于人之常情,公知们更不屑一顾。&
虽然忍不住批评右派&大谈什么西哈努克帮助红色高棉杀人&也是&扯淡&,但赵楚毕竟不可能与司马南并肩而行。他的分析是:&为西哈努克降半旗实质是向过去致意,其真正含义在于通过这种挑衅公众基本是非与感情的行为表明一种态度:绝不与不堪的往昔告别,显示他们还是宁愿在污泥的往昔中寻找自我认知,而不能抛弃历史,在面向未来的新论述中立定自身正当性的基础。&&
二、靖国神社
环球时报倒是没有在昨天《中国应有更多西哈努克这样的朋友》的基础上再批互联网民粹,这份人民日报子报有更重要的外交话题需要关注&&&日本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昨天下午参拜靖国神社,并称对自己当首相时没去参拜感到&后悔&。&
&上一次当首相之前,他堪称日本&鹰派中的鹰派&,但接替小泉担任日本首相之后,又是他来中国搞&破冰之旅&&&&社评定义&安倍晋三是把见利益就抢、遇到压力就缩等日本政客没出息的那一套集于一身的人&,进而断言&安倍翻不了中日战略大局的天&:&中日已经围绕靖国神社有过一轮轰轰烈烈的斗争,日本是那场斗争的&战败方&。时隔几年,中国已比当时更强大,也更成熟,如果日本在它摔倒的原位置重新跳下来挑衅中国,它断无&转败为胜&的希望。&
这篇文章要沿袭&中国从对日斗争的被动转为主动&的形势判断,于是,结尾处信心十足:&中国实际上已经获得了对日关系的战略主动权,中日更友好些还是更对立些,对中国的影响都已小于对日本的影响。日本对中日大规模贸易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中国,它在东北亚的政治孤立也很严重。别看安倍晋三闹得欢,他实际是跳不出中日间战略大局这个掌心的孙猴子。&
作为母报,人民日报也已发现新动向,毕竟安倍很有可能东山再起成为下一任日本首相。除了以海外版嘲笑《日本促美压华打错了算盘》外,更发出《国际舆论强烈谴责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之文。&钟声&连夜上阵,&三论钓鱼岛问题真相&的《二战历史不容翻案》加上了&日本政要频频参拜靖国神社,甚至日本前首相、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也公然前往参拜。这些难道还不是日本政坛向右转的信号吗?难道还不足以引起亚洲和世界人民的警惕吗?&的鲜活质问,《邪恶的参拜》则是再祭&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果实&,向全人类发出警报:&日本一些政客参拜靖国神社,事关战后国际秩序安排,容不得丝毫麻痹大意。&
靖国神社,这可是比钓鱼岛更加容易激化中日外交矛盾的导火索。所以,华西都市报要在封面上感叹,&安倍拜鬼,逆向而行,想选票想疯了&&&想选票,其实就没疯,新京报已经带来了&意在赢得保守派支持&的选情分析,门户网站早晨更传来新动态,&日本两名内阁大臣以及67名国会议员今晨参拜靖国神社&。
三、体验贫困
&三季度GDP同比增幅创14个季度新低&的国家统计局数据传来后,结合温家宝对&中国经济会进一步企稳&的承诺,中新社已经宣告:&市场普遍认为,三季度GDP增速在7.5%左右,经济筑底信号明显,持续下滑态势将就此终结&。
与此相比,另外两条消息会让上班族更有切身感受&&&2011年薪酬发展报告:高管年薪5年涨37万,员工10年才涨3万&;&超过80%的调查对象认为&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只不过,比起最贫困的那群人,他们有能力上网、有心情吐槽,所以还算&幸福&。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首次向全国粮食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昨天则是&世界消除贫困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也倡议公众体验一日三餐只花6块3。中国政府将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扶贫标准,依此标准,一年如果以365天计,每天收入不足6.3元的1.28亿人就属于贫困人口。
《6.3元花一天,你行吗?》&&新京报昨天就已经用了一个通版来讲解体验者的账单。今天又有多家报章和网站跟进,晒出窘迫的一天,有人直呼&饿得受不了&,也有人发出让生活回归从简的感悟,
但媒体的期望远不止于此。广州日报刊文肯定&6.3元过一天&的&作秀体验&很能激起公众的关注,但&真要关注贫困,一些必要的贫困&制度秀&、&政策秀&更不可或缺。&。在这篇社评中,作者李龙建言:&与其搞饥饿体验,不如重视粮食安全,想方设法把因为农村空心化而荒废的田地种上庄稼,把三公消费的粮食浪费降得低些再低些&。
河南商报评论员王攀所见略同:&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饥饿是什么感受、贫困是什么概念的时候,体验一下贫困和饥饿未尝不可。但是要把体验化成对饥饿者、对贫困者实实在在的关爱,靠这样农家乐般应景的方式还不够,一方面需要政府在公共决策中多一些穷人立场、多一些贫困的视角;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媒体除了在这一天关注贫困外,还需要在余下的364天里边持续关注。&
晶报更是严厉,将批评矛头指向公款吃喝,引用人民网那份显示只有一成多网友认为禁食&是一个好办法&的调查,嘲笑这&并不妨碍官员们高调&表现&,将&珍惜粮食&和&故意挨饿&这两件原本是风马牛而不相及的事混为一谈,并演绎得轰轰烈烈&。在这篇《官员体验饥饿,能不能省下些接待费》中,作者直接反问&2011年,国家粮食局公务接待费是170.12万元。这些钱可以换算成多少粮食,抵得上多少次&饥饿体验&&,提要有云:&与其让官员大张旗鼓体验24小时饥饿,不如设立挥霍浪费罪来遏制公款吃喝,对目前的浪费现象实施零容忍。&
对于&作秀&之说,新京报昨天倒允许媒体人胡印斌表达认可:&粮食局长带头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咀嚼一下饥饿的&味道&,并非吃饱后的矫情,而是倡导居安思危、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理念。爱惜粮食,通过饥饿感的切身体验,或许胜过空洞的说教&。但东方早报上经济学博士曹东勃的思考更显深刻:&&饥饿体验&未能切中要害&&症结在于,我们对目前取得的&粮食供求紧平衡&(即供求相对紧张、略有余缺,风险处于可控状态)的长期持续性缺乏信心,因为它是以大量资源消耗和逐年增加资本投入为支撑的&。
央视的目标是警醒芸芸众生。昨晚《新闻1+1》里,镜头展示的正是北京这个繁华都市里触目惊心的浪费:&北京市西城区一个清洁服务中心的环卫工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感受最强烈的是,不仅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浪费惊人&。节目难掩心痛之情:&面包、三明治,这是鱼和肝是吧,猪舌头,这是鸭翅。大整条鱼全是,炸完了的,都是好东西,这不都是吗,这不是糟践吗。大米,这还半袋呢,多好啊。长粒香米还是,你看见没有,这得有十斤。&
最终,是南方都市报联想丰富,由作者贺兰宣布:&体验贫困不只体验贫困本身,更体验和富足的反差。好比近期的《蜘蛛侠》和《蝙蝠侠》要一齐看:富人靠科技,穷人靠变异&。在点出&何不食肉靡&的典故,以说明&很多人对贫困冷漠甚至恶毒,并不完全是道德的贫乏,还有经历的贫乏&后,这篇文章笔锋一转,又叹息:&这短短的一天,真能体会别人的长年累月,甚至一生么&。文末阐述的道理简直无从反驳&&&说到底,贫困不只是物质的贫困,更难的是精神的脱贫。马云曾说过,全中国给女朋友买比基尼最多的是哪个省份?西部某省份。给她的是希望,有一天会去海边。看,精神多么重要。&
一、伟大朋友
由外交部网站稿件示范,&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哈努克在辞世之后获得了新的名号&&&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
虽然在昨晚新闻联播中,&伟大朋友&只获得10秒钟一句话的口播待遇,但那是因为最高领导人的唁电还没有通过新华社到来。人民日报等到了,胡锦涛和江泽民的哀悼慰问从报眼处一路向下,连上温家宝和习近平的看望太后消息。
这样的报道规格符...&
一、伟大朋友&
由外交部网站稿件示范,&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哈努克在辞世之后获得了新的名号&&&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
虽然在昨晚新闻联播中,&伟大朋友&只获得10秒钟一句话的口播待遇,但那是因为最高领导人的唁电还没有通过新华社到来。人民日报等到了,胡锦涛和江泽民的哀悼慰问从报眼处一路向下,连上温家宝和习近平的看望太后消息。
这样的报道规格符合西哈努克作为柬埔寨太皇的身份。这位与从毛泽东时代走来的中共座上宾,长期以北京为家,生活在许多国人的记忆中。继各新闻门户整日头条专题展示生平后,各地都市报今晨也就此集体怀旧&&&别了,老朋友&、&老朋友,走好&。
放大西哈努克和毛泽东、周恩来的黑白合影,东方早报缅怀这位登上天安门城楼次数最多的外国元首;钱江晚报回忆起&他曾先后五次访问浙江,对西湖美景、丝绸茶叶赞不绝口&的故事;比起南方都市报&柬埔寨的卓越领袖&评论,深圳晶报头版更进一步,着力展现其&独立之父、宪政之父&的人生价值。
首都报纸理当心怀国事。京华时报和新京报双双发表送别评论,前者在《历史传奇、中国挚友》中声称,&一盏明亮的智慧之灯熄灭了,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知情重义的中国人民将长久地怀念这位伟大的朋友&;后者则定义《西哈努克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虽然西哈努克具有不可复制性,但从这位伟人身上,也可以领悟到找到一个朋友,将给两国关系代代友好输送持久的正能量的深层次道理,尤其是&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外交喧嚣尘上之时。&
不过,2012毕竟不是1972,中国互联网上已经有足够多的人要打破那些脉脉温情,要以纳税人的身份&利益至上&,奚落这位长期居留北京的&老朋友&是个&蹭饭达人&,批评中国政府数十年如一日的慷慨供养。
如此&刻薄&,谁来回应?唯有环球时报。社评标题开门见山,《中国应有更多西哈努克这样的朋友》:&中国互联网上有人质疑中国对西哈努克的&投资&是&亏本买卖&,这样的算计本身就是小商人气的,民粹的,所用公式与中国作为大国的根本利益格格不入。今天,柬埔寨在东盟内部反对越南与菲律宾将南海问题作为该组织与中国的整体谈判议题,恰是当年成果几十年后的兑现&。
向中国当年接纳西哈努克时的&担当和远见&表达钦佩,叹息&环顾今日世界,中国像西哈努克这样的朋友实在太少&,胡锡进显然有些怀念&放手表现中国价值观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道义原则&的锐气与棱角:&中国毕竟是大国,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利益冲突再怎么淡化也无法彻底消除&&中国应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交朋友,而且要交真朋友,我们应当有新的西哈努克,有更多巴基斯坦这样的&全天候朋友&,即使为此投入一些资源,承担一些西方的压力,也是值得的。&
&新的西哈努克&?那些从穆巴拉克嘲讽到卡扎菲的中国外交异议者恐怕要笑得更大声了。腾讯决定用专题《中国人民又失去一位&老朋友&》来系统总结一下那些一时风云人物的命运,由在半年前为南方周末写下《谁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方可成撰稿:&勿庸讳言,&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一种由官方赐予的称号,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们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如果你俯身探入时代的洪流,去详细了解那些被称为老友的人物的命运,你会发现,他们当中有恋权者,有投机者,有争议人物,但也有不少值得尊敬的人。&
声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态度呈多样化&,责任编辑张德笔也要向那些热烈吐槽者强调,&穆巴拉克式的人物只是&老友&中的少部分&:&
对&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整体污名化应该得到纠正&&实际上,位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榜单前列的,有各种各样的人物:记者、作家、政客、商人、科学家、电影导演&&看过这张榜单你就会知道,穆巴拉克这样的专制国家领导人只不过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为数很少的&非主流&。&&
二、燃犀之光&
刊于求是杂志的《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得到新华社发稿和央视新闻联播推介,倒也符合其中共中央机关刊的地位。
但那些市场化媒体也拿出热情转载,则更多是因为其中那句&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薄熙来的倒台并未能彻底缓解担心&历史倒退&者的焦虑。一个月前反日游行中中的毛泽东画像让他们惊恐,司马南、韩德强更是凭借两桩冲突反而得到了更多宣扬自己共产主义理念的机会。还有三周,决定中国政治权力交接的十八大即将开幕,自由主义信奉者期待改革派可以得势,以促使国家转型更快地通往普世价值。例如胡舒立,这位市场化媒体的领军人物,即在上周四通过财新网发表《薄熙来、十八大与政改&&三谈谁在践踏法律尊严》,强调&直面薄熙来案并吸取教训,意味着深化全方位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
这或许也是南方都市报在过去一周内如此热烈地纪念林若的动机。汪洋治下的这份标杆媒体,在10月8日以半个头版刊出前广东省委书记林若的大幅遗像,在14日以头条报道火化消息&&如果说这还算是和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新快报等同步,那么,其于13日发表的社论,就完全可以视作借纪念老书记之机重申改革价值。
《缅怀&敏于行&的改革者林若》开篇即言:&近日离我们而去的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林若,正是一位改革开放的积极探路者。在追忆中,改革的惊涛骇浪浮现眼前,我们看到一位改革者惊人的勇气与智慧,留给我们关于改革的诸多遐思:在思想上,一个改革者是如何破旧迎新,又是如何摆脱成见一往无前;在方法上,推进改革有哪些杀手锏,又该如何通过改革保住社会底线,让民众从改革中受惠?&
南方都市报主政者要借此表达对老书记的感激之情,根据其员工回忆,在8年前的那桩整肃风波中,林若曾经与任仲夷等前领导联名上书&求情&。故而,这篇社评中有此一句:&报人出身的林若特别强调要听取最真实的民声,他关心、体谅记者,鼓励舆论监督,肯定和支持敢作敢为的有骨气的报纸。他尊重知识分子,鼓励表达不同意见,他说,要让人大代表敢于讲话,不能讲错话就抓辫子、扣帽子。&说话就要说真话,不能说假话、套话&,这样的呼吁放在今天仍然有其价值。&
&改革既孕育了大时代的生机,又可能因为改革停滞而前功尽弃&&&从这个角度来说,南方都市报是与人民日报形成了南北呼应,两天之前,中共中央机关报所刊《改革开放,永葆探索创新的朝气》亦是以任仲夷等改革先行者为榜样,强调&无论围绕改革的具体路径还有多少争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涂乳液脸刺痛一会就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