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8日因为吃毒品南京 日军 被拘留15日多久才能考驾校

2岁女童尿液含冰毒 其吸毒父母被捕-中新网
2岁女童尿液含冰毒 其吸毒父母被捕
日 13:35 来源: 
《明报》记者到涉事家庭,无人应门,门外只见一架婴儿车。《明报》图
  8月28日电 据香港《明报》报道,香港一名两岁女童尿液样本里含有冰毒,揭发其父母吸毒并涉嫌虐儿。
  据报道,女童母亲早前带着两名28个月及12个月大的女儿到屯门医院求诊留医,出院后有医护人员发现其长女的尿液样本含有冰毒成分,于是报警求助,警方接报调查,拘捕两名女童的父母,经调查后发现两人均有毒瘾,并有多项不同种类的案底;幼女尿液化验尚未有结果,暂未知有否服食毒品。
  警方正在调查该女童被人故意喂服还是误服冰毒。
  对于幼童“吸毒”后有何征状及影响,曾接触过一百多宗类似个案的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教授韩锦伦表示,这得看吸食时间和分量而定,但指出幼童可能精神活跃或外表呆呆滞滞,甚至出现幻觉等征状,和成年人没有分别,但最大问题是幼童无法讲出曾经“吸毒”,长期服食会影响智力及情绪,甚至死亡。
  韩锦伦估计,至少有三大原因导致幼童吸入冰毒U一、幼童有可能在父母没有察觉下,不小心服食藏在家中的毒品;二、父母将毒品混入食物或奶中,希望幼童服食后“变乖”;此外,居所可能通风设施一般,父母为冰毒加热时,室内残留过量冰毒气体,幼童意外吸入“二手冰”。
【编辑:温雅琼】
>相关新闻:
>港澳新闻精选: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您现在的位置是: >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 22:03:00
华林甫,男,汉族。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地理学博士后。
1965年出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博陆公社向红大队第七小队(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运河镇博陆村)。今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小学就读于博陆公社中心联合小学(校址在慧日寺,班主任分别是胡为勇老师、陆高农老师、祝丽华老师),初一、初二就读于博陆中学(班主任分别是胡福祥老师、俞亚萍老师),初中、高中毕业于临平中学【初三在班,班主任是周程老师;高一在班,班主任是吕锦华老师;高二在班,班主任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的陈良泰老师】。1982年以浙江全省文科第十一名的成绩、第一志愿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班主任分别是吴浩坤讲师、赵克尧副教授)。1986年夏天本科毕业,即考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邹逸麟教授。1996年9月,考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职),仍师从邹逸麟教授,1999年7月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89年7月硕士毕业,即来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五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地理学研究室工作。在中国社科院工作十一年,1990年赴陕西商洛山区基层锻炼,1991年为助理研究员,1997年评为副研究员。1999年3月聘为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室主任,至2000年10月因赴华东师范大学做博士后而辞去研究室主任之职、离开中国社科院。自2000年10月起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刘君德教授。2002年9月博士后出站,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先在历史系工作、2005年10月转到清史研究所工作至今,一直负责人大历史地理学学科建设之责。2006年秋天,赴台湾省台北市任政治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一个学期。
职称职务:助理研究员(1991年),副研究员(1997年),教授(2002年,原为四级,2012年晋升为三级),博士生导师(2005年)。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古都学会理事。 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专家组成员。 民政部中国地名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复旦大学北京校友会副会长、历史分会会长。
地理考察:全国34个省级政区,足迹所及28个。到访过大小国家十八个,最北到达了北极圈以内(挪威),但向南尚未跨越赤道。
荣誉奖励: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年8月,第二次获谭其骧院士禹贡基金会&优秀青年论文奖&;1999年1月,获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 博士生期间(1996~99年),荣获复旦大学研究生&壹等奖学金&;1996年2月,获谭其骧院士禹贡基金会&优秀青年论文奖&;本科时,被评为复旦大学校级&三好学生&(学年)。
华林甫论著目录
(分为、、、、五类,共138项)
一、个人独立专著
1.《中国地名学源流》,独著,37.0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2002年重印。2010年再次重印。这是笔者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地名学源流》(批准号:94CZS004)的最终研究成果。&。
2.《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独著,18.1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修改稿,列入中国史学会的&东方历史学术文库&,2002年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3.《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独著,38.0万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4.《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独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9年3月。这是笔者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传统中文舆图专题研究》(批准号:04BZS021)的最终研究成果。定价4200元&。、《历史地理》集刊第二十六辑。
二、学术论文
5.《清代以来三峡地区水旱灾害的初步研究》,1.5万字,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6.《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in the Three Gorges Since the Qing Dynasty》,署名&Hua Linfu&,一万多词,载《Social Sciences in China》(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7.《中国历代更改重复地名及其现实意义》,3万字,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8.《英藏清军镇压早期太平天囯地图考释》,1.5万字,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转载。
9.《论先秦时期我国地名学的特点》,1.3万字,载《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0.《论两汉时期中国地名学的奠基》,1.7万字&,载《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6年第11期。
11.《论应劭、圈稱的地名学贡献》,0.7万字,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6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7年第2期。
12.《略论&华阳国志&的地名学成就》,0.4万字,载《西南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6年第5期。
1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名学成就》,2.5万字,载《历史地理》第14辑(1998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14.《论郦道元&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1万字,载《地理研究》1998年第2期。
15.《论唐代的地名学成就》,2.1万字,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7年第4期。该文于1999年1月获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修订稿已收入《纪念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2012年)。
16.《&元和郡县志&的地名学研究》,1.6万字,载《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9年第8期。
17.《略论敦煌文书的地名学意义》,0.5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
18.《&通鉴&唐纪&胡注地理正误》,0.5万字,载《历史地理研究》第二辑(1990年)。
19.《&通鉴&胡注地理失误举例》,1.3万字,载《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4期。
20.《论胡三省注&通鉴&地名的得与失》,1万字,载《浙江学刊》1997年第5期(日出版)。
21.《简论&元一统志&的地名学价值》,0.5万字,收入《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22.《》,1.3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
23.《略论&通鉴注商&的地名学价值》,0.3万字,载《安徽史学》1999年第4期。
24.《略论吴卓信&汉志补注&的地名学价值》,0.4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
25.《论民国时期中国地名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3万字,载《历史地理》集刊第15辑(199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26.《中国古代地名学理论的初步探讨》,1.7万字,《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27.《唐河中府始置年代辨正》,0.3万字,载《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8.《点校本&元和郡县志&指瑕》,0.2万字,载《书品》1997年第3期(1997年9月出版)。
29.《&读史方舆纪要&地名正误》(浙江省部分),0.5万字,载《书品》1998年第6期。
30.《唐代两浙驿路考》,0.8万字,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31.《中国古代地名渊源解释发展原因的分析》,1.2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
32.《唐诗研究中的地名正误》,0.4万字,载《中国诗学》第六辑(由蒋寅研究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33.《&钱塘&辨证》,0.2万字,《杭州研究》1998年第2期。
34.《(中国)历代五金生产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2.5万字&,载邹逸麟教授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第七章第五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
35.《三峡地区的历史自然灾害》,&敝人撰写2.0万字&,载陈可畏研究员主编《长江三峡历史地理之研究》第四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全书26.7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36.《论中国地名文化对朝鲜-韩国半岛的影响》,1.5万字,载《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冬季号。
37.《略论中国地名文化对越南的影响》,1.1万字,载《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
38.《清代考据学派的地名学贡献》,3.5万字,刊《中华文史论丛》2001年第2辑(总第66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1期摘录。
39.《》,0.5万字,《中国方域》2001年第3期。
40.《中国县级政区通名宜划一》,0.6万字,《中国方域》2003年第1期。
41.《》,0.5万字,《上海地名》2001年第2期。
42.《中国直辖市通名改革研究》,1.2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43.《政区研究应该打破古、今界限》,《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1期转载。
44.《》,第一作者(与成崇德教授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5.《中国政区通名改革刍议》,收入《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
46.《&嘉庆重修一统志&陕西统部的编纂过程》,1.2万字&,收入《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页250~269。齐鲁书社,2001年10月。
47.《档案所见&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统部的编纂过程》,1.1万字,收入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一辑),页421~434。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48.《道光年间&一统志&各省定稿进奏时间》,《历史地理》第20辑(2004年)。
49.《&中国&名称考》,0.2万字,《北京日报》日。后收入《史家谈古论今》第130至133页,同心出版社,2001年8月。
50.《重庆直辖市简称&渝&的商榷》,0.2万字,《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1.《简析&历代国都图&的古都学价值》,《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第五卷第1期。
52.《&隋书&郡县封爵研究》,0.5万字,载《北朝研究》1991年下半年刊。
53.《&隋图经&辑考》,收入《2004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4月。
54.《唐亩考》,0.6万字,载《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2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2年第3期。
55.《唐代粟、麦生产的地域布局初探》,4万字,连载《中国农史》1990年第2、3期。该文于1996年2月荣获谭其骧院士禹贡基金会&优秀青年论文奖&。 硕士论文一部分。
56.《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2万字,载《中国农史》1992年第2期。硕士论文一部分。
57.《唐代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制约》,1.2万字,载《历史地理》第12辑。硕士论文一部分。
58.《论唐代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1万字,载《史学月刊》1995年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21《中国古代史(一)》1995年第7期。
59.《&括地志&辑本校读》,0.5万字,载《文献》1991年第1期。
60.《&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写作年代考》,0.3万字,载《敦煌研究》1991年第4期。
61.《&姓氏录&写作年代考》,0.6万字,载《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
62.《唐代的地名整理》,0.4万字,《中国地名》1991年第3期。
63.《我国历史上的地名避讳》,0.3万字,《地名知识》1992年第2期。
64.《我国古代的双附郭县》,0.4万字,《中国方域》1993年第6期。
65.《简论我国的单名县》,0.4万字,《中国地名》1994年第2期。
66.《慈溪地名探微》,0.2万字,《中国地名》1995年第5期。
67.《盛弘之&荆州记&述略》,0.3万字,《中国方域》1996年第4期。
68.《梁份评传》,0.6万字,收入谭其骧院士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69.《&滇黔赴京驿站册&初探》,0.7万字,载《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2期。
70.《西湖珠光照杭州》,0.5萬字,臺北《歷史月刊》第75期(1994年)。
71.《英国档案馆收藏的近代中国舆图》,《地图》2005年第1期。修改稿收入黄爱平、黄兴涛联合主编的《西学与清代文化》(论文集)页454-464。中华书局,2008年1月。
72.《關於&皇朝地理志&的幾點初步認識》,臺北故宮《學術季刊》2007年 春季(第24卷第3期)。
73(1).《隋唐&圖經&輯考》(上),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7期(2007年5月出版)。
73(2).《隋唐&圖經&輯考》(下),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8期(2007年11月出版)。
74.乐史《太平寰宇记》的地名学贡献,载《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1页至第6页。
75.近两年清史地理研究点评,载《清史研究》2008年第2期。
76.地名:政治的晴雨表,载《中国地名》2008年第2期,页42-44。
77.新修《清史&地理志》的学术理论与编纂实践,载《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
78.关于编绘《清史地图集》的建议,载《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
79.《括地志》辑本二题,《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研讨会论文集》(第112~11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80.东汉军事地理三论,《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94~20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81.十幅晚清广州舆图解读,载《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第62~71页),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年1月。
82.清前期&属州&考,载《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上册,第169~21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
83.清直隶省地理沿革考辨释例,收入《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506~5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84.《大黄江圩兵防舆图》绘成日期之考证,收入周长山等主编《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77~8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85.论杨守敬考证《隋书ž地理志》的成就与不足,载《江汉论坛》2012年第7期。
86.《本草纲目》释地八说,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三&、学术动态&
87.《199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1.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2年第2期。
88.《199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0.8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1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2年第12期。
89.《1992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1.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0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4年第1期。
90.《1993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0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4年第1期。
91.《199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1期。
92.《199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2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8期。
93.《199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1.2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9期(1997年10月出版)。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8年第1期。
94.《199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与辛&&德&勇先生合作),1.2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7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8年第9期。
95.《1998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1期。
96.《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进展》(第一作者&,与&曹&树&基教授合写),1万字,载《中国历史学年鉴》(1999年)。三联书店,2002年5月出版。
97.《》,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9期。
98.《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0.2万字,《光明日报》日第五版。此文在网上被多处转载。
99.《》,1.2万字,《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年第3期。
100.《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1.1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01.《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葛&剑&雄教授合写,第二作者),4万字(敝人撰写2.4万字),载《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102.《近三十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与葛&剑&雄教授合写),收入张海鹏主编《中国历史学三十年》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103.《五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与葛&剑&雄教授合写),2.0万字,载臺灣《漢學研究通訊》2002年第4期。
104.《近年来&禹贡&研究述略》,0.6万字,《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10期。
105.《二十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辑。
106.,《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9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K9《地理》2006年第1期收录。
107.《二十世纪正史地理志研究述评》,《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2期。
108.《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世纪回顾》,《经济地理》2006年第5期。
109.《隋唐五代政区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8期。
110.历史地理研究(学术评论),收入陈高华、张彤主编《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第三章第11节(第216~224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111.中国历史地理文献研究的主要成就(学术评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3期。敝人为《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评论》召集人之一,拙文系该组论文之一。
四、科普与书评
112.《钓鱼岛主权属中国》,署名&天良&,2000字,载《历史学习》1995年第9期。
113.《》,刊于《&光明日报》日第七版。
114.《地名史话》(列入&中华文明史话丛书&),10万余字,署名&林頫&,1994年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月才出版。臺灣盜版係由名為&國家&的出版社於2004年11月印行。
115.《插图本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2006年1月。
116.《银色巨龙&&长江》(与卫家雄先生合作),10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8月&;《长江史话》(与卫家雄先生合作,&中华文明史话丛书&之一),出版社、出版时间同前。
117.《社会历史博物馆》(中国虚拟博物馆丛书之一),主编和全部文字(16万字)的撰稿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18.《天下奇观&&钱塘潮》,2000字,&收入复旦大学《旅游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119.《我国省市自治区名称、简称的来历》,署名&天良&,1万字,连载于《历史学习》1994年第8、9、10期。
120.《中国历代王朝名称与地名》,署名&天良&,4000字,《历史学习》1995年第1、2期。
121.《唐代的一首地名诗》,1500字,《地名集刊》1991年第1期。
122.《遍地宝藏&&自然资源篇》(与太太薛亚玲女士合作),13万字,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9月。
123.《植物与中国地名的变迁》,0.7万字,载《中华读书报》日。&
124.《帝王心境在地名上的折射》,0.2万字,载《寻根》2000年第2期。
125.《&中国&名称和中国历代疆域的演变》,1.7万字,系林甘泉先生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二十五讲》之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126.《与&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商榷》,2000字,载《读书》1985年第7期。
127.《&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简介》,1500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2期。
128.《&绍兴师爷&简介》,1000字,署名&少鹏&,《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1期。
129.《&两湖平原开发探源&简评》,1000字,署名&天良&,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
130.《古地图的精品&&介绍&中国古地图精选&》,1500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4期。
131.《&东北历史地理研究&简介》&,署名&吴越&&,0.3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6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9年第8期。
132.《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收获&&评冯贤亮著&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与冯季昌合作,第二作者),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33.《&西域地名考录&序》(&该书由钟兴麒先生编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134.《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合著(第三作者,合作者为:刘君德教授、冯春萍博士、范今朝博士),敝人承担12.5万字(全书43.9万字),《行政区经济与政区改革》丛书之五,2002年5月,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五、学术资料整理
135.《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华林甫编),49.7万字,已由学苑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责任编辑:郭强副编审),2002年11月重印&,2005年10月增订版。该书书评见(《中华读书报》日第7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3辑第97~98页)。
136.&《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存&历史地理卷》(葛剑雄、华林甫合编),40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责任编辑:漆咏德博士)。此书由导论、选文、索引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系合作完成,索引(3.5万字)系华林甫独立编纂。
137.《〈隋书&地理志〉汇释》(华林甫、赖青寿、薛亚玲三人合作编著),80万字,系谭其骧院士主编&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之一,计划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董龙凯、张利)。
138.承担史为乐研究员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浙江部分撰稿,约15万字,2005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郭沫若历史学奖。
①&以上除第44、94、96、101、102、103、116、122、132、134、136、137、138十三项系与别人合作之外,其余所有的研究成果均系本人独立完成。
②&此目录尚未包括敝人编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内文化图组、军事图组的若干图幅(&待出版)。
③&拙作关于1990年度、1991年度、1992年度、1993年度、1994年度、1995年度、1996年度、1997年度共八篇历史地理学学术动态文章,被译成韩文,刊载于韩国《文化历史地理》年刊第8、9、10、11号上(年)。
④&统计截止时间:日。
友情链接:
快速通道:您的位置:
> 毒品毁了他们的童年,他们正努力挣脱阴霾
毒品毁了他们的童年,他们正努力挣脱阴霾
摘要:日,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西沟村,一些村民以放羊为生。西沟村的毒品问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其后遗症至今还在影响着在此生活的人们。所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已过上全新的生活。
宁夏同心县地处大山深处,沟壑纵横,气候条件干旱而恶劣,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县。然而,比缺水和贫困更可怕的,却是当地的毒品泛滥。同心县的下马关镇西沟村曾是毒品重灾区,该村的毒品问题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30年过去了,毒品的后遗症还在影响着这里的人们。值得庆幸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努力挣脱&毒品村&的阴霾。日,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西沟村,画面下方的西沟村已是一片惨败景象。当地村民逐渐搬离西沟村,住到画面上方的下马关镇。摄影:澎湃新闻见习记者赖鑫琳
据《凤凰周刊》2004年的一篇报道显示,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几年,因为贩毒,西沟村有40余人被判处15年以下有期徒刑,80多人被判处15年以上有期徒刑,另有10余人被枪毙。当时,全村共有130多人犯罪,三分之一的家庭受到了直接牵连。这个在历史上有经商传统的富饶村落,却因毒品带来的后遗症而没落,甚至带有一丝凄凉。图为日,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街道上的禁毒标语。
成长于西沟村的彭立生正值而立之年,他的父亲在他年少时因贩毒而入狱,母亲带着子女艰难求生。如今,他已在下马关镇开了一家餐饮店,并和身边朋友一起涉足公益。彭立生说,自己从小深受,希望能尽他所能去帮助那些跟他有类似遭遇的人。图为日,想起父亲,彭立生和母亲泣不成声。在父亲坐牢的16年间,母亲一个人承受了太多的身体和心理的折磨。
1988年,在彭立生才刚满一岁的时候,父亲跟随村里的人去了云南&打工&。在他模糊的童年记忆中,母亲总是独自一人带着自己和弟弟妹妹,与父亲聚少离多。父亲每次回来,睡到半夜时,只要一听到狗叫,就会起床从家里的后门走掉。那时他们都还小,并不懂得父亲是靠什么赚钱。图为日,彭立生的母亲捧着她和丈夫当年的结婚照。
2000年,彭立生的父亲因为贩毒在云南被捕,被判了死缓,那年他才11岁。家中的一切经济来源都被切断,作为家中长子,次年彭立生被迫辍学,跟着母亲干农活、打零工,以养活弟弟妹妹。14岁那年,彭立生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去了内蒙古呼和浩特,他并没有走父亲的老路。那几年他在工地里搬过砖头、做过瓦工,在饭店端过盘子洗过碗,还开过铲车做过挖煤工、卖过保险,用他的话来说,&吃过的苦比吃的盐还多&。图为日,彭立生的妈妈坐在一堆书信前百感交集。这些书信都是彭立生的父亲从监狱中寄出的。
16岁,彭立生第一次跟母亲去探监,父亲叮嘱的最多的就是让他走正道,不要沾染毒品。图为日,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彭立生和妻子在自己的餐饮店,准备结束一天的营业。妻子除了担任店里的厨师之外,还要负责照顾两个孩子。
2009年彭立生经人介绍与妻子结婚,先后育有一儿一女,那时他又去了煤矿做工人。2014年,他和妻子回到下马关镇,用多年的积蓄开了一家餐饮店。那年自己的发小和他的父亲骑摩托车出了车祸,彭立生毫不犹疑地给他们筹了钱做手术。图为日,彭立生(右)和救助协会的志愿者在一户困难家庭中做调查。他经营餐饮店所赚到的钱,很大一部分都已被投入了公益事业。
从那以后,彭立生就意识到在他的身边有不少人需要帮助,尤其是被甚深的西沟村,还有很多受毒品之害牵连的老人和孩子需要关爱。图为彭立生在与一位有残疾的少年交谈,这名少年是救助协会的资助对象之一。
2015年4月,他和朋友注册成立了同心爱心救助协会,并担任会长,帮助当地受毒品危害的贫困老人和儿童,目前协会已有上百名志愿者。谈起父亲,彭立生并没有恨意。目前,彭立生的父亲还在甘肃的天水监狱服刑,由于表现良好,他已从死缓获得减刑,7年后他将刑满释放,重新回到这个家庭。彭立生和家人都很期待与父亲团圆的日子能早些到来。图为日,彭立生在自家还没盖好的房子前查看,他把大部分收入都用于公益,而自己的房子建了多年一直没有完工。
彭立生的经历并非个例,同村的杨海涛也因毒品而毁了童年。图为日,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杨海涛以经营烧烤铺为生。
杨海涛今年25岁,与同龄人相比,他显得更为沉稳老道。杨海涛自己觉得,是苦难的童年让他早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当起了家,更早地成为了男子汉。在杨海涛出生不久,他父亲就沾染上了毒瘾,为了换取毒资,即便家中经济条件已然很差,父亲还是把能卖的东西都变卖了。母亲因不堪忍受,丢下年幼的杨海涛离家出走,杨海涛认为童年的经历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创伤。所幸,杨海涛的大伯一家收留了他,待他如同己出。然而,大伯的家境也同样窘迫,他的童年是在饥饿中度过的。
据杨海涛自己描述,12岁那年,他在半哄半骗下加入了马戏团,走南闯北,用胳膊穿着针吊水桶表演,每次都疼得直流眼泪。在马戏团待了4年后,16岁的杨海涛终于得以从马戏团里偷跑出来,并在小姨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下马关。此后的多年,他都在各种餐饮店打工、当学徒,与吸毒的父亲也鲜有见面。父亲于5年前成功,目前在离家乡三十余公里的地方做环卫工人。图为日,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西沟村,杨海涛和妻子的结婚照,他们育有一女。2015年他在下马关镇办起了自己的烧烤铺,每天起早贪黑非常辛苦,但杨海涛说:&这点苦跟童年受过的罪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对他来说,幸福的生活或许才刚刚开始。
顾清芳今年61岁,他和妻子马学英是为数不多目前还住在西沟村里的村民。他和妻子都曾沾染毒品,顾清芳因常年吸毒而导致脑血管偏瘫。图为日,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西沟村,马学英在准备碗筷伺候偏瘫的丈夫顾清芳吃饭。
年轻时,顾清芳是村子里最大的羊贩,家境比较好。据顾清芳自己叙述,1992年时,一位村民递了一支被动了&手脚&的烟给他抽,他从此染上了毒瘾,贩羊的生意一落千丈。图为日,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西沟村,一名爱心志愿者在给顾清芳理发。
&九十年代每天吸毒都要花上十几块钱,那时候十几块钱是好多人半个月的工资,家中的积蓄都被掏空了,全拿去买毒品了,毒品害死人啊。&顾清芳回忆起往事,不禁流下了眼泪。顾清芳夫妇现在居住的房子,是同村的村民集资建造起来的。他们原先的家就在旁边,现已成危房。
家人把顾清芳锁在家中戒毒,前后三次均未成功。后来妻子马学英为缓解病痛,也曾吸毒镇痛。在他们夫妻俩都送去戒毒所期间,儿女无人照料,四个男孩也全沾染了毒瘾。顾清芳家摆放着孙子孙女的照片,但是子女和孙辈很少回来看望他们。由于长期吸毒,顾清芳已经患上了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导致偏瘫,行动不能自理。&后来病痛大于毒瘾,慢慢就戒除了毒品&,顾清芳回忆道。
除了毒瘾,西沟村村民因贩毒而入狱,也并非新鲜事。42岁的马成家第二次从监狱中出来回到西沟村,站在曾经的老宅子前,他百感交集。图为日,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西沟村,马成家离开家乡的时候父母还健在。
曾经生活的家已经破旧不堪,马成家的一条腿也变形残疾。同村的朋友看他可怜,给了一间房间让他暂住。&19岁那年,因为家里确实太穷了,逼得我没办法,跟着老乡就去云南&背毒&,那个时候太年轻,并不懂得毒品的危害,只知道能赚钱。&马成家很坦然地面对自己当时的贩毒动机。图为马成家坐在自己曾经的老宅前抽烟。
1996年,马成家在云南昆明贩毒被抓,被判死缓,因为在狱中表现良好,2012年刑满出狱,父母已双双离世。心灰意冷的马成家在2015年运输毒品再次被判刑一年,于日再次出狱。图为日,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西沟村,马成家和一位女士重新组建了家庭。马成家对于自己的曾经的贩毒经历不毫不避讳,&错了就是错了&。他希望别人不要再走他的老路,依靠贩毒发财致富终将一场空。
在下马关镇,有一所当地爱心人士出资建立的女校,主要收留西沟村及周边涉毒家庭的未成年少女。这所学校建立于2010年,女生们在学校中主要接受禁毒知识教育和三年制阿拉伯语学习,以获取一项就业的技能。目前学校有6名阿拉伯语教师,设有三个年级,共80多名学生。校长金成武介绍说,这里的女孩基本都是因为家庭中的父母涉毒,处于无人管教状态,进入女校学习后,以后可以做阿拉伯语翻译。图为日,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安萨尔女校,有80多名未成年少女在该校就读,她们大多来源于当地的涉毒家庭。
日,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西沟村,当地老人与孩子。
日,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西沟村,一些村民以放羊为生。西沟村的毒品问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其后遗症至今还在影响着在此生活的人们。所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已过上全新的生活。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当你还在和朋友谈笑风生的时候,这种毒品可能已经混入你的饮料…
相关标签&: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日说法毒品大案全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