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地图有多大 汉朝与罗马 百度云

汉朝与罗马,消失的罗马军团_外星探索
汉朝与罗马,消失的罗马军团
文章作者:hs
字体大小:
在电影《天将雄师》里大将军霍安带领他的军队为罗马军队建立了骊靬古城,其的目的便是让处于战火中的人们有个安身之所。而历史上的汉朝与罗马确实有过交集,而骊靬古城是否真实存在也备受争议。这段被尘封的历史真实存在过吗?我们也只能在史书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答案。文章底部有关于&汉朝与罗马&的视频,敬请观看。
汉朝与罗马
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黄发蓝眼、鼻子高挺、皮肤白皙、毛发浓密、身材魁梧,特征与汉人和西域少数民族人种均不相同,一直被周围地区当作&异族&。据有关文章记载,他们是古罗马的后代,经过多年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通婚融合,成为混血人种。
公元前53年,即西汉甘露元年,西距中国4000英里的古罗马帝国正处在剧烈的变革时期,到处笼罩着硝烟。当时,古罗马帝国执政官之一的克拉苏为了与已形成鼎足之势的凯撒、庞培争夺霸权,决定向东扩张势力,掠夺金银珠宝和占领地盘,于是率领7个军团,共4.5万人的精锐部队,越过幼发拉底河,发动了对古帕提亚王国的侵略战争。
在激烈的卡尔莱战役后,英勇善战的安息军兵诱敌围歼罗马军团于荒漠深处,残部从亚美尼亚撤出时又遭袭击,克拉苏被俘斩首。同时,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率精锐的第一军团6000余人,从这场噩梦般的战争中突围东逃,辗转于防御薄弱的安息东部防线。33年后的公元前20年,罗马帝国和安息签约言和,并相互遣返战俘。当罗马帝国要求遣返在卡尔莱战争中被俘的官兵时,却惊奇地发现,当年突围的古罗马第一军团6000余人神秘地失踪了,这也成了古罗马历史的一大悬案。
罗马战俘逃跑
后来,历史学家们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当时有几千名罗马军团士兵冲出了重围。要想生存下去,他们唯一的选择便是避开帕提亚军队的封锁继续向东前进。最终,这支罗马第一军团的残余部队冲出帕提亚国境,进入了中亚盆地。而在那里,散布着像康居、大月氏这样的小国。于是,善于作战的罗马士兵们便分别以雇佣军的身份被这些小国接纳。
来到中亚地区后,这些罗马士兵仍保持独立的作战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没有重大变故,他们很可能就会在这里逐渐繁衍生根。然而就在此时,一场战争再次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当年流落到中亚的罗马士兵,一部分投奔康居,另一部分则充当大月氏的雇佣军。公元前40年,大月氏国内发生动乱,五位副王之一的贵霜发动战争,自任大月氏王。被击败的四位副王带着自己的军队和属民,包括那些罗马士兵,向东逃到西汉境内的河西走廊。在那里,这些罗马士兵得到了妥善安置。而投奔康居的那部分罗马士兵则没那么幸运了,因为他们被卷入了北匈奴与西汉军队的战争中。
公元前36年,西汉王朝的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领四万将士西征匈奴,注意到匈奴单于手下有一支奇特的雇佣军,其独特的阵法、战法带有古罗马军队的特色。这支军队可能就是失踪的罗马第一军团。
《汉书》中记载:公元前36年,西汉都护甘延寿,副将陈汤率军攻打匈奴郅支城,发现郅支城采取&土城外有重木城&的防守方式,匈奴人并且派出一支长相奇特的军队,摆出&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关亨,陈正义认为,这正是罗马军队独有的防守和进攻阵势,而&夹门鱼鳞陈&正是罗马军队频繁使用的龟甲阵,因此当时匈奴人派出的是一支疑似古罗马军队。《汉书》同时记载:汉军大胜,&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可能俘虏全部带回汉朝。
与此同时,西汉河西地区的版图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名为&骊靬&的县,同时还修建了骊靬城堡。这两大事件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关联。《后汉书》有一条记载:&汉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骊靬&正是当时中国人对罗马的称谓。那么这个新出现的县极有可能是为古罗马人而设置的。
想要弄清楚历史真相,就得先找到古骊靬遗址,骊靬古城位于今甘肃省永昌县的者来寨,现在只留下一些遗迹。据考古学家研究,骊靬遗址的古城墙是&重木城&&&城墙外加固重木,这种防御方式是古罗马所独有的。当地的村民带有欧洲人的体格特征:个子高大,眼窝深陷,头发呈棕色,皮肤呈深红色。最有意思的是,村民至今保留了古罗马人的斗牛遗风。
古城遗址发现汉代墓葬,墓主为汉代的欧洲人。在这座古城遗址还发掘出了一处前后两室的汉代墓葬,前室有4件完整的灰陶、陶灶和陶仓,后室遗体的头骨旁有一撮毛发,呈棕红色,遗体下面有一枚红色纽扣。经考古论证,墓主为汉代的欧洲人。在与者来寨邻近的杏树村,村民们曾挖出一根丈余长的粗大圆木,周体嵌有几根一尺多长的木杆,专家认为,这可能就是古罗马军队构筑&重木城&的器物。邻近的河滩村则出土了写有&招安&二字的椭圆形器物,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罗马降人军帽上的顶盖。
除了者来寨的村民有着欧洲人的相貌特征外,还发现当地民俗具有古罗马遗风,当地人的葬俗与众不同,他们在安葬死者时,不论地形如何,一律头朝西方。这正是面向古罗马的方向。他们还发现,当地人对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斗牛。村民们在春节时都爱用发酵的面粉,做成牛头形馍馍,俗称&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他们还习惯在村社和主要路口修牛公庙。放牧时,村民们特别喜欢把公牛赶到一起,想方设法让它们角斗,比如将牛群赶到屠宰过牛的地方,牛群嗅到血腥后会发狂地突奔吼叫,或拼死抵斗,俗称&疯牛扎杠杠&。研究者认为,这正是古罗马人斗牛的遗风。
根据以上种种证据推测位于甘肃永昌县的者来寨就是古罗马消失军团的容身之所。也就是说在公元前53年的卡莱尔战争中神秘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在东移的过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后来的汉匈郅支城之战时又被汉军俘虏,最后由西汉政府安置在骊靬城定居了下来。
汉朝与罗马都是古代最强盛的国家,两国因为距离遥远,鲜少有历史接触,这次历史上的接触虽然属于机缘巧合,不过骊靬古城的存在表明了西汉对于罗马的友好,并没有因为他们是战俘而虐待他们。所以在电影《天将雄师》中骊靬古城成为了一座没有战争的理想小城。我相信,这也是古罗马军团的夙愿。
Copyright &
外星探索www.ufo-1.cn 版权所有汉朝与罗马到底谁强?从农业角度看罗马与汉代人口比较汉朝与罗马到底谁强?从农业角度看罗马与汉代人口比较看北朝百家号在古代社会,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指标,面对人口与土地矛盾问题,人口上限是依据农业产出上限。人随着土地矛盾加剧,最终人口增长停滞大体稳定,食物需求维系在最基本的生存底限。比较一下最基本的农业差距就可看出罗马与汉代人口差距。汉代在末期已经达到人口峰值,人口与土地矛盾导致社会趋于崩溃,此时官方数据大概是6000万。隐户佃户奴仆各种以10%左右计算,大概7000万人口。比较上面材料,汉代平均亩产都是罗马最高亩产的两倍以上。在耕地面积大体持平的情况下,请问罗马有何能力以几倍的粮食差距养活比汉代人口更多的人口?发明坛子鸡方式饲养罗马人减少能量消耗?另外,神话的埃及粮食供给罗马。看一下现在埃及的亩产才多少,上面材料给出的数据,埃及输出的粮食每年只能养活100多万罗马人。本文作者:gaokang1990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看北朝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北朝论坛官方自媒体,汇集军事历史知识。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游戏简介/汉朝与罗马
游戏画面印象中大宇资讯的每次出击都是势大力沉,这次同样也不例外。由软星科技开发寰宇之星代理发行的首款即时战略游戏《汉朝与罗马》以古代东方汉朝军队与罗马帝国的战争作为游戏背景,从一出现在玩家眼前就吸引了众多目光。作为大宇资讯将产品多元化发展策略的先行军,《汉朝与罗马》力求以独特的玩法和新鲜的历史背景带给所有战略玩家一个全新的游戏体验。印象中大宇资讯的每次出击都是势大力沉,这次同样也不例外。由软星科技开发寰宇之星代理发行的首款即时战略游戏《汉朝与罗马》以古代东方汉朝军队与罗马帝国的战争作为游戏背景,从一出现在玩家眼前就吸引了众多目光。作为大宇资讯将产品多元化发展策略的先行军,《汉朝与罗马》力求以独特的玩法和新鲜的历史背景带给所有战略玩家一个全新的游戏体验。
游戏诞生/汉朝与罗马
翻开历史的书页,我们很容易把目光聚焦在汉朝,这个朝代的文治武功,以及这个朝代那些标志着中华民族辉煌时代的英雄业迹,都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中国人……同一时期的遥远西方,源于古希腊文明、经过千锤百炼后诞生的 罗马共和国正在兴起,他们用征服整个世界的方式向罗马的帝国时代挺进……或许,有一种令所有世人欢欣振奋的可能存在--如果东西方的这两个文明产生碰撞, 世界历史是不是会有更加精彩的一页?!《汉朝与罗马》(以下简称汉罗)就是要让玩家自己去经历甚至领导这次历史的碰撞……到底 汉武帝的精兵猛将与 恺撒的方阵兵团孰优孰劣,到底东方人的睿智与西方人的勇猛谁能在战场上占得上风,到底历史的洪流是如何化解这场纷争……?有太多的疑问等待玩家亲自去解答。大宇资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后首次涉足 即时战略游戏领域,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款游戏带来哪些让玩家耳目一新的惊喜!
游戏剧情/汉朝与罗马
汉朝与罗马截图《汉罗》以古代东方的汉王朝和西方的罗马帝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地域跨越亚、欧、非三大洲,随着冲突的发展,匈奴、安息、印度、高卢、日尔曼、埃及、迦太基等十余个民族在这虚构的历史舞台上陆续登场,即而演变成东、西方古文明的碰撞。缤纷灿烂的民族文化可以将玩家带入那烽火四起的战争年代,把玩民族争斗之中充斥的利益冲突和阴谋。游戏的剧情模式分为汉朝、罗马两条路线。汉朝剧情中,玩家可扮演汉朝时期的著名将领霍去病带领大汉军队帮助周边国家解决民族争端,机缘巧合下发现了罗马帝国意欲吞并东方大陆的野心,并同各民族一道最终粉碎了罗马的阴谋。罗马剧情中,玩家可以扮演罗马英雄奥古斯都·屋大维在国内战争和外敌威胁的双重压力下,通过征战和外交手段,在稳定国内局势的同时,与大汉王朝建立了友好邦交,消灭外族强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疆域。
游戏特色/汉朝与罗马
大宇首款即时战略游戏《汉朝与罗马》是大宇资讯首次在即时战略领域的尝试。为了让广大的战略玩家能有一个完全新颖的游戏感受,大宇这次在游戏引擎的开发、玩法设计、美术图制作等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游戏题材上,公元前后百年间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战争描绘了一幅幻想式的宏伟历史画卷;玩法上,省略了传统即时战略游戏中繁琐的资源采集和单位生产,取而代之的是以阵形作战为核心的战斗系统;画面上,有着丰富多样的游戏场景配合雨雪等天气变化,并且提供了两套游戏界面给玩家选择。令人激动的游戏背景汉王朝和古罗马帝国大战?!没错,《汉朝与罗马》将这场虚构的但又是无数战略玩家向往的战争搬上了游戏。这两个强大民族的交战到底孰胜孰败?只要在《汉朝与罗马》中过过招,胜负立见分晓!包括汉朝、罗马、匈奴、安息、埃及、高卢、迦太基等十余个民族都在游戏中相继登场,对应的各民族独具特色的兵种在欧亚非大陆上决一死战。游戏里出现了罗马方阵兵、投掷手、弓箭手、骑兵、战车、弩炮、投石器、战象、猛虎等五十多种作战单位,更让人激动的是,不同年代的着名将领一齐在游戏中亮相,李广、卫青、霍去病、恺撒、屋大维、西庇阿、汉尼拔、苏列那等叱咤风云的人物带领玩家从地中海到朝鲜半岛完成一次别开生面的欧亚大陆之旅!生动有趣的阵法对战一直都有游戏制作群体在尝试对战斗中的阵形实战效果进行模拟,但可惜的是都不算成功。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曾经与“阵形”相关的游戏吧。在这些存在阵形设定的游戏当中,一种类型是采用不同形状的图块来表示阵形,在此基础上附加一些生克数据而使得阵形的重要性可以在实际作战中体现出来;另一种类型是将游戏中的独立单位群体化,穿上阵形的外套,目的仅仅是为达到多数量单位的统一行为以及营造宏大的游戏场面,打起仗来便乱作一团了。比较以上,《汉朝与罗马》在游戏玩法上更为注重阵形的多样性和实战运用并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游戏里包括有方阵、圆阵、雁行阵,锥形阵、楔形阵、行军阵等十几种阵形,并且东方兵团和西方兵团使用的阵形也有区别。行军阵形的特点是移动速度快,转向方便,但完全没有阵形效果的作用;作战阵形的特点是移动起来速度慢,部队疲劳度容易升高,但却拥有强大无比的阵形作战效果。阵形加权效果主要同阵形的完整度和阵形的不同角度有关。完整度愈高则加权效果的作用愈大,而阵形加权效果根据阵形的不同角度而有差异,大体上加权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阵形的正面、侧面和背面。背面就相当于阵形的命门,战斗中被敌人抓住猛打后果不堪设想,笔者就曾试过用实力6000的部队消灭一支实力20000的敌军,爽呆了!而这一切正是阵形效果的完美体现。游戏中阵形加权对部队的视野、攻击、防御、打击范围等都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并且不同兵种使用相同阵形效果也有差别,例如骑兵部队使用锥形阵,弓箭部队使用雁行阵都会对敌方造成最大的杀伤力。锁定中高层次战略玩家为适应游戏的独特玩法,《汉朝与罗马》拥有一套新颖的部队操控模式以及需要玩家对战局发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游戏的操作模式同一般即时战略游戏有相通之处却又有让人完全陌生的地方,例如部队的平移、阵形方向的调整、阵形变换、攻击模式的选择等等,另外游戏中还能通过键盘的方向键来控制单一部队的移动和转向,而这是RPG玩家最熟悉不过的了。感受最深的是游戏对于老手真是相当贴心,包括连续移动、攻击,调整阵形方向,计策使用等行为都可以使用宏指令一次完成!《汉朝与罗马》在战略安排和战术运用上可以说是让玩家100%充分体验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的感受。游戏中地势高低、天气变化、不同的地形种类都对部队的作战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要求玩家为取得胜利必须要考虑占据有利地势并选择适宜的时机出击。侦察敌情在游戏初期至关重要,与敌人发生遭遇战可不好受,要想在敌人面前变换阵形以图扭转战局导致的最终结果是损失惨重。对部队士气变化情况的掌握是控制整个战局发展的精髓所在,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截杀主帅、抢占据点、摧毁主营等手段来打击敌方士气,敌人部队士气降到最低点之时也是获胜之时。同样,当玩家处于劣势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上演大逆转的好戏,不过关键就要看各位玩家的功力如何了!领略亚欧非大陆的奇妙风景玩家在游戏中可以领略到亚、欧、非三大洲各种地域的不同地形地貌。从一望无际的平原到群山环绕的高原,从树木重生的热带雨林到宽广平缓的温带海岸,沙漠、草原、沼泽、雪山、河流、海洋等丰富多彩的地形玩家都可尽收眼底。加上雨、雪、雾、风暴等自然气候的配合,游戏的体验感非常强烈。(eGames独家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另外,《汉朝与罗马》采用了二维和三维两套完全不同的显示模式,拥有3D加速卡的玩家能够充分感受到三维场景下的透视效果,地势起伏几近真实,视野边界则更加柔和细腻。看着天空飘动的朵朵白云和部队冲锋时扬起的漫天沙尘,仿佛自己就是战场上那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威武将军,真是妙哉!紧张刺激的连线游戏《汉朝与罗马》支持最多8人的网络联机对战。既可多人混战,也可组成汉朝和罗马两阵营进行厮杀。如同游戏的基本规则,连线对战中玩家需要利用分配的有限兵力将其它玩家一一击败,战场上的激烈竞争定会让所有玩家紧张到喘不过气来,获得最后胜利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感更是在别类游戏中品尝不到的,最重要的是,玩家有机会在连机游戏中任意搭配自己部队的兵种,组成最满意的梦幻阵容!阵营对战中,将会随机从同一阵营中抽取一名玩家作为本方所有部队的主帅,主帅部队被击溃会导致本阵营其它玩家的部队士气大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玩家在游戏里除了能得心应手的控制部队作战以外,团队协作也不能忽视哦!两套风格迥异的界面为让玩家感受来自东西方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冲击,游戏提供了汉朝、罗马两套不同风格的游戏界面给玩家选择。两套界面包括从菜单、按钮到命令控制台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界面的布局却都是一致的(呵呵,不会让玩家换了一个阵营的界面而找不着北了)。中国古代的水墨金属风味与典型的古罗马石刻风味各有千秋,相映成辉。看腻了一种界面后换换口味,是个不错的选择。
游戏兵种/汉朝与罗马
《汉罗》中囊括了东西方12个真实的种族,象东方的汉、匈奴、印度、波斯等,西方的罗马、日尔曼、高卢、迦太基等。每个种族都有若干独具特色、带有民族风格的兵种,合计有52种之多。各种族生活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使这些兵种带有截然不同的属性:他们不仅相互克制,而且在不同的地形和气候下也表现迥异。比如匈奴骑射手,在沙漠和草原上作战一往无前,但在森林和山地上就 一筹莫展。因此,在游戏中,只有使用多种兵种相互协同,才有可能将自己 立于不败之地。
游戏对战/汉朝与罗马
《汉罗》支持最多8人的局域网连线对战。即可多人混战,也可组成东方和西方两阵营进行厮杀,但无论那种模式,玩家都只能选择两阵营其中之一的兵种作战。阵营对战中,将会随机 从同一阵营中抽取一名玩家作为本方所有部队的主帅,主帅部队被击溃也就意味着胜负天平的绝对倾斜,因此玩家在游戏中除了想方设法攻击敌人外,还得努力保护本方主帅部队不要过早退出战场。对所有即时战略玩家来说,《汉朝与罗马》将是一场战略与战术的综合较量。
游戏配置/汉朝与罗马
操作系统: Windows 98/2000/Me操作设备: 鼠标、键盘硬盘空间: 500 MB以上内存 : 64MB,推荐128MB以上光驱 : 4倍速,推荐16倍速或更高CPU : PentiumⅡ500以上显示卡 : 2D显示模式需要与DirectX8.0(或更高版本)完全兼容的显卡,2MB显示卡内存3D显示模式需要与DirectX8.0(或更高版本)完全兼容的3D加速卡,16MB显示卡内存声卡 : 与DirectSound完全兼容之声卡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03:12:43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汉朝与罗马
我的图书馆
汉朝与罗马
汉朝与罗马:在可比与不可比之间相互辉映
本文摘自《秦汉与罗马》,作者:徐波,出版社:书社
罗马是一个伟大的文明,汉代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各放各的光芒,各自照亮了一大片地区,正是“相互辉映”。本来罗马文明和汉文明是两回事,但是放在一起就必然会产生一个比较。
罗马是一个伟大的文明,汉代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各放各的光芒,各自照亮了一大片地区,正是“相互辉映”。本来罗马文明和汉文明是两回事,但是放在一起就必然会产生一个比较。其实,当初我们策展的时候倒没有敢于太强调这一方面。因为两个文明的比较是很难的。但比较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很难避开。
一、可比与不可比
可是在作比较之前,有些情况应当说清楚。比如有一篇介绍本次展览的文章,题目叫《丝绸之路的两端》,就是说有一条丝路,这一端是罗马,另一端是中国的汉。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在中国古文献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名称。由于它并不是过路的客商在实践中叫出来的地名,所以加给这条道路的某些说法与史实不尽符合。比如一般认为其开通的时间始于张骞赴西域。但张骞的两次出使,先是为了联合月氏,后是为了联合乌孙,目的都是在军事上夹击或钳制匈奴,即所谓“断匈奴右臂”,与开拓商路无关。匈奴有能“控弦”的士兵四十万,比后来蒙古或后金的兵力都多。那时的匈奴对汉朝来说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巨大的危险。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政治性的和军事性的。在整个汉代,无论政府或民间均未曾组织过外销丝绸的商队。
甚至直到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在地图上仍是一条虚线。唐初贞观年间,玄奘要到印度去,走出河西走廊以后,说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草木不生,人烟绝迹”,玄奘说自己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嗟乎,若不为众生求无上正法者,宁有禀父母遗体而游此哉”!所以丝绸之路在当时只有一个大概的朝向,然后是探险式的九死一生地穿越,并没有一条现成的路。
虽然,中国的丝绸很早就在境外发现过,那是通过很多中间环节,一站一站逐渐传过去的。这时候罗马和汉不是一条畅通的丝绸之路的两端,并不是京沪铁路,这边是北京西站,那边到上海下车。所以,汉和罗马这两个文明很多地方是难作比较的,有的是不能比较,有的是不好比较。
首先,不能比较的是社会制度。
罗马从事生产劳动的主要是奴隶。罗马是奴隶占有制国家,罗马公民后来基本上不参加劳动。中国的情况不一样。解放后,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分期问题讨论了很多年,最后大多数人都认为汉代不是奴隶社会。特别是前些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有《二年律令》,就是二年时政府颁布的一些法律。它表明当时国家向全体登记在籍的民户授田宅。按二十等爵的顺序,由低到高,数量依次递增。爵位高的人得的田宅多,这里不去说它。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无爵的“公卒”、“士伍”、“庶人”,也可以获得1顷田(100亩)和1宅(约合9亩,用作宅基地)。纵然在执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例外,庶人应得的田宅不见得如数兑现。但从总体上说来,“五口之家,百亩之田”的小农模式,已然在全国建立起来。除了灾年之外,广大庶民的生计都有可能达到当时被认可的温饱线。后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加以土地被兼并,底层农民有的走向破产。但是江陵凤凰山10号墓出土了一套简,其内容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政府发放救济粮的单子。单子里记了25户人家,平均每家约25亩地,他们都是当时的贫苦农民。也就是说,到了东汉中期一个贫苦的农户还能保持差不多25亩地。所以汉代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小农,而罗马主要是奴隶。双方在这方面不能比。
另外,还有些方面也无法比较,比方说宗教。我们知道汉代人宗教观念比较淡,虽然有各种信仰,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全国人民共同崇拜的大神。中国人一直到后来也是宗教观念比较淡。出大殡时道士、和尚、尼姑都来,是一个大杂烩。
大家知道,宗教信仰无法用科学方法证明。在那个国家是大神,到这个国家人家不认你了。所以宗教信仰这个问题不好比较,因为它牵扯很多问题。汉代最高的天神叫太一,太一现在念起来都有点口生了。在汉代400年中,太一像就发现过有数的几次。可见汉代最高的天神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被敬而远之,与罗马无法比较。
另外,有的民族有它独特的历史传统,从而在文化艺术方面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成就。它是很长的历史积累,是整个内因外因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是在这个环境、在这个情况里,不容易结出这样的果实。比如这次展览中有罗马雕像,大家能看到真是非常不容易的,它们在意大利也是重要文物。西方注重人体美,最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有些参加者是光着身子跑的。中国当时讲究礼制,认为光着身子登不了大雅之堂。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出现以写实手法表现人体美的雕塑家。在汉代,我们不知道谁是雕塑家。在希腊罗马就有,比方说菲迪亚斯、米隆等,很多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在那儿。汉代没有雕塑家这么一个职业,指着雕塑艺术来吃饭是不行的。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者当中甚至还有刑徒,不是专业的艺术家做的。所以,不同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些特殊成就有时候不太好比较。
当然,就生产生活的具体领域而言是可以比较的。但我们首先应当把它们的背景弄清楚。比如我们这次展览里有罗马的铜阀门及铅水管,还有汉代的六边形陶管,《丝绸之路的两端》说这都是城市供水的公共设施,不是的。六边形陶管是下水道,走脏水的;罗马那个阀门是供清水的,因为罗马很讲究从山上引下水来,等于是自来水一样。罗马的引水管经过大洼地时,曾修建由几层拱券承托起的巨型渡槽,其中有的一直留到现在,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但是,我们不能把下水道和人家上水的阀门相比。而且比较完了之后还引用观众的观感说:为什么我们中国出现这样的东西这么晚?人家的多好,我们六边形的陶管多不像样子。作这样的比较就有点不考虑事情的背景了。
罗马的城市重视供水,水的分配有一套制度,什么样的贵族可以用多少水,身分再低的用多少水,挺麻烦的。而且西方学者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罗马后来衰落的原因之一是铅中毒,就是因为铅管里的水铅超标了,以至于使罗马人的智商降低了。但也有人说,水管使了这么多年,罗马早期昌盛的时候不也是喝铅管引来的水吗?当然也有一定道理。可是前一种说法如果有一点可以成立的话,那就不如干脆喝汉代的井水了。所以,进行比较要慎重,性质不同的事物拿来作比较是不太合适的。
二、生产、生活情况试比较
下面我很冒昧地把汉代和罗马的一些生产、生活方面的情况试作比较。
首先说农业。
农事的第一道工作是耕地。耕地用犁。早期的犁上仅仅装有犁铧,只能破土开沟,不能把耕起的土垡翻转过去。而后一项功能是很重要的。因为土垡翻转以后,接触到阳光空气,生土会变成熟土。同时杂草随之埋进土中,还能起到压绿肥的作用。
土垡的翻转是由犁铧和犁壁之连续的弯曲面完成的,其中关键的部件是犁壁。汉代已经发明了犁壁,在陕西、咸阳以及山东安丘、河南中牟等地均曾出土,有向一侧翻土的鞍形壁和向两侧翻土的菱形壁。罗马的犁没有犁壁这个部件。后来欧洲农民在犁上安装了木质的“泥土翻版”,其作用接近犁壁,但不如汉代之铁犁壁光滑适用。而且“泥土翻版”的出现不早于11世纪,已远在罗马之后了。
除了翻土,我们看粮食去壳(去糠)。罗马人是拿着一个篮子,站到山坡上顺着风向来回抖把糠吹出去。而中国在汉代就有了效率很高的扇车。这个东西罗马根本没有,不好比较。
中国粮食作物是粟(小米)、水稻,罗马不是,所以也不能作比较。不过汉代有小麦,罗马也有小麦,小麦磨出来的面做成面食。汉代的面食叫饼,什么都叫饼,连撕面片也叫汤饼,蒸馒头叫蒸饼。罗马人是面包。可是中国在汉代的时候就有发面,当时叫起酵饼。罗马人吃面包,现在的面包挺好吃,可是那时候的面包是不发酵的,是死面的。《圣经》里经常提到不发酵的“无酵饼”。欧洲到16世纪以后才有发面的面包,但也不是生物发酵,是利用小苏打,发起来以后产生气泡,所以整个面包中间就有眼儿了。用小苏打发面包以前,欧洲一直是烤死面的面包。烤出来以后,如果放了几天再吃,可就考验你的牙口了。15世纪,奥斯曼帝国攻打亚美尼亚的时候,有位妇女拿个面包一下子就把一名奥斯曼将军的脑袋开了瓢。大概,死面面包就像砖头一样坚硬。
中国古代发酵的工艺很先进,所以酿酒的技术很高明。我们知道世界上造酒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发酵的果酒。以浆果作原料,其中的糖分经过酵母菌的分解,就能生成酒精。后来用粮食作原料,须先经过酒曲的糖化作用,使粮食中的淀粉分解成简单的糖,再经过酵母作用产生酒精。第三阶段是通过蒸馏的方法,使酒醅中的低浓度酒浓缩成酒精度高的白酒。最后这个阶段汉代和罗马都没有达到。罗马人喝的葡萄酒接近自然发酵的果酒,而汉代人喝的却多半是酿造技术更高的粮食酒了。
除了农业之外,我们讲讲手工工具。
这次展览中有一些基本的生产工具,不论罗马的也好,汉代的也好,非常相像,说明人类有很多共同的想法。但是,有些司空见惯的工具中国没有罗马有。比如架锯,公元前1世纪在罗马就很普遍了,中国却没有。三国时陆玑写了一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讲《诗经》里的植物、动物。这部书里凡是说到树木的时候,必然强调木材的纹理直不直。因为当时中国没有架锯,开解大木,是沿直线一个一个打楔子,最后撑裂。北京丰台那边有一个大葆台汉墓,其中有木头垒的墙,即所谓“黄肠题凑”。那些木方子都是劈开的,所以与纹理直不直很有关系。架锯的图像在我国最早见于《清明上河图》。图中十字路口有一个的车摊,地下放着一把架锯,那是在中国资料中看到的最早的架锯。中国此前有刀锯,都比较小,是无法开解大木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刨子,什么时候有的?到了明朝才有。虽然我国的刨子和罗马的刨子颇有相近之处,但罗马刨子上的手柄是一前一后顺装的,中国刨子的手柄则横装于两侧。而且中国刨子是自固有的平木工具“枪”发展出来的,并非从西方引进。如果当时真像有些人说的,有一条丝绸之路,那么,罗马的架锯和刨子应该同时传到中国来。不但当时没传来,而且这两样这么重要、这么好用、木工简直离不开的东西出现在中国的时间却前后差了近5个世纪,一个是南北宋之交,一个是到了明朝。所以很难说当时中国和罗马曾发生过直接联系。
考古发掘的成果告诉我们,已知的汇聚双方文物的遗址都和中国边境有一段距离。如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南端金欧角上的沃澳,是古代扶南国的一处海港,这里的出土物中有汉代铜镜和罗马金币。又如在阿富汗北部的席巴尔甘,发现了几座大月氏贵族墓,出土物中也有汉代铜镜和罗马金币。而在罗马本土或汉地却没有这样的例子。
下面看一下冶铁。
现代国家要发展工业,冶铁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人类冶铁都是从块炼铁开始。将和木炭一同放在炉子里加热,可以通过化学上的还原作用生出金属铁。但铁矿石在熔化后的还原过程中,变成疏松的全是气孔的海绵状物,还原出来的小铁珠凝固并隐藏在渣块中。它叫块炼铁,也叫海绵铁,含碳量很低,相当软。之后,在反复加热锻打中挤出渣子,并由于同炭火接触,渗碳增硬而成为块炼钢。我国在西周末已有这样的铁和钢。而且,中国在商周时已有炼铜的竖炉。沿袭了这一传统,到春秋早期就用竖炉炼出了铸铁。山西曲村-天马遗址出土了春秋早期和中期的条状铸铁,长沙窑岭出土了春秋晚期的铸铁鼎。可是罗马人一直未能走出锻打海绵铁的模式。那里的冶铁之神的造像手里永远拿着象征锻铁的火钳和锤子。公元初年罗马的炼铁炉有时因为过热炼出了铸铁即生铁,然而由于生铁一锻即碎,所以都被当成废料抛弃了。
而我国古代不仅炼出铸铁,还发展出一套以铸铁为基体的热处理技术。铸铁性脆,韧性比较差。可是如果将铸造件长时间加热,使铁中的化合碳发生变化,就可以改变其质地。汉代用这种方法生产出可锻铸铁和球墨铸铁,性质已接近铸钢。更不要说汉代的炒钢和铸铁脱碳钢的工艺是何等巧妙而合理了。汉代冶炼钢铁的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在西方,铸铁的应用要晚到公元14世纪,可锻铸铁要到公元18世纪,而现代球铁是英国学者莫罗于二战后的1947年首先公布的。所以罗马与汉在这方面简直无从比较。罗马人也认识到这一点。公元1世纪时罗马学者老普林尼就说:“虽然铁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和中国来的钢相媲美。”
前些年在电视上播出的《汉武大帝》,导演称这是新古典主义,直接取材于正史。片中匈奴兵和汉兵打仗,匈奴兵用刀一挑,汉兵的刀剑都断了。没办法,派张骞去西域找大月氏女王,说我们汉朝的刀根本不成。于是大月氏女王给了张骞一点黑不溜秋的面面儿,大概代表炼钢用的添加料。其实古代的钢都是碳素钢,无须添加料。合金钢要到近代才出现,而且所添加的如钨、钼、钒、钛等难熔金属,古代根本不曾利用。碳素钢中除去铁元素以外主要含的是碳,难道张骞不远万里跑去就是为了要点在汉地唾手可得的木炭末吗?这样硬把我国古代的优势项贬成劣势项,也太离谱了。
再来说说罗马的钱和中国的钱。罗马的金、银、铜钱都是用钢模打压出来的,虽然上面的人像相当美观,但一个一个地打,很费工,同时也限制了它的供应量。汉代的钱是用叠铸法铸出来的。据郭家村铸钱遗址出土物得知,用叠铸法一组陶范一次可铸出铜钱184枚。所以汉代的钱币供应充足。自武帝以迄桓、灵,汉代五铢钱的面径均在2。5-2。6厘米之间。400年当中铸出了几亿枚,但基本一致。货币是流通手段又是价值尺度,金属钱币长期保持稳定,无疑是一大优势。
下面看建筑。
罗马的建筑和汉代的不同。罗马建筑主要是石头构筑的。我们常常感慨汉代没有大建筑物留下来,不像古埃及、古罗马有那么多壮丽的石构建筑保存至今。其中最典型的是埃及金字塔,因为金字塔最适合石头的特点,是一块块平着叠起来的,形状非常稳定,而且有的非常巨大。比如开罗以西吉萨地方的大金字塔,高147米,底边长230米,用石材约300万块,平均每块重2吨,整座金字塔重约600万吨。吉萨本地不产石材,这600万吨石头要从外边运来。据希罗多德记载,仅是为了铺设运材料的道路,就用了10万人,花了10年时间。假若没有古埃及所拥有的大规模奴隶劳动,没有极度的宗教狂热,这种建筑物是盖不起来的。罗马继承了地中海地区各古国积累起来的建筑技术,特别是他们又发明了用柱子支撑起的石拱券,进而创造出十字拱和穹顶。古罗马是一座“大理石之城”。且不说城内的神庙、议事厅、凯旋门、大浴堂等之雄伟,即便是临街所建二层或三层的楼也不逊色。至今走进罗马的建筑遗址,仍不能不为其磅礴的气势所震撼。
但东、西方的建筑体系大不相同。中国古代不是石构建筑而是土木建筑。在这里可以就地取材,将黄土夯实,破坏了其自然状态下的毛细结构,就成为密度较大,且有一定的强度和防潮性的夯土。如用版筑法施工,就可以打成夯土墙。结合木构的梁架,就可以建成房屋。它的建筑者基本上是庶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公民。《诗·灵台》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像灵台这样的一座大建筑也没几天就建成了。甚至一些巨型建筑,如在西安的西汉明堂辟雍遗址中见到的,也是以夯土台为依托,在高大的阶梯形土台的顶部建厅堂,又在四周建廊屋,使这些单层或多层的房子借助土台连结在一起,从而呈现出有主有从的配置效果,使整座建筑宛若巍峨的多层楼阁;体现出对实用和低成本的双重追求。中国当时使用民力是有节制的,“使民以时”,庶民服徭役从事大兴土木工程也不能耽误农时。中国没有可供任意驱使的奴隶大军,在这方面和古代西方不一样。
下面说交通。
原始社会运重物时常在地上拖,进而发明了拉东西的橇。后来在橇前部加上滚动装置,经改进后乃成为车。但迈出这一步并不容易。1492年哥伦布登上新大陆之前,那里一直没有车。印第安人行军的时候,辎重多由妇女背扛。旧大陆历史时期中的车多由牲畜牵引。衡量畜力车的性能时,关键问题是看它的系驾法,即如何将牲口绑在车上让它拉车的方法。在古印度是用牛拉车,车辕捆在牛犄角上。在古埃及、古罗马,拉车的受力点落在马脖子上。马颈部的生理构造和人类差不多,都是颈椎在后,气管、食管在前。那里的古车是让马用脖子拉车,所以跑得越快,越喘不上气来。这种方法叫“颈带式系驾法”,罗马车就是如此,而且往后一直沿用到8世纪。先秦时,中国古车采用“轭靷式系驾法”,汉代改为“胸带式系驾法”。这两种方法都不勒马的气管,驾车的马可以自由呼吸。所以中国古代的车战是在奔跑的车与车之间进行的。古代西方虽然也有战车,却不能进行车战。那里的车一般只用于奔袭或追击,接近敌人时,武士还得跳下车来进行步战。罗马帝国晚期于公元438年颁布的《狄奥多西法典》中规定,最大的二轮车载重198千克,只不过相当3名战士的体重,要进行车战自然是捉襟见肘了。古罗马屹立在凯旋门和神庙顶上的战车雕塑,艺术水平虽然很高,却不能不认为其性能相当落后。
前些年大家都唱“大海航行靠舵手”,舵对于船来讲非常重要。舵发明于中国汉代。1955年在广州东郊先烈路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有舱室三间,舵固定在艉部正中。虽然它只能沿舵杆的轴线转动,仍然残留着由梢演变来的迹象,但已经可以被确认为早期的舵。广东德庆汉墓出土的陶船在舵楼后壁开舵孔,孔的两侧有托架。虽然其舵与舵架上的支撑件出土时均已不存,但从结构看,此船上装的已可能是垂直舵。罗马的船上没有舵,是用两支舵桨控制航向。后来欧洲人将舵桨置于艉部右舷处。直到公元1200年前后,尼德兰地区的船工才制造出艉舵。汉代发明的舵,领先世界达一千多年。
下面说纺织。
纺织也有不好比的地方,比如说丝,虽然罗马人也穿,但丝极其高贵,与黄金等价。而且那也不是中国直接运去的,中间倒过多少道手。老普林尼说,中国人非常平和,非常礼貌谦虚。而且中国人只等人家来买东西,从来不往外卖东西。所以,汉代不是主动地上丝绸之路去贩丝绸,跟其他国家的情况不一样。
但是麻可以比较。汉代的纤维作物主要是大麻和苎麻,罗马是亚麻。直到18世纪以前,亚麻在欧洲纺织原料中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我国则到了清代才有亚麻。这几种麻都要先沤再剥。麻纤维剥下后,则要撚成线。不论东方、西方,起初都是用纺锤来完成这道工序。纺锤由纺轮和拈杆构成。陶纺轮在全世界的古代遗址中都是常见之物。不过用纺锤绩麻效率不高,纱线的拈度也不够均匀。进而,汉代人制出单锭纺车。本来,丝是自然界的超长纤维,长度可达1000米,只要并丝,就成为丝线。但丝线上机织造前,须先整经络纬,络纬的用具为车。汉代人根据纺麻线的要求对车加以改造,制成了纺车,产量和线的质量都大为提高。甘肃武威磨嘴子22号东汉前期墓中曾出土木纺锭,则纺车的发明当不晚于西汉末。罗马不仅没有车,也没有纺车。那里将羊毛或植物纤维撚线,要先在腿上搓成粗纱。为了防止将腿搓伤,发明了一种扣在腿上的、有点像筒瓦那样的陶器,名纱轴。它的内膛与自大腿到膝盖处的曲线相适合;表面则有鱼鳞纹,以便搓粗纱。搓好了之后再用纺锤加拈,以便取得更紧密的细线。罗马人没有单锭纺车。它在欧洲的出现不早于公元13世纪。
丝也好,麻也好,纺成线以后,都要织成布帛。汉代通常使用的是斜织机。它有平置的机台和斜置的机架,二者成50-60°角。织者可以坐着,又可以看到面经和底经开口后,经面的张力是否均匀,有无断头。提综的动作最初是用手提,后来发明了用脚踏蹑(踏板)以杠杆原理带动传动件俯仰而提综。这样可以腾出一只手来打筘,或两手轮流投梭,使速度大为提高。这是织机发展史上一个突破性的创造;欧洲要到公元6世纪才出现这种装置,到公元13世纪才广泛应用。要织出带有复杂花纹的织物,汉代用的是提花机,除了用脚踏蹑控制地经外,另设一名提花工坐在花楼上用手操纵提花综束与织工合作。在汉朝王逸《织妇赋》中对提花机有很形象的描写。而罗马只有竖立的织机,和现代有些地区编地毯用的设备差不多,织工是站着操作的。在这种织机上一般只能织出平纹织物。如要加花,须另用手工编结。
三、武器与文具
下面说说与战争相关的事。
汉和罗马没有开过战,因为相距太远,没有直接接触,打不起来。在武器方面,汉之钢铁刃器的品质、鱼鳞甲的坚固与灵活、蹶张弩乃至床弩的强大威力,都是一些明显的优势项。但罗马军团也是常胜之师,也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同时,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光讲唯武器论不行。不过战争又确实是以成败论英雄的。所以在两支同样声名显赫,似乎势均力敌,却没有交过手的军队之间,很难作出比较。
可是有人却总想把汉和罗马拖到互相关联的战争漩涡之中。英国有位学者叫德效骞(H。H。Dubs),他认为位于今甘肃永昌之汉代的骊靬城,曾安置过公元前36年汉将陈汤在郅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所俘“降虏千余人”。并以《汉书·陈汤传》载有步兵用“鱼鳞阵”操练为由,认为这些人是罗马军人。亦即公元前53年罗马执政官克拉苏与安息作战,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卡里大溃败时,下落不明的6000人中的一部分。为什么安置在骊靬城呢?因为颜师古说过:“犛靬即大秦也,张掖(郡)骊靬县盖取此国为名耳。”颜师古虽然是唐代的大学问家,但这一说法却属于误解。据近年在居延和敦煌出土汉简的记事表明,骊靬得名于骊靬苑。汉代在西北地区设苑养马,多至“三十六所”,养马“三十万头”。骊靬在《说文》中作“丽靬”,表明骊、丽二字在这里可相通假。靬是“干革”,偶物为“丽”。我国古代常用“丽皮”(两张鹿皮)作为聘礼。“丽靬”与“丽皮”意近,都是畜产品,而且都是好字眼,正适合用作苑名。还应当注意的是,骊靬在汉简中亦作“骊干”。《说文·革部》:靬“从革,干声。”无疑应读干。《汉书·张骞传》中提到“犛靬”,颜师古注说:“靬读与轩同。”认为它和《史记·大宛列传》中的“黎轩”相同。但黎轩本是Alexandria的对音,而公元前4世纪时建立的亚历山大城不止一处,其故地颇难确指。不过无论如何骊靬的“靬”字读gan,与读xuan的“轩”字实互不相涉。这么说有点太专业,让我们举一个更直接了当的证据。汉简中的记载还证明,骊靬县早在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以前已经设立,那时卡里之战与郅支之战均未发生,哪能预知此事,而为尚未出现的外国俘虏兵抢先安排一个以外文对音命名的住址呢?但有人瞎说就有人上当。现在永昌县就有老百姓化妆成罗马军人作表演,成为当地的项目。这些人并自称是罗马俘虏兵的后裔,真令人啼笑皆非。
说过了武的就要说文的。
中国人写字用墨。商代遗物中之墨书的字迹,经检验已知用的是以碳黑为主要成分的墨,与《说文》称制墨用“烟煤”(指烟炱,烟子)相合。碳是4价的,化学性质稳定,故墨色历久不变,优于罗马以鞣酸(主要用的是橡树瘿屑泡的水)和铁盐相作用生成的含单宁酸铁的墨水。
在书写材料方面,我国上古时代多用竹木简牍,竹木可就地取材,供应充足,缺点是太笨重。汉代发明了造纸术。纸是最理想的书写材料,它轻而柔韧、便于保存且价格低廉。这三项优点是人类历史上采用过的其他书写材料(如莎草纸、泥板、贝叶、羊皮纸、缣帛、桦皮等)所不能同时兼备的。没有纸,则书籍的大量出版,教育的广泛普及,文化的迅速发展,都将成为极困难的事。在罗马时代,抄写一部像《圣经》那样篇幅的书,就要用去300只羊的皮。当时书籍之难得,可以想见。纸是汉代的伟大发明,全世界普受其惠。
中国还有一些独特的长项,比如漆器、瓷器等。漆器出现得很早,但真正的瓷器是在汉代烧成的。其实罗马的陶器也很精美,窑业再改进几步就能烧出瓷器来了,可是无论罗马或欧洲在长时期内都没有迈过这道坎。烧陶器用陶土,瓷器则用瓷土;欧洲地下也有的是瓷土,当时却未能利用。
罗马有玻璃器皿,虽然不是它发明的,是模仿埃及制的,但做得也很漂亮。洛阳出土了一个罗马的搅花玻璃瓶,原来是盛香水的。通过它也反映出东西方的区别,他们用来盛香水,到我们这儿成了摆设。因为汉代是用熏炉燃香,不用香水。
最后说一下杂技。
汉代相当推崇罗马的杂技艺术。西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安息王密司立对提二世遣使来“观汉广大”,并“献犁靬幻人二”。可是他们的身高仅“四尺五寸”,合1。035米,应是两名侏儒,似不能充分代表罗马杂技的水平。东汉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02年),“掸国(在今缅甸)王雍由调复遣使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这段记载中特别强调罗马演员跳丸即抛球的技巧。但抛接1000个球非人力所能致,此“千”字应为“十”字之讹。杂技家傅腾龙先生说,抛两三个球还不难,五个以上要想再增加一个,非磨上几年功夫不可。目前能抛九个的人世界上也不多。但山东地区出土汉画像石所见杂技表演的场面中,有跳八丸的,也有跳九丸的,还有“跳丸飞剑”,即同时抛接圆球和短剑的。山东诸城前凉台画像石中的表演者跳四丸、飞三剑。山东安丘王封村画像石中见到跳八丸、飞三剑的。安丘董家庄画像石中,更有一位表演者跳十一丸、飞三剑。弹丸与利刃同掷,抛接的要领不同,颇难兼顾。何况总数达14件之多,起落纷繁,节奏急促,难度极大。罗马演员跳丸的图像,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条支和大秦和西海》一文中介绍过一例,表演者只抛接了7个圆球。虽然罗马方面的图像资料容有未检出者,但总的看来双方的演技居伯仲之间,应当是较客观的估计。
所以,我们说“交相辉映”,你放你的光,我放我的光,有些东西不好比。不过如果归拢起来看,中国汉代在生产、生活方面,有些项目不仅是领先罗马,而且领先世界;不仅在当时领先,而且在以后的上百年,甚至上千年领先。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说,汉代文明中的许多方面是中吃不中看,它非常实用,低成本、很省钱,不那么花哨,但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当然,罗马也有不少领先的项目。但领先的时间越长,越表明互相不了解。如果当时真有一条称得上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丝绸之路”,信息何至于如此滞后,反应何至于如此迟缓。这些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的技术,无疑为双方的民众所亟需,可是彼此竟全然不知。所以汉和罗马在文化领域中基本上是各说各话;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东西多,交流借鉴的成分很少。
拿汉和罗马之性质不同的东西相比较,会不太恰当。比方说汉陵出的一些裸体俑,和希腊罗马的人像实在不好比,阳陵的所谓裸体俑,当时是穿真衣服的,不是让你看裸体,和希腊罗马着重表现人体美的雕塑完全是两回事。就像拿下水道跟水龙头比,非常不恰当一样。
所以,在比较时:
第一,要弄清背景;
第二,有些地方不好比,不能比;
第三,不要光看表面,还要琢磨背后的内涵。
另外,我们也要知道,文物陈列所用的展览语言,有一定局限性。现在这个展览用了好几年工夫才把这些东西找来,费了千辛万苦。用文物摆展览还有个文物组合的问题,得体现出文物间的互相关联,才能把问题说清楚,单打一很难说清楚。两个这么大的文明,背后这么多的东西,而且调文物受到各种局限,很难整组整组地摆出来。能做到今天这个规模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极不容易了!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朝与罗马那个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