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优质米黑龙江水稻品种大全都那些

当前位置: &
人气:-发表时间: 09:00【
总的来说,由于东北水稻生长期长(一年种收一次)、黑土地土壤肥沃、水源优质,水稻积累的干物质多,因而大米营养丰富,口感软、弹、黏。其口感、味道、营养成分明显优于南方大部分大米(当然也有朋友就习惯吃南方米)。由于东北大米的产地、品种、种植技术不同,又有不同的特点。一、按地域划分&&&地标产品&通常所说的、方正大米、延边大米、盘锦大米,是指由黑龙江五常市、黑龙江方正县、吉林延边地区、辽宁盘锦市出产的大米。由于这些地方是主要的水稻种植区,其出产的大米质量高、特色鲜明,国家特许它们可以用原产地名称作为产品名称,这些产品就被称为&地理标志产品&。当然,并不是每个带有地名的大米都是地标产品。二、按照品种和特点划分每个主要的水稻产区都有其主打的产品,根据其品种、特点而命名,比如五常的稻花香米、响水的石板米、方正的富硒米、盘锦的蟹田米等。:即五常地区用&稻花香2号&种子种出的大米,是目前国内最优质的水稻之一,五常地区的主打大米。其生长期长达145天,由于对生长环境十分挑剔,一直以来只在五常市境内&定居&。稻花香属长粒、香型大米,形状瘦长,营养丰富。蒸煮时米香四溢,米饭表面有油光,空碗不挂粒,剩饭不回生,食之绵软略黏,韧度适中。受产地限制,稻花香米产量不高,而市场需求大,因而市场上的&稻花香&米鱼龙混杂,需要消费者擦亮双眼、认准产地。石板米:石板米出产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响水乡,该地有火山岩浆凝结成的熔岩台地,台地之上有土壤层,水稻种植其上,因而叫&石板米&。曾随&神舟七号&飞船进行太空育种,改善了稻种基因,进一步提升了大米品质。石板米矿物质和各种微量元素含量较高,蒸饭米粒油亮,煮粥汤汁浓稠。由于响水地区真正的熔岩台地只有6万亩,只有产于台地之上的才是真正的&石板米&,因而在购买时也要仔细鉴别。方正富硒米:硒是一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帮助,正常成人每天摄入量应不少于25微克,缺硒成年人每日应补硒50微克以以上。黑龙江方正是中国富硒大米之乡,富硒米依托肥沃的黑土和科学的补硒种植方法,其含硒量较高。盘锦蟹田米:在水稻田中饲养河蟹,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利用河蟹消灭害虫、利用蟹的排泄物肥田。因为盘锦处于辽宁省西南部,较黑龙江和吉林夏季温度较高,适于河蟹生长,因而可以采用这种立体种植法。长粒香:是除稻花香以外最常见的一种长粒、香型米,因其产地、种植技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点,价格差别较大,种类繁多。珍珠米:一种常见的东北大米,米粒短、圆,颗粒饱满、色泽洁白,因形似珍珠而得名。秋田小町米:原产地日本,由吉林梅河口、松原等地区引进培育,外观与珍珠米类似而较小,短、圆,米粒整齐有光泽。&总之呢,这些米的名称是为了表现其特点、方便消费者选购,具体品质要看其出产地、种植技术。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要选择信誉好的商家,注意观察大米包装或标签上的产地、生产厂家、有机或绿色认证标识。建议大家先少量购买、尝试不同种类的大米,亲自品尝大米的口感、味道。来源:网络整理
下一篇:上一篇:
您的浏览历史
黑龙江省五常市品香源米业有限公司
全国服务热线:400-688-1258 公司电话:8邮箱:地址:黑龙江省五常市二河乡四河村网站制作:(股票代码:830770)东北大米都有什么品种?黑龙江大米网
东北大米都有什么品种?这些东北大米又是哪产的。
&&主要种植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的广大平原地区,种植在极其肥沃的黑土地中,吸收了足够的氮、磷、钾等多种矿物元素,阳光雨露充足,又有纯净无污染的灌溉用水,生长周期一般五个月左右。独特地域优势,保证了东北大米独有的高品质。
& &&真正的东北大米粒形短圆,长宽比约为1.6:1,腹白少,胶质率高,米色清亮透明。最知名的东北大米产地品牌当属“中国粳稻贡米之乡”吉林市的舒兰大米、万昌大米、前郭大米、梅河口大米、集安大米、珲春大米大荒地大米,哈尔滨的五常大米,牡丹江的响水大米,辽宁的盘锦大米等。
& &&其实主要有四个品种:长粒香,圆粒香,稻花香,小町米。东北大米较为明显的特征就是腹白比较小甚至没有,而且米粒的身上有一条凸出来的线条。
& &&黑龙江五常市种植大米已经有将近200多年的历史,五常稻花香大米是五常市种植的一种稻花香水稻生产的大米。受产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且水稻成熟期产区昼夜温差大,五常稻花香大米中可速溶的双链糖积累较多,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其品质上乘,米粒均匀,色泽光亮,醇厚绵长,芳香四溢。
& &&用五常稻花香大米煮的饭,吃起来棉软略粘,芳香爽口,饭粒表面有油光,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健康首选。品味过正宗五常稻花香大米的人,无不为那唇齿留芳、经年不忘的饭香所陶醉,正所谓“一餐五常米,浑忘酒肉香”。
& &&吉林省舒兰地处东北腹地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三面临水、四周环山。东经125〃40&~127〃56&,北纬42〃31&~44〃40&。北与黑龙江五常市接壤。长达半年的寒冷冬季,减少了病虫害发生,秋季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利于东北大米的营养积累。水质清澈纯净;广袤肥沃的黑土地,有机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高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在品种上,吉林大米形成了圆粒、中长粒和长粒三大系列。其中,圆粒米是吉林大米的代表,享有“吉林圆粒王”的美誉,其代表品种为超级稻,做出的米饭甘香、软滑、胀性大、粘性好。中长粒米粒形椭圆,洁白剔透,饭味清香,其代表品种为品兴一号,被称为“最好吃的大米”。长粒米的代表品种为稻花香二号,其米粒细长,饭味浓香,在吉林中西部地区多有种植。
& &&黑龙江拥有着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盛产多种经济农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库。黑龙江省著名特产宁安市渤海镇响水大米,产于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宁安渤海镇响水乡,是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一。
渤海镇素有“塞北江南”的美誉,且响水乡所处的地理条件特殊,土质松软、肥沃,优于其它稻田,极利于水稻生长,因此响水大米早熟且饱满、优质。相传早在明、清时代,响水大米就被誉为“皇粮”、“御米”,是向朝廷进贡的贡品。
& &&解放后,响水大米成为人民大会堂的国宴用米,并于年连续三次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9荣获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和中国食品节“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成为中国食品协会的推荐产品,并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协会论证,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
& &&万昌位于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地处松嫩平原,这里山清水秀、黑土肥沃,水稻生产条件优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无任何污染的星星哨水库自流灌溉孕育出了特有的绿色晚粳稻谷,万昌优质珍珠米正是以该稻谷为原料,采用科学方法加工而成,其米粒色汉洁白如玉,晶莹剔透,清亮如珍珠。煮熟后香气四溢,且胀份小、粘性大口感甚佳。含有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19种,蛋质含量达12%,脂肪含量2%,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锌、硒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
& &&长白山的山泉自然流淌,火山岩的高硒土壤,使富硒米更具备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特别是硒,硒是一种维持人体正常机能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人体缺硒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硒具有抗氧化、增强人体免疫力、有效清除人体有害垃圾、促进人体健康、延缓衰老之功效。长白山原始深林中的富硒土地,通过把水稻自身把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并贮存在水稻中,以便于让人体吸收。
& &&真正的较高,太过低廉的“东北大米”通常不是真正的东北大米。一些不法商贩以当地大米冒充销售,不仅顾客上当吃亏还损害了东北大米的声誉。
& &&黑龙江大米网:http://www.hljsdm.com/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关于印发黑龙江省2016年主要粮食作物优质高产品种区域布局规划的通知--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同江信息网
&&|&&&&&|&&&&&|&&
主办: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承办: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
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珠江路21号&&&&&邮&&编:150090&&&&&传&&真:8-8000
总机电话:8
&&网络维护(分机):8377&&信息服务:0
最佳浏览模式&&分辨率&&&网站访问量: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专家、品种简介
&共建与服务
&&&走进农科院
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专家、品种简介
&&&&&&&&&&&&&&&&&&&&&&&&&&& 专家介绍
潘国君,博士,研究员,1961年5月生,1982年1月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学专业,1987年至1988年在日本北海道拓殖短期大学学习水稻育种和栽培技术并取得毕业证书。现任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书记、所长,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农学会会员、中国作物学会会员、中国生物技术学会会员、中国水稻产业分会理事、北方水稻科技协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有机水稻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种子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委员和水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佳木斯市农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省和农业部成果评审专家和咨询专家、佳木斯市人大代表、佳木斯市人大常委会农林委员会委员。曾获国务院和黑龙江省政府特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佳木斯市十大杰出青年。现为黑龙江省水稻育种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科技厅水稻育种、栽培首席专家,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育种与繁育研究室岗位专家。
鄂文顺,男,满族,1963年11月生,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学系,大专学历。现任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党委委员,正高职高级政工师。先后从事大豆栽培、玉米栽培、水稻育种、办公室及纪检工作。取得获奖科研成果6项,发表论文8篇,其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运用好传统方法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表在《思与行》上,并参加了水稻品种龙粳6、7、8、24号水稻品种的选育工作。
徐希德,男,1963年3月出生,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本科学历,农学学士。现任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黑龙江省龙粳高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1994年创建民营佳木斯市水稻育种研究所。1999年并入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并成立第二育种研究室。任室主任、课题负责人。2003年任副所长、第二育种研究室(高产育种研究室)课题负责人。从事水稻育种工作20余年,先后参与水稻新品种选育多个。主持选育了龙粳11、17、20、26、28号、龙糯3号6个水稻新品种。其中龙粳20、龙粳26在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表现较好,已成为黑龙江省主栽品种。发表学术论文5篇。获得各级科技奖励3项。
郑义方,1950年出生,1974年毕业于牡丹江农校,栽培室主任,研究员。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水稻栽培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参加国家、省、市、院级课题29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25项,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曾两次赴日本研修学习,回国后根据所学到的先进生产经验,编写了《寒地水稻施肥技术》一书,并先后参加编写了《水稻旱育稀植超高产栽培技术》和译著《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与研究》等书籍。
冯雅舒,女,1955年6月生,1982年1月毕业,获东北农学院学士学位证书。现任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生物技术育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82年以来,一直从事水稻种子开发和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农科院各级研课题15项,取得获奖成果1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育成水陆稻5号、水陆稻6号、龙粳8、9、10、12、13、14、16、21、23、25、龙糯1号、上育418等14个水、陆稻新品种和一批后备品系,带领一班人马从1992年至今13年科技开发创收累计1600余万元。
张淑华,女,2007年在中国农科院取得硕士学位。现任科研科科长,研究员。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木兰县。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育种和科研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级科研课题30余项,育成水稻新品种16个,其中超级稻品种2个&&龙粳14号和龙粳21号。取得获奖成果2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水稻品种龙粳14获省一等奖,小孢子培养技术在寒地水稻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获省二等奖,龙粳8、龙粳12获省三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
吕彬,男,2007年在中国农科院取得硕士学位。现任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07年在中国农科院取得硕士学位。自1985年起一直从事寒地粳稻遗传育种及品种改良工作,参加或主持选育推广了龙粳2号~龙粳27等19个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33.3万hm2以上,并有10个新品种已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主持(副)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副)国家863子专题项目(协作研究)1项,参加国家及省攻关课题、省重大项目子课题及黑龙江省良种化工程等多项课题。在《作物学报》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各级成果奖20多项;2005年12月&2008年12月挂任五常市人民政府科技副市长。多次获院所先进科技工作者和省农科院及佳木斯市优秀共产党员。
刘传雪,男,硕士。现任生物技术育种室副主任(正科级),所纪检委员、研究员。1970年12月出生,1993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水稻育种工作,具有较高的科研业务能力和理论学术水平,努力探索促进水稻育种的新理论与方法,对寒地水稻育种、种质资源的创新等具有一定的见解,为龙粳号品种的主要育成者。现主持或参加各级各类课题16项,共获科技成果18项。 曾在《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篇,曾连续获黑龙江省农科院第四、五、六届青年科技论文大赛一等奖。
刘乃生,男,1967年1月出生,1989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1989年7月到2006年7月在栽培研究室工作,2006年7月任基础研究室(现植保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工作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3篇,完成国家、省、市、院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20余项。主持育成水稻品种龙粳22号,参加育成水稻品种5个。先后参加了扶远、桦川、庆安、汤原等县的院县共建工作。现在东北农业大学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
宋成艳,女,硕士。1966年8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宝清县,1992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水稻病害研究工作,现职称副研究员。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黑龙江省科技攻关、省自然基金、省农科院及国际合作项目等12项研究。曾参加育成了&龙粳&号水稻品种17个。发表论文16篇,先后获省、市级成果奖15项。
张云江,男,农学硕士。1970年11月出生,1995年7月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水稻育种工作,现任品质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是龙粳18、19、24、27等品种的主要选育者,主持和参加国家、省、市、院级课题12项,取得科技成果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李大林,男,1971年4月生于佳木斯市。1994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系。1994年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工作,1994年到1999年主要从事水稻花药培养技术研究;2000年以来,一直从事水稻常规育种工作,现职称副研究员。参与育成水稻新品种13个。参与完成课题10余项。其中国家级3项。参与完成获奖成果11项,发表论文6篇。现在东北农业大学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
杨丽敏,女,硕士,副研究员。1970年6月出生,1992年毕业于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后从事水稻育种研究,1994年开始从事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主持、参加国家、省、市级研究项目20余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10余项。在国家二、三级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8篇,参加编写专著&寒地水稻施肥技术&一部。
庄同春,男,副研究员。1967年出生,1990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大学本科,农学学士。一直从事水稻栽培研究工作,耕作栽培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其间曾参加国家、省、市级研究项目23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18项。并参与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及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绿色稻米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等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10篇,参与编写了《寒地水稻施肥技术》一书的编写。于2003年4月-2004年4月到日本新泻大学留学一年。现在东北农业大学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
王瑞英,女,硕士,副研究员。1972年出生,1995年至今一直从事水稻育种研究,作为主要育成人,选育了龙粳12、13、14、16、21、23、25等7个水稻品种,参与育成了龙粳5、6、7、8、9、10、18、24等8水稻品种。取得获奖成果13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龙粳21和龙粳14通过了国家超级稻专家组的验收,被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寒地水稻成熟胚培养研究&一文获省农科院青年科技论文大奖赛一等奖,并被收录于2002年召开的国际水稻大会论文集。
关世武,男,满族,硕士。现任科研科副科长,副研究员。1972年12月出生,1995年7月毕业至今一直从事水稻育种和科研管理工作,参与育成了龙粳25等14个水稻新品种及龙花04-050等后备新材料。发表论文20余篇。取得获奖成果14项,其中&早熟优质抗病超级稻龙粳14号的选育&获省政府一等奖,共同主持或参与完成项目(课题)20余项。同时,积极参与&院县共建&和科技服务工作,在所内外举行的各种活动中表现突出,曾在省农科院职工迎&十一&书法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多次被授予所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院县共建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张兰民,男,硕士。现任成果产业科科长、副研究员。1969年1月出生,1994年7月毕业后一直从事水稻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及种子检验工作,主要育成或参与育成了龙粳25等水稻新品种14个,取得获奖成果14项。其中&早熟优质抗病超级稻龙粳14号的选育&获省政府一等奖,主持或参加完成项目(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曾两次在省农科院青年论文大奖赛中荣获三等奖。参加了&院县共建&与科技服务工作。多次被授予所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院县共建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孙海正,男,硕士。现任高产育种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1969年3月出生,1992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水稻育种工作,主持或参与育成推广龙粳8号、龙粳11号、龙粳20号、龙粳26号等12个水稻新品种。取得获奖成果10项,发表&寒地水稻分蘖出生早晚对该穗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寒地水稻茎蘖等穗期研究初报&等学术论文8篇;参与编撰科技专著1部。
孙淑红,女,197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集贤县,1993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大学本科。2005年任育种二室副主任,同年晋升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常规育种工作,参与育成龙粳20、龙粳26等10多个水稻新品种,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篇。
&&&&&&&&&&&&&&&&&&&&&&&&&&&&&& 品种推荐
优质超级稻品种&龙粳18(龙交01B-1330)
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2007年审定推广。主茎12片叶。株高85厘米左右,分蘖力强,叶色淡绿,穗长17厘米,每穗粒数100粒,空秕率8.0%,千粒重26.6克,成熟转色快,颖与颖尖秆黄色,无芒,抗倒伏性强。米质主要指标达到国标二级以上标准。日,国家超级稻专家验收组在建三江分局创业农场对10.7公顷连片种植的龙粳18现场鉴定验收,公顷产量达到11265.6公斤,超过了国家超级稻10500公斤/公顷的产量指标。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插秧栽培。
早熟优质丰产多抗水稻品种&龙粳20(龙育03-1126)
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2007年1月审定推广。主茎11片叶,所需活动积温为℃。株高90厘米左右,分蘖力较强,根系发达。穗长17厘米,平均穗粒数90粒,着粒均匀,谷粒椭圆、秆黄色,千粒重27克。抗病,耐寒性强。年区域试验中公顷平均单产8482.4公斤,比对照增产10.7%,2006年生产试验中公顷平均单产9089.1公斤,比对照增产12.4%。米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米饭润滑,光泽度好,食味佳。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插秧栽培。
优质超级稻品种&龙粳21(龙花99-454)
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2008年审定推广。主茎12片叶,插秧栽培生育日数133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516.4℃,与东农416同熟期。株高88厘米左右,穗长16厘米左右,每穗粒数96粒左右,千粒重26.2克左右。品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优质食用稻米一级标准。日农业部超级稻专家组在江川农场大面积种植地块现场验收,实收780.7平方米,亩产达786.1公斤(11791.5公斤/公顷),成为我省超级稻新品种。抗病、耐冷性强。适宜黑龙江省能种植垦稻12的地区均可种植。
高产优质抗病品种&龙粳24(龙交03-1333)
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2008年审定推广。主茎10片叶,株高90.0厘米左右,穗长18.0厘米左右,每穗粒数90.0粒左右,千粒重26.0克左右。粒形椭圆,颖尖秆黄色,无芒。株型收敛,剑叶开张角度小,穗位整齐,分蘖力强,幼苗生长势强,活秆成熟,抗倒伏性强。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801.2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龙稻2号增产11.0%,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178.3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12.0%。品质主要品质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抗病耐寒性强。适宜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插秧栽培。
高产优质抗病水稻品种&龙粳25(龙花01-806)
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2009年1月审定推广。2007年省良种化工程中标品种。主茎11片叶,与对照品种空育131同熟期。株高89厘米左右,穗长14.5厘米左右,每穗粒数80粒左右,千粒重24.6克左右。不实率低,长宽比1.65,颖及颖尖秆黄色,稀有短芒。剑叶较短且开张角度小,整齐一致,分蘖力强,幼苗生长势强,后熟快,抗倒性强。品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优质食用稻米一级标准。产量较对照空育131平均增产10.8%。抗病耐寒性强。适宜黑龙江省能种植空育131的地区均可种植。
空育131熟期最新品种&龙粳26(龙育03-1804)
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选育成,2009年1月审定推广。主茎11片叶,与对照品种空育131同熟期。株高94厘米左右,穗长17厘米左右,每穗粒数86粒左右,千粒重27克左右。株型收敛,分蘖力强,主蘖穗整齐。品质优,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优质食用稻米一级标准。抗稻瘟病,耐寒性强。较喜肥,后期活秆成熟,耐早霜,秆强不倒。产量比对照品种空育131增产10.0%。适宜黑龙江省能种植空育131的地区均可种植。
早熟优质抗病新品种&龙粳27(龙交04-2182)
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2009年1月审定推广。
主茎11片叶,与对照品种合江19同熟期。株高89.9 厘米左右,穗长16.2厘米左右,每穗粒数86.5粒左右,千粒重25.6克左右。株型收敛,叶色深绿,前期耐低温能力强,早生快发,分蘖能力强,活秆成熟,秆强抗倒。品质主要指标达国家2级优质粳米标准。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234.8公斤/公顷,比对照合江19号增产5.7%。2008年参加全省生产试验,7个点次平均公顷产量8451.8公斤/公顷,比对照龙粳16号平均增产11.2%。抗病耐冷性强。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地区插秧栽培。
优质抗病糯稻新品种&龙糯3号(龙糯04-1292)
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2009年1月审定推广。主茎12片叶,所需活动积温为2480℃左右。株高91厘米左右,分蘖力较强。穗长17厘米,平均穗粒数90粒,谷粒椭圆、秆黄色,无芒,千粒重26克。品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后熟快,空秕率低。抗稻瘟病,耐寒性强。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555.2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牡粘4号增产7.5%。2008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954.1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牡粘4号增产8.9%。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下限插秧栽培。
长粒型优质香米新品种龙粳香1号(龙花04-050)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最新育成。长粒型香稻,主茎11片叶,需&10℃活动积温2350℃左右。株高90.0厘米左右,穗长16.8厘米左右,每穗粒数82粒左右,谷粒长粒型,千粒重27.6克左右。抗稻瘟病性强,耐冷性强。品质优良,米饭清香,口感佳。株型收敛,分蘖能力强,秆强抗倒,活秆成熟。2007年参加全省区域试验7点次平均公顷产量8561.7公斤, 2008年省区域试验7点次平均公顷产量8296.5公斤,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429.1公斤, 2009年参加全省生产试验7点次平均公顷产量7691.5公斤。适宜黑龙江省能种植空育131地区均可种植。
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龙联1号(莲选05-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与黑龙江省莲江口农场有限公司科研站联合育成。主茎12片叶,需&10℃活动积温2450℃左右,与对照品种垦稻12同熟期。株高91.6厘米左右,穗长16.5厘米左右,每穗粒数100粒左右,千粒重25.4克左右。株型收敛,分蘖能力强,秆强抗倒,活秆成熟。米质优,主要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抗稻瘟病性强,耐冷性强。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318.9公斤,平均增产6.0%;2009年参加全省生产试验7点次平均公顷产量8520.4公斤,比对照品种垦稻12增产9.3%。适宜黑龙江省能种植垦稻12的地区均可种植。
早熟新品种龙粳29(龙品02011-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主茎11片叶,需&10℃活动积温2250℃左右,与对照品种同熟期。株高89.4厘米,分蘖力强,幼苗长势强,活秆成熟。穗长16.6厘米左右,每穗粒数98.9粒左右,千粒重26.2克左右,结实率高。米质优,抗病耐寒性强。2007年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841.1 kg/hm2 ,较对照品种合江19平均增产9.8%,2008年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484.6 kg/hm2,较对照品种龙粳16平均增产10.9%;2009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168.1kg/hm2 ,较对照品种龙粳20平均增产7.9%。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插秧栽培。
&&&&&&&&&&&&&&&&&&&&&&&&&&&&& 专利技术
为了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规范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使用行为,维护品种选育者和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植物新品种权,鼓励培育和使用植物新品种,促进农业的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我所积极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现已申请水稻植物新品种权19项,其中公告的17项,授权3项,2项正在申请中。
联系人:张兰民& 赵凤民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备案序号:黑ICP备号
技术支持:农业科学院信息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龙江最好水稻品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