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行径的近义词,是君子所为吗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墨两家的根...”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墨两家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两家哲学的方法不同,在于两家的“逻辑”不同。孔子所说的是一种理想的目的,墨子所要的是一个“所以为之若之何”的进行方法。孔子说的是一个“什么”,墨子说的是一个“怎样”,这是一个大分别。儒者说的还是一个“什么”,墨子说的是一个“为什么”。这又是一个大分别。这两种分别,皆极重要。儒家最爱提出一个极高的理想的标准,作为人生的目的,儒家的议论,总要偏向“动机”一方面。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存心”是行为的动机。儒家只注意行为的动机,不注意行为的效果。只说这事应该如此做,不问为什么应该如此做。墨子的方法,恰与此相反。墨子处处要问一个“为什么”。例如造一所房子,先要问为什么要造房子。知道了“为什么”,方可知道“怎样做”。知道房子的用处是“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方才可以知道怎样布置构造始能避风雨寒暑,始能分别男女内外。人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如此。墨子以为无论何种事物、制度、学说、观念,都有一个“为什么”。知道那事事物物既是为应用的,若不能应用,便失了那事那物的原意了,便应该改良了。例如墨子讲“兼爱”,便说:“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 这是说能应“用”的便是“善”的,“善”的便是能应“用”的。这便是墨子的“应用主义”。“应用主义”又可叫做“实利主义”。儒家说:“义也者,宜也。”“宜”即是“应该”。凡是应该如此做的,便是“义”。墨家说:“义,利也。” 便进一层说,凡事如此做便可有利的即是“义”的。因为如此做才有利,所以“应该”如此做。“义”所以为“宜”,正因其为“利”。墨子的应用主义,所以容易被人误会,都因为人把这“利”字“用”字解错了。这“利”并不是“财利”的利,这“用”也不是“财用”的用。墨子的“用”和“利”都只指人生行为而言。无论什么理论、什么学说,须要能改良人生的行为,始可推尚。若不能增进人生的行为,便不值得推尚了。墨子说,大凡天下人没有不会说几句仁义道德的话的,正如瞎子虽不曾见过白黑,也会说白黑的界说,须是到了实际上应用的时候,才知道口头的界说是没有用的。高谈仁义道德的人,也是如此。单知道几个好听的名词,或几句虚空的界说,算不得真“知识”。真“知识”在于能把这些观念来应用。这就是墨子哲学的根本方法。后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此说多相似之点。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但阳明与墨子有绝不同之处。阳明偏向“良知”一方面,故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著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墨子却不然,他的是非“准则”,不是心内的良知,乃是心外的实用。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只是要人实行良知所命令。墨子的“知行合一”说,只是要用所知的能否实行来定所知的真假,用所知的能否应用来定所知的价值。(有删改)【小题1】下列关于墨子的“应用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的“应用主义”又可叫做“实利主义”,也就是以目的为导向,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就可以了。B.墨子认为,只是口头上说得好还不行,要能够落实到行动上,言行一致,那才符合“应用主义”的要求。C.墨子的“应用主义”认为,“义”“利”是针对人生行为而言的。如果说一种行为对改良人生有益,便是有“利”,便是应该做的。D.墨子的“应用主义”是为了纠正儒家只看动机不问是否可行的哲学方法而提出的,在当时有其现实意义。【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墨两家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关注理想的目的,而后者关注达到目的的方法;前者关注是什么,后者关注为什么。B.墨子哲学的根本方法,就是认为真“知识”在于能把这些观念来应用,这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可谓殊途同归。C.墨子讲“兼爱”时说“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强调能应“用”的便是“善”的,“善”的便是能应“用”的。D.墨子的“知行合一”说是以所知的能否实行、能否应用来判定所知的价值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只是要人实行良知所命令。【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说“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认为只有有用的才是有价值的,这与儒家只问行为的动机而忽略其所产生的效果的思想是大异其趣的。B.对于人生的一切行为,墨家都要先问“为什么”,再追问“怎样做”,这种明晰的逻辑展开,是墨家思维的一大特色。 C.本文对儒家和墨家哲学方法的不同进行了界说,又介绍了与墨家理论有相似之处的王阳明的观点,但并未作出孰优孰劣的评判。D.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种“知行合一”的态度,正是对墨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墨两家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两家哲学的方法不同,在于两家的“逻辑”不同。孔子所说的是一种理想的目的,墨子所要的是一个“所以为之若之何”的进行方法。孔子说的是一个“什么”,墨子说的是一...”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A项,文中说“无论什么理论、什么学说,须要能改良人生的行为,始可推尚。若不能增进人生的行为,便不值得推尚了”。可见并不是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还要看它是否符合“改良人生的行为”的要求。B项,墨子的“应用主义”认为:说法很好是一回事,它实际上能否真正应用又是一回事。这与单纯看“言行”是否“一致”所谈论的不是一个问题。D项,文章只是对儒墨两家的不同观点作了介绍,并未提到墨家主张“应用主义”的目的是什么。试题分析:B项“殊途同归”是说虽然途径不同但都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这在文中是没有根据的,属无中生有。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3】试题分析:D项文中只是把王阳明的观点与墨家的观点进行了对比,说明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并未说到王阳明的观点与墨家观点的师承渊源。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墨两家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两家哲学的方法不同,在于两家的“逻辑”不同。孔子所说的是一种理想的目的,墨子所要的是一个“所以为之若之何”的进行方法。孔子说的是一个“什么”,墨...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墨两家的根...”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墨两家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两家哲学的方法不同,在于两家的“逻辑”不同。孔子所说的是一种理想的目的,墨子所要的是一个“所以为之若之何”的进行方法。孔子说的是一个“什么”,墨子说的是一个“怎样”,这是一个大分别。儒者说的还是一个“什么”,墨子说的是一个“为什么”。这又是一个大分别。这两种分别,皆极重要。儒家最爱提出一个极高的理想的标准,作为人生的目的,儒家的议论,总要偏向“动机”一方面。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存心”是行为的动机。儒家只注意行为的动机,不注意行为的效果。只说这事应该如此做,不问为什么应该如此做。墨子的方法,恰与此相反。墨子处处要问一个“为什么”。例如造一所房子,先要问为什么要造房子。知道了“为什么”,方可知道“怎样做”。知道房子的用处是“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方才可以知道怎样布置构造始能避风雨寒暑,始能分别男女内外。人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如此。墨子以为无论何种事物、制度、学说、观念,都有一个“为什么”。知道那事事物物既是为应用的,若不能应用,便失了那事那物的原意了,便应该改良了。例如墨子讲“兼爱”,便说:“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 这是说能应“用”的便是“善”的,“善”的便是能应“用”的。这便是墨子的“应用主义”。“应用主义”又可叫做“实利主义”。儒家说:“义也者,宜也。”“宜”即是“应该”。凡是应该如此做的,便是“义”。墨家说:“义,利也。” 便进一层说,凡事如此做便可有利的即是“义”的。因为如此做才有利,所以“应该”如此做。“义”所以为“宜”,正因其为“利”。墨子的应用主义,所以容易被人误会,都因为人把这“利”字“用”字解错了。这“利”并不是“财利”的利,这“用”也不是“财用”的用。墨子的“用”和“利”都只指人生行为而言。无论什么理论、什么学说,须要能改良人生的行为,始可推尚。若不能增进人生的行为,便不值得推尚了。墨子说,大凡天下人没有不会说几句仁义道德的话的,正如瞎子虽不曾见过白黑,也会说白黑的界说,须是到了实际上应用的时候,才知道口头的界说是没有用的。高谈仁义道德的人,也是如此。单知道几个好听的名词,或几句虚空的界说,算不得真“知识”。真“知识”在于能把这些观念来应用。这就是墨子哲学的根本方法。后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此说多相似之点。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但阳明与墨子有绝不同之处。阳明偏向“良知”一方面,故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著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墨子却不然,他的是非“准则”,不是心内的良知,乃是心外的实用。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只是要人实行良知所命令。墨子的“知行合一”说,只是要用所知的能否实行来定所知的真假,用所知的能否应用来定所知的价值。(有删改)【小题1】下列关于墨子的“应用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的“应用主义”又可叫做“实利主义”,也就是以目的为导向,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就可以了。B.墨子认为,只是口头上说得好还不行,要能够落实到行动上,言行一致,那才符合“应用主义”的要求。C.墨子的“应用主义”认为,“义”“利”是针对人生行为而言的。如果说一种行为对改良人生有益,便是有“利”,便是应该做的。D.墨子的“应用主义”是为了纠正儒家只看动机不问是否可行的哲学方法而提出的,在当时有其现实意义。【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墨两家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关注理想的目的,而后者关注达到目的的方法;前者关注是什么,后者关注为什么。B.墨子哲学的根本方法,就是认为真“知识”在于能把这些观念来应用,这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可谓殊途同归。C.墨子讲“兼爱”时说“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强调能应“用”的便是“善”的,“善”的便是能应“用”的。D.墨子的“知行合一”说是以所知的能否实行、能否应用来判定所知的价值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只是要人实行良知所命令。【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说“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认为只有有用的才是有价值的,这与儒家只问行为的动机而忽略其所产生的效果的思想是大异其趣的。B.对于人生的一切行为,墨家都要先问“为什么”,再追问“怎样做”,这种明晰的逻辑展开,是墨家思维的一大特色。 C.本文对儒家和墨家哲学方法的不同进行了界说,又介绍了与墨家理论有相似之处的王阳明的观点,但并未作出孰优孰劣的评判。D.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种“知行合一”的态度,正是对墨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墨两家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两家哲学的方法不同,在于两家的“逻辑”不同。孔子所说的是一种理想的目的,墨子所要的是一个“所以为之若之何”的进行方法。孔子说的是一个“什么”,墨子说的是一个“怎样”,这是一个大分别。儒者说的还是一个“什么”,墨子说的是一个“为什么”。这又是一个大分别。这两种分别,皆极重要。儒家最爱提出一个极高的理想的标准,作为人生的目的,儒家的议论,总要偏向“动机”一方面。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存心”是行为的动机。儒家只注意行为的动机,不注意行为的效果。只说这事应该如此做,不问为什么应该如此做。墨子的方法,恰与此相反。墨子处处要问一个“为什么”。例如造一所房子,先要问为什么要造房子。知道了“为什么”,方可知道“怎样做”。知道房子的用处是“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方才可以知道怎样布置构造始能避风雨寒暑,始能分别男女内外。人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如此。墨子以为无论何种事物、制度、学说、观念,都有一个“为什么”。知道那事事物物既是为应用的,若不能应用,便失了那事那物的原意了,便应该改良了。例如墨子讲“兼爱”,便说:“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 这是说能应“用”的便是“善”的,“善”的便是能应“用”的。这便是墨子的“应用主义”。“应用主义”又可叫做“实利主义”。儒家说:“义也者,宜也。”“宜”即是“应该”。凡是应该如此做的,便是“义”。墨家说:“义,利也。” 便进一层说,凡事如此做便可有利的即是“义”的。因为如此做才有利,所以“应该”如此做。“义”所以为“宜”,正因其为“利”。墨子的应用主义,所以容易被人误会,都因为人把这“利”字“用”字解错了。这“利”并不是“财利”的利,这“用”也不是“财用”的用。墨子的“用”和“利”都只指人生行为而言。无论什么理论、什么学说,须要能改良人生的行为,始可推尚。若不能增进人生的行为,便不值得推尚了。墨子说,大凡天下人没有不会说几句仁义道德的话的,正如瞎子虽不曾见过白黑,也会说白黑的界说,须是到了实际上应用的时候,才知道口头的界说是没有用的。高谈仁义道德的人,也是如此。单知道几个好听的名词,或几句虚空的界说,算不得真“知识”。真“知识”在于能把这些观念来应用。这就是墨子哲学的根本方法。后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此说多相似之点。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但阳明与墨子有绝不同之处。阳明偏向“良知”一方面,故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著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墨子却不然,他的是非“准则”,不是心内的良知,乃是心外的实用。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只是要人实行良知所命令。墨子的“知行合一”说,只是要用所知的能否实行来定所知的真假,用所知的能否应用来定所知的价值。(有删改)【小题1】下列关于墨子的“应用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的“应用主义”又可叫做“实利主义”,也就是以目的为导向,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就可以了。B.墨子认为,只是口头上说得好还不行,要能够落实到行动上,言行一致,那才符合“应用主义”的要求。C.墨子的“应用主义”认为,“义”“利”是针对人生行为而言的。如果说一种行为对改良人生有益,便是有“利”,便是应该做的。D.墨子的“应用主义”是为了纠正儒家只看动机不问是否可行的哲学方法而提出的,在当时有其现实意义。【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墨两家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关注理想的目的,而后者关注达到目的的方法;前者关注是什么,后者关注为什么。B.墨子哲学的根本方法,就是认为真“知识”在于能把这些观念来应用,这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可谓殊途同归。C.墨子讲“兼爱”时说“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强调能应“用”的便是“善”的,“善”的便是能应“用”的。D.墨子的“知行合一”说是以所知的能否实行、能否应用来判定所知的价值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只是要人实行良知所命令。【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说“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认为只有有用的才是有价值的,这与儒家只问行为的动机而忽略其所产生的效果的思想是大异其趣的。B.对于人生的一切行为,墨家都要先问“为什么”,再追问“怎样做”,这种明晰的逻辑展开,是墨家思维的一大特色。 C.本文对儒家和墨家哲学方法的不同进行了界说,又介绍了与墨家理论有相似之处的王阳明的观点,但并未作出孰优孰劣的评判。D.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种“知行合一”的态度,正是对墨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相似的习题。正在加载 . . .
1. 作者红包是由作者设定领取条件后发放,用户在满足条件后领取获得的红包奖励。
2. 作者红包有三种类型:收藏红包、订阅红包、月票红包。
3. 收藏红包:收藏过该作品后,才能抢红包,单个作品下的收藏红包每个用户只能抢一次。
4. 订阅红包:在订阅红包开启时(红包有效期48小时内)订阅(只限潇湘币和元宝订阅)该作品才能抢红包,每个订阅红包每个用户只能抢一次。
5. 月票红包:单用户给该作品投月票数量=可抢该作品月票红包次数,投1张月票可抢1次,投10张月票可抢10次,以此类推,每次抢红包后扣除相应次数。单个月票红包同一用户可抢多次,抢红包次数仅限当月有效。
6. 你可以在红包领取记录和【个人中心】-【我的钱包】-【奖励记录】中 查看你领取的红包详情。将君子人格基因
李利君 通讯员 摄
李利君,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会长,省政府原参事,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湖南日报记者 奉清清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他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君子文化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当前,党风廉政建设正在向纵深推进,我们应该如何深刻理解君子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如何看待君子文化与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洁建设的内在联系?如何培养干部队伍的君子风范进而促进广大干部廉洁自律?湖南省首届君子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记者采访了省政府原参事、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利君。
研究君子文化,就是要用“君子所为”荡涤“小人行径”
湖南日报:李会长好。首先想请您介绍一下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它的宗旨和研究方向是什么?
李利君:好的。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和事让人扼腕:“小人行径”“非君子所为”,导致厘清君子和小人成了一个现实的迫切需要。因此,去年7月3日,我们一批专家学者、机关干部、优秀企业家、君子文化爱好者自愿组成了君子文化研究会。我们这是一个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学会宗旨为“立中华君子国风,扬核心价值正气”。成立以来,我们除申报省委宣传部重大课题项目《君子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和践行路径研究》,更加注重君子行为的践行,陆续开展了君子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团、进园区、进城镇、进乡村、进社区、进景点、进家庭等“十进活动”。一句话,研究君子文化,就是要引导大家亲君子、做君子、远小人,用“君子所为”荡涤“小人行径”。
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和为政之道的核心境界和高尚形象
湖南日报:说到君子,我们总是想到高雅、高贵、高尚。显然,君子文化是独具中华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君子是数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和推崇的人格范式。那么,怎么去定义君子?君子之德又包括了那些内容?
李利君:关于君子的定义,有个演进过程。早期的“君子”,特指执政者或贵族。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到今天,“君子”的涵义逐渐发展演变为各阶层品德高尚者的人格标识。《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是说崇尚道义、遵守法礼、说话谦逊、做事守信的就是君子。《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述“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指君子拥有行事讲究礼和义的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君子一词已与身份、地位无关,君子已逐渐成为行善积德品格高尚者的代名词,倡导着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价值内涵。可以说,人们在为人处世中的每一次崇德向善的选择中,都是在行君子之道。
涵养君子之德的价值,在于道德引领、价值引领
湖南日报:君子之德的价值又在何处呢?一个人是否君子,无疑和他的品行、操守密切关联。做君子,也是为人处世的一种价值引领。那么,君子人格的力量如何体现?彰扬君子之德,普遍价值是什么?
李利君:君子所具有的精神光芒和待人接物的方法,自然是社会良好风范的标尺。我认为,彰扬君子之德是引领弘扬中华文明高尚理想人格的需要,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是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支撑。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到喧嚣浮躁的当下,无论社会怎么变化,君子人格始终展现着其无法代替的道德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塑造出了一批又一批忧国忧民、先人后己、勇于担当、服膺良知的君子人物。君子之德沉淀在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血管中,已经成为一种“价值定格”,不断释放着夺目的光彩,发挥着无形而至关重要的道德引领、价值引领作用,君子之德的普遍价值就在于此。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欢迎世界搭中国经济“顺风车”的诚意,
舒展泱泱大国气度,展示谦谦君子气质
湖南日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修养好的人能尊重对方不同于己的意见,又能和谐相处。当今社会,思想多元,世界多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命题,并欢迎世界搭中国经济的“顺风车”,这不仅舒展了泱泱大国的气度,也展示了谦谦君子的气质。可以这样理解吗?
李利君:我认为,“和而不同”的共存意识,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一方面,从世界观而言,“和而不同”就是自己要有中心的思想,能够调和左右矛盾的意见,而自己的中心思想还是独立而不移。另一方面,从价值观而言,“和而不同”的真君子,是从爱护自己的名声出发,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基础,以成人之美为目标,从而求得心态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简而言之, “和而不同”的基础是个人与社会“共存” ,目标是个人与社会“共赢” 。个人而言是这样,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又何尝不要涵养这样一种宽容互助、合作共赢的文化呢?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欢迎世界搭中国经济的“顺风车”的“邀请”,它确实舒展了泱泱大国的气度,展示了谦谦君子的气质。
君子之德与廉政文化形影相依
湖南日报:据了解,我们研究君子文化,更多的是出于对廉政文化的探讨和推崇。那么,君子之德与廉政文化是形影相依的关系吗?
李利君:君子之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积聚的有关立德树人修身齐家治天下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与廉政文化天脉相连、形影相依。“修身齐家治国”是君子文化的核心要旨,家国情怀是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从这方面说,君子文化又是推崇为政之德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廉政文化的根脉和核心。
早在《周礼》中就直接提出了官员应具备的“六廉”,即考察官吏的“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包括了为官者的自身修养和执政行为准则六个方面,皆以“廉”为冠。在君子文化的内涵以及对人的要求中无不包含了胸怀天下、利人济物、廉洁奉公、正直公正、敬守职责、遵规守制等最具廉正之人格德行。
倡导君子之德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湖南日报:君子文化与廉政文化一脉相承。君子文化的彰扬对促进我国反腐倡廉工作应该大有助益。是否如此呢?
李利君:反腐倡廉工作是党和政府的本身职责所在,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和历史经验。坚持自觉反腐倡廉,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不仅是良好党风建设、政风建设的关键之一,也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内容。大量案例警示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民谋利、使人高尚,也能用以谋私、使人堕落。将君子文化的丰厚基因注入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文化的独特感染力、品格塑造力、价值引导力,从党员、官员的内在出发,从腐败滋生的内心源头出发,才可以为反腐倡廉工作赢得更恒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在从政人员层面,首要任务是加强从政人员的廉政品格修养建设,将廉政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文化自信与时代创新有机结合,重视并加强对从政人员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优秀人格塑造,将君子廉洁奉公的人格风范融入其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造就更多的人民群众最易认同、信任和满意的,具有新时代君子人格的优秀从政者——廉君子。这不仅符合党中央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带头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提高廉政教育的靶向性、日常性和长效性,使我们各级干部既做到坚守党的纪律和规矩的底线不逾矩,又做到坚持追求理想信念的高线不松懈,知止善禁、坚守正道,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为官。
举“十廉”培养造就新时代廉君子
湖南日报: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君子不一定是党员,但党员一定要是君子。我理解,对党员的君子要求,是从廉洁方面而言的,也就是说,党员要做“廉君子”。因此,将君子文化与廉政教育结合起来,似乎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李利君:是的。当代廉君子建设目标,应当是将优秀传统君子文化中的君子人格基因注入廉政文化之中,并赋予其时代特征和崭新内涵,将借鉴优秀的君子文化、廉文化与党中央相关规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有机结合。
我认为,造就新时代廉君子,要“举”起“十廉”目标,引导干部言行:
廉忠,即忠诚担当,爱国爱民。忠诚乃廉君子之首德,从政者应当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对党和人民忠诚不二,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应“言思忠”,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文质彬彬”;应勇于担当,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敢于负责,乐于奉献。
廉公,即克己奉公,不徇私情。公是君子之大义,义与利的取舍可谓君子人格的终极高度,从政者最大的义就是立公,应将公摆在首位,始终视公利高于个人私欲。公私分明,公事公办,不图私利;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廉洁,即廉洁用权,干净办事。洁乃从政者之魂。在利益面前应“见得思义”,考虑是否正当合法;要坚守底线,涵养清廉,清白做人,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不以权谋私,不贪不占,不取任何不义之财;慎独慎微、严于自律,永葆品格纯洁。
廉正,即品行端正,公正不倚。正直乃君子之性,从政者应当正心笃志、一身正气、正直公道;周而不比,不拉帮营私,不排斥异己;坚持真理,明辨是非,不欺真相,不瞒事实。
廉善,即敬善待民,仁义济民。仁善乃君子之本心。从政者要不忘初心,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对人民怀深厚之情,仁善之心,始终对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始终将人民的冷暖挂在心上,将为人民谋福利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廉敬,即敬守职责,勤政不怠。敬守乃君子之命,从政者应当对职责事业怀敬畏之心,奉为使命,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能干事干成事,开创有为;要兢兢业业,不辞辛劳,鞠躬尽瘁,勤政为民;脑子里时刻有一根“高压线”,对工作一丝不苟,不敷衍塞责,尽心尽力作贡献,避免因自己的不慎给人民利益造成损失。
廉法,即遵规循矩,守法不移。法礼乃君子之守,从政者要模范遵守法律制度,党纪政规,敏言慎行,手握戒尺,不逾规越矩,带头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利益。
廉俭,即尚俭戒奢,养俭拒变。俭乃君子之根,从政者应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一旦选择从政,就应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清贫而不知贫,富在廉俭,才能赢得民心。
廉耻,即明德知耻,是非分明。知耻乃君子之要,道德自省,从知耻开始,一旦有了羞耻之心,就不会行无耻之举,就会分辨美丑,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和腐败之举。从政者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慎独自律,明辨是非,知耻不为,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
廉家,即廉洁齐家,以德治家。齐家乃君子之责,为政者要治好国家,一定先治理好家庭。要以君子之德,言传身教,影响带动家人,在家庭践行倡导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孝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美德,培育形成文明健康向上向善的良好家风,以示范引领社会新风。
总之, 将君子人格基因注入廉政文化中,将从政人员塑造成具备“十廉”特征、党性原则与君子品格相统一的廉君子,是新时期创新深化廉政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从政人员整体人格形象之要,也是强化执政基础、增强文化自信和实现伟大复兴之需。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