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奖候选人魏宗光:我为什么信奉佛教

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魏宗光:我为什么信奉佛教?
我的图书馆
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魏宗光:我为什么信奉佛教?
潘宗光教授他当了三届(十五年)全国政协委员;他是成就斐然的科学家,曾在1985年和1991年两度被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他是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18年之久。领导香港理工大学在多项领域及科学研究上处于世界前列;他也是一位精进的佛弟子,以科学家和教育家的视野,融传统《心经》智慧于当代人生和现代管理。其演讲与著作引发了许多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佛教文化及智慧的关注。&当科学家遇见佛教  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我,作为科学家,又是大学校长,你为什么信奉佛教?  “我常常想,如果我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可能就没有人提出这个疑问。这反映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大理解。甚至有人会认为佛教是不科学的、消极的、甚至迷信的。”  “这类误解现在仍然很普遍。很多影视作品里面的角色,一旦看不开就出家当和尚、做尼姑,让人们以为佛教是避世的、消极的宗教。看见很多婆婆拜观音菩萨求福,就认为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其实那些只是附会于佛教的民间习俗,并不代表佛法,甚至应该说和佛法无关的。”  “通过多年来的学佛,我深刻体会到,佛教不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而是一门深奥渊博的哲学。佛是觉悟了的人,他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主宰万物的神,他是众生最优秀的导师。”  “我真正走近佛教,了解佛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1991年,潘宗光在偶然之间发现桌上有一张佛学会的讲座通知,刚好那天晚上他有时间,便应邀前去听讲。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佛教。做讲座的是一位学佛多年的陈家宝医生。他从医生治身和佛家治心入手,讲得非常好,非常有道理。我听了以后有非常大的震动,觉得和自己的思维想法很近。”“当时我就有很奇异的感觉,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陈家宝医生介绍一些佛学方面的书籍给我。”潘宗光教授参加佛学论坛  从此,潘宗光埋头于经书之中,潜心研读佛经。  “在这之前我对佛教是不了解的,认为它可能是迷信的、消极的、不科学的。看了很多佛经之后,我开始认识到,佛教完全不是迷信,而且是非常科学的。”  “虽然佛教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我看来,两者背后都贯穿着对因果的探索和学习。或者说,佛教与科学对因缘的探索是不谋而合的,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会尝试利用自己对科学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佛教义理。”  “我越读越觉得佛法的精妙。在我看来,佛教的基本理论‘缘起性空’,本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佛陀就是觉悟到宇宙的本质及其自然规律的真理。”潘宗光教授与学诚法师  作为一位理性的科学家,潘宗光皈依佛门,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偶然,亦非退休后修身养性的寄托,而是长期思考体验的必然。&科学家践行佛法  随着对佛学理解的深入,潘宗光亦开始体验修行的生活。1995年,潘宗光来到台湾佛光山,参加“七日短期出家”。其后,潘宗光又参加了台湾法鼓山和缅甸宣隆寺等道场的禅修训练。“如法如仪的禅修训练,使我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体验。”从那时起,潘宗光养成了每天早起打坐的习惯。  “坐禅使我开始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拓展心灵空间,处事的态度亦较前客观和包容。2001年初,当了校长十年的我,提出让校董、教职员及学生代表150人,以不记名的方式对校长过去十年的工作进行评核。在香港我是第一位亦是唯一这样做的大学校长,原因是我学佛之后,已经不太看重个人得失。评价好固然好,不好,就要去改善。”潘宗光教授的著作  潘宗光认为,身为一位佛弟子,仅仅懂得一些佛教义理是远远不够的。不止是要去身体力行地实践和实证,更要让佛法智慧利益社会,帮助更多的人去除烦恼。&科学家的心愿  2008年,68岁的潘宗光从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的十八年生涯退休。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弘扬传播自己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不是物质可以解决的,重要的是心态问题。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一定可以帮助改善社会的和谐。”“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先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我们要明白宇宙的自然规律,放下无止境的欲望,修好自己的心。有一颗正的心,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家讲因果,我们要教导下一代明白因果规律,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父母,自然会孝顺;感恩师长,自然会尊重;感恩朋友,自然会互相帮助;感恩社会,自然会回馈;感恩国家,自然会承担。我们要种善因,结善缘。把正能量传递给年轻人,鼓励他们多做善事,多帮助他人,多修慈悲。我这里说的不是鼓励年轻人要去信佛,而是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去做人。”《佛教与科学》论坛  “我所说的这些,都不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而是从做人的道理来讲。将这套理论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年轻人明白,修好自己的心,那么一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和谐社会构建,这是我的心愿。”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魏宗光:我为什么信奉佛教?--相关文章
“” 的更多相关文章
世界顶级科学家潘宗光:我为何潜心学佛?佛教徒,著有《心经与生活智慧》及《心经与现代管理》等系列作品,以科学家和教育家的视野,融传统《心经》智慧于当代人生和现代管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科学对宇宙自然规律理解的表达方式,是用理论、方程式及实验。佛教对自然规律的表达方式,是佛理及做人和做事的实践。自然规律的本质只有一个,科学与佛教虽然角度不同,但是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1991年,潘宗光受聘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净慧师和星云大师等大德都鼓励我做这件事。净慧师说,推动佛教不单单是出家人的事,也是在家佛弟子应该做的事情。你是大学校长、科学家,你出来讲佛法智慧,可能比出家人影响更大,很多学生和年轻人知道你的身份,那么他们就会考虑:如果佛教是迷信,为何大学校长和科学家会相信呢?肯定是有理由的。你接受这个宗教一定做过深入调查和了解的。于是,他们一定都想看看你是怎么讲的。”
佛法与科学 | 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潘宗光:我为什么信仰佛教?梁冬采访潘宗光教授——佛法与科学。当科学家遇到佛法。“这类误解现在仍然很普遍。很多影视作品里面的角色,一旦看不开就出家当和尚、做尼姑,让人们以为佛教是避世的、消极的宗教。看见很多婆婆拜观音菩萨求福,就认为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其实那些只是附会于佛教的民间习俗,并不代表佛法,甚至应该说和佛法无关的。”插图|潘宗光教授为年轻人讲解【佛法与科学】
“童年的时候,我经常见到长辈们在每月初一、十五吃斋,焚香供佛,以为这就是佛教。那时对佛教的印象是模糊的,没时间去了解和接近它。”“读书时,我上的是教会学堂。常常有牧师来讲课,但是听不进去,心里没有感应。”“后来我去英国读书拿博士学位,到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及后回香港大学任教,依然没有机缘接触佛教。”“我真正走近佛教,了解佛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1991年,潘宗光受聘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
著名科学家潘宗光教授做客本焕学院 讲述《佛教与科学》奇妙契合2016 年3月21晚, 著名科学家、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潘宗光教授应邀到本焕学院作了题为《佛教与科学》的专题讲座。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背,而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他的观点,这就是佛教。”《佛教与科学》讲座开始潘教授的讲座分为四个部分:一、科学的宇宙观;印顺大和尚认真做记录  潘教授从佛教因果观说起。
名人与佛教古今名士礼敬佛,中外贤良盛赞多。总司令,结僧友,佛教理解更深刻。文武双全陈元帅,诗显佛心说因果。革命先行孙中山,修学佛理救挲婆。瞿秋白,谭嗣同,学佛正法斗群魔。青莲居士李太白,王维名字佛经合。一代女皇武则天,敬佛护法表功祚。佛子岳飞忠良将,业感英雄泪滂沱。莎士比亚精佛道,劝导世人守法则。纵观古今中外史,学佛贤圣似星罗。
顶尖科学家潘宗光的净土缘:要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一门深入,不要杂修。潘宗光教授说“我决定修净土法门,是经过长时间思考及体验后的决定。日,潘宗光教授及随行人员,来悟真寺祖庭拜访净宗法师,双方就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和佛法弘扬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潘宗光教授与净宗法师交流。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众多净土中最殊胜的世界,与我们地球人的缘分最深,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极力推荐我们临终要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
心经与生活智慧 1 基本信息 心经与生活智慧作者:潘宗光 著ISBN:10位[] 13位[9]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定价:¥14.00 元 2 内容提要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发展及流传经不同地区历逾两千多年,唯受到不同时间、地域的语言文字所影响,造成了现代人在理解上的困难,而对佛教望之却步。——觉光法师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 4 作者简介   潘宗光教授,祖籍广东番禺。
迷于因缘生法之理,则为凡夫;华严宗的法界观,阐明四种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说明事相有千差万别,但真如之理性是不变的,此理周遍含容于事,而事事又遍通于理,互摄互入,所谓一摄一切,一切入一,即是此义。《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地观经》讲到“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的内容:一念恶心起,即与三恶道相应;
佛教文化及当代价值(上) 佛教文化及当代价值(上)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佛教的创始人只是一个人,一个具有超级智慧,彻底看清了宇宙人生真理的人,而不是一个神。如果它在阐述现实的时候违背了现实,佛教称之为“不了义”佛经,这是佛教的专用术语。可以说,佛教追求真理的方法非常科学,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佛教文化是一门科学。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泰国、缅甸、云南西双版纳一带的佛教,属于小乘佛教;
潘宗光:我所认识的佛教(上)-潘宗光-浙江在线-人文频道。大约两三个月前,国家在杭州及普陀山举行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这是首次在国内正式举办这么大规模的佛教活动,国家统战部部长、国务委员刘延东主持这次开幕典礼,并作了重要讲话,可见中央政府也大力支持佛教发展。去年底,中央教育电视台访问我对佛教的体会和看法,也提及佛教在管理上的应用,访问分五集播出。潘宗光:我所认识的佛教(上)
当科学家遇到佛法时会发生什么全文高能!现在一门非常热门的科学话题是人类意识与宇宙的关系。量子力学让我们了解到人类(观测者)意识的重要性,意识和事实不可随意切割开来,就好像杰出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所讲的模型所依实在论(Model–dependent Realism),事物真相端赖于观测者的意识。意识使世界变得有意义。当意识能量强大的时候,它可以引起宇宙其他事物(能量),尤其是与它有纠缠关系的事物,产生共鸣。
11月23日晚,CCTV4《文明之旅》栏目播出《佛教与科学》,嘉宾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诺贝尔化学奖提名人)、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潘宗光教授以科学家的深厚学养与宏阔视野,结合多年学修佛法的亲身经历,从佛教的思想智慧、科学的宇宙观、佛教与科学关系三方面,生动而客观地为大家阐述了他对佛教与科学及二者关系的理解与体悟。
师父有话说:佛学的妙用无穷 师父有话说:佛学的妙用无穷 原创
法净 师父有话说 师父有话说。今天是『师父有话说』的第39期。我们学佛就要近佛,近佛才能成佛。法净:这个问题一直是有争论的,末学以为,“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在两者之间,是中道圆融的,这样才令佛教更具生命力和说服力,佛陀所说的万法皆空是站在真理的角度,因果不空是在世俗的,我们不能说因为因果不空,就天天担惊受怕,这太可怕了。
“在我们的经验世界里,有一个长、宽、高的三度空间。我们的科学(除最新的“弦论”及“M论”外)也是以这三度空间为准而发展起来的。“我们也不能否定还有许多另外的三度空间,与我们的世界并存于一个超乎我们想象的四度空间。假如真有一个另外的三度空间里有佛、菩萨的存在,而这个三度空间与我们的生活的三度空间是可以相融相通的。佛、菩萨便可以透过这两个三度空间的会合处穿梭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了。”
三十日晚潘宗光在理大综艺馆主讲《色即是空》的佛学讲座,以量子力学测不准定理、万有引力、相对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阐述大乘佛教的心要经典《心经》,其深入浅出的精彩妙解,博得满堂上千各界听众的阵阵喝采,一时间在香江掀起《心经》热,人们纷纷争相购买和阅读他的著作《心经与生活智慧》、《心经与现代管理》和《佛教与人生》,以及《十二因缘》讲座录像光碟。佛教是心灵的智慧结晶,而《心经》是佛教智慧的精华所在。
慈诚罗珠堪布 | 遵循自然规律就是尊重因果?不能杀生偷盗的原因,是因为杀生偷盗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遭到报应,所以才要戒除。虽然佛教是禁止人服毒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毒药本身是不能吃的,如果你非要尝试,必然会中毒并感受痛苦,这就是违背自然规律而得到的果报。有些毒品服用后立即会发作,有些则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发作,因果报应也是如此,虽然因果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但它们的显现规律都是一样的。
由此因缘,他及父母均皈依佛陀。1.佛陀住世时,我们依佛陀为师,佛陀涅?后,我们依谁为师?  2.佛陀住世时,我们依佛陀安住,佛陀涅?后,我们依甚么安住?  3.佛陀住世时,恶性的比丘有佛陀调伏,佛陀涅?后,恶性的比丘,如何调伏?  4.佛陀住世时,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  佛陀说:&我答覆你们的四个问题,你们好好记着:  1.我涅?后,应依戒律为师;
七月二十一日下午,佛教坊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原来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出席书展,在这里为他的两部佛学著作《佛教与人生》和《心经与生活智慧》举行签名售书-- 潘教授将所售书款,悉数捐赠与弘扬佛教及慈善之用,这一善心已让我赞叹不已,而潘教授这两部佛学著作,供不应求,深受读者喜爱,此刻发行的是增添版,就更令我惊奇了。香港佛教僧伽学院在觉光大师领导下,人才辈出之日,将是香港佛教繁荣发展,正法久住之时。
因果与佛无关,深度好文。佛教经典中有一部《稻秆经》,是以水稻为例,来讲解因果自然规律的佛经。这充分说明,因果规律是自然规律。相信因果,不是相信释迦牟尼佛;相信因果,就是相信自然规律;尊重因果,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哪怕佛教从地球上彻底消失,因果规律也永远存在。释迦牟尼佛不是因果的创造者,而只是因果的发现者与宣讲者。
如佛地经论云:“于一切法一切法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佛。”  觉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者,察知烦恼,如人觉贼,对治烦恼障;又有婆罗门学者舍利弗、目犍连二人,闻佛弟子马胜比丘为说:“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之偈,于是将弟子二百五十人率往归佛出家。经典中的论议经,是佛自辨法相之义,佛灭后,诸大菩萨准佛所说之义而解释、论辨法相义理的论典为论藏。(4)、妄语戒:不妄语。
真智慧之门*无我的妙义-前言自从二十二年前,将佛法作为人生最高的南针以来,我时时都在思维佛法的义理,每每自觉滋味无穷,乐在其中.佛学的基础即在那有名的[三法印].近年来,不知不觉间,我对三法印有了更深入的感悟,认为它真正是佛陀遗留在人间的三颗灵丹妙药.因此,当我发心阐释佛理之时,我便抱着欢欣鼓舞的心情决定优先畅述这三法印.希望有缘阅读拙著的读者都能与我共享心灵的开放与欢乐。
专访潘宗光:以佛教徒自豪的著名科学家专访潘宗光:以佛教徒自豪的著名科学家徐足之 那天专访潘宗光教授后,我想起了《无量寿经》的一句话:“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潘宗光教授也是属于信仰了佛法就弘扬佛法的人。其实,在三度空间里,是可以容纳很多平面,也就是可以有很多二度空间的存在的,但生活在任何一个二度空间里的生物,未必了解到有另外一个二度空间的存在,它们只以为自己的空间,是唯一的二度空间。
楼宇烈:讲到佛教的时候很多人脱口而出:“佛教是迷信”,尤其是对佛教的因果报应看成是迷信,其实佛教探求因果和科学探求因果是一样的,并不矛盾。佛和菩萨是否真的存在。楼宇烈:佛和菩萨就是觉悟了的众生,后来衍生出很多的头衔,比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是用这些概念来传达佛法的一种精神,比如:观音菩萨代表大悲、弥勒佛代表大慈、文殊菩萨代表大智。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不是求佛、求菩萨,而是做佛做菩萨。
(佛有三身。《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说:“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是大士亲证实到境界的吐心吐胆相告语呀。
佛学问答类编14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佛学问答类编14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雷居士)若杀之食其肉,是另造一因,彼既有因果,此岂无因果乎?问:佛教对因缘果真重论,李老师,若是真有因果论,我过去信奉一贯大道五年左右,及设坛二三处,常诽谤佛教三宝,然后受前镇念佛会某法师教化,再转变一心信佛教,常行忏悔,以后因果之报如何?答:不解佛理者,自受因果支配,无有解脱之术,若学佛法,明了缘生之理,便可利用因果,自度度他。
(一)佛与佛法:  释迦牟尼佛是佛,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他说出有关他修行的过程、方法及开悟成佛的经验而成为佛法。(五)历史上的佛和宇宙间的佛:  人类的历史非常的短暂,文字记载中,曾经有佛的记载的,只有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以前,这个世界上没有佛,释迦牟尼佛以后到现在还没有佛,在这个地球尚未毁灭以前,还会有佛出世吗?满街都是圣人,当然满街都是佛,大家都是佛,没有一人不是佛,没有一物不是佛。
科学只是物质领域的科学,而佛学的理性思维与感性实证则涵盖物质与精神两个领域以及多维时空与超时空,它跳出了唯物与唯心争论的框架与巢臼,而直接进入了事物的本质与本性,生命的本质与本性,宇宙时空的本质与本性,非宇宙时空的本质与本性,即虚空的本质与本性,乃至于一真法界、整体宇宙时空的本质与本性。人生难得,三界(天法界及以下还可划为色界、无色界、欲界)皆苦,佛法难遇,有智慧的人都必然学习佛法。
佛学问答类编12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佛学问答类编12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2.关公成神,乃其生前忠义善果,先生谓未学佛何能成神,大是误会,成神乃六道内之凡夫,不从学佛而得,成佛乃三界外之圣人,必由学佛方成。问:汝等切勿弄错,经中只言''无量佛''降世,而并未言''南无阿弥陀佛''降生于人间,须知''无量佛''乃另一佛也,''大无量佛''乃''南无阿弥陀佛''也,我佛自有始以来从未降生于任何处也,又须知,我佛实为宇宙中最尊者。本文作者其他最新文章
系统随机推荐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诺贝尔化学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