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了自已的免疫细胞的应用应注意什么?

医师,我的升白针要怎么打才会有效果?
可能平时我们也发现了,在医生和患者了解病情的时候,问的最多的应该是血常规,白细胞等情况,如果进行升白治疗了,升白针的使用情况是更是必问的。可想而知,白细胞升降的变化到底是有多重要。
我们日常所说的白细胞下降合并发热的现象,称之为“粒缺性发热”,它极易出现感染,而且一旦出现感染的情况,病情就会发展迅速,不受控制,很大的一部分病人需要住院,用昂贵的抗生素治疗,最严重的情况是导致死亡。
白细胞严重降低,会影响到治疗的进行,这个时候就需要打升白针,一定要打。
针对于术后辅助性的化疗,强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大,并且术后患者的身体也稍微恢复完全,因此会有9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下降,尤其是双周方案。
对于术后的患者,每2-3天的血常规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出现中重度的白细胞减少,就一定要升白治疗。并且针对部分患者,有时候也会依据病情进行预防性升白,就是白细胞不低的时候就要开始使用升白针了,一般是化疗后的48-72小时,这个时候可以配合一个硒维康口嚼片进行补硒调理,微量元素硒能十分有效的刺激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形成,提升白细胞,并可减轻化疗毒副反应。
升白治疗,主要分为两种,长效升白针和短效升白针:
长效升白针:主要做预防性升白使用,基本上一次就可以管1个疗程,是国外的常规预防模式,疗效等同于连用7-10天短效升白针,副作用近似甚至更低,对于经济条件好、医保可报销、反复来回医院打针麻烦的患者非常推荐。只有极少数患者需要中途补打短效升白针。
短效升白针:可做预防性使用也可做治疗性使用,在预防性使用时一般连用7-10天,治疗性使用也至少需连用2-3天。
注意:有时候打完短效升白针白细胞就升上来了,很多人不继续打下去,这样是不行的!因为这个时候白细胞升高只是一个假象,是储备在体内的白细胞一过性的释放,而真正造出新的白细胞单单只打一天的短效升白针是绝对不够的。所以短效升白针要用就一定要用够2-3天。
使用升白针后常常可出现骨头胀痛,尤其是在腰骶部及臀部,这是由于成人在这些部位造血活跃,引起骨髓腔内压力增加所触发的疼痛,通常用市售的止痛药(可以治痛经牙痛的药)就可以止痛。整体而言升白针的重要性、安全性、疗效都远超其毒性。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补硒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提升人体免疫力
硒防治心脑血管病,提升抗病力,中老年人福音!
今日搜狐热点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检查项目:血清免疫球蛋白(Ig)、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T细胞转化试验、淋巴细胞计数(LY)、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血常规、胸部平片、血清补体C3、血清补体C4、血清总补体
  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点及症状虽然提供了诊断线索,但最后都依赖于免疫水平的检测以及对试验结果的正确评价来确诊。对临床表现提示免疫缺陷的患儿应先做过筛检查,若无异常发现而临床上仍然提示免疫低下的小儿应做进一步的免疫检测试验。  1.体液免疫功能检查 体液免疫反应筛选检查常用单向免疫扩散法, 测定血清IgG、IgA和IgM。  (1)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正常值的差异: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正常值随年龄和地区有差异,应使用本地区的,最好是本单位各年龄组正常值。一般血清IgG&2g/L、IgA&50mg/L、IgM&100mg/L可视为缺乏。  ②测定血清白蛋白:以除外由于蛋白质缺乏或丢失过多所致低免疫球蛋白血症。  (2)血浆蛋白定量和蛋白电泳:是筛查体液免疫缺陷的必要手段。根据丙种球蛋白的绝对和相对值,可判断Ig合成是否减少。如果丙种球蛋白定量少于6g/L,醋酸纤维薄膜蛋白电泳丙种球蛋白低于0.125(12.5%),则应进一步做Ig定量检查。  (3)血清Ig及亚类定量:  ①血清Ig含量测定:是检测B细胞功能最常用的试验。其中IgG、IgM及IgA多采用单向琼脂免疫扩散法测定,而IgD和IgE因含量极少则采用放免法(RLA)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当Ig总量&4g/L或IgG含量&2g/L时,则极易感染。血清Ig浓度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需设定当地各年龄组正常值,若IgG含量低于正常值2SD以下应视为异常;患儿有反复而Ig浓度正常时,不能排除抗体缺陷症或IgG亚类缺陷,应作进一步检查;正常人血清中IgE含量极低且正常值范围极宽,故只有测定某个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才较有意义。  ②IgG亚类的测定:血清IgG正常或偏低,而又高度疑有体液免疫缺陷者,可测定血清IgG亚类。可采用ELISA或单向免疫扩散法,对各亚类单克隆抗体进行测定。低于本地区同龄儿童正常值2SD者疑为低下。  (4)抗体检测:血清IgG及其亚类值正常,而又高度疑有抗体缺陷者,应测定特异性抗体及抗体反应。临床上常检测:  ①天然抗体:包括血型抗体(抗A及抗B)的同族凝集素、噬异凝集素、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以及对大肠埃希杆菌的抗体等,均可用来检查IgM功能。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非AB血型个体,生后6个月以上抗Al型和B型抗体滴度至少分别为1∶8和1∶4,1岁以上抗A和抗B的抗体滴度至少分别为1∶16和1∶8。若滴度低于正常则提示抗体缺陷。  A.噬异凝集试验&1∶10或6个月婴儿同族血凝素抗A&1∶8,抗B&1∶4,提示IgM抗体缺乏。  B.12岁以下儿童抗溶血性链球菌溶血素O(抗O)&1∶50者疑为IgG抗体反应差。  ②疫苗接种后抗体:接种疫苗、疫苗和百白破三联疫苗后可分别检测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如滴度较低则表明缺乏抗体反应。  A.白百破疫苗(蛋白抗原):未接受免疫者完成接种2周后或已接受免疫者加强注射1次后2周测定特异性抗白百破抗体效价(应有正常对照),或作锡克试验(皮试红斑&10mm为抗体不足)。  B.其他蛋白抗原:接种疫苗后测定抗乙肝病毒抗体。有条件者可用噬菌体Φχ174免疫后检测抗原清除和抗体反应(应有正常对照)。以上两种疫苗主要激发IgG1和IgG3抗体反应。  C.多糖抗原:常用纯化的多糖抗原有肺炎球菌和脑膜炎球菌多糖,接种2周后测血清特异性抗体,主要为IgG2成分。2岁以下婴幼儿因IgG2产生能力差,检测意义不大,此时应接种与蛋白载体结合的多糖抗原,以利于激发IgG2抗体的产生。  疑及者,应禁用活疫苗(如卡介苗、脊髓灰质炎、麻疹和风疹)。  ③锡克试验:一般在或加强注射2周后进行,注射局部出现红肿者为阳性反应,表明IgG类抗体功能不良。应注意少数患儿该实验结果可为阴性,特别是在重复试验之后。  ④必要时可注入新抗原(流感嗜血杆菌的多糖抗原等),以观察相应抗体的水平。  (5)B细胞检测:用单克隆抗B细胞表面抗原CDL9和CD20抗体,以免疫荧光标记法计数B细胞,观察B细胞是否减少。主要借助B细胞表面标志进行检测,测定B细胞的方法很多,目前主要采用免疫荧光法。  ①B细胞表面抗原及亚类测定:常应用抗人单克隆抗体,经荧光免疫方法测定B细胞特有的表面抗原(主要为CDL9和CD20);或检测B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Ig),包括SIgG、SIgA、SIgM及SIgD,以区分B细胞亚类。B细胞数量一般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20%~30%。判定结果时应注意与本实验室相应年龄组的正常值相比较。  ②B细胞功能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美洲商陆(PWM)刺激后,转化为产生Ig的浆细胞。测定其上清液中的Ig浓度,以评价B细胞功能。  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2.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1)淋巴细胞计数、形态及外周血象:  ①淋巴细胞计数:是既简便又直接的免疫缺陷检查。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低于1.2×109/L应考虑为T细胞缺陷,应多次复查以确定是否持续减低。  ②小淋巴细胞减少:很多细胞免疫缺陷病常出现小淋巴细胞减少,大淋巴细胞的胞浆淡染,形似单核细胞。  ③、中性粒细胞及:有些免疫缺陷病患儿易伴发不同程度的贫血、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这可能与自身抗体有关。  ④嗜酸性粒细胞增高:T细胞缺陷者可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或单核细胞增多症,偶见血小板增多症。  (2)T细胞功能体内检测:即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DHT),皮内注射0.1ml抗原或丝裂原引起局部皮肤免疫应答,可作为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筛选。  ①延迟性皮肤超敏反应(DCH):皮内注射抗原0.1ml,于48~72h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若红、肿、硬结直径10~15mm为阳性反应,大于15mm为强阳性反应。需同时观察5种抗原,均为阴性时才表明T细胞功能缺陷。常用的皮试抗原天然抗原的有结核菌素(PPD)、链激酶-链导酶(SK-SD)、白色念珠菌素等3种,其中PPD、SD-SK较适用于儿科。  ②结核菌素1∶100~1∶1000旧结核菌素,或10U结核菌素蛋白纯衍化物(PPD),72h观察结果,阴性反应者再用50U重复试验。  ③念珠菌液1∶10~1∶100,观察48h。  ④毛癣菌液1∶30,观察48h。  ⑤腮腺炎:原液注射,6~8h观察抗体反应(Arthu反应),48h观察DCH反应。  ⑥、毒素1∶100,观察48h。  ⑦其他:无上述条件者,亦可选用植物血凝素(PAH)66.6mg、链激酶-链导酶1~5U,观察24h。红晕&7mm者为阳性。PHA皮试不需事先致敏,宜用于儿科,但目前对PHA试验的意义尚有争议。若皮试结果为阴性,提示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判断结果时应注意:  A.一种抗原皮试的诊断意义较小,宜用至少2~3种抗原同时检查,综合考虑所得结果将更有意义。  B.需结合预防接种史和既往病史来分析阴性皮试的临床意义。  C.新生儿皮试结果与细胞免疫功能不完全相符,可作X线检查,有胸腺影者可排除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  (3)体外T淋巴细胞的检测:周围血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或酶标法检测总T细胞(CD3 )、(CD4 )和CD8 细胞。CD4 T细胞识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抗原,又可分为Ⅰ类或Ⅱ类辅助性T细胞(Th1 CD3 或Th2);CD8 T细胞识别MHCI类抗原,主要参与细胞介导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CD4 /CD8 T细胞数量异常可导致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疾病。测定CDL6表面标记以计数自然杀伤细胞(NK)。疑及高IgM综合征者,用佛波脂酸(PMA)和ionomycin活化T细胞后,检测CD40配体表达。  ①T细胞及其亚群计数:使用CD系统单克隆抗体,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或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表面抗原,可反映T细胞数量和T亚群间的比例。  A.T淋巴细胞计数:成熟的T细胞表面具有CD2和CD3,采用抗CD2或CD3单抗可计数T细胞。  B.T细胞亚群计数:用抗CD4和CD8的单抗可计数两大T细胞亚群并计算比例。正常人外周血中T细胞约占单个核细胞的70%,CD4/CD8比值为1.7±0.4。  ②体外T细胞功能检测:可用多克隆丝裂原PHA、美洲商陆(PWM)和刀豆素A(conA)、其他抗原(PPD)、真菌、链激酶、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超抗原(如休克综合征毒素)、同种异体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和涉及信号传递系统的抗T细胞表面单克隆抗体(CD3、CD2、CD28和CD43抗体)刺激T细胞,观察以下功能:A.活化功能: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测定IL-2Rα(CD25)、转铁蛋白受者(CD71)和MHCⅡ类分子表达。B.增殖功能:形态学观察淋巴母细胞转化或3H掺入观察增殖指数。C.分化功能:培养上清液中IL-2、IL-4、IL-6及IFN-γ等细胞因子的活性测定。以上试验均应设对照组。T细胞缺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检测T细胞对体外刺激因子的反应性,即分裂、增殖及转化为母细胞的能力。刺激因子包括(PHA、ConA)等丝裂原、(PPD、白色念珠球菌素等)抗原、针对T细胞表面分子的抗体和同种异体细胞等,其中念珠菌皮肤试验是最有价值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有:  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测定T淋巴细胞母细胞化和(或)转化率,或用&3H胸腺嘧啶掺入法测定转化细胞的DNA合成能力,结果以每分脉冲数(CPM)或刺激指数(SI)表示。当SI&3时,提示T细胞免疫缺陷;  B.介质释放的检测:测定上述转化过程中产生的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及其他淋巴因子,借助测定IL-2、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来反映T细胞功能。  C.活化抗原的表达(如细胞表面IL-2受体的测定);  D.协同细胞培养:用协同培养方法测定T辅助细胞与T抑制细胞的功能。  3.吞噬功能检测  (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形态: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9/L为异常。而Chédiak-Higashi综合征等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粒细胞内的某些异常(如巨大溶酶体颗粒)。  (2)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查:吞噬细胞功能测定包括周围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和形态观察,以单克隆抗CDL4抗体标记计数巨噬细胞,用硝基四唑氮蓝(NBT)还原法检测吞噬和杀菌力,以化学发光试验了解其超氧根释放能力。CDL1a、b、c单克隆抗体染色可证实有无黏附分子缺乏。包括随意运动和趋化运动的检测、吞噬和杀菌试验、NBT还原试验和化学发光试验等。原发性。  ①运动能力检测:如果白细胞运动能力差,当发生感染时,无脓液形成,表明白细胞运动能力和趋化因子异常。  A.随意运动检测:可以通过观察白细胞从毛细血管中游出、或通过微孔滤膜以及在琼脂中扩散等方法加以判断。懒白细胞综合征、Chédiak-Higashi综合征等白细胞随意运动减弱。  B.趋化运动检测:常用方法有Rebuck皮窗试验、Boyden趋化试验、琼脂糖趋化试验及肾上腺素刺激试验等。  ②吞噬和杀伤试验:一般采用Quie定量杀菌试验,可分别测定血清调理作用、胞吞作用和杀菌作用活性。正常人白细胞在120min内细菌清除率可达95%,而患者的白细胞在同样时间内杀灭的细菌不足10%。  ③NBT还原试验:是一种简便而敏感的定性方法,NBT还原试验的正常值在10%以下,而慢性肉芽肿患者常&1%。  ④化学发光试验:该法与NBT试验的结果相平行,但更加敏感,可用于评价吞噬细胞的代谢(氧化杀菌功能、调理活性和体液-吞噬细胞系统)的综合水平。  (3)脾扫描:在怀疑脾缺如时,如败血症反复发作,出现异形红细胞,或末梢血涂片上有Howell-Jolly小体,应作脾扫描。静脉注射放射胶体金后,右上腹探测如缺乏放射活性则可确诊为无脾症。  4.补体和调理素检测 对于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均正常,而又有的病人,应怀疑补体系统缺陷。  (1)补体成分的测定:补体测定包括血清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 )、单个补体成分(如C1q,r,s,C2~C9)和补体调节因子(如D因子、H因子、I因子、备解素和C1抑制因子)测定。补体缺陷病。   主要测定C3,能较敏感地反映体内补体激活情况,可作为有些疾病的活动性指标之一(但必须排除肝细胞病损等C3生成障碍疾患)。必要时可测定C1q、C2、C4、C5和C7等。C3 、C4含量常使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检测,C3b、C4b及C5~7对细菌的调理作用则可用化学发光试验间接测定。  (2)调理素测定:当病原微生物入侵时,如发现白细胞功能正常,而其吞噬作用却未增强,应怀疑调理素缺陷。常见于镰状细胞贫血、C3缺乏症、C5功能异常、新生儿和早产儿等。  5.其他检查  (1)血液学检查:包括末梢血象、血沉(ESR)、红细胞及血小板方面的某些特殊检查,是很有价值的筛选试验。ESR正常则可排除慢性细菌感染;而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的检查有助于确定先天性无脾症;而Wiskott-Aldrich综合征常有血小板形态的异常。淋巴细胞绝对计数&1×109/L,除外继发性因素后,提示(SCID)或胸腺发育不全。淋巴细胞计数正常不能排除SCID。男性患儿血小板数量减少、体积变小,提示Wiskott-Aldrick综合征。  (2)活体组织检查:此检查对于免疫缺陷病的诊断很有意义。包括:  ①淋巴结活检:注射白百破三联菌苗于下肢皮下,应在局部抗原注射后5~7天进行同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若淋巴结浆细胞缺如、皮质变薄、生发中心缺失及淋巴滤泡很少,提示抗体为主的免疫缺陷;如发现淋巴结皮质下深层淋巴细胞缺少提示细胞免疫缺陷,而皮质浅层及生发中心淋巴细胞缺少时有体液免疫缺陷可能。同时有皮质副区的淋巴细胞缺如则提示SCID。因伤口局部易继发严重感染,此法不作为常规检查。  ②直肠和小肠黏膜活检检查:免疫组化检查直肠组织浆细胞淋巴样细胞,有助于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和选择性IgA缺陷病的诊断。常用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学方法,直肠黏膜的浆细胞及类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甚至缺如常提示为CVID或SIgAD。  ③骨髓检查:可除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了解浆细胞和前B细胞数量。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或网状组织发育不全患者,骨髓中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均显著减少。Bruton综合征骨髓中很难找到浆细胞(但5岁以下的婴幼儿也极少见到浆细胞)。  (3)特殊检查:疑为SCID或T细胞免疫缺陷的患儿有条件时应进行血标本中腺苷脱氨酶(ADA)及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的定量分析;对于酶正常的SCID或其他严重的T细胞免疫缺陷,如MHCⅠ型和(或)Ⅱ型抗原缺陷及Wiskott-Aldrich综合征,可进行适当的细胞表型(MHCⅠ型、Ⅱ型抗原)和(或)功能的测定。  95%的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甲胎蛋白增加(40~2000mg/L),有助于区别其他神经系统疾患。测定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酶,红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可明确有无这些酶活性下降。染色体检查对诊断共济失调毛细胞血管扩张症和胸腺发育不良有帮助。  6.基因诊断 经过初筛诊断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者,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对已明确基因突变或缺失的疾病进行基因学诊断,有助于产前诊断和遗传学咨询。  常规做X线、胸片、B超、心电图等检查。  X线检查:结合正侧位胸部透视或平片,注意胸腺影的存在及大小。6个月内幼婴缺乏胸腺影,提示胸腺发育不良。鼻咽部腺样体组织很小或无阴影也为诊断细胞免疫缺陷的直接线索,均宜结合临床淋巴结触诊及细胞免疫检测确诊。
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医院推荐
2条患者评价
7条患者评价
您可以在医患咨询平台咨询健康问题,还可以分享您身边的健康知识和就医经验。
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药品
用于治疗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T细胞缺陷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
参考价格:¥0
1.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用于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初发和复发病...
参考价格:¥20.7家禽免疫学基础廖明确 张春红 丘鹤英 冯元璋 辛朝安 编著第一章 禽类的免疫系统 一、禽类的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按结构和功能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部分。前者负 责产生特异性抗体,后者参与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禽类主 要通过法氏囊和胸腺分别调控这两种免疫过程。 1.法氏囊 又叫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淋巴器官,位于泄殖腔背侧,有管道 与之相连,性成熟后逐渐萎缩退化。法氏囊是 B 细胞发育和分化的主要场所,也 是免疫球蛋白基因分化及基础抗体库形成和扩展所必需的。从法氏囊向其他淋巴 器官运送的淋巴细胞群叫后法氏囊细胞, 它包括成熟的 B 细胞(能对特异的启动信 号作出免疫应答)和后法氏囊干细胞(构成法氏囊退化 B 细胞库自我更新的基础)。 它们对维持机体终生的体液免疫功能很重要。若疾病或人为原因破坏了法氏囊, 就会引起不同程度的 B 细胞缺陷, 以及血清 IgG、 lgA 水平的显著下降和体液免疫 的严重抑制。破坏越早,危害越大。但细胞免疫功能不会因此受很大影响。法氏 囊除担负中枢免疫器官任务外, 还兼有外周免疫器官的功能(禽的擦肛免疫即基于 此原理), 并且, 随着法氏囊中淋巴细胞群的成熟及转移, 该功能越发主要和明显。 2.胸腺 禽类的胸腺贴近颈静脉,呈多叶排列,彼此分开。每个腺叶又分为 若干独立的小叶。 小叶内有界限不清的髓质和皮质, 血胸腺屏障仅存在于皮质区。 淋巴干细胞在胸腺内环境及其激素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成熟的 T 细胞,然后迁至 其他(主会是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参与细胞免疫反应。雏禽胸腺也 具有外周淋巴器官的功能, 表现为出壳后, 一些后法氏囊细胞被转移到胸腺(约占 7%),产生浆细胞和生发中心,这时经免疫接种,胸腺内会产生特异的抗体生成 细胞。若早期破坏胸腺,就会引起循环 T 细胞显著减少及功能缺陷,并使细胞免 疫反应不能建立,B 细胞功能也受影响。 3. 骨髓 禽类的骨髓一方面为胸腺和法氏囊提供淋巴干细胞, 另一方面接受 一些从法氏囊转来的后法氏囊干细胞。但它是否如哺乳动物一样也是 T 细胞分化 成熟的另一场所,尚未证实,不过很有可能,因为骨髓在禽的一生中,尤其是法 氏囊和胸腺退化后,是淋巴细胞自我更新的成年型干细胞的主要来源。 (二)外周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它与中枢免疫器官的 差别在于来源不同,出现较晚,且终生存在,切除后对免疫器官影响较小。 脾脏: 禽类的脾脏分为红髓和白髓两部分。 前者是生成和贮存红细胞的地方。 后者则由致密的淋巴组织构成,包括环血管淋巴组织(PALT,主要含 T 细胞)和环 椭圆体淋巴组织(PELT,为法氏囊依赖区,主要含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 及受抗原刺激后形成的生发中心等),禽类的脾较小,贮血作用不大,主要是参与 免疫应答,形成针对血液中抗原的抗体。 淋巴结:除水禽在颈胸和腰有两对淋巴结外,大多数禽类无此结构,其功能 由体内广泛分布的环绕在器官周围的无被膜淋巴组织集结代替。集结内含小淋巴 细胞,以及受抗原刺激后形成的生发中心。它负责过滤处理来自淋巴液的抗原。 肠道淋巴组织:禽类的肠道淋巴组织包括法氏囊(中枢免疫器官)、粘膜的弥1 散性淋巴浸润、盲肠扁桃腺、Meckel 氏憩室和 Peyer 氏淋巴集结。盲肠扁桃腺是 雏禽出壳后,经肠道抗原刺激而产生的,它构成肠道大部分集群式淋巴组织,被 认为是法氏囊退化后接替其外周免疫功能的淋巴器官。雏鸡的 Meckel 氏憩室和 Peyer 氏集结分别位于回、盲肠交界处,以及回肠远侧,主要对肠道抗原进行吸 收处理,并产生大量浆细胞。 壁旁淋巴细胞:鸡的眼旁和壁旁区有几处淋巴组织集结,其中以间质内浸润 了大量浆细胞的外分泌性哈德氏腺(即副泪腺)最为重要,它负责眼眶、壁和上呼 吸道的局部免疫。 二、免疫细胞 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统称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T、B、K、 NK、N 细胞等)、单核吞噬细胞以及粒细胞等。 T 细胞和 B 细胞:这两种细胞能接受抗原刺激增生分化,引起特异性免疫应 答,产生淋巴因子或抗体,所以又称为免疫活性细胞。它们来源于骨髓(胚胎期 则为卵黄囊和肝) 的多能干细胞, 分别在胸腺(T 细胞)和法氏囊(B 细胞)分化成熟, 之后被转运到其他(主要是外周)免疫器官的相应依赖区定居, 再至全身发挥作用。 T 细胞寿命比 B 细胞长,可在淋巴系统再循环。T、B 细胞的主要差别体现在膜表 面结构或成分(即表面标志)上(见表)。T 细胞有很多亚类,如 TH 细胞(辅助性 T 细 它们共同构成 T 细脑 胞)、 S 细胞(抑制性 T 细胞)和 TC 细胞(细胞毒性 T 细胞)等。 T 的实际功能,即细胞免疫与免疫调节。禽类 B 细胞也有不同亚类,但尚未深入研 究。禽类 B 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产生特异性抗体。 禽类 T 细胞和 B 细胞部分表面标志表面标志 绵羊红细胞(E)受体 T 细胞 B 细胞+ +(CT3/TCR 复合物 或其他)(SIgM,SIgG,SigA, SigE*,SigD*)表 面 受 体抗原受体IgG FC 受体 补体受体 有 植物血凝素(PHA) 丝 刀豆蛋白 A(Con A) 分 裂 葡萄球菌 A 蛋白(SpA) 原受体 表面抗原-/+(TS 细胞) + + CT1,CT2,CT3,CT4,CT5 CT8,CLA,B-F,B-L** 同种异体蛋白 (Th-1,Ly-4,TA 等)+ + +CB1,CB2,CB3,CB4,CB5 B-F,B-L 同种异体蛋 白(Bu-1,BA 等)*禽类免疫球蛋白 SigE 和 SigD 尚未完全证实,但已发现类似物存在。 **仅致敏的 T 细胞上有 B-L 表面抗原。单核吞噬细胞:它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前者在血循环中短暂停留后, 进入全身多种组织器官,分化成熟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有极强的内吞作用,含 丰富而完善的溶酶体, 以及免疫球蛋白 Fc 片段受体和补体表面受体, 并能分泌单 核因子和某些非特异性酶,被认为是机体中除 T、B 细胞外,第三类必需的免疫 细胞。它对抗原的摄入、处理和递呈是大多数免疫反应(如抗细菌、抗寄生虫和真2 菌、抗肿瘤免疫)的前提。一旦缺乏,很容易导致免疫不应答或麻痹,巨噬细胞还 负责清理机体自身衰老死亡的细胞及病理产物,并参与免疫调节过程。但必需指 出,巨噬细胞可以成为 IB-DV、lLTV、NDV、MDV 等病原的靶细胞,为其复制 和传播提供场所。一些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如变应性脑脊髓炎)的发生也与之有关。 粒细胞与血小板:禽类的血液粒细胞、肥大细胞和血小板也以不同方式参与 免疫反应。例如禽异嗜性白细胞,(相当于嗜中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及肥大 细胞在炎症反应中有很大作用。而血小板则是禽主要的血循环吞噬细胞,其吞噬 速度快,不依赖补体。 三、禽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 能引起机体快而强的排斥应答的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MHS)。 它 实际上是细胞表面一些代表着个体特异性的组织抗原。在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 器官移植时,若供、受体双方细胞上或体液中该抗原的特异性相同,说明二者彼 此接受,移植就会成功,反之,则发生移植排斥或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在染色体 上, 负责编码 MHS 的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叫作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禽类 的 MHC 又叫 B 复合物。除负责机体组织相容性外,MHC 还与免疫应答及某些遗传 病密切相关,例如,控制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和调节功能的免疫应答基因(Ir 基因) 就在 MHC 内,其编码的免疫相关抗原(Ia 抗原),是免疫细胞识别“自己”与“非 己”成分的主要依据。已知鸡 MHC 上有 3 个位点,即 B-F、B-L 和 B-G,其基因分 别编码Ⅰ、 Ⅱ、 Ⅲ类抗原, B-F(Ⅰ类)抗原分布于几乎所有有核细胞的膜上, 其中, 在红细胞膜上的大量表达为禽类所独有。 这类抗原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并制约着细胞毒性 T 细胞(Tc)的识别功能, 也就是说致敏的 Tc 必须在识别 I 类抗 原的前提下才能产生杀伤靶细胞的效应。 B-L(Ⅱ类)抗原仅表达在一些免疫细胞 (B 细胞、活化的 T 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表面。Ⅱ类抗原与免疫应答及免疫调 节有关。因为不但 Ir 基因在此编码抗原,而且 T 细胞、B 细胞和巨噬细胞相互作 用时, 均需识别相同的Ⅱ类抗原。 B-G(Ⅲ类)抗原存在于红细胞或成红细胞表面, 哺乳动物中没有同类物质。它是否为有核红细胞特有?结构及功能如何?尚待研 究。对家禽 MHC 的研究不但有利于建立免疫调控及组织器官移植的动物模型,而 且对鉴定家禽系谱,培育抗病品种非常有利。更主要的是有助于我们理解免疫功 能的本质(即识别“自己”与“非己”),以及这种遗传制约作用对生物在进化过 程中获得最有效的生活机制的必要性。 四、禽类的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是动物血清中正常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 并且有酶活性的球蛋白。 它包括参与补体激活的各种成分,及调控该过程的灭活和抑制因子等。补体系统 的激活呈典型的连锁方式,即各成分依次活化,不可或缺。激活途径包括经典 (CCP)和旁路(ACP)两种。禽类的 ACP 途径已经证实,即在 B 因子和 Mg++参与下, ACP 激活剂(如酵母多糖、脂多糖等)激活 C3,产生使细胞膜穿孔的膜攻击复合物 (MAC)。 由于尚未在禽类血液中发现 P、 和 I 三种因子(均为哺乳动物 ACP 中的重 H 要调节成分),也不知道有哪些分子参与了禽 MAC 的形成(哺乳动物的 MAC 是由 C5-C9 构成的多分子复合物),所以禽 ACP 的详细反应过程还无法描述。禽类是否 存在 CCP 途径一直有争议,因为一些实验(如间接补体结合反应)表明禽类抗体与 抗原结合后不能再结合补体。而抗体依赖性是哺乳动物 CCP 的特征之一,并决定 了 CCP 在识别激活物及活化 C3 的方式上与 ACP 的本质区别。但近年的研究表明, 鸡血中存在 C1q(哺乳动物 CCP 途径的启动成分)的类似物。另外,鸡血清具有 Ca++ 依赖性靶细胞溶解反应,CCP 激活物(如抗体包被的靶细胞等)也能激活鸡的 C3,3 这一切似乎都说明禽存在 CCP 途径。由于找不到 C4 和 C2(哺乳动物 CCP 中与 C1 连 锁反应的成分)的类似物,B 因子又参与了这一“禽的 CCP”途径(B 因子在哺乳动 物中只参与 ACP 途径),所以有人推测禽的 B 因子和 C3 分别兼有 C2 和 C4 的功能。 禽类补体系统的调节可能是通过补体成分自身衰变及体液中的某些灭活和抑制因 子的作用。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一个受严格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 能包括溶菌、杀菌、细胞毒作用;增强细胞吞噬效果(调理作用);中和及溶解病 毒作用;炎症介质作用以及免疫粘附等。其含量的波动或成分的缺增将直接影响 机体免疫功能,并导致多种疾病发生。 第二章 禽类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 一类球蛋白。它在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这一章我们专门 来谈谈禽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一、基本结构 与哺乳动物一样,禽类的免疫球蛋白单体也呈 Y 形,由 4 条肽链组成;其中 1 对较长,分子量较大,称为重链(H 链)。另 1 对较短,分子量较小,称为轻链(L 链)。 两条重链之间, 以及两条轻链的 C 端(羧基端)与相对的重链之间都以二硫键 相连。在近 N 端(氨基端)处,轻链的 1/2 和重链的 1/4 或 1/5 这两段的氨基酸排 列顺序随抗体特异性不同而异。 ,称为可变区(V 区),其余部分则称为稳定区(C 区)。 重链和轻链内, 110 个氨基酸残基构成 1 个球形结构的亚单位, 每 即功能区。 每个功能区提供 1 个活性部位或行使 1 种或多种生理功能。 轻链有两个功能区(VL 和 CL)。重链除 VH 区外,还包括 3―4 个功能区,如 CH1、CH2、CH3 和 CH4(仅存在 于 IgM)等,其中 CHl 和 CH2 之间存在 1 个绞链区,可作为 Ig 分子两个抗原结合臂 与不同距离的抗原决定簇吻合时旋转的支轴。绞链区富含大量脯氨酸和二硫键。 使肽链不易形成а-螺旋,呈伸展状态,因而对蛋白酶处理很敏感。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和轻链的结构及抗原性有所不同,据此可将重链分为 IgG-γ链、IgM-μ链、IgAα链、IgDδ链和 IgEε链等,可将轻链分为κ和λ两 型。禽类 Ig 的轻链大多为λ型,且 N 端不封闭。 IgG 经木瓜蛋白酶水解, 可获得两个相同的 Fab 段(含轻链和重链 N 端的 l/2)。 以及 1 个 Fc 段(含重链 C 端的 1/2)。Fab 段具有识别抗原和结合功能,Fc 段则表 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效应(如激活补体、结合细胞等)。 二、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理化特性及功能 禽类已确证的免疫球蛋白有 3 种,即 IgG、IgM 和 IgA。目前,有些间接证据 表明,禽体内很可能还存在 IgD 和 IgE 的类似物。 IgG:禽类 IgG (也有人称为 IgY)是单体免疫球蛋白,分子量为 165―180 千 道尔顿,沉降系数为 7s。其重链比哺乳动物的重 10 千道尔顿(约 1 功能区)。这 个附加的残基是否代表除 VH、CH1、CH2 和 CH3 外的另 1 个新的功能区,目前还有争 议。 有学者认为, 它可能像人的 IgG3 一样只是一段延长了的绞链区。 因为禽类 IgG 与人 IgG 有一些相似特征:对蛋白酶消化的敏感性增加,易于凝集,重链多出大 约 1 个功能区的重量。 除分子量大外,禽类 IgG 的理化特性还表现在:(1)含糖量高达 6.0%(约为 人 IgG 的两倍);(2)在无分散剂的中性缓冲液中,用 0.05―0.1mol/L 2-巯基乙 醇可以释放出轻链;(3)免疫沉淀反应依赖高盐浓度(pH5.0 时,在 1.5mol/NaCl 或生理盐水中免疫沉淀反应最强);(4)在大于 0.15mol/ L 的 NaCl 溶液中,易凝 聚出平均分子量为 560 千道尔顿的多聚体; (5)与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不能结合4 豚鼠补体。 禽类血清中 IgG 浓度(5―7mg/ml)比人的少,但含量远高于其他免疫球蛋白。 它广泛分布于血清、组织液和淋巴液中,并能通过卵泡膜进入卵黄,为雏禽提供 母源抗体保护。IgG 在体内含量大、分布广、维持时间长,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 主要力量。另外,它还参与抗肿瘤、抗寄生虫等多种免疫过程,以及某些变态反 应。 IgM:总的来讲,禽类 IgM 与哺乳动物相似, .其分子量在各类免疫球蛋白中 最大,达到 880―990 千道尔顿,沉降系数为 17s,含糖量约 7%。它能在无分散 剂的中性缓冲液中发生部分解离, 并与抗原在 0.15mol/L 的 NaCl 溶液中发生最明 显的沉淀反应。IgM 以五聚体形式存在,主要分布于血管中,它在血清中的含量 仅次于 IgG(1-2mg/ml)。 IgM 的调理、杀菌和凝集作用均强于 IgG,但产生时间早,半衰期较短,作用 范围窄,所以主要在感染早期起先锋免疫作用。IgM 也与某些自身免疫病有关。 IgA:禽类 IgA 在所有粘膜表面的分泌物中都有相当高的浓度,尤其是胆汁 (3.5 mg/ml )和肠道(1.5mg/ml),但在血清中的含量较低(0.3- 0.6mg/ml)。它在 胆汁和肠道中的沉降系数为 7―16s,分子量为 350―900 千道尔顿(类似于人的 IgA2)。禽类 IgA 主要是分泌型的 SIgA,它常以多聚体(双体)方式存在。由于有 J 链的连结和分泌片的保护, 所以 SIgA 能抵抗蛋白酶的消化, 在粘膜表面保持较长 时间的免疫活性, 。成为机体粘膜局部(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免疫的主要力量。 近年来,免疫学家们越来越重视粘膜局部免疫的作用,及其与全身免疫的配 合协调。他们发现使用气雾、口服饮水等免疫不但节省人力物力,而且可刺激局 部粘膜大量 SIgA 对抵抗来自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感染很有效。 有实验表明, 在鸡新 城疫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预防中,仅靠血清中的大量循环抗体,效果往往 并不确切, 若配合使用弱毒苗进行气溶胶免疫, 使呼吸道局部产生高水平的 SlgA, 则鸡群抵抗相应病毒感染的能力会大大增强。此外,SlgA 在抗寄生虫免疫中也有 一定作用。 其他免疫球蛋白:人的免疫球蛋白中还包括 IgE 和 IgD,前者参与过敏反应, 后者与 IgM 均是成熟 B 细胞膜表面的重要淋巴细胞受体,可能参与 B 细胞应答和 成熟。实验表明,禽类可能也存在 IgE 和 IgD 的类似物,且功能与人的基本相同。 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效应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效应主要由 Fc 段表现,它包括: (1)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后,在体内诱发一系列生理或病理反应。 (2)结合了抗原的 Ig 分子在空间构型上发生改变, 从而暴露出补体结合位点, 为活化补体创造了条件。 (3)结合了靶细胞或抗原的 Ig 分子可进一步结合不同的细胞(如巨噬细胞、K 细胞、 肥大细胞等), 在免疫应答中发挥调理作用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 性作用(ADCC)等。 (4)由于母源 IgG 可通过卵黄直接补充,所以雏禽在出壳后 3―5 天内始终保 持较高的 IgG 水平, 直到 7 日龄左右才开始下降, 20―22 日龄后才基本检测不到。 这就使雏禽在自身免疫系统健全以前,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 (5)Ig 分子的不同结构部分均有特异的抗原性(独特型、轻链型等),也具有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 四、抗体产生的规律 禽类各种免疫球蛋白在种系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是不同的。实5 验表明,在 12 日龄胚的法氏囊中,所有干细胞已开始表达细胞表面 IgM。而 IgG + 和 IgA 的 B 细胞则分别在 14 日龄和 16 日龄胚的法氏囊中才能检到。因此,最终 从外周淋巴器官表达的免疫球蛋白类型的顺序为 IgM IgG IgA。 另外,在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中,抗体产生也有一定的规律。抗原 初免后,经较长(1-3 周)潜伏期,首先在血液中出现的是 IgM,然后是 IgG. IgG 出现时,分化产生 IgM 的浆细胞减少,会抑制 IgM 的合成.这个阶段,抗体量少, 效价低,维持时间短。当再次以同样抗原免疫后,由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 所以潜伏期明显缩短。同时,抗体(主要是 IgG)浓度和效价大幅度上升,与抗原 的亲合力迅速增强(对禽来讲,甚至可接近哺乳动物的高效值),其维持时间也较 长。另外,再次应答后抗体异质性明显,比初次应答的抗体有更多的交叉反应。 第三章 禽类的细胞因子 近十几年, 免疫学家们对细胞因子(Cytokines)的研究始终非常活跃。 细胞因 子是由各种免疫活性细胞分泌的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可溶性蛋白质,它们通过调 节细胞的生长和活化,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细胞因子不 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免疫调控和效应机制,而且为进一步开发新的免疫治疗药 物和免疫佐剂奠定了基础。在人医方面,白细胞介素―2(1L2)及α- 干扰素(IFNα)等已用于临床治疗, 其中 IFN-α甚至一跃成为世界销量最大的 30 种药品之一, 年销售额达数亿美元。目前,人们对禽类细胞因子的认识和应用远远滞后于哺乳 动物,但随着养禽业的迅猛发展和科学家们的努力,这项空白正逐渐被填补上。 一、基本特征 1.虽然产生细胞因子的免疫活性细胞多种多样,但都必须在特异性或非特异 性刺激物的作用下活化后,才能分泌细胞因子。特异性刺激物主要指抗原和某些 专一性细胞活化物质。非特异性刺激物质包括植物血凝素(PHA) 、刀豆素、(Con A) 、商陆有丝分裂素(PWA)和细菌脂多糖(LPS)等。 2.禽类细胞因子主要是一组具有免疫活性的分泌性低分子糖蛋白,它们不同 于免疫球蛋白(Ig),其区别在于:(1)种类多,结构及理化性质各异;(2)分子量 小,且大小 平均(4―60 千道尔顿);(3)分泌量小,分离提纯难度大;(4)生物 活性的发挥不依赖抗原的存在, 而是直接作用于各自的靶细胞; (5)在局部免疫中 发挥很大作用。 3.大多数细胞因子可以在体内或补体外用人工方法诱导产生,但由于无交叉 反应性,以及禽类自身的生理特点,因此用来定量哺乳动物细胞因子的方法一般 不能直接套用于禽类。 -10 -5 4.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很强,10 ─10 mol 即可检测到明显活性。其作用形 式多为非特异的,并且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G)的限制。 5.禽类各种细胞因子的体外诱生时间及半衰期略有差异,一般诱生 6─ 8 小 时后可在培养液中检测到,20―72 小时产量达到高峰。 二、种类及主要生物活性 禽类细胞因子包括淋巴细胞因子(LymPhokines) 、 单核因子(Monokines), 以 及干扰素(IFN)等等。 其中在白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又统称为 白细胞介素(IL)。细胞因子各组分通过相互促诱生、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相互制 约功能以及相互协同作用等方式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特殊的网络系统,这对 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及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着重要意义。 白细胞介素 (一)白细胞介素-1(IL-1) IL-1 是一种主要由巨噬细胞活化后分泌的单核因子,分子量约为 15 千道尔6+ 顿。其他诸如树突状细胞、朗罕氏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角质细胞和脾 细胞等也可以产生 IL-1。IL-1 具有广泛的种间交叉反应,例如鸡 IL-1 可激活鼠胸 腺细胞对 Con A 的应答。目前,测定禽 IL-1 活性的方法主要是在低浓度有丝分裂 原(如 LPS)的协同下,用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刺激胸腺淋巴细胞,检测其增殖情 况。但这种实验的结果往往重复性较差。IL-1 的主要功能是作为 T 细胞活化信号 参与免疫调节过程,所以它曾被称为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AF)。在它的诱导下,辅 助性 T 细胞(TH 细胞)迅速增殖,并分泌 IL-2 和 IFN-α。同时,B 细胞的分化成熟受 到促进,单核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的活性也明显提高。另外,IL-1 本身 对某些肿瘤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可参与抗肿瘤免疫。IL-1 还能介导炎症 反应,促使多种细胞产生前列腺素(PGE)等。 2(IL (二)白细胞介素-2(IL-2) TH 细胞在有丝分裂原或抗原的刺激以及 IL-1 的作用下产生 IL-2,同时也表达 IL-2 受体。分泌的 IL-2 与 IL-2 受体结合,使 TH 完全活化,并不断增殖,进入免 疫应答的效应阶段或分化为记忆性 T 细胞。通过凝胶过滤等分析发现,经 Con A 刺激的鸡脾细胞培养液中有两个蛋白质峰与 IL-2 活性有关,其分子量分别为 9― 11.5 千道尔顿和 19.5―21.5 千道尔顿(后者可能是较小形式的聚合体)。若在还 原条件下,则可得到 1 条 13 千道尔顿的多肽,这与人的 IL-2 相似,但不同于小 鼠 IL-2。禽 IL-2 的疏水性低,不能与琼脂糖结合,因止可利用苯基琼脂糖柱初步 纯化。另外,禽 IL-2 还具有较严格的种间特异性。检测 IL-2 活性的方法通常是观 察靶细胞(如 T 淋巴母细胞)在无有丝分裂原的条件―下, IL-2 刺激而增殖的程 受 度。实验表明,对待检的 IL-2 预先进行苯基琼脂糖柱层析、红细胞吸附和透析等 处理,去除 IFN-γ、Con A 及一些小分子抑制物等杂质后,再与经过密度梯度离 心纯化的靶细胞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实验精度,比较准确地定量 IL-2 活性。但需 注意的是禽 IL-2 的稳定性差,半衰期比哺乳动物短,其诱导产量以及检测活性时 靶细胞的增殖都在培养后 24 小时左右达到高峰, 之后很快下降, 所以要及时收获 和观察。另外,Con A 对禽 IL-2 的分泌诱导效果较好。IL-2 的旧称是 T 细胞生长 因子(TCGF),可见其主要作用在于促进 T 细胞(尤其是 Tc 和 TH 细胞)的分化增殖, 是维持 T 细胞生长的必需因子。IL-2 能够提高 NK 细胞、Tc 细胞和 K 细胞的活性, 对 IFN-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它还参与 B 细胞、巨噬细胞的话化,以及促 IL-1 诱生等过程。 干扰素(IFN) (三)干扰素(IFN) 禽类干扰素具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它按照抗原特异性和分子结构可分为三 型,即 IFN-α、IFN-β和 IFN-γ。IFN-α与 IFN-β分别来源于受病毒和诱导剂作 用下的白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而 IFN-γ则在抗原和分裂原的作用下由免疫系统中 几 乎所有的细胞产生, 其中以 T 淋巴细胞为主, 因此 IFN-γ又称为免疫干扰素。 不同类型干扰素的理化性质有所差异。 例如 IFN-α和 IFN-β在 pH2.0 的环境中较 稳定,而 IFN-γ则相反。另外,IFN-γ的分子量为 17―36 千道尔顿,比 IFN-α 或 IFN-β 都大。三者的糖基化位点也相同。禽干扰素的测定方法与哺乳动物相 似,也是检查其在体外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一般使用 F 系新城疫病毒(NDV―F 系)作为诱生剂,攻击病毒为水泡性口膜炎病毒(VSV) 、诱生细胞可以是脾细胞或 血细胞,测定细胞则用相应的禽胚制备。禽干扰素具有高效、广谱的抗病毒作用, 可抑制包括 NDV、IBV、HVTV、MDV、IBDV 和 ILTV 等多种禽病毒的繁殖。它还有抗 寄生虫(如柔嫩艾美尔球虫)活性和免疫调节功能。IFN-γ相对于 IFN-α和 IFNβ来讲,免疫调节功能最强。例如,它能加强 MHCⅠ、Ⅱ类抗原的表达,提高 T7 细胞、NK 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并与 IL-1、IL-2 相互协调,共同参与免 疫应答调控等等。至于禽干扰素在禽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有待通过更多的实验 来说明。 (四)其他细胞因子 已发现禽也有转移因子(TF),它是一种脾脏白细胞提取物,可透析。其转移 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具有抗原特异性。目前,已成功地用鸡源 TF 转移了对柔嫩艾 美尔球虫(Eimeria tenella)的免疫保护力。 另一种经确证的禽细胞因子是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 脾细胞、 胸腺细 胞和法氏囊细胞活化后均可产生 MIF。禽的 MIF 有种特异性,鸡、火鸡、鹅之间 不能交叉反应。MIF 可抑制巨噬细胞随机移动。这有利于后者停留并聚集在炎症 发生部位,增强吞噬杀菌作用。类似的可影响禽免疫细胞移动的因子还包括嗜酸 性粒细胞移动因子(EMF)、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F)、淋巴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LMIF)、骨髓单核细胞生长因子(MGF)、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白细胞介素 6(IL-6)、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血小板抑制因子(TIF)等等。 还有一种由吞噬细胞分化的可溶性抑制因子需要提一下,它的分子量小于 2.5 千道尔顿,能与耐受原结合或被 MHC 抗血清中和。它的生物活性表现为通过 抑制 IL-2 的分泌,参与 IL-2 的调节。 第四章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大类。二者的差异主要在于非特异性免疫 应答是先天形成,它对抗原无特异区别作用,也没有记忆和再次反应,而特异性 免疫应答则由后天获得,主要针对特异性抗原,反应有记忆性。 一、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从效应特点上大体可区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表现形式。 但这两种概念不能绝对化。因为针对同一抗原的侵人,免疫应答的形式不是单一 的,它涉及到各种免疫细胞及活性因子,所以只是从免疫效应特点上表现出以某 一种应答为主而已。 (一)细胞免疫应答 狭义而言,细胞免疫仅指由 T 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其特征是通过致 敏淋巴细胞传递, 并出现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或特异性的细胞毒作用。 因此, 它在局部免疫中占有重要地位。 引起细胞免疫的抗原是胸腺依赖性抗原(TD + + 抗原),涉及的 T 细胞主要是 CD4 亚群的辅助性 T 细胞(TH 细胞)和 CD3 亚群的细胞 毒性 T 细胞(TC 或 CTL 细胞)。 1. 反应过程 以巨噬细胞为主的抗原递呈细胞捕获抗原物质后, 一方面对其 加工处理,浓集抗原决定簇于细胞表面;另一方面释放出白细胞介素 1(IL-1)。 在自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抗原(参见第一章)的制约下, 抗原特异性 TH 细胞识别并接受相应的抗原决定簇(第一信号)和 IL-l(第二信号)的刺激,活化 成为淋巴母细胞。 致敏后的 TH 细胞在表面产生白细胞介素 2(IL-2)受体, 同时合成并分泌 IL-2。 IL-2 与受体的结合使 TH 细胞克隆不断扩大,直至完全活化,进入效应阶段。另有 一部分则分化为记忆抗原信息的记忆性 T 细胞(TM 细胞)。它们可以在体内长期循 环,参与再次型细胞免疫反应。 2.效应机理 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主要表现为炎症反应及细胞毒作用。 在炎症反应中,被激活的 TH 细胞(属 CD4+T 细胞亚群)除了分泌大量 IL-2 外,还释 放出多种细胞因子。已证实的家禽细胞因子包括巨噬细胞移动因子(MIF)、γ-干8 扰素(IFN-γ)、转移因子(TF)、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F)、淋巴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LMIF)、骨髓单核细胞生长因子(Myelomonocytic growth factor,MGF)、β-转 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白细胞介素 6(IL-6)、 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等(参见第三章)。 这些因子以非特异的方式作用于周 围各种靶细胞,表达多种生物功能。例如,使大量巨噬细胞向感染局部移动,聚 集并激活,以充分发挥其吞噬杀伤抗原的能力(MIF、MCF 等);刺激非致敏淋巴细 胞分裂增殖和母细胞化(IL-l、 IL-2、 MCF 等); 干扰病毒及肿瘤细胞复制(IFN-γ、 TNF-α等);促进伤口痊愈(IL-6 等)。 + 参与细胞毒作用的主要是 Tc 细胞(属 CD3 T 细胞亚群)。其非活化的前体细胞 接受特异性抗原刺激后,在脑膜上表达 IL-2 受体。并与来自活化的 TH 细胞分泌 的 IL-2 结合,最终使该前体细胞分化成具有连续性杀伤功能的效应 Tc 细胞。与 TH 细胞不同,Tc 细胞识别靶细胞是受 MHC I 类抗原限制的。它一旦吸附于靶细胞 上,就会造成后者胞膜的不可逆损害,导致靶细胞死亡,并释放胞内的寄生物, 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供吞噬细胞消灭。之后,完整无损的 Tc 细胞与 行将裂解的靶细胞脱离,继续攻击其他相应的靶细胞。 近期研究表明,鸡体内有另外一个 T 细胞亚群也发挥着细胞毒性作用,这就 是γδT 细胞(CD4 和 CD3 均属于αβT 细胞)。 它在鸡体内的含量远远高于人和小鼠。 成熟的γδT 细胞不表达 CD4、CD3 和 CD23 等表面抗原,在生产细胞因子方面,意义 也不大。其激活依赖于 CD4+T 细胞分泌的 IL-2。目前,对这种细胞的功能和抗原 递呈机制正在深入研究。 3. 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应答是机体抵抗侵入细胞内的某些病毒、 细菌和寄生 虫的重要免疫手段。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已涉及 MDV、REV、ILTV、 、IBV、多杀性巴 氏杆菌、衣原体、柔嫩艾美尔球虫等多种家禽病原体。另外,细胞免疫应答也是 家禽免疫监视及抗肿瘤(如马立克氏病)免疫的重要机制。从机理上看,细胞免疫 反应实际上是一种细胞伤害作用,其特异性有一定局限。所以发挥作用时,往往 也会引起感染局部正常组织细胞的不同程度损伤。一旦损伤严重,就可导致迟发 型变态反应及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目前,有些品系的鸡已成为研究人类自身 免疫病的重要动物模型。 ’ (二)体液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是 B 细胞介导的一种特异免疫应答。由于其效应物质是体液特异性 抗体,所以可通过血清进行传递。胸腺依赖性(TD)抗原和非胸腺依赖性(TI)抗原 均能引起体液免疫。 1.反应过程 对 TD 抗原来说,抗原被巨噬细胞捕获,加工及递呈给 TH 细胞 的过程与细胞免疫应答相同。之后,在 MHC Ⅱ类抗原的制约下,活化的 TH 细胞进 一步将抗原信息传递给带有大量表面免疫球蛋白(SIg, 即抗原受体)的 B 细胞, 使 其致敏。同时,由巨噬细胞、TH 分泌的 IL-1、B 细胞生长因子(BCGF)、B 细胞分 化因子(BCDF)、IL-2 等细胞因子以及被激活的补体 C3 作用于已致敏的 B 细胞,进 一步促进其分化。 禽类 B 细胞像人的一样, 也能够直接处理一些 TD 抗原, 并将它传递给已致敏 的 TH 细胞。在该 T 细胞的帮助下,B 细胞得以分化和产生抗体。这种抗原递呈方 式的特点是:(1)T-B 细胞的相互识别受 MHCⅡ类抗原限制;(2)携带抗原信息的 B 细胞不能直接激活静止的 T 细胞。 另外, 细胞的抗原受体与 TD 抗原载体结合形式的抗原复合物可通过巨噬细 T 胞递呈给 B 细胞,诱导 B 细胞活化。9 TI 抗原具有多个相同的、重复排列的抗原决定簇。这一特殊结构使它能与带 相应抗原受体的 B 细胞牢固结合,并直接激活该 B 细胞,而无需臣噬细胞和 TH 细 胞的协助。 受 TD 抗原刺激的 B 细胞经过增殖分化,除一部分发展成记忆性 B 细胞(BM 细 胞)参与再次型免疫反应外, 大多变为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浆细胞, 最先产生的抗 体是 IgM。若抗原量足够,则进一步产 IgG、IgA 等型抗体(参见第二章)。TI 抗原 激活的 B 细胞不产生 BM 细胞,它分化为浆细胞后,只释放 IgM 型抗体。 2. 免疫效应 体液免疫应答的基础是产生循环抗体。 其效应形式不但多种多 样,而且与细胞免疫应答存在某些交叉。若从直接效应看,包括抗体对病毒的中 和作用,对细菌由凝集制动作用,对霉形体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抗毒素的中和 毒素作用等等。若从间接效应看,则主要表现为免疫调理作用。例如,抗体可以 充当调理素来帮助有 FC 受体的吞噬细胞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粘附。这对于消灭一些 毒力较强的细菌抗原(如葡萄球菌等)很有好处。又比如,抗原抗体复合物在激活 这就使带 C3 受体的吞噬细胞更容 补体系统时(参见第一章)可与补体成分 C3 结合, 易摄取该抗原。另外,我们还要特别强调一下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DCC)。因为它不但在机体防御机能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充分体现了细胞免疫 与体液免疫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禽类 ADCC 的可能机制是:带有 FC 片段 受体的效应细胞通过结合靶细胞表面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而直接裂解靶细胞。引起 禽 ADCC 的抗体主要是 IgG,与之相应的效应细胞为杀伤细胞(K 细胞)。有人从感 染了 RSV 的鹌鹑中发现 IgM 也可以产生 ADCC 作用, 但其效应细胞还不清楚。ADCC 的效应细胞(含 K 细胞)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既不属于 T 细胸或 B 细胞,又无吞 噬和粘附作用。ADCC 破坏靶细胞的效率很高,所需抗体量极少,且反应有一定特 异性,所以它主要在机体不能正常启动补体系统,或因靶细胞过大,被抗体封闭 时发挥作用。实践证明,ADCC 无论在禽或人的体内,都是抗病毒传染、抗肿瘤和 抗寄生虫免疫的一个重要手段。当然。除了上述正向免疫应答外,也会发生抗体 致敏的靶细胞与对应抗原作用所引起的免疫病理效应(如Ⅱ、Ⅲ型变态反应)。 3.再次型反应与免疫记忆 TD 抗原在初次免疫应答中可以刺激成熟的 T 细 胞和 B 细胞分别产生 TM 和 BM 细胞。 它们不但保留有对抗原(包括载体和半抗原)的 记忆,而且都是长寿的,可以再循环。当该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体液免 疫和细胞免疫与初次反应略有不同, 表现为: (1)免疫效应出现前的潜伏期显著缩 短;(2)抗体水平迅速升高至初次反应的几倍到几十倍,而且维持时间较长;(3) 抗体类型以 IgG 为主,IgM 则很少。而且因为 IgG 寿命短,所以再次反应间隔时 间越长,越倾向于只产 IgG;(4)Tc 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其杀伤靶细胞的效应也 更强。由此可以看出,掌握家禽对不同抗原(疫苗)免疫应答的规律是制订完善有 效的免疫程序的关键。 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提到免疫,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循环抗体。有的书上甚至说免疫应答主要 指抗原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其实,这种观点是比较片面的。因为病原感染时 首先遇到的是宿主的各种非特异性防御机制,而特异性免疫要在感染后若干时间 才开始出现。另外,免疫系统最大的部分是那些对疾病起非特异障作用的器官, 它们发挥作用快,涉及范围广,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已有证据表明,特异性免 疫系统在非特异性免疫成分,如巨噬细胞、补体、细胞因子等的配合下,可以提 高有效免疫功能 1-l000 倍。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组织结构、 细胞及体液等一系 列十分复杂的因素。10 (一)种属免疫 这种免疫是动物种属对病原感染所固有的天然抵抗力,而不是通过接触病原 引起。例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可以感染鸡,但对鸭却不适应。种属免 疫的机理包括两方面,一是病原不能吸附和进入非宿主细胞,二是非宿主的代谢 不适于病原寄生。例如在家禽的高体温环境中,炭疽杆菌难以生存。值得注意的 是在不同种类的家禽之间,种属免疫有较大的相对性。其典型的例子是鸡减蛋综 合征(EDS―76)病毒。它的自然宿主为鸭和野鸭。1974 年以前,在鸡群中还缺乏抗 这种病毒的抗体。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使该病毒适应了鸡。目前,它不仅可以通 过鸡垂直或水平传播,而且严重影响肉用种鸡和褐壳蛋鸡的产蛋量及蛋壳质量, 甚至已发展成为养禽业中引起产蛋损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屏障作用 1.外部屏障 健康完整的皮肤是抵抗病原侵入机体的天然强大防线。其上皮 角质有机械阻挡作用,一些腺体分泌物(多为低浓度有机酸)也有杀菌、抗病毒 和霉菌的化学屏障作用。 一旦由于某些原因(啄癖、 禽痘、 饲养场地有尖锐利物等) 使皮肤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即使是肉眼看不见的损伤),这种屏障作用就会丧失。 粘膜是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有着十分重要的免疫组织结构和功能。一方面, 它通过产生特殊的 pH 环境(如胃酸和胆汁), 分泌保护性粘液以及纤毛的有规律运 动等方式,在外界环境与机体(尤其是消化、呼吸、生殖器官)之间构成一道非特 异性防御屏障。 另一方面, 它又是机体局部免疫的重要场所。 分泌型 IgA(SIgA)(参 见第二章)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SIgA 具有很强的粘附抗原特性,能够中和 病毒,凝集细菌,免疫排除,从而有效地防止或限制粘膜表面吸附和吸收抗原, 并可以捕获粘膜上皮细胞内的病原体。SIgA 还能中和细菌毒素以及发挥调理作 用, 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和消除病原。 部分 SIgA (占血清 IgA 的 1%)甚至进入血液, 参与全身免疫。 由于血清的 IgA 很少能够到达粘膜,所以全身性循环抗体在局部免疫中的保 护作用很有限。因此,充分利用粘膜免疫系统在体内分布广泛的特点,根据局部 抗原刺激比全身感染或注射更能有效地激发机体粘膜产生 SIgA 的原理,通过口 服、滴眼滴鼻、气雾等免疫手段,提高局部粘膜免疫能力,对防治家禽疾病是非 常有意义的。目前,针对新城疫的口服免疫已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专家们认 为粘膜疫苗将是未来疫苗发展的方向。 家禽的卵也有自已特殊的外部保护层, 即卵壳。 但在严重污染或发生破损时, 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等病原会“破壳”而入,须小心防备。 机体另一道无形的外部屏障是体内正常菌群。 它们在某一特定栖居所(主要是 消化道)定居繁殖, 种类(多为革兰氏阴性菌)与数量基本稳定。 这些菌群对许多致 病菌有拮抗作用,包括竞争性占据靶器官,阻止后者的定植和扩增,以及产生某 些化学物质(如大肠菌素等),直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此外,它们还对刺激免疫 器官的建成有重要意义。一些养禽场用抗生素而导致疾病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就 是破坏了机体正常菌群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应激条件下 (寒冷、 疾病等) , 有些原本正常的菌群可能会突变为致病菌,导致发病。(如大肠杆菌病)。 2.内部屏障 对于重要的中枢器官大脑、胸腺等,机体专门有一套内部屏障 体系进行防卫,即血脑屏障和血胸屏障。它们由毛细血管壁及包在外面的胶质膜 构成,专门对进入脑组织、脑脊液和胸腺的血液进行“过滤” ,防止病原体侵入。 因为这种屏障作用是随个体发育过程逐步完善成熟的,所以它不能有效地保护雏 禽,这就为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等提供了可乘之机。11 尽管禽类也通过血胎屏障保护卵不受病原的侵害,仅由于禽蛋的形成和产出 与哺乳动物胎生方式截然不同,所以该屏障机制远没有哺乳动物的精细和完善。 一个成熟的卵予从进入输卵管到形成完整的蛋排出体外, 需经过受精、 包裹蛋白、 形成内外壳膜与蛋壳等多个步骤。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产生不健康 的蛋。例如母禽日粮中钙磷比例失调以及锌、锰、维生素 D 等元素缺乏,将导致 软壳、薄壳蛋产生;若母禽服用磺胺类药物则引起蛋白稀薄。这类不健康的蛋在 形成和产出过程中极易受病原污染。当然,对禽蛋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于潜伏在 母禽卵巢、输卵管以及公禽生殖器中的病原,如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 毒、禽传染性胞脊髓炎病毒、包涵体肝炎病毒、减蛋综合征-76 病毒、病毒性关 节炎病毒、禽白血病病毒、霉形体、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等等,它们可以随着蛋 的形成而直接进入卵黄或蛋白。受感染的胚不但很难孵化和存活,而且由于禽蛋 除供食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用来制备疫苗和蛋黄液,所以由此造成的病原水平 传播危害更大。 (三)炎症反应 一旦病原体突破外部屏障侵入体内,就会在局部表现出炎症反应,如血管扩 张。 、血流减缓、大量吞噬细胞聚集等。其中血液和组织中各种固定的或游走的吞 噬细胞对病原异物的围歼是炎症反应的主要方式。其参与的细胞成分包括吞噬细 胞、禽异嗜性白细胞、肥大细胞和血小扳等(参见第一章)。这些吞噬细胞不但可 以直接吞噬、消化病原异物,而且能够进一步将加工后的抗原信息再传递给 T 细 胞和 B 细胞,引发特异性免疫应答。除吞噬作用外,在炎症区还积聚着大量体液 防御因素,如细胞崩解后释放出的细胞素、溶茵酶等抗感染物质,以及一些糖酵 解产生的有机酸(尤其是乳酸),它们均有利于杀灭病原体并抑制其扩散。由于炎 症反应是无病原特异性的,所以在消除病原异物的同时,也常造成周围健康组织 的损伤。另外,某些不能被完全吞噬的病原菌(如禽结核杆菌)还能以吞噬细胞为 “庇护所” ,躲过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并随之散布到机体其他部位,导致感染 扩散。更有些病毒,如腺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呼肠孤病毒、传染性法氏 囊病病毒和新城疫病毒等,能在鸡巨噬细胞中复制,引起巨噬细胞形态、活性和 功能的改变。这些现象说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清除作用是比较原始和有限的, 它必须与更高层次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协同,才能构成完整的机体免疫防护体系。 (四)其他因素 构成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因素还包括补体系统(参见第一章)、 细胞因子(例如 干扰素等,参见第三章)、组织与体液中的非特异性病原抑制物(主要是一些粘液 蛋白、粘液多糖)以及一些特殊的细胞成分(如 NK 细胞和 K 细胞,它们不属于 T 细胞、B 细胞或单核吞噬细胞)。 NK 细胞不依赖抗体,也不需要免疫接种就有杀 伤某些肿瘤细胞的能力, 因而在抗肿瘤免疫监视(如抗马立克氏病病毒诱导的恶性 肿瘤)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K 细胞则主要参与 ADCC 作用。 三、禽类免疫应答的影响因素 禽类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受多方面的制约。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 识,将有助于我们在平时饲养过程中避免或减少各种人为及客观因素对禽体正常 免疫功能的损害。 (一)机体方面的因素 禽的种类、品系、个体、年龄、抗体水平等因素对免疫应答效果有显著影响。 例如, 褐壳蛋鸡比白壳蛋鸡对 EDS-76 病毒更敏感, 而鸡传染性贫血因子对肉鸡的 危害更大。IBDV 主要侵害雏鸡,MDV 则在成鸡体内引起明显病变。这些都说明,12 家禽养殖业主必须根据本场禽群的特点(品种、来源、抗体水平等),制订合理的 饲养、用药和免疫计划,切忌生搬硬套书本上或他人的经验。 (二)环境方面的因素 温度、湿度和应激(如免疫接种、限饲)等环境条件的改变,对禽免疫力有较 大影响。例如,寒冷能使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降低,所以冬春季常发生传染性支 气管炎、新城 疫、传染性喉气管炎、霉形体病和传染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雨季 湿度大,是真菌病、霉菌病暴发的敏感时期;夏季高温时,禽舍过挤,通风不良 易造成热休克(禽由于体温高,被羽且无汗腺,所以很怕热)。而免疫注射过程中 轰赶禽群又常引起惊吓等异常反应。 这些应激情况均会降低免疫机能, 并给各种 . 病原(如大肠杆菌)’以可乘之机。 (三)营养方面的因素 现代养禽业正朝着大规模集约化方向发展,因此,在饲养环境相对稳定的情 况―严,营养水平的高低及营养成分全面与否将直接影响禽群的整体免疫力。例 如,调料中缺乏维生 B6、叶酸等会减少抗体的产生。某些基础氨基酸浓度的改变 也会影响抗体滴度和淋巴细胞数量。在重视营养搭配的同时,必须注意饲料成分 的质量。最近发现广东的几起家禽因食用含氟量过高的饲料而导致中毒的病例, 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四)其他因素 抗原结构性质及免疫方法也对禽类免疫应答有影响。一般异源性强的抗原易 诱导体液免疫,而与自身组织近源的抗原易诱导细胞免疫。另外 TI 抗原和 TD 抗 原在体内引起免疫应答的过程不同。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以及抗原决定簇的 结构数量也都直接决定着免疫应答的启动和效果。在免疫方法上,口服、滴眼/ 滴鼻、气雾、注射的用途各不相同,前三种主要引起局部免疫,后一种则主要激 发全身免疫。此外,免疫次数、间隔时间、剂量、是否加佐剂等也直接影响免疫 效果,需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五章 禽类的抗感染免疫 家禽免疫系统的一项主要功能就是阻止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入、 定植及扩散。 团此了解机体针对不同病原的抗感染免疫反应特点,对于我们搞好家禽传染病的 防治非常重要。 一、抗病毒感染免疫 由于目前尚未找到很实用的抗病毒药物,所以利用家禽自身免疫机制强化其 功能,仍是抵抗家禽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手段。 机体在阻止外界病原(包括病感、细菌、真菌和寄生虫)侵入时,设置的第一 道防线就是非特异性外部和内部免疫屏障。例如,皮肤、粘膜的机械阻挡与排除 作用;局部分泌液的抗菌作用;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以及血脑、血胸腺屏障的 过滤作用等等。而对于少部分“漏网之鱼” ,机体则启动另一道防线,包括特异性 免疫应答和某些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如补体、IFN、NK 细胞、K 细胞等进行清除。 限于篇幅,这里只重点介绍后一道防线在抗家禽病毒感染中的机制与作用。 首先来看一下抗体,它是体液免疫应答中不可替代的主要角色,即使是在细 胞免疫应答中也活跃着它的身影,如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ADCC)。抗体 的作用方式包括:(1)结合病毒表面抗原,阻断其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并使病毒 粒子丛集、凝聚,易于吞噬细胞的捕捉。这种中和作用可以被补体强化。例如, 激活补体后,免疫血清对 IBV 的中和效果明显增强。(2)通过 ADCC 作用杀伤携带 病毒抗原(如 MDV)的靶细胞,或是在补体的协助下诱发感染细胞的溶解。对于那13 些必须通过血流抵达靶细胞的病毒, IBDV 等, 如 血清中的循环抗体是主要的防御 力量。 有人发现切除了法氏囊的免疫抑制鸡在感染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 48 小时 后,通过被动输入相应抗体仍可获得坚强的保护。但是循环抗体并不是万能的, 它对局部感染的病毒或已进入细胞内的寄生的病毒作用不大。例如,在高滴度的 ND 母源抗体保护下雏鸡可以抵抗 NDV 的全身感染,却难以避免来自呼吸道的 NDV 侵袭。 同样, 减蛋综合征-76(EDS-76)病毒也能够顺利地通过自然途径感染已携带 高滴度全身性中和抗体的鸡。 而对传染性喉气管炎(ILT)病毒这类主要引起细胞免 疫反应的病毒,其血清抗体效价与鸡群免疫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更差。这不但表现 在切除了法氏囊或环磷酰胺处理过的鸡,在不能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的情况下,经 ILTV 免疫后仍能诱发完全免疫力, 而且表现在用鸡胚绒毛尿囊膜进行该病毒滴定 时,即使卵黄囊内带有相应抗体也不会产生干扰。上述事例表明,血清中某种抗 体的产生和滴度高低与家禽抗相应病毒感染的能力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尤其当靶器官是病毒的入侵门户时,局部体液及细胞免疫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 对家禽呼吸道病毒病免疫机制的研究成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实验发现 用 ND 弱毒疫苗滴鼻接种的鸡可抵抗 4 天后进行的强毒攻击。 也就是说在能够检出 血清抗体之前,机体就产生了对 NDV 的抵抗力。如果用该疫苗进行气溶胶免疫, 则呼吸道粘膜局部产生的抗体(主要是 SIgA)比经非肠道免疫诱发的抗体(主要是 IgG)对 ND 强毒的抵抗要更有效。另外,局部抗体在使禽痘病毒、禽腺病毒、禽 I 型副粘病毒、ILTV 等病毒感染局限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在介绍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时,决不能忽视细胞免疫应答的存在。实 际上,由了病毒基因在感染细胞表面编码出新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所以这些细 胞容易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这一过程主要就是依靠细胞免疫来完成。 对 IBV 初次或再次免疫时发现,不管使用油乳剂灭活苗或是弱毒活苗,细胞介导 的免疫反应都在 HI 抗体形成前出现, 且病鸡的康复及抵抗力的形成均与之有直接 联系。而对于某些禽流感病毒的毒株来讲,细胞免疫的效应在抗感染过程中明显 优于体液抗体效应。此外,有些病毒,如禽白血病病毒、肉瘤病毒、腺病毒、呼 肠孤病毒、ILTV、IBDV 等,可以在巨噬细胞中复制并引起其活性和形态的变化, 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或吞噬功能改变。对这类病毒及其感染的细胞,也主要依靠 细胞免疫功能将其清除。细胞免疫的作用方式主要有:(1)抗原致敏的细胞毒性 T 细胞(TC 细胞)特异性地识别并杀死病毒和感染细胞;(2)致敏的 TH 细胞释放 IFN 等细胞因子,直接破坏或抑制病毒生长,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3)ADCC 作用; (4)激活 NK 细胞,提高杀毒效率。细胞免疫在发挥效应时,具有相对的非特异性。 例如,采自鸡痘免疫鸡的巨噬细胞对 NDV 的抗病毒效应显著增加,甚至还能防止 鸡白痢沙门氏菌的胞内增殖。 一般来说,抗体在病毒初次感染的恢复中起的作用不大,但对防止病毒再感 染却很有效。那么,在抗病毒感染时还有哪些防御因子呢?主要包括 IFN、补体和 一些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等。 IFN 在抗病毒感染机制中出现早、 作用快、 广谱、 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帮助细胞建立抗病毒状态。虽然体外实验已表明 NDV、 IBV、IBDV、ILTV、HVTV 等可诱生干扰素,但家禽干扰素对各病毒的抑制程度有 差异,其机理以及干扰素在禽类免疫系统中的地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参与抗病 毒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主要有 3 种,即巨噬细胞、NK 细胞和 K 细胞。巨 噬细胞是一个“多面手” ,它不仅具有非特异性吞噬消化异物的能力,而且还有助 于特异性免疫的产生及调控。同时在特异性免疫的调动下(如抗体的调理作用), 巨噬细胞可以高效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并分泌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酶、干14 扰素、淋巴因子等。NK 细胞在防御病毒感染时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主要存在于 脾脏。当病毒感染时,NK 细胞的活性明显增高,其机理可能是病毒感染诱生了干 扰素,而干扰素能激活 NK 细胞功能。目前的研究表明,NK 细胞在抗 MDV 等家禽 肿瘤病毒的感染上很有意义。K 细胞主要通过 ADCC 作用杀伤有核靶细胞,其在病 毒感染后的活性增加与 NK 细胞是平行的,但杀伤靶细跑时不依赖抗体。对家禽 K 细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肿瘤免疫方面。有关家禽的补体系统可参见第一章。 二、抗细菌感染免疫 抗体(抗毒素)在家禽的抗细胞外细菌感染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一 方面可以直接中和并失活细菌分泌的外毒素以及一些有致病作用的酶,另一方面 能够结合细菌表面的抗原成分(如鞭毛、荚膜=内毒素等) ,使菌体失去抗吞噬能 力。同时,通过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活性,并激活补体 系统发挥更大的溶菌和调理功能。另外,分布在粘膜表面(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 道)的特异性 SIgA 具有独特的多聚性、电荷、广泛糖基化以及对蛋白水解作用的 抗性,能够直接抑制病原菌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使其凝聚,有利于吞噬细胞和 淋巴细胞发挥作用。 参与家禽抗细胞感染(包括细胞外和细胞内)过程的细胞成分主要是一些吞噬 细胞(如禽异嗜性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胆、血小板―等),它们的胞内含有溶酶体, 脑膜上大多带有免疫球蛋白 Fc 片段的受体和补体成分 C3 的受体,因此可接受抗 体和补体的免疫调理作用(血小板的吞噬作用与补体无关)。 当吞噬细胞捕获病原, 内吞形成吞噬小体后,溶酶体就会与之溶合,并释放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醛、 溶菌酶和非特异性酯酶等成分将异物消化。若菌体颗粒较大,不能完全吞入细胞 时,溶酶体会被主动释放到细胞外发挥作用。但如此一来,也会不可避免地造成 炎症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在这些吞噬细胞中,血小板主要在血循环系统中 发挥作用,而异嗜性白细胞则主要出现于感染早期和急性炎症中,随着病程的延 长,臣噬细胞将取代其优势地位。 有些细胞内感染的细菌、如分枝杆菌、沙门氏菌、李氏杆菌等,能够抵抗吞 噬细胞的杀菌作用,长期在吞噬细胞内寄居,以逃避抗体和其他体液因子或药物 的杀灭作用,并可随细胞的游走而扩散。对这类细菌主要依靠细胞免疫来防御, 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两万面:(1)受细菌抗原致敏的 CD4+(TH)细胞释放出多种淋巴 因子, 武装或活化巨噬细胞, 增强它对胞内寄生菌的消除能力; (2)活化的 CD8+ (TC) 细胞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效应。 三、抗寄生虫和真菌感染免疫 家禽的寄生虫和哺乳动物的寄生虫一样,在复杂的生活史中会尽量把自己变 为宿主组织的一部分,使机体免疫系统不能良好地对其进行识别和驱逐。寄生虫 的结构虽然比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要复杂,抗原组成也多种多样,但其免疫原性 大多很弱,临床上表现为带虫免疫和不完全免疫。尤其将虫体乳剂或组织抽提物 接种禽体后,往往不能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研究发现,只有寄生虫在寄生过 程的某一阶段才会出现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抗原(即功能性抗原)。 例如, 鸡球虫的功能性抗原在发育的第二代裂殖生殖阶段才出现。但这并不是说机体对 寄生虫不具有免疫反应。实际上,由于寄生虫在整个寄生过程中与宿主保持一种 连续的相应关系, 所以寄生虫会不断产生抗原, 机体也不断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 这种应答可能表现为: (1)对再感染的同类寄生虫呈完全或部分抵抗, 使其不能正 常寄生和发育;(2)使幼虫的发育限制在一定阶段;(3)使虫体变小,寿命缩短; (4)降低寄生虫繁殖力;(5)影响虫卵或幼虫的生活力。15 家禽抗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也不强烈,其主要原因是真菌的抗原性较弱,且 感染部位多限于皮肤粘膜等处。所以局部细胞免疫在抗真菌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已证实鸡腹腔巨噬细胞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强的吞噬活性。 第六章 禽类的抗肿瘤免疫 家禽的肿瘤性疾病可大致分为病毒性和非病毒性两类。前者包括由 DNA 病毒 引起的马立克氏病和 RNA 病毒引起的白血病、肉瘤及相关肿瘤病、网状内皮组织 增殖病等。非病毒性肿瘤则涉及卵巢腺癌、肝细胞癌、神经纤维瘤等等,其中大 多病因尚未明确。 20 多年来, 近 家禽肿瘤病(尤其是病毒性)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 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病毒病(如 MD)在生产上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另一 方面则因为家禽肿瘤病是包括人类癌症在内的多种动物肿瘤病的良好实验模型。 下面,将以病毒性肿瘤病为主,介绍家禽抗肿瘤免疫的特点和作用机制。 一、禽类的肿瘤抗原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功能和抗原性发生了改变。细胞在癌 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物质称为肿瘤抗原。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肿瘤特异性抗原(TSA) (一)肿瘤特异性抗原(TSA) 这类抗原只存在于某种癌变细胞表面,而在相应的正常细胞以及感染了致癌 病毒的非肿瘤细胞或其他种类的肿瘤细胞表面则找不到。 用这种抗原免疫动物后, 可排斥肿瘤细胞的移植,所以它又被称为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由病毒诱 发的 TSA 虽然是通过病毒基因编码的,但它不同于病毒本身的抗原。其特点表现 为同一种病毒引起的肿瘤,不管它的组织来源或动物种类如何,也不管肿瘤的病 理形态、种系如何,该 TSA 均相同,且局有较强的抗原性,能被宿主的免疫系统 识别为“异己”抗原,并诱发特异性免疫应答。鸡马立克氏病肿瘤相关表面抗原 (MATSA)以及劳斯肉瘤病毒(RSV)转化细胞表顶的 g-gp85 抗原就是典型的例子。 除 病毒外,化学(致癌剂)或物理因素(紫外线、X 射线)也可以诱发 TSA。但这类 TSA 的抗原性较弱,并且同一理化因素作用于不同动物或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时,形 成的肿瘤各异,其 TSA 也互不相同,很少出现交叉反应。而一些未知诱因的“自 发”肿瘤且然具有 TSA,但性质较复杂,因为它们有的类似病毒诱发的 TSA,具有 共同抗原决定簇,有的却与理化因素诱发的肿溜相似,具有各自独特的抗原性。 肿瘤相关抗原(TAA (TAA) (二)肿瘤相关抗原(TAA 这类抗原并非肿瘸细胞所特有,它在正常细胞上也存在,当细胞癌变时,其 含量会明显增加,所以 TAA 表现出的只是量的变化,而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TAA 的典型代表是胚胎性抗原。它们在胚胎发育阶段大量产生,而胚胎后期则受基因 的阻遏作用,合成减少,出生后逐渐消失或仅留微量。当细胞癌变时,该阻遏作 用被消除,使此类抗原有机会重新大量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或分泌到血中。由于 宿主对之 早已形成免疫耐受, 所以不会产生针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反应(但它在 异种动物体内仍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 可制备诊断用的特异性抗血清)。 家禽的胚 胎性抗原包括鸡胚胎抗原(CFA)、鹑胚胎抗原(QFA)、鸡胚红细胞抗原(chFRBC)和 鸡甲胎蛋白(C-AFP)等。其中 CFA 是鸡造血系统分化发育的标志,它至少有 13 个抗原决定簇,可分为红细胞相关(EA)和淋巴细胞相关(LA)两类。对于新生 鸡外周红细胞、法氏囊和胸腺淋巴细胞以及腹腔巨噬细胞来讲,每一独立细胞系 拥有独特的 CFA 决定簇组合,CFA 在成禽中的异常表达与禽成髓细胞性白血病 (AM) 、鸡成红细胞增多症(AE) 、成淋巴细胞肿瘤、马立克氏病(MD)等多种禽 肿瘤病有关。有证据表明,CFA 能被许多禽致瘤病毒用于介导病理变化。鸡甲胎 蛋白(C-AFP)的表达与各种原因诱发的肝脏肿瘤有关。它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如16 抑制 NK 细胞活性等) 。在胚胎期,C-AFP 可阻止针对表达胚胎抗原的细胞的自身 免疫反应发生,因而对胚胎有益。但肿瘤细胞合成它后,则会损害宿主的抗肿瘤 免疫机制。明显的例子见于家禽恶性劳斯肉瘤过程。这时,C-AFP 可诱导 NK 抑制 细胞产生。而正常情况下,该细胞只在胚胎和幼体时出现,以保护正常胚胎细胞 免受 NK 细胞损害,在成年禽体内则缺乏。 肿瘤的病毒抗原 (三)肿瘤的病毒抗原 有些致瘤病毒(如 MDV、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群 等)可以在癌变细胞内形成完整病毒, 所以不但能从该瘤细胞上检出 TSA 和病毒囊 膜抗原,而且在细胞内也可查出病毒核酸抗原。 二、禽类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家禽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与其他哺乳类动物一样,不外乎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 种。非特异性反应主要表现在肿瘤局部的炎症反应以及年龄抵抗力和遗传抵抗力 上,特别是遗传抵抗力对家禽很重要。已有试验表朋,MDV 感染后能否引起严重 的免疫抑制与鸡的遗传敏感性密切相关。 由于 MD 的抵抗力并不依赖于那些控制生 产性状的遗传因素,因此有丰富的异质可作为在商品鸡群中进行抗病力选育的根 据。抗性等位基因的频率也可因人工选择而增加。国外有人成功地选育并维持了 几个对 MD 有遗传抵抗力的鸡的品系, 他们发现这些鸡受疫苗保护的程度比易感鸡 更大。 在抗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细胞免疫比体液免疫显得更为重要。但对于 病毒引起的肿瘤病,机体的免疫应答实际上包括抗病毒和抗肿瘤两部分。以 MD 免疫为例,首先是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控制 MDV 活性,限制其复制,降低病 毒感染水平和细胞转化的发生率。 第二步才是直接破坏转化的瘤细胞。 由此可见, 体液免疫对构成完善的防肿瘤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有关抗病毒感染免疫的知识可 参见第五 章。这里主要介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作用。 (一)巨噬细胞的作用 当肿瘤组织周围有明显的巨噬细胞浸润时,肿瘤扩散转移的发生率较低,预 后也较好。可见巨噬细胞在抗局部肿瘤和防止肿瘤细胞转移上有重要意义。巨噬 细胞的抗瘤机制包括: (1)直接识别和破坏具有某种共同化学特性的肿瘤细胞; (2) 将溶酶体内容物转移到肿瘤细胞内;(3)通过 FC 受体参与释放针对肿瘤细胞的肿 瘤细胞坏死因子(TNF-α);(4)由肿瘤抗原致敏的 T 细胞释放一些淋巴因子(MAF、 SMAF 等)介导巨噬细胞发挥抗原特异的细胞毒作用。 (二)NK 细胞的作用 NK 细胞与巨噬细胞一样,都处于机体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上。它不需要抗体 和补体的辅助以及抗原的刺激,就能独立溶解和杀伤各种肿瘤细胞。特别是在肿 瘤细胞持续感染某些带囊膜的病毒时。 细胞发挥作用比 T 细胞早; NK 抗瘤谱较广, 能抗同系、同种或异种肿瘤细胞,尤其对淋巴瘤和白血病细胞最有效,但抗实体 瘤作用较差。 细胞的杀伤机制主要在于它能直接通过表面受体结合并杀伤瘤细 NK 胞和致瘤病毒感染细胞。另外,NK 细胞还能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如 IFN、IL-1、 IL-2 等,它们(尤其是 IFN-γ)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 NK 细胞的活性。NK 细胞 也有 FC 受体,可参与 ADCC 作用。但这种方式在其抗瘤机制中占的比重较少。一 般认为,NK 细胞在肿瘤发生早期,瘤细胞数量少时,作用最大。 细胞(Tc 细胞) (三)细脑毒性 T 细胞(Tc 细胞)的作用 Tc 细胞可以通过其抗原受体识别并结合瘤细胞上的特异性抗原,杀伤细胞。17 另外,Tc 细胞分泌的一些细胞因子(如 IL-2、IFN-γ、MAF、SMAF)均有助于巨噬 细胞、 细胞等成分共同发挥抗瘤作用。 Tc 细胞对抗原性较强的肿瘤作用较好, NK 如 MD、禽劳斯肉瘤等。 (四)K 细胞的作用 主要通过 ADCC 方式发挥效应。 (五)抗体及补体的作用 五 抗体(IgA 和 IgM)与瘤细胞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能使细胞溶解穿孔。这已 在劳斯肉瘤的体外试验中得到证实。另外,通过调理、ADCC 及修饰瘤细胞表面结 构、干扰其粘附特性等作用,也可达到一定抗瘤效果。但总的说来,抗体与补体 不是抗肿瘤的主要因素。 三、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机体的免疫功能虽然很强大, 但在对付肿瘤性疾病时却往往显得 “力不从心” 。 有时对抗原性弱、数量少的瘤细胞甚至还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这是因为肿瘤能通 过独特而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阻碍和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 (一)免疫抑制作用 这是禽类肿瘤躲避免疫打击的重要手段。一些致瘤病毒通过直接侵害免疫器 官而引起免疫抑制。如 MDV 的感染导致淋巴细胞恶性转化后造成初级、次级抗体 反应和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抑制。 而禽白血病病毒(ALV)的 B 和 C 亚型在巨噬细胞 内的复制, 也降低了 IgG、 和 IgM 的免疫应答活性及细胞免疫功能。 IgA 另外, MDV、 RSV 等致瘤病毒的“惯用手法”还包括诱导抑制性巨噬细胞、抑制性 T 细胞、NK 抑制细胞等免疫抑制细胞产生, 以及释放某些可溶性免疫抑制因子(巨噬细胞抑制 因子、C-AFP 等)。免疫抑制作用在保护肿瘤的同时,也会造成家禽对其他病原易 感性增加。 据报道, 感染了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毒(REV)的小鸡在接种 NDV 和 ILTV 疫苗后,不仅反应严重,而且产生的免疫滴度和保护力明显低于正常鸡。 (二)免疫耐受作用 肿瘤抗原是弱抗原, 当它的数量少时(如肿瘤早期)可诱导抑制性 T 细胞产生, 从而抑制杀瘤效应细胞及辅助性 T 细胞功能,阻碍肿瘤抗原激活 T、B 细胞。当肿 瘤抗原数量过多时(如肿瘤晚期) ,则又会引起免疫麻痹。此外,肿瘤抗原往往在 体内长期存在,所以有可能作用于未成熟或幼稚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诱发免 疫耐受。 (三)抗原调变作用 肿瘤组织主要由自身正常组织转化而来, 所以抗原性很弱。 而有些瘤细胞在宿 主体内连续传代后,原本特异的抗原也会进一步改变或丧失,使已致敏的淋巴细 胞无法识别,造成瘤细胞的逃逸。 (四)封闭作用 一些可溶性肿瘤抗原和抗原抗体复合物能够通过吸附于肿瘤细胞或效应细胞 上,干扰效应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及杀伤。 (五)免疫刺激作用 有人估计淋巴细胞能为肿瘤提供某些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即肿瘤营养因子), 刺激瘤细胞生长。 四、禽类肿瘤的免疫诊断及防治 目前,生产场和实验室中对病毒引起的家禽肿瘤病的诊断,多用常规的免疫 学方法进行,效果良好。例如,免疫荧光试验(FA)、琼脂凝胶试验(AGP)、酶联免 疫吸附试验(ELISA)、 病毒中和试验(VN)等。 检测对象以组织或培养物中的肿瘤抗18 原以及血清中的肿瘤抗体为主。 用免疫学方法防治家禽肿瘤病比较成功的例子见于 MD。 这种能通过主动免疫 保护鸡群的疫苗一方面可以诱发抗 MDV 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减少感染的病毒量; 另一方面可以引起针对 MATSA 的抗肿瘤免疫,所以效果很好。MD 疫苗不但是预防 人和动物肿瘤疾病的第一个有效疫苗,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每年至少为世界家禽业 减少损失数十亿美元以上。 目前常用的 MD 疫苗有 3 种, 即人工致弱血清 1 型弱毒 疫苗(HPRS-16/弱毒和 CVI―988)、 自然非致瘤血清 2 型弱毒疫苗(SB-1)以及血清 3 型火鸡疤疹病毒(HVT)疫苗(FC-126)。 虽然对其他禽类肿瘤的防治尚未找到有效 的免疫学方法,但禽病学家们普遍认为选育抗病品系、净化禽群、加强管理、改 善营养和卫生条件、提高家禽整体免疫力(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是最行之有效 的预防措施。 第七章 禽类的异常免疫应答 禽类的异常免疫应答有多种表现形式, 包括: 异常强烈的反应 (如超敏反应) ; 对侵入机体的抗原异物不应答(如免疫麻痹) ,以及将自身正常组织认为“异已” , 加以清除(如自身免疫病)等等。研究这些现象不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禽类免 疫作用机制,而且为人类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同时 对生产者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其过程与正常免疫应答基本相同,但当机体再次 接触同种变应原(即抗原)后,应答反应会异常强烈,并引起组织损伤以及功能紊 乱。 超敏反应根据发生机制可分为四型: 型(速发型)、 I Ⅱ型(细胞毒型)、 Ⅲ型(免 疫复合物型)和Ⅳ型(迟发型)。其中 I 型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它主要由疫苗、寄生 虫、异种血清、抗生素、粉尘等引起,这些物质通过形成变应原-IgE 复合物,激 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白细胞,使之脱粒并释放组织胺、5-羟色胺、白三烯、前列 腺素等活性介质,由此而引发呼吸困难、惊厥、虚脱、肺水肿等一系列症状和病 变。 禽类 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休克器官是呼吸道。 Ⅱ型超敏反应是抗体(IgG 或 IgM) 直接作用于附着在相应细胞或组织上的表面抗原,并在补体、巨噬细胞和 K 细胞 参与下,造成正常组织 损伤的过程。禽类在这方面的报道很少。正常情况下, 免疫应答过程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会迅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和清除。如 则较易沉积在局部 果复合物过多或形成的是中等大小(19S 左右)的可溶性复合物, 毛细血管壁上,激活补体和肥大细胞,使该处正常细胞和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免疫细胞治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