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2018年腊月初六六下午二点零九分出生属鸡的,姓罗,中间文字辈,哪位高人指点一下,后面个字

冬至傍晚出生的男孩,叫什么名字比较好?我姓罗_百度知道
冬至傍晚出生的男孩,叫什么名字比较好?我姓罗
我有更好的答案
金金五行缺木
喜木罗元谦
几点出生的?
详细的可以vx
数字连起来就是我vx
可以说几个参考下吗。
可以说几个参考下吗。
你以为这么简单吗
一个好名字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
符合生辰八字要求,与八字不相克,最好补益八字(排八字命盘,看五行情况) 2,生肖喜忌用字 3,定位好五行属性用字(以康熙字典为准) 4,定位好姓名中的三才五格之配置(天、地、人、外、总等格)、八维数理(九九归一数理)之吉凶!(参考姓名学)
5,寓意要优美,忌生僻孤怪之字
6,音调(忌名与姓首读音相同或相近,不易于吐字,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我本人姓张,妻子姓乐,我儿子出生于农历二零一一年四月初六,01点00分,请高人给我儿子取.谢谢_百度知道
我本人姓张,妻子姓乐,我儿子出生于农历二零一一年四月初六,01点00分,请高人给我儿子取.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二零一一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宝宝取名吧-百度贴吧--宝宝取名吧给宝宝取一个受益终身的好名字--如果你也在为给宝宝取名犯愁的话,请来宝宝取名吧看看吧,来这里的朋友都是给宝宝取名的,听听大家的意见。交流交流大家取名的经验,也许对你很有帮
感谢你与本吧的一同成长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排名:
本吧签到人数:23
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宝宝取名吧给宝宝取一个受益终身的好名字
起名是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一个好名字对人生的重要性远比我们所能看到的要多得多。传统起名离不开
诗词典故赠名字,含八字喜用详批,学名,乳名,英文名,生肖喜忌!
淘宝天猫京东优惠券 关注工zong号:欧品乐购 每天更新千款5至100元大额淘宝天猫京东优惠劵 自助输入关键
生命降临,初为父母,必须要面对的是如何给孩子起一个完美的名字。因为名字是人一生的名片,这张名
日(农历2017年十一月十九日)3点45分出生,姓黄,中间舒,后面的名取什么好。谢谢大神提意见
姓氏: 范 性别: 男 出生日期(阳历)日 出生时辰:14:40 出生地: 福建省福州市
宝宝姓王 2017年阴历十月十六12点15分出生,求大神取名
找那个合适呢,弘源堂好不好?
女孩,刘姓,生日 13:07分。不胜感激!
今年出生的男孩起什么名字好
求大神赐名,女宝一枚。姓陈,1月29,农历12月13。下午2.40出生,山东,日照人。谢谢
姓名,传承了人的情、意、志。姓名,蕴涵了人的精、气、神。 名乃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民俗
一切为了孩子,帮助需要帮助的有缘人,用心取名,开启宝宝美好人生
需有详细的取名资料: 姓氏: 性别: 公历:年月日时分 出生于: 省 市区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 子好名”。 孔子也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
给孩子起名要全面衡量! 1、八字:起名应参考宝宝的八字来帮宝宝起名字,即利用八字来了解宝宝的先天
诚信取名,认真负责,不敷衍,有问必答!欢迎有缘者跟帖取名! 姓名凝聚着父母的期望,隐寓着不同的
常有人说,起名时命里缺什么五行就补什么五行,这种说法显然荒谬。例如许多人八字五行齐全,什么也
起名,要分析生辰八字,确定八字强弱,五行旺衰,根据八字喜忌,结合姓名学原理,注重易学数理与五
2018年春节快到了,有些人为了买不到回家过年的火车票而发愁;有些人还在为了找不到工作而发愁;还有
2018的你还在为不了解狗年取名上有什么重要的禁忌而苦恼吗?你还在为宝宝取名而发愁吗?你还在为宝宝
这个冬天很冷,但是也很美,因为很多宝宝在这个冬天出生了。所以父母在给宝宝取名的时候,特别钟爱
2018年春节快到了,那些狗年春节快要出生宝宝的爸爸妈妈们是不是又高兴又着急呢。高兴的是自己的宝宝
王姓诗意取名和创意取名的实例:) 截止日上午,已经更新13个王姓取名。会陆续更新:) 请看
大家说说看
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欧洲HEAD海德跑步机怎么样,质量到底如何,买过的进来说说。。看到评价说:刚准备买的时候特地百度了
古代姓名历来看重姓名的“形、音、义”,取名时,在“数”、“理”大吉的基础上,再选“形、音、义
懂恩国学起名网起的名字怎么样?
1月二十二,农历腊月初六,晚,23:39分,男婴,姓张,求各路大神赐名
谁给推荐一下吧里哪位老师起名最好呢?急急急!!!
帮孩子取个好名字
个位大神请赐名 姜姓 男阳历日9点25出生 父姜思宇 母胡聪 拜托了 着急上户口 二字 三字 都可以
求大师取名,感谢!!????? 姓氏:罗 性别:女 出生日期(阳历)日 出生时辰:12:36
姓氏: 范 性别: 男 出生日期(阴历)日 出生时辰:14:40 出生地: 福建省福州市 请各位帮忙想想名字
取名资料: 姓氏: 性别: 公历:年月日时分 出生于: 省 市区
名字怎么给宝宝助运?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名字的汉字五行要符合宝宝八字五行喜用神。五行喜用神的分
取名具体步骤及方法: 第一步:需把宝宝出生的北京时间按出生地址纠正为当地时间,列出八字、四柱用
合鱼命理heyumingli张老师免费起名,请自报生辰八字 一:出生年月日时 二:姓别 三:避讳字 四:单字还是
若姓名与生辰八字配合不好,或姓名数理中凶多吉少,就要果断改名。如果您长期以来困顿不堪、挫折不
起名字是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一个好名字对人生的重要性远比我们所能看到的要多得多。传统起名离不
有所了去失佛仿却,去失旦一,么什得觉不候时的有拥。你有中活生惯习他,他有中活生惯习你,惯习种
名字对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它在见面之前就已经决定了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而且在漫长的人生里,
本文是我在2016年写的,现今再次分享 有一种说法由来已久:“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 诗
你可能感兴趣的吧...
发贴红色标题
签到六倍经验
兑换本吧会员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
助攻总额: 43W
贴吧热议榜
发表后自动分享本贴
使用签名档&泉港风俗典故民情风俗美_甜梦文库
泉港风俗典故民情风俗美
泉港风俗典故民情风俗美【泉港简介】 泉港古为闽越族地。秦汉时期,中原汉人入闽,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接触日 益频繁。晋永嘉后,中原战乱不息,衣冠士族纷纷南渡,聚居于泉州为中心的晋 江中下游地区。唐、五代至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入泉,无复北向。北方 大批移民定居,给泉州民俗带来丰厚的古中原文化积淀。因而泉州民风淳朴,文 教昌盛,人民勤奋坚毅,文明知礼,尚义乐善 , “海滨邹鲁”遗风世代相传。 宋元时期,泉州“梯航万国” ,海外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杂处 的对外开放的重 要港口城市。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多 种宗教传入,与儒道释传统文化渗透,寺院庙观遍布城乡,信仰世俗化,形成中 外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 随着海上交通贸易发展,泉州人出洋谋生者日众。华侨出入国门,带来侨居 地生活习俗,对泉州民俗起了一定影响。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固有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 构成泉州独特的文化风 俗氛 围。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纷繁多彩,体现 出文化古城和著名侨乡的风俗特色。 百多年来,泉州经历多次历史变革,新风旧俗交互递嬗,风气渐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人民政府重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崇尚科学,革旧立新,社会风俗趋向文明进 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随着农业社会和农耕文化的解体,以 工业和城市文明为标志的商品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海外风俗融入,泉州 人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发生急剧变化,促使地方民俗变异。 泉港区引位于福建省泉州沿海中部的湄洲湾南岸,东临湄洲湾,南与惠安县毗邻,西南与洛 江区相连,西北及北面同仙游县接壤。总面积 306.03 平方千米。人口 37 万人(2006 年) 。 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蒙古族等。 全区辖 1 个街道、6 个镇:山腰街道、 南埔镇、界山镇、后龙镇、蜂尾镇、前黄镇、涂岭镇;国有山腰盐场。共有 4 个社区、96 个行政村。区政府驻山腰街道港二街。 【人文历史】 泉港区原隶属惠安县(惠北片 4 镇、1 山腰盐场) 。1985 年 4 月 11 日,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 肖厝镇,南埔、后龙、山腰 3 个乡及涂岭乡部分行政区域为肖厝镇的行政区域,下辖 86 个 村委会。1991 年 7 月 14 日,泉州市人民政府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1985]综 183 号文精 神,设立肖厝镇,并于 1992 年 9 月 29 日(另一为 28 日)成立镇人民政府。1996 年 3 月 1 日, 省民政厅批准撤销肖厝镇,设立后龙、山腰、南埔、涂岭、埭港 5 个镇。1996 年 4 月 21 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泉州市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简称肖厝管委会) ,为泉 州市人民政府派出的正县级行政机构, 统一管理协调区域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务, 下辖 南埔、后龙、山腰、涂岭、埭港 5 个镇和国有山腰盐场。1996 年 7 月 11 日,肖厝管委会正 式挂牌办公。1999 年 8 月经福建省民政厅批准,镇级行政区划调整为南埔、界山、后龙、 峰尾、山腰、前黄、涂岭等 7 个镇和国有山腰盐场。2000 年 4 月 12 日,国务院批准:同意 设立泉州市泉港区。 泉港区辖原惠安县的山腰镇、 后龙镇、南埔镇、 涂岭镇、 埭港镇 5 个镇。 区人民政府驻山腰镇。12 月 28 日,泉港区正式挂牌成立。 【生育礼俗】 求 子 诞生礼仪的主角是母亲和婴儿。 就母亲而言, 早生贵子的祈求和祝福早已洋溢于婚礼之 中,与诞生礼仪有关的习俗自婚嫁之日即已开始,新娘子嫁人时,家人回的“轿前盘”中就 有五谷种子和生姜,寓有日后繁衍旺盛之意。 旧时,女子婚后常由年长女眷带领前往寺庙参拜神佛,希冀早赐子嗣。求神赐子不拘时 日,但要虔诚恭敬。众神之中,掌管生子的神是“注生娘娘” ,又称“送子娘娘” ,旧时城隍 庙都有配祀。神像安详端坐,怀抱娃娃。求子的妇女摆上香果供品,拈香跪拜祷告,请求注 生娘娘赐子。然后掷“信杯” ,若是“吉卦” ,表示注生娘娘已愿赐子与她,即将事先准备好 的小衣裳给注生娘娘怀中的娃娃穿上, 然后再拜, 据说无不灵验――这当然是迷信。 得子后, 还要来拜谢,奉之以油饭、鸡、酒。除了向注生娘娘求子外,人们还可向各路神佛求子,如 天公、土地公、观音、保生大帝、妈祖等,都是膜拜求子的对象,尽管他们司掌的专业有所 不同。 正月还有集体求子的风俗, 那便是本书第一章提及的正月十五月圆之夜乞花活动。 华灯 初上时,平时难得露脸的小媳妇们,穿上新衣,打扮得花枝招展,由家中姑嫂陪同到寺庙观 灯。人家观灯,都是举头欣赏,她们却在一盏盏花灯下挤来钻去。顽皮的孩子们会喊道: “钻 灯脚,生男芭(男性生殖器,此处代男孩) !钻灯脚,生男芭! ”观者听了大笑,姑嫂听了大 喜。喊的人越多,小媳妇和姑嫂们不仅不会认为是非分调戏,反而会越高兴;没人喊,反觉 败兴。因为方言“灯”与“丁”谐音,世俗认为钻灯脚就能添丁。心中的愿望经由他人之口 喊出,便具有了祝贺和代向灯神求子的意义,那是求之不得的大吉大喜,于是姑嫂簇拥着脸 红心跳的小媳妇再往别处花灯脚下钻去。 当夜, 宫庙的走马灯的灯罩上还会预先装有许多纸剪的白花和红花, 随着灯的旋转飘落 下来。求子媳妇或其家眷在灯下等待花飘落下来,捡起后用衣角兜住跑回小夫妇卧室,置放 在床头。据说这些灯花为注生娘娘所赐,捡到白花的将生男孩,捡到红花的则生女孩。 妊 娠 婚后妇女怀孕俗称有喜,也叫“病子” 、 “有身”或“官身命” 。期间有诸多禁忌,凡事 须小心。当妇女一旦怀胎后,便有胎神相随存在了,胎神可得罪不得,否则,对胎儿将造成 损害。人们为了胎儿不受胎神的损害,便采取了一系列的安抚镇制胎神的办法。 人们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认为中方戊巳土最为庄重朴实,并能制、能生、能 助万物,所以就想象出以“土”来镇“胎神” 。由此,在怀上身孕的妇女眠床下安放一块“土 结” (建筑用的土制坯块) ,以稳住胎神,保护胎儿。怀孕期间,孕妇若有不适,疑为胎神作 乱,据传若以“上梁谢土”所用的“五方镜”烧灰泡开水服用,能保平安。五方镜以青、赤、 白、黑、黄五色纸,并贴上纸剪的剪刀、尺、镜,然后书写五方神名而做成。五方神名为东 方甲乙青龙大神,南方丙丁朱雀大神,西方庚辛白虎大神,北方壬癸玄武大神,中方戊巳勾 陈腾蛇大神。 日常生活还有许多稳定胎神的习俗, “刀犯者形必伤,泥犯者窍必塞,打击者色青黯, 系缚者相拘挛” ,形象地表明孕妇在妊娠期间举止行为不适当会造成胎儿身体残缺,所以孕 妇不得动用剪刀、 针线等一应什物, 不得切割鱼肉, 孕妇或他人更不能在卧室内外乱钉钉子, 房中凡较重之物不能搬迁移位。 说话不能高声, 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孕妇要回避丧葬仪式, 孕妇之间也不能接触,否则会造成“换胎” 。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胎儿,道家符咒在旧时更是比比皆是,符有安胎、保胎、催生三种。 “孕不易,保胎更难” ,在十月怀胎期间,人们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恪守 习俗。同时也注意孕妇营养,多以鸡肉鱼肉、猪肝猪肾等补养身体,促使胎儿健壮,孕妇顺 利分娩。 诞 生 人类胎儿出生之际,也是母亲受苦之时。俗话说: “不生不值钱,要生生命来交缠。 ”此 言道出妇女在临盆分娩时生命攸关,切勿疏忽大意。娘家于孕妇临产前,通常要送鸡蛋、面 线、鸡等物品到女婿家,此谓“催生” ,祈望外孙降生顺遂,倾注着深厚的戚族情谊。孕妇 安全分娩的当日或翌日,当父亲的要到外婆家“报生” 。若是男孩,外婆家必备二斤米、二 粒鸡蛋和二粒石卵;若是女孩则备二扎面线、二粒鸡蛋和二粒石卵,给报生者带回产妇的房 中,置于衣柜顶上。界山南埔一带则不论男女,娘家都给女婿带回一条孩子用的双层被裙、 二件衫仔。涂岭一带则在女儿分娩第三天,娘家给她“做月内”时,连被裙一起带上。 古代中国为宗法社会,人们特别重视传宗接代。新生婴儿性别不同,对待他们的是两种 不相同的眼光。 《诗?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 “乃生 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故后人称生男生女分别为“弄璋”和“弄瓦” 。璋 即圭璋,是一种宝玉,为春秋时大臣朝见王侯时所执,使男婴弄璋,是希望他长大后做官。 瓦是古代妇女纺织时用的纺锤, 让女婴弄瓦, 有从小就培养她勤于纺织的寓意。 孔子宣扬 “不 孝有三,无后为大” ,使得积淀在诞生仪礼中的男尊女卑的偏见越来越深。旧时生男,要马 上到祖祠去燃放鞭炮,有的甚至鸣火铳, 以示向祖先报喜。在家门口或庭院则摔“土结” (一 种建筑用的泥土坯块) ,意在祈求日后幼儿好养育,长大有气魄。生女则没有如此热烈气氛, 甚至所送礼品也有差别,亲友一般仅送鸡蛋,不送面线,以免有连续不断生女之嫌。如今时 代不同了, 生男生女一个样, 实行计划生育后, 人们的传统观念大为改变, 生女的也放鞭炮、 送线面。 婴儿出生后的一个月内, 产妇的卧房严禁接近丧事之人或有丧之人进入, 生疏之人也慎 让进入,以避产妇血气之灾,亦免给误入者带来晦气,而进入产妇卧房的人因带有血气也不 能进入有丧之家。现在婴儿基本上都在医院出生,也就没有旧时那样繁杂的陈规陋习,但陪 产妇分娩的人仍有避忌。 所生的若是男婴,主人在第三天(有的村庄为第五天)要挨家挨户“分饭” ,这种饭是 加上鱼、肉、菜等煮成的“咸饭” 。被分到饭的人家须以两粒鸡蛋返以“压碗” ,并道恭喜。 此日还有个习俗称“缚手” ,先给婴儿洗澡换衫,再用红纱绳把两袖口缚住,人们认为: “缚 了手,日后才勿贱手。 ”意思是不会好动,随便乱摸乱拿东西,祈望孩子健康茁壮成长。涂 岭一带是给孩子做“四月日”时,才进行“缚手” 。 做 月 内 婴儿诞生的第一个月是产妇的调养期,俗称“做月内”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也有产妇 做两个月的。婴儿出生半个月内又有“做半月”之俗,一般来说前半个月送一些清淡营养的 三餐食品,后半个月送较有滋补的补品,让产妇调养身体。娘家要在孩子出生第三天起,备 办“月内包”给产妇“做月内” 。月内包有蛏干、目鱼、芡实、莲子、红枣、豆乳皮、红菇、 蚝干等数包,生男的包数为偶数,生女的包数为奇数。境内也盛行将活鸡送到女婿家。产妇 的姐妹、女伴,男方家的亲戚朋友闻讯后,也会来“送庚” 。有的送“月内包” ,有的送瘦肉, 有的送米粉面线和鸡蛋, 有的送红包, 有的送鸡。 这些都是平常交往中礼尚往来的亲戚朋友, 赠送物品都是根据交情和意愿而行。 在“月内”的产妇忌风、冷水,食物应以干饭、猪肉、鸡肉、鸡蛋为主,早饭前吃“五 味汤” , 配干饭的汤要加姜油。旧时做月内时,产妇的床头巷要装神龛奉祀 “王母娘娘” 、 “七 娘妈” 、 “床姆”等妇幼保护神,左右贴上“此谓民父母,能保我子孙”等对联,在出生三日、 七日、十四日时均要敬祀,特别是生男孩时更要如此,祈求神灵庇佑平安长大成人。婴儿若 出现异常, 则烧香祷告王母娘娘、 七娘妈或 “床姆” 保佑, 同时采取相应的办法求得 “制止” 。 如婴儿脸呈黄色或脚手不适时, 就在产妇的床底下放置一碗水配以相应物, 婴儿的异常便会 随着相应物的浸水而消失;婴儿如果在月内日夜啼哭不止,在床梁前挂“爱哭帕” ,婴孩便 不会再哭闹, “爱哭帕”用两层纸中间夹一纸剪的红孩儿做成。 现时医学日益发达, 人们育婴都讲究哺乳等方面的清洁卫生, 有不良症状都找医生就诊 医治,保证婴儿安康,逐渐抛弃配以相应物和请符驱邪的迷信陋俗。 满 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举行“满月”仪式。满月又称出月,所择日子是在满一个月的前一两 天,男孩为单日,女孩为双日,这样做据说是将来男孩心肠会软而女孩的心肠不会硬。这天 家内的女人都要头插黄花,以示喜气。 满月时,产妇的娘家要送婴儿衣服、被仔、背巾、摇篮、蚊帐等。另有避邪的金银饰品, 如长寿锁和银镯,旨在让小孩能无病无灾、长命百岁。若是头胎,则要宴请亲戚朋友,还要 赠送亲友邻居印有大红双喜的“满月包”或“龟” 。龟是一种面粉制的甜@,顾名思义其状 如龟, “龟壳”隆起,中间还有一条长形裂纹;旧时满月包的形状因生男或生女而有别,男 的为“8”字形,女的为“心”字形,现在均做成圆形的了。当日还要给来送庚者、亲友和 邻居分发红鸡蛋或满月包(有的乡村两者都分) ,各乡村分发的数量不一,一般以一双为基 数,有的乡村是一双,有的乡村是两双,有的乡村则三双,亲戚至友、送庚者分得较多,邻 里的数量相对较少。 做“满月”当天,产妇必须“绞面” (刮脸毛) ,头发插着黄花,梳妆打扮,向亲友表示 坐月子已经结束,产期的晦气随之消失,可以出外串门、劳动。这一天要还祀神祭祖。最隆 重的是为婴儿举行“剃头”仪式。首先置洗头温水一盆,盆中放有菖蒲、牡荆等端午节煮午 时水所用的草叶和 12 粒鸡蛋、12 枚钱币(若逢闰月其数各为 13) 。盆边置葱数棵、镜子一 面,葱谓聪,镜谓明,合谓“聪明” 。剃头时由母亲或祖母动手,先从温水中拿出一粒鸡蛋, 在婴儿头上滚一圈,边滚边念吉祥语: “鸡蛋滚落面,有的吃,有的穿,小弟仔来一大阵。 ” 剃头后凡曾进入产房者均要在剃头盆温水中洗手, 以示从此之后就无任何禁忌了。 随后让家 中的小孩和邻居的孩童入盆洗手, 并捞鸡蛋食用, 据说这样做婴儿长大后会与孩子们和睦相 处,不会吵架。剃头洗手毕,把洗头水泼在门前地上,认真察看钱币正反面字样。钱币正面 为“某某通宝” ,谓之“字” ,反面为“万” 。如果有八个钱币正面向上,就说婴儿好“八字” 。 接着由一位婶姆用背巾把婴儿背上,一手拿一把有裂缝的雨伞,一手执一根裂尾的竹杖,从 家大门出来绕房屋走一圈,边走边用竹杖不停地敲着地面,喊道: “老鹞(老鹰)哦――大 门出,后门入,不怕电不怕闪。 ”认为此举会使婴儿长大后有胆量,俗称“叫喊练胆” 。 从满月这一天开始,婴儿就可以睡摇篮了。界山南埔等地的一些乡村,外婆家会送摇篮 过来。长辈们对襁褓中的婴儿细心抚养,希盼平安长大。民间流传的育婴谣充分反映了长辈 们的良好愿望。如安抚婴儿入眠时,母亲的《摇篮曲》是: “捂捂,干仔(孩子)乖乖 (睡) ,一暝(夜)大一寸。捂捂摇,狗仔勿吠叫,一暝大一尺。 ”如给婴儿洗澡时,母亲边 洗边念: “洗脸洗目眉,愈洗愈成材。洗身洗脚仓(屁股) ,一暝到光。 ” 四 月 日 婴儿出生满四个月这一天,要做称为“淋黑”的仪式。外婆家还要备办小孩的衣服,以 及米香(爆米花) 、饼干、大豆、麦粒等食物,送到婴儿家。淋黑仪式要在厅堂中的桌子上 平放一个大筛子,筛子中央置一小石臼,石臼上横放一根扁担,让婴儿坐在扁担上。把 12 个饼干用针线串联(逢闰年则挂 13 个) ,挂在婴儿胸前。男婴脸朝厅内,女婴则脸朝外,头 披一黑巾,接着将满竹管的黑豆、白豆、小麦、大麦及米香的混合物往婴儿头上倒,像雨淋 似地从头上掉落到筛子里,边倒边念吉祥语: “淋黑淋豆,吃搁老啊老,淋黑淋麦,吃搁头 毛嘴须白。 ”接着抱婴儿“钻桌脚” ,意为此后不怕响雷闪电。举行“淋黑”仪式一般无须宴 请亲人,但要向邻居分送一竹管的米香和饼干。 此日还要举行坐“椅轿”仪式,椅轿是一种流行于闽南地区的用竹子制作的座椅,正放 为坐凳,侧放是一张带有围护装置的童椅,可供婴儿或端坐或站立其中。涂岭等地的一些乡 村椅轿也为外婆家所送。首先将婴儿安放在椅轿内举行“开荤”仪式。拿一丁点熟虾、熟虾 姑及肉、蛋等食物喂婴儿。相传吃虾会聪明,吃虾姑会精于算帐,但不能喂食y肉,据说婴 儿吃y肉长大后若与人吵架,会像y一样咬人。有的还用香菇给婴儿擦嘴,称为“香嘴” , 使孩子长大后能说会道,不讲粗言野语。 度 坐 婴儿周岁的时候, 是自婴儿出生后最为隆重的一个喜庆日子, 此日要举行 “度坐” 仪式。 民间常有“抓周”仪俗,抓周又称抓龟。用一个大竹盘或大木盆,内装红面包一双、红蛋一 对,以及书本、剪刀、尺子、算盘各一,此外还有其它文具、玩具、乐器和化装品之类,然 后放置在婴儿面前,让婴儿伸手拿,看其先抓着什么。宾主围观,以婴儿抓着之物预测孩子 未来的爱好、 志向和前途, 如先拿书本, 则预示将来会读书, 先拿算盘则预示日后会经商等。 这样的预测虽然毫无根据,但却反映了长辈们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 外婆家还要为婴儿送来四季穿用的衣裤、袜子、鞋帽、童被、布料之类物品,以及八卦 项链、长命锁链、手镯脚环等金银饰品,其中缀绣的“度坐裘” (披风)和虎头图案的虎耳 帽、虎仔鞋,颇有特色,寓有避邪,吉庆、长寿之意。婴儿家则必须准备筵席招待外婆家客 人及亲朋好友,叫做“周B” ,旧时筵席丰俭与否视其所生婴儿性别而定,是男的丰盛而隆 重,女的则一切从简。当日还要向邻居乡亲分送“度坐包” 。 做过度坐以后, 婴儿出生后一周年内有关礼仪即告结束。 产妇在男孩出生后的第一次送 节时,要办四个盘送到娘家,四个盘分别是猪脚、面线、包子和鞭炮。从此以后每逢端午、 中秋和年兜,都必须按习俗送节。山腰、前黄一带人家每年八月十五祭神时,还要为男孩加 一份“小分”祭品,直至男孩十六岁做“大分”为止。 命 名 孩子出生以后,就要给孩子命名,当地人谓之“贺名” 。人之所以要命名,据东汉著名 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说: “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命。 ” 命名的习俗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里, 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 在古代为孩子取名属于礼仪 的一部分,婴儿诞生后三个月,就要为其命名。古代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比较复杂,不仅有奶 名,还有大名(又称学名、正名、书名) ;有的人还有字、号,而且字、号还不止一个。 如今命名时间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出生后只取乳名(或称奶名) ,报户口或上学之 前才取定正名。如今有字、有号的极少。乳名是人们小时候的非正式名字,其取名时间大多 早于正式名字,也有的同时取定。乳名为昵称,年长后即不用,只让家里人或亲戚呼唤,外 人及晚辈均不称呼,以示尊重。 名字虽然是人的代号, 但它伴人一生, 甚至更长。 所以人们给孩子取名都很慎重、 认真, 包含着对孩子一生的希望。若是家庭自己为子女取名,多以父亲或祖父的意见为主。若因自 己文化程度不高, 或要进一步慎重其事, 就请深通文墨的先生取名, 请德高望重的长辈命名, 请衔高位显的长官赐名。当地人在给孩子取名上有四个特点: 一、以贱庇佑。为了易养育、保平安,人们有意给孩子取个轻贱的奶名,民间常见的如 牛仔、狗娃、猪娃、狗蛋、臭娃等等。宋代有一取名逸闻,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素不重佛,就 给其一子取命僧哥, 有人问他: “公素不重佛,安用此名?”欧阳修回答说: “小儿要易长育, 往往以贱物为名,如狗、羊、马、牛之类,僧哥之名,亦此意耳。 ”此俗来源于一段迷信传 说:每个人的名字都压在“阎王爷”那里,它想叫谁死,就按名拿人。为了迷惑“阎王爷” , 故意不取人的名字,使其在“人簿”中找不到,拿不住就能长大成人。这也算是人要胜天的 一种办法。但这种取名法只限奶名,若取学名,则依照以下三例。 二、按字排辈。宗法伦理始终贯串漫长的封建社会过程中,而与宗法社会观念相吻合的 命名方式也于汉代应运而生, 影响至今。 例如家族早就确定每一辈份命名必须使用的偏旁或 文字,前者称局部范字,后者称完全范字。局部范字现较少人使用,一般都采用完全范字。 范字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又有家族范字和家庭范字之分。一般是儿子们用家族范字,日后要 按辈份登录于族谱,而女儿们则用家庭范字。如有的宗族按福、禄、寿、禧、吉、星、高、 照、富、贵、康、宁等吉语祥字,按辈排列,看名字即知此人为家族中的“福”字辈、 “禄” 字辈或“寿”字辈。以前人们给孩子取名还忌与宗族和近亲长辈重名重字,否则就会被人们 谴责为“不恭” 、 “不孝” 。现在人们取名,虽不拘于许多戒规了,但与长辈重名重字仍是一 忌。 三、寓有深意。字音响亮,充满褒义,气魄宏大,呼叫顺口,是人们取名一个主要意向。 如富、贵、吉、祥、玉、辉、丁等寓意兴旺发达的字眼,常为人所用。取名用字还推崇一些 高尚雅致的字, 或者来源于古代经典著作中的字词和典故, 以此寓含着长辈对子女成材的殷 切期望。也有以记事、记人取名,以作为父辈生命历程的一个纪念。由于个人是作为社会的 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因此这类取名法就受到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例如新 中国成立至文革期间,取名“卫东” 、 “新民” 、 “跃进”的大有人在。 四、避免歧意。人们给孩子取名不仅追求字义好,而且特别注意避免与其他字义不佳的 字词同音或近音,以免造成名字的谐音,呼叫时形成歧意,把名字变成“绰号” 。例如:名 为“秦富”的,就与“情妇”谐音;名为“史贵”的,就与“死鬼”谐音;名为“曾怀丹” 的,就与“真坏蛋”谐音。如果不避开这些谐音,就会造成许多尴尬和误会。 生育礼俗 求 子 诞生礼仪的主角是母亲和婴儿。 就母亲而言, 早生贵子的祈求和祝福早已洋溢于婚礼之 中,与诞生礼仪有关的习俗自婚嫁之日即已开始,新娘子嫁人时,家人回的“轿前盘”中就 有五谷种子和生姜,寓有日后繁衍旺盛之意。 旧时,女子婚后常由年长女眷带领前往寺庙参拜神佛,希冀早赐子嗣。求神赐子不拘时 日,但要虔诚恭敬。众神之中,掌管生子的神是“注生娘娘” ,又称“送子娘娘” ,旧时城隍 庙都有配祀。神像安详端坐,怀抱娃娃。求子的妇女摆上香果供品,拈香跪拜祷告,请求注 生娘娘赐子。然后掷“信杯” ,若是“吉卦” ,表示注生娘娘已愿赐子与她,即将事先准备好 的小衣裳给注生娘娘怀中的娃娃穿上, 然后再拜, 据说无不灵验――这当然是迷信。 得子后, 还要来拜谢,奉之以油饭、鸡、酒。除了向注生娘娘求子外,人们还可向各路神佛求子,如 天公、土地公、观音、保生大帝、妈祖等,都是膜拜求子的对象,尽管他们司掌的专业有所 不同。 正月还有集体求子的风俗, 那便是本书第一章提及的正月十五月圆之夜乞花活动。 华灯 初上时,平时难得露脸的小媳妇们,穿上新衣,打扮得花枝招展,由家中姑嫂陪同到寺庙观 灯。人家观灯,都是举头欣赏,她们却在一盏盏花灯下挤来钻去。顽皮的孩子们会喊道: “钻 灯脚,生男芭(男性生殖器,此处代男孩) !钻灯脚,生男芭! ”观者听了大笑,姑嫂听了大 喜。喊的人越多,小媳妇和姑嫂们不仅不会认为是非分调戏,反而会越高兴;没人喊,反觉 败兴。因为方言“灯”与“丁”谐音,世俗认为钻灯脚就能添丁。心中的愿望经由他人之口 喊出,便具有了祝贺和代向灯神求子的意义,那是求之不得的大吉大喜,于是姑嫂簇拥着脸 红心跳的小媳妇再往别处花灯脚下钻去。 当夜, 宫庙的走马灯的灯罩上还会预先装有许多纸剪的白花和红花, 随着灯的旋转飘落 下来。求子媳妇或其家眷在灯下等待花飘落下来,捡起后用衣角兜住跑回小夫妇卧室,置放 在床头。据说这些灯花为注生娘娘所赐,捡到白花的将生男孩,捡到红花的则生女孩。 妊 娠 婚后妇女怀孕俗称有喜,也叫“病子” 、 “有身”或“官身命” 。期间有诸多禁忌,凡事 须小心。当妇女一旦怀胎后,便有胎神相随存在了,胎神可得罪不得,否则,对胎儿将造成 损害。人们为了胎儿不受胎神的损害,便采取了一系列的安抚镇制胎神的办法。 人们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认为中方戊巳土最为庄重朴实,并能制、能生、能 助万物,所以就想象出以“土”来镇“胎神” 。由此,在怀上身孕的妇女眠床下安放一块“土 结” (建筑用的土制坯块) ,以稳住胎神,保护胎儿。怀孕期间,孕妇若有不适,疑为胎神作 乱,据传若以“上梁谢土”所用的“五方镜”烧灰泡开水服用,能保平安。五方镜以青、赤、 白、黑、黄五色纸,并贴上纸剪的剪刀、尺、镜,然后书写五方神名而做成。五方神名为东 方甲乙青龙大神,南方丙丁朱雀大神,西方庚辛白虎大神,北方壬癸玄武大神,中方戊巳勾 陈腾蛇大神。 日常生活还有许多稳定胎神的习俗, “刀犯者形必伤,泥犯者窍必塞,打击者色青黯, 系缚者相拘挛” ,形象地表明孕妇在妊娠期间举止行为不适当会造成胎儿身体残缺,所以孕 妇不得动用剪刀、 针线等一应什物, 不得切割鱼肉, 孕妇或他人更不能在卧室内外乱钉钉子, 房中凡较重之物不能搬迁移位。 说话不能高声, 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孕妇要回避丧葬仪式, 孕妇之间也不能接触,否则会造成“换胎” 。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胎儿,道家符咒在旧时更是比比皆是,符有安胎、保胎、催生三种。 “孕不易,保胎更难” ,在十月怀胎期间,人们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恪守 习俗。同时也注意孕妇营养,多以鸡肉鱼肉、猪肝猪肾等补养身体,促使胎儿健壮,孕妇顺 利分娩。 诞 生 人类胎儿出生之际,也是母亲受苦之时。俗话说: “不生不值钱,要生生命来交缠。 ”此 言道出妇女在临盆分娩时生命攸关,切勿疏忽大意。娘家于孕妇临产前,通常要送鸡蛋、面 线、鸡等物品到女婿家,此谓“催生” ,祈望外孙降生顺遂,倾注着深厚的戚族情谊。孕妇 安全分娩的当日或翌日,当父亲的要到外婆家“报生” 。若是男孩,外婆家必备二斤米、二 粒鸡蛋和二粒石卵;若是女孩则备二扎面线、二粒鸡蛋和二粒石卵,给报生者带回产妇的房 中,置于衣柜顶上。界山南埔一带则不论男女,娘家都给女婿带回一条孩子用的双层被裙、 二件衫仔。涂岭一带则在女儿分娩第三天,娘家给她“做月内”时,连被裙一起带上。 古代中国为宗法社会,人们特别重视传宗接代。新生婴儿性别不同,对待他们的是两种 不相同的眼光。 《诗?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 “乃生 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故后人称生男生女分别为“弄璋”和“弄瓦” 。璋 即圭璋,是一种宝玉,为春秋时大臣朝见王侯时所执,使男婴弄璋,是希望他长大后做官。 瓦是古代妇女纺织时用的纺锤, 让女婴弄瓦, 有从小就培养她勤于纺织的寓意。 孔子宣扬 “不 孝有三,无后为大” ,使得积淀在诞生仪礼中的男尊女卑的偏见越来越深。旧时生男,要马 上到祖祠去燃放鞭炮,有的甚至鸣火铳, 以示向祖先报喜。在家门口或庭院则摔“土结” (一 种建筑用的泥土坯块) ,意在祈求日后幼儿好养育,长大有气魄。生女则没有如此热烈气氛, 甚至所送礼品也有差别,亲友一般仅送鸡蛋,不送面线,以免有连续不断生女之嫌。如今时 代不同了, 生男生女一个样, 实行计划生育后, 人们的传统观念大为改变, 生女的也放鞭炮、 送线面。 婴儿出生后的一个月内, 产妇的卧房严禁接近丧事之人或有丧之人进入, 生疏之人也慎 让进入,以避产妇血气之灾,亦免给误入者带来晦气,而进入产妇卧房的人因带有血气也不 能进入有丧之家。现在婴儿基本上都在医院出生,也就没有旧时那样繁杂的陈规陋习,但陪 产妇分娩的人仍有避忌。 所生的若是男婴,主人在第三天(有的村庄为第五天)要挨家挨户“分饭” ,这种饭是 加上鱼、肉、菜等煮成的“咸饭” 。被分到饭的人家须以两粒鸡蛋返以“压碗” ,并道恭喜。 此日还有个习俗称“缚手” ,先给婴儿洗澡换衫,再用红纱绳把两袖口缚住,人们认为: “缚 了手,日后才勿贱手。 ”意思是不会好动,随便乱摸乱拿东西,祈望孩子健康茁壮成长。涂 岭一带是给孩子做“四月日”时,才进行“缚手” 。 做 月 内 婴儿诞生的第一个月是产妇的调养期,俗称“做月内”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也有产妇 做两个月的。婴儿出生半个月内又有“做半月”之俗,一般来说前半个月送一些清淡营养的 三餐食品,后半个月送较有滋补的补品,让产妇调养身体。娘家要在孩子出生第三天起,备 办“月内包”给产妇“做月内” 。月内包有蛏干、目鱼、芡实、莲子、红枣、豆乳皮、红菇、 蚝干等数包,生男的包数为偶数,生女的包数为奇数。境内也盛行将活鸡送到女婿家。产妇 的姐妹、女伴,男方家的亲戚朋友闻讯后,也会来“送庚” 。有的送“月内包” ,有的送瘦肉, 有的送米粉面线和鸡蛋, 有的送红包, 有的送鸡。 这些都是平常交往中礼尚往来的亲戚朋友, 赠送物品都是根据交情和意愿而行。 在“月内”的产妇忌风、冷水,食物应以干饭、猪肉、鸡肉、鸡蛋为主,早饭前吃“五 味汤” , 配干饭的汤要加姜油。旧时做月内时,产妇的床头巷要装神龛奉祀 “王母娘娘” 、 “七 娘妈” 、 “床姆”等妇幼保护神,左右贴上“此谓民父母,能保我子孙”等对联,在出生三日、 七日、十四日时均要敬祀,特别是生男孩时更要如此,祈求神灵庇佑平安长大成人。婴儿若 出现异常, 则烧香祷告王母娘娘、 七娘妈或 “床姆” 保佑, 同时采取相应的办法求得 “制止” 。 如婴儿脸呈黄色或脚手不适时, 就在产妇的床底下放置一碗水配以相应物, 婴儿的异常便会 随着相应物的浸水而消失;婴儿如果在月内日夜啼哭不止,在床梁前挂“爱哭帕” ,婴孩便 不会再哭闹, “爱哭帕”用两层纸中间夹一纸剪的红孩儿做成。 现时医学日益发达, 人们育婴都讲究哺乳等方面的清洁卫生, 有不良症状都找医生就诊 医治,保证婴儿安康,逐渐抛弃配以相应物和请符驱邪的迷信陋俗。 满 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举行“满月”仪式。满月又称出月,所择日子是在满一个月的前一两 天,男孩为单日,女孩为双日,这样做据说是将来男孩心肠会软而女孩的心肠不会硬。这天 家内的女人都要头插黄花,以示喜气。 满月时,产妇的娘家要送婴儿衣服、被仔、背巾、摇篮、蚊帐等。另有避邪的金银饰品, 如长寿锁和银镯,旨在让小孩能无病无灾、长命百岁。若是头胎,则要宴请亲戚朋友,还要 赠送亲友邻居印有大红双喜的“满月包”或“龟” 。龟是一种面粉制的甜@,顾名思义其状 如龟, “龟壳”隆起,中间还有一条长形裂纹;旧时满月包的形状因生男或生女而有别,男 的为“8”字形,女的为“心”字形,现在均做成圆形的了。当日还要给来送庚者、亲友和 邻居分发红鸡蛋或满月包(有的乡村两者都分) ,各乡村分发的数量不一,一般以一双为基 数,有的乡村是一双,有的乡村是两双,有的乡村则三双,亲戚至友、送庚者分得较多,邻 里的数量相对较少。 做“满月”当天,产妇必须“绞面” (刮脸毛) ,头发插着黄花,梳妆打扮,向亲友表示 坐月子已经结束,产期的晦气随之消失,可以出外串门、劳动。这一天要还祀神祭祖。最隆 重的是为婴儿举行“剃头”仪式。首先置洗头温水一盆,盆中放有菖蒲、牡荆等端午节煮午 时水所用的草叶和 12 粒鸡蛋、12 枚钱币(若逢闰月其数各为 13) 。盆边置葱数棵、镜子一 面,葱谓聪,镜谓明,合谓“聪明” 。剃头时由母亲或祖母动手,先从温水中拿出一粒鸡蛋, 在婴儿头上滚一圈,边滚边念吉祥语: “鸡蛋滚落面,有的吃,有的穿,小弟仔来一大阵。 ” 剃头后凡曾进入产房者均要在剃头盆温水中洗手, 以示从此之后就无任何禁忌了。 随后让家 中的小孩和邻居的孩童入盆洗手, 并捞鸡蛋食用, 据说这样做婴儿长大后会与孩子们和睦相 处,不会吵架。剃头洗手毕,把洗头水泼在门前地上,认真察看钱币正反面字样。钱币正面 为“某某通宝” ,谓之“字” ,反面为“万” 。如果有八个钱币正面向上,就说婴儿好“八字” 。 接着由一位婶姆用背巾把婴儿背上,一手拿一把有裂缝的雨伞,一手执一根裂尾的竹杖,从 家大门出来绕房屋走一圈,边走边用竹杖不停地敲着地面,喊道: “老鹞(老鹰)哦――大 门出,后门入,不怕电不怕闪。 ”认为此举会使婴儿长大后有胆量,俗称“叫喊练胆” 。 从满月这一天开始,婴儿就可以睡摇篮了。界山南埔等地的一些乡村,外婆家会送摇篮 过来。长辈们对襁褓中的婴儿细心抚养,希盼平安长大。民间流传的育婴谣充分反映了长辈 们的良好愿望。如安抚婴儿入眠时,母亲的《摇篮曲》是: “捂捂,干仔(孩子)乖乖 (睡) ,一暝(夜)大一寸。捂捂摇,狗仔勿吠叫,一暝大一尺。 ”如给婴儿洗澡时,母亲边 洗边念: “洗脸洗目眉,愈洗愈成材。洗身洗脚仓(屁股) ,一暝到光。 ” 四 月 日 婴儿出生满四个月这一天,要做称为“淋黑”的仪式。外婆家还要备办小孩的衣服,以 及米香(爆米花) 、饼干、大豆、麦粒等食物,送到婴儿家。淋黑仪式要在厅堂中的桌子上 平放一个大筛子,筛子中央置一小石臼,石臼上横放一根扁担,让婴儿坐在扁担上。把 12 个饼干用针线串联(逢闰年则挂 13 个) ,挂在婴儿胸前。男婴脸朝厅内,女婴则脸朝外,头 披一黑巾,接着将满竹管的黑豆、白豆、小麦、大麦及米香的混合物往婴儿头上倒,像雨淋 似地从头上掉落到筛子里,边倒边念吉祥语: “淋黑淋豆,吃搁老啊老,淋黑淋麦,吃搁头 毛嘴须白。 ”接着抱婴儿“钻桌脚” ,意为此后不怕响雷闪电。举行“淋黑”仪式一般无须宴 请亲人,但要向邻居分送一竹管的米香和饼干。 此日还要举行坐“椅轿”仪式,椅轿是一种流行于闽南地区的用竹子制作的座椅,正放 为坐凳,侧放是一张带有围护装置的童椅,可供婴儿或端坐或站立其中。涂岭等地的一些乡 村椅轿也为外婆家所送。首先将婴儿安放在椅轿内举行“开荤”仪式。拿一丁点熟虾、熟虾 姑及肉、蛋等食物喂婴儿。相传吃虾会聪明,吃虾姑会精于算帐,但不能喂食y肉,据说婴 儿吃y肉长大后若与人吵架,会像y一样咬人。有的还用香菇给婴儿擦嘴,称为“香嘴” , 使孩子长大后能说会道,不讲粗言野语。 度 坐 婴儿周岁的时候, 是自婴儿出生后最为隆重的一个喜庆日子, 此日要举行 “度坐” 仪式。 民间常有“抓周”仪俗,抓周又称抓龟。用一个大竹盘或大木盆,内装红面包一双、红蛋一 对,以及书本、剪刀、尺子、算盘各一,此外还有其它文具、玩具、乐器和化装品之类,然 后放置在婴儿面前,让婴儿伸手拿,看其先抓着什么。宾主围观,以婴儿抓着之物预测孩子 未来的爱好、 志向和前途, 如先拿书本, 则预示将来会读书, 先拿算盘则预示日后会经商等。 这样的预测虽然毫无根据,但却反映了长辈们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 外婆家还要为婴儿送来四季穿用的衣裤、袜子、鞋帽、童被、布料之类物品,以及八卦 项链、长命锁链、手镯脚环等金银饰品,其中缀绣的“度坐裘” (披风)和虎头图案的虎耳 帽、虎仔鞋,颇有特色,寓有避邪,吉庆、长寿之意。婴儿家则必须准备筵席招待外婆家客 人及亲朋好友,叫做“周B” ,旧时筵席丰俭与否视其所生婴儿性别而定,是男的丰盛而隆 重,女的则一切从简。当日还要向邻居乡亲分送“度坐包” 。 做过度坐以后, 婴儿出生后一周年内有关礼仪即告结束。 产妇在男孩出生后的第一次送 节时,要办四个盘送到娘家,四个盘分别是猪脚、面线、包子和鞭炮。从此以后每逢端午、 中秋和年兜,都必须按习俗送节。山腰、前黄一带人家每年八月十五祭神时,还要为男孩加 一份“小分”祭品,直至男孩十六岁做“大分”为止。 命 名 孩子出生以后,就要给孩子命名,当地人谓之“贺名” 。人之所以要命名,据东汉著名 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说: “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命。 ” 命名的习俗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里, 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 在古代为孩子取名属于礼仪 的一部分,婴儿诞生后三个月,就要为其命名。古代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比较复杂,不仅有奶 名,还有大名(又称学名、正名、书名) ;有的人还有字、号,而且字、号还不止一个。 如今命名时间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出生后只取乳名(或称奶名) ,报户口或上学之 前才取定正名。如今有字、有号的极少。乳名是人们小时候的非正式名字,其取名时间大多 早于正式名字,也有的同时取定。乳名为昵称,年长后即不用,只让家里人或亲戚呼唤,外 人及晚辈均不称呼,以示尊重。 名字虽然是人的代号, 但它伴人一生, 甚至更长。 所以人们给孩子取名都很慎重、 认真, 包含着对孩子一生的希望。若是家庭自己为子女取名,多以父亲或祖父的意见为主。若因自 己文化程度不高, 或要进一步慎重其事, 就请深通文墨的先生取名, 请德高望重的长辈命名, 请衔高位显的长官赐名。当地人在给孩子取名上有四个特点: 一、以贱庇佑。为了易养育、保平安,人们有意给孩子取个轻贱的奶名,民间常见的如 牛仔、狗娃、猪娃、狗蛋、臭娃等等。宋代有一取名逸闻,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素不重佛,就 给其一子取命僧哥, 有人问他: “公素不重佛,安用此名?”欧阳修回答说: “小儿要易长育, 往往以贱物为名,如狗、羊、马、牛之类,僧哥之名,亦此意耳。 ”此俗来源于一段迷信传 说:每个人的名字都压在“阎王爷”那里,它想叫谁死,就按名拿人。为了迷惑“阎王爷” , 故意不取人的名字,使其在“人簿”中找不到,拿不住就能长大成人。这也算是人要胜天的 一种办法。但这种取名法只限奶名,若取学名,则依照以下三例。 二、按字排辈。宗法伦理始终贯串漫长的封建社会过程中,而与宗法社会观念相吻合的 命名方式也于汉代应运而生, 影响至今。 例如家族早就确定每一辈份命名必须使用的偏旁或 文字,前者称局部范字,后者称完全范字。局部范字现较少人使用,一般都采用完全范字。 范字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又有家族范字和家庭范字之分。一般是儿子们用家族范字,日后要 按辈份登录于族谱,而女儿们则用家庭范字。如有的宗族按福、禄、寿、禧、吉、星、高、 照、富、贵、康、宁等吉语祥字,按辈排列,看名字即知此人为家族中的“福”字辈、 “禄” 字辈或“寿”字辈。以前人们给孩子取名还忌与宗族和近亲长辈重名重字,否则就会被人们 谴责为“不恭” 、 “不孝” 。现在人们取名,虽不拘于许多戒规了,但与长辈重名重字仍是一 忌。 三、寓有深意。字音响亮,充满褒义,气魄宏大,呼叫顺口,是人们取名一个主要意向。 如富、贵、吉、祥、玉、辉、丁等寓意兴旺发达的字眼,常为人所用。取名用字还推崇一些 高尚雅致的字, 或者来源于古代经典著作中的字词和典故, 以此寓含着长辈对子女成材的殷 切期望。也有以记事、记人取名,以作为父辈生命历程的一个纪念。由于个人是作为社会的 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因此这类取名法就受到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例如新 中国成立至文革期间,取名“卫东” 、 “新民” 、 “跃进”的大有人在。 四、避免歧意。人们给孩子取名不仅追求字义好,而且特别注意避免与其他字义不佳的 字词同音或近音,以免造成名字的谐音,呼叫时形成歧意,把名字变成“绰号” 。例如:名 为“秦富”的,就与“情妇”谐音;名为“史贵”的,就与“死鬼”谐音;名为“曾怀丹” 的,就与“真坏蛋”谐音。如果不避开这些谐音,就会造成许多尴尬和误会。 求 子 诞生礼仪的主角是母亲和婴儿。 就母亲而言, 早生贵子的祈求和祝福早已洋溢于婚礼之 中,与诞生礼仪有关的习俗自婚嫁之日即已开始,新娘子嫁人时,家人回的“轿前盘”中就 有五谷种子和生姜,寓有日后繁衍旺盛之意。 旧时,女子婚后常由年长女眷带领前往寺庙参拜神佛,希冀早赐子嗣。求神赐子不拘时 日,但要虔诚恭敬。众神之中,掌管生子的神是“注生娘娘” ,又称“送子娘娘” ,旧时城隍 庙都有配祀。神像安详端坐,怀抱娃娃。求子的妇女摆上香果供品,拈香跪拜祷告,请求注 生娘娘赐子。然后掷“信杯” ,若是“吉卦” ,表示注生娘娘已愿赐子与她,即将事先准备好 的小衣裳给注生娘娘怀中的娃娃穿上, 然后再拜, 据说无不灵验――这当然是迷信。 得子后, 还要来拜谢,奉之以油饭、鸡、酒。除了向注生娘娘求子外,人们还可向各路神佛求子,如 天公、土地公、观音、保生大帝、妈祖等,都是膜拜求子的对象,尽管他们司掌的专业有所 不同。 正月还有集体求子的风俗, 那便是本书第一章提及的正月十五月圆之夜乞花活动。 华灯 初上时,平时难得露脸的小媳妇们,穿上新衣,打扮得花枝招展,由家中姑嫂陪同到寺庙观 灯。人家观灯,都是举头欣赏,她们却在一盏盏花灯下挤来钻去。顽皮的孩子们会喊道: “钻 灯脚,生男芭(男性生殖器,此处代男孩) !钻灯脚,生男芭! ”观者听了大笑,姑嫂听了大 喜。喊的人越多,小媳妇和姑嫂们不仅不会认为是非分调戏,反而会越高兴;没人喊,反觉 败兴。因为方言“灯”与“丁”谐音,世俗认为钻灯脚就能添丁。心中的愿望经由他人之口 喊出,便具有了祝贺和代向灯神求子的意义,那是求之不得的大吉大喜,于是姑嫂簇拥着脸 红心跳的小媳妇再往别处花灯脚下钻去。 当夜, 宫庙的走马灯的灯罩上还会预先装有许多纸剪的白花和红花, 随着灯的旋转飘落 下来。求子媳妇或其家眷在灯下等待花飘落下来,捡起后用衣角兜住跑回小夫妇卧室,置放 在床头。据说这些灯花为注生娘娘所赐,捡到白花的将生男孩,捡到红花的则生女孩。 妊 娠 婚后妇女怀孕俗称有喜,也叫“病子” 、 “有身”或“官身命” 。期间有诸多禁忌,凡事 须小心。当妇女一旦怀胎后,便有胎神相随存在了,胎神可得罪不得,否则,对胎儿将造成 损害。人们为了胎儿不受胎神的损害,便采取了一系列的安抚镇制胎神的办法。 人们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认为中方戊巳土最为庄重朴实,并能制、能生、能 助万物,所以就想象出以“土”来镇“胎神” 。由此,在怀上身孕的妇女眠床下安放一块“土 结” (建筑用的土制坯块) ,以稳住胎神,保护胎儿。怀孕期间,孕妇若有不适,疑为胎神作 乱,据传若以“上梁谢土”所用的“五方镜”烧灰泡开水服用,能保平安。五方镜以青、赤、 白、黑、黄五色纸,并贴上纸剪的剪刀、尺、镜,然后书写五方神名而做成。五方神名为东 方甲乙青龙大神,南方丙丁朱雀大神,西方庚辛白虎大神,北方壬癸玄武大神,中方戊巳勾 陈腾蛇大神。 日常生活还有许多稳定胎神的习俗, “刀犯者形必伤,泥犯者窍必塞,打击者色青黯, 系缚者相拘挛” ,形象地表明孕妇在妊娠期间举止行为不适当会造成胎儿身体残缺,所以孕 妇不得动用剪刀、 针线等一应什物, 不得切割鱼肉, 孕妇或他人更不能在卧室内外乱钉钉子, 房中凡较重之物不能搬迁移位。 说话不能高声, 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孕妇要回避丧葬仪式, 孕妇之间也不能接触,否则会造成“换胎” 。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胎儿,道家符咒在旧时更是比比皆是,符有安胎、保胎、催生三种。 “孕不易,保胎更难” ,在十月怀胎期间,人们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恪守 习俗。同时也注意孕妇营养,多以鸡肉鱼肉、猪肝猪肾等补养身体,促使胎儿健壮,孕妇顺 利分娩。 诞 生 人类胎儿出生之际,也是母亲受苦之时。俗话说: “不生不值钱,要生生命来交缠。 ”此 言道出妇女在临盆分娩时生命攸关,切勿疏忽大意。娘家于孕妇临产前,通常要送鸡蛋、面 线、鸡等物品到女婿家,此谓“催生” ,祈望外孙降生顺遂,倾注着深厚的戚族情谊。孕妇 安全分娩的当日或翌日,当父亲的要到外婆家“报生” 。若是男孩,外婆家必备二斤米、二 粒鸡蛋和二粒石卵;若是女孩则备二扎面线、二粒鸡蛋和二粒石卵,给报生者带回产妇的房 中,置于衣柜顶上。界山南埔一带则不论男女,娘家都给女婿带回一条孩子用的双层被裙、 二件衫仔。涂岭一带则在女儿分娩第三天,娘家给她“做月内”时,连被裙一起带上。 古代中国为宗法社会,人们特别重视传宗接代。新生婴儿性别不同,对待他们的是两种 不相同的眼光。 《诗?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 “乃生 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故后人称生男生女分别为“弄璋”和“弄瓦” 。璋 即圭璋,是一种宝玉,为春秋时大臣朝见王侯时所执,使男婴弄璋,是希望他长大后做官。 瓦是古代妇女纺织时用的纺锤, 让女婴弄瓦, 有从小就培养她勤于纺织的寓意。 孔子宣扬 “不 孝有三,无后为大” ,使得积淀在诞生仪礼中的男尊女卑的偏见越来越深。旧时生男,要马 上到祖祠去燃放鞭炮,有的甚至鸣火铳, 以示向祖先报喜。在家门口或庭院则摔“土结” (一 种建筑用的泥土坯块) ,意在祈求日后幼儿好养育,长大有气魄。生女则没有如此热烈气氛, 甚至所送礼品也有差别,亲友一般仅送鸡蛋,不送面线,以免有连续不断生女之嫌。如今时 代不同了, 生男生女一个样, 实行计划生育后, 人们的传统观念大为改变, 生女的也放鞭炮、 送线面。 婴儿出生后的一个月内, 产妇的卧房严禁接近丧事之人或有丧之人进入, 生疏之人也慎 让进入,以避产妇血气之灾,亦免给误入者带来晦气,而进入产妇卧房的人因带有血气也不 能进入有丧之家。现在婴儿基本上都在医院出生,也就没有旧时那样繁杂的陈规陋习,但陪 产妇分娩的人仍有避忌。 所生的若是男婴,主人在第三天(有的村庄为第五天)要挨家挨户“分饭” ,这种饭是 加上鱼、肉、菜等煮成的“咸饭” 。被分到饭的人家须以两粒鸡蛋返以“压碗” ,并道恭喜。 此日还有个习俗称“缚手” ,先给婴儿洗澡换衫,再用红纱绳把两袖口缚住,人们认为: “缚 了手,日后才勿贱手。 ”意思是不会好动,随便乱摸乱拿东西,祈望孩子健康茁壮成长。涂 岭一带是给孩子做“四月日”时,才进行“缚手” 。 做 月 内 婴儿诞生的第一个月是产妇的调养期,俗称“做月内”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也有产妇 做两个月的。婴儿出生半个月内又有“做半月”之俗,一般来说前半个月送一些清淡营养的 三餐食品,后半个月送较有滋补的补品,让产妇调养身体。娘家要在孩子出生第三天起,备 办“月内包”给产妇“做月内” 。月内包有蛏干、目鱼、芡实、莲子、红枣、豆乳皮、红菇、 蚝干等数包,生男的包数为偶数,生女的包数为奇数。境内也盛行将活鸡送到女婿家。产妇 的姐妹、女伴,男方家的亲戚朋友闻讯后,也会来“送庚” 。有的送“月内包” ,有的送瘦肉, 有的送米粉面线和鸡蛋, 有的送红包, 有的送鸡。 这些都是平常交往中礼尚往来的亲戚朋友, 赠送物品都是根据交情和意愿而行。 在“月内”的产妇忌风、冷水,食物应以干饭、猪肉、鸡肉、鸡蛋为主,早饭前吃“五 味汤” , 配干饭的汤要加姜油。旧时做月内时,产妇的床头巷要装神龛奉祀 “王母娘娘” 、 “七 娘妈” 、 “床姆”等妇幼保护神,左右贴上“此谓民父母,能保我子孙”等对联,在出生三日、 七日、十四日时均要敬祀,特别是生男孩时更要如此,祈求神灵庇佑平安长大成人。婴儿若 出现异常, 则烧香祷告王母娘娘、 七娘妈或 “床姆” 保佑, 同时采取相应的办法求得 “制止” 。 如婴儿脸呈黄色或脚手不适时, 就在产妇的床底下放置一碗水配以相应物, 婴儿的异常便会 随着相应物的浸水而消失;婴儿如果在月内日夜啼哭不止,在床梁前挂“爱哭帕” ,婴孩便 不会再哭闹, “爱哭帕”用两层纸中间夹一纸剪的红孩儿做成。 现时医学日益发达, 人们育婴都讲究哺乳等方面的清洁卫生, 有不良症状都找医生就诊 医治,保证婴儿安康,逐渐抛弃配以相应物和请符驱邪的迷信陋俗。 满 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举行“满月”仪式。满月又称出月,所择日子是在满一个月的前一两 天,男孩为单日,女孩为双日,这样做据说是将来男孩心肠会软而女孩的心肠不会硬。这天 家内的女人都要头插黄花,以示喜气。 满月时,产妇的娘家要送婴儿衣服、被仔、背巾、摇篮、蚊帐等。另有避邪的金银饰品, 如长寿锁和银镯,旨在让小孩能无病无灾、长命百岁。若是头胎,则要宴请亲戚朋友,还要 赠送亲友邻居印有大红双喜的“满月包”或“龟” 。龟是一种面粉制的甜@,顾名思义其状 如龟, “龟壳”隆起,中间还有一条长形裂纹;旧时满月包的形状因生男或生女而有别,男 的为“8”字形,女的为“心”字形,现在均做成圆形的了。当日还要给来送庚者、亲友和 邻居分发红鸡蛋或满月包(有的乡村两者都分) ,各乡村分发的数量不一,一般以一双为基 数,有的乡村是一双,有的乡村是两双,有的乡村则三双,亲戚至友、送庚者分得较多,邻 里的数量相对较少。 做“满月”当天,产妇必须“绞面” (刮脸毛) ,头发插着黄花,梳妆打扮,向亲友表示 坐月子已经结束,产期的晦气随之消失,可以出外串门、劳动。这一天要还祀神祭祖。最隆 重的是为婴儿举行“剃头”仪式。首先置洗头温水一盆,盆中放有菖蒲、牡荆等端午节煮午 时水所用的草叶和 12 粒鸡蛋、12 枚钱币(若逢闰月其数各为 13) 。盆边置葱数棵、镜子一 面,葱谓聪,镜谓明,合谓“聪明” 。剃头时由母亲或祖母动手,先从温水中拿出一粒鸡蛋, 在婴儿头上滚一圈,边滚边念吉祥语: “鸡蛋滚落面,有的吃,有的穿,小弟仔来一大阵。 ” 剃头后凡曾进入产房者均要在剃头盆温水中洗手, 以示从此之后就无任何禁忌了。 随后让家 中的小孩和邻居的孩童入盆洗手, 并捞鸡蛋食用, 据说这样做婴儿长大后会与孩子们和睦相 处,不会吵架。剃头洗手毕,把洗头水泼在门前地上,认真察看钱币正反面字样。钱币正面 为“某某通宝” ,谓之“字” ,反面为“万” 。如果有八个钱币正面向上,就说婴儿好“八字” 。 接着由一位婶姆用背巾把婴儿背上,一手拿一把有裂缝的雨伞,一手执一根裂尾的竹杖,从 家大门出来绕房屋走一圈,边走边用竹杖不停地敲着地面,喊道: “老鹞(老鹰)哦――大 门出,后门入,不怕电不怕闪。 ”认为此举会使婴儿长大后有胆量,俗称“叫喊练胆” 。 从满月这一天开始,婴儿就可以睡摇篮了。界山南埔等地的一些乡村,外婆家会送摇篮 过来。长辈们对襁褓中的婴儿细心抚养,希盼平安长大。民间流传的育婴谣充分反映了长辈 们的良好愿望。如安抚婴儿入眠时,母亲的《摇篮曲》是: “捂捂,干仔(孩子)乖乖 (睡) ,一暝(夜)大一寸。捂捂摇,狗仔勿吠叫,一暝大一尺。 ”如给婴儿洗澡时,母亲边 洗边念: “洗脸洗目眉,愈洗愈成材。洗身洗脚仓(屁股) ,一暝到光。 ” 四 月 日 婴儿出生满四个月这一天,要做称为“淋黑”的仪式。外婆家还要备办小孩的衣服,以 及米香(爆米花) 、饼干、大豆、麦粒等食物,送到婴儿家。淋黑仪式要在厅堂中的桌子上 平放一个大筛子,筛子中央置一小石臼,石臼上横放一根扁担,让婴儿坐在扁担上。把 12 个饼干用针线串联(逢闰年则挂 13 个) ,挂在婴儿胸前。男婴脸朝厅内,女婴则脸朝外,头 披一黑巾,接着将满竹管的黑豆、白豆、小麦、大麦及米香的混合物往婴儿头上倒,像雨淋 似地从头上掉落到筛子里,边倒边念吉祥语: “淋黑淋豆,吃搁老啊老,淋黑淋麦,吃搁头 毛嘴须白。 ”接着抱婴儿“钻桌脚” ,意为此后不怕响雷闪电。举行“淋黑”仪式一般无须宴 请亲人,但要向邻居分送一竹管的米香和饼干。 此日还要举行坐“椅轿”仪式,椅轿是一种流行于闽南地区的用竹子制作的座椅,正放 为坐凳,侧放是一张带有围护装置的童椅,可供婴儿或端坐或站立其中。涂岭等地的一些乡 村椅轿也为外婆家所送。首先将婴儿安放在椅轿内举行“开荤”仪式。拿一丁点熟虾、熟虾 姑及肉、蛋等食物喂婴儿。相传吃虾会聪明,吃虾姑会精于算帐,但不能喂食y肉,据说婴 儿吃y肉长大后若与人吵架,会像y一样咬人。有的还用香菇给婴儿擦嘴,称为“香嘴” , 使孩子长大后能说会道,不讲粗言野语。 度 坐 婴儿周岁的时候, 是自婴儿出生后最为隆重的一个喜庆日子, 此日要举行 “度坐” 仪式。 民间常有“抓周”仪俗,抓周又称抓龟。用一个大竹盘或大木盆,内装红面包一双、红蛋一 对,以及书本、剪刀、尺子、算盘各一,此外还有其它文具、玩具、乐器和化装品之类,然 后放置在婴儿面前,让婴儿伸手拿,看其先抓着什么。宾主围观,以婴儿抓着之物预测孩子 未来的爱好、 志向和前途, 如先拿书本, 则预示将来会读书, 先拿算盘则预示日后会经商等。 这样的预测虽然毫无根据,但却反映了长辈们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 外婆家还要为婴儿送来四季穿用的衣裤、袜子、鞋帽、童被、布料之类物品,以及八卦 项链、长命锁链、手镯脚环等金银饰品,其中缀绣的“度坐裘” (披风)和虎头图案的虎耳 帽、虎仔鞋,颇有特色,寓有避邪,吉庆、长寿之意。婴儿家则必须准备筵席招待外婆家客 人及亲朋好友,叫做“周B” ,旧时筵席丰俭与否视其所生婴儿性别而定,是男的丰盛而隆 重,女的则一切从简。当日还要向邻居乡亲分送“度坐包” 。 做过度坐以后, 婴儿出生后一周年内有关礼仪即告结束。 产妇在男孩出生后的第一次送 节时,要办四个盘送到娘家,四个盘分别是猪脚、面线、包子和鞭炮。从此以后每逢端午、 中秋和年兜,都必须按习俗送节。山腰、前黄一带人家每年八月十五祭神时,还要为男孩加 一份“小分”祭品,直至男孩十六岁做“大分”为止。 命 名 孩子出生以后,就要给孩子命名,当地人谓之“贺名” 。人之所以要命名,据东汉著名 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说: “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命。 ” 命名的习俗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里, 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 在古代为孩子取名属于礼仪 的一部分,婴儿诞生后三个月,就要为其命名。古代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比较复杂,不仅有奶 名,还有大名(又称学名、正名、书名) ;有的人还有字、号,而且字、号还不止一个。 如今命名时间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出生后只取乳名(或称奶名) ,报户口或上学之 前才取定正名。如今有字、有号的极少。乳名是人们小时候的非正式名字,其取名时间大多 早于正式名字,也有的同时取定。乳名为昵称,年长后即不用,只让家里人或亲戚呼唤,外 人及晚辈均不称呼,以示尊重。 名字虽然是人的代号, 但它伴人一生, 甚至更长。 所以人们给孩子取名都很慎重、 认真, 包含着对孩子一生的希望。若是家庭自己为子女取名,多以父亲或祖父的意见为主。若因自 己文化程度不高, 或要进一步慎重其事, 就请深通文墨的先生取名, 请德高望重的长辈命名, 请衔高位显的长官赐名。当地人在给孩子取名上有四个特点: 一、以贱庇佑。为了易养育、保平安,人们有意给孩子取个轻贱的奶名,民间常见的如 牛仔、狗娃、猪娃、狗蛋、臭娃等等。宋代有一取名逸闻,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素不重佛,就 给其一子取命僧哥, 有人问他: “公素不重佛,安用此名?”欧阳修回答说: “小儿要易长育, 往往以贱物为名,如狗、羊、马、牛之类,僧哥之名,亦此意耳。 ”此俗来源于一段迷信传 说:每个人的名字都压在“阎王爷”那里,它想叫谁死,就按名拿人。为了迷惑“阎王爷” , 故意不取人的名字,使其在“人簿”中找不到,拿不住就能长大成人。这也算是人要胜天的 一种办法。但这种取名法只限奶名,若取学名,则依照以下三例。 二、按字排辈。宗法伦理始终贯串漫长的封建社会过程中,而与宗法社会观念相吻合的 命名方式也于汉代应运而生, 影响至今。 例如家族早就确定每一辈份命名必须使用的偏旁或 文字,前者称局部范字,后者称完全范字。局部范字现较少人使用,一般都采用完全范字。 范字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又有家族范字和家庭范字之分。一般是儿子们用家族范字,日后要 按辈份登录于族谱,而女儿们则用家庭范字。如有的宗族按福、禄、寿、禧、吉、星、高、 照、富、贵、康、宁等吉语祥字,按辈排列,看名字即知此人为家族中的“福”字辈、 “禄” 字辈或“寿”字辈。以前人们给孩子取名还忌与宗族和近亲长辈重名重字,否则就会被人们 谴责为“不恭” 、 “不孝” 。现在人们取名,虽不拘于许多戒规了,但与长辈重名重字仍是一 忌。 三、寓有深意。字音响亮,充满褒义,气魄宏大,呼叫顺口,是人们取名一个主要意向。 如富、贵、吉、祥、玉、辉、丁等寓意兴旺发达的字眼,常为人所用。取名用字还推崇一些 高尚雅致的字, 或者来源于古代经典著作中的字词和典故, 以此寓含着长辈对子女成材的殷 切期望。也有以记事、记人取名,以作为父辈生命历程的一个纪念。由于个人是作为社会的 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因此这类取名法就受到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例如新 中国成立至文革期间,取名“卫东” 、 “新民” 、 “跃进”的大有人在。 四、避免歧意。人们给孩子取名不仅追求字义好,而且特别注意避免与其他字义不佳的 字词同音或近音,以免造成名字的谐音,呼叫时形成歧意,把名字变成“绰号” 。例如:名 为“秦富”的,就与“情妇”谐音;名为“史贵”的,就与“死鬼”谐音;名为“曾怀丹” 的,就与“真坏蛋”谐音。如果不避开这些谐音,就会造成许多尴尬和误 会。 耳饰 一般由金、银制成。 耳环:环状的耳饰,末端开口,可伸可缩;带坠耳环一般在坠上嵌以珍珠、玉石、翡翠、 宝石之类。 耳钩:状如倒置的问号,俗称“丁香”。 耳栓:状如圆头螺丝钉,用螺母旋定。 清至民国,女童从小穿耳,栓以红线头,至十一二岁才戴 耳栓或耳环。建国后,女童 不兴穿耳孔,妇女不爱戴耳环,耳饰一度敛迹。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年轻女子重兴耳饰热, 且花样品种不断翻新。 迎阁 亦称装阁、“抬阁”,旧时迎神赛会的化装游行、今文艺踩街形式之一。参见装人。 阁者,指用木版组成一个小舞台,由四个成年壮汉抬着(旁立数人备为轮流替肩者) 。 上面坐着童年伶人,装扮《状元游街》 、 《陈三五娘》 、 《桃花搭渡》 、 《士久弄》 、 《番婆弄》 、 《骑骡探亲》 、 《三藏取经》 、 《八仙过海》 、 《桃园三结义》 、 《关公保二嫂》等戏出,通常是有 说有唱。 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 (1925、12 写于英国牛津大学印度学院) : “宋朝的讶鼓,现在还存在于福建漳、泉间的‘迎阁’,但事实上恐是讶鼓的转音。??这 颇类于宋人的肉傀儡。”“印度有一种节日举行化装游行的风俗,梵语叫做‘讶咀罗’,音 近于讶鼓与迎阁。”莆田、泉州、漳州在宋代都有讶鼓的艺术形式,南宋诗人刘克庄(莆田 人) 有诗: “讶鼓流传自柳营”。 泉州的傀儡调中有“大迓鼓”, 泉州弦管中也有“大迓鼓” 的曲牌。朱熹曾把讶鼓界定为“舞队”, 《朱子语类》载:“如舞讶鼓,其间男子、妇人、 僧道、杂色,无所不有。”看来是一支化装游行队伍。 泉州的迎阁,不全是装扮戏出,也有一部分是“招财进宝”的阁,即展示“物华天宝” (本地土特产)的阁,以及展示进口商品的“迎番货”,反映了泉州社会生活中的重商主义 倾向。 宋江阵 在春节、元宵、中秋等民间传统节日里表演的一种群众性武术操一一宋江阵,传说创始 人是泉州少林五祖拳师蔡玉明,历代沿袭,至今一百多年历史。 宋江阵以锣鼓点场, 首先按 36 天罡、 72 地煞的顺序亮相表演。 开场的是“宋江舞大旗”, 锣鼓响处,大旗卷地而起,浑天挥舞,大有“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旗展处,是“李逵使 双斧”, 接着“徐宁”使开钩镰枪, “刘唐”抡着扑刀, “解珍”、 “解宝”飞舞托天叉?? 梁山泊众好汉纷纷上阵,18 般兵器各显神通,场面威武壮观! 由 32 人演练的“连环八卦阵”是宋江阵的高潮。表演者四人一甲,一个挟刀持盾,三 个手握棍棒,刀盾对棍棒,先三打一对练,然后刀盾对棍和棍对棍,再跳过门进行队列变换, 最后集体循环对练。动作迅猛多变而齐齐整整,一招一式,无不踏着鼓点。 最后收场的是“关胜舞大刀”。青龙偃月刀大开大合,豪放潇洒,划破青天。 攻炮城 泉州节日喜庆活动项目之一,融娱乐与竞技于一体的群众性娱乐活动,风格独特,常于 元宵佳节、中元节及普度期间举行。由于攻炮城者众多,以青年为主,而小孩则在旁呐喊助 威,场面热闹壮观。 制作炮城需要内行师傅。先用竹木、麻线、铅线和铁钉等材料搭起“炮城”的框架,高 约二三丈,分若干层,形状有方有圆,也有三角形者。框架搭好之后,焰火师傅根据财力及 要求,设计制作多种焰火图景,置于“炮城”四周,层层而上,一直到最高点。 最高处则设置一个特别精彩的节目。每个节目都有一个火眼,也是节目的火药心。攻炮 城者把点燃的鞭炮扔到炮城上,那燃烧的鞭炮如果正好点燃火药心,就能引燃这个节目,使 这个节目的焰火全部燃放,获得奖品。 “炮城”名目繁多,如“金龟蘑”,在一个米筛大的竹环上捆扎无数个“鼠仔”(即装 满焰火药料的斜口芦竹细管) ,并用一条火药芯彼此连接,一旦火药芯被“炮兵”的电光击 中引燃,所有“鼠仔”同时迸出五光十色的焰火,并推动竹环迅速旋转,变成五彩缤纷的飞 轮。 又如“仙人祝寿”, 当攻城的炮仗点燃这个节目的火药芯时, 燃烧的焰火化成一个仙翁 的形象,手中扎成的一捆画幅突然向下展开,展示出一个斗大的“寿”字。 又如“满天星”,一经点燃,在尺余长篾条上缚着的数十个“鼠仔”同时升空,最后又 在空中爆炸,犹如今日之焰火。 足饰 有足圈、足链,多为少女少妇使用。至于婴幼儿的手饰(手圈、手链) 、足饰(足圈、 足链) ,一般为银制品,旁系小银铃,活动时叮当有声。 服饰 惠东妇女服饰 惠安大鲆淮九垂爬洗匙鞍纾味谰咭桓瘢О倌晁渎杂醒芑捶绺裼 存。民间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颔,头巾前沿饰各种工艺花朵。1952 年起兴戴上黄 圆形尖顶竹笠。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窄,襟短到肚脐,袖短到小臂中。下身穿黑裤,又宽 又大,裤头只到脐下,用四至八条编织带(已婚妇女用多条银练子)束住。早年有些妇女头 戴前伸黑头罩,上作双角兽状,鬓插三支剑形银簪。 鹧鸪姨服饰 泉州东海镇鹧鸪山附近的y埔村,村民以渔为业。妇女从小下海捕鱼捞虾捉螃蟹,挑到 城镇沿街叫卖,人称鹧鸪姨、y埔阿姨。她们因特定环境、特定生活,造成装扮别致。 长发后梳,绾成大圆髻,圆周以鲜花穿线绕簪其间。髻中横插一支象牙筷。上身穿褐色 粗布斜略短渔民衣,色系染帆布用杜仲或猪血染成,耐用耐洗。裤是略宽黑色布裤。 丧俗 殓期 殓期指人死后至入棺这个阶段。 泉俗凡己 50 岁或做“公 (爷爷) 妈 (奶奶) 辈”者, 在病危临终之际, 均要“上厅边”, 即让其卧于本家或祖厝厅堂边由四块床板临时搭成的简易床铺上, 儿孙, 媳妇都守候在旁送 终。 死者即将断气时,亲眷要边哭边为其更换寿衣,穿上鞋袜,动作要快,如迟至断气后, 有“死者得不到”之嫌。 死者寿终正寝后,当即用其被单复盖躯体与面部,亲眷围尸恸哭,治丧即告开始。 孝男出门,自池旁、埂边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块,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置于尸体脚 端处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为安”,并置米饭一碗,上插竹筷一双,称“脚尾饭”,或叫 “辞生饭”。 亲眷要不断地续香, 焚烧冥纸 (说是阴间使用的纸币) , 为死者前往阴间准备足够的“盘 缠”。 为让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尚须点白烛一支或油灯一盏,要注意不使熄灭,称“点 脚尾烛”。 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一块白布,或于原贴红联处覆盖白纸,通示周围人等。 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 重。我国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同姓不婚,因此联婚就成为加强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 间关系的极其重要的感情纽带。 故 《礼记?昏义》 在记述婚姻的功能时, 首先强调的就是“合 二姓之好”。但联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去世而产生波折。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怀疑女 儿在夫家受虐待而死于非命(有的也确为事实) ,就纠集人马前往亲家“吃人命”的事时有 所闻。因此民间在为女性长辈举办丧事时,十分注意姻亲关系,并形成了一些相应的习俗, 这在新编的《安溪县志.?风俗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收殓前,孝男年长者要手提小桶,领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到家门口,取水一 碗进屋洗尸,余水倾倒门外,然后为死者举行“辞生祭”,即可入殓。 入殓时,凡生肖五行与死者相克者,均应回避,以免犯“冲煞”。 收殓后, 孝男孝女需将死者生前所用过的日常生活用品, 送至郊外或村外焚化, 俗称“送 草”,或叫“送脚尾”。 事毕, 再由道士在室内外进行一些祓凶驱邪的仪式, 俗称“收乌” (或于守灵结束进行) 。 殡葬 殡指殓而未葬这个阶段; 葬是死者的亲人及亲戚至友、 宗亲邻里向死者作最后的告别仪 式,然后按风俗习惯用掩埋或其他方法处理死者遗体。 自古以来,殡期长短不一。古代视死者地位尊卑,有过专门规定。 《礼记?玉制》曰: “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月而葬。”但后人对此礼制并未认真遵 行。泉俗旧时停枢“至有终身不葬或累世不葬,或子孙衰替忘夫处所,遂弃捐不葬者。悖礼 伤义,无过于此”,被视为陋习。故早在明代,惠安知县叶春及即明令禁止,并采取对停枢 逾年不葬者治罪的严厉措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陋习,与泉俗惑于墓葬风水之说有关。 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在出殡前还会时时出入灵室,因此要设灵堂,点长明灯,子孙于柩 旁铺有稻草的地上,轮流日夜守灵。 择日请僧道做法事超度亡魂(俗称“做功德”) 。“做功德”时焚烧纸糊大厝(内有纸 糊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佣人、汽车等) 。侨乡人们在为长辈超度亡魂时,往往还同 时举行“引水魂”仪式,招引死葬侨居地的华侨亡魂归故乡,以完其叶落归根之遗愿。 开吊期间,亲友前来吊唁。 出葬于选择墓地和卜定葬期后进行。 出葬时,开路鼓吹响起,仪式即告开始。 出殡仪式牌、铭旌灵幡、白红大灯等前导,死者子女扶柩哭送,亲友随后哀送。队伍徐 徐而进,气氛肃穆。但那时起时落的鞭炮声,喧大的锣鼓声,送葬队伍中的化妆表演队,却 使人又感到气氛是“闹热”的, 真是一时悲喜难分, 这也许是人们把高寿者病逝的丧事称为 “喜丧”所需要的一种特殊氛围。把人生最大的悲事死亡和人生最大的喜事结婚,均视为 “喜事”,并习惯把这两件性质截然不同的事扯在一起,合称“红白喜事”,这确是中国民 俗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 灵柩抵达墓地后,有祀“后土”、祭棺头、点木主等仪式。 古代丧葬, 下葬处要埋下“买地券”, 标明墓地四至, 写上道教咒语, 并于墓地树石碑, 上刻“土地神(即土地公)三个大字。今此葬俗已演变为树“后土”石碑。 落棺葬毕归虞,俗称“返主”。 回家后,要“接主”、“安位”。 而后丧家宴请送殡者,吃“落(下)山桌”。 泉州葬俗,以土葬为多,但早在宋代,民间贫屡之家,以火葬为常,后被封建统治者指 为不孝之罪,故自清代以来,除佛教僧尼用火葬外,民间均用土葬。新中国成立后,治丧从 简,泉州市区在 60 年代进行殡葬改革,改行火葬,其后又逐步推广。 服丧 泉俗服丧,须“礼尽三年”。 葬毕七天内, 每日均要由女眷于早、 午、 昏三次奠祭死者之灵, 啼哭哀念, 早称“捧茶”, 午、昏称“捧饭”。 葬后第三天,旧时有孝男、孝眷和亲属前往墓地探墓,在墓旁“后土”前和墓前分别祭 奠。 七天后,逢初一、十五,才由女眷哭祭,直至撤奠为止。 另外,还有十四日祭,四十九日祭、百日祭等。 去世一周年纪念日,古称“小祥”,现俗称“对年”;两周年纪念日,古称“大祥”, 现俗称“三年”;均要备物品致祭。如治丧期间没“做功德”的,要在这时补做,否则认为 孝道未尽,死者灵魂难以超升。 三年过后,每逢死者生日要做“娩忌”,卒日做“正忌”,合称“做忌”。一般人们比 较重视“正忌”。 另外,在清明、中元、冬至等岁时节日,也有扫墓、祭奠之礼俗。 异俗 泉州丧葬礼俗也因死者所属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异。 回民死亡称“归真”,一般是早亡午葬,夜死晨埋,停尸不过三天。出殡需请阿訇主持 葬礼,为亡人祈祷。出殡仪式简单安静,不用鼓乐吹打,墓葬不用棺,古代用四块大石板围 成墓坑,近代是用“太兴红砖”砌成长方形墓坑。尸体下坑后,脸部须朝西,以示从此永朝 圣地麦加,然后盖上石板七块,密缝堆上灰土即告葬毕。 基督教徒去世,需由牧师、教友为其“安息荣归”祈祷,出殡仪式简朴隆重,且有众多 教友送葬。 佛教僧尼均施火葬。 拍胸舞 拍胸舞在泉州农村极为流行,对它的源流说法不一。一说源自梨园戏《李亚仙》的折子 《莲花落》 ,是郑元和浪迹街头,与众丐行乞时边唱边舞,以抒胸臆;一说是早已有之,现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马远《踏歌图》 ,即为描绘拍胸舞场面。 表演拍胸舞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草箍,上身裸露,腰系 彩带,随着《风打梨》 、 《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 自如不拘地颤头、投足、拍胸、扭腰;双手起落,有节奏地拍胸挟腋、偶而又投足拍腿、屈 臂击肘。时而跳跃、时而跪蹲、时而抬腿、时而踢腿,边歌边舞,豪迈矫健,情绪热烈,风 趣浪漫。 项饰 成年人佩带的项链,质料大多以黄金为主,此外还有珍珠项链、宝石项链、水晶项链、 玉石项链、白金项链、钻石项链等,胸前多配以诸如金牌坠、鸡心坠、瓜子坠、佛像坠、十 字架坠等饰品。80 年代选购项链讲究质地,以链体粗硕显富者为重;90 年代以来,项饰则 注重小巧美观,讲求个性的体现。 小孩戴银项链,配以长命锁(俗称天官锁)或八卦牌,这常是外婆家在小孩满周岁时, 连同手、足镯(链)一并送来的吉祥物。 南戏 宋末元初,用泉州方言演唱,以南音为主要声腔的泉州南戏开始形成,很快流行于原泉 州府、漳州府所属各县及广东海陆丰等闽南语系地区。明末清初,南戏达到鼎盛时期,除遍 布台湾岛外,更随着华侨的足迹传入东南亚诸国。 早期形成的南戏有梨园戏和悬丝傀儡戏 (提线木偶) , 明清间, 又有布袋戏 (掌中傀儡) 、 打城戏、高甲戏等相继崛起。 1999 年兴建泉州南戏博物馆,展品有明、清、民国年间各类古剧刻本、抄本、戏神、 戏箱、乐器、偶像、砌末等戏曲历史文物、照片、文献、资料 1000 多件。 南音 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 的一个大乐种,号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 南音流行于闽南方言地区, 东南亚闽南籍华侨中南乐也很盛行。 南乐在不同地区有不同 称号,泉州叫弦管,流传到南洋叫南乐,东渡于台湾叫南管。 成因 南乐起源于泉州南部,以闽南语泉音为主,始于何时,民间有种种传说,未见历史文献 记载。但从南乐的音阶、曲牌、乐器等分析推断,它可能起源于唐代之前。 泉州南音同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一样,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从中原传到 闽南来的,与历史上的三次南迁大移民有关。一是晋?永嘉衣冠南渡。晋江原名南安江,南 渡后晋人沿江而居,生息繁衍,故改称晋江。几年前,南安丰州庙下晋代古墓葬出土发现部 曲印章,可见当年入泉的士大夫连他的部曲都迁来了,也就是说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二是 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王审知之侄王延彬在南安设招贤院,招贤纳士,中原士人纷纷 南迁。三是北宋覆亡。宋都南迁临安(今杭州) ,建立南宋,赵宋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也自临 安迁来泉州。士大夫南迁带来的中原音乐,这些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 泉州南音来。南唐?顾闳中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即可印证。 南乐的五声音阶“工六×乙士”, 与古代的“宫商角征羽”相同, 而其工尺谱正产生地 隋唐。从南乐曲牌来看,出自唐以前的有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折柳吟、阳关曲、 汉宫秋、后庭花等;出自唐宋“大曲”的,有三台令、梁州曲、甘州曲;出自佛曲的有婆罗 门、太子游四门等。这些充分证明了它与隋唐音乐的联系。 乐器方面,南乐所用的南琶,腹大颈细。横抱弹奏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然而异,却和 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及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 只有从古画和出土的陶俑中才 能看到,唐代《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弹琵琶的姿势就是这样。琵琶在唐代的乐队中有指挥 整个乐队的作用, 而南乐的琵琶在南乐中也同样有指挥整个乐队的作用。 唐初洞箫为一尺八 寸长,现在其他乐队中洞箫均是二尺多,没有统一规格,而南乐的洞箫却严格规定以一尺八 寸为标准,又称“尺八”,十目九节,其长 0.6 米,延用唐代洞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 南音的拍板与唐以前的“节”相同, 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 三弦由秦汉时代的弦乐衍变 而成。 雕刻在泉州开元寺镇国塔、大雄宝殿、甘露戒坛的南音古乐器,计有吹、拉、弹、拍的 乐器多达 37 件:拍板、琵琶、尺八、二弦、三弦、唢呐、品箫和双铃、四宝、响盏等上下 四管,一应俱全,而且还有较少见的笙及扁鼓等。人们比较熟知的是大雄宝殿的 12 尊飞天 乐伎, 但还不够全面。 在东塔须弥座 40 幅浮雕中,有图《天人赞鹤》 ,图中身着飘带的天人, 一个吹笛,一个双手按拍着古制六板的南音拍板。这幅浮雕,与东塔共存至今七百多年。拍 板早就从西域传入中土,唐代列为胡部之乐。唐宋时的拍板都是六板,也有五板。五代《韩 熙载夜宴图》中乐工手上的拍板就是六板。泉州南音现在的拍板普遍为五板,与大雄宝殿和 甘露戒坛木雕的五板拍板一样, 而东塔的石雕拍板直承唐制为六板。 开元寺中拥有六板与五 板的拍板,正符合拍板历史的发展轨迹。 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 乐律方面,南音的管门从隋唐以来的“清商三调”演变而来,音韵学方面,南音的音韵 和晋代的音韵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南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块“活化石”, 被称为“晋唐遗音”。 音乐界权威人士曾得出 结论:“中国的音乐是全世界最古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音为最古。”南音的基 础是唐代“大曲”,在广泛流传和演唱过程中,又受到元曲、昆曲、弋阳腔、佛曲和地方戏 曲的影响,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内涵。 中国音乐史, 唐代的宫廷音乐是我国封建社会贵族音乐发展的最高峰。 随着唐末和五代 十国时期中原战乱,贵族、官宦和地主纷纷南迁,唐玄宗统治时期形成的“大曲”,被带入 福建,为南曲起了催生的作用。 发展与成型 南迁带来了中原文化,至宋代,泉州成为著名的对外贸易交通的东方第一大港,吸引了 大量的中外客商和文人学士,经济相当发达,文化也蓬勃发展,各种文化交流频繁,呈现出 “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元时泉州刺桐港是我国对外通商大港,泉南滨海,系国内 外商船停泊之处,歌馆、酒楼、茶肆林立,拥琵琶而弹唱南乐的歌女比比皆是。泉州这个特 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对泉州南音的发展与成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受到宋代填词、唱词者的影响,泉州南音创作的曲牌有许多与宋词的牌名相同,如“长 相思”、“鹧鸪天”、“醉蓬莱”等,使南乐的词和曲更丰富。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无唱词,有琵琶弹奏法,是专供乐器演奏的带标题的乐曲。谱是泉州南音的基础,在 三大组成部分中,谱的形成最早。对照泉州南音乐器和现存的谱、指、曲可以肯定,谱是唐 大曲遗存,宋朝定型的有 12 套。 指,是有词、有曲谱、有琵琶弹奏指法的带有故事情节的声乐套曲。其词通常不唱,只 由乐器演奏。指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由此可见它形成于宋元杂剧、南戏产生之后。指较早 有 36 套。谱还只分管门,指就发展到分“支头”了。 曲即散曲,也叫草曲,比较简短通俗,数量最多,现有千余首。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 直接联系。 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如“指”就有《南海观音赞》和《普庵咒》是源于 佛曲的, 《弟子坛》则吸取了道情的旋律。泉州南音还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 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如《李亚仙》中的《鹅毛雪》 、 《胭脂记》中的《告大人》 、 《士九弄》中的《你听咱》等。泉州南音与泉州地方戏曲特别是梨园戏,更是互相吸纳互相 渗透,戏曲吸收南音作为它的唱腔,提高其艺术水平。王耀华先生对曲目、音乐做了细致的 分析, 得出了福建地方戏曲是从南音吸取营养的结论。 泉州南音也吸收戏曲的唱段来充实自 己,丰富自己的内涵。例如《春今》指套就是从梨园戏的《雪梅教子》来的。还有一些歌曲 是特定场合专用的,如贺寿唱《画堂彩凤》 ,结婚唱《一对夫妻》 ,丧事、祭奠唱《三奠酒》 , 祀郎君则唱《祀郎君》 。 明清之际,南乐风靡一时。传说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 康熙帝六十寿典,内阁大 学士、泉州安溪人李光地挑选五位精通唱和的南乐高手上京献演,他们是晋江吴志、陈宁、 南安傅廷、惠安洪松、安溪李义,他们在御苑演奏。康熙帝听到南乐弦管和鸣、抑扬顿挫、 逸韵雅致,大悦,要加封五人官职,他们推辞不受,唱《远望乡里》 ,奏大谱《百鸟归巢》 以示思乡之情,终于感悟帝心,赐予“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匾额,赐赠曲柄黄凉伞和金丝 宫灯,“传驿荣归”。南乐因此获得“御前清曲”的雅号。在安溪县湖头镇李光地的故乡祖 居,有一副对联:“绮罗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 此后南乐声名大振,南乐艺术得到很大发展。闽南的许多音乐形式,如“锦歌”、“笼 吹”、“十音”、“莆田十音”、“南平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年腊月初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