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神经沟生长是什么感觉,不要太学术了,书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article/d795adfa-67ce-44d3-8b73-e323dc485e2d.htm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您现在的位置: >> 医学学术会议开幕 >> 医学学术会议发言稿
医学学术会议发言稿
来源: 时间:
【医学学术会议】临床神经外科医学学术会议欢迎临床神经外科医学学术会议欢迎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医学同仁及朋友们你们好!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初秋,我们感受到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和同仁们对焦作市××医 院的一片盛情,这种缘于医学科学崇高的关爱,也增添了我们投身医学研究,献身医学科学 的信心和勇气。我们焦作市医学会很荣幸能够承办这次××医学学术会议,这对于我们,是 一次极为珍贵的学习机会。因为在这次会议上, 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在临床神经外科有着丰 富经验, 取得丰硕成果的著名专家 xx---------xx 专家 xx 为大家进行精彩的学术, 他们德 高望重,著作等身,用我们的热烈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各位专家将会给本次会议带来国内外临床神经外科方面的研究成果, 大家通过这次 难得的交流对话的平台, 可以就医学实践中的和困惑求教于专家学者, 彼此之间开展真 诚而务实的多视角畅谈,零距离接触。本次大会的演讲内容涉及 xx 神经外科学领域的多个 方面,其中。。。。。。。。为此,各位专家尽管事务繁忙,仍然冒着天气的炎热,怀着一 。。。。。。。份责任与使命,进行了积极充分的准备工作,作为承办方,我们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无限的 敬佩! 我国临床神经外科医学的研究与发展, 目前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突破。多个研 究选题走在了世界前列,不少研究成果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临床神经外科医学研究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我们有必要加以不断重视, 在研究形式和研究内 容上大胆走创新之路,才有可能取得更多的新成果。今天这次××市临床神经外科医学学术 会议,受到了省有关学术机构、××市卫生局领导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兄弟也 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各级领导要求我们承办方,要精心策划,科学组织,热情服务,确保本 次会议圆满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要求我们,要以研究推进工作,以工作带动研究, 加快临床神经外科建设与改革的速度, 加大医学教育与科研的力度, 从而赢得患者更大的满 意度,为的整体发展做贡献,为该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做人民满意的科 研型医务工作者, 为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提高和带动本地区在临床神经外科医学上的 研究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市卫生局领导在荆州市放射学年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行盛夏时节逢盛会,洪湖岸边迎嘉宾。今天我们在这里齐聚一堂,隆重举行焦作市×××年××× 年会开幕仪式,这是焦作市医学会的一件盛事。年会选在×××医院召开,更是我院的荣誉。 借此机会, 我代表我院全体同仁, 向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 嘉宾及学会会员表示热烈的欢迎! 向长期支持××我院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焦作××2006 年×××学术会议,是焦作医学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来自焦作各县、市、区 医院的各位同仁会聚一堂,进行学术交流,相互研究探讨,的确是×××学界彼此促进、共同 提高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大好时机。这次还特邀了×××的知名教授专家参加,将有效提升此次 学术交流的整体层次,提高各参会医院的诊断技术水平,并推动医院的整体业务发展。××× 医院作为承办单位,其拥有的先进专科设备,将为此次年会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为此次焦作×××放射学年会的胜利召开感到无比荣幸,我们将一如 既往地积极参加×××医院举办的各项,并尽最大努力给予支持,做好各项协助工作。最 后,预祝此次会议圆满成功!谢谢!我们承办方,精心策划,科学组织,热情服务,确保本 次会议圆满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要求我们,要以研究推进工作,以工作带动研究, 加快临床神经外科建设与改革的速度, 加大医学教育与科研的力度, 从而赢得患者更大的满 意度,为医院的整体发展做贡献,为该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做人民满意的科 研型医务工作者, 为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提高和带动本地区在临床神经外科医学上的 研究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医学学术会议稿】在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班上的致辞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和风送暖,阳光明媚。在这充满希望的美好季节,省级继续医学 教育项目学习班今天在我院隆重开班, 来自省内的专家教授和同仁欢 聚一堂,共叙友谊,共同交流学术成果,我们很荣幸能够承担这次活 动的举办和服务工作。这对于我们是一次极为珍贵的学习机会。让我 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专家、 领导, 各位同仁的到来! 向一贯关注、 支持我院发展的各位专家、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院是综合性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和国家爱婴医院,xx 医学院教 学医院,是全县医、教、研中心。医院开放床位 1000 张,年住院病 人 3.5 万人次,年门急诊量 50 万余人次。投资 4.5 亿元的我院新城区 医院作为全县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按三级综合医院规划设计,内设病 床 1360 张,是我院十二五期间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目前工程 正在紧张有序施工,全面建成启用后,将全面提升我院的综合服务能 力和诊疗水平。多年来,我院始终坚持“人才强院,科技兴院”的发展战略,坚 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凝心聚力,积极作为,科 教和人才工作都取得了较快发展。与 xx 医院等医疗机构建立了科研 合作关系,与北京安贞医院、卫生部脑神经基地结为合作伙伴。继续医学教育是我们医务人员在职进修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年来 我院始终以全员教育为基点、 以技术发展为目标、 以强化管理为手, 承担多项省、市、县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均圆满完成课时。他山 之石可以攻玉,继续医学教育是一个取石攻玉的平台,各位专家教授 将在本次活动交流平台上带来国内外消化肿瘤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 动态,为大家进行精彩的学术演讲。大家通过这次难得的交流对话平 台,可以就医学实践中的体会和困惑求教于专家学者,彼此之间开展 真诚而务实的多视角畅谈,零距离接触。我们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可以 学到更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这次 学习机会,积极参与,力争达到融会贯通,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理 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安排在我院举办, 这是对我院的信任和鞭 策,我们一定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热情服务,当好东道主,确保本 次活动圆满成功,达到预期效果。最后, 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祝大家在期间学习生活愉快! 谢谢!
【医学学术会议发言稿】Dear colleagues & distinguished guestsWe are delighted to invite you to attend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nalysis of unintended events in hospitals”, December 10, 2012 in Shihezi University, Xinjiang, China. Since the early nineties, many studie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ith reported incidence rates ranging from 3 to 17% of all hospital admissions. A quarter to half of the adverse events was considered preventable. These studies have increased the sense of urgency to tak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patient safety in hospitals. Improvements can only be achieved if the interventions tackle the dominant under lying causes. When examining causal factors, not only adverse events but also other unintended events are informative. The theme of the meeting is “Analysis of unintended events in hospitals”.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causes of unintended events, there are a number of analysis tools, brought together under the umbrella term Root Cause Analysis. One common tool is causal tree analysis. Causal trees are the basis for the PRISMA (Prevention and Recovery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onitoring and Analysis)method (see below), which is becoming the standard in Dutch hospitals to analyse the root causes of unintended events and has also been used in studies abroad .The corresponding taxonomy to classify root causes .We anticipate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PRISMA symposium to be filled with fervent enthusiasm and active academic interaction. We are very glad to see everyone in the conference. Sincerely yours
【医学学术会议发言稿】专题发言
?专题发言?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汇编S-001糖尿病合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防治许樟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06 医院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 内分泌科许樟荣,解放军第 306 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家卫生 计生委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兼糖尿病足与周围 血管病学组组长、内分泌分会糖尿病学组副组长、解放军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糖尿病 足工作组成员兼亚太区主席、亚洲糖尿病学会监事; 《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中 、 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1 种期刊编委和《糖尿病之友》 等 杂志主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军队医疗成果或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12 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 320 余篇,主 编 (译) 、参编糖尿病内分泌专业参考书 25 部。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死亡原因。约有 85% 的糖尿病医疗费用是花在了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方面。糖尿病合并大血管问题 应该受到包括糖尿病和心血管专科在内的所有医务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通常指的是心脑血管和下肢血管并发症。约有 3/4 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 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糖、血脂异常、肥胖、高尿酸血症、微量白蛋白尿等。这些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集簇严重影响健康, 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只有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才能降低糖尿病大血 管并发症及其病死率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治疗糖尿病、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已经从严格血糖控制走向所有可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 全面治疗达标。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努力控制好血压和保持血脂、体重正常。吸烟的患者必须戒烟。贯彻这种理念,有利于降 低糖尿病致残率和病死率以及医疗费用。为了贯彻这种理念,临床上接诊糖尿病患者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所有的 糖尿病患者,初诊时都需要认真评估其代谢控制和糖尿病并发症情况,以及早发现和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防治和延缓糖尿病并 发症的发生、发展。对于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高尿酸血症、蛋白尿、脂肪肝以及吸烟等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 者,尤其同时合并多种危险因素者,需要进一步进行完成心血管方面的检查。2、对已有心血管疾病者则要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对于无严重并发症、不容易发生低血糖、相对年轻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则更为理想。对于没有时间或没有条件或 难以坚持生活方式治疗者,应该及时实行有效的药物干预治疗,有针对性地应用降压药、调脂药和降糖药。3、糖尿病专科和心 血管专科医生应该密切合作,加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和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筛查和防治。4、2010 年版指南推荐具 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 75 ~ 150 mg/d 作为二级预防措施。5、控制高血糖、高血压,纠正血脂异常和肥胖 具有非常好的成本效益比。S-002降糖药选择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利与弊王佑民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王佑民,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和博士生导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 安徽医科大学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所长 安徽内分泌代谢病省级实验室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全国委员 安徽省医学会内分泌糖尿病学分会 常务委员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临床医学杂志等编委27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药品评价杂志常务编委,安徽省教育厅中青年骨干,安徽省卫生厅跨世纪第一梯队人才 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专题发言?目前临床常用的降糖药物除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以外,主要包括胰岛素促泌剂(主要是磺脲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噻 唑烷二酮类药物、α- 糖苷酶抑制剂、肠促胰素类药物(GIP-1 受体激动剂和 DPP-4 抑制剂) 。在降糖药物长期应用过程中其心 血管获益或风险日益受到关注。磺脲类药物为经典胰岛素促泌剂,在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的同时,有些新型磺脲类药物 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脂质对血管的浸润,改善纤溶活性,防止血栓形成,可能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但近年来多项队列 研究以及荟萃分析发现磺脲类药物可能会增加心血管风险和死亡率,对缺血后心肌功能恢复及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均有不良影 响,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后行血管成形术的早期死亡率增加。因此,对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治疗时应该慎选磺脲类药 物。二甲双胍为治疗糖尿病的基石药物,有良好的胰岛素增敏和血糖控制的效果,可减轻体重,不易发生低血糖,在降糖的同 时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肌肥厚,实现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前大量循证医学结果提示二甲双胍 可显著降低糖尿病相关病死率,全因死亡率,包括心肌梗死在内的心血管事件,这种效应随治疗过程可持续存在。噻唑烷二 酮类能持久地控制血糖,曾作为一线降糖药物,广泛应用于 2 型糖尿病的治疗。该类药物除了低血糖发生率低,还可以抑制炎 症,降低血压,抗动脉硬化,减少尿蛋白。但其有不同程度的水钠潴留效应,可增加充血性心衰发生风险。荟萃分析发现,罗 格列酮可能增加 2 型糖尿病的心血管事件及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但吡格列酮却显示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对心功 能不全,有严重心血管病变和高血压的患者使用这类药物要非常慎重。α- 糖苷酶抑制剂 ( 如阿卡波糖 ) 是唯一被 FDA 批准在 糖耐量异常(IGT) 阶段可使用的降糖药,在有效改善血糖同时不增加体重,能改善脂代谢异常和内皮细胞功能,可显著降低 IGT、2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危险。肠促胰素类药物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新型降糖药物,调控胰岛 α 和 β 细胞,控制空 腹,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疗效显著。DPP-4 抑制剂不增加体重,而 GLP-1 受体激动剂有降低体重的作用。这两类肠促胰素 类药物均具有降低 2 型糖尿病患者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效应,排水利钠调节循环血量,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同时改 善 2 型糖尿病患者内皮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增强心脏功能,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时具有一定的保护心功能的 作用,但目前尚缺少 5 年以上的有关肠促胰素类药物性和耐受性的临床试验,也无长期的心血管终点事件的报告。S-0032 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徐敏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徐敏,女,医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2 年毕业于泰山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以优异的 成绩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师从著名内分泌学家宁光教授,2007 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 学中心临床流行病学与临床试验组副组长,主要研究方向是 2 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研究。2012 年 -2013 年在美国哈佛大 学公共卫生学院学习,主要进行肥胖、2 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掌握了大型前瞻型数据的应用和处理, 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等研究方法。本人共发表 SCI 收录论文 39 篇,其中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 SCI 收录 11 篇,总影响因子达 56 分。主持国家级课题 2 项,省部级课题 2 项;2011 年入选瑞金医院优秀青年教师,07 届上海市高校优秀毕业生奖励。我国的 2 型糖尿病患病率近年来呈逐年递增趋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严重危害健康,据统计,75% 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死 于心血管事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一个过程,早期在肥胖、2 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危险因素的存在下,炎症、 氧化应激及内皮功能的损伤导致了心血管疾病从血管功能性改变到结构的损伤和重构,到后期的靶器官功能损伤和衰竭。早期 发现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因素成为 2 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早期防治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在 2 型糖尿病诊断之前的糖尿病前期阶段已经存在,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切实提高诊断 率、治疗率、控制率,对于全面提高对 2 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认识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 2 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无创 性检查在临床及人群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超声成像,检测颈动脉管壁内中膜厚度(Inteima Media Thickness,IMT),计算 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 ,检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等血管结构改变检测方法;心电图运动试验(Electrocardiogram Exercise Test, EET) ,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Flow-Mediated Dilation, FMD) ,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 (Pulse Wave Velocity, PWV) 等血 管功能检测方法。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 CTA 评估冠脉钙化积分及显著冠脉狭窄患病率显著高于糖耐量正常者,显著冠脉狭 窄的患病风险较糖耐量正常者增加 34%。CTA 推荐应用于 2 型糖尿病、高血压等高危人群早期评估冠脉病变 。目前,亚临床28 ?专题发言?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心血管病变早期筛查与早期干预成为关注重点,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尤其是 2 型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加强心血管早期无 创检测,可以促进心血管疾病早发现早防治。S-004糖尿病足血管内治疗及基础研究向光大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内分泌科向光大,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硕士生导师。毕 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访问学者。担任中华医学会内分 泌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性腺组副组长,全军内分泌专业常委,广州军区内分泌专业主任委 员、湖北省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副主任委员 , 湖北省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常委,武汉医学会内分泌 专业副主任委员。同时担任《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 、 和《临床内科杂志》 编委。此外,还担任《Clin Endocrinology》 ,《Diabetic Med》 ,《Metabolism》 等国外期刊的特约审稿专 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150 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Diabetes》《Diabetes Care》《Diabe、 、 tologia》《J Clin Endocrinol Metab》《European J of Endocrinology》 、 、 等刊物上发表SCI学术论 文 30 多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2 项。主编《临 床甲状腺病学》人们卫生出版社) (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特有的临床表现,是糖尿病严重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病人致死致残 的重要原因。多发生于年龄大、病程长而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主要是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致足部缺血、溃疡、深部组织的破 坏和坏疽,最后多需要截肢治疗。足溃疡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年发病率为 2.0% ~ 6.8%,15%-20% 的糖尿病患者在其一生中将 发生足溃疡或坏疽。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 15 倍。每年的非外伤性截肢患者中有 50% 以上是糖尿病患者。在美国, 每年有 8.2 万名患者因为糖尿病而截肢致残,在我国,则数量会更多。糖尿病足溃疡治疗花费巨大,平均单个溃疡的治疗费用在美国为 4600 美元,在我国治疗费用在几千到数万元不等。早期 正确的预防和治疗,45-85% 的可以免于截肢。国外内专家日益重视对糖尿病足病的防治。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病机理(1) 糖尿病血管病变,①大血管病变―内膜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②微血管病变―毛细血 管底膜增厚,营养物质交换障碍;③自主神经病变造成动-静脉血管短路开放。(2) 糖尿病神经病变,①感觉障碍―易外伤; ②运动障碍―足畸形(趾畸形,爪形趾) ;③自主神经病变―无汗、皮肤干燥、动-静脉短路开放。(3) 足病感染,糖尿病神 经病变、糖尿病缺血病变和局部感染是糖尿病足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微小创伤可促进溃疡的形成和发展。血管病变是足溃疡的 常见原因,占 50% 以上。目前国内外治疗方法有:①关节成形外固定负压敷料治疗第一跖趾 关节溃疡;②非诺贝特治疗糖尿 病足;③最小线性跖骨切除术治疗糖尿病;④准分子激光消融治疗糖尿病急性下肢缺血;⑤间断静脉输注脲激酶治疗急性缺血 糖尿病足溃疡;⑥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溃疡;⑦培养的自体表皮和真皮细胞治疗糖尿病足溃疡;⑧ He-Ne 和红外线低强度激 光联合治疗糖尿病足;⑨富含血小板血浆治疗糖尿病足溃疡;⑩负压伤口治疗糖尿病足; (11) 下肢动脉闭塞自体大隐静脉旁路 术; (12) 微量泵持续股动脉推注脲激酶治疗糖尿病足。S-005硫化氢――糖尿病血管病变新机制管庆波山东省立医院目的:本研究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高糖处理,模拟糖尿病体内环境,通过检测细胞凋亡率来观察内皮细胞 的损伤情况及硫化氢(H2S) 供体 NaHS 对受损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并从凋亡与抗凋亡、氧化与抗氧化、炎症与抗炎等角度29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探讨其作用机制。?专题发言?方法:1. 采用灌注法获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将细胞分为正常糖浓度组、高糖组、高糖 + 硫氢化钠组、正常 + 硫氢化钠 组。2. 细胞凋亡率的检测;H2S 生成量及合成 H2S 的关键酶 CSE 表达的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 Bax、Bcl-2 和 Cleaved caspase-3 表达的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 ROS、MDA、SOD 的检测;炎症相关指标 NF-κB、ICAM-1、COX-2 的检测。结果:1. 与正常组相比,25mmol/L 的高糖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 ;加入 50 ?mol/L NaHS 后,即 50 ?mol/L NaHS 和 25 mmol/L 葡萄糖共处理使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 (P&0.05) 2. 与正常组相比, 。25mmol/L 的高糖使 H2S 生成量明显减少 (P&0.05) 、 CSE 蛋白的表达下降(P&0.05) ;加入 NaHS 后 H2S 生成量明显增加(P&0.05) 、CSE 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 与正常组相比, 3. 25mmol/L 的高糖使 Bax/Bcl-2 比值显著升高 (P&0.05) ;加入 NaHS 后 Bax/Bcl-2 比值较高糖组明显下降 (P&0.05) 。与正常组相比, 25mmol/L 的高糖可使 Cleaved caspase-3 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 ;加入 NaHS 后 Cleaved caspase-3 蛋白表达量较高糖组明显 下降 (P&0.05) 与正常组相比, 。4. 25mmol/L 的高糖可使 ROS、MDA 生成量显著增加 (P&0.01) ,而使 SOD 活性明显降低 (P&0.05) ; 加入 NaHS 后 ROS、MDA 生成量显著减少(P&0.01) ,而 SOD 活性明显升高(P&0.05) 与正常组相比,16.7mmol/L 的高糖使 。5. NF-κB 活性增强,ICAM-1、COX-2 的表达显著增加;NaHS 可以浓度依赖性的降低 NF-κB 的活性及 ICAM-1、COX-2 的表达。结论:1.高糖可使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增多,该作用与抑制 CSE 酶活性、减少 H2S 生成有关;外源性补充 H2S 可抑制细胞凋亡。2. 高糖抑制 H2S 生成后造成细胞损伤的机制包括:促进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增强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3. 外源性补充 H2S 可通过抑制凋亡相关蛋白 Bax、Cleaved caspase-3 表达,促进 Bcl-2 蛋白表达;增强抗氧化酶 SOD 活性,减 少氧化应激产物 ROS 和 MDA 生成;抑制 NF-κB 的活性及 ICAM-1、COX-2 的表达等多种途径发挥内皮细胞保护作用。S-006糖尿病血管病变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李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李焱,中山医学院博士,德国埃森大学博士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副主 任,糖尿病专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分会常委、 广东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药学会内分泌代谢用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 员、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委。《中华医学杂志》 英文版、 《中国药理学通报》 特约审稿人,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 《中国糖尿病杂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国际糖尿病》 编委,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药品评价》 常务编委、 《医学参考 - 内分泌频道》 副主编,2006 年教育部、2007 年广东省科技一等奖主要完成人。近年来糖尿病周围大血管,尤其下肢大血管病变的诊治日益受到关注,对于预防和治疗糖 尿病足,减少截肢率具有重要作用。内科药物治疗和血管介入方法各有优缺点,充分了解各种 治疗的特点,掌握其适应症和禁忌症,是提高疗效的基础。30 ?专题发言?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S-007糖尿病血管病变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刘超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代谢病院区刘超,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 分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分泌科主任,江苏省“青蓝工程” 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 “333 工程”“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 、 、 “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 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培养 对象。系亚洲和大洋洲甲状腺学会(AOTA) 委员,AOTA 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 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西医结 合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内 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糖尿病 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现任《药品评价》 副主编、 《中国实用内 科杂志》 常务编委、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 、 、 等杂志编 委。主要从事内分泌与代谢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攻胰岛细胞功能调控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 疾病。共发表论文 800 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 30 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LEAD) 是下肢动脉粥样物质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形成而导致 的动脉管腔的狭窄、闭塞性病变。LEAD 是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 中最常见的类型,在糖尿病患者中 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也是引发糖尿病足的基础病因之一,更是糖尿病患者肢体溃疡、坏疽和截肢的重要原因。本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方法主要有内科综合治疗、腔内血管成形术(endovascular therapy) 以及外科干预。近年来, 有关腔内血管成形术作为一种微创疗法,对其的研究和探索日益增多,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取得了让人鼓舞的治疗效果。然而,腔内血管成形术较内科综合治疗涉及到更多精湛的技术,其各种类型的并发症与合并症亦不容忽视,术中、术后所 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使得这一技术的普及受到限食。内科综合治疗方法简单,技术要求低,花费较小,治疗的副作用较少,应为 LEAD 的首选。即使采用了腔内血管成形术, 依然需要多学科合作,并长期坚持内科综合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S-008胰岛素降糖的利秦贵军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秦贵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常 务理事、河南省医学领军人物。担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实用 、 、 内科杂志》 10 余本杂志编委。近五年承担及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9 项,曾获河南 等 省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 2 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胰岛素的巨星风采从它问世起直至现在都“无药能及” 。在胰岛素发现之前,人们对糖尿病 完全束手无策,数以百万计的糖尿病患者只能无望地等死,毫无结果地不得不依靠残酷的慢性 饥饿疗法办法来苟延残喘。但胰岛素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不仅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生 活质量,更延长了其寿命。美国著名糖尿病学家 Elliott Joslin 曾这样写道“1897 年,1 个被诊断 为糖尿病的 10 岁男孩的平均生存期是 1.3 年,30 岁和 50 岁的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分别是 4.1 年和31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8 年。而到了 1945 年,10 岁、30 岁和 50 岁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却可继续生活 45 年、30.5 年和 15.9 年。”?专题发言?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是必须的选择。但若 2 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下情况,胰岛素亦作为绝对优先推荐:①糖 尿病并发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状态、乳酸酸中毒等,必须使用胰岛素;② 2 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期糖尿病,上 述两种情况若血糖不能单用饮食控制达到要求目标时,任何口服降糖药都不建议,胰岛素为唯一选择;③ 2 型糖尿病出现严重 慢性并发症时,如肾功能不全期,胰岛素亦作为长期推荐;④ 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严重肝脏病变,为减少口服降糖药物对肝脏 的影响,推荐胰岛素治疗;⑤口服降糖药失效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测定自身胰岛素分泌水平很低,提示自身胰岛 β 细胞功能 衰竭者。除上述情况外,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外伤、手术、急性心脑血管梗塞等情况时应暂时或阶段性改用胰岛素治疗,病情 稳定后 2-3 周可改回原治疗方案。DCCT 和 UKPDS 研究表明,强化控制血糖对减少和预防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思。国内外多项前瞻性研究 表明对新诊断 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不仅可在短时间内使患者血糖获得满意控制,并可诱导相对长期的病情缓 解。国内翁建平等人通过研究不同的早期强化治疗(包括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机口服降糖药) 对不同水 平新诊断 2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 β 功能和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强化治疗均可使大部分新诊断 T2DM 患 者获得血糖控制并可改善血脂,改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减轻胰岛素抵抗,但胰岛素治疗能使更多患者获得临床缓解。胰岛素虽然并非完美,但对人类的健康贡献卓越。尊重循证医学证据,正确看待胰岛素的优、缺点,因人而异合理利用胰 岛素,将会使胰岛素发挥更大的作用。S-0092 型糖尿病治疗口服降糖药仍然是首选方案姬秋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陕西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全军内分泌代谢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担任《中华糖尿病杂志》 副总编辑,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解放军 、 、 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师》《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 等编委 承担国科金 2 项,军队、省部级课题 12 项,发表论文 7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 20 余篇。从糖尿病发病机制及药物作用机制、各学术机构关于 2 型糖尿病治疗指南推荐、2 型糖尿病 治疗临床实践以及患者接受度等方面,讨论了 2 型糖尿病治疗中口服降糖药的首选地位。32 ?专题发言?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S-010控制血糖对糖尿病并发症的益处纪立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共同主任,博 士生导师。曾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会长, 北京市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国际糖尿病联盟候任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 谢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市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循证医学委员会 常务委员,北京市内分泌学会常务委员,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定义、诊断和分型委员会顾问, 国际糖尿病联盟亚洲西太平洋地区(IDF-WPR) 糖尿病政策组成员 , 国际血糖监测 (SMBG) 研 究组督导委员会成员,世界糖尿病同盟 (GDA) 督导委员会成员 , 中国糖尿病杂志主编,中华糖尿 病杂志副主编,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执行编委。担任中华健康管理杂志、中华内 分泌代谢杂志、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Journal of Diabetes,Metabolism, Diabetes Technology and therapeutics 等期刊编委。S-01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王志军中日友好医院眼科王志军,中日友好医院眼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 员,眼外伤专业学组副组长,北京市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眼科》 杂志副主编。专业特 长为眼底病诊治和眼外伤的救治。在开放性眼外伤的救治领域和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 手术治疗方面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在眼部的最常见也是对视觉健康威胁最大的并发症。随 着我国在近年来 DM 发病率的上升和糖尿病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继发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其他眼病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加,糖尿病人群的防盲工作已成为大型综合性 医院眼科和眼科专科医院的一项主要任务。目前,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主要集中在以 下几方面;1. 激光光凝治疗;2. 手术治疗;3 药物治疗。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激光光凝治疗,是公认的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治疗手段,病人在不住 院的情况下门诊完成,推广眼底激光治疗技术和普及眼底激光光凝设备至 2 级医院的眼科,是目前眼科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 防盲工作的重要环节。激光治疗增生前期及部分增生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肯定,对维持糖尿病患者视觉健康方面起着 重要作用。其目的就是封闭渗漏、减少视网膜的耗氧量以阻止与新生血管生长有关的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早期糖尿病视网 膜病变的激光治疗,给予局部光凝即可,包括光凝微血管瘤、格栅样光凝预防和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 展至增生前期或增生期,就必须完成广泛视网膜激光光凝,通常需要 2-4 周来逐渐完成。2. 手术治疗,一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至增生期,出血玻璃体出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牵拉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或出现波 及黄斑的视网膜前膜等,均需手术介入治疗。早期玻璃体切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是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的多中心研究, 所谓早期是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出血之内手术治疗。目前,随着设备的改进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经验的积累,早期手 术可以是玻璃体出血后数天之内,去除玻璃体积血,手术中完成视网膜激光光凝,手术简单、花费低、效果好、痛苦少。一旦患者 出现视网膜脱离,患者除与上述效果相反外,眼内表面张力物质充填,需要病人保持面向下的强制体位,生活质量严重受到影响。3. 药物治疗,目前,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的治疗性药物是没有的。市面上以保护微循环的药物,保护视网33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专题发言?膜神经细胞的药物品种较多,包括中药在内。但这些药物均以辅助性用药,临床上很难见到确切的疗效。雷珠单抗(包括贝伐 单抗) 用来治疗新生血管和糖尿病黄斑水肿方面的疗效确切,但费用昂贵且需重复眼内注射。其次,人工合成的长效糖皮质激 素的眼内注射,对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也是有效的,期疗效通常只能维持 3 个月左右,再用药仍然有效,但激素性青光眼的发 生率上升和治疗上的困难,是必须考虑的一个严重问题。S-012糖尿病合并大量蛋白尿的治疗王力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王力宁,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第六、七、八届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常委,中国医师 协会血液净化管理分会常委,辽宁省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血液净化质控中心主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副主编、 《中国血液净化》 杂志常务委员, 《中华肾脏病杂志》 等杂志编委。研究方向为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承担重点课题 20 余项。发表论文 250 余篇、SCI 收录 40 余篇,参编著作 22 部,全国统编教材 3 部。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迅速增加以及糖尿病患者存活时间的延长,糖尿病导致的慢性肾脏疾 病也逐年增加。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 是糖尿病常见的三大微血管并 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2007 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ational KidneyFoundation,NKF) 在其 K/DOQI 指南中首次提出以糖尿病肾脏疾病取代既往使用的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 DN) 并应用至今。DKD 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但糖尿病合并蛋白尿者并非一定为 DKD。根据 2007 年 K/DOQI 指南,糖尿病患者如出 现以下情况应考虑并发非糖尿病肾脏疾病(non-diabetic renal disease,NDRD)(1) 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 肾小球滤过率迅 速下降; (3) 急剧增多的尿蛋白或肾病综合征; (4) 顽固性高血压; (5) 活动性尿沉渣改变; (6) 其他系统性疾病的症状及体征; (7) ACEI 或 ARB 开始治疗 2 ~ 3 个月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超过 30%。我科对 2006 年 3 月至 2012 年 9 月就诊的疑似 NDRD 的 131 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肾活检,结果显示 47 例患者 (35.88%) DKD,其他病理类型包括膜性肾病 31 例 为 (23.66%) 、IgA 肾 病 25 例(19.08%) 、增生硬化或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9 例(6.87%) 及其他 19 例(14.50%) 。因此对于糖尿病合并蛋白尿的患者首 先应确定诊断,如患者存在 NDRD 的可能则先行肾活检明确诊断,对于确诊为 NDRD 的患者应根据其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 处理糖尿病。DKD 患者如出现大量蛋白尿,疾病已经不可逆,基本治疗原则是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改善生活方式等,延缓 DKD 的进展。对此,美国糖尿病协会(ADA) 、KDOQI 指南、KDIGO 指南、ESH/ESC 动脉高血压治疗指南对各项指标的达标 水平以及控制措施均作以相关推荐。此外,针对 DKD 发病机制的新药也已开始应用于 DKD 的临床治疗,如葡萄糖胺聚糖 (舒 洛地特) 、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阿利吉仑) 、抗氧化验证调节剂(普罗布考) 、维生素 D 类似物(帕立骨化醇) 、噻唑烷二 酮累药物、AGE 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蛋白激酶 C 抑制剂等。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目前还处于临床前阶段,尚需大 量研究来证实。总之,对于糖尿病合并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应首先明确诊断,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改善此类患者的 长期预后。34 ?专题发言?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S-01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与治疗赵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糖尿病是人类面临的大规模流行病之一,也是引发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据 2011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发布数据,我 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0 岁以上成人糖尿病人数高达 9240 万,患病率为 9.7%。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中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高达 60.13%。DPN 指因糖尿 病慢性高血糖状态及其所致各种病理生理改变而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可累及全身周围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包括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但以感觉神经最为常见。DPN 可以影响患者的多种功能,包括情绪、睡眠、自理能力、人际关系等。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疼痛特点包括自发性疼痛和诱发性疼痛,自发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或间歇出现的跳痛、电击样痛、刺痛、 烧灼样痛、撕裂样痛等;诱发性痛表现为痛觉过敏、感觉异常、感觉过敏等异常感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缓慢,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近年普遍认为,糖尿病慢性高血糖状态引发的细胞内氧化应激和血 管病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神经缺血、缺氧,神经纤维坏死或减少,这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产生的主要机制。神 经损伤后可导致钙离子通道 α2-δ 表达上调,引起疼痛。对于 DPN 的诊断,应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有关客观检查,并排 除其它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可参考 WHO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协作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标准进行识别。DPN 所致疼痛治疗时应以控制血糖、改善循环及控制疼痛等为主要治疗目标,同时降低发病率和并发症。其中针对疼痛 症状的药物治疗包括抗惊厥药、抗抑郁药、阿片类镇痛药和局部止痛药等。普瑞巴林是唯一一个被国内外权威指南建议的糖尿 病周围神经病变 A 级推荐药物变。S-014糖尿病高血压的治疗党爱民 陈炳伟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党爱民,中国医学科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特需高干十一病房主任。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和研究工作二十余年,具有丰 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承担或完成国家和部级等课题十余项、参加多项国家课题的研究包括国 家七五攻关课题“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 (Syst-China) 、八五攻关课题“儿童高血压 ” 易患因素及一级预防” 、九五攻关课题“高血压治疗研究” 及“十二五”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等,主持或参加完成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在我国,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均呈现增高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糖尿病 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而高血压患者更容易罹患糖尿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心血管事件的风 险明显增加,同时高血压也使糖尿病的并发症如肾病、视网膜病变等的发生和进展风险明显增加。在既往的诸多国内外指南及专家共识中,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诊断切点及降压目标都设定 在 130/80mmHg,然而这一普遍接受的观点近年来却受到临床研究及荟萃分析结果的挑战。2013 年欧洲高血压协会 / 欧洲心脏 病协会(ESH/ESC) 高血压指南指出,130/80mmHg 的降压目标既无充分证据显示可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在临床实践中也很难 实现,所以推荐糖尿病患者的收缩压(SBP) 目标值为 140 mm Hg,舒张压(DBP) 80 ~ 85 mm Hg。对于其他高危高血压患 为 者,如合并慢性肾病者,该指南基于同样的原因也将 SBP 目标值设定为 140 mm Hg。非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控制的基础,包括饮食管理、减重、限制钠盐摄入、适当限酒和中等强度的规律运动等。中国高血 压以及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均指出,对于 SBP 在 130 ~ 139mm Hg 或者 DBP 在 80 ~ 89mm Hg 的糖尿病患者,可先进行不超 过 3 个月的非药物治疗,如仍不能达到 130/80mmHg 目标再行药物治疗;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应该直接使用药物治疗。而在 2013 ESH/ESC 高血压指南中因为治疗目标的改变,对于 SBP > 140 mm Hg 的糖尿病患者均建议降压药物治疗。各种降压药物35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专题发言?对于糖尿病而言都是安全的,但应根据患者的其他合并症进行个体化的选择。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肾脏的损害,RAS 阻断剂 因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对糖脂代谢的益处,可作为降压的基础用药。对于高危患者,应注意避免将两种 RAS 阻断剂如 ACEI 与 ARB 联用,因为临床研究显示这样不但没有额外的临床获益,且明显增加风险。利尿剂和 β 受体阻滞剂宜小剂量使用,糖 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慎用利尿剂;反复低血糖发作者慎用 β 受体阻滞剂,以免掩盖低血糖症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 者的血压往往较难控制,多数需 2 种及以上药物联用方能达标。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心血管病风险极高。此时应详尽的评估病人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情况,尽快开始心血管病的一级 或二级预防,包括抗血小板、他汀类等药物干预,以期达到对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全面系统的管理。S-015转化医学进展报告李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糖尿病医院院长、教授、主任 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 分泌代谢病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脂代谢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 会肝病与代谢学组副组长、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药品审评中 心委员、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全国医师定期考核委员会委员 , 中华内 分泌代谢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地方病学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等杂志编委 , 哈尔滨医科大学激素与内分泌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内 分泌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黑龙江省糖尿病防治主任、黑龙江省医学会内分泌学会 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转化医学是生物医学发展特别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发展的时代产物。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对转化医学的定义是将实验室、临床研究或 人群研究发现的科学成果转化到日常临床工作中,从而成为减小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的研究。美国卫生署糖尿病消 化系肾脏病研究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 NIDDK) 将转化医学分为两期:一期转化常 常被解释为“从实验台到床旁” ,也就是在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将基础研究的发现应用于人类卫生服务体系,如临床试验。二期转化是促进临床研究的成果应用于非控制性的或难以控制的以人群为背景的卫生服务体系。转化医学的中心环节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各种组学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数据库 , 筛选各种生物标志物 , 用于 疾病危险度估计、疾病诊断与分型、治疗反应和预后的评估 , 以及治疗方法和新药物的开发。转化医学将通过下列三个方面推 动 21 世纪 3P ( Predictive, Prognostic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 ) 医学的发展。1、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和应用 基于各种组学方法筛选出早期诊断疾病 , 预测疾病 ( 个体疾病敏感性预测 ) , 判断药物疗效 和评估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及药物靶标。靶标的确立 , 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探索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 提高药物筛选的成功率 , 并缩短药物研究从实验到临床应用阶段的时间 , 提高研究效率。这些标志物的开发应用 , 将对疾病预防和诊断及治疗发挥有效 的指导作用。2、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 糖尿病等大多数内分泌代谢病是多病因疾病 , 其发病机制复杂、疾病异质性很大。因此 , 对这些疾病不能采用单一方法 ( 如同一药物、相同的剂量 ) 来进行疾病诊治。基于患者的遗传、分子生物学特征和疾病基本特 征进行分子分型 , 以此为基础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是现代医学的目标。实施个体化的医疗 , 可以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 ( 包括 剂量 ) , 达到有效、经济和最小的毒副作用的目的。分子医学 ( molecular medicine) 和个体化医学 ( personalized medicine ) 都是 转化医学研究产生的结果。3、疾病治疗反应和预后的评估与预测 由于遗传、营养、免疫等因素的差别 , 同一种疾病的患者 , 对同一种治疗方法或同 一种药物的效果和预后可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经评估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如患者的基因分型、 生化各种表型指标等 ),进行患者药物敏感性和预后的预测 , 选择敏感的药物和适当的剂量 , 以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通过临床 与实验室关联性研究 ( clinical-laboratory correlative studies) 寻找 b 规律 , 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 应用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医 疗工作。36 ?专题发言?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S-016干细胞治疗在内分泌代谢病治疗学中的未来发展方向洪天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191洪天配,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1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医学博士学位。曾在丹麦 Steno 糖尿病中心从事客座研究两年。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担任中 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基础内分泌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 会副会长、北京内分泌学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 分会委员兼再生医学学组副组长等。担任中国糖尿病杂志副主编,中国医学前沿杂志副主编, 中华内分泌代谢、中华糖尿病、中华医学、中国实用内科等多个杂志的编委或常委编委,JCEM 等多个 SCI 期刊的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糖尿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干细胞分化研究。先后负 责过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 19 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项。发表论文 160 余篇,其中在 Diabetologia、Diabetes Obes Metab、Int J Cardiol 等 SCI 期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干细胞是一类特殊的细胞,具有两个最主要的生物学特征:一是可保持不断自我增殖的能 力,二是在适当条件下可定向分化为特定的组织细胞。根据来源的不同,干细胞可分为成体 干细胞、胚胎干细胞(ES 细胞) 及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 细胞) 。制备患者特异性自体干细胞的策略包括:体细胞核移植 (SCNT) 来源的 ES 细胞,体细胞重编程产生的 iPS 细胞,从浅表组织或容易获取的组织中分离得到的自体成体干细胞。2012 年 10 月 8 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剑桥大学的 John B. Gurdon 与日本京都大学的 Shinya Yamanaka,以表彰他们在 SCNT 和 iPS 细胞两个方面分别所做出的杰出贡献。2013 年 6 月 6 日,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 Shoukhrat Mitalipov 领导的 研究小组,在《CELL》 杂志上报道了通过 SCNT 可成功建立人类 ES 细胞系。这些事件推动了干细胞研究的新一轮热潮,为干 细胞技术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 年 1 月,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小组在《LANCET》 杂志上首次报 道了人类 ES 细胞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 用于治疗 2 例黄斑变性患者,可使患者视力获得一定的改善,并且这类 RPE 在移植术后 4 个月内未见细胞过度增殖、致瘤性、异位组织形成、移植排斥等不良征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自体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尝试。初步的临床资料显示,自体造血干细胞治疗对于新诊断、无酮症酸中毒的 1 型糖尿病患者 具有较好的效果,对于 2 型糖尿病患者似乎也有一定的疗效。尽管如此,关于自体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前尚缺乏设计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更缺乏长期随访的数据。此外,干细胞治疗在其他内分泌代谢疾 病方面也有一些初步的研究数据。本讲座将对干细胞治疗在内分泌代谢病治疗学中的意义和发展方向进行评论。S-017干细胞治疗在 1 型糖尿病中的应用顾卫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内分泌代谢科顾卫琼,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 师。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863 专项课题,中科院先导科技项目,上海市科委 重大项目等。专业特长:青少年糖尿病诊治 从事肥胖、青少年糖尿病,胰岛功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负责“非清髓自体造血干细胞移 植治疗初发 1 型糖尿病” 的临床新技术应用,取得良好成效。目前是中华医学会上海糖尿病分会 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1 型糖尿病” 专业学组成员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糖尿 病” 学组成员。37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专题发言?1 型糖尿病(T1D,Type 1 Diabetes Mellitus)作为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因为由于免疫介导的炎性细胞 (CD4+T 细胞、CD8+T 细胞、B 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特异性浸润胰岛 b 细胞,致其发生炎症而遭进行性破坏最终 导致胰岛功能丧失,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的糖代谢调节异常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无确切的根治手段。对于 T1D 来说, 尽管胰岛素的早期使用可以延缓病程,但长期、稳定的胰岛素治疗仍无法完全避免长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根据研究显示, 有一部分 (20%) 1 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初期 的 (&5 年) 仍有少量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在这段时间里进行免疫干预治疗不但可减 轻胰岛炎症,达到保护胰岛 B 细胞功能,降低对外源胰岛素的依赖,而且可加强代谢控制进而减少低血糖和糖尿病的远期并 发症的危害。另一方面,治疗 1 型糖尿病的另一重要思路是藉由外源性的胰岛素来源来修复受损的 β 细胞,如胰岛移植或者 是借助胚胎干细胞和多潜能干细胞(iPS) 、胰腺导上皮祖细胞或肝细胞等来分化成稳定的产生胰岛素和葡萄糖反应性的细胞。考虑到 1A 型糖尿病体内持久存在的免疫攻击,移植物的活性早晚会丧失。基于上述原因,最佳的治疗方法将是由干细胞生物 学家和免疫学家联手设计有效方案来治疗,如同时诱导 T 细胞免疫耐受和清除炎症介质以便 β 细胞修复和重建是潜在的治疗 方案之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介于免疫干预治疗和干细胞应用间的治疗方式。其原理是先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最大限度地清 除患者体内异常 T 细胞克隆,由此来阻断胰岛 b 细胞被继续破坏,保护残存的胰岛 b 细胞;再将预先采集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 患者体内,利用造血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由于造血干细胞可能发育成非抗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会 诱导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将不再对自身抗原进行应答。与此同时,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多种免疫细胞、免疫调节因子、抗 体、补体等发生改变,CD4+CD25+Foxp3 调节性 T 细胞功能增强,这些对重建新的免疫平衡均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造血干 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通过体内分化为胰岛细胞或分化为内皮细胞促进内源性胰岛细胞再生而改善胰岛 b 细胞功能。巴西 研究团队Voltarelli等治疗了 23 例初诊T1DM患者,通过平均 29.8 个月的随诊,有 20 例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摆脱了胰岛素注射。其中,12 例停用胰岛素治疗维持了平均 31 个月。国内报道了 67%(12/18) 患者在移植术后停用胰岛素,最短在术后 2 周,最 长在术后 6 月。12 例中有 4 例因上感等原因出现血糖上升而重新使用胰岛素。未停用胰岛素注射患者的胰岛素减量幅度平均 为 67.3%±22.4%。18 例患者的 GAD 水平明显下降,转阴率 33.3%(6/18) 。空腹 C 肽和餐后 2hC 肽水平在术后明显上升,C 肽曲线下面积(AUCC) 上升更为显著,且可维持 1 年。因此,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成功运用造血干细胞的免疫特性和免疫 抑制剂联合干预治疗 1A 型糖尿病的成功特例。不过,远期效果有待观察。S-018干细胞治疗在 2 型糖尿病中的应用陈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丽,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山东大学内分泌与 代谢研究所所长 , 山东大学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医学会 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副总干事长, 山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糖尿病杂志》 等杂志编委 , 《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 等杂志审稿专家。现承担国家级 课题 5 项,省部级课题 9 项。已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发表学术论文 17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27 篇, 主编学术著作 2 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及医学科技进步奖等 4 项。2009 年最新公布的大中城市糖尿病患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人口中成年人 2 型糖尿病 发病率在进行年龄标准化校正之后已达 9.7%,由此推测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 9240 万 , 防治 工作十分艰巨。近年来新的糖尿病治疗研究热点在于通过各种手段维持患者的胰岛 β 细胞数量,重建胰岛 功能,即挽救患者的残存胰岛细胞,延缓其衰退进程,而当前再生医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无疑为糖尿病的细胞治疗提供更 多理论依据和可能性。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成体干细胞,骨髓干细胞 (Bone marrow stem cells, BMSCs), 由于来源于患者的自体骨髓,能够绕过供 体不足和免疫排斥两大障碍,且取材方便,操作创伤及副作用小,很早就成为胰岛细胞再生治疗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方式。38 ?专题发言?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而最新研究进展提示,骨髓来源的干细胞不仅具有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潜能,其参与免疫调控和组织损伤修复,甚至 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的作用,已开始更多地吸引到人们的关注。这意味着,糖尿病患者通过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而改善血糖控 制,同样不是完全依赖于干细胞向胰岛 β 样细胞的定向分化,而更多的是从其免疫抗炎、组织修复特性,甚至其他更多有待 揭示的机制的多重作用下获益。干细胞移植治疗 2 型糖尿病是在再生医学治疗领域的有益尝试,目前还远未成熟,疗效还缺乏长期追踪随访,其作用机制 也存在很多盲点。但其初步显示出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使我们对其前景充满期望,相关领域基础研究的进展更为临床工作提 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而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标准也应从改善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并发症和预后等多个层面 去理解。新的研究探索也为我们带来了根治糖尿病的新希望。可以预见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应用自体骨髓来源性的干细胞治 疗糖尿病一定会成为很有前途的方式。S-019干细胞治疗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冉兴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冉兴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内分泌科副主 任,华西医院糖尿病足诊治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中心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分中心 主任,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 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足病工作组副组长,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内分泌 暨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专科医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侯任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暨 足病学组组长。S-020肠促胰素的临床用药及地位陆菊明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陆菊明,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解放军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糖尿病杂志副总编,中 国糖尿病杂志副总编,解放军医学杂志副总编。负责编写 2007 年版和 2010 年版《中国 2 型糖 尿病防治指南》 。肠促胰素自二十世纪 30 年代初被发现并命名以来,历经不断深入的研究,其生理作用及机 制已逐渐被认可并接受。目前基于肠促胰素的治疗药物有两大类:分别为 GLP-1 受体激动剂与 DPP(二肽基肽酶) 抑制剂。-4 GLP-1 受体激动剂通过模拟天然 GLP-1 激活 GLP-1 受体而发挥作用,这种制剂不容易被 DPP-4 识别和 / 或快速降解,延长了半衰期,以外源性补充 GLP-1 的方式来提升体内的 GLP-1 水平,使之达到药理浓度而发挥作用。其降糖效果显著,降低 HbA1c 幅度约 0.8~1.5%。目前,39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专题发言?在中国上市的 GLP-1 受体激动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短效 GLP-1 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Exenatide,百泌达 ?) ,由两栖动物 唾液中的提取物 exendin-4 加工合成,其与人 GLP-1 的同源性为 53% ;另一种是长效人 GLP-1 类似物利拉鲁肽(Liraglutide, 诺和力 ?) ,通过对人体 GLP-1 分子结构局部修饰加工而成,同源性为 97%。国际上已经上市的产品还有利西拉来(Lixisenatide) ,艾塞那肽的每周一次制剂。DPP-4 抑制剂通过阻止 DPP-4 酶的作用,减慢体内原有 GLP-1 的降解,使得 GLP-1 在体内的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与 GLP-1 受体激动剂相比,DPP-4 抑制剂降糖效果较弱,HbA1c 降幅约 0.4~1.0%,但胃肠道不良反应少 , 为口服制剂,服用方 便。目前在中国已上市的 DPP-4 抑制剂药物有西格列汀(Sitagliptin,捷诺维 ?) 、维格列汀(Vildagliptin,佳维乐 ?) 、沙格列 汀 (Saxagliptin,安立泽 ?) 和利格列汀 (Linagliptin, 欧唐宁 ?) 。国际上已经上市的产品还有阿格列汀 (Alogliptin) 。GLP-1 受体激动剂和 DPP-4 抑制剂已被 2012 年 ADA/EASD2 型糖尿病高血糖治疗的立场声明中排在 2 线治疗,2013 年美 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推荐作为仅次于二甲双胍的优先用药选择,以及二甲双胍联合用药的首选。目前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在 国内均被批准可在一种口服药(二甲双胍、磺脲类) 治疗失效后开始使用。DPP-4 抑制剂在国内被批准用于单药、与二甲双胍 联合治疗、或与二甲双胍加磺脲类的三药联合治疗。综上所述,作为 2 型糖尿病的二线治疗,肠促胰素类药物不失为一种理想 的选择。我们更期待心血管安全性的大样本的长期研究结果。S-021DPP4 抑制剂的临床研究进展母义明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母义明,男,1962 年 1 月 30 日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解放军总医院内 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副会长, 北京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内分 泌代谢杂志》 副主编、 《药品评价杂志》 主编、 《实用内科杂志》 副主编、 《中华内科杂志》 和《中 华糖尿病杂志》 等杂志编委。致力于内分泌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 症的作用和机制等。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赛克勒中国医师奖。培养博士生 10 名、硕士生 18 名和博士后 3 名。在国际 SCI 发表论文 50 余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00 余篇。承担国家 重大科技研究项目 3 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项,2008 年获得全军杰出青年基金。2012 年被中 华医学会授予杰出贡献奖。2 型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和中国的公共卫生问题。2010 年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中国 2 型糖尿病的成年患者达到 9240 万,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最多的国家。面对如此多的糖尿病患 者,临床医师迫切需要疗效好、安全性强、患者使用方便、同时可以有效改善胰岛 β 细胞水平,延缓疾病进程的药物,进而 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糖尿病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DPP-4 抑制剂是最新一代口服 2 型糖尿病降糖药物。此类药物通过抑制 DPP-4 酶的活性,以维持包括 GLP-1 和 GIP 在内的肠促胰岛激素作用,促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同时抑制 α 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从而增加肌肉脂肪组织的糖摄取,减少肝脏糖输出,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在多项临床研究中证实, 此类药物的降糖疗效确实,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0.6% 到 1.2%。其降糖作用无论患者年龄大小和病程长短均类似。在为期 18 到 24 周的亚洲人群中开展的大型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此类药物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下降 1.0% 左右。二甲双胍是国内外各大指南推 荐的一线降糖药物。在二甲双胍治疗失效后,DPP-4 抑制剂通过维持 GLP-1 高活性,促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 合可起到协同增效,兼顾空腹及餐后血糖的作用。在众多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二甲双胍联合 DPP-4 抑制剂降糖可使糖 化血红蛋白 2.0% 到 2.9%。理想的降糖药物应达到降糖效果持久有效。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随着患者胰岛 β 细胞功能的恶 化和胰岛素调节作用的进一步丧失,进而导致药物失效和血糖控制不佳。磺脲类药物失效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而 使用具有胰岛 β 细胞保护作用的 DPP-4 抑制剂预期能起到长期血糖达标的作用。在多项临床研究中显示 DPP4 抑制剂可有效 降低并平稳维持糖化血红蛋白 2 年以上,患者的体重降低和血脂谱改善,血糖波动显著降低于,且患者的总体耐受性好,不良 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日益丰富和医生经验的逐渐积累,DPP-4 抑制剂成为指南 中单独用药或联合用药的一线推荐药物。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 2009 年将 DPP-4 抑制剂作为 2 型糖尿病的一线 在 治疗药物,并建议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不同的患者进行个性化管理。在糖化血红蛋白 6.5%-7.5% 之间的患者可单独选用 DPP-440 ?专题发言?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抑制剂;7.5%-9.0% 的患者可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 DPP-4 抑制剂作为初始治疗方案;而在糖化血红蛋白 9.0% 以上的患者 中,可将 DPP-4 抑制剂作为非胰岛素使用者的联合用药之一。2012 年 ADA/EASD 发布的立场声明中,将 DPP-4 抑制剂提前至 二线治疗药物,即二甲双胍失效后联合用药方案选择之一。相信随着中国临床医师用药经验的逐渐丰富,DPP-4 抑制剂将为越 来越多的中国 2 型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S-022从指南地位变迁看 DPP-4 抑制剂的临床应用郭晓蕙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郭晓蕙,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 任,内科副主任。1982 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95 年在日本自治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华医学会北 京分会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第八届常委,中华医学会糖尿病 学会第五届常委和教育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专科分会第二届会长现名誉会 长。中国糖尿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 和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及脂毒性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的作用机制和防治。承担国家 “十五” 攻关“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防治研究” 课题。并参加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以第二完 成人身份参加的“游离脂肪酸在代谢综合的作用机制” 研究获 2003 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09 年的 ADA 和 EASD 专家共识发布时 DPP-IV 抑制剂由于临床证据有限只能用于特定患 者的特定选择。时隔三年,在 2012 年的专家共识中 DPP-IV 抑制剂和 GLP-1 受体激动剂上升到与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同等地位,作为二甲双胍后的第二线治疗的选择之一。之所以 DPP-IV 抑制剂的地位有如此大的提升主要因其 独特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 服药以从性药物经济学的优点。DDP-4 抑制剂通过抑制 DPP-4 活性,减少肠促胰素 ( 如 GLP-1、GIP) 的失活,从而提高有活性的 GLP-1 和 GIP 水平。GLP-1 水平提高可以增加餐后早相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 抑制肝糖输出,增加外周葡萄糖的摄取和代谢 DPP-4 抑制剂能够同时降低 FPG 和 PPG 临床试验中,DPP-4 抑制剂的降糖疗效与 二甲双胍、SU 类相似由于 GLP-1 葡萄糖依赖的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糖素作用,其单药治疗、与二甲双胍或 TZDs 联合治 疗,低血糖风险是不显著的。S-023GLP-1 与脂肪肝―― 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杨刚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 、内脏性肥胖和 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 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 NAFL)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NAFLD 在我 国已成为仅次于慢性乙肝的第二大肝病;30% 的成人有脂肪肝,肥胖人群中更高达 75%;T2DM 患者 34-74% 有脂肪肝。目前 NAFLD 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三次打击学说” ,主要包括以高游离脂肪酸及高胰岛素血症为主的首次打击,以及氧化应激慢性炎 症的二次打击,最终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导致肝细胞凋亡等致终末期肝病。我国 2012 年人口普查 NAFLD 的患病率为 27.3%, 其中男性为 36.8%,女性为 22.7,晚期肝纤维化的患病率为 3.7%。NAFLD 患病率随年龄逐渐增加。有研究显示,终末期肝病 是 2 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胰高糖素样肽 -1(GLP-1) 是由肠道 L 细胞分泌的肽链,含 31 个氨基酸,主要由进食 刺激分泌。其生理作用主要包括有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抑制肝糖异生,延缓胃排空,并且有潜在的心血管保41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专题发言?护作用。体外实验提示人肝细胞存在 GLP-1 受体,而高脂饮食可以降低肝脏 GLP-1 受体表达。有动物实验报道 GLP-1 受体激 动剂艾塞那肽可以减少肝细胞内脂滴沉着,降低肝细胞甘油三酯含量,明显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减少糖尿病小鼠肝细胞脂肪 含量。本课题组利用利拉鲁肽治疗脂肪肝小鼠,结果提示利拉鲁肽治疗后,小鼠肝脏脂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肝脏脂质含量显 著减少,并且利拉鲁肽可以显著减少肝脏 JNK 磷酸化蛋白的表达,降低 TNF-α、MKK4、NF-kB65 促炎因子的表达,激活肝 脏 AMPK 活性,进而改善脂肪肝。Ben-Shlomo S 等研究显示 DPP-4-/- 大鼠血清 GLP-1 浓度明显增高,肝细胞脂肪含量较野生 型大鼠明显减少,脂肪合成相关酶如 FAS、SCD-1 及 SREBP-1 等 mRNA 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而给予 DPP-4-/- 大鼠高脂饮 食后肝细胞脂质沉着无明显增加,另外 DPP-4-/- 大鼠肝细胞炎症因子及促纤维化细胞因子 mRNA 表达亦明显减少,而外源性 GLP-1 可抑制肝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提示GLP-1 潜在的抗炎作用。GLP-1 改善脂肪肝的可能机制:第一通过AMPK信号通路GLP-1 增加cAMP,使AMPK磷酸化(pAMPK)而活化,pAMPK抑制脂肪合成,独立于胰岛素通路;第二通过胰岛素信号通路GLP-1 增加 cAMP,使 PDK-1,AKT 和 PKC 磷酸化而活化,降低脂肪合成。细胞学和动物模型研究提示 GLP-1 用于 NAFLD 治 疗的良好前景;已有部分临床研究提示 GLP-1 受体激动剂或 DPP-4 抑制剂可以改善肝脏纤维化评分,降低肝脏酶学,改善脂 代谢,但目前基于肠促胰素治疗的药物尚未批准用于 NAFLD 的治疗,基于肠促胰素制剂应用于 NAFLD(NASH) 的系列临床 研究正在进行中。S-024DPP-4 能成为 T2DM 治疗一线用药高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鑫,教授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 副院长兼任中华内分泌学 会常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副会长、中华内分泌学分会《肝病与代谢学组》 组长、 上海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中国糖尿病杂志编委、中华全科医师杂 志编委,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复旦大学学报(医学版) 编委。承担和参加国家十 . 五、 十 . 一五课题、国家“97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重点课题长期 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研究,近年开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代谢紊乱的临床和发病机制研 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 1H 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用于肝脏脂肪定量的研究,首次建立超声肝脏脂 肪定量方法并逐渐在国内推广应用。尽管目前针对 2 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指南不断问世,但是 2 型糖尿病患病率的持续 上升,尤其重要的是其各种并发症的发病与进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因此探索新的药物和 不断完善目前的治疗策略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传统的药物在治疗 2 型糖尿病方面远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需求。目前最大的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 细胞功能进行性 衰竭,传统的促泌剂非生理性刺激胰岛素分泌容易导致低血糖以及体重增加均造成血糖达标的重要障碍,TZDs 药物对骨代谢 和水纳潴留的影响也限制了在一部分人群的应用。近来已经问世的基于 GLP-1 的治疗策略(GLP- 受体激动剂和 DPP4 抑制剂) 在克服以上糖尿病治疗策略上的不足方面显 示了良好前景。众所周知,GLP-1 受体广泛分布于多器官、多组织。GLP-1 通过刺激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还可以抑制 a 细 胞分泌,具有血糖双向调节功能,以血糖依赖的方式调节血糖,大大降低了低血糖反应。除了其具有独特的降低血糖的作用 之外,GLP-1 还通过中枢作用降低胃排空,增加饱腹感,减少摄食,从而减轻体重,进一步增加的降糖效应。肝脏细胞膜存在 GPL-1 受体,共同激活胰岛素下游信号,与胰岛素有协同作用,降低糖异生,促进肝脏脂肪分解,从而改善脂肪肝。GLP-1 受 体广泛存在于血管内皮,降低 ROS 水平,升高 NO 生成,使血管舒张,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改善心肌缺血,具有潜在的 心血管保护作用。大多数 DPP4 抑制剂没有明显的增加体重的作用,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部分 DPP4 抑制剂可以轻度减轻体重。在一项应用 DPP4 抑制剂长达 102 周的临床试验中发现,试验结束时,降低 HbA1c 水平的作用与第一年相相似,提示具有延 缓 b 细胞功能减退的作用。另外 DPP4 抑制剂作为口服药物,使用剂量单一,使用方便,大多数该类药物为每天服用一次,增 加患者依从性,也是利于血糖控制的优势之一。DPP4 抑制剂作为口服目前 2 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一线药物具有明显的合理性。42 ?专题发言?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S-025DPP-4 不适合作为 T2DM 一线治疗药物严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严励,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内分泌内科主 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脂代谢学组组长、中华 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足病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 学分会常委并任多家专业杂志期刊编委 DPP-4 抑制剂具有明确的降糖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但由于上市时间短,医生用药经验不 足;目前临床研究尚未明确 DPP-4 抑制剂是否有 CV 获益;已发现部份 DPP-4 抑制剂或可能与 急性胰腺炎、胰腺肿瘤相关;相对于现临床使用的传统口服降糖药,DPP-4 抑制剂价格贵,在我 国也暂未进入医保。故 DPP-4 抑制剂成为一线药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S-026糖尿病年度进展报告童南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2012 年 8 月至今的一年中,糖尿病领域的进展繁多。本报告重点介绍一年来临床领域中与临床关系密切的重要进展。如 糖尿病的国内外新指南,一些较大型的研究(如 LOOKAHEAD,SAVOR,MARCH) 及降糖药物的安全性。并对新公布的研究 结果对糖尿病治疗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S-027高胰岛素血症导致胰岛素 1 相分泌损害的发生机制焦凯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焦凯,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 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 解放军内分泌分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BJN、IJDM 杂志审 稿人。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 1 相分泌损害是胰岛 β 细胞功能障碍的最早标志,但其发生机制目前 仍不清楚。β 细胞胰岛素受体敲除可导致胰岛素 1 相分泌损害;高脂饮食饲养的大鼠多表现出 高胰岛素血症以及随后的胰岛素 1 相分泌损害。由此我们推测,缓慢进展的高胰岛素血症可能 导致胰岛 β 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发生下调从而损害了胰岛素 1 相分泌。《高胰岛素血症导致胰岛素 1 相分泌损害的发生机制》 ,揭示了出现明显胰岛素抵抗的 SD 大 鼠循环血浆中存在的高水平胰岛素对胰岛 β 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 1 相分泌造成损害的发生43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专题发言?机制,使胰岛素抵抗的表征高胰岛素血症与 2 型糖尿病发病的最早的临床改变 - 胰岛素 1 相分泌损害之间密切地结合起来,并 首次鉴定出胰岛 β 细胞胰岛素受体结合 G 蛋白。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胰岛周围胰岛素水平的升高,导致 β 细胞胰岛素受 体显著下调;使得与胰岛素受体结合的 G 蛋白易于解离出 Gβγ 亚单位,通过 Go――Gβγ―PLCβ――IP3 途径使 β 细胞 内 IP3 水平逐渐升高,作用于(至少大部分) 靠近细胞膜的胰岛素分泌颗粒的 IP3 敏感钙库,导致 Ca++ 释放,使胰岛 β 细胞 近膜钙基础水平升高,而对葡萄糖的刺激反应减低,导致葡萄糖刺激不能引起近膜钙水平升高来激发胰岛素分泌颗粒发生胞裂 外排,表现出胰岛素 1 相分泌损害。S-028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新认识赵志刚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赵志刚,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卫生科技领军人 才,博士生导师,日本客座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内科医学部部长、内分泌科主任。兼任中华 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神经并发症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内 分泌医师协会常委,河南省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学会主任委员。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河南省“杰出” 人才项目 、卫生部科技攻关项目、省科技厅攻关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 奖 2 项,中华医学奖三等奖 1 项, 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 100 余篇。编写医学专著 3 部,其中一部在日本出版发行 ( 日文 ),一 部为日文译著。糖尿病神经并发症可累及从中枢到外周的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重视较多的是周围神经病 变。周围神经病变的筛选方法很多,因选择的筛选方法及研究对象不同,报道的患病率相差很 大,存在混乱的局面。因此,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认识,需要拓宽范围,统一到科学的轨道 上来。踝反射、震荡觉和温度觉 DPN 筛查是最佳组合全国多中心 DPN 筛查集中了二十二家医院,筛查了约 4000 例糖尿病患者,用电生理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检查作为对照, 综合敏感性及特异性,采用 AUC 统计方法,结果表明踝反射、震荡觉及温度觉 AUC 值最高。近 1000 例 2 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踝反射、震荡觉、温度觉、痛觉及压力觉检查,单项测定方法的敏感性最高不足 50%,特 异性不足 70%。三种组合既代表了粗细有髓无髓鞘神经,又覆盖了深感觉、浅感觉及运动神经。温度觉代表无髓鞘浅感觉神经,震荡觉代 表有髓鞘的深感觉神经,踝反射既有有髓鞘的深感觉传入神经,也有有髓鞘的运动传出神经所组成的反射弧。锥体束动能测定 可用于诊断复杂的糖尿病神经病变。锥体束传导功能的重要指标为中枢运动神经纤维的传导时间(CMCT) ,是皮层刺激 与脊髓刺激的 MEP 潜时之差。锥体束损伤临床表现病理征、肌张力亢进、肌力减低,糖尿病周围神经损伤时往往被掩盖, CMCT 检查可获得诊断。糖尿病神经近端损害 糖尿病神经近端损害并不鲜见。临床表现呈多彩形,定位诊断实为重要。三点电刺激法即刺激电极分别在 T12 棘突、S1 棘突和N窝三点做一次性电刺激,记录左侧拇展肌的 MEP。2 型糖尿病神经根及神经近端的损害三点电刺激法有很好的定位价 值,能详细刺激对神经近端各段的运动传导时间和传导速度,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糖尿病中枢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的检查 采用功能影像学的方法利用 MRI 成像技术可行认知中枢海马等进行定位,清楚成像、计算其体积,并行波谱分析海马内 生化物质,其中对 N- 乙酰天门冬氨酸(NAA) 、肌醇(MI) 、肌酸(Cr) 、胆碱(Cho) r- 氨基丁酸(GBBA) 及 生化浓度测量, 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通过化合物浓度的变化来反应认知障碍等神经退行性改变的病理变化及形成机制。一项研究表 明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海马体积缩小,与 MOCA 评分正相关,组成神经细胞结构的 NAA 波谱分析表明,双侧 NAA/Cr 减少。功能影像学的应用使糖尿病中枢神经受损的研究成为可能。44 ?专题发言?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S-029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代谢紊乱临床研究进展年度报告高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高鑫,教授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 副院长兼任中华内分泌学 会常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副会长、中华内分泌学分会《肝病与代谢学组》 组长、 上海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中国糖尿病杂志编委、中华全科医师杂 志编委,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复旦大学学报(医学版) 编委。承担和参加国家十 . 五、 十 . 一五课题、国家“973”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重点课题长期 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研究,近年开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代谢紊乱的临床和发病机制研 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 1H 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用于肝脏脂肪定量的研究,首次建立超声肝脏脂 肪定量方法并逐渐在国内推广应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与糖、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关系密切,而且可以成为 2 型糖 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 NAFLD 人群成为一个庞大的 2 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的高危人群,从而引起各国肝病、内分泌、糖尿病和心血管各相关学科的专家的高度重视,相 继颁布防治指南,尤其是在 NAFLD 形成机制、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及药物和治疗策略的探索方面进展十分迅速,本年度 报告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进展进行汇报交流。2012 年有美国肝病、消化学会颁布的 NAFLD 诊疗指南。我国内分泌学分会《肝病与代谢》 学组于 2010 年颁布的共识今 年以英文的形式发表与《Journal of Diabetes》 。迄今,对脂肪肝的无创诊断方法仍然是研究的热点。肝脏脂肪含量定量检测对脂肪肝的精确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 值。磁共振波谱分析的方法仍然是无创定量脂肪肝的金标准,然而因费用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不推荐常规应用。高鑫教授课题组 首次报道的标准矫正的超声测定肝脏脂肪含量的方法发表在《Obesity》 杂志,并于 2013 年《J of Hepatol.》 特约综述中引用。并以此方法首次观察到肝脏脂肪含量与糖代谢异常、动脉斑块风险的增加之间的量效关系。虽然 2012 年 等报道通过测量超声 波衰减系数与超声振幅在肝脏传递过程中的衰减相关性测定肝脏脂肪含量(控制衰减参数 CAP 技术) ,但是获得的测定值仍然 是等级变量而不是超声定量方法测定的连续变量,尚不能满足在研究量效关系方面的应用。另外,探索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反应 肝脏脂肪含量的方法已有陆续报道。贾伟平教授课题组报道的 FGF21 对发生脂肪肝风险的前瞻性研究发表于 2013《J of Hepatol.》 ,主要发现了 FGF21 预测未来 3 年新发生脂肪肝的基线切点为 0.3pg/ml。李小英教授课题组发现,血浆 irisin 与肝脏脂 肪含量呈负相关,有望成为另一个评估 NAFLD 严重程度的血浆标志物,该文不久发表于《J of Hepatol.》 。虽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命名来自对肥胖伴糖尿病的女性患者的肝脏病理的观察结果,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对糖尿病合 并脂肪肝则司空见惯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今年来陆续报道了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不仅加重加速了糖、脂代谢和心血管结局 恶化,而且肝脏不良结局的风险大为增加,肝病相关死亡增加。应该重新认识和重视糖尿病患者的肝脏病变,有理由将糖尿病 肝脏病变作为糖尿病的伴发症和 / 或并发症进行常规评估及随访。推荐生活方式干预控减肥和制体重是防治 NAFLD 的 A 类证据。体重降低 3-5% 可以改善单纯性脂肪肝,降低 10% 或以上, 可以改善肝组织炎症坏死。单独低热卡饮食和联合运动治疗均为有效的减肥方法。单独增加运动可以改善单纯性脂肪肝,而对 肝脏其他的组织学终点改善尚待证实。目前在所有《指南》 中还没有单独将脂肪肝作为适应症的药物问世,在各国指南中介绍了 TZDs 类、维生素 E、二甲双胍 等药物治疗 NAFLD/NASH 的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结果。研究终点包括肝脏脂肪变性的程度、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进行评 分。对仅仅能降低肝脏脂肪含量和改善炎症但不能减轻纤维化则认为未达到终点。由于已经报道的 RCT 研究的数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尺神经损伤的表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