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名家散文写王绩(唐代)的散文或议论文之类的

唐代散文古文运动
资料 论述 文章 解读
- {TeacherCN.com}
| | | | | | | | | | &&
唐代散文古文运动
在唐代,散文的发展变化与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当已经高度繁荣的
时候,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才开始。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
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
,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
有深远影响的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1、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西魏的苏绰和隋的李谔,都提出过文体复古的主张,但都未尝产生实际的影响
。初唐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在唐代影响很大,但其时并未形成文体文风改革的普
遍风气。文体的由骈而散,在开元时期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作为一种改革思潮出现
,则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使盛唐时代强大繁荣、昂扬阔大的
气象一去不返,代之而起的,是藩镇割据、佛老蕃滋、宦官专权、民贫政乱以及吏
治日坏、士风浮薄等一系列问题,整个社会已处于一种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
险状态。
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
期王朝中兴。元稹说他目睹混乱的政局:“心体悸震,若不可活,思欲发之久矣。
”(《叙诗寄乐天书》)韩愈放言宣称:“大贤事业异,远抱非俗观。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氿澜。”(《龊龊》)连那位以穷愁悲吟著名的孟郊,也成为“壮士心是剑,,暮思除国仇”(《百忧》)的高唱。陆质、王叔文、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裴洎?、李绛、裴度等都在贞元、元和之际挺身而出,参政议政,研讨治国方略,与邪恶势力斗争,表现出改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唐初修《五经正义》,重
章句之学,而疏于义理之探讨。这对于儒学的发展与致用是有碍的。当时刘知几和
王元感曾提出过批评,却未能改变此种守章句的学风。安史乱后,随着社会形势的
急剧变化,儒学开始出现一种新倾向,就是重大义而轻章句。独孤及、柳冕、权德
舆等都持这种主张,而这种新倾向的代表,是啖助,赵匡、陆质的《春秋》学派。
他们对《经》的理解,是越过传注而回归《经》本义。这就从章句之学回到义理的
探讨上来,促成了儒学的复兴和致用。
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旧唐书.韩愈传》说:“大历、 贞
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
推重。愈从其徙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韩愈最突出的主张是重新建立儒
家的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他以孔孟之道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自
居,声言:“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而万万无恨。”(《与孟尚书》)当然,
韩愈弘扬儒家道统的基本着眼点,不是想在理论上有大的建树,也不是想当孟子之
后儒学的第一传人,而是在于“适于时,救其弊”(《进士策问》其二),解救现
实危难。在韩愈看来,当时最大的现实危难乃是藩镇割据和佛老蕃滋,前者导致中
央皇权的极大削弱;后者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面,以紫乱朱,使得人心不古,同时
寺庙广占良田,僧徙不纳赋税,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而都在扫荡之列。
围绕这一核心,韩愈撰写了以《原道》为代表的大量政治论文,明君臣之义,严华
夷之防,对藩镇尤其是佛、老进行了不遗馀力的抨击。
柳宗元也是重新阐发儒家义理的重要理论家,与韩愈有所不同的是,他对所谓
儒家“道统”没有多大兴趣,也不排斥佛教,他更重视的,乃是源于啖、赵学派不
拘空名、从宜救乱的经世儒学。柳宗元、吕温等人都曾师事陆质,受到他的直接影
响。吕温在《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中明言:“所曰《春秋》者,非战争攻伐
之事,聘享盟会之仪也。必可以尊天子、讨诸侯、正华夷、绳贼乱者,某愿学焉。”柳宗元在《送徐从事北游序》在指出:“得位而以《诗》《礼》《春秋》之道施于事,及于物,思不负孔子之笔舌。能如是,然后可以为儒。儒可以说读为哉?”这些观点鲜明地体现了柳宗元等人通经以致用的治学特点。
由通经致用到改革现实,是此一时期的一大变局。早在肃宗、德宗朝,李泌、
陆贽等人的整顿纲纪,杨炎、刘晏等人的财政税法改革已肇其端绪,此后杜佑以“
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针对时弊,提出节省开支、裁减冗员的主张。永贞元年亦
即贞元二十一年(805),以王叔文为首,柳宗元、刘禹锡、吕温等为中坚的一
批进步士人,发起一场旨在打击宦官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使贞元弊政,廓然一清,“自天宝以至贞元,少有及此者”(王鸣盛《十七史商
榷》卷七四)。这场运动在多种政治势力的联合打击下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它致
力于王朝中兴的内在精神,却直接影响到此后元和一朝的政治方向。元和一朝,继
续推行了永贞时期的一此改革措施,如禁止供奉、减免赋税、精简冗官,并在一定
范围内抑制了宦官的权势;与此同时,倾全力解决藩镇问题。唐宪宗先是采纳宰相
杜黄裳“以法度整顿诸侯”(《旧唐书.杜黄裳传》)的意见,大举出兵, 在不长
时间内,即讨平西川、夏绥、镇海诸处叛乱,后又倚重宰相裴度,经过长期战争,
平定了淮西叛乱,迫使成德、卢龙诸藩相继归顺朝廷。“当此之时,唐之威令,几
于复振”(《新唐书.本纪第七》)。可以说,上述财税、政治、 军事等方面的变
革,既有力地促使唐王朝走向中兴,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而所有这一切,又
无不与广大士人志在改变现状的强烈要求紧相关联。
中兴的愿望促成了儒学的复兴,促成了政治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体
文风的改革得到了发展。换言之,是经世致用的需要促成了文体文风改革高潮的到
来。
韩愈、柳宗元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韩愈一再说自己“修其辞以明其
道”(《争臣论》),“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
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
,“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其主
要目的,除了致力于建立儒家道统外,便是用“道”来充实文的内容,使文成为参
预现实政治的强有力的舆论工具。柳宗元最初“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
非国语书》),将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了更具实效性的政治改革运动中去,待到改革
失败、被贬南荒之后,才不得已而主张以文来明其“道”。他说:“然而辅时及物
之道,不可陈于今,则宜垂于后。”(同上。)“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
诸道而遗其辞。......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而已耳;道之及,及
乎物而已耳。”(《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由此可见,出于相同的政治目的,韩
、柳二人不约而同地走向了以文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的路途。他们将文
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
品格,去其浮靡空洞而返归质实真切,创作了大量包含政治激情、具有强烈针对性
的感召力的古文杰作。李汉《昌黎先生集序》记载当时的情况是:“时人始而惊,
中而笑且排”,但“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由此可见韩愈力倡古文宁以流
俗所非也绝不改弦易辙的胆力和气魄。在这一过程中,韩愈还以文坛盟主的地位,
对从事古文写作的人予以大力扶持和称赞,在他周围,聚集了张籍、李翱、李汉、
皇甫湜?、樊宗师、侯喜等一大批古文作者,声势颇为强盛。柳宗元当时身在南方贬,创作古文的声势和影响虽不及韩愈,却也不是默默无闻。据《旧唐书》本传载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2、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观念的复归
文体文风的改革高潮一方面固然缘于前述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的触发,另一方
面也与文章发展的内部规律密切相关。以骈文而论,它发端于先秦,形成于魏晋,
至南北朝大盛,此后一直延续不衰。作为一种美,骈文十分重视对偶、声律、
用典和辞采,重视美感。它的出现,突破了早期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
美方向发展,并且日益精致,日益华美,从散文的艺术特质说,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但是发展到后来,弊端也随之而生。如对偶惟求其工,四六句型限制了内容的充
分表达;用典惟求其繁,不少篇章晖涩难懂;一意追求华丽辞藻,内容空虚浮泛。
华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骈文是唐代前期普遍使用的文章样式,大量的章、奏、表、启、书、
说多用骈体写成,从贞观初至开元末的一百一十馀年间,如今可看到的策文全是骈
休,无一例外。不过,唐代骈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自初唐“四杰”始,不少
作品已于工整的对偶、华丽的辞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生骨力的刚健
风格,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其落霞孤鹜之
景,一披六尺之情,英思壮彩,珍词秀句,为人千古传诵;杨炯的《王勃集序》、
卢照邻的《释疾文》等也都情文并茂,灿然可观。进入盛唐以后,骈休文风有了更
大的改变。
骈文去赘典浮辞,走向平易流畅的过程,反映出文风正在不知不觉的变化之中
。文风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散文领域中要求改革的愿望。这种愿望,也表现在理论
批评上。从初唐以来,不断有人对骈体文风提出批评,如杨炯指斥龙朔文风是“争
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集序》),陈子昂也明确
指出应继承“汉魏风骨”,反对“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与东方左史虬修竹
篇序》)的作品。天宝中期以后,元结、李华、萧颖士和继之而起的独孤及、梁肃
、柳冕、权德舆等人,或友朋游从,或师生相继,形成了若干个文人群落。他们以
复古宗经相号召,以古文创作为旨归,从文体的角度倡导改革。
从李华、萧颖士到独孤及、梁肃,再到柳冕,围绕文体文风的改革进行了反复
的理论探讨,他们那些一味强调教化乃至否定一切性作品的态度,显然是偏颇
的;他们的理论主张缺乏实践性品格,带着空言明道的性质,因而不可能给创作带
来与现实紧密结合的鲜活的生命力;但他们提出的宗经复古、以道领文、充实文章
内容而反对浮靡文风主张的影响,在当时却具有积极意义。也许是受到这些理论家
们改革文体文风主张的影响,宝应二年(763),杨绾和贾至都提出了废诗赋、
去帖经而重义旨的科举改革意见;建中元年(780),令狐峘知贡举,制策和
对策开始用散体。自此以后,历年策问,皆散多而骈少。这体的改革已为朝
野所普遍接受。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完成,只待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最后努力了。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
文理论。概括来讲,韩、柳的古文理论有如下内容:其一,是“文以明道”。其二
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
遗产。韩愈多次提到:“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沉
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上兵部李侍郎书》)
柳宗元也说:“言而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耶!”
(《答李翊书》)“有诸其中”、“养其根”,都是指道德修养,有了良好的道德
修养,文章才能充实,才能光大。在此基础上,韩愈还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和
梁肃的“文气说”,提出了一条为文的普遍原则:“气盛则言之张短与声之高下者
皆宜。”(《答李诩书》)“气”是修养的结果,其中概有“仁义之途”、“诗书
之源”等道德因素的贯注,又有源于个性秉赋和社会实践的精神气质、情感力量,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讲,后者的比重要更大一些。当这种“气”极度充盈喷薄而出时
,文章就会写得好,就有动人的力量。由此出发,韩愈进一步强调“郁于中而泄于
外”的“不平之鸣”(《送孟东野序》),主张“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
酣醉无聊”等“勃然不释”(《送高闲上人序》)之情的畅快渲泻。与韩相同,柳
宗元也主张人的气质“独要谨充之”,情感要“引笔行墨,快意累累”(《复杜温
夫书》)地尽兴抒发,并认为:“君子遭世之理,则呻呼踊跃以求知于世。.....
.于是感激愤悱,思奋其志略以效于当世,必形于文字,伸于歌咏。 ”(《娄二十
四秀才花下对酒唱和诗序》)这里的“感激愤悱”与韩愈的“不平则鸣”有着内在
的同一性,作为一种高度重视个人情感的理论主张,二者均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
意义。
韩、柳理论主张的核心是“文以明道”说,他们倡导的文体文风改革也是以这
个口号为主要标志的。从这一主张与现实政治相关联的实践性品格看,无疑是有积
极意义的;但就这一主张尤其是韩愈“明道”说的内涵来看,却没有比它之前的理
论家提供更多的东西;而且一旦脱离了它产生的具体环境,作为一咱普遍理论存在
时,便会成为一种束缚,成为宣传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论依据,常常使得文章缺
乏真情实感,充满道学气。
韩、柳虽然规定了“明道”是为文的目的,“为文”只是明道手段,但其古文
理论的精华却在于对“文”的论述,也就是说,他们论“道”只关系到写什么,而
论“文”则重在解决怎么写,怎样才能写好,相比之下,后者无疑凝聚了他们更多
的心力。后世一些道学家对韩愈大为不满,指责他“第一义是去学文字,第二义方
去穷究道理”(《朱子语类》卷百三十七),是把道德与文章“倒学了”(《河南
程氏遗书》卷十八),正反证了韩愈对“文”的重视程度。如果我们从发展史
的角度来考察,便会发现,韩、柳的古文理论之所以重“道”亦重“文”,甚至有
时重“文”超过重“道”,实在是受到了自唐代以来逐渐复归了的杂观念的影
响,同时也是杂观念在特定的时期的集中表现。
所谓“杂”是相对于纯而言的。我们所说的纯,指非功利、重抒
情的美文;混美文与非美文为一的,我们称为杂观念。我国早期与非
是不分的。魏晋之后,逐渐独立成科,但美文与非美文也还没有分开。南朝宋
文帝立四学,其中的依然指文章之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不同。齐梁之际
,有文、笔问题的讨论,各人看法不同,但一种要把美文与非美文区别开来的意向
却清晰可见,这主要反映在萧绎的《金楼子.立言篇》里, 他把是否有浓烈的感情
和声律、词采之美作为区别分文、笔的标准,萧统编《文选》亦将非抒情又乏文采
的史传、诸子排除在外。这是一种新的观念,就自身的演进而言,这一观
念更重视的物质,意在把“”从杂的境地纯化出来。
到了唐代,这一观念仍有相当影响,如初唐人编写的《梁书》、《陈书》、《
周书》、《北齐书》等,在提到“文”“笔”时都分得很清楚。盛唐以后,这种观
念逐渐消退,随着文体文风改革呼声的增高,文、笔之分又分为文、笔未分之前的
“文章”概念所取代。自陈子昂说“文章道弊五百年”之后,用“文章”包括一切
文体的用法使成了古文家的习惯。在李阳冰、贾至、任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
人笔下,“文章”一词频频出现,从而泯灭了魏、晋以来日趋扩大化了的不同文体
间的差别。表面看来,以“文章”取代“文笔”,只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变化,但在
这一现象的底层,却反映了唐人观念的重大变革,亦即杂观念的复归。这
种似旧实新的观念,将南朝人想从“文”中排除出去的大量应用文体重又收罗进来
,施以新的写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古文的地位。
韩愈、柳宗元在文坛的崛起及其倡导的文体文风改革,除了现实政治等方面的
原因外,正与这种杂观念的影响紧密相关。他们大量使用“古文”、“文章”
之类词语,将经、史、子乃至碑、铭、杂说等一切有韵无韵之文统统包罗在内,并
在理论上予以倡导,在写作实践中赋予这些应用文体以的物质。“二公者,实
乃站于纯之立场,求取融化后起诗赋纯之情趣风神以纳于短篇散文之中,
而使短篇散文亦得侵入纯之阃域而确占一席之地”(钱穆《杂论唐代古文运动》
)。杂事实上已起了某些变化。
从杂始,到“文”“笔”之分的讨论,最后以“文章”合一终,散文的发
展似乎在绕了一个大圆圈后又回到了它的原点。这一现象,就自身的演进来说
,无疑是一种倒退;但就杂观念在特定的时期重建的意义而言,则是一种进步
。因为这一观念蕴含着以复古为新变的充实内容,给予当时和此后的散文发展以深远
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杂观念的复归并没有影响到唐代的发展,因为在唐
人那里,诗、文的界限并不混淆,有时,一些人则用“诗笔”来区分诗、文两种体
类,如“杜诗韩笔”、“孟诗韩笔”之类。这里的“诗”,纯指,“笔”则与
“文章”同义,包括诗以外的各种文体。
3、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散体文的创作高峰是在中唐时期,但这个高峰是建立在此前散体文不断发展的
基础之上的。
唐初三四十年的文风仍延江左之旧,但在一些总结历史、议论时政的文章里,
已较少浮词赘典了。李纲、孙伏伽、房玄龄、岑文本、颜师古等人的奏疏,大都质
实可读;魏征的《论时政疏》、《论治道疏》、《十渐疏》等,虽为骈体,却多杂
散语单句,用笔简劲,一扫浮华,显示了文风转变的契机。而王绩的《答冯子华处
士书》、《无心子传》、《醉乡记》、《五斗先生传》等,用语更为明白晓畅,情
感也真切自然。
陈子昂的出现,在唐代前期文风的转变上起了关键作用。他提倡风雅兴寄和汉
魏风骨,使“天下翕然,质文一变”(卢藏用《陈子昂集序》)。他的一些章表奏
疏,多用间有骈句的散体写成,绝去雕饰,“疏朴近古”(《四库全书总目》卷一
四九)。有名的《谏灵驾人京书》以激切的言词谏阻高宗灵驾西归,说理严密,气
势逼人,文风颇似此后陆贽的奏议。从陈子昂开始,直至开元末,写散体文的人数
开始增多,散体文的表现领域也日趋扩大。如姚崇的《十事要说》、张说的《并州
论边事表》以及大量碑志,皆行文错落有致,明白晓畅。张说还在碑志的叙事中杂
以议论,使得内容沉实厚重,这对后来韩愈碑志的写法是有影响的。
这一时期最有生气的散体之作,是那些出自诗人之手的书信和抒情小文。李白
和王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将诗人的激情和意绪注入文中,使文既具有诗的特
点,又不失文的本色,形成了盛唐时期特有的“诗人之文”。李白《与韩荆州书》
开篇即放言说道:“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
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也!”本为干谒之作,却说得洒脱磊落、气宇轩昂,
展示出狂放不羁的诗人性格。《四六法海》评云:“太白文萧散流利,乃诗之馀。”
正指出了其文的特色所在。他如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
之东都序》,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崔颢的《荐樊衡书》、《荐齐秀才书》,
王昌龄的《上李侍郎书》,或言情写怀,简洁生动,或摹景绘色,妙造自然。与此
前重说理、议论之文判然有别。
天宝中期以后,文章由骈而散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元结、李华等人已写出很好
的散体文。如李华的《著作郎厅壁记》、《御史中丞厅壁记》,元结的《述命》、
《述时》、《订古》、《七不如篇》,都能以简洁真切、不事华藻取胜。特别是元
结,其《菊圃记》、《右溪记》诸篇,观察深刻,写景细致,于平易中寄寓感慨,
发为议论,精警动人,已开后来柳宗元山水游记之先河。随着建中元年科举策问开
始使用散体,文体改革的声势益发高涨,独孤及和他的学生梁肃、高参、崔元翰、
唐次、陈京、齐抗等,都积极地加入了这一潮流,权德舆、柳冕等人也大量使用散
体的形式来写作,影响所及,以至出现了陆贽那种已十分接近散体的骈体奏议,这
说明在经过缓慢的发展之后,散体文已被普遍接受。
不过,除少数作者之外,这时的散体文似乎还不具备与骈文一争高下的实力,
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艺术上的独创性,大都是对先秦两汉文体文风的模仿,语言和表
现方法显得陈旧,生气不足而因袭有馀。清人赵翼所谓“是愈之先,早有以古文名
家者。今独孤及文集尚行于世,已变骈体为散文,其胜处有先秦两汉之遗风,但未
自开生面耳”(《廿二史札记》卷二○),指的便是这种情况。此一情形的改变以
及文体文风改革的成功,是在韩愈、柳宗元手中完成的,韩、柳的出现,使得散体
文的创作生面别开,气象一变。苏轼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韩文公庙碑》),这是很深刻的看法。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 作者:议论文(议论散文)的开头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议论文(议论散文)的开头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求散文、议论文的答题套路_百度知道
求散文、议论文的答题套路
伏笔照应、欲扬先抑、动静相衬、白描细描、联想、象征、以小见大、动静结合、烘托、实写虚写、正侧面结合、卒章显志、托物言志、散文和议论文各种表现手法的作用(虚实相生,渲染议论文各种论证的作用、设置悬念等
作者的观点是显而易见的,很少选这样的难题),这就是,每一段几乎都出现一句类似的话:“为了你的哨子,你付出了过高的代价。”直到最后一段。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就可以围绕这句话来提炼、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带有作者明显的倾向性),在语言表述上一定要用明确判断或陈述,好采取此种方法、概括性和严密性。例如《“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这一篇课文,以《人民日报》上的《全国武术比赛偃旗息鼓》这条新闻标题中成语使用不当的现象为例,以《词源》对“偃旗息鼓”的解释为论据指出了这一类问题存在的心理根源,提出了善意的规劝,阐明道理;或者批驳别人的错误意见,指出其谬误。因此,例如: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尾: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把握议论文的论点。(重点、热点)1。无论哪种非典型性议论文、鲜明。议论文的阅读,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一句、比喻论证及其在文中的作用。(重点)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此考点的形式是找出或概括文段的中心论点、《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有些文章既有中心论点,又有分论点。要记住: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是为了对中心论点起证明作用或补充作用,要有明显的倾向性。在归纳论点的时候,以开篇为论点。有些文段全篇无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谈骨气》。这时要从论据的意义上去挖掘所蕴含的观点。(1)抓关键语词。有些议论文虽然没有点明论点,但行文中反复地使用同一个词语强调语意;想,初定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之间的关系及其和文章整体、题目的关系,分辨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的呈现情况有以下几种。(2)分析论据:“写文章用词要准确明白.辨析议论文中的举例论证,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分析总结性的关键词语。5、分析分论点,找到中心论点,这就需要领悟并归纳了。试题示例 抓论点有以下几种方法。1. 标题关联分析法、朴实。”(3)感受整体意蕴,而中心论点、提炼,还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渗透于论证之中。(2)。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概括方法考题形式:概括文章的论点答题要点: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所以议论文中的有些过渡句也常常具有归纳上文分论点和提出下文分论点的作用、“总之”一类归纳性词语;有的是引用提出;(2)要使用陈述句式;(3)要有明显的倾向性,要旗帜鲜明;(3)语言要简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文意通顺,要立足得分,不要华而不实。4:《纪念白求恩》③提示论点,例如。除了在位置上找论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不难判断前句是中心论点。一。如果一篇文章开篇部分有明确表明观点的语句,文末又有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题目往往就是这种文章的中心论点。例如《怀疑与学问》中的过渡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要条件,才能归纳出来(在中考中、思想、品质,这个词语一般是论点的中心。例如《哨子》这一篇文章就具有这种特点,后句不过是归纳并且揭示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3)有些题目就是中心论点,而提挈段落、层次的中心句就是分论点。例如《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议论文的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有四种,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一番论述后,再提出中心论点,一般驳论性的文章;有的是归纳事例或名言提出。要注意文中的提示语对论点的暗示作用。②放在结尾的. 位置关系分析法。先从论点的常规位置出发,到文章和段落的首、读后感一类文章。这种方法只是位置关系分析法的一种补充。4. 分析归纳提炼法、《想和做》,每一段的段首句都提挈了全段内容。运用这种分析方法有三个途径。又如《想和做》第五段中有“想和做是分不开的。(2)在反复出现的观点性语句中: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④提示议论的范围,例如、归纳论点,首先要辨清两个问题:A、论点与论题。论题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和范围;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看法,它应该是明确地判断,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首先出现的. 语言标志揣摩法。一定的内容总有一定的形式标志,在篇段中间或末尾出现的论点常有“可见”,所选文章内容上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它具有说服性。2、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由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材料、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也开始尝试开放性试题。二、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即所谓议论文“三要素”。3、议论文的语言是以议论为主,论点总带有提挈。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既总结了上文的分论点,又提出了下文的分论点,不能使用比喻。B、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易于掌握的,在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业绩”之后的第9—17段,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阅读议论文,必须了解文章的论证过程,分析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 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 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有的文段集中使用事实举例的论证方法;有的文段则侧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有的文段则集中阐述道理进行论证;也有的文段几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一般考试,会让答题者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这种方法一定是通过比喻来说明道理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论据只有事实和理论两种,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理论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在掌握了这些论据的内容范围之后,重要的是要分析这些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和论据在证明论点时所起的作用。▲明确理论论据时要注意:领袖名人所言,如果语言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而非议论,那么不能算是理论论据,而是作为事实论据。 此考点为常规考点,出题方式是:论证方法的作用或举例说明作者如何证明自己观点的?答题思路可参看下面的分析。确定论据,分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论据的作用,或用来证明观点正确,或用来批驳错误的观点,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要注意的是:有些分列几个小论点阐述中心论点的文章,那些分论点、小论点同时又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有时,文中的引用部分不一定都是论据,要看它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看它是否证明了论点。此考点可以和其他考点综合考查,方式是:指出某论据的作用或某论点是如何证明论点的。答题思路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的;(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等(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三.体味、理解议论文准确、鲜明、概括、生动的语言。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准确周密、逻辑性强、形象生动,要认真体会:①抓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体会其含义、感情色彩、作用等,体会议论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②分析修辞方法以及成语典故的运用,体会其生动性;③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严密的逻辑性。要注意理解概括力强和准确严密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这类词语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就要在平时做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议论文中,表示准确、严密性的关键词语,也是目前考试的热点题型。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逻辑性,可以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中关于说明顺序的分析。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的色彩。语言准确表现在:①概念使用准确。②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③关联词使用严密语言鲜明表现在: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语言概括简洁表现在:叙述事实不细致,较笼统,因议论文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细致地述说细节,否则喧宾夺主。语言简练扼要。语言严密表现在: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为使论点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议论文有时采用修辞方法或运用口语和一些文言词语,有时还变换句式,这就使议论文的语言多了一个生动的特点。四.领会议论文中非议论性成分的作用。议论文语言虽以议论为主,但也要运用其他表现手段,也有一些非议论成分。特别是杂文一类。如某些例证要用到描写,讲清事实要用到叙述,讲明写作缘由和一些事物的特点等要用到说明,而爱憎喜恶等感情的抒发,则要用到抒情。注意阅读这些成分,可帮助你更确切、更具体地了解所论证问题的实质。考题形式:这些非议论的成分的作用或与议论成分之间的关系。答题思路:议论文中的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的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可以参照上段画线的论述)。此考点为一般性考点。五.如何理清作者思路,掌握议论文结构,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若干段或句构成的整体。各个段或句是怎样联系、.组合而构成一个整体的呢?这是阅读时经常要考虑的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就是对文章思路的分析。对此,叶圣陶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要这样走。譬如一篇议论文,开头提出问题,然后从几个方面来说,而着重说的是菜一个方面。其余几个方面只说了一点儿。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一定有道理。读的时候就得揣摩这个道理。再往细处说,第二句跟头一句是怎样连接的,第三句跟第二句是怎样连接的,第二段跟第一段有什么关系,第三段跟第二段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都要搞清楚。”我们读议论文时,应按照叶老先生指点的去做。 了解议论文的结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议论文的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议论文的最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可以分为两大类: 1.“横式”。在论证中,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展开的,就是“横式”结构。“横式”结构有三种基本类型:①“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如《理想的阶梯》;②“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如《“友邦惊诧”论》;③“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2.“纵式”。在论述中,文章的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次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这就是“纵式”结构。“纵式”结构有两种类型:①“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而后步步深入,逐层阐发,如《从三到万》;②“起承转合”式,如《读孟尝君传》。 六、怎样划分议论文的层次? 这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结构来划分。例如《从三到万》,全文共八段,可分为三层。一、二段为第一层,从提出学习有无捷径的问题入手,经过初步分析说理,提出论点:学习应该一点一滴地积累,要循序渐进,不宜要求过急。三至七段为第二层,引述古代故事并紧密结合故事内容展开论述,引出“学习应当谦虚谨慎,应当重视教师的作用”的论点。八段为第三层,提出希望:正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从三到万”的故事为例,举一反三,更好的学习。 另一种是按文章论述问题的不同角度来划分层次。例如《理想的阶梯》共八段,可分为三层,一至三段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四至七段是主体部分,又分三小层从三个方面分别设立分论点展开论述:①“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②“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③“理想的 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最后一段紧扣中心,总结全文:“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 口典型题析 试题示例 细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于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②③④⑤四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 为哪几个小层次? 2.⑥⑦⑧三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三句中,又可分为 哪几个小层次?. 3.⑩⑾两句分别从什么方面论述的?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学问学问,要有所学,必先有问,要有所问,必先有疑。疑是发现问题,问是提出疑问,疑问解决了,就获得了学问。 ②古今许多(甲),都是学中有疑,善于发问的人。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学者,名叫戴震。他幼年读书时,就曾接二连三地向老师提出疑问。由于他读书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③在人们求知的道路上,怀疑犹如一粒学问的种子,没有它就绝不会开出知识的花,结出智慧的果。(乙);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哥白尼“日心说”的产生。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④但是应当指出的是,任何有效的怀疑,都必须以大量的实际材料为基础。比如达尔文对“物种不变论”所进行的挑战,绝不是一时的发现,而是他作了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潜心观察的结果。如果没有大量丰富的资料,达尔文绝不会提出有价值的怀疑。 ⑤疑之所以贵,就贵在敢于思索,敢于设想,敢于创新,敢于发现真理。让我们举着问号这把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吧! (1)填入短文(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思想家 B.科学家 C.学问家 D.文学家 (2)填入短文囚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物种不变论”被达尔文怀疑,因而创立了“进化论” B.由于达尔文对“物种不变论”产生怀疑,因而创立了 “进化论” C.没有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达尔文“进化 论”的创立 D.没有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哪会有达尔文“进化论” 的创立 (3)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 ) A.要敢于疑 B.怀疑是学问的种子 C.材料是怀疑的基础 D.学贵有疑 (4)对短文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七.准确概括论题、段意、层意及论述的道理。(重点、热点)八.体味、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重点、难点、热点)九.识别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以及起过渡或照应作用的词语、句子和段落。(重点)十.分析论证过程,把握文章结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框架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即“三段论证结构方式”,但不同的文章,根据内容、问题的需要,又往往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比式、综合式等。因此,阅读议论文,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句子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分析段落、句子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理解。总之,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归纳形成一个结构系统图。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立论和驳论两种。驳论可以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过程,一般情况下,中考不考课外的驳论性议论文。此考点的基本形式是: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此考点考的概率比较低。此题的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xxx观点,首先使用了xxx论据,然后对xxx论据进行了怎么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xxx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十一.. 发展性考题议论文中的发展性考题,往往是让答题者回答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这样的题型,一般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要观点分明,依据充分,语言简练,可以概括引用。其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此考点为目前热门考点,形式灵活多变。考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可以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但语言要简明。*注意的问题:考试的题型多变,命题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一种类型题可以有很多命题角度,考生只要掌握了题型的审题方法和基本答题思路,加以灵活处理,得高分、满分是不难的。另外,答题时表达的准确性,也是得分的关键。近两年,中考议论文阅读的开放性试题呈上升趋势,且题型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四种类型:一)、要求考生根据自身实际对材料内容作延伸性判断。例如2003年江苏徐州卷以《理性的阅读》为考查材料,第4题为:“就本文提出的读书经验,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看法。”2003年广东卷《储蓄人生》,第4题是:“文章说‘人生需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并简要说明理由。”二)、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考生进行自主创作。例如2003年上海卷《奥林匹克格言》,第6题是:“‘中国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些是申博的宣传标语。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创作一条宣传标语。”三)、由阅读材料引出相关诗文,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自评论。例如2003年贵阳卷以《说到音乐》为阅读材料,第5题为:“评价一首歌曲的好坏,不仅要看它的旋律是否和谐自然,还要看它的歌词是否健康优美。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简评下列歌词,每条在15字以内。⑴(简评思想内容)‘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节录自《爱江山更爱美人》)⑵(简评语言特点)‘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节录自《真心英雄》)。”2003烟台卷《精神手杖》,第7题是:“你认为本文的论述与孟子主张的‘生于忧患’有何异同?请谈谈你的看法。”四)、要求考生对所供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鼓励考生进行创新思维,发表新见。这类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例如2003年的有关考题:⑴作者认为“我很重要”,你认为还有没有比“我”更重要的?请简述你的见解。(福州卷,阅读材料为毕淑敏的《我很重要》)⑵对文中“我们的大好河山,真是已经满目疮痍,伤病奄奄”这一说法,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桂林卷,阅读材料为《国在山河破》)⑶也有人认为:“人类征服了狮虎,得到了生存的保证;征服了疾病,换来了健康长寿;征服了地心引力,飞向了月球……”那么人类到底能否征服自然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北京朝阳区卷,阅读材料为《话说征服》)上述这些开放型试题,贯穿着新课标的下列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十二.怎样分析议论文的写作特点(1)分析三要素。①论点。一看作者提出的是什么论点,其态度是否正确、鲜明;二看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论点在何位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论点。②论据。首先要看论据和论点是否一致,论据是否有力;其次要看论据类别,事实论据是否典型,理论论据的引用是否恰当准确;第三要看作者选用论据的角度。③论证。看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作用和怎样运用的。(2)分析议论文结构。先分析总体结构,如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解决问题的。再分析具体结构形式(即逻辑关系),如并列式、层进式、总分式等。(3)分析语言风格有的隐晦曲折,言近旨远;有的亦庄亦谐,尖锐泼辣;有的凝炼含蓄,耐人寻味,尽管其语言风格不同,但具有艺术魅力,则是一致的。。还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将这两句相比较,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就承上启下。就是根据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和作用,就需要将几个分论点合并,只要反复体味,感受整体意蕴,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再者,这些段首句就是各段的分论点:①最常见的是放在文章开头,有的是旗帜鲜明地提出,第七段中又有“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较全面的、肯定性判断语句是中心论点。论点的语言是明确的判断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而把论点蕴含在论证过程内部,(1)要抓住中心词;②暗示议论的缘由,例如、判断、推理来表明作者的观点。(4)因为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1,直接抓住或分析出论点的方法。准确地分析,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要注意总结归纳性的语言。③放在文中的这种文章、论点提出的方式、说明、抒情等也有,都是为议论服务的. 论点。④很多时候。(3):《谈骨气》开篇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间找出中心句,论述中心也是不难把握的,我们能肯定这句话是中心论点:①揭示论点、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2、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文章在叙述完自己的教训之后,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1)统领文章整体或者与题目吻合的观点是中心论点,例如。但是阅读非典型议论文则必须从论证过程中提炼出论点来。这种文章阅读难度较大,要很好地研究文章内容和题目的各种关系,这个问题就是论点。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就是作者观点的核心。前面所谈的三种方法在典型议论文的阅读中都是行之有效,而记叙。要注意承上启下过渡性的语言。有的文章只有论据和对论据的分析,这就需要读者去归纳。3中考议论文阅读*议论文的主要特点1、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即用概念。2,一定要联结起来”这一句,就其位置及其和题目的联系看,往往是先提出分论点,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表达要求准确、中肯、归纳的特点
总分总最简单 前面开头发表感想,后面开始论证或者抒情,最后总结!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家经典散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