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周背诵一篇古文观止中听已的已是什么意思父怒,挞

父怒,挞之中的挞是什么意思(这里是古文此_百度知道
父怒,挞之中的挞是什么意思(这里是古文此
我有更好的答案
“父怒,挞之”中的“挞”是“打”的意思。
作文教学行家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父亲发怒,打了王冕,不久,王冕又这样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2014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00篇
我的图书馆
2014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00篇
2014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00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200篇
(一)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 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 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
  (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讠宣 ]xāun,遗忘。(4)[戒]警告。
  [练习]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处士笑而然之( ) 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选文]
  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
  (1)[顷岁]近年来。(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3)[工]精,妙。(4)[患]毛病、弊端(在于)。(5)[指摘]挑剔,批评。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 ) 术( ) 过( ) 疵(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3)多作自能见之( )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阅读提示]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今天读来,不无启迪。
  (四)墨池之上
  [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 ;[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 . (3分)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 (4分)
  (1)a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被: b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
  (2)a 或问“三余”之意 意: b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准确译出)。 (4分)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五)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选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1)[媪]ǎo,年老的妇女。(2)[卒]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成( ) 去( ) 方( ) 欲(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
  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
  (六)《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
  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通假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B.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
  C.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 D.臣是以无请也(“无”通“亡”)
  2.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疾在腠理(君王) B.扁鹊复见(又,再)
  C.桓侯故使人问之(原因) D.司命之所属(类)
  3.下面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意思不同的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君之病在肌肤
  C.司命之所属 D.君子之学必好问
  4.省略成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 B.桓侯故使人问之(原因)
  C.(疾)无奈何也 D.(使者)已逃秦矣
  5.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是非君子之道
  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七)不食嗟来之食
  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选自《礼记。檀弓》(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2分)(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4分)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参考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4分。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2分,点明出处得1分,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得1分。)
(八)锡饧不辨
  [阅读提示]
  滥竽充数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已成了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代表人物。其实历史上这种人已不足为奇,由于他们的浅薄无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明 1 名医戴原礼尝 2 至京,闻一医家术 3 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 4 求 5 溢 6 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 7
去,追而告之曰:“临 8 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 9 其故。曰:“此古方尔 10 .”殊不知古方乃 11 饧 12 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 13
!今之庸 14 医妄谓 15 熟谙 16 古方,大抵 17 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 1 明:明朝。 2 尝:曾。 3 术:技术。 4 迎:迎接他出诊的人。 5 求:上门求诊的人。 6 溢:满。 7 既:已。 8 临:等到。 9
叩:问。 10 尔:同“耳”。 11 乃:是。 12 饧:táng 同糖。 13 嗟jiē乎:唉,叹词。 14 庸:平庸,此指无技术。 15 妄谓:胡说。 16
熟谙ān:熟悉。 17 大抵:大都。
  [训练]
  一、 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
  1.见其迎求溢户
  2.原礼心异之
  二、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偶一求药者既去(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
  叩其故( )
  叩石垦壤( )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 )
  殊不沾污( )
  临煎加锡一块(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三、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九)邹与鲁哄
  [阅读提示]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反之,推行暴政,造成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其统治地位一定不会牢固。这就是选文中的百姓“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的原因。
  邹与鲁哄 1 ,穆公 2 问曰:“吾有司 3 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 4 也。诛之,则不可用诛;不诛,则疾视 5 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 6
则可也?”孟子对 7 曰:“凶 8 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 9 乎沟壑,壮者散而之 10 四方者,几 11 千人矣;而君之仓廪 12 实 13
,府库充,有司莫以告 14 ,是上慢 15 而残下 16 也。曾子 17 曰:”戒之戒之!出乎尔 18 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 19 也。君无万焉
20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 21 矣。“
  注释: 1 哄:斗,交战。 2 穆公:邹国国君。 3 有司:官吏。 4 莫之死:即莫死之。 5 疾视:恶狠狠地看着。 6 如之何;怎么办。 7
对:回答。 8 凶:荒。 9 转:抛弃。 10 之:往。 11 几:几乎。 12 仓廪lìǖ:粮仓。 13 实:充实。 14 莫以告:不把真实的情况报告。 15
上慢:在上位的人怠慢。 16 下:下面的百姓。 17 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学生。 18 尔:你。 19 反之: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 20
不尤焉:不要怪罪百姓。 21 死其长:为他们的长官而死。
  [训练]
  一、 穆公向孟子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孟子是怎样解答的?从中可看出孟子怎样的主张?
  二、 文中孟子引用了曾子的话,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中内容翻译这句话。
  三、 解释下列词组。
  1.莫之死 ( )
  2.如之何 ( )
  3.凶年饥岁 ( )
  4.莫以告 ( )
  四、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诛之 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反之 而民莫之死也
  出乎尔者 君行仁政
  此古方尔 人之才行
  (十)卖柴翁殴宦者
  [阅读提示]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著名的《卖炭翁》,深刻揭露“宫市”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但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面寻宫使的掠夺,只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选文中的卖柴翁却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在被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奋起反抗,怒殴宦者。
  尝有农夫以驴负 1 柴。宦者称宫市 2 取之,与 3 绢数尺,又就索 4 “门户” 5 ,仍邀 6 驴送柴至内 7
.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 8 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此柴与汝,不取直 9 而归,汝尚 10 不肯,我有 11
死而已!”遂殴宦者。
  注释: 1 负:驮。 2 宫市;王宫中所设的市肆。 3 与:给。 4 就索:向他索取。 5 门户:指门户税。 6 邀:强要。 7 内:宫内。 8
尔:你。 9 直:同“值”。 10 尚:还。 11 有:只有。
  [训练]
  一、 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词性。
  1.宦者称宫市取之 ( ) ( )
  2.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 ( ) ( )
  3.今以柴与汝 ( ) ( )
  4.尝有农夫以驴负柴 ( ) ( )
  5.我有父母妻子 ( ) ( )
  6.我有死而已 ( ) ( )
  二、 试分析文中的“宦者”和《卖炭翁》中的“宫使”(可从两者的掠夺的程度手段及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方面分析)。
  三、 找出文中表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词语。
  (十一)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选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
  (1)[逮]及。(2)[穿壁]在墙上找洞。(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4)[资]借。(5)[大学]大学问家。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 ) 大姓( ) 偿( ) 怪( )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 ,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 .
  (十二)挂牛头卖马肉
  [阅读提示]
  挂羊头卖狗肉,常被用来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然而文中的“挂牛头卖马肉”,却被晏子用来比喻灵公表里不一,内外有别的做法,从而告诫灵公宫内宫外要一视同仁,统一执法。
  灵公 1 好妇人而丈夫饰 2 者。国人尽服之 3 .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裳,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 4 而不止。晏子见 5
,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
6 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 7 月,而国人莫之服 8 .
  注释: 1 灵公:指卫灵公。 2 丈夫饰:穿男子服装。 3 尽服之:都跟着穿戴男子服饰。 4 相望:指(国人)纷纷埋怨责怪。 5 见:求见。 6
为:做,这里指穿。 7 逾:超过。 8 莫之服:没有人穿。
  [训练]
  一、 灵公有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 翻译晏子的两句话,分析“悬牛首于门”和“卖马肉于内”各喻指什么。
  三、 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B.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C.臣本布衣。
  D.刘备,天下枭雄。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公使吏禁之曰 ( )
  2.使内勿服 ( )
  3.女子而男子饰者 ( )
  4.相望而水止者,何也( )
十三)与陈伯之书(节选)(丘迟《丘司空集》)
  [选文]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1),感生平于畴日(2),抚弦登陴(3),岂不怆悢(4)!所以廉公之思赵将(5),吴子之泣西河(6),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7),自求多福。
  [注释]
  (1)[故国之旗鼓]因为陈伯之原是梁的江州刺史,后来投魏,这封信是丘迟劝他临阵归降,所以说是“见故国之旗鼓”。(2)[畴日]昔日。(3)[抚弦登陴]拿着弓箭登上城墙。弦,弓弦;陴,城墙上的女墙。(4)[怆悢(liàng)]悲伤。(5)[廉公之思赵将]廉颇原是赵将,后来被迫奔魏,但仍思复用于赵。(6)[吴子之泣西河]吴起治于西河,因为魏武侯听信谗言,西河可能不保,所以吴起望西河而泣下。(7)[规]打算。
  [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见 见故国之旗鼓。 B、树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每见壁间题字。 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
  C、思 廉公之思赵将。 D、之 人之情也。
  学而不思则罔。 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1、填空。
  (1) 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
  (2)“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的原因是:
  3、文中的“将军”指代( )
  A、廉颇 B、吴起 C、陈伯之 D、丘迟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十四)自护其短(《雪涛小说·知无涯》)来源:www.examda.com
  [选文]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
  (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护]掩盖,遮掩。来源:www.examda.com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而( ) 啖( ) 去( ) 欲( )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仕于南方。 B 或曰:啖菱须去壳。
  不得已而从仕。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道。
  C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D 仕于南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尝射于家圃。
  3、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以[ ]清热也。”
  4、翻译文画横线的句子。
  5、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十五)蒲留仙写书(邹弢《三借庐笔谈》)
  [选文]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1)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2),中贮苦茗,具淡巴菰(3)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4)。故笔法超绝。
  [注释]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2)[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3)[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4)[蒇(chǎn)]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居( ) 于( ) 置( )
  语( ) 是( ) 方( )
  2、比较下列各组词的不同意义。
  ①为 为村中童子师( ) ②故 故笔法超绝( )
  凡为足下道者( ) 温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课外文言文文段翻译(配合《一点通》)090221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词语解释】
本文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死后被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
患:担心。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后以“绝编”指勤奋读书。
迨:等到。
尝:曾经。
或:无实意,可不译出。
咏:吟咏。
倍诵:“倍”通“背”,背诵。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提示】
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是学习的准则。要学习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
全文主旨句:书不可不成诵 (读书不能不背诵积累)
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韦编三绝”
复裈(音同“昆”) 原文: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世说新语·夙惠》刘义庆)
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殷夫人亲手做的,做时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母亲告诉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随着就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已经够了,不须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他母亲听了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1[走] 跑。
2[复裈] 夹裤。裈,裤子。
3[韩康伯] 生平不详。
4[襦] 短袄。
5[自成之] 亲自缝纫短袄。
6[著] 穿。
7[寻] 过一些日子。
8[国器] 国家的栋梁之材。
9[韩康伯]:名伯,东晋玄学思想家
10[熨斗]:形状如勺子,斗中烧木炭,用来烫平衣物
孝者荣 不孝为耻
原文: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译文: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父亲不听他的劝戒,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在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单独带了回来。父亲问说:你带这个凶具回来作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作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
父亲很是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了。
郑公魏征卒。征寝疾。上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以妻其子叔玉。征薨,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郑国公魏征死了。当魏征还卧病在床时,皇上(李世民)和太子一起来到他的府第看望他,并将衡山公主指定给魏征的儿子叔玉做妻子。魏征死了以后,皇上亲自撰写碑文,并且刻于石碑上。皇上对侍臣说:“人以铜镜作为对照,可以把衣服、帽子穿戴得整齐端正;以历史作为对照,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更替;以他人作为对照,可以知道自己的成功失败。我曾经以此三件事物来防止自己出现过失。现在魏征死了,我就失去了其中的一样了。”
出自:  《战国策·燕策二》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比:连接着
伯乐:有名的善于相马的人
一朝之贾:一天的报酬
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翻译: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将一天的报酬奉送给您。”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
旦:早晨,这里指一天:下文是立刻的意思 愿:希望
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比:副词,接连的。还:通“环”环绕。朝:早晨。一旦:立刻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欲何用?”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不田,而贼人稻!”令吏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命令衙役捉拿那个人并鞭打他,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格,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1、尝:曾经
2、聊:随意
3、贼:毁坏
4、田:种田
5、鞭:用鞭子打
7、贼:损害,糟蹋
越王勾践事吴
越王勾践与吴战而不胜,困于会稽,忿心张胆,气如涌泉,选练甲卒,赴火若灭,然而请身为臣,妻为妾,亲执戈为吴兵先马走,果禽之(吴王夫差)于干遂。故老子曰‘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越王亲之,故霸中国。”
越王勾践与吴国交战失败,国家破残,人民伤亡,自己又被围困在会稽。这时勾践是内心愤恨、胆气豪壮,激情豪气像涌泉。他训练选拔士兵,决心赴汤蹈火与吴国决一雌雄。但经过大臣文种的劝说,以屈辱条件和吴国达成协议,勾践亲自为吴王作臣仆,妻子为吴王作奴仆;又亲自执戈为吴王牵马开道,经过这样多年的卧薪尝胆,终于在干遂将吴国打败,并擒获吴王夫差。所以《老子》说:“柔可以胜刚,弱可以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没有谁能够亲自实施。”而越王勾践亲自去实行了,所以他最终称霸了中原。
悬牛首卖马肉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使内勿服,
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译文:齐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
晏子进见时,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为什么啊?”
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饰,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
灵公说:“好。”令宫内不要女穿扮男人服饰,过了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穿扮男人服饰了。
《墨子·所染》原文及译文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
(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著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叫明,怎样叫暗?”魏征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音同“欢”)兜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贵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唐太宗说:“好啊!”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如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
客有任目而恶(wu)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也,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五官之中,没有比眼睛更明察的了,然而脸上有黑痣,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在哪里呢?眼睛能看到别的东西,却看不到自己的脸,只有借助于镜子才能见到。镜子的宝贵不如眼睛,但镜子不需要借助于眼睛,而眼睛却要借助于镜子。可是世人不曾因为镜子帮助了眼睛,而怪罪眼睛不能够明察。镜子哪里不如眼睛呢?
有个相信眼睛而厌恶镜子的人,他说:'镜子害得我好苦。我自己有眼睛,哪里需要用镜子呢?’时间长了,人们所称赞的美人,他很少有满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有黑痣,泰然自若的说:'没有比我美的。’周围的人都偷笑他,他始终不悟,可悲啊!”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每当军队休整,岳飞就督促将士爬斜坡、跳壕沟,都让他们穿着很重的铠甲来练习。士兵只要夺取老百姓的一根麻绳绑草料,就立刻斩首示众。士兵夜里宿营,老百姓开门表示愿意接纳,可是没有敢擅入的。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喻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宋史·寇准传》
张咏在成都的时候,听到寇准当了宰相,便对他下边的官员说:“寇准虽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可惜在学问上还有欠缺。”后来寇准罢相,出知陕州,适逢张咏从此路过,受到寇准的盛情招待。当张咏将要离开时,寇准亲自送张到郊外,问道:“您有什么临别赠言呢?”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啊。”寇准听了,一时没有弄清张咏的用意;回家后取出《汉书·霍光传》来读,读到“不学无术”的话时,才恍然大悟地笑着说:“这就是张咏对我的规劝啊!”
鲁人身善织屦(音同“具”)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鲁国有个人善于编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纺纱,他们想一起迁徙到越国。于是就有人告诫他:“你一定会受穷的。”鲁国人就问:“为什么?”那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但越国人却赤脚走路;纱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却披头散发不戴帽子。你们虽然有专长,但迁徙到没有用途的国度,想不受穷,这可能吗?”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灵隐寺有一位僧人,他以会茶道而出名,精通茶具.而且他收藏的茶有几等,看客人的贵贱而分别煮不同的茶给他;那最好的茶,若不是贵人或识茶之人,是不会给他的。一天,有一贵官来到,僧人待他很恭敬,给出好茶,亲自冲茶给他,等待客人的称赞。贵官一直沉默不言,僧人很疑惑,再拿出最好的给客人。茶快喝完了,僧人等不急了,鞠了一个躬,说:"这个茶味道如何?"贵官拿着茶杯拱手,说:"有点热(烫)."
王积薪闻棋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王积薪下棋的功夫很高超,自以为天下没有敌手。有一次他到京师去,路上借个小旅馆过夜。熄灯以后,听见旅馆老板老婆婆隔了墙壁叫她的媳妇,说:“今夜气候温和,没有什么消磨时光,和我下一局棋怎样?”媳妇回答说:“好。”老婆婆说:“我在第几道下一子。”媳妇说:“我在第几道下一子。”这样轮流说,各下了几十子。老婆婆说:“你输了!”媳妇说:“是我输了。”王积薪把两人下棋的过程记在心里。第二天,他用棋盘把她们下的棋重走一遍,发现两人下棋用意之妙,都是他远远比不上的。
宣王好射,说(2)人之谓已能用强(3)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4),以示左右,左右皆引(5)试之,中阙而止(6),皆曰:“上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1)选自《尹文子·大道上》。作者尹文,战国时代齐国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著作《尹文子》中有不少寓言故事,文字精练,含义丰富深刻,至今仍为人们称道和引用。(2)说:通“悦”。(3)强:强弓。(4)三石(sh
):指有三石之力的弓。石,衡名,古代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5)引:拉。(6)中阙而止:拉到半开就停止。阙,同“缺”,这里指拉弓的开张程度。
周宣王喜欢射箭,并且喜欢别人称赞他的臂力过人,能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不过三石的力气就能拉开。
他把这张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左右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装着拉不动的样子,恭维地说:“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
周宣王听了,非常得意。
虽然他所用的弓不过三石,但只到死他仍以为他用的弓是九石。三石是实际,九石是虚名。周宣王喜欢图虚名而脱离了实际。
慨然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母亲生活很苦,没有依靠只好改嫁到长山朱氏家,待他长大后知道他的家庭经历,伤感得流下泪来,这时他辞别母亲到南都进入学堂日夜发奋,苦读五年时间,没有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夜里感到头昏疲倦,便用冷水洗在脸上,常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后来精通六部经书的要领,慷慨有抱负愿献身于天下,他常常对自己说:"士大夫当在天下人忧苦而苦忧,在天下人幸福而感到幸福。''
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摘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走近)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一定要达到)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竹箱)中。俟(等到)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力求)泛滥(这里指多而杂乱)者,略得影响(此处指印象)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空腹,指毫无学问),不如予之约(简要)取而实得也。
我天资迟钝,每次读书,遇到喜爱的章节就记录下来,记录完毕后朗诵数次,并将它贴在墙壁上,这样每天都会有十来段,最少也六七段。合上书后,可以在观墙壁上所摘录的文章,每天看三五次已成为习惯,努力达到精读熟记,一个字也不漏。如果墙壁被贴满,就取下第一天所粘上的那篇文字,将它收进竹箱中。再将新摘录的文字,贴在此处。这样随着收旧文立即补新文,每天如此。一年内,竟然大约有了三千段。多年以后,盛这些摘抄的竹箱都渐渐被填满。每次见这些杂乱的摘抄,只会得到这些文章的一点点印象而已。时间常了,便一无所获。读书一意贪多,不如学得精要些来得实在且有收获。
孔子献计救火
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自将众趋救火者,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召问仲尼,仲尼曰:“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不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贾似道为相,临安失火,贾时方在葛岭,相距二十里,报者络绎,贾殊不顾,曰:“至太庙则报。”俄而报者曰:“火且至太庙。”贾从小肩舆,四力士以椎剑护,里许即易人,倏忽即至,下令肃然,不过曰:“焚太庙者斩殿帅。”于是帅率勇士一时救熄。贾虽权奸,而威令必行,其才亦自有快人处。
鲁人放火烧积泽,偏偏天刮北风,火势向南蔓延,眼看国境将受到波及。哀公鼓励百姓参与救火,但百姓只愿意驱赶野兽,不愿救火,哀公请教孔子。孔子说:“驱赶野兽任务轻松又不会受到责罚,救火不但辛苦危险,又没有奖赏,所以没有人愿意救火。”
哀公认为有理。
孔子又说:“事情紧急来不及行赏,再说凡是参与救火的人都有赏,那么国库的钱赏不到一千人就光了。事到如今,只好下令不救火者一律论罪。”于是哀公下令:“凡是不参与救火者,比照战败降敌之罪;只驱赶野兽者,比照擅入禁区之罪。”命令还未遍及全国,积泽的大火已被扑灭。
  原文:
  鼠好夜窃粟,越人置粟于盎,恣鼠啮不顾。鼠呼群类入焉,必饫而后反。
  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逮夜复呼群次第入,成溺死。
  老鼠喜欢夜间偷吃粮食。有个越国人把粮食装入腹大口小的盎里,任凭老鼠去吃,从来不去管它。老鼠呼唤它的同伙跳进盎里,必定要饱餐一顿才肯回去。越国人于是把盎里的粮食倒干净,换上水,然后用一层糠浮盖水面。老鼠不知底细,到了晚上,又呼唤同伙一个接着一个地跳入盎里,结果全都被淹死了。
 老鼠喜欢夜间偷吃粮食。有个越国人把粮食装入腹大口小的盎里,任凭老鼠去吃,从来不去管它。老鼠呼唤它的同伙跳进盎里,必定要饱餐一顿才肯回去。越国人于是把盎里的粮食倒干净,换上水,然后用一层糠浮盖水面。老鼠不知底细,到了晚上,又呼唤同伙一个接着一个地跳入盎里,结果全都被淹死了。。。。
【说明】这则寓言告诫人们,(1)“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付像老鼠一样贪婪的敌人,最好的法子就是诱敌深入,集中力量,一举歼灭它。(2)不做贪心之人,莫贪不义之财。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原文: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
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原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鲍宣与桓少君
 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后汉书》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对她非常称赞。
父奇其清苦: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判断句
能如是,是吾志也:判断句
唯命是从:宾语前置句,唯,发语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标志,不翻译。
装送:嫁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C )
A、以荻画地 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 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D )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多读古人的文章
(2)唯读书是务。
只是致力于读书.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
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三、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dúo量(长短)
(2)吾忘持度dù尺寸\尺码
(3)宁信度dù尺寸\尺码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
先自度其足,
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
而置之其坐。
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14题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边境)②吾欲之南海:(到)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④是故聪与敏(所以)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您凭借什么到(南海)?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对比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立志。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7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私下的意思& ②辄默记总是(常常)
③儿痴如此&
入迷&&&&&&&&&
④恬若不见安祥的样子
⑤父怒挞之& 用鞭打&&& ⑥曷不听其所为?何
16、翻译 下列句子:
①&&& 王冕者,诸暨人。王冕是诸暨人。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晚上悄悄出来坐在佛膝盖上,拿书对着长明灯来读它
17、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至19题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我想要去楚国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9、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南辕北辙或背道而驰。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至22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2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席上食菱 食:吃
欲以去热也 去:除掉、去掉
仕于南方 仕:做官
席上啖菱 啖:吃
我非不知此 知:知道
2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其人自护其短
那个人自己隐瞒自己的短处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
2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八、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3至26题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降职远调贬官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总是
③就明而读光,光亮
④如是者十四年这
24、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2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A&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A&&&&&&&&&&&&&&&&&&&&&&&&
如是者十四年&&&&&&&&&&&&&
其寝室有短窗
26、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启正中学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姓名:&&&&&&&&
学号:&&&&&&&&
一、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特别爱好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到,往
2.用原文回答。
&“赞语”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好读书”,“性嗜酒”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3.“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1分)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二、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④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旷达(或豁达、“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
三、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D )
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 ②靡(mǐ):没有。 ③暧( ):隐蔽。 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四、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知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曹操得巨象& 得:得到
欲知其轻重& 欲:想
置象于船上& 置:放
复称他物&&& 复:再
1、翻译下列的句子
①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把大象放在船上,刻下水留在船上的痕迹
②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再称其它的事物,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
2、曹冲如何称象,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洁说一说其是道理。
五、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弗:不
②响遏行云&&&&& 遏:阻止
③薛谭乃谢求反& 谢:道歉
④未穷青之技&&& 穷:尽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
薛谭向青秦学习唱歌
③终身不敢言归
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说要回家。
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学习必须谦虚,不可浅尝辄止
六、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 嬉:游戏,玩耍
②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处:安置、居住
③复徙居学宫之旁&&& 徙:搬家
④遂居焉&&&&&&&&&&&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
经常把处理丧事作为玩耍。
②此可以处吾子矣
这里可以用来安置我的孩子了
3、你从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得到什么教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熏染太重要
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
七、唐太宗怒斥敬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吏部尚书唐俭与太宗棋,争道①,上②大怒,出为潭州。蓄怒未泄,谓尉迟敬德③曰:“唐俭轻我,我欲杀之,卿为我证验有怨言指斥。”敬德唯唯④。明日对仗,敬德顿首曰:“臣实不闻。”频问,确定不移。上怒,碎玉珽⑤于地。奋衣入。良久索食,引三品以上皆入宴,上曰:“敬德今日利益者各有三:唐俭免枉死,朕免枉杀,敬德免曲从,三利也;朕有怒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三益也。”赏敬德一千段,群臣皆称万岁。
[注]& ①争道:下围棋时抢占有利的位置。 ②上:指唐太宗。 ③尉(yù)迟敬德:唐初大将。④唯唯:谦卑地答应。&
⑤玉珽(tǐng):天子所持的玉板。
1.选出对加点词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C)
①唐俭与太宗棋(围棋) ②赏敬德—千段(通“缎”) ③频问(屡次) ④确定不移(移动)
⑤良久索食(取来) ⑥朕免枉杀(冤枉) ⑦朕有怒过之美(愤怒) ⑧敬德免曲从(违背本意)
& A.①③⑤⑥B.④⑤⑦⑧ C.②③⑤⑧D.⑤⑥⑦⑧
2.用现代汉语译出下列句子。
①敬德顿首曰:“臣实不闻。”
敬德叩头说:“我实在没有听说”。
②上怒,碎玉珽于地。
太宗大怒,将玉板摔在地上打碎了。
3.对此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 A.太宗与唐俭下棋,唐俭毫不相让,太宗一怒之下,出走潭州
& B.尉迟敬德表面上恭恭敬敬,实际上糊里糊涂。
& C.太宗因为尉迟敬德始终不肯作证,因而大怒。
& D.最后太宗认识到自己有三个错误,因而当众自责。
4.选出对人物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D)
& A.太宗骄横却又勇于认错,不失为贤明的君主。
& B.尉迟敬德忠诚、正直、不谄媚奉迎又有灵活性。
& C.唐俭处事顶真,不会讨好皇上,以致得罪了太宗。
& D.群臣不明真相,口称万岁,以讨好太宗。
启正中学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姓名:&&&&&&&&
学号:&&&&&&&&
一、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题目中的“伤”意即&&&&&&&&&&
2.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世隶耕(属于)②父异焉(感到惊异)& ③借旁近与之(身边)
④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人处理好关系)& ⑤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⑥邑人奇之(奇特)& ⑦或以钱币乞之(乞讨)⑧父利其然也(从中得到好处)
& A.①②④⑤B.②③C.①⑦⑧D.③⑤⑧
3.补出下列句子省略的部分。
(1)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什么?
5.翻译句子。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稍稍宾客其父
泯然众人矣。
6.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二、木兰诗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木兰诗》选自&&&&&&
代&&&&& 编的《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这是
&&&&&&朝时&&&&&&
朝的民歌。
2.解释下列加点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
3.说说诗中南个“不闻…但闻…”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5.用//标出第一节诗的层次,概括层意。
三、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本文选自&&&&&&
代史学家&&&&&&&
所编的&&&&&&&&&&
。这是一部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
2.选出加点词解释正确的项。
&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因为B.以为& C.用D.凭借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A.拜见B.见解& C.接触、了解& D.出现
& (3)卿言多务,孰若孤。
A.任务B.要务& C.务必D.事务
& (4)蒙乃始就学。
A.竟然B. 才C.原来是D.无义,不译
3.解释加点词:
& (1)及鲁肃过寻阳(&&&
)(2)非复吴下阿蒙(&&& )
& (3)即更刮目相待(&&&
)(4)肃遂拜蒙母(&&& )
4.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5.本文写得传神,三位人物的神情似在读者面前,这主要得益于运用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A.呓语(&&&&& )
B.中间(&&&& )&
C. 曳屋许许声(&&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虽人有百手(&& )
(3)不能名其一处也(&&& ) (4)两股战战(&&
(5)几欲先走(&&& )
(6)曳屋许许声(&&& )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大到小,从屋里到屋外。
B.本段文字描写的特点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C.这段文字极力渲染了火场和大厅里的嘈杂,表现了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
D.这段文字出现了很多“百”“干”这些数字,不能把它看成是实数,而是虚数。
4.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5.翻译下列句子。
&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解彝加点的词。
(1)顾野有麦场(&&&&
)(2)狼亦黠矣(&&& )
(3)目似暝,意暇甚(&&&& )
(4)止有剩骨(&&& )
2.选出加点词不作动词的一项(& &&)
A.场主积薪其中 B.一狼洞其中
C.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D.以刀劈狼首
3.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 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 C.驰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 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4.选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一句是(&&& )
& A.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B.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D.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5.指出下列各句中“其”各指代什么。
①恐前后受其敌(&&& )
②场主积薪其中(&&&
)③屠乃奔倚其下(&&& )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⑤屠自后断其股(&&
6.翻译下列句子: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亦黠矣,而倾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六、晏子谏齐景公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予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1.解释加点的词。
& (1)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 )
& (3)立有间(&&&
)(4)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
(5)晏子能明其所欲(&&&&& )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
阅读理解。
(1)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齐景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国王?(用文中的话概括)
(2)晏子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谏景公的?
七、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朝宋]刘义庆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公最后为什么泫然流泪?
写出珍惜光阴的古代名句3~4个。
写出出自本文的名句。
启正中学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姓名:&&&&&&&&
学号:&&&&&&&&
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余幼时即嗜学&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因得遍观群书
2、下列语句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二、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词语
暮戏& 闻& 善
下列之的用法
& 臣闻之如日出之光 默而识之学而时习之
2、翻译句子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这者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季汉王昶,字文舒。性谨厚,名其兄子曰默,曰沉;名其子曰浑,曰深,曰沦,曰湛。为书戒子曰:“吾以数者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德,弱以为强,鲜不遂矣。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谚曰:救寒莫于重裘,止谤莫于自修。斯言信矣。”司马懿荐其才德兼备。
性谨厚 名其兄子曰默& 为书戒子曰&
晚就则善终 救寒莫于重裘鲜不遂矣
2、翻译句子
夫物速成则疾亡
止谤莫于自修
3、找出文中的成语
4、请你概括文舒戒子的基本内容
5、你认为文舒戒子的方法对么?谈谈你的看法。
四、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苦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孟子惧而问其故问则广知
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孟子之少也
2、翻译句子
孟母以刀断其织。
旦夕勤学不息,
3、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孟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使人信服,你能对她的教育方法加以评点么?
五、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you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
1、出自此处的成语是哪个?写出并解释。
2、解释词语
命&&&& 云&&&
须臾&&&&& 破
4、翻译画线句子。
六、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过&&&&&& 疵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指代的含义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多作自能见之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
七、一举济三役
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卞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济三役,计省费以亿万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祥符中,禁火乃决卞水入堑中&
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与一举济三役
2、对“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一句中的“尽”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全部用出,作动词 B全、所有的,作副词
C完了,没有了,作形容词D死亡,作动词
3列句中名词作动词用的一项是
A祥符中,禁火 B不日皆成巨堑
C尽自堑中入至宫门& D 一举济三役
八、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搰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1、解释词语
人有亡鈇者& 意其邻之子 窃鈇也
俄而搰其谷而得其鈇
2、亡鈇者疑邻人之子的理由是什么?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九、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华捉而掷去(&&&&&
)之。又尝(&&& )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
),宁读如故(&& ),歆废(&&&
)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在文中括号内解释加点的字
2、翻译句子。
华捉而掷去之
子非吾友也
十、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尝遗金& 还以与妻闻& 大惭
1、翻译句子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2、羊子的妻子是怎样规劝丈夫的,说明了什么?
十一、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解释词语
献诸子罕&&&&&&&&
弗受&&&&&&
以示玉人&&&&&&&&&&&
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
&&丧宝&&&&&&&&
2、翻译句子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作者在文中褒扬的是谁?褒扬了他怎么样的精神?
十二、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焉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着。寻复嘱云:“我倾家瞻君,慎勿他说,复相效来。”老人俄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tang矣。
1、解释词语
聚敛无厌 自堂而出 老人俄死 慎勿他说
随步辄减& 比至于外
2、找出最能表现汉世老人性格特征的细节描写的句子并翻译
3、用三个词语概括老人的性格形象。
十三、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
1、找出文中与未几意思相近的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2、翻译下列句子
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
3、曾子的母亲为什么第一次听人说曾参杀人时织自若,第二次听人说曾参杀人时尚织自若,而第三次听到曾参杀人时,投杼踰墙而走呢?
4、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你再找一个类似的故事。
新课程标准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三)《世说新语》两则
一、词语积累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
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陈太丘与友期》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二、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三、内容点击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四、阅读探究
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
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如“王戎识李”。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5.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㈠ 王冕四岁作画;
㈡ 曹植七岁作诗;
㈢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㈣ 司马光砸缸。
【附】课内古时词名句积累与赏析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汉?曹操《观沧海》
【简析】借助奇特想像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
&&& 海日生残夜,江春如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新旧事物交替,表明时间匆匆过,抒写出淡淡的乡愁,同时也给人以希望。蕴含的哲理:旧事物是蕴含在新事物之中的,新事物定能冲破重重阻碍,发展壮大起来。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简析】选取具有初春特征的典型事物,在动态中将春的活力,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描绘出来。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想像。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简析】调动嗅觉、听觉,抒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并将客观事物与人的活动统一起来,表达了闲适的心情,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
【简析】选取六种代表性景物,自然组合,天衣无缝。前句景物色彩暗淡,毫无生气;后句景色明丽,清闲、恬淡。两句一正一反勾起游子无尽的愁思。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简析】旅途未尽,夕阳在山,更勾起旅人的绵绵愁情,不禁使人断肠。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1、C 2、D 3、多读古人的文章 只是致力于读书.
4.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周背诵一篇古文观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