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口腔溃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真菌感染吃什么药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中药漱口方防治院内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漱口方预防及治疗院内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符合院内真菌感染高危人群的住院患者共70例,用药前常规检查咽拭子真菌培养,阴性者归入预防组,阳性者归入治疗组,两组均随机分组为中药组和对照组,预防对照组采用空白对照,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泰漱口液对照。1周后复查口咽拭真菌培养。结果:①中药漱口方对预防院内口腔真菌感染具有显著效果,其1周后发病率仅为12.50%,而未预防组1周后发病率为68.42%,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漱口方能够显著降低高危人群院内口腔真菌感染率,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中国论文网 /6/view-1135958.htm  关键词:院内真菌感染;口腔真菌感染;中医药: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8)04-0887-04      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侵入性诊疗的开展,院内真菌感染问题已日益严峻。据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调查发现,感染率已从1996年的13.87%上升至2000年的24.41%,占医院感染各种病原体的第3位[1]。而抗真菌西药的毒性和耐药性更是棘手,使得院内真菌感染常常成为医治疗效甚差的致死性感染。研究发现,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之前大多有口腔黏膜的念珠菌感染[2-3],口腔真菌感染很可能是某些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表现之一,甚至是感染的第一步。长久已来,中医药在抗真菌方面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笔者采用中药漱口的方法,在此阶段及时干预,对阻断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十分有价值,在疗效、毒性、价格等方面与抗真菌西药相比都有一定优势,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来源   病例选自2004年6月-2006年12月,本院内科住院患者70例,全部病人均符合病例入选标准。      1.2选择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符合院内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高危人群范围根据近10年来院内真菌感染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拟定,符合以下条件者即属于高危人群:?患有各系统严重基础疾病者;?接受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接受侵入性诊疗者;(以上3条高危因素必须满足其中1条;?年龄>60岁者;?住院时间>30天者。②自愿采用漱口液防治口腔真菌感染,并坚持完成疗程者。③随机分组统一为检查咽拭子真菌培养第3天(真菌培养结果于咽拭子送检后第3天报告)。   1.2.2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无法进行口腔用药者;③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2.3剔除标准①未按规定使用漱口液者;②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两种以上(包括两种)漱口液者;⑧治疗未满1个疗程即自然脱落者(包括出院、死亡)。      2临床观察方法      2.1临床观察设计及用药   2.1.1收集筛选并收集符合以上标准的病例共70例,随机分组前检查咽拭子真菌培养,检查后第3天获得真菌培养结果进行分组,阴性者归入预防组,阳性者归入治疗组,各37例及33例。预防组随机分组为预防组1和预防组2各15例,预防组1采用自拟中药漱口方预防,预防组2设为空白对照不予漱口药物。治疗组随机分组为治疗组1和治疗组2各15例,治疗组1采用自拟中药漱口方治疗,治疗组2采用口泰含漱液治疗。   随机分组方法:随机化分组表。   2.1.2治疗方法中药漱口方组成:生黄芪30g,生地15g,黄精15g,桑叶15,金银花15g,黄芩15g,苍术15g,淡竹叶15g,生甘草9g,土茯苓15g,草豆蔻6g。功效:益气、清热、祛湿,主要用于气虚湿热证。用法:每剂煎煮为200mL,每日分3次漱口,每次50mL,每次充分含漱药液5min。   口泰(复方氯已定)含漱液为深圳南粤药业有限公司产品。规格:500mL/瓶。成分:每500mL含葡萄糖酸氯已定0.6g、甲硝哗0.1g、甘油25mL、浓薄荷水5mL。功效:葡萄糖酸氯已定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甲硝哗具有抗厌氧菌作用。用法:每天2次,每次10~15mL,充分含漱5min。   各用药组均以用药1周为1个疗程,空白对照组以随机后1周为1个观察周期。      2.2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患者资料①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科别、入院日期、入组时住院天数。②患者疾病相关情况,包括基础疾病、舌苔、脉象、证型。③患者相关治疗情况,包括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侵入性治疗。④患者入组情况,包括如入组、用药方式。   2.2.2疗效性指标①随机分组1周后进行口腔咽拭子真菌培养,记录培养同期及结果。②预防组:入组时咽拭子真菌培养(-)者纳入预防组,1周后咽拭子真菌培养(-)者为有效,(+)者为无效。③治疗组:随机分组时咽拭子真菌培养(+)者纳入治疗组,1周后咽拭子真菌培养(-)者为有效,(+)者为无效。   2.2.3记录及检测方法①拟制病例报告表,记录患者资料及疗效性指标检测结果。②标本采集方法:咽拭子标本由指定专人于每日早晨8时采集,事先准备好无菌拭子试管、酒精灯、火柴、无菌生理盐水、压舌板,备齐用物后贴好标签,向病人说明目的以取得合作(昏迷病人除外),点燃酒精灯,将拭子取出蘸无菌生理盐水(必要时以压舌板轻压舌部),嘱病人发“啊”音,以轻快的动作迅速擦拭两侧腭弓及咽、扁桃体的分泌物,速将试管口在酒精灯火焰上消毒,将拭子插入试管中塞紧,并立即送检。③标本真菌培养鉴定由本院细菌室进行。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分离培养,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由上海科玛嘉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接种培养,按说明接种ID32C鉴定试条、ATB FUNGUS药敏条(由上海祥和科学技术有限公司),37℃ 24~48h培养后读取结果。      2.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电脑,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的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有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以P值<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0.01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3观察结果      3.1受观察人群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共收集患者70人,男,46名,女124名。年龄范围23~96岁,平均年龄(73.16±13.17)岁。   3.1.1年龄各组年龄分别为:预防组1:(76.56±10.55)岁;预防组2:(67.26±17.16)岁;治疗组1:(74.82±8.78)岁;治疗组2:(74.56±11.96)岁。各组年龄比较如下:预防组(预防组1、预防组2)比较,治疗组(治疗组1、治疗组2)比较,中药组(预防组1、治疗组2)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具有可比性。   3.1.2性别各组性别比较如表1。预防组(预防组1、预防组2)比较,治疗组(治疗组1、治疗组2)比较,中药组(预防组1、治疗组2)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具有可比性。         3.2受观察人群相关危险因素情况   见表2。由表2,本次收集的所有病例,不同数量地满足院内真菌感染高危因素,至少满足1项,至多5项。各组高危因素分布进行统计学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具有可比性。
           3.3口腔真菌检出结果   见表3。         3.4治疗前后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3.4.1预防效果比较见表4。   表4预防组1周后咽拭真菌培养结果比较   组别(+)(-)合计(+)%P值预防组预防组P<0.01根据统计学分析,预防组1周后真菌培养阳性检出率为12.50%,而预防组2阳性检出率为68.42%,两组χ2检验,P<0.01,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4.2治疗效果比较见表5。      根据统计学分析,治疗组1一周后真菌培养转阴率为58.82%,而预防组2转阴率为43.75%,两组χ2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   3.4.3中药疗效分析见表6。      根据统计学分析,使用中药漱口方各组(预防组1、治疗组1)用药前真菌培养阴性率为51.43%,而用药后阴性率上升至74.29%,两组χ2检验,0.0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5结果   根据数据收集录入以及统计学分析,各比较组的患者年龄、性别、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等相关信息条件均等同,未见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院内口腔真菌感染菌种主要集中在白假丝酵母菌(65.45%)、克柔氏念珠菌(21.82%)和光滑念珠菌(10.91%),以白假丝酵母菌占多数。中药漱口方对预防院内口腔真菌感染具有显著效果,其1周后阳性发病率仅为12.50%,而未预防组1周后阳性发病率为68.42%,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中药漱口方治疗患者未分组,比较用药前后真菌培养结果发现,用药前阴性率为51.43%,而用药后阴性率升至74.29%,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      4讨论      我国古代虽无真菌感染的病名,但对真菌感染的认识早已有之,如口腔念珠菌感染、皮肤真菌感染、真菌性肠炎,分别谓之“鹅口疮”、“湿疹”、“泄泻”;念珠菌性外阴炎、阴道炎属“阴痒”、“带下”范畴;而肺部真菌感染分述于“咳嗽”、“胸痛”、“虚劳”、“肺痿”及“风温”之中。   《医门补要&#8226;鹅口疮》曰:“脾胃郁热上蒸,口舌白腐,叠如雪片,在小儿名鹅口疮。先以牛桔汤升发其火。”似与小儿因先天体质虚弱,脾胃蕴热上熏而成的口腔真菌感染有关,在而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践中,由于各种治疗手段或方法而导致的成人口腔真菌感染叙述更令人关注。      4.1口腔真菌感染的病因病机   真菌感染一般认为与正虚邪实有关,机体“正虚”则难以抵御内外之邪,故在此基础上感邪而为病。综合各类文献,笔者认为口腔真菌感染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4.1.1邪实以湿 热为多湿邪、火热之邪与本病关系最为密切。口腔为清阳之窍,喜清恶浊,唯气机升降,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始能常保持口腔清灵。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清不升而浊不降,湿滞阳位,浊蒙清窍,则易致口腔失去清灵之性而为病。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伤人体上部官窍;口腔居上属阳,阳邪阳窍同性相召,炎上之火壅聚口腔而为病。   脾开窍于口,脾主运化,输布精微,其气主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湿邪阻滞中焦,脾胃纳运失职,气机升降失常;而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胃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水液运化失常,则更易内生湿邪。且湿邪经久化热,则见脾胃湿热循经上蒸于口。   4.1.2正虚以气虚 阴虚为主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终末连舌本、散舌下。若脾气亏虚,水液不运,阻滞中焦,致水湿上蕴于口。   肺主气司呼吸,口腔为肺之门户之一。肺主宣发肃降,五谷精微赖肺之宣发而布达。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亏虚、肺阴不足或气阴两虚,使宣发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易于口腔变生湿邪,或衍生虚火。   “足少阴肾之脉,起于小趾下……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肾藏精,若肾阴亏虚,不能藏精,虚火上炎,熏蒸口舌。“肾者水脏,主津液”。肾气不足,水液代谢失常,易致津停于舌。   因此肺脾肾三脏的气虚、阴虚最易导致邪聚口中。   4.1.3虚实变化 虚实错杂局部辨证以湿热为重,整体辨证以气阴亏虚为多。前期以湿热为主,后期以气阴亏虚为主。机体正虚,则难以抵御内外之邪,在口腔局部表现为感受湿热之邪而为病。若不及时治疗,湿热不去,气阴更亏,气阴继亏,湿热更长,互为因果。可见气虚、阴虚、湿热邪气在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病中常常互相错杂,故在临床上,根据其虚实变化,较为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的证型是湿热内蕴,气虚挟湿及气阴亏虚证。      4.2中药漱口方用药特点分析   本临床观察应用中药漱口方其组成为:生黄芪30g,生地15g,黄精15g,桑叶15g,金银花15g,黄芩15g,苍术15g,淡竹叶15g,生甘草9g,土茯苓15g,草豆蔻6g。全方共奏益气、清热、祛湿之功效。   方中黄芪益气,生用可解毒,生地、黄精滋阴,桑叶、金银花、苍术、淡竹叶清热祛湿,土茯苓清热除湿解毒之功效佳,合用草豆蔻增其燥湿之力,而草豆蔻大热之性得方中清热、滋阴药而遏。全方煎水局部使用,可除口腔之湿热之邪,并奏益气养阴之功。   黄芪,甘温,归肺、脾二经,补气生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尿消肿。《珍珠囊》:“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目前尚未发现黄芪有直接的抗真菌作用,但是有研究发现证明黄芪能够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发挥抵御真菌侵袭的作用[4]。   生地,甘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尘津。《本草逢源》:“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生地对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的DNA合成和蛋白质合成以及IL-n的产生有明显增强作用,提示其具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4]。   黄精,平甘,归脾、肺、肾经,润肺滋阴,补脾益气。《本草逢源》:“使五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坚强,皆是补阴之功”。黄精多糖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提示其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黄精醇提水溶液>2%时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4]。   金银花,甘,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金银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包括部分真菌。另外,金银花能显著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使受损伤淋巴细胞低下的接受抗原信息功能提高到正常水平,使受损淋巴细胞母细胞化反应恢复正常[5]。   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芩水浸渍剂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6],黄芩苷元对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7]。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有燥湿健脾、祛风湿之功效。苍术对浅部真菌抑真菌效果良好[8]。   可见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方中金银花、黄芩、苍术、黄精具有明显的抑制真菌作用,黄芪、生地、黄精具有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抵御真菌侵袭的作用。      4.3观察结果疗效分析   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伴有较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机能低下老年人,在住院期间特别容易诱发口腔部真菌感染,若不得到及时控制,则易发展为深部脏器的真菌感染,严重威胁生命。
  本研究以院内真菌感染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以中药漱口方为研究用药,以预防口腔真菌感染及治疗口腔真菌感染为两个切入点,观察中药对院内口腔真菌感染的干预作用。   4.3.1早期中药预防 减少口腔真菌感染率本次临床研究发现,应用中药漱口方能够降低高危人群院内口腔真菌感染率,其阳性检出率仅为12.5%,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68.42%,因此可以认为中药漱口方有显著的预防作用。本中药漱口方具有益气、清热、祛湿的功效,方中生地、黄芩、淡竹叶、桑叶等药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能使舌体得到津液濡养,有利于舌苔的生长,唾液的增加,能防止念珠菌在口腔栖住,唾液中有许多抗真菌因子使念珠菌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9]。生黄芪、黄精益气养阴,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发挥抵御真菌侵袭的作用[4]。苍术、土茯苓、草豆蔻祛湿之力强,有助于腻苔渐化,祛除局部湿邪。采用漱口或口腔护理的方式,使得漱口液充分与口腔接触,同时在驱邪与扶正两方面发挥作用,不仅能改善口腔局部证候,并且防止其向真菌感染进一步发展,达到了预防口腔真菌感染的效果,同时也对于阻断院内真菌感染高危人群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而中药漱口方无抗真菌西药存在的毒副作用,价格也低廉,值得在临床上作为口腔真菌感染预防用药进一步推广。   4.3.2口腔真菌感染 治疗效果有待改进本次研究发现,应用中药漱口方对治疗院内口腔真菌感染有一定效果,转阴率为58.82%,对照组为临床上常用的口泰含漱液,其转阴率为43.75%,单纯从率上看中药组效果略高于口泰组,但两组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可见,一旦口腔真菌感染发生,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从另一方面也更能体现预防用药的重要性。   因此,中药漱口方预防院内口腔真菌感染具有良好效果以及重要意义,而对已发生的口腔真菌感染治疗有待进一步探索。另外,如果漱口方改为口服,是否能够优于局部用药,从而达到全胃肠道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文细毛,任南,徐秀华,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41-244.   [2]王宗熙.6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真菌感染临床观察[J].中原医刊,):22.   [3]江涛,熊慧群,陈虹.慢性呼吸衰竭继发深部念珠菌感染34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189.   [4]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880-884,946-949.   [5]罗中华,黄文华,刘敬,等.中药对受损伤淋巴细胞功步研究[J].医药工业,1975(7):24.   [6]候家宝.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7]蔡仙德,谭剑平.黄芩苷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65.   [8]尹秀芝,王冰梅.中药苍术抗真菌作用的研究及临床观察[J].北华大学学报&#8226;自然科学版,):492-494.   [9]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口腔念珠菌病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是真菌—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生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而使内脏、皮肤、黏膜被真菌感染者日益增多,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据报道,此种菌属于隐球菌科的念珠菌、高里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口腔念珠菌病病因
25%~50%的健康人口腔、阴道、消化道可带有念珠菌,但不发病;而非致病性念珠菌,在某种条件下,可转化为致病性的,故有人称念珠状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幼儿雪口病、托牙性、、念珠菌性白斑病和慢性黏膜皮肤患者中,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均在50%以上。
1.病原菌的毒性和类型
白色念珠菌为一卵圆形芽生酵母样菌,在培养基、组织中和分泌物中均能产生假菌丝,本菌革兰染色为阳性,延长的芽生细胞极似菌丝,故名假菌丝,假菌丝在结节处形成芽生孢子,有时在末端形成厚壁孢子。
念珠菌毒性的强弱,取决于毒性物质的代谢产物。在消化道或阴道内寄生的酵母型念珠菌并无致病性,而当它发育为菌丝型时,才有致病性。白色念珠菌对口腔黏膜上皮有较强的粘附性。
2.宿主的防御功能
人类血清中含有一种抗真菌的成分(血清因子),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6~12个月的婴儿可达到成人水平。故半岁前,特别是未满月的婴儿,最易罹患口腔黏膜。此外,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也有消化及杀灭白色念珠菌的功能。
3.药物及其他因素对机体防御力的影响
皮质类固醇激素(SH)的滥用,常引起念珠菌感染,SH能减弱网织内皮系统的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抗体形成;另一方面SH又能增加真菌活动能力,增强真菌的毒性,免疫抑制剂和抗代谢药物都有上述性能,因而造成了真菌繁殖扩散的条件。
广谱抗生素可造成菌群失调,破坏人体消化道内细菌和真菌的平衡状态,能抑制有抗真菌作用的某些革兰阴性菌和能合成维生素B族的细菌的生长;维生素B族的缺乏,也可导致细胞氧化作用的辅酶受抑,使组织抵抗力降低,因而有利于真菌生长。
4.宿主的全身性疾病
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如胸腺萎缩)、接受较大量X线照射、无γ-球蛋白血症,以及影响免疫功能的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等,都容易并发。血清铁代谢异常被认为是病因之一。严重的免疫缺陷病,常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
内分泌功能低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爱狄森病、脑下垂体功能低下者,均易患。
病人皮肤表面的pH值低下,含糖量较高,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侵袭。亦有人认为由于病人表化层的脂肪酸含量较低,抑制真菌的能力减弱所致。
5.其他因素
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工作,易于发生皮肤念珠菌病。慢性局部刺激,如义齿、过度吸烟等,均可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因素。在产院婴儿室中,病原菌可来源于产妇的阴道,使初生儿发生。由于产妇阴道的感染,20天内的新生儿发生皮肤念珠菌病的也最多。
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表现
口腔念珠菌病按其主要病变部位可分为:念珠菌、念珠菌唇炎、念珠菌、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和白念珠菌感染有关的口腔疾病还有:、和。
1.念珠菌性
(1)急性假膜型(雪口病) 新生儿多在生后2~8日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如帽针头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波及扁桃体、咽部、牙龈。早期黏膜充血较明显,故呈鲜红色与雪白的对比。而陈旧的病损黏膜充血减退,白色斑片带淡黄色。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有轻度发热,全身反应一般较轻;但少数病例,可能蔓延到食管和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或肺念珠菌病。少数病人还可并发幼儿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2)急性红斑型 成人急性念珠菌性可有假膜,并伴有,但有时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呈团块萎缩,周围舌苔增厚。患者常首先有味觉异常或味觉丧失,口腔干燥,黏膜灼痛。
(3)慢性肥厚型 本型的颊黏膜病损,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类似一般。腭部病损可由托牙性发展而来,黏膜呈乳头状增生;舌背病损,可表现为丝状乳头增殖,色灰黑,称为,因此也属于本型。
(4)慢性萎缩型 本型又称托牙性口炎,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多见于女性患者。黏膜呈亮红色,或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有绝大多数患者的斑块或假膜中,可查见白色念珠菌。有念珠菌唇炎或的患者中80%有托牙性口炎。
托牙性口炎还常与上腭的乳突增生同时发生,在考虑手术切除前,应先进行抗真菌治疗,可以明显地减轻增生的程度,缩小需要手术的范围。
Gansen将本病分为两型,糜烂型者在下唇红唇中份长期存在鲜红色的糜烂面,周围有过角化现象,表面脱屑,因此极易与盘状病损混淆,亦类似光照性唇炎。颗粒型者表现为下唇肿胀,唇红皮肤交界处常有散在突出的小颗粒,极类似。
本病的特征是常为双侧罹患,口角区的皮肤与黏膜发生皲裂,邻近的皮肤与黏膜充血,皲裂处常有糜烂和渗出物,或结有薄痂,张口时疼痛或溢血。同时可并发舌炎、唇炎、阴囊炎或。
4.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这是一组特殊类型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性疾病,病变范围涉及口腔黏膜、皮肤及甲床。有人认为其有高于4%的恶变率,应警惕,争取早期活检,明确诊断。多从幼年时发病,病程数年至数十年,常伴有内分泌或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1)多发性内分泌病型 常在青春期前后发病,初期多表现为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及慢性角膜-,但念珠菌口炎可能是本病最早的表现。
(2)T淋巴细胞缺陷病型 本病可见于高γ-球蛋白血症和恶性淋巴网状肿瘤患者。
(3)家庭性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 本型可见于儿童,也可初发于35岁以后的成人(迟发型),都与铁吸收、代谢异常有关,可能是由于缺铁时使白色念珠菌抑制因子减少,造成致病菌的繁殖和侵袭。
各类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首先表现的症状,往往都是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和口角炎;继而在头面部和四肢发生红斑状脱屑皮疹、甲板增厚,也可发生秃发及前额部、鼻部的样损害。
口腔念珠菌病并发症
如不加处理,可蔓延到咽喉、消化道及呼吸道,并可并发真菌性、、等严重并发症。
口腔念珠菌病治疗
1.局部药物治疗
(1)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 本药是治疗婴幼儿的常用药物。用于哺乳前后洗涤口腔,以消除能分解产酸的残留凝乳或糖类,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可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
(2)龙胆紫水溶液 龙胆紫液在1:10万的浓度时,仍能抑制念珠菌的生长。口腔黏膜以用1/%)浓度为宜,每日涂搽3次,以治疗婴幼儿和口角炎。
(3)洗必泰 洗必泰有抗真菌作用,可选用0.2%溶液或1%凝胶局部涂布,冲洗或含漱,也可与制霉菌素配伍成软膏或霜剂,其中亦可加入适量去炎舒松,以治疗口角炎、托牙性口炎等。以洗必泰液与碳酸氢钠液交替漱洗,可消除白色念珠菌的协同致病菌—革兰阴性菌。
2.抗真菌药物治疗
(1)制霉菌素 本药属四烯类抗生素,1mg相当于2000U,宜于低温存放。不易被肠道吸收,故多用于治疗皮肤、黏膜以及消化道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本药的抑菌作用,可能是通过破坏细胞膜释放钾,从而引起细胞内糖原分解中止而失去活力。口服副作用极小,偶尔有引起恶心、或食欲减退者。疗程7~10日。
(2)咪康唑 本药为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局部使用的硝酸咪康唑的国内商品名达克宁。除抗真菌外,本药尚具有抗革兰阳性细菌的作用。散剂可用于口腔黏膜,霜剂适用于舌炎及口角炎,疗程一般为10日。
(3)克霉唑 为合成广谱抗真菌剂,毒性较大,口服后吸收迅速,4~5小时血液中达到最高浓度,并可进入黏膜和唾液中。本药的副作用主要为肠道反应;长期使用可影响肝功能,引起白细胞减少,故目前多使用局部制剂。
(4)酮康唑 为国外70年代后推荐使用的抗白色念珠菌新药,能抑制真菌细胞膜DNA和RNA,疗效快,并可与其他局部用的抗真菌药合用,效果更好。对于皮肤、消化道等口腔外真菌病也有明显疗效,目前在国外已代替两性霉素B。本药不可与制酸药或抗胆碱药同服,以免影响吸收。
3.其他治疗
除用抗真菌药物外,对身体衰弱,有免疫缺陷病或与之有关的全身疾病及慢性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常需辅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综合治疗措施,如注射转移因子、胸腺素、脂多糖等,补充铁剂、维生素A;以及多次少量等。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治疗时间应适当延长,一般以14日为期,过早停药易致病损复发。而肥厚型(增殖型)的疗程应更长,疗效不显著的白色念珠菌性白斑,应及早考虑手术切除。
口腔念珠菌病预防
1.避免产房交叉感染,分娩时应注意会阴、产道及所有接生用具的消毒。
2.经常用温开水拭洗婴儿口腔,哺乳用具煮沸消毒,产妇乳头在哺乳前,最好用1/5000盐酸洗必泰溶液清洗,再用冷开水拭净。
3.儿童在冬季宜防护口唇干燥开裂,改正舔唇吮舌的不良习惯。
4.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均应警惕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发生。
主管药师 北京朝阳医院 药事部
博士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口腔预防科
博士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中医科
刘宏伟 |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主任。
口腔念珠菌病的概述
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病原因
感染念珠菌后一定会发生口腔念珠菌病吗
口腔念珠菌病会传染吗
口腔念珠菌病的危害
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分型
口腔念珠菌病的症状
口腔念珠菌病如何检查念珠菌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
提供资源类型: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嘴唇真菌感染用什么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