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府”的二大写繁体字怎么写怎么写

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
&|&&|&&|&&|&&|&&|&&|&&|&&|&&|&
汉水文化研究中心
商州民俗文艺家协会
陕西省民俗协会
达州民俗协会
南阳民俗协会
《安康文化》2010年第一期
编者导语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至,掀开了新一年的日历。其实,在安康大地我们早就感到了春的气息,在新年来临之前,一股股春风就频频吹来:11月20日,由陕煤集团投资的安康滨江市政建设一期项目举行开工仪式;同时,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陕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安康金州矿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举行揭牌仪式。这标志着安康正步入加快突破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西康高速公路的通车和区域交通枢纽的加快建设,安康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现,发展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全面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密切与省内外大企业特别是省属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是我们加快突破发展的战略选择和迫切需要。我市正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项目引进和管理工作,密切协调配合,创造一流环境,提供最大的支持,确保合作项目顺利推进。12月8日,王蒙、谢有顺应邀做客安康,畅谈“当前文化热点”与“文化软实力”,他们精彩的演讲,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启迪着我们的思路,无疑会激起我们对安康文化事业的发展进行深度的思考,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与实践。同时,《文化名人看安康》一书出版发行,也成为年末文化方面的一大亮点,这部专辑是一次打造安康文化名片的有益尝试,它的出版发行,是对安康文化的又一次梳理和发掘,也是安康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一次成果展现。既显示了安康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又架起了我市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必将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安康,进一步传扬和推介安康,扩大安康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安康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些,正悄然地强化着安康文化人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使我们以更加成熟而理性的态度投身于为安康文化事业发展的事业中去。我们欣喜地看到,各级领导对文化的关注不断增强,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为代表的一批文艺作品正用更加现代的传播手段在精心打造,一批成果正在推出,一项项地域文化研究课题,正在脚踏实地地深入研究。过去的一年,我们以激奋而喜悦的心情梳理了新中国六十年坎坷而辉煌的历程,更唤起了我们对未来的热切期待。我们相信,在新的征程中,安康文化事业将伴随着祖国飞速发展的脚步,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刘继鹏)&&
文化论坛&&&&&&& 让我们共同拥有安康———《文化名人看安康》序&&& 刘建明&&&& 4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上)&&& 谢有顺&&&& 6陈少默先生文艺人生成因刍议&&& 薛&& 军&& 14评书家刘旸光田尔斯&&& 18紫阳民歌的生态现状与传承 张宣强&& 21地域文考&&&&&&&&&&&&&&&&&&&&&&&&&&&&&&&&&&&&&&&&&&&&&&&&&&&&&&&&&&&&&&&&&&&&&&&&&&&&&&&&&& 永不落没的秦岭古栈道(一)谭波才&& 26话说安康新城(一) 牛谦才&& 31巴山盐道(一) 王晓群&& 37安康寺庙文化漫谈(四) 石&& 麟&& 39安康方言概述(五)周&& 政&& 43岚皋掌故(三)———兴安地区白莲教及湖北四川义军活动述略(2)&郑功荣搜集整理&& 47客家人二次葬俗与金 刘勇先&& 51文明安康&&&&&&&&&&&&&&&&&&&&&&&&&&&&&&&&&&&&&&&&&&&&&&&&&&&&&&&&&&&&&&&&&&&&&&&&&&&&&&&&&& 正本清源乃实现持续发展之根本———就安康双创说起 范&& 斌&& 52城市呼唤文明(三) 阿&& 龙&& 55绿色网吧———汉滨区少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刘&& 芳&& 57文化景观&&&&&&&&&&&&&&&&&&&&&&&&&&&&&&&&&&&&&&&&&&&&&&&&&&&&&&&&&&&&&&&&&&&&&&&&&&&&&&&&&& 相约在吉祥安康———《文化名人看安康》后记 钟顺虎&& 59群星灿烂总有时———王蒙、谢有顺做客安康纪实& 卜涉方&& 62让传唱千年的紫阳民歌走向国际影坛 李向红&& 65敲击生活的虹影———读曾德强散文集《品茶论道》 叶松铖&& 68风景画&& 民俗图&& 励志书———《月儿城》评介 王新民&& 70晚霞何改志&& 老树发新枝———读胡元龙先生《人生絮语》 林&& 海&& 73文化人物& 特立独行的另类作家———邢世嘉《咖啡时间》序李春平&& 75读邢世嘉的《咖啡时间》徐&& 岳&& 77感动增保———《书家刘旸光》序 戴承元&& 79汉调二黄女“传人”———走近表演艺术家王发芸 梁真鹏&& 82我在海南的文学生涯(下)杜光辉&& 84文化长廊& 紫阳茶意 董红伟&& 89古城古韵 黄平安&& 91忆恒口生活书店 曾志信&& 93地域风情& 蜀河茶馆 刘贵棠&& 95神秘之旅 熊书文&& 97旅游文化& 关于大型情景歌舞《长恨歌》旅游品牌的想法 赵临龙&& 99历代文人咏香溪诗词浅析(五) 李友权 102史志研究& 立时代之言&& 修创新之志———安康市汉滨区二轮修志工作体会(一) 方&& 琛&& 杨小莉 104《汉阴县军事志》出版 袁崇飞 108异域风采& 印度春节———疯狂的颜色 刘汉英译 109特别视角& 评论家别成“赶场人” 高&& 深 111企业文化& 安康市伟业工贸公司& 112文化信息& 1、省第三届京剧艺术节在安成功举办(17)&& 2、新书推介(46、54、69) 3、“石泉火狮子”入选省级“非遗”名录(67)&& 4、《安康革命老区》出版发行(76)&& 5、旬阳县文化旅游局荣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81)
要&& 闻根据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立项建设的标准和条件,经专家论证,省教育厅日研究决定,安康学院呈报的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现列为全省(高校)第三批立项建设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康文化》自本期起,由“安康学院汉水文化研究基地期刊”变更为“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期刊”。
文化观点文化软实力是非常重要的国力,是民族的生命力。———季羡林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一直都是多种多样的。世界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被某一种文化所统一,它永远都呈现出一种多元、交流、互动、融合的走势。俗语说“有容乃大”,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要想雍容华贵,就要有“泰山不让土壤,大海不择细流”的胸襟,愈是多种文化的融合,国家愈是伟大。包容是达到世界和谐的一个有效途径。———刘长乐
让我们共同拥有安康———《文化名人看安康》序
◎ 刘建明不少朋友来安康,都赞叹这是个好地方。说她宛若一块掩于秦巴汉水之中的璞玉,总是显得那样的恬淡、质朴,默默地透射出本真的无瑕。但同时也婉转地表示,为什么鲜见耀人的光华?个中缘由可能一则藏不露,缺乏外界的了解。二则富不贵,缺乏文化名人的推捧。难怪郁达夫先生说:“江山也要文人捧。”其实,安康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安康地处人类文明较早的金、均、房地区,境内已发现几十处上古时期人类居住的遗址,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两汉时期本地区得到大规模开发,此后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布若棋局,折射着历史时空,回荡着历史音韵。这里还有美好而古老的传说,伏羲、女娲、高阳、舜、禹,都有踪可寻,都有动人的故事。安康在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城北万春寺至今还保存着唐代摩崖,南禅开山祖师怀让在这里成长,他的学说远播日本、东南亚。明末清初全国闻名的丛林道场———城南双溪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从这里走向全国,盛誉海内外。 安康是汉水文化重要的生发地。汉江自古乃直通汉口的黄金水道,古城安康商贾云集,码头文化十分丰富。以移民文化和码头文化为主线,形成了安康独特的多元文化并深刻地体现在世俗生活中。居以徽派建筑,戏以汉调二黄,语汇南腔北调,食之麻辣酸甜,民俗风情则充分体现好客、豁达、闲适与时尚,反映了安康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兼蓄。已有四百年历史的汉调二黄为中国四大古老戏曲声腔之一。近代中国文化三颗巨星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均与安康有深厚的渊源。安康被评为“中国十大节庆城市”,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荣膺“中国节庆50强”和“中国十大品牌节庆”。历代文人墨客无不盛赞安康的秀山美水,风土人情。唐宋有很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如孟浩然、白居易、岑参、韩愈、陆游等或游历或寓居过安康,都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文和墨宝。宋代爱国诗人、散文家陆游“安康甲第天下传……意气欲压秦山川”的壮怀,北宋著名作家陈师道“雄秦秀楚安康地,明山净水金州城”的赞誉,清代叶世倬“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的甘淳,孟浩然《登安阳城楼》更为安康留下绝唱。清嘉庆十年汉阴厅通判钱鹤年重修了《汉阴厅志》,其艺文卷就有10卷,收集了数十位文人墨客的文学艺术作品,留下不少耐人寻味的诗文和颇有风格的书画。千帆过尽,大浪淘沙,昔日安康的旖旎画卷,已铭存史册。今日安康,百舸争发,竞显风流。一个秦巴汉水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古韵与新姿相得益彰的独特之城,如同亘古不息的汉江在大瀛湖积蓄力量后冲出秦巴,走进江海,迈向首都。更像南宫幽谷之中弘一大师的不腐真身终于被人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隽秀的山,灵动的水,一半山色半城湖的江城景色成为三秦大地上一抹无与伦比的墨绿,愈益焕发出耀眼的光彩。今天的安康仍在她自己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中昂扬前进。今年5月28日,时逢端阳。这一天,西康高速公路通车仪式和“中国安康第九届汉江龙舟节”开幕同时举行。应一位年轻作家的建议,市委宣传部组织了“文化名人看安康”活动。先后邀请了一百多位省内外的文化名人来安康创作采风,讲座观光,并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华章墨宝。为了集中展示这批文化精品,我们本土热心的文化工作者又从历代文化名人的大作中遴选了近百篇文学作品与字画,汇集成《文化名人看安康》专辑,分为丹青安康、山水安康、人文安康、吉祥安康、古韵安康五个篇章。通过这个专辑,我们将沿着文化名人的视觉去解读安康,这既是一次对安康文化的梳理和发掘,又是一次打造安康文化品牌的尝试,更重要的是架起了我市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衷心感谢来我市交流访问、创作采风的作家、艺术家们,感谢你们为传承安康、推介安康、发掘安康所做出的贡献!也向为本次活动和专辑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致意!我们欢迎更多的文化名人和文化工作者,天南海北的朋友们,走进秦巴汉水,走进一种旖旎的风景,走进一种清新的文化,走进吉祥安康的生活。让我们共同拥有安康!是为序。
(作者系中共安康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上)
◎ 谢有顺在中国,经济问题其实也是政治问题、文化问题。因此,借着金融危机的契机,反思并认识中国文化之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观察中国文化如何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有意义且迫切的事。我不想从抽象的理论命题开始讲,而是想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的两种论调、两个观点出发,来辨析我的演讲主题。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就在眼前第一种观点,很多人认为,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会影响实体经济,但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则是难得的机遇。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沿用两个著名的例证,一是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很多美国人走入影院,文化消费的攀升,开始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美国就以好莱坞电影业为核心,大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产业从此异军突起,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更是加大了对他国、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倾销,文化产业的份额占到美国GDP总量的25%,并占据着40%的国际市场份额。文化产业是美国仅次于军工行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美国的文化霸主地位也靠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而得以建立。第二个例证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日本、韩国这些对国外市场依赖性强的国家,经济上受到重创,但随着这两个国家相继实施“文化立国”的战略,通过其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汽车等产业,成功实现了对自己国家形象的再造,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到现在,日本的文化产业占其GDP总量的20%,韩国的文化产业则占其GDP总量的15%,欧洲也平均在10%—15%之间。对比中国,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中国目前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即便加上偷税漏税的方面,我估计也不会超过4%。广州会高一些,2008年度,广州的文化产业占其GDP的7.24%,号称全国第一,这是前一段公布的数字,但我想,深圳、长沙和杭州等地,不一定会同意。而据《南方周末》报道,2008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2720亿元,增长率为13.8%,占全省GDP的6.8%,其规模和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对比于2001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87.08亿元,仅占全省GDP总量的1.86%,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所以,广东最近开始提建设“文化强省”的口号,不久前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广东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是有她的优势的,比如,深圳的软件业增速居全国第一,广东的报业无论从发行量还是从广告额、影响力而言,都排全国第一,还有人提出,广东要做未来的动漫帝国,等等。其实,不仅广东,全国各地都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日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计划》以来,影视业、动漫产业、网络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等产业,都受到了各地的关注。不同的省份之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或许是不同的,但以文化论输赢的观念,却开始深入人心。所以,文化产业的一些领域,近年来发展迅猛。以全国的电影票房收入为例,2008年增长35%,2009年的头两个月更是比去年同期增长110%。动漫游戏产业2008年也增长了97%。按照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我国自2004年以来,文化产业年增长率都在17%以上,远高于GDP的年增长率。这当然是好事,表明市场正在把中国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释放出来。但这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起源的金融危机,波及面和破坏力之大,都不亚于前面几次金融危机,这一次的金融危机是否会和前面几次一样,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我的看法是,不能过度乐观。从我国的情形来看,动漫、电影、网络游戏等文化娱乐产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确实不减反增,2008年我国电影票房达到43.41亿元(还不包括农村市场),比2007年增加了10.14亿元,这似乎符合2008年美国影院业联合会主席菲西安说的话:“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遭遇了七次经济不景气。但是在这七次里头,有多达五次,电影票房反而强烈地攀升上去。”我国2008年的网络游戏产业更是超过了电影、电视和音像制品这些传统行业的收入,实际销售达183.8亿元,比2007年增长76.6%,并为电信业、IT业带来直接收入478.4亿元,这当然是不可小看的一种增长态势。但美国、韩国等国的情形好像并不乐观,这一次的金融危机,已经导致好莱坞不少电影出现融资困难,拍摄计划流产,明星的身价也出现了缩水;传媒业的广告更是锐减,具有百年历史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甚至宣布开始停止发行印刷版而专注于网络版,韩国的三大电视台去年的广告收入也比去年同期少了近四分之一。中国的媒体,据我所知,除了中央电视台,多数媒体的广告这一两年来都是大幅缩水的,所以你们不要感到意外,为何最近的报纸老是登那些医疗广告、丰胸广告,还有卖瓷器的广告,在危机面前,媒体也只好放下身段赚钱了。艺术品拍卖市场就更加冷清了。据报道,中国嘉德、匡时国际、北京保利、北京荣宝、北京翰海、北京华辰、北京长风、北京永乐、北京诚轩在2008年秋拍中总成交额15.547亿元,不及春拍九公司的总成交额32.2687亿元的一半。这些数据,都是我在读报过程中顺手收集起来的,它表明,这次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影响,确实比过往的任何一次都复杂,毕竟,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情形,跟1929年不一样,跟1997年也不一样。金融危机会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说法,看来并不是普遍现象。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一轮的金融危机,来反思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缺失,同时创造新的文化发展机遇。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间,属于文化消费的活跃阶段,3000美元以上,文化消费的需求就会大幅提升。2008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但我国的人均文化消费水平只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还有巨大的消费潜力等待市场来释放和开发。当金融危机来临,我国的外贸出口面临重大挫折之时,至少我们在观念上,可以学习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人,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和重视,把过去那种单一的物质出口的模式转变过来,力争也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在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播上实现一次飞跃。既然韩国都可以实现从“韩国制造”到“韩国创造”的转变,我想,中国也应该可以。
物质输出虽然受挫,文化照样可以发声
中国自古以来,走的多是物质输出的路。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出口的,无非是丝绸、瓷器,各种工艺品等,这种长期的物质输出的战略,已经给西方国家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以为中国人只会生产物质产品,中国就是一个物质中国。中国人在想什么,中国的情感方式、想象方式,在西方几乎一直处于静默之中。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三十年,中国的产品卖到了世界各地,“中国制造”也成了一个响亮的品牌,世界上无数的人都用低廉的价格来消费中国产品,很多世界大品牌的制造基地也搬到中国来了,但他们在使用中国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时候,几乎不会想到,这个国家,也曾生产过诸子百家的思想,也曾创造唐诗、宋词的优美世界,也曾拥有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等一大批文化巨人。那些购买中国产品、使用中国产品的人,似乎并没有兴趣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生活。我们可以用物质吸引他们,但中国人的形象,中国的民族精神,包括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却没有多大的提升,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作何感想?金融危机的发生,至少该促使我们反思,我们除了以牺牲资源的代价向国外销售物质产品以赢得微薄的利润之外,也得考虑如何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声音传出去,只有这样,中国才不是单一的中国,也不仅是物质中国。中国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多个侧面,我们要有意识地吸引别人来了解中国更内在的价值世界。美国为什么会成为当今世界的文化霸国?不仅是靠军事力量的强大,也靠他们的好莱坞、流行乐以及互联网等文化产品的助力,当你想到米老鼠、功夫熊猫、微软,甚至可口可乐、肯德基时,你就会觉得,美国有可亲的一面。很多台湾人对日本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也跟日剧在台湾风靡了几十年有关。而我们所熟悉的韩国,也成功地通过以电视剧为核心的“韩流”,把她的民族文化、国家形象诠释得亲切、感人。去过韩国的人都知道,韩国并没有什么名胜古迹,韩国人也不大方,坦率地讲,韩国饭真的不好吃,但是,就因为韩剧热播,有多少中国的年轻人对这个国家充满向往?———据说,现在到韩国旅游的中国人,已经超过了去日本的人数。我去年在韩国访问的时候,有一个大学教授陪我们到一个很普通的海滩玩,车刚爬上一个小山坡,海滩刚露出来,他就不由自主地感叹到:太漂亮了!谢教授,你们中国没有这么漂亮的海滩吧?我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对他说,确实,在中国,这样的海滩一般还不会被开发成旅游区。我说的是事实。那天我看到的绝对是最一般的海滩,在中国到处都是,但韩国已经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了。因此,从某个角度说,韩国人和中国人一样,骨子里都有一种民族自大的东西。但你们发现没有,韩国这样一个自信甚至有点自大的民族,生产出的文化产品,比如电视剧,它却不会让观众产生强迫感,反而有一种吸引力,这表明他们在文化创造和文化输出方面,是有经验、策略和智慧的。文化不是宣传,不是说教,而是要通过创造一种有吸引力的形象来赢得读者和观众。相比之下,中国在文化宣传上,一直是居高临下的姿态,缺少亲和力。所以,物质输出再强大,也不足以改变我们的国家地位和民族形象;没有文化的介入,民族精神在别人眼中只会是一片空白。有过出国旅游经验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游客恐怕是全世界购买力最强的一帮人,中国游客有钱,也舍得花钱,但中国游客的形象在世界各地似乎并不可爱,也不太受好评,因为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喧闹、不守规矩,还很普遍。这些都是事实。但我最近看到一个报道,是说在线旅行服务商Expedia公司对全球超过4500家酒店进行“谁是最受欢迎的旅客”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并不是世界上最差的游客,只是排在第三差,法国人因为小气、无礼和外语差排在第一,印度人排在第二。最受欢迎的游客是日本人和英国人。这个调查还显示,嗓门最大的游客不是我们中国人,而是意大利人。看来,中国游客的素质并不是垫底的,只是比较差而已———当然,这样的调查不完全可靠,姑且听之吧。我的意思是说,经济发展如果不以文化、精神的再造为基础,很可能会使人养成一种傲慢和粗鄙的习气,这种精神陋习,有时比经济落后更令人生厌。为何现在出国留学的中国人多了,但素质却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去的那些人无法相比?八十年代出去的那些人,由于当时中国的国力、经济不如人家,他们在别国只能谦卑,承认差距,而有了谦卑,自然会造就一种努力学习的精神。可现在出去的中国学生,很多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手头有钱了,便开始表露出一种傲慢的习气,到别的国家去,这个看不惯,那个也看不惯,趾高气扬,总觉得中国哪一点都不比他们差。有了这种傲慢之气,他怎么会好好读书?因此,粗鄙的富人,远不如知礼的穷人可爱。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年增长9.5%以上,远超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家外汇储备达到了2.13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已是全球第二大外汇储备国日本的两倍。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但也有人说,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快就会超过日本。以2008年为例,日本的经济总量是4.8万亿美元,而中国的经济总量是4.33万亿美元,相差无几,总量上要超过日本,已经不是难事。但一算人均DOP,我们就很可怜了。美国投资专家罗杰斯预言,中国有可能在2025年前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奥尼尔也称,中国有可能在2027年前挑战美国的老大地位。这样的消息令人振奋,但中国的民族形象、精神风貌是不是也会随之迅速崛起?还要存疑。有人统计过,中国有能力制造占全世界约20%的冰箱、30%的洗衣机、40%的袜子、50%的摩托车、60%的电视机、75%的钟表、80%的拖拉机、90%的打火机和纽扣,甚至“9·11”事件之后,美国人爱国热情的重要载体———美国国旗,绝大多数也是广东制造的,但我们却至今没有制造出美国影片、法国时装、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这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来。所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2002年出版了一本名叫《治国方略———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的书,她在书中断言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这话影响很大,很尖刻,也很尖锐。电视机代表的是物质,学说和思想观念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和影响力。必须承认,对比于我国物质出口上的贸易顺差,我国一直有着惊人的文化赤字。比如在图书出口上,我国和欧美的逆差达100:1,我国社科书的出口几乎为零,而社科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一旦社科书无法在别国出版,那就意味着我国的思想影响力还没有走向世界。学术话语权还掌握在西方学者那里。我曾经看过一个几年前的数据,中国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有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的图书版权有2030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即便是现在,情形也并没有多大的改观。当然,我们不要迷信这些数字,因为中国的很多数字在统计上都是有漏洞的。电影方面呢,中国近年进口的影片数以千部,出口的影片却屈指可数。新闻方面的赤字就更加明显了。中国的周边,聚集了世界上多数的热点新闻,但这些新闻的发布,90%以上是由西方大的媒体集团发布的,我们所知道的世界大事,基本上是经由他们的眼光选择过的。在前两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赵启正说,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有大约24000人学中文,但学习法语的高中学生有一百多万。英国把英语教学作为一项出口,它的价值年年都在攀升,英国财政大臣布朗来中国时说,英国进口越来越多的中国家电、服装的同时,用一样东西来平衡,这就是出口英语。语言也是一种霸权。语言霸权一旦形成,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就会随之而来。由这种语言的不对等,我想起多年前有一些文化老人的哀叹,她说,我们要出口几十亩地的木材制造的木筷子,才能从日本换回一辆丰田轿车。这种从大脑中、技术中找寻资源的发展方式,和我们固有的以牺牲自然资源来获取微薄利益的发展方式之间,真是有着天壤之别啊。这些文化赤字表明,中国在世界上还缺少文化发言权。中国以牺牲大量资源来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很难再持续,因为资源毕竟有限,环境恶化的压力也会使我们不堪重负。而文化的输出或者文化产业的发展,它和物质输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不是向自然界寻找资源,而是向大脑寻找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能耗最小的,它几乎是无中生有的产业。罗琳女士在家里写《哈利·波特》,她耗用的资源微乎其微,不过是死一些脑细胞,加上一台电脑而已,但她的小说包括由她小说改编的电影,却创造了十几亿美元的经济利润,这个利润,在东莞,需要多少厂家,多少工人,奋斗多少年,耗费多少资源才能收获啊?网络游戏、动漫作品、影视剧的生产,走的也是无中生有的发展路线,耗费的不过是脑力和智慧而已。如果中国今天还不反思我们固有的发展主义的观念,今后必然遭遇巨大的困境。我曾经留意过,前两年《福布斯》的企业排行榜上,排在中国前十名的企业,有七个是房地产企业,而排在美国前十名的企业,却有七个是技术经济企业,这说明我们主要是靠资源,靠挖山、卖地来赚钱,而美国人是靠技术。以技术为优势的企业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智慧、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中国人其实并不缺创新精神,但我们缺少策略和平台来将我们的创新精神产业化。日本的原创力并不见得强,他们只是善于对别人的东西加以改造,做出有自己特色的产品而已。日本有一个叫龙泽直己的时装设计师说:“日本文化善于汲取其他养份,然后加上我们的诠释。有些人可能说我们无法正确地理解外来的东西,但我们给这些东西添加了创造性和我们的审美感。”他说的是大实话。能往一种文化里面加东西,尤其是加那种有时代感的东西,它就能产生流行文化。而日本正是利用别人对她的流行文化的迷恋,提升了自己的国家影响力。日本丸红研究所的所长杉浦勉曾经说:“日本正在通过全球对其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的迷恋,在世界上重新寻找自己的新位置和新收入来源。世界各国对日本文化的欢迎赋予我们一种新的影响力,尽管这与日本曾经有过的经济影响力不同。”从军事立国到经济立国,从经济立国再到文化立国,这是日本走过的路,这样的发展思路,值得我们借鉴。中国如果还是实行单一的物质出口的战略,而忽视文化的输出,或者还是仅仅把文化当作宣传品,无法赢得别人的认同,那么,中国的经济总量即便超过了美国,也无济于事,因为中国出口的只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一个没有广为人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中国,是无法赢得别人的尊敬的。这是我对第一种观点的辨析和感想。自大还是反思,是一个大问题第二种观点是,有人认为,这次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由此证明美国国力、影响力正在走向衰落,美元的强势地位很快就有可能被人民币或别的货币所取代。网络上有很多民族主义者持这个看法,他们为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而欢呼,并由此开始显露出一种明显的民族自大的情绪。我对这种网络情绪一直充满警惕。为什么?因为一些中国人把国力较量、货币较量的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以人民币的国际化为例,尽管我国和一些周边国家的贸易开始了用人民币结算的尝试,但这不等于人民币就是国际货币了。中国是贸易顺差国,我们走的是卖产品给人、收人家货币的路,只要进口量不上去,无法让别国的人大量持有人民币,人民币如何能算国际货币?很多人都知道,美元能成为强势的国际货币,除了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让美元与黄金实行自由兑换,并实施美元与别国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外,“马歇尔计划”至关重要。当时欧洲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美国以赠款的方式援助欧洲,让欧洲各国,包括日本,无偿地获得美元的使用权,再加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消除了贸易壁垒,为美国的经济扩张提供了条件———没有这些,美元不可能国际化。中国今天还无力将人民币撒向全世界,甚至我们都不敢轻易让人民币升值,因为一升值,外贸出口就会受到巨大冲击,而外贸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为何金融危机期间,我国还会不断购买美国国债?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事实上,前几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几乎都在增加美元储备,毕竟,以现在的国际情势而言,美元还是比别的货币安全。1998年全球的美元储备是1.6万亿,而到了2007年,就达到了6.4万亿,整整翻了四倍。我当然知道,这次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冲击会是巨大的,美国通过印美元来平衡自己的贸易赤字的商业模式,迟早要出事。各国卖产品给美国,美国给大家美元,然后大家再用这些美元去买美国的国债和资产,美元又回到了美国———在这种经济循环中,美国只要赚取其中的货币盈余就足够了。现在,这个帝国模式受到了挑战。我一点都不怀疑,美国可能会慢慢走向衰落,但这个过程,决不会是短时的、快速的。我所关心的重点是,在这一次的金融危机中,美国的政治人物普遍表现出了一种谦卑和反思的精神。这和一些中国网民的自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不可否认,这些年来,由于布什政府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反美高潮,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不断恶化,她过去无往不利的文化渗透也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抵制,在中国,这样的抵制也极为明显。但是,自从奥巴马总统上台之后,整个美国政界的情绪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你曾经关注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就会发现,美国在那个会议上突然变得谦虚起来,不仅姿态放得很低,而且还前所未有地开始反思和认错。奥巴马总统把自己的首度拉美之行定位为“聆听之旅”和“平等切磋”,他在有关问题上不止一次地向拉美国家“公开认错”,坦言美国一直奉行的孤立古巴的政策是“愚蠢之举”;他向其他与会领导人承诺,美国要与其他美洲国家建立“平等伙伴关系”,“不分大小”,“美国已经发生变革”,“愿意承认”过去犯下的错误;奥巴马还主动走向素以“反美斗士”形象示人的查韦斯,和他微笑握手,并用西班牙语向他问好。就连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问多米尼加共和国时也说,拉美地区十分猖獗的毒品贸易,一部分的责任要归咎于美国国内对于毒品的巨大需求,而她较早前访问墨西哥时也承认,美国大量枪支流入墨西哥,加剧了当地的暴力事件。拉美国家对美国的这种谦逊姿态,普遍反应积极。在日闭幕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上,美国式的谦逊更是发挥到了极致。在这个会议上,美国的总统、国务卿和财政部长,不约而同地给了中国高规格的礼遇,这些美国的大佬,在自己的讲话中,纷纷引用中国的名言或谚语———奥巴马总统引用了孟子和姚明的话,希拉里等人也引用了“人心齐,泰山移”、“同舟共济”等语,在言辞和礼仪上,流露出对中国超乎寻常的友好、谦逊和敬意,这极大地满足了一些中国人的自大心理。日本的媒体说这次中美对话“攻守逆转”,韩国的媒体则说“美国不见昔日霸气”,韩国还发表报告说,中国的国力已居世界第二,排在美国之后、日本之前,建议世界由中美共治,这就是所谓的G2,“中美国”。这些舆论,未必存着善意,在抬高中国的同时,是不是也含示着要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我们对自身的国情、国力,还是要有清醒的认识。尽管中国的国防预算已居世界的前列,但中国远没有达到可以向美国叫板的实力,中国的政治诉求也不应该盲目地向全球扩张,所谓的G2、中美共治之类的言论,只会把中国拖入另一个深渊。其实,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讲,中国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也应该是在亚洲,而非全世界。这不是示弱,而是情势使然。世界的热点问题,超过一半都在中国周边,我国不可能撇开这些复杂的情势不管,而盲目地向全球扩张。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十五个,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六个,邻国多,冲突就多。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唯一的被核武器包围的国家。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都有核武器,日本要制造出核武器,估计也不是难事。这是极为严峻的一种国际局势。为何中国最近会对朝鲜的核试验反应强烈?就在于朝鲜的核武器对中国的威胁太大了。如果中国对此没有一个态度,这会极大地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事实上,朝鲜一次又一次地抛开六方会谈,流露出想和美国直接对话的意愿,背后是隐含着对中国的敌意的。坊间传说,这次克林顿去北朝鲜,金正日会见他的时候,说过类似的话:我们的核武器打不到美国,但可以打到我们的西边———我们的西边也需要保护。如果真是这样,谁都清楚,这个“西边”指的是谁。中国一直以来不遗余力地援助朝鲜,结果却援助出了一个对我们威胁最大的核国家,这样的教训是很沉痛的。我国曾经对越南、缅甸、柬埔寨、朝鲜、阿尔及尼亚,以及一些非洲国家示好,现在都收获了一些什么呢?收获的多半是敌意。不知道我国日后的外交政策,会不会因为这些教训而有所调整。除了被核武器包围,中国还面临一个困境:几乎没有海权。我们往东走,有美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挡着;往印度洋走,有印度这个大国———印度骨子里是把中国视为敌国的,最近为了应对中印谈判,她频频往中印边界调动装甲部队,就是明证;惟一的出海口是南海,但南沙的争端也异常激烈,越南不久前刚任命了“南沙副主席”,美国对南海也有浓厚的兴趣,一旦那里被堵住,我国就一点出海口都没有了。没有出海口,也没有航空母舰,怎么向远处投放兵力?又怎么履行国际责任?因此,中国还远没有获得可以自大的资本,如果让这种盲目自大的情绪蔓延,只会损害我们的国家利益。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我才觉得,美国最近所表现出来的谦逊,显得格外的意味深长。我不知大家觉察到了没有,一个傲慢多年的超级大国,一旦放下身段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贪婪和欲望,包括反思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政策这样具体的问题,开始变得谦逊,并愿意公开承认错误,她后面所蕴藏的力量是多么的可怕。可惜,多数的中国人,至今没有认识到这种谦逊和反思会给美国带来一种怎样的精神转变。美国这个国家,总有一种能力,可以把自己国内的金融危机或海外战争的费用,迅速转嫁到其他国家头上,即便在她困难的时候,她也总能通过技术革命或文化创新,带领她这个超级大国重新出发。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西方世界经历了几次经济危机,都因高科技的创新、突破而得到了有效的化解,这一次金融危机,很多专家又预言,美国又将在某一种技术上领先世界,或许是新能源,或许是别的。但比起技术革命来,更令我惊讶的是,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开始反思自己,甚至公开检讨自己以往的国策,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要让一个强者低头、反思,是很难的,除非她自己愿意。相比之下,我们有这种反省的气度吗?我们对自己这些年来的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生活观念有过反思吗?我们对身边泛滥的权力崇拜和金钱崇拜有过反思吗?至少,在当下的主流人群和各级官员身上,反思的精神还相当匮乏。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美国这样一个军事强国和文化大国,除了应用自己的“硬实力”之外,对“软实力”的应用越发的重视。软和硬,是一种辨证关系。反思、认错,礼遇中国,这在缓解反美情绪上,用的是一种巧劲,因此,我们讲到“软实力”的时候,不要总是只想到文化产业,只想到功夫熊猫或者杰克逊,“软实力”也可能是一种精神,一种姿态。(未完待续)(本稿由作者授权安康日报社梁真鹏提供本刊专发,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链接谢有顺,男,1972年8月生于福建省长汀县。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一级作家。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活在真实中》、《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文学的常道》等著作十几种。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并曾当选“2009年度中国青年领袖”。兼任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海洋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茅盾文学奖评委、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委、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开幕式与闭幕式创意小组成员。
陈少默先生文艺人生成因刍议◎ 薛&& 军在一代书法大家陈少默先生仙逝一周年之际,陕西各界自发组织召开了“陈少默先生人生与艺术座谈会”,组织举办了“陈少默先生书法艺术展暨陕西书家书陈少默诗作展”,出版《纪念陈少默先生诞辰九十三周年书法作品集》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安康学院建成了“陈少默纪念馆”。这是陕西文化界的大事,更是陕西书坛的盛事。在市场经济,许多人都“向钱看”的社会环境下,竟然有这么多人自觉自愿自费为仙逝一周年的陈老举办这一系列活动。可见,陈少默先生确实能得到大家发自肺腑的尊敬、爱戴。笔者以为有必要对陈老的家庭环境、人生阅历与艺术道路作一番考察,或许会给当今书坛带来一点启迪与思考。先生姓陈,名泽秦,字少默,号默翁,日(甲寅年六月初六)生于陕西大荔,祖藉为陕西安康。少默先生出生于军人世家,从小就受到严格而又良好的家庭教育。少年时师从前清进士周子缙先生读书习字,稍长入北平卢府师从一代名儒卢子鹤先生,研习国学,临写颜书。1931年秋少默先生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次年便转入北平汇文中学求学。1936年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1937年抗战爆发,北平多所大学内迁,并与西北大学合并,少默先生转入西北大学国文系学习。1940年毕业。是年秋,到陕西省银行文书科任职。同时也开始了他收藏字画文物与学习研究中国书画的生涯。1950年少默先生在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供职。后又分别任教于西安建筑学院和西安仪器制造学校(今西安工业大学),在国文系任教师兼学科主任。1958年夏,全国性“反右”“交心”运动开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向领导提出六条建议。次年春,全国性“反右”开始,学校以先生“借交心运动污蔑党”为由,秘密将他的阶级成分划为“地主分子”并开除公职,继而发配到陕西铜川崔家沟煤矿“劳动教养”。1962年春,“劳动教养”解除,没有了公职,只好回到西安赋闲在家。“文化大革命”像他这样的“身份”,批斗、抄家肯定是首当其冲,在劫难逃。1979年才得以“平反”,并恢复他的公职。1980年3月陕西省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由于陈少默先生人品书艺之好,被推举为副主席。是年5月行书条幅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次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9月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成立,陈少默先生当选为副主席,此时先生已是年近七十的老人了。晚年,少默先生更是深居简出,淡泊名利,读书临帖,潜心书艺。闲暇之余,教授后学,参与公益事业,同时也开始了“陈隶”艺术研习的征程。试想,在那“火红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40多岁、要求上进的知识分子,“一夜间”变成了“地主分子”并开除公职,发配到煤矿“劳动教养”。前途、政治生命、人身自由,一切都不复存在,仅仅剩下的是“受苦受难”看不到出头之日的生理生命。那是人生的低谷,生命的最低限度。命运对一个人来说有时是无情的,甚至是非常残酷的;但也是对一个人最为难得的考验。要么借酒消愁,折磨自己,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仰天长叹,一恸而绝;要么心存希望,尽力使自己平心静气,冷静面对,调整人生方向,振作自立,开始新的人生历程。少默先生没有选择前者,而是毫不犹豫,毅然地选择了后者,调整人生方向,开始新的生活。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他都没有放弃,尽力创造一切条件去读书学习,充实自己。“劳动教养”结束,回到西安,赋闲在家。虽是“赋闲”,却没有闲着,而是将自己原来的业余爱好,变成专业、事业去追求。读书、临池、印刻、创作,天天如此,坚持不懈。就是在“文化革命”那无休止的争来斗去的岁月里,他依然心静如水,继续着他“赋闲”生活。平静的心态,强壮的身体,快乐的天性,豁达的性情,更使他如鱼得水,开始了他在书法艺术事业的高速公路上全速前进。从陈少默先生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坎坷的命运可以看出,他在艺术上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除了聪颖的艺术悟性,应该说与以下几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传统文化的积淀与良好的“群体文化”氛围陈少默先生出身官宦人家,家境殷实,藏书甚丰。其父又以“严父”而著称,使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年长后,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他虽然曾到外地求学,但长期生活在十三朝古都西安。西安自古乃帝王之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遗迹非常丰富,文物名碑荟萃,甚至连街巷的名称都是有历史传说和典故的,……多少名将名相,诗人、文人、书画大家都是从这片神奇土地上诞生,并在这里生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他奠定下坚实的基础。进入20世纪,陕西更是名家辈出,于右任、宋伯鲁、王世镗、阎甘园、寇遐、党晴梵、张寒杉等书画大师、名家各领风骚。建国后有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刘自椟、卫俊秀、段绍嘉等书画大家的出现,有的与陈少默先生在一起共事,有的与陈少默先生为挚友。几十年来,长期在一起工作、生活,而那一代人都具有文化修养深厚,人品高尚,艺术悟性高,且为人谦逊,淡泊名利等优良品质,在这样良好的“群体文化”氛围中,相互感染,相互熏陶,相互启迪,相互学习,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淀与良好的“群体文化”氛围为陈少默先生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散澹平和的心态,锲而不舍的追求陈少默先生风趣幽默,豁达大度,这是大家知道的,说什么西安的“反右”工作不彻底,说自己是“老奸巨滑”,还有什么自己一生是两头大,中间细,既生动又形象。还有“别人未享之福我享过;别人未受之罪我受过,正好正负抵消,世事经多了,自然把名利看淡了”。这就是他对淡泊名利的诠释,说得真是太好了!真可谓:“曾经沧海难为水”!豁达、淡泊,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常难。它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性格,说到底它体现出的是一个人的人生境界。然而,陈少默先生不是对什么都是这样“豁达宽容”。对学问、对艺术、对于子女的教育他却没有这样“大度”。一丝不苟,认真严谨;孜孜以求,锲而不舍是他几十年来于学问、于艺术最为虔诚的态度。就是在那些“赋闲”的日子里,他不仅每天临池不辍,认真读书,而且作读书笔记,制定读书学习计划,即使身体不适,他也会躺在床上去读书。尤其是到了晚年,其实早已功成名就,在“行书”和“隶书”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但是,他依然不停地在探索,有意将自己的行书与隶书融合在一起,力求创出新的面貌,去求变求创新。至于成功与失败,这些他并不看重。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永往无前的战士就应该死在战场上;是斗士,就应该死在决斗场上;是拳击手,就应该死在拳坛上;是艺术家,就要永不停止地去创新,去追求新的目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其实结果并不重要,而追求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辉煌。而这样去做不仅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更需要战胜自己的勇气。这就是我们崇敬的人———陈少默先生,他做到了。三、诲人不倦,乐于公益,品德高尚陈少默先生诲人不倦,奖掖后学,早已成为无人不晓的佳话,三秦大地受益于他老人家的书法学子是不计其数的,可谓是桃李遍三秦,成绩斐然者有:钟明善、赵熊、李成海、方胜、沈锡建等。而陈老为后学钩摹临习范本,病榻之上为边远地区的小青年解答疑难,将自己精心钩摹的印谱供素昧平生者学习。等等,不胜枚举。尽管他一生历尽坎坷,饱受磨难,但是他晚年依然慈悲为怀,书写的最后一幅作品是“为善最乐”。写这一幅字放下毛笔时,他老人家说:“其他人的‘帐’已还,这一幅就给家里留下吧!我的任务该完成了”。几天之后,老人平静安详地走了。陈少默先生一生书作成千上万,“为善最乐”为他的绝笔之作,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寥寥四字,是他九十多年风雨人生、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为人处世、为师、为文、为艺和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与总结。他老人家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赈灾义卖的现场总是能看见他高大魁梧的身影,即使不能前往,也会让人送去作品。八十年代西安有不少书法学校,老师讲课是免费的。在这些讲授书法的课堂,许许多多的学生都能聆听到陈少默先生的教诲。所以,与其说“为善最乐”是留给家人的遗言,还不如说这是对晚辈后学者的教诲与嘱托。帮助了他人,也愉悦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诲人不倦,乐于公益,感召他人,成就自己,成就了他人,是他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家的又一重要原因。四、深厚的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大家的眼里,陈少默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大书法家,更是一个和蔼可亲、风趣幽默的长者,他以高尚的人格、深厚的文化修养、诲人不倦的老师形象赢得了众人的赞誉和推崇。正如他自己形象而生动的比喻那样“中间细,两头粗”。正值人生的黄金年龄,他却被“劳动教养”,接着是抄家、批斗,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事情过后,他没有叹息命运的不公,更没有因此而迁怒他人与社会,而是默默地读书学习、临帖习字、潜心艺术。闲暇之余教授学生,提携后学,乐于公益事业,帮助他人。主动请辞省书协副主席之职,推辞各大媒体的采访和报道、淡泊名利,一心向学。陈少默先生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对治印、诗词、文物鉴定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在他人生的几十年中,没有一天不在做人和学问上下功夫。正如他自己所言:“人品不立,读书不多,欲求书家,缘木求鱼耳”。“胸无点墨,即是临池再刻苦,书法的品位也难提高,所谓‘俗书’而已。”他在给老书法家刘旸光的信中是这样写的:“诗的功夫在诗外,写字也是这样。您的书法是同您的学识、经历、修养分不开的。”陈老深谙此道,更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九十高龄,许多人去拜访他时,还看见他在认真读书。历史、哲学、文学、诗词,博览群书,无所不读。也正是这深厚的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陈少默作为一代书法大家,不仅是当今书法后学者的榜样,更是为人之楷模,高山仰止,光照千秋。讨论他成功的原因如果能对当今书坛带来一些启迪与思考,笔者是颇感欣慰的。(作者单位:西安书学院)&&
评书家刘旸光
◎ 田尔斯刘旸光以书法彰世。他的种种状况,在李增保所著《书家刘旸光》一书中均有披露。我今评他,仅谈三点。书艺构成他生命光源的核心点技术层面,毕其功役,臻于完美。从事书法,必先突破技术难关,运笔娴熟,点线功力到位,而且楷隶篆行草皆能书写,小楷中楷榜书无不擅长,书史上名碑名帖择要多摹,如此经过数十年始成大家。刘旸光与书法结缘,一生孜孜以求,青年时期在重庆见访于右任是一亮点,60余岁走出劳改场回到安康家中是一重要转折点,如果刘旸光意志消沉,不再写字,也就前功尽弃了,后来他对书法更加入迷,日夜临帖,不停书写,至死不衰退不泄气,终于登上高峰,人书俱老。《临池偶得》是他书法实践的理论总结。这篇文章是他讲课稿的凝缩,浅显易懂,要言不繁,主要谈技法,比较全面,最适宜初学书法的青少年阅读,如果谁能记住其中的话,则终生受用。他说“创新必须首先继承,而不是随心所欲自以为是地胡画乱抹。”这句话在当时“现代书法”呼声鹊起,甚至冒出“不要汉字”的奇谈怪论情况下,是加入挽救中国书法命运队伍清醒而有力的提示,使得一些无知的人免入歧途。他讲章法:“一句话:整幅看来,给人以协调之感。”他讲笔法:“所谓中、侧、正、偏各种用笔,……决不能执一而废其他。真正最美的字,是不假修饰,不有意作态矫揉造作,而是顺应笔势,听任自然的作品(这就要求善于用笔)。”这些话都是含有新意的。讲解书法基础知识,要说真话,以不故弄玄虚为好,语言宜平实,刘旸光这样做了。他的书风何以现“咄咄逼人”?陈少默评刘旸光书法,只用“咄咄逼人”四字概括,可谓一语破的,胜过千言。四个字指出了刘旸光书法骨力的强硬,气势的豪迈,落毫的凌厉,线条的锐利,粗画的威猛,外貌的不可端倪,内涵的深厚,风神的奇傀魁岸。刘旸光写字,实属雄强一路的人。我常常想,刘旸光遭霜打雪袭,坐狱三十年,幸免一死,66岁后重提一管,振笔疾书,其字怎么可能咄咄逼人?似乎不可思议,难以置信。但的确是这样的。他80岁后所书,依然不变其初,甚至更胜一筹。暮年的刘旸光,其形貌是一瘦削老人,谦谦君子,言少调低,和善诚笃,有求必应,按约而行,从未见一丝一毫的张扬,如果照古训“字如其人”察之,先生决非咄咄逼人的人。但观其书,“咄咄逼人”一点不差。这又作何解释?我想了又想,回答是他的字是一种奇特的生命现象。我一贯认为,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生命,是一个人鲜活的生命的载体,它借助汉字的书写,呈现出书家生命鲜活的内质。书法生命具有双重特质,一是汉字本体特质,二是书家个性特质。毛笔书写是中介,是融合剂。刘旸光个性内质是坚毅,他具有追求书法美的坚定信念。他的生活处境犹如石滩,水流这里,自然要激溅浪花,表现出冲击向前的力度。内质是决定的因素,石滩是外部条件。书法是在自由状态下挥毫写出来的。无需掩饰,无需收敛,我们也就看到了“咄咄逼人”的气象。历史风雨锤炼出他那强筋劲骨人生不亏历史,历史不亏人生。人活着就是在创造历史。一个人的心灵、思想、言行、活动、事件,通过时间的编织,便构成一部个人的历史。由个人到群体,再到民族,到国家,以至世界人类,终于形成一部大历史。历史总在前进。有生存,便有发展,发展是文明的创造和积累。读传记,也就是在读历史。刘旸光对自己的人生是负责任的。在做人的底线上,他清醒,在人生的跋涉中,他知道该追求什么,守望什么,创造什么,当然也遇到痛苦,折磨,阻碍,甚至绝望,他幸运地活了下来,书法挽救了他的生命,也给予他辉煌,这辉煌是伴随着巨大的寂寞和付出的。他的生存史令人震惊,心悸,悲哀而又携带着力量,让人感到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丝光明或隐或现照耀着他的路程。他赢得了声誉和价值,不是虚妄和幻灭。历史不会亏他。面对人生,不必哀怨。我说的哀怨,是指对社会和自己两方面而言。哀怨动摇不了他人,也改变不了自己。直面人生,勇往直前,方有出路。刘旸光个人书展,“四条禁令”算什么,在筹拍电视片时,地区印刷厂不愿出资赞助,一再贪心索字,那又算什么,听之任之罢了,自己做努力写好字才是最根本的。做善事,这方不报那方报,近期不报后期报,社会和历史不会亏待真正的书法家的。栉风沐雨,敢做强人。读刘旸光传记,给人留下的总印象就是这一点。刘旸光,书法强,做人强。这个强,不是欺人强,贪婪强,打别人强,称霸强,而是在书法艺术事业上表现出强者的风范。生活的逆境锤炼人,生活的顺境可以助人成功,也会使人沉溺陶醉,昏昏荒废,一点成就都没有。刘旸光在逆境中没有倒下,没有灭亡,在书法艺术领域自塑为一尊石像,站立在滔滔汉江边,远望大山,仰望星辰,他为安康文化创造了一份光荣,谁能说他不是一名强筋劲骨的形象?向前奋进必然赢得花红天地信念决定未来,奋进必见花明。选择书法作为生命的目标,他选择对了。但这种选择的最后确定,恰是在绝望与放弃的时刻。这很有点戏剧性。传记中写道,刘旸光给苏启明说:“我这辈子再也不写字了!”他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就托五哥帮他把毛笔卖出去,五哥刘毅一顿臭骂:“你就穷的等这几块钱用?把它放在那里,我看将来迟早还是有用的。”苏启明听罢刘旸光转述,说道:“你五哥训得好!”又说:“难道你老兄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去等死?”苏启明是省书协理事,自然要谈到时代在前进,书法也在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之类的话了。在坚持书写的道路上,这是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刘、苏二人讲了最狠的话。狠话有力地拉回了刘旸光。人来到世上,总得给人间留点什么吧,于是重新提笔临帖。刘旸光老而弥坚,是有亲友鼓励的。信念这东西不是孤立的,不可能脱离人群而存在,大社会大宇宙这一个“大”可了不得,它不同于死胡同,往往有异声可闻,带来生机和力量。刘旸光在这种异声力量的推动下,奋然前进,终见花明。道路是曲折的,风雨是必临的。任何成功者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是长还是短?任你怎么说,都对。说短,或许是夭折,说长,风雨更多,成就也大。所谓风雨,来自于自然界和人世间,种种类别,不一而足。惟凭心理健康、胸怀开阔、思路睿智、强筋劲骨方可适应,方可抵御。不管是心理、精神、思想和身体有了痛,都得听医治疗,不可拒医门外轻率地结束生命。刘旸光是一位最普通的人,他不是学者,不是大官,不是名流,不是富豪,他吃的什么,住的什么,穿的什么,用的什么,都不值一提,但他珍惜生命,有所作为,赢得人生的价值,难道我们不能从他身上感悟到一点东西吗?谁说看不到叶绿花红的那一刻?当一个人选错了道路的时刻,懊悔不已;当一个人迷惘的时刻,雾遮云挡;当一个人遭遇失败的时刻,几无希望;当一个人病魔缠身的时刻,痛苦难忍;当一个人万分寂寞的时刻,难以期待,如此等等,很容易失去自信,自戕身体,或者自暴自弃,消沉下去,这都不可取。自强不息是中国人一句老话,“柳暗花明又一村”,人人知道,这都是人生的经验之谈,是先贤的金玉良言,应该听取。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刘旸光蹲狱和劳改30年,回到家里已是六十余岁,而家里一无所有,一贫如洗,孑然一身度日月,还活到83岁,选定目标,勤耕不辍,显现生命光彩,完全融身在新时期的大洪流中。李增保写出《书家刘旸光》一书,让我们全面了解了刘旸光,这正如微末所评说的那样:“旸光先生一生所经历的,远远大于他所显现的,如同悲壮或凄切本身。”那么悲壮或凄切又蕴涵着什么呢?一个生活中真实的人一旦化作梦幻似的艺术美的形象,不是更耐人寻味吗?(作者单位:安康市文艺创作研究室)
紫阳民歌的生态现状与传承
◎ 张宣强我从如下三个方面概括紫阳民歌的生态现状:一是原生态,二是次生态,三是新生态。当前是三种生态的民歌并存,各具色彩又交相辉映,形成一道地域色彩鲜明的人文景观。原生态 保护得力这片土地上民歌蕴藏之丰富,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有所展露。1954年,省音乐家协会、省音乐学院、省群众艺术馆的专家们赴陕南采风,于1956年编辑出版了《陕南民间歌曲选》一书。全书300多首民歌,紫阳约占四分之一。前辈艺术家为我们留下宝贵文字资料的同时,更留下了尊重和爱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可贵精神,感召着当地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满腔热情地继续这一工作。县文化馆上个世纪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组织县剧团和学校的音乐教师做过三次大规模的采风,走遍了全县的乡村和集镇,搜集到各类民歌3000多首。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社火歌曲、风俗歌曲等等,中国汉族民歌所有的品类,这里都有。文化馆全力以赴整理编印了《紫阳民歌》油印资料本4册,计800多首。白纸黑字,已无失传之虞。却也清醒地认识到,民歌是一片富矿,是采掘不尽的。因此,在九十年代以及新世纪的各个年头,文艺工作者随时随地都在留意,若发现原先未见到的曲目,便以音响和文字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又有一定数量的作品。2007年,张宣强在四本资料的基础上,新增原资料的缺失,删除重复,严加遴选,编辑出版了《紫阳民歌选编》一书。此书收录600多首作品,20余篇文章,计64万字。洋洋大观,编辑得体。从艺术体裁和音乐风格角度讲,这是一部紫阳民歌的全集。有关专家认为是一部集资料性、传承性、研究性、欣赏性为一体的可供典藏的图书。此书的公开出版发行,对于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紫阳民歌的创新和发展,既是基础性工作,又有着深远意义。此前,安康学院的余海章、戴承元二位教授出版了《紫阳民歌文化研究》专著。此著以历史的、文化的视角对紫阳民歌做了审美分析和论述,让我们对紫阳民歌有了更为深刻明晰的认识,为紫阳民歌工作提供了理论帮助。著名文艺理论家畅广元先生在该书的“序”中说:“为新民歌的新发展,地域文化产业的新提升,创造一种精神上的机遇和动力。”两书的出版,填补了紫阳民歌发展史上在这方面的空白,其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搜集整理、编辑成书、制作VCD、CD光盘,仅是工作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当地还注重一种“活性”保护———演唱。对于民歌的演唱,紫阳下了相当大的功夫,除过“文革”十年,从未间断群众性的演唱活动。田间地头的自娱自乐、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的赛事、节会演出以及商贸活动、来宾接待等等,无不是民歌担纲主打。2004年,又由政府下文、领导号召,开展了民歌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活动。广大青少年由不知道紫阳民歌到逐步了解,到真情热爱,到会唱一定数量的紫阳民歌,让紫阳民歌的传承有了希望。干部、农民、职工、社区居民,差不多都会唱一定数量的紫阳民歌,可以说,这片土地上的歌声,民歌是主调。加上原生态民歌在央视“青歌赛”大放异彩,带给“民歌之乡”人们的既有鼓舞和振奋,又有诸多启迪。民间自发地组织了数个民歌演唱团体,有“茶乡乐民歌演唱团”、“俏姑子民歌演唱队”、“老来俏民歌演唱队”、“何氏民歌鼓乐班”等等。成员有机关干部、社区居民、退休职工、农民等。文化馆提供场地并派人辅导。多为自娱自乐,县上或单位部门的文艺演出都有他们的节目。“老来俏”代表县老干局参加全市调演,获一等奖,“俏姑子”参加全省原生态民歌大赛,获二等奖。“何氏民歌鼓乐班”以民歌为自办的“农家乐”接待客人,更多的是赶“夜场”。他们集资购置了乐器和音响设备。“夜场”所唱不单是孝歌,更多的是山歌、小调。“夜场”成了“民歌演唱会”,成了“赛歌场”。就这样,原生态民歌被有效地保护下来。次生态 人皆可为所谓“次生态”是指一种介乎原生态和新生态之间,有新有旧、新旧合一的编创民歌。“次生态”民歌在紫阳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旧瓶新酒”;二为“老歌新唱”。旧瓶新酒&& 运用传统民歌的曲调填上新词,我们习惯地叫做“旧瓶装新酒”,这类歌曲在紫阳很活跃。有的有特定应用场合。春节玩社火所唱的花鼓子和八岔,就是使用的这一方法。社火队来到某个地方,演唱者见景生情,随口编唱,也常有观众加入其中。除即兴创作,当然也有一代代传下来的唱词。还有通山歌。通山歌是紫阳山歌的一种类型,曲调通用,歌词有一定格式,一般是五句。通常情形是:山民在山上,为了打发寂寞,互相逗趣骂笑,图个热闹快活。这类即兴创作的歌曲,其中生动有趣的被传承下来,成为传统歌曲,可归入“原生态”类别中去。如《草帽子满天飞》、《久不唱歌忘了歌》等等。还有为中心工作或新生事物宣传的需要,工作队员或群众运用大家熟悉的民间小调填写新词让大家去唱。虽为趋时之作,却也反映了时代特征。这类歌曲如《妇女翻身歌》、《歌唱新婚姻法》、《扫盲歌》等等。还有文艺工作者对某首传统民歌的音乐产生兴趣,而唱词又太过陈旧不合时宜,填写新词便于传唱。这类歌曲如《养猪模范王大娘》、《啦哩啦》等等。以《旧瓶新酒》的方式演唱民歌,应该说有久远的历史了。我相信我们现在所搜集到的传统民歌中,有不少歌曲在它首次“亮相”时,就是以这种方式出现的。老歌新唱&& 歌是老歌,旋律有所变化,演唱的方式、形式有了革新,我称之为“老歌新唱”。在紫阳,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形:一、原生态紫阳民歌的基本旋律是级进为主,极少跳进,音域较窄,缺少一种听觉上的“冲击力”和感觉上的“震撼力”,年轻人对此不甚满意,便自己动脑动手,将一首民歌的某些乐句、乐段作一定改造,变级进为跳进,变平稳为峭拔,演唱时再加上吉他、架子鼓,自弹自奏自唱,成了摇滚乐,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得到青年人喜爱。紫阳城乡有这样三支摇滚乐队,代表作有《郎在对门唱山歌》、《南山竹子节节高》等。二、原生态紫阳民歌的演唱都为单声部,独唱、对唱、齐唱,没有分声部的合唱,在表现力上有所局限。文艺工作者有意地将某些歌曲来一番改造,处理为多声部分唱,以女子组合、男子组合、男女组合的形式演唱,让这首原来很单薄的歌曲有了层次感、厚重感,增强了感染力,受到欢迎。代表作有《摇仙桃》、《郎在对门唱山歌》、《汉江号子》等。三、紫阳的原生态民歌大多十分短小,演唱者和欣赏者都感到某种拘促,文艺工作者便将多首歌曲连缀起来,成为“联唱”。每首歌曲都反映了一定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伴之以舞蹈和表演,让人赏心悦目地享受“民歌大餐”。代表作有《这山望见那山高》、《茶香飘五洲》等。“次生态”民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因为:①它的简易性。对于“旧瓶新酒”,识字不识字的人皆可为之,识不识简谱亦可为之,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只要是兴之所至情之所及,便可来上一首。②它的适用性。社火娱乐也罢,时政宣传也好,都是某种需要,为我所用。③它的欣赏性。由于对原生态民歌的某种改造以及演唱方式、形式上的创新,使之更为好听好看,增强了欣赏性,丰富了表现力。这是一种包装,站在观赏者的角度,原生态也需要包装,既不丢弃原始,又融入时尚,二者融汇一体,便别具魅力。“次生态”是我的叫法。由于想谈谈紫阳民歌的“生态”问题,却对如上提到的那种类型民歌的归纳颇费踌躇。原生态吧,不全是,新生态吧,也不全是。思量间想到了原生林、次生林、新生林,便“引进”过来,将此种类型的民歌叫做“次生态”。我想,这一叫法还是有一定科学性的。愿听到专家的指正。如有不妥,也是为了“说事”的方便,“姑妄叫之”吧。新生态 根扎本土新生态民歌即通常所说的新民歌。“民歌之乡”的紫阳县,建国后产生了大量的新民歌。既有广大群众的即兴创作,又有文艺工作者向传统民歌学习的收获。数以千计的新民歌,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存下来的已远远不足这个数字了。岁月是无情的筛子,它的筛选,不被任何人的意志和愿望所左右,弃掉那种浮华苍白,趋时应景的东西,留下那种有真情实感,人性化的东西。作为地域性很强的民歌来说,它还会弃掉那种毫无紫阳民歌特色的“伪民歌”,留下地域色彩鲜明的真正的民歌。这是法则,也是经验,让我们逐步懂得了什么样的歌才是真正的紫阳新民歌。这一话题,余海章、戴承元二位教授在《紫阳民歌文化研究》一书中已从歌词的乡土性、通俗性,音乐的地方特色诸方面作了较为充分的阐述,我不再重复。我只谈谈工作实践中的几点体会和认识。我认为,新民歌须有“根”,须“根扎本土”。我从数首新民歌的经典作品中去“寻根”,寻找到了新民歌的创作方法:一是运用传统民歌的某一乐句、乐段而生发开去,改编创作成为新的作品。二是运用传统民歌的总体音乐风格创作歌曲,虽然看不出它有着紫阳传统民歌的某句、某段、但可以感觉到紫阳民歌的风韵神采,也就是“味道”。已故作曲家李三存先生创作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春到茶山一片新》,与紫阳传统民歌小调《小四景》就有一种“胎育”关系,我们将二者的音乐作以比较就不难发现这层关系,自然是新歌脱胎于传统。为说明问题,将二者的相应乐段抄录于下:
通过对照,可以明显看出前面提到的运用传统民歌的某一乐句、乐段生发开去的创作方法,李三存的这首歌运用得恰到好处。李三存的《开山歌》,也被认为是紫阳新民歌的经典作品,则完全是紫阳方言土语的音乐化。作曲家陈碧珊先生的《驾起彩船走汉江》脱胎于紫阳花鼓子的上河调《汉江打渔人》,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创造,是一首全新的歌曲。其手法特点已有余海章、戴承元在《紫阳民歌文化研究》一书中的详尽分析论述,我不再叙述。陈先生的《汉水放船》,是汉江船工号子的扩展。还有《三月三上茶山》、《久不唱歌忘了歌》、《人民跟党心贴心》等等大量创作歌曲,皆或多或少地有着紫阳传统民歌的音乐元素,听起来有紫阳民歌“味道”,这是因为陈先生熟悉和精通紫阳民歌的缘故。老一代作曲家的成功经验,供新一代曲作者认真学习、领会,并努力实践,同样创作出了大量新民歌作品。李国平的民歌表演唱《驾起彩船逛山城》、《有女为安》、《山歌颂清风》等得到观众普遍欢迎和专家好评。但新民歌的《莲花情歌》将传统民歌《放羊歌》和《八岔》稍作改动又联缀一起,成为一首新歌。杨银波的《任河相思》、《桅子花儿开》等数首创作新歌,皆有着紫阳传统民歌的音乐元素。无论从体载结构、音乐手法、技巧,还是演唱形式多方面比较,新民歌在继承学习的前提下,较传统民歌有了完善和发展,有了改革和创新。如《春到茶山一片新》采用了女声齐唱加男女声二部合唱,第三段加入轮唱的表现形式。《驾起彩船走汉江》采用的是序歌加正歌加尾声的结构形式,并加大了旋律跳进的幅度,使音乐比传统民歌更为开阔、嘹亮。《山歌长山歌亲》采用的是领唱、齐唱加多声部合唱的形式。还可以举出一些,但不是很多。这些突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对于新民歌创作,我们也曾有过模糊认识,以为只要是紫阳作者创作的,又表现了本土生活和风情的歌曲都可算作紫阳民歌,忽略了它在音乐方面的艺术特征。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认识逐渐明确,只有那种吸收了传统民歌的艺术营养,保持民歌的乡土性和通俗性本质特点的歌曲才可称作紫阳新民歌,有了这一认识,就应该以此为标准作一定坚守。这是因为:民歌是地域性很强的艺术,失去了地域性,也就失去了民歌自身,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很大程度是保护这种地域性。对于民歌来说,地域性即个性,而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因此,这种坚守不是狭隘,不是划地为牢,而是一种必须,紫阳民歌 代有传人关于紫阳民歌的传承问题,本文在前面三个部分皆有涉及,故此处仅作简要叙述。数十年来,由于历届党委、政府的重视,民歌一直是当地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如前所述,坚持了群众性民歌演唱活动的经常性,开展了民歌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民歌文化氛围。这一氛围又摧生了各种民间演唱团体。这些团体所携带的民歌文化气息多方辐射,再加上民歌产业的初步兴起以及书籍、光碟的出版发行,可以说,民歌已进入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大众,影响和培育的不仅仅是会唱多少民歌,同时还有对民歌的感情认识观念。原先,青年人大多觉得民歌太“土”,不好听,经过长期的熏陶以及主流媒体的引导和影响,现在的青年人大多认为“土”是好东西,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宋祖英等大批歌唱家不是将我国的这种“土”东西带入了国际大舞台,受到国际友人的热情欢迎吗?好听不好听有一个审美情趣和感情投入问题。中、老年人则是以“土”为荣耀,为骄傲。有了这种观念认识的转变,演唱民歌基本上已成为全民的自觉。城镇和乡村涌现出大批民歌手。其中既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十来岁的少年儿童,最活跃的是中、青年人。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歌星”———当地唱得最好最多的人。这些人既是当地民歌演唱的领头人,又是民歌的传承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徒弟。识字的人还有自己“录制”的“歌本”,如界岭乡的王安银,他的歌本记录了上千首民歌歌词,方圆百里都有人请他去“坐夜场”唱歌。2006年举行的原生态民歌大奖赛,可以说是紫阳民歌演唱和传承的一次大检阅,大赛通知发出不久,文化局便组织人力去到各乡镇进行“海选”,报名者达320多人。经过初赛,选拔了72人进县城复赛,从中选出20人进入决赛。最终评选出王安银、何耀信、杨静萍、汪贵友等十人为“十佳歌手”,唐登华、邢万龙、戴德顺、沈茜等十人为“优秀歌手”。与此同时,县人民政府表彰奖励了一批长期为紫阳民歌积极工作的人们:权春国、李国平、夏清华、马忠爱、娄芳为先进个人,授予李三存、吴向元、陈碧珊、张宣强等四人突出贡献奖。经数十年努力,今天可以这样说:紫阳民歌,颇多知音,代有传人。紫阳民歌的生态现状,可用“良好”二字概括。良好不是很好,不是优异,还存在某些让人忧虑之处。如:没有将紫阳民歌唱向全国的“顶尖”级歌手。现有歌手中有不少拔尖人物,如夏清华、彭忠波、陶恒、马忠爱、唐文生等,但“拔尖”不是“顶尖”,“拔尖”是在一定范围内相比较而言的,发现和培养“顶尖”级歌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又如:缺少紫阳民歌研究专家对民歌的演唱、包装等多方面进行高水平指导,目前还停留在一定层面,难有突破。好在相关方面早认识到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已派送青年歌手彭忠波去西安进修声乐,文化馆音乐干部杨银波去西安攻读音乐方面的研究生,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紫阳民歌会有一个飞跃。
(作者单位:紫阳县文化馆)&&
永不落没的秦岭古栈道(一)◎ 谭波才一古栈道又称蜀道,是古代由中原入蜀,进入大西南的交通要道。秦岭古栈道是蜀道中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发现较著名的有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和陈仓道。与长城、运河相比,它们无论如何都少了些强悍和霸气,可就是这些隐没在树草谷涧中弯弯曲曲延伸远方的山径,把相隔万里的土地、城市、人群联系了起来,让邈远的时空有了绾接,历史也因此变得纵横捭阁、云谲波诡,富有动感和质地。秦岭古栈道最早开凿于何时,至今仍无法考证。虽战国时文献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秦昭襄王也曾以范睢为相,在悬岩绝壁间穴山为孔、插木为梁,铺木板联为栈阁,开凿山间栈道。可从现存史料看,早在周武王伐纣时,就有来自南方的庸、蜀、羌、濮等古国和古民族参战。这说明,早在中国商周时期,秦岭就已经不可阻挡兵马了。很有可能在那个年月,先民就开始修建并使用栈道了。栈道因为修建在悬崖绝壁、险峻陡峭之处,加之多为木质结构,时常遭受到山地各种自然力量的侵袭,破损严重。但对它最彻底最残酷的破坏,却正是人类自已。千百年来,栈道修了毁,毁了修,修了再毁,毁了再修。最著名的褒斜道最盛时其熙熙攘攘和快速、安全、舒适的情景令人叹为观止,唐人刘禹锡曾这样描述:“栈道盘虚,下临咸尔呀,层崖峭绝。柄木旦铁,因而广之,限以钩栏。狭径深泾,衔尾相接,从而拓之,方驾从容。急宣之骑,宵夜不惑。郗曲凌层,一朝坦夷。……繇使行者忘其劳,吉行者余其躯,孥行者家以安,货行者肩不病,徒行者足不茧,乘行者蹄不剜……”。因为栈道费工费时费力,又容易破坏,所以自唐朝以后栈道逐渐被碥道所取代。碥道是在有坡度的崖壁上削坡铲石筑成的土石路。虽不像栈道那样平直、近捷、舒坦,但比栈道经久耐用、安全,且维修省工。古栈道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那份辉煌、那份荣耀、那份骄傲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留给人们是无尽的缠绵和沉思。然而,如果完全抛弃它们,那就抛弃了一种最亲呢不过的人文承接,抛弃了一条无以伦比的民族根脉,抛弃了一次血淋淋的心灵洗涤。文化名人余秋雨在汉中游历了两天后大发感慨:“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又与汉中密不可分,汉中这地方不来,那我就非常遗憾了!因此,我有一个建议,让全体中国人把汉中当做自己的老家,每次来汉中当做回一次家!”也许余秋雨就是在身临褒斜古栈道,在细细琢磨石门摩崖石刻和遥想刘邦、曹操、诸葛亮等千古英雄如何在古栈道上形色匆匆中,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言不由衷地说出连自己都惊若寒蝉的“狂语”。二在数十条秦岭古栈道中,褒斜道是最具血性,也是最具文气的。虽时过境迁,可当你一踏入褒斜口,一股强大力量油然而生,压着你喘不过气来。数百米高的石门水库像一座巨大山门耸立在你面前,把你的视线挡得严严实实,让你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和即将发生什么,充满着悬念和诡秘;鸡头关更是倚坝而立,直插云霄,怪石嶙峋,大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之势;古栈道在这里竟变成了一条廋小的蚯蚓,弯曲在离水不到两米的山脚下,忽上忽下的石径被风雨凿成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谁也想不到曾经能够驱车过马;褒河被水库拦腰截断,水流变得深遂、汪洋、柔和,与曹操当年写“衮雪”的情形大相径庭。褒斜道,南起汉中的褒谷,北起眉县的斜谷,全长四百七十多公里,因依循褒、斜二水之河谷而得名。古时,莽莽秦岭阻挡了南北交流,先民们经过多次探索,终于循河谷跋涉,步履出这样一条不翻过一座大山而能穿越秦岭的通道。即使在今天看来,古人是也聪明的,古褒斜道的路线亦是通过秦岭的最佳捷径,后来的316国道、江眉公路大致都是据此道的走向修建的。最早的时候,褒斜道也只是一条普通的山道,只是后来因为军事目的而逐渐演变成了可通车马的栈道。至于它最早开凿何时,至今还无法考证。据《战国策》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同时《史记货殖列传》写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这些足以说明褒斜道在秦朝己存在,而且是由秦入蜀的惟一通道。褒斜道在历史上最为“风光”之时要数汉朝了。因为它和一名开国大将和二位汉朝皇帝联系在了一起。公元前206年,韩信受张良推荐投奔刘邦,由于性情高傲,不善迎奉,官场上始终不如意。终有一天,大失所望,收拾行装,不辞而别,趁一个月夜逃走。一代名相萧何知道此事后,如失至宝,立即骑一匹快马,加鞭急驶,去追赶韩信。传说韩信骑马出了南郑城东门,拐了一个弯,向北进入褒谷,可不久一条溪水挡住了去路。这条溪水名曰寒溪,平时水浅,行人可以涉水过河。恰巧这天上游下了一场暴雨,溪水暴涨,韩信到此无法渡过。这时萧何骑马追赶上来,跳下马鞍,双手拉住韩信。韩信见萧丞相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光着一双脚丫子,觉得其确有爱才之心,不好再说什么,就随萧何返回了南郑。后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随后,韩信不辱封赏,向刘邦献出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而一举平定了三秦,逼得项羽弃城池、别虞姬、投乌江,五载后成就大业,诞生了继秦后第二个大统一国家。“不是寒溪一夜涨,哪得刘朝四百年?”褒斜道成就了一代良将,同时淬炼出了“国因才而兴,政以才而治”的千古至理。汉武帝刘彻和汉明帝刘庄算是褒斜道的“缔造者”了,先是刘彻为漕运关东粮食到长安,“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后是刘庄于永平四年(公元61年)“诏书开斜,凿通石门,修复了百余座桥阁、邮驿亭、徒司空(管理刑徒的公署)及县署等建筑物,规模之大超过任何一次修建活动。叹为观止的是,当时负责修路的是广汉、蜀郡、巴郡的官员,具体施工的是服刑役的二千六百九十个犯人。相传用的是一种叫“火焚水激”的方法,即用大火灼烧岩石,当岩石聚集高温时,用冷水浇灌,让其迅速降温,待通过“热胀冷缩”而破裂后,实施开凿。据有关资料反映,石门至今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开造的穿山交通隧道。历史往往就这样,当时的劳民工程,在数百年后就有可能成为“文化遗产”和“世界奇迹”。历史进入三国时期,褒斜道再也不是“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了,一条仄仄的石道上堆满了来来往往、层层叠叠的脚步,各种信息、报告、决断、指令从这里大进大出,但往来的人丁大多衣冠不整、行色匆勿、喜怒不定。在褒斜道这条路上,曹操是来也匆忙去也匆忙。公元215年,痛失赤壁之战后的曹操并没有因势力锐减而消磨斗志,而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他61岁暮年之际,发兵征讨汉中的张鲁。战争初期虽然非常艰难,可告捷却非常迅速,短短八个月就拿下了汉中。然而因“内有忧逼”,不得已放弃了以汉中为据点继续谋取益州的战略构想而“身遽北还”。但是曹操的撤军决策却给了刘备可乘之机。刘备于公元218年亲率大军进攻汉中,并于次年正月在定军山斩杀了曹军主帅夏侯渊。当同年三月曹操本人再次亲临汉中时,局势已无法挽回。曹操见大局已定,一声长叹,出晚间口令“鸡肋”,然后大步撤回长安,并以“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为由,斩杀了透露心机而让他难堪的杨修。从此,汉中成了刘备的领地,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就此真正鼎立起了来。相传“衮雪”二字就是曹操第二次登临褒谷故地,一览大好河山。见石门外幽谷深滩中,石多浪激,飞流奔泻,银涛做窝,犹如白雪翻滚时,豪情难抑挥毫即书隶体“衮雪”二字于谷中石尖,以喻褒谷山水之美。此时虽与写《观苍海》的情形大为不同,但一代枭雄毕竟是一代伟人,在战败的情况下,仍能闲情自得,赋风吟月,不忘建功立业和抱国之志。曹操走后,紧接着历史上另一个重要人物出现在了褒斜道上。他的足智多谋、他的仕子情结、他的梦幻人生,让褒斜道沉淀了一份悲壮和凄美。“悲壮产生力量,凄美集结空旷”,褒斜道就这样硬挺挺地树立起来。这个人物就是传颂百代的诸葛亮。白帝托孤把一代贤相诸葛亮的命运捆绑在了一个平庸的战车上,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和“汉贼不两立”的做人气节,时时牵引着他与命运抗争、与时代搏斗,直至“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四郡后,就马不停蹄地率兵北驻汉中,褒斜道在他奇谋睿智下变成了北伐的一柄变幻莫测的利剑。公元228年春,诸葛亮首次北伐,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虚张声势由褒斜道出兵。派大将赵云和邓芝率领一支人马据守于太白岭北坡的箕谷,佯攻眉县,以迷惑和牵制曹军。而诸葛亮却亲率主力进攻甘肃的祁山,使魏军措手不及,魏国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继叛魏投蜀,整个关中为之震动。然而,由于前部先锋马谡违反诸葛亮的安排部署,骄纵轻敌,不听部下的劝告,舍水上山,丢弃要道,欲凭高作战,致使水道被断,军心涣散,一击便溃,失了街亭。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得迁西县民众一千余家退回汉中。在箕谷佯攻的赵云、邓芝军也因兵弱敌强,无功而还。但诸葛亮始终不忘北伐之志和“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公元234年,经过多年休整,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兵出斜谷,开始第五次北伐。但至是年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怀着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无限惋惜,在五丈原军营中与世长辞了。之前,具有传奇色彩的黄阿丑带着儿女来五丈原见他,也成了永远的决别。遵照诸葛亮的遗命“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长史杨仪率领蜀军从褒斜道回兵汉中。也许是处于“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吾自当率诸军击贼”的原因,或者处于“且魏延何人、当为扬仪所部勤,作断后将乎”的原因,再或者出于与杨仪积怨太深的原因,征西大将军魏延抢在杨仪之前率领部队先行回国,而且过河拆桥,一路上把褒斜道烧得一干二净,并在南谷口驻军阻击。杨仪走途无路,一边上书朝廷,一边奋力反抗。最终魏延因丧失军心,兵卒一哄而散,被马岱所杀。杨仪为泄私愤,不仅将魏延的头颅恶狠狠地踩于脚下,而且诛灭了魏延三族。这就是“诸葛亮时代”的三大疑案之一“魏延之乱”。诸葛亮去世三十年后,蜀汉就灭亡了。这位天下第一智者,当年躺在灵枢中,也许为褒斜道上的“魏延之乱”而愤恨不已,但一想起千里之外勃勃生机的益州可能仍“志存后人”。然而令他做梦都想不到的是,连死也不忘北伐的志向,甚至愿意死后葬于远离国都和家乡的定军山下,也随着坟前松柏岁枯岁荣化为泡影。公元263年,刘禅不战而降,举国投魏。沉睡千年地下的他,至今也许都参悟不出,虽八卦阵战能杀敌、木牛流马能运粮、褒斜栈道能出奇兵,但“世”即“势”,他的“严”导致了“民怨”、他的“战”造就了“国贫”。他的“法”抵忤了“士族”,没有真正地找到代表时代的阶级力量和治国方略。诸葛亮的思想,因超越现实而像一颗流星一样,在漫漫黑幕中划出一道夺目的光彩后转眼就消失了。然而诸葛亮的最大不幸还不在这里,而是在于他的想法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的理解,他的国家又最先灭亡。诸葛亮一去世,他的实验就不再继续;蜀国一亡,他的欧文式理想就彻底破灭了。后世无数崇拜、缅怀他的人,也只是念念不忘他的“兴复汉室”,耿耿于怀他的“出师未捷”,殷殷羡慕他的“足智多谋”,真正有意义的“依法治国”和“虚君实相”则很少有人提起。三国过后,褒斜道便沉寂了,也许是频发的战争、无休止的喧哗、起伏不定的沉落,让它养成了恰守和泰然。随着岁月的沉积,雄武少了,文气充然了起来。或为了记载盛事,或出于人生感慨,或基于满腹才艺,褒斜道南口的石门一带留下了历代文人墨客题写的摩崖石刻一百八十多块,其中至今仍保存完好被中外书法界称为“瑰宝”的“汉魏十三品”。石门摩崖石刻的价值是多方面的,除在历史、军事、交通、科学技术、水利建设、人文等方面有极高的价值外,单就其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就不可低估。自清以来,凡较为重要的书法研究和辑录隶书碑帖,几乎都收有汉中《石门颂》等作品。民国时期,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大型工具书《辞海》,其封面就是集《石门颂》中的“辞”、“海”二字而成。清代大学者杨守敬、康有为均称赞石门书法艺术,尤其是孙中山和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对石门书法推崇备至。传说,于右任见到《石门颂》后,设榻其侧,长久不离,昼夜练习,并联想到当时时政,每每为之动容,号召全中华民族“取其朝气蓬勃,走向自由;取其归息之际,落入法度”。“汉魏十三品”在国际上也小有名气。日本著名书法家谷扇、小木太法、杉村邦彦等相继远涉重洋,亲临其境,细细研究,耐心揣摩,终有所得。因此,“汉魏十三品”不仅继续印证着汉字文化圈的历史辉煌,也架起了中国与外邦的友谊。然而,题写《石门颂》的人是一位很不起眼与汉中一衣带水的安康人。他就是时任汉中郡书佐行承事的王戎。《石门颂》镑刻于石门西壁中部,用笔遒劲,纵放洒脱中又处处含锋而不露,笔势中引而不发,收放自如,大有道家文化“外圆内方”、“似发不发”的精神特征。它与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和陕西略阳的《陠阁颂》,合称为“汉三颂”,并为汉代摩崖石刻的精粹。可想而知,假如《石门颂》不是因镌刻在山壁中而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屑小官职的王戎而史无记载,谁能知道他们的书艺素养竟达到了使历代文人墨客顶礼膜拜的高度呢?历史,就是这样在不可思异中创造一个个伟大奇迹,让后人在踏寻蛛丝马迹中,感叹上苍的神迷和深邃。褒斜道偏居秦岭一偶而感不到它的枯竭,这也许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
(作者单位:安康市文化文物局)
话说安康新城(一)◎ 牛谦才周邦基先生的《话说安康城的旧街巷》连载刊出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它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展现历史渊源,包括商业经济、文化、民生各个层面。志书宜粗不宜细,而旧街巷连载恰好弥补了志书的不足。因此《话说安康城的旧街巷》应是细说的城市历史。邦基先生真诚地告知笔者,安康城旧街巷应包括新城部分,并建议我来撰述。基于厚望及社会各方面朋友的期待,笔者在退休赋闲后集中精力提笔试应。明万历十一年(1583)开建新城,至今已逾四百二十多年。既称新城,就有“新”的来历,更有旧的历史。至今,新城还没有较为完整而独立的志书资料。因此在写旧街巷的同时,对新城的来龙去脉必须先做个交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新城的老人常说,旧城多经商,显现的是富;新城多学仓,凸显的是贵。这要用详实的史实和资料说话。笔者十分赞赏邦基先生的求实精神,对资料也要分析考辨,求证唯实,绝不能持拿来主义。基于此,笔者十分欢迎读者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大写繁体字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