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师兄们 打坐昏沉怎么回事办

一师兄:晚上不睡觉,一直打坐修行——实修不倒单!
我的图书馆
一师兄:晚上不睡觉,一直打坐修行——实修不倒单!
禅悦不倒单中的精华摘录
采集了一下精华,呵呵,以供大家享用
本文发布:禅悦
计划先从每日4小时睡眠开始,二个月后改为每日3.5小时,再后改为3小时,如此如此,过渡过渡,自度自度,萨婆诃。
然而,有一秘要所在:每日23时之前必须就寝,何以故?
晨三时起,一座至四时,起做八段锦,喝水,四时半与诸师兄做早课(楞严咒、十小咒等),再一座四十分。
前座单盘,仍有昏沉,后座双盘,于二十分时如常开始腿痛,看住心中痛念,身所受者,皆是我相。(师云:破我相之诀,唯一字——“忍”)。
其实,所谓腿痛的感觉,也不过是想出来的,因局限于六根之无明,以幻作实,不知其本梦幻泡影。
一日,师领众放生,河边风大,禅悦小儿抖抖索索,师斥:把心定住,你再看它还冷不冷!依之,实无需发抖,由此想到座中腿痛,同一理也。
关于熬腿,师曾有示:一定不要一感觉疼痛就换腿,否则久而久之,会导致片刻都不能忍受,一盘腿就感觉疼痛不堪。要么不上座,上座就规定必须到某个时间才能换腿或者下座,慢慢的,可以一次比一次多熬一点点,最后便突破这个难题了。
再说说盘腿的方式
初学者不必强求双盘,甚至可以散盘,如果观心得力,散盘一样有功效;
但如果单盘,一定不要总是盘一边(比如说总是左腿在上),因单盘的姿势在垂直向是偏离垂直线的,也就会导致脊柱不中正,如果总是偏向一边,最后会使脊柱歪向一边。这一点,禅悦同学是有教训的,因总是感觉左腿在上舒服,几乎从来都不换姿势,最后发现左腿在上时盘得舒服,右腿在上时,脊柱就开始隐隐作痛,方知不妙,矫正了好久,现在大概恢复得差不离了。
同理,如果是修不倒单,尽量不要单盘,要么双盘,要么索性散盘。
双盘的秘诀
在于心的柔和,心柔则腿柔,心刚强则腿子刚强,因此,盘腿的过程实是观心、扭转刚强习气的过程。初学者若双盘有困难,可在每次散盘或单盘有顷后尝试双盘,此时腿子会柔软些。或者可以试着压腿,一腿伸直,另一腿以拟盘腿的姿势,盘曲到伸直那条腿的腿根,按住曲腿往下按压若干,换腿,如此往复几次,一般就可以较简单地盘上了。若腿子业障重,可在压腿的时候念“阿弥陀佛”回向给腿子。当然,平时念经念佛回向也是可以的。
另外,诵经时可以同时熬腿,一举两得。
倒?还是不倒?这是个问题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修不倒单,是不是就是为了一个“不倒”?如我一开始所理解的,只要我不倒就可以了,哪怕是靠着墙,可以睡得鼾声雷动,或者能不靠墙,就是直立着腰板入睡,那算是功夫比较高的?
这怕是一个普遍的误区。
“不倒”的本质,在于摄心不寐。而摄心不寐,并不在外相,真正摄心不寐者,即使看起来在呼呼大睡,鼾声大作,对周围的一切他也是了知分明。这里插播一个公案:
  玄奘一个大弟子窥基法师,又名三车和尚,到终南山拜访律宗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守戒律,功德成就,因而有天人天女供养。窥基大师去看他那天,天人不来了,两人只好挨饿。夜里睡觉,道宣律师整夜打坐,不倒褡。窥基大师不管这一套,倒头便睡,睡相不佳,又打呼噜。次日,道宣律师说他:出家人的规矩,不打坐也该作吉祥卧,你睡得不规矩,又打呼又乱翻身,吵了我一夜。窥基大师说:我才一夜没睡好,被你吵死了,我睡到半夜,好好地,结果你腰中有一只虱子,咬了你一口,你手伸进去,本想把它掐死,又想想,不能杀生,你就把它往地上一放,放也该好好放,那么高一放,把它的一只腿跌断了,所以它哎哟、哎哟地叫了一夜,吵得我睡不好。  道宣律师不敢说话了,真有这回事,他怎么知道?——摘自南怀瑾老师《如何修证佛法》
以上就是摄心不寐的定境。
因此,真正的不倒单,不是在座中睡觉,而一定是在定中。而这是个渐次修证而得的境界,而非扯一根绳子拴住自己挂在梁上,得一个表面的“不倒”就行的。
这里面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果给自己一个开许——可以坐着睡觉,那等昏沉来时,很容易就顺水推舟,“昏迷”过去了,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一昏沉就睡,丝毫没有运用心力去抵抗昏沉的过程和功夫,这样是很难有突破的。
因此,要么不上座,上座就是打起精神,绝不向昏沉投诚!如果实在抵不过,那就好好躺下睡去,养足了精神再战。千万不要搞个四不像。
这也是善师反复强调要我提醒当今盲修不倒单的修行人的地方,望学人莫辜负。
子时睡觉的问题吧
天地自然是循环变化的,以一个时辰为单位,也就是每两小时变化一次,而子时(23点-1点)是阴气盛极之后,一阳初生的时间,作为在人法界的人的身体,也是一阳初生的时刻;相对的,午时(11点-13点)是一阴初生。(此时如果在山顶上打坐,当你感觉到第一丝风的那个时刻,正好是11点,而这风,也会在23点准时停歇。)
因此,既然是在这个人法界,人就应该顺应自然,在这两个时刻及时休息,让身体得到充分休眠,这样才不会打乱元阳元阴的根,否则就打乱了这阴阳循环,至少12个时辰不能恢复,久之,则损害身体。(由此,今人喜“夜生活”之习气,至愚也。)
对渐次修行不倒单的人来说,既然有更多的禅坐计划,那么在子时就应该好好睡上一觉,养足精神再起来用功。否则就会,“因不到頭。捱得昏了困了。日裡也似夜裡。夜裡也似日裡。行時也似坐時。坐時也似行時。只是一箇昏沉散亂。輥作一團。如一塊爛泥相似。要一須臾淨潔。不可得”(《雪巖祖欽禪師語錄》卷2)。哈哈,整日里昏昏沉沉,这是修了个什么不倒单?
因此,习不倒单者,应循序渐次,随着禅定功夫的深入,慢慢减少睡眠时间,但一定是子时开始就睡,最后突破子时那个一阳初生的关口,就可以了。
根据善师的开示,打坐入深禅定,其实是最全面的休息,是包括身、心、意的休息,而睡眠只是肉身子的休息,子时,正是肉身的最佳休息时间,所以,在这个时刻睡觉是最佳的选择。
而最佳的打坐时间,反而是在早上起床后。
同样,午时跟子时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要微笑?
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一般提到的打坐要领中,都有要求面带微笑的说法,这是为什么?
经过昨天早上过于用力熬腿而导致难受的体验,今早打坐时,我才想起,当时完全忘了这茬儿了。
微笑,能让心柔和,是一种般若的妙用。
微笑着上座,微笑着盘上腿,微笑着观呼吸,微笑着看腿痛的起落。
蒙娜丽莎深谙般若之道。
而一旦忘了微笑,你会发现,你打坐时一定是板着脸,浑身紧张。腿痛会让你如坐针毡。
就这么淡淡微笑地坐着,一座四十分钟 ,很快就过去了。
连腿痛都那么柔和。
其实,当你微笑着看待周遭的一切时,一切都变得柔和。
因为,什么不在你的心里呢?什么不是你心的折射呢?
重温善师的开示
昏沉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平时过于用力——心宗讲的用力,一般都是指用心,也就是用心过重。
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带着第三只眼睛,淡淡地看着自己,淡淡地去做,告诉自己:我就是不进去。
而一旦太过于著在一件事情上,就会发现自己心里整个被这件事填得满满的,没有留下一丝空闲的空间。也可以说是失去了般若的观照。这样,因自性光明的大量释放,加持出一个魔障,打坐时就会反弹回来,造成昏沉。
所以,一般而言,情执重者易昏沉。
有的朋友,谈及任何事情时,都是一种非常投入,甚至动情的,声色并茂,就差声泪俱下的方式,这就是典型的太用力了。
一定不失唯观如幻的观照
这也是修不倒单者,平时用功的关键所在。可以这样说,不倒单不是在座上修的,座上只是检验你白天观照功夫做得如何,假如说你打坐时非常昏沉,脑袋耷拉(跟开批斗会似的),或者东倒西歪,那一定是白天做事情太用力了。
比如说你现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完全没必要伸长脖子、瞪大眼睛,盯着电脑屏幕放出那么多能量,完全可以把身子往后靠靠,眼睛也别睁那么大,甚至可以眯上点,就那么远远地,淡淡地看。
还可以带点微笑,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不知道为什么要微笑?去看前页俺的帖子)。
怎么样,现在感觉如何?
打坐姿势及其他注意
因以前懒散、放逸的习气,造成身体上有不少业障,不修行倒是没什么问题,一旦开始打坐修禅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比如说,背部习惯性地有些佝偻,腰也总是塌着,打坐时总是直不起来,导致身体不中正。
而打坐时身体中正,尤其是脊柱的中正,是非常重要的。
在座中,身体应该呈一座塔状,臀部应该是微微后突,如塔座状,而脊柱应该是垂直于水平面的。
很多朋友,包括我以前,坐的时候总都习惯靠着后墙或椅背,这样,脊柱下半部分就往后突,就形不成中正的姿势,久而久之,很可能造成腰间椎盘突出(我就因一开始的盲修而导致这个部位的虚症,不过经过调整,现在基本没问题了)。
同时,头也应保持中正,下巴微微内扣。
如果脑袋歪着,人就容易昏沉,很快就昏昏欲睡了。哈哈,不信可以验证一下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手印的问题
佛部的印相是以右手背安于左手掌上,两手拇指平摆互拄(微微相抵,但不用力)。此为胎藏界大日如来所结之印契,名法界定印,一称大日定印。或者称为三昧定印。这也是一般打坐应采用的手印模式。
然而,以上是男性结印的模式,女性的手印略有差别,左右正好相反,是左手在上。这是由男女阴阳不同而造成的,男性身体是前阳后阴,女性则相反。(而手的左右阴阳,男女是一样的,都是左阳右阴)。
手的位置和虚腋
关于手印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有说放腿上,有说应抬起来,这其实并非关键,关键是看腋窝是否虚圆。两手臂应略往后摆,腋窝应该虚着,这是符合法界和谐的姿势。
另外,打坐前,应把腿(尤其是膝盖)、腰,甚至后脑用薄被、毯子之类的包起来,以防风寒入侵。四季打坐都应如此,无非是天热时换成薄的毛巾毯。
另外要注意尽量不要在空调房里打坐,尤其是夏天开着冷气空调。实在太热的天气,可以在另一个房间开着空调,让凉气渗过来,空调温度可以调高一点。
千万不要让风直接吹到身上,所谓防风如防箭,哈哈。看看达摩祖师的示范吧!
为什么要修禅定?近日重温南师的经典著作《如何修证佛法》,发现该书在开端便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在此摘录下来,以供养诸位。    这一次我们讲这一门课,有一个因缘,在此先报告一下。今年正月间,一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临走时问了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最后抬头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是别人问,倒没有什么重要;但萧先生研究佛学多年,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是不比寻常。
  根据经典与传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持,才有这一生出生时的各种瑞相。他抛弃了王位,又出家求道十二年。大家要注意这“十二年”,因为很容易把它忽略过去。
  现在我们把重点放在释迦牟尼佛修持的十二年来讲。当时印度的宗教,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当时释迦牟尼佛学了各种苦行,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修炼。他不象我们现在人学佛,三心两意的,东面去拜个老师,西面去拜个老师,这边去套几句话,那边去套几句话。而释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诚诚恳恳去学,该下的功夫,他都做到了,然后他认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究竟,于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经过六年,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离开了。后来在恒河边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死在那里,最后终于睹明星而悟道。
  其实这一段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再讲一遍的原因,是要提起大家的注意,也就是要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这十二年中,做了些什么,又是如何修持的。我们看了他的传记,只看到他学无想定三年,最后“知非即舍”,往往忽略了他在这十二年当中,认真修持的一面。
  我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无想定”?这是印度的古法,中国及世界各地都有,也就是修道人想学到的那个“莫妄想” ——没有妄想。
  比如我们大家打坐,能不能做到盘起腿来没有思想?绝对做不到。我常说笑话,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除了这两种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得到。刚刚有位比利时的同学,也与我讨论到这个想与不想的问题;我们也谈到释迦牟尼佛,在学无想定三年以后,发现那不是道而丢掉,并不是他没有修成,而是修成后丢掉了它。因为那不是道。由于佛经文字简单,我们容易看过去而忽略了。
  佛学的“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名词很美。“非想”,不是我们普通惯性的思想境界;但是“非非想”,不是思想,勉强就说它是一种灵感吧!是一种超越思想的灵感。现在有一种“超越冥想”,其实,也还不是这个“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定”与“无想定”的这个“定”,完全不同。无想定是把思想完全灭除掉,而这个非想是“绝对没有思想”,可是又不象无想定般什么都不知道。它不是没有知觉,没有灵感的一种功夫,这是当时所标榜的最高修炼方法。释迦牟尼佛以三年的时间,达到了这个境界,但发现它不是道,所以又丢掉不要了。大体上,佛经传记所讲的佛的修炼经过,这是很重要的两点。
  为什么不提其他的修炼呢?原因是这两种修持的功夫、实验,已经涵盖了世界上很多修持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修学,都可以不必再细述了。例如,佛在学道前,对于数学、武功、文学,都达到了最高明的境界。出家后,又学成了这两种最高的法门,但是认为还不是道。其实,假如你真能做得到,天天在那里一动都不动,即使你没有道,别人也认为你有道,皈依弟子也都来了。(众笑)
  大家注意,释迦牟尼佛认为这个并不是道,当时他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雪山去修苦行了。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当然饿扁了,饿得不成人形了。他这样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然后就下山去了。
  释迦牟尼佛到了恒河边,牧羊女供养他很好的乳酪;因而摆脱了父亲派来的五个紧跟着的年轻人。因为这五位认为佛放弃了修行志向,所以离开了佛,这五个人后来就是佛在鹿野苑最先所度的大弟子。
  这时一般人也都认为他“退道” ——退票了。因为大家都认为,出家人应该苦行,于是那些跟他的人自然退会。可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他因为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才睹明星而悟道。所以我经常提醒出家人,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与营养,因为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无法修道与证道的,这是一个事实。有关身体的健康与营养,以及与修道的关系,我们都要一步一步提出来研究。
  佛接受了营养,恢复了体能,才渡过恒河到菩提树下。那时,他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能够指导他的明师,只有靠自己,到菩提树下打坐、发愿。
  这简单的几个字,很容易被忽略过去,看的时候,意思似乎懂了,可是没有深入体会。佛当时的誓愿,推开了宗教,推开了庄严的辞句,等于说发了誓、赌了咒——这一次如果我不成道,就在这里死掉算了。不起此座,就是这句话,他求道就是那么的专心。
  根据释迦如来应化史集的记载,佛在六天之内,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后陆续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第七天的凌晨,抬头一看,注意啊!释迦牟尼佛打坐不象我们那么呆板,头也不敢抬,他大概也要休息休息,抬头一看,看到天上的明星,而证悟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这里岔开一句话,想到了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认为,这也算悟道了吧!(众笑)
  刚才唠唠叨叨的,说明释迦牟尼佛悟道的经过,就是要说明我的老朋友萧先生问的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睹明星而悟道,悟了个什么?
  你说这一下抬头悟道,悟道了以后,前面那些修持都浪费掉了,那十二年的功夫都白作了吗?换句话说,他悟道时不过三十岁左右,弘法时也不过三十二岁,弟子们比他的年龄都大多了。他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出家后,各种的修炼、修苦行,是不是白干了?我当时回答我的老朋友萧先生说:“他悟的就是那个缘起性空。”萧先生说:“嗯,对了!”推开门就走了。
  不晓得你们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他走了以后,一个念头来了,萧先生研究佛学很多年了,别人问这个问题还没有关系,他问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换句话说,他问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依照道理,释迦牟尼佛悟了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个道理很简单,而在当时为什么那么难?难的是什么?佛十九岁出家,修持了那么多年,才懂得这个道理,而现在我们大家都懂,看一遍佛经的人都懂,对不对?这有什么稀奇,如果悟到了这一点缘起性空,就一而贯之,一切通达了,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假定他悟的这个道理对,那前面功夫又怎么说?又如何交代?
  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学佛,看到了佛法就晓得自性本空,性空缘起,虽然这个道理都明白,为什么我们还是要修持那么久?而且我们自己,不要说做不到菩萨,连初步的小乘罗汉都做不到,尤其令我感叹的,在现在这个时代,连证到半个果位的人都没有看见。
  所以萧先生一走,一个念头使我心境不安,感叹今天世界的文化,国内外搞宗教的,搞神秘学的,各类各式的花样,都非常的发达,但社会也更乱了,文化的思想也更模糊了,越来越不对劲了。由去年年底到今春,同学们出国写回来的信,所看到的资料,修道的也好,搞什么的也好,到处一片混乱。唉!真是无一不乱,无人不乱,此所谓乱世也。
  因此我心中非常不安,再加上萧先生这一问,问题在哪里?注意!我们大家学佛,有点颠倒因果。怎么说呢?“倒因为果”,也就是说我们大家都在倒因为果。是的,我们都晓得自性本空,晓得都是因缘等等。但是,这些学理和道理,不是我们的,而是释迦牟尼佛苦行那么多年以后,对弟子们的回答;人家把这个回答记下来以后,我们看了才懂的。事实上,不是我们懂,那不过是佛经的增上缘,我们拿到佛的成果,加以接受而已。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我们也应该走修行的路子。要学释迦牟尼佛一样,走禅定的路子,向真正的修持路上去求证,自己去证到那个缘起性空。
  因为我们懂得这许多道理以后,往往会误以为自己的成果,尤其最近多年来讲打坐的,一个个道家也会、密宗也会,满口的行话,但是看看他那样子,又一点都不像。至于说有没有功夫,有没有求证到,也一望而知。如宋朝大慧杲禅师说的,你有没有开悟,你站在那里我就知道了,哪里还需要等你说。可是现在这些人,满口的道理,尤其什么奇经八脉,这里通,那里通,热闹得很。我说“你不要把身体通乱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先学了佛经上的那些知识,把前人修持的成果,拿来倒果为因,倒因为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几天忽然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太多时间都是在盘腿枯坐中,熬得腿骨生疼,且无生机,甚或抑郁在胸,竟如困狮一般,需时而低吼一声来宣泄。
&&& 显然是有什么地方不对。
&&& 然后想起高僧古德们的修行模式来,似乎除了达摩祖师一坐多年不动弹之外,其余的多是时常在经行中,而在经行中出种种境界的更是不胜枚举,如憨山大师的例子:憨山德清( ),金陵人,俗姓蔡,十二岁入南京报恩寺。三十岁,结茅北台龙门。一日粥罢经行,忽然立定而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如大圆镜,影显山河大地;有偈云: “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微;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此灭 ”。因发悟无人印证,即展《楞伽经》印证,八个月,经旨了然。
于是开始增加经行计划,凌晨起床先经行20分钟,然后第一座改为站桩。
站桩是多年前的功课,当时炼少林气功,每日站桩5小时左右,炼得整日介神完气足,身轻如燕。学佛后就不炼了,反而身体状况远不如从前。而善师最初曾开示,要修不倒单,就得先站桩,当时有点不以为然:学佛了还炼这玩意儿干啥,虽然以前没刻意去炼什么内气外放,但总觉著相。于是只管打坐。
因这阵子工作繁忙,耗神厉害,每天第一座总是在昏沉中虚度,加上感觉身体有点虚,于是想着是不是恢复站桩这活计。也是想起师父的开示,禅人非不养生,亦非不注意身体,只是用而不著罢了。达摩祖师传的少林武功,本意即是强壮色身所用,但绝不执著,只是后世差不多已经将祖师的本意丢了,唯有喟叹。
于是今日凌晨就开始了新的计划,经行,加站桩,站桩不多说,功底还在,对经行仍有莫大的疑问,包括白天的两三次定时行走,只是缓步溜达而已,同时默然念佛,对身体的关节活络似乎很有效,同时也能感受到活动身体后所带来的调理,但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在下午请师父开示,蒙师父慈悲,在此将大意略作整理,以飨诸位。
师示:经行乃禅修的一种方式,非为锻炼身体,经行与打坐,一阳一阴,一动一静,禅人若有一半时间在禅坐,则有一半时间在经行。
(时,师令闭眼行走,禅悦抖抖索索,摸摸索索,不敢前行。)
睁眼行走时,身体、神识、意识均被眼根的局限控制,在其所制造的幻象中。
经行如同盲眼行走,但非真闭眼,而是不以六根感受,摆脱六根的限制,用心感知一切,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喜怒哀乐。实为一种观心的模式,因而速度、步伐等等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在干什么。
看到一位师兄写的八段锦的修习体会,转来与大家分享:老早就开始做八段锦,但现在才体会出其部分好处。
以前尽管每天做几遍,但总觉得效果不显著,有点像普通的体操。有时候还不如我站桩有感觉。近几日突然想起师父多次讲解过的:1,要憋足口气,撑到憋不住为止;2,要奋力做,靠一股争力。
回想,发现平时做的时候都是软绵绵的,或者赶时间,想快些做完了事。自然核心的东西一样都没办。而站桩毕竟还有一定忍耐,自然效果反而好。
于是这几天做如同打仗决斗一般,将各个动作与憋劲,抗争,忍耐,不轻言放弃融合。结果,做了两个动作就体力耗尽,不得不歇歇;出汗,流泪,流鼻涕,肌肉发抖,打嗝,恶心感全来了。才知道身体有多虚,八段锦有多契机。待磨磨蹭蹭但保证质量的把八个动作做完,只感觉到浑身轻松,全身充满力量感,早已远离夏日常有的乏力情况。做完后觉得,再做站桩或者平时普通锻炼动作都没什么必要了。该有的效果,八段锦都能达到。
又有次盘腿打游戏忘了时间,结果盘了7个小时后,发现体内似乎蕴满了能量,火烧的感觉。不稳定,身体似乎容不下。其向下跑,产生性欲,向上跑,想大吼大叫或者运动一番发泄。起来做了遍八段锦,感觉身体的舒展中,慢慢的融合了这股能量,一遍下来,舒坦无事了。可知修行中要动静结合。
听多了“戒生定”,但戒与定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戒能生定?恐怕一般人并不清楚。结合自己的理解,在此将师之慈悲开示与诸位分享。
戒律不外四者,杀盗淫妄者也。此四者,皆源于我执,戒之,亦非独看外表,如杀,不单指表面的杀生,吃肉,尚包括嗔恨之心。
杀即不慈,包括虽然未吃,但起想吃动物的心,此种人身心刚强,则不易打起双盘——魔王见修行人双盘跏趺坐即哆嗦,因唤起了他的慈悲心。
禅悦也见过一些人,以前吃肉杀生所造业力都集中在两腿上,两腿极其粗壮,且僵硬,单盘都费劲,只能散盘,还得用厚厚的被子作坐垫。
然而,这样的大侠,如果能好好持戒,多多打坐,将心慢慢放柔和,很快就能改变这样的状况。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没几个月,突然有一天就能打起双盘来了,在他而言,就似一个念头的转变,一下子就完全改观了,从此修行突飞猛进!
哈哈,双盘是禅定的一个坎儿。
戒盗即不贪
贪心起时,即忘却一切乃自性化现,顿失般若智慧,落饿鬼道。日常若贪心重,禅定时,则打不开心量,容易死在某个境界。
大乘菩萨相好光明,具足威仪,皆因慈悲无我无贪之心相所生。淫则散乱,禅定时如进一境界出不来,皆因宿世淫乱所致。
戒淫则不生。若要不生,则须不淫,需断段、触、思、识四食。(此处,断乃不著之意)。
妄者,以言已成就为大者。心中有圣,则成“怪”。修行人皆是他人见其成就,而于己无一法可成就者。
若于禅定时境界作圣解,则有天魔借其落处而化现种种形象,但有执著,即落魔道。哈哈,这样大家差不多就明白,为啥戒能生定了吧?
上次就有师兄问俺,以什么方法修定?俺只答了一个字:戒。
禅定是什么
我想,无非就是专注。定有百千三昧。南老师说,抠脚丫子时的状态也是一种定。(虽然味道不咋地 )师言:当你脑子所有的CPU,都集中在某一点时,就是三昧。(大意)念佛三昧是什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子时到,休息先——看看,三昧没了。回头梦里尽造意业。对治的办法是快速念一卷《金刚经》。闪)&&
相关推荐阅读:
馆藏&71746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教你如何打坐才会不昏沉!
我的图书馆
教你如何打坐才会不昏沉!
教你如何打坐才会不昏沉!
开示如何对治昏沉掉举&&&&&&&&&
弟子问:修学禅定时,有时昏沉太沉重,连剖析调伏妄念的力量都提不起来,若放弃修法,又随顺烦恼,该怎么办呢?
修行的过程中,按照祖师大德教言及自宗修行次第(剖析、直视和安住调伏妄念),通过调伏自己内心对治昏沉掉举当然不可缺少,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还需要找一些外缘。外缘和内缘具足才可以更好地对治昏沉、掉举。
& 修行真是一门苦行。往昔历代高僧大德的精进修法,并非如我们想象的,仅仅依靠一种正念就能调伏自己的内心。当然,正念不可缺的,但是有时候也还必须得靠一些外缘。
1.下午和晚上尽量少进食且清淡或者不进食
喇嘛仁波切从小时候直到现在都是过午不食的,也就是过了中午以后就不吃饭。往昔我曾经问过上师(喇嘛仁波切):“您现在身体虽然非常好,但毕竟年龄也已经这么大了,为什么不考虑下午也进一点食?您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守持别解脱戒而过午不食吗?”上师(喇嘛仁波切)说:“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作为出家人、尤其是一位导师,应该要作为他人的榜样,所以首先自己必须要做得很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完全是为了避免次日早起昏沉。因为如果晚上进食太多,就会遭致次日早起昏沉的违缘。”因此在下午少吃点,甚至不吃饭,有利于次日晨起修法。
2.坐垫、衣着等
平常打坐的地方根据自己的昏沉和掉举的沉重程度来定夺。如果昏沉太沉重的话,下面所坐的垫子不要太软,上面盖的衣服也不要太舒服。由于冬天天气寒冷,如果担心着凉感冒,可以稍微多穿一点。但是衣着不要过暖,否则容易招致昏沉。尤其是打坐期间身体要立直,不要倚靠等等,这些外缘也很重要。
以前,我们家乡囊加活佛的父亲叫翁知青美多吉尊者。他闭关时,从河边找了些圆圆的石头平铺起来,上面再放一点点草,他就坐在上面打坐。由于坐垫不平,所以靠这种方式断绝昏沉,不让自己睡觉。龙萨娘波尊者是一位瑜伽士,为了防止昏沉,打坐时就把头发吊到一棵树干上,稍有昏沉,头一低,就被头发牵扯醒了,白天晚上都这么一直修。以前很多高僧大德修行过程当中,就坐在一根很窄的木棍上打坐,稍不注意就从上面摔下来。
往昔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如今这个时代,一开始修法的时候,吃得那么好,穿得那么好,怎么还能修好法?”以前历代高僧大德修行都是进入苦行道,有时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比如往昔我们初次开始接触佛法期间,吃的非常非常糟糕,我跟狗一起吃过两个月的饭,穿的更不用谈了。在这种看似恶劣的环境下修法,当时内心的精进、信心和出离心等等,不需要自己去想,非常深刻。后期一切条件稍好一点的时候,尤其和汉地居士一接触,好吃的来了,穿的来了,这时昏沉招来了,掉举散乱也招来了。
详见大恩根本上师所著《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中“前行之前行”之“入座前准备”。现摘录如下:
为了摒除外缘干扰,顺利圆满禅修,入座前尚需做如下准备:
先处理好一切琐事,如:喝水、如厕、擤鼻涕、关闭手机、交待家人此时来电话暂时不接听;如有紧急事务,则先迅速处理完毕等。
食勿过饱,衣勿过暖。可用衣被适当覆盖腰部以下身体,特别是膝盖,以适度保暖(过暖则易昏沉,过寒则不利身体健康)。
如果感到身体有些僵硬,可以适当活动肢体后再入座。若感昏沉,可用冷水洗脸等方法先令清醒后,再入座。
准备坐垫:如果难以在平地以七支坐法做到不松不紧状态,如膝盖不能平贴于地,可用坐垫将臀部稍微垫高,以膝盖着地舒适为度。对于年长或者肢体比较僵硬之修行者,若散盘仍难以稳固,可在膝下适当垫一个小垫,以便身体端直。如是方便,则修行易入不松不紧之状态。
入座前应立下二种誓言:第一、即使父母等至亲来见,亦不中断入座而随顺迷乱;第二、纵遇命难亦不舍弃上述誓言。如此发誓则可遣除修行过程中一切人与非人的违缘(如修法中的昏沉、掉举等),此与生圆次第修法中的修护轮含义一如。
有人问:“打坐时,如果有一定明分还知道运用剖析调伏妄念、持风等等方便调伏,但是往往明分不够,连发现的机会都没有,一下就堕入昏沉和掉举,而且一晃就过了很长时间。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其实,这就是正念提得不够所致。由于初行者修法时间短,见解不够,因此打坐时出现昏沉和掉举侵犯内心,过一阵时间才发现;即便是念诵咒语等等,也会顺着昏沉和散乱漂泊。这些现象很正常,都是提念不坚固所致。这是凡夫的本性,并不意味着是一种功德。因此应该时时提起正念,当修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在第一时间发现昏沉、掉举。
说到正念,比如生起次第,时时净观一切诸佛菩萨就是真正的佛。从修本尊的角度来说,仅仅观想一个像而并没有去净观,这个念提得并不是很坚固。正念分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比如我们在修有相定和无相定的时候,需要一个很细微的意念在提着。如有相定,还有一个所护持的对境;无相定相对于有相定,没有那么粗大的意念护持,但是相对还有一个所护持的对境。这些所护持的对境、能护持的念,从某种角度来说可能是起心动念,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的方便。改造意念之正念就是初步开始修法期间,意念要相对提起来,这点很重要。不能因为这是起心动念就排斥它为过失,如此见解永远不会进展。因为初行者尚不具备无造法性之正念,若放弃改造意念之正念去寻找自性,是不可能找到无造法性之正念的。就如同不具备天眼时,把眼睛挖掉再寻找光芒般是不可能的。如今我们只能凭这个眼睛去看光芒,若高攀,声称人人都具备天眼而把自己的眼睛挖掉,那么只能在黑暗当中度日,没办法。
所以,初行者改造意念之正念乃为至要,原因就在此上。不管修什么法都有一个相对的提念。这个念头,有些可能是起心动念,有些可能是自性。但自性本身就没有一个所提的念和能提者,能所早已双亡。由于无造法性之正念已经超越因果、时空的缘故,所以一切显现均成为本体的庄严,永远打破不了。但是初行者暂时还不具备如是见解。
以上为弟子依据大恩上师开示录音整理,若有错谬,即于大恩上师面前发露忏悔!嗡班扎儿萨埵吽!
感恩苏州师兄参与整理开示。
愿大恩上师及一切弘扬正法之善知识法体安康!长久住世!常转法轮!事业广大圆满!
愿所有信众值遇具德上师!依教奉行!精进和合!早证菩提!
愿三界六趣一切有情父母远离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大觉果位,获得暂时乃至究竟的安乐!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怀瑾打坐昏沉对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