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只机械手表台电视机价格比是5:3,它们的价格分别上升了420元后,价格比是6:5

A,B两种商品的价格比是5:3,它们的价格分别上涨了420元后,价格比是6:5.A,B两种商品原价各多少元?_百度知道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A,B两种商品的价格比是5:3,它们的价格分别上涨了420元后,价格比是6:5.A,B两种商品原价各多少元?
我有更好的答案
420+3/5X=300*3/5=180(这是B商品原来的价格)如果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学习进步!谢谢;5X=6:5则X/5+2520X=300(这是A商品原来的价格)那么3&#47,请点击右面的“采纳答案”按钮!祝您生活愉快设A种商品为X,则B种商品为3/5X列方程420+X
采纳率:44%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商品原价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六年级奥数课堂测试10.25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六年级奥数课堂测试10.25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_伤城文章网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一、百分数的应用1.填空:(1)①一个数增加它的25%后,应减少所得数的( 20 )%才能重新得到原数。 ② 一个数减少它的37.5%后,应增加所得数的( 60 )%才能重新得到原数。1 ,乙数比甲数多( 10 )%。 11 1 ④ 甲数是乙数的1 ,乙数比甲数少( 25 )%。 3③ 甲数比乙数少⑤ 5.7∶6=( 19 )∶20=(2.85)÷3=(19) =( 0.95 )=( 95 )% ( 20)⑥ 有一杯糖水,糖和水的比是2∶9。再放入4克糖,所得糖水重92克,这时 糖水中水和糖的比是( 18∶5 )。 提示:原来糖水重 水重 92-4=88(克),糖重 88×2 =16(克), 9?288-16=72(克) 72∶(16+4)=18∶5。再放入4克糖后水和糖的比是⑦一个圆的周长增加20%,则它的面积就增加( 44 )%。 ⑧用两个相等的半圆拼成一个圆,那么圆周长比两个半圆周长之和少 (38.9)%。 提示:两半圆周长之和比圆周长多两条直径, 2d÷(π d+2d)=2÷5.14≈38.9%。 ⑨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圆面积的 ( 78.5 )%。 提示:设半径为1,则正方形和圆的周长都是 正方形面积是圆面积的 1×2×3.14=6.28(6.28 ? 4) 2 1.57 ? 1.57 157 ? ? =78.5%。 1? 1? 3.14 3.14 200⑩在正方形内作一个最大的扇形,扇形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 78.5 )%。 提示:设扇形半径为1 ,(1×1×3.14÷4)÷(1×1)=0.785÷1=78.5%。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2.判断: (×)① 最小的百分数是1%。 (×)②(2)3 米也就是75%米。 4(√)③ 甲数比乙数少20%,则乙数比甲数多25%。 (×)④ 把10克盐溶解在500克水中,那么盐是盐水的2%。 (×)⑤ 10吨煤用去10%后又增加10%,这时的煤与原有煤相等。 (×)⑥ 某车间今天上班的有100人,请假2人,出勤率是98%。3.选择: ①甲数(不为0)乘以 A 甲 = 乙1 1 的积等于乙数除以 的商,甲数与乙数相比( C )。 2 2B 甲< 乙 C 甲 >乙 D 无法比较②一批货物,第一次降价20%,第二次又降价20%,第二次降价后的价格比 原价降低了( A )。 A 36% B 38% C 40% D 64%③一个三角形,如果底边增加10%,高缩短10%时,新三角形的面积与原三 角形的面积比较,( B A 增加了1% D 减少了0.5% )。 B 减少了1% E 面积相等 C 增加了0.5% F 无法比较④选择“< ”、“ >”、“ =”号,分别填入各题的括号里。. 2 2 ? ( = )0.2 ( > )314% 0.8 ( < )1.6 9 3 1 ⑤比X多 的数与比X少20%的数的差是 ,求X的正确方程是( B )。 5 2 3 1 A X×(1+ )-X×(1-20%)= 5 2 3 3 1 1 B X+ -X×(1-20%)= C X+ -(X-20%)= 5 5 2 2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求百分之几(3)4.解法1:1200÷(31-6)×6÷00=24% 解法2:计划天数与实际天数的比是 计划产量与实际产量的比是 8月份能超额 31∶(31-6)=31∶25, 25∶31,6÷(31-6)=24%。5.今年女生有 200×(1+20%)=240(人),今年男生有240-30=210(人),当男生减少 (200+80-210)÷(200+80)=25%,女生比男生多30人。 ※6.要使四种爱好的学生数所占百分比最小,就要让只爱好其中三种或三种以 下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最多,即300%, 所以至少有 78%+80%+84%+88%-300%=30%。7.要使四种工作都会做的人数所占百分比最少,就要让只会做其中三种或三 种以下工作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最多,即300%,所以至少有 80%+87%+92%+75%-300%=34%8.每边长都增加10%, 面积为 [长×(1+10%)]×[宽×(1+10%)]=长×宽×(1.1×1.1)=1.21, 面积增加 1.21-1=21%。 9.女生占总人数的 1-60%=40%, 40%×60%=24%,在文艺组的女生占总人数的 文艺组占总人数的1 1 ,文艺组中有 24%÷ =72%是女生。 3 310.解法1:把两校总人数看作“1”。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甲校学生人数是两校总人数的 甲校女生人数是两校总人数的(4)40%÷(1+40%)=2 , 73 2 ×30%= , 35 7 2 29 乙校女生人数是两校总人数的 (1- )×(1-42%)= , 7 70 3 29 ? 两校女生总人数占两校学生总数的 =50%。 35 70解法2:把乙校总人数看作“1”。 甲校女生占乙校总人数的 40%×30%=12%,两校女生总人数占两校学生总数的 [(1-42%)+12%]÷(1+40%)=50%。接上 11.(350-20)÷(1 +20%)=900(人) 612.解法1:如图,如果正好用去总数的40%,就多用去10吨,再多运进10吨 时, 这时的存煤量与原存煤量的比仍是7∶5。 学校原存煤为 (130+10)÷(7 -1+40%)=140÷0.8=175(吨) 5解法2:设原存煤量为X吨。 X-(40%X-10)+130=7 X 5X=17513.抓不变量(女职工人数不变)。 解法1:把职工总数看作“1”。128×25%=32(人),(原有男职工)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128-32=96(人) (原有女职工), 这个厂现在有职工 96÷(1-(5)2 )=160(人)。 5解法2:把女工人数看作“1”。 男工人数占总数的2 2 2 ? 。 ,转化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 5?2 3 5128×25%=32(人) (原有男职工)2 25 % ? )=96(人) (女工人数) 5 ? 2 1 ? 25 % 2 这个厂现在有职工 96÷(1- )=160(人)。 532÷(14. 解法1:抓不变量(女生人数不变)。把原来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40%, 转化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0 % 2 ? , 1 ? 40 % 3又增加10名男生后,这时男生人数等于女生人数。 女生人数为 10÷(1-2 )=30(人) 3这个班原有学生30÷(1-40%)=50(人)。解法2:又增加10名男生后,男生人数等于全班人数的一半,女生占一半, 都等于原来全班人数的1-40%=60%。 这个班原有学生 10÷(60%-40%)=50(人)。15. 抓不变量(面粉重量不变)。80 % =4 倍;吃掉大米300千克后, 1 ? 80 % 75 % 这时大米重量等于面粉的 =3 倍。 1 ? 75 %原来大米重量是面粉的买进面粉 300÷(4-3)=300(千克),大米300×4=1200(千克)。重叠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16. 12÷((6)2 3 ? -1)÷40%=200(人) 5 4※17.(1)既能做出A题,也能做出B题的是 32+48-50=30(人) (2)能把全部题都做出的有 30×60%=18(人) (3)能做出C,而不能做出A题的有 18÷72%-18=7(人)比 18.甲现有 14×2 =4(千克) 2?5甲原有4÷(1-20%)=5(千克)19.第二天读了这本书的 这本书共 24÷((1-30%)×13 13 = , 13 ? 8 3013 -30%)=180(页)。 30找对应 20. 四年一班比二班人数多 2×2=4(人),二班原有 4÷10%=40(人)一班原有 40+4=44(人)。 21.设阴天为1,则晴天为 阴天有 31÷(1+2.5+ 1×(1+150%)=2.5,雨天为 2.5×(1-1 5 )= 。 3 35 )=6(天),晴天有 6×2.5=15(天)。 322.设乙为1,则甲为3 5 5 3 ,丙为 1÷80%= 。乙分得 40÷( ? )=80(元), 4 4 4 4 3 5 甲分得 80× =60(元), 丙分得 80× =100(元) 4 4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23.第一所中学的人数是三所中学总人数的 第三所中学的人数是三所中学总人数的(7)30%÷(1+30%)=3 , 133 1 9 ×1 = , 13 2 26 3 9 11 第二所中学的人数是三所中学总人数的 1- - = , 13 26 26 11 9 三所中学共 210÷ ( ? ) =2730(人)。 26 261 1 + 原二班的 = 新一班 3 4 1 1 +丿 原一班的 + 原二班的 = 新二班 3 4 7 7 原一班的 + 原二班的 = 新一、二班的和 12 12 7 5 ? 故新三班人数占三个班总人数的 1- , 12 12 5 三个班总数 30÷ =72(人)。新二班有(72-30)÷(1+1+10%)=20(人), 12 1 1 1 原二班有 (20-72× )÷( - )=24(人),原一班有 72-24=48(人)。 3 4 4原一班的※24.余下 25.解法1: 第二周售出后余下 第一周售出后余下 粮店原有大米 180÷(1-40%)=300(千克) 300÷(1-25%)=400(千克)400÷(1-36%)=625(千克) (1-36%)×25%=16% (1-36%-16%)×40%=19.2%解法2:第二周售出总数的 第三周售出总数的 粮店原有大米 26.第二天又修了全路的 这条路长 60÷(180÷(1-36%-16%-19.2%)=625(千克) (1-25%)×1 3 , ? 5 201 3 -25%- )=600(米)。 2 20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27. 余下的是总数的(8)1 5 ÷(1-60%)= , 6 12 5 这筐苹果原来有 140÷(1- )=240(个)。 12面积 28.大小两个圆半径之比是 大圆面积是 1991× !0 ∶9,面积之比是 10 ∶9 =100 ∶81,2 2100 =1100(平方厘米)。 100 ? 8129.由所成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相等可知:1 4 )]=(边长+2)×[边长× )] 5 5 4 4 5 一个因数乘以 ,要使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就要除以 (即乘以 )。 5 5 4 4 也就是说,一条边长是原来的 ,要想使面积不变,另一条边长应为原来 5 5 5 1 的 ,所以2厘米等于边长的 -1= , 4 4 4 1 得原正方形的边长是 2÷ =8(厘米),面积是 8×8=64(平方厘米) 4边长×边长=(边长+2)×[边长×(1- 也可以这样想:[边长×(1-20%)]×[边长÷(1-20%)] =(边长× 一条边长是原来的4 5 )×(边长× ) 5 44 5 1 ,另一条边长是原来的 ,比原来多 ,正好是2米。 5 4 4 1 1 算式: 2÷[1÷(1- )-1]=2÷ =8(厘米) 8×8=64(平方厘米) 5 4※30.长与宽的和是 88÷2=44(厘米)。 如果都增加25%,则和为 44×(1+25%)=55(厘米),所以长为 (55-44)÷(25%+ 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1 )=28(厘米), 宽为 44-28=16(厘米), 728×16=448(平方厘米)。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所以矩形的面积是(9)31.上、下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21÷(50%-15%)=60(平方厘米)。32.三角形Ⅰ和Ⅲ、Ⅱ和Ⅳ的面积和各占长方形面积的 50%,而第Ⅲ个三角形 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 18÷(50%-35%)=120(平方厘米), 第Ⅳ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120×(50%-20%)=36(平方厘米)。33.解法1:15人加上余下的20%等于总数的一半; 余下的 1-20%=80% 也等于总数的一半, 80%-20%=60%等于15人。 25+15=40(人)所以余下的 余下 解法2:余下的15÷60%=25(人),全班有1-20%=80%也等于总数的一半,则余下的是总数的5 5 1 ÷80%= ,全班有 15÷(1- )=40(人) 8 8 234.两队合修,需60%÷1 =12(天),乙队修了 3.5×12=42(千米)。 2035.乙原计划一天生产[960-(700+100)]÷50%=320(个)甲原计划一天生产 700-320=380(个) 36. (盈亏)已知黑子的个数是白子的80%, 如果每次黑子取12个、白子取12÷80%=15(个),则黑白子同时取完; 由于白子每次少取 15-13=2(个),所以黑子取尽时,白子还有10个,可知取了10÷2=5(次)。 原有黑子 12×5=60(个),白子 60÷80%=75(个)。 37.(等式性质)甲筐比乙筐多 10×2=20(千克),两筐各取10千克,差不变。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甲筐剩下的 甲筐剩下的30% 甲筐剩下的90% - - - 乙筐剩下的 乙筐剩下的 乙筐剩下的 = = =(10)1 320千克 5千克 5×3=15(千克)可知甲筐的 1-90%=10% 是20-15=5(千克),所以甲筐原有 (10×2-5×3)÷(1-90%)+10=60(千克), 乙筐原有 60-20=40(千克)。38.(鸡兔)购软席票共用(500+340)÷2=420(元), 硬席票共用500-420=80(元)。 如果用80元去买张数相同的软席票,则需 80×(1+75%)=140(元),所以每张软席票 (420+140)÷8=70(元), 买软席票 420÷70=6(张),硬席票 8-6=2(张)。39.(相遇)一半时间为 540÷(8+12)=27(分钟), 上午九点时生产 540×45%=243(个) , 前一半时间生产 8×27=216(个),还差 还需 27÷12=2 243-216=27(个),1 (分钟),到九点时生产243个零件所用时间为 4 1 1 1 3 27+2 =29 (分钟),9点-29 分=8点30 分, 4 4 4 4所以李师傅开始工作的时间是8点30分45秒。分配 40.第二天加工总数的1 5 5 = 还多 24× =20(个) 3 6 6 1 这批零件有 (20+20+24)÷(1-40%- )=240(个) 340%×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41. 晚上用去剩下水的10%,(11)即比总数的 (1-20%)×10%=8% 少 27×10%=2.7(升)。 早上放入 (27+1-2.7)÷(1 -20%-8%)=25.3÷22%=115(升)。 2对称 42.第二周又吃了82千克后,正好吃了这批面粉的一半,说明第二周没吃前 剩下的比第一周吃了的多 82×2=164(千克),第一周吃了的比剩下的40%多16千克, 第一周吃了后剩下 (164+16)÷(1-40%)=300(千克),这批面粉的一半是 300-82=218(千克),这批面粉有218×2=436(千克)。43.解法1:根据“第一天打的比没打的80%少14页”可以把“没打的”看作“1”。 第二天打了30页后,打了的和没打的同样多。 下面介绍两种画图方法。第一种:分三步画。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30×2-14=46(页) 第一天打后还剩 两天共打 第二种:(12)从图中可知,第一天打后没打的 1-80%=20% 正好等于(30×2-14)÷(1-80%)= 46÷20%=230(页)230-30=200(页)从图中可知,没打 第一天打后还剩1-80%=20% 正好等于 30-14+30=46(页) 46÷20%=230(页),两天共打 230-30=200(页)解法2:设第一天后没打的为X页。 80%X-14+30=X-30 两天共打 20%X=46 X=230230-30=200(页)44.男生占全体学生总数的60%少63人, 则女生比全体学生总数的 1-60%=40%多63人。学生总数为 六年级女生有(63×2+26)÷[60%-(1-60%)]=760(人)。 8÷(35-31)×31=62(人), 760×40%+63-62=305(人)。其他年级中女生有两种方法解(算术与方程) 45.解法1: (14-6)÷[25%-(1-7 )]=64(人) 8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解法2:设舞蹈小组原有X人,则美术小组有(13)7 X+6-(1-25%)X=14 87 X人。 8 7 3 X+6- X=14 8 4X=6446.解法1:题中已知“苹果占总数的60%还多20千克”。如果苹果只占总数的60%, 而梨仍比总数的1-60%=40%少20千克, 则梨比苹果少 100-20=80(千克); 如果梨占总数的40%,则梨比苹果少 可知总数的60%比40%多60千克。 总数是 苹果有 (100-20×2)÷(60%-40%)=300(千克), 300×60%+20=200(千克),梨有 200-100=100(千克)。 80-20=60(千克),解法2:设总数为X千克,则苹果有(60%X+20)千克。 60%X+20-[(1-60%)X-20]=100 X=300300×60%+20=200(千克) (苹果) 200-100=100(千克) (梨)。 47. 解法1:已知黄瓜的重量是白菜的3 ,又运来黄瓜360千克后,等于白菜重量 8 3 的1-25%=75%。所以原来白菜有 360÷(1-25%- )=960(千克) 8 3 解法2:设白菜为X千克,则黄瓜为 X千克。 8 3 (1-25%)X= X +360 X=960 8 1 1 后,还剩 600×(1- )=400(本) 3 3125÷(1-75%)=500(本)48.解法1:从甲书架借出从乙书架借出75%后还剩 (400-150)÷2=125(本) 乙书架原有书解法2:设乙书架原有X本。 (1-75%)X×2+150=600×(1-1 ) 3X=500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49.解法1:乙仓原来存粮 84÷((14)3 +45%-1)=420(吨) 4 3 或84÷[45%-(1- )]=420(吨) 4如图:解法2;设乙存X吨,则甲存 (1-45%)X=3 X吨。 4X=4203 X-84 450.解法1:如果男生增加16人,女生人数不变时,总人数增加16人。 男生多增加的 25-16=9(人),正是女生人数的5%。 所以原有女生 9÷5%=180(人),现有男生 325-180+25=170(人)。 解法2:设原有女生X人,则原有男生为(325-X)人。 325-X+25+(1-5%)X=325+16 现有男生 325-180+25=170(人)。 51.解法1:甲、乙两数都增加10%时,和为 现在的和是 多了 乙数为 10×(1+10%)=11, X=18010×(1+12.6%)=11.26, 15%-10%=5%,11.26-11=0.26,正好等于乙数的 0.26÷5%=5.2,甲数为10-5.2=4.8。解法2:设原来甲数为X,则乙数为10-X. (1+10%)X+(1+15%)×(10-X)=10×12.6% X=4.8 乙数为 10-4.8=5.252.解法1:如果甲、乙两个车间都比昨天增加20%,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则共织布 520×(1+20%)=624(千米); 这比680千米少了(15)680-624=56(千米),这56千米正好等于昨天甲车 56÷28%=200(千米)。间的 48%-20%=28%,所以甲车间昨天织布 今天甲车间织布 乙车间织布200×(1+48%)=296(千米),680-296=384(千米)。解法2:设昨天甲织X米,则乙织(520-X)米。 (1+48%)X+(520-X)×(1+20%)=680 X=200今天甲织 200×(1+48%)=296(千米),乙织 680-296=384(千米)。 ※※53. 解法1:今天如果都减少10%,则男比女多 700×(1-10%)=630(人)[男×(1-10%)-女×(1-10%)=(男-女)×90%=700×90%=630(人)] =1365(人)后,相当于昨天女代表的 所以昨天参加会议的女代表有 参加会议的共有 1+5%+90%=195%,%=700(人),700+700+700=2100(人)。解法2:设昨天有女代表X人,则男代表有(X+700)人。 (X+700)×(1-10%)+(1+5%)X=1995 参加会议的共有 X=700700+700+700=2100(人)。54.解法1:用“五”表示五年级植树棵数,“六”表示六年级植树棵数。 则五 + 六 = 210棵 那么 五×10% + 六×10% = 21(棵)根据已知条件,如果六年级的10%加上3棵就等于五年级的20%, 即 21+3=24(棵)等于五年级的10%+20%=30%,所以五年级植树棵数为 (21+3)÷(10%+20%)=24÷0.3=80(棵) 六年级植树棵数为 210-80=130(棵)解法2:同理,由五×20% + 六×20% = 42(棵) 如果五年级的20%减去3棵就等于六年级的10%, 即 42-3=39(棵)等于六年级的10%+20%=30%,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五年级植树棵数为 210-130=80(棵)(16)所以六年级植树棵数为(42-3)÷(10%+20%)=39÷0.3=130(棵)解法3:设五年级植树X棵,则六年级植树(210-X)棵。用方程解很容易。 20%X-10%(210-X)=3 六年级植树棵数为 X=80210-80=130(棵)55. 判断。 ( × )(1)半成就是50%。 ( × )(2)十成五和十五成一样大。 ( × )(3)商品打四折出售,表示现价比原价降低了40%。 ( × )(4)十成五就是150%。 ( × )(5)甲数的1 1 与乙数的5%相比,甲数的 大。 2 2( × )(6)两个数的比值一定比它们的积小。56. 选择。 (1)一种商品提价25%后,又打八折出售,现价( A、高于 B、低于 C、等于 D )。 C )原价。(2)一种电视机现价2000元,比原来便宜了500元,打了( A、二五折 B、七五折 C、二折 D、八折57. 妈妈每月工资 4800÷(1+20%)=4000(元), 一年后可得本金和利息共 ()×12×2 ×(1+3.25%)=43612.8(元)。 54620×20%=924(千克)。58. 二成是20%,去年比前年多收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59. 这张存折原来存钱(17)12375÷(1+4.75%×5)=10000(元)60. 张林家投保的家庭财产金额是72÷0.3%=24000(元)61. 解法1:七五折=75%, 定价的 1-5%=95% 与定价的75% 相差 可知这种商品的定价是 购入价是 解法2:设定价为X元。 (1-5%)X-5250=75%X+1750 X=35000 以下同解法1。 =7000(元)7000÷(95%-75%)=35000(元),35000×95%-(元)。62. 解法1:现有人数增加到原有人数的150%,每人分4块还少2块,相当于原 有人数每人分 4×150%=6(块) 还少2块。所以共有(10+2)÷(6-5)=12(人),共有 5×12+10=70(块)糖。 解法2:设原有X人。 5X+10=4×(150%X)-2 X=12 以下同解法1。63. 解法1:买3支圆珠笔的钱等于 每支钢笔 13.6÷(5+买 60%×3=9 (支)钢笔的钱, 59 )=2(元),每支圆珠笔 2×60%=1.2(元)。 5X=2 以下同解法1。解法2:设钢笔单价为X元,则圆珠笔单价为(60%X)元。 5X+60%X×3=13.664. 解法1:男运动员的50%也就是(总数×50%+8)人的50%, 即(总数×50%×50%+8×50%)人,女运动员比(总数×25%+4)少3人, 女运动员比总数的25%多 1人, 所以总数是 (8+1)÷(1-50%-25%)=36(人),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解法2:设总数为X人。 X-(50%X+8)=(50%X+8)×50%-3(18)男运动员有 36×50%+8=26(人),女运动员有 36-26=10(人)。X=36以下同解法1。65. 解法1:走36千米的不平路时,速度只相当于原来的75%,这段时间用原速 可行36÷75%=48(千米),多行 48-36=12(千米),多用1 小时, 51 =60(千米), 5 1 甲、乙两地的距离是 60×5 =330(千米)。 2所以原速是 12÷ 解法2: 走36千米的不平路时,速度只相当于原来的75%, 所用时间是原来的 可知原来走这段路需 原来的速度是 36÷ 1÷75%=1 4 ,因此晚到 小时, 5 3 1 3 4 ÷( -1)= (小时), 5 5 33 =60(千米), 以下同解法1。 548 36 1 ? ? x x 5 48 ? 36 1 ? x 5解法3:设原速每小时X千米,则走不平路时的速度每小时(75%X)千米。36 36 1 ? ? 75 % x x 5 1 X=12÷ X=60 5以下同解法1。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 利润和折扣(利润=售出价-进货价, 1.① 150×(1+50%)=225(元) ② 270÷(360-270)=3=300% ③ 2400÷(500×40)=12% 利润率=(19)利润 ×100%) 进货价或 0=12%④ 80-80÷(1+25%)=16(元)2.①设定价为“1”,进价是 利润率是 (1-80%÷(1+20%)=2 , 32 2 )÷ =50% 3 3②设进货价为“1”,则售出价是1+20%,降低后的进货价为1-20%。 商品利润的百分比是(1+20%)÷(1-20%)-1=50% 或 (20%+20%)÷(1-20%)=50%3. 其中一台的成本价是 1800÷(1+20%)=1500(元), 盈利 1500×20%=300(元) 另一台的成本价是 1800÷(1-20%)=2250(元), 450-300=150(元)。亏损 2250×20%=450(元),结果是亏损4. 每双的售价是8.7÷(1-2 )=14.5(元)。 55. 两次降价出售相差 正好相当于定价的430+250=680(元), 25%-5%=20%,定价为 680÷20%=3400(元),成本价为 3400×(1-5%)-430=2800(元)。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6. 出售价格是成本价的 (1+20%)×90%=108% 这种电视机的成本价是(20)256÷(108%-1)=3200(元)。7. 出售价格是成本价的 这种商品的成本价是(1+20%)×80%=96% 36÷(1-96%)=900(元)。8. 如果比原定价少卖500-150=350(元),正好不赔也不赚(等于买入价),所以350元相当于买入价的10%, 买入价为 350÷10%=3500(元),实际售价为 =3350(元)。9. 减价后每个获利 45-35=10(元),打八五折每个获利 10×12÷8=15(元), 每个原定价为 (45-15)÷(1-85%)=200(元)。 10、共少获利 9000×(1-94%)=540(元),这20台每台少得 540÷20=27(元), 180÷(1+20%)=150(元),原定价为 27÷(1-85%)=180(元),进价为 每台利润 180-150=30(元),共有 11. 解法1: 转化条件:0(台)。4 4 ,也可以看作每本以 14× =11.2(元)卖出, 5 5 卖完时不仅收回了全部成本,还获利150元,这样每本获利卖出这批像册的 11.2-10.9=0.3(元), 可知这批像册一共有 150÷(14× 14×4 -10.9)=500(本)。 5X=500解法2:设这批像册一共有X本。4 X-10.9X=150 512、解:设按定价卖出X件。(定价为“1”) 1×X+80%×(76-X)=1×76×85% X=19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 浓度问题(21)盐水浓度是指盐占盐水的百分比,糖水浓度是指糖占糖水的百分比,酒 精浓度是指纯酒精占酒精溶液的百分比,药水浓度是指药占药水的百分比等。 其中盐、糖、纯酒精、药等叫做溶质即被溶解的物质;溶解溶质的液体, 如水、 汽油等叫做溶剂; 溶质和溶剂混合成的液体, 如盐水、糖水、药水等叫做溶 液。常用数量关系有: 溶质+溶剂=溶液溶质 ×100%=浓度 溶液溶液×浓度=溶质溶质 =溶液 浓度1.25 ×100%=20% 100 ? 252.在浓度为25%的100克盐水中, ①若加入25克水,这时盐水的浓度为多少? ②若加入25克盐, 这时盐水的浓度为多少?100 ? 25 % ×100%=20% 100 ? 25 100 ? 25 % ? 25 ×100%=40% 100 ? 25③若加入含盐为10%的盐水100克, 这时盐水的浓度为多少?100 ? 25 % ? 100 ? 10 % ×100%=17.5% 100 ? 1003.①题中的盐水浓度发生了变化,怎么样才能使10%的盐水变成8%呢?只要 在盐水中加入水,但要明确:不管浓度发生怎样的变化,溶质是不变的, 这是解题的关键。 浓度为10%的300克盐水中含盐:300×10%=30(克) 30克盐可以配置浓度为8%的盐水:30÷8%=375(克) 应加水: 375-300=75(克)②解1:溶剂没变,有 20×(1-15%)=17(千克)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溶液为 需加盐 21.25-20=1.25(千克)(22)17÷(1-20%)=21.25(千克)解2:设加盐χ 千克,由题意:20 ? 15 % ? x =20% 20 ? x解得:χ =1.25答:需加盐1.25千克。4.方法一,加盐: 解法1:溶剂没变。 溶液为 需加盐 40×(1-16%)÷(1-20%)=40×0.84÷0.8=42(克) 42-40=2(克)解法2:设加盐χ 克,有:40 ? 16 % ? x = 20% 40 ? x解得:χ =2答:可加盐2克。方法二,蒸发水分: 解法1:溶质不变。 40×16%÷20%=32(克) 解法2:设蒸发的水为y克,有:40 ? 16% = 20% 40 ? y应蒸发掉的水: 40-32=8(克)解得:y=8答:可蒸发掉水分8克。5.①500 ? 70% ? 300 ? 50% =67.5% 500 ? 300②解法1:假设全用30%的糖水溶液,那么含糖量就会多出 600×(30%-25%)=30(克) 这是因为30%的糖水多用了。于是,我们设想在保证总重量600 克不变的情况下, 用15% 的溶液来“换掉”一部分30%的溶液。 这样, 每“换掉”100克, 就会减少糖 100× (30%-15%) =15 (克) 所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100×(30÷15)=200(克)(23)以需要“换掉”30%的溶液(即“换上”15%的溶液)可知,需要15%的溶液200克。需要30%的溶液30%X ? (600 ? X ) ? 15% =25% 600600-200=400(克)解法2:设需要30%的溶液X克,15%的溶液(600-X)克。 X=400需要15%的溶液600-400=200(克)6. 本题表面上看不是浓度问题。 但若将水果看成 “溶液” , 其中的水看成 “溶质” , 果看成“溶剂”,含水量看成“浓度”,则这个问题就化成了浓度问题。该问 题中,“溶剂”的重量(即果的重量)不变,于是可得到下面的解法。 变化前“溶剂”的重量为: 100×(1-90%)=10(千克) 变化后“溶液”的重量为: 10÷(1-80%)=50(千克) 答:现在这批水果的总重量为50千克。7. ①溶剂没变。 溶液为 需加盐 100×(1-10%)÷(1-20%)=112.5(克) 112.5-100=12.5(克)②溶质不变。 100×10%÷20%=50(克) 应蒸发水: 100-50=50(克)8. 溶质不变。40千克浓度为20%的盐水中含盐 变为浓度为8%的盐水有40×20%=8(千克)8÷8%=100(千克),加水 100-40=60(千克)9、溶剂不变。 溶液为 40×(1-6%)÷(1-20%)=47(克),需加糖 47-40=7(克)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24)10.由条件知,倒了三次后,甲乙两容器中溶液重量相等,各为500克,因此, 只要算出乙容器中最后的含盐量,便会知所求的浓度。下面列表推算: 甲容器 原有 盐水500盐 500×12%=60 第一次把甲中 一半倒入乙中后 盐水500÷2=250 盐60÷2=30 盐水500+250=750 盐30 乙容器 水500第二次把乙中 一半倒入甲中后盐水250+375=625 盐30+15=45盐水750÷2=375 盐30÷2=15第三次使甲乙中 盐水同样多盐水500 盐 45-9=36盐水500 盐 15+9=24[625-500=125, 45÷(625÷125)=9] 由以上推算可知,乙容器中最后盐水的百分比浓度为 24÷500=4.8%选做题(一) 11. 由于混合后甲、乙两个容器中糖水浓度相同,因此,可以把混合后甲、乙两 容器中相同浓度的糖水倒入同一个容器中,而浓度不会改变,由此,则甲容 器现在糖水浓度为:600 ? 20 % ? 400 ? 10 % ×100%=16% 600 ? 400答:甲容器现在糖水浓度为16%。12.含盐8%的盐水40千克有盐 可配成含盐20%的盐水40×8%=3.2(千克),3.2÷20%=16(千克),要配成含盐20%的盐水100千克,还需加盐 (100-16)×20%=16.8(千克), 加水 100-40-16.8=43.2(千克)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13、含盐5%的盐水200克里有盐 含盐6%的盐水700克里需盐 200×5%=10(克)(25)700×6%=42(克),42-10=32(克)还需加 32÷8%=400(克)含盐量为8%的盐水和700-200-400=100(克)水。14、解:设再加入X千克浓度为5%的硫酸溶液。100 ? 50 % ? 5%X =25% 100 ? XX=12515、解:设原来倒出浓度为80%的酒精X升。(24 ? X ) ? 80 % =50% 24X=916.设小瓶有X克,则大瓶有2X克。(也可设实际数值。) (2X×20%+35%X)÷(2X+X)=0.75X÷3X=25%17、解:设第一块取X克,则第二块取(240-X)克。90 %X ? (240 - X) ? 80% =82.5% 240X=60第二块取240-60=180(克)18、解:设这种溶液原来的浓度为X。40 X =X-10% 40 ? 200X=20%19. 混合后的溶质有80×5%+20×8%=5.6(克),浓度为 5.6÷(80+20)=5.6%, 现在的盐水浓度为 (100×5.6%-10×5.6%)÷(80+20-10+10)=5.04%。20. 倒出2.5升后的浓度是 再倒出5升后时的浓度是(10-2.5)÷10=75%, (10-5)×75%÷10=37.5%。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选做题(二)(26)21. 解法1:设原溶液为“1”,溶质不变(分子不变), 原浓度是现浓度的 15%÷10%=1.5倍, 现溶液就是原溶液的1.5倍,故原有溶液 20÷(1.5-1)=40(千克)。 解法2:盐量不变,水原来是盐的 原有盐水为100 ? 15 100 ? 10 倍,现在是盐的 倍。 15 10 100 ? 10 100 ? 15 20÷( )÷15%=40(千克)。 10 1522. 解法1:设原含水煤有100 吨。 原来煤重 100×(1-14.5%)=85.5(吨), 85.5÷(1-10%)=95(吨) , 95÷100=95%。现在含水煤重现在这堆煤的重量是原来的解法2: 设原含水煤为“1”。 原来煤重 1-14.5%=85.5%, 现在这堆含水煤的重量是原来的 85.5%÷(1-10%)=95% 。※23. 解法1:设原棋子总数为“1”,白子数量不变。 白子占原棋子总数的百分比是占现在棋子总数百分比的7 7 ,现棋子总数就是原棋子总数的 , 8 8 1 7 共有棋子 ÷(1- )=4(堆)。 2 8 100 ? 28 解法2: 白子数量不变,黑子原来是白子的 倍, 28 100 ? 32 现在是白子的 倍。 32 100 ? 28 100 ? 32 1 原有棋子总数为 ÷( - )÷28%=4(堆)。 28 32 228%÷32%= 解法3:设共有X堆。根据白子数量不变得: 28%X=32%(X-1 ) 2X=4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原浓度是现浓度的 3%÷2%=1.5倍,(27)24. 解法1:设原溶液为“1”,溶质不变(盐不变),现溶液就是原溶液的1.5倍,故加的水为 再加同样多的水后浓度降到1.5-1=0.5(份)3%÷(1.5+0.5)=1.5%。解法2:盐水浓度降到3%时,盐有3份,盐水有100份。 设又加同样多的水为X份。3 2 = 100 ? x 100X=503 =1.5%. 100 ? 50 ? 50故再加入同样多的水后,盐水浓度降到30 24 = 100 ? x 10025. 解:设又加同样多的水为X份。X=2530 =20%. 100 ? 25 ? 25故再加入同样多的水后,盐水浓度降到26. 解:设加的水为X。根据溶质数量不变得: 如果再稀释到24%,还需要加的水是Y。 还需要加的水是上次加水的36 30 = 100 ? x 100X=20 X=2530 24 = 100 ? y 10025÷20=1.25倍。27. 将乙杯溶液倒入甲杯(倒满)搅匀后,1 1 ×50%= , 2 4 再将甲杯溶液倒满乙杯,乙杯中的酒精是溶液的这时甲杯溶液中的酒精是溶液的1 1 1 3 ×50%+ × = 。 2 2 4 828.加入三杯水或三杯纯酒精后的溶液总量不变,这个总量为 3÷(50%-12.5%)=8(杯)。 原来溶器中有 8×12.5%=1(杯)纯酒精,8-3=5(杯)酒精溶液,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浓度是 1÷5=20%。(28)29. 解法1::浓度为20%变为15%时,盐没变。设原溶液为“1”,1 原浓度是加水后浓度的 20%÷15%=1 倍, 3 1 加水后盐水就是原盐水的1 倍, 3 1 故原有盐水 30÷(1 -1)=90(千克)。 3原有盐 90×20%=18(千克),水有 90-18=72(千克), 加盐后有盐水 (72+30)÷(1-25%)=136(千克), 可知加盐 136-90-30=16(千克)。 解法2:把浓度变为15%的盐水去掉30千克,则与原盐水总量相等, 但相差 30×15%=4.5(千克)盐,正好使浓度从20%变为15%, 可知原盐水总总量为 4.5÷(20%-15%)=90(千克), 以下同解法1。30. 解法1:根据配制前和配制后的溶质相等列方程。 设原来杯中有水X克。 10+200×5%=(X+10+200)×2.5% 解法2:配成的糖水溶液有 原来杯中有水 X=590(10+200×5%)÷2.5%=800(克),800-200-10=590(克)。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二、圆柱和圆锥1、填空。(29)(1)一个圆柱体的高不变,底面半径扩大2倍,侧面积要扩大( 2 )倍。 ※(2)①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a 平方厘米,半径是2厘米,它的体积是 ( a )立方厘米。1 1 侧面积×半径= a×2=a(立方厘米) 2 2 ②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S 平方米,半径是R米,它的体积是提示:圆柱体的体积=1 SR )立方米。 2 (3)一圆柱和一圆锥 的底面相等,它们的高的比是5∶6,它们体积的比是( ( 5∶2 )。(4)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2 ,圆锥的高是6分米,圆柱的高是( 3 )分米。 3 (5)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的部分比圆锥体积大20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30 )立方厘米。 (6)一个圆锥体,它的底面半径和高都与一个体积是33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棱长相等。圆锥的体积是( 34.543)立方厘米。提示:r=h=正方体的棱长, r =33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2 3 1 1 1 × ? r h= ×3.14×r = ×3.14×33=34.54(立方厘米) 3 3 32 )分米。 3 (8)一圆柱形容器和一圆锥 形容器等底等高,将圆柱形容器装满水后倒入(7)圆锥的高是5分米,与它等底等体积的圆柱的高是( 1 空圆锥形容器内,倒满后圆柱形容器中剩下的水深为6厘米,那么圆锥 形容器的高是( 9 )厘米。(9)一个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后倒入一个底面积为32平方厘米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30)的圆锥形容器里刚好倒满,这个圆锥形容器的高是( 6 )厘米。 (10)一根圆木,沿直径锯开,切面长2米,宽4分米。这根圆木原来的体积 是( 0.2512 )立方米。(11)把一个直圆柱沿着它上底面的直径从上而下劈成两半,截面正好是正 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的比是( 提示:h=d 底面周长与高的比是 π ∶1 )或(157∶50)。π d∶d= π ∶1(12)把一个高4厘米的圆锥沿着底面直径平均分成两部分后表面积增加了 24平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37.68 )立方厘米。提示:增加了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底是圆锥底面直径,为 24÷2×2÷4=6(厘米), 体积为1 6 2 ×3.14×( ) ×4=37.68(立方厘米)。 3 2(13)把一个底面直径为4厘米,长1米的圆柱,沿它的横截面切成4段,表面 积增加( 75.36 )平方厘米。 2×(4-1)=6(个)面。提示: 切成4段增加(14)把3米长的圆木切成同样的小圆木若干段,切了三次,表面积比原来增 加了30平方分米,每一小段圆木的体积是( 37.5 )立方分米。提示:切了三次,增加6个面,每个面的面积是 30÷6=5(平方分米)。 3米=30分米,三次切成4段,每段长 每一小段圆木的体积是 30÷4=7.5(分米),5×7.5=37.5(平方分米)(15)把三个底面半径为 r,高为h的圆柱体,拼成一个大圆柱体,这个圆柱 体的表面积是( 2π r +6π rh2)。(16)把三个底面相等,高为5分米的圆柱拼成一个大圆柱,它的表面积减少 了18.84平方分米。原来一个圆柱的体积是( 23.55 )立方分米。提示:减少了2×(3-1)=4(个)底面。18.84÷4×5=23.55(平方分米) (17)把三个完全一样的直圆柱体,拼成大直圆柱体,这个大直圆柱体的表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31)面积比原来每个小直圆柱体的表面积多188.4平方厘米,已知小直圆柱 的高是5厘米,那么原来每个小圆柱体的表面积是( 150.72 )平方厘米。 提示:多了两个小直圆柱的侧面积。小直圆柱的侧面积为 188.4÷2=94.2(平方厘米),底面周长为94.2÷5=18.84(厘米), 底面半径为 18.84÷3.14÷2=3(厘米),(18)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高2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 ( 25.12 )平方厘米。提示:半径的平方为 12.56÷3.14=4,4=2×2,所以半径是2厘米。 (19)一个圆柱体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已知它的底面圆的面积是5平方 厘米,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是( 72.8 提示:侧面积为 表面积为 )平方厘米。2 22π R?2π R=4π (π R ),已知π R =5平方厘米, 5×2+4×3.14×5=72.8(平方厘米)。(20)把一个正方体削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如果圆柱的侧面积是314平 方厘米,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600 )平方厘米。提示: 正方体的棱长与圆柱体的高、底面直径都相等。2 2 圆柱的侧面积=3.14×d =314平方厘米,d =100平方厘米,正方体的表面积为100×6=600(平方厘米)。2、判断。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 (×)(2)两个圆柱的侧面积相等,它们的底面积一定相等。 (√)(3)如果长方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那么它们体积相等。 (×)(4)圆柱的侧面积一定比底面积大。 (√)(5)如果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那么圆柱的高约是直径的 3.14倍。 (×)(6)圆柱体的底面半径缩小2倍,高扩大2倍,体积不变。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32)(√)(7)一个圆锥的高缩小4倍,底面半径扩大2倍,体积不变。1 (×)(8)圆柱的高不变,底面半径缩小到原来的 ,表面积就缩小9倍。 3 1 (×)(9)如果圆锥体积是圆柱的 ,那么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3(×)(10)圆锥体体积比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少2倍。2 。 3 (√)(12)有甲、乙两个圆柱形罐头筒,且高相等,甲筒底面半径正好等(×)(11)如果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那么圆柱体积比圆锥大1 。 2 (×)(13)有A、B两个底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且高相等,A的底面边于乙筒底面直径。乙筒侧面积一定是甲筒侧面积的 长是B底面边长的2倍,那么A的表面积一定是B表面积的2倍。 (×)(14)把一个圆柱体切成三个圆柱体,增加的表面积是底面积的6倍。 (√)(15)圆柱的体积等于侧面积 ×半径 23、选择 (1)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得到一个( A或B ),把圆锥体的侧面展开, 可得到一个( A 长方形 D )。 B 正方形 C 圆 D 扇形 E 三角形(2)下面的问题是求什么?把问题前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A、做油桶需多少铁皮 C、圆形水池的占地面积 E、无盖水桶所需铁皮面积 ①求表面积。 ②求1个底面与侧面积的和。 ③求侧面积。( ④求底面积。( B、D、F C ) )。 ( E ) B、油漆柱子的面积 D、做通风管所需铁皮面积 F、压路机滚筒滚一周压路的面积 ( A )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径相等,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A 2倍 B C )。(33)(3)一个圆柱的高是一个圆锥高的2倍,而圆柱的底面半径与圆锥的底面半1 C 6倍 2 (4)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长方体的表面积( A )圆柱体的表面积。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5)已知圆柱体的侧面积是9.8596平方厘米,高是3.14厘米。.圆柱体的侧 面展开图是( B )。 A 长方形 B 正方形 C 平行四边形(6)如果一个圆柱的高和底面积都等于一个圆锥高和底面积的一半,那么这 个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A B )。3 3 1 C D 8 4 4 (7)一圆柱和一圆锥体积相等。已知圆锥底面半径是圆柱的2倍,圆柱的高 1 1 倍 3B 是圆锥高的( A D B )。1 22 3C3 4D1 1 倍 3 1 3※(8)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高相等,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圆锥底面半径的1 倍,圆柱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 A 13 B )立方分米。1 2B4.5C181 提示:依题意,底面半径圆锥为1,圆柱为1 。 3 1 2 ? 1 ? ?h 圆锥体积 3 1 16 3 ? ? ? ? , 1 1 圆柱体积 3 9 16 1 ? 1 ? ?h 3 3 3 圆锥的体积是 24× =4.5(立方分米)。 16※(9)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圆锥的高是圆柱2倍,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底2 3 提示: 依题意,圆柱高为1,圆锥高为2。面积的( B )。 A 6倍 BC 1.5倍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34)1 圆柱底面积×1= ×圆锥底面积×2, 3 2 2 圆柱底面积∶圆锥底面积= ∶1= 。 3 3(10)把一根4米长的圆木截成三段小圆木,表面积增加8平方分米,这根圆 木的体积原来( B )立方分米。 A 8 B 80 C 160(11)把一个圆柱形木块削去108立方厘米后,得到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体 积是( A )立方厘米。 A 54 B 108 C 216(12)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8.84厘米,体积是47.1立方厘米,高是(C) 厘米。 A 15 B 3 C 5(13)用一张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纸,围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的 侧面,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列式是( A32 ×2 4 ? 3.14A)。2 D 2 ×3.14×3B22 ×3 4 ? 3.142 C 3 ×3.14×2提示:当3分米为底面周长时,半径是 体积是3 , 2?32 32 3 3 × ×π ×2= ×2= , 4 ? 3.14 2 ? 3.14 2? 2?当2分米为底面周长时,半径是 体积是2 , 2?22 2 2 3 × ×π ×3= ×3= ,可知选A最大。 4 ? 3.14 2? 2? 3.14(14)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r,它的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这个圆柱的侧 面积是( A 2π r2C)。 B 2(π r)2C2 2 4π rD2 2 2π r(15)把一个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6厘米、5厘米的长方体削成一个底 面积最大的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是( A 188.4 B 157 C )立方厘米。 C 47.1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每个长方形的长为直径、宽为高,面积为 48÷4=12(平方厘米); 如图2切成三块,增加了四个底面面积, 可知底面积为2(35)4、①如图1切成四块,增加了4个大长方形的面积,(1)(2)50.24÷4=12.56(平方厘米),r =12.56÷3.14=4,r=2(厘米)。 圆柱的高是 体积减少 12÷(2×2)=3(厘米), 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1 3.14×2×2×3×(1- )=25.12(立方厘米)。 3②两段表面积之和等于4个底面加上原来圆钢侧面积之和。 圆钢侧面积是 圆钢的长为 圆钢的体积为 ×(20 2 ) ×4=6280(平方厘米) 26280÷(3.14×20)=100(厘米) 3.14×(20 2 ) ×100=31400(立方厘米) 22 25、两个圆柱A、B,底面积的比是2 ∶3 =4∶9, 要使它们的体积之比是 2∶5,它们的高的比应是2 5 ∶ =9∶10。 4 96、圆柱形的汽油桶底面半径是 25.12÷3.14÷2=4(分米),1.4米=14分米。 需要铁皮 3.14×4 ×2+2×3.14×4×14=452.16(平方分米)。27、图中两个圆是铁桶的两个底面,长方形(阴 影部分)是圆柱形铁桶的侧面,这个长方形 的长是圆柱底面圆的周长,等于直径的π 倍,所以原长方形铁皮的长等于直径的7题图16.56分米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π +1)倍,从而可求出 半径为 4÷2=2(分米), 底面直径为(36)16.56÷(1+3.14)=4(分米),这个铁桶的容积是3.14×2 ×(4×2)=100.48(立方分米)。28、圆锥的高是3.14 ? (4 ? 2) 2 ? 10 =7.5(厘米)。 1 2 ? 3.14 ? 4 39、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当圆柱体的高是圆锥体的2倍时, 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零件体积为 3×2=6 倍。9.42×(1+6)=65.94(立方分米), 7.8×65.94=514.332(千克)。零件的总重量是10、水桶底面半径是 铅锤的高是12.56÷3.14÷2=2(厘米),3.14 ? 2 2 ? 0.2 ? 3 =2.4(厘米)。 3.14 ? 1211、解法1:设正方体棱长为d。3 d 2 ) ×d=628 正方体体积为 d =800(立方厘米) 2 解法2:圆柱体与正方体的体积比是3.14×(? ? ( )2 ? d=d 2 d3? 4正方体体积为628÷? =800(立方厘米) 412、底面周长为 12.56÷1=12.56(分米),半径为 12.56÷3.14÷2=2(分米), 做现在的油桶需铁皮 3.14×2 ×2+12.56×(5+1)=100.48(平方分米)。2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这个桶原来的体积是 14、底面半径为 它的容积是2(37)13、底面周长为 94.2÷3=31.4(厘米),直径为 31.4÷3.14=10(厘米), 3.14×(10÷2) ×(10+3)=1020.5(立方厘米)。62.8÷3.14÷2=10(厘米) 3.14×10 ×62.8=19719.2(立方厘米)。215、计算零件的表面积时,可以把正中间圆孔的底面补在正方体的表面上,所 以零件的表面积等于正方体的表面积加上两个圆孔的侧面积。 零件的表面积 零件的体积为 6×40 +4×3.14×10×2=9851.2(平方厘米), 40 -3.14×(4÷2) ×10×2=63748.8(立方厘米)。3 2 216、(1)这两个体的高相等,底面周长相等,且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积相等; (2)这两个体的底面积不同,表面积不同,体积不同。 发现: ①不管围成底面是圆或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的立体图形,它们的高、 底面周长、侧面积都相等,且底面周长等于高; ②围成的立体底面形状不同,底面积、表面积和体积也不同; ③围成的立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与底面形状有关,底面积越大,表面积和体 积也越大; ④ 周长相等的圆和长方形,圆的面积最大,所以底面围成圆时体积最大; ⑤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所以底面为四边形时, 围成正方形时体积最大,; ⑥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宽相差越小面积越大,这时体积也越大,所以 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也因长、宽不同而变化。 ⑦ 本题要求围成体积最大的长方体,故底面应是正方形,且圆与正方形的 面积之比为 200∶157,体积之比也是 200∶157。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是(38)17、增加了两个长为圆柱的高、宽为底面半径的长方形的面积,每个面的面积 24÷2=12(平方分米),圆柱体的高为212÷2=6(分米),原来圆柱的表面积是 3.14×2 ×2+2×3.14×2×6=100.48(平方分米)。18、把一个圆柱体等分切割再拼成一个近 似的长方体后(如图), 表面积增加 了两个长为圆柱体的高、宽为半径的长 方形的面积,每个面的面积是 12÷2=6(平方分米),即 rh=6(平方分米) 这个圆柱体 的侧面积是 2π rh=2×3.14×6=37.68(平方分米)。※19、一个圆柱体,把它等分切割后再拼成 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如图),这个 长方体的侧面积是41.4平方厘米,高 是5厘米,则长方体底面周长是 41.4÷5=8.28(厘米),这个周长包括圆柱底面周长和两条半径, 所以半径为 8.28÷(6.28+2)=1(厘米), 2×3.14×1×5=31.4(平方厘米)。 41.4-5×1×2=31.4(平方厘米)。原来圆柱的侧面积是 或20、解法1:3.14×3 ×100÷(2×3.14×3)=23.14 ? 3 2 ? 100 =150(立方厘米), 2 ? 3.14 ? 3解法2(简便):圆柱体积=侧面积 100 ×半径, ×3=150(立方厘米)。 2 221、①圆柱体侧面积等于底面积,等于3.14×5 =78.5(平方厘米),2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高为 78.5÷(2×3.14×5)=2.5(厘米), 它的体积是(39)78.5×2.5=196.25(立方厘米)。h =5÷2=2.5另解:由 ?r 2 =2 ?rh 可知, r =2 hV=3.14×5×5×2.5=196.25(立方厘米)。 ②底面积 3.14×1 =3.14(平方分米), 侧面积 3.14×6=18.84(平方分米), 高 18.84÷(2×3.14×1)=3(分米),容积 3.14×3=9.42(立方分米)。222、圆锥体铅锤的体积 水面下降2 1 ×3.14×(6÷2) ×20=188.4(立方厘米), 3188.4÷[3.14×(20÷2) ]=0.6(厘米)。223、铁块体积:π (10÷2) ×2=50π (立方厘米), 乙杯中水位上升:50π ÷[π (20÷2) ]=0.5(厘米)。2224、水溢出的体积等于B体积的一半(16÷8=2), 这些水的体积为 圆柱B的体积是 50÷8×(8-6)=12.5(立方厘米), 12.5×2=25(立方厘米)。25、①解法1:圆钢的底面积5×5×3.14=78.5(平方厘米)圆钢全长为 8÷4×9=18(厘米), 体积为 78.5×18=1413(立方厘米)。 3.14×5 ×8=628(立方厘米)2解法2:露出部分的体积露出部分体积等于高为4厘米圆柱形储水桶的体积, 所以圆柱形储水桶的底面积是 628÷4=157(平方厘米),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圆钢的体积是(40)157×9=1413(立方厘米)。②(1)把铁块横放在水中,铁块能全部浸入水中,则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等 于铁块的体积。水上升部分的底面是一个圆,即玻璃瓶的底面,因此2 水面上升高度为 8×8×15÷(3.14×10 )=960÷314≈3.1(厘米)(2)解法1: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等于铁块 竖放入水中部分(高8 厘米的 部分)的体积。假如可以切割填补的话,即是把8×8×8的水2 取出,填补到上面底为 10 ×3.14-8×8=250 (平方厘米) 2 的空心圆柱体中。8×8×8÷(10 ×3.14-8×8)≈2.0(厘米)或列方程解如下: 设水面上升高度为X厘米。2 (3.14×10 -8×8)×X =8×8×8解得X≈2.0解法2:水的体积不变,把铁块竖放入水中后,水的底面积变了,减 少了 8×8=64(平方厘米),所以空心圆柱的体积(水的 体积) , 空心圆柱底面面积总水深=空心圆柱底面积即铁块占去一部分后水面的底面积(如图)。 (类同由钢管体积与截面面积求长), 总水深为2 2 10 ×3.14×8÷(3.14×10 -8×8)≈10.0 (厘米) 水面上升的高度为 10.0-8=2(厘米) 解法3:总水深=实心圆柱体积 , 实心圆柱底面积(圆)实心圆柱体积即水的体积与铁块竖放入水中部分体积的和, 也等于圆面积乘以总水深。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设总水深为X厘米。2 2(41)10 ×3.14×8+8×8×X=10 ×3.14×X 水面上升的高度为 10.0-8=2 (厘米)X≈10.026、半分钟能抽水3.14×(0.6÷2) ×2.5×30=21.195(吨)。227、两容器深相等,容积和底面积成正比例。A容器底面积 3.14 ? 6 ? 6 9 ? ? B容器底面积 3.14 ? 8 ? 8 16即A、B容积之比也是9 , 16把装满A里的水倒入B里,水深应为容器深的 所以容器深为 1÷(9 , 162 9 ? )=9.6(厘米)。 3 1628.②解法1:水深=水的总体积 两容器底面积之和72 ? 24 1728 = =14.4(厘米), 72 ? 24 120两个容器内水的相同高度为 往圆柱体内倒水 解法2:水的体积是72×(24-14.4)=691.2(立方厘米)。72×24=1728(立方厘米), 72÷48=1.5 倍,长方体的底面积是圆柱体底面积的要使两个容器内水的高度相等,长方体内的水也应是圆柱体内水 的1.5倍。 往圆柱体内倒水 1728÷(1.5+1)=691.2(立方厘米)。 72∶48=3∶2,解法3:长方体和圆柱体底面面积之比是要使两个容器内水的高度相等,长方体与圆柱体内水的体积的比 也应是 3∶2 。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往圆柱体内倒水 72×24× 解法4:设倒入X立方厘米的水。72 ? 24 ? x x ? 72 48(42)2 =691.2(立方厘米) 3? 2X=691.229、截面为最大正方形时的面积20×20÷2=200(平方厘米)方木体积 200×200=40000(立方厘米) 锯去 3.14×(20 2 ) ×200-4(立方厘米) 230、把右图的长方形ABCD以CD为轴,旋转 1圈,得出来的是底面半径为10厘米、高为 5厘米的圆柱体。它的表面积是 3.14×10 ×2+2×3.14×10×5 =628+314=942(平方厘米)。231、从上往下俯看,物体上、下两个面的面积正好等于最下面大圆柱体的上、 下底面的面积;侧面面积等于大、中、小圆柱侧面积之和。所以 物体的表面积恰好等于最下面大圆柱的表面积加上中、小圆柱的侧面积。 π ×1.5 ×2+2×π ×1.5×1+2×π ×1×1+2×π ×0.5×1 =π ×(4.5+3+2+1) =10.5 π =10.5×3=31.5(平方米)。232、V锥 1 1 ? ? 2 V柱 3 ? (8 ? 4) ? (8 ? 4) 2433、(B)圆柱体的体积是如图所示圆柱体体积的2倍。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43)(A是第一个体积的4倍;C与第一个体积相等;D是第一个体积的16倍)34、两个完全一样的如图物体可以拼成一个 底面直径为2 厘米,长为 6+8=14(厘米)的圆柱体, 所以如图物体的体积是 3.14×(2÷2) ×14÷2=21.98(立方厘米)。235、把装有水的瓶子的瓶口塞严,倒过来看水面的刻度(如是400),再把瓶 倒过来放正,看水的刻度(如是250),则可知整个瓶的容积为这两个刻 度的和(400+250=650)。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三、比例1、填空。 (1)甲数与乙数的比值是 2(44)1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9 ):( 4 ) 4(2)π 是圆的( 周长 )与( (3)3:4.5 的比值是(直径 )的比的比值。2 ),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2 : 3 )。 3 (4)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4:5,乙数比甲数多( 25 )%。(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 5:3,甲数和乙数的和是 24,则甲数是( 15 )。(6)今年我市小学六年级举行学科素质竞赛,获奖人数为 180 名,一、二、三等 奖的人数比是 1:2:3.获二等奖的有( 60 )人。 (7)三个数的平均数是 50, 这三个数的比是 3:5:7, 它们分别是 ( 30 ) , ( 50 ) , ( 70 )。 (8)大圆的直径是4厘米,小圆的半径是1厘米,大圆和小圆面积最简单的整数比 是( 4 : 1 )。 (9)一种盐水是由盐和水按1∶25 的重量配制而成的。其中,盐的重量占盐水的 (1 26),水的重量占盐水的(3 的两个比:( 3 425 26)。 )和( 6 )∶( 8 ),再(10)写出比值是)∶( 4把它们组成比例是( 3 : 4=6 : 8 )。(答案不唯一) (11)如果 6a=5b,那么 a:b=( 5 ):( 6 ), a:5=( b ):( 6 )。 (12)a是b的1.75倍,a∶b=( 7 ):( 4 )(答案不唯一)(13)从24的所有因数中选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 1∶2=3∶6 )。(答案不唯一) (14)1 1 、8、 再配上( 40 ),就可以组成比例。(答案不唯一) 10 23 (15)如果甲、 乙两数为一个比例的外项, 两个内项正好互为倒数, 已知甲数是 3 , 4 4 那么乙数是( )。 15(16)如果a∶0.5=8∶0.2,那么a=( 20 );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如果a×b=c÷(45)1 ,则( a )∶( c )=( d )∶( b )。(答案不唯一) d (17) 1800÷25=(1800×4)÷(25×4)是根据( 商不变的性质 )。(18) 2.400=2.4是根据( (19)12 2 ? 是根据( 18 3小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 )。 比例的基本性质 1∶b )。 )。(20) 24∶15=8∶5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1 1 1 1 (21) 由 ∶ =3∶X,得出 X= ×3,是根据( 2 2 3 3(22) 已知a∶b=c,b∶a=(1∶c),c∶a=((23)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都是质数,它们的积是38,已知一个内项是 比例可写成( 2∶2 ,这个 52 =95∶19 );如果外项是两个不同的质数,它们的和 5 1 1 是38,已知一个内项是 ,这个比例又可写成( 7∶ =434∶31 )。 2 2 2 提示:设另一个内项为X。2∶ =X∶19 X=95; 5 1 设另一个内项为X。7∶ =X∶31 X=434。 2(24) 5∶3=15∶9,如果内项 3 增加 3,外项 5 应该增加( 5 )。 (25)甲5分钟做4个零件,乙8分钟做5个零件,乙与甲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 是( 25∶32 )。(26)甲、乙、丙三人进行200米赛跑(假设他们的速度保持不变)。甲到终点时, 乙还差20米,丙离终点还有38米,那么乙到达终点时,丙还差( 20 )米。1 1 (27)甲数的 和乙数的 相等,甲数和乙数的比是( 3∶2 )。如果甲数比乙数 6 4多 15,甲数与乙数分别是( 45 )和( 30 )。 (28)在一幅 1:6000000 地图上,量得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 5 厘米,两城市之间 的实际距离是( 30 )千米。 (29)在一幅比例尺为 的地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1∶5000000 )。( 50 )千米。把这个线段比例尺用数值比例尺表示为(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46)如果南通到南京实际距离大约是400千米,画在该图上应画( 8 )厘米。 (30)一个精密元件长0.2厘米,画在图纸上长4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20∶1)。 (31)把实际距离扩大 200 倍后画在图纸上,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200∶1 )。 (32)把实际距离缩小 50 倍后画在图纸上,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1∶50 )。 (33)在比例尺是 1:2000000 的地图上,图上距离 1 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千米。 (34)在比例尺 1:8 的图纸上量得零件长 14cm,零件的实际长度是( 112 )厘米。2、判断题。 ( × )(1)比例尺是一种工具,运用它可以测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大小。 ( × )(2)在比例尺中,图上距离总是小于实际距离。 ( × )(3)把一个比的前项扩大2倍,后项缩小2倍,这个比的比值不变。 ( × )(4)一个正方形按3∶1放大后,周长和面积都扩大了3倍。 ( × )(5)图上面积 =比例尺 实际面积( √)(6)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都能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 × )(7)如果5X=6Y,那么X∶Y=5∶6 ( √ )(8)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减去两个内项的积,结果是0。 ( √ )(9)因为比的后项不能为0,所以比例的各项都不能为0。 ( √ )(10)一幅地图上,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400,则这幅地图的 比例尺是1∶20。 ( × )(11)因为2∶3=2÷3,所以2∶3∶4=2÷3÷4。 ( × )(12)5千克∶6千克=5 千克。 6( × ) (13)比例尺的前项只能是1。 3、选择题。 (1)一个比的前项扩大4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 B )。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A 缩小4倍 B.扩大4倍 C.不变 (2)在盐水中,盐占盐水的 A、1:8 (3)线段比例尺 A、 B、1:9(47)1 ,盐和水的比是( B )。 10C、1:10 D、1:11 改用分数形式表示是 ( B ) 。1 1 1 1 B、 C、 D、
(4)在一幅地图上,量得 A、B 两城市距离是 7 厘米,而 A、B 两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350 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D A、1:500 B、1:50000 C、1:500000)D、1:5000000(5)一个长4cm,宽2cm的长方形按4∶1放大,得到的图形的面积是( D )cm2。 A、32 B、72 C、80 D、128(6)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边长的比是2:7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面积的比是(C )。 A、2∶7 B、6∶21 C、4∶49 D、无法确定(7)一件工作,甲单独做 12 天完成,乙单独做 18 天完成。甲乙效率的最简比 是( B ) A、6:9 B、3:2 C、2:3 D、9:6(8)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 6:2:1,这个三角形是( C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9)甲与乙的工作效率比是 6:5,两人合做一批零件共计 880 个,乙比甲少做 ( C )。 A、480 个 B、400 个 C、80 个 D、40 个(10)在比例里, 一个内项扩大5倍, 要使比例照样成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另一个内项也扩大5倍 B、其中一个外项扩大5倍C、另一个内项缩小5倍。D、其中一个外项扩大5倍或另一个内项缩小5倍 (11)与 1 1 ∶ 能组成比例的是( C )。 4 6 1 1 ∶ 6 4 B、 1 1 ∶ 3 2 C、 1 1 ∶ 2 3 D、2∶3A、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12)如果X=(48)3 3 3 Y,那么 X:Y=( C ) A、1: B、 :1 C、3:4 D、4:3 4 4 4 1 3 (13)把 4.5、 7.5 、 、 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其内项的积是( D )。 2 10A、1.35 B、3.75 C、33.75 D、2.254、解法1:甲、乙两数和不变。 现份数和为原份数和为18+7=25;2+3=5,由25÷5=5可知,当两数的份数比为2 ? 5 10 = 时,份数和为 10+15=25。 3 ? 5 15 甲数为 3.2÷(18-10)×18=7.2,乙数为 7.2×7 =2.8。 183.2÷(18 2 ? )=10, 18 ? 7 2 ? 3解法2:甲、乙两数和不变。和为 甲数为 10×18 =7.2, 乙数为 10-7.2=2.8。 18 ? 7 解法3:设原来每份为X,则甲数为18X,则乙数为7X。18 x ? 3.2 2 ? 7 x ? 3 .2 3X=0.4 乙数为 0.4×7=2.8。甲数为0.4×18=7.2 ,5、解法1:两数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差不变。 甲数与乙数原来份数的差 3-2=1,增加后的份数差是11 -9=2。要使原来的份数差为2, 则原来乙数是甲数的 甲数是2? 2 4 = 。 3? 2 612×10÷(11-6)×6=12,乙数是2 =8。 3解法2:设原来每份为X,则甲数为3X,则乙数为2X。2 x ? 10 9 ? 3 x ? 10 11X=4 乙数为 4×2=8。甲数为4×3=12 ,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解法3:甲、乙两数差不变。即 原来甲数∶后来甲数= 原来甲数是(49)原甲数×(1-2 9 )=后甲数×(1- ) 3 111 2 6 ∶ = , 11 3 11 11 10÷( -1)=12,乙数为 612×2 =8。 36、解法1:分子、分母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差不变。 分子、分母的差,原分数为 4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12,当 7-3=4,新分数为 7-4=3,9 3? 3 4 ? 4 16 = , = 时, 7 ? 3 21 7 ? 4 28 两分数分子、分母的差都为 21-9=12(或28-16=12 )。所以约分前的分子是 分母是 90÷70÷(16-9)×9=90,3 90 =210。原分数是 。 7 210 解法2:设原来每份为X,则分子为3X,分母为7X。3 x ? 70 4 = 7 x ? 70 7X=30原分数是3 ? 30 90 = 。 7 ? 30 21021-8=13,7、解法1:分子、分母的差原分数为87-61=26, 新分数为新分数约分前分子、分母的差也为26 ,8? 2 16 = , 21? 2 42 分子、分母同时减去的数是 87-42=45 或 61-16=45 。新分数约去的数应为 26÷13=2,新分数约分前是 解法2:设分子、分母同时减去X。8 61 ? x = 87 ? x 21X=455 1 1 5 3 8、甲数× =乙数× ,则甲∶乙= ∶ = ,两数最小是3和10, 6 4 4 6 10两数之和的最小值是 3+10=13。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10 a+b=5(a+b) a∶b= 4∶5(50)9、解:设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a,个位数字为b。 10a+b=5a+5b, a=4 b=5 5a=4b这个两位数是45。10、甲数×1 1 1 1 =乙数× ,甲∶乙= ∶ =2∶1。 5 5 10 1011、(1)1500×1 =3(千克) 500 1 (3)8÷ =4008(克) 500 ? 1(2)8×500=4000(千克)12、①水重不变。原盐水重10 =30(克) 1 ? 10 ②混合前后盐的重量不变。甲×20%+乙×80%=(甲+乙)×45%,35-2=33(克),水重 33× 甲× 25%=乙×35%, 甲∶乙=35%∶25%=7∶5甲乙两种盐水混合数量的比是7∶5。13、68-5=63(千克) (27+5)∶36=8∶963×3 =27(千克) 3? 463-27=36(千克)14、4000000厘米=40千米40×4.5=180(千米) 180÷2-50=40(千米)15、38米=3800厘米,=7.6(厘米)16、能。先在这张地图上量出南通到南京的图上距离,根据南通到南京的实际 距离是400千米求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再量出南通到北京的图上距离,由 求出的比例尺计算出南通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17、8÷ 在另一幅地图上,甲、乙两地相距3.2厘米。(51)1 1 =1600000(厘米),1600000× =3.2(厘米)。 00018、24÷(1 2 ) =(平方厘米)=2400平方米 100019、五年级人数×2 4 =四年级人数× , 3 51 4 2 ∶ =1 。 5 5 3比值是 五年级人数∶四年级人数=20、长的×(1-3 3 )=短的×(1- ), 8 8?2 5 1 5 长的∶短的= ∶ = , 短的比长的短 8 4 25?2 3 = 。 5 521、解:设男孩有X人,女孩有Y人。1 1 3 X+ Y=(X+Y)× 3 4 10 1 3 3 1 X- X= Y- Y 3 10 10 4 1 1 X∶Y= ∶ =3∶2 20 3022、解法1:(比例解)1 1 3 3 X+ Y= X+ Y 3 4 10 10 1 1 X= Y 30 20男孩是学生总数的3 3 = 。 3? 2 5第一组数比平均数总共多的等于第二组数总共比平均数少的。 (12.8-12.02)×第一组数的个数=(12.02-10.2)×第二组数的个数 第一组数的个数∶第二组数的个数=(12.02-10.2)∶(12.8-12.02) =1.82∶0.78=2 解法2:(方程解)1 3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设第一组有X个数,第二组有Y个数。 12.8X+10.2Y=12.02(X+Y)(52)x 1 7 = =2 。 y 3 323、解法1:男生比平均分总共少的等于女生比平均分总共多的。 (78-75.5)×男生人数=(81-78)×女生人数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3∶2.5=6∶5。 解法2:设男生有X人,女生有Y人。 75.5X+81Y=78(X+Y)x 6 = y 524、解法1:师傅比平均百分比多的等于徒弟比平均百分比少的。 师傅 人数×(90%-82%)=徒弟人数×(82%-80%) 师傅人数∶徒弟人数=2%∶8%=1∶4。 解法2:设师傅有X人,学徒有Y人。 90%X+80%Y=82%(X+Y) ※25、解:设共有X个男孩。x 1 = y 42人 男孩人数 平 均 数 (18题图)25x ×(X+2)=600 2X(X+2)=600÷ X(X+2)=48 48=6×8 所以共有 6个男孩。25 225※26、喜欢足球的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即1 4 1 ,也等于喜欢足球同学的 1- = 。 5 5 4 1 4 全班人数× =喜欢足球同学× , 4 5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喜欢足球的同学∶全班人数= 全班人数有 21÷((53)1 4 5 ∶ = , 4 5 161 1 5 - × )=48(人), 2 16 5 1 喜欢足球的男生有 48× =12(人) 42 3 27、大圆× =小圆× , 5 4大圆面积∶小圆面积=3 2 15 ∶ = 。 4 5 828、解:设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长分别为 a、b。得 6a=10b a∶b=10∶6=5∶3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5 =12(厘米), 5?3 12×6=72(平方厘米)。底为 38.4÷2×29、AB×CE=BC×AD,AB∶BC=AD ∶CE=8∶7, AB=21× 面积是8 =11.2(厘米),三角形ABC的 8?7 11.2×7÷2=39.2(平方厘米)30、FC=10×(1-2 10 )= (厘米), 3 3 ED=8÷2=4(厘米)由三角形EPD与三角形PFC的面积相等可得, FC×PC=ED×DP,即 PC=5.5×10 10 ×PC=4×DP, PC∶DP=4∶ =6∶5。 3 36 =3(厘米), DP=5.5-3=2.5(厘米)。 6?5 梯形面积是 (8+10)×5.5÷2=49.5(平方厘米),三角形ABP的面积是 49.5-8×2.5÷2-10×3÷2=24.5(平方厘米)。31、 由男、 女生人数相等可得甲×4 2 3 3 +乙× =甲× +乙× , 4?3 2?3 4?3 2?3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54)1 1 7 4 甲× =乙× ,甲∶乙=7∶5。甲组男生有 48× × =16(人)。 5 7 7?5 4?32 2 ? , 2?5 7 1 2 260÷(1- ? )=560(棵)。 4 732、三班植的是三个班植树总数的 三个班共植树1 1 2 1 33、[甲×(1- )]∶[乙×(1- )]=8∶5,、甲× ×5=乙× ×8, 3 2 3 2 10 甲=4 乙,甲∶乙=6∶5 3 6 甲袋原有 220× =120(千克),乙原有 220-120=100(千克)。 6?5※34、①解法1:两油库各增加30吨油后差不变。 原来甲、乙两库存油量之比为6 6 ? 2 12 = = ,差12-2=10(份); 1 1? 2 2 [原来相差 6-1=5(份),现在相差 3-1=2(份),取5与2的最小公倍数10 较好计算] 现在甲、乙两库存油量份数差仍为10份时, 甲、乙两库存油量之比为 甲库原存油 乙库原存油3 3 ? 5 15 = = , 1 1? 5 5 30÷(15-12)×12=120(吨),120÷6=20(吨)。解法2:两油库各增加30吨油后差不变。即 原乙×(6-1)=现乙×(3-1),原乙∶现乙=2∶5。 乙油库原存油 甲油库原存油 30÷(5-2)×2=20(吨), 20×6=120(吨)。解法3:设乙油库原存油X吨。 3(X+30)=6X+30 X=20 以下同解法1。②解法1: 两油库各运走10 吨 油后差不变。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原来甲、乙两库存油量之比为(55)6 6 ? 7 42 = = ,差42-7=35(份); 1 1? 7 7 [原来相差 6-1=5(份),现在相差 8-1=7(份),取5与7的最小公倍数35 较好计算] 现在甲、乙两库存油量份数差仍为35份时, 甲、乙两库存油量之比为 甲库原存油 乙库原存油8 8 ? 5 40 = = , 1 1? 5 5 10÷(42-40)×42=210(吨),210÷6=35(吨)。解法2:两油库各运走10 吨 油后差不变。即 原乙×(6-1)=现乙×(8-1),原乙∶现乙=7∶5。 乙油库原存油 甲油库原存油 10÷(7-5)×7=35(吨), 35×6=210(吨)。解法3:设乙油库原存油X吨。 8(X-10)=6X-10 X=35 以下同解法1。35、解法1:同时注相同的水,差不变,为 现在乙池有水36-8=28(吨),28÷(3-1)=14(吨),(14-8)÷2=3(小时)后甲池水是乙池的 3 倍。 解法2:设X小时后甲池水是乙池的 3 倍。 36+2X=(8+2X)×3 X=336、解法1:奶糖块数不变。即原有块数×45%=现有块数×25%,原有块数∶现有块数=25%∶45%=5∶9。 这堆糖中有奶糖 解法2: 奶糖块数不变。 16÷(1 ? 25% 1 ? 45% 11 ? )=16÷(3- )=9(块)。 25% 45% 916÷(9-5)×5×45%=9(块)。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或 16÷( 解法3:设原有糖有X块。 45%X=25%(X+16) 这堆糖中有奶糖(56)100 100 225 ? )=16× =9(块)。 25 45 400X=20 20×45%=9(块)。1 1 1 1 37、甲数× =乙数× ,甲∶乙= ∶ =7∶9=28∶36; 9 9 7 7 1 1 1 1 甲数× =丙数× ,甲∶丙= ∶ =4∶3=28∶21, 3 3 4 4 28 甲∶乙∶丙=28∶36∶21。 甲数是 85× =28, 28 ? 36 ? 21 36 乙数是 28× =36, 丙数是 85-28-36=21。 282 5 5 2 5 45 38、A× =B× ,A∶B= ∶ = = , 3 6 6 3 4 36 3 3 2 2 9 36 B× =C× ,B∶C= ∶ = = , A、B、C 三数中A最大。 5 5 3 10 40 33 2 39、①六年级人数× =五年级人数× , 8 5 2 3 2 8 16 六年级人数∶五年级人数= ∶ = × = , 5 8 5 3 15 15 五年级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有 310× =150(人)。 15 ? 16 4 1 ②参加长跑人数× =没参加长跑人数× , 5 6 1 4 5 参加长跑人数∶没参加长跑人数= ∶ = 6 5 24 5 这个学校参加长跑的有 580× =100(人)。 5 ? 2440、甲书架书×(1-4 3 )=乙书架书×(1- ), 5 4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甲书架书∶乙书架书= 甲书架原有270×(57)1 1 5 ∶ = 。 4 5 45 =150(本),乙书架原有 270-150=120(本)。 5?41 1 41、当小明铅笔支数× =小刚铅笔支数× 时, 3 2 1 1 3 小明铅笔支数∶小刚铅笔支数= ∶ = , 2 3 2 3 小明有 10× =6(支)铅笔,原来小明有 6+1=7(支), 3? 2小刚原来有 10-7=3(支)。1 2 2 1 6 42、①男工人数× =女工人数× ,男工人数∶女工人数= ∶ = 。 3 7 7 3 7全厂共有 100÷(7-6)×(6+7)=1300(人)。 ②从两桶中各倒出1.2千克后差不变。 剩下的油,甲桶× 甲桶中原有油 乙桶中原有油5 5 1 1 7 =乙桶× ,甲桶∶乙桶= ∶ = 。 21 3 3 21 54.8÷(7-5)×7+1.2=18(千克), 18-4.8=13.2(千克)。3 2 2 3 16 43、①甲数× =乙数× ,甲数∶乙数= ∶ = 8 5 5 8 15 1 3 2 1 -15× )×16=64,乙数是 64× ÷ =60。 5 8 5 4 2 2 ②甲生产零件个数× =乙生产零件个数× , 5 3 2 2 5 甲生产零件个数∶乙生产零件个数= ∶ = 。 3 5 3 3 3 3 甲生产个数是 18÷(3× -5× )×5=18÷ ×5=840(个) 4 7 28 2 2 乙生产 840× ? =504(个)。 5 3甲数是 4÷(16×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58)3 2 2 3 10 44、小明钱× =小强钱× ,小明钱∶小强钱= ∶ = 。 5 3 3 5 9减去等量差不变,即都买了玩具汽车后的差等于原来两人钱数的差。 小明剩下3 10÷(10-9)×10×(1- )=40(元)钱。 545、① 40分钟=1 2 =4 , 3 3 1 原速×5+提速×3=原速×3+提速×4 , 3 1 1 2 则原速×(5-3)=提速×(4 -3), 原速∶提速=1 ∶2= 。 3 3 3 3 提速后的速度比原速增加了 -1=50%。 如下图: 25+3-3-2 小时。 3② 2分24秒=22 2 3 分。 10+2-6-2 =3 5 5 53 5步行速度×10+跑步速度×2=步行速度×6+跑步速度×33 步行速度×(10-6)=跑步速度×(3 -2), 5 3 2 步行速度∶跑步速度=1 ∶4= 。 5 5他跑步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 5÷2=2.5倍。 ③ 甲工效×10+乙工效×25=甲工效×30+乙工效×7 甲工效×(30-10)=乙工效×(25-7), 甲工效∶乙工效=18∶20=9∶10。 甲10天做的乙只需9天。 由乙单独完成全工程,需要9+25=34(天)。 ※④ 甲速×2+(甲速+乙速)×2.5=乙速×2+(甲速+乙速)×3 甲速×4.5+乙速×2.5=乙速×5+甲速×3 甲速×1.5=乙速×2.5, 甲速∶乙速=2.5∶1.5=5∶3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甲的速度为每小时 乙为每小时(59)3 36÷(2+2.5+2.5× )=6(千米), 53 6× =3.6(千米)。 5※46、每包白糖重×(11-2)+每包红糖重×2 =每包红糖重×(16-2)+每包白糖重×2, 每包白糖重×7=每包红糖重×12,每包白糖重∶每包红糖重=12∶7, 每包白糖重 每包红糖重7 )=2.4(千克), 12 (48.8-2.4×11)÷16=1.4(千克)。48.8÷(11+16×1 1 1 1 47、①甲×(1- )+乙× =乙×(1- )+甲× 5 5 4 4 1 3 5 4 3 1 1 甲- 甲= 乙- 乙, 甲∶乙= ∶ = 。 5 5 4 4 2 5 6②甲参加人数+甲班没有参加人数=乙班参加人数+乙班没有参加人数, ↓ 乙未参加人数× ↓ (利用代换找答案)3 4 +甲班未参加人数=甲未参加人数× +乙班未参加人数 5 7 2 3 甲班未参加人数× =乙班未参加人数× 5 7 3 2 15 甲班没有参加的人数∶乙班没有参加的人数= ∶ = 。 7 5 14 1 1 乙=乙+ 甲, 3 4※48、两桶油的总数不变。2 3 甲= 乙, 3 4 3 2 9 8 1 甲∶乙= ∶ = 。甲油桶盛油 (105+93)÷(1+ ? )=162(千克), 4 3 8 9 4 8 乙油桶盛油 162× =144(千克)。 9甲+1 49、①一、二班男生占全年级人数的 ,占全年级男生的 31-2 5 = , 7 7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60)1 5 即 全年级人数× =全年级男生人数× , 3 7 5 1 15 全年级人数∶全年级男生人数= ∶ = , 7 3 7 7 8 所以女生占全年级人数的 1- = 。 15 15 1 1 3 ②第一、二两堆的黑子占三堆总数的 ,即全部棋子× =全部黑子× , 3 3 5 3 1 9 5 4 全部棋子∶全部黑子= ∶ = ,白子占全部棋子的 1- = 。 5 3 5 9 950.三角形AOB与三角形COD的面积相等。 设三角形AOB的面积为X平方厘米。4 x ? x 9X =36236=6×6,所以三角形AOB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 梯形ABCD的面积是 4+6+6+9=25(平方厘米)。※51.每个小长方形面积是45÷9=5(平方厘米),且小长方形4条长等于5条宽。 设小长方形的宽为X厘米,则长为( X×5 X)厘米。 4X =425 X=5 4X =5÷25 4X=2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是(2×5+2×5 +2)×2=29(厘米)。 4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五、正比例和反比例1. 运算 a+b=c 条件 a 一定, b与 c b 一定, a与 c c 一定, a与 b a 一定, b与 c a-b=c b 一定, a与 c c 一定, a与 b a 一定, b与 c b 一定, a与 c c 一定, a与 b a 一定, b与 k b 一定, a与 k k a b k a b k a 一定, 一定, 一定, 一定, 一定, 一定, 一定, 一定, a与 b与 a与 a与 b与 a与 a与 a与 b k k b k k b s 不成比例 成 成 成 成 成 成 成 成 成 成 成 成 不成比例 不成比例 不成比例 成否比例(61)成正(反)比例正比例 正比例 反比例 反比例 正比例 正比例 反比例 正比例 正比例 反比例 正比例 正比例a×b=ca÷b=ka b =ka∶b=k a =s a =v3 2a 一定, a与 v规律: 成比例的两种量都在 乘、除 运算中(平方、立方除外); 加、减 运算中的任何两种量都不是成比例的量。 如果相关联的两种量的比值(也可以是乘法中的一个因数、除法 中的除数或商、分数的分母或分数值、比的后项或比值)一定,这两种 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如果相关联的两种量的积(也可以是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的分子、 比的前项)一定,这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2.填空。 (1)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 (2)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比 )。(62)1 ,那么这幅地图上的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 1001 )。 10000 (3)单价是( 总价 )和( 数量 )的比值。(4)写出下面各比值表示的意义。路程 ? ( 速度 时间)总面积 ? ( 每块砖的面积 ) 砖的块数总时间 零件个数 ? (每个零件所需时间) ? (每小时工效) 零件个数 总时间(小时)(5)写出下面乘积各表示的意义。 每块面积×块数=(总面积) 花生重量×花生出油率=(出油量 ) 走1千米所需时间×路程(千米数)=(走全路程所需总时间) 一平方米用砖块数×总平方米数=(用砖总块数)3.填空。 (1)判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 比值 )一定;判定两个相关联 的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 积 )一定。(2)如果用字母 x 与 y 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它们的比值, 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成[y ? k (一定) ];如果用字母 x 与 y 分 x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表 示成[ x ? y ? k (一定)]。 (3) 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 直线 )。 )比例。(4)两个加数的和一定,这两个加数( 不成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63)(5)20道题,已经做的题数和没有做的题数(不成 )比例。 (6) 分数值一定,分数的( 分子 )和( 分母 )成( (7)已知 x 和 y 成正比例 x y 12 2 30 5 48 8y 1 ? x 6正)比例。132 22 )。330 55从上表可知x与y的关系式是((8)如果x÷y=10,那么x与y成( 正 )比例关系。 (9)甲数和乙数互为倒数,甲数和乙数成( 反 (10)y÷3=5÷x,则x与y成( 反 )比例。 )比例。(11)当总价一定时,数量和单价成( 反 )比例。 (12)购买《夏洛的网》的本数与所需要的钱数成( 正 )比例。 (1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 总量 ) , 当 ( 总量 ) 一定时, (工作效率 )和(工作时间 )成反比例。 (14)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 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与加工的时间 (反) 比例。 加工零件的总个数一定,加工一个零件所需时间和加工零件的总时间 ( 正 )比例。(15)甲车与乙车速度比是4s5, 行完同一段路程, 乙车所用时间和甲车所用时 间的比是( 5s4 )。 (16)木料长度一定,锯的( 锯的( 段数 )和所需的时间不成比例;次数 )和所需时间成正比例。 正 )比例。(17)长方形的长一定,长方形的面积和宽成((18)正方形的边长和( 面积 )不成比例;和( 周长 )成正比例。 (19)( 高 )一定,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面积成( 正 )比例。 (20) 铺地面积一定,每块方砖的( 边长 )和所需的块数不成比例;铺地面积一定,每块方砖的( 面积 )和所需的块数成反比例。 (2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成( 反 )比例。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64)(22) 在梯形中, 高 (或上、下底的和)一定,面积和 上、下底的和(或高) 成正比例。面积 一定,上、下底的和 和 高 成反比例。 (23) 圆的半径和( 面积 )不成比例;和( 周长 )成正比例。 圆的面积和( 半径 )不成比例;和( 半径的平方 )成正比例。 (24)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和体积三种量,当( 底面积 )一定时,( 高 和( 体积 )成正比例,当( )高 )一定时,(底面积 )和( 体积 )成正比例,当( 体积 )一定时,(底面积)和(高 )成反比例。 (25) 圆柱的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成( 反 )比例, (26) 圆锥的高一定,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成( 正 )比例。(27)圆柱的高一定,体积和(底面积 )成正比例,和( 底面半径 )不成比例。 (28)圆锥的体积一定, ( 底面积 )和高成反比例, (底面半径 )和高不成比例。 (29)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底面半径和高( 成反比例 )。 (30)圆锥的底面半径一定,体积和高( 不成比例 )。4.判断下面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如果m+n=6,那么m和n(不成比例 )。 (2)耕地面积一定,每公顷的施肥量和施肥总量( (3)路程一定,车轮的直径与车轮的转速( 成正比例 ); )。成反比例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的路程与车轮的转数( 成正比例 )。 (4)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面积(不成比例 )。 (5)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身高( 不成比例 )。(6)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宽和面积( 成正比例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 ( 成反比例 )。 )。(7)汽车的载重量一定,运送的总量和次数( 成正比例 (8)圆的直径和周长(成正比例 );圆的半径与圆的面积(不成比例 )。 成反比例 )。(9)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10)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 ( 不成比例 ) 。(65)(11)王强从家里去学校,所需要时间与所行速度( (12)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成反比例 )。成反比例)。(13)小明每天看书得页数不变,看的天数与总页数( (14)总路程一定,已经行了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15)一个不为零的数和它的倒数( 成反比例 )。成正比例 不成比例)。 )。(16)全班人数一定,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 不成比例)。(17)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反比例);除数一定,商与被除数(成正比例)。 (18)圆锥的高一定,半径和体积(不成比例 );圆锥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 高( 成反比例 )。 成反比例 )。 )。(19)一对互相咬合的齿轮,齿数和转数((20)一根铁丝剪成同样长的段数与每段的长度( (21)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22)订报的份数和总价( 不成比例成反比例成反比例 )。 ) 。 成正比例 )。 )。(23)菜籽的出油率一定,出油的质量和菜籽的质量((24)每天修路的米数一定,修路的总米数和修路的天数( (25)长方形的长一定,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成正比例 ) 成反比例 不成比例成正比例 );(26)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平均长度和步数()。(27)在一定的时间里,做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和所做的个数(成反比例 )。 (28)同时同地,杆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 (29)出勤人数一定,出勤率和应出勤人数( (30)工程一定,完成工程所需人数和时间( 成反比例 成反比例 )。 )。(31)在正方形里作一个最大的圆,圆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成正比例)。 (32)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的块数( 不成比例 )。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5. 判断正误。(66)( √ )(1)面积一定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底成反比例。 ( × )(2)圆的周长一定,直径与圆周率成反比例。 ( × )(3)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 ( √ )(4)圆的半径和周长是两种相关联的量。2 1 ( √ )(5)如果 3 ∶a= ∶b,那么,a 和b 成正比例。 5 3( × )(6)如果甲、乙速度的比是2∶3,则所行路程的比也是2∶3。 ( × )(7)两个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 √ )(8)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 × )(9)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 ( √ )(10)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高和底成反比例。 ( √ )(11)汽车行驶 200 千米,行驶的速度和所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 ( × )(12)用方砖铺一块地,方砖的边长和块数成反比例。 ( √ )(13)不为 0 的自然数和它的倒数成反比例。 ( √ )(14)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成正比例。 ( √ ) (15)A=bc(c≠0),当b一定时,A和c成正比例。 ( × )(16)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正比例。 ( × )(17)一堆煤的总量不变,烧去的煤与剩下的煤成反比例。 ( √ )(18)花生的出油率一定,花生的重量与榨出的油的重量成正比例。6. 选择题。 (1)正方体的体积一定,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 B )。 A 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D )。 B.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D.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C.不成比例(2)下面的量不成比例的是( A.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C.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3)下面两种量成正比例的是( C )。 A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C.圆的直径和圆的周长 (4)把这个线段比例尺 A.1:50 B.1:500(67)B.同一份稿件,打字速度和所用时间 D.用水总量一定,每天用水量和天数转化成数值比例尺是( C.1:5000000C)。D1:(5)表示两个量成正比例的式子是( A xy=5 B x-y=3D )。 D. x÷y=6 A )。C. x+y=9(6)梯形的高一定,梯形的面积和上、下底的平均值(中位线)( A 成正比例 C 不成比例 B 成反比例 D 可能成正比例,也可能成反比例。 A、B D 1 )。9 3 (7)能与 、1、 组成比例的数有( 10 5 2 1 2 A B 1 C 1 3 2 31 9(8)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写在括号里。 拖拉机用3 式是(1 7 小时耕了一块地的 ,求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耕完这块地,列 2 9B、C、D、E B、 3)。1 7 ÷ 2 97 1 A、 ÷3 9 2C、 37 1 ? 9 1 x 3 21 7 ×(1÷ ) 2 9D、 1÷(7 1 ÷3 ) 9 2E、解:设需要X小时耕完。(9)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如果 y与 x成正比例,用字母公式表示是 A、y =k x( k 一定 )( √ )B、y?x=k (k一定)( × )y kC、 y = kx (k一定) ( √ ) (10) A、xy=1.8 B、2 x=y 3D、 x =(k一定)( √ )15 xC、y-c=xD、y= 六年级下册思考题解x、y 成正比例的是( 不成比例的是( (11)( A B C ), ),(68) ), )。成反比例的是( A、D 无法确定的是( B)式中的x与y成反比例,( B x÷8=y)式中的x与y成正比例。A.8÷x=y,C x-y=8 D )。(12)下列等式中,X、Y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是( A C X+Y=15 X∶2=Y∶3 B D Y=7X X∶2=3∶Y(13)圆的半径与圆的周长( A )。 A 成正比例 (14)小明从家里去学校,所需时间与所行速度( A 成正比例 B、不成比例B 不成比例 C C )。 成反比例C 成反比例(15)把正确式子的字母写在括号里。 ①体积是30立方分米的钢材重150千克,重1200千克的这种钢材,体积是多 少立方分米?( D ) B 30 : 150 = 1200 : X D 150 : 30 = 1200 : XA 150 × 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乙两台包装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